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频电疗法

低频电疗法
低频电疗法

医学上把频率1000Hz以下的脉冲电流称作低频电流,或低频脉冲电流。应用低频脉冲电流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低频电疗法。低频电流的特点是:①均为低频小电流,电解作用较直流电弱,有些电流无明显的电解作用;②对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都有强的刺激作用;③无明显热作用。

低频脉冲电流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最早用“电”来治病要追溯到公元前420年的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和公元前46年的古罗马医生Scribonius Largus,他们分别将一种放电的鱼(torpedo fish)给病人食用或放在病人患处来治疗头痛和痛风。1700年Dureney开始了用电流刺激蛙肌肉的生理实验。1831年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发明了感应电装置后,低频脉冲电流常用于治疗头痛、瘫痪、肾结石、坐骨神经痛,甚至心绞痛。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是“电疗的黄金时代”,电生理学研究不断深入,多种低中频电疗法得到发明并广泛应用于临床。首先是被称为“电疗之父”的D.B.Duchenne 出版了基于电疗的电生理学著作,第一次描述肌肉运动点。然后,1909

年法国人Louis Lapicque最早使用“基强度(rheobase)”和“时值(chronaxie)”二词(直到今天仍在沿用)。1916年Adrian 首次描述了正常肌肉和病肌的强度—时间曲线。1950年间动电疗法问世。但在随后的本世纪中期,由于生物化学、药理学的进展,电疗一度被临床医生冷落。直到1965年Melzack和Wall提出闸门控制学说和70年代对阿片肽(原性吗啡样物质)的研究,电疗才又重新受到重视。60年代,高压脉冲电流和电子生物反馈技术开始应用。1968年我国晶体管低频脉冲电针机研制成功,使电针迅速在全国推广普及,并用于针刺麻醉上。同年,Shealy等根据闸门控制学说推出脊髓电刺激疗法,以后相继开展了中枢性电刺激(大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丘脑、尾核、脑垂体埋入电极刺激法)的研究。70年代,Long和Shealy发明了TENS 疗法,功能性电刺激和音乐电疗也在同期开始应用。80年代以来,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又开发了很多功能先进、体积小巧、使用方便的电疗设备,在功能性电刺激、肌电生物反馈及镇痛的研究和应用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使得电疗尤其是低频脉冲电疗在临床上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

一、低频电流的分类及各参数的意义

㈠低频电流的分类

⒈按波型:有三角波、方波、梯形波、正弦波、阶梯波、指数波等

⒉按有无调制:分为调制型和非调制型。

脉冲电流可以被调制,如图3-1-2。常见的调制方式有:波幅调制、相位调制、波宽调制、频率调制。还有一种较少见的浪涌调制(surge)或称为斜面调制(ramp),其原理见图3-1-3。可以用几种方式同时调制一个脉冲电流。

有两个概念与调制有关:列(train)和群(burst),在后面将会用到。一列脉冲波是未经调制、连续出现的脉冲电流。脉冲群是按一定时间、频率和幅度间断出现的一组脉冲电流。

⒊按电流方向:分为单相和双相。双相脉冲波又根据其两侧波形、大小分为对称双相波、平衡不对称双相波和不平衡不对称双相波(图3-1-4)。

㈡低频脉冲电流的参数及其意义

⒈频率(f):每秒钟脉冲出现的次数,单位为赫兹(Hz)。由于哺乳类动物的神经的绝对不应期在1ms左右,相隔1ms以上的电刺激都能引起一次兴奋,因此低频脉冲电流的每一次刺激都能引起运动神经一次兴奋。在临床,低频脉冲电流多用于镇痛和兴奋神经肌肉组织,常用100Hz以下的频率。

⒉周期(T):一个脉冲波的起点到下一个脉冲波的起点相距的时间,单位为ms或s。

⒊波宽:每个脉冲出现的时间,包括上升时间、下降时间等,单位为ms或s 。不同波型的波宽计算方法不一致。对脉冲列,波宽也叫脉冲宽度(pulse duration);对双相波,波宽由正负相位宽度(phase duration)组成。对脉冲群,每个脉冲群持续的时间就是脉冲群宽度。波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要引起组织兴奋,脉冲电流必须达到一定的宽度。神经组织和肌肉组织所需的最小脉冲宽度不一样,神经组织可以对0.03ms(有人认为

0.01ms)宽度的电流刺激有反应,而肌肉组织兴奋必须有更长的脉冲宽度和更大的电流强度,如图3-1-6。

⒋波幅:由一种状态变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量,最大波幅(峰值)是从基线起到波的最高点之间的变化量。

⒌脉冲间歇时间:即脉冲停止的时间,等于脉冲周期减去脉冲宽度的时间,单位为ms或s。

⒍通断比(ratio):是指脉冲电流的持续时间与脉冲间歇时间的比

例。

⒎占空因数(duty cycle):是指脉冲电流的持续时间与脉冲周期的比值,通常用百分比来表示(图3-1-7)。

二、低频电疗的生理及病理生理基础

(一)神经肌肉兴奋的原理

1.细胞的兴奋性: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构造单位,人体所有的生理功能和生化反应都是在细胞极其产物的物质基础上进行的。组织或细胞具有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即具有兴奋性。细胞的兴奋与许多因素有关。

⑴刺激与反应:刺激,泛指细胞所取环境因素的任何改变,常见的刺激因子有化学、机械、温度、电、光等。任何刺激要引起组织兴奋,必须有一定的刺激强度、刺激持续时间和刺激强度的变化率。三者互相影响,组成了可兴奋组织的强度-时间曲线关系。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阈值)与刺激的持续时间呈反变关系,即当刺激较强时,只需较短的刺激时间就可引起兴奋;当刺激强度较弱时,需较长的刺激时间才能引起组织兴奋。但当刺激强度低于基强度时,无论刺激时间怎样延长,也不能引起组织兴奋;同样,当刺激时间短于某值时,无论怎样加大刺激强度,也不能引起组织兴奋。不同组织(如神经与肌肉组织)的基强度、最小刺激持续时间(脉冲宽度)不同。

当细胞处于兴奋状态时,在受刺激部位首先出现动作电位,而各种细胞的外部表现如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等,都是由动作电位触发引起的。在细胞接受一次刺激而兴奋后的一个短时间,其兴奋性产生明显的变化,即出现绝对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无论刺激强度多大,细胞都不能再兴奋。不同组织的不应期有很大的差异,如神经纤维的绝对不应期为0.5ms,骨骼肌细胞为2ms,心肌细胞更是高达200~400ms,所以理论上神经纤维每s能产生和传导的动作电位数可达2000次,也就是说频率2000Hz以下的每个脉冲刺激均能使神经纤维产生一次兴奋。但实际上神经纤维在体传导的冲动的频率,低于理论上可能达到的最大值,一般认为每s为1000次左右,所以临床上把1000Hz的频率作为低、中频电疗法的分界。

⑵兴奋的产生:在安静情况下,细胞的膜电位(静息电位)是膜外为正,膜为负。当膜的极化状态受到破坏,并达到一定程度(阈值)时,首先出现膜的去极化,并引发一个动作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细胞兴奋的标志,它只有在刺激满足一定条件或在特定条件下刺激强度达到阈值时才能产生。神经兴奋的传播或神经冲动,实质上是沿着神经传导的动作电位。

⒉兴奋的传导和肌肉收缩:可兴奋细胞的特征之一是细胞膜的任何一处产生的动作电位,都可传给与它相邻接的膜结构。一个细胞向另一个细胞的兴奋传递,则以缝隙连接、激素-受体相互作用、突触连接等方式进行。神经细胞之间、神经细胞与肌肉细胞之间的兴奋传递是经突触连接传导的。兴奋传播的机理简述如下。

⑴兴奋的传播:兴奋的传导,就是动作电位的扩布。由于去极化后产生膜电位的暂时倒转,使膜外电位低于邻近静息部位,而膜电位高于邻近静息部位,于是在兴奋区和静息区之间构成局部电流,该电流使邻近静息区产生动作电位。而这一新动作电位的部位又与邻近膜之间形成局部电流,依次类推,使兴奋逐渐向前移行。

在无髓神经纤维和肌肉纤维,兴奋传导是连续性的过程,而在有髓鞘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是从一个郎飞氏节跳跃到另一个郎飞氏节的跳跃传导方式。

⑵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和肌肉收缩:可简述为兴奋→突触小结→突触小泡释放乙酰胆碱→乙酰胆碱与运动终板上的受体结合→终板电位→兴奋传导到三联管系统→肌肉动作电位→整个肌原纤维兴奋→肌丝滑行,肌小节变短→肌肉收缩。

(二)痛觉

疼痛是人类共有而个体差异很大的一种不愉快的、复杂的主观感觉。Moutcastle给疼痛下的定义是:“由于损伤或可能破坏组织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体验”。疼痛提供躯体受到伤害性刺激威胁的警报信号,对机体具有保护意义。但另一方面,严重的慢性疼痛困扰着数以百万计的人们,是临床一大难题。

⒈痛觉的产生:当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组织细胞破坏并释放一些化学物质,激活伤害性感受器(nociceptor),后者将刺激转为神经冲动并迅速传入到中枢而产生痛觉。痛觉是一种复杂的感觉,易受心理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在个体间有很大的差异。痛觉的产生和传导涉及到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的许多部分。

