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式英语的成因及其在教学中的启示

浅谈中式英语的成因及其在教学中的启示
浅谈中式英语的成因及其在教学中的启示

浅谈中式英语的成因及其在教学中的启示

一、中式英语的定义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飞速发展,英语成为中国越来越流行的英语。随着英语的推广,中国大陆出现了“中式英语”这一流行词。上世纪80年代,葛传椝在其《漫谈由汉译英的问题》中首次提出了Chinglish的概念。而在稍后的1989年邓炎昌认为中式英语,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由于受到母语的影响和干扰而生成的口语和书面语,是一种符合语法规范的,却不符合标准和地道英语的英语表达方式的表达方式,尽管有时被理解但却不被本族语者接受。而后李文忠等几位学者提出了几乎相同的定义。

由于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有接触到“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这两个相似的词语,为了便于理解,在本文中有必要对中式英语做一次明确的定义。

中式英语( Chinese English or Chinglish)的定义,中式英语是指中国英语学习者与使用者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1]。简单地说,中式英语就是中国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及其文化和交际习惯的干扰,加之英语水平有限,只好凭自己主观想象组合英语语句,因而出现不符合规范英语表达方式或是交际方式的英语。其错误程度也因英语学习者的水平和交际内容的难度而定。它是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在习得英语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一种中介语现象。中介语又称过渡语,是指由某个正在学习第二语言的人按照自己发展起来的规则系统创造出来的既含有母语特征,又有目的语特征的语言系统[2]。作为中介语的中式英语具有如下特点:一、系统性。中式英语体现了英语习得者在一定学习阶段所具有的语言能力,因此在某一阶段,未正确掌握或完全掌握的语言点必然以同一类型的语言错误形式不断重复出现,形成一个暂时稳定的语言系统。二、过渡性。英国语言学家Pit Corder认为语言学习是一个以不断建立“假设”又不断推翻或更正、完善“假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中介语逐渐接近目标语。三、可渗透性。不断输入的新语言知识会对习得者已具有的语言系统产生影响,习得者会根据相关语言知识对其中式英语系统作出相应的调整。四、可预测性。基于中式英语的成因,中式英语中出现的错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可预测性。

二、中式英语形成的原因

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语系的语言,因而在思维,语言,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因此,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因为思维方式固有化,以及受母语干扰和影响,套用汉语规则和习惯而导致的不符合英语语言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这就必然导致了中式英语的产生。大体上来讲,中式英语的成因有三个方面。

一、汉英思维方式的差异是导致中式英语产生的根本原因。

语言与思维是人类社会进行交流的两大重要元素,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的,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它反映人类的思维方式、心特征和民族文化;思维是语言的灵魂,引导与支配语言的运用,构成不同的语言风格与修辞模式。语言学习不仅是对语言文字运用的了解与掌握的过程,又是思维方式的培养形成过程,尤其是外语学习。刘宓庆先生在谈到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时说:“语言差异不仅仅是一个表层结构问题,它牵涉到我们文化所衍生的喜闻乐见的表现法,更牵涉到一个民族的历史、哲学观所衍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3]而思维方式就是人们的思维习惯或思维模式,它又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背景、价值观等因素息息相关的。中国学生经过十多年的英语学习,虽然积累了大量的词汇,掌握了语法,可绝大部分学生仍处于“聋哑英语”状态,并不能用英语自由地交流。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没有学会英语思维。在交际中,如果用汉语思维习惯进行英语交流,必然会影响交际速度和

准确度。而这样说出的英语也自然带有中文语音、语法、词汇的特色,是一种洋泾浜语言,即中式英语。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是语言的内容,如果思维是中式的,即使使用英语作为载体,产生的也必然是中式英语。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英美等西方国家有较大差异。杨振宁在《〈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中,指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是有归纳法,可是没有推演法。中国传统对于逻辑不注意,说理次序不注意,要读者自己体会出来最后的结论[4]。因此,在语言的表达上,汉语显得较笼统、模糊,英语则显得较精确、明晰。例如,在汉语里面,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可以问别人“你吃饭了吗? ”。简单的一个“饭”字在汉语里面是相当笼统的,它包括早饭,午饭,晚饭。但如果我们按照汉语的思维习惯把这句话翻译成“Do you have a meal?”那么这样就显得不够精确,应为: “do you have breakfast \

lunch\supper?”表现在英语文章上,英美人习惯开门见山,最重要的事排在最前,主题句、总结一个不少,而礼仪之邦的中国人则要比兴起喻,做足铺垫,含蓄隐晦,意在言外。这一差别造成了英文写作中的中式篇章结构。

另外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从大到小,英语的习惯是由小到大,中文习惯从抽象到具体,英文是从具体到抽象。如,地址的习惯写法,中文是由国家到省到市再具体到街道及门牌号,而英语的顺序却是完全倒过来,这使得一个简单的地址写法也成为学生屡学屡错的难点。就教育理念来说,英美文化强调独创精神,而中式教育强调对知识的把握,因此中国学生在写作中,喜欢多用谚语、俗语,殊不知这样的作文在英美人眼中却是陈腔滥调。学习方法不当也可造成中式英语,中国人主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种方法本有其可取之处。但是由于部分学习者误以为英语就是语法和单词的集合,于是发展成背语法、背词典,不顾英汉两种语言的结构特点,用英语单词硬套汉语句式的方法,产生中式英语现象。比如“人山人海”如按照汉语思维,中国学生很容易翻译成“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 ”,这就很明显忽略了英语思维的特点: 由具体到抽象。如翻译成“huge crowds of people”就非常地道了。同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应为“study hard and make progress everyday”,而不是简单的写成“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这样就贻笑大方了。 (二)母语负迁移是中式英语产生的直接原因

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是指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学习者在使用第二语言时,借助于母语的发音、词义、结构规则或习惯来表达思想这样一种现象。如果母语的语言规则和外语是一致的,那么母语的规则迁移会对目标语有积极的影响,这被称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则是指,如果母语的语言规则不符合外语的习惯,对外语学习产生消极影响。[5]

汉英两种语言分属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差别很大。英语属于综合性语言,其语法关系主要通过本身的形态变化来表达,而汉语属于分析性语言,其语法关系主要通过词汇和词序来表达。但现代英语不断向综合-分析型语言发展,和汉语在构词手段、词类以及句型结构等方面具有不少相同之处。在学习中,学生会不自觉地对母语和英语进行比较,而产生负迁移,即干扰,造成中式英语现象[6]。当我们围绕主题进行思考时,头脑里有以英语形式出现的思绪,而更多的恐怕是以汉语形式出现。假如我们以汉语思维来思考自然可以流畅地被表述出来,而要用英语来表述则会发生“卡壳”,不知如何用英语转述。这时发生的条件反射多半是立刻去翻汉英词典,或者干脆直译、硬译。换言之,由于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思维习惯同他们的英语语言能力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当英语表述遇到障碍时,常借助汉语思维,并把汉语的表述方式和句法规则迁移到英语表达中,这就是英语教学中的语言负迁移现象。

