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灾害及其防治

泥石流灾害及其防治
泥石流灾害及其防治

泥石流灾害及其防治

摘要:泥石流是产生于山区的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它是由暴雨,冰雪融冰等水源激发的,还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其特征往往突然爆发,在很短的时间内大量泥沙石块如流水一般沿陡峭的山坡前推后拥,奔腾咆哮而下,地面为之震动,山谷犹如雷鸣,常常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很大灾害。泥石流的发生发展,与山地环境的形成演化过程息息相关,是环境退化、生态失衡、地表结构破坏、水土流失、地质环境恶化的产物。人口的增长及在山区进行的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泥石流的形成和发展。泥石流在全球山地广为分布,据报道,除南极洲外,其余各大洲几乎都有泥石流的活动,泥石流灾害波及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我国,泥石流是山区众多自然灾害中具有突发性灾变过程的主要灾种。据不完全资料,泥石流灾害波及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不仅影响山区城镇、工矿、交通运输,能源基地、水利设施和国防建设以及农田村寨等各种建筑设施的安全,而且造成人畜伤亡。在全世界每年发生的泥石流造成数以亿计的经济损失和几百甚至上千人的伤亡,而我国是世界上泥石流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关键词:泥石流、灾害、严重、破坏

1.泥石流的危害

1.1对居民的危害

泥石流最常见的危害之一是冲进乡村、城镇。摧毁房屋、工厂、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场所、设施。淹没人畜,毁坏土地,甚至造成村毁人亡的灾难。例如,1969年8月,云南大盈江流弄璋区南拱泥石流,使新章金,老章金两村被毁,97人丧生,经济损失近百万。

1.2对公路、铁路的危害

泥石流可直接埋没车站、铁路、公路、摧毁路基、桥涵等设施,致使交通中断,还可引起正在运行的火车、汽车颠覆,造成重大人身伤亡事故。有时泥石流汇入江河,引起河道大幅度变迁,直接毁坏公路、铁路及其他构筑物,甚至迫使道路改线,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具体情况如下:

①据铁路部门资料,铁路是受泥石流危害最严重的部门之一。目前全国有铁路营业里程为52000公里,其中有32000公里在山区,铁路沿线约有泥石流沟1386条,威胁3000公里长度的铁路线的安全。从1949-1985年这几十年里,累计发生泥石流灾难1200起,其中造成铁路被毁、中断行车的重大泥石流灾难300起,列车出轨和颠覆的严重事故100起,100人伤亡的特大事故2起,车长被淤埋41起(共33个),每年仅用于复旧和改建工程的费用就高达7000万元。泥石流冲毁路基,淤埋车场,切断桥梁,堵塞隧道,甚至造成火车颠覆和人员伤亡。

②泥石流对公路的危害更为严重,诸如川藏公路、滇藏公路、川滇公路、甘川公路、川陕公路以及中尼公路和中巴公路等,均穿越泥石流发生的山区,常因泥石流灾害而断道停车。川藏公路是内地通往西藏的交通干道,沿线有泥石流沟近千条,全线长2400公里,几乎1/3以上的路段以泥石流灾害为主,尤以凶猛而巨大的冰川型泥石流为特色。每年5-9月间,冰川泥石流、暴雨泥石流以及由山崩、滑坡、冰崩、冰湖溃决等形成的各类泥石流倾巢而出,全线侵袭,公路严重受阻,是影响公路畅通和西藏建设的一大灾祸。

1.3泥石流对农田村寨的危害

泥石流或直接吞没农田村寨,或因断江河而壅水,淹没沿江两岸的农田村寨和城镇。填塞溃坝后,又以溃决洪水侵袭农田村寨,进而吞没两岸土地和村镇,或冲蚀沟谷,吞食坡地,导致沟谷扩大,耕地锐减,水土流失。我国甘肃的白龙江两岸泥石流沟密布,两岸大片农田和村舍,一直饱受泥石流的侵袭之灾。云南省西南隅的大盈江流域,也是泥石流的重灾区,演讲两岸大片农田和村寨经常受灾,损失严重。

1.4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

主要是冲毁水电站,引水渠道及过沟建筑物,淤埋水电站尾水渠,并淤积水库,腐蚀坝面等。例如:1981年7月9日凌晨1时30分,发生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泥石流灾害,当泥石流冲出山口,毁桥覆车后,再冲过大渡河,直捣对岸。在几分钟之内就将宽达120m、最深处达13m 的汹涌澎湃的大渡河拦腰截断,断流达4小时之久。堵河坝体约为29万立方米,最大坝高达26m,上游回水5km,淹没沿河低地及工矿设施,冲毁沿河公路830m,阻断公路交通半年之久。由于大量沙石侵入大渡河,造成下游河道阻塞,形成险滩,并使下游电站蓄水库产生淤积。

1.5对矿山的危害

主要是摧毁矿山及其设施,淤埋矿山坑道、伤害矿山人员、造成停工停产,甚至使矿山报废。1997年7月3日,广东省清远市大麦山铜矿暴雨引发的泥石流,充填巷道2处,掩埋原矿3500吨,经济损失205万元。

2.泥石流的类型及发育特点

2.1泥石流的类型

泥石流分类的方案很多。以下为我国最常见的几种分类方案。

2.1.1按物质成分分类

①水石流型泥石流

这类泥石流的固体物质数量不多,主要由非常不均匀的石块和砂砾组成如块石、漂砾、碎石、岩屑及砂等,黏土质细粒物质含量少(<10%),且它们在泥石流运动过程中极易被冲洗掉,所以堆积物常常是粗大碎屑物质。这类泥石流多发生在石灰岩,大理岩和部分花岗岩分布地区。我国陕西华山,山西太行山,北京西山和辽东山地的泥石流多属此类。

②泥石流型泥石流

这类泥石流的固体物质有不均匀的粗碎屑物质如块石、漂砾、碎石、砾石、砂砾等,又含有相当多的黏土质细粒物质,因黏土有一定的粗结性,所以堆积物质常形成为粘结较牢固的土石混合物。这是一类较典型的泥石流,多见于花岗岩,片麻岩,板岩,千枚岩以及页岩分布的山区。我国西南和西北地区,如西藏波密、云南东川和甘肃武都等地的泥石流多属此类。

③泥流型泥石流

这类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基本上由细碎屑和黏土物质所组成(80%-90%),仅含少量岩屑和碎石,黏度比较大,多呈不同稠度的泥浆状,有时可能还有大量“泥球”。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和黄河的各大支流,如甘肃武都桑园子沟,天水罗山谷沟和兰州黄山谷沟等地泥石流多属此类。

2.1.2按物质状态分类

①黏性泥石流

此类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占40%-60%,最高达80%。密度大,浮托力强。水不是搬运介质,而是组成物质,水、泥砂和石块聚集成一个粘稠的整体,具有很大的黏性。当它在流途上流经弯道时,有明显的外侧超高,爬高和截弯取值现象。在沟槽转弯处,并非顺沟床运动,而是经常直冲沟岸,甚至爬越高达5-10m的阶地,陡坎或导流堤坝,夺路向外奔泄。

②稀性泥石流

该类泥石流是水和固体物质的混合物。以水为主要成分,固体物质含量少(10%-40%),不能形成粘稠的整体,具有很大的分散性。水为搬运介质,石块以滚动或跃移方式前进,具有强烈的下切足有,常在短时间内将原先填满堆积物的沟床下切成几米至十几米的深槽,其堆积物在堆积区呈扇状散流,层次不明显,沿流途的停积物有一定的分选性。

