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搏击技艺到武学文化审视中华武术的演进

从搏击技艺到武学文化审视中华武术的演进
从搏击技艺到武学文化审视中华武术的演进

第30卷第1期2011年2月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

Vol.30No.1Feb.2011

民族传统体育学

从搏击技艺到武学文化审视中华武术的演进

高秋平,戴国清,王

(大庆师范学院,黑龙江大庆163712)

摘要:中华武术是从我国古代军事技艺中衍生并发展起来的一支传统体育奇葩。作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影响到世界的体育文化,

并被世界人民所喜爱。所以,把中华武术仅仅理解为攻防搏击技术的集合,则会导致不少人认为中华武术仅仅是冷兵器技艺遗存或械斗技能的规范,而走上了形似而神失的异路。真正的中华武术不仅仅是腾、拿、躲、闪的攻防技术,还有依据中国传统哲学、医学原理,对拳法进行形而上的诠释和它依据哲学理念演绎创编出新的拳术。更重要的是中华武术是对格斗实践的升华,而武学文化是对中华武术的升华与浓缩。这是一个不同于现代体育运动理论基础的理论体系,只有掌握了解这一理论体系,才能真正认识、学习中华武术;才能真正理解、弘扬中华武术;才能真正推陈出新、发展中华武术。关键词:搏击技艺;武学文化;中华武术中图分类号:G8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60(2011)01-0126-03

From Fighting Skills to Chinese Wushu Culture

GAO Qiuping ,DAI Guoqing ,WANG Hai

(Daqing Normal University ,Daqing 163712,Heilongjiang ,China )

Abstract :Chinese Wushu is the pick of the basket in traditional athletic culture derived and developed from ancient Chi-nese military craft.But if only understanding the Chinese Wushu as the gathering of offending and defending techniques ,

many people ,who think that Chinese Wushu is only heritage of cold weapon technical skills or the norm of weapons fight technical ability ,afterwards maybe go the false way that looks similar in shape but different in spirit.The real Chinese

Wushu is not just the offending and defending technique of jumping ,

taking ,hiding ,dodging.Its important points are the concept and the principle of its offending and defending technique.This is a theory system which differs from the theory foundation of the modern athletic sports.Only when we master and realize the theory system ,can we really know and study Chinese Wushu ,really understand and introduce Chinese Wushu ,really get rid of the stale and bring forth the fresh ,develop the Chinese Wushu.

Key words :fighting ;Chinese Wushu ;culture 收稿日期:2011-01-05;修回日期:2011-01-29作者简介:高秋平(1963-),女,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

1

中华武术与军事技艺的分殊

中华武术在其历史演进过程中,有两个关键的环节。一个是秦统一六国后,罢“讲武之礼”为“角抵戏”;一个是明清之交,武林人士运用中国哲学、医学对传统格斗技艺的整合。

“讲武之礼”是先秦以来形成的法定军事校阅,主要内容有军事竞技、军旅演习、大型围狩等与军事有关的活动,是早期体育竞赛的主要形式。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用于练兵振旅的“讲武之礼”,增加了一些非军事内容,“以为戏乐,用相夸示”,逐渐减弱了军事色彩,加强了取悦观众的竞技表演因素,开始了脱离军训的羁绊。秦始皇灭掉六国后,对其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而奠定了我国古代大型竞技、表演组织形式的基础。所以后世儒生感叹称“先王之礼,没于淫乐之中矣!”正是这种改造,使原本是服从战场格斗规律的技击竞赛与练习,开始受到表演艺术规律的影响,从而使技击练习与竞赛呈现出满足不同需要的分化。这种分化使一些程式化训练形式,在表演规律的驱动下,促进了套路技术的发展。

春秋战国以前,战争形式以车战为主,军事训练的重点是适应车战的射箭与驾车。尽管也出现过“武舞”式的训练方式,但主要是队列阵形的变化,仅有一击一刺,因而这时期的技击技术远远落后于射箭、驾车技术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步骑野战逐渐取代了车战成为战争的主要形式,兵器的形制发生很大的变化。适应战车作战的戈矛,适当地缩短了手柄;作为防身的短剑,加长了剑刃,这大大增加了短兵相接的机会。战斗中的短兵相接,对技击格斗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大大地加大了使用兵器的难度,由此而促进了对技击技术、战术的研究。在公元前8世纪后,人们在技击格斗技术训练与实践中,产生一些关于规范技术要领的著述,并开始讨论技术、技击的基本原理

[1]

春秋战国后,为了适应战斗的需要,兵器也进行了“长兵变短,短兵加长”变革。这不仅增加了短兵相接的机会,提高了对单兵对抗技能的要求,同时随着兵械的改进和种类的增多,也加大了使用器械的难度。从而需要一种专门的练习来

中国现代武术门派一:少林

中国现代武术门派一:少林 中国现代武术门派一:少林是中国武林的泰斗,是中国人从佛习武的代名词。少林武功更是博大精深,藏经阁内收集了三十六路拳脚十八般兵器;少林武术,是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林功夫是中国武术中体系最庞大的门派,武功套路高达七百种以上,又因以禅入武,习武修禅,又有“武术禅”之称。 少林寺十八罗汉潘国静少林武术发源于嵩山少室山下丛林中的“少林寺”,该寺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根据《魏书》记载:“又有西域沙门名跋陀,有道业,深为高祖所敬信。诏于少室山阴立少林寺而居之,公给衣供。”唐初,少林寺十三僧人因助秦王李世民讨伐王世充有功,受到唐朝封赏,而被特别认可设立常备僧兵,因而成就少林武术的发展。少林寺因武艺高超,享誉海内外,少林一词也成为中国传统武术的象征之一,如古龙小说中的“七大门派”即为“少林、武当、昆仑、峨嵋、点苍、华山、海南”等派别,其中少林即位居第一门派。 正宗少林腿法少林寺有“禅宗祖廷,天下第一名刹”之誉;是中国佛教禅宗祖庭,位于河南登封城西少室山。南北朝时,天竺僧人佛陀到中国,善好禅法,颇得北魏孝文帝礼遇。太和二十年(496),敕就少室山为佛陀立寺,供给衣食。寺处少室山林中,故名少林。据佛教传说,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华以4卷《楞伽经》教授学者,后渡江北上,于寺内面壁九年,传法慧可。此后少林

