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服装出口的因素分析.

影响中国服装出口的因素分析.
影响中国服装出口的因素分析.

影响中国服装出口的因素分析

[摘要] 本文从绿色壁垒、服装品牌、服装质量、反倾销、环保服装五方面论述了中国服装出口的影响因素,对于推动中国服装出口、促进中国服装产业

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服装出口绿色壁垒品牌服装质量环保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我国是世界

公认的服装出口大国,服装出口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但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因素影响了我国服装的出口,现在从绿色壁垒、服装品牌、服装质量、反倾销、环保服装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绿色壁垒对我国服装出口的影响

1.欧洲的绿色壁垒正在呈现出向全球服装贸易领域迅速蔓延的趋势。它在

顺应国际消费潮流、满足人们对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愿望、为消费者提供

安全无害的产品的同时,也正在成为各国在世界贸易向自由化发展过程中调整

贸易关系、保护自身利益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正在以法

律法规、工业标准或符合性(合格性)评定程序等方式纷纷构筑这种绿色壁垒。中国的服装出口长期以来一直集中在我国香港地区、日本、美国和欧盟四大市场,出口额占据总出口的75%以上。其中出口我国香港地区的产品通过转口贸

易的方式,最终目的地也大部分集中在日本、美国和欧盟。因此,绿色壁垒及

其迅速向世界服装主要进口地蔓延的趋势对中国服装出口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事实上,这种趋向正在逐渐显现。

2.过高的国际依存度使中国的服装出口贸易面临极大的国际市场风险。有

专家预言,绿色、环保或生态安全型纺织品和服装将主宰未来的国际服装贸易

市场,并获得广泛共识。因此,在绿色壁垒的挑战面前稍有闪失,就会对中国

服装出口带来重大影响。统计表明,在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中,服装的出口

占了三分之二以上,而我国服装业的国际依存度更是高达50%以上,使我国的

服装业承受着过大的国际市场风险的压力。据测算,我国服装出口每下降一个

百分点,全国服装生产就要下降0.5个百分点,全国就会有3.6万人失业,社

会压力沉重。由此而对相关行业引起的连锁反应将会相当严重,这对中国纺织服装业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3.就目前中国绝大部分出口服装生产企业而言,无论是在管理水平、技术

水平以及产品开发能力和获得最新信息的能力方面都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因此,绿色壁垒的出现,无论是从观念、技术还是经济效益等各个层面上都会带

来很大的冲击和挑战。绿色壁垒的出现,必将从一个侧面对中国纺织服装业的

发展起到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尽管这种推动在一开始是有些身不由己和痛苦的。可以预料,以保护人类与环境为由推行“绿色”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将成

为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国际贸易摩擦的一大特点。

二、我国服装品牌对服装出口的影响

中国服装产业不仅规模世界第一,而且制造水平跃居国际主流市场的首要位置,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服装生产国、服装消费国,但中国服装品牌却淹没在众

多的国际品牌之中。中国服装行业由于缺乏完全属于自己的品牌而在出口贸易

中大打折扣缺乏品牌已经成为影响中国服装出口的软肋。现在是到了花大力气

创品牌的时候了。

1.在服装的生产和出口上,我国是大国,但在纺织品服装品牌上,我国却

是一个小国。一个很好的例证是,世界名牌Hugo Boss的精美衬衣在美国纽约

第54大街的售价高达120美元,而剖析这个价格会发现,其中60%以上的利

润给了销售渠道商,30%归了品牌商,而中国耗费大量资源、辛苦劳作的制造

商拿到的只有区区10%。而在竞争激烈的代工市场,有些国内制造商为了打压

竞争对手、拿到订单,不惜开出总售价8%左右的“超低价”。长此以往,企

业就会失去对国际市场流行趋势的把握能力,更加受制于人。

2.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商品最大的问题在于多年来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

表现,使西方消费者形成了“中国货=低货、低价商品”这样的固定概念。一顶标有‘中国制造’的帽子,中国人卖给美国人1美元,但美国人卖给美国人25

美元;一件中国制造的羊毛衫,在今年秋季广交会卖给美国商人的最低甩卖价0.8美元,而到了美国贴牌后的售价上百美元。我国的服装出口中,有50%以上的出口服装为来料加工;还有30%的出口服装由进口国提供商标、款式、纸样,进行复样加工;用中国自己品牌的出口服装仅占10%左右,且款式单一,多为

中式服装。附加值低、品牌意识淡漠是中国服装出口的顽症。

三、服装质量对服装出口的影响

1.由于我国现行的出口服装标准对一些服装内在质量指标无明确的考核要求,一些企业已经形成了质量就是外观和规格的模糊认识,对合同要求没有引

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在实际检验过程中出现了因色牢度等内在质量不符合合

同要求而被评为不合格的情况。随着国际市场对服装要求更趋内在质量要求的

趋势,合同订明内在质量要求的订单会越来越多,服装出口企业应该想方设法

适应这种变化。

2.我国是服装出口大国,加入WTO后,随着“关税壁垒”和配额的取消,

国际市场肯定会通过安全、卫生、环保等要求来限制我国服装的出口。我国的

服装出口今后肯定会越来越多地碰到这些要求。但是现在一些服装出口企业安全、卫生、环保意识淡薄,往往不注重这方面的控制和检测,造成了不必要的

损失。

3.实际上辅料、附件是服装的整体组成部份,辅料、附件的质量好坏肯定

会影响到整件服装的质量,一些企业为降低成本往往使用一些质量不高的辅料、附件,从而降低了服装的整体质量,使我国的服装在出口时受到限制。

四、反倾销对我国服装出口的影响

1.“过渡性保障机制”对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不利。显然,欧盟针对我特

定产品的过渡性保障机制,很大程度上是针对包括纺织品在内的中国出口竞争

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制定的。制定和实施这一保障机制的目的之一,就是

替代配额,继续保护本国、本地区有关产业的发展。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按照欧

盟过渡性保障机制的规定,欧盟对中国产品实施的有关数量限制,最长可以达

到4年,在世界市场竞争如此剧烈的今天,这样长时间地限制我国某一产品的

进口,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很有可能使我国相关产品的欧盟市场被他国占领

和取代。

2.“特别保护措施”不利于服装贸易一体化和中国服装的扩大出口。按理,随着服装贸易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一旦取消了服装配额,在中国服装产业与欧

