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德马原讲义

尚德马原讲义
尚德马原讲义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

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5)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6)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6)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12)

第三节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 (24)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28)

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其本质 (28)

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 (29)

第三节真理与价值 (32)

第四节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34)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35)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36)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43)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47)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49)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 (49)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53)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56)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58)

第一节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58)

第二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60)

第三节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 (63)

第四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65)

第五节借贷资本和利息 (66)

第六节农业资本和地租 (68)

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70)

第一节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70)

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76)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77)

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78)

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78)

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81)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为 (83)

第八章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84)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84)

第二节共产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86)

第三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87)

1 课程结构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0001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重要程度 ★

一、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严密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它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1848 共产党宣言)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

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客观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体现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第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是1825年发生的。

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世界历史的舞台。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矛盾的尖锐化。

四、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三大工人运动

1、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先后两次举行武装起义,明确提出“建立共和国”

口号。推翻富人政权

2、1836年,英国开始的“人民宪章”运动。要求选举权

3、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的工人发动了起义。反对私有制

总之,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而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时代提出的一项伟大任务。时代的需要本身既孕育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可能性,又包含着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的各种物质条件和因素。

0002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重要程度★★

一、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直接理论来源

1、德国古典哲学。主要代表:黑格尔、费尔巴哈。(11/1单选)

①黑格尔最卓越的成就是辩证法,他是第一个以唯心主义叙述辩证法的哲学家,马克思、

恩格斯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思想,彻底批判了他的唯心主义,创造了唯物辩证法。2

②费尔巴哈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伟大功绩在于批判了宗教神学

和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

2、英国古典经济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过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

图结束。

3、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代表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①圣西门把资本主义制度看成是“新的奴役形式”。

②傅立叶把资本主义制度称为“社会地狱”、“复活的奴隶制”。

③欧文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一整套欺骗和伪善的制度”,他把私有制、宗教、婚姻形

式看成是现存的资本主义的三位一体的祸害。

二、马克思主义形成的自然科学基础

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对马克思主义产

生的影响尤为巨大。

0003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重要程度★★

1、1847年7月发表的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

合写的《共产党宣言》,这2个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江)以及科学

发展观(胡)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000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重要程度★★

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

3

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09/1单选)

0005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重要程度★★★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政治立场。

3、科学性,科学性的三大表现是实事求是、深刻性、与时俱进。

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

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0006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重要程度★★★

1、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2、与时俱进的含义: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3、坚持与时俱进的意义:简答可能

(1)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前途。

(2)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3)与时俱进是社会发展变革的先导。

0007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重要程度★★★

1、理想就是人的奋斗目标。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

社会理想。其中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是全部理想的核心。

2、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共同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关系:简答可能

(1)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

(2)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4

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0008 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重要程度★★

1. 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是把它当作教条还是当作行政的指南,这是对待马克思主义

的两种根本不同的态度,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后继者都坚决反对任何教条主义的态度对

待马克思主义的做法。

0009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重要程度★★★

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3)全面地提高人的素质。

2、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实际工作

中的经验主义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轻视理论,把局部经验当作普遍真理,到处搬用。

教条主义片面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感性经验,一切从本本出发,把理论当成

万古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10/10多选)

00010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重要程度★

1、现今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是多方面的:

(1)现实社会主义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

(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

(3)经济全球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

(4)世界新技术革命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

(5)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

5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0011 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重要程度★★★

一、世界的本质问题是哲学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简言之,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看法。了解

3、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了解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世界的本质问题是世界观的重大问题,当然就是哲学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凡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就叫唯物主义,反之则是唯心主义。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凡是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世界可以认识就是可知论,反之则是不可知论。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如何回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2、一元论和二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派别),

(1)一元论,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2)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

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是二元论的著名代表。

(3)一元论有两种: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世界统一于精神。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心”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则把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天理”等)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四个局限性:

机械性,它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因而也称机械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性,它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彼此孤立的、在本质上是不发展变化的;

直观性,它对待世界、认识,都缺乏实践的观点;

不彻底性,它只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8

马克思主义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科学地结合起来,同时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运用于社会

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三个

历史形态,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高形态。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说明了世界的本质

(1)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

(2)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

(3)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

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局限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本身构成了整个世界。自然界是客观的。人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二)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物质的定义: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

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

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个坚持,三个反对

第一,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第二,第二,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第三,它指出客现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仅肯定世界是物质的,而且认为物质是运动、变