2.1.3按成因分类

①暴雨型泥石流

以暴雨形成的地表径流为主要水源的泥石流。其疏松物质通常来源于坡残积,崩塌滑坡堆积及黄土等第四纪堆积物,是有人为排放的各类废渣。暴雨型泥石流是我国分布最广泛,数量最多,活动也最频繁的泥石流类型。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和中部,即我国人口较集中,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因而造成的危害最大。暴雨型泥石流的规模相差悬殊,最大的一次冲出土石数百万至上千万立方米,小的仅数到数十立方米,而小于1万立方米的占80%以上。暴雨型泥石流一次持续时间一般数十分钟至一两个小时,具有突然爆发,来势凶猛,破坏力强的特点

②冰川型泥石流

指以冰川积雪消融为主要水源的泥石流。其疏松物质来源主要是古今冰川堆积物,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高原、高山地区,如青藏高原、昆仑山、天山、祁连山等地。冰川型泥石流大多为典型的沟谷泥石流,固体物质储蓄十分丰富,暴发猛烈而频繁,一次泥石流过程可以持续很长时间,冲出沟口的堆积物数量多,颗粒粗大。冰湖溃决产生洪水引起的泥石流是冰川型泥石流的一种特殊种类,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北坡及藏东海洋性冰川与大陆性冰川的过渡带,规模一般都很大,泥石流和洪水可以威胁到下游几十公里到上百公里的居民区。冰川型泥石流是大雨、暴雨天气或无雨高温的晴天都可以暴发,它比暴雨型泥石流更具突发性。由于冰川型泥石流分布区大多人烟稀少,除局部地区外,其危害状况远比暴雨型泥石流轻。

③冰融型泥石流

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腹地和东北大兴安岭北段的多年冻土地区,是坡地冻土表层在消融过程中形成的塑性流体,规模小,流动缓慢,危害较轻。

以上分类是我国最常见的三种分类。除此之外还有多种分类方法,如按泥石流沟的形态分为沟谷型泥石流,山坡型泥石流;按泥石流流域大小分为大型泥石流、中型泥石流和小型泥石流;按泥石流发展阶段分为发展期泥石流,旺盛期泥石流和衰退期泥石流等等。

2.2泥石流发育特点

泥石流多分布于海拔800m~2500m高度的山坡和沟谷,坡面泥石流在25°~33°的坡面最常见,沟谷泥石流沟床比降多在100‰~400‰之间;泥石流沟谷集水面积大都在0.6km2~50km2之间。

气候特点与泥石流分布:冰川型泥石流分布于海拔很高的青藏高原及其周缘的高山和极高山区。暴雨型泥石流的分布深受季风气候影响,可以认为季风气候控制了我国泥石流分布的格局,在季风气候的山地区域,泥石流具片状和带状分布特点。而季风影响不到的西北、北部地区,仅在一定坡向和高度上,才有利于泥石流的发育。

3.泥石流的分布

我国泥石流的分布,大体上以大兴安岭——燕山山脉——太行山脉——巫山山脉——雪峰山山脉一线为界。该线以东,即我国地貌最低一级阶梯的低山,丘陵和平原,泥石流分布零星(仅辽东南山地较密集)。该线以西,即我国地貌第一,二级阶梯,包括广阔的高原,深切割的极高山、高山和中山区,是泥石流最发育最集中的地区,泥石流沟群常呈带状或片状分布。其中成片的几种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山地、四川盆地周边以及陇东——陕南、晋西、冀北等以及黄土高原东缘为主的地区。

从泥石流成因类型看,冰川泥石流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山地,并大部分几种于西藏东南部地区;暴雨泥石流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其次西北、华北和东北也有呈带状或零星分布。从泥石流物质组成看,泥石流分布遍及西南、西北和东北的基岩山区;水石流分布于华北地区,而泥流则分布于松散易蚀的黄土分布区。

4.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4.1泥石流形成的客观条件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的、堆积物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松

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①地形地貌条件。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势陡峻,沟床纵坡降大,流域形状便于水流汇集。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坏,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够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碎屑物有堆积场所,

②松散物质来源条件。泥石流常发生于地址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地表岩层破碎、滑坡、崩塌、错落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另外,岩层结构疏松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或软硬相间成层地区,因易受破坏,也能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碎屑物来源;一些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如滥发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开山采矿、采石弃渣等,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来源。

③水源条件。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重要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动力来源)。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冰雪融水库(池)溃决水体等形式。我国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

4.2诱发泥石流的人为因素

①毁林。毁林的原因很多,包括取用木材、薪柴、药材,扩展耕地,牧地以及军事活动等。

全球陆地森林覆盖率为22%,而我国森林覆盖率不足12.5%

森林土壤对泥石流的促进和抑制作用均有阶段性。当土地森林消失后,地面水土流失与土层结构强度在无林条件下达到新的平衡时,森林土壤消失后,其抑制作用降为零;反之,当在泥石流源地森林植被和土壤逐渐恢复过程中,林、灌、草根系网的稳土、固土作用跟随增加,土层逐渐增厚,而土层强度有随其厚度的递增而递减,直至低于森林土壤流失的下限值,森林的固土,稳土作用亦相应消失。

②开荒与陡坡耕作。由于我国人口剧增,工矿、道路、城镇、农田水利建设不断占用耕地,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由于山区耕作地向山坡不断扩展,先缓坡后陡坡。而这些耕地,既无地埂,又年年翻耕,表土松动,因此一遭遇暴雨,沙石俱下,汇集而成泥石流。

③过度放牧。我国草原加上农区草地草被的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6.8%,约为耕地面积的 2.6倍。其中山区草坡一般分布山坡等地的林间,林下地段,有些位居山地陡坡土层较薄地带,这些地方一旦过度放牧,尤其是泥石流源地,便可迅速出现草场退化,草场退化可发展为裸露地或裸岩地,

在一定条件下,山坡裸露地往往变成泥石流源地。

④水库溃决,渠水渗漏。随着山区资源开发,越来越多地修建山区水库和渠系。在储存和流动中,这些水体均有不同程度的渗漏。当渗漏超过泥石流始发临界时,便可暴发人为泥石流。例:1973年,四川未易陡沟内水库溃决,形成溃决型泥石流,淤埋成昆铁路湾丘火车站,迫使铁道断道阻车7昼夜

⑤不合理开挖。主要修建铁路、公路、水渠以及其他工程建筑的不合理开挖。有些泥石流就是在进行不合理开挖时破坏了山坡表层而形成的。如云南省东川至昆明公路的老干沟,因修公路及水渠,使山体破坏,加之1966年犀牛山地震又形成滑坡、崩塌,致使泥石流更加严重。又如香港多年来修建了许多大型工程和地面建筑,几乎每个工程都要壁山填海或填沟方可获得合适的建筑场地。1972年一次暴雨,使正在施工的挖掘工程现场有120人死于滑坡造成的泥石流。

⑥不合理的弃土、弃渣、采石。不合理的弃土、弃渣及采石等形成的泥石流事例很多。如四川冕宁县泸沽铁矿汉罗沟,因不合理堆放弃土矿渣,在1972年一场大雨时暴发了矿山泥石流,冲出松散固体物质约10万立方米,淤埋成昆铁路300m和喜(德)——西(昌)公路250m,中断行车,给交通运输带来严重损失。又如甘川公路两水附近,1973年冬在沿公路的沟内开采石料,1974年7月18日发生泥石流致使15座桥涵淤塞。

