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120万分县土壤类型图(1988)文档

河南省120万分县土壤类型图(1988)文档
河南省120万分县土壤类型图(1988)文档

河南省120万分县土壤类型图(1988)文档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黄河中下游数据分中心数据文档

河南省1:20万分县土壤类型图(1988)文档 1 引言

1.1 数据库名

河南省1:20万分县土壤类型图(1988)

1.2 编写目的

本文档系对河南省1:20万分县土壤类型图(1988)的相关说明,可用来指导、规范数据的使用与分发。预期读者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

1.3 定义

2 数据库内容说明

2.1 数据库内容一般描述,限200字,

河南省土壤类型复杂多样,有自然土壤与农业土壤(水田土壤与旱地土壤等。根据土壤发生学的观点,依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类原则,结合河南省实际情况,将全省土壤划分为7个土纲,11个亚纲,17个土类,40个亚类,131个土属和441个土种。这套数据由全国80年代全国土壤普查数据经扫描数据化建立起来的。

2.2 字段,要素,名称解释

序号字段名含意字段类型长度备注

1CODE 土壤类型代码长整型 6 位

2 土壤类型土壤类型值字符型 16位 2.

3 数据源描述

原数据由河南省土肥站编制,比例尺为1:10万,西安地图出版社出版, 2.4 数据内容描述

将全省土壤划分为7个土纲,11个亚纲,17个土类,40个亚类,131个土属和441个土种。数据量为3.63MB。数据格式为ArcGIS shapefile格式。土壤代码与土壤类型对照表如下:

土壤代码土壤类型土壤代码土壤类型

205两合土 213 灰潮土

801 中性石质土 607 白浆化棕壤

811 中性粗骨土 309 白浆黄褐土

741 中性紫色土 235 盐化潮土

304 冲积黄褐土 405 石灰性砂姜黑土

200 小两合土 742石灰性紫色土

722新积土 116 石灰性褐土

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黄河中下游数据分中心数据文档

601 棕壤 401 砂姜黑土

608棕壤性土 815 硅质粗骨土

201 沙土 236碱化潮土

108 淋溶褐土 714 积钙红粘土

208 淤土 307 粘盘黄褐土

501 淹育型水稻土 711红粘土

224 湿潮土 227 脱潮土

510 漂洗型水稻土 921 草甸盐土

507潜育型水稻土 911草甸碱土

124潮褐土 731 草甸风沙土

504 潴育型水稻土 101 褐土

223 灌淤潮土126 褐土性土

701黄棕壤 407 覆盖灰砂姜黑土

705 黄棕壤性土 403 覆盖砂姜黑土

301黄褐土 805 钙质石质土

310黄褐土性土 814钙质粗骨土投影参数如下:

Projected Coordinate System: Lambert_xian1980

Projection: Lambert_Conformal_Conic False_Easting: 0.00000000 False_Northing: 0.00000000

Central_Meridian: 110.00000000 Standard_Parallel_1: 25.00000000 Standard_Parallel_2: 47.00000000 Scale_Factor: 1.00000000 Latitude_Of_Origin: 10.00000000 Linear Unit: Meter

Geographic Coordinate System: GCS_Xian_1980

Datum: D_Xian_1980

Prime Meridian: Greenwich

Angular Unit: Degree

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黄河中下游数据分中心数据文档

2.5 数据加工方法

依据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对纸质地图经预处理后,由扫描仪进行扫描,生成扩展名为*.tiff的原始图像;利用Erdas进行几何纠正、图像增强等处理并进行地理配准,生成具备统一空间参照系的数字栅格地图(Geotiff格式);再利用ArcGIS,交互式的进行屏幕跟踪矢量化并输入相应的属性编码,经错误检查与处理后利用Arc/info进行图幅拼接、拓扑关系生成,完成数据库建设。

2.6 数据质量描述

可靠

3 数据库运行环境

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黄河中下游数据分中心数据文档 3.1 运行环境

系统运行的硬件环境

处理器:Intel Xeon(TM) MP CPU 2.80 GHz

内存: 16.00G 硬盘: 1TB 网速:100M

系统运行的软件环境(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等)

操作系统:win2003 sever 数据库软件:oracle 9i

Web服务器:apache2.2.8

3.2 运行注意事项

如有问题,请发邮件至chenyucy@https://www.360docs.net/doc/a61023743.html,

4 数据库应用范围

4.1 数据库应用对象

该数据库面向科研领域,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数据服务。 4.2 数据密级

公开

4.3 知识产权

数据生产者: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文档编写:陈郁

使用该数据库需采用如下引用方式:

[1]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项目,“河南省1:20万分县土壤类型图”,2006 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黄河中下游数据分中心数据文档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制图步骤

