蝶恋花 柳永 《蝶恋花》柳永阅读答案附赏析

蝶恋花 柳永 《蝶恋花》柳永阅读答案附赏析
蝶恋花 柳永 《蝶恋花》柳永阅读答案附赏析

蝶恋花柳永《蝶恋花》柳永阅读答案附赏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多阅读古诗词,有利于我们了解古人的思维和感情色彩。下面给大家带来《蝶恋花柳永》阅读答案附鉴赏。希望大家阅读诗词,回答问题。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离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阅读题:

11.试分析上片“草色山光残照里”一句的意境。

12.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谈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被他借用来形容“第二境”的便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请结合此词,说说这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1“草色烟光”写春天景物极为生动逼真。春草铺地如茵,登高下望,在夕阳的余辉下,闪烁着一层迷蒙的如烟似雾的光色。这本是一种极为萋美的景象,但加上“残照”二字,整个意境便带上了一层感伤的氛围。

12.“衣带渐宽”二句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终不悔”,即“之死无靡它”之意,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

附鉴赏:

这首词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巧妙地把飘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融为一体。

“伫倚危楼风细细”。说登楼引起了“春愁”。全词只此一句叙事,便把主人公的外形象象一幅剪纸那样突现出来了。“风细细”,带写一笔景物,为这幅

剪影添加了一点背景,使画面立刻活跃起来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极目天涯,一种黯然魂销的“春愁”油然而生。“春愁”,又点明了时令。对这“愁”的具体内容,词人只说“生天际”,可见是天际的什么景物触动了他的愁怀。从下一句“草色烟光”来看,是春草。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愁恨的联绵无尽。柳永借用春草,表示自己已经倦游思归,也表示自己怀念亲爱的人。那天际的春草,所牵动的词人#from 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全国最大的高考资源网end#的“春愁”究竟是哪一种呢?词人却到此为止,不再多说了。

《蝶恋花柳永》阅读答案附鉴赏阅读答案“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写主人公的孤单凄凉之感。前一句用景物描写点明时间,可以知道,他久久地站立楼头眺望,时已黄昏还不忍离去。“草色烟光”写春天景色极为生动逼真。春草,铺地如茵,登高下望,夕阳的余

辉下,闪烁着一层迷蒙的如烟似雾的光色。一种极为萋美的景色,再加上“残照”二字,便又多了一层感伤的色彩,为下一句抒情定下基调。“无言谁会凭阑意”,因为没有人理解他登高远望的心情,所以他默默无言。有“春愁”又无可诉说,这虽然不是“春愁”本身的内容,却加重了“春愁”的愁苦滋味。作者并没有说出他的“春愁”是什么,却又掉转笔墨,埋怨起别人不理解他的心情来了。作者把笔宕开,写他如何苦中求乐。“愁”,自然是痛苦的,那还是把它忘却,自寻开心吧!“拟把疏狂图一醉”,写他的打算。他已经深深体会到了“春愁”的深沉,单靠自身的力量是难以排遣的,所以他要借酒浇愁。词人说得很清楚,目的是“图一醉”。为了追求这“一醉”,他“疏狂”,不拘形迹,只要醉了就行。不仅要痛饮,还要“对酒当歌”,借放声高歌来抒发他的愁怀。但结果却是“强乐还无味”,他并没有抑制住“春愁”。故作欢乐而“无味”,更说明“春愁”的缠绵执着。

至此,作者才透露这种“春愁”是一种坚贞不渝的感情。他的满怀愁绪之所以挥之下去,正是因为他不仅不想摆脱这“春愁”的纠缠,甚至心甘情愿为“春愁”所折磨,即使渐渐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决不后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才一语破的:词人的所谓“春愁”,不外是“相思”二字。

这首词妙紧拓“春愁”即“相思”,却又迟迟不肯说破,只是从字里行间向读者透露出一些消息,眼看要写到了,却又煞住,掉转笔墨,如此影影绰绰,扑朔迷离,千回百折,直到最后一句,才使真象大白。词相思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戛然而止,激情回荡,感染力更强了。

《蝶恋花·春景》是苏轼的一首词作。大家知道《蝶恋花·春景》的译文是什么吗?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苏轼《蝶恋花·春景》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蝶恋花·春景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蝶恋花·春景》翻译

春天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上已经长出了青涩的果实。燕子飞过天空,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怛不要担心,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

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少女发出动听的笑声,墙外的行人都可听见。慢慢地,围墙里边的笑声就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多情的自己被无情的少女所伤害。

《蝶恋花·春景》词语解释

①“蝶恋花·春景”,原本无题,傅本存目缺词。

②“花褪残红”:褪,脱去,小:毛本作“子”。

③“子”,毛本误作“小”。“飞”,《二妙集》、毛本注“一作来。”

④“绕”,元本注“一作晓。”

⑤“柳绵”:即柳絮。韩偓《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有怀》诗:“往年同在莺桥上,见依朱阑咏柳绵。”

⑥“何处无芳草”句:谓春光已晚,芳草长遍天涯。《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

⑦“墙里秋千”五句: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五:“恼,犹撩也。……,言墙里佳人之笑,本出于无心情,而墙外行人闻之,枉自多情,却如被其撩拨也。”又卷一:“却,犹倒也;谨也。”“却被”,反被。唐·胡曾《汉宫》诗:“何事将军封万户,却令红粉为和戎。”多情:这里代指墙外的行人。无情:这里代指墙内的佳人。

《蝶恋花·春景》赏析

本词是伤春之作。苏轼长于豪放。亦最擅婉约,本词写春景清新秀丽。同时,景中又有情理,我们仍用“何处无芳

草(知音)”以自慰自勉。作者的“多情却被无情恼”,也不仅仅局限于对“佳人”的相思。本词下片所写的是一个爱情故事的片段,未必有什么寄托。只是一首很好的婉约词。王士祯所说的“枝上柳绵,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花草蒙拾》指出本词与风格婉约的柳永词不相上下。