为了更好的说明语言迁移导致中式英语的产生,我们可以以英语写作为例。

近年来,有研究发现英语语写作不是一个纯粹的英语思维过程,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在

英语写作中常依赖母语思维。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在遣词造句时使用母语思维越多,作文的语言分越低。[7]原因何在?通过对学生作文的分析发现,在遣词造句中较多使用母语思维,特别是以翻译法造句,常常会出现词不达意的句子,从而导致了Chinglish的产生。比如说,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时,沿用汉语的思维,会写出“I can't express my thankfulness in words。”但却很少想到“Words can't express my thankfulness。”

(三)文化是导致中式英语产生的另一重要原因。

“语言是我们的历史、文化和精神的最佳载体”,文化差异必然会通过语言展示出来。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赖以传播的物质表达形式。语言和文化共生、共存,是文化本质的部分反映。中西文化的差异可以通过汉英语言反映出来,从而导致了中式英语和标准英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形式。跨文化研究中常常提到的中英文问候语、谦逊语、电话用语、接收礼物时用语、称呼语等都有很大差异。如果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不了解,就容易形成中式英语。例如中国式“谦虚”造成的中式英语现象:例如: Your daughter is beautiful 。She is just a common girl 。谚语言简意赅,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文化精髓。由于人类思维和社会的发展既具通性又具差异性,英汉谚语既有其相通之处,又存在无法克服的差异。如果死译谚语,就会造成语言对应,文化缺失,意义扭曲,形成英美人看不懂的中式英语。比方说一个比较常见的汉语习语“攀龙附凤”,如果我们用英语表述的话,很容易翻译成“climbing up with dragon and phoenix”,但实际上应该翻译为“worship the rising sun”。

还有一个常常被人遗忘的一个方面。如自然环境的差异导致文化上的差异: 英国是一个岛国,渔业和航海业都很发达,很多词语或表达方式都同水、海洋和渔有关,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业个农业国家,老百姓通过种植庄稼和养殖家禽来维持生计,所以很多词汇也与农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比方说汉语的习语“水中捞月”应该翻译成英语的“fish in the air ”;在汉语表达方式里面,如果形容一个人喝水很能喝水就会使用“牛饮”两个字,而根据英国的传统文化习惯,把它翻译成“drink like a fish”就显得很地道了。

倘若语言学习者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而在英语表述中想当然地套用中国文化,那就很容易造成对方的误解,乃至引发文化冲突。在中西方语言交流中,有些中式英语,虽然没有语法错误,但仍将造成这样那样的误解。由此可见,对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中国学习者来说,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背景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三、中式英语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在英语教学中,不同的教师以及不同的课型就有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为此,也就存在有对待中式英语的不同态度。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利用自己已经有的文化知识来理解和接受英语。因此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中式英语。对此,不必视如洪水猛兽,给予一段时间,让这些错误在语言学习中得以弱化,从而实现语言思维从模糊到逐渐清晰和相对确切。如果不认清这一点,而一味强求学生在语音、措辞及语境、文体及语篇等方面与英语语完全相吻合。这反而不利于外语教学。

对此,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作为英语教学工作者的我们,肩负着传播英语及其文化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首先,英语教学者及语言学习者都必须许努力提高自身英语水平和能力,以求创造一个良好的外语习得环境。既然中式英语产生的一个原因是由于缺乏语言习得环境产生的,那么,教师必须得不断学习以求语言的正确得体,因为在英语教学中,学生习得英语的第一对象是教师,他总会有意无意的去模仿教师的各种外语交际活动。但由于种种原因,如教学任务过

重或认为无必要等,英语教师的整体水平不够,语用失误的现象也较普遍。为此,笔者认为要想减少中式英语的现象,必须从教师开始重视,以求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其次,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也是弥补教师自身水平不足的一个办法。尤其是一些较好的音像资料或是CAI课件,为学生营造一个比较良好的真实的语言环境。在这种环境下耳濡目染,久而久之学生的中式英语现象自然而然得以改善。

(二)、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类型来制定不同的上课方式。

由于现在中小学校大都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来划分不同的课型。而且由于教学要求不同,各个课型的侧重点也不同。那么,我们也就应当根据不同的课型来处理。例如,口语课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加强培养及训练学生语言知识的转换能力。意思是学生通过听和读获得知识、信息和语言,经过思维,在原有的知识及语言基础上对所获得的内容和语言加工和重组,赋予新的内容,然后输出,从而完成整个交际的全过程。为此,在口语训练中,除了在机械训练过程中应该要求语言的准确、流畅外,在交际和灵活运用阶段教师应更多的鼓励学生积极思维,交流看法。对于学生语言错误的纠正应置于第二位。也就是说,为了避免打断学生的思路和语感,只要学生的错误没有影响交际,我们甚至可以不理会这些小问题。我们可不必担心学生由于基础没有打好,语用失误的现象会越来越多,因为语用失误会随着英语的语用能力的提高而逐渐减少,在初中阶段,由于英语语用知识输入不多,学习者的语用知识基本上都是母语里“先入为主”那些内容。如果在教学增大对英语语用知识的输入力度,久而久之,学生所掌握的关于母语和英语的语用知识的比例就会发生变化。研究表明,低年级的学生的语用迁移现象高于高年级的学生,然而,教师通过在教学中讲英语的语用知识,高年级的学生的语用迁移现象可明显减少[8]。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可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多种形式,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放任自由。就以口语训练为例子,我们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在口头交际过程中出现的语误,应该积极的进行分析研究及归纳普遍语误,并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来达到最终目的。

(三)、搜集和研究学生在运用英语中容易出错的句子。

关于重视英语的研究有很多,我们除了要注意这方面的研究动态之外,还应该在学生进行各种外语交际活动时,注意分析和收集身边的典型事例。并与其他同行加强交流,进行归纳及总结,找出其形成原因,从而帮助学生减少及克服这些失误。例如,在英语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特别喜欢加上词尾s及d,如以下句子:

不应该加S的时候出现S如: She is nines years old girls。再如:He likes to goes to school。

在过去式的否定形式中出现不该加 d 的地方加了d 如:He did not watched TV last night。

分析以上句子,以及观察学生出错的频率,终究其原因,纯粹是因为受前后词的影响,并形成了习惯。但学生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这样的错误。针对这种情况,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录下学生的错误句子并放给学生听,让其找出错误,同时,可通过合作方式来进行互相监督。这样,可逐渐减少类似错误。当然了,方法不是单一的,教师们可努力研究对策,寻找别的出解决方法。