1.新增规划用地 在ArcCatalog新建(或直接导入)“GH**(乡镇代码)_**乡(镇)_新增规划用地“图层 开始“Editor”,Target:GH**(乡镇代码)_**乡(镇)_新增规划用地 根据乡镇调研成果,找到准确的位置,通过复制现状地类图斑等命令规划新增用地。 单击右键,打开“Attributes”,根据“Shape_Area”调整图斑面积,单位:平方米。(调整结果“Shape_Area”个位数字5以下,最好是0,十位百位必须都是0)规划规模与之对应保留一位小数,单位:公顷。 具体调整方式: 选中图斑,使用Task:Cut Polygon Features命令,割去多余的面积。 双击图斑,调整结点位置。可以单击右键insert vertex或者delete vertex增加或删除结点。 注意: 适当割补,不要出现尖角和小块图斑。 打开“Attributes”,根据“乡镇规划用途分区代码一览表”修改图斑属性。(ps:个人建议,在这一步,只修改XMMC、规划规模、乡镇村名三条属性,出图代码、出图分类、用途分区以及管制分区四项属性可以在规划图层完成后,open Attributes Table,使用“Field Calculator”命令,统一修改,汉字写在英文状态的””里) (1)县级重点项目上图 导入“县级规划新增建设用地等”图层 复制该图层图斑到“新增规划用地”图层 Tips: A.县级重点项目以乡镇调研确定的位置为准,形状根据具体地类图斑情况以及边界作调整,面积不变; B.有勘界资料的,将勘界范围导入Arcgis中进行处理。 (2)高速公路铁路等上图 导入“GH面状地物_高速公路和铁路用地”图层,选择”县级新增规划中的高速公路”, 将其复制到“GH 面状地物_高速公路和铁路用地”中. 选中高速公路, Data managemeng tools 再features 再polygon to line,这样就把面转为一个新线图层. 在这个新图层中,再用split tool 把线打碎,删成一条线. 导入“GH线状地物_高速公路和铁路用地”图层, 把这条线导入其中,即可. 再对线的位置作一定调整. 完成! (3)场镇范围允许建设区以及有条件建设区上图 参考场镇规划基本范围制图(有CAD规划图的要先将.dwg文件导入Arcgis)。将现状场镇作为允许建设区,将规划场镇作为有条件建设区。 Tips: A.将场镇规划.dwg文件导入Arcgis步骤: 1.提取场镇边界。打开场镇规划.dwg文件,选中场镇边界即规划红线,复制到新.dwg文件,并缩放另存 到规划图数据文件夹中 2.打开Arcgis,拖入场镇边界文件。“export data”完成转换 3.配准。缩放到图层,打开spatial adjustment 选四个点,修改点坐标,进行配准。X坐标复制到X,前 加36(36度纬度带)Y坐标复制到Y(看CAD图的经纬度,如果经度位数为6,纬度位数为7,则用上

五年级《云南的自然环境》教案

右所中心小学五年级下册《云南的自然环境》备课教案一、从海底升起的高原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知道云岭大地在远古时候是什么样子的? 2、观察某地的动植物化石,根据他们推断这一地区在远古时期的环境。 重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知道云岭大地是从海底升起的高原。 教学过程: 一、想一想。 你知道“沧海桑田”这一成语吗?你能想象今天的云岭大地在远古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吗? 二、讲授新课 1、默读课文,说一说本文讲述了哪些地方? 2、澄江古生物化石群发现地——帽天山 (1)帽天山位于什么地方?为什么叫帽天山? (2)教师:1984年7月以来,我国科学家先后在这里发掘了许多多细胞海生生物化石,人们把它们称做“澄江古生物化石群”。 (3)澄江古生物化石群形成于什么时候? (4)澄江古生物群门类非常丰富,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哪些?(5)根据它们的化石可推断,澄江一带在远古时期曾是什么样子的?根据它们的化石可推断,澄江一带在远古时期曾是浅海地区,海水富

含矿物质,且这里气候温暖,非常适合各类海洋生物生存、繁衍。2、昆明市晋宁县梅树村化石 (1)小壳化石发现于什么地方? (2)小壳化石形成于什么时候? (3)科学家根据小壳化石并结合其他资料推断,5、4亿年前,云南中、东部地区是什么样子? 科学家根据小壳化石并结合其他资料推断,5、4亿年前,云南中、东部地区是一个三面环岛的海盆,海水最深不超过20米,海底的火山活动十分频繁,海水中含有大量由火山灰带来的营养物质——磷、钙等。梅树村周围海水清澈,波光粼粼,水底漫游着许许多多个体不大、身体表面长有钙质骨刺或骨片的生物。这些小生灵享受着温暖的阳光,在理想的栖息地中生活、繁衍。它们死亡后留下尸体、骨骼碎片,最后演化成为化石。 3、裸蕨植物群化石 (1)裸蕨植物群化石发现于什么地方? (2)裸蕨植物群化石距今多少年就已形成? (3)根据这些化石所在的地层,科学家推断,约四亿年前,曲靖市是什么样子? 根据这些化石所在的地层,科学家推断,约四亿年前,曲靖市附近气候炎热,海生蕨类、藻类植物繁盛。后来,由于地壳运动,这里的海底逐渐上升成为陆地,海水大面积退却,原来的滨海、浅海中各种海生蕨类、藻类植物慢慢露出水面,其中的一部分适应了变化的环境,

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安徽省城市开发边界和 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数据标准 2016年6月

目录 1适用范围 (1) 2编制依据 (1) 3数据内容 (2) 4定位基础 (2) 5数据质量与制图规定 (2) 5.1数据要求 (2) 5.2图示符号 (5) 6成果数据提交规定 (6) 6.1成果数据提交内容和格式 (6) 6.2成果数据存储方式 (6) 附录A 控制线分类、代码和表达图示 (7) 附录B 城乡规划用地分类、代码和表达图示 (7) 附录C1市(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功能区分类、代码和表达图示 (8) 附录C2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用途区分类、代码和表达图示. 9 附录D 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分类、代码和表达图示 (10)

1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城市(县城)开发边界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划定与数据交换。 2编制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 (3)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8) (4) 《安徽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2004) (5)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6)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2007) (7)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2011) (8) 《基础地理信息城市数据库建设规范》(GB/T 21740-2008) (9) 《城市规划制图标准》(CJJ/T97-2003) (10) 《城市规划数据标准》(CJJ/T 199-2014) (11) 《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 1023-2010) (12)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 1024-2010) (13) 《市(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TD/T 1026-2010) (14)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TD/T1027-2010) (15) 《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TD/T 1020-2009) (16)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TD/T1021-2009) (17)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 (18)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更新标准》(试行) (19) 《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调整试行稿) (20) 《安徽省城市总体规划用地布局数据库规定》(2015) (21) 《关于统筹开展城市开发边界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有关问题的通

