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4领导干部如何面对媒体

考点4领导干部如何面对媒体
考点4领导干部如何面对媒体

领导干部如何面对媒体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进入了矛盾凸显期和问题多发期,广大民众的民主意识普遍增强,知情权、话语权、监督权要求空前高涨。新闻舆论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在此形势下,如何面对媒体、引导舆论,成了摆在我们各级领导干部面前、考验我们执政能力的一道极为重要的现实课题。正确面对媒体、有效引导舆论,决不仅仅是宣传部门的事,而是一个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领导干部执政能力、领导水平、工作能力的具体体现。领导干部必须全面、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新闻传媒出现的新动向、新特点,努力提高面对媒体、引导舆论的能力和水平。

一、新形势下新闻传媒的新特点

近年来,科技进步突飞猛进,传播手段日新月异,颠覆了传统新闻传播规律,打破了传统新闻传播格局,突破了传统新闻传播的时空,刷新了传统新闻传播的观念。

(一)社会意识多元化倾向日益明显

从意识形态领域来看,社会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特征日益明显,正确的与错误的、先进的与落后的、主流的与边缘的思想观念相互交织,意识形态领域的噪音、杂音此起彼伏。所以,各级干部不断提高执政水平、不断增强引导舆论的能力,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一元的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任务十分艰巨。

(二)舆论斗争成为政治较量前沿

从国际形势来看,影响世界和平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在增加。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和新闻的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科技优势,通过各种渠道,加紧对我国实施新闻渗透战略,通过新闻宣传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特别是近年来,境外某些媒体借题发挥,蓄意炒作、抹黑中国;利用各种传播渠道,攻击我政治制度、司法制度、出版制度和新闻管理制度;插手我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煽动所谓“维权”运动,培植“政治异见人士”,千方百计与我争夺舆论阵地、争夺受众、争夺人心。目前,大力提高我们引导舆论的能力,有效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传播渗透,任务十分紧迫。

(三)正确引导舆论的作用日益突出

从国内形势来看,我国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加之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很多困难。这一时期,既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又面临着许多制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人们对改革的预期目标普遍提高,共享改革成果的要求和愿望更加强烈,迫切需要兼顾各方利益;一些社会问题进一步凸显,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难度大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正确引导舆论,对于“统一思想、凝聚智慧、积蓄力量、激发活力,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日益突出。

(四)媒体的管理越来越开放

外国记者来华采访管理更加宽松。从2007年1月1日起,我国遵循奥运会惯例、履行申奥承诺,开始实施《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奥运会后这一规定得到延续。外国记者来华采访,不再必须由中国国内单位接待和陪同;赴地方采访,也无须向地方外事部门申请,只须征得被采访单位和个人同意。今后,来华采访的外国记者会不断增多,外国记者在华活动的范围和自由度也会不断增大。这给我们的舆论引导和新闻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对领导干部恰当地面对媒体提出了新要求。

(五)新闻报道界限日趋淡化

近年来,新闻传媒领域日趋融合。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国家之间的新闻界限不断被打破,新闻交流不断加强,新闻资源日趋共享。国内新闻报道条块分割的传统格局也日益被打破,新闻媒体的属地意识明显弱化,交叉采访、异地报道现象日益增多。同时,不同类型媒体的界限日益淡化,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各类媒体,相互转发稿件的现象十分普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融共生的大新闻、宽传播格局。

(六)信息传播效率日趋提高

当前,信息网络高度发达,信息传播极为迅速。目前,我国拥有报纸2000多种,广播、电视台站3000多个,期刊9000多种,网民3.5亿,手机用户达5亿,潜在的信息生产者、传播者和接受者众多。特别是网络传播,无国界、不受时间限制、不受空间约束,具有很强的隐匿性、广泛性、开放性、

交互性、实时性等特点,很难跟踪、很难约束、很难管理。网络新闻的采编、传播,具有时间短、成本低的特点,人人都可采编,随时随地都能传播,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现代人对公共话语权的需求。同时,图、文、声、光、影等多媒体传播形式,具有直观性、通俗性、大众化的特点,对受众具有天然的亲合力、吸引力和感染力。需要高度重视的是,网络传播容易诱发大区域、多层次受众的思想和行为“共振”,这种“共振”借助网络独特的双向互动作用,循环往复,产生迭加效应,不断扩展“共振”区域,不断扩大“共振”幅度,最后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是受年轻网民求新、求异等心理因素的影响,网络媒体对于负面新闻具有很强的汇聚效应、放大效应和扩展效应,很容易使分散问题汇集成焦点问题,局部问题放大为全局问题,一般问题演变为政治问题,个人的偏激言论扩展为非理性的社会情绪。不同地域、不同时间发生的一般性的、阶段性的、局部性的、甚至是一个单位发生的个别问题,一旦上网传播,很可能会被汇聚到一起,并迅速放大,演变成为牵动全局的、影响稳定的、难以控制的新闻群体事件或社会事件。舆论的力量,有时让人难以估量。所以,及时正确有效地引导舆论,显得尤为重要。

二、如何正确引导舆论

媒体结构和传播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在管理媒体和引导舆论上,我们就不能再墨守成规,不能以不变应万变。或刻舟求剑,满足于用老眼光看待新形势,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或将复杂事情简单化,一遇问题,特别是突发事件,就采取简单划一,或一律不报,或满足于发个“通稿”。我们要适应形势发展和传媒出现的新变化。

(一)要消除认识上的误区

有些同志对媒体和新闻舆论,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和误区。或不加区分,把所有媒体都当作党报党刊来看待,要求一律“正面报道”;或把媒体当作“敌人”,防火防盗防记者。在对“正面报道为主”的理解上,把“正面为主”等同于不允许有批评监督报道,把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对立起来。认为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就是只要正面宣传,总担心舆论监督会影响正面宣传效果。其实,二者是一致的,并不对立。在我国,党和政府与媒体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舆论监督实质上是正面宣传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如果题材、时机、背景、分寸把握得当,舆论监督的效果要远远大于正面宣传产生的效果。正面宣传

为主并不排斥批评报道,舆论监督也未必就是添乱而不是帮忙。通过有效的舆论监督,揭露那些损害党和人民利益、为社会所关注的人和事,激浊扬清,针砭时弊,警醒世人,可以从正面显示党和政府对人民负责的决心,密切党、政府和人民之间的联系,从而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树立党和政府的形象。

目前,我们所面临的媒体结构和舆论环境与改革开放之初已有很大不同。改革开放前,我们的媒体基本上是单一的党报党刊和政府办的媒体,只要党和政府一声令下,基本可以做到“舆论一律”。而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当前,我们不仅有以党员干部为主要对象的党报党刊和公办媒体,更有以广大市民为主的、覆盖面广、发行量大的都市类报刊,还有为广大青年和知识界偏爱的网络媒体,以及更为普及的大众手机媒体等。所以,我们很难再像以前一样,一声令下,“一刀切”地管住所有媒体,更不要说管好所有媒体。时代在发展,情况在变化,我们不能再用老脑筋去分析新情况、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以不变应万变、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或一有情况,特别是突发事件,就企图用简单的“不许报”和“封杀令”,来压住所有媒体,堵住所有渠道。结果往往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很难达到目的。我们有些同志,一遇紧急情况,要么一筹莫展,六神无主,被媒体牵着鼻子走,陷入被动;要么死顶硬抗,强捂严盖,甚至动粗,使问题进一步扩大化。

美国哈佛大学公共管理课中,“西雅图固体废物处理局”的案例,值得我们借鉴。1988—1991年,美国西雅图市对该市的垃圾处理系统进行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变革。新任局长戴安娜·盖尔认为,要推进这项涉及千家万户和城市环境形象的改革,不仅要制定一个合理的市场推广战略,还必须借助一个可靠的媒体宣传战略,要教育和培训员工学会同媒体打交道。盖尔局长对下属说,不要把媒体看成敌人,要成为他们的朋友。要求下属随着垃圾处理改革计划的实施,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向新闻界通报情况,取得媒体的理解和支持。当改革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因废物处理局的工作失误,招来媒体一片冷嘲热讽、批评挖苦时,盖尔局长又教育下属要正确对待媒体的批评:如果有负面报道,那么请你加倍努力改进,不要试图掩盖和解释什么,越掩盖解释越糟糕,也不要试图封堵媒体,而要向记者继续提供好的素材。因为,没有人能保证会有一个非常合作的媒体。可是,如果你不断给他们提供素材,他们也会在你为难时手下留情。正是这种对媒体和公众的态度,西雅图固体