“花褪残红青杏小。”褪对旨颜色变浅或消失。开头一句描写的是暮春景象,句意为:暮春时节,杏花凋零枯萎,枝头只挂着又小又青的杏子。作者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始的:花儿已经凋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残红”,他特别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绿水环绕着一户人家。这两句又描绘了一幅美丽而生动的春天画面,但缺少了花树的点缀,仍显美中不足。“绕”字,曾有人以为应

是“晓”。通读全词,并没有突出的景物表明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显得没有着落。而燕子绕舍而飞,绿水绕舍而流,行人绕舍而走,着一“绕”字,则非常真切。“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两句大意是:树上的柳絮在风的吹拂下越来越少,春天行将结束,难道天下之大,竞找不到一处怡人的景色吗?柳絮纷飞,春色将尽,固然让人伤感;而芳草青绿,又自是一番境界。苏轼的旷达于此可见。“天涯”一句,语本屈原《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是卜者灵氛劝屈原的话,其思想与苏轼在《定风波》中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一致。最后竟被远谪到万里之遥的岭南。此时,他已人到晚年,遥望故乡,几近天涯。这境遇和随风飘飞的柳絮何其相似。

上阕描写了一组暮春景色,虽也有些许亮色,但由于缺少了花草,他感到更多的是衰败和萧索,这正如作者此时的心境。作者被贬谪在外,仕途失意又

远离家人,所以他感到孤独惆怅,想寻找一些美好的景物来排解心中的郁闷,谁知佳景难觅,心情更糟。上阕表达了作者的惜春之情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墙外是一条道路,行人从路中经过,只听见墙里有荡秋千的声音,一阵阵悦耳的笑声不时从里面传出,原来是名女子在荡秋千。这一场景顿扫上阕之萧索,充满了青春的欢快旋律,使行人禁不住止步,用心地欣赏和聆听着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欢声笑语。作者在艺术处理上十分讲究藏与露的关系。这里,他只写露出墙头的秋千和佳人的笑声,其它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行人”去想象,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小词最忌词语重复,但这三句总共十六字,“墙里”、“墙外”分别重复,竟占去一半。而读来错落有致,耐人寻味。墙内是家,墙外是路;墙内有欢快的生活,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生命;墙外是赶路的行人。行人的心情和神态如何,作者留下了空白。不过,在

这无语之中,让人感受到一种冷落寂寞。“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也许是行人伫立良久,墙内佳人已经回到房间;也许是佳人玩乐依旧,而行人已渐渐走远。总之,佳人的笑声渐渐听不到了,四周显得静悄悄。但是行人的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墙院里女子的笑声渐渐地消失了,而墙外的行人听到笑声后却心绪难平。他听到女子甜美的笑声,却一直无法看到女子的模样;心情起伏跌宕不已,而女子也并不知道墙外有个男子正为她苦恼。男子多情,女子无情。这里的“多情”与“无情”常被当爱情来解释,有感怀身世之情,有思乡之情,有对年轻生命的向往之情,有报国之情,等等,的确可谓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轻单纯、无忧无虑,既没有伤春感时,也没有为人生际遇而烦恼,真可以说是“无情”。作者发出如此深长的感慨,那“无情”之人究竟会撩拨起他什么样的思绪呢?也许是勾起他对美好年华的向往,也许是对君臣关系的类比和联想,也许

倍增华年不再的感慨,也许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索和领悟,作者并未言明,却留下了丰富的空白,让人回味、想象。

下阕写人,描述了墙外行人对墙内佳人的眷顾及佳人的淡漠,让行人更加惆怅。在这里,“佳人”即代表上阕作者所追求的“芳草”,“行人”则是词人的化身。词人通过这样一组意象的刻画,表现了其抑郁终不得排解的心绪。

综观全词,词人写了春天的景,春天的人,而后者也可以算是一种特殊的景观。词人意欲奋发有为,但终究未能如愿。全词真实地反映了词人的一段心理历程,意境朦胧,令人回味无穷。

《蝶恋花·春景》苏轼翻译

《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词是作者从青州赴莱州探夫途中晚上宿昌乐县(今属山东)驿馆时怀念其家乡姊妹而作的。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李清照《蝶恋花》的感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

李清照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水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译文

与姐妹们分手时,惜别的泪水打湿了衣衫,洇湿了双腮,送别的《阳关曲》唱了一遍又一遍,纵有千言万语,也难尽别情。而今身在异乡,望莱州山长水远。寄宿馆所,秋雨潇潇,不禁感到无限凄清。

被离情别绪搅得心乱如麻,竟不知在饯行时姐妹们送别酒是如何喝下去的,那杯中酒是深是浅,都全不知道了。最后嘱咐姐妹,你们要将音讯让过往的大雁捎来,以慰我心,东莱毕竟不像蓬莱那样遥远。

《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注释

⑴蝶恋花:词牌名。

⑵昌乐馆:昌乐县驿馆,故址在今山东昌乐西北十里。

⑶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印斋本自注云:“别作‘泪搵征衣脂粉暖’。”满:同“漫”。

⑷阳关:这里指王维的《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人乐,曰《阳关曲》,亦称《阳关》。苏轼论《阳关三迭》唱法云:“余在密州,文勋长官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阳关》,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古本三叠盖如此”。《四叠阳关》盖按苏轼之言推之,或者第一句也叠,故称四叠。究竟如何叠法,说法不一。宋刘仙伦《一剪梅》:“唱到阳关第四声,香带轻分。”

⑸萧萧:一作“潇潇”。孤馆:孤独寂寞的旅馆。宋周邦彦《绕佛阁》:“楼观迥出,高映孤馆。”

⑹方寸:即“方寸地”,指人的心。《三国志·诸葛亮传》(徐庶)云:“今已失老母,

方寸乱矣。”宋孔平仲《大风发长芦诗》:“纷然方寸乱,魂干久不集。”

⑺把:四印斋本自注:“别作有。”

⑻东莱:即莱州,时为明城为官之地,今山东莱州市,曾名掖县。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名。《史记·秦始皇本纪》:“齐人徐芾(fú)具书言,海中有三神仙山,名为蓬莱、方丈、瀛洲。”

《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感悟一

词作当写于宣和三年(1121)秋天,时赵明诚为莱州守,李清照从青州赴莱州途中宿昌乐县驿馆时寄给其家乡姊妹的。它通过词人自青州赴莱州途中的感受,表达她希望姐妹寄书东莱、互相联系的深厚感情。