五年级《云南的自然环境》

五年级(下)《的自然环境》 一、从海底升起的高原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容,知道云岭在远古时候是什么样子的? 2、观察某地的动植物化石,根据他们推断这一地区在远古时期的环境。 重难点: 读懂课文容,知道云岭是从海底升起的高原。 教学过程: 一、想一想。 你知道“沧海桑田”这一成语吗?你能想象今天的云岭在远古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吗? 二、讲授新课 1、默读课文,说一说本文讲述了哪些地方? 2、澄江古生物化石群发现地——帽天山 (1)帽天山位于什么地方?为什么叫帽天山? (2)教师:1984年7月以来,我国科学家先后在这里发掘了许多多细胞海生生物化石,人们把它们称做“澄江古生物化石群”。 (3)澄江古生物化石群形成于什么时候? (4)澄江古生物群门类非常丰富,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哪些? (5)根据它们的化石可推断,澄江一带在远古时期曾是什么样子的? 根据它们的化石可推断,澄江一带在远古时期曾是浅海地区,海水富含矿物质,且这里气候温暖,非常适合各类海洋生物生存、繁衍。 2、市晋宁县梅树村化石 (1)小壳化石发现于什么地方? (2)小壳化石形成于什么时候? (3)科学家根据小壳化石并结合其他资料推断,5、4亿年前,中、东部地区是什么样子? 科学家根据小壳化石并结合其他资料推断,5、4亿年前,中、东部地区是一个三面环岛的海盆,海水最深不超过20米,海底的火山活动十分频繁,海水中含有大量由火山灰带来的营养物质——磷、钙等。梅树村周围海水清澈,波光粼粼,水底漫游着许许多多个体不大、身体表面长有钙质骨刺或骨片的生物。这些小生灵享受着温暖的,在理想的栖息地中生活、繁衍。它们死亡后留下尸体、骨骼碎片,最后演化成为化石。 3、裸蕨植物群化石 (1)裸蕨植物群化石发现于什么地方? (2)裸蕨植物群化石距今多少年就已形成? (3)根据这些化石所在的地层,科学家推断,约四亿年前,市是什么样子? 根据这些化石所在的地层,科学家推断,约四亿年前,市附近气候炎热,海生蕨类、藻类植物繁盛。后来,由于地壳运动,这里的海底逐渐上升成为陆地,海水大面积退却,原来的滨海、浅海中各种海生蕨类、藻类植物慢慢露出水面,其中的一部分适应了变化的环境,逐渐进化到能在陆地上生活,成为陆生植物。 三、小结 从省的这些化石可以推断出今天的云岭是从海底升起的高原。 四、动手做 观察某地的动植物化石,根据它们推断这一地区在远古时期的环境。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制图步骤

斯维尔土地整理预算软件 问题集锦 1、WIN7或WIN8系统下如何安装和运行软件? 如果是win7、win8 系统,单击软件的SETUP,点击右键以管理员身份运行安装即可。运行软件时也需要点击右键,以管理员身份运行打开。或者点击桌面图标右键属性,兼容性界面把以管理员身份运行此程序打上对勾,下次可直接双击软件打开程序。 2、工程信息界面,开发面积、整理面积、复垦面积,新增耕地面积输入时能否 输入单位? 不能,只需要输入数值即可,否则报表中引用面积的表格打开时会提示错误,数据集打开失败。

3、在费用界面,提示这个错误是什么原因? 这个提示表示此项费用的最高值不能超过1.5,如果输入1.5以上的数值就会出这个提示,把此数值调整成1.5以下即可。 4、套好的定额不小心删除错了,如何恢复? 工程在没有退出的前提下,可以使用撤销按钮, 如果工程已经退出保存,那么可以通过文件下拉菜单-预算书工具-恢复单位工程

5、如何调整甲、乙类工的市场单价? 软件默认的是从基础价格引用甲类工和乙类工的预算单价。如果调整市场价,需要在基础价格界面屏蔽引用,然后在工料机界面直接输入市场价即可。 6、工程施工费界面如何让分部行,子分部行,定额行显示序号? 首先在工具下拉菜单中,显示设置选项,打开显示设置界面,序号一列打上对勾,点应用.然后点中任意定额行,点右键,其他功能中的重排子目序号。

7、软件提示待定材料(HLTCL)未处理,如何解决? 切换页面时,提示待定材料未处理时,是因为套用的定额中用到混凝土,但混凝土材料没有进行换算。如下图.可直接双击40031这条定额,软件会自动回

云南地理-第六章 土壤地理与土地资源

第六章土壤地理与土地资源 第一节云南土壤 一、云南省土壤形成的地理环境 云南省的以高原季风气候为主的多样气候类型和垂直气候显著以及降水相对充沛和干湿季分明、地势特征与地形复杂多样和地貌分区、植被类型多和植物种类多、成土母质、栽培制度等诸多因素影响了云南土壤的形成和发育过程,造就云南的土壤类型多样化和空间分布特征。其主要形成特点是: 1、地势变化与纬度变化复合,造成成土过程和土壤类型的多样性。 2、山川南北走向改变了土壤分布的基本格局。 3、古红色风化壳与现代风化壳交错出现,使土壤类型及其理化性质发生"倒置"现象。 4、土壤形成过程主要是脱硅富铝化过程。(地处中低纬度) 总之,地貌因子在云南的生物气候带的分异中起着主导作用,导致了云南综合自然体在以垂直变化为主,相性、水平变化为辅的各种自然因子作用下,经过一个相当长期的历史过程,形成了一个独突的“立体自然景观”,影响着土壤的形成、发育和发展。 二、云南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 云南共有7个纲,14个亚纲,19个土类,34个压类组成。其中铁铝土占一半多。(图6-1) 1、铁铝土 1.1砖红壤 在热带雨林季雨林下发育的地带性土壤,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下的丘陵和宽谷盆地边缘。分布于云南省南部的热带北部边缘,海拔西部低于750 m,东部低于400 m.包括怒江、澜沧江、李仙江、藤条江下游河谷,坝区及元江中下游地区.共分3个部分: ①由潞西东南至孟定东南; ②自勐海西经景洪北向西至国界;③从江城东经元江至河口东北止。砖红壤水热条件好,成土母质多为花岗岩、千枚岩、片麻岩,砂页岩及老冲积红土层。是发展橡胶、香料、南药、热带水果及经济林木的主要基地。面积为66.95万公顷。剖面一般为砖红色,PH为4.8—5.6呈酸性、强酸性反应。成土过程:脱硅富铝化过程和以生物为主导的养分吸收富集过程。其有3个亚类: 1.1.1砖红壤 砖红壤亚类具有砖红壤土类的典型特征。 1.1.1黄色砖红壤 分布于云南河口,降雨量一般比砖红壤地区高500毫米左右。土壤黄化特征

