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运动的水分子 教案1 (鲁教版九年级全册)

2.1运动的水分子 教案1 (鲁教版九年级全册)
2.1运动的水分子 教案1 (鲁教版九年级全册)

课题: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

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帮助学生建立起微粒观、让学生从微观上重新来认识水的三态变化,以便让学生能更深入的认识身边的物质,初步认识物质变化的微观本质。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四年级自然课本以及初中物理中已经从宏观上接触到水的三态变化,并且已经会用蒸发、凝聚、凝固、液化等等这些的词语来描述水的三态变化,学生也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但是却不了解分子的特征,不能从微观角度去分析三态的变化,所以教学时应当把重点放在对水的三态变化的微观描述和原因分析方面。

学习建议:本节课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猜想,制定计划,然后进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相互交流。教学中应克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2.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形成勤于思考、乐于钻研和善于合作的学习品质。

3.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让学生感知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重、难点:

理解分子的特征,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酒精灯、试管夹、火柴、量筒、水、酒精

板书设计

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

一、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和排列方式发生改变的原因与能量有关:

水分子获得能量,运动加快,分子间隔增大(液态→气态);

水分子失去能量,运动减慢,分子间隔减小(气态→液态)。

①分子很小

二、分子的特点②分子间有间隔

③分子在不断运动

【教学方案】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 第1课时 参考教案

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2.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3.学会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会解释一些简单的日常生活现象。 4.学习用微粒的观点认识物质及其变化。 5.初步形成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能力,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方法。 6.体会水的三态变化对生命体的重要意义。 7.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感受化学知识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引出分子的特征,帮助学生建立微粒观。 难点: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物理变化。 三、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提问】如何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水加热变成水蒸气,水结冰,是什么变化类型?你的理由是什么? 【讲述】我们用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来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水变成水蒸气 、水结冰都是物理变化,因为没有新物质生成,它们之间的变化只是物质状态之间的改变。只是水分子间隔发生了改变。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很小,小的看不见摸不着,那么这么小的分子我们是如何观察到的?它又有哪些性质呢?水分子有什么特征 ?为什么水有时能幻作朵朵白云,有时能化为绵绵细雨,有时又能变成皑皑白雪? 学完这节课,你的问题都能得到答案了。 【新课讲解】 知识点一、水的三态变化 【讲述】一滴水(按20滴水的体积为1 mL计算)里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

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年才能数完。通过 计算我们得知水分子的质量约3×10-23g。一个水分子的体积约3×10-23mL。 【组织讨论】这说明了分子具有什么特点? 【总结】水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过渡】水变作云、雨、雪是水分子运动的状态发生变化的结果。设想你把封闭在针管中的少量水煮沸,液态的水就会变成水蒸气,体积会明显变大。那你有没有想过,这个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问】如果把封闭在针管中少量的水煮沸,大家猜想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探究】为什么水变成水蒸气体积会明显增大?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水分子本身变大了? 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 水分子的数目增多了? 水分子受热都运动到针管的另一端去了? 【讲述】老师这里有一份小资料,请同学们阅读。 1.气体分子的运动特点:气体分子总是会充满他们所占据的整个空间,并在这个空间不断运动。 2.气态时,水分子的体积约为:3×10-23mL。 3.液态时,水分子的体积约为:3×10-23mL。 【组织讨论】请同学们分析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到底是水分子发生了哪种变化? 【总结】 (1)水分子本身变大了?(x) (2)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 ) (3)水分子的数目增多了?(x) (4)水分子受热都运动到针管的另一端去了?(x)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内能第一节分子热运动教案

第一节分子热运动教案 第二节【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和分子热运动。 2、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3、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运动论的观点进行解释。过程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 则的运动。 2、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 越剧烈。 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教学重点: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教学难点: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教学用具: 分子内聚力演示器、烧杯、水、墨水等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引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些现象,例如墙里开花墙外香;炒菜时香气四处飘逸;到医院时闻到一股药味等,同学们还能举出其它的一些例子吗?这些现象为什么? 合作探究 前面我们学过了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物理学中所说的分子包括多原子分子和单原子分子,分子很小,是肉眼根本看不到的,在一个物体中,分子的数目是巨大的,这么多的分子在物体中处于什么状态呢?提出你自己的猜想并说明自己的根据。(例如这些分子是运动的或者这些分子是静止的。)一、扩散现象 让学生观看教师用书的视屏资源(2)观察空气和二氧化氮的学生体会各个 例子,举例并力 图解释这些现 象。 思考、讨论、猜 想、回答, 学生观看视频, 感受各种扩散 现象的过程,总 结扩散的定义, 分析推理物体 内部分子的运 动情况。 从学生熟 悉的例子 入手,学习 新知。 学会猜想 必须是有 根据的。联 系实际现 象。 让学生感 受各种情 况的扩散 现象,更形 象具体。固 体、液体、 气体扩散 快慢的比 较。

