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各章复习重点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各章复习重点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各章复习重点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学习要点

1.1. 细菌Bacteria

一、细菌的形态和大小

1. 基本形态

(1)球菌(Coccus):球形或近球形,根据空间排列方式不同又分为单、双、链、四联、八叠、葡萄球菌。不同的排列方式是由于细胞分裂方向及分裂后情况不同造成的。

(2)杆菌(Bacillus):杆状或圆柱形,径长比不同,短粗或细长。是细菌中种类最多的。

(3)螺旋菌(Spirillum):是细胞呈弯曲杆状细菌的统称,一般分散存在。根据其长度、螺旋数目和螺距等差别,分为弧菌Vibrio(菌体只有一个弯曲,形似C字)和螺旋菌(螺旋状,超过1圈)。

细菌的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受环境条件影响(如温度、培养基浓度及组成、菌龄等)。一般在幼龄和生长条件适宜时,形状正常、整齐。而在老龄和不正常生长条件下会表现出畸形、衰颓形等异常形态。畸形是由于理化因素刺激,阻碍细胞发育引起;衰颓形是由于培养时间长,细胞衰老,营养缺乏,或排泄物积累过多引起的。

2. 细菌大小

细菌是单细胞的,大小在1μm左右,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其形状。可用显微测微尺测量细菌大小,不同细菌大小不同,一般球菌直径0.5-1μm;杆菌直径0.5-1μm ,长为直径1-几倍;螺旋菌直径0.3-1μm,长1-50μm。细菌大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二、细菌细胞结构

细菌是单细胞的微生物,其细胞结构分为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基本结构是细胞不变部分或一般结构,如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核糖体等为全部细菌细胞所共有。特殊结构是细胞可变部分或特殊结构,如鞭毛、纤毛、荚膜、芽孢、气泡等,只在部分细菌中发现。

(一)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

1. 细胞壁(cell wall):位于细胞表面,较坚硬,略具弹性的结构。

(1)细胞壁的功能

①保护细胞免受机械损伤和渗透压的破坏,维持细胞形状;②鞭毛运动支点;③正常细胞分裂必需;④一定的屏障作用;⑤噬菌体受体位点所在。另外与细菌的抗原性、致病性有关。

(2)革兰氏染色

Cristein Gram于1884年发明的一种细菌染色方法。不同的细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和结构不同,通过革兰氏染色法可将所有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G+)与革兰氏阴性(G-)两大类,两者在细胞壁组成上具有明显差异。凡是不能被乙醇脱色,呈蓝紫色,称为革兰氏阳性菌(G+);凡是经乙醇脱色,呈复染剂颜色,称为革兰氏阴性菌(G-)

革兰氏染色的过程:

①初染:结晶紫使菌体着上紫色;②媒染:碘和结晶紫形成脂溶性大分子复合物,分子大,能被细胞壁阻留在细胞内;③脱色:酒精脱色,细胞壁成分和构造不同,出现不同的反应;

④复染:沙黄复染,增加脱色菌与背景的反差并区别于未脱色菌。

(3)革兰氏阳性菌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为例:

G+细胞壁:是连续层,厚20-80nm,由微纤丝组成的网状骨架和基质两部分构成,其化学组成主要是肽聚糖和磷壁酸。

①肽聚糖(peptidoglycan):是由许多亚单位交联而成的大分子复合体,由双糖单位、短肽、肽桥组成。

双糖单位是N-乙酰胞壁酸(NAM)和N-乙酰葡萄糖胺(NAG)通过β-1,4糖苷键相连而成;

短肽为L-Ala-D-Glu-L-Lys-D-Ala;肽桥由5个甘氨酸组成,连接相邻的短肽。短肽全部或部分连至NAM上,短肽之间也有连接,组成一网状结构。肽聚糖是细菌细胞壁特有的成分,也是原核微生物的特有成分(古生菌没有)。

溶菌酶使肽糖中的糖苷链断裂,而青霉素是干扰短肽之间肽键的形成。

②磷壁酸(teichoic acid):是大多数G+的特有成分。通过磷酸二酯键与NAM相连,它是多元醇和磷酸的聚合物,能溶于水。其主要功能是:使壁形成负电荷环境,吸附二价金属离子,调节酶的活性;维持壁硬度;在细胞表面形成噬菌体吸附的受体位点;也是细胞壁深层的一种抗原物质。

(4)革兰氏阴性菌

以大肠杆菌(E.coli)为例:

G-细胞壁的构成是非连续层,包括外壁层和内壁层;外壁层又称为外膜,8-10 nm,由

脂多糖层、磷脂层和脂蛋白层组成,以脂类部分与肽聚糖相连;其中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是其主要成分,也是G-细菌的特有成分,它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O-侧链组成。

脂多糖层的功能:①是革兰氏阴性细菌致病物质-内毒素的物质基础;②吸附镁、钙离子;

③决定G-表面抗原;④噬菌体受体位点。内壁层紧贴细胞膜,厚2-3 nm,由肽聚糖组成。与G+区别在于:交联低,肽链中的L-Lys往往被二氨庚二酸取代(DAP),无特殊肽桥。

(5)G+与G-细菌细胞壁的比较:

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

细胞壁厚度较厚,20-80nm 较薄10-15nm

细胞壁分层不分层分层,包括外膜和内壁层

肽聚糖含量含量高(30-70%)只占组分的5-10%

肽聚糖层数层数多低,一般1-2层

交联度高较低

磷壁酸有无

脂多糖无有(在外膜层)

DAP 无有

(6)革兰氏染色机制

G+细胞壁厚,网状结构致密,肽聚糖含量高,分子交联度紧密,用乙醇处理后,肽聚糖网孔会因脱水而明显收缩,透性降低,故细菌仍保留结晶紫-碘复合物在细胞膜内使其呈现紫色。G-肽聚糖层较薄,肽聚糖含量低,交联度松散,且含较多类脂质,故用乙醇处理后,类脂质被溶解,细胞壁孔径变大,通透性增加,使初染的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细胞被脱色,经沙黄复染后呈红色。

(7)古生菌

古生菌是一群具有独特基因结构或系统发育生物大分子序列的单细胞生物,主要包括一些独特生态类型的原核生物。除热源体属Thermoplasma外,均有与真细菌类似细胞壁,但化学成分差别很大,不含肽聚糖,而含假肽聚糖、糖蛋白或蛋白质。

(8)细胞壁缺陷细菌

①原生质体protoplast:人工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去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细胞壁合成后形成的球形结构。一般由G+形成。

②球形体spheroplast:残留部分细胞壁的球形结构,一般由G-形成。具有对渗透压敏感;有鞭毛也不运动;对噬菌体不敏感;细胞不能分裂等特点。

③细菌L型:一种由自发突变形成无完整细胞壁的变异型,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形成“油煎蛋”状小菌落。

④支原体:长期进化形成的无细胞壁、形态多变的G-细菌。

2. 细胞膜(cell membrane)

细胞膜是存在于细胞壁与细胞质之间的一层柔软而富有弹性的半透性膜。厚5-10nm。

由蛋白和磷脂组成,蛋白质含量高达75%,种类也多。

(1)膜结构假说: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基本骨架;磷脂分子在细胞膜中以多种形式不断运动,从而使膜具有流动性;膜蛋白无规则的,以不同深度分布于膜的磷脂层中。

(2)细胞膜的功能:①高度选择透性膜,参与物质运输;②渗透屏障,维持正常渗透压;

③重要代谢活动中心,生物氧化和合成作用;④与壁、荚膜合成有关;⑤鞭毛着生点,提供运动能量。

3. 间体(mesosome)

间体是细胞膜内陷形成。其功能是呼吸酶系发达,拟线粒体结构;与壁合成、核分裂、芽孢形成有关。

4. 细胞质及内含物

细胞质是位于细胞膜与拟核之间的无色透明胶状物,原核与真核的细胞质组成不同。原核细胞的细胞质主要由水、蛋白、核酸、脂类及少量糖和无机盐组成。不同细菌细胞内,含不同内含物,是细胞的贮藏物质或代谢产物。

①贮藏物:异染粒是普通贮藏物聚β-羟丁酸颗粒是许多细菌细胞质内常含有的碳源类

储藏物。此外,还有肝糖粒和淀粉粒、硫滴等储存碳源和硫元素的贮藏物颗粒。②磁小体:在水生螺菌属和嗜胆球菌属等趋磁细菌中发现,其功能是导向作用。磁小体可用来生产磁性定向药物或抗体,以及制造生物传感器。

③羧酶体:自养生物(如固氮菌)所特有,可能是固定CO2的场所。

④气泡:是存在于许多光能营养型、无鞭毛运动水生细菌中的泡囊状内含物,其内充满气体。许多漂浮于湖水、海水表面的细菌如蓝细菌都具有气泡。

⑤核糖体(ribosome):是一种无膜包裹的颗粒状细胞器,具有合成蛋白质的功能。每个细胞含大量的核糖体。原核生物具有70S的核糖体,游离存在;真核生物具有70、80S的核糖体,游离存在或结合于内质网等细胞器中。

5. 细胞核(nuclear body)

原核细胞由于其核构造简单故称原核,拟核,核物质等,原核无明显核,仅有一核区。其细胞核的特点是:无核膜、核仁、固定形态;结构简单;细胞分裂前核分裂。一般为单倍体。主要成分为环状双链、超线圈结构的DNA。

6. 质粒(plasmid)

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环状DNA分子。它可以独立复制,稳定遗传。质粒分子比染色体小的多,仅有50-100个基因。一个细胞内可有一至数个质粒。质粒可以控制抗

生素的产生,在遗传工程中质粒可作目的基因载体。

(二)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

1. 荚膜(capsule)

荚膜是某些细菌细胞壁外面覆盖的一层透明粘性物质。根据厚度和形态的不同可以分为大荚膜、微荚膜和粘液层。荚膜由90%以上的水和多糖或多肽的聚合物组成。折光率低,可用负染法观察。它具有抵抗干燥;加强致病力,免受吞噬;堆积某些代谢废物;贮存营养物质等功能。

2. 鞭毛和菌毛

鞭毛(flagellum)是某些细菌表面一种纤细呈波状的丝状物,是细菌运动器官。鞭毛的直径是20-25nm,长超过菌体若干倍。可通过电镜或特殊染色法观察鞭毛。鞭毛由鞭毛丝、鞭毛钩和基体三部分组成,其主要成分为蛋白质。鞭毛的运动具有趋光性和趋化性。鞭毛的着生位置与数目,可作为分类依据。

菌毛(fimbria,pilus)又称纤毛,是某些菌体表面存在的短而多的附属物。纤毛比鞭毛更短、更细,且直而硬,数量很多,不具有运动功能,其作用是作为附着到哺乳动物细胞或其他物体的工具。

性菌毛(F菌毛)的构造和成分与菌毛相同,但比菌毛长。数量仅一至少数几根。性菌毛一般见于革兰氏阴性细菌的雄性菌株中。性菌毛的功能和雌性菌株的有性接合有关,在接合中传递遗传物质。

3. 芽孢(spore, endospore)

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营养细胞内形成圆形或椭圆形、壁厚、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称为芽孢。芽孢位于菌体的中央或末端。每一细胞仅形成一个芽孢,反之,一个芽孢经萌发后也只能生成一个菌体,所以芽孢没有繁殖功能,是细菌度过不良环境的一种方式。