化、发展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否认物质的运动和运动的绝对性,必然

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世界上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

动的主体,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否认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或主体,必然导致唯心主

9

义。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运动观,都是把物质和运动相割裂,前者主张没有运动的物

质,后者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承认物质绝对运动的同时,也承认事物的相对静

止状态,所谓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

衡状态的哲学范畴。相对静止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第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

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如以地球为观察点,它上面的山川、房屋都是静止不动的。第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

3、承认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

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第二,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

命现象的产生。第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割裂运动和静止两者之间的关系,容易导致绝对主义和

相对主义两种错误倾向。绝对主义认为静止就是绝对地不动,把相对静止绝对化,导致

形而上学不变论。相对主义强调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导致诡辩论和不可知论。

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

(四)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事物的运动都要经历一个

或长或短的过程;所谓顺序性是指事物的运动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出现有一个先后顺序关系。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物质的空间特性通常以两种形式表现出来。第一,表现为每一个物体都有一定的体积。第二,表现为每一个物体都处于一定的空间位置。空

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四维时空——时间和空间的统一。

时空是绝对和相对、无限和有限的统一:时空的绝对性、无限性——物质世界在时间上

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边无际。

时空的相对性、有限性——每一具体事物在时间上有始有终,在空间上有边有际。

0012 实践的本质、特点、形式和作用重要程度★★★★

10

一、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1、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是——实践的观点。

2、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3、实践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实践能力的人。人是实践活动中具有自主

性和能动性的因素,他担负着提出实践目的、操纵实践工具、改造实践客体的多种任务。

实践主体可以划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类主体三种形式。

4、实践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客体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

性。

实践客体具有三种基本类型: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二、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客观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

第二,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第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

三、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

1、物质生产实践。它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改革

3、科学实验。

除了以上三种基本实践形式外,还有其他一些实践形式,如教育实践、医疗实践、艺术

实践等等。

四、实践的作用:

1、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性:自在自然——人化自然。有人参与,没有人参与

2、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

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总之,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正是在实践观点的基础上,马克思主

义哲学才超越了以往的全部哲学,成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0013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1、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11

劳动促使类人猿进化成人;劳动还促使了人脑的形成,推动了语言和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2、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是一切社会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生产活动是人们从事其他各

种社会活动的基础。只有通过生产活动,解决了吃、穿、住、用问题,人们才能从事政治的、法律的、科学的、艺术的、宗教的等各种活动,形成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3、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物质生产实践的持续进行,使生产力不断发展,从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得到解决,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科学实验的进行推进了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大大加快了社会发展的进程。

医疗实践、教育实践、艺术实践等对社会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思想的确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彻底性的缺陷,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科学地说明了社会的物质性。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0014 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重要程度★★★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世界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1、联系的定义: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

制约。

2、联系的特点:

①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

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

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又是复杂多样的。事物联系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联系与

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等。认

识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必须坚持全面的观

点,尽可能地从各个方面来把握事物的各种联系,不要只看到某一部分、某一方面的联系,

而忽视其他部分、其他方面的联系。其次,必须抓住事物中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对事

物的联系要具体分析,要从纷繁复杂的多种联系中找出决定事物的基本性质及其发展的基

本趋向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避免出现对不同酌联系不分主次甚至本末倒置的倾向。

③联系是复杂多样的。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二、世界的运动发展

1、发展:是指事物一种特殊的运动变化——上升性、前进性的运动变化,即事物由低

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不断更替的运动变化过程。

2、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2)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3)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

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4)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因:

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②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③新事物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受到群众的支持。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经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三、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1、两种对立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形而上学

(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②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

③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斗争焦点}

13

(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

力。

(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因为:

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事物普遍联系

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联系。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源泉就在于矛盾双方

的对立统一,这是发展观的实质与核心。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③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④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

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永恒发展的。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

维联系和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

一系列其他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

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0015 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重要程度★★★★

一、对立统一规律——矛盾

1、对立统一规律亦称矛盾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其基本内容是: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

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

吸引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矛盾的斗争

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

对的,同一性不等于斗争性;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2)方法论: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要反对只见统一不见对立或只

见对立不见统一的形而上学观点。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将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共存,14

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成果,否则不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警惕资本主义的干扰和挑战,否则社会主义制度就无法坚持。

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是指它的条件性。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无条件性。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事物的内部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第二,矛盾双方互相从对方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矛盾双方各自从对方吸收和利用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促进自身的发展,使矛盾统一体趋向成熟和完善。