禅法师承不绝,传播海内外。北周建德三年(574)武帝禁佛,寺宇被毁。大象年间重建,易名陟岵寺,召惠远、洪遵等120人住寺内,名“菩萨僧”。隋代大兴佛教,敕令复少林之名,赐柏谷坞良田百顷,成为北方一大禅寺。唐初秦王李世民消灭王世充割据势力时,曾得寺僧援助,少林武僧遂名闻遐迩。高宗及武则天亦常驾临该寺,封赏优厚。唐会昌年间,武宗禁佛,寺大半被毁,迄唐末五代,寺渐衰颓。宋代略有修葺。元皇庆元年(1312),世祖命福裕和尚住持少林,封赠为大司空开府仪同三司,统领嵩山所有寺院。一时中外僧众云集,演武礼佛,僧众常有两千人左右。元末农民起义,红巾军至少林,僧众散逃。明代先後有八位皇子到寺内出家,屡次诏令大修,寺院规模有所发展。清代康熙、雍正、乾隆诸帝亦很关心少林寺,或亲书匾额,或巡游寺宇。1928年因遭兵燹,天王殿、大雄殿等许多建筑、佛像、法器被毁。寺内现存有山门、客堂、达摩亭、白衣殿、地藏殿及千佛殿等。千佛殿内有明代五百罗汉朝毗卢壁画。寺旁有始建于唐贞元七年(791)的塔林,有塔220馀座,还有初祖庵、二祖庵,以及附近的唐法如塔、同光塔、五代法华塔、元代缘公塔等。寺内保存唐以来碑碣石刻甚多,重要的如《唐太宗赐少林教碑》、《武则天诗书碑》、《戒坛铭》、《少林寺碑》、《灵运禅师塔碑铭》、《裕公和尚碑》、《息庵禅师道行碑》和近年建立的《日本大和尚宗道臣纪念碑》等 嵩山少林寺南北武术院传授少林寺入门基本功、佛门禅学、少林寺气功、柔骨功、童子功、少林寺铁砂掌、少林寺霸王肘、排打功、梅花桩、鞭劲法、石锁功、少林寺五行拳、少林寺八段

浅谈中国武术文化中的德

浅谈中国武术文化中的德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是我国民族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也是民族传统文化在武技一道的体现。中国武术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在外国,中国的武术被称作“功夫”。长久以来,作为功夫的武术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了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有很多人因为爱上了功夫,也爱上了中国。 我们都知道,中国功夫并不是电影上华丽的拳脚与特技,也不是银幕上漫天飞舞的剑仙。真正的中国武术,是清晨老人们的打太极拳,行如流水,意似闲云。是如游龙般潇洒自如的剑舞,是如猛虎般威风八面的刀术。中国的武术,发于防身,立于健身,搏于赛场,习于日常,载于武艺,归于武德。从来无需证明自己,只是通过刻苦的锻炼不断完善自己,以期成就那种接近自然的完美。拥有强大力量却不用来战胜别人,而只是以武会友,互通有无。从不炫耀武力,只是坚守着心中仁义礼智信勇的情操。中国的武术,中国的武者正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中国的文化,传承着中国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 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当时的人类用棍棒等工具与野兽搏斗,逐渐积累了一些攻防经验。而商代产生田猎更被视为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武术逐渐就形成了一定的套路与优美的形式。同时,对于中国这个重德民族,武德也成了中国武术文化的核心。

早在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中就有“武德有七”的论述。以后随着时代的展,武德的涵义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过去,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虚心请教,屈己待人,助认为乐”,“戒骄奢淫逸”等作为武德信条。武术的各拳种流派,也都订有自己的“门规”、“戒律”、“戒约”,并有“三不传”、“五不传”、“十不传”以及“八戒律”、“十要决”等作为武德的标准。今天,也有不少学者对武德进行概括,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尚武崇德的精神”,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一种美德”,也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武者体现的道德”。1987年全国武术学术研讨会,将武德规范概括为“尚武崇德,修身养性”。这些都从不同侧面对武德进行了概括。武德事实上是一种伦理观,所以我们也应该从论理学的角度去定义武德。 我们认为,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简而言之,就是武术道德。“道”一般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规则或规范;“德”即得,人们认识“道”,遵循“道”,内得与己,外施与人,便称为“德”。“道”主要指一种外在的要求,“德”则指内心的精神情操或境界。武德是隶属于体育道德的范畴。武德既是参加武术活动人们所遵守的公共体育道德,又是武术工作者在从事武术教学、训练、竞赛等工作中应遵循的伦理规范。由于武术有着区别于其它体育活动的特殊性,受着民族道德的影响和渗透,所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道德规范----武德。

对武术的心得体会

对武术的心得体会 班级:10108 姓名:王雨柔学号:1001134183 武术,乃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国作为武术发源地,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培育出了博大精深的传统的武术文化。首先我感到武术是一门独特又深奥的学问,它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电影中的拳打脚踢,也不仅仅是我们印象中的嵩山少林绝技,它是一种科学的动作攻防技术和人体动作的艺术体现,它更是一种融入人文情感和鲜明个性风范的实用学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时期对武术的概念的表达不尽相同,它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武术本身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 武术起源于野蛮争斗,血腥撕杀的那种原始本能技艺,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不断地被社会文明所渗透所演变,早就改头换面变成了一种具有社会性,文化性,艺术性的运动形式了。看似简简单单的一个招式里,富含了力感与美感,几千年经历了血与火的演变过程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之奥妙,勤习常练,不但能强身壮体,还能怡养身心,正所谓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继中华几千年文明之传承。 武术的概念是武术文化“合理内核”,是武术文化发展的主帝。武术乃开发人体之潜能的一种方法。武术的最高层次就是修炼者一断地开发自身的潜能,永无止境。从不同时期我们对武术的概念的理解,大体有这样几点提法:一是有技击功能;二是健身强体功能,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三是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四是属于体育项目。而唯独没有涉及到武术除以上表述的几个方面以外,突出强调,武术是“武德”和“武技”兼备,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首先我感到武术是一门博大精神的学问,它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电影中的拳打脚踢,也不仅仅是我们印象中的嵩山少林绝技,它更是一种科学的动作攻防技术和人体动作的艺术体现,它更是一种融入人文情感和鲜明个性风范的实用学科。其次通过学习武术我对学武术的动机的认识发生了许多改变并逐渐成熟。对于同学们的学武原因,有的人说是为了锻炼身体,有的人说是为了以武交流会友,有的人说是因为感觉武术好看,有的人认为武术用来自我保

