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MRI新技术

心脏MRI新技术

作者单位:430030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放射科

作者简介:夏黎明(1961~),男,湖北人,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胸部、神经系统影像诊断。?继续教育园地?

心脏MRI新技术

夏黎明

【中图分类号】R445.2,R814.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020313(2001)0120064201

心脏因受心跳及呼吸运动的影响,其应用一直受到限制。随着MR硬件与软件的不断发展、开发,使得MR在心脏方面的应用越来越成熟和重要,尤其在显示心脏解剖和功能方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就这一方面的进展报道如下。

显示心脏解剖结构的MR技术:

黑血技术(Black Blood T echniques)

1.双反转恢复快速自旋回波(D ouble2IR FSE)序列

此序列是在心电触发后应用二个IR预饱和脉冲。第一个是无平面选择的,使机体所有的质子反转,包括血液。紧接着应用第二个IR脉冲,这一脉冲是有层面选择的,仅仅使成像层面的质子再反转,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经过一定的时间,即反转恢复时间(TI),也就是当成像层面外的血液质子反转到零点时的时间。这时,反转到零的血液质子流入成像层面(流入效应Wash2in effect),成像层面内经过再反转的血液流出成像层面(流出效应Wash2out effect),最后使用一个标准的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其结果,流入到层面内的质子无横向磁化,因此无信号,呈黑色故称为“黑血”,而心肌、心包等组织有信号,此序列能很好显示心脏的解剖结构。

2.三反转恢复快速自旋回波(T riple2IR FSE)序列

此序列是在D ouble2IR FSE序列的FSE采集前再加一个IR,其目的是抑制脂肪信号,类似如STIR对比。

3.黑血技术的临床应用

①心肌病;②心肌梗塞;③右心室发育不良;④心脏肿瘤;⑤先心病;⑥主动脉瓣评估。

了解心脏运动及功能的MR技术

1.白血技术(White Blood T echniques)

此技术是使用快速心脏电影(Fast Cine)技术,采用K2空间分段技术:数据共享重建,以及整个R2R间期内采集等,因此在较短的时间约12~16s完成数据采集,消除呼吸运动伪影,更好地显示心脏舒张末期运动,且不受心率影响。

2.白血技术的临床应用

①观察心脏舒收功能;②评价心肌区域性运动;③计算射血分数;④计算心肌收缩增厚率;⑤评估瓣膜功能。

3.标记技术(T agging)

此项技术是在白血技术的基础上使用一系列的饱和脉冲使得心肌图像上出现分布均匀的黑色的线条或黑线条组成的小方格,通过心肌舒收时,心肌图像上的线条或小方格形态的变化,判断心肌的收缩功能,更适合观察心肌局部的异常运动情况。

4.标记技术的临床应用

主要观察心肌局部的运动情况,如心肌梗塞、肥厚型心肌病、心肌肿瘤等。

心肌灌注(My ocardial Perfusion)

此技术使用FG RE+EPI技术,又称为Fastcard Echo T rain(Fast Card ET),应用短TR G RE和短ET L,回波平面读出。EPI使用长ET L,因此,使得成像速度加快(每幅图像采集时间100ms),故可观察心肌灌注首次通过情况,并减少几何变形以及流动相关伪影。对于静止状态心肌灌注正常,而临床高度怀疑心肌缺血的病人可作负荷试验(Stress T est)来发现缺血的心肌。冠状动脉MRA技术

1.2D螺旋采集(S piral Acquisition)

此技术主要是以螺旋方式填K空间,加FG RE,因此采集时间短,可在14~18s内完成,目前只能2D采集。

2.3D导航脉冲(Navigator Pulses)序列

此项技术主要是监控膈肌的运动,消除呼吸运动伪影,3D导航脉冲较2D时间短,约10~30min,一次扫描可显示整个冠状动脉,分辨率较高。

3.血管跟踪(Vessel T racking)技术

此项技术是先进行实时扫描或Fastcard序列,明确冠状动脉在舒张末及收缩末期的位置,及不同心动周期的位置,然后采用Fastcard序列,进行冠状动脉扫描,扫描层面始终与冠状动脉一致,故减少采集时间,可在14~16s完成。目前只能作2D扫描。

尽管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冠状动脉MR A还处于婴儿期,技术不够成熟,只能显示冠状动脉主干或较大的分支,且常常分段显示,因此它只能作为一种筛选方法。

(2000209229收稿)