第三,矛盾的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发展是一物转化为他物,但不是转化为任何别的他物,而是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这一转化的基本趋势是由矛盾的同一性规定的。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着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

第二,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都有重要作用,但都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只有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同时,事物的外部条件对事物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作用。因此必须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内因、外因及其关系。

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外部,而在事物内部。

二位的原因。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的始终。简言之,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矛盾观点;要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从矛盾的两个方面看问题,即坚持“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一点论”,防止片面地看问题。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又各不相同,都有其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形式: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其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其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另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特殊性包含普遍性,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如果割裂了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联系就会导致“白马非马”的诡辩命题。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共性只是包括了同类个别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东西,而没有包括个别事物的全部内容和特点。一般比个别更普遍、更深刻,个别比一般更丰富、更具体。

是矛盾问题的精髓。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普遍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

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4、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它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一种是主要矛

盾和次要矛盾的不平衡(‘重点’);另一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不平衡。(‘主流’)

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这些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中有一种

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这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是次要矛

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是:首先,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方面:主要矛盾规

定和影响着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解决得好,次要

矛盾就可以比较顺利地得到解决。另一方面,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有制约作用,次要矛盾

解决得如何,反过来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其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地位不是一成不

变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我们在观察和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要首先抓住

和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不忽略次要矛盾,还要注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转化,不失时

机地转移工作重点。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现在正

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

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虽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已经不是我国社会

的主要矛盾。为了解决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我们在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的同时,还必须注意解决好其他社

会矛盾,坚持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

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等等。

矛盾双方的力量也是不平衡的,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

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首先,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制约、

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

17

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另一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制约和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其

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随

着矛盾双方主次地位的转化,事物的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基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

面的这种关系,我们在分析问题时,特别是分析形势时,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住主流,同时也不能忽视支流,并且注意主流和支流的互相转化。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

主要矛盾,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如果只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忽略了次要矛盾

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就会陷入片面性而犯“一点论”的错误。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

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地抓住主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矛盾时,要着重地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主次不分,不抓重点,在实践中平均使用力量,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均

衡论”。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形势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既要抓住主流、坚定信心,又不忽略支流,都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具体表现。

二、质量互变规律

1.质、量、度

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

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或范围、幅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度的两

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限,叫做关节点或临界点。

掌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注意决定质的数量限

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适度原则

2.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18

马原详细目录对照课本……供开卷考试使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

考研政治马原政治经济学部分选择题解析

考研政治马原政治经济学部分选择题解 析 政治经济学的知识点,历来强调整体体系理解和细节知识点和概念的准确把握,凯程考研下面为大家解析哲学部分的多项选择题。 政治经济学的知识点,历来强调整体体系理解和细节知识点和概念的准确把握,在2015考研政治试卷中,政治经济学共考查三道选择题,总共5分,题号为3、20、21,但可惜的是,任性的命题人让全拿5分变得异常艰辛,下面为大家解析哲学部分的多项选择题。 单选题第3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机器大工业发展到自动化阶段。智能化工厂创造出了较高的生产率,显露出巨大的竞争力,企业在“机器换人”中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这意味着率先使用机器人的个别企业()A.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B.剩余价值来源的改变C.所生产商品价值的提高D.获得更多的社会平均利润 题目关键词是“机器换人”,我们要明白的是机器是生产资料,人是劳动力,生产资料与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就是资本技术构成,那么如此一来A项就可以直接选出;剩余价值的知2015年多选题第20题考的就是剩余价值的发展,而在剩余价值来源的知识点上,问题很简单,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剩余劳动,并不会发生改变,B项错误;商品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不受个别劳动生产率影响,C项错误。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也就是超额利润,而不是社会平均利润,D项错误。 多选题第20题,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积累不断地并且同它的能力和规模化成比例地生产出相对的,即超过资本增殖的平均需要的,因而是过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过剩的工人人口是积累或资本主义基础上的财富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是这种过剩人口反过来又成为资本主义积累的杠杆,甚至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一个条件。”上述论断表明()A.资本主义生产周期性特征需要有相对过剩的人口规律与之相适应B.资本主义社会过剩人口之所以是相对的,是因为它不为资本价值增殖所需要 C.资本主义积累必然导致工人人口的供给相对于资本的需要而过剩 D.资本主义积累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口失业规模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 题干有可能没有读懂,但那不是关键,关键是同学们抓到题目的关键词——资本积累。资本积累会导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产生相对过剩人口,只要资本主义所有制没有变,资本积累带来的一系列后果就不可避免,相适应的相对过剩人口规律也就客观存在;相对过剩人口即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形成的过剩人口。ABCD皆为正确选项。 多选题第21题,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充分发展的同时,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对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的干预也更加深入。其中,微观规制的类型主要有()A.社会经济规制B.公共亊业规制 C.公众生活规制D.反托拉斯法。