(1)芽孢的结构:有多层,主要包括芽孢外壁、芽孢衣、皮层和核心。

(2)芽孢的形成过程:营养细胞中的DNA浓缩形成束状→质膜内陷→前芽孢双层膜形成→合成DPA →皮层合成→芽孢衣合成→芽孢囊裂解。

芽孢是细菌分类、鉴定中的重要形态指标及灭菌标准的重要参数。

4. 伴孢晶体

少数芽孢杆菌,如Bacillus thuringiensis(苏云金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个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即δ内毒素)称为伴胞晶体。它对昆虫,尤其是

鳞翅目昆虫的幼虫有毒杀作用,故可制成细菌杀虫剂。

三、细菌繁殖与群体形态

1. 细菌的繁殖方式

细菌的繁殖方式以裂殖为主,少数有性接合。细菌分裂过程:菌体伸长,核质体分裂→

形成横隔壁→子细胞分离。

2. 菌落形态

菌落(colony)是由单个或少数几个细胞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体。若多个菌落连成一片则称为菌苔(lawn)。

菌落形态包括大小、形状、隆起、边缘、表面状态、表面光泽、质地、颜色等等。

3. 细菌菌落的特征

一般都较小,菌落与培养基结合不紧密,用接种针容易挑起,多数表面较光滑、湿润、较粘稠,易挑取,质地均匀,色泽多样。

1. 2. 放线菌(Actinomycetes)

放线菌为细菌中的一个特殊类群。因其在固体培养基上呈辐射状生长而得名,是丝状分枝细胞的细菌。细胞核属于原核,直径在0.5-1.5μm、长度在50-600 μm之间,细胞壁的化学成份与细菌相仿,G+,行无性繁殖,是细菌类中进化较高级的类群。一般分布在含水量低、有机质丰富的中性偏碱性土壤中,有特殊土腥味。大多数是腐生菌,少数寄生;多数异养,好氧。突出特性是产各种抗生素。

1. 形态与结构

由菌丝构成,直径0.2-1.2μm,无横隔,仍是单细胞。菌丝由于形态与功能不同分为营养菌丝、气生菌丝与孢子丝。营养菌丝又称基内菌丝,长在培养基内,主要功能为吸收营养物;气生菌丝是由营养菌长出到培养基外,伸向空中的菌丝,其功能是分化产生孢子丝;孢子丝是放线菌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在其气生菌丝上分化出可以形成孢子的菌丝,孢子丝的形态多样,孢子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其顶端形成分生孢子。不同放线菌的基内菌丝、气生菌丝的颜色可不同,孢子丝和孢子的形状各异,是分类依据之一。

2. 繁殖

放线菌通过无性孢子及菌丝片断等进行繁殖,其中以无性孢子为主。大多数放线菌通过产生横隔膜的方式使孢子丝分裂成为一串分生孢子。少数放线菌在菌丝上产生孢子囊,孢子囊成熟后破裂,释放出大量的孢囊孢子。放线菌可通过菌丝断裂而繁殖。

3. 放线菌的菌落特征

放线菌的菌落介于霉菌与细菌菌落之间,质地致密、坚实干燥、多皱,菌落较小,与培养基结合紧密,由于菌丝及孢子含色素,菌落呈一定色泽。

1. 3 蓝细菌

蓝细菌(Cyanobacteria):是一类含叶绿素、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原核生物。有些种类的细胞特化为异形胞,具固氮功能。由于具有含水量丰富和储存有营养物质的荚膜、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类囊体、固定CO2抵的羧酶体,以及抗干燥的厚垣孢子,可在贫瘠沙滩荒岩上生长,故被称为“先锋生物”。

1. 4 立克次氏体、支原体和衣原体

①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

立克次氏体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专性真核活细胞内寄生的G-原核生物。多数无滤

过性,细胞形态多变,不运动。有不完整的产能代谢途径,抵抗性差。

②支原体(Mycoplasma)

支原体是介于细菌和立克次氏体之间、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柔软,可通过滤器,细胞

膜含甾醇类。已知的可独立生活的、最小的细胞型生物。可人工培养,形成“油煎蛋”状菌落。

③衣原体(Chlamydia)

衣原体是介于立克次氏体和病毒之间、专性活细胞的能量寄生性的G-原核生物。具滤过性,有不完整的酶系统。在其生活史中有原体、始体、包涵体等形态。

第二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学习要点

2.1 真核微生物概述

真核生物是—大类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多种细胞器的生物。真菌、显微藻类和原生动物等是属于真核生物类的微生物,故称为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主要包括属于植物界的显微藻类、属于动物界的原生动物和属于“菌物界”的真菌等微生物。

真核生物细胞与原核生物细胞相比,有显著的差异:真核生物细胞中存在着许多由膜包围着的细胞器和有核膜包裹的完整细胞核。

“菌物界”这个名词是我国学者裘维著等于1990年提出的,是指与动物界、植物界相并列的

一大群无叶绿素、依靠细胞表面吸收有机养料、细胞壁一般含有几丁质的真核微生物。一般包括真菌、粘菌和假菌(卵菌等)3类。

真菌是最重要的真核微生物,其特点是:①无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②一般具有发达的菌丝体;③细胞壁多数含几丁质;④营养方式为异养吸收型;⑤以产生大量无性和(或)有性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⑥陆生性较强。真菌按其形态特征可分为酵母菌、霉菌和蕈菌3 类。

2.2 真核微生物的细胞构造

真核微生物的细胞主要构造有细胞质膜、细胞质、细胞核(真核)和许多执行特殊生理

功能的细胞器,有的种类还有细胞壁、鞭毛和纤毛等特殊构造。水生真菌能产生“ 9+2 ”

结构的鞭毛。

一、细胞壁

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多糖,另有少量的蛋白质和脂类。低等真菌的细胞壁成分以纤

维素为主,酵母菌以葡聚糖为主,而高等陆生真菌则以几丁质为主。其功能是具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免受外界不良因子的损伤等功能。

二、鞭毛与纤毛

某些真核微生物细胞表面长有或长或短的毛发状、具有运动功能的细胞器,其中形态较

长(150-200 μm)、数量较少者称鞭毛,而形态较短(5-10 μm)、数量较多者则称纤毛。它们在运动功能上虽与原核生物的鞭毛相同,但在构造、运动机制等方面却差别极大。鞭毛与纤毛的构造基本相同,都由伸出细胞外的鞭杆、嵌埋在细胞质膜上的基体以及把这两者相连的过渡区共3部分组成。鞭杆的横切面呈“9+2”型,即中心有一对包在中央鞘中的相互平行的中央微管,其外被9个微管二联体围绕一圈,整个微管由细胞质膜包裹。每条微管二联体由A、B两条中空的亚纤维组成,其中A亚纤维是一完全微管,即每条由13个球形微管蛋白亚基环绕而成,而B亚纤维则是由10个亚基围成。所缺的3个亚基与A亚纤维共用。A亚纤维上伸出内外2条动力蛋白臂,它是一种能被Ca2+和Mg2+激活的A TP酶.可水解ATP以释放供鞭毛运动的能量。通过动力蛋白臂与相邻的微管二联体的作用,可使鞭毛作弯曲运动。在相邻的微管二联体间有微管连丝蛋白相连。此外,在每条微管二联体上还有伸向中央微管的放射辐条。基体的结构与鞭杆接近,直径约120-170 μm,长约200-500 μm,但在电镜下其横切面却呈“9+0”型,且其外围是9个三联体,中央则没有微管和鞘。

三、细胞质膜

细胞质膜是一个分隔细胞内和外的半透明屏障,与原核生物相似。

四、细胞核

细胞核由核被膜、染色质、核仁和核基质等构成。是细胞内遗传信息(DNA)的储存、复制和转录的主要场所。每个细胞通常只含—个核,有的含两至多个。

五、细胞质

细胞质位于细胞质膜和细胞核间的透明、粘稠、不断流动并充满各种细胞器的溶胶。组成真核生物细胞质的细胞基质、细胞骨架和各种细胞器。在真核细胞中,除细胞器以外的胶状溶液,称细胞基质或细胞溶胶,内含赋予细胞以一定机械强度的细胞骨架和丰富的酶等蛋白质、各种内含物以及中间代谢物等,是细胞代谢活动的重要基地。细胞骨架是由微管、肌动蛋白丝(微丝)和中间丝3种蛋白质纤维构成的细胞支架,具有支持、运输和运动等功能。

六、细胞器

细胞质中含有多种细胞器,主要有: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溶酶体、微体、线粒体、叶绿体、液泡、膜边体、几丁质酶体、氢化酶体等。

2.3 酵母菌

酵母菌是非分类名词,一般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是第一种“家养微生物”,

与人类关系密切。主要分布在含糖较高、偏酸性环境中,又称“糖真菌”。可用于单细胞

蛋白(SCP)的生产。

一、酵母菌的特点:①个体一般以单细胞状态存在;②多数营出芽繁殖;③能发酵糖类产能;④细胞壁常含甘露聚糖;⑤常生活在含糖量较高、酸度较大的水生环境中。

二、酵母菌的细胞结构

1.细胞壁:呈三明治状,外层为甘露聚糖,内层为葡聚糖(机械强度),中间夹着一层蛋白质(包括多种酶,如葡聚糖酶,甘露聚糖酶等)。可被蜗牛消化酶水解。

2.细胞膜:含蛋白质(约占干重50%)、类脂(约40%)、少量糖类。

3.细胞核:由多孔双层单位膜包裹。除细胞核含DNA外,在酵母菌线粒体、“2μm质粒”及少数酵母菌线状质粒中,也含有DNA。

三、繁殖方式:①无性繁殖包括芽殖(最普遍方式)、裂殖(少数)、产无性孢子(节孢子、掷孢子、厚垣孢子);②有性繁殖(产子囊孢子)。

四、生活史

生活史指上一代生物个体经一系列生长发育阶段而产生下一代个体的全部过程。酵母菌的生活史可分为3类:①营养体既能以单倍体也能以双倍体形式存在(酿酒酵母);②营养体只能以单倍体形式存在(八孢裂殖酵母);③营养体只能以二倍体形式存在(路德类酵母)。

五、菌落特征:与细菌相似,但大且厚。

2.4 丝状真菌——霉菌

霉菌是非分类名词,为丝状真菌的统称,通常指菌丝体发达而又不产生大型子实体的真菌。

一、霉菌的形态和构造

霉菌营养体的基本单位是菌丝,直径3-10μm,许多菌丝相互交织而形成的一个菌丝集团称为菌丝体。菌丝体分两类:密布在固体营养基质内部,主要执行吸取营养物功能的菌丝体称营养菌丝体;而伸展到空间的菌丝体则称气生菌丝体。营养菌丝体的特化形态主要包括:假根和吸器(吸取养料)、附着胞和附着枝(附着)、菌核和菌索(休眠或蔓延)、匍匐菌丝(延伸)、菌环和菌网(捕食);气生菌丝体主要特化成各种形态的子实体,如:分生孢子头、孢子囊、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座、分生孢子盘、子囊果等。真菌在液体培养基中进行通气搅拌或振荡培养时,往往会产生菌丝球的特殊构造。