废物处理局在盖尔局长的领导下实施的垃圾处理新计划,不仅得到了媒体的配合,也得到市民的理解支持,使西雅图的垃圾处理成了全美的典范。

战争年代,要求我们的干部懂一定的军事知识和武装斗争规律。在和平建设年代和改革发展时期,我们的各级党政干部也必须学会在新形势下如何面对媒体、引导舆论,特别是在重大突发性事件中如何正确驾驭媒体,引导舆论。这是新时期提高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二)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意识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不仅是我们党执政的根本宗旨,也是有效引导舆论的基础和保证。对媒体越开放、越透明,舆论氛围就越有利。

“5·12”汶川大地震突如其来,令人猝不及防。如此巨大的灾害,如此巨大的伤亡,如此巨大的损失,如此惨烈的场面,要是发生在过去,每一篇新闻稿件、每一张图片、每一个镜头、不经批准,是绝对不可能及时、全面报道的。唐山大地震的伤亡数字,是在十年后通过钱刚“唐山大地震”的报告文学才向社会透露的。由于不是第一时间公布的信息,时至今日,对于“唐山大地震”的伤亡数字、抢险救灾中的得失及灾后重建等问题仍存在争议,难以形成共识。而此次汶川大地震的伤亡数字第二天就开始报道了,尽管不很准确,但在第一时间向全国和国际社会进行了披露,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同情和全国人民的众志成城。随后不断的滚动播出,不断地接近最终的准确、真实。人们没有因为媒体报道而去责备我们,反而感谢媒体、感谢各级政府在“第一时间”,在不断的更新中让人们及时得知了“第一手信息”。大地震中,多种媒体在灾区多角度、全方位、客观、真实的现场报道,适时地反映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带领人民奋力救人救灾的真实场面,展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塑造了良好的国家形象与民族形象,凝聚了坚韧顽强的民族力量,震撼了整个国际社会,感动了世界各国,为抗震救灾工作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我们常说“百姓之事无小事”,其实,百姓之事也无太大的“大事”。不少媒体和记者反映,基层许多久拖未解的事,其实只不过是一些干部举手之劳的事,有关领导费心过问过问,有关部门协调协调,就可很好地解决。为什么非要推、拖?日积月累形成矛盾后,老百姓到新闻单位讨公道,找新闻媒体曝光,通过舆论进行监督,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凭心而论,这是老百姓采

取的比较冷静、理智、合法、有序的方式,也是比较温和的行为。否则,一旦矛盾激化,很可能会引发大的事端。2008年6月28日,贵州省瓮安县发生打砸烧事件,直到6月29日,才正式发布消息,称:“一些人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冲击县公安局、县政府和县委大楼;随后,少数不法分子趁机打砸烧。”我们反思一下:在整个事件过程中,为什么不及时向群众说明真相,让那么多群众“不明真相”?为什么我们不及时发动群众,而让一些人煽动群众?新闻媒体是发动群众、向群众说明真相的最好工具,为什么不充分利用?其中,有许多问题值得深思,有许多深刻的教训值得认真吸取。

媒体的监督报道,是对我们工作的一种检验。工作中出了一点问题,只要我们问心无愧,就不要害怕媒体。对于媒体的监督采访,越公开、越透明,就越能减少或避免产生消极影响。媒体对我们工作中的成绩和不足,进行全面、完整的报道,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自己,有利于我们正确决策,有利于消除误会和隐患,获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同时,还可以及时消除流言蜚语,防止以讹传讹,维护社会稳定。

(三)要坚决摒弃封堵思想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综合国力的全面提高,广大民众的民主意识显著增强,知情权需求和话语权诉求空前提高,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新闻管理应主要采取以疏为主的方式。当前,新闻管理应以疏为主,这是形势发展的必然选择。实事求是地讲,就是想堵,也很难堵住。目前,新闻报道的时间界限、空间界限、属性界限等,都被打破了,对于一些新闻资源和新闻事件,根本无法封堵。堵得住地方媒体,堵不住中央媒体;堵得住国内媒体,堵不住境外媒体;堵得住传统媒体,堵不住新兴媒体。而且,新闻媒体和记者本身固有的特点就是求新、求异,你越是堵,他兴趣越高;你越想掩盖,他越是盯住不放。媒体和记者就是“事来疯”,事情越多、越大,越亢奋。你不通过正当途径提供新闻信息,他就会从旁门左道挖掘小道消息,甚至凭空猜测,主观臆断。所以,有时权威部门如果不及时主动地向媒体发布新闻,很可能会使事态急剧恶化,甚至造成无法收拾的局面。

最近,陕西丹凤县发生了徐梗荣案件。2月10日早晨,丹凤县一名高二女生在丹江边遇害。3月8日,警方认定的重大嫌疑人、19岁的高三男生徐梗荣,在接受公安局审讯期间突然死亡,遗体布满伤痕。案件发生后,检察

机关介入调查。从16日开始,许多媒体进行了大篇幅、追踪性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后,丹凤县通知媒体,17日10点30分召开新闻发布会。将近11点,又临时取消了新闻发布会。这一做法很不可取、很不明智,使本来就沸沸扬扬的事件更加“火上浇油”。不仅有损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加剧了公众对当地政府的猜疑,也给不确定性报道、无序性报道、猜测性报道、甚至谣传性质的传播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因此,在新闻宣传管理和引导舆论上,要多疏少堵。要在各级和各部门建立新闻发言人和新闻通报制度,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及时发布准确权威的信息,变被动为主动,就能先入为主,确保准、快、好的引导舆论。中国早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的古训。在今天的媒体管理和舆论引导上,要借之、鉴之。

其实,任何地区和单位都无法确保不出问题。重要的是出了问题要能够科学运用媒体,正确处理问题,这样不仅不会产生多大的负面影响,而且还可能成为“扬名立信”的契机。比如:三菱帕杰罗汽车、东芝笔记本电脑等国外商品,经常通过媒体大张旗鼓地召回、检修,不仅没有影响公司的声誉,反倒成了这些公司对客户、对社会高度负责任的标志。

(四)要及时抢占舆论先机

在新形势下,要想正确有效地引导庞大、众多的媒体舆论,就必须牢固坚持和培养辩证思维,唱响主旋律,尊重新闻规律,科学地开展舆论引导工作。媒体舆论很像一首乐章,理想的状态是“唱响主旋律”,关键在第一时间发声。在引导舆论中,引导媒体在第一时间发声,十分关键。

所以,我们一再强调,要充分认识新闻的“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重要性。在“5.12”汶川大地震报道中,陕西电视台有关宝成线109隧道抢险的现场直播,使“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体现。事故发生后,省电视台连夜把卫星直播车开赴救灾一线,直播报道小组携带卫星直播设备,冒着震后塌方、落石不断的危险,第一时间将109隧道抢险成果和抢险大军的感人事迹向国内外进行现场报道,配合中央电视台就西汉高速公路抢通和109隧道抢险等进行了成功连线直播,分别与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海外频道、东方卫视等并机直播计79次。有关109隧道抢险进展的所有消息

和信号都是由陕西电视台向外发出的,为党中央、国务院及时了解灾情和抢险的进展,采取果断措施,提供了第一手信息。为此,受到了中央有关领导同志和省委、省政府的大力表扬和充分肯定。

另外,重点引导媒体,适时调整报道的重点、方向、力度、节奏和频度,也很重要,也是一种工作艺术。这一点,在陕西省铜川矿务局陈家山矿难处理过程中,体现得十分明显。

2004年11月28日,陈家山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166名被困井下的矿工全部遇难,事件震惊了全国乃至世界,因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死难人数最多的一次特大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全国各地各种媒体的记者(包括港、澳、台的记者)蜂涌而至,达200多人。由于当时一些同志经验不足,对于及时引导公众舆论重视不够,事故发生时,未能及时成立负责宣传报道的专门协调指挥机构,导致采访秩序混乱,新闻报道处于无序状态,各种小道消息满天飞。各路记者在矿区四处无序采访,对抢险救灾人员和死难者家属围追堵截,严重干扰了抢险救灾工作的开展,也对陕西省的形象造成了损害。

当时的陕西省委主要领导敏感地意识到了社会舆论的重要性。11月29日晚,指示省委宣传部立即赶赴事故现场,协调抢险救灾新闻报道工作。省委宣传部的同志连夜赶赴事故现场,紧急成立了事故宣传报道组,迅速着手对所有来陈家山煤矿采访的记者进行身份确认和造册登记,并对持有合法证件的记者发放采访证,要求所有记者必须持证采访,服从现场管理。经过一天时间,采访秩序很快得到了有效规范。与此同时,建立了新闻发布制度,重点围绕事故原因、抢险、救灾、善后、抚慰、捐助等方面大家关心的问题,向新闻媒体通报事故处理最新进展情况。由于开通了大路,堵住了小路,使新闻报道迅速朝着有利于事故处理的积极方向转变。