水的分解与合成(一)教案

第二节 《水地分解与合成1》作业 班级 姓名 1.阅读课本P37, “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地分解”试验,回答下列问题: (1)在水中加入少量地NaOH 目地是_______ 也可加入_______ (2)试验过程中地现象是 (3)在正极上得到地气体用______检验,是____气.在负极上得到地气体______ 检验,是___气.两种气体地体积比是, (4)根据上述事实可以得出:水是由_________________组成地.在化学变化中 旧分子________,而原子__________形成_______.写出反应地文字表达式. 2.右图表示通电分解水地简易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与A 量筒中地电极相连接地是电池地______极,B 量筒中产生地气体是________. (2)如果用V A 和V B 分别表示A 量筒和B 量筒中生成气体地体积,则V A :V B 约等于 : . (3)如果该实验中产生氧气32g ,则生成氢气_______g. (4)该实验能证明地结论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下图所示,两个甲分子反应生成三个乙分子和一个丙分子,则从图示获得地信 息中,不.正确..地是( ) +?表示B 原子表示A 原子乙甲丙+ A .分子地种类在化学反应中发生了改变 B .该反应地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 C .反应生成地丙物质属于单质D .乙分子中含有一个A 原子,一个B 原子 4.由分子构成地物质,发生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地本质区别是( ) A.分子重新组合 B.原子重新组合 C.物质地状态发生变化 D.分子间地距离发生了变化 5.分子和原子地根本区别是( ) A .分子很大,原子却很小 B .分子是运动地,原子却是静止地 C .分子能构成物质,原子却不能 D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却不可分 6.小兰通过计算知道,电解水时生成氢气和氧气地体积比为2∶1,但实验所得数据氢气和氧气地体积比略大于2∶1,针对这一发现,你认为下列做法不可取地是( )A .反复多次实验查找原因B .实验所得数据与理论相差不多,可以认为实验已经成功 C .大胆提出假设:氧气比氢气易溶于水 D .查找实验装置是否漏气 7.下列变化中,最小粒子是原子地是( ) A.水受热后气化 B.储存氮气地钢瓶爆炸 C.氧气溶于水 D.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 气 8 .做电解水地实验,要给水通电,正极玻璃管内得到地气体体积较(填“大”或“小”),是气,检验这种气体地方法是. 9.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地是( ) A.氢气+氧气点燃 水 B.水通电 氢气+氧气 C.镁+氧气点燃 氧化镁 D.石蜡+氧气点燃二 氧化碳+水

《分子热运动》的教学设计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运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推测出物体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子的热运动. 难点: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教学器材: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广口瓶、空瓶、铅圆柱、烧杯两个、红墨水、酒精、冷热水。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打开一瓶香水,回想一下,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生答: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能否直接用肉眼看到分子运动?为什么? 二、进行新课 (1)分子和分子运动 ①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极小的微粒。如果把分子看做球形,它的直径约10-10米,不仅肉眼看不到,即使用现代的显微镜也看不清分子。由于分子极小,所以物体含分子数目大得惊人。1厘米3空气的分子,如果每秒数100亿个,要数完这个数,也得用80多年。 ②构成物质的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着。由于分子太小,目前尚无法直接观察分子的行为,但我们可以从宏观的实验现象,来判断分子的行为。 (2)演示实验:扩散现象 ①打开酒精,很快就会闻到香味,这是什么跑到了我们的鼻子里了? ②出示事先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广口瓶。说明瓶内红棕色的气体是二氧化氮。再出示一只空的广口瓶,其实瓶内装满了空气。将装有二氧化氮的瓶子向空瓶倾倒,这时看到红棕色气体流入空瓶,开始先沉到瓶底。此现象说明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另取一只“空”瓶,按课本图16.1—2所示,将其倒扣在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这时要强调:装有密度较大的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在下,装有空气的瓶子在上,抽掉玻璃隔板,二氧化氮气体不会流进空气瓶内。现在我抽掉隔板,没有出现二氧化氮气体流动的现象,我们停一会儿再来观察瓶内出现的现象。 在等候期间,组织学生自己做墨水扩散实验:讲台上的烧杯里盛有清水,不要振动桌子,保持清水平静。请大家向清水里慢慢的滴入一滴墨水,观察墨水的变化情况。滴入的墨水将下沉,在清水中留下了清晰的墨迹,过一段时间墨迹的轮廓变模糊,墨迹变淡,周围的水色变墨。 组织学生观察前面已做的气体扩散实验。此时空气瓶出现了红棕色,下面红棕色的二氧化氮瓶中颜色变淡。实验现象表明,二氧化氮气体进入了空气,空气进入了二氧化氮气体中。