二、霉菌的繁殖

真菌的繁殖能力极强,主要通过产生大量的无性孢子或有性孢子来完成。

①无性孢子:游动孢子(内生孢子。壶菌)、孢囊孢子(内生孢子。毛霉,根霉)、分生孢子(外生孢子。曲霉,青霉)、节孢子(外生孢子。白地霉)、厚垣孢子(外生孢子。总状毛霉)、芽孢子(外生孢子。假丝酵母)、掷孢子(外生孢子。掷孢酵母)。

②有性孢子:卵孢子(厚壁,休眠。德氏腐霉)、接合孢子(厚壁,休眠,大,深色。毛霉,根霉)、子囊孢子(形态多样。脉孢菌,红曲)、担孢子(担子上。蘑菇,香菇)。

霉菌生活史是指从一种孢子开始,经过一定的生长和发育,最后又形成同一种孢子为止。

三、霉菌的菌落

霉菌的菌落形态较大,质地硫松,外观干燥.不透明,呈现或松或紧的蛛网状、绒毛状、棉絮状或毡状;菌落与培养基间的连接紧密,不易挑取,菌落正面与反面的颜色、构造,以及边缘与中心的颜色、构造常不一致等。

四、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几种霉菌:

1.根霉属(Rhizopus):在培养基上或自然基物上生长时,营养菌丝体上产生匍匐枝,匍匐枝的节间形成特有的假根,在有假根处的匍匐枝上着生成群的孢囊梗,梗的顶端膨大形成孢子囊,囊内产生孢子。孢子囊内囊轴明显,球形或近球形,囊轴基部与梗相连处有囊托。孢囊孢子球形、卵形或不规则。根霉的用途很广,其淀粉酶活力很强,酿酒工业上多用来作淀粉质原料酿酒的糖化菌。我国最早利用根霉糖化淀粉(即阿明诺法)生产酒精。根霉能产生有机酸(反丁烯二酸、乳酸、琥珀酸等),还能产生芳香性的酯类物质,转化甾族化合物。

2. 毛霉属(Mucor):菌丝体在基质上或基质内能广泛蔓延,无假根和匍匐枝,孢囊梗直接由菌丝体生出,一般单生,分枝较少或不分枝。分枝有两种类型:一为单轴式即总状分枝,一为假轴状分枝。分枝顶端都有膨大的孢子囊,孢子囊球形。囊壁上常带有针状的草酸钙结

晶,囊轴与孢囊梗相连处无囊托。毛霉用途很广,能糖化淀粉并能生成少量乙醇,产生蛋白酶,有分解大豆蛋白的能力,我国多用来做豆腐乳、豆豉。许多毛霉能产生草酸,有些毛霉能产生乳酸、琥珀酸及甘油等,有的毛霉能产生脂肪酶、果胶酶、凝乳酶。对甾族化合物有转化作用。

3.曲霉属(Aspergillus):菌丝体由具有横隔的分枝菌丝构成,通常无色,老熟时渐变为

浅黄色至褐色。从特化了的菌丝细胞上(足细胞)形成分生孢子梗,顶端膨大形成顶囊,顶囊有棍棒形、椭圆形、半球形或球形。顶囊表面生辐射状小梗,小梗单层或双层,小梗顶端分生孢子串生。分生孢子具各种形状、颜色和纹饰。由顶囊、小梗以及分生孢子构成分生孢子头,分生孢子头具各种不同颜色和形状,如球形、棍棒形或圆柱形等。曲霉菌在发酵工业、医药工业、食品工业及粮食贮藏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

4.青霉属(Penicillium):营养菌丝体无色、淡色或具鲜明颜色。有横隔,分生孢子梗亦有横隔,光滑或粗糙,基部无足细胞,顶端不形成膨大的顶囊,而是形成扫帚状的分枝,称帚状枝。小梗顶端串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球形、椭圆形或短柱形,光滑或粗糙。大部分生长时呈蓝绿色。有少数种产生闭囊壳,内形成子囊和子囊孢子,亦有少数菌种产生菌核。根据帚状体分枝方式不同,将青霉分为4个类群:单轮生青霉群、对称二轮生青霉群、多轮生青霉群、帚状枝多次分枝且对称、不对称生青霉群。在工业上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例如青霉素生产、干酪加工及有机酸的制造等。但也有不少青霉是水果、食品及工业产品的有害菌。

2.5产大型子实体的真菌——蕈菌

蕈菌也称伞菌,指能产生大型肉质子实体的真菌,主要属于担子菌类。

一、蕈菌的形态特征

蕈菌可形成形状、大小颜色各异的大型肉质子实体。典型的子实体是由顶部的菌盖(包括表皮、菌肉和菌褶)、中部的菌柄(常有菌环和菌托)和基部的菌丝体3部分组成。

二、蕈菌的菌丝分化

蕈菌的菌丝有三种:①一级菌丝(担孢子萌发形成的单核细胞构成的菌丝);②二级菌丝(一级菌丝接合,通过质配形成了由双核细胞构成的二级菌丝,通过“锁状联合”,形成喙状突起而联合两个细胞的方式不断使双核细胞分裂,从而使菌丝尖端不断向前延伸);③三级菌丝;

④子实体;⑤担孢子(由担子细胞顶端形成的4个有性孢子)。

三、锁状联合

蕈菌的发育过程有5个明显的阶段,其中双核菌丝细胞的增殖方式十分特殊,称为锁状联合。其过程为:①双核菌丝的顶端细胞开始分裂时,在其两个细胞核间的菌丝壁向外侧生一喙状突起,并逐步伸长和向下弯曲;②两核之一进入突起中;③两核同时进行一次有丝分裂,结果产生4个子核;④在4个子核中,来自突起中的两核,其一仍留在突起中,另一则进入菌丝尖端;⑤在喙状突起的后部与菌丝细胞交界处形成一个横隔,在第二、三核间也形成一横隔,于是形成了3个细胞-----一个位于菌丝顶端的双核细胞,接着它的另一个单核细胞和由

喙状突起形成的第三个单核细胞;⑥喙状突起细胞的前端与另一单核细胞接触,进而发生融合,接着喙状突起细胞内的一个单核顺道进入,最终在菌丝上就增加了一个双核细胞。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

学习要点

病毒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其本质是一种只含DNA或RNA的遗传因子,它们能以感染态和非感染态两种状态存在。病毒的特点:形体极其微小;没有细胞构造,主要成分为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每种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缺少完整的酶系统和能量合成系统;繁殖方式特殊;绝对的细胞内寄生;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有些病毒的核酸还能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并诱发潜伏性感染。

病毒的大小以纳米为单位,直径在20-200 nm,能通过细菌过滤器;必须在电镜下才能观察。病毒的化学组成为蛋白质、DNA 或RNA、脂类和糖蛋白。病毒粒由衣壳(capsid) (由衣壳粒capsomere组成的蛋白质外壳)和核心(core) (DNA 或RNA)构成,衣壳和核心也称为核衣壳,核衣壳是所有真病毒都具有的结构。蛋白质构成病毒粒子外壳,起保护病毒核酸的作用。核心贮存病毒的遗传信息,控制病毒的遗传变异、增殖及对宿主的感染性。在各类病毒中,植物病毒以ssRNA为主;动物病毒以线状的dsDNA和ssRNA为多;噬菌体以线状的dsDNA 居多。复杂的病毒在核衣壳外还有包膜,包膜成分为类脂或脂蛋白,是病毒以出芽方式成熟时,由细胞膜衍生而来的;有的包膜上还长有刺突。包膜的功能除具有保护作用外,还与病毒的宿主专一性和侵入有关。

病毒的基本形态:球形(多为动物病毒)、杆形(多为植物病毒)、复杂形状(T偶数噬

菌体)。病毒粒的对称体制有三种:螺旋对称(如烟草花叶病毒)、二十面体对称(如腺病毒)以及复合对称(如E. coli的T偶数噬菌体)。烟草花叶病毒为螺旋对称的杆状病毒,其衣

壳蛋白亚基和ssRNA核心都围绕一个中心轴进行螺旋排列。腺病毒为双链DNA病毒,无包膜,

由252个球形的壳粒排列成的二十面的对称体。大肠杆菌的T4噬菌体由头、颈和尾三部分组成。头部为二十面体对称,内含dsDNA构成的核心;尾部长由尾管、尾鞘、基板、刺突与

尾丝等5部分组成;颈部位于头尾相连处,由颈环和颈须构成。病毒的群体形态有包涵体(动、植物病毒) 、噬菌斑(噬菌体)、空斑(动物病毒)以及枯斑(植物病毒)。

噬菌体为原核生物的病毒,多为蝌蚪状,包括烈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烈性噬菌体的繁殖过程包括五个阶段:吸附;侵入;增殖;成熟(装配);裂解(释放)。噬菌体效价(titre)表示每毫升试样中所含有的具侵染性的噬菌体粒子数,又称为噬菌斑形成单位数(pfu)。常用于测定效价的方法为双层平板法。一步生长曲线(one-step growth curve)是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包括潜伏期(latent phase),裂解期(rise phase)和平稳期(burst size)三个阶段。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侵入宿主细胞后,其基因组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上,并随宿主基因组的复制而同步,而不引起宿主细胞的裂解。受温和噬菌体感染的宿主称之为溶原菌;温和噬菌体的三种存在形式:游离态、整合态(前噬菌体prophage)、营养态。温和噬菌体也能发生自发和诱导裂解。

植物病毒大多为ssRNA病毒,一般无包膜,无特殊吸附结构,只能靠昆虫媒介或创口等方

式被动侵入。植物病毒感染植物的症状为花叶或叶片发黄、植株矮化或畸形、形成枯斑或坏死。多数昆虫病毒可在宿主细胞内形成多角体,多角体的功能是保护病毒粒免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昆虫病毒主要有核型多角体病毒、质型多角体病毒和颗粒体病毒等。

凡在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成分中,只含其中一种的分子病原体,称为亚病毒,包括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3类。类病毒(Viroids)是一类只含RNA成分、专性寄生在活细胞内的分子病原体,其代表为马铃薯纺锤形块茎类病毒(PSTD)。拟病毒virusoids,又称类类病毒、病毒卫星,是一类包裹在植物病毒粒子中的类病毒,拟病毒的基因组也为RNA,但不具有独立侵染性;朊病毒(prion)是在研究羊瘙痒病是发现的,是一类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质分子。

病毒与人类实践的关系极为密切。噬菌体对发酵工业的危害很大,因此应加以控制;昆

虫病毒可以用于生物防治;而病毒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主要有:噬菌体作为原核生物基因工程的载体;动物DNA病毒作为动物基因工程的载体;植物DNA病毒作为植物基因工程的载体;昆虫DNA病毒作为真核生物基因工程的载体。

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学习要点

4.1 微生物的六类营养要素

一、碳源

凡是被用来构成细胞物质或代谢产物中碳素来源的营养物质均可作碳源。其主要功能是;构成细胞及代谢产物的骨架;是大多数微生物代谢所需的能量来源。碳源的种类包括:无机含碳化合物,如CO2和碳酸盐等;有机含碳化合物:糖类、脂类、有机酸以及各种含氮的化合物。

