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必修一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

教学建议

易错概念

处于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前期为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中晚期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是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典型。课文中,着重介绍了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社会状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误将整个大汶口文化看作是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典型代表。

教学设计思路

在学生阅读本课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梳理本课知识结构,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我国原始社会的分期以及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河母渡文化、半坡文化、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炎帝、黄帝和尧舜禹时期的特征。

扩展资料

遍布中国大地的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一、我国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化石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经历了数十万年以上的原始社会时期。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古人类化石遗址和考古学文化,有以下几种可作代表:元谋人。早期类型直立人的代表。1965年5月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附近元谋盆地东侧山麓的小丘上,发现同属一个不大年龄的人体左、右上内侧门齿化石两颗化石。以后经多次发掘,在元谋人化石所在的褐色粘土层里,又发现了石器、炭屑和哺乳动物化石。表明约在170万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已在这里生息繁衍。(胡承志:《云南发现的猿人牙齿化石》,地质学报,1973年第1期)

蓝田人。1963年在陕西省蓝田县发现蓝田人头骨、颌骨化石及其文化遗物。蓝田人属中更新世时代,包括蓝田县城东的九间房公王岭和城西北的泄湖陈家窝两个点,前者距今78~80万年,后者距今50~60万年,两地相距29公里,除发现人类化石外,还出土有石器、动物化石、炭屑等。(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陕西蓝田新生界现场会议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65

年)

北京人。距今约40~50万年,北京人化石自1921~1966年历次发掘所得,共有头盖骨6个、头骨碎片(包括单独的面骨)14块、下颌骨15块、股骨7段、胫骨1段、肱骨3段、锁骨1根、月骨一块、零散和附连在颌骨上的牙齿153颗、约代表43个个体。除人类化石外,尚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角器以及丰富的用火遗迹。(贾兰坡:《中国猿人及其文化》,中华书局,1964年) 丁村人。1953年在山西襄汾丁村一带,发现有旧石器和动物化石,1954年和1976年又两次发现人类化石。丁村遗址是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典型遗存之一。在石器中,三棱大尖状器最具特色。丁村文化距今15~10万年。(裴文中等:《山西襄汾县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9年) 山顶洞人。1930年在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发现,故名。属于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距今约18,000年。除人类化石外,还出土有穿孔饰物及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并发现中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方式。(贾兰坡:《中国在陆上的远古居民》,天津人民出版社,1978年)

我国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还有马坝人、长阳人、资阳人、柳江人、河套人等,古人类化石遗存十分丰富。

二、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遍布中国大地,从内蒙古到海南岛,从东海之滨到西藏高原,到处都有发现,迄今总计在6000 处以上。典型的有:仰韶文化。1921年首先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名。时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其分布为以渭、汾、洛等黄河支流汇集的中原地区为中心,共发现遗址1000余处。重点发掘的有:陕西的西安半坡、郑州大河村等十余处。仰韶文化的陶器以手制红陶为主,房屋遗址发现400多处,建筑形式有半地穴及地面营造等。仰韶居民主要从事农业,兼作采集和渔猎,一般认为具早、中期为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晚期开始向父系氏族公社过渡。(苏秉琦:《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考古学报,1965年第1期) 龙山文化。泛指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

存,也有称为金石并用时代的。1928年在山东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首次发现而命名。龙山文化内涵丰富,主要分布在山东境内,时间为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2022年;河南龙山文化,分布在豫西、豫北、豫东等地区,发展为中国文明初期的青铜文化,年代为公元前2600年到公元前2022年;陕西龙山文化,主要分布泾河、渭河流域,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到公元前2022年;共性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石器、骨器、陶器等手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在某些遗址发现了铜器。揭开了青铜文比的序幕。

《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原始社会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人类遗址。

2.掌握先秦、远古社会、传说时代的历史概念。

3.掌握我国原始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特点。

4.掌握并理解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原始群和氏族公社的分期。

5.掌握不同时期原始人类的文化成就。

6.理解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的过渡。

7.了解传说时代的著名人物和传说中的禅让制度。

德育目标

1.通过对本章引言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早期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是古代东方文明的中心。

2.通过对元谋人、北京人的了解与学习,说明我国不仅是人类发源地之一,而且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出土文物最丰富的国家,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3.通过对我国原始人类的文化成就的了解与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最早发明丝织品的国家,无论是旧石器时代,还是新石器时代,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能力目标

1.通过对重要历史概念如先秦、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禅让制等的学习,培养学生准确把握历史概念内涵,运用历史概念的能力。

2.通过对北京人、半坡遗址等几个文化遗址具体内容的学习和掌握,不仅培养学生再认、再现历史情景的能力,而且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能力,以及“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科能力。

