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各章节重点[1]知识分享

《学前心理学》各章节重点[1]知识分享
《学前心理学》各章节重点[1]知识分享

《学前心理学》各章节重点[1]

【1】为什么说心理学史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答:人的心理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概念〗

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动物没有人脑不能形成人的心理;脑功能不健全的孩子不能完全达到正常孩子的心理水平;孩子的心理是在大脑发育的基础上发展的。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各种心理现象都是人脑对现实事物反映的不同形式;客观环境不同人就产生不同的心理。3.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它不是消极被动地、像镜子一样地反映现实,而是在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反映和反作用于现实。

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一)个体心理的发生

各种心理活动都在学前阶段开始发生。儿童出生时只有最简单的感知活动,难以与生理活动区分;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包括

知觉、记忆、表象和想象、思维

和言语、情感和意志、以及个性

心理特征,都是在出生后的早期

阶段产生。因此,研究个体心理

的发生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重要

内容。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存在个体差

异,但其过程都是从简单、具

体、被动、零乱,朝着较复杂、

抽象、主动和成体系的方向发

展,其发展趋势和顺序大致相

同;

2.相同年龄儿童的心理,一般具

有大致相似的特征;

3.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不是孤立

进行的,而是受遗传、教育、环

境等各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所

起的作用是有规律的。

这一切说明,学前儿童心理的发

展受客观规律的制约,这些规律

包括:

(1)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过程本

身的规律; (2)制约影响学前儿童

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作用的规

律。

(三)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

发展

【2】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

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答: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表现

为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及个性的

形成和发展,每种心理过程和个

性特征的发展又都有各自的特点

和具体规律。

三、学前儿童心理学与相关学科

的区别和关系

1.发展心理学2.普通心理学

3.学前教育学4.儿童解剖生理

学5.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3】学前儿童心理学与发展心理

学有何关系?

答:发展心理学又称年龄心理

学,研究对象是个体从出生到衰

老整个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发展,

又可分为儿童心理学、老年心理

学等。它更多研究个体从出生到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成熟时期心理的发展,即发展心理学的对象主要是儿童心理的发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各阶段也可以分别独立成为一些学科,如学前儿童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青年心理学等。

从广义上说,发展心理学除研究个体心理发展外,还研究人类心理种系发展,即从动物进化到人类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发展,又可分为动物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民族心理学主要研究原始人类的心理。

学前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而且是内容最充实的分支。

【4】学前儿童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有何关系?答:普通心理学研究正常的、成熟了的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儿童的心理活动,服从人类心理活动最一般的规律。学前心理学应以普通心理学为依据,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应以普通心理学知识为基础。学前心理学,不仅利用普通心理学的知识,反过来,其研究资料和成果,又可以丰富和促进普通心

理学的研究。

第二节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

意义

【5】论述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

意义

一、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

本知识

1.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包

括各种心理现象发生的时间、出

现的顺序和发展的趋势,以及随

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各种心

理活动所出现的变化和各个年龄

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2.儿童心理变化的原因,了解学

前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原因,说

明是什么因素影响儿童心理的变

化,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学前教育

理论奠定基础。幼教工作者掌握

了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知识,

可以提高自己了解孩子和教育孩

子的能力。

二、培养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

幼儿教师在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

之前总为不能完成教育任务而苦

恼,甚至认为幼儿故意和自己捣

乱而生气,但在了解幼儿心理发

展的特点和规律后,变为欣赏幼

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和幼儿建

立深厚的感情。

三、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

的方法

幼儿教师与孩子生活在一起,有

条件系统地研究孩子,了解孩子

的心理,但有的教师因不懂研究

方法而失去机会。学习研究方法

后,在教育工作中,可用观察、

谈话,甚至实验的方法了解幼

儿,使教育工作水平得以提高。

四、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学习学前心理学可以具体了解儿

童心理现象的发生条件,变化、

发展原因,外界环境对心理的影

响等。每个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行

为,都可以找到其原因。这些知

识有助于形成唯物主义观点,反

对唯心主义宿命论;了解人的认

识如何从感知发展到思维及思维

如何促进感知的提高;有助于理

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感性

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认识与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3

实践的关系;有助于理解量变到质变、矛盾的对立统一的思想。第三节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方法

一、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方法1.抓住学科特点,包括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明确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弄清心理学和学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内涵和外延;掌握儿童心理变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原因。

3.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幼儿教师有条件结合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来学习,在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过程中,要对儿童心理现象进行分析研究。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社会生活环境和教育状况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对学前儿童的心理进行客观的研究,必须对他们周围的生活条件及其所受的教育影响进行分析。对研究对象的表现要避免

主观性。

2.活动性原则

学前儿童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形

成,并且通过活动表现出来的。

因此,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必

须从他们的活动中进行分析。

3.发展性原则

学前儿童的心理是在不断发展变

化的,必须从这种发展变化中去

研究它的规律,避免孤立静止地

看问题。

三、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

法 1.观察法〖概念〗观察法是

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运用

观察法了解学前儿童,就是有目

的、有计划地观察学前儿童在日

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

表现,包括言语、表情和行为,

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

展的规律和特征。

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时应注

意的问题:

(1)制订观察计划时,必须充分考

虑到观察者对被观察儿童的影

响。要尽量使儿童保持自然状

态。根据观察目的和任务之不

同,可以采用局外观察或参与性

观察。(2)观察记录要求详细、准

确、客观。不仅要记录行为本

身,还应记录行为的前因后果。

(3)观察一般应多次反复进行,通

常需要两个观察者同时分别评

定。

2.实验法

【6】论述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

法----实验法

答:对学前儿童进行实验,就是

通过控制和改变儿童的活动条

件,以发现由此引起心理现象的

有规律性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

件与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研究

学前儿童心理常用的实验法有两

种,即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

法。

3.测验法〖概念〗测验法是根

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

解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测

验主要用于查明儿童心理发展的

个别差异,也可用于了解不同年

龄心理发展的差异。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4

4.调查访问法调查访问法,是研究者通过学前儿童的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儿童生活的成人,去了解儿童的心理表现。

5.问卷法问卷法可以说是把调查问题标准化。运用问卷法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所问对象主要是与学前儿童有关的成人,即请赦调查者按拟定的问卷表作书面回答。

6.谈话法和作品分析法谈话法是通过和幼儿交谈,来研究他们的各种心理活动。谈话的形式可以是自由的,但内容要围绕研究者的目的展开。谈话者应有充足的理论准备,非常明确的目的,以及熟练的谈话技巧。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概念〗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学发展年龄特征概述

第一节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一、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概念年龄特征:是代表同一年龄阶段

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

〖概念〗

儿童年龄特征:是儿童所特有的

不同于成人的特征。包括儿童生

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

展的年龄特征。〖概念〗

1.儿童生理年龄特征:和儿童生

理成熟有关的年龄特征;

2.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儿童在每

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

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

征。〖概念〗

【论述】为什么要强调年龄特

征?答:(1)谈儿童心理发展时要

强调年龄特征:一方面,儿童心

理发展要以生理发展为基础,年

龄越小,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

理发展的制约相对越大,而生理

成熟受年龄影响;另一方面,儿

童心理发展和他的知识经验有

关,而知识经验的积累需要时

间,时间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

条件,年龄对儿童心理发展有规

律性的制约作用。年龄只在一定

程度上制约而不能决定儿童心理

发展的特征。

(2)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

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儿

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只代表这

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

趋势和典型特点。而不是该年龄

段中每个儿童都具有这些特点;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代表该年龄

儿童本质的心理特点,而不代表

各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在儿童

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问题上,更

应正确处理一般性与个别性、典

型性与多样性、本质特征与非本

质特征的辩证关系。

二、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

定性和可变性

【1】简述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

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答:(一)稳定性

根源于本质未变的制约因素:

1.儿童脑的发育是有稳定顺序和

阶段的,神经联系的建立是有次

序的;2.人类知识经验的掌握是

有一定顺序的,儿童也必须遵

循;3.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5

理机能发生变化,要经过一个大致相同的不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二)可变性

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断变化构成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

(三)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它们的关系是相对的。

三、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

【2】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的必要性何复杂性。

答:(一)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必要性

儿童心理的发展客观上呈现一定的阶段性。

1.理论上,有必要对客观存在的各个发展阶段有清晰的认识,并做明确标志,即儿童心理学上所谓的对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2.实践中,对在教育实践中的教师及有关儿童工作者,据划分标准,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教育教学工作和其他有关工作。(二)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复

杂性

儿童心理发展阶段明显存在,但

划分复杂。

1.儿童心理发展是渐变式的、连

续性的,各阶段间无明显界限;

2.儿童心理发展受生理发展和社

会因素的影响,其发展阶段有一

定可变性,这给科学地掌握划分

阶段的标准带来困难。

(三)现行对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

划分

婴儿期(0~1岁),又称乳儿期,

包括新生儿期(0~1月)、婴儿早

期(1~6月)、婴儿晚期(6~12

月);

先学前期(1~3岁),又称幼儿早

期;

学前期(3~6岁),又称幼儿期,

包括幼儿初期(3~4岁)、幼儿中

期(4~5岁)、幼儿晚期(5~6、7

岁);

学龄期(6、7~18岁)

四、有关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几

个概念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

机期

1.转折期: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

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

曩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

况,称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概念〗

2.〖概念〗危机期:由于儿童心

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出现对成人的

反抗行为,或不符合社会行为准

则的各种表现,所以有人把转折

期称为危机期。

3.转折期与危机期的关系:儿童

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并非一定出

现“危机”,转折期和危机期有所

区别,转折期是必然出现的,但

“危机“却非必然出现,在掌握规

律的前提下,正确引导儿童心理

的发展,。危机“会化解;危机期

一般出现在转折期。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1?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或发展

某种能力的时期,称儿童心理发

展的关键期。主要表现在语言发

展和感知方面。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6

(三)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或最佳期

1.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形成某种能力、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概念〗

2.儿童心理发展敏感期的形成:【3】影响儿童心理发展敏感期的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答:(1)与生理发展的加速期有关;.(2)与儿童心理发展本身的状态有关;(3)与儿童心理的整体发展有关。

(四)儿童心理的最近发展区1.概念:儿童能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能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概念〗

2.特点:最近发展区的大小是儿童心理发展潜能的标志,也是可接受教育程度的标志,在儿童心理发展每一时刻都存在,同时又时刻都在变化,因人而异。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

一、人生第一年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称婴儿期

或乳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

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又

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

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因心理变

化发展迅速又分3个阶段:

(一)新生儿期(0~1月)