46放射学实践2001年1月第16卷第1期 Radiol Practice,Jan2001,V ol16,N o.1

飞利浦1.5T-MRI简介

飞利浦公司最新一代1.5T高磁场高分辨率磁共振机,为目前国内应用于临床最先进的磁共振机。该机采用无创伤性检查方法,具有高度的软组织分辨率,多参数成像,可较好区分正常与病变组织,并且显示病变特征,从而提高了MR 诊断的准确性;进行三维任意方向成像,使病变显示更清楚,定位更准确;MR 血管成像,不需造影剂,可获得完整的血管图象,以显示各种血管性疾病;该机可进行胆道梗阻性疾病;MR锥管造影可获得完整的锥管图象。该机能对人体各个部位进行多序列的扫描检查,并可显示任意方位的图像,不仅能显示人体的病理解剖改变,还能反映生理、生化变化。特别是对脑、脊髓、骨关节软组织和体部脏器的检查有独到之处。世界一流的磁共振检查舒适自如、噪音小、无痛苦、对人体无辐射损害,是一种先进的、无创检查技术。 飞利浦Intera Achieva 1.5T磁共振,该系统具有1.57米超短磁体,独有的线性全身双梯度系统,独有的32接受通道,8倍SENSE并行采集系统,最快的重建速度1200幅/秒,开创了磁共振成像的最高水平。它没有放射线损害,无骨性伪影,能多方面、多参数成像,有高度的软组织分辨能力。它的应用,能为患者带来更快速的检查,更广泛地适用于全身各系统的疾病,如肿瘤、炎症、创伤、退行性病变以及各种先天性疾病的检查。对颅脑、脊髓等疾病是当今最有效的影像诊断方法。同时,磁共振能清楚、全面的显示心腔、心肌、心包、及心内其它细小结构,是诊断各种心脏病以及心功能检查的可靠方法。

世界一流的PHILIPS 1.5T超导磁共振机,适应于全身各个部位检查。具有低场强磁共振机许多无法比拟的优势。如:清晰显示超急性期脑梗塞(发病1-2小时即可发现)。MRA技术无需造影剂即可显示血管情况。无创伤水成像技术清晰显示胆道、输尿管走形及肾盂情况。类PET清楚显示全身肿瘤转移情况。良好的压脂技术,可早期发现股骨头无菌坏死,早期骨转移,外伤引起的隐匿性骨折(骨挫伤)。可清晰显示关节软骨、韧带损伤情况。白质成像技术客观评价小儿脑发育情况。良好的分辨率可清晰显示脊髓细微病变,敏感显示颅内癫痫病的病变部位。动态扫描可明确显示垂体微腺瘤。正反相序列可清晰显示脂肪肝病变情况。无需增强即可鉴别肝癌、肝血管瘤,客观评价肝硬化情况,明确肝硬化结节。清晰显示前列腺肿瘤、增生等。清楚显示子宫、附件病变,客观评价宫颈癌及宫体癌的分期。 飞利浦Achieva 1.5T磁共振成像系统(Magnetic Resonnance Imaging MRI)磁共振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医学影像检查设备,具有组织分辨力高,显示病变敏感,无幅射危害,安全无痛苦,可以轴位、矢状位、冠状位及任意角度平面直接成像,也可在不使用对比剂的情况下显示血管、胰胆管、输尿管等许多优点。 我院1.5TMR是目前国际先进、最成熟的检查设备,不但具有一般磁共振设备的所有功能,而且配置有国际上新近开发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其图像质量明显提高,扫描成像时间明显加快、显示病变的能力明显提高。STIR、SPIR、SPAIR 等多种抑脂技术可根据诊断需要高质量控制脂肪信号,并行采集相控阵体部线圈结合表面线圈的高信噪比和大范围扫描视野,保证了胸部、腹部、盆腔等体部高分辨率成像,显著提高了图像质量,16通道并行采集神经血管专用线圈确保了头颈部扫描成像高质量,智能化实时透视减影造影剂跟踪血管造影通过三维实时透视显示造影剂到达的部位从而精确同步进行CE—MRA的采集成像,一次造影剂注射,2分钟完成腹主动脉以及全下肢血管造影成像。无缝连接图像自动生成技术可完整全脊柱、脊髓高质量成像,心脏成像软件可提供高质量的心脏电影成像,具有三个方向16个B值各向同性的弥散加权图像的计算以及在线的表现弥散系数图,可发现超早期的脑梗塞,快速扫描序列使磁共振多期增强扫描不再成为难事,明显提高了病变定性能力。可广泛用于全身各部位各系统,尤其适用于颅脑五官、脊椎与椎管、心脏与大血管、关节、腹部实质脏器