中国土壤系统类型(土纲)

土壤类型特征 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末,苏联的土壤发生学分类对我国土壤学发展影响很深,不足之处是缺乏定量标准。从2世纪60年代兴起、70年代广为应用的土壤系统分类成为当今世界土壤分类的主流。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是一个定量化、标准化和国际化的分类,该系统分类把中国土壤划分出14个土纲:有机土、人为土、灰土、火山灰土、铁铝变性土、干旱土、盐成土、潜育土、均腐土、富铁土、淋溶土、雏形土和新成土。 一、有机土 1.土纲定义与成土环境 有机土是在地面积水或长期土壤水分饱和,生长水生植物的条件下,以泥炭化成土过程为主,富含有机质的土壤,相当于土壤发生分类中的有机水成土,全球地势低洼地区都有分布。有机土虽属非地带性土壤,但也有其特殊的成土环境。首先是只要有潮湿潴水低地,无论寒带或温带都可发育有机土。我,国有机土集中分布于东北的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青藏高原的江河源区,川西北的若尔盖盆地及祁连山地和巴颜喀拉山地。通常所在地形为相对低洼、地表潴水,或具有不透水的冻土层的高寒滩地坡麓,河流宽谷低阶地,山麓潜水渗溢地段,湖滨平地,古冰碛洼地。地下水位高,地表积水,多数地区为高寒沼泽化草甸,生长耐寒湿,中生、多年生,或混生湿生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茂密,覆盖度80%~95%以上。有机土发育地区年平均气温-2~-5℃,土壤冻结时间较长,年降水量400~600mm,蒸发量小,湿度大。 2.成土过程 包括泥炭积累过程和潜育化过程。 (1)泥炭积累过程。有机土发育于潮湿环境中,植物生长繁茂,覆盖度大,根系发达,入土深,每年有大量有机残体补给土壤,在长期低温和季节性冻结过湿条件下,增强了厌氧还原过程的作用土壤中几乎缺少纤维分解细菌,使不同时期产生的有机残体以未分解、半分解和部分腐殖化形式积累于土体表层,形成暗色调的泥炭层。有机质含量200~500g/kg,泥炭层厚50~200cm。 (2)潜育化过程。有机土As层之下,长期渍水处于厌氧环境,土壤中高价铁、锰的氧化物还原为低价形态,溶解度较大,可随水在土壤中移动并参与某些次生矿物的形成,生成蓝铁矿[Fe3(PO4)4·2H2O],硫铁矿(FeS2)、菱铁矿(FeCO3)、菱锰矿(MnCO3)等,土壤由黄棕转变为青灰,蓝灰、灰黑色,称潜育层。当季节性水分落干,低价铁、锰又被氧化成高价铁、锰,呈斑纹状淀积于结构体表面成为锈色斑纹层。 3.主要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包括:①具有潮湿土壤水分状况(aquic moisture regime),大多数年份土温>5℃时的某一时期,全部或某些土层被地下水或毛管锋水饱和并呈还原状态;②草根层(As)是泥炭土的

中国的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分布复习导学案

编号:9-11 主备:范文洪审阅: 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分布复习导学案 班级_______________组别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评价_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掌握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分布。 自主学习: 读我国土地利用类型构成图,回答问题。 (1)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的构成特点是_________,其中比重最大的是______, 有利于发展________业。耕地、林地比重_______,不利于发展________业。难以利用的 土地比重_______,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2)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_________,水田与旱地的分界线与以______毫米年等降 水量线为界,以南是以______为主的耕地,以北是以______为主的耕地。(3)我国的天 然林主要分布在东北_______(山脉)和西南________(山脉)。 (4)随着经济的发展,今后我国人地矛盾会进一步加剧,原因是() ①我国可垦荒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匮乏 ②建设用地将不断增多 ③随着人口的增长,对耕地的需求量会增加 ④大规模植树造林,使土地面积迅速减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合作探究: 1.读下图,甲、乙为“我国主要经济作物(大豆、油菜、甘蔗、棉花)分布图”, 则下列经济作物的排序与图中主要分布区一致的是() A.①油菜②大豆③棉花④甘 蔗 B.①大豆②油菜③甘蔗④棉花 C.①甘蔗②大豆③棉花④油 菜 D.①棉花②大豆③油菜④甘蔗 2.右图为我国部分经济作物主要分布区示意 图,图中表示的经济作物分别是() A.油菜甜菜 B.甘蔗棉花 C.棉花油菜 D.甜菜甘蔗 巩固提升: 1.下列农作物与其主要分布地区的组合,正确的是() A.小麦——东北平原 B.棉花——南部沿海地区 教 学 设 计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一)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王川 一、概述 (一)土地分类体系 土地分类因目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土地分类体系。 1、土地自然分类体系:如土地坡度级 2、土地评价分类体系:如城市土地定级 3、土地综合分类体系:如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二)土地分类特点 土地利用现状是土地资源自然属性和经济特性利用状况的反映。土地利用类型划分具有如下特点: 1、在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综合影响下形成的产物 2、在一定的空间分布上服从社会经济自然条件,在地域分布上可以是单独成块,也可以是连成片 3、类型、面积数量、分布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三)土地利用分类的意义 土地利用现状的分类数据是国家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和有关政策,发挥土地宏观调控作用,加强土地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切实保护耕地的重要依据。 (四)制定统一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的重要性