(四)、了解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加强英语文化教学。

我们在英语的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把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纳入其中,让学生认识到文化差异对英语的影响。在课堂上讲解教材时,导人西方文化内容,并与中国文化进行比较,使学生意识到英汉两种文化对语言的不同影响。培养学生对西方文化的敏感性,并善于发现总结其特点。克服母语负迁移心理,逐步养成学生们用英语思维的习惯。老师应该让学生熟悉常用汉英词汇的文化内涵。在教学实践中,针对不同文体的文章,多介绍一些地道的、

常用的表达方式,以及东西方人在遣词造句上的不同,同时,让学生背诵一些常用的名言警句,使其能在英语写作和翻译中恰当地应用。文化教学可以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外语教学实际上包括了语言形式的教学和文化意义的教学。[9 ]这种不断的积累会在头脑中形成一种知识结构,有意识地克服中式英语。我同样认为教师在讲授语言的同时,应该注意文化差异的对比讲解,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英语和汉语的文化差异。教师还可以针对生活中的细枝末节的问题,联系两种语言的文化习惯、背景,引导学生加以对比,进行双文化教学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文化沉淀,从而在使用的过程中运用自如。如:He is a big apple。这里“big apple”是大人物的意思,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他是个大人物。还有,He is as poor as church mouse。这里运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也就是说他穷的叮当响,因此只有了解西方文化,才会理解这种修辞的意义。

当然在加强英语文化的教学的过程中也会碰到各种问题。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及不同的教法,这样,会使文化信息的传接产生很大的差异,学生的对文化知识的掌握会有明显的强弱之分,反过来又影响到语用能力。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教师本身要加强自我学习,知晓文化背景,提高文化意识。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渗透中西文化对比,展开语言实践及讨论活动,拓宽学生的跨文化思维。再次,运用电教的直观手段来加强文化习得和文化教学。总之,新时代下的英语教师,肩负着深刻理会英语文化内涵和文化传播的双重任务。我们要不断研究新教法,把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贯穿到外语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使学生在掌握语言本身的同时,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

结束语

英语学习者应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中式英语,不逃避,不惧怕,应努力培养对语言的浓厚兴趣,提高自身语言能力,扩大知识面,多读英文原著,最大限度地减少中式英语的出现,以最终习得地道的英语为目的。当然了,英语教学者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作为一名英语教学者重视中式英语,并在教学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习者克服中式英语。最后,中式英语的产生归根结底是因为语言能力的欠缺,而随着学习者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语言实践的不断丰富,中式英语的现象将逐渐减少直至消亡。

注释

[ 1]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 :18-24.

[2] Selinker.L.Interlanguage ,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72 (10):209-231

[3] 刘宓庆.翻译与语言哲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4] 杨振宁.《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https://www.360docs.net/doc/a710083985.html,/Wiki/ShowContent.aspx?titleid=427680

[5]选自百度百科https://www.360docs.net/doc/a710083985.html,/view/573061.htm

[6]尹小芳母语文化的负迁移与中国本式英语 [J] .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1, (1) : 58- 61 .

[7] 涂传娥.大学英语写作中的“中式英语”及对策[J] .河西学院学报,2004,(6)

[8]刘绍忠,欧洁.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表现、成因及教学对策[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4,(6).

[9]王金兰.加强英语文化知识渗透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J ] .《宁夏教育》2006,(1)

参考文献:

[1]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照[M] .北京:外研社,1989

[2]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

[3] 葛传椝.漫谈由汉译英问题[J] .翻译通讯,1980,(2)

[4] 陈洁..浅析中式英语[J] .文教资料,2006,(14)

[5] 陈三东.中式英语特点浅析[J]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5,(1)

[6] 涂传娥.大学英语写作中的“中式英语”及对策.河西学院学报,2004,(6)

[7] 王碧颖.简析中式英语[J].长沙大学学报,2007,(3)

[8]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C]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9] 平卡姆.《中式英语之鉴》[M] .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0

[10]金惠康.《中国英语》[M] .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3

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相关合集:英语教学论文 相关热搜:英语教学小学英语教学中学英语教学大学英语教学 本文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某大学商学院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依据,对金融、经济专业大一、大二学年的英语教学模式和策略进行探究,旨在探讨一种既切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实际水平,又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为独立学院的英语教学提供经验与借鉴。本文认为,独立学院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适合时代要求为目标对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改革内容应该主要侧重于创新教学理念,强调以人为本;改进评价方法,以素质教育为主;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侧重策略分析。 进入21世纪,社会的快速进步对于经济发展、科学研究和对外交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中国将在更加广阔的领域中更加深入地融入国际舞台,经济、文化、政治和教育等各个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对大学提出了新要求,独立学院在回应这种要求时,应以课程为突破口,通过调整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完善课程评价体系等措施来增强大学人才培养的职能,回应社会对独立学院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从而达到教育改革的目标。 本文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某大学商学院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依据,对

金融、经济专业大一、大二学年的英语教学模式和策略进行探究,旨在探讨一种既切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实际水平,又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为以后独立学院的英语教学提供经验与借鉴。 根据创新人才培养所需的通识与专业、共性与个性、探究与实践教育协调发展的教学理念,大学课程改革应遵循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把课程模式的改革与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高效的英语教学模式应着力于研究课程要求和学生需求而因材施教,通过策略分析,运用有效策略和方法来达到这些要求和满足这些需求已具备的和尚欠缺的条件与因素来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英语生成能力、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同时探讨外语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定位及应起到的核心作用。 某大学商学院是一所本科层次的全日制独立学院,以金融、经济专业为主。大学英语覆盖大学一、二年级,其课程的指导思想是注重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大学生听、说、读、写、译各项语言技能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核心任务。学生普遍期望在大学期间,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或加强口语和听力方面的训练,或加强英语写作方面的训练,或加强翻译能力方面的训练,或拓展文化视野,或提高语言交际能力,或根据自己的专业侧重专门用途英语的学习。学校以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适合时代要求为目标对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改革内容主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问题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问题 一、前言 伴随着中学英语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浩荡春风,教纲在变,教材在变,教师的教学思想也在变,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就高中英语新教材(人教版)在课堂上的深入使用方面,许很多多的英语教师大胆改革,成效显著。但是,实际的英语课堂教学不能说就完美无缺,没有问题。在教学的有效性上还有所欠缺,学生对英语的应用水平还不足.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依然存有.本文就对教学中存有的问题,如何改进教学方法阐述一下我的观点,与大家探讨. 二、教学中的问题: 现代高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用英语交际的水平;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发现问题的水平;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与表达的水平。不过当前有部分英语教师不能准确地理解英语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结果影响了英语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作者通过在学校的听课,与教师座谈及学生的交流中,发现高中英语教学存有的问题较多,特别是高中新教材的教学,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在教与学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教与学的矛盾是教学环节的基本矛盾。我们虽然对“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理念毋庸质疑,但是从实际的、常规的课堂教学过程来看,至今,课堂教学中还尚未真正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课堂上教师从头讲到尾,学生仅仅忠实的听众,忽略了学生的学(自