通过一系列措施,传统主流媒体的舆论态势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但网上舆论仍然我行我素,炒作势头丝毫不减。为此,我们迅速制定了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方案。12月2日下午,专门在铜川召集省内5家主要新闻网站的负责人,介绍了事故处理进展情况。当晚,按照工作方案迅速组织省内主要新闻网站建立专题页面,将新闻发布稿上传到网上,积极引导网上舆论,组织力量对网上虚假报道和错误报道进行回击。省委宣传部还积极协调兄弟省市,及时向他们提供新闻素材,共同做好互联网上的有关新闻报道。同时,组织

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等省内重点高校,密切关注校园论坛动态,及时提供客观真实的报道。通过积极引导和主动跟贴,不到一天时间,网上舆论趋于理性,正面报道成为主流,前期不利的网络舆论局面得到有效扭转。

去年,三鹿奶粉事件还未平息,9月5日至15日,西安交大第一附属医院,先后发生8名新生儿患者死亡事件。事件发生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立即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处置措施。至于新闻报道,省委宣传部力主及时报道,坚持边调查、边处理、边报道,争取每一条最新消息,我们主流媒体都要最先发布。在整个事件处理过程中,我们始终牢牢掌握新闻发布的“制高点”,充分整合主流媒体的力量,及时、准确、客观地报道事件最新进展,适时、适量、适度地正确引导舆论,不负责任的炒作根本就没有传播空间,为高效处理问题、顺利度过危机营造了十分有利的舆论空间。

所以,针对新闻宣传面临的新形势和传媒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在舆论的引导上,首先要快,要及时。事件发生后,不能等到最后有了最终结果再报道,要边处理、边报道。同时,对媒体不能不加区分地采取“一刀切”的管理和简单的“舆论一律”。要根据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因地、因报制宜。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传播途径、覆盖范围和不同的编辑方针、办刊规律。如果我们不能区别对待,就势必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有和谐的舆论。但和谐的舆论绝不只是一种声音。唱响主旋律,也绝不是舆论一律。在唱响主旋律中,可以有不同的声部,允许有不同的样式。高中低,男女声,交响乐,小夜曲,只要在主旋律下,就应当允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不能跑板走调,更不能唱对台戏。否则,就难有和谐之曲。因此,就更需要在坚持多样化中,把不同的媒体、不同的声音引入主旋律的大合唱,把不同的个性融入统一性之中,在统一之中体现不同的个性。因而,也就需要更高超的引导艺术。

(五)要彻底打消侥幸心理

在新闻规律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条就是真实性。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铁律。事实存在,就必须承认,必须正视;向媒体提供报道的新闻素材,必须是真实的;向媒体提供报道的事实材料,必须尽可能完整。

在当今传媒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几乎无秘密可言,在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落发生的有新闻价值的事件,24小时内就可能传遍全球。出现问题,不能存在侥幸心理,试图欺骗媒体,欺骗公众。如果我们的管理部门和领导干部心存侥幸,就难免陷入被动之中。发生突发事件后,最明智的办法就是:积极主动地寻求媒体的支持与合作,立即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尽量降低损失,消除影响;面对媒体,一定要实事求是;如果我们有责任,就老老实实地认帐,认真负责地处理,千方百计地纠正和补救,换取媒体和公众的谅解。切记,千万不要狡辩、推拖。否则,立即就会成为众矢之的,造成更大的被动。

三、如何面对媒体和记者

(一)建立良好的媒体公共关系

建立良好的媒体公共关系就是要与媒体保持良好的沟通、交往与联系。处理媒体关系,应该成为领导干部处理各种复杂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首先要熟悉媒体,选择适合自己并具有一定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媒体作为交流对象,主动培养与媒体间的感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设置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协调媒体宣传。其次,要适时举办新闻发布会、通气会、吹风会、座谈会、集中报道等活动,与媒体建立相互信任与合作的关系。建立良性的媒体关系,是把握舆论主动权,争取有利的舆论环境的基本保证。

(二)建立高效的新闻发布机制

在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政府需要一个有效的应对手段和系统。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新闻发言人机制是避免媒体炒作、消除谣言、引导舆论、树立政府形象的有效手段。建立高效的新闻发布机制,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主要领导直接推动,各部门通力协作,建立健全新闻发布制度,确保新闻发布工作规范有序;二是及时回答民众所关注问题,遵循新闻规律,建立科学的工作机制,确保新闻发布工作透明、高效;三是加强新闻发言人队伍建设,配置新闻发布会必需的各项硬件设施,体现新闻发布的亲和力和权威性。新闻发布的权威性与具体新闻发言人的综合素质、工作效果密切相关。在建立新闻发布机制时,要十分重视对新闻发言人的选拔、培训。

(三)提高在危机事件中面对媒体的能力

危机事件的爆发最能刺激人们的好奇心,常常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媒体捕捉的新闻素材和报道线索。在危机事件中,领导干部要通过正确、有效的新闻发布与信息传播扭转危机,摆脱被动。如果在危机处理中表现不当,则会使突发事件进一步恶化,造成新一轮危机。在危机事件中平息事端、释疑解惑、疏导情绪、化解矛盾,不仅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能力,需要一定的面对媒体的经验、方法和技巧。面对危机事件,可以分阶段采取不同的策略。危机初期,要临危不惧、处变不惊,切忌封锁消息、隐瞒事实;要把握好先机,引导媒体客观公正地进行报道,并及时披露相关最新信息,先声夺人。危机中期,要向媒体展示采取的具体措施及取得的效果,展示处置危机的具体行动,尽早赢得公众的谅解和信任。危机后期,要利用媒体重建声誉,重塑形象。只有自身声誉和公众形象重新建立起来,危机处理才谈得上成功。

(四)提高面对记者的能力

记者具有两重属性:最基本的、共性的职业道德是向公众报道事实真相,这是记者的自然属性;而核心的、特殊的职业价值取向是维护本阶级与国家的利益,这是记者的社会属性。领导干部一定要克服轻视记者、蔑视媒体、回避采访、盲目应对等错误做法,要坦诚、自然、客观地面对记者。不要给记者上课,因为记者不是你的学生;不要给记者做报告,因为记者不是你的部下;不要敌视记者,因为记者不是你的敌人;要以平等的态度面对记者,因为记者是你的合作者。要及时回应记者的来电来访,尽力提供记者所需要的背景资料,利用事实来抓住记者的注意力,以事实为基础答复记者。要尽量不使用“无可奉告”之类的语言,不当众拒绝某位记者的提问,不公开表达自己的偏见。不要企图控制记者,而是要控制自己的言行。领导干部如果能够把握新闻报道的特点与规律,将有助于吸引记者的注意力,激发记者报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电卡门事件”的教训值得我们牢记。2008年12月8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学生发现,学校和银行几个月前悄悄给他们办了工商银行信用卡,但又没把卡发给他们。消息传开后,校园内议论纷纷。17日上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名女记者到学校采访,当问到“学校对保护学生个人信息有何规定”时,学校宣传部的部长似乎被激怒了,大发雷霆,扬言:“叫保卫处把记者扣起来”、“要做一个轰动全国的事情”、“要占领天涯”。18日早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播出了这篇录音报道。节目

录音很快被腾讯、网易等网站转载,并迅速在网上传播,西电宣传部的部长被网友称做“最牛的宣传部长”,贻笑大方。不仅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还被传为笑谈。

(五)提高面对采访的能力

接受采访是领导干部向公众传递信息,沟通情况,展示观点,树立形象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公众通过采访节目可以直接了解政府的工作、理念以及价值取向。所以,领导干部要积极配合媒体采访,主动与社会进行沟通,就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表明态度,作出回答。这也是政府实施重大决策前期宣传、中期释疑解惑、后期总结教育的最好方式。同时,领导干部也可以通过接受采访塑造良好的媒体形象。领导干部的媒体形象,是领导干部公众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领导干部要树立良好的媒体形象,首先要在平时加强自身修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需要长期的精心培育和日积月累;其次,在接受采访时,尽量做到语言恰如其分,举止大方适度,观念与时偕进,态度诚恳感人。

领导干部在面对采访时,要注意以下方法和技巧。一要精心准备。要明确接受采访的目的、自己要达到的预期效果,要确定公开信息的底线。二要以平等、谦逊、积极的心态接受采访。要清楚自己面对的是社会公众,要将自己置身于访谈语境之中,这样才会有正确、平和的心态。三要在采访中表现出自信、真诚和自然。领导干部应该有独特的判断力和分析问题的角度、深度,加上诚恳与亲和的表达,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四要在采访中表现出热情、投入和活力。公众总是喜欢有生机、有激情的领导形象,所以,要尽量展示自己活力四射、光彩感人的形象。五要准备好回答尖锐性、刺激性的问题。在有限的时间里,一方面要将最有价值、公众最需要的信息传递出来,另一方面,采访过程也不会是平辅直叙,特别是一些优秀的资深记者,总会设置一些难题,增加采访的戏剧性与趣味性,展示领导干部的水平和能力。这一点被访者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避免出现尴尬的局面。六要掌握回答问题的基本技巧。可以从回答记者提问,巧妙地过渡到你想要表达的内容,并列举生动的事实,最后归纳出结论。