1.心理发生的基础:惊人的本

能。如吸吮反射、眨眼反射、怀

抱反射、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

射、惊跳反射、击剑反射、迈步

反射、游泳反射、巴布金反射、

蜷缩反射。这些都是无条件反

射,是建立条件反射的基础。

2.心理的发生:条件反射的出

现。条件反射的出现,使儿童获

得了维持生命、适应新生活需要

的新机制,条件反射既是生理活

动,又是心理活动,其出现是心

理的发生。新生儿期就在各种生

活活动中学习,发展各种心理能

力。因此,从孩子出生就要注意

对他的教育。

3.认识世界的开始。儿童出生后

就开始认识世界,最初的认知活

动突出表现在知觉发生和视听觉

的集中;视听觉集中是注意发生

的标志;注意的出现,是选择性

反映,是人们心理能动性反映客

观世界的原始表现。

4.人际交往的开端。通过情绪和

表情表现出交往的需要。

(二)婴儿早期(1~6月)

这段时间心理的发展,突出表现

在视听觉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依

靠定向活动认识世界,眼手动作

逐渐协调。

1.视觉、听觉迅速发展。半岁内

的婴儿认识周围事物主要靠视听

觉,因动作刚刚开始发展,能直

接用手、身体接触到的事物很有

限。

2.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手眼

协调动作,指眼睛的视线和手的

动作能够配合,手的运动和眼球

的运动协调一致,即能抓住看到

的东西。

意义:婴儿用手的动作有目的地

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

儿童的手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

官的开端。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7

3.主动招人。这是最初的社会性交往需要。这时期要注意亲子游戏的教育性。

4.开始认生。这是儿童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变化,明显表现了感知辨别能力和记忆能力的发展;表现儿童情绪和人际关系发展上的重大变化,出现对人的依恋态度。

(三)婴儿晚期(6~12月)

明显变化是动作灵活了,表现在身体活动范围比以前扩大,双手可模仿多种动作,逐渐出现言语萌芽,亲子依恋关系更加牢固。1.身体动作迅速发展。抬头、翻身(在半岁前学会)、坐、爬、站、走等动作形成。

意义:可以锻炼四肢和背部肌肉的力量和协调活动,促进大脑和小脑的神经的生长和发育;主动接触外界事物,摆脱成人的怀抱,自己活动,扩大活动范围、开阔了眼界,满足了好奇心,促进儿童认知、情绪和人际交往的发展。教育:安全保障下的玩具、游戏

作用不可忽视。

2.手的动作开始形成。五指分工

动作和手眼协调动作同时发展,

这是人类拿东西的典型。五指分

工,指大拇指和其他四指的动作

逐渐分开,活动时采取对立方

向,坐爬动作利于它的发展。

〖概念〗

除五指分工之外,手的动作发展

还表现在:(1)双手配合;(2)摆弄

物体;(3)重复连锁动作。

3.言语开始萌芽。这时发出的音

节较清楚,能重复、连续。这时

期的婴儿已能听懂一些词。

4.依恋关系发展。分离焦虑,即

亲人离去后长时间哭闹,情绪不

安,是依恋关系受到障碍的表

现。开始出现用“前语言”方式和

亲人交往,孩子理解亲人的一些

词,做出所期待的反应,使亲人

开始理解他的要求。

二、先学前期(1~3岁)

这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

期。表现:学会走路、说话,出

现思维;有最初独立性。高级心

理过程逐渐出现,各种心理活动

发展齐全。

1.学会直立行走。1~2岁独立

行走不自如,有其生理原因:

(1)头重脚轻;(2)骨骼肌肉嫩弱;

(3)脊柱弯曲没完全形成;(4)两腿

和身体动作不协调。

2.使用工具。1岁半左右,已能

根据物体的特性来使用,这是把

物体当作工具使用的开端,孩子

使用工具经历一个长期过程,可

能出现反复或倒退现象。

3.言语和思维的真正发生。人类

特有的言语和思维活动,是在 2

岁左右真正形成的。出现最初的

概括和推理,想象也开始发生。

4.出现最初的独立性,人际关系

的发展进人一个新阶段,是开始

产生自我意识的明显表现,是儿

童心理发展上非常重要的一步,

也是人生头3年心理发展成就的

集中体现。

三、学前期(3~5岁)

【4】(3~5岁)儿童心理特征是什

么?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8

答:这是心理活动形成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 (一)学前初期(3~4岁)在幼儿园称小班,特点突出表现在:1.最初步生活自理。幼儿园生活和生活范围的扩大,引起心理发展上的各种变化,认识能力、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迅速发展。

2.认识依靠行动。认识活动是具体的,依靠动作和行动进行,思维是认识活动的核心,即“直观行动思维”。

3.情绪作用大。心理活动情绪性极大,认识过程主要受情绪及外界事物左右,不受理智支配。4.爱模仿。模仿性突出,模仿也是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

(二)学前中期(4~5岁)

心理发展出现较大质变,表现在认识活动的概括性和行为的有意性明显开始发展,具体表现在:1.更加活泼好动;2.思维具体形象;3.开始接受任务;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三)学前晚期(5~6岁) 【5】5~6岁儿童心理特征是什

么?

答:幼儿园大班年龄,突出特

点:

1.好问好学。幼儿在这时期有强

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好奇心

比以前深刻;

2.抽象思维能力开始萌发。大班

幼儿思维仍是具体形象思维,但

明显有抽象逻辑思维萌芽;

3.开始掌握认知方法。出现有意

地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心理活动

的能力,认知方面有了方法。运

用集中注意的方法,有意记忆的

运用。

4.个性初具雏形。有较稳定的态

度、兴趣、情绪、心理活动,思

想活动不那么外露。

第三章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第一节注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中的作用

一、注意的概念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执行和集

中,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能动

的积极的状态。〖概念〗

特点:1.指向性:指在某一时刻

人的心理活动选择了某个对象而

离开了另外一些对象,能使人有

选择地反映事物,从而获得清晰

印象。2.集中性:指同一时间内

各种有关心理活动聚集在其所选

择的对象上;或这些心理活动深

入于该对象的程度,即心理活动

在一定方向上的强度和紧张度。

【论述】二、注意在学前儿童心

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使儿童对环境中的

各种刺激做出选择性反映并接受

更多信息。

2.维持功能,使儿童心理活动对

所选择的对象保持一种比较紧

张、持续的状态,从而维持儿童

的游戏、学习等活动顺利进行。

3.调节功能,使儿童能够发觉环

境变化,调整行为,为应付外来

刺激作相应准备,从而能更好适

应周围环境的变化。

(二)注意与心理过程

1.注意与知觉的发展。凡是注意

的对象,人们对该对象的知觉就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9

最完全、清晰、突出;注意是感知的先决条件;注意是研究幼小婴儿感知发展的指标。

2.注意与记忆的发展。注意使感知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系统。注意发展水平低的儿童,记忆发展水平也低。

3.注意与坚持性的发展。注意能加强行动力量和坚持性。幼儿只有在集中注意时,才能坚持某一行动。注意力差的学生,不但智力发展受到影响,甚至影响到纪律、交际,形成道德不良。4.注意与学前儿童的学习。注意是感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不可缺少的,是学习的先决条件,注意的范围、稳定性、分配、转移等品质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学习的效果。

第二节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趋势儿童注意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注意活动本身性质的变化、注意对象的变化。

【1】简述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趋势答:一、定向性注意的发生先于

选择性注意的发生

1.定向性注意的发生。原始的定

向反射是与生俱来的生理反应,

也是儿童最早出现的最初级的注

意。最初的定向性注意,主要由

外物特点引起,即无意注意的最

初形式。本能的定向性注意随年

龄增长占据的地位日益缩小,但

不会消失。

2.选择性注意的发生发展。选择

性注意,指儿童倾向于对一类刺

激物注意得多,而在同样情况下

对另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少的现

象。选择性注意在新生儿时已出

现,其发展表现在两方面:(1)性

质的变化,由取决于刺激物的物

理特性转向刺激物对儿童的意

义;(2)对象的变化,即范围的扩

大和对象的复杂化。

【2】二、无意注意的发生发展早

于有意注意的发生发展 1.无意

注意,指无预定目的,不需意志

的努力、自然而然产生的注意。

无意注意与生俱来,但也有发展

过程,表现在注意的性质和对象

不断变化;稳定性增长,对象范

围扩大。

2.有意注意,指有目的、有意识

支配的、主动的注意,2岁以后

开媾萌芽,幼儿期开始发展。有

意注意的发展,使儿童注意发生

变化,心理能动性增强。

第三节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注意

发展的特征

【3】一、新生儿注意的特征

1.注意的最初形态定向性注意出

现。定向反射性注意在新生儿瓣

出现,婴儿期较明显,成人也可

观察到,这是本能的无条件反

射,也是无意注意的最初形态。

2.选择性注意的萌芽,视觉偏爱

法研究表明选择性注意在新生儿

期已经萌芽。视觉搜索运动轨迹

的实验,也证明了新生儿选择性

注意的萌芽。

【4】二、1岁前儿童注意发展的

特征

主要表现在注意选择性的发展

上,其基本特征是: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0

1.注意的选择性带有规律性的倾向,这些倾向主要表现在视觉方面,也称视觉偏好。

2.注意的选择性的变化发展过程,从注意局部轮廓到较全面的轮廓;从注意形体外周到注意形体的内部成分。

3.经验在注意活动中开始起作用。

【5】三、1~3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

1.注意的发展和“客体永久性”认识密不可分;客体永久性:即能够找到不在眼前的物体,确信在眼前消失了的东西仍然存在。在这之前,物体在儿童眼前消失,他就不再找,似乎物体已经不存在。是儿童处于智慧的萌芽阶段的标志。

2.注意的发展开始受表象的影响;3.注意的发展开始受言语的支配;4.注意的时间延长,注意的事物增加。

【6】四、3~6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无意注意占主要地位,有意注意逐渐发展。(一)无意注意占优势,其发展表

现为:

1.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仍然是引起

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

2.与兴趣和需要关系密切的刺激

物,逐渐成为引起无意注意的原

因。

(二)有意注意初步形成,处于发

展的初级阶段,水平低、稳定性

差,依赖成人的组织和引导,有

如下表现特点:

1.幼儿的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

平的局限;2.幼儿的有意注意是

在外界环境,特别是成人要求下

发展的;

3.幼儿逐渐学习一些注意方法;

4.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一定活动

中实现的。

【论述】第四节注意的规律与幼

儿的活动

一、注意的选择性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的选择:指对环境中的各种

刺激做出选择性的反映,使儿童

在一定的时刻选择重要的或符合

需要的对象,并做出清晰的反

映。

1.注意的选择性随年龄增长而发

展:一方面依赖生理成熟;一方

面与后天的学习训练,个人的知

识经验及兴趣情绪有关。

2.教育意义:

