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开展党史教育的载体探析

高校辅导员开展党史教育的载体探析
高校辅导员开展党史教育的载体探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812565597.html,

高校辅导员开展党史教育的载体探析

作者:邱月盈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6年第01期

内容摘要: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之中蕴藏着丰富的营养。高校辅导员要以人际关系、班会

和党课、班级宣传园地、网络、活动为载体,积极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大学生党史教育,切实增强党史教育的实效性,以促进当代大学生早日成为德才兼备的国之栋梁。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党史教育载体

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神圣使命。大学生对党的历史是否认识,

对党的感情是否深厚,对党的事业是否关心,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长远发展。但是目前在一些高校,大学生的党史教育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党史教育主体单一,基本上仅仅是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党史教育的专业性、权威性欠缺,教育内容不够丰富,教育手段仍然过多地停留于说教式和灌输式,缺乏感染力和影响力,从而导致部分大学生对党的认识也较为模糊,尤其是对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和丰功伟绩知之甚少。因此,加强大学生党史教育是高校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

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辅导员对大学生加强党史教育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高校辅导员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推进大学生党史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辅导员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党史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大学生应对网络时代的挑战

网络已经成了当代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他们产生着广泛而

深远的影响。当前,互联网上的党史信息大多数都能正确反映党的历史,对大学生具有积极的教育作用。但由于国内外敌对势力不择手段地对我国实行分化西化的图谋,他们不断地试图利用网络在思想文化领域进行渗透,来达到与我们争夺青年大学生的险恶目的。因此,他们不时在互联网上发布一些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污蔑攻击的信息。显然,这些有害信息严重背离了我们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年轻大学生的思想尚未成熟,意志薄弱,难免可能会受到这些有害信息的侵蚀。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党史

学习就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因此,高校辅导员必须肩负起责任,主动出击,迎接挑战,不断增强党史教育力度,扩大党史教育覆盖面,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占领网络阵地,坚决抵制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有利于完善思政课主阵地的功能

【如何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大学生媒介素养

【如何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大学生媒介素养 怎样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注意的问题。下面是给大家搜集的如何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文章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学校: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提供媒介素养学习环境 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西方国家形成规模。我国的一些高校近些年也开始开设“媒介素养”课程。如上海交通大学,他们的课程着重从媒介的特征、媒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能力、质疑评估能力、创造制作能力等方面进行系统讲授。该课程除了作为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之外,还作为选修课向全校学生开放。其他高校也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向学生传授这些内容。讲座、讨论、学术报告都可以,师资可以是专业的教学人才,也可以是从社会媒介或者校园媒介聘请的从业人员。 要培养、提高学生的分析、解读信息的能力,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可以通过对国内外不同媒介对同一新闻事件的不同报道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对差异点的发现与分析,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不同的取舍彰显了什么,又隐藏了什么。这样的分析,能够使

学生对大众媒介的生产传播过程有一个更为直观和感性的认识,提高辨别信息的能力,看到信息背后的信息,发现新闻背后的新闻。 高校还应面向所有学生设置与计算机、网络有关的一系列课程。使大学生完全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具备创造传播信息的基本素质、提高创造传播信息的质量。 高校媒介可以让一部分学生参与报纸出版和电视新闻制作。目前,很多高校都有大学生记者团、大学生通讯社,这些学生可以参加高校报社和电视台组织的采访活动,在报社和电视台人员的指导下撰写新闻稿件,拍摄电视素材,熟悉等工作程序。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了解到媒介上的信息都是经过特意选取、组合、安排的,体现的意图,传达某种声音,而非纯客观的,不一定是事件的真实呈现。 记者团把这种意识和能力进一步辐射,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 践活动,比如制作班级小报、DV比赛、校园新闻博客等形式,让广 大同学参与到整个制作流程中,从而提高大学生整体的实践能力。 大学生:主动提高自己的媒介知识,媒介道德和媒介能力