⑴伤害性刺激引起伤害性感受器兴奋:在人体皮肤、肌肉、关节和脏器官广泛存在伤害性感受器。不同组织中的伤害性感受器的反应特性不同。一般认为痛觉感受器是游离的神经末梢,任何伤害性刺激均是痛觉感受器的适宜刺激,且只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就会引起疼痛。这些伤害性刺激包括炎症、损伤、冷热、压迫等物理刺激和酸碱等化学刺激。

伤害性刺激使受伤的细胞释放致痛化学物质,如K+、H+、缓激肽、前列腺素、5-HT、组织胺等,刺激伤害性感受器产生去极化。此外,传入冲动能传向另一末梢分支,在外周末梢引起P物质释放,加强对伤害性感受器的作用,见图3-1-8。

⑵痛觉传导纤维:神经纤维根据其直径大小和电生理特征分为A类、B类、C类(见表3-1-1),其中Aδ纤维和C纤维传导痛觉。由此可将伤害性感受器分为“Aδ伤害性感受器”和“C伤害性感受器”,前者传导刺痛,后者传导灼痛。Aδ纤维兴奋阈值低,传导速度快,主要传导快痛。C纤维兴奋阈值高,传导速度慢,主要传导慢痛。表3-1-1 神经纤维的分类

3)伤害性信息向中枢的传入:伤害性传入冲动由背根进入脊髓背角Ⅰ、Ⅱ和Ⅴ层,释放化学物质如谷氨酸和P物质,引起背角Ⅰ、Ⅳ~Ⅶ和Ⅹ层的投射神经元兴奋,并沿着脊髓丘脑束、脊髓网状束、脊髓中脑束、脊颈束等将冲动传递到脑干网状结构、丘脑,最终到达大脑皮层,产生痛觉(图3-1-9)。

2.疼痛的病理生理特点:①疼痛是机体组织受到较强的物理化学因子刺激所产生的复杂的局部或全身的病理生理变化;②机体对疼痛的感受程度和反应大小,与疼痛的性质、强度、围、持续时间密切相关;③疼痛与精神心理状态相关;④可同时伴有其他感觉障碍、运动障碍等症状。

(三)镇痛的原理与学说

疼痛是与生俱来的。在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中,人们始终在与疼痛斗争,对疼痛的认识、镇痛方法和机制的研究在不断深入。比如古人将疼痛解释为触怒上帝所受的惩罚。古埃及人认为疼痛是魔鬼所致,并通过念咒来驱赶魔鬼、解除疼痛。中医认为疼痛是因为阴阳失衡、经气阻塞,疏通经络、纠正阴阳的不平衡,就可达到止痛目的,即所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本世纪初以来,人们应用新的实验方法在神经生理、神经病理、神经分泌、分子生物学、精神心理学和行为学等方面对疼痛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展了一些学说和理论。下面介绍与低中频电疗的镇痛作用有关的一些疼痛理论。

1. 脊髓和脑中枢对痛觉的调制

(1)脊髓节段的调制:脊髓是外周感觉神经纤维将疼痛冲动向上传入的初级中枢,存在对疼痛进行调控的系统。

①闸门控制学说:受Noordenbos感觉交叉理论的影响,Melzack R和Wall PD于1965年提出闸门控制学说(或称为门控理论)。已经知道伤害性传入主要终止在背角胶质区(SG),刺激低阈值的有髓鞘的初级传入纤维(Aβ)能减弱脊髓背角神经元的伤害性反应。闸门控制学说认为节段性调制的神经网络由初级传入A和C纤维、背角投射神经元(T细胞)和胶质区抑制性中间神经元(SG细胞)组成(图3-1-10),SG神经元起着关键的闸门作用。A 和C 传入均能激活T细胞,而SG细胞的作用相反。Aβ传入兴奋SG 细胞,Aδ和C 传入抑制SG细胞。因此,损伤引起Aδ和C纤维活动使闸门打开,结果痛传入畅通。当诸如轻揉皮肤等刺激兴奋Aβ传入时,SG细胞兴奋,从而闸门关闭,抑制T细胞活动,减少或阻碍伤害性信息向中枢传递,使疼痛缓解。

30年来,此学说得到了大量的实验和临床资料的支持,极推动了疼痛生理、药理和疼痛治疗学的研究和发展,理疗学中著名的TENS、SCS疗法、McGill疼痛问卷(MPQ)就是根据闸门控制理论推出的。但该学说仍不能解释某些疼痛现象。70年代以来,生理学和行为医学的研究更加强调疼痛体验的诱发情绪和认知对疼痛的影响,并发现体存在独立的下行疼痛抑制通路,而这些方面的调节超出了闸门部位。因此,在Melzack和Casey于1968年对学说作了补充后,Wall等在1978年和80年代初又作了较大的二次修正,认为影响疼痛的闸门有三个方面:输入纤维、髓分节段反应和下行控制。进一步强调心理因素对疼痛的影响和下行抑制通道的作用。由此可见,闸门控制学说还在不断发展、补充和完善。

②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的调制作用:GABA能神经元分布在脊髓背角胶质区层,与C纤维末梢形成突触联结,C末梢上有GABA受体存在。GABA是突触前抑制的递质,当其作用于轴突末梢时可引起末梢去极化,使末梢在冲动到达时递质释放减少,从而产生抑制效应。当GABA神经元兴奋时,GABA受体被激活,关闭Ca2+通道,使C传入纤维的信息传递受抑制。

③阿片肽能神经元的调制作用:在脊髓背角胶质区有大量脑啡肽能和强啡肽能中间神经元及阿片受体存在,并与伤害性传入C纤维的分布高峰重叠。阿片肽通过关闭Ca2+ 通道,对C纤维产生突触前抑制,阻止P物质和谷氨酸的释放,抑制痛敏神经元的活动,抑制伤害性刺激从初级神经元向二级神经元的传导;通过增加背角神经元的K+电导,使膜超极化,产生突触后抑制。

(2)脑高级中枢对背角伤害性信息传递的下行调制:在中枢神经系统有一个以脑干中线结构为中心,由许多脑区组成的调制痛觉的神经网络系统,目前研究最多了解最清楚的是脑干对脊髓背角神经元的下行抑制系统。它主要由中脑中央灰质、延脑头端腹侧核群和一部分脑桥背外侧网状结构(蓝斑核群和KF核)组成,经脊髓背外侧束下行对脊髓背角信息传递产生抑制性调制,也抑制三叉神经脊核痛敏神经元的活动,从而提高了痛阈。

该源性痛觉调制系统中含有多种神经递质和神经肽,有5羟色胺(5-HT)、阿片肽、去甲肾上腺素、GABA、甘氨酸等,这些化学物质在下行抑制调制系统中起重要作用。如5-HT 神经元主要分布在低位脑干近中线区的中缝核;GABA在大脑皮层的浅层和纹状体-黑质的含量最高;脑啡肽在丘脑、丘脑下部、中脑导水管周围灰白质浓度最高,而啡肽在垂体的浓度最高。慢性疼痛病人血浆中β-啡肽水平比正常人明显升高,对温度刺激的痛阈和耐痛阈也高于正常人。此外,强啡肽与慢性疼痛明显相关。证明人体存在自发的、源性的痛觉调制系统。

70年代后期,Basballm和Fields提出了下行类阿片肽镇痛系统学说。大脑皮层、丘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和髓质缝际核参与该系统,下行传导束为背外侧束。在正常时,系统处于静息状态,有伤害性刺激时被激活,并抑制脑啡肽的酶降解,增强镇痛作用。

对下行抑制调制系统的研究已成为疼痛研究的热点。

2. 低中频电流镇痛的神经机制和体液机制

(1)神经机制:除了上面叙述的著名的闸门控制学说外,还有皮层干扰假说、掩盖效应假说。

①闸门控制学说:低中频电流能引起明显的震颤感和肌肉颤动,易兴奋粗纤维,使SG细胞兴奋,关闭闸门,抑制T细胞的活动,从而减少或阻碍疼痛冲动向中枢的传递,而达到镇痛目的。

②皮层干扰假说:该假说认为进行低中频电疗时,电刺激冲动和疼痛冲动同时传入皮层感觉区,在此发生干扰,从而减弱或掩盖了痛觉。

③掩盖效应假说:前面已述及直径粗的Aβ纤维主要传导触压觉,直径细的Aδ纤维和C纤维传导痛觉。两者的冲动都经过脊髓、网状结构、丘脑等部位到达皮层,在这些部位疼痛冲动可以被阻断或干扰。例如Aβ纤维兴奋的冲动可以闯入疼痛传导通路,阻断或干扰疼痛的传导,使疼痛减轻或消除。一定频率的低中频电流可以引起舒适的震颤感和肌肉颤动,使粗纤维兴奋,产生掩盖效应,达到止痛的目的。低中频电流引起的震颤是产生掩盖效应的一种适宜刺激。掩盖效应可以发生在疼痛传导通路中的脊髓、网状结构、丘脑等部位。

(2)体液机制:70年代以来的研究证明,电刺激后神经系统可以释放一些具有镇痛效应的物质,使其在神经组织、脑脊液中甚至血浆中的含量升高,从而引起镇痛。

①类阿片肽:从60年代起,人们开始研究脑阿片受体,当时采取外给阿片药物(吗啡、ketocyclazocine等)法来研究,如在实验中向大脑皮层注射微量药物,可产生明显的镇痛作用。70年代初已经证实脑存在阿片受体,并进行了分型。1975年Hughes首次从猪大脑中分离出两种具有阿片活性的五肽分子,分别是脑啡肽类的甲啡肽和亮啡肽,从而证实了源性类阿片肽的存在。此后又在垂体和脊髓分别发现了β-啡肽和强啡肽。