二、氮源

氮源是用来构成菌体物质或代谢产物中氮素来源的营养物质。其主要功能有:提供合成细胞中含氮物,如蛋白质、核酸以及含氮代谢物等的原料;少数细菌可以铵盐、硝酸盐等氮源作为能源。如,硝化细菌。氮源的种类包括:分子态氮,只有固氮微生物以分子态氮作为唯一氮源;无机态氮,包括硝酸盐、铵盐等,几乎所有的微生物都能利用;有机态氮,主要是蛋白质及其降解产物。

三、能源

能源为微生物生命活动提供最初的能量来源的物质。微生物的能源种类包括化学能和光能,如,化能异养微生物利用有机物,化能自养微生物利用无机物,光能营养微生物利用光能作为能源。

四、生长因子

生长因子是一类调节微生物正常代谢必不可少,但又不能自行合成的极微量的有机物。主要包括维生素、AA、碱基等。其主要功能是参与合成核酸和辅酶,如嘌呤和嘧啶。提供生长因子的物质包括酵母膏、玉米浆、麦芽汁、复合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五、无机盐

为微生物细胞的生长提供碳、氮源以外的多种重要的元素物质,多以无机盐的形式供给。其主要功能有:构成微生物细胞的组分;调节微生物细胞的渗透压,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有些无机盐,如S、Fe还可作为自养微生物的能源;构成酶活性基的组分,维持酶活性。无机盐的种类有大量元素S、P、K 、Na、Ca、Mg、Fe(以无机盐阳离子形式被吸收,配培养基时要加磷酸盐、硫酸盐)和微量元素Zn、Cu、Mn、Co、Mo等(在微生物培养中的浓度很低,自来水中的就够用,不需另加)。

六、水

微生物细胞的含水量约占细胞鲜重的70-90%,水以游离态或结合态存在。其作用包括:是细胞生化反应的良好介质;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都必须溶解在水里,才能被吸收或排出细胞外;水的比热高,能有效的吸收代谢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不致使细胞的温度骤然上升;维持细胞的膨压(控制细胞形态)。

4. 2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微生物营养类型的划分方法很多,依碳源不同,微生物可以分为自养型(autotrophs)(能以CO2为主要或唯一碳源)和异养型(heterotrophs)(不能以CO2为主要或唯一碳源)。依能源的不同,微生物可以分为光能营养型(phototrophs)(利用光反应产能)和化能营养型(chemotrophs)(利用物质氧化产能)。较多的是按它们对能源、氢供体和碳源的需要将微生物分成四种营养类型:

一、光能无机营养型

以C02作为唯一碳源或主要碳源,并利用光能,以无机物如水、硫化氢、硫代硫酸钠或其他无机硫化物为供氢体,还原CO2合成细胞有机物质的微生物叫光能自养微生物。光能自养型微生物包括蓝细菌(含叶绿素)、红硫细菌和绿硫细菌等少数微生物(含细菌叶绿素),由于它们含有光合色素,因而能使光能转变成化学能(A TP),供机体直接利用。

二、化能无机营养型

以CO2或碳酸盐作为唯一或主要碳源,以氧化无机物释放的化学能为能源,利用电子供

体如氢气、硫化氢、二价铁离子或亚硝酸盐等使CO2还原成细胞物质。这类微生物主要有硫化细菌、硝化细菌、氢细菌与铁细菌。它们在自然界物质转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光能有机营养型以CO2和简单有机物为基本碳源,以有机物(如异丙醇)作为供氢体,利用光能将CO2还原成细胞物质。红螺菌属中的一些细菌属于此种营养类型。

四、化能有机营养型

这类微生物以有机化合物为碳源,利用有机化合物氧化过程中产生的化学能为能源,以有机物作为供氢体进行生长的微生物,称为化能异养微生物。多数微生物属于化能异养型,其生长所需要能源和碳源通常来自同一种有机物。其中,化能异养型又依据所利用的有机物特性,分为腐生型和寄生型。

营养类型的划分不是绝对的,不同生活条件下,可相互转变。

4.3 营养物进入细胞的方式

一、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

依靠细胞内外溶液的浓度差,顺浓度梯度运输;不消耗能量;不需载体蛋白;被运输的物质无特异性。如,水、二氧化碳、氧气、甘油、乙醇等的运输。

二、促进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借助载体蛋白顺浓度梯度运输;不消耗能量;被运输的物质有特异性;载体蛋白(渗透酶)有底物的特异性,是诱导产生的。如,硫酸根、磷酸根、糖(真核)的运输。

三、主动运输(active transport)

物质逆浓度梯度运输;消耗能量;需载体蛋白;被运输的物质有特异性。如,氨基酸、乳糖、钠、钙等物质的运输。主动运输是微生物吸收营养物的主要方式。其运输过程是:膜载体与被运送物质结合成载体复合物进入膜内,在能量的参与下,载体发生构型变化,亲合力降低,运输的营养物质被释放出来,运输过程中营养物质不发生任何变化。

在上述3种方式中,被运输的溶质分子都不发生改变。

四、基团转位(group translocation)

基团转位是一种特殊的主动运输,与普通的主动运输相比,营养物质在运输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如,糖在运输的过程中发生了磷酸化)。主要是用于单(或双)糖与糖的衍生物,碱基以及核苷与脂肪酸的运输。这种运输方式是微生物通过磷酸转移酶系统,即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己糖磷酸转移酶系统,来完成的。具体的运送分两步进行:

1. 热稳载体蛋白(HPr)的激活。HPr是一种低分子量的可溶性蛋白,结合在细胞膜上,具有高能磷酸载体的作用。细胞内高能化合物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的磷酸基团通过酶1的作用把HPr激活。

2. 糖经磷酸化后运入细胞膜内。膜外环境中的糖先与外膜表面的酶2结合,再被转运到内膜表面。这时,糖被P-HPr上的磷酸激活,并通过酶2的作用将糖-磷酸释放到细胞内。酶2是一种结合于细胞膜上的蛋白,它对底物具有特异性选择作用,因此细胞膜上可诱导出一系列与底物分子相应的酶2。

4. 4培养基(medium)

由人工配制供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所用的营养物质叫培养基。

一、培养基的类型

1. 根据对培养基成分的了解程度不同分

(1)天然培养基(complex medium):利用化学成分还不完全清楚或不恒定的天然物质,(如肉汤、蛋白胨、麦芽汁、酵母汁、豆芽汁、玉米粉、牛奶、血清等)制成的培养基,除实验室使用外,更适宜于在生产上培养微生物及其产品。

(2)合成培养基(synthetic medium):由化学成分完全了解的物质配制而成的培养基,

该类培养基的组成成分精确、清楚,重复性强,但微生物生长较慢,且价格昂贵,故一般适于在实验室,研究微生物营养需要、代谢、分类鉴定、生物测定以及菌种选育、遗传分析等。如高氏培养基、察氏培养基等。

(3)半合成培养基(semi-defined medium):在合成培养基的基础上添加些天然成份,以

便更有效地满足微生物对营养物的需要。如马铃薯蔗糖培养基。

2. 依据制备后培养基的物理状态来分

(1)固体培养基(solid medium):天然固体营养基质制成的培养基,或液体培养基中加

入一定量凝固剂(琼脂1.5~2%)而呈固体状态的培养基。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营养表面。常用于微生物的分离、纯化、计数等方面的研究。可依使用目的不同而制成斜面、平板等形式。

(2)半固体培养基(semi-solid medium):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0.2-0.7%的琼脂构成的

培养基。常用来观察细菌运动的特征,以进行菌种鉴定和噬菌体效价滴定等方面的实验工作。

(3)液体培养基(liquid medium):液体培养基不含任何凝固剂,营养物质分布均匀,菌

体与培养基充分接触,操作方便,适合积累代谢产物,常用于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以及在实验室进行微生物生理代谢等基本理论的研究工作。

3.依培养基对微生物的功能不同作分类

(1)础培养基:指含有一般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基本营养物质的培养基。此外,基础

培养基也可作为一些特殊培养基的基础成分。(2)选择性培养基:是根据某种或某一类群微生物的特殊营养需要,或对某种化合物的敏感性不同而设计出来的一类培养基。利用这种培养基可将某种或某类微生物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

(3)加富培养基:在普通培养基中加入某些特殊的营养物,如血、血清、动、植物组织

液或其他营养物质(或生长因子)成为一类营养更为丰富的培养基。用来培养营养要求苛刻的微生物,或用以富集(数量上占优势)和分离某种微生物。(4)鉴别性培养基:鉴别不同

类型微生物,在普通培养基中加入能与某种代谢产物发生反应的指示剂或化学药品,从而产生某种明显的特征性变化,以区别不同的微生物。

伊红美兰培养基(Eosin Methylene Blue ,EMB)是一种鉴别培养基,可用于检查乳品

和饮用水中是否含有肠道致病菌。如将大肠杆菌接种在伊红-美兰培养基上,长出来的大肠杆菌菌落,是呈深紫色并带有金属光泽的小菌落,而产气杆菌在这种培养基上长出的是较大的棕色菌落。二、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

1. 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

(1)目的明确:培养基组分应该适合微生物的营养特点。

(2)营养协调:营养物的浓度与比例应恰当,尤其是C/N比。

(3)条件适宜:物理化学条件适宜。

(4)经济节约:根据培养目的,选择原料及其来源,以粗代精、以废代好、以简代繁等。

2. 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方法

生态模拟;查阅文献;精心设计;实验比较。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学习要点

生长是指生物个体物质有规律地、不可逆增加,导致个体体积扩大的生物学过程。繁殖是指生物个体生长到一定阶段,通过特定方式产生新的生命个体,即引起生命个体数量增加的生物学过程。生长是一个逐步发生的量变过程,繁殖是一个产生新的生命个体的质变过程。

6.1 测量生长繁殖的方法

测定生长量的方法适合于各种微生物,一般有称干重法、比浊法和生理指标法(含氮量等);

殖数法只适用于单细胞状态或个体分明的细菌和酵母菌、放线菌和霉菌等的孢子,具体方法主要为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法和利用固体平板的菌落计数法。

菌的菌落计数法一般可用:高层琼脂柱、亨盖特滚管(Hungate)滚管技术、厌氧培养皿、厌氧罐、厌氧手套箱。

6.2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一、同步培养

同步培养是一种培养方法,它能使群体中不同步的细胞转变成能同时进行生长或分裂的群体细胞。以同步培养方法使群体细胞能处于同一生长阶段,并同时进行分裂的生长方式称为同步生长。同步培养方法很多,可归纳为机械法与环境条件控制两类。

二、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

定量描述液体培养基中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称为生长曲线。如以细胞数目的对数值作纵坐标,以培养时间作横坐标,就可画出一条有延滞期、指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4个阶段组成的曲线。四个时期是根据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常数,即每小时分裂次数(R)的不同划分的。

1.延滞期

延滞期特点:①生长速率常数为0;②细胞变大或变长;③细胞内的RNA(特别是rRNA)含量增高,原生质呈嗜碱性;④合成代谢活跃,为以后的生长准备物质条件;⑤对外界不良条件反应敏感。

影响延滞期长短的因素:接种龄(它生长到生长曲线上的哪一阶段用来作种子的);接种量(接种量大则延滞期短);培养基成分。

2.指数期(对数期)