盟相比存在明显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优势的情况下,欧盟对中国服装产品进口的

增加应当是合情合理的。但是,欧盟必将在此时实施特别保护措施条例,我国

服装企业对此应有充分的准备。美国商务部宣布,对原产于中国的针织品、胸衣和袍服实施特别保障措施,理由足中国这3种纺织品对美国出口激增。此举立刻使中美贸易纠纷升级。而欧盟官方和产业界都不同程度地对美国的这一做法表示支持。因此,我们有理由警惕欧盟步美国的后尘,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使用特别保护措施限制我国某些服装产品的进口。

五、环保对我国服装出口的影响

随着当今世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保护环境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呼声。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环保不可避免的与服装联系在一起,人们对服装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环境保护则是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环保对我国服装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

1.近年来,欧洲消费者对服装的关注热点已转向环保服装和纺织品。以欧盟为代表的一些发达国家陆续推出各种环保生态标签制度。出口到欧盟相关成员国的服装和纺织品,如果超出环保要求,就会被禁止进口。据统计,在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前三四年中,我国至少有价值200亿美元

服装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服装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服装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一、服装行业整体发展水平 服装行业是我国主要的出口创汇行业,对外开放程度很高。目前世界上主要的服装出口国有中国、韩国、意大利等,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也是主要的出口地区。(意大利是传统的服装王国,产品以迎合小批量、高档次的消费需求着称于世)。我国服装行业在九十年代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出口量远远高于其他国家。1980年—2001年世界服装出口总额增长倍,而同期中国服装出口增长了倍,美国增长倍;发展中国家泰国、印度分别增长倍和倍;从1994年起中国的服装生产和出口位居世界第一。2001我国内地服(图一:1980年-2001年部分国家服装出口增长状况) 装出口占世界出口额的%。排名第二的香港区,占世界出口额的12%。实际上香港出口中大部分为内地的转口贸易。如果加上通过香港的转口贸易,我国的服装出口在世界中处于遥遥领先地位。根据WTO2001年度报告数据计算,在世界主要服装进出口国家中,中国的服装竞争力系数(贸易顺差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接近最大值1,居各国之首。同年墨西哥和意大利的竞争力系数为,法国,德国,美国。 (图二:主要服装贸易国家服装产品竞争力比较) 在国际贸易配额限制的束缚下,多年来中国向设限区出口服装只占该区进口额的5%左右,而向非设限区出口的服装占到该区进口额的35%。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配额的逐步取消,WTO的《纺织品服装协议》中规定了纺织品服装设限国在2005年以前必须分阶段取消配额限制,但由于取消的比例是针对数量而不是金额,对4类产品也未规定每类必须取消的比例,因此在前三个阶段中,发达国家取消配额的产品主要集中在低价值的纱线、织物和制成品。而高附加值的,对其冲击较大的服装,其配额被发达国家挤到最

我国纺织业产业结构与外贸现状

中国纺织业产业结构及外贸现状 摘要:纺织行业作为我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镇化进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的纺织业行业的生产能力居于世界首位,纺织品出口量在世界纺织品出口总量中占据第一的位置。然而,纺织业外贸依旧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在那个背景下,本文从宏观的角度动身,对我国纺织业进展历程进行回忆,就我国纺织业外贸进行分析,找出我国纺织业外贸方面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纺织业外贸现状分析问题 一、中国纺织业产业结构 (一)中国纺织业的进展

1.全面建设时期(1950~1979年) 新中国成立之初,纺织产业的首要目标确实是尽快解决我国宽敞城乡人民的穿衣问题。为此,党中央提出依靠农业提供的天热纺织原材料,重点进展棉纺织业,同时兼顾毛、麻、丝纺织、针织以及化纤工业的纺织进展战略方针。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纺织产业进展成为一个品种丰富、工业门类齐全的产业。这一时期的纺织产业进展属于典型的自给自足模式。纺织品服装的出口专门少,用以换取一定的外汇以进口国民经济建设所需的其他必要的物资。 2.快速进展时期(1980~2001年) 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纺织产业的进展驶入了一个新的快车道,纺织产业的进展模式开始从内需导向型向出口导向型转变。这一时期的纺织产业抓住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对内不断深化企业改革,对外以出口创汇为突破口,接着扩大对外开放,进展外向型经济。通过内外并举的进展思路,不仅纺织产业的工业基础有了专门大的提高,同时纺织产业的外贸出口能力也持续增强。 3.全面提升时期(2002年以来) 2002年以后我国正式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国的身份参与