3.通过对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经济、文化等状况的了解,帮助学生理解当时已有贫富和贵贱的分化,随着贫富分化的加剧,阶级和国家就要出现了。由此说明,生产力的发展,是促进社会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4.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原始社会人类遗址分布图、考古发掘的实物图片等历史材料,最大限度地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能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某些历史结论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距今的年代及其文化成就。

2.以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为代表的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的状况及特点。

3.以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为典型的父系氏族公社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由此导致的贫富分化的出现与加剧。

4.炎黄部落、华夏族的由来和尧、舜、禹时代的禅让制。

5.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

●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原始人群向氏族公社、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

2.正确掌握和理解我国原始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特点。

3.生产工具的进步对原始社会发展的作用。

4.如何正确看待传说中的“禅让”制度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岳麓版)

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一、夏朝(约前2070—前1600年)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 (1)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建立政权,国家出现)。 (2)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传贤----传子)。核心内容:王位传子。呈现特点:看重血缘。(3)保留了氏族社会残余。 二、商代(前1600—前1046年)汤 (1)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 ①内服—是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 ②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 ③关系:商王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但对附属国的控制力又是有限的,有的附属国还经常与商王处于战争状态。 (2)特点 ①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 ②弥漫神权色彩,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三、西周的政治制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476年) 1、分封制(解释“封建”的含义) (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贵族、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子国的封国制度。 (2)渊源:内外服制度。 (3)过程(补:郡国并行制、藩国制) ①周武王建立周朝,开始实行分封制(封建诸侯,以蕃屏周); ②周公东征平定叛乱后进行了大规模分封; ③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 ④春秋战国分封制走向瓦解(楚王问鼎公开挑战分封制、诸侯征战、秦国占领王室土地,周王完全丧失分封大权)。 ⑤秦统一中国后,废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4)前提与目的:以井田制和宗法制为基础,以巩固周朝统治,拓展疆域为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5)内容 ①核心: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王都镐京(今天陕西西安),以都城为中心的王畿是周王的直接驻地。 ②对象 A、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姻亲、先代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边远氏族部落首领)——待遇优厚:土地(战略要地、富庶之地),大量物资、武装、人口等; B、殷商降族、古国等; ③内容:分封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土地、物资、武装、人口) ④主要诸侯国:齐、鲁、燕、卫、晋、宋、楚等。 ⑤权利和义务 义务:军事:镇守疆土,随从周王作战;政治:定期朝觐述职;经济:和交纳各种贡赋,派劳役为王室服务。

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教案2021—2022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采取学、思、论、导四步教学法。 即自学,深思,讨论,点评诱导。授课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小时。分组讨论:前后桌一组,选出组长一人,记录讨论的中心论点并作好发言准备。分阶段进行问题解决,在学生自学阶段,老师走下讲坛,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发现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的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力,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源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2、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新课讲授 导入新课 师:我国在先秦时期的历史和神话传说密不可分,尤其以《封神演义》改编的影视剧的传播,使得夏、商、周的神话传说进一步甄没了历史的真实。 师:我们今天要学到的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表面上看来和我们很遥远,实际上这是中华文明的童年时期啊,就像一个人一样,童年并非无关紧要,童年期有时会影响一辈子。所以我们就需要搞清楚真实的童年是个什么样子,就需要从夏商周三代讲起。 讲授新课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早期国家的诞生:三皇五帝的传说(拓展知识部分) 2.夏朝的政治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

王位世袭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 原始社会的禅让制推选首领注重的是“贤”与“能”,夏部落的大禹因治水有功,威望较高,根据禅让制,舜到了晚年,传位于禹。到禹时,夏部落逐渐强大,其权力也越来越大,最终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在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即位,确立了王位世袭制。 ②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原始社会末期大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根据断代工程,科学地测定夏存在时间为2070——1600年,那时已经出现管理部落族人和其他部落的臣民的公共权力或者说已经形成了一些不是很成熟的政治制度。那么这一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呢?——凌驾于公共权力之上,带有氏族社会的许多特点。在禹统治的时期,禹已有特权,相传因为有个部落酋长参加会议迟到,被禹处死,可见禹已在行使着君王的权力。 3.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简略提及即可) 商部落首领成汤于前1600年带领部落族人灭夏,又征服周围的小方国,这样以商部落方国为中心统治周围的小方国,建立了一个方国联盟(即方国与方国的联合体),存在于前1600——1046年。有文字记载历史从商朝开始(甲骨文)内外服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内服就是商内部区域的管理制度,外服就是其他方国的管理制度。) ②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突出表现: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这也体现了当时人们对自然征服的有限。以神支配人,以神权强化王权,神权和王权合二为一就是商朝的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封邦建国 前1046年,陕西一带周部落首领周武王灭商,以镐京为中心建立西周,周邦推翻殷邦的统治之后,建立了一个新的方国联盟——周王国。新王朝的建立给周武王带来了一个难题:领土空前扩大,当时交通极不方便,信息不灵,如何才能有效统治刚刚征服的领土和抵挡边境少数民族的骚扰?假如你是周天子,你会怎么管理?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实行分封制。那么,何谓“分封制”呢?1.含义:封邦建国,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1 课程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学目标1.1、知识与能力: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 2.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3.2、过程与方法: 4.采取学、思、论、导四步教学法。即自学,深思,讨论,点评诱导。 5.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的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力,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源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重点难点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方法比较法、资料收集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学案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集体教案个性化教案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先填后背——写出从夏至清的朝代顺序名称。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辽、、西夏、、清 【教学过程】 A.各组合作按照学案提纲完成本课基本内容。(10分钟) 一、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政治制度特点 ①第一个国家政权