指数期(对数期)特点:①R最大,代时G最短;②细胞进行平衡生长,故菌体各部分的成分十分均匀;③酶系活跃,代谢旺盛。指数期的3个重要参数:①繁殖代数(n);②生长速率常数(R):R=n /(t2-t1);③代时(G)。

影响指数期微生物代时长短的因素:①菌种;②营养成分;③培养温度;④营养物浓度(营养物浓度很低时,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速率;随着营养物浓度的逐步提高,生长速率不受影响,只影响最终的菌体产量)。凡在较低浓度范围内可影响生长速率和菌体产量的某营养物称为生长限制因子。

3.稳定期

稳定期(恒定期,最高生长期)特点:①生长速率常数R等于0,新繁殖的细胞数与衰亡的细胞数相等;②菌体产量达到了最高点,菌体产量和营养物质的消耗间呈现出有规律的比例关系:生长产量常数Y(生长得率)=X-X0 / C0-C;③细胞开始积累内含物;④芽孢杆菌一般在这时开始形成芽孢;⑤次生代谢物开始形成,是产物的最佳收获期,也是生物测定的最佳时期;

形成稳定期的原因:①营养物尤其是生长限制因子的耗尽;②营养物的比例失调;③酸、醇、毒素或H2O2等有害代谢产物的累积;④pH、氧化还原势等物理化学条件越来越不适宜。

4.衰亡期

衰亡期特点:①R为负值,群体呈现负生长状态;②细胞形态发生多形化,一些微生物有自溶现象;③有的微生物进一步合成或释放抗生素等次生代谢物;④芽孢杆菌释放芽孢。

三、连续培养

将微生物置于一定容积的培养基中,经过培养生长,最后一次收获,此称分批培养。如

果在培养器中不断补充新鲜营养物质,并及时不断地以同样速度排出培养物(包括菌体及代谢产物),从理论上讲,对数生长期就可无限延长。只要培养液的流动量能使分裂繁殖增加的新菌数相当于流出的老菌数,就可保证培养器中总菌量基本不变,此种方法就叫连续培养法。连续培养按控制方式分为恒浊器和恒化器。根据培养器内微生物的生长密度,并借光电控制系统来控制培养液流速,以取得菌体密度高、生长速度恒定的微生物细胞的连续培养器称为恒浊器,多用于生产。保持培养液的流速不变,并使微生物始终在低于其最高生长速率的条件下进行繁殖的连续培养器称为恒化器,多用于实验室。

一般将微生物在液体培养中细胞群体密度超过常规培养10倍以上时的生长状态或培养技术称为微生物的高密度培养(高密度发酵)。

6.3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外界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有:温度(生长温度三基点:最低生长温度、最适生长温度、最高生长温度)、氧气(专性好氧菌、兼性厌氧菌、微好氧菌、耐氧菌、厌氧菌)、pH。对厌氧菌氧毒害的机制已提出了较公认的“SOD学说”。

6.4 微生物培养法概论

实验室和生产实践中培养微生物的方法和装置很多。微生物培养装置好坏的关键是供氧、防污染和设法提高单位时间、单位容积和单位基质的产率。

6.5 有害微生物的控制

有害的微生物的控制方法主要包括灭菌、消毒、防腐和化疗。灭菌是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消毒是一种采用较温和的理化因素,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或动、植物有害的病原菌,而对被消毒的对象基本无害的措施。防腐就是利用某种理化因素完全抑制霉腐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即通过抑菌作用防止食品、生物制品等对象发生霉腐的措施。化疗是指利用具有高度选择毒力即对病原菌具高度毒力而对其宿主基本无毒的化学物质来抑制宿主体内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借以达到治疗该宿主传染病的一种措施。用于化学治疗目的的化学物质称化学治疗剂,包括磺胺类等化学合成药物、抗生素、生物药物素和若干中草药中有效成分等。

物理灭菌方法主要有高温、辐射(X、α、β、γ)、超声波、微波、激光和静高压等。

高温灭菌方法主要包括干热灭菌法和加压蒸气灭菌法。

因素包括表面消毒剂和化学治疗剂。表面消毒剂是指对一切活细胞都有毒性,不能用

作活细胞或机体内治疗用的化学药剂。用石炭酸系数作为比较各种表面消毒剂的相对杀菌强

度指标。抗代谢药物是指一类在化学结构上与细胞内必要代谢物的结构相似,并可干扰正常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具有良好的选择毒力,如磺胺类药物。抗生素是一类由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合成的次生代谢产物或其人工衍生物,它们在很低浓度时就能抑制或干扰它种生物的生命活动。抗生素的活力称为效价,其计量用“单位”表示。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包括:抑制细胞壁的合成,引起细胞壁降解;干扰细胞膜合成,破坏

细胞壁功能;抑制RNA转录,抑制蛋白质合成;抑制核酸的合成。

第七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学习要点

微生物在遗传上特点:微生物结构简单;营养体一般都是单倍体;微生物繁殖速度快;易积累不同的中间及最终代谢产物;环境条件对微生物作用直接均匀;存在多种方式的繁殖类型;微生物的变异易被识别;参与基因工程的载体、供体、受体三角色。

7.1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一、三个经典实验

1. 转化实验

1928年,Griffith首次发现肺炎双球菌的转化现象。实验发现:加热杀死的致病型SIII型细菌细胞内可能存在一种转化物质,它能通过某种方式进入非致病型RII型细胞并使RII型细胞获得稳定的遗传性状,转变为SIII型细胞。1944年,Avery等在离体条件下,用无细胞抽提液重复这一实验,并对转化本质进行了研究,终于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2. 噬菌体T2的感染实验

1952年,Hershey & Chase 用E.coli, phage T2做材料,利用同位素示踪法进行实验,证明DNA携带有包括合成蛋白质外壳在内的全部遗传信息。

3. 病毒拆开与重建实验

1956年,Fraenkel & Conrat 用TMV(烟草花叶病毒)和HRV(霍氏车前病毒)进行实验,说明遗传信息在RNA中。

二、遗传物质在微生物细胞内的存在方式

遗传物质的存在方式包括染色体DNA(核基因组)和质粒。染色体DNA(核基因组)是微生物遗传信息的最主要负荷者;质粒是存在于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DNA,独立存在于染色体外或整合到宿主DNA上、能自主复制。

7.2 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 内环境指机体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如血浆、组织液、脑脊液、房水、淋巴等。 2. 稳态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各组织器官系统功能在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下保持相对的恒定状态。 3. 反射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反应,是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4.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反,即负反馈,是使机体生理功能保持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 5. 正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方向)一致,以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即正反馈;典型的正反馈有分娩、血液凝固、排便等。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液态镶嵌模型是关于细胞膜结构的学说,认为膜的结构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2. 易化扩散指水溶性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借助膜上的特殊蛋白质(载体或通道)的帮助而进行的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有载体介导和通道介导两种 3. 主动转运需要细胞膜消耗能量、将分子或离子逆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 4. 静息电位指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同类型细胞的静息电位数值常不相等。 5. 极化指细胞保持稳定的内负外正的状态。此时,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水平。 6. 去极化指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增加的方向变化,去极化后的膜电位的绝对值小于静息电位的绝对值。 7. 超极化指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减少的方向变化,超极化后的膜电位的绝对值大于静息电位的绝对值。 8. 阈电位使再生性Na+内流足以抵消K+外流而爆发动作电位,膜去极化所必须达到的临界水平;也可以说是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9. 动作电位指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短暂而可逆的,可扩布的膜电位倒转。动作电位是兴奋的标志。 10. 复极化去极完毕后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减少,即静息电位的方向变化。 11. 绝对不应期组织接受一次刺激而兴奋的一个较短时间内,无论接受多强的刺激也不能再产生动作电位,这一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内兴奋性为零。 12. 局部兴奋阈下刺激引起的膜部分去极化的状态称为局部兴奋。 13. 量子式释放神经末梢囊泡内所含递质的量大致相等,而递质释放又是以囊泡为最小单位,成批地释放,故称量子式释放。 14. 终板电位指终板膜上N2胆碱能受体与ACh结合后,化学门控的Na+、K+通道开放,Na+内流、K+外流,尤其是以Na+内流为主,使终板膜局部产生去极化电位。终板电位属局部电位 15. 兴奋-收缩耦联将肌膜动作电位为标志的电兴奋与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机械收缩衔接起来的中介过程。耦联因子是Ca2+。 16. 等长收缩肌肉长度不变而张力增加的收缩形式。 17. 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表现为张力不变而只有长度缩短的收缩形式。 第三章血液 1. 等渗溶液指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约为313m Osm/L,例如0. 9%的NaCl溶液。

《生理学》各章知识点 总结

生理学基础总结 绪论 I.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生命的基本特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及生殖。 3.兴奋性是指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征。 刺激是指机体所处环垄因素的变化刺激条件包括强度、作用时间和强度一时问变化率三个要素反应是指接受刺激后机体活动状态的改变。 有两种表现形式,即兴奋和抑制阈强度(阈值)是指在作用时间和强度一时间变化率不变的情况下,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等于阈强度的刺激为阈刺激,大于阈强度的刺激为阈上刺激,小于阈强度的刺激为阈下刺激 4.体液是机体内液体的总称。 内环境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5.人体功能调节的方式有三种,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最重要的是神经调节,其基本方式是反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 三种调节各具特点:神经调节迅速、精确而短暂;体液调节作用缓慢、面积广泛、时间持久;自身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 回馈是由受控部分的回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活动的作用,有正、负反馈两种。 正回馈调节是指受控部分的活动通过发出回馈信息,使反债调节与控制部分的原发作用一致,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 负反馈调节是指受控部分的活动通过发出回馈信息,使回馈调节与控制部分的原发作用相反.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膜对物质的转运方式主要有: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 单纯扩散是只取决于膜两例物质浓度差进行转运的一种方式出胞和入胞作用 易化扩散是物质借助细胞膜上特珠蛋白质的帮助,顺浓度梯度或电一化学梯度的转运过程。分为载体转运和通道转运两种。 载体转运具有特异性、饱和性和争议抑制性; 通道转运具有离子选择性和门控特性,又可分为化学门控信道、电压门控信道和机械门拉信道. 主动转运是物质逆电一化学梯度进行的转运,需要细胞提供能量包括原发性主动转运和发性主动转运。 最重要的为钠一钾泵转运。 出胞是指胞质内的大分子物质以分泌变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 入胞指细胞外某些物质团块借助于细胞形式吞噬泡或吞饮泡的方式。 进入细肥的过程,分别称为吞噬和吞饮.吞饮也可以分为液相入胞和受体介导入胞两种形式。 2.生物电现象是指细胞在安静或活动时伴有的电活动。单个细胞膜两侧的生物电称为细胞的跨膜电位,包括静息电位、局部电位和动作电位. 生物电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细胞内外离子的分布不同,构成生物电产生的基础。②胞膜在不同状态下时离于的通透性不同.成为生物电产生的关健。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它是细胞安静的标志、它的形成是由于K+的外流。 动作电位是指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受到有效刺激时,在膜两侧产生的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它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由去极化和复极化构成,是Na+内流与K+的外流及 .