(六)提高应对负面报道的能力

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对“负面报道”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说我们的不好就是负面消息吗? 不是。判定报道的正面、负面问题,应该从是否有利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方面来考虑。”

在新闻报道过程中,需要保持合理适度与相对平衡,充分发挥正反两方面报道的功效,为我所用。保持适量、适度的负面报道,对于改进工作、遏制不正之风、加强权力规范运作等,会起到很好的作用。所以,对一些符合事实真相,以改进工作为目的的监督报道,要虚心接受。一些批评性报道播发后,多多少少会对负责具体工作的领导干部造成一定的影响。此时,一味指责媒体,敌视记者,很可能会对自身形象造成更大的损害。最好的办法是,静下心来查找问题,努力改进工作,与媒体合作;必要时可与媒体协调,通过媒体挽回影响。

总之,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能为我们发声、说话;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耳目,能为我们倾听民声、民意;新闻媒体还是我们的“保健医生”,能帮助我们扬善除恶,祛病健体。但我们也不得不说,新闻媒体又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能为我们披荆斩棘,开创工作新局面;用不好,就会伤及使用者自身。因此,我们一定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好地面对媒体,用好媒体。

领导干部如何进行新媒体沟通(下)试卷72分

领导干部如何进行新媒体沟通(下)试卷72分 1、当前,与电子商务类应用规模和模式的快速增长相反,网络娱乐进入相对平稳的发展期。 正确错误 2、《中华人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确立了“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原则。 正确错误 3、《中华人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宗旨是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正确错误 4、危机发生后,争取权威第三方出来为你说话是危机公关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 正确错误 5、政府可公开信息仅限于纸质版的信息。 正确错误 6、“政府信息”中的信息等同于文件。 正确错误 7、媒体沟通的语言要准确,不可仓促使用过于政治化语言。 正确错误 8、科学技术的推动力使得政府难度加大,不得不开放有关的信息。 正确错误 9、信息本身有价值且方便人们针对信息做出综合判断,因此公开有利于经济发展。 正确错误 10、在提起诉讼之后可以反过来申请复议。 正确错误 11、没有一个国家实行绝对的信息公开,但有的国家却实行绝对的信息。 正确错误 12、微博客并没有使新闻媒体的传播形态发生变化。 正确错误 13、庞大的网络用户,使网络空间已经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各种网络群体聚集,虚拟社会已经开始反过来影响现实的真实世界。 正确错误 14、在网民总人数已经超过5亿的中国,网民们交换信息、发表意见,已成为最直接和最有力的公共舆论,网络参政议政方式正在成为中国社会化进程的一支推动力量。 正确错误

15、目前我们看到的网络视频、社交媒体等,既是互联网新媒体的具体形态,也是其本身的概念涵。 正确错误 16、网络的多重角色之一就是融合了通信和媒体的特征,成为了一种打破传播者与受众界限的新兴媒体。 正确错误 17、2007年到2010年,中国网民个人互联网应用指数从51.1增加到57.6,互动参与指数从47.5提升到50.8,互联网应用水平稳步上升,参与性更强。 正确错误 18、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已有268万个,网页数量达到1227亿个,比上年增长41.7%,我国博客用户规模已经达到3.72亿人,使用率达到66.1%。我国微博客用户规模达到3.09亿,在网民中占54.7%。 正确错误 19、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互联网新媒体,本质可以叫做数字媒体,数字媒体就是新媒体。 正确错误 20、在人类信息传播发展的历史中,科学技术创新都会导致当时某种信息传播方式的重大变化。 正确错误 21、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3年1月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增至42.1%。 正确错误 22、现在,笔记本电脑网民成为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达到4.19亿人,移动互联网展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正确错误 23、网络媒体的出现,营造了一个“无所不在”的“3A”网络环境。 正确错误 24、2003年以前,相对而言,网民最信任的是国电视新闻。 正确错误 25、智能型可以理解成数字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一种必然效应。 正确错误 26、在一些户外终端,建筑物表面、实体表面附着媒体外壳,或媒体外表属于终端媒体。 正确错误 27、网络电视指用户通过浏览器观看的一些来自电视,传统广播电视节目领域里的数字容。 正确错误 28、公式:Q=A+1是里根提出来的。

领导干部怎样提高应对新媒体的能力

领导干部怎样提高应对新媒体的能力 鞠东华 (中共肇源县委党校,黑龙江 肇源 166500) [摘要]在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体的运用与发展使社情民意有了更广泛和自由的表达平台,在搞好舆论监督 和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公众行使民主权利的新范式。适应新媒体时代变化的执政环境,领导干部不仅要认知网络媒体,更要学会用好和管理好网络媒体。只有提高在危机事件中应对媒体、应对记者、接受采访的能力,使媒体发出正导向,正功能的声音,才能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的稳定。 [关键词]领导干部;新媒体;参政价值能力[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 B [收稿日期]2012-11-19 [作者简介]鞠东华(1978-),黑龙江肇源人,中共肇源县委党校助理讲师。研究方向:政治方面的内容。 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的讲话中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新闻舆论的重要作用,善于通过新闻宣传推动实际工作,热情支持新闻媒体采访报道,正确对待舆论监督,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这就强调了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会利用媒体加强党委、政府和民众之间联系的桥梁,领导干部要学会善待媒体善用媒体,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一、新闻媒体的演变 新闻媒体,也称媒介、传播媒体、大众传媒,是指传播信息咨讯的载体。新闻媒体形态的演变,可划分为印刷媒介、视听媒介、网络媒介三个阶段。 印刷媒介也称纸质传媒,其主导的传媒从15世纪开始,主要是报刊。 视听媒介划分为声音媒介和影像媒介两个阶段。20世纪早期无线电收音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进入家庭的电视机引导了新闻媒体的视听媒介阶段,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 网络媒介是在美国诞生、发展起来的。最初只是应用于美国国防部控制下的军事系统内部。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解除了对互联网的限制,互联网成为一种新的媒介以超过以往任何一种媒介的速度迅速进入千家万户。也就是具有新闻媒体意义的网络。所谓新媒体,就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和多媒体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它是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之上,延伸出来的各种媒体形式。一般来讲,主要包括具有新闻媒体意义的网络媒体如互联网、手机通讯、触摸媒体等称为新媒体。 新媒体的传播渠道形式多样:如论坛、贴吧、博客、播客、微博、网络杂志、手机报、手机电视等。信息接收方式移动便捷、一部手提电脑、一部3G手机,就是一个信息发布和接收的终端。信息传播速度快,几乎是实时状态,令传统媒体不可同日而语。以网络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的最大特点是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为一体,具有典型的“全民传播”的特点,这是任何传统媒体都无法比拟的。 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传播渠道多元化、传播主体个人化、传播价值碎片化,人人都能够成为掀起舆论的那只“蝴蝶”。 现代社会,新媒体是信息交流、传播的工具和载体,在影响社会舆论方面具有重大作用。因此能不能把新媒体工作抓在手上,关系人心向背,关系事业兴衰,关系党的执政地位。 二、新媒体的参政价值 新闻媒体从它诞生以来,就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影响力。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领域中,更是具有惊人的影响力,人们普遍把媒体称为“第四种权力”。 对于公权力来讲媒体和记者是其名副其实的“耳目喉舌”与“保健医生”。 历代党和国家的领导者都十分重视新闻媒体的监督影响力。毛泽东明确提出 “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邓小平要求宣传思想战线的战士“作为灵魂工程师”,“一定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江泽民指出“我们国家的报纸、广播、电视等是党、政 第2013年第1期(总第413期) 商业经济 SHANGYEJINGJI No.1,2013TotalNo.413 [文章编号]1009-6043 (2013)01-0079-0279--