(1)幼儿教育内容的安排,要适合

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

(2)幼儿在注意物体特征方面存在

个性差异;(3)幼儿注意选择性可

通过教育强化改变。

二、注意的范围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的范围:又叫注意的广度,

指人在比较短的时间性片断中所

能清楚地知觉到的食物的数量。

1.注意的范围有一定的生理制约

性,还取决于注意对象的特点及

本人的知识经验。

2.教育意义:

(1)提出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同一

短时间内不能要求注意太多方

面;(2)呈现挂图或直观教具时,

数目不能太多,排列应当有序;

(3)采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方法

教学,帮助获得知识经验,扩大

注意范围。

三、注意的稳定性与幼儿的活动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1

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在集中于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中所能持续的时间,它是注意的一种重要品质,使幼儿游戏、学习活动等获得良好效果的基本保证。

1.幼儿注意的稳定性与注意对象及幼儿自身状态有关,随年龄增长而增强。

2.教育意义:

(1)教育教学内容难易适当,符合幼儿心理发展水平; (2)教育教学方式要新颖多变,富于变化;

(3)幼儿园大中小班作业时间应当有别,集体活动时间适当、内容多样。

四、注意的分配与幼儿的活动:注意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注意指向于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及在同一时间内,同时注意两个以上的事物或同时从事两种以上的活动。

1.注意分配的基本条件就是同时进行的活动中,至少有一种达到自动化的熟练程度,还与注意对象的刺激强度、个人的兴趣、控制力、意志力等有关。2.教育意义:

(1)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幼儿的有

意注意与自我控制能力; (2)加强

动作或活动练习,使幼儿对活动

熟练,做起来不必花费太多注意

力和精力;(3)使同时进行的活

动,在幼儿头脑中形成密切的联

系。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

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1、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

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

映,属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

生理作用相联系。包括视、听、

嗅、味、肤、动与平衡等。

2、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

器官的食物的整体的反映。它以

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

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

息的加工。它反映刺激所代表的

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同

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简答】二、感觉和知觉在学前

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

认知过程;2.两岁前儿童依靠感

觉和知觉认识世界;3.感觉和知

觉在3~6岁儿童的心理活动中占

优势;4.幼儿的记忆、情绪和意

志也受感知觉的影响。

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

阶段

一、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

感觉与生俱有,出生后不久,知

觉就在感觉基础上发展起来。在

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对刺激物

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很低。

【简答】二、从知觉的概括向思

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1出生后第一年,婴儿认识事物

依靠知觉的恒常性,○21岁后随

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知觉的概括

水平逐渐提高;○31岁多常按照

某个事物的明显特征来辨认物

体;○4随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知觉

的概括性逐渐向思维的概括性过

渡。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2

三、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

3岁后,儿童对物体的知觉,渐渐和有关的概念相联系,知觉活动已发展到能够进行观察。

第三节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两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颜色视觉的发展。

一、视觉敏度的发展

(一)视觉敏度的概念

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简答】(二)视觉敏度发展的机制

1.晶状体的变化调节; 2.中枢神经系统对视感觉的信号加以辨认;3.视觉系统突触组织的发展是辨别能力发展的基础;4.控制眼动的能力; 5.经验的参与,即视知觉。

(三)视觉敏度发展的年龄特点1.新生儿的视觉敏度,孩子出生

后即能看见眼前东西,最佳视距

在20cm左右;

2.婴幼儿的视觉敏度,6个月内

是视觉发展的敏感期,4个星期

的婴儿视力为20/60,8个星期

为20/100,5~6个月为20/

20。

(四)视觉敏度的测定

1.视力检查表测定:一般的E字

检查表;专为儿童设计的图形视

力表;2.用简单观测方法。

【简答】(五)影响婴幼儿视力的

因素

1.受遗传和环境影响,视觉经验

是促进视觉发展的必要因素。影

媳视力减退的条件:

(1)光线照明;(2)户外活动和身

体锻炼;(3)坐姿不良。

2.儿童弱视:指在视觉发育障碍

的一种常见病,弱视者实力达不

到正常水平,两眼不能同时注意

一个目标,无立体感,不能判断

自身的空间位置,分不清物体离

自己的原籍高低,定位不准确,

不能完成精细动作。(1)表现;(2)

成因;(3)治疗。

二、颜色视觉的发展

1.颜色视觉:指区别颜色细致差

异的能力,亦称辨色力。

2.婴儿的颜色视觉:婴儿出生后

第三个月开始区分红、绿两种光

刺激,但不稳定,第四个月比较

稳定。颜色视觉与颜色的明度、

色调、饱和度有关。

3.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

在区别颜色细微差别能力的继续

发展,同时对颜色的辨别和掌握

颜色名称结合起来。3岁儿童不

能认清基本颜色和区分各种颜色

的色调。4岁区别色调细微差别

的能力发展,开始认识一些混合

色。5岁注意到色调、明度和饱

和度,能辨别更多混合色。颜色

辨别能力的发展,主要在于掌握

颜色的名称,主要依靠生活经验

和教育。

4.色盲是颜色视觉异常,可分为

全色盲、全色弱、红绿色盲和红

绿色弱4种。

第四节学前儿童听觉的发展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3

一、听觉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1.听觉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依靠听觉辨认周围事物发声特点;

2.依靠听觉感受音乐,学唱歌曲,欣赏乐曲,从而还得到美育的熏陶;

3.儿童与成人交往,特别是学习口语,必须依靠听觉.听觉对智力、个性发展也有影响。

二、儿童听觉的发生

(一)胎儿对声音的反应

胎儿对声音有反应。据此,孕妇应多听宁静悦耳的音乐.避免过多噪音刺激。

(二)新生儿听觉的发生

新生儿对不同的声调,声音的纯度、强度和持续时间等都有不同的反应。

(三)听觉与视觉协调活动的发生1.听觉和视觉很早就发展起来;2.持续、复合的听觉刺激有助于视觉定向;3.听觉刺激能导致视觉的习惯化;4.婴儿能识别同时出现的视听觉

刺激的一致性。 (四)新生儿的听

觉偏好新生儿爱听人的声音、母

亲的声音、柔和的声音、高音调

的声音。

三、婴幼儿听觉的发展

随年龄增长,学习语言、接触音

乐环境和接受听觉训练的过程

中,婴幼儿的听觉迅速发展:儿

童的听觉阈限值逐渐降低,听觉

感受性提高。

四、学前儿童听觉的个别差异

出生后24小时内的新生儿,听觉

反应已可分五等,反应形式、强

度也不同,存在音高差别阈限。

五、学前儿童听觉的测定

1.观察听觉行为;2.简易测

听;3.用仪器做听力测查。

【简答】六、听力的保护与培养

(一)避免噪音污染

1.在家庭为幼儿创设安宁环境;

2.在幼儿园教育孩子避免大声喧

哗;3.采用吸音设备;4.用养

花种草等净化环境。

(二)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乐音和

音乐活动都是幼儿发展听觉的有

力手段。

(三)通过学习语言发展听觉在幼

儿园,可组织专门训练听力的游

戏,训练听力辨别力等。

七、聋儿听觉康复的训练 1.早

期验配助听器 2.早期听力训练

(1)对声音的感知和理解:在游戏

中运用音响玩具、游戏,感官功

能代偿,音乐训练等;

(2)对声音的辨别:结合图片、实

物或模型,使聋儿感知不同事物

发出的声音。

第五节学前儿童触觉、动觉和

痛觉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触觉的发展触觉是

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 (一)儿童

触觉的发生儿童出生就有触觉反

应,许多种无条件反射都有触觉

参加。

(二)口腔的触觉

儿童出生具有口腔触觉,且通过

它认识物体。

(三)手的触觉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4

1.触觉探索主要通过手来进行,儿童出生就有本能触觉反应;2.视觉和手的触觉协调,是半岁婴儿认知发展的里程碑,也是手的真正触觉探索的开始;

3.眼手协调出现的标志是伸手能抓到东西.表明儿童知觉达到了能知觉到物体的位置、手的位置、视觉指导手的触觉活动。二、学前儿童动觉的发展

动觉的发展使婴幼儿动作越来越准确.动作感受性提高,有助于手控制自己的动作.而系统训练有利于提高动觉感受性,提供声音和视觉刺激物等作为信号.有助于提高儿童对动觉的意识。三、学前儿童痛觉的发展

儿童痛觉是随年龄增长而发展的,表现在痛觉感受性的提高。1.疼痛发生的条件:

(1)伤害或过强刺激的刺激量;(2)痛觉阈限;(3)痛的情绪。

2.疼痛包括痛的感觉和痛的情绪,孩子疼痛的阈限随年龄增长而降低。第六节学前儿童空间知觉和时间

知觉的发展卒问知觉包括形状知

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距离

知觉。

一、学前儿童形状知觉的发展

(一)婴儿的形状知觉

1.很小的婴儿已能辨别不同的形

状,具有对形状的知觉的恒常

性; 2.对物体形状的视觉偏

好。

(二)幼儿的形状知觉

1.在视觉、触觉、动觉的协调活

动中,对几何形体知觉的效果最

好;

2.对几何图形辨别的难度由易到

难,具顺序性;3.形状知觉和掌

握形状的名称相结合;

4.形状知觉在先,用词概括形状

的能力在后;5.通过游戏可提高

形状知觉水平;

6.日常生活需要形状知觉,也为

形状知觉发展提供条件。

二、学前儿童大小知觉的发展

1.婴儿对物体大小知觉的恒常性

已经形成; 2.视触动觉的共同

活动,利于幼儿对积木大小的知

觉; 3.对物体大小知觉的发

展,蕴含着辩证思维发展的萌

芽。

三、学前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

1.婴儿已有听觉定位能力;

2.正常儿童主要依靠视觉定位;

3.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主要和词

语所代表的方位概念结合;4.幼

儿方位知觉的发展早于方位词的

掌握;

5.只能辨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

方位;6.方位知觉的发展是幼儿

人学准备的重要内容;

7.方位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

上下、前后、左右方位的辨别。

四、学前儿童距离知觉的发展

1.防御反应表明婴儿已有距离知

觉;2.婴儿能够区分物体与自己

的距离;3.距离知觉的发展受经

验影响;

4.已有深度知觉,且受刺激模式

和刺激条件的影响;,5.深度知

觉的发展受经验影响较大。幼

儿园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中。因

深度知觉的发展不足而出现安全

问题.教师要特别注意加强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5

育。游戏和体育活动能够促进幼儿距离知觉、深度知觉的发展。

五、学前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1.婴儿主要依靠生理上的变化产生对时间的条件反射,即由生物节奏周期(生物钟)所提供的时间信息而出现的时间知觉。