力的合成和分解教学设计课题

《力的等效和替代》教学设计 【课题】力的等效替代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授课时间】45分钟 【教材】教育《物理》必修I 【教学容分析】 1、本节课的地位与作用:力的等效和替代是粤版物理必修I第三章第三节的容。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弹力、摩擦力等力的概念,对力有了一定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同时在第一章中已经学习了位移矢量,对矢量的知识有了一定的储备,获得感性认识。 这节课的容,为下面的力的合成与分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为后续力的合成与分解打下知识层面的基础。本节课所初步总结出来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也是处理矢量的一个通则,因此本节课为以后动量、冲量、动能定理等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2、课程标准对本节容的要求: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对等效替代的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有质的认识。学习关于实验探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等效思想和所学的探究方法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教材的容安排:粤教版教材第三章第3节力的等效和替代这一节的容,首先是教师讲解一些相关的概念:力的图示、力的等效、合力、分力、力的合成与分解等概念,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寻找等效力,引导学生进行试验设计,最后引导学生得出具有普适性的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初步得出。 4、对教材的思考:这章的教材编写整体上看,比较适合学生的认识特点,但是,我觉得第三节《力的等效与替代》力的等效这部分,我们一直在强调力的等效,直至后面寻找等效力,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求几个分力的合力,故而在这里,应该把寻找等效力与力的合成在观念上应该先对等起来,教师应该注重提出猜想前的引导工作,引导学生从几何层面上来考虑他们之间的关系,不置使得学生无从下手。

水分子的运动教案

水分子的运动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一节水分子的运动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2、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水的天然循环现象; 3、学会分离液体中的固体杂质的方法——过滤法。 重点和难点: 重点:1、知道物理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变化。 2、学会分离液体中的固体杂质的方法——过滤法。 难点:1、认识分子的基本特征 2、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方法: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选择:多媒体系统,实验器材

[活动天地]认识水的天然循环流变化的条件 三、水的人工净化 [活动探究]净化黄泥水(附:探究活动 内容) 实验探究培养动手动脑能力 探究目标:1、了解吸附、沉淀、过滤、消毒、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2、学习过滤操作技能。 提出问题:1、给你一瓶浑浊的黄泥水,你怎样把它净化,使之可以饮用 2、自然界中的水都是纯水吗 收集资料:小东同学制作的简易净水器如图所示: (1)小卵石、石英沙和膨松棉的作用是过滤;活性炭的作用是吸附作 用 . (2)净化后是硬水还是软水我认为可用肥皂水来检验,泡沫丰富的是软水,泡沫少有浮渣的是硬水。 (3)长期饮用硬水对人体健康不利,要降低水的硬度,我采取蒸馏或煮沸的方法。 做出假设:常见的水的净化方法中,净化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 是、、、 。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分别把约100ml的两份黄泥水注入烧 杯1和烧杯2中,把烧杯1放在实验桌上 静置;在烧杯2中加入明矾粉,用玻璃棒 充分搅拌后静置。 烧杯1: 烧杯2: 2、做好一个过滤器,完成对烧杯1中上 层液体的过滤。用滴管吸一滴滤液滴在载 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 3、(1)向滤液中滴几滴氯水,用玻璃棒 搅拌,然后把滴有该溶液的载玻片放在显 微镜下观察; (2)将上面的载玻片放在酒精灯上慢慢 加热,待水分消失。 (1) (2) 4、将上步获得的灭菌水加热煮沸、冷 凝,将冷凝后的液体滴在载玻片上,再用 酒精灯加热蒸干,放到显微镜下观察。 分析归纳:结合净化黄泥水的活动经验和自来水厂加工自来水的原理,分析下列杂质的去除方法。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第一节分子热运动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 第一节分子热运动教案 课时及每课时的具体内容 1课时:物质的的构成、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特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热现象。 2.知道分子热运动与温度有关。 3.知道固体、液体、气体的宏观、微观的区别与联系。 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会运用想象和类比等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随时关注周围的人和事以及有关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分子热运动,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热现象。 难点: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教具及学具准备烧杯红墨水香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用课件展示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图,并提问可以判断出是什么在运动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本节课的课题:分子的运动规律怎样? 仔细观察并回答这像是什么在运动及其相关问题。 回顾有关内容提出进一步想要学习的问题 二、进入新课 知识点一:物质的构成 提问:水为什么变成水蒸气?冰为什么会融化成水?为什么温度越高,液体蒸发越快?这些现象为什么会出现,我们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1、在教师启发引导下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分析 2、我们对甘蔗进行压榨,可以榨出甘蔗汁来,甘蔗汁又可以分解为什么物质? 可以分解成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3、说明甘蔗细胞中含有多种物质,那么存在于甘蔗细胞内的糖和水等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甘蔗汁从甘蔗的细胞中压榨出来,甘蔗汁又可以分离成蔗糖和水。 虽然细胞很小,但我们用光学显微镜可以清楚地看见它。分子比细胞小得多,一滴水中含有的分子数让人去数,每秒钟数1个,需要数几十万亿年。如果把水分子放大到乒乓球那么大,按相同比例,乒乓球则有