领导干部应该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领导干部应该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近年来,部分领导干部在面对突发事件和危机挑战中,往往由于应对不当,引起一系列危机的次生灾害及社会矛盾,使政府和领导公信力受到影响。本文梳理了领导干部面对突发事件处置不当的表现形式,并提出化解策略,供广大领导干部学习参考。 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六种不当表现: 拖。当危机事件发生后,常有的一种习惯性思维是能拖则拖,面对公众对危机事件的质疑,不作积极和有效的回应,希望以时间换空间,达到息事宁人的效果。 否。遇到危机事件质疑时,第一时间本能地就想到否认,否认的内容包括事实真相、责任认定及具体原因等客观要素。 急。当危机事件发生后,急于转移公众视线,撇清与该事件关系,往往将事件归结于自然灾害等客观外在因素,推卸责任,力图减少危机事件直接带来的压力,达到引导舆情的目的。 抗。遇到危机事件时,往往忘记自己的公职人员和公共利益捍卫者的身份,时常将自己置于公众对立面,一遇到公众的质疑就会出现情绪失控,抱有一种对抗的态度,缺乏应有的宽容和包容心。 堵。危机事件发生后,不是根据事态情况主动公布真相,做好危机沟通和应对,而是习惯于人为地堵塞信息传播渠道,寄希望于删帖或封网页等极端措施,试图从源头上去封堵信息传播,达到控制危机事件目的。 控。在危机事件处置实践工作中,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对不同声音的发布者进行强制控制,有的甚至违法采用强制措施限制当事人的人身自由来维稳、控制危机。 领导干部应该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在危机事件发生后,领导干部应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回应公众关切,全方位引导舆情,消除群众的质疑。具体要做到以下六点:态度坦诚,勇于担当。在危机事件应对中,领导干部首先应树立对民负责和态度诚恳的形象和姿态,根据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责任,坚持实事求是、诚恳面对的原则,抱有宽容开放的心态。如果危机事件的确是政府或领导等人为因素造成的,应勇于面对、敢于担当,及时给予道歉和承诺,回应公众的关切;如果危机事件与政府或领导无直接关系,也要耐心细致地做解释工作,消除公众对政府的疑

领导干部要善于提高舆情应对能力

领导干部要善于提高舆情应对能力 {皇竺 市场经济环境下,媒体不仅是党的”喉舌”和”窗口”,还是满足 群众信息需求的平台.媒体不仅需要正面信息,也需要实事求是的 负面消息;不仅注重对既成事实的客观报道,也注重对未来事物的 主观探究;不仅有团结的旋律,也有冲突的音符.因此,领导干部要 把握媒体对信息的需求规律,从信息源头上提高应对舆论的能力. 首先要树立”放”的理念.牢固树立开明开放的理念,是提 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这就需要深刻把握媒体种类 立体化,多样化,获取信息途径多元化,网络化,媒体速度瞬时 化,同步化的大趋势,坚决破除不想面对媒体,不敢面对媒体的 思想障碍,以科学发展的态度,开放的胸怀,开明的姿态面对媒 体,把握舆论发展规律,顺应时代要求.对涉及的各项工作,要 按照规定做到最大限度的公开,为媒体提供权威真实的信息 源.不但要乐于公开”成就型”信息,还要敢于公开工作中出现 的”失误型”信息,以开明的态度取信于民. 其次要抓好”实”的基础.媒体涉及的所有信息,都离不开我 们的工作.当前,部分干部在与媒体打交道时”祸从口出”,表面 上看是应对媒体的能力不强,不善于”说话”使然,实际上是其工 作理念不新,工作作风不实,工作方法不妥,工作效果不佳等原因造成

是由于工作中存在”短板”,才为媒体提供了信息源头.所以,领导干部首先 要提高推动工作的能力,离开扎实的工作去空谈引导舆论,只能是本末倒 置.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事求是的精神统筹抓好各 项工作,认真解决问题,才能切实消除负面舆论来源. 其三要提高”处”的能力.”处”的能力就是沟通协调的能力,就是调查研究,了解舆情动向的能力.领导干部要提高”处”的能力,必须淡化官员意识,抓 住工作和生活中的一切机会,多与媒体沟通,多与记者交往,了解情况,掌握动 向.要善于构建顺畅的沟通协调机制,主动了解主流媒体的信息需求动向,通 过主动设置议程,调动媒体的兴奋点,引导媒体按照工作需要进行报道.要高 度重视网络舆论,努力提高面对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能力,常上网看看,在线 聊聊,了解网络舆论动向,及时有针对性地发布信息,澄清事实,化解矛盾,消 除舆论隐患;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了解民情,体察

领导干部如何与媒体打交道之领导干部应对媒体的方法和技巧90分

一、单选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2004年2月15号,吉林省吉林市中百商厦发生大火,死亡了多少人? A.23人 B.33人 C.43人 D.53人 2. 下列哪项不是突发事件具的特点? A.不可预知性 B.危及公共利益 C.易引发媒体关注 D.容易采访 3. 根据崔艳博士所讲,领导干部在接受国内媒体和国外媒体采访时,要坚持下列哪项原则? A.内外有别原则 B.一律平等原则 C.超国民待遇原则 D.国外优先原则 4. 在汶川地震发生几个小时候后,温家宝总理就赶到了灾区? A.2个小时 B.5个小时 C.8个小时 D.12个小时 二、多选 ( 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

1. 根据崔艳博士所讲,采访结束后需要做好下列哪些工作? A.感谢记者对我们工作的支持 B.核对采访中的关键问题 C.补充或者修改所采访内容 D.及时查看记者刊发的稿件或播出的节目 2. 根据崔艳博士所讲,下列哪些属于常规报道? A.各行各业阶段性成就报道 B.重大节日的报道 C.领导干部基层考察、慰问报道 D.地震状况报道 三、判断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崔艳博士指出,一些批评报道播发之后,多多少少会对负责具体工作的领导干部造成一定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领导干部不要抱怨,而应该更加努力改进工作,同时给媒体相应的反馈,必要的时候通过媒体挽回形象。 正确 错误 2. 突发事件发生后,在信息发布过程中,要做到前后一致,不要出现前后矛盾。否则,会引发媒体质疑。 正确 错误 3. 崔艳博士认为,突发事件发生后,对过去由于情况不清晰而发布的不准确的信息,政府部门切不可进行纠正。 正确 错误 勤劳的蜜

领导干部如何面对媒体范文

领导干部如何面对媒体(专刊) 一、领导干部媒体素养的理论内涵 (一)概念界定:媒体素养指对各种媒体信息的解读、评判和反应能力以及运用信息的能力。主要包括领导对传媒规律的了解程度、与记者打交道的策略及运用媒体的能力和技巧。领导媒体素养既是处理突发事件的必要条件,也是各级领导干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极为重要的现实课题之一。 (二)现实意义:当今社会广大民众的知情权、话语权、监督权要求空前高涨,新闻舆论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正确面对媒体、有效引导舆论,决不仅仅是宣传部门的事,而是一个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领导干部必须全面、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新闻传媒出现的新动向、新特点,自觉提升媒体素养,努力提高面对媒体、引导舆论的能力和水平。 (三)内容涵盖: 1、认识媒体,深刻了解现代媒体的社会价值; 媒体的功能:媒体既是社会公信力的代表,也是公众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渠道。具有传播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消解功能和警醒功能,也能帮助政府建构、制造和引导公共舆论,还具有“双刃”功能。 媒体特点和社会价值:媒介信息是对现实的再架构;媒介能够决定人们对现实的认识;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纳是有条件的;媒介信息拥有商业内涵;媒介信息包含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媒介信息拥有社会和政治意义;媒介信息的内容与形式密切相关。 2、重视媒体,努力把握媒体传播的特点与规律; 媒介化社会的背景知识 一是信息渠道明显增多; 二是公众交往更加频繁; 三是公众的知情权得到更多的尊重; 四是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信息公开成了政府行政的发展方向。 3、动用媒体,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与真情传播功能。 媒体素养要素:

“主动”:在当今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时代,各级领导干部应该主动与新闻媒体进行交流; “主流”:来自政府的真实信息成为新闻媒体报道的主流信息,充分利用新闻媒体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主导”:通过加强学习、充分了解信息和全面掌握政策等多方面的努力,在与媒体的交流中发挥主导作用。 “主见”:通过充分观察和了解新闻媒体的行业背景和服务对象,在交流中有的放矢地发表观点,使自己的主见能够为广泛多元的社会群体所接受。 (四)提升媒体素养的能力要求: 一是提高接待记者的能力。通过验证记者身份、记者分类和与记者交朋友的方法,确认记者身份真实。 二是提高接待采访的能力。用事实说话,搞清记者采访意图,抓住重点,努力突出正面效应、消除负面影响,争取采访的主动权。 三是提高接受舆论监督的能力。领导干部要树立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敢于正视问题,主动处理问题,力争不曝光。 四是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处理突发事件时要及时发布信息、主动提供资料并热情接待。 五是提高运用网络、媒体的能力。领导干部要争当版主和评论员,熟练使用计算机,随时了解舆情并与网民互动,让网络为我所用。 二、提高领导干部媒体素养的操作策略 (一)如何面对媒体和记者 1、建立良好的媒体公共关系 处理媒体关系应该成为领导干部处理各种复杂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首先要熟悉媒体,选择适合自己并具有一定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媒体作为交流对象,与媒体建立相互信任与合作的关系,把握舆论主动权,争取有利的舆论环境。 2、建立高效的新闻发布机制