(完整word版)马原复习提纲(详细)

绪论 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和三个主要组成部分P2 答: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主要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及其表现: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课本思考题第2题)P14 答: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主要表现在: 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 力求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 3.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 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表现在: 1.坚持唯物辩证法。 2.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公开申明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的。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各标题及其基本内容)P15-19 答: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是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实现物质财务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两种不同观点P29-30 答: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务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于作用。 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31-34(书本思考题第1题) 答: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书本思考题第4题) 答: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互相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互相联系之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互相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交互作用中,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东西。 矛盾及其两种基本属性P47; 答: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对立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P49-50(书本思考题第5题) 答: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P51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的。 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P51~52 答: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辨证否定的实质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 意义:在深化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们对待外来文化应采取既克服又保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正确态度。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反映。P68-69(思考题第1题)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综合以上两方面,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认识与实践的关系。65-66; 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 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1真理的绝对性2相对性3辩证统一)P74-76。 答:真理既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 真理的绝对性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不能被推翻;

马原资料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讲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基本原理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1)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对它的不同回答将哲学分为唯物、唯心两大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承认存在即物质是第一性的,是本原;而思维即精神是第二性的,是派生出来依附于物质存在的。 唯心主义:认为思维即精神是第一性的,是本原;而存在即物质是第二性的,是由精神决定的。 (2)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对它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思维能够反映存在,世界可以被认识。 不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怀疑人类的认识能力,认为世界在原则上是不可以认识的,或至少是不可彻底认识的。 2、唯心主义得以产生和长期存在的根源有哪些? (1)社会历史根源——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达 (2)阶级根源——落后阶级的需要和宣扬 (3)认识根源——割裂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把认识的某一方面、环节、过程片面地夸大为脱离物质的神化了的绝对 3、怎样理解马哲是实践的唯物主义? 从内容上看,它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 从对象上看,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从社会作用上看,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它来自实践,为无产阶级斗争的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自身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实践性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显著特征,又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标志。理论难点 1、一元论就是唯物论。 (1)错误。 (2)一元论认为世界具有统一性,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的哲学。唯物论认为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3)一元论包括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唯一的本原是精神)和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唯一的本原是物)。 唯心论也是一元论,此题说法以偏概全。 2、马哲是科学之科学。 (1)错误。 (2)这是旧哲学在哲学的对象和内容问题上的观点。旧哲学往往把自己的哲学看成是包罗万象的、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终极真理体系;没有科学解决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而不是它们的“总和”。哲学只能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而不能代替具体科学的研究。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科学之科学”,往往以主观的判断代替真实的联系,阻碍具体科学的发展,也阻碍哲学的发展。 第二讲世界的物质性 基本原理 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产生的意义。

马原课后答案

1.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答:(一)如何理解物质观: 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4、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 1.2.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1. 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从实际出发,最根本的就是要从物质世界固有的规律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坚持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首先,尊重客观的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之前提。主观能动性不等于主观盲目性、随意性,不等于胡思乱想,蛮干一通。要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人们的实践活动越是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主观能性也就发挥得越充分,越有效,反之,则一定会受挫折和失败。其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客观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隐藏在事物现象的背后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人们认识和掌握规律不是轻而易举的。要取得一个合乎规律性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多次的反复才能完成,只有充分发挥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为人类造福。 1.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1)必须遵循客观性原则。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2)必须把握能动性原则。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3)必须坚持实践性原则。实践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内在统一的现实基础。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从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就是要树立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学风,努力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服务社会、建设国家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1.4、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重要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或称共性和个性)是互相区别的,共性只是包含了个别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东西,而没有包括个别事物的全部内容和特点。一般比个别更普遍、更深刻,个别比一般更丰富、更具体。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

马原试题(内含答案)