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0年,中国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极为严峻的各类自然灾害等挑战,虽然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框架基本稳定,但汇率不断升级、通胀压力不期而至、外部需求持续变化、资本流动大幅波动,宏观经济形势未可乐观,就如温总理曾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如果说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最为困难的一年,那么2010年是中国经济最为复杂的一年”,不过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使得2010年国民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 201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9年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加快1.2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1.9%,二季度增长10.3%,三季度增长9.6%,四季度增长9.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04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86481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05亿元,增长9.5%。 1.国内生产总值(GDP) GDP是最受关注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GDP增速越快表明经济发展越快,增速越慢表明经济发展越慢,GDP负增长表明经济陷入衰退。 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2010年前GDP为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3%,比上年同期增幅加快1.2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映国内消费支出情况,对判断国民经济现状和前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提升,表明消费支出增加,经济情况较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表明经济景气趋缓或不佳。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54554亿元,同比增长18.4%。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33689亿元,同比增长18.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0865亿元,增长16.1%。2010年自8月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幅连续五个月保持在18%以上,国内市场销售实现平稳较快增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3.进出口额 2010年全年进出口总额29728亿美元,同比增长34.7%。其中,出口15779亿美元,增长31.3%;进口13948亿美元,增长38.7%。进出口相抵,顺差183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6.4%。从月度同比增幅来看,2010年12月进出口受2009年高基数影响,增速正常回落,国内生产的放缓也是导致本月进出口增幅回落的重要原因。

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的最突出表现之一,是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生产能力。“中国制造”成为最重要的世界经济现象之一,它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国内经济状况和国际经济地位,而且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全球经济以至世界各国消费者的生活。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巨大发展和世界性影响,基于其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同时,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正在和将会遇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其中有些问题是对中国工业发展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挑战。本章作者从1995年起,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一个研究组对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持续的研究。本章是最近完成的若干研究项目所获得的一些分析结论和讨论意见。 一、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地位 自改革开放以来,以出口额和出口增长率所反映的中国工业的国际地位持续提高,特别是中国制造业在国际贸易中表现突出,出口额从1990年的443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7129亿美元,年均增长20%。2006年中国商品出口更是高达9690、8亿美元数值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的《2006年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一文。,其中制造业出口值估计为9067亿美元(见图14-1)。数据是作者根据历史数据推测而来的。

从产出结构的国际比较看,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明显偏高。1995~2005年,中国制造业占GDP比例为34%左右,而日本和韩国均低于25%。美国的这一比例自1995年以来也呈递减趋势,从1995年的18、92%降为2001年的15、16%。与其他下中等收入国家相比,中国第二产业比重明显偏高。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2004年,第一产业比重,中国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中国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9、3个百分点,同时远高于巴西、哈萨克斯坦和埃及三国,在所有列举的国家中是最高的,这与中国正处于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历史阶段有关。第三产业比重,中国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10、4个百分点,明显偏低(见表14-1)。而且,近两年,中国第三产业的比重还呈下降趋势,2005年为40%,2006年为39、5%。 中国制造业的持续高速增长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加之新闻媒体的传播和一些国家出于政治目的或集团利益的夸大性宣传,在全世界已形成了中国“工业大国”或“制造业大国”的形象。其实,客观地分析,从中国拥有13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1%,以及中国在历史上曾经占有世界1/4~1/3的产出规模的角度看,中国目前仍然是一个发展水平很低和收入水平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发达程度也不高。一方面,中国的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仍然很低;另一方

服装行业产业现状分析

2006国内服装行业产业现状分析 一、服装总体市场分析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的四大元素。人们把“衣”放在首位,可见衣服对于我们的重要性。中国人口十四亿,庞大的人口基数本身就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服装消费市场。同时随着中国国民收入的不断飞升,在2004年人均GDP 超过了1000美元后,中国市场将进入精品消费时代,服装消费将不再仅仅为了满足其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将向更高的心理需求、自我满足需求跃进,特别是几千万人口跨入中产阶级后,其对反映自身社会地位和品位的服饰的需求将越来越迫切,将成就一批抓住了该阶层需求的服装品牌。 国内服装市场将越做越大,市场细分将越来越小,但今后国内服装市场的消费趋势将集中在精品化和个性化上。 二、服装市场细分分析 1、性别细分 女装市场分析:女装市场一直是服装市场的大头,其一直引领着时尚和潮流,是时尚、个性的代表。女性购买服装的频率和金额是所有服装消费群体中最多的,有得女装者得天下一说。因此众多企业和资源混战在女装市场里,女装品牌众多,各品牌之间差距不大。据统计,排在前十位的品牌之间市场综合占

有率的差距并不大,总和也只在15%左右。国内女装品牌带有强烈的区域色彩,还没有一个能在全国形成规模和影响,例如颜色鲜艳、色块较大、结合时尚流行款式的“汉派”服装,带有江南文化气息的杭州女装产业和具有港澳风 格的深圳、广东虎门女装产业。众多国内女装品牌其定位基本是定位在中低档市场,在中高档市场上还没几家知名品牌。 同时随着国内消费者消费观念的成熟和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世界女装大牌也纷纷进军中国,国内市场越来越成为世界女装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女装品牌纷纷进住国内的一线城市,或专店或专柜。虽说其目前渠道较少,价格定位较高,但其对女装高档市场的影响和对国内女装时尚趋势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基本占椐了高档市场。同时国外品牌为了开拓更广阔的内地市场和占椐中高档女装市场,与国内品牌合作的步伐越来越快,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男装市场分析:根据国家统计局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中国男性人口数量为65355万人,占总人口的51.63%,比女性的比例略高,由此可见,中国的男装消费者构成了一个容量不容忽视的市场。目前我国男装业的发展已具有相当的基础:男装企业拥有现代化生产设备,产品市场定位相对明确,质量比较稳定。继2001年11家衬衫品牌荣获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评价的“中国名牌”后,2003年又有12家男西服品牌荣获“中国名牌”称号,我国男装产品实物质量的发展已达到一定的水准;品牌集中度较高、产业集群化发展速度较快;企业生产经营向系列化、休闲化、国际化、多品牌、多元化方向发展,企业投资领域不断扩大,企业间资源整合周期缩短;企业注