所有源性类阿片肽含有一个相同的结构,其开始端都有四个相同的氨基酸,即

Tyr-Gly-Gly-Phe。根据类阿片肽生物合成过程中前体的特性可将其分为三个族系,即脑啡肽(enkephalin)族系、啡肽(endorphin)族系和强啡肽(dynorphin)与新啡肽族系,每个族系均包括多种独立的神经肽,参与疼痛和神经分泌的调节。

Ⅰ.脑啡肽族系:包括有5肽、7肽、8肽的甲啡肽和5肽的亮啡肽等。其受体分μ、μ1、μ2、δ等类型,主要分布在丘脑、丘脑下部、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边缘系统、纹壮体、脊髓灰质等处。脑啡肽的半衰期很短,可很快被氨基肽酶灭活。故其镇痛作用持续时间不长。实验证明脉冲电刺激后,与痛阈升高的同时,脑脊液中脑啡肽的浓度也升高,从而证明电刺激的镇痛作用与脑啡肽的释放有关。

Ⅱ.啡肽族系:有α、β、γ三种,有镇痛关系密切的是β-啡肽,是由31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其受体类型为ε、μ。啡肽在垂体前部和中部的含量最高,其次是大脑和下丘脑的弓状核,脑干孤束核也含有β-啡肽。β-啡肽的镇痛作用比吗啡强3~4倍,持续时间也比脑啡肽长很多。由弓状核发出的啡肽能神经纤维较长,可投射到中隔区、丘脑、中脑导水管周围,而这些是调控疼痛的重要区域。实验发现,电刺激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区,经μ受体介导此处的神经纤维大量释放β-啡肽,如果先破坏弓状核,则刺激引起的镇痛作用明显减弱。

经皮电刺激和针刺镇痛治疗时脑脊液以及血浆β-啡肽明显增加,痛阈升高,并且β-啡肽水平的高低与镇痛效果呈平行关系。针刺样TENS的镇痛作用可以被纳络酮逆转。证明电刺激的镇痛与β-啡肽的释放有关。

Ⅲ.强啡肽与新啡肽族系:主要包括强啡肽A、强啡肽B、α-新啡肽、β-新啡肽等。其受体类型主要为κ、σ。在脊髓后角尤其是胶质区、脊神经节处含有大量的强啡肽。研究表明,强啡肽与慢性疼痛明显相关,慢性疼痛模型动物的丘脑和腰髓强啡肽明显增加。强啡肽增加的意义在于阻止痛阈进一步下降。电刺激后强啡肽的变化没有啡肽和脑啡肽明显,常规型TENS治疗时,脑脊液中强啡肽的含量有所增加。

②5-HT:5-HT神经元主要脑干的中缝核,其神经纤维向上投射到纹状体、丘脑、下丘脑和大脑皮层,向下到达脊髓灰质的胶质区、侧角和前角,与类阿片肽神经元有突触联系。破坏中缝核可使脑或脑脊液5-HT含量明显降低。由于5-HT神经元投射的区域是疼痛调控的主要部位,5-HT在镇痛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动物实验证明,电刺激动物的某些部位后,脑中5-HT浓度升高并出现镇痛效应。将此动物的脑脊液注入另一动物的脑室中,该动物的痛阈也升高。

③GABA:上世纪末人们已经知道GABA的化学结构,但直到1950年才发现GABA在哺乳动物体存在独特的分布:脑含量高,外周神经和一般组织中很少,其后又发现它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普遍而强烈抑制作用。现已证实,GABA是哺乳类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最主要的抑制性递质,在黑质和苍白球的含量最高,其次是下丘脑、脑桥被盖、丘脑,脊髓中的含量较低。其作用方式在脑以突触后抑制为主,而在脊髓以突触前抑制为主。有人认为在脑和脊髓存在以GABA为介质的抑制性通路。

70年代以来,许多文献报道电刺激可促使GABA的释放。Scalis F最先报道在刺激小脑皮层时,第四脑室灌流液中GABA的含量升高2倍。有人用电刺激大脑皮层时,从视皮层释放的GABA持续升高。电刺激也可使脊髓的GABA释放增加。一般认为,高频率(100Hz 以上)强电流的电刺激,如TENS强刺激、脊髓电刺激疗法、超刺激疗法,可以激活GABA

能神经元,GABA参与了电刺激的镇痛机制。

三、低频电流的生理和治疗作用

低频电流的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包括:①兴奋神经肌肉组织;②镇痛;③促进局部血液循环;④促进伤口愈合;⑤促进骨折愈合;⑥消炎;⑦镇静催眠作用。前三种是主要作用,后四种是次要作用。下面着重介绍三种主要作用,其它次要作用将放在各种疗法中简述。

㈠兴奋神经肌肉组织

只有不断变化的电流才能兴奋神经肌肉组织,引起肌肉收缩,恒定直流电是不能引起神经肌肉兴奋的,因此低频脉冲电流的主要治疗作用之一是引起神经肌肉兴奋。

用电刺激作用于神经时,必须是外向电流,而且只有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引起兴奋。因此,当低频脉冲电流刺激神经干时,兴奋易发生在阴极下方。

如图3-1-11,当低频电流的阳极、阴极并置于神经干上方时,电流有两条通路。一是从阳极通过皮下组织到阴极,另一条是从阳极通过神经纤维再到阴极。当皮下组织的阻抗(R1)很小时(如两电极靠得太近时),电流的大部分将通过阻抗最小的通路,即皮下组织。要使通过神经纤维的电流达到引起兴奋的强度,就必须增大刺激强度或使电极的放置合理。

㈡镇痛

1. 即时镇痛作用:是电疗中和电疗后数分钟至数小时所发生的镇痛作用。其作用机理概括如下,具体机制请参阅本节“镇痛的原理和学说”部分。

(1)低频电流→兴奋粗(Aβ)纤维→SG细胞兴奋→闸门关闭→痛觉传入减弱或受阻→镇痛

(2)低频电流→兴奋脊髓背角胶质区→

GABA能神经元→释放GABA→C纤维末梢Ca2+通道受阻

抑制痛觉的传入→镇痛

阿片肽能神经元→释放阿片肽→背角神经元K+电导增加

(3)低频电流→脑高级中枢源性痛觉调制系统→释放5-HT、阿片肽、GABA、NA等递质→脊髓背外侧束→抑制脊髓背角神经元→镇痛

(4)低频电流刺激冲动→脊髓→皮层感觉区→干扰痛觉→镇痛

(5)低频电流→产生震颤感和肌肉颤动→兴奋粗纤维→疼痛的传导受干扰和受阻→镇痛

2. 多次治疗后的镇痛作用

多次治疗后的镇痛,与产生即时镇痛作用的各种因素和局部血液循环改善而带来的有利反应有关。局部血液循环的改善能减轻局部缺血、缓解酸中毒、加速致痛物质和有害的病理产物的清除、减轻组织和神经纤维间水肿、改善局部营养代,从而消除或减弱了疼痛的刺激因素,达到镇痛效应。

㈢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低频电流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其作用可能系通过以下途径产生:

1. 轴突反射:低频电流刺激皮肤,使神经兴奋,传入冲动同时沿着与小动脉壁相连的同一神经元之轴突传导,使小动脉壁松弛,出现治疗当时和治疗后电极下的皮肤浅层充血发红。

2. 低频电流刺激神经(尤其是感觉神经)后,使之释放出小量的P物质和乙酰胆碱等物质,引起血管扩反应。

3. 皮肤受刺激释放出组织胺,使毛细血管扩,出现治疗后稍长时间的皮肤充血反应。

4. 电刺激使肌肉产生节律性收缩,其活动后的代产物如乳酸、ADP、ATP等有强烈的扩血管作用,能改善肌肉组织的供血。

5. 抑制交感神经而引起血管扩:如间动电流作用于颈交感神经节,可使前臂血管扩;干扰电流作用于高血压患者的颈交感神经节可使血压下降。

四、低频脉冲电疗法的分类

低频脉冲电疗法的分类方法有多种,下面介绍根据治疗作用来分类的方法。

(一)主要刺激神经肌肉、使肌肉收缩的低频电疗法

1.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NMES)

2.功能性电刺激疗法(FES)

3.感应电疗法

(二)主要作用为镇痛或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低频电疗法

1.间动电疗法

2.超刺激电疗法

3.经皮电刺激神经疗法(TENS)

4.高压低频脉冲电疗法(HVPC)

5.脊髓电刺激疗法(SCS)