眼泪湿了衣服,脸上胭脂妆容化开。词开头作者便直接表露出了难分难舍的情感。四叠阳关唱了几千遍但是还不足以形容自己内心对妹妹的万种离情。“千千遍”则以夸张手法,极力渲染离别场面之难堪。“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妹妹此行路途遥远,而自己已经

到了“山断”之处,离妹妹更加遥远了,加上又有潇潇微雨,自己又是独处孤馆,更是愁上加愁。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自己在临别之际,由于极度伤感,心绪不宁,以致在饯别宴席上喝了多少杯酒,酒杯的深浅也没有印象。词人以这一细节,真切形象地展现了当时难别的心境。“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词人告慰姊妹们,东莱并不象蓬莱那么遥远,只要鱼雁频传,音讯常通,姊妹们还是如同在一起。至此,已不仅仅表现的是离情别绪,更表现了词人深挚感人的骨肉手足之情。

李清照是婉约派代表人物,通过这一诗词,看出李清照词细腻生动,而又不乏姿放的特点。

《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感悟二

此词一开头就写她想念家中姊妹想得厉害,以至珠泪涟涟,浸湿身上罗衣,并且连脸上的脂粉也冲落下来沾满了罗衣;这时,她不由得想起了家中姊妹送她

出行时,一遍遍吟唱《阳关曲》时的情景。《阳关曲》,又名《渭城曲》。唐代著名诗人兼音乐家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渭城朝雨轻尘,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歌入乐府,以为送别之曲。至“阳关”句,反复歌之,所以李清照称“四叠阳关”。如今,这长长的山路已将亲人隔于两地了,她孤身一人在这异地的旅馆中,听着这凄苦的萧萧雨声,心里无比忧伤,竟使自己的心绪全乱了,乱得忘记了姊妹们送她时,饯行宴上酒杯斟得是浅还是满。不管多么想念,亲人已经别于两地了,只好靠鸿雁来传递音信吧。好在东莱是个实实在在的地方,不像蓬莱仙山那样遥远飘渺,可望而不可即。“蓬莱”,指蓬莱山,也称医壶,古人传说与方丈、瀛洲并为海上三神山,都在渤海中,世人不能登及,所以说它“远”。

这是一首开阖纵横的小令,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到了她的笑下变成“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的激情,极夸张,却又极亲切、真挚。

通首写惜别心情一层比一层深入,但煞拍“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出人意料地作宽解语,能放能收,小令词能用这种变化莫测的手法是很不容易的,这就是所谓善方情者不尽情。

《蝶恋花》李清照感悟

李清照写过三首《蝶恋花》,大家知道是哪三首吗?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李清照《蝶恋花》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蝶恋花·上巳召亲族

李清照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蝶恋花·上巳召亲族》赏析

这首词作于建炎三年,是一首寄寓南渡之恨的力作。

上片首句“永夜恹恹欢意少”开门见

山。南渡以后,清照隽永含蓄的风格,一变而为沉郁苍凉。上巳虽是传统的水边修禊节日,但词人此时心情不愉,欢意甚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写长夜辗转反侧,梦见汴京,看到汴京的宫阙城池,然而实不可到,故说“空”,抒写对汴京被占的哀思和沉痛。

“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写今年的自然春色和往年一样好,而今年的政局远远不如从前了。“为报”二字,点明这春天的消息是从他人处听来的,并非词人游春所见。实际上是说,今年建康城毫无春意,虽是朝花夜月如故,而有等于无。“宜相照”的“宜”字,作“本来应该”解。“相照”前著一“宜”字,其意似说它们没有相照,更确切一点,是词人对此漫不经心,反映出她的忧闷。

“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承上启下,点明题旨,透露了女主人公并无心过好这个上巳节日,酸梅酿成的酒,和自己辛酸的怀抱是相称的。这两句,貌似率直,其实极婉转,极沉

痛。

“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这里把“花”拟人化。“花莫笑”,就是不要笑我老大不小还插花,这一层词意,与末句“可怜春似人将老”紧接,意思是说最需要怜念的是春天也像人一样快要衰老了。“春”暗喻“国家社稷”,“春将老”暗喻“国将沦亡”。

《蝶恋花》是一首六十字的词,这首词题是“上巳召亲族”,带含丰富的思想内容,深厚的感伤情绪,写得委婉曲折,层层深入而笔意浑成,具有长调铺叙的气势。写出作者的国破家亡之恨,寄寓词人对国家社稷的赤子之情。

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

李清照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完整版)《蝶恋花》(晏殊)教案

发现宋词之美 ————晏殊《蝶恋花》 教学目标: 1、披文入情,由辞体情。 2、体味本词的写作特色。 教学设计:课时:1节 教学方式:研习式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引:有这样一位词人,他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他的《浣溪沙》中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原诗: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二句,传诵颇广。知道这位词人是谁吗?对,他就是晏殊。今天,我们来学习的他另一首颇负盛名的词作――《蝶恋花》。 二、关于作者: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晏殊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他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他的词,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他的词语言清丽,声调和谐,如其闲雅之情调、旷达之怀抱,及其写富贵而不鄙俗、写艳情而不纤佻,写景重其精神,赋于自然物以生命,能将理性之思致,融入抒情之叙写中,在伤春怨别之情绪内,表现出一种理性之反省及操持,在柔情锐感之中,透露出一种圆融旷达之理性的观照,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撼庭秋》)等佳句广为流传。他既是导宋词先路的一代词宗、江西词派的领袖,还是中国诗史上的一位多产诗人。 三、文本研习: 1、起句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这些景物带有什么特点? :起句描写了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在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征色彩(象征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色彩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因此说,这些景物都染上了主观的色彩。 2、第二句中,写罗幕的“轻寒”,与“燕子双飞去”有必然关系吗?特别点出“双飞”有什么意味? :(先说这两句的大意: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这两种现象间本不一定存在着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里,那燕