赞美武术的句子,描写中国武术的优美句子讲解学习

赞美武术的句子,描写中国武术的优美句子

赞美武术的句子,描写中国武术的优美句子但在古代,武术是一种战斗技巧,被分成各种门派,少林、武当、峨嵋,一个个名字另人耳熟能详。与福田共同执行过的人常说,与这小子在一起既放心又省心。 接着的是“九节鞭”表演,九节鞭甩起来苍劲有力。 16、仰视你,独步天下的遗风,《唐山大兄》,龙腾虎跃,奔雷闪电,威猛拳脚,连破记录,你是何等传奇,信毅志勇,拥有了,中华的血气。叶问用腿一踢,不料,被挡住了,叶问一拳打向甄子丹的脸,将他打倒在地,他左右翻滚,不过很快就爬了起来,两人陷入了僵局。 24、真正的武学并不只是血勇和技能,好勇嗜杀逞能斗胜充其量只一莽夫而已。但这只是假动作,甄子丹用胳膊肘一顶,叶问虽闪开了。12、中国武术起源于中国古代战争。 我真是为他们捏了一把汗啊。面对坏人,他们总是用高超的武技给予他们重重的打击。最后的是“耍大刀”表演,四位武术健将身穿黄色战袍,脚穿白鞋,手握兵器,闪亮登场。 一位叔叔头顶了四块砖头,另一位叔叔用榔头敲在砖上,砖碎了,人却毫发无伤。这一座蓄势已久的活火山,因缘契机而喷薄,在对手未及喘气之际,他强攻巧战,连挑带打,连胜三局。在一次执行中,七个壮汉恃力反抗执行,动

粗使横。 4、一次单位组织到内蒙古考察学习,在草原上观看由蒙古跤手举办的专业摔跤表演,表演完毕,跤手试问有没有人上来一试身手,同行想一睹福田神采。而在比武时,中国武术强大的攻击力往往能让对手措手不及瞬间落败。这位少林俗家弟子,开始了他闻鸡起舞的练武之路。 我想海灯一定比莫文丹还厉害,听名字就猛:海!灯!一高兴我就砍断无数红砖。中国武术拥有非常强大的爆发力,能在战斗中表现出最为夺目的进攻和突破能力。此役一赢,大鼓我方士气,使中方势如破竹又连下数城。 特别是头顶碎砖,真是紧张刺激。8、那剑舞得果然不错,剑过处,习习生风,吹动丁香树上一片片白花瓣飘落下来。她们的动作潇洒威武,大刀简直成了身体的一部分,挥洒是那么自如。 蒙古另一老跤手上前大加赞同福田的武者风范与武艺,双方和气分别,草原上洋溢着武德的光芒。他有了铁棍、荆棒,随身带着,遇有开阔地,必要舞弄一番。14、武术是中国祖先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荣耀。 3、我中华泱泱大国,有着上下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及文化遗产,而其中中华武术更是博大精深,它可是由我们中华儿女、炎黄子孙们用智慧和汗水凝聚而成的一座“万里长城”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岁月的流逝,让做为炎黄子孙的我

中国武术文化。

中国武术文化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一项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具有独立体系和多种社会功能的运动项目。武术也是东方文化的一颗灿烂的明珠。目前,中国武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已成为世界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武术的种类: 武术是靠动作组成多种套路来进行的,武术的动作主要有踢、打、摔、拿、击、刺。强烈的技击性是武术的最大特点,也是武术的魔力所在。 武术的种类主要分成拳术和器械术两大类: 拳术术是徒手进行的武术,是练武的基础。主要的拳术有长拳、南拳、太极拳、少林拳、形象拳等。 长拳属于北方的拳术,所以又称“北拳”。长拳出拳踢脚,尽力伸展,打起拳来,窜蹦跳跃,快速勇猛,很适合轻少年练习。 南拳流行于南方各省,着重手臂挥舞很少跳动,大拳人常常发声,用来帮助发力。中国武术界有句话叫“南拳北腿”说的就是南拳和长拳的不同特点。 太极拳速度较慢,柔软轻松,深受老年人和体弱多病的人欢迎。 少林拳套路短小,但动作快速勇猛,有威力逼人的气势。 模仿飞禽走兽动作的各种象形拳术和模仿人醉酒后动作神态的醉拳,动作非常有趣,受很多人的喜爱。 器械术: 器械书是手拿器械进行的武术。这些器械的部分都是古代的兵器,分长兵器、短兵器、软兵器三类。长兵器有抢、棍、大刀等,短兵器有刀、剑、钓等,软兵器有九节鞭、三节棍、流星锤等。中国自古有“十八般武艺”的说法。实际上就是十八种器械术。 武术可以一个人单恋,两个人对练,也可以多人合练,按套路或散打运动形式,攻守反击。其中和多人合练最为精彩,快速、准确、勇猛、惊险的武打动作,常常使观众看得眼花缭乱。 中国武术扎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土壤中,几千年来一直发展延续,结出了累累硕果。时代的脚步进入21世纪,中国武术这种古老的艺术,也以全新的面貌,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22-金庸小说中的武学

倪匡在《我看金庸小说》中说:“金庸小说中的武功描写部分当然精妙绝伦,但比起其他精彩部分来,似乎不必专门提出来详细讨论了。”而我这篇文章恰恰要专门讨论金庸笔下的武器和武功。 梁羽生认为,武侠小说可以没有武,但不能没有侠。这话无疑是不错的,但忽视了“武”在武侠小说中的重要性。金庸小说中的“武”对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以及阐明作者思想都有重要作用。 金庸笔下的武器 金庸小说中的绝顶高手是不用武器的,这代表 了金庸对武器的态度:武功和武器之间,武功是第一位的,武器再强也只是辅助工具。这与其他武侠小说家颇有不同。云中岳常在武侠小说中提到高手过招,若武功只在伯仲之间,武器就成了决定胜负的关键。而金庸则在《射雕英雄传》中写到:高手之间过招,是否有武器根本没什么区别。金庸的这种写法充分体现了高手对自己身体的极大自信。 武侠小说中的主流武器不外乎刀剑。刀和剑绝对是不同类型的武器。长期的战争实践证明,刀才是最适合实战的攻击性武器。云中岳等小说家都擅长写刀客,出刀刚猛霸道、无坚不摧。剑则不然,剑更多是一种装饰品,代表主人的贵族地位。不过金庸的武侠世界中,大多数江湖人物都是使剑的。 剑乃百兵之祖,金庸笔下的剑法五花八门,其中最富深意的当属剑魔独孤求败的藏剑。独孤求败应当算是金庸笔下的剑法第一人。他不但剑术通神,而且常有人认为其剑道的境界也代表了人生的境界。 “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这是独孤求败的第一个境界。20岁前,他初生牛犊不畏虎,仗剑独行,初入江湖。这也代表了每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年少气盛,只凭一腔热血闯天下。 “紫薇软剑,三十岁前所用,误伤义士不祥,乃弃之深谷。”此时的独孤求败剑术已有小成,但仍未能收发自如,以至“误伤义士”。这似乎展示出一个青年虽已闯出一片天地,却尚未能真正领悟人生、把握生活。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此时独孤求败已经初悟剑道了。金庸《神雕侠侣》中的杨过也用此剑。文中写他练剑是在海边与海潮相抗,练到随心所欲,神功大成。步入中年后终于做到举重若轻、大巧若拙。 “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自此精修,渐进于无剑胜有剑之境。”此时的独孤求败才算剑道大成。不受武器所限而发挥剑法威力,甚至摘叶飞花,身边一切无一不是伤人的武器。这也喻示着一个人经历了各种苦难和经历之后,终于渐渐进入人生最高境界,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金庸小说中的武学文/ 吴俊逸 /