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改革:本课程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具体方法和手段的确定以有利于课程内容的学习和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为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改变“满堂灌”方式,广泛采用启发、讨论、学生展示、课堂讲评和案例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1.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使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总学时45,实践环节12学时,占总学时的25%) (1)课堂讨论:例如第一章关于“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就是在教师系统地讲授过“职业教育概念及基本特点”的基础上,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的,进一步的讨论加深了对职业教育本质的理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 (2)教学观摩:例如在讲第六章职业教育的教学,就是在教师讲授过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教学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到沈阳市装备制造工程学校进行教学观摩,并在观摩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完成的。 (3)小组工作:例如第二章“职业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就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采用让学生在广泛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并要求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把本小组工作成果展示给大家。 (3)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在老师带领下从事参加课题研究,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理论研究与实践中,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增强素质,提高能力。 (4)专题讲座和实地考察:针对职业教育实践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请职业院校的专业人员做报告,带领学生到职业院校考察并与职业院校的师生座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加深学生对职业教育问题的理解。 2.进行案例教学,突出理论分析中学生的参与性,强调师生的共同探讨与互动。 3.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①开展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掌握职业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且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上面提到过的综述和调研。②通过个体研究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精诚协

(完整word版)中医护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正治与正护: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它的本质相一致情况下所实施的治法与护法,又称 “逆治逆护法”。 2.反治与反护: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它的本质不相一致情况下所实施的治法与护法。 3.热因热用:用温热药、温热护法,治护热的症状表现的方法。 4.寒因寒用:用寒凉药、寒凉护法,治护寒的症状表现的方法。 5.塞因塞用:用补塞药、补塞护法,治护闭塞不通症状的护法。 6.通因通用:用通利的药物、通利的护法,治护通泄症状的方法。 7.同病异护:一般情况下,相同的症证,应该使用相同的护法。 8.异病同护:一般情况下,不同的病证,应该使用不同的护法。 9.未病先防:使之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10.既病防变:指的是在疾病发生的初始阶段,应力求早诊断、早诊断,以防止疾病的发展 及传变。 11.汗法:亦称解表法。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用,促使人体微微出汗, 使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12.吐法:亦称涌吐法。是指通过药物,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 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13.温法:亦称温阳法。是通过温中祛寒、回阳通络等作用,使寒气去,阳气复,经络通, 血脉和的一种方法。 14.刮痧法:又称“挑痧”,是指在边缘钝滑的器具,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其 局部皮下出现瘀斑或痧痕的一种治疗方法。 15.药熨法:是将中药用白酒或食醋搅拌后炒热,装入布袋内,在患处或特定穴位来回移动 或回旋运转,利用温热及药物的共同作用,已达到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祛瘀消肿、温经通络等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16.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加工制成艾条或艾炷,点燃后在人体体表的一种部位或腧 穴进行烧灼熏烤,借灸火的热力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17.拔罐法:又称“吸筒法”,是以罐或筒为工具,利用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 罐或筒吸附于腧穴部位皮肤上或应拔部位,造成被拔部位的皮肤充血、淤血,产生刺激以调节脏腑功能,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二、简答题 1、煎药加水方法 1)第一煎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3-5cm 2)第二煎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2-3cm为准加水方法是按平均每1g药加水10ml计算出该方的需水量一般第一煎将总水量的70%加入,第二煎加入剩余的30%应一次将水加足,避免在煎药过程中频频加水 2、中草药中毒 1)立即停止接触服用有毒药物 2)尽快清除毒物 3)解毒:催吐:口服有毒药物2-3h;洗胃;导泻中毒超过6h 4)促进已吸收毒物的排泄

生理学各章节考试重点

生理学各章节考试重点 2017—11-23医学资料大全 第一章绪论 1、内环境:指细胞外液占体液得1/3,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液 2、稳态:内环境得各种物理得与化学得因素保持相对稳定 3、人体得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自身调节:由组织,细胞本身生理特殊性决定得,并不依赖外来得神经或体液因素得作用得反应 4、反射弧得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反射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 5、神经调节得特点:迅速,局限,精确;体液调节得特点:缓慢,弥散,持久 6、机体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单向式)自动控制系统包括反馈控制,前馈控制,负反馈:反馈信息得作用就是减低控制部分得活动得反馈控制,对保持内环境稳态起着重要作用第二章细胞基本功能 1、细胞膜与各种细胞器得质膜得组成:脂质,蛋白质,极少量得糖类 2、膜蛋白得分类:细胞骨架蛋白,识别蛋白质,酶,受体蛋白,跨膜转运物质得功能蛋白 3、物质得跨膜转运方式: (1)单纯扩散 举例:O2,N2,CO2,NH3,尿素,乙醚,乙醇,类固醇 (2)易化扩散 举例:A经载体介导:葡萄糖,氨基酸 特点:饱与现象,结构特异性,竞争性抑制 B经通道介导:Na+,K+,Ca2+,Cl—等 特点:A顺浓度或电位梯度得高速度跨膜扩散 B门控体制包括电压门控通道与化学门控通道 C 对通过得离子有明显得选择性 (3)主动转运 举例:A原发性主动转运——直接利用ATP:钠-钾泵 B继发性主动转运—-间接利用ATP:葡萄糖,氨基酸在小肠与肾小管得重吸收(4)出胞与入胞 4、细胞得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处于安静状态时,膜内外两侧得电位差,等于K+得平衡电位 产生机制:K+离子得外排 极化:静息时膜得内负外正得状态去极化:静息电位得减少 超极化:静息电位得增大复极化:细胞膜由去极化后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得过程 5、细胞得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膜电位发生迅速得一过性得波动,就是细胞兴奋得标志 产生机制:Na+得内流(去极化),K+得外流(复极化) 阈电位:形成Na+通道激活对膜去极化得正反馈过程得临界膜电位 6、局部电流得方向;膜外由未兴奋区流向兴奋区,膜内由兴奋区流向未兴奋区 特点:全或无定律,不衰减传导 7、反应: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生物体内部得代谢活动及其外部表现将发生相应得改变 8、兴奋:指产生动作电位得过程 9、兴奋性:指一切活细胞,组织或生物体对刺激发生反应得能力,就是衡量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得能力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5)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一、本课程教学过程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目的、实施过程、实施效果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 1.讲授法: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对重要的理论知识的教学采用讲授的教学方法,直接、快速、精炼的让学生掌握,为学生在实践中能更游刃有余的应用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 2.案例教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对选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审理和讨论,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这种教学方法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在课程中的应用,充分发挥了它的启发性、实践性,开发了学生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例如:王洪江老师的录像课(学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就是利用这一教学法完成的。 3.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是将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安置在一个模拟的、特定的情景场合之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学生的演练,在仿真提炼、愉悦宽松的场景中达到教学目标,既锻炼了学生的临场应变、实景操作的能力,又活跃了教学气氛,提高了教学的感染力。这种教学方法在本课程的教学中经常应用,因现场教学模式要受到客观条件的一些制约,因此,提高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最好办法就是采用此种情景教学法。学生们通过亲自参与环境的创设,开拓了视野,自觉增强了科学意识,提高了动手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这种教学方式的运用既满足了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也体现了其方便、有效、经济的特点,能充分满足教学的需求。 4.讨论法: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多处采用讨论法,学生通过讨论,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展开学习,让所有的人都能参与到明确的集体任务中,强调集体性任务,强调教师放权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通过开展课堂讨论,培养思维表达能力,让学生多多参与,亲自动手、亲自操作、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5. 体验学习教学法:“体验学习”意味着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建构,亲历过程并在过程中体验知识和体验情感。它的基本思想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过程并不是一个“教师传授—

2021年基础护理学重点

基础护理学 欧阳光明(2021.03.07) 1.医院物理环境正常值:室温坚持在18~22℃较为适宜,新生儿及老年病人,室温以坚持在22~24℃为佳。病室湿度以50%~60%为宜,白日病室较理想的强度是35~40分贝 2分级护理的适用对象:. 3,平车运送法注意:推行中,平车小轮端在前,转弯灵活;速度不成过快;上下坡时,患者头部应位于高处,减轻患者的不适,并嘱咐患者抓紧扶手,包管患者平安。 4. 舒适(comfort):指个体身心处于轻松自在、满意、无焦虑、无疼痛的健康、安定状态时的一种自我感觉。不舒适(discomfort):指个体身心不健全或有缺陷,生理、心理需求不克不及全部满足,或周围环境有不良安慰,身体呈现病理修改,身心负荷过重的一种自我感觉。 5.卧位的分类:主动卧位(active lying position):患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和习惯采纳最舒适、最随意的卧位,并能随意修改卧床姿势,称之为主动卧位。见于轻症患者、术前及恢复期患者。主动卧位(passive lying position):患者自身无力变换卧位,躺卧于他人安顿的卧位,称之为主动卧位。罕见于昏迷、极度衰弱的患者。自愿卧位(compelled lying position):患者意识清晰,也有变换卧位的能力,但为了减轻疾病所致的痛苦或因治疗需要而自愿采纳的卧位,称之为自愿卧位。

6..去枕仰卧位适用规模:(1)昏迷或全身麻醉未清醒的患者。采取去枕仰卧位,头偏向一侧,可避免呕吐物误入气管而引起窒息或肺部并发症。(2)椎管内麻醉或脊髓腔穿刺后的患者。采取此种卧位,可预防颅内压减低而引起的头痛。中凹卧位适用规模:休克患者。抬高头胸部,有利于坚持气道通畅,改良通气功能,从而改良缺氧症状;抬高下肢,有利于静脉血回流,增加心输出量而使休克症状获得缓解。屈膝仰卧位适用规模:腹部检查或接受导尿、会阴冲刷等。侧卧位适用规模:(1)灌肠、肛门检查及配合胃镜、肠镜检查等(2)预防压疮(3)臀部肌内注射半坐卧位适用规模某些面部及颈部手术后患者。采纳半坐卧位可减少局部出血。心肺疾病引起呼吸困难的患者。腹腔、盆腔手术后或有炎症的患者。疾病恢复期体质虚弱的患者。采纳半坐卧位,使患者逐渐适应体位修改,有利于向站、立位过渡。 危坐位适用规模:心力衰竭、心包积液、支气管哮喘爆发的患者,患者由于极度呼吸困难而自愿日夜危坐。俯卧位适用规模:腰背部检查或配合胰、胆管造影检查时。脊椎手术后或腰、背、臀部有伤口,不克不及平卧或侧卧的患者。胃肠胀气招致腹痛时。采纳俯卧位,使腹腔容积增年夜,可缓解胃肠胀气所致的腹痛。头低足高位适用规模:肺部排泄物引流,使痰易于咳出。十二指肠引流术,有利于胆汁引流。妊娠时胎膜早破,避免脐带脱垂。跟骨或胫骨结节牵引时,利用人体重力作为反牵引力。头高足低位适用规模:颈椎骨折患者作颅骨牵引时,用作反牵引力。减轻颅内压,预防脑水肿。颅脑手术后的患者。膝胸卧位