②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③王位继承传子制度 二、商朝(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政治制度特点 ①商王具有支配内服外服的实际权力 ②商王对外服控制力是有限的 ③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三、西周政治制度 1、分封制 (1)对象:同姓亲族(分封主体)、功臣、姻亲、附属国、殷商降族 (2)内容:核心是分封土地、人民 受封诸侯有政治、经济、军事义务 (3)影响:①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臣属关系更加明确) ②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度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性质: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 (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4)内容:大宗(嫡长子传宗继统)小宗(嫡长子同母弟或庶母兄弟) 大小宗关系是相对的 (5)影响:①宗法制通过血缘的亲疏,确起其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联系起来,同时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3、礼乐制度 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注: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 《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岳麓版教材在设计本课内容时,分“从共和国到帝国”、“十二铜表法”、“查士丁尼法典”三部分。其中,用大量的笔墨讲授了罗马法的实行背景;对于罗马法的内容只涉及到了其开端《十二铜表法》、总结《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概括性内容,对于罗马法的具体法律条文也有涉及,但缺少具体、直观性案例;教材最后一段和小字部分对罗马法在各个时期的作用做了较充分的说明。 [学情分析] 世界古代史,尤其是政制与法律史,对高中学生特别陌生,但是学生对“条条大路通罗马”、古罗马斗兽场和角斗士等关于罗马的名言、建筑等较熟悉,因此,授课时可以以此拉近学生对世界古代史和罗马法的距离。法律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其阶级性、内容章程、条例结构,繁复庞杂,仅靠一节课教师传授很难圆满完成教学目标。建议在学生课前预习基础上,通过师生探究合作、互动讨论的方式落实教学目标为合宜。在授课中,插入较多的罗马史图片,再现情景,烘托氛围,能更好激发学生求知欲。也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在网上下载精美历史图片与文稿,协助老师制作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分析罗马法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布置课前预习,搜集有关古罗马政制与法律及相关人物资料。(2)通过人物再现环节让学生在游戏中识记基础知识。 (3)通过设置情景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力,表达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罗马发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统较为完善的成文法典,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对近代文明有重大的影响。通过以古鉴今,明确今天中国的《民法通则》、《婚姻法》、《继承法》、《诉讼法》等诸多法律守则都受到罗马法的影响,从而深入了解罗马的历史沿革及重要现实意义。 (2)明确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培养学生自觉的法律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古罗马法及其作用 难点:分析罗马法在当时及后世的影响,体会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及其存在的必要性。 [教学方式] 采用师生讲授、探究、合作讨论的方式,以教师分析为主,辅以师生的交互讨论。 [教学工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借助图片请学生梳理自己对古罗马的记忆,拉近学生对世界古代史和罗马法的距离。 课件:古罗马斗兽场和角斗士和有关罗马的名言 教师:说到古罗马,相信大家应该了解,比如古罗马的建筑、古罗马角斗士及斗兽场,古罗马的英雄人物凯撒大帝、奥古斯都屋大维,以及我们熟知的古罗马名言。与希腊城邦小国寡民政治体制不同,罗马人的金戈铁马征服了地中海,建立了雄霸欧、亚、非三洲大帝国。它又以灵活务实的态度制定出古代世界最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求得社会纷争的和谐与安宁……在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时代,有如此众多智慧卓绝的人物来投身于法律这一个领域,从而开辟出如此神圣、广阔的天地来。只有在罗马,一个真正的法学家阶层平地而起,卓然独立。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指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对某一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肤浅的、表面的感性认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统的、本质的理性认识上来,为此我们要做好回顾,写好总结。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总结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两对矛盾: ①皇权和相权的斗争 ②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2、汉初:郡国并行制 3、汉武帝削相的措施: ①频繁更换丞相(在位54年更相12人); ②汉武帝还特意从身份低微的人士中破格选用人才; ③设“内朝”对抗“外朝”。(“中朝”又称“内朝”) 4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5、门下省(审议)、中书省(决策)、尚书省(执行)﹡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流程:门下省——中书省——皇帝——尚书省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①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分割削弱了相权,加强皇权; ②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③是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严密完备的体现,此后历朝基本沿用。 7、宋朝削相:设有中书门下的设置,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又增设“参知政事”