我国服装行业现状及前景分析精编

我国服装行业现状及前 景分析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

我国服装行业现状及前景分析 (1)服装行业现状? 服装行业是我国传统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近几年,我国的纺织服装业有着较大的发展,也在较大程度上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巨大的市场内需已经成为国内服装行业平稳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服装消费观念正不断成熟,对服装质量、特性、品牌文化内涵的认识在不断提高,特别是居民的消费更加注重个性化、舒适化、品牌化和时尚化。服装消费逐渐趋向于中高档化发展,我国服装采用中高档面料的比重在逐年增长。服装行业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舒适度的方向发展,有利于服装行业产品结构的升级,增强品牌服装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服装消费已经从单一的遮体避寒的温饱型消费需求转向时尚、文化、品牌、形象的消费潮流。中国服装消费市场正沿着:需求消费→时髦消费→时尚消费→个性消费,这样一个由低到高的品牌消费需求轨迹进行着变革。? 服装行业具有周期性,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服装产业发展有所放缓,该板块出口与贸易收入大幅减少,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步回暖,纺织服装业景气度也逐步回升。2010年,中国服装行业出口和国内零售出现明显的恢复性增长,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为5,874亿元,同比增

长%。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10年纺织服装出口额累计达2,亿美元,同比增长%;2011年纺织服装出口额累计达2,479亿美元,同比增长%。2012年1季度,我国纺织品服装累计贸易额亿美元,同比增长%,其中出口亿美元,增长%,进口54亿美元,增长5%,累计顺差亿美元,增长%。?国家“十二五”规划将增加居民收入作为“十二五”发展 多项指标中的重中之重,中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内需 将得到增长,居民对纺织服装的需求将日益增加。随着中 国城镇化率的上升和城镇居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居民消 费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带动了衣着消费 的深刻变化。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2010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获得整体提升,年均复合增长%;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上年增长%,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011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1,元,比2010年提高%,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支出比2010年提高%,按可比价格计算提高%。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预计,2011年至2020 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增长率为%左右;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支出增长率为15%左右。? 2007-2011年消费品及衣着消费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服装协会?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的现状

当前xx宏观经济的现状 我国当前的经济运行现状可以从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着手。从经济增长来看,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复苏缓慢,复苏的基础还稳定;从就业上看,大量中小企业倒闭,失业人数上升,社会有效吸收就业,再就业的能力明显不足;从物价上看,当前出现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大宗商品价水平持续上涨;从国际收支看,总体顺差任然存在,但顺差额在减少。 1.经济增长GDP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日趋佳境。尤其是1996年底中国宏观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以来的十年间,中国经济走过了一段持续“高增长,低物价”的辉煌历程,从而使中国经济彻底摆脱十年前“大起大落”的周期性波动特征。2006年中国GDP更是大增 10.7%,GDP总量首次突破20亿大关。 从长远看,中国庞大的农业劳动数量和“三农”问题仍将是困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有转变的最大难题,尽管我们的工业GDP比重曾高达50%以上,但事实上我们仍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这便是矛盾的症结所在。同时,节能消耗和环保任务十分艰巨。 为此我们国家和政府已经出台一系列产业政策并采取相关措施,大力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国将大力发展无污染高技术的第三产业。 2.就业方面 劳动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经济资源,一国的国民收入中,很大一本分来自劳动力的贡献,因此,对劳动力必须加以充分利用。而劳动的实现就是就业。 只靠市场机制不能保证充分就业,必须引入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我国目前的失业率是4%,由于产业的转型,许多产业都向高技术方面发展,需要的劳动力急剧下降,由于现在许多企业都需要知识型人才,导致一大部分非知识型人失业找不到工作,在家滞留。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3.通货膨胀

中国近现代服装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服饰发展史(1912年以来) 近代 辛亥革命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华民族的服饰进入了新时代。在此之前,改良主义者康有为于1894年、外交大臣伍廷芳于宣统初年,曾上书改革服制和服式;中国留学生也改穿西装。随着中外交流的加强,五彩纷呈的服装终于冲垮了衣冠等级制度。传统的袍、衫、袄、裤、裙越来越多地接受西方服饰影响,并被许多新品种新款式取而代之。 民国初年出现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并行不悖的局面。穿着中西装都戴礼帽,被认为是最庄重的服饰。孙中山提出自己的主张,他认为:“礼服在所必更,常赐听民自便。”希望能有一种“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的服装式样。于是,孙中山决心自己设制服装。他经过缜密思考,精心设计,并征求意见,终于创制了一套具有我国民族特点的简便服装——中山装。 20年代前后出现中山装,逐渐在城市普及。 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装之所长。它是以广东便服为基样,在直领上加一翻领,如同将西装内衬衣的硬领“移植”过来。这样使上衣就兼具了西装上衣、衬农和硬领的功用,穿起来显得很硬挺。同时,又将便服或一般西装的三个暗袋改为四个明袋,如此“双双”、“对对”,颇具均衡对称之感,很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点。又在上下左右四个衣袋上加上软盖,并各订扭扣一枚,既美观又安全,可防袋内物品遗失。下面的两个明袋采用能缩涨自如,颇具弹性的“琴袋”式样,旨在便于放置书本、笔记本等必需品之用。如此一小事,也足以证明一代伟人好学心切,随时不忘读书的美德。孙中山开始设计上衣的钮扣有七个扣子后来为了方便起见,改成了五个。这就是小翻领、四袋、五扣的中山装上衣。孙中山还参照西装裤的式样亲自设计了中山装裤子:前面开缝,一律用暗扣;左右两侧各置一大暗袋;右前部分设一小暗袋,俗称表袋,也可藏用。这种裤子穿起来很方便,裤袋也可放置随身携带的必需品。此外,裤袋的腰部打褶,裤管翻脚也有异于其他服装,成为中山装的特色之一。孙中山亲自设制了新服装,又亲自带头在各种场合穿着。因为,这种服装优点很多,主要是外形美观大方。可以使用高级衣料制作,也可以使用一般布料制作。既可以作为礼服,又可以作为日常使服。因此,很受群众的欢迎,将它称为“中山装”。后来,经孙中山大力提倡,普遍推广,一时穿“中山装”,举国崇尚,蔚为凤尚。 在这个时期旗袍同样也深受欢迎。20年代以来,妇女喜爱旗袍,旗袍逐渐成为时装而不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服饰崇尚简朴实用。 据资料记载,最早穿袍旗的汉族妇女是上海的女学生。她们穿着宽敞的旗袍,引起了各界妇女的羡慕,并纷纷仿效。同时,社会舆论对此也大加赞扬。于是,旗袍竟成了当时女子最时髦的服装。 20年代初,旗袍开始普及,其式样与清末的没有多少差别。但不久,旗袍的袖口逐渐