主学习水平)。相反,有些教师利用新教材组织了一些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但是,也只能说它是一种表象而已(突出地表现在公开课上),“花拳秀腿”,没有实际的意义。有的教师在处理该教材的过程中,要么出几个问题学生自学,要么让学生试讲,要么搞些同步导练就算“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这两种做法都是片面的。高中英语课堂上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设情景,使学生能在较为真实的语境中获得真正的英语交际水平。不同的教学阶段,教师要持续地转变自己的主导角色,或者充当总指挥,总导演与裁判员的作用,构思,编排,组织和评价课堂练习活动,或者“传道,授业,解惑”,充当英语基础知识的有效讲解者,或者充当“划船水手”的作用,与学生平等地完成课堂教学活动等。 2、滥用教学媒体和教具 新教材突出了英语语言的交际功能,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相关,时代感强。所以,若能合理使用教学媒体,就能改变传统的“教师一枝粉笔、一张嘴,从头至尾一言堂”的局面,若能将媒体使用恰当,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积极思维,准确模仿与交际,而且,能够很好地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显示其直观性与化繁难为简易的最优功能。不过,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频繁地使用教学媒体,以机代人。该用的地方使用,不该使用的地方也使用;该用的教具用,不该用的教具也“闪亮登场”。结果,整节课鼓声、钟声、歌声、欢笑声与吵闹声不绝于耳,仿佛来到了金戈铁马,喊杀声一片的“古代战场”。所以,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滥用教学媒体和教具的现象,是当今从教者应该注重的问题之一。

浅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黄岛四中张洁 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个概念之中——道德。” 赫尔巴特还说过:“教学中如果没有进行德育教育,那它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英语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拓展视野、陶冶情操、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还应当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利用专业知识,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之际汲取情感素养的精华,从而接受品德教育,形成美好的心灵品格。 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每一门学科的老师都有责任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英语教学中的德育不同于政治课、思想品德课,它是与英语知识教学结合进行的,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实现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政治导向、情感陶冶及道德规范的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英语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通过今天的录像观看和介绍,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教师人格魅力进行熏陶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在育人。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用纯洁的品行去感染学生,用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这才是德育。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注重“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让自己的细小的言行都成为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自己要做到,比如,要求学生认真写好每一个单词,教师自己首先要板书认真美观。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教学中体现的激情和精神面貌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只有让学生置身于良好的环境中接受熏陶,才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行。 二、在常规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浅谈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浅谈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一、词汇在语言中的重要性 词汇是语音、意义和语法特点三者统一的整体,也是语句的基本结构单位。它与语音、语法共同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而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的思维活动是借助词汇进行的,而其思想交流也是通过由词汇构成的句子来实现的。因此,词汇在整个语言教学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重要性 1、词汇教学在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中的作用 培养语言的使用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而这些都是以词汇的掌握为基础的。交际法认为,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词汇。威尔金斯说:“倘若一个人知道适当的词汇,用一门外语交流可能不是很困难。然而没有词汇,那是不可能的。”(1992)英语学习者们都会有这样的体会:阅读文章时,由于不认识文章中的关键词,阅读的准确性受到很大的影响;用英语交谈时,由于不知道或不记得想要表述的词,使自己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因此,词汇在交际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应该引起重视。 2、词汇教学在四、六级改革中的重要性 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普遍感到学习词汇是一大难点。他们常常为记不住单词而苦恼,甚至想放弃学习英语。随着大学英语四级改革的开展,词汇部分在改革后的四级中也将不复存在。对这一变化,很多有想法的同学就陷入了一个误区,终于可以不认真学词汇了。其实,改革后对词汇的要求不降反升。原来词汇专门作为一个部分考察,以后词汇将被默认为考生已经掌握,无须直接考察,而将考察融入到了其他部分。这对学生来说,将面临更大的挑战。随着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的不断深入,词汇的教学应该受到更多的重视和探讨。 三、词汇教学效果受个体差异影响 词汇量影响学习者水平的提高。由于学习者存在个体差异,因此,词汇教学的效果也存在差异。 1、学习者学习方法的差异 英语词汇的记忆和记忆策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同的学习阶段需要根据不同的学习目的来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以提高词汇记忆的效率。从记忆的方法来看,词汇的习得有这么一些常用的联想方法:构词法,同义反义比较法,谐音法,熟词法,本义涵义比照法,近义法,辨析法,拟像性记忆法,肢体语言表现法等等。有些学生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使用一些词汇记忆方法,但采用的方法是

浅谈中式英语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710083985.html, 浅谈中式英语 作者:梁桂春 来源:《读天下》2017年第15期 摘要:近年来,中文词汇频繁出现在英语里,甚至被列入标准英语词典。说明了国际对 中国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显示了中国正以快速的发展速度融入全球化。 关键词:中式英语;词汇;国力 一、序言 近年来,中文词汇不断出现在英语运用上,许多语言学家对这种语言现象很感兴趣,并把这些运用于英语中的中文词汇称之为中式英语(Chinglish)。最普遍运用的中式英语之一的“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就是典型的例子,这句招呼语最先是由在国外的华人使用的,直接按中文的语序翻译而成的,而这句直译的中式英语很快在英美国家流行起来,因此成功被列入标准英语词典中。一般说来,任何一种语言都会体现其使用国家的国情与民风,并会影响运用语言交际的双方。北京外国语大学汉语文化学院孟德鸿教授曾说过:“文明程度越高,社会越发达,对其他语言社团成员吸引力越强的语言,往往影响力更大更深:如罗马时代的拉丁语、秦汉之际的汉语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英语。”(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牛津英语词典》有两百余个包含中文渊源的词汇。 二、中式英语广泛运用彰显国力 中式英语的通用程度和使用频率代表着国际对中国国力发展的认可,显示中国受到国际关注的程度,彰显了中国融入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加深。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许多汉语借词跻身于英语词汇系统中,并活跃在英语交际中,从全球视野和英语语言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式英语的出现对英语语言的发展是有利无弊的。 中式英语词汇在多年以前就已经被载入了《牛津英语词典》,词典中查阅到的中式英语词汇guangbu(广部),guanxi(关系)在列入词典之前频繁出现在外国研究中国发展的专家报告上。多年来,随着外国医学界对中国博大精深的中医的关注和认可。在2010年奥林匹克奥运会上,某国游泳运动员背部拔火罐的印子,曾给全世界的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bahuoguan”(拔火罐)很快被世界各地的人们所认可。中国一些特色食品在世界各地享有盛名,例如提起“jiaozi”,外国人都知道就是“dumpling”(饺子)。相信大家都知道,老干妈辣椒酱在外国超市的热卖程度,老干妈在国外被译为“Lao Gan Ma”。chow mei(炒面),to you (给你),Peking duck(北京烤鸭),虽然未被列入英文词典,但也常常出现在英语交际中。代表中国历史文化的中文词语,如Laozi(老子),Confucius(孔夫子),feng shui(风水),Mandarin(官话),Tao(道函数),Tao Te Ching(道德经)这些词,也经常出现在研究和介绍中国文化的英语文章中,得到众多外国读者的认可。“Tai chi”(太极),“kongfu”