MRI成像技术

第一节MRI常规成像技术 所谓常规MRI成像技术,是指各受检部位进行MRI检查时需要常规进行的MRI检查技术,包括成像序列(通常包括T1WI和T2WI序列)、序列的成像参数、扫描方位等。下面以1.5 T扫描机为例简单介绍临床上常见检查部位的MRI常规成像技术。 一、颅脑 颅脑是MRI最为常用的检查部位,颅脑常规的MRI检查包括:(1)横断面SE T1WI:TR=300 ~500ms,TE=8 ~15ms,层厚5 ~ 8mm,层间距1 ~2.5mm,层数15 ~25层,矩阵256×192 ~ 512×256,FOV = 220 ~ 240 mm,NEX = 2;(2)横断面FSE T2WI:TR = 2500 ~ 5000 ms,TE为100ms左右,ETL = 8 ~16,其他参数同SE T1WI;(3)矢状面SE T1WI或FSE T2WI:有助于中线结构的显示,成像参数同横断面SE T1WI或FSE T2WI;(4)冠状面SE T1WI 或FSE T2WI:有助于病变定位及近颅底或颅顶部病变的显示,成像参数同前。 除上述常规检查外,颅脑检查常需要增加的检查技术包括:(1)横断面IR-FSE FLAIR序列:TR = 6000 ~ 10000 ms,TE = 100 ~ 120 ms,TI=2100 ~ 2500 ms,ETL = 10 ~ 20,其他成像参数同前,该序列有助于被脑脊液掩盖病变的显示,如皮层病变,脑室或脑池内病变等;(2)横断面DWI序列:常用单次激发SE-EPI序列,TR无穷大,TE = 60 ~ 100 ms,b值为1000 s/mm2左右,矩阵128×128 ~ 256×256,其他成像参数同前;(3)增强扫描:静脉注射对比剂(常为Gd-DTPA)后,利用SE-T1WI序列进行扫描,常规扫描横断面,必要时加扫矢状面或冠状面,成像参数同前。 二、垂体 MRI是目前显示垂体最佳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垂体的MRI常规技术包括:(1)矢状面SE T1WI序列:TR=300 ~500ms,TE=8 ~15ms,层厚3 mm,层间距0 ~0.5mm,层数8 ~12层,矩阵256×192 ~ 256×256,FOV = 150 ~ 200 mm,NEX = 2;(2)冠状面SE T1WI序列:扫描参数同矢状面;(3)增强扫描:注射对比剂后,进行冠状面和矢状面SE T1WI,成像参数同前。 垂体MRI检查根据需要可增加以下技术:(1)冠状面或矢状面FSE T2WI:TR=2500 ~ 3000 ms,TE = 100 ms,ETL = 8 ~16,其他参数同SE T1WI;(2)动态增强扫描:可选用FSE T1WI (TR=200 ~ 300 ms,TE=10 ~15ms,ETL=2 ~4)或扰相GRE T1WI(TR=100 ~150 ms,TE 约为4.4ms,激发角度60 ~70°),其他参数同SE T1WI,于注射对比剂后30s、1min、2min、3min、5min、7min、10min进行扫描。 三、眼眶和眼球 眼球和眼眶检查时,需要嘱病人不能运动眼球,检查可使用普通头颅线圈或专用表面线圈。扫描常规序列包括:(1)横断面SE T1WI:层厚3 ~4 mm,层间距0 ~1mm,其他参数同头颅横断面SE T1WI;(2)横断面FSE T2WI,层厚和层间距同SE T1WI,其他参数同头颅横断面FSE T2WI,由于眼眶内富含脂肪组织,常需要采用脂肪抑制技术;(3)根据需要加扫冠状面和矢状面SE T1WI或/和FSE T2WI,扫描参数同前;(4)增强扫描:注射对比剂后进行横断面SE T1WI,参数同前,必要时加扫冠状面和矢状面,一般需要施加脂肪抑制技术。 四、脊柱脊髓 MRI是目前检查脊柱脊髓最佳的无创性检查方法。椎管内病变应该首选MRI检查。脊柱脊髓MRI扫描应该选用脊柱专用线圈,最好选用相控阵列线圈。常规扫描序列包括:(1)矢状面SE(或FSE)T1WI:TR = 300 ~400ms;TE=8 ~15ms;层厚3 ~ 4mm,层间距0.5 ~1.5mm,层数10 ~15层,矩阵256×192 ~ 512×256,FOV = 250 ~ 320 mm,NEX = 2,相位编码选择上下方向以减少心脏大血管搏动伪影;(2)矢状面FSE T2WI:TR大于2500 ms;TE=100ms;ETL= 12 ~ 16,其他参数同SE T1WI;(3)横断面FSE T2WI:层厚3 ~ 5 mm,层间距1~2mm,其他参数同矢状面FSE T2WI;(4)根据需要可增加冠状面扫描、脂肪抑制技

MRI技术扫描规范

MRI技术操作规范 一、颅脑 MRI 检查 【适应证】 (一)颅脑外伤。 (二)脑血管疾病、脑梗死、脑出血。 (三)颅内占位性病变,良、恶性肿瘤。 (四)先天性发育异常。 (五)颅内压增高、脑积水、脑萎缩等。 (六)颅内感染。 (七)脑白质病。 (八)颅骨骨源性疾病。 【禁忌证】 (一)装有心脏起搏器者。 (二)使用带金属的各种抢救用具而不能去除者。 (三)术后体内留有金属夹子者。检查部位附近有不能去除的体内金属植人物。 (四)MKI 对比剂有关的禁忌证。 (五)早期妊娠(3 个月内)者应避免MRI 扫描。 【检查前准备】 (一)认真核对MRI 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对检查目的要求不清的申请单,应与临床申请医生核准

(二)确认患者没有上述禁忌证,并嘱患者认真阅读检查注意事项,按要求准备。 (三)进人检查室之前应除去患者身上携带的一切金属物品、磁性物质及电子器件。 (四)告诉患者所需检查的时间,扫描过程中不得随意运动,平静呼吸。若有不适,可通过话筒和工作人员联系。 (五)婴幼儿、焦躁不安及幽闭恐惧症患者,根据情况给适量的镇静剂或麻醉药物。一旦发生幽闭恐惧症立即停止检查,室。 (六)急、危重患者,必须做MRI 检查时,应有临床医师陪同。 【器械准备】 选用头部专用线圈。准备MRI 对比剂,必要时使用。 【操作方法及序列】 1 .平扫 (1 )体位设计: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头先进并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旁或胸前,双成环路。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2 )成像中心:眉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