马原复习资料 一、选择题 1.“存在和思维何者为第一性”可将哲学派别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 心主义; 2.发展科学技术不属于生态文明建设; 3.马克思主义诞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1848《共产党宣言》的 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4.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理论对行动有指导作 用 5.马克思生命力的根源在于:与时俱进 6.钉子——马——国家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7.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存在和思维何者为第 一性;意识是否可以认识物质】 8.真理的辩证法:绝对性与相对性 9.诗词“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是发展趋势【辩证否定观】 10.马克思哲学理论体系不包括:共产主义战胜资本主义 11.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 12.恩格斯观点属于:辩证唯物主义 13.“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对意识 能动性的客观解释 14.相互对立的哲学观点不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5.正确指明意识的本质的是: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16.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 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17.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两次飞跃: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 18.认识论中最重要的哲学派别是:反映论(唯物主义)与先验论 (唯心主义) 19.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0.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 2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最重视: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 22.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 23.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 造商品使用价值 24.马克思在哪一方面引起世界的关注(正确反映社会发展规律, 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 25.跟着感觉走(保证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6.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义) 27.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实践是认识 发展的动力) 28.主观唯心主义(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29.蝴蝶效应(一种现象可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和另外事物进行联 系)

马原资料(2)

(题1.)简答题: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是什么?(书P4)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已经有了想当的发展。科技进步和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方面带来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又造成了深重的社会灾难。首先,社会两级分化,工人极端困苦。其次,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这些就是马克思产生的深刻的社会根源。 (题2.)从古到今,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的过程?(书P23-24) 1.从古至今,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经历了从朴素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认识过程。 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从具体的物质形态出发说明世界(如中国哲学家用“五行”、“元气”等解释世界),具有合理性和进步性。但是,他们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对世界物质性的理解和把握具有直观性和朴素性。 3.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科学为基础,把物质等同于科学发现的物质结构层次——原子,但却不理解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既经不起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 4.马克思主义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对物质世界直观、消极的理解,强调了从能动的实践出发去把握客观世界的意义,为唯物主义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5.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一定义继承和汲取了以往唯物主义理解物质存在和物质概念的合理内容,也把唯物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题3.)当前中国一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试结合有关矛盾原理谈谈你的想法?(书P50-51) 1.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的基本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变化将更加剧烈而深刻,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理论和制度创新,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有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

马原学习攻略.pdf

关于马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这些学习方法构成自己的一个学习体系。作为一个文科生,原来我是学习过一点关于马原的哲学原理的,到了上了大学,我对马原的学习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在医学院校,理科生居多,大家都对马原哲学的学习有些厌烦,感觉这些东西乏味,枯燥,而且没有用。但是,显然不是,在将来的考研中思想政治的学习也是很重要的。所以,马原的学习我们不但不能感到乏味,而且要喜欢上这门学科。因为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很明显的说明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学习方法要因人而异,所有下面我所说到的仅供大家参考。 关于马原的学习有这么几个大的方面: 一概念清晰,逻辑框架鲜明。 二掌握要全面,切忌片面性。 三理解基础上记忆,切忌死记硬背。 四理论联系实践。 这些大的方面只是对大家学习的方向性指导。下面我们来看一些更加具体的方法。 一目标学习方法 掌握目标学习方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所倡导的,布鲁姆认为只要有好的学习方法,加以足够的时间,多说学者都可以取得成功。教学内容是由许多的知识点构成的(比如说每章节的知识细点)由点在构成线,有线构成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在构成彼此联系的知识网。

所以说把握好层次很是重要(比如上课老师讲的重点,理解,了解)目标是能够增强我们学习的注意力和学习动机。即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我们必须好好学习。我们把目标分割。小的目标可以在较短时间实现,它可以使我们比较容易的享受成功的欢乐。增加我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只有我们把大小,远近目标紧密结合才能避免一些无效劳动的发生。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把课本上的知识点分开记忆,一次一个章节的记忆,然后把各个章节再彼此联系起来。够成自己的学习体系。 二问题学习方法 带着问题去学习,去看书,有利于集中注意力,目的更明确,这既是有意学习的要求,又是学习的必要条件。 三矛盾学习方法 矛盾的观点就是我们采用对比的学习方法的哲学依据。因为我们对比首先要看对比双方是否有相似点或者是相似的属性,这就是可比性。 纵观马原课本,对比的学习比比皆是。比如说矛盾的对立统一,物质与意识,和平与发展的关系等。对比的学习方法可以用于一门学科也可以运用于多门学科。运用唯物辩证的方法进行学习。 四联系的学习方法 威武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同周围事物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整个世界都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就连我们居住的这个地球我们都会亲切的叫她“地球村”。科学知识是对客