浅析英语教学中式英语产生的成因及对策本科毕业论文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设计)题目:浅析英语教学中式英语产 生的成因及对策

毕业论文(设计)原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设计)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论文(设计)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 毕业论文(设计)授权使用说明 本论文(设计)作者完全了解**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毕业论文(设计)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论文(设计)并向相关部门送交论文(设计)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论文(设计)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设计)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保密的论文(设计)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日期:

注意事项 1.设计(论文)的内容包括: 1)封面(按教务处制定的标准封面格式制作) 2)原创性声明 3)中文摘要(300字左右)、关键词 4)外文摘要、关键词 5)目次页(附件不统一编入) 6)论文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正文、结论 7)参考文献 8)致谢 9)附录(对论文支持必要时) 2.论文字数要求:理工类设计(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万字(不包括图纸、程序清单等),文科类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2万字。 3.附件包括: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文、译文原文(复印件)。 4.文字、图表要求: 1)文字通顺,语言流畅,书写字迹工整,打印字体及大小符合要求,无错别字,不准请他人代写 2)工程设计类题目的图纸,要求部分用尺规绘制,部分用计算机绘制,所有图纸应符合国家技术标准规范。图表整洁,布局合理,文字注释必须使用工程字书写,不准用徒手画 3)毕业论文须用A4单面打印,论文50页以上的双面打印 4)图表应绘制于无格子的页面上 5)软件工程类课题应有程序清单,并提供电子文档 5.装订顺序 1)设计(论文) 2)附件:按照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文、译文原文(复印件)次序装订

浅谈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

浅谈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 将德育渗透到英语教学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教书”“育人”两者同等重要。忽视其中的任何一部分都是教师的失职。因此,作为英语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英语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之外,更重要的还要在教学中实施育人的目的。 一、通过英语课堂创造和谐的德育环境 教育学生先做好人,成人,然后再读好书,成才;德育至关重要。德育是一种道德追求活动,即教育在不断发展、完善人的各种德育过程中,使人们得到一种自我肯定、自我完善的满足,得到一种精神享受。道德不仅是规范性品格,更重要的是有理想和引导性品格。英语课堂要进行德育渗透,必须首先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德育环境。应满足学生追求真善美的需要,应使课堂生活充满爱、尊重与信任,处处洋溢着诚实、宽容、谨慎、自律、助人、同情心、合作、勇气和一系列民主价值。课堂上,我们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民主、轻松的氛围。教师是朋友,是道德认识环境的创设者,同时亦是道德楷模,是道德导师,是施爱者。给予学生的是关心、接纳和尊重。我们要笑对每个学生,对学生所犯的语言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从多元的角度去评

价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心理的变化,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参与的欲望和行为,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到自已能够平等与他人相处,能够被尊重,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尊重每个同学的语言成果,不嘲笑别人。课内外要学生争做“小老师”,真诚帮助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同学,在互帮互助中,共同取得智育与德育的进步。 二、备课时挖掘教材内容的德育因素 渗透德育,备好课很重要。语言是思想文化的载体,英语教材的课文内容自然渗透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教材中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能否充分获得利用,主要靠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认真挖掘教材潜在的德育因素,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英语语言教学之中。这既遵循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相一致的原则,又符合英语教学的规律。 新编中学英语教科书是一套内容丰富、色彩鲜艳、设计精美的系列教材,以话题为纲,注重能力培养:学会学习学会求知,课文所渗及的题材比较广泛,有的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有的是人类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具有时代感、思想性、科学性、实用性、启发性和创造性。如学校、家庭、

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浅析

Vol.10No.1 2013年1月 第10卷第1期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an.2013一、词汇教学的重要地位 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是语言的建筑基石。正如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丝所言:“没有语法,人们表达的事物寥寥无几,而没有词汇,则无法表达任何事物。”可见,词汇在语言中占有重要位置。对于语言学习者、使用者来说,词汇知识是他们语言能力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学生词汇量的多少能反映其英语水平,并决定其听、说、读、写诸方面的能力。 现代大学英语教学是以培养交际能力为目的,掌握大量词汇是培养交际能力的先决条件,否则语言交际就不能顺利进行。另外,英语学习的侧重点也从测试语法点转化为分析语篇,这就要求学生接受大量的语言信息,而语言信息来源于词汇,因此,学生掌握大量词汇才可以有效地进行交际和阅读。可见,在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占有重要地位。 二、词汇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多年的精读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在掌握词汇方面是薄弱的,他们不能理解句子的意思往往不是因为不懂语法,而是不理解单词的意义。通过了解学生记忆单词和教师讲解单词的方法,笔者发现词汇的教与学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一)教师在教学中重视语法教学,忽视词汇教学。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占主导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大学英语教学。 (二)教师讲课过多地重视课文主要意思和结构,忽视了讲单词,许多教师认为学生在中学已经学会了语音,会读单词,不应该花费课堂时间讲词汇,而应该集中讲课文。事实上,学生们虽然认识到词汇的重要性,但努力记单词并没有取得良好效果,学生感到很困惑。 (三)教师用字典解释单词,然而学生可能不理解新单词在不同语境中的真正含义。大部分学生依赖于字典学习词汇,而不能适当地、确切地运用单词。一个单词有多种意义,学生们不能确定在某个句子中的单词的确切意义。 (四)许多教师用近义词讲新单词,然而不区分近义词的差异。 (五)学生还有一系列其他问题,一词多义是学生学习的障碍,词语搭配对学生来说是很复杂的事情,词汇的内涵意义也不容易掌握。 因此教师应重视词汇教学,用好的方法教学生,尤其是精读课上,教师应把词汇与课文内容联系起来讲,这样学单词就不枯燥无味,在其他课上也要有意识地讲解新词,同时复习旧词,有效地提高记忆效率。我们作为教师,过去没有充分重视词汇教学,认为只要教会学生读单词,理解基本意思,学生自己背,老师再听写,这样就完成了词汇教学。事实上,教师应该用有效的方法教词汇,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深化词汇知识的深度。语言学家Laufer 曾说过,扩展词汇不仅是一个量的问题,词汇知识可能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从表层发展至深层,扩展词汇也不仅是熟悉新单词,它还包括加深已学过单词的知识,词汇的深度和词汇量是同等重要的。 三、词汇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为了使学生有效地、科学地学习记忆词汇,笔者提出以下几种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 (一)语音教学 语音与词汇有密切的关系,学好语音对词汇有很大帮助。教师在讲新词时,首先应从读音开始,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读音规则,把握好重音、弱读等规律,严格要求学生养成准确发音的习惯。然后是单词拼写,引导学生掌握字母以及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在记忆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英语单词中读音和拼写之间的对应关系,使学生把音和形联系起来,看词能读,听音会写。如:有一个发音组合:元音+辅音+不发音的e ,在这个组合中,字母e 不发音,元音字母通常发本身音。如果学生了解了这个规则,那么看到take ,use ,bike 等这种组合的词就会准确地读出来,听到时也会准确地拼写了。总之,学生掌握了读音规则,单词读准了,拼写的准确率也会随之提高,记忆单词会变得相对轻松。 (二)构词教学 语言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并发展的,许多新词的产生遵循语法规则,有一定的规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构词法。学习英语单词的构词法,有助于提高记忆效率。常见的构词法主要有派生法、合成法、转化法。 派生法即在词根上加前缀或后缀构成新词,了解前缀、词根、后缀的意思,就可以记住几个词,如:由character 联想到 characterize ,characteristic ,characterization 。 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浅析 胡凌海 (忻州师范学院专科部,山西忻州034000) 摘 要:词汇是语言的建筑基石,在语言中占有重要位置。学生掌握大量的词汇,阅读和交际才能有效地顺利地 进行。因此词汇教学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本文分析了词汇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词汇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策略;方法