广东服装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

1、前言 (5) 2、文献综述 (6) 比较优势理论回顾........................ 错误!未定义书签。 3、广东服装出口现状...................... 错误!未定义书签。. 服装出口现增长乏力局面 ................ 错误!未定义书签。.服装外贸行业利润下降,出现企业倒闭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广东服装出口存在的问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国外针对服装企业的反倾销诉讼增多 ........ 错误!未定义书签。欧美绿色技术壁垒日益苛刻 ................ 错误!未定义书签。出口成本相对优势逐渐缩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广东纺织服装业品牌建设程度不高 ........ 错误!未定义书签。出口退税率降低对服装企业的负面影响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对出口产生不利影响导致出口增量下降.....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小出口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困难........... 错误!未定义书签。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压力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促进广东服装出口贸易增长的对策........ 错误!未定义书签。以”一带一路”为主线,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企业应积极应对国外反倾销 ................ 错误!未定义书签。加快技术进步,调整产品结构及产业结构.... 错误!未定义书签。加快专门人才的培养...................... 错误!未定义书签。加大研发投入............................ 错误!未定义书签。努力打造国际知名品牌 .................... 错误!未定义书签。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策略选择 ............ 错误!未定义书签。提高产品的科技水平,跨越绿色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错误!未定义书签。 研究符合WTO规则的各种规避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拓宽销售渠道,深入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总结.................................. 错误!未定义书签。注释:...................................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论文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由企稳回升走向全面恢复的关键阶段,应努力保持来之不易的经济成果,妥善处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与困难,为下一阶段经济平稳运行打好基础。宏观调控应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一、国民经济全面恢复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1.消费增长保持稳定 (1)推动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政策因素将继续成为支持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二季度家电、汽车、节能产品消费政策将继续完善,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的措施将进一步落实,“万村千乡”和“双百”工程建设将深入推进,政策对消费的推动作用依然较强。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将提高社会消费意愿。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同比增长9.2%,比上年同期加快0.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同比增长7.5%。根据一季度人民银行储户问卷调查,城镇居民判断收入增加的占比从2009年二季度的12.6%回升到2010年一季度的21.3%,实际收入与收入预期的改善将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与意愿。三是世博会召开刺激消费增长。二季度世博会在上海举行,届时周边地区旅游、会展等生活性与生产性服务消费将大幅增加。四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将促使消费名义增速走高。2009年二季度CPI同比负增长1.3%,而今年二季度CPI呈明显上行趋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将提高。 (2)抑制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国家近期连续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在二季度显现,与住房相关的家具、建材消费增长将趋缓。而且,前期房价涨幅过大,对已买房居民下一阶段的其他消费形成一定制约。二是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将减少当地居民收入,降低居民生活水平,导致局部地区消费能力下降。三是近期粮食、蔬菜、水果价格涨幅较高,成品油价格调整,不利于居民实际购买能力提高。 总体而言,消费需求将保持稳定,初步预计,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9%。 2.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一是翘尾因素提高二季度物价涨幅。经计算,二季度CPI翘尾因素为1.6个百分点,PPI为4.4个百分点,分别处于全年翘尾值次高和最高水平,即使不考虑新涨价因素,二季度CPI与PPI也将呈现一定幅度上升。二是输入型物价上涨动力增强。世界经济复苏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国

中国服装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服装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服装行业概述 1.1服装行业概要 在所有的行业中,服装行业是个永恒的朝阳产业。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消费国,因此与时尚潮流的密切接轨,使人们的服装更新频率日益频繁。服装制品的内需市场正由量的膨胀向质的细分化、多样化方向发展。领域也从正装到晚装、个性化时装,从一般设计到多元化设计方向扩展。流通也随着传统的流通体制转变为当今大型时尚购物中心、品牌商店、网上购物等新的流通方式。由于全球化的影响,消费者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很大变化,服装的个性化、多样化、差别化加也正加速化。随着全球经济的加速化,服装业界的海外贸易也逐步增加,海外贸易的方式也将向多样化发展。 1.2 服装行业现状 2007年,服装行业大企业纷纷出手开始了新一轮“圈地运动”,原来在从业于沿海发达地区回乡创业的“新企业家”队伍也在内陆省份开始圈地建厂,圈地的目标主要集中在江苏苏南地区、安徽省、江西省、四川省、河南省、重庆市等省市地区。杉杉、雅戈尔、报喜鸟、红豆、波司登等上市公司率先在上述地区大规模投资,法派、培罗成、高邦、凯撒等大企业也将西服、衬衫、职业装等大类产品生产线迁往外省。同时,承接转移的内陆地区也在进行着“招商战”,通过专业工业园区建设、服务手段升级、劳动力供给和培训、经济政策优惠等手段来吸引优质资产投资。《中部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暂行办法》等法规政策也推进了梯度转移进度。 梯度转移的原因主要有几点:承接外销订单转移。鉴于劳动力供给不足、成本上升、能源紧缺、环境保护等因素影响,沿海地区以无法按照原有价格完成附加值较低的产品加工,海外客户在寻找转移这类产品加工的承接地,一部分订单转到了比我国更具报价优势南亚国家,另一些订单则转向了有一定产业基础的中国内陆省份。转移的主要产品有针织服装、休闲类服装、童装、牛仔服装等。 属地化销售的产品本土化生产。过去几年,一些沿海地区品牌争相开辟中西部地区市场,经过一段时间的竞争淘汰,部分品牌已经稳固了中西部地区主要城市市场,并以此为原点向周边城市和地区辐射。为了满足市场对产品更新速度的需求,一些品牌将部分生产转移到这些内陆地区。不仅生产,还包括物流系统建设的触手也伸入了中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