柳永《蝶恋花》阅读答案

柳永《蝶恋花》阅读答案 蝶恋花① (宋)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注释]①这是一首怀人词。 ①危楼:高楼。 ②拟把:打算将。 ③强(qiǎng):勉强。 ④消得:值得。 [思考与练习] (1)解释词语:危:凭:拟:伊: (2)作者在诗歌中力图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从而增加了诗歌的视觉性与流动感。请举例说说这种现象。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即远大的目标,艰苦过程以及成功的喜悦。他是借用这首词中的哪个诗句来形容艰难过程的? 参考答案: (1)高倚靠着准备,思量它(她) (2)春愁是无形的,但是作者却说它黯黯生天际。

(3)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句。 阅读练习二: 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由此可见上阕中的春愁指的是什么? 2.后来王国维谈及做学问的三种境界时,又引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表示什么? 答案: 1.表现了词人甘愿为思念伊人日渐消瘦憔悴的一片痴情。由此可见,上阕春愁是指对伊人的思念。 2.做学问,成就事业应具有锲而不舍,苦苦追求的精神。(意对即可) 3.这首词主要围绕一个愁字展开。(2分) 4.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D A. 上片伫倚句写主人公久久地伫立在一座破旧的楼台上极目 远眺。 B.上片草色句以西风、衰草、夕阳烘托出一种凄美、孤单的氛围。 C. 下片拟把句写主人公豪饮放歌,起初十分痛快,但渐感索然无味。 D.下片衣带句以衣带渐宽写消瘦之状,以终不悔直抒胸臆。李弥逊《蝶恋花·福州横山阁》阅读答案及赏析蝶恋花·别范南伯【翻译】

蝶恋花晏殊情感

蝶恋花晏殊情感 导语:《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此词写深秋怀人,是宋词的名 篇之一,也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蝶恋花晏殊情感,欢 迎借鉴! 【原文】 蝶恋花⑴ 槛菊愁烟兰泣露⑵,罗幕轻寒⑶,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⑷,斜光到 晓穿朱户⑸。 昨夜西风凋碧树⑹,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⑺,山长水阔 知何处? 【注释】 ⑴蝶恋花: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乐章 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赵令畤有《商调蝶 恋花》,联章作《鼓子词》,咏《会真记》事。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⑵槛(jiàn):古建筑常于轩斋四面房基之上围以木栏,上承屋角,下临阶 砌,谓之槛。至于楼台水榭,亦多是槛栏修建之所。 ⑶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 ⑷不谙(ān):不了解,没有经验 。谙:熟悉,精通。离恨:一作“离别”。 ⑸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⑹凋:衰落。碧树:绿树。 ⑺彩笺: 彩色的信笺。 尺素: 书信的代称。 古人写信用素绢, 通常长约一尺, 故称尺素,语出《古诗 十九首》“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兼:一 作“无”。 【白话译文】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 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露珠。 罗 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一双燕子飞去。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 破晓还穿入朱户。 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 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 在何处。 【情感赏析】 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 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 它不仅具有情致 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它不离婉约词, 却又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起句“槛菊愁烟兰泣露”, 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 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 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 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 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画痕 迹较显, 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 但借外物抒写心情、 渲染气氛、 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 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联系, 但充满哀愁、 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 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 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 而且不只是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 而且心理上也荡 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纯写客观 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 物, 它不了解离恨之苦, 而只顾光照朱户, 原很自然; 既如此, 似乎不应怨恨它, 但却偏要怨。 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 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离恨的煎熬中对 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 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 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 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 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 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 “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 景既萧索, 人又 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 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 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 这是从“望尽”一词中 可以体味出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

蝶恋花柳永答案范文

蝶恋花柳永答案范文 《蝶恋花》全词巧妙地把飘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融为一体,表现了主人公坚毅的性格与执着的态度,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志诚男子的形象。下面提供了柳永《蝶恋花》的阅读答案,欢迎欣赏!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柳永(北宋)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阅读答案 6、上阙中,词人通过、等凄美景物,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氛围。(2分) 7、下列对该词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伫倚”写出主人公凭栏时间之久。 B.“黯黯”表现出日暮时光线之暗淡。 C.“无言”传递出主人公内心之孤独。 D. “不悔”表达了主人公态度的执着。 8、历来评家认为,这首词的点睛之笔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两句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答案:

6.(2分)烟光残照 7.(2分)B 8、(1)从“不悔”入手结合全词分析坚贞(执着、挚诚等),意合即可。 (2)从“憔悴”入手,扣“春愁”分析“愁绪”(思归、思念等),意合即可。 (3)两点融合起来,并结合原词句进行了具体分析,视分析程度也可。 译文 我长时间倚靠在高楼的栏杆上,微风拂面一丝丝一细细,望不尽的春日离愁,沮丧忧愁从遥远无边的天际升起。碧绿的草色,飘忽缭绕的云霭雾气掩映在落日余晖里,默默无言谁理解我靠在栏杆上的心情。 打算把放荡不羁的心情给灌醉,举杯高歌,勉强欢笑反而觉得毫无意味。我日渐消瘦下去却始终不感到懊悔,宁愿为她消瘦得精神萎靡神色憔悴。 赏析: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词人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念意中人的缠绵情思结合在一起写,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 上片首先说登楼引起了“春愁”:“伫倚危楼风细细。”全词只此一句叙事,便把主人公的外形像一幅剪纸那样突现出来了。“风

