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单克隆抗体药物市场分析

中国单克隆抗体药物市场分析
中国单克隆抗体药物市场分析

中国单克隆抗体药物市场应用状况态势分析

第一节中国单克隆抗体在治疗癌症、肿瘤上的研究和发展

一、中国癌症、肿瘤发病及死亡率概况

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消化系病、泌尿生殖系病、神经系病、精神障碍,前十位死因合计占死亡总数的91.3%。与上年相比,城市居民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死亡比例略有上升。

目前中国每年新发病例为220万,因癌症死亡人数为160万,现有病例310万。近20年来,中国癌症死亡率上升了29.42%,癌症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构成的24%。中国每4~5个死亡者就有1个死于癌症。癌症每年给中国造成的经济损失逾千亿元。但是,在癌症患者逐年上升的情况下,却有一半患者得不到规范治疗。

二、抗肿瘤药物市场

以医院购药金额计算,植物来源性抗肿瘤药(包括紫杉醇类、替康类、泊甙类、长春碱类)仍然是份额最大的一类抗肿瘤药,其次是抗代谢类(包括他滨类及其他核甘酸类似物类抗肿瘤药)位居第二。份额增长较快的类别有小分子激酶抑制剂(特别是2006年,份额扩大了2.5倍;单抗类也有将近100%的增长;虽然这两类绝对份额还不高,但发展迅速;铂类抗癌药由于有奥沙利铂的加入,5年来的份额也是逐渐扩大;而抗代谢类抗癌药近两年由于他滨类药物的上市和普及,市场份额也有提高;抗生素类抗癌药和细胞毒类药物由于无新产品上市,份额逐渐被其他新药所抢占。总得来看,国内抗肿瘤药医院用药格局有向国外看齐的趋势,突出表现在小分子激酶抑制剂、单抗和内分泌类抗癌药的份额稳步扩大。国外制药巨头也看好国内抗肿瘤药市场潜力,引入新产品的速度明显加快,一些产品在国外刚上市一年,在国内已有进口产品。但短期来看对目前的主流品种不会造成太大冲击,因为如前所述,这些产品主要作为二线治疗药物使用,或和其他主流品种组成联合用药方案,并不是替代现有主流品种。而且这些药物价格昂贵,目前国内的消费水平还不足以使这些药物大面积铺开。但正因为价格高,所以可在短时间内使用药额大幅提高。

图表 1 国内抗肿瘤药亚类份额变化

数据来源:凯博信数据库

图表 2 国内抗肿瘤亚类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凯博信数据库

图表 3 2006年国内抗肿瘤产品贡献率和增长率

药品名称2006年贡献

率%2006年增

长率

药品名称2006年贡献

率%

2006年增

长率

多西他赛17.63 64.19% 喜树碱0.02 89.92% 卡培他滨12.65 131.60% 长春碱0.01 271.55% 奥沙利铂12.50 39.08% 雌莫司汀0.01 8.58% 吉非替尼10.87 425.17% 甲氨喋呤0.01 0.80% 紫杉醇7.66 18.26% 葫芦素0.01 62.34% 利妥昔单抗 5.65 76.53% 血卟啉0.01 59.38% 多柔比星 4.68 696.31% 高三尖杉酯碱0.01 8.14% 伊立替康 4.53 115.56% 三尖杉酯碱0.00 13.50% 吉西他滨 4.03 19.14% 复方替加氟0.00 NA 来曲唑 3.34 150.02% 安西他滨0.00 NA 复方斑蝥制剂 3.12 26.27% 比卡鲁胺0.00 NA 达利珠单抗 2.85 NA 甲异靛0.00 NA 培美曲塞 2.78 NA 洛莫司汀0.00 -6.27% 阿那曲唑 2.29 209.64% 羟基脲0.00 -0.70% 奈达铂 2.27 154.06% 卡莫司汀-0.01 -6.00% 曲普瑞林 2.00 30.23% 氮芥-0.01 -17.67% 戈舍瑞林 1.95 60.98% 司莫司汀-0.01 -19.44% 伊马替尼 1.80 54.13% 门冬酰胺酶-0.02 -3.06%

群司珠单抗 1.78 87.68% 阿柔比星-0.02 -9.45% 榄香烯 1.75 80.83% 长春新碱-0.03 -11.67% 表柔比星 1.72 8.25% 去甲斑蟊素-0.03 -5.84% 依西美坦 1.55 372.84% 靛玉红-0.04 -100.88% 氟尿苷 1.45 NA 优福定-0.04 -53.18%

-0.06 -55.70% 氟尿嘧啶 1.07 125.79% 复方五氟尿嘧啶多相

脂质体

氟达拉滨0.95 54.01% 美法仑-0.07 -93.78%

0.93 NA 甘氨双唑钠-0.11 -6.00%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

制素

替莫唑胺0.80 NA 替尼泊甙-0.12 -11.74% 硝卡芥0.76 82.60% 亚砷酸-0.13 -10.21% 乌苯美司0.72 20.14% 他莫昔芬-0.15 -12.49% 白消安0.59 516.10% 托泊替康-0.16 -37.56%

0.57 155.81% 苯丁酸氮芥-0.16 -34.31% 重组改构人肿瘤坏

死因子

硼替佐米0.57 NA 六甲密胺-0.19 -63.39% 伊达比星0.52 23.72% 甲基斑蝥胺-0.19 -100.00% 西妥昔单抗0.51 NA 平阳霉素-0.24 -29.30% 肿节风0.48 32.16% 华蟾素-0.25 -4.75% 托瑞米芬0.47 30.00% 卡莫氟-0.27 -24.38% 阿糖胞苷0.42 14.06% 丝裂霉素-0.33 -30.52% 氟他胺0.36 11.07% 依托泊甙-0.36 -32.82% 替加氟0.36 10.63% 达卡巴嗪-0.42 -21.91% 亮丙瑞林0.29 12.90% 博来霉素-0.43 -38.13% 鸦胆子油0.25 6.58% 异环磷酰胺-0.45 -9.81% 长春地辛0.22 25.84% 卡铂-0.46 -10.26% 维甲酸0.17 86.01% 米托蒽醌-0.47 -40.01% 络铂0.16 -7727.24% 顺铂-0.56 -14.01% 复方氟尿嘧啶0.15 417.58% 去氧氟尿苷-0.59 -26.95% 去基斑蝥胺0.13 NA 斑蝥酸钠/维生素B6 -0.97 -100.00% 环磷酰胺0.10 15.93% 羟基喜树碱-1.38 -26.90% 重组人P53腺病毒0.10 NA 氟尿嘧啶脱氧核苷-2.17 -100.00% 尼莫司汀0.07 24.87% 多柔比星脂质体-2.17 -100.00% 柔红霉素0.07 10.97% 薏花仁油-3.06 -20.41% 福莫司汀0.05 103.26% 长春瑞宾-3.25 -25.41% 巯嘌呤0.02 107.77% 吡柔比星-3.41 -25.45%

数据来源:凯博信数据库

三、单抗药物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

抗肿瘤单抗药物研究已取得多方面进展,研究结果为应用于肿瘤治疗的可行性提供了重要依据。

单抗药物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杀伤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单抗与药物偶联物或与毒素偶

联物对肿瘤靶细胞显示选择性杀伤作用,对表达有关抗原的肿瘤细胞作用强,对抗原性无关细胞的作用弱或无作用。研究还表明,单抗药物偶联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比无关抗体偶联物的活性强;药物与单抗偶联后对肿瘤靶细胞的活性比游离药物强。这种选择性杀伤作用是单抗药物用于肿瘤治疗的重要基础。免疫电镜观察可见单抗或单抗偶联物能结合到细胞表面,经过受体介导的内化过程进入细胞。结合到肿瘤靶细胞表面的数量多,到非靶细胞的数量少;进入靶细胞内的数量多,进入非靶细胞内的数量少。这种特异性结合和内化进一步阐明了单抗或单抗偶联物对靶细胞选择性杀伤作用的机制。

单抗药物具有更高的疗效由抗人体肿瘤的单抗与药物构成的偶联物对移植于裸鼠的相应人体肿瘤生长有抑制作用。偶联物与相应的游离药物比较,一般具有更高的疗效或显示较低的毒性。曾与单抗进行偶联并在裸鼠进行疗效观察的抗癌药物有阿霉素、柔红霉素、平阳霉素、博安霉素、丝裂霉素、新制癌菌素、氨甲蝶呤、苯丁酸氮芥、苯丙氨酸氮芥、顺铂以及长春碱类衍生物等。使用的肿瘤模型包括肺癌、肝癌、胃癌、结肠癌、乳癌、卵巢癌、脑胶质瘤、黑色素瘤、淋巴瘤和白血病等。来源于植物或细菌的毒素,由于有强烈毒性,很难作为治疗剂使用;但毒素(或单链毒素)与单抗的偶联物可在动物模型显示疗效。研究表明,单抗药物在动物体内呈特异性分布。静脉内注射抗肿瘤单抗,在肿瘤部位的浓度较高,显示特异性定位。单抗与药物的偶联物通常仍保留原来单抗的分布特征,在靶肿瘤的浓度较高。确定单抗或单抗偶联物在体内具有靶向性,为进一步阐明其疗效提供了依据。