中国、印度制造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及竞争力比较

中国、印度制造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及竞争力比较 [内容提要]从2003年开始,印度制造业发展迅速,印度已经与中国在电子及通讯设备、纺织服装、生物医药、汽车零配件制造等领域展开竞争。中国与印度制造业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发展路径、不同的制度环境、不同的产业竞争优势。中国制造业要想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速度和提升其竞争力,需要借鉴印度的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通过现代服务业来带动和提升现代制造业。而印度制造业的发展除了要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外,还要进一步提高政府经济决策效率,减少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干预。这样两国的制造业才能在竞争与合作中求得发展。[关键词]中、印制造业,制度环境,竞争力 在人们传统的概念中,印度依靠电子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承接IT产业外包,带动了经济增长。然而,从2003年开始,印度制造业发展迅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正在崛起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一支生力军。根据印度中央统计组织的统计报告,2003年印度制造业增长了7.3%,2004年上升至9.2%,2005年更是达到11%,发展势头相当迅猛。印度将与中国在电子及通讯设备、纺织服装、生物医药、汽车零配件制造等领域展开竞争。那么印度制造业能否超越中国?中、印两国制造业的制度环境有何差异?二国制造业发展路径、竞争优势是哪些?分析这些问题有助于中、印两国制造业展开竞争与合作。 中、印两国制造业发展的路径 20世纪80年代早期,中国和印度的经济总量及人均GDP大体相

当,中国于80年代初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一大批乡镇集体企业迅速发展,这其中包括江苏的纺织服装业,浙江、广东的五金、电器及家用电子产品。所以,乡镇集体工业是80年代中期中国制造业的主体。80年代后期,对外开放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吸引外资的政策环境和基础设施进一步优化,最早的一批日资、韩资及台资企业进入中国内地,这批外资企业主要以合资、合作的形式投资于纺织、服装、鞋帽、玩具、食品及化工行业。在贸易形式上属于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性质。从90年代开始,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开始大规模地进入中国内地。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得益于台资企业的大规模投资,1990年前后,台湾建立了从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到市场营销的完整集成电路与电子计算机制造体系。然而,从90年代中期开始,受互联网经济衰退的影响,全球IT产品市场需求下降,制造商的产品价格和利润也随之下降。而中国内地却拥有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良好的地理区位优势,所以,从90年代初,台商主要将广东、福建作为电子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从1994开始,外商纷纷将上海、苏州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生产加工基地,其中75.6%的企业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的形式从事加工出口贸易。同样,2000年以后,国际通讯设备市场一路下滑,而中国的移动通讯设备市场需求旺盛,尤其是个人移动通讯市场以每年40%以上的速度增长。日本、韩国、香港、欧盟的国际移动通讯设备制造业巨头纷纷将生产地转向中国,如三星、日立、爱立信、阿尔卡特将其产品CDMA、GSM及小灵通(PHS)以及固定网络、移动网络、宽带接入、智能光网络、多媒体及网络应用的生

服装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服装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一、服装行业整体发展水平 服装行业是我国主要的出口创汇行业,对外开放程度很高。目前世界上主要的服装出口国有中国、韩国、意大利等,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也是主要的出口地区。(意大利是传统的服装王国,产品以迎合小批量、高档次的消费需求著称于世)。我国服装行业在九十年代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出口量远远高于其他国家。1980年—2001年世界服装出口总额增长4.86倍,而同期中国服装出口增长了21.81倍,美国增长5.56倍;发展中国家泰国、印度分别增长13.26倍和10.22倍;从1994年起中国的服装生产和出口位居世界第一。2001我国内地服 (图一:1980年-2001年部分国家服装出口增长状况) 装出口占世界出口额的18.8%。排名第二的香港区,占世界出口额的12%。实际上香港出口中大部分为内地的转口贸易。如果加上通过香港的转口贸易,我国的服装出口在世界中处于遥遥领先地位。根据WTO2001年度报告数据计算,在世界主要服装进出口国家中,中国的服装竞争力系数(贸易顺差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0.94,接近最大值1,居各国之首。同年墨西哥和意大利的竞争力系数为0.37,法国-0.36,德国-0.48,美国-0.77。

(图二:主要服装贸易国家服装产品竞争力比较) 在国际贸易配额限制的束缚下,多年来中国向设限区出口服装只占该区进口额的5%左右,而向非设限区出口的服装占到该区进口额的35%。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配额的逐步取消,WTO的《纺织品服装协议》中规定了纺织品服装设限国在2005年以前必须分阶段取消配额限制,但由于取消的比例是针对数量而不是金额,对4类产品也未规定每类必须取消的比例,因此在前三个阶段中,发达国家取消配额的产品主要集中在低价值的纱线、织物和制成品。而高附加值的,对其冲击较大的服装,其配额被发达国家挤到最后阶段取消。如美国最后阶段应取消配额比例为纱线12%,织物59%,制成品13%,服装83%。因此2005年配额完全取消后,我国服装的出口空间将被彻底打开。 服装行业的特点使我国劳动力低廉的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美国Werner国际咨询研究所提供的2000年国际纺织服装业每小时美元工资数据显示,我国纺织服装业每小时工资为0.69美元,排名世界第48位。分别相当于日本的1/37,美国、西欧的1/20左右,韩国的1/8;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劳动力成本优势不明显,但我国纺织业工人的劳动技能、勤奋度和组织纪律性等综合素质要远远胜过他们。近几年虽然我国东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但我国中西部的劳动力优势还远远没有释放,随着西部开发的推进,我国劳动力优势将为纺织业出口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至少在未来十几年内,在平等竞争的前提下,我国服装业具有绝对的国际竞争力。 十三亿人口是我国最丰富的资源,是发展服装行业的非常优质的土壤和市场空间。从