(三)促进骨折和伤口愈合的低频电疗法

1.电极植入式微电流刺激疗法

2.TENS

3.HVPC

(四)以其他治疗作用为主的低频电疗法

1.电兴奋疗法

2.电睡眠疗法

3.直角脉冲脊髓通电疗法

理疗学大题名词解释主观题

直流电药物导入疗法:流电离子导入疗法是根据直流电场内同性电荷相斥,异性电荷相吸的原理,使药物离子通过完整的皮肤或粘膜导入人体。 电泳:直流电通过人体时,蛋白粒子及其吸附层向阴极移动。 电解:电解电解质溶液导电时,溶液中粒子发生迁移和电极表面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 低频电疗法:应用频率1000Hz以下的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低频电疗法,可用于治疗急、慢性疼痛。 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又称周围神经粗纤维电刺激疗法,是通过皮肤将特定的低频脉冲电流输入人体以治疗疼痛的电疗方法。 直流电疗法:在导体中,电荷流动方向不随时间而改变的电流叫直流电,用此种方法作用于人体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叫直流电疗法 通/断比:脉冲电流的持续时间和脉冲间歇时间的比例。 调幅度:用一种低频电流来控制中频电流的振幅,使中频电流的振幅随低频电流做相应的变化。 最小红斑量:紫外线照射的剂量以最小红斑量来表示,即某一紫外线灯管在一定的距离下垂直照射人体一定部位皮肤引起最弱红斑所需要的时间,反应机体对紫外线的敏感性,又称生物计量,单位为秒。 中频电疗法:用频率为1000 ~100000Hz的脉冲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中频电疗法。干扰电疗法:是将两组或三组不同频率的正弦电流,通过A,B两组或三组电极交叉输入于人体,在电力线的交驻部位形成干扰场,在组织深部产生低频调制的中频电流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调制中频法:其频率为2000-5000Hz,调制频率10~150Hz,调制深度0~100%。 高频电疗法:频率大于100000hz的交流电称为高频电流。它以电磁波形式向四周传播。 超短波疗法:是一种应用波长为10-1米的超高频交流电作用人体,以达治疗目的方法,称为超短波疗法。 短波疗法:应用波长为100-10米的高频交流电在机体内产生磁场或电场能量,并主要利用高频电磁场能量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短波电疗法。 光疗法:是利用阳光或人工光线(红外线、紫外线、可见光、激光)防治疾病和促进机体康复的方法。 激光疗法:是受激辐射光放大产生的光,既是电磁波又是粒子流。 半价层:超声波能量衰减到原有能量的一半时超声波在介质中穿行的距离。 超声波疗法:超声波是指频率在20000Hz以上,不能引起正常人听觉反应的机械振动波。将超声波作用于人体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称为超声波疗法。 磁疗法:磁疗法是利用磁场作用于机体或穴位的外治法。 水疗法:以水为媒介,利用不同温度、压力、成分的水,以不同的形式作用于人体,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提高康复效果的方法。 生物剂量:根据人体的一定部位对紫外线照射后的反应程度而确定的剂量。它以出现最弱红斑反应所需的时间为标准,即某一部位距光源一定距离时,于紫外线照射后局部出现的肉眼所见的最弱红斑反应的时间。 空化作用:是指存在于液体中的微气核空化泡在声波的作用下振动,当声压达到一定值时发生的生长和崩溃的动力学过程。 传导热疗法:是指以各种热源为介体,将热直接传导于机体,从而达到治疗疾病以促进康复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温热疗法 磁疗法:一种利用磁场作用于人体穴位或患处,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理疗:在现代医学中,把研究和应用天然或人工物理因子作用于人体,并通过神经、体液、

理疗学

物理因子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20分) 1 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 简称TENS,是通过皮肤将特定的低频脉冲电流输入人体以治疗疼痛的电疗方法 2 生物剂量 指利用人体生物材料,如组织、细胞、DNA、蛋白质等,在电离辐射后发生的与辐射剂量存在一定量-效关系的某个方面的改变,利用这种可测、可记录和分析的生物改变来刻度辐射剂量的一类生物标记物与分析方法. 3 超短波电疗法 应用波长为10-1米的超高频交流电作用人体,以达治疗目的方法,称为超短波疗法 4 生物反馈疗法 利用现代生理科学仪器,通过人体内生理或病理信息的自身反馈,使患者经过特殊训练后,进行有意识的“意念”控制和心理训练,从而消除病理过程、恢复身心健康的新型心理治疗方法 二填空题(20分) 1 干扰电疗法分为固定法、移动法、抽吸固定法。 2 国内外常用的低频电疗法有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间动电疗法。 3 “内生”的调制电流是干扰电流,“外生”的调制电流是调制中频电流。 4 高频电治疗中,判断剂量的标准是无热、微热、温热。 5 直流电疗法治疗时,为防止电量过大引起烧伤,一般成人剂量剂量范围为0.05~0.2mA/cm 2,小儿剂量范围为0.02~0.05 mA/cm 2 。 6 微波的波长为12.5厘米,频率范围2450兆赫(MHz) 。 7 共鸣火花是一种应用火花放电产生高频电振荡、借共振和升压电路获得高电压、低电流强度、断续、减幅的高频电流、通过特殊电极作用人体进行治疗疾病的治疗方法。 8 超声波的频率在2000Hz以上,常用剂量一般低于W/cm2,危险剂量 为W/cm2. 9 磁疗磁场类型有恒定磁场、交变磁场、脉动磁场、脉冲磁场。 10 对感染严重,肉芽不新鲜,坏死组织多的伤口行紫外线照射应采用照射法为中心重叠照射。 三单选题(10分) 1.以下各组织的导电性属于不良导体的是( B) A神经B结缔组织C血液D干的头发 2.直流电治疗骨折患者为促进骨痂生长的剂量一般为( A)

低频电疗法实验报告

低频电疗法实验报告 第十九章低频电疗法 第十九章低频电疗法 一、学习要点 1.掌握感应电疗法、功能电刺激、经皮电刺激疗法的治疗作用、适应证、禁忌证及操作方法。 2.熟悉低频电流的作用、感应电疗法、功能电刺激、经皮电刺激疗法的定义、功能电刺激、经皮电刺激疗法的治疗原理。 3.了解感应电疗法、功能电刺激、经皮电刺激疗法的物理特性。 二、内容要点 【概述】 感应电流又称法拉第电流,应用这种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感应电疗法。 (一)低频电流的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 1. 兴奋神经肌肉组织 2. 镇痛 3.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二)参数及其意义 1.频率(f) 每秒钟内脉冲出现的次数,即为频率。 2.周期(T) 一个脉冲波的起点到下一个脉冲波的起点相距的时间,即为周期。 3.波宽每个脉冲出现的时间,即为波宽。 4.波幅由一种状态变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量。 5.脉冲间歇时间即脉冲停止的时间,等于脉冲周期减去脉冲宽度的时间。 6.通断比是指脉冲电流的持续时间与脉冲间歇时间的比例。

7.占空因素是指脉冲电流的持续时间与脉冲周期的比值。 8.常见低频电流波形方波、三角波、调制波。 【感应电疗法】 (一)物理特性 感应电是用电磁感应原理产生的一种双相、不对称的低频脉冲电流。感应电流的两相中,主要有作用的时高尖部分,其低平部分由于电压过低而常无生理的治疗作用。 (二)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 1.感应电流的生理作用 (1)电解作用不明显 (2)有兴奋正常神经和肌肉的能力 2.感应电的治疗作用 (1)防治肌萎缩 (2)防治粘连和促进肢体血液和淋巴循环 (3)止痛:感应电刺激穴位或病变部位,可降低神经兴奋性,产生镇痛效果。 (三)治疗技术 1.设备感应电疗法的仪器(感应电流电疗机)、导线、金属电 极板、衬垫以及电极固定用品均与直流电疗法基本相同。 2.治疗方法 (1)固定法:两个等大电极并置于病变两侧或两端或在治疗部位对置或主电极置神经肌肉运动点,副电极置有关肌肉节段区。 (2)移动法:手柄电极或滚动电极在运动点,穴位或病变区移动刺激(也可固定作用断续刺激);另一片状电极置相应部位固定。

第十九章--低频电疗法要点复习课程

第十九章低频电疗法 一、学习要点 1.掌握感应电疗法、功能电刺激、经皮电刺激疗法的治疗作用、适应证、禁忌证及操作方法。 2.熟悉低频电流的作用、感应电疗法、功能电刺激、经皮电刺激疗法的定义、功能电刺激、经皮电刺激疗法的治疗原理。 3.了解感应电疗法、功能电刺激、经皮电刺激疗法的物理特性。 二、内容要点 【概述】 感应电流又称法拉第电流,应用这种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感应电疗法。 (一)低频电流的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 1. 兴奋神经肌肉组织 2. 镇痛 3.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二)参数及其意义 1.频率(f)每秒钟内脉冲出现的次数,即为频率。 2.周期(T)一个脉冲波的起点到下一个脉冲波的起点相距的时间,即为周期。 3.波宽每个脉冲出现的时间,即为波宽。 4.波幅由一种状态变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量。 5.脉冲间歇时间即脉冲停止的时间,等于脉冲周期减去脉冲宽度的时间。 6.通断比是指脉冲电流的持续时间与脉冲间歇时间的比例。 7.占空因素是指脉冲电流的持续时间与脉冲周期的比值。 8.常见低频电流波形方波、三角波、调制波。 【感应电疗法】 (一)物理特性 感应电是用电磁感应原理产生的一种双相、不对称的低频脉冲电流。感应电流的两相中,主要有作用的时高尖部分,其低平部分由于电压过低而常无生理的治疗作用。