单抗药物对肿瘤相关靶点的特异性作用特定受体或特定的基因表达蛋白可能作为单抗药物的靶点。Rituxan是以B细胞的CD20分子为靶点的人鼠嵌合抗体,对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有疗效,是第一个获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恶性肿瘤的单抗。Herceptin是抗HER-2/neu癌基因编码蛋白的单抗,临床研究对乳腺癌有效,与化疗药物联合有更显著的疗效,亦已获批准用于治疗肿瘤。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人鳞癌、乳腺癌和脑胶质瘤等均有较高的表达。有报道,抗eGFr单抗与长春碱衍生物的偶联物在裸鼠体内试验显示良好的抗癌效果。抗eGFr 的人鼠嵌合抗体已进入临床研究。转铁蛋白受体在某些肿瘤有较高的表达。抗转铁蛋白受体单抗构成的免疫毒素对脑瘤细胞有高度细胞毒性;高度恶性的肿瘤对免疫毒素的敏感性更高。在人体乳腺癌和卵巢癌常见HER-2基因扩增而且相应的HER-2 蛋白含量增高。抗HER-2蛋白单抗与抗EGFr单抗联合使用对卵巢癌细胞的作用增强,显示相加的抗增殖作用。CD30受体在霍奇金淋巴瘤的肿瘤细胞高度表达,可以作为免疫毒素攻击的靶点。近年来,以血管内皮细胞为靶点的单抗药物受到广泛关注。实体瘤的生长与血管密切相关,肿瘤细胞增殖如果缺乏相应的血管新生成将不能发展为肿瘤。以内皮细胞为靶点的单抗药物,抑制血管新生成,可能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而且静脉注射的单抗药物也易于到达靶部位(内皮细胞),不需要穿越细胞外间隙到达实体瘤深部的肿瘤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血管生成中有重要作用。据报道,抗VEGF的中和性单抗具有广谱的抗肿瘤作用,对移植于裸鼠的人体癌瘤有显著疗效。

单抗药物对抗药性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单抗偶联物对于抗药性肿瘤细胞仍显示较强的杀伤活性。对于长期使用氨甲蝶呤而出现抗药性的成骨肉瘤细胞,单抗氨甲蝶呤偶联物仍显示较强的杀伤作用。对于具有多药抗性(MDR)的肿瘤细胞,抗p-170糖蛋白单抗构成的免疫毒素可显示选择性杀伤作用。说明单抗药物有可能用于克服肿瘤细胞抗药性。

四、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四肽链结构

所有Ig的基本单位都是四条肽链组成的对称结构。两条重链(H)和两条轻链(L)。

每条重链和轻链分为氨基端和羧基端。

1.人类Ig根据其重链稳定区的分子结构和抗原特异性的不同,分为五类:

类别与重链对应关系如下

分类:IgG、IgA、IgM、IgD、IgE,

重链:γ、α、μ、δ、ε

2.轻链可分为两型:κ、λ型

根据氨基酸排列顺序的不同分为可变区(V)和恒定区(C)。

(1)可变区:重链(H)近氨基端1/4或1/5区域内的氨基酸,轻链(L)近氨基端1/2区域内的氨基酸多变称可变区。

高变区:VH和VL各有3个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特别易变化,这些区域称为高变区。

三个高变区共同组成Ig的抗原结合部位,该部位也称为互补性决定区

(2)恒定区

重链和轻链的C区分别称为CH和CL,不同类Ig的重链CH长度不一,同一种属动物中,同一类别Ig分子(如IgG)C区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顺序比较恒定。

铰链区

位于CH1与CH2之间,含有丰富的脯氨酸,因此易伸展弯曲,而且易被木瓜蛋白酶、胃蛋白酶等水解。

图表 4 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数据来源:凯博信数据库

(二)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

免疫球蛋白多肽分子通过反复折叠形成的球形结构称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

每个功能区约由110个氨基酸组成,其氨基酸的序列具有相似形或同源性。其二级结构是反向平行的β片层

轻链分VL和CL

重链分VH和CH 。

不同类Ig的重链CH长度不一,

IgG、IgA、IgD有CH1.CH2.CH3。

IgM、IgE分CH1.CH2.CH3.CH4

功能区的作用:

①VH和VL是结合抗原的部位;

②CH 和CL上具有部分同种异型的遗传志;

③IgG的CH2和IgM的CH3具有补体C1q结合位点,可启动补体活化经典途径;

④IgG可通过胎盘;

⑤IgG的CH3可结合细胞表面的FcR;

IgE的CH2和CH3可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IgE Fc受体结合。

(三)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木瓜蛋白酶水解IgG得到两个相同的Fab段和一个Fc段。

图表 5 免疫球蛋白的木瓜蛋白酶水解示意图

数据来源:凯博信数据库

胃蛋白酶裂解IgG得到一个具有双价活性的F(ab’)2 段和若干个小分子多肽碎片(pFc’)

图表 6 免疫球蛋白的胃蛋白酶裂解

数据来源:凯博信数据库

图表7 免疫球蛋白的胃蛋白酶裂解

数据来源:凯博信数据库

(四)J链和分泌片

J链:J链是一条多肽链,富含半胱氨酸,由浆细胞合成。连接Ig单体使其成为多聚体分泌片:由黏膜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以非共价形式结合到二聚体上,并一起被分泌到黏膜表面。对分泌型IgA具有保护作用

图表8 IGM和分泌型IGA的结构示意图

数据来源:凯博信数据库

图表9 人分泌型IGA和IGM的局部产生示意图

数据来源:凯博信数据库

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一)V区的功能:

主要功能是识别和特异性的结合抗原.

Ig单体可结合两个抗原表位,为双价Ab +Ag——发挥免疫效应

B细胞膜表面的IgM和IgD是B细胞识别抗原的受体

(二)C区的功能:

1.激活补体

IgM,IgG1~3 + Ag 经典途径激活补体

IgG4.IgA、IgE 的凝聚物可经旁路途径激活补体

2.结合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细胞亲嗜性)

3.调理作用:颗粒性抗原-IgG促吞噬细胞的吞噬

5. ADCC作用:肿瘤细胞等与IgG结合,与NK.吞噬细胞Fc受体结合,增强其对靶细胞

的杀伤作用

6.介导I型超敏反应:IgE

穿过胎盘和黏膜

图表10 免疫球蛋白的功能示意图

数据来源:凯博信数据库

图表11 抗体的调理吞噬作用示意图

数据来源:凯博信数据库

图表12 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示意图

数据来源:凯博信数据库

图表13 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作用

数据来源:凯博信数据库

在近20 年深入研究和临床试验之后,单抗用于治疗癌症逐渐受到重视,并从临床试用阶段转变为美国FDA 批准的商品。本文介绍2 种1998 年底批准的非放射标记性单抗,同时,第3 种单抗在德国已经获批准,正在进行大规模临床试验。

(一)

1、概述美罗华( rituximab ; Rituxan) 是第一个获准用于治疗人类肿瘤的单抗产品,于1997 年11 月获FDA 批准,现有资料提示,该药对大多数B细胞淋巴瘤都有活性。

美罗华是利用重组DNA 技术将鼠源免疫球蛋白( Ig) 的可变区与人免疫球蛋白G1 恒定区结合的鼠P人嵌合抗体,可在中华仓鼠卵巢细胞中大量产生。研究发现,美罗华与正常和恶性B 淋巴细胞的CD20 受体发生反应,而不与任何非造血组织和B细胞前体、浆细胞、T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树突状细胞或干细胞发生反应。抗体与CD20 阳性细胞结合,在补体和效应细胞存在情况下发生溶细胞反应。另有证据表明,CD20 是一个很重要的阻止凋亡发生的钙离子通道受体;抗体与CD20 受体结合可促进凋亡。有理由认为,在已观察到的抗肿瘤机制中,与CD20 受体结合的反应比免疫途径更重要。

美罗华的临床试验始于1993 年。每周给药1 次共4 周的方法在低度恶性B 细胞淋巴瘤(按工作分类为A~D) 有效率为47 % 。在一项166 例化疗后进展的低度恶性淋巴瘤患者

进行的试验中,美罗华治疗滤泡型淋巴瘤有效率约60 %。对工作分类A 亚组[小淋巴细胞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样(CLL2like) 和Waldenstrom’s 样淋巴瘤]有效率为10 %~15 % ,中位缓解时间13. 2 个月,至少87 %的患者有可测量的肿瘤退缩。药代动力学研究显示:血中美罗华水平通常在治疗后持续升高3~6 个月。一些患者肿瘤退缩缓慢,延迟至数月后才出现肿瘤缩小。血中药物浓度持续时间与肿瘤缓解可能性有关。

美罗华的疗效,与患者年龄、LDH 水平、β2 微球蛋白水平或以前使用蒽环类药物无关。与骨髓受侵、结外受侵、巨块型患者相比,肿瘤负荷小的疗效更好。在有效率最高的亚组患者中包括以前行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患者,有效率为73 %(18P23) 。对如此高有效率可能的解释是:这些患者治疗开始时肿瘤负荷小,因为对这些移植后患者观察密切,一旦复发即得到

治疗,且事实上所有患者均为滤泡型淋巴瘤。滤泡型和非滤泡型低度恶性淋巴瘤有效率的不同与抗原表达水平有关,滤泡型表达水平高。美罗华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发热、寒战、皮疹、恶心、喉部痉挛、呼吸困难和低血压。这些症状仅为轻至中度,多数发生在第1 次治疗时。这些毒性的发生机制似乎是由于美罗华与循环中CD20 阳性B淋巴细胞(包括正常和恶性淋巴细胞) 发生反应所致。除非患者循环中B 淋巴细胞在治疗前已用美罗华耗尽,否则,不同程度的类似反应都会发生。这是一种血循环中B 淋巴细胞上特异性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结果,并不是抗体本身的问题。一些与循环中B 细胞无交叉反应的抗实体瘤鼠源抗体即使用量以g 计算快速静脉给药也无任何毒副作用。另一方面,快速输入与循环中B 细胞发生反应的大剂量单抗可导致严重反应,包括严重低氧血症、重度低血压及死亡。对肾功能衰竭、肝硬化、一般情况差的患者,尤其容易出现与该反应有关的威胁生命的并发症。淋巴细胞计数超过5 000 个·μL - 1的患者(即这组患者可能会出现强烈的反应) 及上述有严重内科情况的患者可用美罗华治疗,但建议第1 次治疗开始时输注速度应减慢甚至少于50mg·h - 1 。这种反应通常在治疗后30min~2h 以后才会出现,但也可在抗体输注的几分钟内发生。