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二单元 2.1 水分子的运动教案1 鲁教版

水分子的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能够认识分子的特征。 ②通过对分子的性质的理解,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并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探索水沸腾后体积变大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 ②通过对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方式的认识,以及从“雨后初晴的道路”和“水烧开后的锅盖”等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学会从纷繁的宏观现象中把握问题的本质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培养学生的微观观念,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分子的特征,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 教学仪器及药品: 酒精灯、试管夹、火柴、量筒、水、酒精 教学过程 [多媒体展示]: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了一组漂亮的图片,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生]同学们兴致高涨的观看图片 [引发问题]:遗憾的是这座漂亮的城市存在了不长时间就在人间蒸发了。因为这是xx年哈尔滨冰雕艺术节上的作品。谁能告诉老师这座冰雕城市消失的原因呢? [生]根据物理上学到的宏观知识很容易的得出,当第二天太阳出来的时候,冰会逐渐地融化为液态的水,再后来就会变为水蒸气蒸发了。 [师]同学们说的很对,冰会融化,水会蒸发,我们如何从微观的角度来解释这一现象?同学们知道吗?想不想知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第一节水分子的运动 [出示学习目标] ①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能够认识分子的特征。 ②通过对分子的性质的理解,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并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实验探究一]:将针筒中的水煮沸、观察现象。 [生]观察实验,并清楚观察到体积增大了 [提出问题]:大家都看到了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增大了许多,那么请大家猜想一下,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得出不同的猜想:1、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了 2、水分子本身变大了 3、水分子的数目增多了 4、水分子受热集中针筒的那一端去了 [制造悬念]:到底哪组同学的猜想正确呢?我们先来观看一段动画,看一下你能获得哪些相关信息。 [多媒体展示]: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运动和排列 [师]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动画阅读课本29页上面的水的三态图片,互相交流,得出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特点。 [生]观看动画以及课本上的三态图片,组内互相交流,获得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特点: 固态的水:水分子有序排列,分子都在固定的位置上振动。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液态的水:水分子无序排列,在一定体积内较自由地运动。分子运动加快,分子间仍有一定间隔。 气态的水:水分子自由运动,充满整个容器或自由地向空间扩散。分子运动的更快,分子间隔变大。

初中化学22水的分解与合成教案3

水的分解与合成(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水电解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2、能说出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常见物质。 3、体会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氢气是一种理想能源的涵义。 起点分析:在上节课学生已经了解到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变,本节继续采用学生熟悉的水作为载体,通过对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重点: 1、通过对水分解反应的微观解释,认识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分成了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 2、通过水的分解和氢气的燃烧反应,了解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并能对学过的典型反应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1、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认识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教学方法:实验、讨论、交流 媒体选择:多媒体系统,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水的三态变化是分子间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如果往水中通以直流电,情形是否会有不同呢? [活动天地] 探究课题: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分解 探究目标:1、通过实验,验证电解水的产物。 2、通过电解水实验,进一步从分子、原子角度理解什么是化学变化。 3、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提出问题:1、水中通以直流电,会有什么现象? 2、水通电与水的三态变化是否属于同一种变化? 收集资料:1、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 做出假设:水通电后有新物质生成 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3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中注满水,接通直流电源,观察两个电极和两支玻璃管内液面的变化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 2、用一根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该气体是———————— 3、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小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该气体是———————— 分析归纳:1、电解水是——————变化。 2、水通电分解生成的两种物质是——————和————————,二者的体积比为——————。交流与反思: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构成物质的分子————(填“有”或“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分子的——————和——————改变了;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构成反应物分子的——————重新组合成新的。知识应用: 1、下图表示宇宙飞船发动机内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微观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氢气、氧气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必修 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教案