5.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泥石流的防治,应贯彻综合治理的原则,要突出要点,因害设防,因地制宜,讲求实效,要充分考虑到被保护地区与具体工程的要点。具体防治措施有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这两工项。

5.1防治泥石流的生物措施

生物措施包括恢复或培育植被,合理耕牧,维持较优化的生态平衡这些措施可使流域坡面得到保护,免遭冲刷,以控制泥石流发生。

植被包括草被和森林两种,它们是生物措施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植被可调节径流,延滞洪水,削弱山洪的动力;可保护山坡,抑制剥蚀、侵蚀和风蚀,减缓岩石的风化速度,控制固体物质的供给。因此在流域内(特别是中,上游地段)要加强封山育林,严禁毁林开荒。

为使此项措施切实有效地发挥作用,还需注意造林方法的选择树种。幼苗成活后要严格管理;严防森林火灾,消灭病虫害。此外,要合理耕收,甚至退耕还林。在崩滑地段要绝对禁止耕作。

5.2防治泥石流的工程措施

①蓄水、引水工程:这类包括调洪水库,截水沟和引水渠等。工程建于形成区内,其作用是拦截部分或大部分洪水,削减洪峰,以控制暴发泥石流的水动力条件。同时,还可灌溉农田、发电或供生活用水等。大型引水渠应修建稳固而短小的截流坝作为渠首,避免经过崩滑带而应在它的后缘外侧通过并严防渗漏、溃决。

②支挡工程:支挡工程有挡土墙、护坡等。在形成区内崩塌、滑坡严重地段,可在坡脚处修建挡墙和护坡,以稳定斜坡。此外,当流域内某地段山体不稳定,树木难以“定居”时,应先铺以支挡建筑物以稳定山体,生物措施才能奏效。

③拦挡工程:这类工程多布置在流通区内,修建拦挡泥石流的坝体,也称谷坊坝。它的主要是拦泥石流和护床固坝。目前国外挡坝的种类繁多。从结构来看,可分为实体坝和格栅坝;从材料来看,可分为土质、圬工、混凝土和预制金属构件等;从坝高和保护对象的作用来看,可分为低矮的挡坝群和单独高坝。挡坝群是国内外广泛采用的防治工程。沿沟建筑一系列高5~10m的低坝或石墙,坝(墙)身上应留有水孔以渲泄水流,坝顶留有溢水口可渲泄洪水。我国这种坝一般采用圬土砌筑。国外拦挡小型稀性泥石流,推广采用格栅坝。

④排导工程:这类工程包括排导沟、渡槽、急流槽、导流坝等,多数建在流通区和堆积区。最常见的排导工程是舍友导流堤的排导沟,它们的作用是调整流向,防止漫流,以保护附近的居名点、工矿点和交通线路。

⑤储淤工程:这类工程包括拦淤库和储淤场,前者设置于流通区内,就是修筑拦挡坝,形成泥石流库。后者一般设置于堆积区的后缘,工程通常由导流堤、拦淤堤和溢流堰组成。储淤工程的主要作用是在一定期限内,一定程度上将泥石流固体物质在指定地段停淤,从而削减下泄的固体物质总量及洪峰流量。

6.泥石流的预测及监测

6.1泥石流的预测

主要根据泥石流沟固体物质的来源和积累程度、水的来源和数量是否可以达到激发泥石流发生的水量要求,各沟谷的发育阶段和暴发泥石流的频率等来预测地区或沟谷泥石流暴发的可能性和危险度。

泥石流暴发的危险程度可采用定性或半定量评价方法进行预测。一般来说,地质构造越复杂,地壳活动越强烈,山高坡陡,地形月破碎,风化越严重,滑坡,崩塌等地质现象越发育,人类活动越强烈,则可定性人为泥石流暴发的频率越高,危险度就越大;反之,则越低、越小。

6.2泥石流的监测

泥石流的监测可以综合山洪和滑坡监测技术,重点是对降雨量监测。泥石流的触发条件主要是降雨量及雨强,且与地方小气候的关系很大,因不同地区的触发临界雨量也不同。所以,泥石流的监测系统既应该有区域降雨监测,也应该建立局部重点区,沟谷的降雨监测点,以及形成区滑坡的位移监测点。降了山洪、滑坡监测方法外,泥石流监测报警方法还有:

①遥测地声警报器;

②超声波泥位警报器;

③地震式震动警报器。

7.泥石流灾害的躲避

①努力改善生态环境

泥石流的产生和活动程度与生态环境质量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生态环境好的区域,泥石流发生的频率低,影响范围小;生态环境差的区域,泥石流发生频率高、危害范围大。提高小流域植被覆盖率,在村庄附近营造一定规模的防护林,不仅可以抑制泥石流形成,降低泥石流发生频率,而且即使发生泥石流,也多了一道保护生命财产安全的屏障。

②房屋不要建在沟口、沟道上

受自然条件限制,许多村庄建在山麓扇形地上。山麓扇形地是历史泥石流活动的见证,从长远来看,山区的绝大多数沟谷今后都有发生泥石流的可能。因此,在村庄规划建设过程中,房屋不能占据泄水沟道,也不宜离沟口过近,已经占据沟道的房屋应迁移到安全地带。在沟道两侧修筑防护堤和营造防护林,可以避免或减轻因泥石流溢出沟槽而对两岸居民造成的伤害。

③不能把冲沟当作垃圾排放场

在冲沟中随意弃土、弃渣、堆放垃圾,将给泥石流的发生提供固体物源,促进泥石流的活动。当弃土、弃渣量很大时,可能在沟谷中形成堆积坝,堆积坝溃决时必发生泥石流。因此,在雨季到来之前,最好能主动消除沟道中的障碍物,保证沟道有良好的泄洪能力。

④雨季不能在沟谷中长时间停留

下雨天在沟谷中耕作、放牧时,不要再沟谷中长时间停留,一旦听到上游传来异常声响,应迅速向两岸上坡方向逃离。当雨季穿越沟谷时,先要仔细观察,确认安全后再快速通过。山区降雨普遍具有局地性特点,沟谷下游是晴天,沟谷的上游不一定是晴天。因此,即使在雨季的晴天,同样也要提防泥石流。当地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可以为防范泥石流提供重要信息。

结论

总之,防治泥石流就是要按照“预防为主”的原则进行防治。当然防治泥石流的首要任务是控制水土流失和过度放牧等;对于已经水土流失的土壤,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清除土壤中污染物质,以及清理土地上的堆积物,以免出现大规模降雨后发生了泥石流再进行防治。并且,在泥石流多发地带,一定要多注意天气的变化,以便带来不必要的人身安全问题。

预防洪水和泥石流安全教案

洪水和泥石流的预防与处理 五三李阳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如何预防洪水灾害; 2、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如何预防泥石流。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遇到危险时如何机智预防和自救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学校如何预防洪水灾害 对于易受洪水灾害影响的学校,要做好洪水灾害的预防、宣传教育和相应物资准备。 (1)根据学校所处的位置和条件,选择最佳撤离路线,做好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 (2)加强预防洪水灾害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师生熟悉学校和上学路线周边地理情况,了解洪水发生规律和逃生知识,减少洪水危害。 (3)在得到可能发生洪水的预警后,学校要及时调整学生上课日程,同时发动在校师生做好应急准备: 备足几天用的方便速食食品,准备足够的饮用水和日用品。 有条件的学校可扎制木排、竹排等适合漂浮救生工具,以备急需。 准备手机等通讯设备,备足电池,并做好防潮保护处理。 将不便携带的贵重物品作防水捆扎后埋入地下或放到高处妥善保存。