1、土地资源管理的需要 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首先要对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统一的分类、调查、登记和统计,需要制定统一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 2、统一不同土地分类标准的需要 目前存在着许多有关土地的分类,其标准和含义不完全统一,造成在土地调查和统计上口径不一、数出多门,给管理和决策带来很大的困难《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要求“国土资源部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土地分类、调查、登记和统计制度,启动新一轮土地调查,保证土地数据的真实性。” 3、国家宏观调控和科学决策的迫切需求 当前,土地参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制定土地供应、保护、开发、集约和节约利用政策,都需要经统一分类汇总的各地类面积数据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 二、我国土地分类体系的发展 (一)1984年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1984年9月,由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颁布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制定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其含义”,采用两级分类,其中一级类8个,二级类46个,这就是我们所称的“8大类土地分类”。第一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及后来的变更调查都采用此分类,从1984年颁布开始,一直沿用到2001年12月。

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土壤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土壤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成土条件 白马雪山中生代时系古地中海的一部份,至印支- 一燕山运动时期才一上升成陆, 临第三纪末, 由于内外力的共同作用, 成为一起伏不大的准平原。因强烈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青藏高原崛起, 本区也伴随着向上抬升, 准平原被破坏, 产生了许多断裂带、线。尤其是印度板块强劲有力的推挤.形成了南北向断裂沉降运动, 从而形成了金沙江、珠巴洛河等不同级别的断裂带。通常, 本保护区北部以砂岩、页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紫色砂页岩为主, 局部为石灰岩、花岗岩、玄武岩等。中部主要为花岗岩、板岩、页岩、石灰岩等, 局部为片岩、片麻岩。南部则主要为石灰岩、片岩、砂岩, 局部为页岩、花岗岩、安山岩等。以上不同的岩石经风化后成为不同的母质, 使土壤的性状产生了基础性的不同的程度的变化。 在地貌形态上,本保护区处于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结合部, 白马雪山源自西藏境内的宁静山脉, 向南延伸至云南后称为云岭, 其北段的察里雪山、人支雪山、甲吾雪山、白马雪山等主峰为南北向的骨架, 然整个地势为由西北向南南东倾斜, 超过50 0 0 m 以上的山峰有20多座, 数白马雪山最高, 海拔5 4 3 0 m, 终年白雪皑皑, 从峰顶到金沙江边相对高差达3 4 8 Om !这种悬殊的高差所产生的不同自然景观给土壤分布、性状深深地打上了不同成土条件的烙印。 保护区内金沙江谷地, 山高坡陡, 谷底宽150一200 m, 水面宽80一120 m, 河谷呈“V”形,走向为西北一东南。而珠巴洛河, 发源于保护区内的白马雪山垭口, 由北向南流经保护区, 至霞若折向东在拖顶汇入金沙江。起伏较小, 河谷较宽广, 走向北北东一南南西, 便于西南暖湿气流溯河谷而上, 致使后者河谷地带, 气温梯度递减要比前者低, 气候偏湿润, 以致两个河谷地带气候不同。虽然奔子栏以北的金沙江河谷要比珠巴洛河霞若段河谷位置偏北, 然而温度偏高, 分布亚热带性土壤, 而珠巴洛河霞若段则为暖温带性土壤。 气候为山地季风气候,具有两个特点:一是“立体”气候的特征显著,二是具有季风气候的特征。 山地气候产生了随海拔高度由低到高的不同植被。 1.< 2 5 0 0 m 的地带为仙人掌( Q pu n t i a m o n a e a n t h a 、苦刺( S o la n u n 飞d e f le x i e a r p u m )、牡荆(V , [ e x li n n)、酸浆草( S o la n u m n i-g r u m )、篙( A r t e n l is ;a s p.) ;

云南绿化常用树种

滇 朴 类别: 乔木 科名: 榆科 别名: 昆明朴 ;棉丝树或棉丝子(四川) 拉丁名:Celtis kunmingensis Cheng et Hong 生态习性:阳性树种。稍耐阴,耐水湿,但有一定抗旱性,喜肥沃、湿润而深厚的中性土壤,在石灰岩的缝隙中亦能生长良好。深根性,抗风力强。生长较慢。有一定的抗污染能力。 形态特征:落叶乔木;小枝无毛。 叶常为卵形、卵状椭圆形或带菱形,长4-11厘米,宽3-6厘米,基部通常偏斜,一侧近圆形,一侧楔形,先端微急渐长尖或近尾尖,边缘具明显或不明显的锯齿,无毛或仅下面基部脉腋有毛,叶柄长6-16毫米。果通常单生,近球形,直径约8毫米,熟时蓝黑色,果梗长15-22毫米,核具4肋,表面有浅网孔状凹陷。 分布于云南凤庆、易门、昆明一线以北地区和四川南部(西昌)。 本种与黑弹树 C. bungeana Bl.或四蕊朴 C. tetrandra Roxb.相近似。与前者的区别在于叶较宽长,果较大,果梗长15-22毫米,核具4条肋,表面有浅网孔状凹陷;与后者的不同在于果实成熟时蓝黑色,通常单生,果梗较细长,长15-22毫米。 园林用途:可在公园中孤植用作庭荫树,亦可列植水边或作行道树。可用于厂矿区绿化。 产地分布:产于中国云南中部和西北部、四川南部。