2.随年龄增长,会产生与具体事物和事件相联系的时间知觉,主要是依靠生活中接触到的周围现象的变化。

3.逐渐能通过钟表和日历认识时间,把钟表和日历上的字符形象化。

4.6岁以后,能够开始学习对持续时间进行估计。

5.幼儿时间知觉发展的方向是思维参与时间的知觉。即把时间知觉和时间概念联系起来。

第七节幼儿观察的发展

【简答】幼儿观察的发展,表现在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概括性以及观察方法等方面。一、观察的目的性加强幼儿观察

的目的性从低到高可分为三级:

低级、中级、高级。

二、观察的持续性延长幼儿初

期,观察持续时间很短,其持续

性和目的性有关。

三、观察的细致性增加经过系统

的培养,幼儿观察的细致性能够

有所提高。

四、观察的概括性提高对图像观

察概括化可分四个阶段:个别对

象、空间联系、因果联系、对象

总体。

五、观察方法的形成幼儿的观

察,是依赖于外部动作向以视觉

为主的内心的活动发展。

1.幼儿的观察是从跳跃式、无序

的逐渐向有序性的观察发展。

2.幼儿掌握观察方法,需要教师

指导和培养,如指导不当,反而

阻碍幼儿观察的发展。

3.成人的指导语,往往影响幼儿

观察图画的水平。

【论述】第八节感知觉规律在幼

儿教学中的运用

一、适应现象

1.感觉是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

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持续

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这种

现象叫适应现象。

2.幼儿园各班活动室应有通风换

气设施和制度,以保证空气清

新。

二、对比现象

1.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

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

化,这种现象叫感觉的对比,分

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种。

教师在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时,

掌握对比现象的规律,对提高幼

儿感受性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不同分析器的感觉,也会因相

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在

视觉感性方面较明显。

在组织幼儿观察活动时,不应有

喧哗声,教师的声音也不应很

大。

三、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受

以下因素影响:

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包括颜

色、形状、声音和强度方面的差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6

别,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分离。

教师要运用背景与对象关系的规律,教师的板书、挂图和实验演不,应当突出重点,加强对象与背景的差别;教材的重点部分,使用粗线条、粗字体或彩色笔,使它们特别醒目;教学指示棒与直观教具的颜色不要接近。2.对象的活动性。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易被知觉为对象。

据此,教师应尽量多地利用活动模型、活动玩具及幻灯、录像等,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3.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在视觉刺激中.凡距离上接近或

形态上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组成知觉的对象;在听觉上,刺激物各部分在时间上的组合,即“时距”的接近也是分离知觉对象的重要条件。

据此.教师绘制挂图时,为突出需要观察的对象或部位,周围最好不要附加类似的线条或图形。注意拉开距离或加上不同色彩;凡说明事物变化或发展的挂

图.更应注意每一个演进图的距

离;教师讲课声音应抑扬顿挫。

4.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结合。

人的知觉是在两种信号系统的协

同中实现的。由于词的作用可以

使幼儿知觉的效果大大提高,直

观材料加上教师讲解,幼儿才能

很好理解。

据此,教师对直观材料的区别,

必须和言语讲解结合起来。

第五章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第一节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中的作用

1、定义: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

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2、

环节包括识记、保持、恢复。恢

复又包括两种形式:再认、再现

(回忆)

【简答】二、记忆在学前儿童心

理发展中的作用

1、记忆与知觉的发展记忆在知觉

的基础上进行,而知觉的发展又

离不开记忆。知觉中包括着经验

的作用。知觉的恒常性和记忆有

密切关系。

2、记忆与想象、思维的发展儿童

的想象和思维过程都要依靠记

忆。记忆把知觉和想象、思维联

结起来,使儿童能对知觉到的材

料进行想象和思维。儿童最原始

的想象和记忆不易区分。

3.记忆与言语的发展儿童学习语

言要靠记忆,儿童在语言交际过

程中离不开记忆。

4.记忆与儿童情感、意志的发展

记忆的发展影响儿童情感和意志

的发展。记忆使情感丰富,意志

活动稳定。

第二节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一、记忆的发生

(一)记忆发生的指标从认知心理

学观点看,记忆包括信息的输

入、存储和提取过程。判断个体

记忆发生的时间与所用指标有

关。前语言时期儿童的记忆,一

般采用三个指标:1.习惯化;

2.条件反射;3.重学记忆。

(二)记忆发生的时间

1.习惯化不学而能。新生儿出生

不久即出现对刺激物的习惯化,

这是原始的记忆因素。2.自然条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7

件反射发生于出生后10天左右;人工条件反射出生 1~3天的新生儿即可形成。采用指标不同,判定记忆发生的时间也稍有不同,但不论用何种方法或指标进行研究,都可肯定,新生儿期已经出现了记忆。

【简答】二、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一)记忆保持时间的延长 1.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依次出现;2.记忆的潜伏期延长,即长时记忆保持的时间延长; 3.由“幼年健忘”到出现可保持终生的记忆。幼年健忘:指3岁前的儿童的记忆一般不能永久保持的现象。

(二)记忆提取方式的发展1.儿童最初出现的记忆全部都是再认性质的记忆; 2.整个学前期,再现都落后于再认; 3.再现在两岁左右出现,再认和再现的差距随年龄增长而缩小; 4.再认依赖感知;再现依赖表象。

(三)记忆容量的增加1.记忆广度。人类短时记忆广度为7±2个信息单位(组块),儿童不是一开始就具有人类记忆广度的;2.记

忆范围扩大,指记忆材料种类的

增多,内容的丰富,信息加工熊

力增强;3.工作记忆能力增强。

工作记忆:指在短时间记忆过程

中,把新输入的信息和记忆中原

有的知识经验来联系起来的记

忆。

(四)记忆内容的变化从记忆内容

看,可分为运动记忆、情绪记

忆、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

1.运动记忆(2周左右)。儿童最

早出现的是运动记忆; 2.情绪

记忆(6个月左右),新生儿已有明

显表现; 3.形象记忆(6~12个

月左右)。依靠表象进行;表象:

指过去感知而当前没有作用于感

觉器官的事物在头脑中出现的形

象。 4.语词记忆(1岁左右).在

掌握语言的过程中逐渐发展。

【简答】三、记忆策略的形成

震忆策略的形成和记忆有意性的

发展密切联系.包括对记忆的计

燃和使用记忆的方法。常见记忆

策略有:1.反复背诵或自我复

述;2.使记忆材料系统化;

3.问接的意义识记。

第三节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记忆

发展的特点

1岁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一)新生儿记忆的特点新生儿是

记忆发生的时期,主要是短时记

忆。表现为对刺激的习惯化和最

初的条件反射。

(二)出生后头半年记忆发展的特

1.长时记忆开始发生的阶段(1~

3个月);2.长时记忆有很大发展

(3~6个月)。‘

(三)生后第二个半年记忆发展的

特点

1.再现的潜伏期明显延长(6~12

个月);2.开始出现工作记忆(8

个月左右)。

【简答】二、1~3岁儿童记忆发

展的特点

1.再认的内容和性质发生变化,

再认形式的记忆发展较早。语言

真正发生后,再认的内容和性质

迅速发生变化。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8

2.符号表象记忆产生,1岁以后,由于语言发展,儿童得以用符号进行表征,从而产生符号表象记忆。

3.短时记忆出现重要变化,由于语言产生而发生重大变化。4.出现初步的回忆,用行动表现出初步回忆能力:

(1)替成人找东西;

(2)延迟模仿:当刺激物出现后,不是立即模仿,而是过了一段时间后,突然出现模仿行动。

【论述】三、3~6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到了幼儿期,记忆的水平显著提高:无意记忆、机械记忆、形象记忆继续发展。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记忆的意识性、理解性明显提高,表现为有意记忆、意义记忆、语词记忆和记忆方法继续发展。这表明记忆发生了质的变化。

(一)意识性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基本特点)。1.无意记忆占优势:(1)无意记忆的效果优于有意记

忆;(2)无意识记效果随年龄增长

而提高;(3)无意记忆是积极认知

活动的副产物,不是直接接受记

忆任务和完成记忆任务而产生,

而是在完成感知和思维任务过程

中的附带结果。

幼儿无意识记的效果依赖于:

①客观事物的性质;⑦客观事物

与主体的关系;③认知活动的主

要对象或活动所追求的事物;④

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量;

⑤活动动机。

2.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1)有意识记在成人教育下产生;

(2)有意识记效果依赖于对记忆任

务的意识和活动动机; (3)有意再

现的发展先于有意识记。有意再

现有三种行为类型。

(二)理解性

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

高。

1.机械记忆用得多,意义记忆效

果好。

(1)机械记忆用得多,较多运用机

械记忆,可能是因为:

①大脑皮质的反应性较强,感知

一些不理解的事物也能留下痕

迹;

②对事物理解能力差,对材料不

理解,不会进行加工,只能死记

硬背,进行机械记忆。., (2)

幼儿意义记忆的效果优于机械记

忆,原因:

①通过对材料理解而进行,理解

使材料和已有知识经验联系,把

新材料纳入已有知识经验体系;

②机械记忆只把事物作为单个孤

立的小单位来记忆,意义记忆使

记忆材料互相联系,从而把孤立

的小单位联系起来,形成较大单

位或系统。

2.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都在不断

发展。年龄小的幼儿意义记忆比

机械记忆效果高得多,随年龄增

长,差距缩小,主要是因为意义

记忆向机械记忆渗透,机械记忆

中加入了越来越多的理解成分。

(三)记忆内容

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

发展。 1.幼儿形象记忆的效果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9

优于语词记忆(形象带有直观性、鲜明性);

2.幼儿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都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3.幼儿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的差别逐渐缩小。

(四)记忆方法

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有意记忆和意义记忆的发展,意义记忆对机械记忆的渗透及其相互接近.都反映了幼儿记忆过程的自觉意识性和记忆策略、方法的发展。幼儿能够对记忆材料加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使记忆形象和语词联系。

【论述】第四节记忆的保持和遗忘规律在

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一、记忆的保持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1.保持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是识记和恢复(再认和再现)的中间环节。

2.保持是一个动态过程。在保持阶段.知识经验会发生

“量”和“质”两方面变化.就“量”而

言.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显著

表现就是遗忘;就“质”而言.因

知识经验、加工组织经验的方式

不同,回忆的内容会变化。有的

内容变得简略了、概括了.不重

要的细节消失了;有的内容变得

更加完整合理;而有的却变得更

加具体、夸张、突出。

学前儿童年龄小.大脑神经发育

不够成熟。知识经验缺乏.更容

易变化,忘事。因而对学前儿童

记忆保持的要求不能太高,而应

实事求是,符合记忆的心理年龄

特点,教孩子学习知识,要注意

巩固率或识记后的保持率。

二、根据遗忘规律科学地组织复

(一)遗忘

即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再

现,或者再认或再现时发生错

误。有几种情况:不完全遗忘,

能再认不能再现;完全遗忘,既

不能再现也不能再认;临时性遗

忘,一时不能再认或再现;永久

性遗忘,永远不能再认或再现。

(二)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德国心理

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的揭示了

遗忘规律: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

开始,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

快,以后逐渐缓慢,简单说,就

是“先快后慢”。

(三)科学地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

和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方式多

样化,多种感官综合运用;