中式英语及其成因的考察

中式英语及其成因的考察 摘要:中式英语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因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生搬硬套汉语的规则和习惯,在英语的交际中使用不合英语规范和文化习惯的畸型英语。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二者在语法、表达方式、文化背景、思维习惯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中式英语对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是不可避免的。在学习英语时要注重对中式英语的误用点的理解,从而达到为学习英语服务的目的。 关键词:中式英语、特点、成因 一、中式英语的涵义 根据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基本原理,认为“中式英语”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的认识就是同化、顺应、不断交替以保持一种平衡的过程。“中式英语”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外语学术界对此有过激烈的讨论,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中式英语也随之而成为英语语言中一块特殊区域。 (一)中式英语的定义 中式英语又称为中国式英语,是指中国人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把汉语语言的规则运用到英语语言中,受汉语的思维方式和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的干扰和影响而说出或写出的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即中式英语中规范英语在中国的误用,是中国的英语语言学习者受到汉语语言的影响和干扰所形成的。在我国,由于与英语国家的历史背景、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各不相同,而中国人学英语大多是在掌握母语后开始,这时已具备了母语的语法与表达方式,自然在学习英语时有母语语言思考,这样就造成了大量中式英语的出现。 (二)中式英语的特点 在使用英语时,因受汉语思维方式或文化的影响而拼造出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具有中国特征的英语。这是中国人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出现的,是必然的一种语言现象。 1、产生的必然性 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文化传统的不同,中国人习得英语语言时常以母语来翻译学习。在一部分中国人的英语表达中,照搬照套直译汉语为英语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样就使得中式英语出现。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而方言又是汉语中的一类,多种语言的差异本就影响语言的学习,而汉语思维又随着语文教学不断加深对中国人的影响,这样,汉语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面临的客观因素,干扰是必然的,自然中式英语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因此,中式英语的产生、具有其必然性,这一现象必将随着英语学习者的学习而出现,只能是寻找中式英语运用过程中的特点,缩短它的过渡时间,从而早日掌握地道的英语。 2、发展的过渡性 中式英语是英语初学者在学习地道英语过程中受母语干扰所形成的特殊语言表达方式,在语言学中称为中介语,是连接汉语与英语的中间语言。如果说汉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是客观因素难以改变的话,那地道英语表达的掌握程度则是可以控制和改进的。因此学习者应该在这个上面下足功夫。这个方面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部分:错误的表达以及不符合英语习惯的表达。例如:中式英语的“watch newspaper”,“learn knowledge”,“I and sister went to see a movie.”。这不符合英语的表达方式,应该改为“read newspaper”,“gain knowledge”。“My sisiter and I went to see a movie.”就是一个中式英语的表达。可见,中式英语是英语学习者发展的过渡阶段,随着英语学习的不断深入,对词汇与语法的掌握,中式英语的出现就会逐渐消失。 3、存在的顽固 学习第二语言(英语)过程中总是会受到母语(汉语)语言中语法、习惯用法等的影响,需要通过母语的辅助才能把第二语言学好。但学习一门语言不是一蹴而就事情,它需要一定的过程,因此,中式英语有着其存在的顽固性。如Everybody is strongly encouraged to take part actively.中式英语就说成是:Active participation is strongly encouraged 二、中式英语对于英语学习者的影响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教育机智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教育机智 刘蕾 (江苏丰县王沟中学)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为使学生求知、做事、做人以及生活而运用的正确、灵活、行之有效的育人策略。对学生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是形成教育机智的前提;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人格尊严,是教育机智产生的根源;关心学生、热爱学生是教育机智赖以生存的土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育机智的重要内容。除了一般性的长效机智,作为一门有很多学生不愿学习的科目的教师,还要有相对的管理课堂的能力和及时的应变能力,这就是英语课堂上的教育机智。 高中英语教学教育机智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到了今天,人们把教育理解为泛指一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 教育机智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教育者因时、地、人、事而采取的正确、灵活而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其中,机智是指脑筋灵活,能随机应变。作为老师,我认为,机智的内在根源应该是爱与责任,它几乎与宽容、关爱、温暖等是同义词。 尤其在当前的高中英语教学中,在以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新一轮的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并且培养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也为了更好地让学生适应当前的考试制度。作为英语教师,就必须灵活地运用教育机智,多想办法,让学生接受更多的知识。除了一般性的长效机智,作为一门有很多学生不愿学习的科目的教师,还要有相对的管理课堂的能力和及时的应变能力,这就是英语课堂上的教育机智。 下面,针对我个人对教育机智的理解和我在实际的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采取的一些措施,结合相应案例,浅谈一下英语教学中的教育机智。 一、遇到突发事件要冷静,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多做正面鼓励,少批评学生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告诫那些惩罚学生的老师: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同样,魏书生先生在他的报告中说:如果你经常挑动他那根叛逆的神经,那他叛逆的神经就越来越发达,这就是用进废退么!所以我一般不批评学生,而是经常观察学生,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及时地鼓励和表扬他们。 比如,我班吴进同学,在高一时很调皮,经常打架、逃课,是全校知名的坏学生。上了高二,由于学习跟不上,他在英语课上学习态度也很不端正。有一次在上课时睡觉,我叫他起来,然而他的态度极为恶劣,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顶撞我。当时我很生气,但我做了冷处理,我说:i f y ou t h i nk yo u are ri g h,t p lease sit do wn!可是他听不懂,旁边的同学悄悄告诉他如果你觉得对就请坐下时,他反而不好意思的红了脸了,也就不好意思坐下了。课后我叫他到教研室,并对他说:学文科是你人生的一次机遇,父母为我们的成长操碎了心,咱们不图别的什么,只图用这两年的努力给家人一次发自内心的欣慰!他听了这句话当时很感动,接下来的几天表现非常好,我又在课堂上表扬他学习的积极性,在他的带动下,很多学困生都意识到了学习英语的重要性。 教育机智要求教师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人格尊严,这是教育机智产生的根源。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如果教师和学生一样以硬碰硬的态度对待,那么肯定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然而如果教师会冷处理,避免与学生发生正面冲突,转化危机,反而会逐渐取得学生的信任。我们都知道转化一个后进生就等于培养一个高材生,学生知道学习了,我们的教学工作就好开展了。 二、热爱学生,就要多与学生沟通,多给予学生英语学习方面的指导 我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及时了解课堂上的情况并掌握自己教学上需要改进的地方。同时,我给学生布置了作业:英语作文、背诵和写英语单词,也是希望通过学生做作业的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自己的教学情况。我们学校的生源很一般,尤其大部分同学来自农村,他们普遍存在英语较差的情况。作为英语老师,我让学生每天至少写五个单词,我抽取了二十多名学生进行长时间检查,同时对其它学生进行不定期抽查。一天写五个单词,十天就是五十个,日积月累,那么这些同学的词汇量就增加了。我还用这种方法经常提醒其他学生,文科生除了知识上的厚度,也需要知识的广度,所以必须注重积累,从量变达到质变。 我们都知道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这句话,如果我们能以真诚的善良的负责任的心态去面对我们的学生,相信终有一天他们会知道学习的重要性。热爱学生的情感,不但是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原动力,而且是教师的教育机智赖以生存的土壤。 三、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在对绝大数学生严格要求的同时,对于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适当地降低了对他们的要求,因为如果起初对他们的要求过于严格,容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我要一点一点地让他们对英语产生兴趣。 就拿写单词来说,对于成绩好的学生,写会当天所学的单词自然不成问题,但对底子较差的学生来说就有困难。我在检查学生写单词的情况时,对那些学困生,刚开始那段时间,我一般先捡简单的单词听写,这样他们一般都能写上,我再一步步的加强听写的难度,由易到难,他们对写单词就有了信心,对学习其它科目也都有了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育机智的重要内容。如果教师打击学生,学生就会对未尝经历的事心怀恐惧,不敢尝试,没有勇气去做。而有很多的学困生都是因为这一原因而不愿去学习,机智的教师应当循循善诱,鼓励学生走出一片自己的天空。 四、利用优秀学生的特长,营造良好的学风 我通过让学生去写单词,发现刘婷婷同学写的单词难度大,而且听写时反应特别快,我就让她总结了写单词心得体会,并用一节课的时间讲了一下,很多同学都得到了启发,该同学讲的非常好,同学们听得很认真。同时,我也通过这节课发现了该同学的演讲才能,于是我推荐她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英语口头作文比赛,在52进10的激烈角逐中,该同学顺利地通过预选,并且在决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这位同学的带动下,掀起了学习英语的高潮,我们班英语成绩也有了很大提高。 教育机智要求教师要有灵活的思维能力,只有思维灵活的教师才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来观察和处理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并运用一些新办法来解决老问题。 综上所述,我觉得教育机智的实施并不仅仅是教师随心所欲的灵机一动,对学生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是形成教育机智的前提;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人格尊严,是产生教育机智的根源;关心学生,热爱学生是教育机智赖以生存的土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育机智的重要内容。同时,教育机智还要求教师要有灵活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稳定的积极向上的情感,并且树立威信和良好的形象。的确,教育工作是一项艰苦而细致的工作,需要长期的耐心和始终如一的爱心才行。教师只有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个性特点和行为表现有了全面的掌握,才有可能充分估计到学生接受教育的可能性,使课堂充满生气、生机和生命,使教育工作取得预期的成功。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修订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8. []魏书生报告内容5 [3]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黄冰第二语言习得入门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英语天地 2.2007--22. ..2002. 4..2004. 81