学习《中国武术》的心得

学习《中国武术》的心得 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创造,逐渐形成的一个运动项目。它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也越来越受到世界众多国家和地区人民的重视和青睐。 武术的演变,在原始社会,兽多人少,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严酷斗争中,人们自然产生了拳打脚踢,指抓掌击,跳跃翻腾一类的初级防御手段。后来又逐渐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石制或木制的工具作为武器,并且产生了一些徒手的和使用器械的搏斗捕杀技能,这便是武术的萌芽。 原始社会末期,部落战争的频繁发生,进一步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在部落战争中,远则使用弓箭,近则使用木棍棒,刀斧,长矛,凡是能用于捕斗搏击的任何生产工具都成为战斗的武器,据史籍记载,大禹时期三苗部族多次反叛,征伐多次未能使之降服,后来,禹停止进攻,让士兵持斧和盾进行操练,请三苗部族的人观看这种“千戚舞”以显示威力雄厚,三苗部族从此臣服。这是原始社会一次盛大的武术自卫演练。古代的“舞武”为后来武术道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中国武术,从历史上看,有不少归属武术类的名称。春秋战争时期称“技击”兵技巧一类,汉代出现了“武艺”一词,并沿用至明末。清初又借用南朝文选中“偃闭武术”(当时泛指军事)的“武术”一词;民国时称“国术”,新中国成立后沿用“武术”一词。 随着历史的变迁,冷兵器的逐渐消亡,专用武术器械的生产及拳械套路的大量出现,对抗性项目,武术竞赛规则的制定,武术已演化

为体育项目之一。武术的教育化使其内容,形式及训练手段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也在不断变化。发展到今天,武术的基本定义可概括为: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捕斗的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武术,首先,武术属于中国传统的技击术。它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技术动作为主要内容,通过徒手或借助与器械的身体运动表现攻防格斗的能力。无论是对抗性的搏斗运动,还是势势相承的套路运动,都是以中国传统的质击方法国棋技术为核心的。就人类的社会生活来说,技击术不可能是中国独有的。比较世界各地的技击术,武术不仅在技击方法上更为丰富,在运动形式上,既有套路,又有散手的;即使结合的,又是分离的,这种发展模式,也迥然有别与世界上其他技击术。在演练方法上注重内外兼修,演练风格上要求神形兼备,无不放映了中国传统的技击术的运动特点。 其次,武术是体育项目,它明显区别于使人致伤致残的实用技击术,在套路运动中尽管包含丰富飞技击方法,但其宗旨是通过演练以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和攻防能力,进行功力和技巧上的较量,在技术要求上与实用技术有一定的区别,散手运动的技术固然更接近与实用技术,但由于受竞赛规则的规定,亦将其限制在体育竞技运动之内。 话说“天下武功源于少林”,不错,少林武术作为一种人文文化现象,作为一种人体形态文化或者是作为健身,御敌,竞技专案在中国早已家喻户晓,已成为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少林武功是一项综合是武术体系,其中“禅”字是提高功夫的重要依据。因为“禅”是“外

武术文化背景

对峨眉武术文化的探索 发布时间:2011-5-9 14:55:16 峨眉武术研究会汪键 四川乐山市桃园路138号(邮编:614000) 摘要:本文从系统的角度、试图较为客观的定义了峨眉武术文化的概念。以期达到对峨眉武术文化模块全面的动态提升。并从峨眉武术文化的历史发展、文化背景、本土武术文化、武术技击等方面给以佐证。 关键詞峨眉武术文化发散性无界外沿模块属性文化背景历史源流峨眉武术特点 问题的提出 在武术理论界,长期以来对峨眉武术文化的定义各说不一,有的以局限的地域为界,有的以狭义的武术技击为靶点,有的以几个单调的地方武术拳种固化等等,使峨眉武术在新的社会历史时期,难以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作用。为此,本文对此进行了探索。 本文认为,峨眉武术文化的概念应是,以峨眉山为源心,以巴渝地域为发散性无界外沿模块,向世界辐射的一个具有相对特点、特色并在不断发展、变革的动态性武术文化种类,它具有养身、技击、医术、休闲、娱乐、历史文化载体的属性。 那么峨眉武术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源流是怎样呢? 一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武术沿革 据史记载,《山海经》中所说皇人、中皇、西皇三山即今之峨眉三峰。《五苻经》载:皇人住峨眉山北,绝岩之下,苍玉为屋,黄帝往授三一五牙之法(运用阴阳五行的学说修炼人体精、气、神的内功心法。据四川老拳师介绍,民间流传的“万法归宗”手抄本就讲的该法,它是有文字记载最早的武术健身运动),“三一者乃上皇首篇也,能得之者,万祸不能干矣。”,“轩辕黄帝曾来峨眉山求道,故皇人所居之地为皇人山。皇人即道家思想之祖李耳(广成子又称李老君),老君渡轩辕成仙。”并传授轩辕长生不老的内功心法。正史人曰《魏书、释志》载:“道家之源,出于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王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授轩辕于峨眉,教帝喾于禾文德……”。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正是因为峨眉山有“仙”、有“佛”、有隐居修炼的“高人”,从而演绎出峨眉武术内外兼修的神功。这就是峨眉武术发展的雏形。 从五帝到三国,道教因其练丹、巫术、强身健体和与自然的斗争,集团利益争斗的需要,与时渐盛的发展起来。为此也引来历代众多的帝王将相、达官贵人的求仙问道,以求延长寿命。 史载,周武王伐纣得到巴蜀之师的襄助,巴蜀武人英勇善战,武艺高强,并在战争中得到发展,从而奠定了峨眉武术技击发展的基础。由于社会矛盾的加剧,促使了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也促进了峨眉武术在民间的发展。富豪贵族为显示自己财富、身价与娱乐等的心理要求,让其武士、下人和百姓等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搏斗、角力、手搏比赛,进而深化了峨眉武术的技击性。 为满足宫廷、贵府视、听觉感官的享受,把技击动作进行了艺术加工。在民间,应民俗、民风的延习,为消闲、娱乐的需求,把各种技击手段、方法、技巧,编织成流连生动的程序。