关于学习“媒介素养,提高媒介素养教育能力”心得体会

关于“学习媒介素养,提高媒介素养教育能力”心得体会 上次开家长会听了关于“提高媒介素养教育”受益匪浅,感谢学校给我们家长提供这样学习的机会,也给我在以后教育孩子的方式上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 先谈一下我对“媒介素养”的理解:首先是媒介,顾名思义媒介就是我们日常可以接触到的媒体种类,报纸、电视、电影、杂志、网络等可以接受信息的终端;素养,我理解是素质、教养;即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引导孩子自己在各媒体终端学习,达到提升进步!作为家长我觉得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鼓励孩子接触不同的媒介终端,争取各方面提升; 人类已经步入信息时代,成千上万的信息以每秒上亿条的速度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与不自觉的参与其中,公交上的电视、学校广播、手机、电脑等,这些媒介终端都在不知不自觉中提供各种信息给孩子们。 对于这个年龄段来说,看报、看杂志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解读信息的能力,每则新闻所讲的大概内容看后是否可以复述。看古装电视剧可以了解历史典故,看纪录片可以扩展视野,看娱乐节目可以培养孩子幽默感,上网可以和不同的人交流,起到学习的效果!但是这一切的东西都是基于正确的价值导向为前提,放任孩子自己去学习绝对不行,因为信息太多,孩子的鉴别能力有限,好奇心可能将孩子带上偏路! 二、正确引导,以身作则,培养兴趣 报子有各种小广告,电影电视网络不适合青少年的东西就更多了,不雅视频、不健康游戏、暴力、毒品等等;孩子们的鉴别能力和认知能力有限,这个年龄阶段孩子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所以正确引导尤为重要。不过孩子逆反心理往往使我们的引导事半功倍,我觉得我们可以做以下工作: 1、利用机会和孩子一起经历学习,适当赞同他的看法,当他碰壁发现行不通时,再阐述我们的观点; 2、举例子,树立榜样,找周围优秀的孩子给他树立榜样,举一些负面的例子给孩子,让其总结学习 3、加强监督,当发现孩子走偏时,马上提醒,表明我们对此事的态度,适当处

高校安全法制教育的工作计划

高校安全法制教育的工作计划 为维护普通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依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坚持依法治校,规范管理行为,坚持管理与加强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等学校学生应当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自觉遵守宪法、法律、法规,遵守学校管理制度,遵守《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和公民道德规范。结合我院实际,制订如下工作计划: 一、以尊重理解为主旋律,进一步强化民族团结教育 工作目标:我院少数民族的学生比例逐年增多,而少数民族学生存在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我们在教育管理时,不仅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严格要求、严格管理,而且要充分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信仰,同中存异,处处给他们以集体的感觉,以和为贵。 工作措施: 1、建立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反应快速敏捷的班级学生信息员队伍。(由各班班主任完成,将学生信息员名单报辅导员处备案)。 2、每学期召开*次民族团结的主题班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反分裂斗争再教育。(班主任完成,将主题班会记录交辅导员处备案) 3、建立民汉班级的“友谊班”,常规性的开展一些有意义的学生活动。 4、在民汉同学中开展“双语学习”的互动活动。

5、树立民族团结典型,在全院范围内进行民族团结先进事迹的宣讲。 二、强化学生的安全法制意识,进一步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工作目标:通过多种形式,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自我防范意识,预防校园群体性事件发生;严禁学生从事宗教和非法宗教及传销活动;严禁学生酗酒、斗殴、贩毒、吸食毒品;严禁学生佩带管制刀具。 工作措施: 1、每学期各班召开*次安全法制教育主题班会;(班主任负责同时将班会记录交辅导员处备案) 2、联系法学院从高年级学生中为我院选派*名法制辅导员,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法制教育工作。 3、学院成立安全法制督察小组,总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各班班长均为小组成员,负责学院各项安全法制工作的具体落实。 4、建立学院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和处理机制,并要求各班安全法制联络员(班主任、班长)将具体要求告知每个学生。

党史教育融入高校第二课堂的现状、问题与实现路径-精选教育文档

党史教育融入高校第二课堂的现状、问题与实现路径 高校第二课堂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践行和谐大学教育理念,促进大学生知行合一的重要阵地。它指课堂教学以外的一切传授知识、培养能力、锻造人格的教学活动,是第一课堂教学的延伸、补充与发展,也是实践教学环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何在高校第二课堂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力度,如何在高校第二课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这些是摆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建设工作者面前急需解决的迫切难题。 一党史教育的现状 党史教育有别于党性教育,党史教育包括党史示范教育,是党性培养与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这种教育环节对于大学本科非文科类学生而言,几乎只有一次接受机会,即在低年级必修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中最主要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这两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到理工科学生对于党史示范意 义的理解与认同。而且,第二课堂的开辟也将相应调整主课堂的学时量,如何在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时,同时确保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发挥第二课堂的优势,加强党史教育乃至党性培养的力度,这急需从实践上不断尝试。 普通高校也会开设党史人物、党史问题等公共选修课,但相