二、如何应对洪涝灾害 学校可以根据天气预报和当地实际情况,在洪水到来前采取提前放学和调课等措施减少洪水对学校的危害。洪水到来时,学校要组织师生自救互救,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1)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指挥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科学、有序逃生。 (2)洪水到来时,来不及转移的师生,要就近迅速向楼房的高层、附近的山坡高地转移,或者立即爬上屋顶、大树等高处暂避。由于洪水温度低、夹杂一些漂浮物,轻易不要选择游泳逃生或上泥坯房房顶求生。 (3)如洪水继续上涨,暂时躲避的地方将出现险情,则要充分利用准备好的救生器材逃生,或者迅速找一些门板、桌椅、木床、大块的泡沫塑料等漂浮物逃生。 (4)如果已被洪水包围,要设法尽快与外界取得联系,报告自己的方位和险情,积极寻求救援。 (5)如已被卷入洪水中,一定要尽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东西,寻找机会逃生。 (6)发现高压线铁塔、电线杆倾斜或者电线断头下垂时,一定要迅速远避,防止触电。 洪水灾害发生后,各级各类学校要首先组织好学校内部的自救、互救,并协助安排救灾人员在校内的抢险救灾和受伤师生的救治、转移、运送工作,做好受灾师生安置及心理疏导,并根据灾情调整教学、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ZT0239-2004)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 DZ/T0239-2004 中国地质调查局 二○○四年十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0239-2004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 1总则 1.1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基本程序 第1.1.1条泥石流防治程度是指泥石流灾害防治项目从决策、勘查、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全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及其先后次序。为保证获得最佳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泥石流灾害防治应遵循下列基本程序。 第1.1.2条工程勘查主要根据设计阶段和泥石流灾害体及其防治区域,进行测量、测绘、测试、勘探、试验、鉴定、研究与综合分析评价工作。目的是为防治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第1.2.3条可行性研究通过初步勘查、监测、稳定性分析,危害性评估等工作,对是否需要进行防治,以及防治的范围和重点区域,防治工程方案的选定等,提出可行性分析,上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和国务院国土资源部,作为领导机关决策的依据。 第1.1.4条立项与编制设计任务书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区别泥石流灾害项目的重要性、危害性与规模,按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批准权限,提出立项报告。立项批准后,应立即组织编写设计任务书。

第1.1.5条工程设计包括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主要是编制适应这两个阶段的设计说明书、工程图件和工程概、预算。 第1.1.6条工程施工是实现设计文件的重要阶段,应做到计划、设计、施工三个环节互相衔接,投资、工程内容、施工图纸、设备材料、施工力量五个方面落实,保证全面完成设计文件的内容及要求。 第1.1.7条竣工验收检查施工单位是否按设计文件、施工合同完成任务,同时还要移交固定资产、次会给当地政府或专职单位使用和维护管理。 1.2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的特点 第1.2.1条非标准设计不同类型的泥石流灾害有不同的特点,防治工程设计对每个泥石流的治理范围、采取的方案和措施是互不相同的。所以,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属非标准设计,必须对每个泥石流进行具体的针对性设计。 第1.2.2条风险性设计泥石流是不良的复杂地质体,为非均质、各向异性介质,物理力学参数是随机变量,变异性大;其次,防治工程承受来自泥石流体和外界的各种荷载,不仅自身应具有足够的抗变形和破坏的能力,而且还要求下伏的地质体也具有优良的性质;另外,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迄今还是一门不严谨、不完善、在成熟的科学技术。因此,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受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必然存在着相当大的风险,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加强检验和监测,根据检测资料适时进行设计变更,以使设计能更接近实际,保证工程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及防治措施.pdf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及防治措施 研究动机 泥石流作为山区城镇常见的地质灾害,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 险峻的地区, 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 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发性、毁坏性、运动快、历时短等特点,且 具有强大的侵蚀、搬运能力。发生泥石流往往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不良影响。当前,我国山区城镇 泥石流问题十分突出, 且灾情十分严重。因此,分析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研究目的 让人从根本上了解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并以此做出正确的预防措施, 做到防患于未然,将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 研究方法 上网或在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 研究内容 一、产生原因 (一)客观条件 1、在地貌上,流域形状便于流水汇集。 2、在水源上,有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 3、在松散物质来源上,上游应有丰富的碎屑物。常见于岩石结构松散,水土流 失严重的地区。 由于工农业的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欲求逐渐增大。如今,因为人类对自(二)人为因素 然的不合理开发造成的滑坡和泥石流的数量也在日益增多, 一方面,在修建公路、铁路时的不合理开挖毁坏了山坡表面。另一方面, 滥伐乱垦使植被消失, 山坡失去保护、大大加重水土流失,进而山坡的稳定性被毁坏,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 现象发育,结果就很容易产生泥石流。

二、危害影响 1、对居民点的危害:淹没人畜、毁坏土地,甚至造成村毁人亡的灾难。 2、对公路和铁路的危害:泥石流可直接埋没铁路、公路,致使交通中断,还可 引起正在运行的火车、汽车颠覆,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 三、预防措施 1、修建铁路、公路、工厂、城镇等,应合理地进行。工厂、城镇尽可能选在开 阔的盆地和平原上,决不能造在滑坡体上;铁路、公路、桥梁、车站应尽量避开 滑坡和泥石流的活动范围。 2、保护植被是防止水土流失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不仅可以防止滑坡和泥石流的 发生,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根据土质条件和气候特点选择适当造林方法, 科学种植。 3、进行滑坡、泥石流的调查勘测,圈定危险区域,制定防治规划,对—些重要 的危险区采取必要的工程保护措施。 研究结论 治理滑坡和泥石流是一项十分艰巨、耗资巨大、而且至今尚未完全解决的难题。因此,在泥石流活动区修建居民点、工矿企业、交通干线等,都以躲避为上 策。在无法躲避, 必须在泥石流区内建筑的工程, 在对泥石流的治理上也要汪意结合当地具体环境,因地制宜地进行总体设计。 研究心得 尽管滑坡和泥石流是自然灾害, 但人类活动却是可以加速其发生或阻止其形成的。所以,人类应该学会如何进行防范措施,同时要注重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

滑坡泥石流灾害预防

滑坡、泥石流灾害预防常识 一、什么是滑坡、泥石流? 滑坡、泥石流都是山区常见的自然地质现象。 滑坡——是指山坡受到河流冲刷、降雨、地震、人类工程开挖等因素的影响,上面的土层或岩层,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斜坡向下滑动的现象。滑坡也叫做地滑,许多地方的群众,还形象地把滑坡称为“走山”、“垮山”或“山剥皮”(图1、图2) 图1 滑坡景观示意图(未滑动)

泥石流——是指在降水、水坝溃决或冰川、积雪融化形成的地面流水作用下,在沟谷或山坡上产生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俗称“走蛟”、“出龙”、“蛟龙”等(图3)。 滑坡的特点是顺坡“滑动”,泥石流的特点是沿沟“流动”。不论是“滑动”还是“流动”,都是在重力作用下,物质由高处向低处的一种运动形式,因此,“滑动”和“流动”的速度都受地形坡度的制约,即地形坡度较缓时,滑坡、泥石流的运动速度较慢;地形坡度较陡时,滑坡、泥石流运动速度较快。 当滑坡、泥石流运动速度较快,并且当滑坡上,或者滑坡、泥石