大班健康活动“中国功夫”

大班健康活动“中国功夫” 新平县桂山新星幼儿园 设计意图:中国功夫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也是我国体育运动中的重要内容。强身健体成为了它的灵魂和精髓,电视中经常会出现关于中国功夫的内容。由于受电视的影响,大班的孩子经常会在日常生活中模仿中国功夫的动作,对中国功夫表现出了极其浓厚的兴趣,特别是男孩子表现最为明显。《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积极引导。”基于此理念和孩子的表现,我把中国功夫融入到幼儿健康游戏中,通过让孩子自由探索、主动学习,激发幼儿用身体动作表现中国功夫的欲望,让其初步了解中国功夫是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中国功夫雄壮有力的气概,感受中国功夫的魅力。 活动领域:健康 执教教师:胡伟井 活动目标 1.知道中国武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有强身健体的作用。 2.掌握武术中抱拳礼、马步、弓步冲拳、白鹤亮翅、马步冲拳、金鸡独立、马步推掌基本步法和手型,增强幼儿的体质。 3.体验学习的乐趣,初步感受中国功夫的魅力。 活动重点:知道中国武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并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增强体质。 活动难点:能根据图谱学习中国武术中抱拳礼、马步、弓步冲拳、白鹤亮翅、马步冲拳、金鸡独立、马步推掌的基本步法和手型。 活动准备:红丝带若干、武术音乐和视频、图谱。 活动过程 一、热身部分 幼儿腰系红丝带做功夫宝贝,并跟随教师循序渐进行走、慢走、快走、跑、走、调整呼吸等热身活动。 二、基本部分 1.简单介绍中国功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师:功夫宝贝们,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非常厉害的功夫大师,你们想看他的表演吗? (播放课件:武术视频,介绍中国功夫。) 2.出示实物武功秘籍——图谱,幼儿合作探索武功的基本动作。 师:功夫宝贝们,你们知道这些功夫大师是怎么学习功夫的?请大家两人合作根据武功秘籍上的图谱学习武功动作。 (幼儿两两结队自由探索武功动作,教师巡回指导。) 3.教师引导幼儿梳理武功动作,强化基本步法和手型。 师:宝贝们,请你们把刚才合作学习的武功动作与我们一起分享,比一比哪一组最厉害。 (幼儿分组表演图谱上的动作,教师强化抱拳礼、马步、弓步冲拳、白鹤亮翅、马步冲拳、金鸡独立、马步推掌基本步法和手型,启发引导幼儿学习动作。) 4.动作排序,引导幼儿学习一套完整的武功动作,招式连接。 师:宝贝们,我们已跟着武功秘籍上的图谱学习了武功动作,老师把这些图片给它们排排队,现在我们连起来练一练。 (播放课件,按顺序出示抱拳礼、马步、弓步冲拳、白鹤亮翅、马步冲拳、金鸡独立、马步推掌、抱拳礼图谱,幼儿随教师根据图谱顺序练习武功动作。) 5.配上音乐进行动作练习,在音乐气氛的感染下让幼儿感受到中国功夫雄壮有力的气概。 6.知识拓展:中国功夫在生活中的运用,让幼儿感受到武术是中国人的骄傲。 师:中国功夫能强身健体,练了以后能让我们身体棒棒的!它的作用非常大,赢得了大家的喜欢,并在生活中进行了运用。 (播放课件,教师简单介绍中国功夫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三、放松部分 教师带领幼儿跟随音乐做放松活动,捶捶腿、捏捏肩。

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

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 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一、中国古典哲学是武术的思想渊源 中国古典哲学的范畴很大,包罗了许多传统思想及学说流派,影响较大者有道家哲学、周易学说、五行学说、太极哲理以及孙子哲学等几个方面。我们将从古典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个方面来探讨武术的思想渊源。 古典哲学的本体论 我国古典哲学的本体论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它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气”是“道”的体现,并以“气”的聚散来解释生命的形成,气聚则生,气散则死。在古代武术理论中,“气”被视为武术的原力与本根,是武术生命的精微所在。武术的种种外在形态,如武术功能、神韵、绝技等,均为“气”的演化与体现。由于生命的盛衰变化都是“气”作用的结果,人体“气”的质量好坏决定着生命状态的优劣,因而“气”也被视为武术养生的理论基点。 在我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的观点也是本体论的范畴。所谓“天人合一”,既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武术是人体的运动,要达到武术的目的,练武实践必须顺应自然,效仿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达到与宇宙自然的统一与和谐,以寻求发展。 武术的认识论基础

“知行合一”是武术的认识论基础,是武术发展的重要机制。所谓“知行合一”就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对事物的认识首先是切身体悟,进而指导实践,认知与实践是统一的,一致的。这一理论在武术中的表述经常是“学以致用”、“直觉体悟”。中国武术是在一定的社会需要下而产生的,学以致用正是演练武术的宗旨。而武术的意境、神韵等又很难用言语表达,这就要求学者用直觉去领悟体验、进而把握。这也是我们民族传统思维的特点。 武术战略思想的基本原则 “反者道之动”的方法论构成了武术战略思想的基本原则。其意思是说,对立的事物向其反面转化是运动的规律。也就是说,刚能克柔,柔也能克刚,强能胜弱,弱也能胜强。因而,中国武术便要求技击必须符合刚柔相济、阴阳和谐等原则。 中国古典哲学对武术的影响是深远的,其他如基于周易哲学的武术阴阳观,以阴阳八卦化生观念为理论基础的八卦掌,以五行学说为理论思想原则的形意拳,以太极哲理为精髓的太极拳,以及以孙子哲学为指导思想的武术技击战术观等,都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古典哲学是武术的思想渊源。 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二、内家拳对道教文化的传承 内家拳是依据道家和道教哲学及易理建立起来的。其理论技法与道家和道教的本体论、人生论、方法论、认识论以及内丹、养生、医学等有内在的密切关系,是道家和道教文化与武术结合的产物。 因此,可以说,“内家”这一概念的根本内涵不是别的,正是道与武的结合。其特点是:以道为体,以武为用;由武证道,道武