2、对美罗华有效的患者再次治疗时的安全有效性

一组60 例患者的研究表明,初次接受美罗华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者,复治有效率达41 % ,中位有效期大于10 个月。毒性与初治时相似,包括已知的在首次给药时与循环中B 细胞发生反应引起的相关毒性。有时效果比初治时更好更持久,这可能与患者在复治时肿瘤负荷更小有关。再次治疗无效不仅与CD20 表达丢失无关,而且与宿主产生针对抗体的免疫反应也无关。对美罗华耐药很可能与缺乏依赖CD20 受体抗凋亡效应有关,此效应由CD20 受体提供给细胞。这不但可解释为什么淋巴瘤患者对初次化疗无效,而且还提示对美罗华的有效率也相对较低。此外,有较长病史的滤泡型淋巴瘤患者即使对化疗无效,也可能对美罗华有效。

3、美罗华对荷有大肿块进展缓慢的淋巴瘤的作用

早期的研究将肿瘤直径大于7cm 的患者排除在外,尽管在肿瘤直径5~7cm 的患者中也有大约40 %的有效率,但倾向于肿瘤越小有效率越高。在一项31 例肿瘤直径大于10cm 的患者研究中,总有效率48 % ,其中55 %为滤泡型淋巴瘤,占治疗组的大部分。研究资料提示,任何单个病灶的大小并不象肿瘤负荷和CD20 的表达水平那样重要。

4、抗体剂量与有效率的关系

在一项低度恶性淋巴瘤试验中, 患者接受8 周治疗, 有效率大约60 % ,但尚不清楚是否效果更持久。

5、美罗华对低度恶性淋巴瘤化疗效果

在一项38 例低度恶性淋巴瘤研究中,80 %为初治,用美罗华联合环磷酰胺+ 阿霉素+ 长春新碱+ 泼尼松方案(CHOP) 治疗,有效率为100 %,中位无进展生存大于2. 5 年。与单用CHOP 和单用美罗华相比,毒性没有增加。美罗华给药的准确时间并不重要,化疗同时维持血循环和组织中抗体浓度可能更重要。

6、美罗华对中度恶性淋巴瘤的疗效

法国一项54 例患者临床试验[ 8 ] ,12 例套区(mantle zone) 淋巴瘤和30 例大细胞淋巴瘤,总有效率为31 % ,中位缓解期大于8 个月。套区淋巴瘤有效率为30 % ,大细胞淋巴瘤为37 %。这是一项随机的Ⅱ期试验,2 组患者均接受8 周的抗体的治疗。一组接受375mg·m- 2 ,每周1 次共8 周,另一组在第1 周给予标准剂量后,第2~8 周给予500mg·m- 2 ,每周1 次,2 组有效率无差异。

7、美罗华对中度恶性淋巴瘤化疗的效果

一项31 例中度恶性淋巴瘤患者的试验,其中19 %为大细胞滤泡型淋巴瘤(工作分类

D) ,68 %为大细胞弥漫性淋巴瘤(工作分类G) ,所有患者均为初治。在这些患者中联合应用CHOP 和美罗华,结果与低度恶性淋巴瘤患者一样,毒性无增加。客观有效率高达96 % ,其中63 %完全缓解和33 %部分缓解。这项研究方法为,在每周期CHOP 治疗前48h 输注美罗华,3 周为1 周期。

8、美罗华对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CLL) 的疗效

关于这方面从理论上涉及2 个问题。一是由于循环中淋巴细胞计数过高而导致可能的毒性,另外大多数CLL 细胞CD20 表达水平过低而可能基本无毒性反应,也无显著的抗肿瘤效果。最近的报道证实了第一种情况,即在血淋巴细胞计数高的患者中发生了3~4 度毒性。

一项研究还观察到,出现严重反应的患者,其血中白介素6 和肿瘤坏死因子水平明显提高。剂量爬坡试验证明,淋巴结中淋巴细胞增多的情况有一定程度减少,但该效果持续时间有限。治疗淋巴细胞计数高的CLL患者的美罗华用量可能因经济原因而难于实现。更好的策略是寻求将该抗体用于其他方式治疗有效后的维持或巩固治疗。

9、美罗华对类巨球蛋白血症淋巴浆细胞样淋巴瘤( Waldenstrom’s l ike lymphoplasmacytoid lym2phoma) 的疗效

与CLL 和小B 细胞淋巴瘤有所不同的是,这组疾病相关的B 淋巴细胞CD20 表达水平高。而且,尽管这组患者通常血中恶性B 淋巴细胞克隆增加,但淋巴细胞的数量远不象CLL 中那么多。一项7 例患者的报道中,有4 例客观肿瘤缓解,未发现更多的毒性反应。

CHOP 和CHOP 加美罗华的临床随机对比试验正在进行。在大剂量化疗加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试验中,正在评价干细胞收集前行CD20 阳性细胞体内净化,以及骨髓功能恢复后应用美罗华行巩固治疗的价值。因为CD20 在CLL 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上表达微弱,对化疗有效的CLL 和骨髓瘤患者用美罗华行探索性巩固治疗的试验正在进行。由于美罗华对复发患者有效,用该药进展缓慢型淋巴瘤首次治疗效果的评价正在进行中。最近,该抗体正在用于与艾滋病相关的淋巴瘤或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治疗,而这两组患者在最初的试验中是被排除在外的。

(二)Herceptin

Herceptin( Trastuzumab) 是一种重组DNA 衍生的人源化单抗,是FDA 1998 年10 月第一个批准用于治疗实体瘤的单抗。基础资料是用该药治疗转移性乳腺癌中高度表达

Her22Pneu 受体的患者。该药可能对高度表达Her22Pneu 受体的其他肿瘤也有活性。

Her22Pneu 是一个185kd 的跨膜受体,结构与表皮生长因子(EGF) 受体高度同源。过度表达erbB2 原癌基因导致Her22Pneu 受体在细胞表面过度表达和加速细胞增殖。Herceptin 是一种与P185Her22Pneu 受体发生反应的鼠P人免疫球蛋白IgG1 嵌合抗体。通过重组DNA 技术在中华仓鼠卵巢细胞中产生。Hercep2tin 与受体结合导致受体内在化,并抑制EGF 和Neu 分化因子与受体结合。这种抑制作用影响磷酸化及细胞增殖信号的传导通道。此外,还可以在体外介导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

Herceptin 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每一次短时间静脉注射10 ,50 ,100 ,250 ,500mg 均显示出剂量依赖性。随着剂量的提高,平均半衰期延长并且清除减少,10 和500mg 剂量水平的半衰期分别为1. 7d和12d。在推荐负荷剂量每周250mg ,然后静脉注射100mg ,中位稳态血药浓度为59. 7μg·mL - 1 ,中位清除半衰期为6. 2d。

在46 例过度表达Her22Pneu 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采用每周1 次注射给药。第1 周

静脉给予负荷量250mg ,然后,每周1 次静脉注射100mg ,共10 周。肿瘤客观缓解率为

12 %(5P43) ,包括1 例CR 和4 例PR。Herceptin 和顺铂联合治疗了37 例转移性乳腺癌,抗体首次剂量为250mg ,然后100mg每周1 次静脉注射共9 周; 顺铂为75mg·m- 2 ,d1 ,d29 和d57 。肿瘤客观缓解率为24 %(9P37 ,均为部分缓解) ,中位缓解时间5. 3 个月。毒性与二药单用大致相同。

FDA 批准的基础资料包括222 例以前化疗后进展的转移性乳腺癌和469 例未治疗过的转移性乳腺癌,所有患者Her22 表达为2 + 或3 + 。均接受Herceptin 负荷量4mg·kg - 1 ,然后每周给予2mg·kg - 1 。如果没有发生输液相关毒性反应,第1 次输注时间为90min ,以后治疗输注30min。

222 例化疗失败患者参加的是开放性非随机试验,其中66 %以前接受过辅助化疗,68 %因转移至少接受过2 种化疗方案,25 %大剂量化疗加自体造血干细胞解救后复发。采用I 期临床研究推荐的给药方法,8 例获CR ,26 例获PR ,有效率15 %,中位缓解时间为9. 1 个月,中位生存期13 个月。在Her22 (3 + )的患者疗效为18 % ,Her22 (2 + ) 患者有效率为6 %( P = 0. 06) 。

V ogel 等报道,Herceptin 单药一线治疗112例Her22Pneu 高表达的晚期乳腺癌患者,给药方法有2 种,一种采用I 期推荐的给药方法,另一种负荷量每周8mg·kg - 1 ,静滴90min ,直至肿瘤进展。二剂量组在疗效上无差别。共6 例CR ,20 例PR ,有效率30 %。中位缓解期8 个月,中位生存期13 个月,其中Her22Pneu (3 + ) 者有效率达31 %。469 例以前未接受过化疗的患者随机分入化疗组或不加Herceptin 组,动物研究提示,在抗体存在的情况下,可增加化疗药的细胞毒作用。将以前未接受过蒽环类化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单用抗体或抗体加多柔比星(60mg·m- 2 ) 和环磷酰胺( 600mg·m- 2 ) 静脉注射每3 周1 次,共6 周期。以前辅助治疗时曾用过蒽环类药物者被随机分为单用单抗或抗体加紫杉醇175mg·m- 2 ,静脉点滴3h ,每3 周1 次。

图表14 HER22 表达与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和无进展生存时间的关系

数据来源:凯博信数据库

估计仅25 %~30 %转移性乳腺癌患者过度表达Her22。因此,适于临床试验的所有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17 %×25 %= 4 %可能有望在化疗后疾病进展时对Herceptin 有效。与单用化疗相比,化疗加Her2ceptin 治疗的患者有效率更高,且缓解期更长,提示在治疗乳腺癌时最好是与化疗联合应用而不是单用。在这些试验中与Herceptin 相关的急性毒性见下表。