宋朝中央分权机构:参知政事(行政权)、枢密使(军政权)、三司使(财政权) 8、元朝中央分权机构:中书省(全国最高行政机关)、枢密院(最高军事管理机构)、御史台(最高监察机构) 9、中国古代选官制的演进:“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八股取士”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 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说课稿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说课稿 第一篇: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说课 稿 第一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我主要从教材分、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或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本课是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该课作为新教材的开篇,是整个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以及政治文明史的起点,具有统领和示范作用。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制度不仅对夏商周三朝的兴起、强盛和衰落有着重要影响,而且其兴衰为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基础。因此,本课具有启下的作用。另外,通过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本课教材中重点涉及的早期的王位世袭、分封制和宗法制,都是中国政治特色的表现。这些制度影响着以后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史。有些理念甚至牢牢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精神道德文明中。我国长期形成的尊宗敬祖、尊老爱幼、浓厚的亲情观点甚至民族的凝聚力,都与古代的宗法制等有密切关系,因此学习本课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认识我国国情。另外,本课内容也为理解秦汉以后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作一合理的铺垫,所以,学好这一课意义重大。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课标是: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早期国家的产生,理解“家天下”制度出现的意义。⑵理解西周推行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和作用。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答案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答案 【篇一: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 答案(全册)[1]】 class=txt>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解析与探究 通过分封,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通过宗法制确立了大宗和小宗层层相属的体系。周人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分封制和宗法制下的西周社会结构具有政权与族权合一的特点。 自我评测 1、商代附属国独立性相对大,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各附属国有很大的自主权;西周各诸侯与王室的关系更为密切,臣属关系更为明确,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①在西周宗法制度下,无论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和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地位最尊贵。嫡长子也被称为宗子。由嫡长子传宗继统的这个系统称为大宗。 ②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 ③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 ④外服是商族以外的附属国。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由此,商王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附属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1、可以用教材第4页关于周礼对贵族饮宴的规定加以说明. 活动建议 “执”字甲骨文形状像一个戴着手梏,“圉”字像戴着手梏的人被关进监狱,这两个字反映了商周时期已经出现了监狱等国家机器;“王”字像一个立于天地之间的高大的人,说明王权的强大;“臣”字像一只竖立的眼睛,说明臣下对上级俯首顺目;“劓”字像用刀割鼻子,“刖”字像锯断人的一脚,这两个字反映出当时有残害肢体的刑罚;“巫”字的形状反映出当时祭祀、占卜活动频繁。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解析与探究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朝(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王位世袭制 二、商朝:内外服制度 特点:(1)对外服的控制力是有限的。 (2)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3)弥漫着神权色彩 三、西周 (一)分封制 1、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2、诸侯国:齐、鲁、燕、卫、宋、晋 3、分封对象:同姓亲族(王族)、功臣、姻亲、先代贵族、殷商降族。 4、诸侯国权利:再分封、设官、拥有武装力量、征赋役、铸钱币。 5、诸侯国义务:必须服从周王室的政令,必须对周王承担各种军事义务, 定期朝觐和交纳各种贡赋,派劳役为周王室服务 6、作用: 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7、特点: a.从对象看,多样化(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b.从地域看,分布在黄河中下游 c.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二)宗法制 1、根本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直接目的:解决贵族之间的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实质:宗法制是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 3、内容: (1)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度 (2)确立起严格的大宗和小宗关系。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 4、宗法制的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和小宗的相对性、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相结合、社会等级森严。 5、影响: 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6、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 (三)礼乐制度:周礼是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相结合。(“国”和“家”密切结合) 3.贵族长期垄断特权,享受“世卿世禄”。 4.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单元复习提纲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单元复习提纲 恒杰双语学校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一)、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1640~1688年) 1、原因: 2、完成:1688年“ ”,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二)、确立:1689年的《 》 1、内容: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2、意义:该宪法使封建时代的君权神授遭到否定,君主权力由 法律赋予,受到法律严格制约, 的权力得以保障, 标志着英国的 制确立起来。 (三)、内容: 1、国王:国王作为国家元首,是国家统一的象征,处于 “ ”地位;同时,也是英联邦首脑,起着维系英联 邦的纽带作用; 2、议会:国家权力中心,国家的最高 机关。议会掌握 的权力、 和决定重大的经济政策 的权力。 产生:国王任命在议会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 职能:掌握国家的 大权和 权 3、首相:(英国第一位首相是 ) 4、内阁:内阁首脑是首相。内阁成员集体负责,与首相共进退, 内阁及首相对 负责,体现 原则。 (四)、特点:①议会权力至上,是国家权力中心;②国王是国家 元首,是国家统一的象征,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五)、作用及影响: 1、君主立宪制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有利于避免暴力冲突,稳定社会秩序;(各派可通过议会竞争 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如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 得更多席位。) 3、使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 4 、为其他国家树立了一种政体模式。 一、美国1787年宪法 (一)、建立原因和条件: 1、前提条件: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 2、主要原因:独立之初的美国的邦联制使形势很严峻(中央权力 较弱,各州的权力很大,有权征兵、征税和发行货币,财政政策 更是各行其是。邦联制使美国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受阻。) 3、理论来源: 受启蒙思想家 的“三权分立”学说 的影响 (二)、制定:1787年在 召开 制定了 1787年宪法。 (三)、内容: 1、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实行 制 A.联邦政府拥有 、 、 、 大权,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B.地方有一定的自治权,避免过度集权,有利于发挥地方积极性, 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2、国家权力的分配 (1)、立法权—— 行使 ①国会实行两院制 : 每州2名,任期 年,每两年改选1/3 : 按各州人口比例由选民直接选出 ②国会通过的法案,须经 批准后才生效 ③国会除有立法大权外,还拥有 权和 权, 参议院有对总统 和 的审批权 (2)、行政权—— 行使 ①总统由选民 产生,任期 年 ②总统是 、 和 ③总统可任命政府官员和大法官,但须经 同意 ④总统可对国会通过的法律行 权 (3)、司法权—— 行使 ①最高法院法官由 任命,但须经 批准 ②最高法院拥有 权,并有权 (四)、原则:1787年宪法体现了 原则 (五)、评价: 1、积极意义: ①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 ,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并对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起到示范作用; ②加强了国家的权力,又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③地方自治权与中央政权形成和谐统一的关系,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维护了独立战争的重大成就,使政府建立在民主原则的基础上,带来美国长期稳定。 2、局限性: ①没有真正解决人权问题,承认 的存在,留有种族歧视的烙印; ②妇女地位低下,印第安人、黑人无选举权。 (六)、实践: 1789年, 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他两届任满后,坚持不再参选,开启了美国总统任期一般不超过 届的先例。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一单元 学习本单元,一要把握一条基本线索:我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随着夏朝——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的建立而开始出现;商周时期,经过了从内外服联盟到天下共主的转变;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也长期延续,但整体趋势是专制皇权日益加强。突出四个重点:一是商代的内服外服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二是秦的“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三是汉朝七国之乱和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唐朝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四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宋元时期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清朝达到了顶峰。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宋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①收精兵:“三衙”、枢密院、原则; ②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2)影响利: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知识结构: 1.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2)宋分割相权:设“中书门下”省(宰相办公机构)、枢密院管军政、“计相”管财政。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大题知识点总结精编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大题知识点总结精编 第一单元 1.西周分封制的影响。 作用:(1)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西周成为疆域广大的国家。(2)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3)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弊端:易形成地方的格局、分裂。 2.西周宗法制的作用。 (1)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2)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3)也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作用和影响。(秦代开始)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发展和统一,但易产生暴政。(2)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效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兴建大型工程。 (3)※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其中央与地方官职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4.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影响。 (1)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 (2)这既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发展的需要,非此不足以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又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不断吸纳新生力量,保持统治基础的稳固。 5.君权不断强化对中国的影响。 (1)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消极:皇权极度膨胀,皇帝完全抛开政府,霸占了整个国家。虽然有可能提高行政效率,但导致了一人独尊,将国家命运系于一人之手。妨碍了民主思想的产生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第二单元 1.雅典民主的意义与局限。 意义:(1)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运作方式。这一伟大创举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2)民主有利于正确决策。 (3)民主有利于修正错误。 (4)民主有利于监督政府为公民服务。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岳麓版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岳麓版 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点的时候,要倡导现代历史学习的方式,下面是本人为大家带来的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相信对你会有帮助的。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希腊文明的摇篮 特点——地理环境因素影响 ①经济:三面环水,港湾众多,特别是通向西亚的航路上遍布岛屿,有利于航海与文化交流.因此,希腊的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较发达. ②对外关系:由于航海与海军对古希腊有重要意义,地少人多的古希腊人往往凭借这方面的优势向海外殖民扩张. ③政治:希腊城邦的特点是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希腊城邦实行的公民政治,使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尤其是雅典的民主制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雅典民主政治 梭伦:根据财产的多少,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各级公民都可参加,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克利提斯:设五百人议事会,轮流执政, 伯利克里:(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发放观剧津贴,是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意义:①创新性: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民主的运作方式,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②优越性:多数人决策,使问题考虑得更全面;公职人