宁波服装出口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定稿

目录 中文摘要 (1) Abstract (1) 一、宁波服装出口的现状 (1) 1、服装出口贸易的规模 (1) 2、服装出口市场 (2) 3、服装出口贸易方式 (2) 4、服装品牌发展情况 (3) 二、宁波服装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3) 1、宁波服装出口面临的国际方面的问题 (3) (1)国际服装市场竞争 (4) (2)贸易保护 (4) 2、宁波服装出口面临的国内方面的问题 (4) (1)国内市场竞争 (4) (2)原材料价格,劳动力价格的上涨 (4) (3)人民币的升值 (5) 三、服装出口的对策分析与建议 (5) 1、企业方面 (5) (1)开拓新市场,实现市场多元化 (5) (2)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品牌战略 (6) (3)推行“科教新贸”,以质取胜 (6) (4)建立市场快速放映机制,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6) (5)培养引进各种人才,构建人才优势 (6) 2、政府方面 (7) (1)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7) (2)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系统 (7) (3)产业结构的调整 (7) (4)实施奖励机制 (7) 3、行业协会方面 (7) (1)发挥广告的作用,组织产品展销会 (7) (2)积极做好行业内部培训 (7) (3)规范行业秩序 (8) (4)信息共享 (8) 四、结语 (8) 参考文献 (9)

宁波服装出口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2008级4班卢正花 指导教师潘曦 中文摘要:服装业作为宁波经济发展和出口创汇的传统支柱产业和城市产业,一直以来对宁波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作为服装出口大市的宁波,做中国的服装产业也出口甚大。为此,本文立题,在讨论国内外形式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宁波服装出口的现状,分析宁波服装业出口所面临的问题。然后从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三个层面提出应对宁波服装出口问题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宁波服装出口现状 Abstract:The clothing industry as ningbo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traditional export pillar industry and urban industry,In ningbo has bee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has important function, at the same time, as the leading market clothing export ningbo, making Chinese clothing industry is also export is great. Therefore,this paper LiTi in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discussed on the basis of the form,the paper expounds systematically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ningbo clothing export,ningbo garment industry analysis with the problems of export。And then from the government,enterprises and industry association three levels corresponding ningbo clothing exports of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Ningbo clothing export situation 一、宁波服装出口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我国是世界公认的服装出口大国,服装出口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宁波又是中国服装出口的大市,近几年来,宁波服装出口出现了新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状况分析

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状况分析 目前,我国宏观经济仍面临着不少下行压力,如企业利润增速低迷,过剩产能仍有待消化,出口需求疲软,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呈上升趋势等等。但总体上看,支持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仍然存在。 一、就业形势较为平稳 近几年来,我国的就业形势是不容乐观的,特别是大学生的就业情况越来越严峻。在我国,就业吸纳人员最多的就是服务业了,并且这几年来服务业所容纳的就业人员也越来越多,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服务在加速发展,创造了许多的就业岗位,解决了许多的就业人员,这也得益于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发展与就业之间是有很大的关系的,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有一定的增强作用,预计在2015年新增的就业人数可超过1000万人,总体的就业压力不大,但是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以及农民工的就业形势是相当严峻的,国家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较多地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以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二、物价温和回升 从物价方面来看,我国的工业消费品的物价基本上保持稳定,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处于平稳运行的状态之下,通货膨胀的压力不大。从服务价格来看,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劳动者的工资逐步上涨,使得一部分生活服务品的价格上涨。从食品价格来看,大部分的粮食都增产,粮食价格比较稳定,但是相对来说,蔬菜、肉类的价格会微涨,这可能与劳动力工资上涨有一定的联系。除此之外,从资源产品方面来看,近几年的资源性产品在不断地改革,资源性产品的价格上涨,出现高物价的局面,这与国家实行的节能减排,提倡节能减排的政策有一定的联系。此外,纵观全国的房地产业,房价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房价实现了小幅度上涨。 三、国民经济依然保持平稳增速 纵观宏观经济的发展态势,我国的经济依然保持快速增长,其发展的潜力还

中国服装行业现状的分析

中国服装行业现状的分析 一、行业概况 二、中国服装行业产业集群现状 1、服装产业集群概况 2、服装产业集群特征 3.影响服装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我国服装行业单个企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产业深度发展 (二)国内服装市场面临“洗牌”。 (三)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同等重要。 四.行业政策分析 1、国际环境 2、国内环境 3、外贸政策 4、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的投资收益大幅度增长。 5、收购兼并的步伐在加快 6、人民币升值对纺织品服装出口几多影响: 五、行业竞争分析 (一)国内状况: 一、市场概况 二、竞争形势 三、销售管道 四、进口及贸易法规 (二)国际情况: 一、优势分析 二、劣势分析 三、外部威胁 四、竞争战略选择 六.行业关键成功因素分析 (1)政府关系资源 (2)资金状况 (3)市场灵敏度 (4)品牌效应 七、行业内重要企业分析 (一)、才子中国男装的国粹 (二)、庄吉:行百里者半九十 评价:行业概况要点明确,数据也很新。