图表15 HERCEPTIN 单用或与化疗联合的毒性及不良反应

数据来源:凯博信数据库

单独使用Herceptin 观察到的毒性类型和发生频率与许多单抗一样,尤其类似于与循环细胞的抗原反应。EGF 受体家族表达于许多循环细胞,如激活的淋巴细胞。假设这些细胞在网状内皮系统被快速清除,而这种清除又与细胞因子的释放有关,就可以解释这些症状。因为这些受体在与单抗连接之后是被调节的(内在化或细胞内摄作用) ,组织中的细胞被抗体饱和,导致抗原下调。当这些细胞进入循环中,因为细胞表面抗原极少,它们在网状内皮系统中不被清除。因此,除非在输注开始后很快测量,否则是测量不到的。毒性在第1 次输注单抗后最明

显,在以后的治疗中只要保持同样血清单抗水平就不会发生毒性。

与Herceptin 相关的主要的远期毒性是心功能紊乱,可能是因为受损心肌修复期间Her22 表达增加所致。资料表明,心脏毒性在使用紫杉醇时并不增加,但ADM ,CTX 加Herceptin 可增加心脏毒性。这可能与化疗药尤其是ADM 与单抗之间协同效应有关,而且可能与ADM 输送到心肌的量增加有关,因为ADM与单抗之间有疏松连接。这样看来,Herceptin 与紫杉类联用时比与蒽环类联用更安全。在近来研究的基础上,建议对Her22Pneu 表达和淋巴结均为阳性的乳腺癌辅助治疗先用ADM +CTX ,然后用Herceptin + 紫杉醇。在过度表达Her22Pneu 的患者中行大剂量化疗加干细胞移植后使用Herceptin 也可能是合理的。Her22Pneu 在许多肿瘤中均有过度表达,包括前列腺癌和卵巢[ 21~23 ] 。过度表达Her22Pneu 的患者在理论上都可作为应用Herceptin 的临床试验的入选者。

(三)1721A

1721A 单抗( edrecolomab [ Panorex ; Centocor ,Malvern ,PA]) 是一个鼠源IgG2α单抗,

可与在各种腺癌和正常上皮组织中发现的一个37 ×103 ~40 ×103 球蛋白发生反应。该物质不进入血循环,其功能还不太清楚,但被认为与细胞粘附有关。

1721A 可通过不同机制产生抗肿瘤效应。在体外,1721A 作用于人单核细胞产生ADCC 作用。因为它是一个鼠源单抗,在输注给人体后产生人抗鼠抗体的几率较高。人抗鼠抗体(Ab2) 中的一些与1721 鼠抗体(Ab1) 的基因型起反应。作为B 细胞增殖基因型网络控制中的一部分,Ab2 产生对抗自身的抗体, 包括与Ab2 的基因型发生反应的抗体(Ab3) 。Ab3 实际上是内源性人类抗体,与Ab1 一样有相同抗肿瘤抗原反应。在接受1721A 治疗的患者中观察到这种现象,而且正在被应用于制作包含Ab2 的人源疫苗。

对1721A 在80 年代初期广泛进行了临床试验。研究显示, 单次注射15 ~ 1 000mg 是安全的, 但50 %患者在单次注射后产生人抗鼠抗体。应用放射性标记抗体和免疫组化分析证明1721A 可被肿瘤摄取。遗憾的是,在转移性大肠癌患者中很少观察到肿瘤缓解。

于1990~1992 年间在德国进行的一项多中心随机性辅助治疗结果发表以后,1721A 的抗癌前景发生了改变。入组患者均为Duke’sC 期行完全切除以尽可能根治的结肠癌患者。189 例被随机分为观察组(90 例) 或术后应用1721A 500mg 静注,然后100mg 静注,每月1 次共4 月(99 例) 。不良反应仅有轻微全身症状(如发热和寒战) 及轻~中度消化道症状( 如腹痛、恶心和腹泻) , 371 例中4 例(1. 1 %) 发生过敏反应。中位随访5 年,在无病生存和总生存方面有统计学显著差异。1721A 治疗组死亡率减少30 % ,肿瘤复发减少27 %。在这些关键指标上提高的重要性可与在美国进行的52氟尿嘧啶(5Fu) + 左旋咪唑的试验作为结肠癌辅助治疗方案相媲美。中位随访7 年,抗体治疗组复发率仍减少23 % ,死亡率减少32 %。

1单克隆抗体药物----科普知识

1 单克隆抗体药物----科普知识 单克隆抗体药物 2009-10-19 15:47 1986年,美国FDA批准了第一个单克隆抗体药物上市,距今已经整整20年了。截止到现在,全世界共有21个治疗用抗体药物被批准上市,实现300亿美元的销售额,在国际,也在国内形成了抗体药物开发热潮。巨大的市场前景和现存的技术问题及壁垒并存的现实不可避免地引发抗体药物新一轮技术革命。而其结果又将毫无疑问地改变抗体药物的市场格局。抗体药物的研究开发能否真能成为中国生物技术药物开启国际市场大门的新钥匙?什么是我们首选的切入点,又如何形成我们自己的特色和竞争优势?回顾国际抗体药物20年风雨飘摇的发展经历,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无疑会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1986年,美国FDA批准上市了第一个抗体药物Orthoclone,用于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翻开了生物医药历史崭新的一页。时隔8年,美国才批准了第二个抗体药物上市。进入21世纪,抗体药物研发上市的速度明显加快。20年后的今天,全球共批准上市21个抗体药物。进入临床验证的数量也直线上升,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70个,到90年代新增140个,以及2000年至2005年6月又增加的130个,预计2010年将再增 240个【1】,显示抗体药物研究异常活跃。目前共有150余个抗体药物正在临床评估中,其中16个已进入III期临床【2】。 抗体药物研发进展迅速及竞争激烈的主要原因是1)抗体药物具有高度特异性,是靶向治疗的基础,在这一方面远优于小分子药物;2)虽然在世界范围内20年仅仅批准上市了21个抗体药物,事实上其淘汰率仍明显低于小分子药物,临床转化率以及批准成功率都较高,以治疗癌症的抗体药物为例,其批准成功率为29%;3)抗体药物即使在专利保护到期后,由于其生产条件的复杂性,也很难受到通用名药价格的威胁;4)更为重要的是已上市的抗体药物具有很高的市场回报率,大大刺激了投资热情。目前,上市抗体药物中已盈利的有8个,其中4个已经成为年销售额10亿美元以上的“重磅弹”,5个销售总额超过30亿美元【3】。预计2005-2010年抗体药物销售的平均增长率为20%,年销售额将超过300亿美元,市场潜力巨大。 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从药物经济学的角度看,抗体药物并非很好的药物候选者。首先,单克隆抗体是大分子糖蛋白,结构复杂、不利储存、不能口服、进入体内5-7天才能到达靶位置。其次,抗体药物研发费用较高,达10-18亿美元,高于小分子药物平均研发费的9亿美元。第三,目前抗体药物的单剂用量大,药物的质量标准高,生产成本高昂,导致价格昂贵,以致被喻为“经济负作用”。以治疗肿瘤的抗体药物Avastin为例,单个病人年度费用高达5万美元【4】。然而,正在形成的巨大市场是抗体药物研发的不竭驱动力。 我国在单克隆抗体技术起步非常早,80年代曾出现过研究热潮,但产业化成就还微不足道。目前,受国际抗体研发进展的影响,又出现了新一轮的“抗体热”,北京、上海、广州等纷纷成立了由研究机构、企业和投资商的联合抗体研发中心和公司。面对国际抗体药物竞争的新态势,我国抗体药物产业是否遇到了真正的机遇?我们选择的切入点是什么,又如何形成自己的特色和竞争优势?抗体药物的研究开发能否成为中国生物技术药物开启国际市场大门的新钥匙?回顾国际抗体药物20年风雨飘摇的发展经历,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无疑会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这是本文的主要目的。 一、上市抗体药物的发展现状 从第一个抗体药物上市至今20年内,全球共批准了21个抗体药物,其中美国18个(包括9个被欧盟

远程医疗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远程医疗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远程医疗概念界定 从广义上讲,远程医疗是使用远程通信技术、全息影像技术、新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发挥大型医学中心医疗技术和设备优势对医疗卫生条件较差的及特殊环境提供远距离医学信息和服务。它包括远程诊断、远程会诊及护理、远程教育、远程医疗信息服务等所有医学活动。 从狭义上讲,远程医疗包括远程影像学、远程诊断及会诊、远程护理等医疗活动。 另外,远程医疗服务项目包括:远程病理诊断、远程医学影像(含影像、超声、核医学、心电图、肌电图、脑电图等)诊断、远程监护、远程会诊、远程门诊、远程病例讨论及省级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项目。 然而,更加直观的描述是,远程医疗有两种模式,一种是B2B,就是机构对机构,两个不同的医疗机构的合作;一种是B2C,直接对医疗机构以外的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国际远程医疗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学者Wittson首先将双向电视系统用于医疗;同年,Jutra等人创立了远程放射医学。此后,美国不断有人利用通信和电子技术进行医学活动,并出现了Telemedicine一词,现在国内专家统一将其译为“远程医疗”(或远程医学)。在此基础上远程医疗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初,远程医疗在此期间开始出现,并侧重于研究性探索和局部试点应用。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现代通信新技术推动了远程医疗迈入第二阶段,在此阶段,远程医疗在远程咨询、远程会诊、医学图像的远距离传输、远程会议和军事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而进入21世纪,移动通信、物联网、云计算、视联网等新技术推动了第三代远程医疗发展,具有远程动态监测血压、血糖、心电等功能的众多智能健康医疗产品逐渐面世,远程医疗逐步走出医院大门,走向社区。 图表国外远程医疗发展阶段