流运移路径上有城镇、村庄分布时,常常由于人们猝不及防而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所以,人们又常把滑坡、泥石流称为突发性地质灾害(图4、图5)。 在山地环境下,滑坡、泥石流现象虽然不可避免;但通过采取积极防御措施,滑坡、泥石流危害确实可以减轻。 所谓突发性,也是相对而言。事实上,所有滑坡、泥石流活动都要经历一个孕育→发生→发展→休止的过程,只是时间上有的长、有的短。在孕育阶段,都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有一些前兆显示。如果能及时捕捉到这些前兆,就为我们防灾、避灾赢得了宝贵时间。 二、怎样识别滑坡和泥石流沟? (一)滑坡的识别 地形地貌依据:斜坡上的圈椅状、马蹄状地形,多级不正常的台坎,其形状与周围斜坡呈现明显的不协调;斜坡上部存在洼地,斜坡下部常常有泥土挤出或有丘状鼓起,坡脚挤占河床;两条沟谷的源头在斜坡上部转向并汇合等等。上述地形特征的存在往往是曾经发生过滑坡的地貌判别依据。斜坡上有比较明显的裂缝,裂缝有加长、加宽现象,坡体上的房屋发生开裂、倾斜等,是潜在滑坡的识别依据。

泥石流灾害风险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第44卷第4期2013年2月 人民长江Yangtze River Vol.44, No.4Feb.,2013 收稿日期:2012-08-27 作者简介:李小雪,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地质工程、工程地质专业研究。E -mail :utopia -lee@qq.com 文章编号:1001-4179(2013)04-0103-04 泥石流灾害风险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李小雪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泥石流灾害是重要的地质灾害之一,因其巨大的破坏效应,往往会对当地环境及居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但要彻底防治泥石流灾害,不仅花费巨大,而且防治工程的不确定性也增加了泥石流治理效果的风险性。风险管理作为一种能有效降低灾害风险的手段,可以为泥石流灾害防治提供有益借鉴。对国内外泥石流灾害及风险管理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其进行了总结,指出了其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而提出了一种单沟泥石流风险管理模式,对泥石流的预防具有指导意义。关 键 词:泥石流灾害;风险管理;现状及趋势;单沟泥石流 中图法分类号:P642 文献标志码:A 泥石流常常具有暴发突然、来势凶猛、迅速之特 点,并伴生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其危害程度比单一的崩塌、滑坡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其形成不仅受地质、地貌因素控制,也与气象、人文因素息息相关。近年来, 国内先后发生数次特大泥石流灾害,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环境造成了巨大伤害,如2010年发生的甘肃舟曲泥石流、四川绵竹清平乡泥石流、云 南贡山泥石流、广西岑溪市泥石流,2011年发生的湖南临湘泥石流,岳阳泥石流及2012年发生的四川宁南 泥石流等。 鉴于泥石流灾害爆发时的巨大危害性,泥石流灾害防治研究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目前针对泥石流的防治措施,主要可分为硬性措施和柔性措施两大方面。硬性措施主要是指对(潜在)泥石流区所采取的工程治理(如拦砂坝、 谷坊坝等)措施,柔性措施是指非(狭义的)工程措施,如泥石流监测工程、生物措施等。泥石流风险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泥石流防护手段,在经济能力不够、治理技术不成熟、防治效果不确定时,可以有效降低灾害风险,提高灾害受威胁区居民生存几率。本文对国内外泥石流灾害风险管理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一种单沟泥石流风险管理模式。 1泥石流灾害研究现状 泥石流现象早就存在,但泥石流作为一个独立的 研究对象的时间还不足200a ,不过国内外学者已经作了大量的工作,在理论研究和野外实地调查分析,以及室内试验模拟、防治工程设计和灾害评价等方面都有大量的成果。国际上以日本高桥堡编著的《泥石流》(1991年)一书为代表,该书系统地总结论述了泥石流的基本特征、运动机理、发生发展及堆积过程。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和环境研究所、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 清华大学、云南地理所等单位的有关学者同样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出版了不少专著,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现场观测经验。这些专著有的全面论述了中国泥石流形成机理、发育过程、分布分区、分类、泥石流力学、运动力学特征、数学模型、汇流机理和 规模、 防治的工程、生物、社会、行政措施、综合治理效益、观测实验、预测预报、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内容[1-6] ;有的进行针对性研究,如泥石流运动机理 [7-8] 、泥石流沉积特征与环境[9] 、泥石流防治工程技术[10-11]、泥石流勘查技术[12-13]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14]等。此外,还有针对特定区域或专门性泥石流进行的研究[15-17] 等。

泥石流灾害的情况报告完整版

编号:TQC/K582 泥石流灾害的情况报告完 整版 Daily description of the work content,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or new direction of efforts, so that the overall process does not deviate from the direction, continue to move towards the established goal. 【适用信息传递/研究经验/相互监督/自我提升等场景】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泥石流灾害的情况报告完整版 下载说明:本报告资料适合用于日常描述工作内容,取得的成绩,以及不足,最后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或者新的努力方向,使整体流程的进度信息实现快速共享,并使整体过程不偏离方向,继续朝既定的目标前行。可直接应用日常文档制作,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修改。 受第十三号台风“泰利”影响,我镇 境内河流、房屋、桥梁、道路及堰坝等农 田水利设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受其 影响,我镇村三组出现大面积山体滑坡, 截止目前,共冲毁土木结构房屋8间,并 有30栋砖混结构房屋受到严重威胁。 截止目前,共造成30栋房屋25户 116人受灾。灾情发生后,镇村两级积极 行动,迅速组织群众疏散,并妥善安置, 确保了受灾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经实地堪察,此处山体随时有滑坡的

公路泥石流灾害及其防治措施

公路泥石流灾害及其防治措施 摘要:最近几年来,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公路建设中泥石流灾害日趋严重,所以对其的预防措施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本文就针对山地公路建设中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并制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山地公路道路建设泥石流预防 在众多地质灾害中,泥石流灾害属于突发性灾害,由于其出现时速度比较快,破坏力大,通常是不可预见的,时常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在公路的建设过程中,为能快速准确了解泥石流的危险性,以便达到预测防治的目的,我们有必要加强对泥石流潜在危险程度的研究。特别是近年来地质灾害频发,泥石流造成路桥垮塌、阻塞的情况比较严重,公路建设中泥石流造成人身、财物巨大损失的灾害情况也时有发生。 一、山地公路建设与泥石流的危害 泥石流是在松散的固体物质来源丰富和地形条件有利的前提下,通过暴雨、融雪、冰川、水体溃决等因素的激发而产生的。由于泥石流往往发生在山地,对山地公路建设而言,与平地相比,遭受泥石流的危害的可能性就更大。而一旦发生泥石流灾害,将摧毁山体及其设施,淤埋建设中的公路,伤害施工人员,造成停工。泥石流爆发时,混浊的泥石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常常具有暴发突然、来势凶猛、迅速之特点,并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其危害程度比单一的崩塌、滑坡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有些泥石流可直接淹没铁路、公路,摧毁路基、桥涵等设施,导致交通被迫中断,还可让正在运行的火车、汽车发生颠覆,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有时泥石流汇入河道,引起河道大幅度变迁,间接毁坏公路、铁路及其他构筑物,甚至迫使道路改线,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泥石流可使正在建设中的公路停工、损坏或掩埋设备设施等。建国以来,泥石流给我国铁路和公路造成了无法估计的巨大损失。为能快速准确了解泥石流危险性,在我们应对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进行评价,预防泥石流的发生,或者将泥石流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二、山地公路建设中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与预防措施 在山地公路建设中,关于泥石流危险程度,即危险度,是指遭到泥石流损害的可能性大小,它是一个概率概念。针对它的评价方法,目前主要有综合评分法、灰色理论判别法、频率方法、模拟方法等,其中以综合评分法最为常用。但由于泥石流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的多样性、变异性和复杂性,因而在综合评分法等方法中的各评价因素都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不精确性。这种不确定性、不精确性既具有随机性,更具有模糊性,因而不少学者将模糊数学引入泥石流危险度的探究,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来对泥石流的危险度作出判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就目前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来研究泥石流的应用深度来讲,一方面在进行评判时对于评判因子一般采用的是一级评判,针对泥石流这种复杂系统,由于