MRI读片基础

MRI是与CT几乎同步发展起来的医学成像技术。 MRI作为最先进的影像检查技术之一,在许多方面有其独到的优势,尤其是近年来高场磁共振超快速成像与功能成像的出现,使得MRI的优势更为明显。但是,由于国情所限,MRI 远没有CT普及,实际工作中,大量的病例本应首选MRI检查,却都进行了CT检查,因此造成的误诊及漏诊屡见不鲜。除病人经济情况的原因之外,临床医生对MRI的了解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关于磁共振成像的书籍虽很多,专业性均很强,信息量也非常大,临床医生很难有时间仔细翻阅,但临床医生又急需了解磁共振的相关知识。鉴于此,我们编写了这本小册子,以期临床医生在阅读之后能够了解磁共振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哪些情况下应当建议病人进行MRI检查、以及一些磁共振基本读片知识。 1 磁共振成像的特点 一、无损伤性检查。CT、X线、核医学等检查,病人都要受到电离辐射的危害,而MRI 投入临床20多年来,已证实对人体没有明确损害。孕妇可以进行MRI检查而不能进行CT 检查。 二、多种图像类型。CT、X线只有一种图像类型,即X线吸收率成像。而MRI常用的图像类型就有几十种,且新的技术和序列不断更新,理论上有无限多种图像类型。可根据组织特意性用不同的技术制造对比,制造影像,力求诊断疾病证据充分、客观、可靠。有更丰富的细节和依据方便医师作出明确的诊断,对疾病的治疗前及愈后作出更详细、系统的评估。 三、图像对比度高。磁共振图像的软组织对比度要明显高于CT。磁共振的信号来源于氢原子核,人体各处都主要由水、脂肪、蛋白质三种成分构成,它们均含有丰富的氢原子核作为信号源,且三种成分的MRI信号强度明显不同,使得MRI图像的对比度非常高,正常组织与异常组织之间对比更显而易见。CT的信号对比来源于X线吸收率,而软组织的X线吸收率都非常接近,所以MRI的软组织对比度要明显高于CT。 四、任意方位断层。由于我院MRI拥有1.5T高场强主磁体及先进的三维梯度系统逐点获得容积数据,所以可以在任意设定的成像断面上获得图像。 五、心血管成像无须造影剂增强。基于MRI特有的时间飞逝法(TOF)和相位对比法(PC)血流成像技术,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与传统的血管造影(DSA)相比,对人体无损伤性(不需要注射造影剂)、费用低、检查方便等优点。且随着MRI技术的不断进步,我院磁共振MRA的图像质量与诊断能力已与DSA非常接近,基于以上MR血管成像特性,MRA 完全可作DSA术前筛查以及血管手术后复查。 六、代谢、功能成像。MRI的成像原理决定了MRI信号对于组织的化学成分变化极为敏感。我院在高场MRI系统上拥有丰富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划时代地实现了对于功能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的影像诊断,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对一些疾病的早期诊断能力,甚至可达到分

心脏磁共振技术

简单的定期体检不能早期发现疾病高危事件,因此能够“预测癌症、预知中风、预知猝死”的深度体检就显得格外意义重大。 深度体检可更早发现原位病灶;通过健康问卷,器官功能检查和遗传基因检测,全面收集对象的健康信息,精确预测未来身体情况。 心源性猝死,冠状动脉造影(CTA)是目前直接观察冠状动脉形态的方法。心源性猝死,冠状动脉造影(CTA)是目前直接观察冠状动脉形态的方法。 磁共振能够显示身体哪些部位的病变? 磁共振是一种功能强大的医学影像技术,特别是在软组织检查上具有优良的组织对比度和空间分辨力,它可以多角度多序列多参数成像,除肺、胃肠道显示欠佳外,可以检查全身任何部位。 心血管磁共振检查有何优势? 磁共振良好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是其具备同时显示心脏结构和功能的能力,加之其不存在辐射损害,故这种集形态、功能及细胞生物学检查为一体的无创性检查已经发展为心 脏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理想方法,被认为是判断心脏和功能结构的“金标准”。 心肌活性及灌注成像是心脏磁共振独有的优势,其影像分辨率远高于核素显像。目前,磁共振的诸多特点越来越广泛的被临床应用。 磁共振检查能够显示哪些心脏疾病?

1)心肌病变,包括各型原发性心肌病,急、慢性心肌梗塞及其主要并发症室壁瘤、附壁血栓等,高血压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或肺动脉瓣病变等所致的心室肌肥厚及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 2)心脏肿瘤,包括心腔内、心壁内肿瘤及其与心包、纵膈肿瘤的区别。 3)各种先天性心脏病,特别是复杂畸形。 4)心脏瓣膜病。 5)各种大血管疾患,包括各种动脉瘤、主动脉夹层、马凡氏综合症、大动脉炎、主动脉缩窄及褶曲畸形和阻塞,以及各种大血管先天畸形和变异。 4)心包疾患,包括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以及心包内占位性病变。 24、磁共振与超声检查心血管疾病,哪个更好? 1)磁共振影像对比度及分辨率远高于超声心动图,更利于心肌及瓣膜微小病变的显示。 2)磁共振大视野、多方位成像,避免了超声检查时易受肋骨、肺组织的干扰而影响观察的可能。 3)磁共振影像易于保存,可重复观测,受操作者主观影响较小。 4)磁共振排除超声测量时的几何学假设方法,而是依据欣卜森原理对左右心室进行全覆盖标记测量,是目前左右心