员有多数人选举产生,时期处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 ③文明进步: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使希腊文明成为古代西方、乃至整个世界重要的文明中心 局限性:①它仅仅是对公民群体而言,而非公民,例如外邦移民、奴隶和它国公民,都没有享有民主的权利; ②是男性公民的民主; ③一切公职由选举和抽签产生,这种轮番而治极有可能导致极端民主化,导致民主制的衰落.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十二铜表法》: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基本上是过去未成文的习惯法的汇编.他明确维护私有财产权和贵族的既得利益 意义:①是平民的胜利;(原因:因为有了成文法就得按律判决和量刑,贵族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 ②这项法律是罗马法的渊源,是罗马的基本法; ③局限性:根本目的是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系最终完成 ;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岳麓版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岳麓版 、从内外服到封邦建国 1、夏出现于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2、商朝------内服、外服制度。 含义:内服(王畿)----商王直接管辖。外服----附属国管辖。 特点:①弥漫神权----强化王权。②对附属国控制力有限,附属国有很大自主权。 3、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①分封制: 前提:保证王室强大。 对象:宗族姻亲、功臣、同姓亲族(主体)、古老附属国、殷商旧族。 内容:授土、授民(土地、物质、武装、人口) 作用:a、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 b、使西周贵族形成“周王、诸候、卿大夫、士“等级序列。 C、使周人的势力范围逐渐扩大。 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实质:一种国家制度以解决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瓦解:生产力的瓦解。 ②宗法制 概念:a、把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B、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继承制度。 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特点:a、嫡长子继承制(核心)。 B、确立起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大宗、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C、既是家放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推行工具:周礼、礼乐制度。 作用:①保障各级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②凝聚宗族,防止纷争,强化王权,“国”与“家”密切结合。