(二)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 1.感应电流的生理作用 (1)电解作用不明显 (2)有兴奋正常神经和肌肉的能力 2.感应电的治疗作用 (1)防治肌萎缩 (2)防治粘连和促进肢体血液和淋巴循环 (3)止痛:感应电刺激穴位或病变部位,可降低神经兴奋性,产生镇痛效果。 (三)治疗技术 1.设备感应电疗法的仪器(感应电流电疗机)、导线、金属电极板、衬垫以及电极固定用品均与直流电疗法基本相同。 2.治疗方法 (1)固定法:两个等大电极并置于病变两侧或两端或在治疗部位对置或主电极置神经肌肉运动点,副电极置有关肌肉节段区。 (2)移动法:手柄电极或滚动电极在运动点,穴位或病变区移动刺激(也可固定作用断续刺激);另一片状电极置相应部位固定。 (3)电兴奋法:两个电极在穴位、运动点或病变区来回移动或暂时固定某点做断续刺激。 (四)临床应用 1.适应证废用性肌萎缩、肌张力低下、软组织黏连、血循环障碍、便秘、尿潴留、癔症等。 2.禁忌证有出血倾向、化脓过程、痉挛性麻痹或感觉过敏者禁用。 3.注意事项 (1)了解禁用人群。 (2)治疗前应了解有无皮肤感觉。 (3)治疗中避免烧伤。 (4)电极不宜放置在颈部。 (5)对于骨科手术后制动的患者,不宜引起关节活动。 (6)治疗癔症时需采用肌肉明显收缩的电流强度为宜,并配合暗示治疗。

理疗学知识点整理

理疗,把研究和应用天然或人工物理因子作用于人体并通过人体神经、体液、内分泌和免疫等生理调节机制,达到保健、预防、治疗和康复目的的方法或学问。 理疗的传统分类:针刺疗法、温灸疗法、手法治疗、拔罐疗法、运动疗法、中药外治。 理疗的治疗作用:1.消炎止痛2.镇痛作用3.抗菌作用4.镇静与催眠5.兴奋神经—肌肉6.缓解痉挛7.软化瘢痕、消散粘连8.加速伤口愈合9.加速骨痂形成10.增强机体免疫机制11.脱敏作用12.抗癌作用 基本原则:1.救死扶伤2.明确诊断3.心理因素4.整体观念5.综合治疗6.方法优选7.因人施治8.治疗部位9.剂量学问题10.疗程确定 直流电疗法,在导体中,电荷流动方向不随时间而改变的电流叫直流电,用此方法作用于人体,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叫直流电疗法。 极性的鉴定:1.水电疗法2.舌上测定法3.淀粉测定法4.试纸测定法。 适用证:1.神经科疾病2.内科疾病3.外科疾病4.妇产科疾病5.小儿科疾病6.五官科疾病7.皮肤科疾病 禁忌症: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急性湿疹以及对电流不耐受者。对皮肤感觉障碍的患者,治疗时要谨慎从事,以免引起烧伤。 神经肌肉电刺激对失神经肌肉的治疗作用1.延缓病变肌肉的萎缩2.防止肌肉大量失水和发生电解质、酶系统和收缩物质的破坏。3.保留肌肉中结缔组织的正常功能,防止其挛缩和束间凝集。4.抑制肌肉的纤维化。 经皮电刺激神经疗法,以一定技术参数的低频脉冲电流,经皮肤输入人体,用于治疗急慢性疼痛的方法。作用原理:1.镇痛机制2.治疗急性疼痛3.治疗慢性疼痛。 适用证:急慢性疼痛、短期疼痛、周围循环障碍、用于小手术,致痛性操作过程中加强镇痛效果。 禁忌症:1.带有心脏起搏器者严禁使用2.严禁刺激颈动脉窦3.以下情况要慎用: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要使用、眼睛部位的治疗、对脑血管意外的患者的头部、电极置于人体体腔内的治疗等4.注意有认知障碍的患者,不应进行自我治疗。 间动电疗法,间动电流是将50hz交流电经整流后叠加在直流电上构成的一种脉冲电流。用这种电流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中频电疗法,在医学上把应用电流脉冲频率1---100khz治疗疾病的方法。 音频电疗法治疗作用:1解痉镇痛2.促进局部血液循环3.软化瘢痕、松解粘连4.消散慢性炎症及硬结5.调节神经系统功能6.增强细胞膜通透性和药物渗入7.音频—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 适用证与禁忌症:主要适用于术后粘连、瘢痕疙瘩、肠粘连、肩关节周围炎、慢性盆腔炎、慢性咽喉炎、声带结节、腰肌劳损、注射后吸收不良或硬结等。对于急性化脓性炎症、发热、活动性肺结核、恶性肿瘤等视为禁忌症。 干扰电疗法,又称交叉电疗法。它分为静态干扰点、动态、和立体干扰电疗法三种。 治疗作用:1.镇痛作用2.促进血液循环3.对运动神经和骨骼肌的作用4.对内脏平滑肌的作用5.对自主神经的作用6.促进骨折愈合 适用证与禁忌症:适用于习惯性便秘、肠麻痹、胃下垂、尿潴留、二便失禁、雷诺病、早期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废用性肌萎缩、肩周炎、颈椎病、骨关节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关节扭伤、各种神经痛神经炎等。对于出血、急性化脓性感染、孕妇下腹部、心脏部位等,应视为禁忌范畴。 调制中频电流治疗作用:1.镇痛作用2.促进血液循环3.促进淋巴回流4.锻炼骨骼肌5.提高平滑肌张力6.调节植物神经功能7.消散慢性炎症。

低频电疗法

低频电疗法

————————————————————————————————作者:————————————————————————————————日期:

医学上把频率1000Hz以下的脉冲电流称作低频电流,或低频脉冲电流。应用低频脉冲电流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低频电疗法。低频电流的特点是:①均为低频小电流,电解作用较直流电弱,有些电流无明显的电解作用;②对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都有强的刺激作用;③无明显热作用。 低频脉冲电流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最早用“电”来治病要追溯到公元前420年的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和公元前46年的古罗马医生Scribonius Largus,他们分别将一种放电的鱼(torpedo fish)给病人食用或放在病人患处来治疗头痛和痛风。1700年Dureney开始了用电流刺激蛙肌肉的生理实验。1831年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发明了感应电装置后,低频脉冲电流常用于治疗头痛、瘫痪、肾结石、坐骨神经痛,甚至心绞痛。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是“电疗的黄金时代”,电生理学研究不断深入,多种低中频电疗法得到发明并广泛应用于临床。首先是被称为“电疗之父”的D.B.Duchenne 出版了基于电疗的电生理学著作,第一次描述肌肉运动点。然后,1909 年法国人Louis Lapicque最早使用“基强度(rheobase)”和“时值(chronaxie)”二词(直到今天仍在沿用)。1916年Adrian 首次描述了正常肌肉和病肌的强度—时间曲线。1950年间动电疗法问世。但在随后的本世纪中期,由于生物化学、药理学的进展,电疗一度被临床医生冷落。直到1965年Melzack和Wall提出闸门控制学说和70年代对阿片肽(内原性吗啡样物质)的研究,电疗才又重新受到重视。60年代,高压脉冲电流和电子生物反馈技术开始应用。1968年我国晶体管低频脉冲电针机研制成功,使电针迅速在全国推广普及,并用于针刺麻醉上。同年,Shealy等根据闸门控制学说推出脊髓电刺激疗法,以后相继开展了中枢性电刺激(大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丘脑、尾核、脑垂体埋入电极刺激法)的研究。70年代,Long和Shealy发明了TENS 疗法,功能性电刺激和音乐电疗也在同期开始应用。80年代以来,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又开发了很多功能先进、体积小巧、使用方便的电疗设备,在功能性电刺激、肌电生物反馈及镇痛的研究和应用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使得电疗尤其是低频脉冲电疗在临床上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 一、低频电流的分类及各参数的意义 ㈠低频电流的分类 ⒈按波型:有三角波、方波、梯形波、正弦波、阶梯波、指数波等 ⒉按有无调制:分为调制型和非调制型。 脉冲电流可以被调制,如图3-1-2。常见的调制方式有:波幅调制、相位调制、波宽调制、频率调制。还有一种较少见的浪涌调制(surge)或称为斜面调制(ramp),其原理见图3-1-3。可以用几种方式同时调制一个脉冲电流。