MRI现状及未来发展

磁共振设备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磁共振成像(MRI)是继CT、B超、核医学ECT、PET等医学影像学检查手段后又一新的断层成像方法,在脑、脊髓、骨关节、腹部、盆腔等病变的诊断中有极高的价值,它对医学诊断、治疗与随访等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于MRI具有多参数多功能成像.对软组织分辨能力强和对病变显示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特别是高场MRI。它有更高的信噪比以及更加先进的检查序列.为其在临床上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应用领域。放射科MRI现状:目前我科磁共振只能做头部、鼻烟部、脊柱及膝关节等部位的检查,且具有图像分辨率、信噪比较差,成像时间长、噪声大等缺点。虽然能开展FLAIR 、脂肪抑制等技术,但图像质量差,不能满足临床诊断需求。同时该设备的呼吸门控技术、心电门控技术对腹部、胸部成像效果差,且不能开展脑功能成像、MR波谱成像、弥散加权成像(DWI和DTI)、灌注成像等新技术。现在我科MRI已不能适应临床科室的需要。目前超导MRI系统中以 1.5T、3.0TMRI机为主,其中以1.5TMRI更成熟、更稳定,现已在全国各大医院普及。1.5TMRI 的检查适应范围及在我院各科室中的应用前景: (1)颅脑和脊髓:清楚显示颅脑,后颅凹、五官、脊髓各种病变,确定肿瘤的位置和范围,短期内快速检出脑梗塞、亚急性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发现脱髓鞘病变。这对于我院神经内科、脑外科

疾病的诊断能提供重大帮助。对于脑外科而言,1.5TMRI术前能明确肿瘤的位置和范围。(2)胸部:对纵隔病变的诊断有独特的优点,能清楚显示纵隔肿瘤及其与血管间的关系,帮助诊断肺部疾病,更好地显示肺癌、肺门淋巴结和胸膜侵犯情况。并能对乳腺疾病具有较好效果。这将有助于胸外科、乳腺外科更好地开展手术,减少术后复发几率。(3)心血管:可确切地看到心脏和血管内部的结构,观察心肌梗死的范围和并发症。电影MRI可适用于瓣膜病变、缺血性心脏病和先天性心脏病的功能研究。心血管内科为我院重点科室,因此MRI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显得尤为重要。(4)腹部和盆腔:广泛地应用于腹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的观察,对于肝、肾、膀胱、前列腺、子宫等脏器的疾病均有相当的诊断价值。以后能进一步为肝胆外科、消化内科及肿瘤科病人服务。 (5)软组织:具有高分辨率和对比度,优于CT,可观察软组织肿瘤存在与否、部位、大小、程度、与周围骨骼、血管、神经束之间的关系。 (6)骨关节:显示椎间盘、膝关节半月板的变性、撕裂、脱位、关节肌腱、韧带的撕裂、骨挫裂伤等优于CT与X光片。能为骨科医生提供丰富的影像资料,为进一步治疗提供帮助。 1.5TMRI最新成像技术1、脑功能成像①术前即可提供肿瘤和肿瘤样病变与皮质功能区的相互关系,补充或代替神经外科靠电刺激进行脑功能区定位的方法;②对执行不同任务的功能区了解和认识更深入直观; ③解释非肿瘤性病变所致临床症状与脑激活区域变化的相关性;

MRI检查技术腹部篇专家共识

MRI检查技术腹部篇专家共识 腹部 (一)肝、胆、脾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体部、心脏相控阵线圈。 2.体位:仰卧位,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剑突下2~ 3cm。 3.方位及序列: 平扫序列:轴面呼吸触发快速自旋回波 fs-T2WI 序列(呼吸不均匀者可选用屏气fs-T2WI序列)、快速梯度回波水-脂同反相位(双回波) T1WI屏气采集序列,在设备性能允许的情况下加扫 DWI序列,扫描范围覆盖肝、胆、脾;冠状面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 T2WI屏气采集序列。 增强扫描序列:轴面快速梯度回波三维 T1WI 动态容积屏气采集序列[22],低场设备可选用二维序列行三期以上动态扫描,并补充冠状面图像。 4.技术参数:二维序列层厚6.0~8.0 mm,层间隔<1.5 mm,FOV(300~400)mm×(300~400)mm,矩阵≥256×224。三维序列层厚2.0~4.0 mm,无间距扫描, FOV(300~400)mm ×(300~400)mm,矩阵≥256×160。采用呼吸触发(婴幼儿呼吸频率过快、幅度过小时可不选用)。增强扫描以 2~3 ml/s的流率注射常规剂量钆对比剂,再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尽量优化扫描参数将扫描周期缩减至<10 s/期[1]。

5.图像要求: (1)完整显示靶器官及病变区域; (2)呼吸运动伪影、血管搏动伪影及并行采集伪影不影响影像诊断; (3)轴面呼吸触发快速自旋回波fs-T2WI序列为必选项,在设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轴面 T1WI 序列优先选择梯度回波-水-脂双相位 T1WI序列或非对称回波水脂分离T1WI序列,尽可能使用DWI序列; (4)至少显示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平衡期影像; (5)提供MPR、 MIP及曲面重组胆管像。 (二)胰腺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体部、心脏相控阵线圈。 2.体位:仰卧位,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剑突下2~ 3 cm。 3.方位及序列: 平扫序列:轴面呼吸触发快速自旋回波 fs-T2WI 序列(呼吸不均匀者可选用屏气fs-T2WI 序列)、快速梯度回波 fs-T1WI(必要时可加扫同反相位 T1WI序列),在设备性能允许的情况下加 DWI序列;冠状面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T2WI屏气采集序列。 增强扫描序列:采用轴面快速梯度回波三维 T1WI 屏气采集序列行三期或多期扫描,低场设备可行二维扫描,并补充冠状面扫描。 4.技术参数:尽量选择薄层、高空间分辨率扫描。二维序列层厚3.0~ 5.0 mm,层间隔≤层厚×20%, FOV(300~400)mm×(300~