对而言,其数量有限、覆盖面有限、内容一般不成系统。目前较系统、较集中进行的党性培养教育环节,往往只有大学生党课培训。 但党史教育与党课培训并不相同,其区别有三个方面: 对象。第二课堂需要面向全校,而非已被发展为积极分子的学生。党史教育的目的不是完成批量选拔任务,而是要基于更客观的视角,向尽可能多的学生群传播、推广、深化党的基本理念与核心价值体系。 态度。对于参与党课培训的学生群体,接受教育是一种政治任务,是党组织最早进行的考察,具有特殊意义。而第二课堂的党史教育是价值观的输出工作,它虽然也是严肃的政治任务,但更多是构建价值认同的工作。 操作方式。在教育方法上,两者是可以共通借鉴的,集中规模化培训可能存在问题,多元途径是比较有效的方式,如开展党史话剧社、党史讲座、党史研究俱乐部等形式活动。因此,在高校第二课堂强化党史教育效果的提升空间依然很大。 二第二课堂党史教育存在的问题 根据笔者所开展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的调研结果,高校学生中存在一些极端的党史认知误区。个别对党史感兴趣的大学生(往往通过网络或阅读自觉关注一些史实问题),由于缺乏必要的、正确的指导,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存在很多偏颇的认识。这一方面由于缺乏对中共党史的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则受社会不

高校校园媒介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中的应用

高校校园媒介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中的应用 媒介素养是信息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养,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也已成为共识。从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的调查问卷结果来看,当前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主要停留在自发和被动的状态,具有浅层次的特点。高校校园媒介因其独特的优势,是实现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理想实践平台。 标签:媒介素养;大学生;高校校园媒介 媒介素养是现代社会公民素养和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早在20世纪30年代,英国学者提出了媒介教育这一概念并引入到课堂教育中[1-3]。目前,英国、加拿大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全球率先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已融入中小学生课堂教育,而中国的媒介素养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自2004年以来,我国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但是,媒介素养教育在中国等国家的普及道路依然漫长[4-6]。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传统的媒介形式和媒介内容日趋多样化,高校校园媒介也从最开始的校报发展成为校报、校园网以及广播等形式的各种媒介的综合,其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在育人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并逐渐成为实现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理想实践平台。 一、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 大学生媒介素养是指大学生对媒体各種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具体来说,大学生应该具有关于媒体的一般基础知识和技能,能够主动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在接受特定的信息时能较为充分地理解媒体信息传播者的意图,对待某些特定的媒体信息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等[3]。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不仅要求大学生会利用媒介查找所需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能利用各种媒介参与到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并熟悉和发布信息,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主要停留在自发和被动的状态,具有浅层次的特点。我们对江苏省盐城工学院的在校大学生做了“当前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的问卷,其中关于大学生使用媒介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大部分同学每天在校园媒介上面花费不少时间,但主要是进行信息的查阅和浏览等接受型的活动,很少参与到媒介活动中。数据显示50.06%的在校大学生从不参与媒介上的讨论或媒介的制作活动,在参与过媒介活动的同学当中,主要是在媒介上进行讨论或提出建议,真正有过媒介制作经历的同学只占其中的9.65%。此项结果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在媒介使用过程中只是被动的接受者,缺乏主动的参与精神和基本的媒介制作能力,这直观地表明了当前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能力有限。此外,在对参与过媒介制作的学生所进行的后续调查结果显示,60.03%的同学认为在媒介制作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媒介制作的知识不足,其次是时间和资金条件的不具备,占25.48%,最后是个人对该项教育不感兴趣,占14.49%。从问卷的结果可以看出,这三项困难说明了目前高校对在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还不够完善,缺乏对学生制作媒介的引导。媒介制作需要一定的设备和资金的投入,仅靠在校大学生自己摸索学习效果不可能乐观,如果学校不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在校大学生的媒介制作能力很难得到全面提高。大学在信息化方面的