物理必修2第六章第二节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一、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知道什么是合运动,什么是分运动;合、分运动是同时发生的,并且不互相影响。 2.知道什么是运动的合成,什么是运动的分解,理解运动的合成和分解遵循平行四边 形定则。 过程和方法 3.掌握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体会矢量的合成和分解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意识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对一个运动能正确地进行合成和分解。 2.难点具体问题中的合运动和分运动的判定。 三、导学流程: 前置复习: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什么法则?合力与分力是什么关系? ①同方向上的两力F1、F2的合力的求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互成夹角的两力F1、F2的合力的求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合运动与分运动 1.演示实验 2.分析实验: ①红蜡块实际发生的运动是向哪个方向运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红蜡块可看成是同时参与了哪两个运动? ②总结:什么是合运动? 札记

什么是分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以速度V o的匀速直线运动和另一个同方向的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a的匀加速直 物体经过时间t 反之初速度为V o 3 速度的表达式) 4.合运动的性质 (1 (2 一定为直线运动吗? (3 例题. A.有可能是直线运动 C.有可能是直线运动

练习: 1.关于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合运动的位移为分运动的位移的矢量和。 B .合运动的速度一定比其中一个分速度大。 C .合运动的时间为分运动时间之和。 D .合运动的时间与各分运动时间相等。 2.课本第1题 (三)体系构建 研究曲线运动的基本方法是: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原则是化曲为直。 概念:运动的合成、运动的分解、合运动、分运动 遵循的法则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合运动和分运动的关系 小结: 1.研究曲线运动时,往往可以分解为两个方向上(一般取两个垂直方向)的直线运动,分别研究这两个方向上的运动情况,就可以知道曲线运动的规律。这是研究曲线运动的基本方法。 2.判断合运动是直线运动还是曲线运动依据是 3.运动分解的原则是:必须分解实际运动 四:巩固练习 1.互成角度的两个初速度不为零的直线运动的合运动 A.一定是直线运动 B.一定是曲线运动 C.可能是直线运动 ,也可能是曲线运动 D.以上说法都不对 2.关于运动的合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合运动的速度一定比分运动的速度大 B. 两个匀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也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C.只要两个分运动是直线运动,那么合运动也是直线运动 D.合运动的方向就是物体实际运动的方向 3.民族运动会上有一个骑射项目,运动员骑在奔驰的马背上,弯弓放箭射击侧向的目标,运动员要射中目标,他放箭时应 A.直接瞄准目标 B. 瞄准目标应有适当提前量 C.瞄准目标应有适当滞后量 D.无法确定 4.某人骑自行车以4m/s 的速度向正东方向行驶,当时是北风,风速也是4m/s ,则骑 札 记

初中物理分子热运动教案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1.本节课作为本章的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学完宏观物体的有关知识后,对微观世界的知识进一步探究学习,为后面研究物体内能及其有关知识做好铺垫。但由于分子的运动无法直接观察探究,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为主,以计算机模拟的方法为辅组织教学。 2.为加深学生对扩散这个常见现象的探究兴趣,设计了学生熟悉的红墨水在水中扩散的实验。同时为实现物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同时了解和分子热运动有关的现代科技,所以让学生列举扩散现象在生活中的有关实例。 3.本节需要考察的知识与技能内容比较抽象,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分析、讨论为主,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运用“观察·实验·探究·创造·反思”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为主线的思维过程进行教学,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4.本节课为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分子运动情况及扩散现象有更具体、清晰的了解,在相关部分设计了多媒体课件。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介绍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知识,并对分子大小进行讨论,使学生对分子的体积小、数量大留下深刻印象。然后,通过演示扩散现象,使学生从宏观现象出发,通过推理来感知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通过红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扩散快慢的比较,让学生讨论得出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的结论。最后通过演示实验和类比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明确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够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明确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4)明确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

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鲁教版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第一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知道水能发生三态变化及发生这些变化所需要的条件,同时也有了一些有关分子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的经验,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也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但学生还不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是水分子运动的结果,不能自发地从微观角度去分析物质的变化,对水的凝结、蒸发等司空见惯的现象不易产生探究的冲动。为此,本节的教学起点应当定位于从水分子运动的角度认识水的三态变化的实质。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从宏观上知道水的三态变化,能用蒸发、凝聚、凝固、液化等词语描述水的三态变化,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但是对于“物质状态变了,其内部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中微粒怎么变?用微粒的观点怎么解释变化?”这样的化学问题还不能清楚认识,在这些问题的驱动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微粒观,让学生重新认识水的三态变化,初步认识物质变化的微观本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2、能够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水的天然循环现象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水的三态变化中水分子的运动特点,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 2、初步建立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自然界中常见的水的三态变化入手,让学生感知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分子的基本特征 难点:用分子的特征解释一些现象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 一、水的三态变化 固态→液态→气态(物理变化) 不变水分子的大小改变水分子的数目 分子间的距离分子的排列方式 二、分子的特征: 1、分子很小(体积和质量)。 2、分子间有间隔。 3、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教学反思: 本节课要通过实验、图片及多媒体等直观手段,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常见的有关分子的现象。让学生确实感受到分子的存在,能体会到分子很小、有间隔、不停运动且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奇妙地跨越存在于微观和宏观之间的鸿沟,初步建立微粒观。