低频电疗法

医学上把频率1000Hz以下的脉冲电流称作低频电流,或低频脉冲电流。应用低频脉冲电流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低频电疗法。低频电流的特点是:①均为低频小电流,电解作用较直流电弱,有些电流无明显的电解作用;②对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都有强的刺激作用;③无明显热作用。 低频脉冲电流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最早用“电”来治病要追溯到公元前420年的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和公元前46年的古罗马医生Scribonius Largus,他们分别将一种放电的鱼(torpedo fish)给病人食用或放在病人患处来治疗头痛和痛风。1700年Dureney开始了用电流刺激蛙肌肉的生理实验。1831年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发明了感应电装置后,低频脉冲电流常用于治疗头痛、瘫痪、肾结石、坐骨神经痛,甚至心绞痛。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是“电疗的黄金时代”,电生理学研究不断深入,多种低中频电疗法得到发明并广泛应用于临床。首先是被称为“电疗之父”的D.B.Duchenne 出版了基于电疗的电生理学著作,第一次描述肌肉运动点。然后,1909 年法国人Louis Lapicque最早使用“基强度(rheobase)”和“时值(chronaxie)”二词(直到今天仍在沿用)。1916年Adrian 首次描述了正常肌肉和病肌的强度—时间曲线。1950年间动电疗法问世。但在随后的本世纪中期,由于生物化学、药理学的进展,电疗一度被临床医生冷落。直到1965年Melzack和Wall提出闸门控制学说和70年代对阿片肽(原性吗啡样物质)的研究,电疗才又重新受到重视。60年代,高压脉冲电流和电子生物反馈技术开始应用。1968年我国晶体管低频脉冲电针机研制成功,使电针迅速在全国推广普及,并用于针刺麻醉上。同年,Shealy等根据闸门控制学说推出脊髓电刺激疗法,以后相继开展了中枢性电刺激(大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丘脑、尾核、脑垂体埋入电极刺激法)的研究。70年代,Long和Shealy发明了TENS 疗法,功能性电刺激和音乐电疗也在同期开始应用。80年代以来,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又开发了很多功能先进、体积小巧、使用方便的电疗设备,在功能性电刺激、肌电生物反馈及镇痛的研究和应用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使得电疗尤其是低频脉冲电疗在临床上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 一、低频电流的分类及各参数的意义 ㈠低频电流的分类 ⒈按波型:有三角波、方波、梯形波、正弦波、阶梯波、指数波等 ⒉按有无调制:分为调制型和非调制型。 脉冲电流可以被调制,如图3-1-2。常见的调制方式有:波幅调制、相位调制、波宽调制、频率调制。还有一种较少见的浪涌调制(surge)或称为斜面调制(ramp),其原理见图3-1-3。可以用几种方式同时调制一个脉冲电流。 有两个概念与调制有关:列(train)和群(burst),在后面将会用到。一列脉冲波是未经调制、连续出现的脉冲电流。脉冲群是按一定时间、频率和幅度间断出现的一组脉冲电流。

理疗学课程标准

《理疗学》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理疗学课程名称:学分:2 学时:32 开课学期:第四学期 一、课程概述1.课程性质与作用本课程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专业课程。现代理疗学是康复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好理疗学,善于应用物理因子克服机体功能障碍、治疗疾病,是康复医学工作者的一项基本功。《理疗学》从理疗定义、分类及发展简史方面系统讲解了在康复医学中较为实用的现代理疗方法,包括电、光、声、磁、温热等物理因子疗法及生物反馈、水疗法等。学生学会物理因子治疗,主要用来克服运动障碍、肌力低下、炎性疼痛、肌肉挛缩、神经损伤、关节活动受限和二便排泄障碍等。 2.课程与前修后续课程的关系与本课程相关的课程有:《人体发育学》、《功能解剖学》、《运动学》等为本课程的先修课程,《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康复工程学》、《临床康复学》等为本课程的后续课程。 3.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本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从康复治疗的角度分析和讨论患者对现存或潜在的功能问题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其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康复专业的学生掌握正确的理疗技术、病情判断技能和建立科学的临床康复治疗思维方法。病例分析讨论、病例模拟、理论化实践教学、实践性理论教学的模式,让康复治疗专业的学生能充分认识到理疗法学的重要性。 4.课程标准设计思路本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为借鉴“基于工作过程导向” 的教学设计思想,以实际的工作情境为教学载体,使学生在真正的工作中掌握运动疗法操作技能和相关知识。把“三段式”的学科课程体系改变为项目(情境)引领的课程体系。紧紧围绕工作过程 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以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为依据设定能力培养目标;把书本知识的传授改变为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多媒体教室、视频录像、典型病例为载体,将实训室建成理疗室,让学生担任理疗师的角色,在工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提高职业素质。 本课程标准用于指导《理疗学》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 二、课程目标 1.课程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理疗学的定义、种类、对象、基本理论、评定、治疗方法以及特点等方面的知识,并熟悉常见疾病的理疗技术。修完课程,康复治疗专业学生应该有一定的独立操作能力,成为一名专业的理疗师,能够帮助患者重获功能,特别是重返社会和家庭的综合能力。 2.知识、能力与素质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学习并掌握各种物理因子的作用机理; ②学会应用理疗技术为患者服务,掌握其适应症和禁忌症。 (2)能力目标 ①专业能力:有分析各种物理因子的治疗作用的能力; ②方法能力:够针对不同患者选择合适的物理因子治疗方法; ③社会能力:能够熟练分析患者的病情,进行物理疗法综合治疗。 (3)素质目标 ①正确认识康复治疗师的自身价值,建立积极的专业情感; ②养成求真务实、严谨慎独的工作态度和规范的康复行为习惯; ③形成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康复操作规程、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的观念;

第十八章-直流电疗法

第十八章直流电疗法 一、学习要点 1. 掌握直流电及直流电离子导入的治疗作用、治疗方法。 2. 熟悉直流电及直流电离子导入的定义、适应证、禁忌证、注意事项。 3.了解直流电的生物物理作用、生物化学作用及生理作用;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的原理。 二、内容要点 【概述】 (一)生物物理作用与生物化学作用 1.对人体产生生物理化作用的基础 2.电解及电解产物 3.电泳与电渗 4.酸碱度改变 5.改变组织含水量 6.细胞膜通透性变化 7.组织兴奋性变化 (二)生理作用 1.促进局部小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 2.对神经系统影响阳极下神经兴奋性降低而阴极下兴奋性升高。 3.对伤口的影响促进伤口肉芽生长、软化瘢痕、松解粘连 4.促进经脉血栓溶解退缩的作用 5.对骨骼的影响小量直流电可以促进骨折的愈合。 【直流电疗法】 (一)治疗作用 1.直流电阳极有减少水肿和渗出,消炎、镇痛作用;阴极有改善局部组织营养,促进伤口、溃疡愈合,软化瘢痕,松解粘连等作用。 2.全身治疗时,下行的电流起镇静作用,上行的电流起兴奋作用;对局部

治疗而言,阳极周围组织兴奋性降低,阴极下兴奋性增高。 3.较大的直流电对静脉血栓有促进溶解退缩的作用。 4.促进骨痂生长,骨折愈合。 5.对冠心病的治疗 6.对癌症的治疗 (二)治疗方法 1.主电极和副电极的应用 2.电极的放置方法 (1)对置法 (2)并置法 (3)斜对置法 3.治疗剂量与疗程 (1)治疗剂量:电流密度作为电流刺激强度的指标,电流密度以电极衬垫单位面积(每平方厘米)的电流强度计算,一般成人为0.05~0.10mA/cm2。最大不超过0.50mA/cm2,小儿为0.20~0.05mA/cm2。 (2)治疗时间、次数与疗程:15~20分/次,每天1次,视病情,10~20次为1个疗程。 4.操作方法 (1)选好治疗所需的电极板和衬垫 (2)患者取舒适体位,暴露治疗部位,检查患者皮肤,应查看有无知觉障碍,有无皮肤抓伤、擦伤 (3)放置衬垫,金属极板,盖胶布或塑料布,固定电极。 (4)开始治疗前,向患者交代治疗时应有的感觉。 (5)打开电源开关,然后以顺时针方向缓慢旋转电位器,调节电流强度。 (6)治疗完毕,缓慢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电位器,将电流调降到零位,先取下衬垫与电极,再关闭电源开关,检查治疗部位皮肤有无异常。 (三)临床应用 1.适应证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神经衰弱、癔症、自主神经失调、末梢神经炎、面神经麻痹、慢性胃炎、胃肠痉挛、高血压、关节炎、关节

低频电疗法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低频电疗法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1、定义将频率1000Hz以下的脉冲电流称作低频电流,或低频脉冲电流。应用低频脉冲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低频电疗法,又称低频脉冲电疗法。低频电疗法包括: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TENS疗法、电体操疗法、功能性电刺激疗法、痉挛肌电刺激疗法、感应电疗法、电兴奋疗法、电睡眠疗法、间动电疗法、超刺激电疗法、直角脉冲脊髓通电疗法、脊髓电刺激疗法、微电流疗法、高压脉冲电疗法等。 2、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 1)止痛作用与促进血液循环作用:各种扭挫伤、肌筋膜炎、瘢痕、粘连、慢性炎症等软组织疾病;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各种骨关节疾病、脉管炎等血管疾病等; 2)兴奋神经肌肉收缩作用:各种神经炎、脑与脊髓损伤所致的肢体瘫痪、废用性肌萎缩、尿潴留、肌张力低下、弛缓性便秘、癔症性瘫痪、外周神经损伤等。 (2)禁忌证: 1)全身情况:出血倾向、癫痫,传染性疾病、各种重要脏器疾病急性进展期和危重期; 2)局部情况:金属异物及结核病灶局部,有心脏起搏器,心前区、颈动脉窦区、体腔、孕妇腰腹部等特定部位,皮肤过敏、破损、感染、皮疹等区域。