3.利用记忆恢复的规律。幼儿有

一种特殊的记忆恢复(回涨)现

象。

这就要求我们指导孩子进行科学

的分散复习,分散复习不是简单

重复,而要使复习方式多样化,

做到眼耳手脑并用。正确看待“回

涨“现象,利用这一规律组织孩子

学习、游戏。

三、排除影响“保持”的因素,科

学地安排识记材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0

学前心理学练习 绪论和第一章

绪论及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所研究的年龄范围是() A、0—3岁 B、0—6岁 C、0—18岁 D、0—25岁 2、条件反射受()控制。 A皮下中枢B皮层C皮层和皮下中枢 3、心理产生的物质基础是()。 A脑B客观现实C实践活动 4、“望梅止渴”属于()。 A无条件反射B条件反射C既是条件反射又是无条件反射 5、与人的视觉有关的是()。 A额叶B顶叶C颞叶D枕叶 6、强光照射引起瞳孔收缩属于()。 A反馈B反映C无条件反射D条件反射 7、“尝梅止渴”属于()。 A无条件反射B条件反射C既是条件反射又是无条件反射 8、下列哪个选项是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A望梅止渴B望而生畏C谈梅生津D见虎色变 9、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 A 间脑 B脊髓 C 延脑 D 中脑 10、学前儿童心理学所研究的年龄范围是() A、0—3岁 B、0—6岁 C、0—18岁 D、0—25岁 11、学前期又称() A、幼儿期 B、幼儿早期 C、幼儿初期 D、幼儿中期 12、人的一切心理活动按其产生方式来说,都是脑的() A.意识活动 B.反射活动 C.智力活动 D.精神活动 13、听觉中枢位于() A.额叶 B.颞叶 C.枕叶 D.顶叶 14、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留下痕迹的过程称之为() A.反映 B.感受性 C.意识 D.反应 15、心理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来自于() A 教育 B 环境 C 遗传 D 社会 16、社会环境中,()对儿童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A 遗传 B 环境 C 教育 D 需要 二、填空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简称。 2、科学心理学诞生于年,其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 3、人的心理现象十分复杂,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和两大部分。 4、大脑皮层分为4个叶:、、和。 其中是皮层的高级部分,占皮层表面积的。 5、认识过程具体表现为、、、和。其 中是认识过程中核心的心理。 6、个性心理特征包括、和。。 7、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著的一书,被认为是历史上最早系统论述 心理学思想的著作。 8、大脑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按照起源可把它分为和。 由低级神经中枢控制的是。 9、人的心理一方面受的制约,一方面又受人的的折射,是

教师幼儿学前教育心理学串讲笔记第三章学习理论

第三章学习理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学习理论的产生、学习理论的发展以及学习理论的学派分类 2.了解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基本特点和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并理解和掌握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说”、格思里的邻近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 3.了解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并理解和掌握格式塔心理学的学习“顿悟说”和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4.了解折中注意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注意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并六届和掌握托尔曼的“认知—期待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康布斯和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本章重点: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说”、格思里的邻近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格式塔心理学的学习“顿悟说”、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托尔曼的“认知—期待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本章难点:学习理论的发展,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学习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一)学校理论的产生 1. 学习心理思想的产生 2. 学习理论产生的标志

3. 学习理论产生时期所形成主要学习理论 4. 学习理论产生时期的主要特征 (二)学校理论的发展 1. 学习理论发展时期所形成的主要学习理论 2. 学习理论发展时期的主要特征 (三)学习理论流派的分类 第二节条件作用学习理论 (一)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说” 1. 桑代克学习联结说提出的标志 2. 桑代克对学习实质的解释 3. 学习联结说的主要内容 4. 学习的三大定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1. 巴甫洛夫对学习实质的解释 2. 巴甫洛夫的学习律 (三)格斯里的邻近条件作用学习理论 1.格思里在学习理论的提出上与桑代克和巴甫洛夫的区别 2.格思里对刺激、反映的理解 3.邻近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及其对学习实质的解释 4.格思里的学习律 (四)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论 1.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学习理论

学前班学前心理学第三章感知觉练习题

2014 级第三章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幼儿常常将"b”和“d”,“p”和“q”相混淆,这是因为其( )发展不够完善。 A.大小知觉 B.形状知觉 C.方位知觉 D.深度知觉 2.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属性的反映。 A.个别 B.整体 C.外部 D.本质 3.感受身体运动与肌肉和关节的位置的肌动觉属于() A.远距离感觉 B. 外部感觉 C. 近距离感觉 D. 内部感觉 4.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第一步是( )。 A.视觉B听觉C. 感觉D. 知觉 5.产生感觉的第一步是()。 A.转换 B. 收集信息 C. 神经传导 D. 中枢加工 6.人眼的可见光,其波长约为( D )毫微米。 A.500—600 B.0—1000 C.380—1280 D.400—750 7.由暗处到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 不清外界物体,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体。这种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称为(B ) A.暗适应 B.明适应 C. 不适应 D. 知觉适应 8.从亮处到暗处,人眼开始时看不见周围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区分 出物体,人眼这种感受性逐渐提高的过程叫( )。 A.明适应 B. 光适应 C. 暗适应 D. 不适应 9.白天进入电影院,开始看不见座位情况,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能加以分辨,这个过程是(C )。 A.漂白过程 B. 明适应 C. 暗适应 D. 感觉后效 10.“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 ) A.适应现象 B. 听觉适应 C. 嗅觉刺激 D.味觉刺激11.人耳所能接受的振动频率是多少赫兹?( ) A.20—2000 B.200—2000 C.20—20000 D.200—20000 12.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属性的整体的反映叫( ) A.感觉 B. 知觉 C. 记忆 D. 想像 13.看电影时,人们的知觉活动主要是( ) A. 视知觉 B. 听知觉 C. 视、听知觉 D. 视、感知觉 14.一旦形成固定认识,形状、大小、高度、颜色等知觉的改变不影响人们对物体的认知,这说明知觉具有() A.整体性 B.理解性 C.恒常性 D.适应性15.看见一面红旗时,人们立刻能认识它的心理活动是( ) A. 视觉 B. 色觉 C. 知觉 D. 感觉 16.将对象从背景中分化出来的知觉特性是( ) A. 整体性 B. 选择性 C. 理解性 D. 恒常性 17.下列不属于知觉基本特性的是( )。 A.知觉的选择性 B. 知觉的理解性 C. 知觉的主观性 D. 知觉的恒常性18.在“万绿丛中一点红”中,绿草更易被归为一组,这是知觉的()。 A. 整体性 B. 选择性 C. 理解性 D. 恒常性 19.看到一朵红花,这时的心理活动为( ). A.感觉 B. 知觉 C. 视觉 D. 色觉 20.双关图是____________中的现象。( ). A.知觉选择性 B. 知觉整体性 C. 知觉恒常性 D. 知觉理解性 21.把煤放在日光照射下,把白粉笔放在阴影里,尽管前者反射的光比后者更多,但看起来依然是煤较黑,粉笔较亮,这是() A.知觉的理解性B. 知觉的选择性C. 颜色恒常性D. 知觉的组织性 22.通常人们觉得北方人是粗犷爽朗的,而南方人则是温和细腻的,这是()A.近因效应B. 第一印象C. 晕轮效应D. 刻板效应 23.“一好百好”,“一坏百坏”,这种社会认知效应称为()。 A. 刻板效应 B. 近因效应 C. 晕轮效应 D. 首因效应 24.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

学前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学前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学前教育心理学主编李小融 第一章学前教育心理学概述 名词术语 1、学前教育心理学:是在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心理学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学科,是学前教育 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学前教育教师教学和儿童学习与活动的心理现象和揭示学前教育教师教学和儿童学习与活动心理规律的一门学科。 2、蒙台梭利:玛丽亚·蒙台梭利(187-1952),意大利幼儿教育学家,以所从事的医学 心理学背景研究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并于1907年创办了“儿童之家”。 3、直接教学方案:1960S,贝雷特和英格曼依据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原则,创建了贝- 英学前教育学校,在此基础上又发展成了直接教学模式。 4、观察法:是学前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表现,从而对他进行 了解。 5、调查法:调查法与观察法不同,她不是直接观察被试者进行某种心理活动时的表现, 而是通过其他有关资料,间接地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 6、实验法:学前教育实验法是依据一定的学前教育教学理论假说,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 行的,运用必要的控制方法变革研究对象、探索教育学的因果规律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 7、个案法:临床个案法是对教与学的个案做详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法。 问答 1、谈谈学前教育心理学究竟是一门怎样的学科? 答:学前教育心理学是在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心理学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学科,是学 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学前教育教师教学和儿童学习与活动的心 理现象和揭示学前教育教师教学和儿童学习与活动心理规律的一门学科。 2、你是如何理解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的? 答:萌芽阶段:18世纪至20世纪40、50年代,该时期学前教育心理学尚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代表人物法国的卢梭、德国的福禄贝尔、意大利的蒙台梭利。(二)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学前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普遍重视,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各种学前教育方案层出不穷。(三)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学前教育心理学由一个研究领域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请结合实际谈谈学习学前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1)增加对学前教育过程和学前儿童学习与活动过程的理解; 2)学前教育心理学知识是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基础; 3)有助于科学地总结学前教育教育教学与活动经验; 4)为学前教育教学与活动改革和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基础。 4、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有哪些? 1)研究学前儿童学习与活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 2)科学指导学前教育教学活动实践; 3)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心理学理论。 5、学前教育心理学有哪些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问卷、访谈、测查),实验法,临床个案法,其他研究法

学前心理学各章节复习题

学前心理学各章节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解释概念或术语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P4就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的概念:心理就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要点: (1).心理就是脑的机能。(2).心理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3).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 3、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在0~6岁这个年龄范围内的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 儿童心理发展就是指从初生到成熟(一般指0~18岁)心理的发展 二、简答题 1.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应注意哪些问题?P10 答:(1)制定观察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观察者对被观察儿童的影响; (2)观察记录要求详细、准确、客观; (3)对学前儿童的观察一般应反复多次进行,通常需要两个观察者同时分别评定 2、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原则有哪些? 1.客观性原则 2.活动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 3、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有哪些? 1.观察法(观察法就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 2、实验法(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3)教育心理实验法 3.测验法 4.调查访问法 5.问卷法 6.谈话法 7.作品分析法 三、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P7

