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正确看待中国经济减速

怎样正确看待中国经济减速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

今年11月9日,习近平主席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对中国经济新常态进行了全面阐述和解读。他指出,中国能否抓住新的机遇,应对新常态下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他对与会企业领袖称,中国经济比以前更强韧,增速回落风险没那么可怕,暗示准备接受更低经济增速。他提到7.4%这一增速水平,或暗示政府对明年经济增长预期。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习近平认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在这三大特点中,长期最受关注的无疑是经济放缓的问题。自2010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后,中国经济出现了明显不同于前30年的特征,经济增速持续下滑,2010年~2012年经济增速连续11个季度下滑,2012年~2013年GDP年增速连续两年低于8%。这一增速持续放缓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大发展中从未遇到过的,对这一问题产生根源的判断,也直接决定着中国政府的经济政策走向。

应该承认,从过去的高速增长到今天的新常态,中国经济本身已经换上了“另一个轨道”,乘客会出现“晕车”等各种“不适应”这很正常。如何认识这种风险,如何转换思维,适应新常态,保持平常心,的确非常关键。

(二)经济减速原因分析

为什么经济高速增长不再持续?我国经济在经历了30多年年均近10%的高增长后,制约经济增长的一些主要因素已经或正在发生重要变化。这些因素的变化,导致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发生改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源和环境约束。30多年的高增长,是建立在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基础之上的。我们在获取高增长的成果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我国资源保有量急剧下降,好多资源型城市资源已经枯竭,大宗商品要大量从国外进口,环境污染也在加剧,污染带来的负的经济外部性迅速上升。二是人口、制度和全球化“三大红利”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递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战略,出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而出口扩大又主要得益于人口红利,即我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三是经济总量基数。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我国GDP总量只有3645亿元人民币,而2011年已经超过47万亿元,是1978年的128倍。在这样的经济总量基数基础上,要继续保持两位数的高增长,是很难做到的。

(三)新的发展机遇

尽管超高速增长时代已成过往,但习近平指出,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四大发展机遇。

首先,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2013年一年中国经济的增量就相当于1994年全年的经济总量,可以在全世界排到第17位。即使是7%左右的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

第二,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我们正在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有利于化解各种“成长的烦恼”。中国经济更多依赖国内消费需求拉动,避免依赖出口的外部风险。

第三大机遇则是结构优化升级,这也一直被学界视作重要的改革红利。今年前3个季度,中国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5%,超过投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46.7%,继续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分别为12.3%和11.1%,明显高于工业平均增速;单位GDP能耗下降4.6%。这些数据显示,中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质量更好、

结构更优。

第四大机遇来源于新常态下中国政府的大力简政放权。简言之,就是要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

(四)正确认识减速,展望未来机遇

任何一个国家经济的高增长都具有阶段性。一国经济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高增长之后,必然会减速进入平稳增长阶段。这是经济增速变化的规律,是不可抗拒的。目前,我国就正处于这样的经济增速转型期。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经济减速的客观性和必然性,客观看待和正确认识经济减速,完全不必因为经济减速而惊慌失措。我们必须摒弃“高增长偏好”和“高增长拜物教”,树立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理性、科学的经济增长观。

新常态下的中国仍然处在极为珍贵的战略机遇期。下一个30年,仍然属于中国黄金发展的30年,中国的增长方式将更加合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将大幅提升,经济发展带来的幸福感将更加包容,中国经济对全球的影响将更为深刻和全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