甘肃省滑坡泥石流灾害调查及防治

甘肃省滑坡泥石流灾害调查及防治 刘弋维指导老师:李旭强编号:093112563 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1届6班 甘肃是我国自然灾害较多的省份,拥有两千多年的自然灾害的历史记载,主要为干旱、地震、虫灾及滑坡泥石流,这也是甘肃长期处于经济贫穷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甘肃今后的发展必须加强对各种自然灾害的认识、研究及防御。甘肃又是滑坡和泥石流最集中的地区,全省近27%的面积有滑坡泥石流分布,其中,滑坡有40000多个,泥石流沟有7000多条,频繁而严重的滑坡泥石流灾害,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省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因此,防治滑坡泥石流灾害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甘肃位于黄土高原上,西边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不断挤压,地质活动较频繁,长期作用使得甘肃地形崎岖不平,高山和沟壑相间,坡度较大;甘肃的中部及长江流域降水集中,多暴雨,这为泥石流和滑坡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水动力条件,据统计,降水引起的滑坡占滑坡总数的50%以上,而泥石流的发生几乎无一例外地与降水有关,甘肃省属于半干早、干旱季风影响区,滑坡泥石流分布区降水十分集中,6月—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的70%以上,且多以暴雨形式为主,而暴雨为滑坡泥石流的触发因素;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地表植被覆盖量减少,使得黄土滑坡是泥流物质的主要来源;甘肃又位于我国南北的地震带上,自古多地震引起的滑坡;除此而外,本来就较差的地理环境又因为城市化的进程、经济的发展,人们大量开采山体,扰乱了山体的自然平衡,以上自然条件便使得甘肃的滑坡泥石流的形势严峻。 据不完全统计,1949年以来全省范围内造成人畜伤亡财产损失严重的重大恶性滑坡泥石流灾害达50余起,累积伤2408人,死亡人数超过2100人。根据统计及对地理环境的分析,甘肃的滑坡和泥石流集中分布在1、陇中、陇东黄土滑坡泥流区2、陇南岩石、岩屑滑坡粘性泥石流区3、河西岩石滑坡稀性泥石流区为代表的乌鞘岭以东地区,大致分布在黄河、长江水系控制的两个带。并且黄河水系主要以黄土滑坡和泥流为主;长江水系主要以岩石、岩屑滑坡和粘性泥石流为主。 应对滑坡泥石流的的原则是以防为主。因害设防,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立足防患于未然。首先要广泛宣传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及防治,增强民众对于滑坡和泥石流的认识,便于人们日常生活中做好应对泥石流的准备以及面对泥石流时懂得如何做好自我防护,以减少人员及财产损失。同时政府应积极重视滑坡和泥石流问题,建立滑坡和泥石流的监测网络,依靠科学技术,时时对危险地山体做好监测和预报的工作,另一方面政府应提前制定泥石流的应急预案,提前做好救援人员与单位之间的协调。而对于长期的滑坡和泥石流的治理,必须

泥石流防治措施

泥石流及其治理措施 一、泥石流简介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二、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基本措施 泥石流有不同的特点,相应的治理措施也应有所不同。在以坡面侵蚀及沟谷侵蚀为主的泥石流地区、应以生物措施为主、辅以工程措施;在崩塌、滑坡强烈活动的泥石流发生(形成)区,应以工程措施为主,兼用生物措施,而在坡面侵蚀和重力侵蚀兼有的泥石流地区,则以综合治理效果最佳。 (一)生物措施 泥石流防治的生物措施是包括恢复植被和合理耕牧。一般采用乔、灌、草等植物进行科学地配置营造,充分发挥其滞留降水,保持水土,调节径流等功能,从而达到预防和制止泥石流发生或减小泥石流规模,减轻其危害程度的目的。生物措施一般需要在泥石流沟的全流域实施,对宜林荒坡更需采取此种措施。但要正确地解决好农、林、牧、薪之间的矛盾,如果管理不善,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 与泥石流工程防治措施相比较,生物防治措施具有应用范围广,投资省、风险小,能促进生态平稳,改善自然环境条件,具有生产效益,以及防治作用持续时间长的特点。生物措施初期效益一般不够显著,需三五年或更长一些时间才可发挥明显作用,在一些滑坡、崩塌等重力侵蚀现象严重地段,单独依靠生物措施不能解决问题,还需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才能产生明显的防治效能,生物措施包括林业措施、农业措施和牧业措施等各种措施,通常在同一流域内随地形、坡度、土层厚度及其他条件的变化而因地制宜的进行具体布置。 (二)工程措施 泥石流防治的工程措施是在泥石流的形成、流通、堆积区内,相应采取蓄水、引水工程,拦挡、支护工程,排导、引渡工程,停淤工程及改土护坡工程等治理工程,以控制泥石流的发生和危害,泥石流防治的工程措施通常适用于泥石流规模大,暴发不很频繁、

灾害风险评估理论

1.定义: 风险评估是指,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后,对于风险事件给人们的生活、生命、财产等各个方面。造成的影响和损失进行量化评估的工作。即,风险评估就是量化测评某一事件或事物带来的影响或损失的可能程度。 2.内容: (1对风险本身的界定。包括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风险强度;风险持续时间;风险发生的区域及关键风险点。 (2)对风险作用方式的界定。包括风险对企业的影响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是否会引发其他的相关风险;风险对企业的作用范围等。 (3)对风险后果的界定。在损失方面:如果风险发生,对企业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如果避免或减少风险,企业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在冒风险的利益方面:如果企业冒了风险,可能获得多大的利益?如果避免或减少风险,企业得到的利益又是多少? 3.程序: 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三个步骤。 1.风险辨识。风险辨识是指查找企业各业务单元、各项重要经营活动及其重要业务流程中有无风险,有哪些风险。 2.风险分析。风险分析是对辨识出的风险及其特征进行明确的定义描述,分析和描述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风险发生的条件。 3.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评估风险对企业实现目标的影响程度、风险的价值等。 3.任务: 识别组织面临的各种风险 评估风险概率和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确定组织承受风险的能力 确定风险消减和控制的优先等级 推荐风险消减对策 A:风险评估定义: 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是指,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或之后(但还没有结束),该事件给人们的生活、生命、财产等各个方面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的可能性