柳永的蝶恋花意思

柳永的蝶恋花意思 引导语:柳永的蝶恋花 想必有很多人都读过, 那么要怎样理解柳永的蝶恋花这首诗呢?柳永的蝶恋 花的意思是什么?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作者:柳永 伫倚危楼①风细细,望极⑩春愁,黯黯⑥生天际。草色烟光⑦残照里,无言 谁会⑧凭阑意。 拟把②疏狂③图一醉,对酒当歌,强④乐还无味。衣带渐宽⑨终不悔,为伊 消得⑤人憔悴。 译文 久久地倚靠着高楼的栏杆, 在微风习习中极目远望, 一缕春愁在天边黯然升 起。残阳中苍茫的大地云霭缭绕,有谁能理解我凭栏远望的意思呢? 想要放纵 身心一醉方休,以酒当歌,排遣心中的愁苦,怎奈强作的欢颜终究索然无味。那 么就让我无怨无悔地在相思中消瘦下去吧,为了你而憔悴老去也心甘情愿。 蝶恋花最简洁的概括: 无限相思倚危楼, 登高望远为春愁。 借酒消愁何时休, 无怨无悔人消瘦。 赏析 “伫倚危楼风细细”。说登楼引起了“春愁”。全词只此一句叙事,便把主 人公的外形像一幅剪纸那样突现出来了。“风细细”,带写一笔景物,为这幅剪 影添加了一点背景,使画面立刻活跃起来了。 “望极春愁, 黯黯生天际”, 极目天涯, 一种黯然魂销的“春愁”油然而生。 “春愁”,又点明了时令。对这“愁”的具体内容,词人只说“生天际”,可见 是天际的什么景物触动了他的愁怀。从下一句“草色烟光”来看,是春草。芳草 萋萋,刬尽还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愁恨的连绵无尽。柳永借用春草,表示自己 已经倦游思归,也表示自己怀念亲爱的人。那天际的春草,所牵动的词人的“春

愁”究竟是哪一种呢?词人却到此为止,不再多说了。 “草色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阑意”写主人公的孤单凄凉之感。 前一句用 景物描写点明时间,可以知道,他久久地站立楼头眺望,时已黄昏还不忍离去。 “草色烟光”写春天景色极为生动逼真。春草,铺地如茵,登高下望,夕阳的余 辉下, 闪烁着一层迷蒙的如烟似雾的光色。 一种极为凄美的景色, 再加上“残照” 二字, 便又多了一层感伤的色彩, 为下一句抒情定下基调。 “无言谁会凭栏意”, 因为没有人理解他登高远望的心情,所以他默默无言。有“春愁”又无可诉说, 这虽然不是“春愁”本身的内容,却加重了“春愁”的愁苦滋味。 作者并没有说出他的“春愁”是什么, 却又掉转笔墨, 埋怨起别人不理解他 的心情来了。作者把笔宕开,写他如何苦中求乐。“愁”,自然是痛苦的,那还 是把它忘却,自寻开心吧!“拟把疏狂图一醉”,写他的打算。他已经深深体会 到了“春愁”的深沉,单靠自身的力量是难以排遣的,所以他要借酒浇愁。词人 说得很清楚, 目的是“图一醉”。 为了追求这“一醉”, 他“疏狂”, 不拘形迹, 只要醉了就行。不仅要痛饮,还要“对酒当歌”,借放声高歌来抒发他的愁怀。 但结果却是“强乐还无味”,他并没有抑制住“春愁”。故作欢乐而“无味”, 更说明“春愁”的缠绵执着。 至此, 作者才透露这种“春愁”是一种坚贞不渝的感情。 他的满怀愁绪之所 以挥之不去, 正是因为他不仅不想摆脱这“春愁”的纠缠, 甚至心甘情愿为“春 愁”所折磨,即使渐渐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决不后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才一语破的:词人的所谓“春愁”,不外是“相思”二字。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柳永.拼音版

蝶di é恋li àn 花hu ā·伫zh ù倚y ǐ危w ēi 楼l óu 风f ēn ɡ细x ì细x ì 【宋s òn ɡ】柳li ǔ永y ǒn ɡ 伫zh ù倚y ǐ危w ēi 楼l óu 风f ēn ɡ细x ì细x ì,望w àn ɡ极j í春ch ūn 愁ch óu ,黯àn 黯àn 生sh ēn ɡ天ti ān 际j ì。草c ǎo 色s è烟y ān 光ɡu ān ɡ残c án 照zh ào 里l ǐ,无w ú言y án 谁shu í会hu ì凭p ín ɡ阑l án 意y ì。拟n ǐ把b ǎ疏sh ū狂ku án ɡ图t ú一y ì醉zu ì,对du ì酒ji ǔ当d ān ɡ歌ɡē,强qi án ɡ乐l è还h ái 无w ú味w èi 。衣y ī带d ài 渐ji àn 宽ku ān 终zh ōn ɡ不b ù悔hu ǐ,为w éi 伊y ī消xi āo 得d é人r én 憔qi áo 悴cu ì。 【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雨霖铃》《八声甘州》。

【注释】 蝶恋花: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鹊踏枝”“凤栖梧”。《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伫倚危楼:长时间依靠在高楼的栏杆上。伫,久立。危楼,高楼。 望极:极目远望。 黯黯:迷蒙不明,形容心情沮丧忧愁。 生天际:从遥远无边的天际升起 烟光:飘忽缭绕的云霭雾气。 会:理解。 阑:同“栏”。 拟把:打算。 疏狂:狂放不羁。 强(qiǎng)乐:勉强欢笑。强,勉强。 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 消得:值得,能忍受得了。 【白话译文】 我长时间倚靠在高楼的栏杆上,微风拂面一丝丝一细细,望不尽的春日离愁,沮丧忧愁从遥远无边的天际升起。碧绿的草色,飘忽缭绕的云霭雾气掩映在落日

柳永《蝶恋花》诗词

柳永《蝶恋花》诗词 蝶恋花 柳永北宋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八 r 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有憔悴。 【注释】: ①伫倚:长时间地倚栏站立。 ②拟把:打算。 ③疏狂:狂放不羁,不受约束。 ④强(qi a ng)乐:勉强寻欢作乐。 ⑤消得:值得,能忍受得了。 【译文】: 春风轻轻地吹,那样温柔。含着愁意,我向远望,空旷的原野无边际。油然而生春怨千丝万缕,夕阳斜照碧色的草地,朦朦胧胧,那景致更是伤感迷离。我久久地无言站立,谁能理解我此时的心意?本打算狂饮大醉一场,消我心中愁闷。可是对着美酒歌舞,虽然强装寻欢求乐,却感到索然无味。因为相思,可我为了你,我宁可忍受一切,日日消瘦,一再憔悴。 【赏析】: 此首词牌一作《凤栖梧》,内容写怀人春愁。上片写伫倚危楼,凭阑无语,无人会得凭阑意,特别是这九个字:“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形象生动、真切。换头写借酒浇愁,强乐无味。上文一开一合:“拟把”是宕开,“无味”仍合到春愁上。作者运用含蓄的手法,层层铺垫,直到最后才突然一转,使感情像冲块堤防的洪水一样,猛烈倾泻出来,惊心动魂,感人至深。他对爱情的态度这样执着,满怀激情,在北宋的封建社会里,是很大胆的。结尾两句称赞了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具有形象的概括性。最后一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传诵千古句句。“衣带渐宽”,形容消瘦,即使“憔悴”委顿,瘦损而死,亦甘心不悔!这是明知无奈而甘愿无奈的爱之誓言,其热烈、执着,在唐宋作家中亦罕见,表现出柳永疏狂流通子对待爱侣的志诚须眉品格。“人伊”,方始画龙点睛地道破