单克隆抗体药物关键技术分析

单克隆抗体药物关键技术分析 1.高通量的动物细胞表达技术 一方面,从表达体系来看,近年来,人们不断发展和完善了许多抗体分子的表达体系,如:细菌、酵母、昆虫细胞、哺乳动物细胞、植物细胞表达系统和体外翻译系统等。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具有活性高、稳定性好等重要优点,已成为抗体等生物技术产品最重要的系统。2007年销售额排名前列的6类生物技术药物中,有5类是由动物细胞表达生产(肿瘤治疗抗体类、抗α抗体类、类、β干扰素类、凝血因子类),仅胰岛素类药物是由大肠杆菌和酵母表达的。欧美国家哺乳动物细胞表达产品种类占6070%,市场份额占65%以上。 另一方面,从抗体制备规模、速度和功能来看,高通量抗体制备技术的发展十分重要。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生物技术产品大规模高效培养技术是生物医药产品主要的生产方式和关键“瓶颈”技术。目前,国际上该项技术发展较快,已趋成熟,以默克公司为代表的流加培养生产规模达10,000L 以上,以贝尔公司为代表的灌流培养生产规模达200L以上,

蛋白表达浓度为0.5-2;我国在该技术领域起步较晚,基础较差,但近年来经过努力,已经实现了该项技术的突破。 2.人源化抗体的构建及优化技术 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抗体基因结 构的阐明,重组技术开始用于抗体的改造。抗体药物已经进入基因工程抗体时代。基因工程抗体具有以下优点:①降低人体对异种抗体的排斥反应;②减小抗体的分子量,利于其穿透血管壁,进入病灶的核心部位;③根据需要,制备新型抗体;④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大量表达抗体分子,降低生产成本。 (1)表面重塑抗体 对鼠抗体表面氨基酸残基进行人源化改造。该方法的原则是仅替换与人抗体差别明显的区域,在维持抗体活性并兼顾减少异源性基础上选用与人抗体表面残基相似的氨基酸 替换;另外,所替换的区段不应过多,对于影响侧链大小、电荷、疏水性,或可能形成氢键从而影响到抗体互补决定区()构象的残基尽量不替换。我国也已经开始这方面工作的尝试。 (2)重构抗体

单克隆抗体药物

浅谈单克隆抗体药物 摘要:单克隆抗体药物是生物医药领域中最耀眼的明珠。该类药物具有靶向性强、特异性高和毒副作用低等特点,代表了药品治疗领域的最新发展方向,在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手段不断升级过程中,单抗药物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已经成为全球靶向治疗药物的主流。在刚刚兴起的细胞免疫治疗中,单抗药物同样是位列第一的品类,单抗产业是目前乃至未来医药行业中极具投资价值的细分行业。本文从单克隆抗体简介,常见的单克隆抗体药物、国内外单克隆抗体药物的研发现状,及对单抗药物的展望几个方面做一简介。 关键词:单克隆抗体单抗药物研发现状 1单克隆抗体 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转化而来的浆细胞分泌的,每个B淋巴细胞株只能产生一种它专有的、针对一种特异性抗原决定簇的抗体。这种从一株单一细胞系产生的抗体就叫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这些抗体具有相同的结构和特性。抗体与特异性表达的肿瘤细胞表面蛋白质结合,从而阻碍蛋白质的表达,起到抗肿瘤作用。抗体还可使B淋巴细胞产生免疫反应,诱导癌细胞凋亡。早期单抗为鼠源性单抗,易被人体免疫系统识别,应用受到限制。后来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生产人源或人鼠嵌合型单抗,广泛应用于临床。 2常见的单克隆抗体药物 2.1利妥昔单抗(Rituximab)-美罗华-CD20单抗 第一个被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用于临床治疗的单抗,是一种针对CD20抗原的人鼠嵌合型单克隆抗体,能特异性地与CD20结合,导致B淋巴细胞溶解的免疫反应,抑制其增殖,诱导成熟B淋巴细胞凋亡和提高肿瘤细胞对化疗的敏感性。90%以上的B淋巴细胞淋巴瘤细胞均有CD20表达,不表达于非定向干细胞或浆细胞。本药可使耐药淋巴瘤细胞对VP-16、顺铂重新敏感,用于CD20表达的复发或化疗耐药的惰性B淋巴细胞淋巴瘤,有效率46%。利妥昔单抗+CHOP 方案为治疗弥漫大B淋巴细胞淋巴瘤标准方案,可使全完缓冲(CR)率、生存时间明显延长[2-3]。 2.2曲妥珠单抗-赫赛汀-HER-2单抗 为重组DNA人源化的抗p185蛋白(癌基因)单克隆抗体-IgG抗体。进入人体后能选择性地与由细胞核内表皮生长因子2基因调控的p185糖蛋白结合。本

中国制药业行业分析资料讲解

中国制药业行业分析 医药行业发展概况 医药制造业分类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在国际医药市场总体上继续保持巨大需求和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国内市场也将出现旺盛的消费需求环境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进一步扩大我国药品市场医保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将进一步促进价格低廉、疗效确切的国产普通药的使用人口的增长和老龄化促使我国的用药将有较大增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完善,农民收入的提高,为医药市场创造了发展空间。年国内医药商品销售额为亿元,预计年将达到亿元,成为继美、日、德、法后的世界第大医药市场而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的高速增长势头,意味着我国药品市场的增长速度继续保持高于美国药品市场,我国医药市场将达到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全球

第一大市场。 国内外医药市场容量的不断增长,为中国医药制造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医药制造业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最有增长潜力的行业之一。 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医药制造业可以分为五小类,即化学药品原药制造业、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中药材及中成药加工业、动物药品制造业和生物制品业。 生物技术是当前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之一,,生物技术为突飞猛进的医药制造业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生物技术研究与医药技术交叉产生了新的生物医药制造业,已经成为各国的投资热点,并成为医药制造产业中发展最为迅速的部分。在生物医药制造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促进了世界生物技术医药产品产业化进程,促使生物技术药物市场不断扩大。生物技术创新药品在治疗领域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且增长迅速。发达国家化学药品与生物医药产品销售额已达1:1。目前世界医药的年产值已经达到2000亿美元,医药贸易额达1000亿美元,其中生物制药产品比重越来越高。现在,许多国家已把生物技术医药制造业视为经济增长点,世界生物技术医药制造业将会迅猛发展,预测世界生物技术药品到进入21世纪后的销售额将达600亿美元以上,年增长率将达34%。生物医药制造技术将成为维护人民健康的重要高技术。 天然药物成为医药制造业一支重要力量。人们先后发现许多海洋生物和矿物中具有抗菌、抗病毒、止血、抗肿瘤等药理活性作用的物

单抗类抗肿瘤药物概述

单抗类抗肿瘤药物概述 单抗类抗肿瘤药物单抗类抗肿瘤药物作用机制为当机 体受抗原刺激时,抗原分子上的许多决定簇分别激活各个具有不同基因的B 淋巴细胞。 被激活的B 细胞分裂增殖形成效应B 细胞(浆细胞)和记忆B 细胞,大量的浆细胞克隆合成和分泌大量的抗体分子分布到血液、体液中。如果能选出一个制造一种专一抗体的浆细胞进行培养,就可得到由单细胞经分裂增殖而形成细胞群,即单克隆。 单克隆细胞将合成针对一种抗原决定簇的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以其高特异性、有效性和低毒性,可以准确地攻击靶分子, 且毒副作用较低,已成为一类重要的抗肿 瘤药物。单克隆抗体抗肿瘤机制包括:免疫介导的效应功能,包括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反应(ADCC)和补体依 赖性细胞毒性反应(CDC)。单抗与肿瘤细胞靶抗原特异性结合后,其Fc段可以与NK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 效应免疫细胞表面的Fc受体(FcR)结合,激活细胞内信号,发挥效应功能。NK细胞通过释放细胞毒性颗粒(穿孔素和颗粒酶)导致靶细胞的凋亡;释放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抑制细胞增殖及血管生成。 巨噬细胞可以吞噬肿瘤细胞,有释放蛋白酶、活性氧和细胞

因子等加强ADCC作用。此外,一些偶联抗体通过连接细胞毒化合物或放射性物质来杀伤肿瘤细胞,如TDM1(trastuzumab emtansine)、Zevalin等。1997-2013年FDA 和CFDA批准的抗肿瘤单抗类药物列表如图15。图15:1997-2013年FDA和CFDA批准的抗肿瘤单抗类药物(点开大图观看更清晰?)截至目前,全球上市的单克隆抗体共51个,其中鼠源单克隆4个、嵌合抗体7个、人源化单克隆抗体23个、全人单克隆抗体17个。单抗药物中,抗肿瘤药物占了一半左右。截至目前,中国上市的抗肿瘤单抗类药物共有7个,其中进口4个,国产3个,国内自主研发的第一个单克隆抗体类抗肿瘤药物为百泰药业治疗鼻咽癌的药物尼妥珠单抗(泰欣生)2008年4月被正式批准联合放疗治疗EGFR表达阳性的Ⅲ/Ⅳ期鼻咽癌(比埃克替尼早了3年),这是全球第一个以EGFR为靶点的人源化单抗药物。2015年,中国国内单抗药物销售额约为72亿元人民币,其中肿瘤药占了80%,约为57亿元,同比约占全球抗药市场的1.13%。对比小分子靶向药物,2014年国内22重点城市样本医院靶向小分子抗肿瘤药物市场为13.21亿元,根据2015年样本医院全年靶向小分子药物购入金额为14.92亿元,占全球市场的1.34%。 从全球市场上看,2015年靶向抗肿瘤药物TOP10中有6个是单抗,前3名全是单抗,且销售额差距明显,前3名2015

中国远程医疗行业未来前景预测报告.doc

2011-2015年中国远程医疗行业竞争态势 与未来前景预测报告 远程医疗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同医疗技术相结合,旨在提高诊断与医疗水平、降低医疗开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保健需求的一项全新的医疗服务。目前,远程医疗技术已经从最初的电视监护、电话远程诊断发展到利用高速网络进行数字、图像、语音的综合传输,并且实现了实时的语音和高清晰图像的交流,为现代医学的应用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外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已有40多年的历史,而中国只在最近几年才得到重视和发展。 《2011-2015年中国远程医疗行业竞争态势与未来前景预测报告》共九章。首先介绍了远程医疗相关概述、中国远程医疗市场运行环境等,接着分析了中国远程医疗市场发展的现状,然后介绍了中国远程医疗重点区域市场运行形势。随后,报告对中国远程医疗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最后分析了中国远程医疗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预测。您若想对远程医疗产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远程医疗行业,本报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