马原复习资料

马原复习资料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马原复习资料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定义,马克思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作用)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物质的存在形式 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2.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 3.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三,世界统一于物质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与物质,其次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2.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

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物质的永恒发展) 四.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统一的实质: ①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③对立统一规律规定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④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根本分歧的焦点. 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矛盾简单的表述: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矛盾的特殊性:(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有不同特点 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个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共性,无条件,绝对的)和特殊性(个性,有条件,相对的)是辩证统一关系,即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六.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历年考研《马原》试题库完整

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再一次报告中以“一支粉笔多长为好”为例来讲解他所倡导的选法,对此,他解释道:“每支粉笔都要丢掉一段一定长的粉笔头,但就这一点来说愈长愈好。但太长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容易折断。每断一次,必然多浪费一个粉笔头,反而不合适。因为就出现了粉笔多长最合适的问题——这就是一个优选问题。 所谓优选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就是要[C] A.注重量的积累B.保持物质的稳定性 C.坚持适度原则D.全面考虑事物属性的多样性2.社会存在是指省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性质的是[D] A.社会形态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D.生产方式 3.马克思把商品转化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熟,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这是因为只有商品变为货币[D] A.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 B.价值才能转化为使用价值 C.抽象劳动才能转化为具体劳动 D.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二、多项选择题。 17.1971年迪尼斯乐园的路径设计获得“世界最佳设计奖”,设计师格罗培斯格却说,“其实那不是我的设计”,原因是在迪斯尼乐园主体工程完成后,格罗培斯格暂停修乐园里的道路,并在空地上撒下草种,5个月后,乐园里绿草茵茵,草地上被游客走出了不少宽窄不一的小路,格罗培斯格根据这些行人踏出来的小路铺设了人行道,完成了“优雅自然、简捷便利、个性突出”的优秀设计,格罗培斯格的设计智慧对我们认识和实践的启示是[AB] A.要从实践中获得灵感B.要尊重实践的要求C.不要对任何自然事物做改变 D.要求对事物本来的面目做直接反映 18.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一种新型的垄断资本,即金融资本。在金融资本形成的基础上,产生了金融寡头。金融寡头操纵、控制社会的主要方式由于[ABC] A.通过“参与制”实现其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 B.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实现其对国家机器的控制C.通过政策咨询机构影响和左右内外政策 D.通过新闻媒体实现国民思想意识的统一性 19.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很多西方人感叹这一经济危机从根本上仍未超出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精辟分析,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科学分析的原创性主要是[AB] A.指明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 B.提示造成相对过剩的制度原因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C.指出经济危机的深层根源是人性的贪婪 D.强调政府对经济危机的干预是摆脱经济危机的根本出路20.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思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奠定这一飞跃的理论基石是[CD] A.阶级斗争说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论 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1894年1月3日,意大利人卡内帕给恩格斯写信,请求他为即将在日内瓦出版的饿《新纪元》周刊的创刊号题词,而且要求尽量用简短的字句来表述未来的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以区别于伟大诗人但丁的对旧纪元所作的“一些人统治,另一些人受苦难”的界定。恩格斯回答说,这就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段话表明,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A] A.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B.实现人类永恒不变的普适价值 C.建立一个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世界 D.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 2.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C]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D.有其因必有其果 3.右边这张照片反映出由于气候变暖,北极冰盖融化,致使北极熊无处可去的场景,颇具震撼力。它给我们地球上的人类发出的警示是[D] A.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人与人之间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 B.生态失衡已成为自然界自身周期演化不可逆转的趋势 C.自然地理环境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决定力量 D.生态环境已日益成为人类反思自身活动的重要前提 4.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这是因为[C] A.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的价值 B.劳动力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C.货币所有者购买的劳动力能够带来剩余价值 D.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能够在消费过程中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二.多项选择题。 17.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了多个版本的《新华字典》,除了一些旧的词条,增加了一些新的词条,并对若干词条的词义给了修改。例如1971年版对“科举”这个词的解释是:“从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而设立分科考生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1992年版删去“反动”二字,1998版又删去“为了维护其统治而设”,直到2008年版删去了这句话。一本小字典记载着词语的发展变化也记录了时代前进的印证,字典词条释义的变化表明人们的意识[ACD] A.是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B.取决于词语含义的改变 C.随着社会生活变化而变化 D.需要借助语言这一物质外壳表达出来 18.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1857年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由此证明[CD] A.科技革命是摆脱社会危机的根本出路 B.科学技术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标志 C.社会实践的需要是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 D.科技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 19.有一则寓言讲到:狐狸把鱼汤盛在平底的盘子里,请仙鹤来和它一起“平等”的喝鱼汤,结果仙鹤一点也没喝到,全被狐狸喝去了。这个寓言给人们的启示是,尽管资产阶级宣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ACD] A.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 B.这种形式上的平等既是资本主义的本质 C.它的实质是将劳资之间经济利益的不平等合法化 D.这种平等的权利是建立在财产不平等基础之上的权利 20.1989年,时任美国国务院顾问的弗朗西斯□福山抛出了所谓的“历史终结论”,认为西方实行的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社会形态进步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的统治形式”。然而,20年来的历史告诉我们,终结的不是历史,而是西方的优越感。就在柏林墙倒塌20年后的2009年11月9日,BBC公布了一份对27国民众的调查。结果半数以上的受访者不满资本主义制度,此次调查的主办方之一的“全球扫描”公司主席米勒对媒体表示,这说明随着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资本主义并没有取得看上去的压倒性胜利,这一点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表现的尤其明显,“历史终结论”的破产说明:[BCD] .学习帮手.