提高领导干部的六个能力

提高领导干部的六个能力 在很多时候,领导就是决定因素,任何健全的规章制度,都需要人去抓好贯彻落实。老师讲了,在使用干部时,要把握好三个问题即:...领导干部关键是要要具有爱才之心、识才之眼、容才之量、举才之德、护才之魄。三、提高协调沟通能力。沟通协调分三个层... 我在参加学习培训的过程中,老师在如何提高领导干部能力的讲课上,讲得很实在,很具体,作为领导干部,如果都按照老师讲的这样来实践操作,那肯定是德才兼备的好干部,一定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为现实中,的确存在领导干部能力不强、感情办事、关系用人的问题,所以,我有必要把老师的讲课作为提纲式的整理出来,分享给朋友们:当领导,一定要当个好领导。关键就是要提高六个能力: 一、提高统筹兼顾的能力。关键要会处理四个关系:1、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即全局与局部;2、处理好轻与重的关系,即一般与重点;3、处理好虚与实的关系,即部署与落实;4、处理好先与后的关系,即急事与难事。会处理这些关系就叫统筹兼顾,也是一种能力。 二、提高识人用人的能力。这个问题,在现实社会中往往是个难题,很多人在讲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任用要做到适人适位,但多只是说的到而难以做到。在很多时候,领导就是决定因素,任何健全的规章制度,都需要人去抓好贯彻落实。老师讲了,在使用干部时,要把握好三个问题即:德才兼备者:重用; 有才无德者:巧用; 有德无才者: 小用。 在生活中,要求领导在任用干部时要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老师讲了,懂艺术的领导 页脚内容1

也要会“用人要疑、疑人要用”,这样,还会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在用人方面,老师讲了一个例子:李鸿章带三个人去找曾国藩,要他任用这三个人,这三个人站成一排,曾国藩出来一看,马上表态:左边那个“小用”,安排在后勤岗位比较适合。中间那个“不用”,叫他回去。右边那个要“重用”。李鸿章奇怪了,问曾国藩是怎么回事?曾答:左边那个,憨厚老实,做事认真,但成不了大气,因为在看他时,头始终是低着的,眼睛不敢看我。中间那个,奸猾,有野心,这种人不可用,因为他的眼神古怪,眼睛乱看,我在看他时么他不看我,我不看他时么他又偷看我,眼睛转轱辘转。右边那个沉着、严肃、忠诚,这种人有前途,因为他眼光平视,姿势不变。 当然这也是肢体语言的一种表现。在古时候,识人有11种方法: 1、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2、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3、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4、告之以难而观其勇。 5、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6、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7、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8、远使之而观其忠。 9、近使之而观其敬。 10、烦使之而观其能。 11、杂之以处(相处的处)而观其色。意思就是把他放进男男女女人多的环境里,看他是否好色。 页脚内容2

基层领导干部如何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基层领导干部如何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县级和县级部门、乡镇(街道)领导干部处在基层工作第一线,与群众接触最多,对社会公众产生的影响最直接,容易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随着社会民主法治的发展进步和信息通讯技术的日渐发达,社会公众对信息资讯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通过媒体影响社会事务的力量也越来越大。正确面对媒体、有效引导舆论,是基层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是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重要手段,是保持地方稳定和促进地方发展的必修课程。领导干部如何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正确全面认识媒体 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民主、注重个性和公共利益的社会,而媒体是社会公众的代言人,党政领导干部必须转变对待媒体的观念和态度,提高对媒体的认识和了解,努力适应新形势对于执政能力的要求。 1、新形势下媒体不仅是信息传播交流工具,更是影响社会舆论甚至改变事件发展和社会进程的力量,各级领导干部对此要有高度认识。传统的观念一般认为,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舆论宣传的工具。新闻媒体所具有的这种功能,在当前虽然还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这样的认识层面,显然与时代发展是远远不相符的。当今形势下,媒体

不仅仅是信息传播和交流的工具,它的另外一个重要功能是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它所产生的强大舆论影响力,不少时候可以影响事件本身的发展方向,甚至可以影响社会的发展进程。较远如2003年发生在广东的大学生孙志刚因没有暂住证被当作流浪人员打死事件,经媒体深入持续报道,最后不仅广东省甚至是全国都终结了对社会流浪人员的收容遣送政策,国家法律因此而修改;近期如2010年9月发生在江西宜黄县的拆迁户自焚事件,因媒体深度介入,最后当地政府不得不改变拆迁决策,地方党政一把手领导也因此而免职,据当地政府一位官员在网上撰文反映,因这一事件影响“宜黄的发展可能后退五年”;另外还有2010年发生的广西烟草局长“网上日记”、河北“我爸是李刚”交通事故、江苏海门市审计局长超标接待事件等,都因为媒体的持续追踪报道,尤其是互联网的介入,使得当事人无处可遁,最终改变了个人命运。 2、新闻媒体具有独立的社会立场和观点,对待媒体不能“非敌即友”或“非友即敌”,各级领导干部对此要有理性科学态度。媒体肩负社会责任,代表社会公众发声,媒体的社会角色决定了他们具有自己独立的社会立场和观点,任何人都无法改变。当前有些地方领导干部,对待媒体要么敬如上宾,看到媒体记者来就非常客气,有时甚至无原则地满足个别不良媒体记者的要求,给不良人员以可乘之机,甚至由此造成“引狼入室”的

浅论基层领导干部如何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

浅论基层领导干部如何提高 网络舆情应对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处于一个大的转型期,当前正处在改革攻坚期和发展关键期,同时一些问题凸显和矛盾多发,一些社会问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舆论关注,在这个变化和发展的交织过程中,随着科技的进步、媒体的现代化,尤其是互联网的日益大众化,网络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成为一些社会事件的发起者、推动者和引导者,也成为某些人有意识炒作甚至掌控的平台。在这个“人人都是记者”“信息爆炸”的时代,急迫考验着政府及各级领导干部的舆论引导、危机应对和公共管理能力。 胡锦涛同志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新闻舆论的重要作用,善于通过新闻宣传推动实际工作,热情支持新闻媒体采访报道,正确对待舆论监督,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臵,进行深入研究,拿出切实措施,取得新的成果。”在新的时代条件和国际国内舆论格局下,如何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已成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一个重要课题。科学应对媒体、正确引导舆论,事关党委政府形象,事关社会稳定。舆情应对能力是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舆情应对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其执政能力的高低。如何提高舆情应对能力,是摆在广大基层领导干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但是,在一些地区,

相当一部分基层干部存在着不懂网络、不会上网、不会看论坛甚至不会打字的情况。办公室的电脑成了摆设,有的基层干部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来看待网络,对网上的涉市或涉县舆情毫不关心。如此无视和轻视网络,等于放弃了了解社情民意的捷径、正面引导舆论的平台。一遇突发事件,往往不知道如何运用网络及时发布真实信息,导致谣言占领网络阵地,进而误导民众,甚至造成较大程度的社会危害。 一、网络媒体和网络舆论的特点 1、信息发布的直接性。互联网是对任何人都开放的,它给了所有人发表意见和参议政事的一个重要渠道,每个人都能成为网络信息的发布者,每个人都有选择网络信息的自由,网民通过微博、论坛等渠道可以立即发表意见。另外互联网还具有匿名的特点,多数网民会自然地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或者反映出自己的真实情绪,因此网络舆情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的矛盾,比较真实地体现了不同群体的价值观念和情绪心态。 2、网络舆论形成和传播的突发性。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当一个事件发生时,网民可以立即在网络中进行意见表达,甚至有些网民在现场可以有一些图片录音,这更大大增加了对一些人的吸引了,网民个体意见可以迅速地汇聚起来形成公共意见。在网络上各种渠道的意见可以迅速地进行互动,从而迅速形成强大意见声势。

领导干部如何与媒体打交道之领导干部应对媒体的方法和技巧 课程的考试70分

领导干部如何与媒体打交道之领导干部应对媒体的方法和技巧课程的考试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 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动提交 答案。 3.未完成考试误操作推出系统后,在考试时间段内可 重新进入系统考试。 4.完成考试后点击提交答案按钮,考试结束,不可再 次进入系统考试。 5.答题完成后,点击考试页面左侧“未答题”按钮, 确认无未答题后再提交答案。 6.未提交答案的试卷在考试时间结束后将强制提交 答案。 一、单选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根据崔艳博士所讲,下列哪项是领导干部面对常规 报道“三步走”规则中的第三步? A.采访前的精心准备 B.采访中的从容对待 C.采访结束后的认真核查 D.采访结束后的公关 2. 根据崔艳博士所讲,领导干部在接受国内媒体和国 外媒体采访时,要坚持下列哪项原则? A.内外有别原则 B.一律平等原则 C.超国民待遇原则 D.国外优先原则