如何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如何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学校: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提供媒介素养学习环境 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西方国家形成规模。我国的一些高校近些年也开始开设“媒介素养”课程。如上海交通大学,他们的课程着重从媒介的特征、媒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能力、质疑评估能力、创造制作能力等方而进行系统讲授。该课程除了作为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之外,还作为选修课向全校学生开放。其他高校也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向学生传授这些内容。讲座、讨论、学术报告都可以,师资可以是专业的教学人才,也可以是从社会媒介或者校园媒介聘请的从业人员。 要培养、提高学生的分析、解读信息的能力,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可以通过对国内外不同媒介对同一新闻事件的不同报道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对差异点的发现与分析,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不同的取舍彰显了什么,又隐藏了什么。这样的分析,能够使学生对大众媒介的生产传播过程有一个更为直观和感性的认识, 提高辨别信息的能力,看到信息背后的信息,发现新闻背后的新闻。 高校还应而向所有学生设置与计算机、网络有关的一系列课程。使大学生完全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具备创造传播信息的基本素质、提高创造传播信息的质量。 高校媒介可以让一部分学生参与报纸出版和电视新闻制作。目前, 很多高校都有大学生记者团、大学生通讯社,这些学生可以参加高校报社和电视台组织的采访活动,在报社和电视台人员的指导下撰写新闻稿件,拍摄电视素材,熟悉编辑等工作程序。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了解到媒介上的信息都是经过特意选取、组合、安排的,体现编辑的意图,传达某种声音,而非纯客观的,不一定是事件的真实呈现。 记者团把这种意识和能力进一步辐射,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比如制作班级小报、DV比赛、校园新闻博客等形式,让广大同学参与到整个制作流程中,从而提高大学生整体的实践能力。

大学生法制教育心得体会与感受

大学生法制教育心得体会及感受法制教育一直以来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也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展观的重要体现。法制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内容,以对学生认真负责的精神。认真抓好大学生法制教育素质,切实做好高校安全工作,是高校实践“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经过几节课的学习,我切身感受到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意义: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是高等院校培养高级符合型人才的需要;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完善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合作的需要;是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经济文化合作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使大学生法制教育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降低大学生犯罪率,使大学生认识守法的必要性和犯法的危害性。 法制教育不仅向我们宣传遵纪守法的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让我们认识到法律不仅是对自制行为的约束,更是捍卫尊严,权利的有效武器。法制教育给我们了这样一个信息,即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学习生活的学校,家庭,社会有一个强大的保护网,时时刻刻规范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调整着各种社会关系。只有自觉遵纪守法才能健康顺利的成长,并有一个良性发展。 社会,它的含义是先进发达,而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却存在

违法犯罪的污点。在这其中,大学生的犯罪率也在呈上升趋势。这说明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普遍比较淡薄,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自觉学法、守法、用法,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大学生犯罪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从曾经轰动一时的清华学生刘海洋用硫酸烧熊开始,到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锤杀同室无辜生命,加上之后女版马加爵张超杀情人并分尸之事,高校学生犯罪逐步达到高潮。相对于这些前辈杀人分尸、“荼毒生灵”之行径,王奇的敲诈倒显得有点小儿科,只不过,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他们做的都是违法的行为,都是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一次又一次的犯罪事实让人们痛心,在依法治国不断深入的纪念,这些高素质且高智商的特殊群体为何一而再再而三地走进犯罪的深渊,这让同样作为高校大学生的我们不禁扪心自问。 人生会面临多次选择,当我们正处于十字路口不知道何去何从时,我们将作出如何的抉择?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不能明辨是非而选错了道路使自己后悔一生,面对那些选择了不归路的人们来说,又是如何的后悔与失去自由的无奈和悲哀。他们用自己犯的过错来警示我们──这些正处于美好青春年华的少男少女,这些正享受着生活的美好与自由的可贵的我们,告诉我们应该树立强烈的法律意识,遵纪守法、学法、懂法、守法。这次法制教育课,我学到了有关法律的基本知识,也提高了法律意识,

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能力和责任-2019年作文

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能力和责任 媒介素养是泛媒体时代人的一种技能,更是一种修养,媒介素养教育是全民的教育也是终身的教育。世界发达国家已经很早将其纳入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中国媒介素养教育也正在启动和推进中。 媒介素养教育又称媒介教育,香港定义为传媒教育,也就是说,它能够培养大众甄别筛取各种信息,吸收有益身心和促进社会和个人进步的健康信息,有效利用到学习和工作中,正确表达自我诉求、袒露心声,以此达到完善自我、健康成长的目的。 当今世界信息无处不在也无时不在,人们被各种信息所包围,信息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谁都不可能置身信息之外,很难想象一个人生活在与信息隔绝的状态下将会是什么样子。信息主要来自各类媒介的传播,尤其互联网的出现为信息传播带来了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课题。 人离不开信息,就要学会在信息包围中生存,要有效地利用信息,辨别和拒绝不良和有害信息。大量客观事物自身的复杂性,再加上媒体人的认识、观念和利益的渗透,使得本来众多繁杂的媒介信息变得更复杂,良莠不齐,真伪难辨。社会的发展与和谐是以舆论的和谐为前提的,保持国家稳定,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需要国家公民媒介素养的共同提高。这种对媒介信息的有效甄别和取舍的思辨能力,主要靠媒介素养教育来提高媒介素养而获