马原复习资料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名族的马 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狭义理解,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 和学说的体系。广义理解,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 尤其是在批判的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4、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的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 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5、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 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6、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 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极其发展规律 1、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一是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 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二是“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式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3、唯物主义(先有物质再有意识)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于物质,主张物质第一 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因此哲学又可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4、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 的累不,矛盾。

2018考研政治:马原重点之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毙考题

2018考研政治:马原重点之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 1、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1)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辩证关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区别为前提的,相互区别的事物又通过联系而相互过渡。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①联系具有客观性;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 a.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b.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c.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 ③联系具有多样性。 ④联系具有条件性。 (2)事物的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3)发展的实质 ①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a.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b.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②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a.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b.新生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c.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生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4)发展与过程 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切现象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事物发展的过程, ①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 ②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5)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

马原课后习题答案2015版(全)

马原(2015版修订版)课后题 目录 马原(2015版)课后题 (1)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3) 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3) 二、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3) 三、结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 中体现? (4) 四、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的重要意义。 (4) 五、根据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实际,说明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 法。 (5)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5) 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第一"的观点? (5) 二、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观点对于我们坚持和发 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 (5) 三、有人说价值观没有对错之分,请结合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谈谈你对这个问题 的认识并论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6) 四、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 (7)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7) 一、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7) 二、当前,我国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需要协调好开发资源和保 护资源的矛盾。请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 方面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7) 三、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差 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 (7) 四、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 成的,两者不矛盾吗?这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怎样的关系? (8) 六、请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谈一谈你对坚持群众路线重要性的认识 (8)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9) 一、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9) 二、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到底来源于私人劳动 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9) 三、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但为什么不能由任何一个 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呢? (11) 四、有人认为,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 知识价值取代劳动价值.试用所学原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11) 五、如何理解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特殊性和一般性是什么? (11)

(完整版)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

绪论知识点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第一章知识点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

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实践及其特点、形式?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C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根本方法?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分析法是根本方法 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

(完整word版)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六章试题及答案(2018年5月)

第六章试题清单(含答案) 一.单选题 1.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超越空想社会主义,是因为把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建立在:() A.科学的思想体系上 ( ) B.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C.批判空想社会主义上 ( ) D.共产主义者同盟上 ( ) 2.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础是:()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 ) D.阶级斗争学说和共产主义思想 ( ) 3.“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 A.社会主义很难实现 ( ) B.社会主义必须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 ( ) C.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 D.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 ( ) 4.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促进了:() A.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 ( ) B.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的进程 ( ) C.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 ( ) 5.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最深刻的教训是:() A.社会主义的道路是走不通的( ) B.资本主义才是正道 ( ) C.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D.马克思列宁主义已经过时了 ( ) 6.无产阶级要使自己获得最终解放就必须:() A.让资产阶级变成无产阶级 ( ) B.让无产阶级变成资产阶级 ( ) C.让无产阶级变成统治阶级 ( ) D.解放全人类(√) 7.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 A.满足无产阶级的需要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