第一章远程医疗相关概述 第一节医疗行业基本概述 一、医疗产业的定义 二、医疗行业产业链构成 三、医疗行业的产业特性 第二节远程医疗的界定与内涵 一、远程诊断 二、专家会诊 三、信息服务 四、在线检查 五、远程交流 第三节远程医疗的优点透析 第二章全球远程医疗市场整体运行状况分析 第一节2011年全球远程医疗产业运行环境分析 一、全球经济现状及影响 二、全球医疗水平发展不平衡 第二节2011年世界医疗信息化行业运行概述 一、全球医疗信息化产业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二、全球化轨道上的医疗信息化 三、医疗信息化市场面临洗牌 第三节2011年世界重点地区医疗信息化产业分析 一、全球远程医疗完善产业链成关键 二、远程医疗护理规模激增 三、国际远程医疗技术发展状况 1、网路继续发展 2、医疗成像技术发展趋势 第四节2011年全球部分国家远程医疗业分析 一、美国 1、美国远程医疗(telemedicine)日趋普遍

中国医药行业竞争因素分析

中国医药行业竞争因素分析 (一)行业新进入者威胁 对医药企业而言,由于具有资金技术密集型等专业性及特性,因此与其他行业相比,进入壁垒较高。首先是来自政府行政管理方面的壁垒。药品作为特殊的商品,直接关系到使用者的生命安全。医药行业的生产受到国家监督管理部门的严格控制。新药的注册生产方面,由于也存在一定的行政保护,使原有制药企业拥有较强的垄断优势。其次,由医药产业的规模经济所带来的壁垒。新进入的医药企业难免要面临一个很大的考验,即要么在规模经济上经营,投入巨额的资金,并与现有企业进行激烈的市场份额争夺战:要么在规模经济以下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这两方面会给医药企业带来巨大的压力。第三,来自资本需求的壁垒。由于国家提高了医药产业的进入门槛,因此相关带来了在启动资本方面的更高要求。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7-2021年中国医药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表示,虽进入医药产业的壁垒重重,但由于我国药品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惬意要产业回报丰厚,因而近年来一些财力雄厚的大集团等纷纷控股收购医药企业,国外更多的医药巨头业试图进入我国医药市场。新的进入者使整个医药市场原有的竞争变得更为激烈。 (二)购买者议价能力 对于医药企业来说,其购买商主要为药品批发企业、医疗机构以及药品零售商。药品批发企业一直都是医药企业产品的主要流向,其在与不同卖方的交易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大量的信息,且医药企业之间产品的差异化小,因而批发企业具有相当的议价优势。近几年来,我国药医疗机构好人品批发企业向着规模化、联盟化的方向发展,国药集团等大型药品商业企业在市场中占的份额不断扩大,从而使医药企业在这场贸易的博弈中地位进一步下降。医疗机构和零售药房作为整个销售环节的终端,能够直接接触消费者,因此具有引导用药消费的能力,在与医药企业谈判中具有绝对的优势,也有着很强的议价能力。 (三)供应商议价能力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直接影响着医药企业的生产成本。医药供应商包括:原料药及辅料生产厂家、能源的提供商等等。我国是全球主要的原料药出口国,拥有大量的原料药生产厂商。为了争夺相对固定的市场,原料药行业的竞争也异常激烈。因而在原料药采购的议价方面,医药企业占据一定的优势。而能源的价格由国家相关机构统一规定,医药企业并无与之议价的能力。近年来,各种原材料以及能源的价格猛涨,致使整个医药供应链各个环节价格上涨。这无疑使举步维艰的医药企业雪上加霜。 (四)替代品的威胁 药品作为特殊商品,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其作用并不能通过保健品或医疗器械等其他产品所替代。因而,替代品较为局限,由此对医药产业竞争所带来的的威胁较小。 (五)同业竞争者分析 在我国现有的医药生产企业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种的厂商少之又少,产品同质化现象相当严重。相同的药品就有几十家乃至几百家医药企业同时生产,从而导致了医药企业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国内医

单克隆抗体药物研究新进展

单克隆抗体药物研究新进展 单克隆抗体药物,俗称“生物导弹”,是一种具备疾病治疗靶向性治疗的药物,该种药物针对一些对应疾病的治疗具备极强的治疗针对性,往往可以取得较为有效的治疗效果,其整体所占市场份额也比较大。该领域的药品已经慢慢成为一种治疗疾病的主流药物,随着相关研究人员的不断研究推进,其整体呈现一种不断拓宽化的发展。本文从单克隆抗体药物整体的市场情况、靶点及技术三个方面进行全面的研究探索。 标签:治疗性抗体;上市抗体药物;靶点;技术综述 抗体药物的第一次应用是于十九世纪,采用血清疗法针对患者进行相关治疗,在这个阶段人们对抗体药物的认知停留在使用有效的阶段;随着医疗实力的不断发展,直到1975年杂交瘤技术之后,才逐步实现了抗体的更为全面的认知及大规模量产的过程。现阶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疾病种类也越来越多,治疗起来也越来越麻烦,在这样一种大的背景下,单克隆抗体药物的全面研究和使用,有效的帮助患者进行疾病的靶向治疗和恢复。 一、抗体药物的市场情况 抗体药无是一种具备靶向性,能实现与靶抗原特异性结合来实现对疾病针对性治疗的药物,该种药物在进行使用的过程中,对患者的病症能做到针对性的治疗,具备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治疗及快速准确性治疗。该种药物常常作用与一些恶性肿瘤及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因为这些疾病都具备一定的治疗难度,故此药物的出现,可以有效的实现对症治疗,帮助患者进行相关疾病的缓解,因为这样的一种原因,导致在进行相关应用的过程中,该种药物得到了巨大的发展[1]。现阶段,单克隆抗体药物已经成为一种在市场上占据巨大份额的药物,其具备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帮助患者进行各种疾病的治疗和恢复,其整体已经成为针对疾病进行治疗的有效思路及理论。针对该种药物的扩展,主要是针对一些靶向性进行全面的研究,研究出新的靶点,制造出更多针对更多病症的单克隆抗体药物。 二、靶点研究进展 单克隆抗体药物具备一对一的治疗针对性,其靶点的把控是针对疾病治疗的重要点。世界范围之内,针对新靶点的研究如火如荼。针对热点靶点的研究,主要通过分析世界范围内患者的病症及发病几率进行全面的分类研究,研究出一些有效且具备普遍性的靶点,全面促进单克隆抗体药物的研究和发展。其现阶段世界主要研究靶点分以下几类。 (一)PD-1、PD-L1 PD-1是一种存在于T细胞表面的免疫抑制跨膜蛋白,主要针对癌症进行相关治疗,其主要作用有两点:1.针对慢性感染炎症进行相关限制;2.针对癌症中

国内竞争企业单克隆抗体药物行业分析报告

单克隆抗体药物行业分析报告(寡人独见,免责声明) (2010-05-02 13:30:22) 医药行业 延迅 单抗 目录 1克隆抗体药物简介 1.1单克隆抗体 1.2单抗技术 1.3单抗药物 2两大单抗生产技术壁垒 2.1上游技术——哺乳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 2.1.1国际上游工业化技术 2.1.2国上游工业化技术 2.2下游技术——单抗药物分离纯化 2.2.1小规模制备或实验室中纯化单抗的法 2.2.2国际工业化纯化技术 2.2.3国工业化纯化技术 3单抗市场迅速发展 3.1国际单抗药物市场处于高速增长期

3.2国单抗药物市场处于起步期 4单抗药物的市场特点 4.1单抗药物市场求大于供,国与国际需求对比 4.2单抗药物研发期长 4.3单抗药物行业在风险中成长,需历经多次在技术和资本层面的合作4.4帕累托原理在单抗市场表现明显 4.5单抗药物是利润最高的药物之一 5国际单抗药物的发展趋势与现状 5.1全人源化为单抗药物发展趋势 5.2单抗领域研发依然活跃,已上市单抗药物适应症不断扩大 5.3罗氏(含基因泰克)领跑全球单抗药市场 6国单抗药市场竞争格局 6.1国建600826——领跑中国单抗 6.2百泰生物(未上市)——单抗领域次席 6.3华神集团000790——苦尽甘来 6.4海正药业600267——拭目以待 6.5万乐药业(未上市)——即将跻身单抗领域 6.6宏远逸士生物技术药业000573——预期平平 1单克隆抗体药物简介

1.1单克隆抗体 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分化形成的浆细胞合成和分泌的。每一个B淋巴细胞在成熟的过程过 随机重排只产生识别一个抗原受体基因。动物脾脏有上百万种不同的B淋巴细胞系,重排后具有不同基因不同的B淋巴细胞合成不同的抗体。当机体受抗原刺激时,抗原分子上的 多决定簇分别激活各个具有不同基因的B细胞。被激活的B细胞分裂增殖形成效应B细胞(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大量的浆细胞克隆合成和分泌大量的抗体分子分布到血液、体 液中。如果能选出一个制造一种专一抗体的浆细胞进行培养,就可得到由单细胞经分裂增殖 而形成细胞群,即单克隆。而单克隆细胞将合成针对一种抗原决定簇的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 1.2单抗技术 要制备单克隆抗体需先获得能合成专一性抗体的单克隆B淋巴细胞,但这种B淋巴细胞不能在体外生长。而实验发现骨髓瘤细胞可在体外生长繁殖,应用细胞杂交技术使骨髓瘤细胞 与免疫的淋巴细胞二者合二为一,得到杂种的骨髓瘤细胞。这种杂种细胞继承两种亲代细胞 的特性,它既具有B淋巴细胞合成专一抗体的特性,也有骨髓瘤细胞能在体外培养增殖永 存的特性,用这种来源于单个融合细胞培养增殖的细胞群,可制备抗一种抗原决定簇的特异 单克隆抗体。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1.3单抗药物 单抗药物一般分为:治疗型抗肿瘤单抗药物、抗肿瘤单抗偶联物、治疗其他疾病的单抗三类。单抗药剂针对的靶点通常为细胞表面的疾病相关抗原或特定的受体。单抗药物治疗主要是利用其靶向性,来干预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通路,或是激活宿主对肿瘤的免疫等。随着生物医学的不断发展,一定会出现具有更高靶向性的单抗和药效更强的“弹头”。 2两大单抗生产技术壁垒 2.1上游技术——哺乳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