一、行业概况 中国是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服装消费国和生产国。近几年中国的服装业有着较大的发展,服装业的发展大大推动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2005年纺织服装的总产值约占全国总产值的十分之一,并已连续五年出口创汇顺差第一,服装产业一直为中国出口创汇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中国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服装生产加工基地,全世界每三件服装,其中一件来自于中国生产。 2007年1-12月份,中国规模以上服装企业累计完成服装产量201.59亿件,其中梭织服装94.56亿件,针织服装107.03亿件,与2006年同期相比分别提高了14.36%、13.13%和15.47%。规模以上企业产量约占全行业服装总产量的39%,比上年同期提高了近6个百分点。2007年全行业服装产量为512亿件,与2006年持平,其中:梭织服装178亿件,同比下降1.11%;针织服装334亿件,同比增长0.60%。 2008年1-3月,累计生产服装431221万件,累计同比上涨5.87%。1-3月份全国梭织服装累计产量198424万件,累计同比增长5.93%;全国针织服装产量累计为232797万件,累计同比增长5.81%。 在国家的“十一五”中,国家明确指出,未来5年服装行业发展的重点任务是:加大、加快服装自主品牌建设,吸纳国际化设计人才,提高产品设计能力;加强产品设计和市场推广;积极寻找国际市场突破口,利用国际化营销手段,提高自有品牌出口比重,力争到2010年形成若干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积极推广使用先进服装设备,到“十一五”末行业国际先进水平设备比重要达到50%,劳动生产率提高到70000元/人/年。 面对一直向好的国际国内市场和政府扶持力度,服装业如何把握好商机,把自己最好产品展现出来,使在长期的发展中做大做强,是服装行业管理者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下面我就自己对行业的认识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与大家共同学习与提高。 二、中国服装行业产业集群现状 1、服装产业集群概况 近年来,我国服装产业日益向集群化发展,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三角洲三大经济圈为辐射中心,在服装主产区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福建省等地,围绕着专业市场、出口优势、龙头企业形成了众多以生产某类产品为主的区域产业集群。如河北容城的衬衫,山东诸城的男装、即墨的

中国近代服装发展的变化历程

中国近代服装发展的变化历程 20世纪50年代的服装时代背景: 20世纪50年代以后,全国处于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人民全力投人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潮流中。工人、农民的社会地位得到很大提高,全社流朴素美,在穿着上更趋向于实用,结实,逐渐形成了蓝、灰,黑的时代。五六十实行计划用布,定量供应,做一件大褂比较费料,所以长袍也逐渐没落,取代的是一些方便节省的衣着形式。同时,革命的热情激励中国青年学生穿起了象征革命热情的服装。进驻各个城市的干部都穿灰色的中山服,青年争相效法,随后社会各行各业的人也把长袍、西服改做成中山装或军服。 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前,中国社会仍存在各种不同的阶层,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也因此比较复杂。而中国社会地域发展的不平衡也使不同的服装在中国得以发展,西式服装在沿海的一些大城市依旧十分受欢迎。 到了1956年1月,政府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改进服裝的宣传,号召美化人民的穿着。这时许多织布厂加强设计工作,出现了一批新品种、新花色。穿花衣的妇女和儿童逐渐增多,男子服饰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变,但色彩依然比较单调。 当时典型的服饰及形象 男子服饰 新款中山装。新中国成立以后,新款中山装成为全国城乡广大人民普遍穿着的日常服裝,具体款式为:前襟4个口袋、5粒纽扣,袖口各3粒纽扣,立领上装翻领,后背没有横带。中山装在以后发展成为我国现代男子服饰中最具代表意义的品种之一,他将中国的传统意识融入其中,并结合了西装的样式,和旗袍一起成为中国现代服装发展的有益借鉴。 还有衬衫和大衣。村杉主要有两种:一为长袖衬衫,直摆,尖领或方领,克夫袖,以为白色,也有淡蓝色和灰色;二为短袖衬衫,样式为翻领、翻驳头,胸前两只袋,门襟4粒纽或硬领,以及不翻驳头,胸前一只带,门襟6粒纽。大衣。男子冬装除中式棉袄外,还有棉大衣或呢大衣。款式为翻驳领,贴袋或插袋,明门襟或暗门襟,单排扣或双排扣,装袖。女子服饰 20世纪50年代初期,作为正统服饰的代表—旗袍,仍然被城市的一些中老年妇女所穿着。到50年代后期,随着女性就业队伍的扩大,穿着旗袍的人越来越少,到“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机会销声匿迹。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一字领好八字领的衬衫十分普及,面料为细布或府绸。女子冬装主要是中式棉袄加罩衫。列宁装是当时党政机关和基层工作人员常穿的服装,具体形制是大驳领,双排八粒纽,斜插袋,束腰带,主要为女子穿着,但在当时是男女通用的服装。进入50年代中期,“春秋衫”被各种年龄层次的妇女所喜爱。形制是翻领,装袖,直襟,四粒纽,可开关门襟驳头,一字领或八字领,前身两只大贴袋,外观稳重大方。到以后又流行拉链衫和央克衫。 50年代末期起,连衣裙逐渐成为我国中青年妇女夏季的日常服装。 廓形有束腰型、直身型、旗袍型,马甲型等;袖型有泡泡袖、无袖等;领型有无领(包括圆形、方形、椭圆形,“V”字形、“U”字形)、装领等。而料常用各种印花或素色的丝绸、全棉、棉涤,款式主要有细褶裙、喇叭裙等。 服饰品女子基本不化妆,发型日趋简化,姑娘们爱留辫,上了年纪的妇女一律齐耳短发。男子发型更简单,有梳理整齐的“西装头”和“平头”。 20世纪60至70年代的服装时代背景 进入20纪60年代,中国连续3年自然灾害,粮食大减产,棉花也连年歉收,纺织品和针织品产量都比往年下降。这个时候又受计划供应的限制,布票的数量比较少,人们在购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