3. 崔艳博士指出,在组织正面报道工作当中,特别是介绍单位的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时,一定要本着什么原则? A.尽量美化,追求尽善尽美 B.真实客观,不要人为拔高 C.压制先进,避免其他同事嫉妒 D.组织人员做宣传工作 4. 根据崔艳博士所讲,下列哪项是领导干部面对常规报道“三步走”规则中的第二步? A.采访前的精心准备 B.采访中的从容对待 C.采访结束后的认真核查 D.采访结束后的公关 二、多选 ( 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 1. 根据崔艳博士所讲,下列哪些属于媒体关注的微观角度的正面话题? A.关注弱势群体 B.志愿者行动 C.关注市民生活 D.再就业 2. 领导干部面对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应该做到以下哪些方面? A.第一时间,发布新闻 B.冲在一线,以情动人

新媒体时代对领导干部提出的新要求

新媒体时代对领导干部提出的新要求 吕品 2011年11月24日14:15 来源:《党建研究》 富贵乘云兮,贫者堕泥;世运沦夷兮,俾我嵚崎;天道何知兮,将无有私;欲叩未曲兮,悲 涕淋漓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现代化和大众化的信息载体和传播工具,成为民意表达的有效渠道。今年年初,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 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新媒体对领导干部提出了新 要求,在应对新媒体方面,领导干部要做好以下几点。 增强媒体意识 在新媒体大力发展的条件下,领导干部首先要主动顺应从传统媒体传播向全民网络传播转变的这个新趋势,自觉克服落后和陈旧观念,要主动亲近媒体而不是被 动应付媒体,把新媒体建设成为与民交流、执政为民的平台。其次,要深刻认识新 媒体在党群沟通中的作用,认识到新媒体既是政府的服务者,又是政府的监督者。

要以积极、开明的态度面对新媒体,建立和新媒体良性互动、合作共赢的关系。第三,要具有掌控、引导舆论的责任意识,能够把握新媒体环境下形势变化与发展的规律,提高对新媒体构成群体、新媒体舆论形成过程和存在风险的认识,因势利导,使新媒体发展适应党和政府的决策部署、施政的要求。第四,要认识到,在新媒体沟通中领导干部和普通群众的地位是平等的,享受和承担的权利和义务是平等的,这要求领导干部摆正心态,由“单纯灌输”向遵循“传播交流”转变,由“单向传播”向“互动传播”转变,由“侧重控制”向“侧重引导”转变。 提高自身素质 政治素质。新媒体的开放性、虚拟性、互动性与即时性,使它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成为各种意识形态的较量场,只有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具备扎实的政治理论素质,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才能善用新媒体,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和交锋中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时领导干部还应当坚守自己本岗位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勇于担当,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加强舆情监测,尽早发现问题,主动进行应对,提出科学解决方案,充分保障和维护党和政府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公信力。 道德素质。在新媒体时代,领导干部的言行甚至私生活都有可能被切割、放大、细读,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严于律己,要遵守包括家庭伦理道德在内的私人生活领域里的行为准则和公共道德,还要加强慎独修养,遵守从政道德。要树立正确的世

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媒体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收稿日期〕2011-06-15 〔作者简介〕李倩(1983-),女,山东德州人,山西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媒体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李 倩 (山西大学,山西太原 030006) 〔摘要〕近年来,我国突发事件频发,如何有效地运用媒体使事件的影响降到最低,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必修课程。目前,一些领导干部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运用媒体能力方面还存在着不少欠缺,如应对媒体的能力参差不齐,常态下与事件发生后应对媒体的状态不一致等。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通过加强学习和培训,在媒体的常态采访中积累经验,明确政府和媒体的角色定位,完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等途径,不断提高自身运用媒体的能力,使突发事件得到良好的处置。 〔关键词〕领导干部;突发事件;新闻媒体;运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1)04-0049-03 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应当保持怎样的姿态积极 应对突发状况,如何利用新闻媒体引导群众、化解危机,是各级领导干部提高工作水平、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必修课程。领导干部作为职能部门的负责人,面对突如其来的突发事件,必须尊重新闻基本规律,重视政府同媒体的关系,充分认识媒体报道对于突发事件的宣传引导和舆论监督作用,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在突发事件采访中的纪律和规范,把握好与新闻媒体交往的尺度和分寸,有效地引导舆论,使媒体关于突发事件的报道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负面影响,使突发事件得到良好的处置。 一、面对突发事件领导干部应具备的运用媒体的素养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报告指出,领导干部“要注重增强新形势下依法办事能力和应急管理、舆论引导、新兴媒体运用、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等方面能力,切实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履行好维护稳定这个第一责任”。近年来,我国各种突发性自然灾害及因利益诉求渠道不畅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频发,各级领导干部在运用媒体引导舆论方面的表现参差不 齐,急需提高运用媒体能力。笔者认为,现阶段各级 领导干部要想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必须具备以下三方面素养: (一)正确认识新闻媒体对于突发事件的影响和作用。不少领导干部只注重媒体的宣传和教育功能,往往忽视其舆论监督的功能。受长期以来我国媒体“稳定压倒一切”、“报喜不报忧”的传统报道模式的影响,一些领导干部过分担心符合实情的“负面报道”会影响政府形象和领导政绩,危及社会稳定,因而“捂着”、“盖着”、“压着”,这不仅不能控制流言的蔓延,更是使自身陷入被动之中,使事态进一步恶化,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在突发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显得尤为重要,不能只允许新闻媒体说好话,更要允许新闻媒体说实话,只有这样,才能使舆论朝着有利于突发事件解决的方向发展。(二)高效利用新闻媒体对于突发事件的积极作用,赢得民心,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各级领导干部若想充分利用媒体资源的影响作用有效解决突发事件,必须熟悉掌握新闻价值、媒体兴奋点、传播技巧等专业知识,只有了解了新闻选择标准,才能科学高 2011年8月第34卷第4期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Academic Journal of Shanxi Provincial Committee Party School of C.P.C Aug.2011Vol.34%No.4 49

4基层领导干部如何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基层领导干部如何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县级和县级部门、乡镇(街道)领导干部处在基层工作第一线,与群众接触最多,对社会公众产生的影响最直接,容易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随着社会民主法治的发展进步和信息通讯技术的日渐发达,社会公众对信息资讯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通过媒体影响社会事务的力量也越来越大。正确面对媒体、有效引导舆论,是基层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是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重要手段,是保持地方稳定和促进地方发展的必修课程。领导干部如何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正确全面认识媒体 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民主、注重个性和公共利益的社会,而媒体是社会公众的代言人,党政领导干部必须转变对待媒体的观念和态度,提高对媒体的认识和了解,努力适应新形势对于执政能力的要求。 1、新形势下媒体不仅是信息传播交流工具,更是影响社会舆论甚至改变事件发展和社会进程的力量,各级领导干部对此要有高度认识。传统的观念一般认为,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舆论宣传的工具。新闻媒体所具有的这种功能,在当前虽然还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这样的认识层面,显然与时代发展是远远不相符的。当今形势下,媒体不仅仅是信息传播和交流的工具,它的另外一个重要功能是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它所产生的强大舆论影响力,不少时候可以影响事件本身的发

展方向,甚至可以影响社会的发展进程。较远如2003年发生在广东的大学生孙志刚因没有暂住证被当作流浪人员打死事件,经媒体深入持续报道,最后不仅广东省甚至是全国都终结了对社会流浪人员的收容遣送政策,国家法律因此而修改;近期如2010年9月发生在江西宜黄县的拆迁户自焚事件,因媒体深度介入,最后当地政府不得不改变拆迁决策,地方党政一把手领导也因此而免职,据当地政府一位官员在网上撰文反映,因这一事件影响“宜黄的发展可能后退五年”;另外还有2010年发生的广西烟草局长“网上日记”、河北“我爸是李刚”交通事故、江苏海门市审计局长超标接待事件等,都因为媒体的持续追踪报道,尤其是互联网的介入,使得当事人无处可遁,最终改变了个人命运。 2、新闻媒体具有独立的社会立场和观点,对待媒体不能“非敌即友”或“非友即敌”,各级领导干部对此要有理性科学态度。媒体肩负社会责任,代表社会公众发声,媒体的社会角色决定了他们具有自己独立的社会立场和观点,任何人都无法改变。当前有些地方领导干部,对待媒体要么敬如上宾,看到媒体记者来就非常客气,有时甚至无原则地满足个别不良媒体记者的要求,给不良人员以可乘之机,甚至由此造成“引狼入室”的局面;也有些领导干部视媒体如洪水猛兽,用他们的话说是“防火防盗防记者”,媒体来采访不管正面负面一律敬而远之,能推就推、能躲就躲。这两种态度都是不理智、不科学的。对待媒体,科学的态度是要跳出“非敌即友”或“非友即敌”的错误认识。媒体来正面宣传我们的工作,我们