蝶恋花柳永朗诵

蝶恋花柳永朗诵 导语:这是一首怀人之作。词人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念意中人的缠 绵情思结合在一起写,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以下 小编为大家介绍蝶恋花 柳永朗诵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蝶恋花柳永朗诵 原文: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译文: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 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泪珠, 罗 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燕子双飞而去。 皎洁的月亮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都穿入红红的门户。 昨夜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了天涯路。 想给我的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 何处。 赏析: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 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见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 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 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 欧阳修、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本词之负盛名。全词深婉 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 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 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 愁; 兰花上沾有露珠, 看起来又象在默默饮泣。 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 (象 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 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 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在借 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 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在联系, 但在充满哀愁、 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 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 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 而且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 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更反 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接下来两句“明月不 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 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 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 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 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过片承上“到晓”,折回 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 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 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 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 足见西风之劲厉肃 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 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在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 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 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 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 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 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 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这三句是本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 何处!”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

《蝶恋花》柳永阅读答案附赏析

《蝶恋花》柳永阅读答案附赏析 多阅读古诗词,有利于我们了解古人的思维和感情色彩。下面给大家带来《蝶恋花柳永》阅读答案附鉴赏。希望大家阅读诗词,回答问题。 蝶恋花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离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阅读题: 11.试分析上片“草色山光残照里”一句的意境。 12.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谈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被他借用来形容“第二境”的便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请结合此词,说说这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1“草色烟光”写春天景物极为生动逼真。春草铺地如茵,登高下望,在夕阳的余辉下,闪烁着一层迷蒙的如烟似雾的光色。这本是一种极为萋美的景象,但加上“残照”二字,整个意境便带上了一层感伤的氛围。

12.“衣带渐宽”二句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终不悔”,即“之死无靡它”之意,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 附鉴赏: 这首词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巧妙地把飘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融为一体。 “伫倚危楼风细细”。说登楼引起了“春愁”。全词只此一句叙事,便把主人公的外形象象一幅剪纸那样突现出来了。“风细细”,带写一笔景物,为这幅剪影添加了一点背景,使画面立刻活跃起来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极目天涯,一种黯然魂销的“春愁”油然而生。“春愁”,又点明了时令。对这“愁”的具体内容,词人只说“生天际”,可见是天际的什么景物触动了他的愁怀。从下一句“草色烟光”来看,是春草。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愁恨的联绵无尽。柳永借用春草,表示自己已经倦游思归,也表示自己怀念亲爱的人。那天际的春草,所牵动的词人的“春愁”究竟是哪一种呢?词人却到此为止,不再多说了。 《蝶恋花柳永》阅读答案附鉴赏阅读答案“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写主人公的孤单凄凉之感。前一句用景物描写点明时间,可以知道,他久久地站立楼头眺望,时已黄昏还不忍离去。“草色烟光”写春天景色极为生动逼真。春草,铺地如茵,登高下望,夕阳的余辉下,闪烁着一层迷蒙的如烟似雾的光色。一种极为萋美的景色,再加上“残照”二字,便又多了一层感伤的色彩,为下一句抒情

晏殊《蝶恋花》赏析

晏殊《蝶恋花》赏析 【晏殊《蝶恋花》原文】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 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晏殊《蝶恋花》注释】 槛:栏杆。 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 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晏殊《蝶恋花》赏析】 此词经疏澹的笔墨、温婉的格调、谨严的章法,传达出作者的暮秋怀人之情。

上片由苑中景物起笔。“槛菊愁烟兰泣露”,开篇即推出这一亦真亦幻幽极凄绝的特写镜头,正为写照抒情主人公悲凉、迷离而又孤寂的心态。“罗暮轻寒”二句将笔触由苑中折回室内。“轻寒”,即是作者身之所感,也是作者心之所感。“燕子又飞去”,不仅是带有鲜明的季节特征的景物,而且,燕之“双飞”更衬出人之“孤栖”。不难想象,当作者目送时而绕梁呢喃、时而穿帘追逐的双燕相随而去之际,该怀着怎样一份孑然独立的怅惘。“明月不谙”二句引来明月作进一步的烘托与映衬。前人往往视明月为聊寄相思怀抱的多情之物。如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孟郊《古怨别》:“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 。张泌《寄人》便径直赞叹明月多情:“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而作者却嗔怪“明月不谙离恨苦”,当是从另一角度加以生发——月已圆而人未圆,作者对那皓洁的月光羡极生妒、略致微词,不也是情理中的事吗?后来,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的怅问:“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正是从同一方向去发掘明月这一意象的丰饶而复杂的内蕴。 下片写登楼望远。“昨夜西风”句,使固有的惨澹、凄迷气氛又增添了几分萧瑟、几分凛冽?西风方烈,碧树尽凋;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由此驰骋想象,作者亦当是朱颜尽改。而从结构上看,碧树尽凋,野外才能变得格外空旷,作者也才能骋目远眺。这样,“凋碧树”又是对下文“望尽天涯路”的