取。媒介作为文化有其优势和优长之处,在现代社会里为公民包括青年提供着知识储备、丰富内心、娱乐休闲等功用,谁也逃不过,谁都得接受媒介这个载体,了解媒介越多,所拥有的素养就越丰富。可以说,媒介素养是一种能力,而媒介素养就是要通过教育和宣传普及使受众拥有这种能力。 媒介素养教育自上世纪末传入中国,进入媒介研究和教育视野中,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对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这是国内外共识,有的甚至只限定在青少年范围。因为青少年在成长中表现出许多特点和对未来的期盼,媒介素养教育不是被动应付的产物,是全民应有的一种素质教育,从我国实际出发,应重视对媒体从业人员的教育,将媒介素养教育与新闻职业道德相结合,把好媒介信息源头这一关;也应该重视对我国各级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教育,不仅使他们获取对媒介信息的辨析能力,而且大大增加他们对媒介信息的应对和承受能力。 媒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良好的媒介素养,使受众在信息社会中能够明确方向,正确认知和解读信息,不致迷失在纷纷扰扰的喧嚣动荡中。所以说,媒介教育是最终实现媒介素养的方式。 我们不能忽视和漠视媒介的社会功用,也不能放大和夸大媒介的不良影响,毕竟现今电子媒介的迅速发展,超负荷地承载着通俗文化和流行文化,并将其源源不断地呈现给受众,扩大了受众的视野,激发了受众的创造灵感,虽然消解了经典文化的影响,

大学生法制教育

大学生法制教育 一、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迫切性 (一)建设法治国家的大背景 从社会学角度讲,我国正在融入法治社会。对置身于未来社会的任何一个人,是无法摆脱法律而生存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和加入WTO,所有市场主体都得遵循统一的规则或制度,在这种高度规则化的社会里,“法制手段”将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我们的现实社会关系中。这意味着,从个体人的日常生活行为到丰功伟业之创造,均离不开一定的法律知识或法律技能。当我们以审思发展和关切生活的态度来判断实践视域时,自然会发现,必备的法律素养,已成为现代市民特别是青年学生们立足社会的不可或缺的基本要件。(二)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现状 勿容置疑,作为造化育人的高等学府,主导性培育和快速提升青年学生的法律素养,是其参与社会现代化进程和塑造“现代型人才”不可推卸的职责。然而,近年来一升再升的大学生犯罪数据,频频向我们告示:校园并不平静,大学生们的法律素养还十分贫瘠。广州市司法局的吴云南等同志对广东全省49所普通高校进行了调查,结果念人震撼,1981—1998年,这49所普通高校曾有违法和犯罪的学生626人,约占同期在校学生总数的干分之二。浙江嘉兴市秀洲区人事劳动保障局两名公务员2003年4月3日下午在办公室里遇刺。警方确认,犯罪嫌疑人周一超时年22岁,是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农学系应届毕业生。原来,他在该区公开招考公务员中,已通过笔试、面试,

但健康检查不合格,未被录用。因情绪悲观,产生报复念头,遂迁怒于人事部门的招考人员,最终导致行凶杀人。2003年3月28日,在南京市浦口区检察院挂牌成立了全国首家大学生犯罪预防中心,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南京10所高校成为首批中心成员。之所以要建立这个“大学生犯罪预防中心”,是因为该院通过调查分析发现,2001年该区在校大学生的犯罪率比上年上升300%,2002年比2001年上升120%,并且还得出结论,大学生犯罪大多是因为不懂法。面对这些触目惊心的大学生犯罪数据,能够予之以较为恰当的解释是:现行的学校“法制教育”课,根本没有让学生真正懂法。正如“硫酸伤熊”案当事人刘海洋(清华大学学生)所言:“我们上大一就学了《法律基础》课,学了民法和刑法等,但我只知道猎杀野生动物违法,但用试剂烧伤动物园里的动物是不是违法就不清楚了……”从这段心语中,也许会让我们得到比“事件”本身更富有检讨意义的启示,我国高校的法制教育模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二、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目标 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识能驱动公民积极守法。公民只有具有了良好的法律意识,才能使守法由国家力量的外在强制转化为公民对法律的权威以及法律所内含的价值要素的认同,从而就会严格依照法律行使自己享有的权利和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就会充分尊重他人合法、合理的权利和自由;就会积极寻求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和争议,自觉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就会主动抵制破坏法律和秩序的行为。另外,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识能驱动公民理性守法,实现法