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教案

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情景中,知道合运动、分运动分别是什么,知道其同时性和独立性;(2)知道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3)会用作图和计算的方法,求解位移和速度的合成与分解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抛体运动的观察和思考,了解一个运动可以与几个不同的运动效果相同,体会等效替代的方法; (2)通过观察和思考演示实验,知道运动独立性.学习化繁为筒的研究方法;(3)掌握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处理简单的矢量运算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培养观察能力;(2)通过讨论与交流,培养勇于表达的习惯和用科学语言严谨表达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1)明确一个复杂的运动可以等效为两个简单的运动的合成或等效分解为两个简单的运动; (2)理解运动合成、分解的意义和方法。 2. 难点:分运动和合运动的等时性和独立性;应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1 教学用具:演示红蜡烛运动的有关装置。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 什么是曲线运动? 2. 曲线运动的特点是什么? 3.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 二、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曲线运动的定义,性质及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先来回顾一下这几个问题:什么是曲线运动?(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是曲线运动。)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方向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做曲线运动?(当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曲线运动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但我们还投有对曲线 运动进行深入的研究,要研究曲线运动需要什么样的方法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三、新课教学我们先来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研究直线运动的,同学们可以从如何确定质点运动的位移来考虑。 可以沿着物体或质点运动的轨迹建立直线坐标系,通过物体或质点坐标的变化可以确定其位移,从而达到研究物体运动过程的目的。现在我们先看一个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例子。 物体运动轨迹是直线,位移增大的越来越快,初逮度为零,速度均匀增大,加

第一节《分子热运动》教案(人教版初三) (5)

第一节《分子热运动》教案(人教版初三)(5) 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白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那么运动和分子热运动。 2、明白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3、能识不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运动论的观点进行讲明。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讲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那么运动。 2、通过分组实验使学生明白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通过分组实验以及课件演示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关于大千世界的爱好,使学生了解通过直截了当感知的现象,能够认识无法直截了当感知的事实。 教学重点: 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那么的运动。 教学难点: 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为主,演示法、讨论法、类比法为辅 教学预备: 教师:香水、长颈漏斗、硫酸铜溶液、量筒、课件等 学生:烧杯两个、水、蓝墨水、铅柱两个、钩码、小刀、针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在讲台上喷香水,后排同学有什么感受? [生]闻到香味。

[师]什么缘故能闻到香水的香味? [生]因为香水的气味跑到鼻子里了。 [师]不是气味,是一些带有香味的分子,从香水中跑出来,进入空气中,向各个方向散布开来,当它们到达我们的鼻子里时,就会闻到香味。这就讲明了分子是运动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五章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二、讲授新课: 1、扩散现象: 请同学们观看录像。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将一个空瓶子,倒扣在一个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抽掉盖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过一会儿,发觉上面空瓶有红色。 [师]我们刚才看到的二氧化氮气体和空气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这种现象叫做扩散。 2、观看实验: ⑴硫酸铜与清水之间的液体扩散现象 实验:在量筒里装一半清水,用长颈漏斗在水下注入硫酸铜溶液,硫酸铜溶液的密度比水大,沉在量筒下部,能够看到无色的清水与蓝色硫酸铜溶液之间有明显的界线。向学生展现3天前、6天前配好的溶液,界线越来越模糊。 [师] 大伙儿看到的是硫酸铜溶液和水之间的扩散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扩散现象是专门常见的,能不能举出几个例子。 [生甲]妈妈在厨房炒菜,我在屋里能闻到香味。 [生乙]在公园里闻到花香。 [生丙]…… [师]从这些例子能够看出气体和液体都有扩散现象,那固体有没有扩散现象呢? ⑵固态碘升华的固体扩散现象 实验:用酒精灯加热少许固态碘。 [师]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运动的水分子大赛获奖教案

2.1运动的水分子(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2.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 2..知道分子基本性质的应用。 【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就能回答这个问题。同学们,本节课我们来学习《 2.1运动的水分子》(板书课题)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目标)。 二、自学指导 (一)过渡语:怎样才能当堂达标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看课本P22-25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水的三态是如何变化的?它们伴随着怎样的能量转化? 2.水是如何进行天然循环的? 3.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有哪些?