进行量化评估的工作。即,风险评估就是量化测评某一事件或事物带来的影响或损失的可能程度。 灾害风险评估是指,在灾害(自然灾害,社会灾害,科技生产灾害等)发生之前或之后(但还没有结束),该事件给人们的生活,生命,财产等各个方面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的可能性进行量化评估的工作。 致灾因子 致灾因子是自然或人为环境中,能够对人类生命、财产或各种活动产生不利影响,并达到造成灾害程序的罕见或极端的事件。如暴雨洪涝、干旱、热带气旋、风暴潮、霜冻、低温、冰雹、海啸、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均为致灾因子。 致灾因子,即由孕灾环境产生的各种异动因子。其是由各种自然异动(暴雨、雷电、台风、地震等)、人为异动(操作管理失误、人为破坏等)、技术异动(机械故障、技术失误等)、政治经济异动(能源危机、金融危机等)等产生的。 致灾因子和孕灾环境、受灾体一起决定了自然灾害的灾情大小。 当致灾因子作用于人类社会并造成灾害时,称这类致灾因子为危害;当它不作用于人类社会或作用于人类社会,或带来的益处远远大于害处时,如发生在无人区的地震和山洪,主要起到缓解旱情作用的暴雨等,这些致灾因子只称为自然现象变异。 致灾因子是导致灾害的直接极端事件,孕灾环境是简单地就是能发生灾害所需的地理环境。 比如泥石流灾害,致灾因子可能是一场暴雨,也可能是突然的冰雪融水或其它的增水事件。而泥石流的孕灾环境是发生泥石流所在地区的地形、气候、植被、人口、城市、经济等因素。注意一点:孕灾环境不只有自然环境还有人文方面的,无人不成灾,没有人口的地方可能有泥石流,但不可能有泥石流灾害 举个例子吧。 台风、地震、蝗虫是致灾因子 对应的孕灾环境分别是: 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

泥石流的形成过程及防治

泥石流的形成过程及防治 刘文山1 (1.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徽合肥) 摘要: 关键词: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种典型的固液两相流,也是一种常见的山地灾害,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很大,泥石流一旦成灾还可能破坏区域生态环境平衡家具水土流失及荒漠化过程,影响生远。尤其是在当下我国全面建设小康主义社会过程中,伴随着城市或进程和经济建设向山区的延伸发展,山区泥石流的灾害性英引起人们的重视。如何兴利除害,有效防治泥石流已成为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1 . 泥石流的分类。 1.1 按泥石流流域地貌形态分类。 (1)沟谷泥石流。沟谷明显,沟谷型往往是由几条支流会入主沟而组成,流域范围自上而下可划分为形成区(即侵蚀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个区段,形成区中还有清水供给区和固体物质补给区。典型的沟谷型泥石流沟流域形状如图1. 图 1 甘肃武都甘家泥石流沟 (2)山坡型泥石流。山坡

型是指在较陡的坡上法语的单沟,沟长仅数百米,深数米,十数米不等,虽汇流面积小,泥石流流量不大,但因坡陡、流速快,来势猛,往往只有几分钟就可以造成极大损失。这种泥石流的爆发频率不是很高。 1.2按泥石流流态特征分类。 (1)粘性泥石流。固体物质占40%-60%,最高80%。 (2)稀性泥石流。固体物质占10%-20%,主要成分是水。1.3 按物质组成分类。 (1)水石流性泥石流。含有非常不均匀的粗颗粒成,粘土质细粒含量少,所以其堆积物常为粗大的碎屑物质。 (2)泥石流性泥石流。含有不均匀的粗粒物质和很多的粘土质细粒物质,因此有黏着性。姓陈的堆积物常常是连接着平固的土石泥石流。 1.4 按发生频率并考虑其规模及危害性情况分类。 (1)高频率泥石流沟谷。发生周期为大约每年一次。按发生规模流域面积,危害性严重性等细分为严重型,中等性和轻微型三类。 (2)低频率型泥石流沟谷。发生周期为大约十年一次。按发生规模流域面积,危害性严重性等细分为严重型,中等性和轻微型三类。 2 .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2.1地形地貌条件为泥石流形成的三大条件中最重要的条件。山高坡陡,高差悬殊,切割强烈,山坡崎岖等是泥石流一发而生的地区地貌特征。地形地貌为泥石流提供形成运动和对及场所。2.2地质条件对泥石流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一般在地质构造复杂,岩石分化破碎度强,新的构

泥石流的危害与防治

中国地质大学 水土保持学论文 题目:泥石流的危害与防治 系别:地球科学与资源系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王殿武 2010年12月4日星期六

目录 一、引言:泥石流定义 (1) 二、泥石流的产生条件 (2) 三、泥石流的危害 (2) 四、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基本措施 (3) 五、参考文献 (5)

引言:泥石流的定义 背景:2010年8月8日,甘肃舟曲县上游的迭部县代古寺出现了93.8毫米的局地强降水;舟曲县东山镇降水量达96.3毫米,1小时最大降水量达77.3毫米,超过舟曲县8月平均降水量。局地短时强降水等因素引发了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1500多人死亡,200多人失踪。这次灾害引发我作为写这篇论文的真正原因。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流水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泥石流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因其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或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或滑坡之间的土(泛指固体松散物质)、水、气混合流。泥石流大多伴随山区洪水而发生。它与一般洪水的区别是洪流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其体积含量最少为15%,最高可达80%左右,因此比洪水更具有破坏力。 一、泥石流具有以下性质: 1.具有土体性质——结构性 2.具有水体性质——流动性 3.具有发生在山区的性质——有较大的流动坡降(沟床比降) 二、泥石流的分类 (一)依据地貌学观点分类 1.按泥石流沟谷形态发育程度区分: 1)标准型泥石流 为典型的泥石流,流域呈扇形,面积较大,能明显的划分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 2)河谷型泥石流 流域呈有狭长条形,其形成区多为河流上游的沟谷,固体物质来源较分散,沟谷中有时常年有水,故水源较丰富,流通区与堆积区往往不能明显分出 3)山坡型泥石流 流域呈斗状,其面积一般小于1000㎡,无明显流通区,形成区与堆积区直接相连。 2.按泥石流冲积扇所处的地貌位置区分: 1)峡谷型泥石流 2)宽谷型泥石流 (二)依据泥浆水利学观点分类 1.按物质成分分类 1)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砂粒、石块、粘度大、呈稠泥状的叫泥流; 2)以粒径不等的砂粒和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石块的叫泥沙流; 3)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泥石流; 4)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称之水石流。 2.按物质状态分类