国内竞争企业单克隆抗体药物行业分析报告文案

单克隆抗体药物行业分析报告(寡人独见,免责声明) (2010-05-02 13:30:22) 医药行业 鲁延迅 单抗 目录 1 克隆抗体药物简介 1.1 单克隆抗体 1.2 单抗技术 1.3 单抗药物 2 两大单抗生产技术壁垒 2.1 上游技术——哺乳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 2.1.1 国际上游工业化技术 2.1.2 国上游工业化技术 2.2 下游技术——单抗药物分离纯化 2.2.1 小规模制备或实验室中纯化单抗的方法 2.2.2 国际工业化纯化技术 2.2.3 国工业化纯化技术 3 单抗市场迅速发展 3.1 国际单抗药物市场处于高速增长期

3.2国单抗药物市场处于起步期 4单抗药物的市场特点 4.1单抗药物市场求大于供,国与国际需求对比 4.2单抗药物研发周期长 4.3单抗药物行业在风险中成长,需历经多次在技术和资本层面的合作4.4帕累托原理在单抗市场表现明显 4.5单抗药物是利润最高的药物之一 5.1全人源化为单抗药物发展趋势 5.2单抗领域研发依然活跃,已上市单抗药物适应症不断扩大 5.3罗氏(含基因泰克)领跑全球单抗药市场 6国单抗药市场竞争格局 6.1国建600826——领跑中国单抗 6.2百泰生物(未上市)单抗领域次席 6.3华神集团000790——苦尽甘来 6.4海正药业600267——拭目以待 6.5万乐药业(未上市)――即将跻身单抗领域 6.6宏远逸士生物技术药业000573——预期平平 1单克隆抗体药物简介

1.1 单克隆抗体抗体是由B 淋巴细胞分化形成的浆细胞合成和分泌的。每一个B 淋巴细胞在成熟的过程过随机重排只产生识别一个抗原受体基因。动物脾脏有上百万种不同的B 淋巴细胞系,重排后具有不同基因不同的B 淋巴细胞合成不同的抗体。当机体受抗原刺激时,抗原分子上的许多决定簇分别激活各个具有不同基因的B 细胞。被激活的B 细胞分裂增殖形成效应B 细胞(浆细胞)和记忆B 细胞,大量的浆细胞克隆合成和分泌大量的抗体分子分布到血液、体液中。如果能选出一个制造一种专一抗体的浆细胞进行培养,就可得到由单细胞经分裂增殖而形成细胞群,即单克隆。而单克隆细胞将合成针对一种抗原决定簇的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 1.2 单抗技术 要制备单克隆抗体需先获得能合成专一性抗体的单克隆B 淋巴细胞,但这种B 淋巴细胞不能在体外生长。而实验发现骨髓瘤细胞可在体外生长繁殖,应用细胞杂交技术使骨髓瘤细胞与免疫的淋巴细胞二者合二为一,得到杂种的骨髓瘤细胞。这种杂种细胞继承两种亲代细胞的特性,它既具有B 淋巴细胞合成专一抗体的特性,也有骨髓瘤细胞能在体外培养增殖永存的特性,用这种来源于单个融合细胞培养增殖的细胞群,可制备抗一种抗原决定簇的特异单克隆抗体。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1.3 单抗药物 单抗药物一般分为:治疗型抗肿瘤单抗药物、抗肿瘤单抗偶联物、治疗其他疾病的单抗三类。单抗药剂针对的靶点通常为细胞表面的疾病相关抗原或特定的受体。单抗药物治疗主要是利用其靶向性,来干预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通路,或是激活宿主对肿瘤的免疫等。随着生物医学的不断发展,一定会出现具有更高靶向性的单抗和药效更强的“弹头”。 2 两大单抗生产技术壁垒 2.1 上游技术哺乳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 2.1.1 国际上游工业化技术国际上,动物细胞培养表达生产生物药物产品的工艺已经开始采用万升级的工业大规模间歇式生物反应器,甚至悬浮连续式;培养介质也发展到先进的无动物蛋白培养液。对生物反应器的控制已达到目前的现代计算机二级控制,正朝着人工智能以及细胞生化代分子水平的工业化控制迅速发展。 美国Genetech 公司在搅拌式生物反应器方面占有领先地位。Genzyme,Bayer 公司等则都采用连续管流工艺。国外用于生产的动物细胞反应器产品已趋于大型化、多参数与高度自动化的计算机控制系统,以及适应动物细胞对大型环境因子高敏感性的反应器。 在发达国家,抗体表达往往达到g/L 水平,使用2000-10000L ,甚至是15000L 的发酵罐生产。 2.1.2 国上游工业化技术

2018年PD-1、PD-L1单抗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2018年PD-1、PD-L1单抗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报告编号:OLX-WEI-019 完成日期:2018.9.04

目录 第一节 PD-1/PD-L1单抗申报情况分析 (6) 一、申报指标分析 (6) 二、申报有利因素分析 (6) 1、可滚动提交申报材料 (7) 2、可提出优先审评申请 (8) 第二节 PD-1/PD-L1单抗市场发展情况分析 (9) 一、适应症及免疫机制 (9) 二、上市放量情况 (10) 三、联合用药效果分析 (11) 1、联合用药概况 (12) 2、Opdivo+Yervoy (12) 3、Keytuda+培美曲塞 (13) 4、Tecentriq+贝伐珠单抗+化疗 (14) 四、与新型肿瘤疗法联用药分析 (15) 1、PD-1/PD-L1单抗+IDO抑制剂 (15) 2、PD-1/PD-L1单抗+溶瘤病毒 (15) 3、PD-1/PD-L1单抗+CAR-T (16) 五、PD-1/PD-L1单抗市场规模 (18) 第三节国内PD-1/PD-L1单抗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21) 一、国内已获批临床的PD-1/PD-L1单抗及研发阶段 (21) 二、国内公司PD-1/PD-L1单抗的中末期临床试验概览 (22) 三、第一梯队PD-1/PD-L1单抗公司分析 (23) 1、君实生物 (23) 2、信达生物 (24) 3、恒瑞医药 (26) 4、百济神州 (27)

5、第一梯队PD-1单抗综合对比 (28) 四、PD-1单抗联合用药领先公司分析 (29) 1、信达生物 (30) 2、恒瑞医药 (31) 3、复星医药 (32)

图表目录 图表 1:PD-1/PD-L1免疫疗法机制 (9) 图表 2:PD-1/PD-L1单抗按适应症获批路线图 (10) 图表 3:Opdivo和Keytruda上市后的销售情况(亿美元) (11) 图表 4:Opdivo和Yervoy联合用药的持续应答时间 (13) 图表 5:Keytruda和培美曲塞联合用药的总生存率 (13) 图表 6:CAR的结极 (17) 图表 7:肿瘤单抗联合免疫治疗显著提高生存率 (29) 图表 8:复宏汉霖VS罗氏的联合用药布局 (33) 图表 9:双抗联合用药临床试验最热门的前六大靶点 (34)

2020年中国远程医疗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

2020年中国远程医疗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 远程医疗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遥感、遥测、遥控等技术为依托,充分发挥大医院或专科医疗中心的医疗技术和医疗设备优势,对医疗条件较差的边远地区、海岛或舰船上的伤病员进行远距离诊断、治疗和咨询。在国家政策推动、技术的支持下,我国远程医疗市场规模出现明显增长。2018年,我国远程医疗市场规 模超100亿元。随着5G技术在远程医疗中加深应用、移动医疗终端普及、医疗物联网发展、医疗机构参与度提高,也将推动远程医疗规模的持续扩大。2019年,我国远程医疗市场规模约为130亿元。 为了更好的了解我国远程医疗的发展情况,中商产业研究院特推出《2020 年中国远程医疗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报告》从六大方面分析当前我国远程医疗行业概况、远程医疗市场发展环境PEST分析、远程医疗市场分析、远程医疗企业分析、远程医疗行业发展前景、远程医疗及相关行业上市企业汇总一览。以下为报告详情:

PART1:远程医疗概述 远程医疗涉及硬件,可以帮助医院与医院或是其他地区实现远程互联的设备,如支持视频、语音等功能的高清显示仪、话筒、高清摄像头等;涉及各类软件,包括HIS、电子病历、转诊平台等;涉及各项支撑远程医疗的技术,如正在加快普及的5G通信网络,可以提高远程医疗水平。 远程医疗的主要应用场景为边远地区或是交通不便、医疗资源缺少的小城市、小县城,包括农村、偏远山区、高原地区等。此外,远程医疗同时也适用于野外、海上等场景。

PART2:远程医疗发展环境 根据PEST总结我国远程医疗发展环境,从政策、经济、社会以及技术四个维度分析远程医疗发展的利好因素。 其中,从社会维度来看,我国人口的80%分布在县以下医疗卫生资源欠发达地区,而我国医疗卫生资源80%分布在大、中城市,医疗水平发展不平衡,三级医院和高、精、尖的医疗设备也以分布在大城市为多,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和浪费。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边远地区的病人,由于当地的医疗条件比较落后,危重、疑难病人往往要被送到上级医院进行专家会诊。这样既会增加经济上的负担,同时路途的颠簸也给病人的身体造成了更多的不适,甚至耽误诊疗。远程医疗的推广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因专家资源、中国人口分布极不平衡的因素导致的医疗资源不均衡现状。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特点