仿写柳永的蝶恋花

仿写柳永的蝶恋花 蝶恋花 我们读过好多次, 但是如果让你仿写, 你会吗?和小编一起来看看下文关于 仿写柳永的蝶恋花 ,欢迎借鉴! 仿写柳永的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 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 恼。 蝶恋花 柳永善心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词作鉴赏 这首词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巧妙地把飘泊异乡 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融为一体。 伫倚危楼风细细。说登楼引起春愁。全词只此一句叙事,便把主人公的外形 象象一幅剪纸那样突现出来。 风细细, 带写一笔景物, 为这幅剪影添加一点背景, 使画面立刻活跃起来。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极目天涯,一种黯然魂销的春愁油然而生。春愁, 又点明时令。对这愁的具体内容,词人只说生天际,可见是天际的什么景物触动 他的愁怀。从下一句草色烟光来看,是春草。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很容易使人 联想到愁恨的联绵无尽。柳永借用春草,表示自己已经倦游思归,也表示自己怀 念亲爱的人。 那天际的春草, 所牵动的词人的春愁究竟是哪一种呢?词人却到此 为止,不再多说。 草色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阑意写主人公的孤单凄凉之感。 前一句用景物 描写点明时间,可以知道,他久久地站立楼头眺望,时已黄昏还不忍离去。草色 烟光写春天景色极为生动逼真。春草,铺地如茵,登高下望,夕阳的余辉下,闪
1/5

烁着一层迷蒙的如烟似雾的光色。一种极为萋美的景色,再加上残照二字,便又 多一层感伤的色彩,为下一句抒情定下基调。无言谁会凭阑意,因为没有人理解 他登高远望的心情,所以他默默无言。有春愁又无可诉说,这虽然不是春愁本身 的内容,却加重春愁的愁苦滋味。作者并没有说出他的春愁是什么,却又掉转笔 墨,埋怨起别人不理解他的心情来。作者把笔宕开,写他如何苦中求乐。愁,自 然是痛苦的,那还是把它忘却,自寻开心吧!拟把疏狂图一醉,写他的打算。他 已经深深体会到春愁的深沉, 单靠自身的力量是难以排遣的, 所以他要借酒浇愁。 词人说得很清楚,目的是图一醉。为追求这一醉,他疏狂,不拘形迹,只要醉就 行。不仅要痛饮,还要对酒当歌,借放声高歌来抒发他的愁怀。但结果却是强乐 还无味,他并没有抑制住春愁。故作欢乐而无味,更说明春愁的缠绵执着。 至此, 作者才透露这种春愁是一种坚贞不渝的感情。 他的满怀愁绪之所以挥 之下去,正是因为他不仅不想摆脱这春愁的纠缠,甚至心甘情愿为春愁所折磨, 即使渐渐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决不后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才一语破的:词人 的所谓春愁,不外是相思二字。 这首词妙紧拓春愁即相思, 却又迟迟不肯说破, 只是从字里行间向读者透露 出一些消息,眼看要写到,却又煞住,掉转笔墨,如此影影绰绰,扑朔迷离,千 回百折, 直到最后一句, 才使真象大白。 词相思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 戛然而止, 激情回荡,感染力更强。
2/5

《蝶恋花》练习及答案

<蝶恋花>练习 一、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 晏殊(991-1055),_____著名词人。字____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晏殊自幼聪明,七岁能文,被称为“神童”,十四岁中进士,累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谥元献。范仲淹、富弼、欧阳修、韩琦等均出其门下。曾以枢密副使出知应天府,延请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清新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浣溪沙》中“__________ ,_________ ”二句,传诵颇广。 2.解释词语。 槛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罗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碧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尺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朱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默写。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二、语段精读 4.起句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这些景物带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二句中,写罗幕的“轻寒”,与“燕子双飞去”有必然关系吗?特别点出“双飞”有什么意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三句“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点明了什么?有没有别的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看第四、五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回答下列问题。 ⑴词句中哪些词与上面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昨夜西风凋碧树”只是眼前所见之景吗?如何理解“凋”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与上文有何关系?这句所写的境界有什么特别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蝶恋花晏殊译文

蝶恋花晏殊译文 导语:《蝶恋花 》 是词牌名, 出自唐教坊曲, 本采用于梁简文帝: “翻阶蛱蝶恋花情”为名, 分上下两阕,共六十个字。以下是小编整理蝶恋花晏殊译文的资料,欢迎阅读参 考。 原文: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译文: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 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泪珠, 罗 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燕子双飞而去。 皎洁的月亮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都穿入红红的门户。 昨夜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了天涯路。 想给我的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 何处。 赏析: 此词经疏澹的笔墨、 温婉的格调、 谨严的章法, 传达出作者的暮秋怀人之情。 上片由苑中景物起笔。 “槛菊愁烟兰泣露”, 开篇即推出这一亦真亦幻幽极 凄 室内。 “轻寒”, 即是作者身之所感, 也是作者心之所感。 “燕子又飞去”, 不仅是带有鲜明的季节特征的景物,而且,燕之“双飞”更衬出人之“孤栖”。 不难想象,当作者目送时而绕梁呢喃、时而穿帘追逐的双燕相随而去之际, 该怀着怎样一份孑然独立的怅惘。 “明月不谙”二句引来明月作进一步的烘托与 映衬。前人往往视明月为聊寄相思怀抱的多情之物。如张九龄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孟郊 《古怨别》 : “别后唯所思, 天涯共明月” 。 张泌《寄人》便径直赞叹明月多情:“多情只有春绝的特写镜头,正为写照抒情 主人公悲凉、迷离而又孤寂的心态。“罗暮轻寒”二句将笔触由苑中折回 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而作者却嗔怪“明月不谙离恨苦”,当是从另一

柳永《蝶恋花》范文

柳永《蝶恋花》范文 引导语:《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此词上片写登高望远所引起的无尽离愁,以迷离的景物描写渲染出凄楚悲凉的气氛;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最后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憔悴。于是,特意为大家奉上这首蝶恋花去感悟古人的那种情非得已的真挚情感吧!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宋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译文】 我伫立在高楼上,细细春风迎面吹来,极目远望,不尽的愁思,黯黯然弥漫天际。夕阳斜照,草色蒙蒙,谁能理解我默默凭倚栏杆的心意? 本想尽情放纵喝个一醉方休。当在歌声中举起酒杯时,才感到勉强求乐反而毫无兴味。我日渐消瘦也不觉得懊悔,为了你我情愿一身憔悴。 【注释】