MRI技术操作的要求规范

MRI技术操作规范 (一)颅脑MRI检查 【适应证】 (1)颅脑外伤。 (2)脑血管疾病、脑梗死、脑出血。 (3)颅内占位性病变,良、恶性肿瘤。 (4)先天性发育异常。 (5)颅内压增高、脑积水、脑萎缩等。 (6)颅内感染。 (7)脑白质病。 (8)颅骨骨源性疾病。 【禁忌证】 (1)装有心脏起搏器者。 (2)使用带金属的各种抢救用具而不能去除者。 (3)术后体内留有金属夹子者。检查部位附近有不能去除的体内金属植人物。 (4)MKI对比剂有关的禁忌证。 (5)早期妊娠(3个月内)者应避免MRI扫描。 【检查前准备】 (1)认真核对MRI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对检查目的要求不清的申请单,应与临床申请医生核准确认。

(2)确认患者没有上述禁忌证,并嘱患者认真阅读检查注意事项,按要求准备。 (3)进人检查室之前应除去患者身上携带的一切金属物品、磁性物质及电子器件。 (4)告诉患者所需检查的时间,扫描过程中不得随意运动,平静呼吸。若有不适,可通过话筒和工作人员联系。 (5)婴幼儿、焦躁不安及幽闭恐惧症患者,根据情况给适量的镇静剂或麻醉药物。一旦发生幽闭恐惧症立即停止检查,让患者脱离检查室。 (6)急、危重患者,必须做MRI检查时,应有临床医师陪同。 【器械准备】 选用头部专用线圈。准备MRI对比剂,必要时使用。 【操作方法及序列】 1.平扫 (1)体位设计: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头先进并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旁或胸前,双手双脚避免交叉形成环路。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2)成像中心:眉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 1)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状、矢状、横轴状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MRI技术发展十年回顾

MRI技术发展十年回顾 冯晓源 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华山医院放射科 (上海200040) 2003年在MRI研发领域发生了一件大事,这年11月,诺贝尔医学奖评委会宣布,本年度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授予了美国的保罗 C 劳特伯(Paul C Lauterbur)和英国的皮特 曼斯菲尔德(Peter Mans field),表彰他们对磁共振成像技术做出的杰出贡献。30年前Paul Lauterbur揭示了利用磁场叠加的方式精确激发不同的组织并对相应的核磁共振信号进行精确的定位,稍后的1976年,英格兰诺丁汉大学的Peter Mansfield首次成功地对活体进行了手指的核磁共振成像。1980年,第一台可以用于临床的全身MRI在Fonar公司诞生,在美国,第一台医用磁共振于1984年获得FDA认证。从此以后,磁共振成像走过了从理论到实践、从形态到功能、从二维到四维、从宏观到微观的发展历史。如果说190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X射线和1979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CT成像技术是上个世纪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巨大成就,那么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则代表着21世纪医学影像诊断设备和技术的发展。 今天,MRI已经确立了其在影像诊断的重要地位,并取代了许多传统影像诊断技术。它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应用已成为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在骨关节、软组织病变的诊断中是举足轻重的手段。特别是近几年来,超高场磁共振在脑功能成像、频谱成像、白质纤维束成像、心脏检查、冠心病诊断、腹部、盆腔等脏器的检查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 回顾10多年来MRI发展的历程,是我们这一代人都亲眼目睹和亲身经历的。无论是MRI设备本身的性能改善和发展,还是成像技术和成像原理有新的突破,我们都为之兴奋,因为新技术的出现在为实验研究提供了更好的手段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为解决病患的痛苦提供了工具,为更进一步地了解疾病的本质提供了武器。这十年MRI的发展,我们经历了从一般到特殊形态诊断阶段,经历了从单纯形态到结合功能诊断的阶段,也正在经历从宏观诊断向微观和分子水平诊断的发展阶段。 为了能比较有效地说明问题,我想还是必须粗略地从MRI的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着手进行总结。90年代以来,尤其是90年代中期后,由于基础科学研究的进步;计算机、新材料和制造工业的发展、商业竞争不断加剧,MRI的发展可以说是长上了翅膀。MRI的发展部分既要归功于诸如计算机的更新速度和新材料的层出不穷等等,也要归功于MRI制造商花巨资进行的研发工作。但是在许多商业化的新技术背后有很多大学、研究机构和科学家的辛勤工作,我无法在这里一一列举,只是将最著名的几项发明和创新做一些介绍。 90年代早期,我们这一代MRI使用者在临床上所使用的机器是什么性能的呢?我想如果不在这里介绍的话,现在的使用者是无法体会技术进步给我们带来的好处。那时的MRI普遍的场强是0.3-1. 0T,1.5T是凤毛麟角的好设备;梯度场一般都小于10mT/m,即使1.5T的MRI也不会超过15mT/m。切换率一般也最多在10-35T/m-s之间。线圈都是单通道,单线圈组的。负责后处理的计算机运行速度慢,每幅图象的处理时间平均都在1-2s。由于可供应用的扫描序列比较少,几乎没有一种快速扫描序列,因此检查一个病人的时间最短的也要半小时以上。当时有的医院不了解MRI的特点,以为象C T一样的图象就能诊断疾病,为了加快检查速度,只做T1加权的序列,结果造成了许多病变的漏诊。90年代中期,为了提高MRI工作效率,也为了让科学家已经发明的快速扫描序列能尽快地在临床上应用,首先要在MRI的硬件上有重大的突破。因为所有的快速扫描序列或方法都需要有强大的梯度场和高切换率支持,例如EPI序列需要至少20-40mT/ m的梯度场,小于0.5ms的上升时间,也就是讲切换率要达到100T/m-s以上。90年代中期前的MRI 虽然已经具备了15m T/m的梯度场,50T/m-s以上的切换率,以及不到半秒的图象重建时间。但是要轻松完成EPI的扫描任务还有点困难。90年代中