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以上问题。 三、先学 (一)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师督促每一位学生认真、紧张的自学,鼓励学生质疑质难。(二)检测: (1)出示检测题 过渡语:看完并看懂的请举手?能否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呢?请看检测题: 1.一滴水中约含______个水分子。 2.水的三态变化实际是______发生变化和______发生转移。 3.______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它们都是由______构成的。 4.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______实现的。 5.水的三态是指_____ 、______、______。 让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四、后教: (一)先交换练习本,然后更正 请同学仔细看这2名同学的板演,发现错误并会更正的同学请举手。(指名尖子生更正)(二)讨论:(先让尖子生“兵教兵”,尖子生讲不对或不全的,教师更正或补充) 评检测题:为什么这样填写? (三)同学互改,交换更正。 五、当堂训练: (一)过渡语:同学们,能运用新知识做对作业吗?好,注意解题格式,书写工整。(二)出示作业题

力的合成和分解教案

力的合成 【教学重点】 1.从力的作用效果相同来理解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2.设计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3.平行四边形法则的理解及应用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提出合力与分力概念——给出问题情境,激发思考合力与分力关系——设计探究求合力的实验方案——分组实验——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练习与拓展(例题、合力大小与角度关系、多力合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合力分力的概念 1.出示卡通画,介绍共点力概念 在大多数实际问题中,物体同时受到几个力,引入共点力和非共点力概念,分别给出共点力和非共点力的图片示例。在研究中如果使用质点模型,则受力均可以作为共点力处理。本节课研究物体受共点力的情况。 出示卡通画: 小车均匀速向前运动,一头牛拉车的效果与三位同学拉车的效果相同。 2.学生小实验 一个力气大的男生在讲台上提起一桶水,使水桶保持静止;另外两位同学一起提起这桶水并使之保持静止。分析在两种情况下这桶水的受力情况,并画出示意图。提问:可以发现各个力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得到:F单独作用和F1、F2共同作用的力的效果相同。 3.引出等效替代关系,提出合力、分力概念 从前面两个情境出发,抓住共同点:一个力单独作用时可以和多个力一起作用时产生相同的作用效果。自然地引出等效替代的关系,并从力的角度分析,得到合力、分力的概念。 用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合力、分力的概念: 谈合力、分力的出发点在于什么 (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可以用一个合力去替代几个分力的作用) 合力与几个分力同时存在吗 (不是,合力只是几个分力的等效替代,并不是物体又多受到了一个力) 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1.情境讨论,激发认知冲突 提问:前面三位同学拉车的情境中,如果三位同学水平向右的拉力分别为F1、F2、F3,那么这三个力的合力是多少呢方向是怎么样的呢 (学生利用以前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到合力F=F1+F2+F3,方向与三个拉力方向相同) 提问:把所有的分力相加就得到合力的大小,这个方法就是求合力的方法吗请学生讨论。 (有学生提出异议,以前学过,两个力方向相反时,合力应该是两个力相减,方向与较大的力方向相同) 提问:求合力就是把分力相加或者相减吗 实验:两个弹簧秤互成一定角度,提起几个钩码保持静止,分别读出弹簧秤示数。用一个弹簧秤提起同样的钩码保持静止,读出弹簧秤示数。 提问:两个分力大小与合力既不满足相加关系,也不满足相减关系。如果给定两个分力,到底应该怎么去求这两个力的合力呢 2.设计探究实验 提出任务:探究合力与分力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介绍可用的实验器材:木板、白纸、弹簧秤(2个)、橡皮条、细绳、刻度尺、图钉、三角板。 问题讨论,引导实验设计: ①根据器材,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得到分力,以及两个分力的合力 (两个弹簧秤拉橡皮条和一个弹簧秤拉橡皮条,使作用效果相同) ②怎么样保证分力的作用效果与合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把橡皮条一端固定,保证另一端与绳子的节点拉到相同的位置) ③需要记录哪些数据怎么样来记录 (橡皮条节点的位置,合力和分力的大小。引导讨论是否需要记录力的方向。讨论文字记录的不足,引导思考怎样更好地同时记录描述力的大小和方向力的图示。) 请各小组学生再整理探究实验的方案,确定明白实验的目的、过程、操作。 3.小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各小组根据自行整理好的方案进行实验,并用力的图示记录实验结果。教师巡视,观察各小组实验进行情况,进行适当指导。 4.思考讨论,得出实验结论 观察实验得到的F及F1、F2的大小和方向,猜想F1、F2和F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引导学生适当地添加辅助线,研究几何关系。 (学生得出,连接分力和合力的末端,得到的几何图形大致是一个平行四边形) 两个分力为平行四边形的一对邻边,合力为此对邻边所夹的对角线。 各个小组实验时,力的大小和方向都各不相同,都能大致得到这样一个结论,说明有一定的普遍性。请各小组再次实验,改变力的大小、方向,看是否满足同样的结论。 演示实验,特殊角度特殊值验证(即大纲版教材中本节的演示实验)。橡皮条一端固定,另一端与绳系为节点。两分力互成90度,分别由三个钩码、四个钩码的重力提供。合力沿橡皮条拉伸方向,由5个钩码的重力提供。 三、平行四边形定则 两个共点力合成时,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两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讨论:为什么力的合成(两个力相加)不是简单的加减,而是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呢 (力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矢量,相加时既要考虑大小又要考虑方向,所以满足的法则必须是大小和方向同时考虑的。) 思考:对于有大小有方向的矢量相加,是否都不能简单地加减呢