浅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

浅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以其高尚的道德品质、扎实的教学技能、崇高的人格魅力为学生树立典范,营造民主、宽松、和谐、融洽的气氛;努力挖掘教材因素,巧妙地设计任务,结合任务,引导学生从中自我发掘德育内容,学会自我教育,学会合作,学会做人,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对高尚道德生活与丰富人生的体验,使知识的增长过程同时也成为思想道德素养发展的过程,寓德育教育于无形之中,使学生真正全面发展。 教育界人士常说:“我们培养的学生如果科学文化素质不合格就是次品,如果身体素质不合格就是残品,如果思想道德素质不合格就是危险品。”这个比喻很形象地说明了思想道德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中的重要性。一谈到德育,很多人都以为那是政治老师的事或是班主任在班会课上的事,与我们的英语课无关,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德育教育应该贯穿于每一学科,特别是英语教学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当然,这种教育不能是简单、空泛的说教,而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使之贯穿其内,渗透其中,巧妙结合,有的放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较强的感染作用,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一、结合初中教材的特点,挖掘德育素材,寓德于教。 英语教材是德育的载体,其中不少对话、日常用语、阅读文章都具有丰富的德育修养知识,教师用这样的教材实施教学,在传授英语知识、培养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自然也就渗透了人文性、思想性的教育。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教材内容的德育价值,完成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大任务。另外,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找到并确定教材中训练的内容和思想教育内容的结合点,以防止德育空泛化。如,新目标英语七年级Unit 3 This is my sister.本单元围绕“家庭成员”这一主题展开听、说、读、写等多种教学活动。教学核心是用英语介绍家人和朋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英语介绍家人及朋友,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描述,介绍家人和了解朋友的家人,增进彼此的了解,建立友谊,从而更好地尊重对方,理解家人。再如,新目标英语七年级Unit 11 What time do you go to school?该部分学习内容是询问和谈论时间,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互相询问或谈论自己或对方的作息时间安排和活动计划,让学生学会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息习惯和守时习惯。 二、创设情景,自然启发。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围绕教材的主题,取其精华,精心设问,使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同时,思想上得到熏陶。老师和学生在讨论问题时,自然而然的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受到了教育。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内涵的教育意义,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循序渐进。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在日常交际交往中有效地使用语言进行表达,与他人沟通,为今后学习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如,新目标英语七年级Unit 2 Is this your pencil? 其教学核心内容是“确认物主”。在教学中可通过寻找主人的游戏和失物招领等活动,通过小组活动,指导学生积极与他人合作,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结合教材内容提出问题:Have you ever pic ked up others’ things or lost anything? What will you do with these things?让学生说出解决的办法,同时通过与学生讨论问题来培养学生拾金不昧、健康向上的良好品德。 在教新目标英语九年级Unit 1时,针对初三学生面临中考的实际,如何调整学习方式的问题,在教学中围绕“ 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这一话题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及交流各