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

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 在外国,中国的武术被称作“功夫”。长久以来,作为功夫的武术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了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有很多人因为爱上了功夫,最终爱上了中国。 我们都知道,中国功夫并不是电影上华丽的拳脚与特技,也不是银幕上漫天飞舞的剑仙。真正的中国武术,是清晨老人们的打太极拳,行如流水,意似闲云。是如游龙般潇洒自如的剑舞,是如猛虎般威风八面的刀术。中国的武术,发于防身,立于健身,搏于赛场,习于日常,载于武艺,归于武德。从来无需证明自己,只是通过刻苦的锻炼不断完善自己,以期成就那种接近自然的完美。拥有强大力量却不用来战胜别人,而只是以武会友,互通有无。从不炫耀武力,只是坚守着心中仁义礼智信勇的情操。中国的武术,中国的武者正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中国的文化,传承着中国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 武德,中国武术文化的核心 武德,早在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中就有“武德有七”的论述。以后随着时代的展,武德的涵义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过去,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虚心请教,屈己待人,助认为乐”,“戒骄奢淫逸”等作为武德信条。武术的各拳种流派,也都订有自己的“门规”、“戒律”、“戒约”,并有“三不传”、“五不传”、“十不传”以及“八戒律”、“十要决”等作为武德的标准。今天,也有不少学者对武德进行概括,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尚武崇德的精神”,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一种美德”,也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武者体现的道德”。1987年全国武术学术研讨会,将武德规范概括为“尚武崇德,修身养性”。这些都从不同侧面对武德进行了概括,但是,武德事实上是一种伦理观,所以我们应该从论理学的角度去定义武德。 我们认为,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简而言之,就是武术道德。“道”一般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规则或规范;“德”即得,人们认识“道”,遵循“道”,内得与己,外施与人,便称为“德”。“道”主要指一种外在的要求,“德”则指内心的精神情操或境界。“道德”两字连用,始见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武德是隶属于体育道德的范畴。武德既是参加武术活动人们所遵守的公共体育道德,又是武术工作者在从事武术教学、训练、竞赛等工作中应遵循的伦理规范。由于武术有着区别于其它体育活动的特殊性,受着民族道德的影响和渗透,所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道德规范------武德。 武德的实质亦是社会公正原则,即正义、公平、公道,是人类最古老的道德观念之一。武德同样是通过社会舆论的作用,大众的压力,良心的不安,使人们“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恶者而攻之”,来调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自从有了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律《隋律》、《唐律》至今,武德从未与法律发生过冲突。和道德一样,武德的实用范围也比国家法律更广泛。我们提倡武德,应在国家法律前提下,和国家宪法及其相应的一切规章制度相统一,相一致。 今天,传统的武德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耍英雄、逞好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哥们义气”,以及带有三纲五常思想的“唯师命是从”的行为等,所以应对传统武德进行分析,继承传统武德中合理的成分,批判过时的旧武德,树立新的武德观。 继承传统武德中的精华,要把习武同发扬祖国灿烂文化,热爱祖国联系起来,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有宽广的心胸,对人民要以礼待人,不恃武伤人,不以强凌弱;对危害祖国、人民利益的坏人坏事要敢说敢管,见义勇为,疾恶如仇,协助公安部门维护社会治安,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保持不盗名、不夺利、不保守,热于助人的美德;尊老爱幼,尊师重道,对前人和长辈的著作和经验要虚心学习,认真专研,努力学习技

中华武术对世界体育文化的影响

中华武术对世界体育文化的影响 中华武术对世界体育文化的影响 1.一些国家的拳术源自中国或受中国武术的影响 空手道,据1989年11月22日《中国体育》登载:“最近,由福建省体育总会、福建省旅游局和福建省武术协会以及日本冲绳县武术界的朋友在福州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现今流行于冲绳县的空手道刚柔流源于福州市。该流派的祖师东恩纳宽亮的师傅系我国鸣鹤拳的一代宗师,福州人如如哥。可见,日本的空手道是源自中国;跆拳道,是朝鲜的传统武术,它的前身是“花郎道“,起源于韩国的民间自卫术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跆拳道与中国武术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早在明代之前,中国的武术技艺就传入朝鲜,特别是在近代,随着中国武术和日本武术的不断输入,花郎道的臂掌结合中国拳术、日本空手道等技术,而融汇成一种独特的朝鲜拳术,即今天的跆拳道。 2.“武术热“丰富了世界体育生活 作为中国宝贵文化遗产的武术,正受到世界的瞩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七八十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武术运动,随着许多国家和地方出现的“武术热”、“功夫热”,世界上武术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推动武术向广度和深度发展。1985年在一些国家武术组织的共同倡议下,先后成立了亚洲武术联合会、国际武术联盟、南美洲武术联合会。

近年来国际比赛频频举行,促进了各国武术技术水平的提高。自国际武术联盟筹委会和亚洲武术联合会以及国际武联成立以来,已经分别举办了多届亚洲武术锦标赛和国际武术邀请赛,1992年10月北京举办了首届国际武术锦标赛,从此,武术成为正式的国际比赛项目。1988年亚奥理事会正式通过将武术列为第十一届亚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从而使武术由单项的国际比赛变成国际综合性运动会的比赛项目。 3.中华武术丰富了世界体育的美学观念 武术的美,历史上早已为人们所认识,古代就有“武舞“的娱乐表演。武术的某些表现形式和技艺,已相继被我国的戏剧、舞蹈、杂技所吸收和借鉴。 武术给人的美是一种矫健的运动之美,同时在身态、动态、节奏和神采上又兼有民族风貌的英武之美,是高度的力与美的结合,是一项很有健身和艺术之美的体育运动。前些年,《少林寺》等武术片刚一问世,便先声夺人,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并很快风靡海内外,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武术美包含功架造型、攻防技击和手眼身法步以及节奏、速度、力度等方面。其中功架造型直按产生技艺形式之美,攻防技击是武术特有的内涵,武术之美寓于攻防技击之中;眼神当有生气和活力,它对武术之美就起着画龙点睛的功效。武术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丰富了世界体育的美学内容,给世界人民提供高尚的美的享受。 4.中华武术深刻的哲理对西方健身观念的影响 武术之所以具有独特的魅力,不仅因为它内容丰富,体用兼