幼儿园大班数学《10的分解与合成》教案

幼儿园大班数学《10的分解与合成》教案 大班数学《10的分解与合成》参考教案,活动目标是在活动中理解10的分解与组合,通过数的分解,进一步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大班数学《10的分解与合成》 西安市高陵区第二幼儿园许海迪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理解10的分解与组合; 2.通过数的分解,进一步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3.大胆自信,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与结果。 活动准备: 微课视频、玩具、书本、水果等等各10份 活动重难点: 理解10的分解与合成。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小朋友们,今天我带大家到森林里逛一逛。因为呀,今天的森林 可不是一般的热闹。兔妈妈和鸡妈妈同时邀请小动物们到她家做客。 二、基本部分 1.小鸭子去做客 第一个去做客的是小鸭子们,数一数总共有几只小鸭子呢?1、2、3、4………….10,有10只小鸭子。为了兔妈妈和鸡妈妈都高兴,它们决定分开,两家都去。小朋友想一想,应该怎么分呢?有1 只鸭子去了兔妈妈家,剩下的9只鸭子去了鸡妈妈家。10只鸭子 分成了1只和9只。1和9合起来是10。 2.兔妈妈的款待 兔妈妈准备了丰盛的食物招待小鸭子。她端来了10根胡萝卜,想 让小朋友帮忙放进两个盘子里,想一想,应该怎么放呢?我们在 第一个盘子里先放2根,那剩下的8根胡萝卜就放到第二个盘子里,所以10也可以分成2和8,2和8合起来是10。 3.鸡妈妈的款待

鸡妈妈同样准备了丰盛的食物招待小鸭子。它端来了一盘子小青虫,让小朋友帮忙盛在小鸭子们的两个小碗里。数一数有几条小 青虫?1、2、3、4…………10,10条小青虫应该怎么分到两只小 碗里呢? 如果我们在第一个小碗里放3条小青虫,那第二个小碗会有几条 小青虫呢?(7条)所以说10也可以分成3和7,3和7合起来是10。 4.餐后娱乐 吃饱之后,小动物们都到森林里玩耍去了。兔妈妈拿来了10个小 皮球,让小动物们将皮球分成两组玩耍。小朋友们快帮帮小动物,应该怎么分皮球呢?我们可以给第一组分4个皮球,第二组会有 几个皮球呢?(6),所以10也可以分成4和6,4和6合起来是10。还可以怎么分呢?小朋友想一想。 三、结束部分

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电子教案

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 计

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鲁教版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第一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知道水能发生三态变化及发生这些变化所需要的条件,同时也有了一些有关分子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的经验,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也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但学生还不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是水分子运动的结果,不能自发地从微观角度去分析物质的变化,对水的凝结、蒸发等司空见惯的现象不易产生探究的冲动。为此,本节的教学起点应当定位于从水分子运动的角度认识水的三态变化的实质。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从宏观上知道水的三态变化,能用蒸发、凝聚、凝固、液化等词语描述水的三态变化,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但是对于 “物质状态变了,其内部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中微粒怎么变?用微粒的观点怎么解释变化?”这样的化学问题还不能清楚认识,在这些问题的驱动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微粒观,让学生重新认识水的三态变化,初步认识物质变化的微观本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2、能够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水的天然循环现象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水的三态变化中水分子的运动特点,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 2、初步建立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自然界中常见的水的三态变化入手,让学生感知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分子的基本特征 难点:用分子的特征解释一些现象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 一、水的三态变化 固态T液态T气态(物理变化) 不变水分子的大小改变水分子的数目 分子间的距离分子的排列方式 二、分子的特征: 1、分子很小(体积和质量)。 2、分子间有间隔。 3、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教学反思: 本节课要通过实验、图片及多媒体等直观手段,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常见的有关分子的现象。让学生确实感受到分子的存在,能体会到分子很小、有间隔、 不停运动且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奇妙地跨越存在于微观和宏观之间的鸿沟,初步建立微粒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