答:(1)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知识。 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至少可以获得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与儿童心理变化的原因。 (2)培养对学前儿童的兴趣与感情。 (3)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 (4)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详见P7~9 2、幼教工作者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必要性 1.幼教工作者掌握了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可以提高自己了解孩子与教育孩子的能力。 2.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可以培养幼教工作者对学前儿童的兴趣与感情。 3.幼教工作者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并在教育工作中使用各种方法了解儿童,可以提高教育工作水平。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P18-54 一、解释概念或术语题 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就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 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2.关键期:就是指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某种特征的形成,或某种能 力的发展,一个时期容易出现,过了这个时期,就难以产生。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的时期,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3.敏感期:就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与形成某种能力或行为比较 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简单口语在2-4岁;掌握数概念在5—5岁半;形象视觉发展在4岁以前;坚持性在4—5岁;学前期就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最佳期,4岁前就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4.最近发展区:就是指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与 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最近发展区的大小就是儿童心理发展潜能的主要标志也就是儿童接受教育程度的重要标志。 5、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

《学前心理学》复习重点

《学前心理学》复习重点 本课程的期末考试方式为开卷考试,考试题型有选择题、判断对错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分析题,请大家认真复习,都能取得好成绩。 1.观察法 2.遗传决定论及环境决定论 3.幼儿的情绪 4.机械记忆以及意义记忆 5.记忆的种类 6.想象 7.思维方式 8.年龄特征 9.. 10.具体形象思维 11.社会性微笑 12.气质 13.类型 14.视觉悬崖 15.埃斯沃斯的贡献 16.同化 17.个性 18.心理年龄特征 19.依恋 20.《 21.自我意识 22.儿童动作发展 23.学前儿童无意注意 24.学前儿童时间知觉 25.学前儿童自我评价 26.学前儿童同伴交往 27.儿童说谎分析、方仲永案例分析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 《学前心理学》 一、选择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是(C)。 A.从出生到成熟时期心理的发生发展 B.从初生到入学前心理发生发展规律 C.0~3岁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的规律 D.6~18岁儿童心理的发展 2.运用观察法了解学前儿童就是(A)。 A.有目的、有计划的在正常生活条件下观察儿童的外部行为并分析其心理活动 ¥ B.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观察儿童的行为并揭示其心理 C.通过儿童的家长去了解其心理活动 D.通过和儿童的交谈研究其各种心理活动 3.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C)。 A.同一年龄阶段的人表现出来的典型的特征 B.和儿童生理成熟有关的年龄特征 C.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D.每个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4.狼孩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水平只相当于几岁儿童的发展水平,这充分说明(D )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A.遗传因素 " B.生理成熟 C.自然环境 D.社会环境和教育 5.儿童的年龄越(A),心理发展越快,这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A.小 B.接近学前晚期 C.大 D.接近于成年 6.儿童的手眼协调动作大约在(B)出现。 A.0~1月 【 B.4~5月 C.6~12月 D.1~3岁 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C)。

学前心理学章节练习题1-4章

第一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A.直观 B.客观 C.概括 D.能动 2.研究学前心理学的基本原则不包括哪一原则() A.客观性 B.能动性C活动性 D.发展性 3下列哪项不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 A. 个体心理的发生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C种系心理的发生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 4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是() A.个体心理的发生 B.种系心理的发生 C.群体心理的发生 D.人类心理的发生 5现行对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中,3~6、7 岁通常被称为() A.婴儿期 B.先学前期C学前期D.学龄期 ~6 岁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是() A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B.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C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D.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7 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年龄段是() —6、7 岁一6、7 岁一1 2 岁一18 岁 8儿童心理学中的“儿童”一般是指() A. 0?6岁 B. 0?12岁 C. 0?15岁 D. 0?18岁 9根据我国现时通用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先学前期的年龄范围是指()A. 0~6 月B. 6~12 月C. 1~3 岁D. 3~6 岁 10我国现时通行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3-4岁儿童属于() A.先学前期 B.幼儿中期 C.幼儿初期 D.幼儿晚期 11在儿童的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等正常活动中,创设或改变某种条件,来引起并 研究儿童心理的变化,这种方法称为() A.观察法 B.自然实验法 C.测验法 D.调查访问法 1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时,应当根据各种途径获得的资料,而不是自己的想当然,这样才符 合研究儿童心理的() A.主观性原则 B.活动性原则 C.客观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 13学前儿童心理,必须对他们周围的生活条件及其所受的教育影响进行分析,这符合 A.活动性原则 B.客观性原则 C.发展性原则 D.教育性原则 14儿童的心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必须从这种发展变化中去研究它的规律,避免孤立静止 地看问题,这反映的是() A.客观性原则 B.活动性原则C发展性原则 D.因材施教的原则 15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理的不断成熟,其心理会有所变化。因此,我们必须从这种变化中 对儿童的心理进行研究,这主要是遵循了儿童心理研究的() A. 实践性原则 B. 活动性原则 C. 发展性原则 D. 教育性原则 16哪个原则不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 A.客观性 B.活动性C发展性D.高效性 17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 A.横向研究 B.纵向研究 C.平行研究 D.实证研究 18.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B)