石 楠 科名:蔷薇科Rosaceae 石楠 属(一说为金达莱科) 别 名:石楠千年红、扇骨木。 拉丁文名:Photinia serrulat a Lindl. 生态分类:木本植物>常绿乔木类 形态特征:常绿小乔木,高可达4-6m ,树冠球形,干皮块状剥落。幼枝绿色或灰褐色,光滑;单叶互生,厚革质,长椭圆形至倒卵状椭圆形,长9-22cm,宽3-6.5cm ,先端突渐尖,基部圆或楔形,边缘疏生具腺细锯齿,叶 脉羽状,侧脉25-30对,叶表面绿色,幼叶红色,中脉微具毛,叶柄粗壮,长2-4cm 。顶生复伞房花序,花两性,花部无毛,花白色,冠径6-8mm ,雄蕊20枚,内外两轮,与花瓣近等长。梨果,球形,径5-6mm ,熟时红色,后变紫红,光亮,萼宿存,种皮会自裂。花期4-5月,果熟10月。 枝细长,横卧地面。叶子肉质,有光泽。开白色或米色花。叶子入药。 生长习性:喜温暖湿润的气 候,抗寒力不强,喜光也耐荫,对土壤要求不严,以肥沃湿润的砂质土壤最为适宜,萌芽力强,耐修剪,对烟尘和有毒气体有一定的抗性。 产地分布:主产长江流域及秦岭以南地区,华北地区有少量栽培,多呈灌木状,山东徂徕山国家森林公园中有高达5-6米者,生长良好。 在朝鲜北、中部的高山地带生长,在冰雪地也能开花。 繁殖培育:繁殖以播种为主,亦可用扦插、压条繁殖。 播种于11月采种,将果实堆放捣烂漂洗,取籽晾干,层积沙藏,至翌春播种,注意浇水、遮荫管理,出苗率高。扦插于梅雨季节剪取当年健壮半熟嫩枝为插穗,长10—12厘米,基部带踵,上部留2—3叶片,每叶剪去2/3,插后及时遮荫,勤浇水,保持床土湿润,极易生根。南方以石楠为绿篱,常直接插条营成。 园林用途:树冠圆整,叶片光绿,初春嫩叶紫红,春末白花点点,秋日红果累累,极富观赏价值,是著名的庭院绿化树种,抗烟尘和有毒气体,且具隔音功能。叶根可入药。南方地区常用作嫁接枇杷的砧木。 同属常见种: 1.光叶石楠 2.毛叶石楠野生。 3.红叶石楠

大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大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简本 (征求意见稿) 二○○九年四月

目录 前言 (1) 一、规划总则 (2) (一)指导思想 (2) (二)规划原则 (2) (三)规划范围 (2) (四)规划期限 (3) 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3) (一)土地利用现状 (3) (二)土地利用特征及存在问题 (3) 三、土地利用目标 (4) (一)土地利用战略 (4) (二)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4) 四、土地利用主要任务 (6) (一)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6) (二)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8) (三)统筹安排生态环境用地 (11) 五、土地利用分区及空间管制 (13) (一)中心城区 (13) (二)城镇化重点发展区 (16) (三)农业综合发展区 (16) (四)生态涵养区 (17)

(五)海岛经济区 (17) 六、重点工程用地安排 (18) 七、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20) (一)完善土地立法执法监察制度 (20) (二)强化规划实施行政管理手段 (20) (三)完善规划实施的经济调节机制 (20) (四)加强规划实施技术保障能力 (20) (五)建立规划实施社会参与机制 (20) 附件 (22) (一)附表 (22)

前言 大连市是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十四个试点城市之一。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2004年始,我市启动了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在《大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和规划修编前期研究成果经国土资源部审查同意的基础上,编制《大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统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关于做好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3]222号)等法律法规,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辽宁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对大连市土地利用的部署和要求,结合大连市实际,制定《大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土地规划》)。 《土地规划》是大连市城乡建设、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重要依据。《土地规划》主要阐明规划期内大连市土地利用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明确土地利用战略,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配置土地利用重大工程,并提出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引导全社会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2001年全国土地利用类型分类

全国土地分类(试行) 全国土地分类(试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2001年8月21日国土资发[2001]255号印发,2002年1月1日起试行。 一级类二级类三级类含义 编号三大类 名称 编 号 名称 编 号 名称 1 农用地 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及其他的农业用地 11 耕地 指种植农作物、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 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整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还包括南方〈1。0米,北方〈2。0米的沟、 渠、路和田埂。 111 灌溉水田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用于种植水生作物的耕地,包括灌溉的水旱轮作地。 112 望天田指无灌溉设施,主要依靠天然降雨,用于种植水生作物的土地的耕地,包括无灌溉的水旱轮作地。 113 水浇地指水田、菜地以外,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的耕地。 114 旱地指无灌溉设施,靠天然降水种植旱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 115 菜地指常年种植蔬菜为主的耕地,包括大棚用地。 12 园地 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含其苗圃),覆盖度大于50%或每亩有收益的 株数达到合理株数的70%的土地。 121 果园 指种植果树的园地 121K 可调整果园指由耕地改为果园,但耕地层未被破坏的土地* 122 桑园 指种植桑树的园地。 122K 可调整桑园指由耕地改为桑园,但耕地层未被破坏的土地* 123 茶园 指种植茶树的园地。 123K 可调整茶园指由耕地改为茶园,但耕地层未被破坏的土地* 124 橡胶园指种植橡胶树的园地。

(word完整版)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附有高清大图)