心脏MRI新技术

作者单位:430030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放射科 作者简介:夏黎明(1961~),男,湖北人,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胸部、神经系统影像诊断。?继续教育园地? 心脏MRI新技术 夏黎明 【中图分类号】R445.2,R814.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020313(2001)0120064201 心脏因受心跳及呼吸运动的影响,其应用一直受到限制。随着MR硬件与软件的不断发展、开发,使得MR在心脏方面的应用越来越成熟和重要,尤其在显示心脏解剖和功能方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就这一方面的进展报道如下。 显示心脏解剖结构的MR技术: 黑血技术(Black Blood T echniques) 1.双反转恢复快速自旋回波(D ouble2IR FSE)序列 此序列是在心电触发后应用二个IR预饱和脉冲。第一个是无平面选择的,使机体所有的质子反转,包括血液。紧接着应用第二个IR脉冲,这一脉冲是有层面选择的,仅仅使成像层面的质子再反转,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经过一定的时间,即反转恢复时间(TI),也就是当成像层面外的血液质子反转到零点时的时间。这时,反转到零的血液质子流入成像层面(流入效应Wash2in effect),成像层面内经过再反转的血液流出成像层面(流出效应Wash2out effect),最后使用一个标准的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其结果,流入到层面内的质子无横向磁化,因此无信号,呈黑色故称为“黑血”,而心肌、心包等组织有信号,此序列能很好显示心脏的解剖结构。 2.三反转恢复快速自旋回波(T riple2IR FSE)序列 此序列是在D ouble2IR FSE序列的FSE采集前再加一个IR,其目的是抑制脂肪信号,类似如STIR对比。 3.黑血技术的临床应用 ①心肌病;②心肌梗塞;③右心室发育不良;④心脏肿瘤;⑤先心病;⑥主动脉瓣评估。 了解心脏运动及功能的MR技术 1.白血技术(White Blood T echniques) 此技术是使用快速心脏电影(Fast Cine)技术,采用K2空间分段技术:数据共享重建,以及整个R2R间期内采集等,因此在较短的时间约12~16s完成数据采集,消除呼吸运动伪影,更好地显示心脏舒张末期运动,且不受心率影响。 2.白血技术的临床应用 ①观察心脏舒收功能;②评价心肌区域性运动;③计算射血分数;④计算心肌收缩增厚率;⑤评估瓣膜功能。 3.标记技术(T agging) 此项技术是在白血技术的基础上使用一系列的饱和脉冲使得心肌图像上出现分布均匀的黑色的线条或黑线条组成的小方格,通过心肌舒收时,心肌图像上的线条或小方格形态的变化,判断心肌的收缩功能,更适合观察心肌局部的异常运动情况。 4.标记技术的临床应用 主要观察心肌局部的运动情况,如心肌梗塞、肥厚型心肌病、心肌肿瘤等。 心肌灌注(My ocardial Perfusion) 此技术使用FG RE+EPI技术,又称为Fastcard Echo T rain(Fast Card ET),应用短TR G RE和短ET L,回波平面读出。EPI使用长ET L,因此,使得成像速度加快(每幅图像采集时间100ms),故可观察心肌灌注首次通过情况,并减少几何变形以及流动相关伪影。对于静止状态心肌灌注正常,而临床高度怀疑心肌缺血的病人可作负荷试验(Stress T est)来发现缺血的心肌。冠状动脉MRA技术 1.2D螺旋采集(S piral Acquisition) 此技术主要是以螺旋方式填K空间,加FG RE,因此采集时间短,可在14~18s内完成,目前只能2D采集。 2.3D导航脉冲(Navigator Pulses)序列 此项技术主要是监控膈肌的运动,消除呼吸运动伪影,3D导航脉冲较2D时间短,约10~30min,一次扫描可显示整个冠状动脉,分辨率较高。 3.血管跟踪(Vessel T racking)技术 此项技术是先进行实时扫描或Fastcard序列,明确冠状动脉在舒张末及收缩末期的位置,及不同心动周期的位置,然后采用Fastcard序列,进行冠状动脉扫描,扫描层面始终与冠状动脉一致,故减少采集时间,可在14~16s完成。目前只能作2D扫描。 尽管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冠状动脉MR A还处于婴儿期,技术不够成熟,只能显示冠状动脉主干或较大的分支,且常常分段显示,因此它只能作为一种筛选方法。 (2000209229收稿) 46放射学实践2001年1月第16卷第1期 Radiol Practice,Jan2001,V ol16,N o.1