《学前心理学》各章节重点

【1】为什么说心理学史人脑对客观现实得能动反映? 答:人得心理就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得反映〖概念〗 1.心理就是人脑得机能,人脑就是心理得器官。动物没有人脑不能形成人得心理;脑功能不健全得孩子不能完全达到正常孩子得心理水平;孩子得心理就是在大脑发育得基础上发展得。 2.心理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得反映。各种心理现象都就是人脑对现实事物反映得不同形式;客观环境不同人就产生不同得心理。 3.心理得反映具有能动性,心理就是客观世界得主观映象。它不就是消极被动地、像镜子一样地反映现实,而就是在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反映与反作用于现实。 二、学前儿童心理学得内容 (一)个体心理得发生 各种心理活动都在学前阶段开始发生。儿童出生时只有最简单得感知活动,难以与生理活动区分;人类特有得心理活动,包括知觉、记忆、表象与想象、思维与言语、情感与意志、以及个性心理特征,都就是在出生后得早期阶段产生。因此,研究个体心理得发生就是学前儿童心理学得重要内容。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得一般规律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存在个体差异,但其过程都就是从简单、具体、被动、零乱,朝着较复杂、抽象、主动与成体系得方向发展,其发展趋势与顺序大致相同; 2.相同年龄儿童得心理,一般具有大致相似得特征; 3.儿童心理发展得过程不就是孤立进行得,而就是受遗传、教育、环境等各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所起得作用就是有规律得。 这一切说明,学前儿童心理得发展受客观规律得制约,这些规律包括: (1)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过程本身得规律; (2)制约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得各种因素作用得规律。 (三)学前时期心理过程与个性得发展 【2】学前时期心理过程与个性得发展得关系就是什么? 答:学前儿童心理得发展,表现为各种心理过程得发展及个性得形成与发展,每种心理过程与个性特征得发展又都有各自得特点与具体规律。 三、学前儿童心理学与相关学科得区别与关系 1.发展心理学 2.普通心理学 3.学前教育学 4.儿童解剖生理学 5.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3】学前儿童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有何关系? 答:发展心理学又称年龄心理学,研究对象就是个体从出生到衰老整个过程中心理得发生发展,又可分为儿童心理学、老年心理学等。它更多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熟时期心理得发展,即发展心理学得对象主要就是儿童心理得发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各阶段也可以分别独立成为一些学科,如学前儿童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青年心理学等。 从广义上说,发展心理学除研究个体心理发展外,还研究人类心理种系发展,即从动物进化到人类过程中,心理得发生发展,又可分为动物心理学与民族心理学,民族心理学主要研究原始人类得心理。学前心理学就是发展心理学得一个分支,而且就是内容最充实得分支。 【4】学前儿童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有何关系?答:普通心理学研究正常得、成熟了得人得心理活动得一般规律。儿童得心理活动,服从人类心理活动最一般得规律。学前心理学应以普通心理学为依据,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应以普通心理学知识为基础。学前心理学,不仅利用普通心理学得知识,反过来,其研究资料与成果,又可以丰富与促进普通心理学得研究。 第二节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得意义 【5】论述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得意义 一、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得基本知识 1.儿童心理变化得基本规律,包括各种心理现象发生得时间、出现得顺序与发展得趋势,以及随着年龄得增长,学前儿童各种心理活动所出现得变化与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得主要特征。 2.儿童心理变化得原因,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变化得原因,说明就是什么因素影响儿童心理得变化,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学前教育理论奠定基础。幼教工作者掌握了学前儿童心理学得基本知识,可以提高自己了解孩子与教育孩子得能力。 二、培养对学前儿童得兴趣与感情 幼儿教师在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之前总为不能完成教育任务而苦恼,甚至认为幼儿故意与自己捣乱而生气,但在了解幼儿心理发展得特点与规律后,变为欣赏幼儿得主动性与积极性,与幼儿建立深厚得感情。 三、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得方法 幼儿教师与孩子生活在一起,有条件系统地研究孩子,了解孩子得心理,但有得教师因不懂研究方法而失去机会。学习研究方法后,在教育工作中,可用观察、谈话,甚至实验得方法了解幼儿,使教育工作水平得以提高。 四、有助于形成科学得世界观 学习学前心理学可以具体了解儿童心理现象得发生条件,变化、发展原因,外界环境对心理得影响等。每个孩子得心理特点与行为,都可以找到其原因。这些知识有助于形成唯物主义观点,反对唯心 主义宿命论;了解人得认识如何从感知发展到思维及思维如何促 进感知得提高;有助于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感性认识与 理性认识得关系、认识与实践得关系;有助于理解量变到质变、矛 盾得对立统一得思想。 第三节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得方法 一、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得方法 1.抓住学科特点,包括本学科得研究对象、内容与本学科与其她学 科得关系。 2.明确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弄清心理学与学前心理学得基本概念 及其内涵与外延;掌握儿童心理变化发展得基本规律与儿童心理 发展变化得原因。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幼儿教师有条件结合实际工作中得经验来学 习,在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过程中,要对儿童心理现象进行分析研 究。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得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社会生活环境与教育状况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起着决定性得作 用。要对学前儿童得心理进行客观得研究,必须对她们周围得生活 条件及其所受得教育影响进行分析。对研究对象得表现要避免主 观性。 2.活动性原则 学前儿童得心理就是在活动中形成,并且通过活动表现出来得。因 此,研究学前儿童得心理,必须从她们得活动中进行分析。 3.发展性原则 学前儿童得心理就是在不断发展变化得,必须从这种发展变化中 去研究它得规律,避免孤立静止地瞧问题。 三、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得具体方法 1.观察法〖概念〗观察法就是 研究学前儿童得基本方法。运用观察法了解学前儿童,就就是有目 得、有计划地观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与劳动中得 表现,包括言语、表情与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得 规律与特征。 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时应注意得问题: (1)制订观察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观察者对被观察儿童得影响。 要尽量使儿童保持自然状态。根据观察目得与任务之不同,可以采 用局外观察或参与性观察。(2)观察记录要求详细、准确、客观。 不仅要记录行为本身,还应记录行为得前因后果。(3)观察一般应多 次反复进行,通常需要两个观察者同时分别评定。 2.实验法 【6】论述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得方法----实验法 答:对学前儿童进行实验,就就是通过控制与改变儿童得活动条件, 以发现由此引起心理现象得有规律性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 心理现象之间得联系。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常用得实验法有两种, 即实验室实验法与自然实验法。 3.测验法〖概念〗测验法就是根据一定得测验项目与量表。来了 解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得方法。测验主要用于查明儿童心理发展得 个别差异,也可用于了解不同年龄心理发展得差异。 4.调查访问法调查访问法,就是研究者通过学前儿童得家长、教 师或其她熟悉儿童生活得成人,去了解儿童得心理表现。 5.问卷法问卷法可以说就是把调查问题标准化。运用问卷法研 究学前儿童得心理,所问对象主要就是与学前儿童有关得成人,即 请赦调查者按拟定得问卷表作书面回答。 6.谈话法与作品分析法谈话法就是通过与幼儿交谈,来研究她 们得各种心理活动。谈话得形式可以就是自由得,但内容要围绕研 究者得目得展开。谈话者应有充足得理论准备,非常明确得目得, 以及熟练得谈话技巧。作品分析法就是通过分析儿童得作品(如手 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得心理。〖概念〗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学发展年龄特征概述 第一节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 一、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得概念 年龄特征:就是代表同一年龄阶段得人所表现出来得典型特征。 〖概念〗 儿童年龄特征:就是儿童所特有得不同于成人得特征。包括儿童生 理发育得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得年龄特征。〖概念〗 1.儿童生理年龄特征:与儿童生理成熟有关得年龄特征; 2.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得 一般得、典型得、本质得心理特征。〖概念〗 【论述】为什么要强调年龄特征?答:(1)谈儿童心理发展时要强调 年龄特征: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要以生理发展为基础,年龄越小, 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得制约相对越大,而生理成熟受年 龄影响;另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与她得知识经验有关,而知识经验 得积累需要时间,时间就是儿童心理发展得必要条件,年龄对儿童 心理发展有规律性得制约作用。年龄只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而不能 决定儿童心理发展得特征。 (2)儿童得心理年龄特征就是在一定得社会与教育条件下形成得。 儿童心理发展得年龄特征只代表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得一 般趋势与典型特点。而不就是该年龄段中每个儿童都具有这些特 点;儿童心理发展得特征代表该年龄儿童本质得心理特点,而不代 表各具体儿童得个别差异。在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得问题上, 更应正确处理一般性与个别性、典型性与多样性、本质特征与非 本质特征得辩证关系。 二、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得稳定性与可变性 【1】简述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得稳定性与可变性 答:(一)稳定性 根源于本质未变得制约因素: 1.儿童脑得发育就是有稳定顺序与阶段得,神经联系得建立就是有 次序得;2.人类知识经验得掌握就是有一定顺序得,儿童也必须遵 循;3.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要经过一个大致 相同得不断量变到质变得过程。 (二)可变性 制约儿童心理发展得社会与教育条件得不断变化构成儿童心理发 展年龄特征得可变性。 (三)稳定性与可变性得统一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它们得关系就是 相对得。 三、儿童心理发展得阶段 【2】简述儿童心理发展得阶段划分得必要性何复杂性。 答:(一)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得必要性 儿童心理得发展客观上呈现一定得阶段性。 1.理论上,有必要对客观存在得各个发展阶段有清晰得认识,并做 明确标志,即儿童心理学上所谓得对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得划分;2. 实践中,对在教育实践中得教师及有关儿童工作者,据划分标准,可 以有针对性地组织教育教学工作与其她有关工作。 (二)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得复杂性 儿童心理发展阶段明显存在,但划分复杂。 1.儿童心理发展就是渐变式得、连续性得,各阶段间无明显界限; 2. 儿童心理发展受生理发展与社会因素得影响,其发展阶段有一定 可变性,这给科学地掌握划分阶段得标准带来困难。 (三)现行对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得划分 婴儿期(0~1岁),又称乳儿期,包括新生儿期(0~1月)、婴儿早期 (1~6月)、婴儿晚期(6~12月); 先学前期(1~3岁),又称幼儿早期; 学前期(3~6岁),又称幼儿期,包括幼儿初期(3~4岁)、幼儿中期 (4~5岁)、幼儿晚期(5~6、7岁); 学龄期(6、7~18岁) 四、有关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得几个概念 (一)儿童心理发展得转折期与危机期 1.转折期:在儿童心理发展得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曩 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得情况,称儿童心理发展得转折期。〖概念〗 2.〖概念〗危机期:由于儿童心理发展得转折期常出现对成人得反 抗行为,或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得各种表现,所以有人把转折期称 为危机期。 3.转折期与危机期得关系:儿童心理发展得转折期,并非一定出现 “危机”,转折期与危机期有所区别,转折期就是必然出现得,但“危 机“却非必然出现,在掌握规律得前提下,正确引导儿童心理得发 展,。危机“会化解;危机期一般出现在转折期。 (二)儿童心理发展得关键期 1?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或发展某种能力得时期,称儿童心理发 展得关键期。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与感知方面。 (三)儿童心理发展得敏感期或最佳期 1.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形成某种能力、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 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得时期。〖概念〗 2.儿童心理发展敏感期得形成: 【3】影响儿童心理发展敏感期得形成得因素有哪些? 答:(1)与生理发展得加速期有关; .(2)与儿童心理发展本身得状 态有关;(3)与儿童心理得整体发展有关。 (四)儿童心理得最近发展区 1.概念:儿童能独立表现出来得心理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能 表现出来得心理发展水平之间得差距。〖概念〗 2.特点:最近发展区得大小就是儿童心理发展潜能得标志,也就是 可接受教育程度得标志,在儿童心理发展每一时刻都存在,同时又 时刻都在变化,因人而异。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得主要特征 一、人生第一年 儿童出生后得第一年,称婴儿期或乳儿期,就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 与心理活动开始萌芽得阶段,又就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与心 理特征变化最大得阶段。因心理变化发展迅速又分3个阶段: (一)新生儿期(0~1月) 1.心理发生得基础:惊人得本能。如吸吮反射、眨眼反射、怀抱反 射、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惊跳反射、击剑反射、迈步反射、 游泳反射、巴布金反射、蜷缩反射。这些都就是无条件反射,就是 建立条件反射得基础。 2.心理得发生:条件反射得出现。条件反射得出现,使儿童获得了维 持生命、适应新生活需要得新机制,条件反射既就是生理活动,又就 是心理活动,其出现就是心理得发生。新生儿期就在各种生活活动 中学习,发展各种心理能力。因此,从孩子出生就要注意对她得教 育。 3.认识世界得开始。儿童出生后就开始认识世界,最初得认知活动 突出表现在知觉发生与视听觉得集中;视听觉集中就是注意发生 得标志;注意得出现,就是选择性反映,就是人们心理能动性反映客 观世界得原始表现。 4.人际交往得开端。通过情绪与表情表现出交往得需要。 (二)婴儿早期(1~6月) 这段时间心理得发展,突出表现在视听觉得发展,在此基础上依靠 定向活动认识世界,眼手动作逐渐协调。 1.视觉、听觉迅速发展。半岁内得婴儿认识周围事物主要靠视听 觉,因动作刚刚开始发展,能直接用手、身体接触到得事物很有限。 2.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手眼协调动作,指眼睛得视线与手得动 作能够配合,手得运动与眼球得运动协调一致,即能抓住瞧到得东 西。 意义:婴儿用手得动作有目得地认识世界与摆弄物体得萌芽,就是 儿童得手成为认识器官与劳动器官得开端。 3.主动招人。这就是最初得社会性交往需要。这时期要注意亲子 游戏得教育性。 4.开始认生。这就是儿童认知发展与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得重要变 化,明显表现了感知辨别能力与记忆能力得发展;表现儿童情绪与 人际关系发展上得重大变化,出现对人得依恋态度。 (三)婴儿晚期(6~12月) 明显变化就是动作灵活了,表现在身体活动范围比以前扩大,双 手可模仿多种动作,逐渐出现言语萌芽,亲子依恋关系更加牢固。 1.身体动作迅速发展。抬头、翻身(在半岁前学会)、坐、爬、站、 走等动作形成。 意义:可以锻炼四肢与背部肌肉得力量与协调活动,促进大脑与小 脑得神经得生长与发育;主动接触外界事物,摆脱成人得怀抱,自己 活动,扩大活动范围、开阔了眼界,满足了好奇心,促进儿童认知、 情绪与人际交往得发展。 教育:安全保障下得玩具、游戏作用不可忽视。 2.手得动作开始形成。五指分工动作与手眼协调动作同时发展,这 就是人类拿东西得典型。五指分工,指大拇指与其她四指得动作逐 渐分开,活动时采取对立方向,坐爬动作利于它得发展。〖概念〗 除五指分工之外,手得动作发展还表现在:(1)双手配合;(2)摆弄物 体;(3)重复连锁动作。 3.言语开始萌芽。这时发出得音节较清楚,能重复、连续。这时期 得婴儿已能听懂一些词。 4.依恋关系发展。分离焦虑,即亲人离去后长时间哭闹,情绪不安, 就是依恋关系受到障碍得表现。开始出现用“前语言”方式与亲 人交往,孩子理解亲人得一些词,做出所期待得反应,使亲人开始理 解她得要求。 二、先学前期(1~3岁) 这就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得时期。表现:学会走路、说话,出 现思维;有最初独立性。高级心理过程逐渐出现,各种心理活动发 展齐全。 1.学会直立行走。1~2岁独立行走不自如,有其生理原因: (1)头重脚轻;(2)骨骼肌肉嫩弱;(3)脊柱弯曲没完全形成;(4)两腿与 身体动作不协调。 2.使用工具。1岁半左右,已能根据物体得特性来使用,这就是把物 体当作工具使用得开端,孩子使用工具经历一个长期过程,可能出 现反复或倒退现象。 3.言语与思维得真正发生。人类特有得言语与思维活动,就是在2 岁左右真正形成得。出现最初得概括与推理,想象也开始发生。 4.出现最初得独立性,人际关系得发展进人一个新阶段,就是开始 产生自我意识得明显表现,就是儿童心理发展上非常重要得一步, 也就是人生头3年心理发展成就得集中体现。 三、学前期(3~5岁) 【4】(3~5岁)儿童心理特征就是什么? 答:这就是心理活动形成系统得奠基时期,就是个性形成得最初阶 段。(一)学前初期(3~4岁)在幼儿园称小班,特点突出表现在: 1.最初步生活自理。幼儿园生活与生活范围得扩大,引起心理发展 上得各种变化,认识能力、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迅速发展。 2.认识依靠行动。认识活动就是具体得,依靠动作与行动进行,思维 就是认识活动得核心,即“直观行动思维”。 3.情绪作用大。心理活动情绪性极大,认识过程主要受情绪及外界 事物左右,不受理智支配。 4.爱模仿。模仿性突出,模仿也就是幼儿主要得学习方式。 (二)学前中期(4~5岁) 心理发展出现较大质变,表现在认识活动得概括性与行为得有意 性明显开始发展,具体表现在: 1.更加活泼好动; 2.思维具体形象; 3.开始接受任务; 4.开始自己组织 游戏。 (三)学前晚期(5~6岁) 【5】5~6岁儿童心理特征就是什么? 答:幼儿园大班年龄,突出特点: 1.好问好学。幼儿在这时期有强烈得求知欲与学习兴趣,好奇心比 以前深刻; 2.抽象思维能力开始萌发。大班幼儿思维仍就是具体形象思维,但 明显有抽象逻辑思维萌芽; 3.开始掌握认知方法。出现有意地自觉控制与调节自己心理活动 得能力,认知方面有了方法。运用集中注意得方法,有意记忆得运 用。 4.个性初具雏形。有较稳定得态度、兴趣、情绪、心理活动,思想 活动不那么外露。 第三章学前儿童注意得发展 第一节注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得作用 一、注意得概念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得执行与集中,就是人得心理活动得一种能 动得积极得状态。〖概念〗 特点:1.指向性:指在某一时刻人得心理活动选择了某个对象而离 开了另外一些对象,能使人有选择地反映事物,从而获得清晰印象。 2.集中性:指同一时间内各种有关心理活动聚集在其所选择得对 象上;或这些心理活动深入于该对象得程度,即心理活动在一定方 向上得强度与紧张度。 【论述】二、注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得作用 (一)注意得功能 1.选择功能,使儿童对环境中得各种刺激做出选择性反映并接受更 多信息。 2.维持功能,使儿童心理活动对所选择得对象保持一种比较紧张、 持续得状态,从而维持儿童得游戏、学习等活动顺利进行。3.调节 功能,使儿童能够发觉环境变化,调整行为,为应付外来刺激作相应 准备,从而能更好适应周围环境得变化。 (二)注意与心理过程 1.注意与知觉得发展。凡就是注意得对象,人们对该对象得知觉就 最完全、清晰、突出;注意就是感知得先决条件;注意就是研究幼 小婴儿感知发展得指标。 2.注意与记忆得发展。注意使感知得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系统。注 意发展水平低得儿童,记忆发展水平也低。 3.注意与坚持性得发展。注意能加强行动力量与坚持性。幼儿只 有在集中注意时,才能坚持某一行动。注意力差得学生,不但智力发 展受到影响,甚至影响到纪律、交际,形成道德不良。 4.注意与学前儿童得学习。注意就是感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 活动不可缺少得,就是学习得先决条件,注意得范围、稳定性、分配、 转移等品质得发展水平决定着学习得效果。 第二节学前儿童注意发展得趋势 儿童注意得发展主要表现在:注意活动本身性质得变化、注意对象 得变化。 【1】简述学前儿童注意发展得趋势 答:一、定向性注意得发生先于选择性注意得发生 1.定向性注意得发生。原始得定向反射就是与生俱来得生理反应, 也就是儿童最早出现得最初级得注意。最初得定向性注意,主要由 外物特点引起,即无意注意得最初形式。本能得定向性注意随年龄 增长占据得地位日益缩小,但不会消失。 2.选择性注意得发生发展。选择性注意,指儿童倾向于对一类刺激 物注意得多,而在同样情况下对另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少得现象。选 择性注意在新生儿时已出现,其发展表现在两方面:(1)性质得变化, 由取决于刺激物得物理特性转向刺激物对儿童得意义;(2)对象得 变化,即范围得扩大与对象得复杂化。 【2】二、无意注意得发生发展早于有意注意得发生发展 1.无意 注意,指无预定目得,不需意志得努力、自然而然产生得注意。无意 注意与生俱来,但也有发展过程,表现在注意得性质与对象不断变 化;稳定性增长,对象范围扩大。 2.有意注意,指有目得、有意识支配得、主动得注意,2岁以后开媾 萌芽,幼儿期开始发展。有意注意得发展,使儿童注意发生变化,心 理能动性增强。 第三节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注意发展得特征 【3】一、新生儿注意得特征 1.注意得最初形态定向性注意出现。定向反射性注意在新生儿瓣 出现,婴儿期较明显,成人也可观察到,这就是本能得无条件反射,也 就是无意注意得最初形态。 2.选择性注意得萌芽,视觉偏爱法研究表明选择性注意在新生儿期 已经萌芽。视觉搜索运动轨迹得实验,也证明了新生儿选择性注意 得萌芽。 【4】二、1岁前儿童注意发展得特征 主要表现在注意选择性得发展上,其基本特征就是: 1.注意得选择性带有规律性得倾向,这些倾向主要表现在视觉方面, 也称视觉偏好。 2.注意得选择性得变化发展过程,从注意局部轮廓到较全面得轮廓; 从注意形体外周到注意形体得内部成分。 3.经验在注意活动中开始起作用。 【5】三、1~3岁儿童注意发展得特征