最新人体解剖生理学(左明雪)第三章重点知识点整理考点整理资料讲解

大脑与神经 第一节、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主要由神经细胞(neuron)和神经胶质细胞(neuronglia)组成。 神经细胞=神经元:接受刺激、整合信息和传导冲动,是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神经胶质细胞:数量为神经元的10~50倍,不参与神经冲动的传导, 对神经细胞起营养、支持作用;参与髓鞘的形成。 (一)神经元结构:由胞体和胞突两部分组成。 基本结构:细胞体、树突、轴突、髓鞘、朗飞氏结、轴突终扣。 1、胞体(神经元的营养和代谢中心)大小形状不 一,5~100μm。 是可兴奋膜,具有接受刺激、处理信息、产生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 细胞膜膜蛋白:决定了神经元细胞膜的性质,其中有些是离子通道(Na+、 K+、Ca2+、Cl- 通 道);有些膜蛋白是受体,与相应的神经递质结合后, 可使某种离子通道开放。

尼氏体(特征性结构):光镜下:嗜碱性颗粒或小块;电镜下: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 细胞质 (神经元胞体) 功能:合成蛋白质供神经活动需要。合成合成更新细胞器所需 要(核周质)的结构 蛋白,合成神经递质所需要的酶,以及肽类神经调 质。 神经原纤维:光镜下:在硝酸银染色的标本中呈棕黑色的细丝,在细胞质内交织成网。 (特征性结构)并深入树突和轴突。电镜下:神经丝和微管 功能:构成神经元的骨架,起支持和运输的作用。 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等细胞器。 脂褐素 细胞核圆型,一个,居中,大、染色浅、核仁明显,染色质呈空泡状。 特点:大、圆、淡、核仁清晰 ①细胞核:位于胞体中央,大而圆,常染色质多,

着色浅,核仁大; ②细胞质:内含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还有线粒 体、溶酶体等细胞器 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 :是 神经元向其它神经元或效应细胞传递化 学信息的载体,一般为小分子物质,在神 经元的轴突终末合成。 神经调质=神经肽:在胞体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合成,通过轴浆运输至轴突末梢。 一般为肽类,能增强或减弱神经元对神经递质的反应,起调节作用。 按神经元的传递方向分类: A)感觉神经元 (sensory neuron):一种感受内外环境变化并将这些信息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 B)运动神经元 (motor neuron):从中枢神经系统,将信息带给肌肉和腺体,控制着肌肉收缩或腺体分泌的神经元。 C)中间神经元 (interneuron)=联络神经元:将从感觉神经元中获得的信息,传给其他中间神经元或运动神经元。

生理学各章节考试重点

------------------ 时磊5说------ - ---- ------- 生理学各章节考试重点 2017-11-23医学资料大全 第一章绪论 1、内环境:指细胞外液占体液的1/3,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液 2、稳态:内环境的各种物理的和化学的因素保持相对稳定 3、人体的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自身调节:由组织,细胞本身生理特殊性决定的,并不依赖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的反应 4、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反射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 5、神经调节的特点:迅速,局限,精确;体液调节的特点:缓慢,弥散,持久 6、机体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单向式)自动控制系统包括反馈控制,前馈控制,负反馈:反馈信息的作用是减低控制部分的活动的反馈控制,对保持内环境稳态起着重要作用 第二章细胞基本功能 1、细胞膜和各种细胞器的质膜的组成:脂质,蛋白质,极少量的糖类 2、膜蛋白的分类:细胞骨架蛋白,识别蛋白质,酶,受体蛋白,跨膜转运物质的功能蛋白 3、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 (1 )单纯扩散 举例:02, N2,CO2,NH3尿素,乙醚,乙醇,类固醇 (2 )易化扩散 举例:A经载体介导:葡萄糖,氨基酸 特点:饱和现象,结构特异性,竞争性抑制 B经通道介导:Na+,K+,Ca2+,Cl-等 特点:A顺浓度或电位梯度的高速度跨膜扩散 B门控体制包括电压门控通道和化学门控通道 C对通过的离子有明显的选择性 (3 )主动转运 举例:A原发性主动转运一一直接利用ATP钠-钾泵 B继发性主动转运一一间接利用ATP:葡萄糖,氨基酸在小肠和肾小管的重吸收 (4)出胞和入胞 4、细胞的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处于安静状态时,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等于K +的平衡电位 产生机制:K +离子的外排 极化:静息时膜的内负外正的状态去极化:静息电位的减少 超极化:静息电位的增大复极化:细胞膜由去极化后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 5、细胞的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膜电位发生迅速的一过性的波动,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产生机制:N a+的内流(去极化),K +的外流(复极化) 阈电位:形成N a+通道激活对膜去极化的正反馈过程的临界膜电位 6、局部电流的方向;膜外由未兴奋区流向兴奋区,膜内由兴奋区流向未兴奋区特点:全或无定律,不衰减传导

最新基础护理学重点简答题

基础护理学简答题 1.何谓环境? 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总体。 2.请说出环境的范围有哪些? 内环境:指人的生理、心理等方面;外环境: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所组成。 3.请简述对健康有影响的社会环境因素有哪些? 社会制度、经济状况、文化背景、劳动条件、人际关系。 4.请简述护理人员在保护环境维持人类健康中所应承担的职责是什么? (1)帮助发现环境对人类的不良影响和好的影响。(2)告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触到的有害物质。(3)如何保护环境资源。(4)与卫生当局共同协作,提出住宅污染对健康的威胁。(5)帮助社区处理环境卫生问题。(6)参加研究和提供措施,以早期预防各种有害于环境的因素。 5.护理的基本任务有哪些?护理的基本任务有: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协助康复、减轻病痛。 6.医院环境的总体要求是什么?医院环境的总体要求是安全性、舒适性、整洁性、安静性。7.医院的物理环境包括哪些方面?医院的物理环境包括:温度、湿度、通风、光线、音响、装饰等。 8.医院适宜的温度是多少?过高或过低会带来什么影响? (1)医院适宜的温度是:一般病室的温度保持在18~22℃;新生儿、老年科室及治疗检查时温度保持在22~24℃。 (2)室温过高会使神经系统受到抑制,干扰消化及呼吸功能,不利于体热的散发,使人烦躁,影响体力恢复;室温过低则因冷的刺激,使人畏缩,缺乏动力,又可能会造成患者在诊疗护理时受凉。 9.何谓湿度?湿度是指相对湿度指在单位体积的空气中,一定温度的条件下,所含水蒸汽的量与其达到饱和时含量的百分比。 10.适宜的病室湿度是多少?过高或过低会带来什么影响? 适宜的病室湿度为50---60%。当湿度过高时,蒸发作用弱,可抑制出汗,患者感到气闷不适,尿液排出量增加,加重肾脏负担,对患有心、肾疾病的患者又为不利;湿度过低时,空气干燥,人体蒸发大量水分,引起口干舌燥,咽痛,烦渴等表现,对呼吸道疾患或气管切开患者不利。 11.为什么室内要保持通风?室内通风可使室内空气流通,与外界空气进行交换,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调节室内温湿度,增加患者舒适感,降低室内空气污染,减少呼吸道疾病的传播。 12.通风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一般情况下通风多少时间就可达到置换室内空气的目的通风的效果与通风的时间、室内外温差的大小、气流的速度、通风面积有关。一般情况下通风时间为30分钟就可达到置换室内空气的目的。 13.为什么说日光是维持人类健康的要素之一? 自然的光照可使患者感觉舒适愉快,对康复有利;适量的日光照射可使局部温度升高,血流加快,改善皮肤和组织的营养状况,增加食欲;日光中的紫外线有杀菌作用、还可促进机体内生成维生素D。达到维持健康的目的。 14.何谓噪音?医院白天的噪音应维持在什么强度内?噪音是指凡与环境不协调的声音,患者感觉不愉快的声音均为噪音。 WHO规定:医院白天的噪音强度在35~40dB内。

护理学基础第一章绪论试题及答案(供参考)

第一章绪论 一、重点难点 重点: 1.南丁格尔对护理学的伟大贡献;现代护理学三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2.护理学的主要任务、范畴及工作方式。 难点: 1.现代护理学三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2.护理工作方式。 二、考点测试 (一)选择题 A1型题 1.在母系氏族社会中,妇女照顾家中伤病者,形成主要的照顾方式是 A.“自我保护”式 B.家庭式 C.宗教式 D.社会化服务 E.护理社团 2.中世纪护理仅仅限于简单的生活照料,其原因是 A.生活经验缺乏 B.社会重男轻女 C护士分工不明确 D.护理工作繁重 E.宗教的束缚和影响科学 3.护理专业的诞生是在 A.17世纪中叶 B.18世纪中叶

C.19世纪中叶 D.20世纪初期 E.20世纪中叶 4.南丁格尔接受短期的护理训练是在 A.凯塞威尔斯城护士训练班 B.圣托马斯医院护士训练班 C.英国伦敦护士训练班 D.佛罗伦萨护士训练班 E.战地医院护士训练班 5.南丁格尔扭转了英国朝野轻视护理工作的观念,其主要原因是 A.出身名门与上层社会交往密切 B.南丁格尔具有渊博知识 C.克里米亚战争中卓有成效的工作 D.撰写多篇著作指导护理工作 E.创立了科学的护理制度 6.国际护士节选定为每年的 A.4月12日 B.5月12日 C.5月21日 D.12月5日 E.6月12日 7.国际护士节时间的确定是根据 A.南丁格尔创办第一所护士学校的日期 B.南丁格尔诞辰纪念日 C.南丁格尔接受英国政府奖励的日期 D.宣布南丁格尔奖章的日期 E.南丁格尔逝世纪念日 8.克里米亚战争中,南丁格尔率领的护士团最终使士兵的病死率由42%降到

生理学知识点

生理学考试题型:单选题,填空题,英译中,名词解释,问答题 生理学学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何谓内环境、稳态?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特点。何谓负反馈、正反馈?其各自生理意义是什么?Internal environment homeostasis positive feedback negative feedback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物质跨膜转运的方式有哪些?哪些属于被动转运?2.何谓主动转运?钠泵的主动转运有何作用和生理意义? 3.何谓静息电位?试述静息电位产生机理。4.何谓动作电位、阈值(阈强度)、阈电位?试述动作电位产生的机理和特点。5.动作电位的传导方式有哪几种?6.试述神经一肌接头兴奋传递的过程。7.何谓兴奋—收缩耦联?其基本过程如何?骨骼肌收缩的总和形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facilitated diffusion via carrier facilitated diffusion via ion channel Primary active transport 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 resting potential action potential 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 第三章血液 1.何谓血细胞比容?请述血浆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的主要组成成分和作用。2.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红细胞沉降率. 红细胞有哪些功能?请述红细胞生成的部位、原料、重要辅酶(成熟因子)、调节因子及其作用。产生贫血的原因。 3.白细胞的数量和计数分类百分值正常各是多少?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血小板有哪些生理特性?简述生理性止血的三个基本过程 4.凝血的外源性途径、凝血的内源性途径及其异同点?请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5.何谓血型?ABO血型的分型依据是什么?输血原则是什么? Hematocrit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Hemostasis Blood coagulation Blood group 第四章血液循环 1.试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分期,2期特点。 2、试比较心室肌细胞和自律细胞动作电位的异点。 3、心肌在一次兴奋过程中,其兴奋性变化特点及其与心肌收缩的关系如何?何谓有效不应期、期前收缩、代偿间隙?代偿间隙是如何形成的? 4、心肌细胞自律性的高低规律如何?影响自律性的因素有哪些? 5.正常情况下,兴奋在心脏内传播有何特点和意义? 6.何谓心动周期?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室内压力、容积、血流方向及瓣膜启闭情况如何? 第一、第二心音特点,生理意义 7、何谓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射血分数?心指数? 8、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哪些?影响特点 9、动脉血压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因素影响动脉血压?如何影响动脉血压? 10、何谓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平均动脉压? 11、何谓中心静脉压?有何生理意 义? 12、何谓微循环?有哪几条通路?各有何生理意义?组织液是如何生成的?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有哪些? 13、简述心迷走神经对心脏的作用。简述心交感神经对心脏的作用。何谓交感缩血管紧张?交感缩血管神经对血管的作