3、设备与用具根据治疗需要选择具有相关波形和参数的低频电疗机,如感应电疗仪、直流感应电疗仪、间动电疗仪、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仪、功能性电刺激仪等,仪器有相应的电极、衬垫、导线等配件。 4、操作方法与步骤 (1)治疗前准备:按照治疗目的与部位选择电极,检查电极、导线连接正确,仪器电流输出调零后开机。暴露患者治疗区域皮肤,按照需要放置电极,采取并置法或对置法,电极紧密平整接触皮肤。 (2)治疗操作:选择所需波形与物理参数,缓慢调节电流强度直至达到治疗剂量,治疗剂量可用电流量直接表示,也可用感觉阈、运动阈等人体反应情况表示,在治疗时间内可根据需要调节电流输出。当需要移动法治疗时,可采用单点手柄电极或滚动电极为主电极。 (3)治疗结束:输出调零,取下电极后检查治疗部位皮肤,关机。 5、注意事项 (1)治疗前:以兴奋神经肌肉为主要治疗目的时,神经肌肉电诊断有助于治疗参数的合理选择。将治疗中的正常感觉和可能的异常感觉告知患者,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疗。 (2)治疗中:皮肤微细损伤局部可用绝缘衬垫后使用低频电疗法。局部感觉障碍区域治疗时,需采用低电流强度

理疗学主观题

1.理疗:研究和应用天然或人工物理因子作用于人体,并通过神经、体液、内 分泌和免疫等生理调节机制,达到保健、预防、治疗和康复目的的方法或学问。 2.直流电疗法:在导体中,电荷流动方向不随时间而改变的电流叫直流电,用 此种方法作用于人体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叫直流电疗法。 3.低频电疗法:应用低频脉冲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叫低频电疗法。 4.通/断比:脉冲电流的持续时间和脉冲间歇时间的比例。 5.中频电疗法:临床上应用频率为Hz的脉冲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中频电疗 法。 6.调幅度:用一种低频电流来控制中频电流的振幅,使中频电流的振幅随低频 电流做相应的变化。 7.高频电疗法:频率大于100kHz的交流电属于高频电流。应用高频电流作用于 人体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高频电疗法。 8.光疗法:应用人工光源或日光辐射防治疾病和促进机体康复的治疗方法称为 光疗法。 9.最小红斑量:紫外线照射的剂量以最小红斑量来表示,即某一紫外线灯管在 一定的距离下垂直照射人体一定部位皮肤引起最弱红斑所需要的时间,反应机体对紫外线的敏感性,又称生物计量,单位为秒。 10.超声波疗法:频率高于20kHz的声波超过人耳的听阈,称为超声波。应用超 声波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超声波疗法。 11.半价层:超声波在某种介质中衰减到原能量一半时的厚度,通常用来表明一 种介质对超声波的吸收能力或超声波在某一介质中的穿透能力。半价层厚度大,表明介质吸收弱,超声波穿透力强;半价层厚度小,则相反。 12.磁疗法:利用磁场作用于人体穴位或患处,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13.传导热疗法:以各种热源为介体,将热直接传导与人体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 为传导热疗法。 14.水疗法:以水为媒介,利用不同温度、压力、成分的水,以不同的形式作用 于人体,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提高康复效果的方法。

第8节 低频高压电疗法

第八节低频高压电疗法 应用150-500v的高压的低频脉冲电流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高压脉冲电疗法(high voltage pulsed current stimulation, HVPC)或低频高压电疗法。此方法在欧美国家较为流行,国外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研制了这种仪器。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应用的经络导平治疗,实质上就是低频高压电疗法。 一、低频高压电疗作用原理 (一)物理特性 HVPC的特点是电压高,国外的仪器输出的电流峰值电压为500v左右,峰值电流可达2000-2500mA。波型为单相的尖波(如图),脉冲宽度为5-65μS,脉冲频率1-150Hz。 尽管HVPC的峰值电压很高,但其电流平均值一般不超过1.5mA,与常规TENS相比,对人体的充电量更小。正常人体可以耐受20μC、1000V、2ms5或80μC、500V、25ms的电流。电压100V、脉宽50μS的HVPC对人体的充电量仅为3.0-5.3μC,这样小的电流量对人体的刺激性比较弱。(二)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低频高压电疗法,即能兴奋感觉神经,又能兴奋运动神经,同时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临床上主要用来治疗各种疼痛。 1、促进皮肤伤口愈合20世纪80年代国外有报道用HVPC替代微弱直 流电治疗慢性皮肤溃疡。认为其对糖尿病并发的皮肤溃疡疗效比旋涡浴好。 2、止痛与TENS相比,HVPC更适合与治疗急性表浅性疼痛。HVPC 对神经纤维的兴奋性比TENS小,故治疗时电极一般置于痛点、扳机点或穴位上。常见的治疗参数见表。 表HVPC用于止痛的参数 指标急性或表浅性慢性或深部痛 频率50-100Hz 1-5Hz 脉冲宽度5-65μS65μS 电流强度感觉阈引起肌肉收缩 3、促进周围血液循环研究发现HVPC的阴极电流有抑制外伤后肿胀的

理疗学主观题

名词解释 1.理疗:研究和应用天然或人工物理因子作用于人体,并通过神经、 体液、内分泌和免疫等生理调节机制,达到保健、预防、治疗和康复目的的方法或学问。 2.直流电疗法:在导体中,电荷流动方向不随时间而改变的电流叫 直流电,用此种方法作用于人体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叫直流电疗法。 3.低频电疗法:应用低频脉冲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叫低频电疗法。 4.通/断比:脉冲电流的持续时间和脉冲间歇时间的比例。 5.中频电疗法:临床上应用频率为1000-100000Hz的脉冲电流治疗 疾病的方法称为中频电疗法。 6.调幅度:用一种低频电流来控制中频电流的振幅,使中频电流的 振幅随低频电流做相应的变化。 7.高频电疗法:频率大于100kHz的交流电属于高频电流。应用高频 电流作用于人体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高频电疗法。 8.光疗法:应用人工光源或日光辐射防治疾病和促进机体康复的治 疗方法称为光疗法。 9.最小红斑量:紫外线照射的剂量以最小红斑量来表示,即某一紫 外线灯管在一定的距离下垂直照射人体一定部位皮肤引起最弱红斑所需要的时间,反应机体对紫外线的敏感性,又称生物计量,单位为秒。 10.超声波疗法:频率高于20kHz的声波超过人耳的听阈,称为超声 波。应用超声波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超声波疗法。 11.半价层:超声波在某种介质中衰减到原能量一半时的厚度,通常 用来表明一种介质对超声波的吸收能力或超声波在某一介质中的穿透能力。半价层厚度大,表明介质吸收弱,超声波穿透力强; 半价层厚度小,则相反。 12.磁疗法:利用磁场作用于人体穴位或患处,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 法。 13.传导热疗法:以各种热源为介体,将热直接传导与人体以治疗疾 病的方法称为传导热疗法。 14.水疗法:以水为媒介,利用不同温度、压力、成分的水,以不同

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

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 作用原理 在药物溶液中,一部分药物离解成离子,在直流电的作用下,阴离子和阳离子进行定向移动。如果阴极衬垫中含有带负电荷的药物离子或者阳极衬垫中含有带正电荷的药物离子,就会向人体方向移动而进入体。 肾上腺素组织胺导入试验 两个小电极和一个大电极放置在右侧前臂上,A电极衬垫用0.01%盐酸肾上腺素液浸湿,而H电极用0.01%磷酸组织胺液浸湿,都连阳极。右臂伸侧电极衬垫用肾上腺素或组织胺液浸湿,连阴极,通电10分钟后,取下电极观察局部皮肤。A电极下皮肤出现苍白斑点,提示肾上腺素已进入体并引起反应;H电极下皮肤明显充血、水肿,出现荨麻疹,证明组织胺已进入人体,右臂伸侧电极下皮肤则元些反应,表示药物没有进入皮肤。 以上试验说明 1.根据同性电荷相斥,异性电荷相吸原理,利用直流电能将药物离子经完整皮肤导入体。 2.由直流电导入体的药物保持原有的药理性质。 3.阳离子只能从阳极导入,阴离子只能从阴极导入。 (二) 药物导入人体的途径分布深度用数量已经证明,药物离子主要经过皮肤汗腺管口和毛孔进入皮(图2.2.2)或经过粘膜上皮细胞间隙进入粘膜组织。汗腺导管径15~80μ,所以蛋白质(1~100mμ)等于大分子物质的离子了也能经过汗孔导入体。;在电场中离子移动速度很慢。实验证明,谷氨酸在生理溶液(ph 7.45,电压180V,电流强度3mA)每小时移动13mm,而在人体组织每小时只有数毫米。直流电直接导入离子只达皮,主要堆积在表皮形成"离子堆",以后通过渗透作用逐渐进入淋巴和血液。进入血液循环后,有的药物选择性地停留在某器官组织,如碘主要停留在甲状腺;磷蓄积在中枢神经系统和骨骼中等。 药物离子导入的数量与很多因素有关 在一定围,溶液浓度越大,导入数量增多,如肝素在0.25~5%的围,浓度越大,导入体的数量增多;复杂的溶剂寄生离子增多,药物导入量减少,药物在电场中最大的转移是在蒸馏水中;向溶液加酒精是一种增加有效导入的办法,但酒精对那些易导致沉淀变性的药物并不适用;不溶解的药物不能导入皮肤,如乳状的氢化可的松不能导入皮肤,只