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2012-12-12 来源:市局 前言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基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必须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根据《湖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5~2020年)》,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立足于武汉市土地资源供需状况和未来15年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确定全市 2006~2020年土地利用主要目标和控制指标,统筹安排各类各业各地区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明确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利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的管控要求,布局和安排土地整治工程和重点建设项目,提出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的调控政策和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年,2006~2020年为规划期,2010年为近期目标年,2020年为远期目标年。 《规划》是指导全市土地利用和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和统筹各项土地利用活动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总则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国家加快中西部发展和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的战略机遇,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的根本指导方针,统筹区域、城乡、近远期的用地需求,协调保障发展、保护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关系,为加快建设中部地区龙头城市和生态宜居滨江城市提供用地保障。 (二)基本原则 1、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立足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盘活存量、严控增量,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3、统筹各类各业土地利用,引导人口、产业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 4、协调土地利用和生态建设,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加强自然景观、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建设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生态文明城市。

土地利用分类比较

论文摘要对2007年8月颁布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GB/T21010-2007)和2002年1月起实行的《土地分类(试行)》进行了分析比较,指出新标准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以便于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评价、规划、管理等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 2007年8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共同发布了由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和国土资源部地籍管理司起草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GB/T21010-2007)[1],标志着我国的土地利用分类开始进入了“国标”时代。在此之前,我国应用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分类是2002年1月起开始试行的国土资源部制定的城乡土地统一分类,即《土地分类(试行)》[2]。《土地分类(试行)》的制定与实施对我国土地管理实践和科学研究工作产生了重要的意义,基本满足了土地管理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完成我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镇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和统计等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实施全国土地和城乡土地统一管理已提到议事日程,在实际工作中也要求城乡土地统一分类,以利于全国城乡土地统一管理和调查成果的应用。2007年7月国务院决定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为保证调查质量、获得准确的基础数据,亟需出台分类体系更为完善、更具有权威性的国家标准。在这样的背景下,《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应运而生[3]。 1 新旧分类体系的对比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与原《土地分类(试行)》部颁标准的分类体系比较,最大的区别在于国家标准采用一级、二级2个层次,其中的一级相当于《土地分类(试行)》标准的二级,二级相当于《土地分类(试行)》标准的三级,即取消了《土地分类(试行)》标准中的3个一级分类(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等三大类型),使得12个一级类不受三大地类框架的限制而自成体系。 1.1农用地部分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对农用地各类型作了进一步归纳,但是,与《土地分类(试行)》相比,现行的土地分类仍有些不妥之处。 (1)在“耕地”部分中,首先,把原来的“灌溉水田”和“望天田”合并为“水田”,从水田的含义来看,这实际上是取消了“望天田”这一分类。事实上,尽管随着各地的退耕还林还草措施的实行,望天田的面积有所减少,但目前我国的“望天田”面积依然还是比较大的,2007年仍达3 000多万公顷。也就是说,望天田在我国坚守1.2亿公顷耕地红线战略目标中仍占有重要地位,不应被取缔。其次,取消了菜地,即把菜地归并到水浇地之下。从杜能的《孤立国》农业区位论中可知,距城市最近的一圈,离市场最近,多是种植蔬菜、园艺作物等农作物,而水浇地则主要分布在更外圈的农村地区,显然二者分布明显有别,尤其在城市周围,笼统地把菜地和水浇地混为一谈,就混淆了不同土地的集约经营程度,不利于城市规划,也不利于“菜篮子”工程建设,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混乱。 (2)在“园地”中,把“桑园、橡胶园”归并到了“其他园地”之中。在我国的南方一些省份,存在着大面积的桑园、橡胶园,有的还属于支柱产业,如海南和云南西双版纳等地的橡胶产业。因此,这样归并分类,既不利于分门别类地对各类园地进行研究、规划和管理,也不利于对各类园地的生产进行分类指导。 (3)“林地”部分,从原来的“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

土壤类型与土壤质地

中国土壤资源丰富、类型繁多,世界罕见。中国主要土壤发生类型可概括为红壤、棕壤、褐土、黑土、栗钙土、漠土、潮土(包括砂姜黑土)、灌淤土、水稻土、湿土(草甸、沼泽土)、盐碱土、岩性土和高山土等12系列。 土壤的分类方法很多,其中根据土壤中砂粒和黏土粒组合比例的不同来分类叫土壤质地。 按土壤质地分类土壤一般分为三大类:砂质土、黏质土和壤土。 中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的重要土壤资源,自南而北有砖红壤、燥红土(稀树草原土)、赤红壤(砖红壤化红壤)、红壤和黄壤等类型。 砖红壤 发育在热带雨林或季雨林下强富铝化酸性土壤,在中国分布面积较小。海南岛砖红壤的分析资料表明:风化度很高,粘粒的二氧化硅/氧化铝比值(以下同)低于1.5,粘土矿物含有较多的三水铝矿、高岭石和赤铁矿,阳离子交换量很少,盐基高度不饱和。 燥红土 热带干热地区稀树草原下形成的土壤,分布于海南岛的西南部和云南南部红水河河谷等地,土壤富铝化程度较低,土体或具石灰性反应。 赤红壤 发育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具有红壤和砖红壤某些性质的过渡性土壤。 红壤和黄壤 均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生成的富铝化酸性土壤,前者分布在干湿季变化明显的地区,淀积层呈红棕色或桔红色,剖面下部有网纹和铁锰结核,二氧化硅/氧化铝比值为1.9~2.2,粘土矿物含有高岭石、水云母和三水铝矿;后者分布在多云雾,水湿条件较好的地区,以川、黔两省为主,以土层潮湿、剖面中部形成黄色或蜡黄色淀积层为其特征,粘土矿物含有较多的针铁矿和褐铁矿。 红壤的经济价值 红壤系列的土壤适于发展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果树和林木,作物一年可二熟、乃至三熟、四熟,土壤生产潜力很大。2013年之前尚有较大面积荒山、荒丘有待因地制宜加以改造利用。 编辑本段棕壤系列 亦为中国东部湿润地区发育在森林下的土壤,由南至北包括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和漂灰土等土类。 黄棕壤 亚热带落叶阔叶林杂生常绿阔叶林下发育的弱富铝化、粘化、酸性土壤,分布于长江下游,界于黄、红壤和棕壤地带之间,土壤性质兼有黄、红壤和棕壤的某些特征。 棕壤 主要分布于暖温带的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为夏绿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下发育的中性至微酸性的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标准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标准 土地分类是指在研究分析各类土地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相同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划分土地类型。 土地分类成果可直接用于生产和土地科学的研究。土地分类的目的是如实反映土地的利用现状,分析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为科学管理土地提供依据。 一,我国主要采用三种土地分类系统 1.土地自然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自然特性的差异性分类,也可以依据土地的某一自然特性分类,还可以依据土地的自然综合特性分类; 2.土地评价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的经济特性分类; 3.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的综合特性分类。 我国城镇土地的分类是根据土地用途的差异、利用的方式、经营的特点和覆盖的特征等因素对土地进行的分类。 二,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标准的发展过程 我国的土地分类体系有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1984年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发布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规定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