中国古武术

中国古武术 篇一:中国历史上的各大武林门派!(有图) 少林少林是中国武林的泰斗,是 中国人从佛习武的代名词。 少林武功更是博大精深,藏 经阁内收集了三十六路拳脚 十八般兵器;少林武术,是 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少林功夫是中国武术中体系 最庞大的门派,武功套路高 达七百种以上,又因以禅入 武,习武修禅,又有“武术禅” 之称。少林弟子皆入佛门, 由于天下武功出少林,所以 俗家少林弟子往往心系武学, 也学有所成。因此说少林是 中国的重要品牌,现在一些 武术流派和网络武打游戏都冠以少林。少林武术历史故事非常多。据史载和传说,世人皆知的有:隋末唐初十三棍僧救唐王,紧那罗变形退红巾。少林寺僧兵为国立功最为人乐道的是在明朝,也是少林武术发展鼎盛时期。嘉靖年间,倭寇骚扰我国东南沿海,少林寺僧

兵多次应诏出征,威猛骁勇,为国捐躯。朝廷为嘉其义烈,在少林寺山门前立旗旌表,遗石尚在,塔林有铭可考。 武当派 武当派为内家之宗,起于宋而兴于明。据明末清初黄宗羲 的,武当派为宋人张三丰所创。其功法 特点是强筋骨、运气功。强调内功修练,讲究以静制动, 以柔克刚,以短胜长,以慢击快、以意运气,以气运身, 偏于阴柔,主呼吸,用短手,武当功法不主进攻,然而亦 不可轻易侵犯。开山祖师张三丰,本名通,字君宝,元季 儒者、道士。善书画,工诗词,中统元年,汉族,辽宁人。 曾举茂才异等,任中山博陵令。自称张天师后裔,为武当 派开山祖师。明英宗赐号“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特封号 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赠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张三丰所创的武学有王屋山邋遢派、三丰自然派、三丰派、三 丰正宗自然派、日新派、蓬莱派、檀塔派、隐仙派、武当 丹派、犹龙派,等至少十七支。武当是道教武林圣地,与 佛教的嵩山少林寺齐名,故江湖上有“北宗少林,南崇武当” 之说。武当派以“玄天上帝”和张三丰而显赫于世。武当派 弟子,以侠义名满天下,同门之间极重情义。虽然属于道 教全真一派,但却直属麻衣道人、陈抟、火龙真人一系。 天下武术出峨眉 (后因少林有名了,才叫“天下武术出少林”

道家思想对中华武术文化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道家思想传统武术文化道论气论天人合一论 论文摘要:中国武术之所以博大精深,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内部饱含着丰富的中国古代哲学理论和方法。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在其自身的发展中从道家思想中汲取了许多重要内容,对武术自身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文章从道家本体论与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关系的视角进行分析与探讨,对传统武术文化蕴涵的道家思想进行了分析。 一、中国传统武术与道家思想的发展渊源 1、道家思想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老子、庄子的思想为代表并包括秦汉黄老、魏晋玄学等思想的总称,其哲学的最大特点是崇尚自然、无为而治。道家思想从形成至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曾为促进中国古代的政治、科学、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是中国四大国粹之一。武术经历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继承与发展,到现在仍然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原因就在于它生长于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华民族,受到深刻的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也就是说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为中国传统武术理论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才使得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体现出浓厚的民族特色。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它事物有着密切的联系,当然武术也不例外。它的变化发展过程受到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尤其是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的影响,这些不仅可以从武术的运动方式、技术理论、训练手段中可以看出,而且在武术精神及其运动理念中也都深刻的体现出来。 2、道家思想是影响传统武术文化发展的核心思想 温力先生认为:“武术的民族特色不仅表现为中华民族对武技的理解和运用,而且也表现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包括思维特点、欣赏习惯、感情意志、理想道德观等等,这些不仅影响到了中国武术技术的风格特点,并且影响到了武术技术体系的形成”。所以要真正了解和领悟武术的精神,就必须深入的分析研究其内在包含的中国哲学思想文化内涵。中国几千年的哲学思想体系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儒家、佛家和道家,但是从这三种哲学思想的地位来看,道家思想的地位是最重要的。因此,可以说,道家思想是整个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是影响整个传统文化的重要因素。 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也有过精辟的论述:“道家对大自然的思考与探究,奠定了中国古代科学基础”。中国武术的各个方面都与道家哲学思想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道家思想是非常博大精深的,在各个发展时期的观点也不完全相同的,各个代表人物的观点也不尽相同,但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不变的,这就是道家的本体论。哲学中所说的本体论,主要是探讨何为万物之本源的问题,道家的本体论主要表现在道论、气论、天人合一论这三个方面,而这三方面是中国武术文化形成的主要理论基础。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武术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道家思想的核心作用。 二、道家本体论对中国武术文化的渗透和影响 1、道论与武术的关系

中国功夫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功夫与中国传统文化 --再论中国功夫的理论 中国传统文化综述 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发端于战国的儒、道两大传统。中国功夫的理论也离不开于此。 儒家学说主张“济世”,倡刚健有为,以实现和谐、有序的政治理想。在维持现有秩序上,重德治与教化。到汉朝时尊儒,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铸造了中国的伦理类型文化,对于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不无现实意义。 道家主张追求与“道”的冥合,介乎“出世”与“入世”之间,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并注重人与天道自然的和谐。其“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对于今天的生态、人口问题,不无启发意义。并形成了中国人的注重内心的体悟的思维模式,讲求智圆行方。 儒家虽为正统,但并不排斥道家,仍注意与道家相融合,在儒家,创始人孔子就曾问礼于道家创始人老子,老子以“唇齿为喻”,说明以柔胜刚的道理。唇舌虽然不如牙齿坚硬,但唇舌要比牙齿持久。中国功夫以此演化拳术,虽不能胜人,但却可自保。刚则缺乏变化,反易被人所乘。显然道家要比儒家高一筹。用于其它方面也是如此。 到汉唐时,佛教传入我国。佛教主张“出世”否定现实,后逐步与儒、道相融合,被我国人民所接受,开始了佛教的中国化。也讲尊师重道,倡导大乘佛教。并以渡己渡众生为己任,注重清净寂定的“禅”