③礼乐制: 含义:各级贵族的政治生活准则。 目的: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春秋: ①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②周王室失去天下共主地位。③兼并战争。(奴隶制度逐渐崩溃) 2、战国: ①大国国君不满原封号。②在经济、军事上进行变革。③兼并战争(封建制度逐步建立)。 3、秦统一六国: 条件:战乱------人民渴望统一。兼并------大国吞并小国。商鞅变法------奠定基础。 经过、时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于公元前221年赢政建立秦国。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①措施:a、皇权至上,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丞相----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御使大夫----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监察百官。 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c、郡县制:为维持各级官僚机构的正常运行和更好地发挥有效职能。 d、制定选拔、考核官吏制度“最殿制”。 e 、法律细密、严明,轻罪重罚----指导思想。 ②作用:打破传统贵族分封制。奠定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的斗争 1、西汉 1) 七国之乱: ★汉高祖“刘邦”措施:a、推进郡县制。b、逐一消灭异姓诸候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一学案:1.3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Word版含答案

学案3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化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化 1.确立 (1)时间:隋唐时期。 (2)内容 ①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②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3)作用 ①三省相互牵制和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②相权被分割,避开了权臣专权,加强了皇权。 2.演化 (1)宋代:相权一分为三,设“中书门下”负责行政;军政归枢密院掌管;财政则归三司掌管。 (2)元代:只设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中书省。 3.评价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 (2)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相互牵制,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深化探究] 探究点1唐代皇权的加强 材料唐太宗在未登基前,曾做过尚书令,及太宗即位,朝臣无敢再当尚书令之职,因此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常虚悬其缺。 思考试析上述材料所反映现象说明的问题。 答案唐太宗在未登基前曾经做过尚书令,因此,唐太宗即位后,“尚书令”一职无人敢当,导致“常虚悬其缺”,体现了对皇权的“避讳”,说明皇权至高无上。 [易混易错] 唐朝的中书省与元朝的中书省职能有何区分? 唐朝的中书省掌管政令的草拟,经门下省审议,再由皇帝决断,其职能是参与决策;而元朝的中书省则是最高行政机构,故与唐朝中书省的职权不同。元代的中书省职能相当于唐代的尚书省。 [易混易错] 三省六部制下的制衡不同于现代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三省虽相互制约,但必需听命于皇帝,是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这与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有着本质区分。 探究点2宋代中枢机构的设置 材料《宋史·职官志》说:“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宋代中书省之职是“掌进拟庶务,宣奉命令,行台谏章疏、群臣奏请兴创改革,及中外无法式事应取旨事。凡除省、台、寺、监长贰以下……武臣谣郡横行以下除授,皆掌之。” 思考据上述记载概括宋代中心机构的设置。 答案材料表明宋代虽设尚书、门下、中书三省,而中书省之权特重。中书省把握行政大权,它与掌管军事大权的枢密院,合称“二府”。 二、选官制度 1.战国至汉初:军功爵制度。 2.汉武帝时期:察举制和征辟制 (1)缘由:为适应和平年月的需要。 (2)内容 ①察举制是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举人才。 ②征辟制是中心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 (3)评价 ①在确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 ②简洁任人唯亲,也简洁形成小集团。 3.隋唐时期:科举制 (1)背景 隋朝统一后,士族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已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 (2)过程 ①隋文帝时规定每州每年贡士三人,后又分设各种不同科目推举人才。 ②隋炀帝时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 ③唐代时日臻完善,成为中心统一分科、定期进行的考试选官制度。 (3)影响 ①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供应了参政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②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供应了大批的高素养人才。 ③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富强的制度保障之一。 [深化探究] 探究点古代中国重要选官制度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一学案:2.8 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Word版含答案