单克隆抗体 一、单克性抗体的制备 1、免疫动物是用目的抗原免疫小鼠,使小鼠产生效应B淋巴细胞的过程。 2、将准备好的骨髓瘤细胞与效应B淋巴细胞按一定比例混合,并加入促融合剂聚乙二醇或灭活的病毒。在聚乙二醇或灭活的病毒作用下,各种效应B淋巴细胞可与骨髓瘤细胞发生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 3、选择性培养选择性培养的目的是筛杂交瘤细胞。在选择性培养基上未融合的骨髓瘤细胞、未融合的淋巴细胞,但其本身不能在体外长期存活也逐渐死亡。只有融合的杂交瘤细胞才能在选择性培养基存活,杂交瘤细胞既能无限增殖,又能分泌特异性抗体 4、杂交瘤细胞的克隆化培养和抗体阳性检测。选择性培养基中生长的杂交瘤细胞,只有少数是分泌预定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细胞,因此,必须进行筛选和克隆化,筛选出能产生所需单克隆抗体的阳性杂交瘤细胞。 5、单克隆抗体的大量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大量制备重要采用动物体内培养法和体外培养法。 (1)体内培养法;用注射器抽取腹水,从中可获得大量单克隆抗体。 (2)体外培养法将杂交瘤细胞置于培养瓶中进行培养。从培养液中获取所需要的单克隆抗体。 二、单克性抗体的特点 特异性强、灵敏度高、能大量制备 三、杂交瘤细胞的特点 杂交瘤细胞既能无限增殖,又能分泌特异性抗体 四、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有三个筛选过程 1、从脾脏中筛选出多种效应B细胞。 2、在特定的培养基中筛选杂交瘤细胞 3、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阳性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并能无限增殖的杂交瘤细胞。 五、单克隆抗体应用的基本原理是:抗原——抗体的的特异性结合。 六、单克隆抗体的主要应用 1、作为诊断试剂:单克隆抗体最广泛的应用就是作为诊断试剂。由于单克隆抗体纯度高、特异强,能准确地识别抗原物质的细微差别,并能与一定抗原特异性结合。 2、用于治疗疾病和运载药物。把抗癌细胞的单克隆抗体放射性同位素、化学药物或细胞毒素结合制成生物导弹。利用抗原——抗体的的特异性结合,借助单克隆抗体的导向作用,能将药物定向带到癌细胞所在部位,在原位杀死癌细胞,不损伤正常细胞、药剂量少、疗效高、毒副作用小。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陈丽珊 1975年Kohler和Milstein首先报道,用细胞杂交技术,使经绵羊红细胞(SRBC)免疫的小鼠的脾细胞,与小鼠的骨髓瘤细胞融合,并由此创建了第一个B细胞杂交瘤细胞株,获得了抗SRBC的单克隆抗体。这是免疫学乃至医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单克隆抗体的特点是:理化性状高度均一、生物活性单一、与抗原结合的特异性强、便于人为处理和质量控制,并且来源容易。这些优点使它一问世就受到高度重视,并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和医学研究领域。 1 作为亲合层析的配体 单克隆抗体能与其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因而能够从复杂系统中识别出单个成分。只要得到针对某一成分的单克隆抗体,利用它作为配体,固定在层析柱上,通过亲合层析,即可从复杂的混和物中分离、纯化这一特定成分。如用抗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亲合层析柱,就可从孕妇尿中提取到纯的hCG。与其它提取方法(沉淀法、高效疏水色谱法等)相比,具有简便、快速、经济、产品活性高等优点。 2 作为生物治疗的导向武器 脂质体是由既亲水又亲油的两亲磷脂组成的连续双分子层微囊,内含水相空间,可包裹水溶性物质。包有细胞毒剂的脂质体膜上偶联抗体,可定向攻击靶细胞,称为免疫脂质体。这种“导向治疗”,在动物试验与体外试验中已获得满意效果。如热敏免疫脂质体,由抗人乳癌细胞抗体经疏水长链脂肪酸修饰,抗体带上长的疏水碳链,部分插入脂质体的脂双层膜中,抗体Fab段仍暴露在膜表面,因而保持了抗体活性。热敏免疫脂质体可特异识别靶细胞(人乳癌细胞),并通过相变温度引起脂质体破裂,从而定向释放药物。另外,可将化疗药物、细菌毒素、植物毒素或放射性同位素等细胞毒剂与抗肿瘤抗原的单克隆抗体直接交联,利用其导向作用,使细胞毒剂定位于肿瘤细胞把它直接杀伤。这不仅提高了抗体的疗效,也可降低细胞毒剂对正常细胞的毒性反应。如应用抗T细胞单抗和柔红霉素结合物,在体外对非T 淋巴细胞就无杀伤作用。但是,要把这种方法应用于临床,目前还存在不少技术难关,包括人体对鼠源单抗的排异问题等。 3 作为免疫抑制剂 抗人T淋巴细胞单抗(McAb)作为一种新型免疫抑制剂,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自身免疫疾病和抗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其作用机理有赖于McAb的种类及其免疫学特性。注射抗小鼠Thy-1抗原的单抗,可以抑制小鼠同种皮肤移植的排斥反应。此外,对用于同种骨髓移植的供体骨髓,在体外经抗T细胞单抗加补体处理,能减轻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 4 作为研究工作中的探针 单克隆抗体只与抗原分子上某一个表位(即抗原决定簇)相结合,利用这一特性就可把它作为研究工作中的探针。此时,可以从分子、细胞和器官的不同水平上,研究抗原物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进而并可从理论上阐明其机理。如用荧光物质标记单抗作为探针,能方便地确定与其结合的相应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酶等)在细胞中的位置和分布。 5 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 抗体对抗原免疫原性的增强作用由来已久,60年代就已发现幼猪对破伤风类毒素难以产生抗体,注射相应特异性抗体IgG,就能有效地提高对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的免疫应答。1984年以来,Celis等发现,抗乙肝病毒(HBs)IgG可增强HBs抗原对特异性人T细胞克隆的刺激增殖,并可诱生干扰素。在小鼠中发现,当低剂量的HBs抗原不产生免疫反应时,加入抗HBs抗体组成的复合物,则可有效地诱生免疫反应。根据这一作用,现已研制出乙肝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型治疗性疫苗。

中国制药业现状分析报告

数据库浏览中国商业报告库中国资讯行提供 正文显示:在线词典 【行业分类】医药 【地区分类】中国 【时间分类】20000918 【文献出处】中国市场 【标题】中国制药业现状分析(2000年文献)(6596字) 【副标题】吴畏 【正文】 刚刚过去的1999年,是医药工业的利好年,全年利润超过90亿元,创近6年来最高水平。在外贸严峻的形势下,医药出口比1998年增长2%。国家经贸委医药司司长于明德说到今年目标更是底气十足:“今年要完成工业产值2230亿元,出口38亿元。”记者看到的统计表明,在17个工业行业中,医药行业的总资产贡献率排第五位,实现利润和全员劳动生产率排第七位。 似乎是提供个有力的旁证,近来股市在盛名之下的几匹科技黑马连折几阵之后,由40余家医药上市公司组成的“医药慢牛”却风光独好。有专家于是预言制药业正步入黄金时代,以1999年为例,中国人均药品消费为2.9美元,亚洲的日本为488.2美元,国为93.3美元,为79.2美元,中国大陆市场潜能巨大,钱景金黄。 然而,就在今年初,恰恰是几家制药企业用自身的行动表明它们要提前关闭这扇刚刚开启的“黄金之门”。 药厂:曾掀降价狂澜 3月底,在举行的“全国新特药品交流会”上,我国基因工程制药骨干企业三生制药股份发布了一条令业外瞠目的消息:该公司生产的干扰素产品“因特芬”价格下调60%,每支100万单位、300万单位和500万单位“因特芬”的零售价分别从原来的56.8元、160元和285元降到22元、66元和99元,相当于国产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进口同类产品的五分之一。 据介绍,干扰素是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治疗慢性乙肝、丙肝、肿瘤、性病等顽症的有效药物。长期以来,干扰素的治疗费用十分昂贵,注射两次约需一个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而完成一个有效疗程需要注射60到100次,费用几万元,大大超越了中国老百姓的经济承受能力。干扰素市场有多大?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有1.2亿乙肝病毒携带者,2000万乙肝病人,还有1000万肿瘤病人,有人计算过,全国有几十家制药企业生产干扰素,如果所有企业都加足马力生产,都不能满足整个国市

细胞因子类药物的市场分析

---------------------------------------------------------------最新资料推荐------------------------------------------------------ 细胞因子类药物的市场分析 细胞因子类药物的市场分析生物制药产业是二十一世纪发展前景最诱人的产业之一,尽管我国在生物制药领域起步不晚,但不可否认,我国生物制药产业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越来越大。 纵观全球生物制药产业,经历了两次跨越式发展阶段,第一发展阶段从 1982 年重组胰岛素问世至 1997 年 G-CSF 成为第一个年销售额超过 10 亿美元的生物技术药物,这个阶段主要是 EPO、G-CSF、INF- 等细胞因子类产品,这些产品在 1994 ~ 1997 年生物制药产业第一发展阶段的后期已从快速增长期进入平稳发展期,全球生物制药产业都面临发展后劲不足的局面,年销售额一直徘徊在 100 亿美元左右。 1997 年后,随着 Rituxan、Remicade、Herceptin 和 Enbrel 等治疗性抗体相继批准上市,生物制药产业进入了第二个快速发展阶段,增长速度已连续 10 年保持在 15% ~ 33%,成为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产业之一。 2007 年基因工程药物的销售额已达到 840 亿美元,2008 年尽管有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生物制药市场仍将突破 900 亿美元。 我国较好地抓住了生物制药起步发展的机会,EPO、G-CSF、INF-,IL-2 等产品在 1990 年代中期都获准上市,稍微落后于美国,几乎与欧洲同步。 但是,我国却没有抓住以治疗性抗体为代表的生物制药第二个黄 1 / 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