研究论文: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探析

82813 学科教育论文 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探析 在词汇教学过程中,针对积极词汇,要从语音、构词、情境、词义搭配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展开教学。 一、语音教学 语音是语言的基本单位。音是学生接触一个词的最初印象,如果读不出音就记不住形,无音无形就谈不上什么义,要牢记一个单词首先应把音念准。而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单词的读音上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这方面的能力培养。语音教学虽然重点是语音,但不能就音论音,而应把单音放在词和句中,反复练习,不断纠正。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以电视、录像、录音、幻灯等多种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模仿、练习发音的机会,以达到最终准确发音的目的。做到发音准确,学生在单词的学习尤其是记忆过程中就不会似是而非、此单词记为彼单词了。教师需要指出发音与拼写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一些字母组合的发音与拼写之间的关系,如“-

tion”、“-ment”和“-tory”等等应该给学生指出,以帮助学生提高单词记忆速度。 二、构词教学 每种语言都有其自身的构词规律,掌握这些规律,就便于记忆。因此,教师在词汇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构词法知识的讲授。英语中最常用的三种构词方法为派生法、复合法和转化法。 1.派生法。派生词缀和词根结合构成单词的方法叫做派生法。派生词缀有一定的语义,也常能决定单词的词性,可以分为前缀和后缀两类。 在当代英语中,构词能力强的前缀有re-、pre-、 non-、un-、de-、anti-等等;构词能力强的名词后缀有-er、- ness、-ese、-ism、-ist等等;构词能力强的形容词后缀有-able、-less、-ish、-ic;构词能力强的动词后缀有-ise/ize、-ify。英语的前缀和后缀在语法功能、语义以及与词根关系的密切程度上都有不同。大多数后缀会改变词根的词性,而大多数前缀不影响词根的词性和其他语法范畴,只是对词根的语义加以修饰或限制。从这个意义上说,前缀的作用与副词相仿,可以表示方式、态度、程度、时间、地点、否定等概念。了解英语前缀和后缀的特

从翻译角度浅析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从翻译角度浅析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发表时间:2009-10-26T09:27:03.733Z 来源:《华夏教育》第9期供稿作者:郑博陈丹丹 [导读] 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语系的语言,因而在语音、语法、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武汉)郑博陈丹丹 430060 【摘要】: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与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加入到外语学习的行列中,特别是英语学习的大军中去,许多英语学习中的问题也接踵而来,特别是“中式英语”现象已经成为不容人们忽视的重要问题。文章尝试归纳分析中式英语产生的若干原因,并提出如何避免中式英语的一些个人见解。 【关键词】:中式英语原因对策 一、CHINGLISH产生的原因及表现形式 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语系的语言,因而在语音、语法、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这就意味着中国人在学习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时会遇到许多困难,会出现许多错误。中式英语是影响中国学生汉英翻译译文质量和英语作文的主要问题之一。中式英语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思维方式固有化以及受母语干扰和影响,套用汉语规则和习惯而导致的不符合英语语言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 1、汉英思维方式的差异是导致中式英语产生的根本原因。 语言和思维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与思维是人类社会进行交流的两大重要元素,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的,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它反映人类的思维方式、心理特征和民族文化;思维是语言的灵魂,引导与支配语言的运用,构成不同的语言风格与修辞模式(陈洁2006:14)。语言学习不仅是对语言文字运用的了解与掌握的过程,又是思维方式的培养形成过程,尤其是外语学习。然而,不同民族的语言形式结构蕴涵着不同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就是人们的思维习惯或思维模式,它又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背景、价值观等因素息息相关的。翻译不仅仅是一种文字向另一种文字的转化,同时还表现为两种思维方式的转换。中式英语是汉语思维与英语形式结构的混合体。比如,“你的衣服很漂亮”译为“Your clothes is very beautiful”我们用我们的汉语思维方式来翻译这个句子也是行的通的。 但由于我们汉语是整体思维,而英语是个体思维,英汉逻辑思维顺序不一样等等原因,从而导致了中式英语的产生。因此,中国学生经过十多年的英语学习,虽然积累了大量的词汇,掌握了语法知识,可绝大部分学生并不能用英语自由地交流。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没有学会用英语思维。这样说出的英语也自然带有中文语音、语法的特色,是一种洋泾浜语言,也叫中式英语,在英语被称为“Chinglish”,是一个把汉语及英语的英文混合而成的合体字。 例如:(1)你的身材很美。A. You have a fair figure. B. Your figure is beautiful. (2)否则,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四分五裂。 A. Otherwise,the country will fall into a mass and break up. B. Otherwise will fall into a mass and break up. (3)春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春天,总是好的。 A. Spring is always pleasant no matter where it is. B. Spring,no matter where it is,is always pleasant. 以上B句型都是典型的受汉语思维的影响而产生的CHINGLISH,但英汉的逻辑思维顺序不一样,而A句才是规范的英语,所以我们应该学着试着用英语的思维方式来翻译汉语。 2、翻译方法不当。 多数中国学习者写英语作文,实质上也是一个翻译的过程,写作者往往用汉语思考,脑海出现的先是汉语句子,然后再依据汉语句子译成英语,但是我们都知道,好的译文不仅在内容上忠实于原文,而且在形式上也非常符合译入语的语言习惯,流畅自然,这也是翻译的一个基本要求。然而,在翻译和英文写作中,由于缺乏相应的翻译理论知识以及足够的翻译练习,中国学习者无法摆脱汉语字面的束缚,往往采用了不恰当的翻译方法,按照汉语习惯组合英语句子,就会在翻译中出现很多问题,我认为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例如:一是违背语法规则。我们在初学英语时,翻译句子时会经常照着字面意思逐词逐句的翻译,这样很容易违背英语的语法规则,例如:如果你不会喝酒,最好不要学了。 If you cannot drink, you' d better not learn. 学喝酒不是学某种技巧那样的“学”,“会不会喝酒”实际上指的是有没有喝酒的习惯,所以可以说成:if you don' t drink, you' d better not do it. 二是重复累赘。由于对英语的单词涵义缺乏透彻的理解,中国学习者往往使用具有重复意义的单词,造成了“中式英语”的产生。如“书房”a study room,“舞会”a dance party,他们没能理解a study或a dance本身就具有完整的意义。 汉语中,有时我们为了平衡或押韵,经常使用两个意义很近的词,但是英文却很回避这种现象,但有的学生却未意识到这一点,逐词翻译汉语的同义重复,造成中式英语的产生。例如: [1]协助并帮助 help and assist [2]坚定并坚决地 firmly and resolutely 译文中的一个词已完全传达了原文的意思,足够了。 三是过分使用修饰语。有时候我们在写文章时会用一些修饰语,但有些修饰语有时用得过分强调,在英语中是不能被接受的。例如: A: we have to concentrate our efforts on agricultural reinforcement B: we have to concentrate on strengthening agriculture A: The prolongation of the existence of this temple is due to the solidity of its construction. B: This temple has endured because it was solidly built. A句中包含了太多的抽象名词,使句子变的复杂僵硬,难以理解,而B句表达意思明确清晰。 四是搭配不当。由于受到汉语字面的影响,翻译中往往不是犯语法错误而是更深层次的搭配不当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