的心境的修炼。 宋朝时,理学家完成了儒、释、道的合流工作。建立了以儒为首,兼及佛、道三位一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结构。其实中国文化的根底仍在道家。 中国的人生哲学非常发达。 可总括为:“以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情”。既有苏子“唯江上清风,水中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成色”。“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陈抟的“于羲皇心地上驰骋,而不于周孔脚迹下盘桓。”的佛家的达观、超然。以离世的心境俯视人寰。又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以天下为己任”。“敢为天下先”的儒家的积极入世。 即道家的“庖丁解牛”,居于世,事虽杂而不累其心的高深修养。 修身上要求:“不为浮誉所惑,则养其力者厚;不为流俗相竟,则所以制其气者重。”的厚德载物,是要君子宽厚的品德修养可以承载天地万物。有“将军额头跑开马,宰相肚里能撑船。”之谓,“天为盖,地为床,千年古树为衣架,万里长江当澡盆。”的胸襟与气度的修养。 重操守、气节,坚持自己的志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做到“贫,气不改,达,志不改”。于是有周敦颐的《爱莲说》:“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而《隐居》,“采菊东篱

2021高三作文“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华武术”原题解析及优秀范文

2021高三作文“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华武术”原题解析及 优秀范文 作文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对人类自身的肢体认识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体育运动方式和文化现象,它讲究刚柔并济,内外兼修。既有刚健雄美的外形,更有典雅深邃的内涵,蕴含着先民们对生命和宇宙的参悟。具体讲,中华武术既讲究踢、打、摔、拿、跌、击、劈等基本功夫,也有包括“礼”“苦”“超越”在内的丰富的文化内涵。礼:练武的人首先得知礼,为了制止打人,而不是为了打人。苦:要求练武之人要有吃苦耐劳精神,不仅要练武吃苦,而且要在工作中、生活中,都有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超越:练武之人不应该是一介武夫,要有一种不断超越自我的能力…… 在一个国际文化交流的活动现场,你如果是一个志愿者,将怎样根据上述材料与一个热衷中华武术的外国朋友聊我们的中华武术?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你作为志愿者,在一个国际文化交流的活动现场,与一个热衷中华武术的外国朋友聊我们的中华武术。关于“中华武术”可能有的考生了解不多,因此写起来有些难度,但是出题者巧妙地利用材料给了我们提示。材料中提到了中华武术的来源,提到它的特点,“讲究刚柔并济,内外兼修”;既有“踢、打、摔、拿、跌、击、劈等基本功夫,也有包括‘礼’‘苦’‘超越’在内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具体解释了“礼”“苦”“超越”的含义。原来中华武术不仅仅是那些动作那些进攻的技巧,它还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与人、人与世界,乃至人与宇宙的关系的深刻思考。这样就帮助考生从对“中华武术”的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能感悟到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也找到了介绍中华武术的正确思路。 写作时要注意自己的身份,是一名志愿者;注意交谈的对方是外国人,因此在选择内容和语言表述上都要注意,要介绍对方感兴趣的内容,并用对方能够听懂的方式表达。 参考立意: 1.中华武术的核心在“武德”; 2.中华武术是我们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瑰宝; 3.传承中华武术精神,捍卫世界和平。 参考素材: 1. 在中国上大学的巴西华裔女孩曾诗淇说:“当我在大学的体育课中接触到太极拳时,就立刻被太极拳‘开合有序、刚柔相济’的特点深深吸引。等回到巴西,我一定会向更多亲朋好友介绍中国武术。对于那些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巴西人来说,学习中国武术也是一种了解中国文化遗产的渠道。” 2. 有记载以来,武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君子佩剑”“男儿何不带吴钩”,血性与气节回荡中间!观汉唐之时,百姓尚武成风,男儿佩剑,连诗人李白年少之时都仗剑而行。朴刀、哨棒、

中国近代武术名家大全 -

中国近代武术名家大全- 中国近代武术名家大全 释永信 释永信法师,俗姓刘,名应成,法名永信,1965年出生,安徽颍上人。现为少林寺方丈、少林慈善福利基金会会长、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永信法师出生于佛教家庭,幼即颖悟,好静喜佛。1981年,父母遂其志,至嵩山礼少林寺方丈行正长老为师,披剃出家,旦暮依侍,亲炙师教,锤炼有年,慧行俱进。后又参学江西云居山、安徽九华山、北京广济寺等处,开阔眼界。1984年回寺,仍侍奉长老左右,时值少林寺成立寺院民主管理委员会,被推选为成员之一,协助行正方丈处理日常寺务,任劳任怨,兢兢业业。本年9月,赴江西普照寺受具足戒。永信法师少年壮志,以恢复少林、振兴祖庭为己任。1986年,即组织人力物力,开展挖掘、整理、出版少林武术典籍工作,成立少林寺拳法研究会,任副会长;第二年,又发起成立少林寺武术队,后发展为武僧团,任团长。1987年8月,行正

长老圆寂,得师衣钵,接任少林寺管理委员会主任,全面主持寺院工作。其间除了繁重的日常寺务、接待和外访,还亲自主持了法堂、钟楼、鼓楼、白衣殿等重建工作,从查找原始资料,到筹集资金,废寝忘食,劳苦功高。10月,被选为河南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1988年2月,为解除寺院周边地区群众病痛,成立少林寺红十字会。10月,创立少林书画研究院。1989年6月,带领少林寺武僧团在全国巡回表演,宣扬少林文化,并为黄河游览区炎黄二帝巨型塑像筹集资金义演;并先后带团访问日本、韩国、香港、台湾、澳门、俄罗斯、英国、加拿大、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阿联酋等国家和地区,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增进中外友谊和理解,作出很大贡献。特别是1993年6月份,应台湾中国文化大学邀请,率少林寺佛教文化团访问台湾,这是海峡两岸宗教界隔绝四十年以来,第一个访问台湾宝岛的佛教团体,访问的效果和意义都特别重大;访问期间,与台湾佛教界著名高僧悟明、净心、圣严等法师共同主持法事,并受到俞大维、蒋纬国、郝柏村等名士接见,成为岛内一大盛事,中央电视台、台湾电视台、日本电视台及韩国电视台等作了报道。 1993年3月,当选为河南省政协委员。1993年5月,成立“中华禅诗研究会”,每年编辑出版《中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