学案8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课标要求]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一、从共和国到帝国 1.君主制:古罗马建城之初,实行君主制。 2.共和制 (1)毁灭:公元前6世纪末,罗马人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国,实行贵族共和制。 (2)机构:①执政官:共和国的最高官职,由选举产生,任期一年。 ②元老院:国家决策机构,由贵族组成。实行政事共商、少数听从多数的原则。 ③公民大会:平民可参与,负责选举公职人员和通过元老院拟订的提案。 ④平民保民官:维护平民利益、监督政府行为。 3.帝制 (1)背景 ①古罗马乐观对外扩张,成为地中海霸主。②共和国内部冲突重重。 (2)元首制 ①建立: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 ②实质: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专制,奥古斯都集军政、司法、宗教等大权于一身。 ③影响:确立了比较完整的统治秩序,罗马帝国进入相对稳定时期,历史上称为“罗马和平”。 (3)公开的君主统治 ①背景:自3世纪始,罗马帝国陷入危机。 ②建立:戴克里先彻底抛弃共和外衣,实行公开的君主统治。 [深度点拨] 为什么说古罗马帝国政体的毁灭有其历史的必定性? 原有的共和政体已经不能适应国家对外扩张的需要,不能有效统治宽广的疆域;不能适应阶级关系的变化和阶级斗争激化的新形势;不能更好地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也不能镇压下层人民的抵制斗争。 [易混易错] 1.假如说“《十二铜表法》调解了罗马人与被制服民族的关系”,这是不正确的。由于《十二铜表法》是共和国时期的法律,是为了缓和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尖锐冲突而颁布的。帝国时期,罗马法增加了很多内容,以调解罗马人与被制服民族的关系。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一学案:2.6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Word版含答案