⑴伫(zhù)倚危楼:长时间倚靠在高楼的栏杆上。伫,久立。危楼,高楼。 ⑵望极:极目远望。 ⑶黯黯(ànàn):心情沮丧忧愁。生天际:从遥远无边的天际升起。 ⑷烟光:飘忽缭绕的云霭雾气。 ⑸会:理解。阑:同“栏”。 ⑹拟把:打算。疏狂:狂放不羁。 ⑺对酒当歌:语出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当:与"对"意同。 ⑻强(qiǎng)乐:勉强欢笑。强,勉强。 ⑼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语本《古诗十九首》:“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⑽消得:值得。 【赏析】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词人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念意中人的缠绵情思结合在一起写,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 上片首先说登楼引起了“春愁”:“伫倚危楼风细细。”全词只此一句叙事,便把主人公的外形像一幅剪纸那样突现出来了。“风细细”,带写一笔景物,为这幅剪影添加了一点背景,使画面立刻活跃起来了。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阅读答案2012“华约”联考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阅读答案-2012“华约”联考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阅读答案-2012“华约”联考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阅读答案-2012“华约”联考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 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 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注]①槛:栏杆。②罗幕:丝罗做的帷幕。③朱户:朱红色的门户,指富贵人家。④彩笺:彩色精美的字纸,借代书信。尺素:一尺长的白绢,因古人常用以写信, 故亦借代书信。 1.下面有关这首词的表达,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七个字点明了地点、时间、景物,勾勒出环境和人物的情绪、感觉。 B.词人怪明月不谙“离恨”,实际写出了作者被离别折磨,极端痛苦的心理。 C.“独上”句凸现出人的孤独;“望尽”句说明凭空眺望茫无所见的怅惘之情。

D.这首词以秋天为背景,抒写了离别相思之情,意境深远,笔力豪放飘逸。 2.王国维曾说过:“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 经过三种境界。”本词中“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为第一境界,其余的两种境界分别是什么? [解析]译词: 蝶恋花 晏殊 栏杆边上,菊花笼在愁绪似的雾霭,兰草挂着泪珠 般的晚露, 丝罗帷幕,渗透过轻轻的寒意,燕子已经成双成对 飞翔离去。 明月不理解离别的怨恨愁苦,拂晓时月光斜照穿透 朱红门户。 昨夜西风吹得绿树凋零。独自登上高楼,久久眺望 天边远路。 想寄上彩纸和素帛的书信,山势绵长水势空阔怎知 寄往何处? 参考答案: 1.D(“笔力豪放飘逸”不恰当,这首词的表达“缠绵婉约”。B项也不恰当。) 2.

晏殊《蝶恋花》阅读训练及赏析

晏殊《蝶恋花》阅读训练及赏析 原文: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 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 处? 字词解释: ⑴蝶恋花 :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乐章集》《张 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赵令畤有《商调蝶恋花》, 联章作《鼓子词》,咏《会真记》事。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⑵槛(jiàn):古建筑常于轩斋四面房基之上围以木栏,上承屋角,下临阶 砌,谓之槛。至于楼台水榭,亦多是槛栏修建之所。 ⑶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 ⑷不谙(ān):不了解,没有经验 。谙:熟悉,精通。离恨:一作“离别”。 ⑸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⑹凋:衰落。碧树:绿树。 ⑺彩笺: 彩色的信笺。 尺素: 书信的代称。 古人写信用素绢, 通常长约一尺, 故称尺素,语出《古诗 十九首》“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兼:一 作“无”。 翻译: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 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露珠。 罗 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一双燕子飞去。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 破晓还穿入朱户。 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

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 在何处。 阅读答案 : 试题: (1) “槛菊愁烟兰泣露”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 (2 分) (2)“昨夜西风凋碧树”一句“景中含情”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4 分) (3)词中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 请简要分析。(4 分) 答案: (1)(2 分)①拟人;(1 分)②清冷(哀愁)。(1 分) (2)(4 分) ① 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景色萧索;(1 分)②暗示主人 公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愁苦心境;(1 分)萧索之景含有强烈的孤独之 情。(2 分) (3)(4 分)主人公因离别之苦而一夜未眠,次日所见庭院之景更感孤独 凄清;(1 分)登高望远不见所思,满腹离愁更无处可寄。(1 分)刻画了一位 满腹离愁、孤独(怅惘)的女主人公形象。(2 分) 赏析: 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 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 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 欧阳修、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本词之负盛名。全词深婉 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 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 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 愁; 兰花上沾有露珠, 看起来又象在默默饮泣。 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 (象 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 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 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在借 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 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在联系, 但在充满哀愁、 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 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 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 而且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 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更反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古诗阅读训练题及参考答案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古诗阅读训练题及参考答案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注]①槛:栏杆。②罗幕:丝罗做的帷幕。③朱户:朱红色的门户,指富贵人家。④彩笺:彩色精美的字纸,借代书信。尺素:一尺长的白绢,因古人常用以写信,故亦借代书信。 (1)“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中词人是如何表现离恨 苦的?(3分) (2)“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包含了抒情主人公怎样复杂的情感?( 3 分) (3)“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一句有人认为它有“无理之趣”。请联系作品简述其“无理之趣”。(4分) 参考答案 (1)①词人采用拟人手法,用“愁烟”、“泣露”将“菊”、“兰”人格化, 移情于景,借景抒发自己的哀愁;②用燕子的双飞,反衬人的孤独,从而有力地写出自己的离恨之深。 (2)①只身独处的孤独寂寞;②渴望所思之人归来的急切盼望之情;③不见所思之人的空虚怅惘。 (3)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主人公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惘。 (1)“槛菊愁烟兰泣露” 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 (2分) (2)“昨夜西风凋碧树” 一句“景中含情”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4

分) (3)词中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 (1)①拟人;(1分)②清冷(哀愁)。(1分) (2)① 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景色萧索;(1分)②暗示主人公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愁苦心境;(1分)萧索之景含有强烈的孤独之情。(2 分)(3)主人公因离别之苦而一夜未眠,次日所见庭院之景更感孤独凄清;(1分)登高望远不见所思,满腹离愁更无处可寄。(1分)刻画了一位满腹离愁、孤独(怅惘)的女主人公形象。(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