生理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 基本概念 内环境、稳态、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正反馈、负反馈、反馈、反射弧。 复习思考题 1.试比较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作用、特点及意义。 2.何谓正反馈和负反馈试举例说明它们在生理功能调节中的作用及意义。 3.试述内环境、稳态及其意义。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基本概念(中英文对照): 液体镶嵌模型、单纯扩散、通透性易化扩散、化学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载体、主动转运、被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钠-钾泵、出胞、入胞、跨膜信号转导、跨膜信号传递(trasmembrane signaling)、促离子型受体、机械门控通道、配体、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促代谢型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原癌基因。复习思考题 1.试述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方式及特点。 2.简述钠-钾泵的生理意义。 3.试述细胞膜的跨膜信号转导方式。 基本概念(中英文对照): 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去极化、复极化、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刺激、阈值、阈电位、兴奋、相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超常期。 复习思考题: 1. 刺激引起神经兴奋的内因和外因是什么 2.当兴奋在球形细胞上传导时,为什么不会沿细胞膜反复在细胞上循环不停 3.为什么动作电位的大小不因传导的距离增大而降低,这是否有违能量守恒定律 4.血K+浓度变化对兴奋性、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分别有何影响说明其机制。 基本概念

终板电位、兴奋-收缩耦联、滑行学说、前负荷、后负荷、等长收缩、等张收缩复习思考题 1.试述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的过程。 2.试述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过程。 3.试述骨骼肌收缩的机制。 4.试比较单收缩与复合收缩的特点及意义。 5.试述电刺激坐骨神经时引起骨骼肌收缩的全过程。 第三章血液 基本概念 血细胞比容、红细胞沉降率、血小板激活、促红细胞生成素、造血微环境 复习思考题: 1.用盐析法可以将血浆蛋白分为几类它们各有何生理功能 2.白细胞可以分为几类简述各类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3.简述血小板在生理止血中的作用。 基本概念 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凝集、凝集原、凝集素、血型、成分输血、红细胞渗透脆性、血浆、血清 复习思考题: 1. ABO血型系统分型的依据是什么简述输血的基本原则。 2.根据本章所学知识,试分析造成贫血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3.临床上根据需要经常采取某些措施促进血液凝固或是阻止血液凝固。分别举出促凝和抗凝的三个具体措施,并说明原因、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第四章血液循环 基本概念 快反应细胞、慢反应细胞、最大复极电位、4期自动去极化 复习思考题: 1.心肌有哪些生理特性与骨骼机相比有何差异

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1.分析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区别的与联系? 教学模式:指的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教学策略:是指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分析学情,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简单来说教学策略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与任务、组织与调控教学活动而进行的谋划。 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教学手段:是师生运用教学辅助工具进行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也指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教学手段可以是视听,也可以是实践活动,现在以多媒体为多。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经历了口头语言、文字和书籍、印刷教材、电子视听设备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等五个使用阶段。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 (1)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都是以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支撑的,辅助教师进行教和学生进行学的一系列方法、步骤、程序,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区别: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既是教学理论的应用,对教学实践起直接引导作用,又是教学实践的理论化、简约化概括,可以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相互作用的活动中。所以教学模式是比较具有逻辑性的,相对稳定的一种结构,指向的是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笼统的指导性的结构框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教学策略则比较细化具体与灵活,往往指向单个的或局部的教学行为(可以指向具体的一节课,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甚至是具体的教学环节。教师在选定了一堂课的内容并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要考虑怎样去讲授这一节课,怎样更好的让学生理解这些内容,怎样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怎样提高学生的能力等等,对一具体实施过程的谋划就是教学策略。)。 (2)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二者都是师生为了某种教育教学目的,所采用的各种手段、方法的总和,都是教学论要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别:每一种教学模式都反映了一定的教学思想、教育目的、教材内容的选择、教学原则、和一系列的完整的操作程序和体系等。教学模式是对多种教学方法的提炼和组合,而教学方法常常表现为教学过程中的某一个侧面的一系列操作活

《生理学》各章知识点 总结

精心整理 生理学基础总结 绪论 I.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生命的基本特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及生殖。 3.兴奋性是指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 4.胞外液。 5.信息,使反债调节与控制部分的原发作用一致,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 负反馈调节是指受控部分的活动通过发出回馈信息,使回馈调节与控制部分的原发作用相反.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膜对物质的转运方式主要有: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 单纯扩散是只取决于膜两例物质浓度差进行转运的一种方式出胞和入胞作用 易化扩散是物质借助细胞膜上特珠蛋白质的帮助,顺浓度梯度或电一化学梯度的转运过程。分为载体转运和通道转运两种。 载体转运具有特异性、饱和性和争议抑制性; 通道转运具有离子选择性和门控特性,又可分为化学门控信道、电压门控信道和机械门拉信.吞饮 动。它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由去极化和复极化构成,是Na +内流与K +的外流及Na +—K +泵转运共同形成的、其引起取决于阈电位, 阈电位是使膜上Na +通道突然大量开放的临界膜电位值。 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传导。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特性和不衰减的可传播性。 3.肌肉收缩是指肌肉的长度缩短或张力增加.其过程包括肌细饱的兴奋、兴奋一收缩耦联,收缩三部分,主要步骤如下图

血液 1. 占体重的 2. 透压) 3. 对保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具有重要作用; 血浆蛋白产生胶体渗透压,主要成分是白蛋白,具有免疫功能。 作用是:能使组织液中的水分渗入毛细血管以维持血容量及调节血管内外水分的交换。 等渗溶液是0.9%Nacl,5%葡萄糖溶液。 4.血浆的正常酸碱度:PH7.35-7.4 5.低于7.35为酸中毒,高于7.45为碱中毒。 5.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我国成年男性红细胞数为(4.0-5.5)x1012/L;成年女性为(3.5-5.0)x1012/L。6.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Hb)。 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浓度为120一160g/L,成年女性为110-150g/L。 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称为贫血。 7.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包括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血沉,红细胞叠连)、渗透脆性(溶血,低渗溶液)。 红细胞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运愉O2和CO2以及调节体内的酸碱平衡。 红细胞原料是蛋白质和铁(缺铁性贫血),成熟因素是维生素B12,叶酸。 8.正常成人的白细胞:其主要功能是吞噬作用和 免疫作用。 9.正常成人血小板有(100一 其主要功能为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和生理性止 A抗原与 。 )和 也是由于K+外流产生的电一化学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由去极化和复极化两个过程组成,但复极化比较复杂,持续时间较长动作电位共分为五个期,即 去极化期(Na+内流形成)、 复极化l期(快速复极初期,K+外流形成)、 2期(缓慢复极期也称平台期,K+外流和Na+内流形成)、 3期(快速复极末期,K+外流形成) 4期(静息期,离子泵转运形成)

基础护理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基础护理学常考知识点汇总-最新版(1 到50) 2015-06-11 医护之家 1.护理学的形成经历了人类早期护理(以自我护理、家庭护理为主)、中世纪的护理(以宗教护理、医院护理为主,护理工作仅限于生活照料)、文艺复兴与宗教革命时期的护理、护理学的诞生(19世纪中叶,南丁格尔首创了科学的护理专业)。 2.1912年国际护士会将5月12日(南丁格尔的生日)定为国际护士节。中华护士会成立于l909年,l936年改名为中华护士学会,1964年改名为中华护理学会。 3.现代护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以疾病为中心、以病人为中心和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三个阶段。 4.1860年,南丁格尔在英国的圣托马斯医院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1888年,美国护士约翰逊在福州一所医院里开办了我国第一所护士学校。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将护理教育列为中专教育之一。1995年6月25日,全国开始了首次护士执业考试。 5.护理学的性质~是一门生命科学中综合了自然、社会及人文科学的应用性科学。护理学的范畴包括理论范畴和实践范畴,其中实践范畴包括临床护理(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社区保健、护理教育、护理管理和护理科研等方面。 6.人、健康、环境和护理是护理学最基本的四个概念,其中,核心是人,即护理实践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活动。护理中的人包括个人、家庭、社区和社会四个层面。 7.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护理的服务对象从单纯的病人扩大到健康人群,即护理的服务对象是所有的人。 8.1990年WH0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没有绝对的健康或疾病状态,健康是动态的过程。 9.1980年美国护士学会将护理定义为“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 10.成长与发展是持续的、有顺序的,并按照有规律的和可预测的方式进行。 11.机体的环境包括内环境和外环境。

生理学各章节考试重点

生理学各章节考试重点 2017-11-23 医学资料大全 第一章绪论 1、环境:指细胞外液占体液的1/3,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液 2、稳态:环境的各种物理的和化学的因素保持相对稳定 3、人体的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自身调节:由组织,细胞本身生理特殊性决定的,并不依赖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的反应 4、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反射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 5、神经调节的特点:迅速,局限,精确;体液调节的特点:缓慢,弥散,持久 6、机体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单向式)自动控制系统包括反馈控制,前馈控制,负反馈:反馈信息的作用是减低控制部分的活动的反馈控制,对保持环境稳态起着重要作用 第二章细胞基本功能 1、细胞膜和各种细胞器的质膜的组成:脂质,蛋白质,极少量的糖类 2、膜蛋白的分类:细胞骨架蛋白,识别蛋白质,酶,受体蛋白,跨膜转运物质的功能蛋白 3、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 (1)单纯扩散 举例:O2,N2,CO2,NH3,尿素,乙醚,乙醇,类固醇 (2)易化扩散 举例:A经载体介导:葡萄糖,氨基酸 特点:饱和现象,结构特异性,竞争性抑制 B 经通道介导:Na+,K+,Ca2+,Cl-等 特点:A顺浓度或电位梯度的高速度跨膜扩散 B门控体制包括电压门控通道和化学门控通道 C 对通过的离子有明显的选择性 (3)主动转运 举例:A原发性主动转运——直接利用ATP:钠-钾泵 B继发性主动转运——间接利用ATP:葡萄糖,氨基酸在小肠和肾小管的重吸收 (4)出胞和入胞 4、细胞的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处于安静状态时,膜外两侧的电位差,等于K+的平衡电位 产生机制:K+离子的外排 极化:静息时膜的负外正的状态去极化:静息电位的减少 超极化:静息电位的增大复极化:细胞膜由去极化后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 5、细胞的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膜电位发生迅速的一过性的波动,是细胞兴奋的标志产生机制:Na+的流(去极化),K+的外流(复极化) 阈电位:形成Na+通道激活对膜去极化的正反馈过程的临界膜电位 6、局部电流的方向;膜外由未兴奋区流向兴奋区,膜由兴奋区流向未兴奋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