学案6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课标要求]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生疏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一、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 1.克里特文明 (1)毁灭:在公元前2000年至前1700年间,克里特岛产生了君主制国家,王宫建筑群和象形文字毁灭。 (2)富强:公元前1600年左右,毁灭了文字,青铜器、陶器、金银制作技术有了明显进步,国王的宫殿规模宏大。 (3)毁灭:约公元前1400年被一支古希腊人入侵毁灭,克里特文明从今销声匿迹。 2.迈锡尼文明 (1)形成:公元前16世纪上半叶。 (2)特点:新的君主国兴起,有宏大的王室陵墓和刻有文字的泥版文书。 (3)毁灭:公元前12世纪,另一支古希腊人入侵,迈锡尼文明毁灭。迈锡尼文明之后300年,古希腊既封闭又贫困,被西方人称之为“黑暗时代”。 二、古希腊城邦 1.兴起:公元前8~前6世纪。 2.含义:是一种国家形态,它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其周边的村社。城邦居民的主体是拥有政治参与权的男性公民集体。 3.古希腊城邦殖民运动 (1)缘由:古希腊半岛地少人多,三面环水,港湾众多,有利于航海与文化沟通。 (2)影响:促进了古希腊各地的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使古希腊人从东方吸取了先进文化成果,为制造自己的独特文明奠定了牢固基础。 [深化探究] 探究点与中华文明相比,古希腊为什么要进行海上殖民活动? 材料一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在本质上是农耕文明,所以从来不主见远征。农耕文明依靠的是春耕秋收,精耕细作,强调的是“父母在,不远游”,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 材料二希罗多德曾说:“希腊人一诞生就与贫困为伍。”希腊半岛大部分土地都荒瘠不毛,无法大量种植农作物,可当时人口增长速度很快。因此古希腊人或到海外经商、或到远方开拓殖民地。通过频繁的海上贸易,古希腊人把本土生产的经济作物和手工制品销售到四周八方…… 思考据材料回答,中华文明为什么“不主见远征”?古希腊为什么要进行海外殖民活动? [重点精讲] 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各有何突出特点?二者共同点有哪些? (1)特点:克里特文明——王宫建筑群和金银制作等技术的进步,洋溢着祥和气息;迈锡尼文明——好战尚武。 (2)共同点:都建立了君主制国家,都把握了先进技术;都创制了文字,都因外族入侵而使文明毁灭。 [重点精讲] 自然地理环境对古希腊文明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1)对政治:有助于形成小国寡民的城邦,使古希腊有条件建立公民直接参与的民主政治。 (2)对经济:平原少、土地贫瘠,并且古希腊海岸线曲折,有众多海湾良港,为工商航海贸易供应了便利条件。 (3)对价值观念:商品经济必需以公正作为交换原则,有助于古希腊人公正观念的形成和民主政治的建立。 (4)对民族精神:小国寡民的城邦迫使古希腊人开展殖民运动,铸就了古希腊民族勇于开拓进取、擅长求索的民族精神。 答案中华文明“不主见远征”的缘由: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使中华民族不对外扩张也能生存和进展;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心集权的形成;相对封闭的大陆环境。古希腊进行海外殖民的缘由:由于山地较多,土壤贫瘠;港湾众多,特殊是通往西亚的道路上遍布岛屿,有利于航海和文化沟通;人口增多,对生存造成压力;小国寡民、长期独立自治的城邦政治。 三、古希腊城邦政体 1.城邦特征:小国寡民、独立自治。 2.城邦公民:祖籍本邦、拥有财产、成年男性。 3.政体类型:依据各邦公民在公民大会中参政权利的大小划分,贵族制和民主制最为流行,还存在君主制、寡头制和僭主制。 4.历史影响:古希腊城邦实行的公民政治,使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尤其是雅典的民主制为后世供应了贵重的借鉴阅历。 [深化探究] 探究点古希腊城邦制度有何基本特点?这一特点对其民主政治的形成有何影响? 材料大约公元前8世纪,城邦渐渐进展起来,成为最大的政治单位,为人们所熟知的有:大陆上的雅典、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一学案:7.30 世界多极化趋势 Word版含答案

学案30世界多极化趋势 [课标要求]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进展。 一、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1.背景 (1)二战后,西欧战斗创伤严峻,国际地位下降,不得不依附于美国。 (2)20世纪50年月,西欧各国的生产力得到了进展,要求从美国的阴影下走出来。 (3)当时欧洲任何一国都无法与美苏相比,只有走联合进展的道路。 2.形成 3.措施: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加强合作,建立关税同盟,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建立欧洲货币体系,并加强科技合作。 4.影响 (1)经济:促进西欧各国经济的进展和实力的增加,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 (2)政治: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严峻减弱了美国的霸权地位。 [深化探究] 探究点1西欧走向联合 材料假如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确定必要的……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必需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一个第三种力气。——《阿登纳回忆录》思考材料表明西欧走向联合的缘由是什么? 答案美苏“冷战”开头后,西欧国家渐渐生疏到,必需走联合的道路才能保障自身的平安和获得进展。探究点2西欧走向联合的影响 材料一美国与欧共体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GDP总额的比重 国家或 组织1955年1960年1965年1970年1974年 美国36.2% 33.73% 31.27% 30.21% 24.36% 欧共体17.54% 17.53% 18.68% 19.32% 20.12% (欧共体以1974年时的欧洲共同体九国作为一个整体) [易混易错] 欧洲共同体不等于欧洲经济共同体,后者是前者的组成部分。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显示了多极化趋势的毁灭, 但绝非是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重点精讲] 西欧各国走向联合的缘由。 (1)根本缘由:经济进展的需要。 (2)现实因素: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的丢失,要求转变战后初期受美国支配的局面。 (3)外部因素:美苏争霸的影响,生疏到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保障自身平安和进展。 (4)思想渊源:源远流长的欧洲统一思想。 材料二20世纪70年月初,美国不得不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表示“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 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并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以示对西欧的重视。 思考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材料二反映了欧共体和美国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案材料一反映了随着欧洲国家经济合作不断加强,经济实力大大增加,以较快的速度崛起。材料二表明 随着西欧由经济联合走向政治联合,其实力越来越强,在各个领域与美国开放激烈的竞争,在外交上渐渐做 到了“用一个声音说话”,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 二、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1.背景 (1)二战后美国对日本实行单独占据,日本追随美国。 (2)战后的日本经济衰竭,民不聊生。 2.缘由 (1)美国对日本的扶植。 (2)战后初期民主化改革,铲除封建因素。 (3)重视科技和训练。 (4)把进展经济放在首位,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动经济进展。 3.成就:1956~1972年高速进展,国民生产总值仅次于美国,居资本主义世界其次位。 4.影响 (1)转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