【2020实用】CT和MRI技术规范-腹部、盆腔CT扫描技术

腹部、盆腔CT扫描技术 第一节腹部CT扫描技术 一、适应证 1.肝脏、胆囊: (1)肝肿瘤、肝囊肿、肝脓肿、脂肪肝、肝硬化、胆管占位性病变、胆管扩张、胆囊炎和胆结石等; (2)鉴别肝脏肿瘤; (3)评估肝脏肿瘤的性质、大小、范围及转移情况(肝静脉、门静脉和下腔静脉内有无瘤栓形成等)。 2.脾脏: (1)确定脾脏的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和先天变异等; (2)鉴别脾脏良恶性肿瘤、炎症及外伤引起的出血等。 3.胰腺: (1)确定急性胰腺炎的类型、炎症渗出的范围、有无假性囊肿形成及合并症,为外科治疗提供依据; (2)显示慢性胰腺炎微小的钙化、结石,为内科保守治疗或手术后随访观察疗效; (3)确定有无肿瘤,肿瘤的来源、部位和范围; (4)鉴别外伤后胰腺有无出血。 4.肾和肾上腺: (1)确定肾脏有无良恶性肿瘤及其大小、范围,有无淋巴结转移等;

(2)肾脏炎症、脓肿及结石的大小和位置; (3) CTA诊断肾动脉狭窄及其他肾血管病变; (4)显示外伤后肾损伤及出血; (5)确定肾上腺有无良恶性肿瘤以及功能性疾病(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 5.腹部及腹膜后腔: (1)确定有无良恶性肿瘤,如血管夹层动脉瘤、脂肪瘤和平滑肌肉瘤等; (2)观察有无腹部肿瘤及腹膜后腔的淋巴结转移、炎症和血肿等。 6.胃部:肿瘤术前评价、术后随访,不推荐单纯为诊断胃肿瘤进行扫描。 7.小肠:小肠炎、小肠肿瘤、吸收不良综合征。 8.结、直肠: (1)肠梗阻、肠缺血、胃肠道出血; (2)炎性肠病、阑尾炎、结直肠癌。 二、相关准备 1.检查前少渣饮食, 1周内禁服含金属的药物或行消化道钡剂造影。 2.检查当日禁食4 h以上,不禁水。 3. 口服温水:检查前 15~20 min 口服温水500~1 000 ml,检查前即刻在检查床上再服 200~300 ml(使胃及

第七讲-MRI成像技术(1)

第七讲-MRI成像技术(1) 1 MRI成像系统简介 ●1.1M R I影像设备发展概况 ●磁共振成像技术是在磁共振波谱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磁共振成像自出现以来曾被 称为:核磁共振成像、自旋体层成像、核磁共振体层成像、核磁共振C T等。 ●1945年由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的布洛克(B l o c h)和麻省哈佛大学的普塞尔(P u r c e l l) 教授同时发现了磁共振的物理现象,即处在某一静磁场中的原子核受到相应频率的电磁波作用时,在它们的核能级之间发生共振跃迁现象。因此两位教授共同获得195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磁共振的物理现象被发现以后,很快形成一门新兴的医学影像学科—磁共振波谱学。 ●1971年纽约州立大学的达曼迪恩(Damadian)教授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核 磁共振(NMR)信号可检测疾病”和“癌组织中氢的T1时间延长”等论文, ●1973年曼斯菲德(Mansfields)研制出脉冲梯度法选择成像断层。 ●1974年英国科学家研制成功组织内磁共振光谱仪。 ●1975年恩斯托(Ernst)研制出相位编码成像方法。 ●1976年,得到了第一张人体MR图像(活体手指)。 ●1977年磁共振成像技术进入体层摄影实验阶段。 ●几十年期间,有关磁共振的研究曾在三个领域(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内获得了 六次诺贝尔奖。(2003年10月6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化学家保罗·劳特布尔(Paul C. Lauterbur)和英国物理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Peter Mansfield),以表彰他们在医学诊断和研究领域内所使用的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成就。) 雷蒙德·达马蒂安的“用于癌组织检测的设备和方法” 幻灯片7 1.2 MRI影像设备功能 现代磁共振成像系统大体结构都很相似,基本上由四个系统组成:即磁体系统、梯度磁场系统、射频系统和计算机系统。 ●1.磁体系统 ●磁体系统是磁共振成像系统最重要、成本最高的部件,是磁共振系统中最强大的磁场, 平时我们评论磁共振设备的大小就是指静磁场的场强数值,单位用特斯拉(Tesla,简称T,垂直于磁场方向的1米长的导线,通过1安培的电流,受到磁场的作用力为1牛顿时,通电导线所在处的磁感应强度就是1特斯拉。)或高斯(Gauss)表示,1T=1万高斯。 ●临床上磁共振成像要求磁场强度在0.05~3T范围内。一般将≤0.3T称为低场,0.3T~ 1.0T称为中场,>1.0T称为高场。磁场强度越高,信噪比越高,图像质量越好。但磁 场强度过高也带来一些不利的因素。 ●为了获得不同场强的磁体,生产厂商制造出了不同类型的磁体,常见的磁体有永久磁 体、常导磁体和超导磁体。 (1)永久磁体 永久磁体是由永久磁铁(如铁氧体或铷铁)的磁砖拼砌而成。它的结构主要有两种,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