学前心理学第二版教材课后题及答案

全国学前教育专业(新课程标准)“十二五”规划教材学前儿童心理学(第二版)钱峰汪乃铭主编 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一、掌握以下概念? 无条件反射?? ? 条件反射?? ? 客观环境?? ? 遗传素质 1无条件反射P7:无条件反射是先天固有的、由遗传而来的反射 2条件反射P7: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习得的反射 3客观环境P8:人所处的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涵盖很广;社会环境则包括家庭、团体、各种人际关系、社会规范、风俗习惯等。 4遗传素质P9:遗传素质是指有机体通过遗传获得的生理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解剖生理特征 二、.什么是心理的实质? 答:1.脑是心理的器官 2.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3.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三、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答:P9 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遗传方面的因素(如低能儿、痴呆儿),另一面是环境方面的因素(狼孩玛卡)。? 实例省略。 第二章:学前儿童的注意 一、掌握以下概念? 无意注意?? ? 有意注意?? ? 注意的范围?? ? 注意的稳定性 答:无意注意P13: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就是我们常说的“不经意”,既 没有自觉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的努力。 有意注意P14: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就是我们常说的“刻意”。它具有自觉的目的,并和意志努力相联系。 注意的范围P16: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瞬间所把握的对象 的数量。 注意的稳定性P17:注意稳定性指有把握对象的时间的长短。 二、注意与人的心理活动有什么关系?请结合具体情况加以说明。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答案

第二章 、岁左右的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不再象以前那样听话了,一有机会便要采取独立的行动。比如,儿童往往要求自己穿衣、吃饭;爱说“不”或不让动手偏用手去摸,不知什么叫危险,什么叫不行。如果受到成人预 先限制或强行制止,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这个案例说明此时儿童心理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其主要的心理 特征是什么? 答:)案例中这个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①容易产生 强烈的情绪表现;②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产生。)正确做法: 成人不能够对儿童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注意教育技巧,防止形成对立。否则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容易 使儿童形成执拗性格;要么形成懒惰、依赖,无独立愿望的人格。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其独立性,并指导其学 会正确的方法。 () 、最近,小华的母亲非常着急岁的小华出现了口吃的现象,尽管母亲多方矫正,甚至取笑打骂都无济于事.请分析一下小 华出现口吃的原因,以及矫正儿童口吃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 答:)、岁是儿童口吃的常见阶段,口吃的原因有些是生理原因,但是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所致。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 时过于急噪、激动和紧张。、岁的儿童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言语流节奏的障碍。原因之二是出于模仿。 儿童期是好模仿期,对他人口吃出于好奇,就模仿口吃。 )矫正口吃的重要原则是解除紧张。小华母亲采取取笑甚至打骂的方法是错误的。这不但不能矫正口吃,反而会加剧 儿童紧张心理,导致儿童不愿说话甚至形成孤僻等不良个性。 成人在掌握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孩子可以在和成人的对话中学会慢慢地说话,用手势 辅助语言来表达,问题就能够解决。() 第三章 运用幼儿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发展特点,分析幼儿的心理现象,老师如何组织教学。(教材) 、无意注意为主:)——刺激物的特点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注意的选择性 )利用:①采用符合儿童注意特点的教学组织方式(教具、语言、活动方式);②内容安排符合儿童注意特点和兴趣 和需要。要多样化。③活动时间安排不宜过长。())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有意注意初步发展,依赖成人的组织和指导。(明确目的,语言组织和引导)把注意对象变成儿童活动的对象。组织游戏活动,增加儿童注意的稳定性,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第四章 要求幼儿辨别三角形和正方形时,教师往往让幼儿边看边用手沿着三角形和正形的边缘摸它们的轮廓,同时每 次摸到拐角处的时候,要求说出角的数量,如一个角、二个角等,这样的活动安排,效果往往比较好.请分析这样做的理由 .答:这样做是合理的。视觉、听觉、动觉等相协同活动有助于儿童对物体的空间知觉.特别是在视觉、手的触觉、动觉 的协同活动中儿童对几何图形的知觉效果是最好的,可以多角度地认识物体。单一地用视觉或触觉会造成儿童知觉错误 率的提高。 (教材) 第五章 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幼儿教师花大力气教幼儿记住某首儿歌,有时候孩子们不能完全记牢,但他们偶尔听到的某个童谣,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只需一两次他们就对广告词熟记心中,结合幼儿记忆的这一现象,请你分析一下 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 答:)在整个学前期,幼儿的无意记忆占优势,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有: 客观事物的性质;客观事物与幼儿主体的关系;幼儿认知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所追求的事物;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 量以及活动的动机等。 )幼儿对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的广告词记忆效果较好是因为对广告词的记忆是一种无意记忆,电视画面具有具体生动、 形象的特点,给予幼儿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童谣、广告词的简明的语言,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很容易成 为儿童无意记忆的对象,而教师要求记忆的任务属于有意记忆。 第六章 案例分析(根据学前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对所给的例子进行剖析,共分) ()。某幼儿特别喜欢听古典音乐,他也很崇拜音乐家。有一天,他跟妈妈说:“今天,肖邦叔叔到我们幼儿园 来了,还给我们弹钢琴呢!”妈妈听了吓了一跳,以为孩子在说谎。 请根据幼儿想象的有关原理,对此例加以分析。() 答:)幼儿想像具有夸张性的特点,表现在:①夸大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②混淆假想与真实。 )原因:①认知水平的限制;②情绪的影响;③幼儿想象表象能力的局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