如何提升领导干部应对新媒体的能力

如何提升领导干部应对新媒体的能力 信息时代中的媒体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衍生出的新媒体对我国各个领域的信息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在我国的政治领域,新媒体的出现为其带来了新的话语方式,革新了民主监督方式,在此形势下,领导干部如何正确应对新媒体,以有效提升政府公众形象显得尤为重要。 【Abstract】The media has an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in the information age,the new media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in various fields of our country. Especially for the political field of our country,the emergence of new media brings a new discourse way,innovated democratic supervision,under this situation,the leading cadres how to coping with the new media,and effectively improving the government public image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标签:领导干部;新媒体;应对能力 1 当下新媒体具有的特点分析 1.1 双向性的信息传播通道 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改变了以往受众被动的接收过程,其创建了双向信息传播通道,信息的接收者也可以作为信息的传递者存在,受众在自主筛选信息后可以将信息再次传递出去。 1.2 传播渠道多元化 现在我们已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与通信网的有效整合极大地提升了手机、平板等终端设备的作用,社会大众可以利用这些设备随时随地对新闻事件进行观看、讨论、发表观点。当前,手机媒体和网络媒体已成为社会大众了解新闻事件的主要媒介,在丰富公众日常生活的同时,也成为一个主要的政治参与和监督渠道。[1] 2 新媒体对领导干部个人素质的新要求 2.1 個人信息处理能力 面对冗杂的信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才能准确把握工作方向。个人信息处理能力具体指的是信息的接收、甄别以及解读能力。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过程中,领导干部作为决策者承担着引导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任,其决定会对区域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环境的构建产生直接的影响。在新媒体环境中,领导干部必须提高自身的信息处理能力,以科学化的思维方式、较强的信息甄别、整合与解读能力来处理所要面对的各项信息,在此基础上制定正确的决策。

领导干部如何提升与新闻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领导干部如何提升与新闻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当今社会,从中央到一线,各级领导越来越清醒认识到新闻媒体的重要性,新闻媒体的地位也越来越得到巩固和提高,党的“喉舌”作用发挥也越来越明显。 一、充分认识新闻媒体的重要作用 在党的各项事业中,新闻媒体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新闻媒体是党的“喉舌”,她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电台、网络、手机、杂志等新闻传媒积极宣传党的各种主张、言论、方向、方针政策等,充分扮演好党的“代言人”角色,及时、准确、主动地向公众第一时间传播党的声音和主张,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把新闻宣传、舆论引导工作作为执政和全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有利于本地区本部门各阶段的中心任务、重点工作顺利开展的舆论环境。。对公众舆论关注的社会热点、新闻媒体的采访诉求,新闻发布单位应积极予以回应,及时调查处理,并适时公开处理结果。新闻发言人要不说假话,不推诿,不回避,不失语。 不容乐观的是,有的地方官员把媒体记者视为“狂洪猛兽”,对媒体记者不理不睬、采取回避、漠而不见、甚至殴打或谩骂的恶劣行为,对新闻媒体唯恐避之不及,怕引火烧身;另一方面是不愿出头露面,明哲保身,怕惹来麻烦。有的领导负责人掌握相关数据不清、对事情来龙去脉了解不透彻,对媒体记者的来访不能及时、准确提供第一手素材。有些领导干部对新闻报道是重视过火,干工作不是考虑实际效果,不是考虑群众是否真正得到实惠,而是考虑宣传需要,搞形式主义的面上工程、花架子,全然不顾群众高兴不高兴、宣传效果好不好,带给公众劳民伤财、浪费新闻资源的感觉。有的领导干部乱用媒体,为了达到加大宣传的目的,夸大事实、制造假新闻、提供虚假数据,不遵循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甚至把新闻媒体当作宣传自己的工具,企图利用媒体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所以,对媒体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正确对待媒体、善于发挥媒体的重要作用成为摆在时代前沿的一个凝重思考。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广大民众的民主意识显著提升,知情权需求和话语权诉求空前提高,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媒体管理应主要采取以疏为主的方式,这也是形势发展的必由之路。从近期发生的多起新闻事件来看,比如**矿难的“封口费”事件,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对于事情真相,想刻意封堵或隐瞒是永远也行不通的。可以说,堵得住地方媒体,堵不住中央媒体;堵得住国内媒体,堵不住境外媒体;堵得住传统媒体,堵不住新兴媒体。各种假象和伎俩蒙蔽不了群众的雪亮眼睛,事实真相是总有浮出水面的一天。领导干部在遇到比较棘手的问题时,唯一需要做的就是热情支持新闻媒体采访,善待媒体,及时准确提供第一手资料,使事情的真相尽快大白于天下,或者采取及时主动向媒体发布新闻的做法,这样才能使事件尽快平息,得以圆满解决。 三、领导干部与媒体交往的艺术原则 领导干部与媒体记者交往我认为应坚持做到以下几点艺术准则:坦诚面对、平等相处、热情帮助、同甘共苦、患难与共。 坦诚相融。即领导干部对记者或对人要胸怀宽广、眼光宽阔、以诚待人、以理服人,有

提高领导干部应对媒体的能力

收稿日期:2010-12-15 作者简介:郑静萍(1961- ),女,云南普洱人,中共昆明市委党校科研处副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人力 资源、生态环境。 提高领导干部应对媒体的能力 郑静萍 (中共昆明市委党校 科研处,云南 昆明 650215) 摘 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进步,媒体的作用越来 越强大,重视媒体的作用、运用好传媒的力量,已经成为各级领导干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领导干部如何面对媒体?面对媒体应该具备哪些能力?是本文所要探讨的。 关键词:领导干部;面对媒体;角色定位;应对态度;基本途径中图分类号:D26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994(2010)01-0171-03 新闻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肩负着宣传党的 方针政策的重任,肩负着把人民群众的要求、愿望、诉求充分表达的渠道作用,肩负着公开、透明、公正的监督使命。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进步,媒体的作用越来越强大,重视媒体的作用、运用好传媒的力量,已经成为各级领导干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领导干部应对媒体时的角色定位和态度领导干部应对媒体的角色定位和态度是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前提、基础和关键。角色定位决定领导干部应对媒体时的代表性和权威性,而应对态度则体现了贯彻执行政府信息公开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的正确性和合法性。 1、角色定位。领导干部应对媒体时的角色定位主要有两种,一是作为新闻发言人,二是作为定向采访对象。作为新闻发言人,一般来讲只能代表组织,不能代表个人。按照通常对新闻发言人的定义,他们是“国家、政党、社会团体任命或指定的专职(比较小的部门为兼职)新闻发布人员”,其身份一般是该部门中层以上的负责人。新闻发言人的职责是“在一定时间内就某一重大事件或时局问题。举行新闻发布会,或约见个别记者,发布有关新闻或阐述本部门的观点立场,并代表有关部门回答记者的提问”。这样的定义和职责就确定了新闻发言人的角色定位。而且,一般情况下新闻发言人走到媒体面前时,部门关于要发布的信息已经有了一致的决议和共识,因此,新闻发言人不是作为个人,而是作为部门或组织的代表履行部门或组织政务公开、信息公开的义务。所以,新闻发言人一般不能发表个人观点和意见,不能说“我个人的意见是……”、“我认为……”,等,个人的意见和观点应当在此之前充分表达和阐述。不然,会让人产生误会,以为该部门或组织的领导意见不统一、有分歧,甚至是不团结、有矛盾。日常工作中记者的采访、突发事件时的现场采访,都会使分管相应工作的领导成为定向采访对象。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这种采访是不能无端拒绝和躲避的,这属于“行政不作为”,采访人可以进行投诉和举报。这时,作为定向采访对象,面对媒体的领导干部首先代表的是部门或组织,但是也可以代表个人。具体来讲,作为部门或组织的领导,首先必须以部门或组织的工作需要和政务公开的要求接受采访、回答问题,但是,由于可能存在尚未能确认或尚未达成共识的问题,必要时应当明确指出:“这是我个人的观点”、“我个人认为……”。尤其是发生突发事件时,可能根本无法做到及时沟通和协商,因此,这种情况下,作为定向采访对象的领导干部只能是自己根据具体情况和事态的发展作出判断和决定。难度很大,风险也存在,但是履行义务的职责也必须承担。 2、应对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应对媒体时的态度首先反映了领导干部是否在依法正确履行和完成 ? 1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