1989年9月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发布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规定了《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 在研究、分析两个现行土地分类基础上,国土资源部于2001年8月21日下发了关于印发试行《土地分类》的通知”,制定了城乡统一的全国土地分类体系,并于2002年1月1日起在全国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 会于2007年8月10日联合发布《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1.老八类 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年9月颁布发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制定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规定全国土地利用现状采用两级分类,统一编码排列。其中一级分8类,二级分46类。具体分类 的名称及含义见表1。 表1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 1984年标准)

云南省经济作物资源概况

xx经济作物资源概况 点击次数:7422发布时间: 彩云之南网综合 1、油菜 云南油菜品种资源丰富多样,兼有芥菜型、白菜型、甘蓝型和油用萝卜籽等多种类型,而各类型中又有多种多样的品种。据省农科院油料所初步收集整理,云南省有油菜品种资源397份,其中: 芥菜型238份、白菜型145份、甘蓝型9份、其他类型5份,是我国油菜品种资源丰富的省份之一。 (1)芥菜型 在海拔1 400~2 500米地区均有栽培,集中分布在l400—2.100米的油菜主区。根据植株高矮,分枝部位高低和成熟早迟不同,又分为高棵、矮棵和中棵三类: 高棵品种。具有植株高大,分枝部位高,生育期长的特点。代表品种为昆明高脚黄菜子、江川高棵、楚雄高脚黄菜子,大理高脚黄菜子等。 矮脚品种。具有植株矮,分枝部位低,生育期短的特点。代表品种为富民矮脚金菜子,玉溪矮脚金菜子、江川矮脚黄、曲靖矮棵芥腊和曲溪矮棵芥蓝等。 中棵品种。株高,抗旱能力较强,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代表品种为罗平矮脚红菜子、江川中棵、玉溪中型黄、沾益松林黑子菜等。 (2)白菜型 主要分布在海拔1 500米以下的南部、东北部河谷地区和海拔2 100米以上的北部地区。 根据栽种地区的海拔划分为三类:

海拔1500米以下地区的白菜型品种。生育期短,叶片小,耐瘠、耐旱、耐迟播。代表品种为镇康红油菜、江城黑子菜、镇沅黑红油菜等。 海拔2100米以上地区的白菜型品种。抗冻力强,籽粒小,含油量高。代表品种为: 油菜、xxxx矮脚子等。 海拔1500—2 100米地区的白菜型品种。具有生长势强,叶片大,籽粒大,早熟丰产的特点。代表品种为南华吴官大菜子、玉溪大黑菜子、澄江矮棵、呈贡大批子等。 此外,在山区和高寒山区,主要种植抗旱耐瘠的油用萝卜籽,又称兰花籽、马牙花。油用萝卜籽分春萝卜籽和秋萝卜籽两种。春子为越年生,分布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地;秋子为一年生,分布在海拔2300—3 300米高寒地区的轮歇地、二荒地上。 2、甘蔗 云南是甘蔗原产地之一,种蔗历史悠久,甘蔗品种资源极为丰富,具有较多的野生甘蔗及其近缘植物。目前,科研部门已在云南采集到的甘蔗属有6个种(即割手密种、斑茅种、金猫尾种、河八王种、热带种、中国种)及1个变种,另有6个甘蔗边缘属的8个种(即滇蔗茅、蔗茅、台蔗茅、白茅、五节芒、回脉金茅、刚秀竹、大油芒),共400多个材料,其中地方品种2,4个,杂交种119个,甘蔗属及近缘物266个。在甘蔗育种中具有较高价值的割手密和斑茅种,在全省寒、温、热三大气候带均有分布。其中手密种糖分性状优良,有22个材料的锤度在15度以上,其中18度的2个,19度的1个,20度的1个,22度I的1个。是甘蔗育种中极为宝贵的资源,为云南自育良种、建立良种杂交场(站)创造了条件。新中国成立初期,云南主要栽种“罗汉蔗”、“芦蔗”等地方品种。之后引进“台糖134”、“印度419”等良种试种、示范,取得增产效果后,开始大面积推第四节生物资源39广。为了逐步实现早、中、晚品种相配合,提早榨期,增加产量和糖分的目的,近年来推广了早、中熟高糖分为主的新良种“云糖71/388’’、“选蔗3号”、“桂糖5号”、“粤糖56/268’’、“粤糖59/264”、“川糖64/408’’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