第十九章--低频电疗法

第十九章--低频电疗法

第十九章低频电疗法 一、学习要点 1.掌握感应电疗法、功能电刺激、经皮电刺激疗法的治疗作用、适应证、禁忌证及操作方法。 2.熟悉低频电流的作用、感应电疗法、功能电刺激、经皮电刺激疗法的定义、功能电刺激、经皮电刺激疗法的治疗原理。 3.了解感应电疗法、功能电刺激、经皮电刺激疗法的物理特性。 二、内容要点 【概述】 感应电流又称法拉第电流,应用这种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感应电疗法。 (一)低频电流的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 1. 兴奋神经肌肉组织 2. 镇痛 3.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二)参数及其意义 1.频率(f)每秒钟内脉冲出现的次数,即为频率。 2.周期(T)一个脉冲波的起点到下一个脉冲波的起点相距的时间,即为周期。 3.波宽每个脉冲出现的时间,即为波宽。 4.波幅由一种状态变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量。 5.脉冲间歇时间即脉冲停止的时间,等于脉冲周期减去脉冲宽度的时间。 6.通断比是指脉冲电流的持续时间与脉冲间歇时间的比例。 7.占空因素是指脉冲电流的持续时间与脉冲周期的比值。 8.常见低频电流波形方波、三角波、调制波。 【感应电疗法】 (一)物理特性 感应电是用电磁感应原理产生的一种双相、不对称的低频脉冲电流。感应电流的两相中,主要有作用的时高尖部分,其低平部分由于电压过低而常无生

理的治疗作用。 (二)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 1.感应电流的生理作用 (1)电解作用不明显 (2)有兴奋正常神经和肌肉的能力 2.感应电的治疗作用 (1)防治肌萎缩 (2)防治粘连和促进肢体血液和淋巴循环 (3)止痛:感应电刺激穴位或病变部位,可降低神经兴奋性,产生镇痛效果。 (三)治疗技术 1.设备感应电疗法的仪器(感应电流电疗机)、导线、金属电极板、衬垫以及电极固定用品均与直流电疗法基本相同。 2.治疗方法 (1)固定法:两个等大电极并置于病变两侧或两端或在治疗部位对置或主电极置神经肌肉运动点,副电极置有关肌肉节段区。 (2)移动法:手柄电极或滚动电极在运动点,穴位或病变区移动刺激(也可固定作用断续刺激);另一片状电极置相应部位固定。 (3)电兴奋法:两个电极在穴位、运动点或病变区来回移动或暂时固定某点做断续刺激。 (四)临床应用 1.适应证废用性肌萎缩、肌张力低下、软组织黏连、血循环障碍、便秘、尿潴留、癔症等。 2.禁忌证有出血倾向、化脓过程、痉挛性麻痹或感觉过敏者禁用。 3.注意事项 (1)了解禁用人群。 (2)治疗前应了解有无皮肤感觉。 (3)治疗中避免烧伤。 (4)电极不宜放置在颈部。

理疗学重点知识(期末版)

1.物理治疗(理疗):现代医学研究和应用天然或人工物理因子作用 于人体,通过神经、体液、免疫、内分泌等生理调节机制,达到保健预防治疗康复目的之方法,称为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学包括研究物理因子的物理性质、生物学作用和治疗方法及临床应用理论和技术等内容。 2.低频电疗法(0~1000hz):静电疗法、直流电疗法、间动电疗法、 电兴奋疗法、感应电疗法、离子导入疗法、痉挛肌电刺激疗法、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电水浴 中频电疗法(1001hz~100khz):干扰电疗法、音乐电疗法、音频电疗法、超音频电疗法 高频电疗法(100khz以上):中波透热疗法、短波透热疗法、短波超短波微波疗法 3.光:红外线疗法、可见光、紫外线疗法、激光疗法 4.声:超声波疗法、超雾化吸入疗法、超声药物透入疗法 5.磁:静磁场疗法、磁处理水疗法 6.热:石蜡疗法、温热罨包、黏土疗法、泥疗法、砂浴疗法

7.冷:寒冷疗法(0度以上低于体温)、超低温疗法(小于-100度)、 冷冻疗法(大于-100度) 8.理疗的特点(6‘): ●收效快 ●无创无痛 ●副作用少 ●疗效持久 ●对环境无污染 9.理疗的治疗作用(12‘): ●消炎:对于急性化脓性炎症,表浅者可以用紫外线照射或离子 导入疗法;慢性炎症,可以用温热疗法、磁场疗法、中低频电 疗法。 ●镇痛: ●抗菌:紫外线杀菌作用,杀菌效力最强的光谱为254~257nm ●镇静与催眠:电睡眠疗法、镇静性电离子导入疗法、静电疗法、 温水浴等等

●兴奋神经-肌肉:低中频电流可以用于治疗周围性神经麻痹及 肌肉萎缩。 ●缓解痉挛:热能解除痉挛,石蜡疗法,温热罨包、红外线疗法 等 ●软化瘢痕、消散粘连:石蜡疗法、碘离子导入疗法、超声波疗 法 ●加速伤口愈合:小剂量紫外线照射;锌离子导入疗法 ●加速骨痂形成:弱直流电、干扰电疗法、脉冲磁场 ●调节免疫功能:紫外线、红外线、磁场等物理因子,均有调节 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脱敏:紫外线 ●抗癌 10.理疗在临床与康复中的作用 1)镇痛与抗痛 ●神经性痛:表浅神经痛可用利多卡因、混合麻醉剂等药物离子 导入,或用间动电干扰电磁疗等;较深层神经痛,可采用干扰

理疗学试题

第一章 (一)选择题(单选题) 1、下列不属于物理治疗范畴的治疗方法() A、功能训练 B、言语训练 C、手法治疗 D、牵引治疗 E、物理因子治疗 2、下列不属于随意运动的活动是() A、走路 B、穿衣 C、打太极 D、悬吊练习 E、物理因子治疗 3、健身俱乐部的拉力器练习属于() A、被动运动 B、随意运动C、助力运动 D、悬吊运动 E、抗组力运动 4、运动疗法的治疗作用不包括() A、增强心肺功能 B、改善运动器官功能 C、提高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 D、逆转病变器官的病理过程 E、促进代偿功能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章直流及低频电疗法直流电疗法部分 (一)选择题 1、直流电电流的特点 A、低电压、大强度 B、低电压、小强度 C、高电压、小强度 D、高电压、大强度 E、电流方向随时间变化 2.直流电作用下对神经兴奋性的影响是() A.阳极下神经兴奋性降低而阴极下兴奋性升高 B.阴极下会由兴奋性升高转向降低 C.阴极下神经兴奋性甚至可能完全消失 D.阴极下神经兴奋性降低而阳极下兴奋性升高 E.两极下神经兴奋性均升高 3.关于直流电的治疗作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全身治疗时,下行的起兴奋作用,上行的电流起镇静作用 B.阴极下兴奋性降低,阳极下兴奋性增高 C.阴极有脱水作用,可减轻组织水肿和渗出 D.阴极可治疗慢性炎症和久不愈合的溃疡 E.对静脉血栓无治疗作用 4.直流电电疗法和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衬垫厚度为() A.0.5cm B.1.0cm C.1.5cm D.2.0cm E.2.5cm 5.治疗高血压病离子导入所用的药物是() A.3%~5%谷氨酸钠 B.2%~5%抗坏血酸 C.3%~5%氯化钾 D.3%~5%硫酸镁 E.5%~10%碘化钾 6.治疗支气管哮喘离子导入所用的药物是() A.2%~10%阿司匹林 B.1%~2%氨茶碱 C.3%~5%氯化钾 D.3%~5%谷氨酸钠 E.3%~5%硫酸镁 7.单纯的直流电的治疗作用不包括() A.促进骨折愈合 B.抗过敏 C.镇静和兴奋作用 D.消炎、促进肉芽组织的生长 E.软化瘢痕 8.直流离子导入电疗法的适应证不包括() A.神经炎、神经痛 B.瘢痕增生 C.急性湿疹 D.慢性溃疡 E.静脉血栓 9.与药物离子导入数量有关的因素有() A.药液的浓度与溶解度 B.治疗的部位 C.所使用的电流量 D.治疗时间 E.以上都是

理疗学课程标准完整版

理疗学课程标准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理疗学》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理疗学 学分:2 学时:32 开课学期:第四学期 一、课程概述 1.课程性质与作用 本课程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专业课程。现代理疗学是康复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好理疗学,善于应用物理因子克服机体功能障碍、治疗疾病,是康复医学工作者的一项基本功。《理疗学》从理疗定义、分类及发展简史方面系统讲解了在康复医学中较为实用的现代理疗方法,包括电、光、声、磁、温热等物理因子疗法及生物反馈、水疗法等。学生学会物理因子治疗,主要用来克服运动障碍、肌力低下、炎性疼痛、肌肉挛缩、神经损伤、关节活动受限和二便排泄障碍等。 2.课程与前修后续课程的关系 与本课程相关的课程有:《人体发育学》、《功能解剖学》、《运动学》等为本课程的先修课程,《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康复工程学》、《临床康复学》等为本课程的后续课程。 3.课程标准基本理念 本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从康复治疗的角度分析和讨论患者对现存或潜在的功能问题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其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康复专业的学生掌握正确的理疗技术、病情判断技能和建立科学的临床康复治疗思维方法。病例分析讨论、病例模拟、理论化实践教学、实践性理论教学的模式,让康复治疗专业的学生能充分认识到理疗法学的重要性。 4.课程标准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为借鉴“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设计思想,以实际的工作情境为教学载体,使学生在真正的工作中掌握运动疗法操作技能和相关知识。把“三段式”的学科课程体系改变为项目(情境)引领的课程体系。紧紧围绕工作过程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以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为依据设定能力培养目标;把书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