我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中的有关问题——以泥石流灾害为例

我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中的有关问题——以泥 石流灾害为例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对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估也不断的发展 进步,这主要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的应用,促进了 我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但是我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在执行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因此笔者就主要是以泥石流为例,对我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改进的建 议和措施,促进我国社会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泥石流 1、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地质灾害的治理越越来越深入,国际对这方面 的内容也越来越重视。例如在2004年的时候国土部为了更好的贯彻《地质灾害 防治条例》,就颁布了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 简称《通知》) 。从此之后,我国建设用地审批中增加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备案登记”这一 新的内容。我国在建设用地使用之前,首先是需要对其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估,这是我们从源头上减少地质灾害的重要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而我们对这方面进行进行分析研究的过程中还需要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 要求( 试行) ( 简称《技术要求》)进行分析研究,这主要是由于《技术要求》是 《通知》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正是由于其作用的重要性,因此笔者就主要 是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进行分析研究,针对其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 题提出改进的措施,促进我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随着我国对这方面内容的重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使得我国地质行业产生 了一种新的资质证书,也就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证书,并且在这个基础上 也出现了一种新的专业队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队伍,甚至 还出现了一种新的业务,也就是地质灾害为香型评估业务。根据相关的统计说明,我国具有这种证书的评估单位承揽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业务应该已经超过 30 万项。并且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簪进步,这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地质行业比较大 的业务之一,有利的促进了我国地质减灾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保证了人们的生命 安全,减少了经济损失。 2、发展历程分析 我国法定的地质灾害,在国务院公布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是指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 6 种,在这6中地质灾害中要 以泥石流滑坡的危险性是最高的,其相关概念在我国的出现是比较晚的,大约是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出现,并且在各个过程中由于受到地震危险性评 估的影响,我们对泥石流的危险性评估的研究也已经开始出现,并将其作为先导 开始研究。在我国泥石流为现象评估发展的过程中,在1988年就正式的提出了 泥石流危险度的概念以及对其危险性进行评估的方法。并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 展以及相关研究的逐渐深入,在1995年的时候就出版了比较具有标志性研究成 果的著作《泥石流危险性评价》,这本书是我国现代对泥石流的危险性进行评估 的唯一一本著作,正是由于这本书的重要性,因此在2000年的时候将其编入了《地质灾害勘查指南》。随着我国相关学者和专家的不懈努力,在发展的过程中 就逐渐的建立了我国泥石流危险性评估的基本体系,这大大的促进了我国地质灾 害行业危险性评估工作的发展和进步。

泥石流灾害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Open Journal of Nature Science 自然科学, 2015, 3(4), 225-231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5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a7241356.html,/journal/ojns https://www.360docs.net/doc/a7241356.html,/10.12677/ojns.2015.34027 Review on International Research Dynamic of Debris Flows Disaster Xuehong Zhao1, Zhi Chen2*, Faxing Shen3 1Inner Mongolia Coal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Huhhot Inner Mongolia 2Facult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Yunnan 3Jiangxi Institut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Nanchang Jiangxi Received: Nov. 12th, 2015; accepted: Nov. 26th, 2015; published: Nov. 30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a7241356.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In many geological disasters, debris flows is a kind of relatively strong destructive power, which not only causes permanent damage to the local geological environment, but also seriously affects the production and life of local residents. Therefore, to carry out related research of debris flows is very necessary. In this paper, based on bibliometric methods, and according to the related con-cepts of debris flows, we reviewed the latest research dynamic of debris flow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analyzed the important development direc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in the field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debris flows in our country. Keywords Debris Flows, Formation Mechanism, Pattern Features, Research Dynamic 泥石流灾害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赵学宏1,陈志2*,沈发兴3 1内蒙古煤炭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呼和浩特 2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云南昆明 3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江西南昌 *通讯作者。

泥石流灾害的情况报告(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1369-81 泥石流灾害的情况报告 (完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泥石流灾害的情况报告(完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受第十三号台风“泰利”影响,我镇境内河流、 房屋、桥梁、道路及堰坝等农田水利设施均受到不同 程度的破坏。受其影响,我镇村三组出现大面积山体 滑坡,截止目前,共冲毁土木结构房屋8间,并有30 栋砖混结构房屋受到严重威胁。 截止目前,共造成30栋房屋25户116人受灾。 灾情发生后,镇村两级积极行动,迅速组织群众疏散, 并妥善安置,确保了受灾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经实地堪察,此处山体随时有滑坡的可能,本着 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负责的角度出发,我镇拟对 受泥石流威胁的农户进行整体搬迁,因本镇经济溥弱, 无力承担搬迁之费用,特请求区政府给予政策及资金 扶持,具体情况如下:

1、搬迁建房用地10—12亩土地所需费用(农户土地补偿费),按每亩1.5万元计算,共需15—18万元。 2、基础设施(三通:道路、给、排水、供电)费用,按每栋0.5万元计算,30×0.5=15万元。 3、建房补助资金费用(参照退田还湖、移民建镇方式)共计需2万元×30=45万元。 以上各项费用共计90—98万元,敬请区政府给予扶持为感! 特此报告 这里填写您企业或者单位的信息 Fill In The Information Of Your Enterprise Or Unit Here

滑坡与泥石流灾害的调查报告

滑坡与泥石流灾害的调查报告 ----北仑中学高一(1)班胡烨一.研究动机 北仑大碶街道青林 村,一个山清水秀的美 丽村庄,但前晚肆虐的 “卡努”台风却给这个平 静的小村庄带来了一场 意想不到的灾难:昨晚 10时左右突发泥石流,众多木结构的老宅轰然倒塌,8人不幸丧生,另有1人失踪。 可见,泥石流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重大威胁。而滑坡亦是如此! 二.研究目的 泥石流作为山区城镇常见的地质灾害,是一种含有大量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高浓度的液相、固相混合流),其中的固体物质特指泥、砂、石。泥石流具有突发性、破坏性极大、运动快速、历时短暂等特点,且具有强大的侵蚀、搬运能力等自然属性,其是以冲撞(击)、淤埋和堵塞等方式对其流经路途上的各种城镇设施进行破坏,危害程度往往比单一的滑坡、崩塌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对人类生产生活场所、交通运输、水利水电工程、矿山等造成严重损失。当前,我国山区城镇泥石流问题十分突出,且灾情相当严重。因此,分析山区城镇泥石流灾害及其成因,对于加强城镇泥石流的防治有着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 采用调查研究,通过数据整理出数据 四.研究内容 1.泥石流的相关概述 (一)泥石流的概念 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一些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状况地区的自然灾害,是山区沟谷或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泥石流大多伴随山区洪水而发生。它与一般洪水的区别是洪流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其体积含量最少为15﹪,最高可过80﹪左右,因此比洪水更具破坏力。 (二)泥石流的类型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 2000.10.28

目录 前言 本规范的适用范围 基本符号 1 总则 1.1 泥石流防治的基本程序 1.2 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的特点与特殊性 1.3 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的基本技术要求和原则 1.4 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的依据和基础资料 1.5 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的阶段及其主要任务 1.6 泥石流防治工程安全等级划分 1.7 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标准和要点 2 荷载分析与计算 3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 6.1 一般规定 6.2 排导槽 6.3 拦砂坝 6.4 谷坊 6.5 格栅坝 6.6 停淤场 6.7 渡槽 6.8 沟道整治工程 6.9 坡面治理工程 6.10 生物工程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第4号)颁布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和地质环境管理司组织并主持编制了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 本规范编制的目的是:减轻或消除某些最常见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如危岩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等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保护地质环境,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统一地质灾害防治工 程设计的标准,推动防治工程设计向规范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从整体上 提高防治工程设计的技术水平;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和施工中贯彻国家 技术经济政策,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 在编制过程中,对全国近十余年来开展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进行了广泛的 调查研究,搜集了大量国内外资料,并对有关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的理论 和方法作了较系统的分析和论证。 本规范共分八章和五个附录,主要内容有:总则,总体设计,荷载分析与 计算,危岩及崩塌防治工程设计,滑坡防治工程设计,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 岩溶塌陷防治工程设计,以及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等。 本规范的归口单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由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和地质环境管理司组织国土资源部标准化研究中心、四川地矿厅地 质环境管理处和成都理工学院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专业实验室 等单位起草。本规范的解释单位为国土资源部环境司。 本规范系首次编制,由于受水平和各种条件的限制,尚存在许多不足,甚 至错误之处,请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建议和修改意见及时函告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地质灾害处,以便在适当的时候作进一步修改。 本规范的主要起草人有:刘汉超、柴贺军、晏鄂川、邓荣贵、葛文彬、徐 均 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