党史军史知识竞赛题目

党史军史知识竞赛题目 多项选择题(请将你认为正确的一个或数个答案填在括号内,每道题1分) 1、中国第一个传播马克思主义并主张向俄国十月革命学习的先进分子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毛泽东 D、瞿秋白 2、1920年各地先后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当时建立最早并作为建党发起组的是()共产主义小组。 A、北京 B、上海 C、武汉 D、长沙 3、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下列人员参加这次代表大会的有()。 A、毛泽东 B、周恩来 C、陈独秀 D、董必武 4、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代表大会上,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A、第一次 B、第二次 C、第三次 D、第四次 5、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在黄埔军校担任政治教官和各级领导工作的共产党人有()。 A、周恩来 B、恽代英 C、聂荣臻 D、徐向前 6、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举行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了()。 A、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 B、工农联盟问题 C、统一战线问题 D、武装暴动问题 7、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顶点是()大罢工。 A、香港海员 B、开滦煤矿工人 C、安源路矿工人 D、京汉铁路工人 8、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开始。 A、独立地领导革命战争 B、创建人民军队 C、武装争取政权 D、建立革命根据地 9、1927年八七会议上,中共中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确立了()的方针。 A、实行土地革命 B、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C、武装起义 D、建立苏维埃政权 10、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在江西永新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建立了党的各级组织和党代表制度,主要包括()。 A、支部建在连上 B、连以上设立党代表 C、建立各级士兵委员会 D、营、团建立党委 11、1927年底,毛泽东在领导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规定部队必须执行()三项任务。 A、打仗消灭敌人 B、打土豪筹款子 C、开展分田斗争 D、做群众工作 12、1928年4月,()率领南昌起义部队和湘南农军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合编为工农革命第四军。 A、朱德 B、贺龙 C、叶挺 D、陈毅 13、1928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召开。 A、上海 B、瑞金 C、莫斯科 D、香港 14、1929年12月,红军第4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古田会议决议,阐明了军队同党的关系,指出军队()。 A、必须绝对服从党的领导 B、必须全心全意为着党的纲领、路线和政策而奋斗

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和发展途径的思考

第21卷 第1期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Vol.21 No.1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和发展途径的思考 陈万怀 (浙江万里学院,宁波 315100) 摘要:文章分析了我国目前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现状,对高校媒介素养教育实现的可能性与必要性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对实现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途径或措施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并为全社会公众媒介素养教育的实现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媒体;教育; 媒介素养 中图分类号:G206.2;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250(2008)01-0149-03 收稿日期:2007-10-16 作者简介:陈万怀,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讲师,传播学硕士。 概括地说,媒介素养就是公众正确认识媒介、使用媒介的能力或修养。1992年,美国传媒素养研究中心将其定义为:人们面对传媒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性回应能力[1]。而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对公众进行媒介认知能力方面的教育,其目的是帮助公众正确认识传媒的性质,提高对各种媒体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正确使用媒体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英国、加拿大等国家。80年代后随着官方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介入,媒介素养作为独立课程开始纳入许多国家的学校课程教育体系;90年代以来,教育思想又有新的发展,媒介素养教育的重点是培养青少年接受、处理与鉴赏传媒信息的能力,并渐成全球规模性的教育运动,甚至为此立法。目前,在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和几个北欧国家,它已被纳入全国或部分地区中、小学的正规课程内,并出现了许多教学模式和教材,甚至发展为自成系统的教育体系[2]。 一、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尚未引起充分和广泛的重视,高校中只有北京、上海等少数新闻院校比较早且有计划地开设了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但多是以选修课形式开设的,如2004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新闻传播信息技术学院首开《媒介素养专业》公选课,同年10月,复旦大学媒介素养小组创建并开通了中国大陆第一个媒介素养专业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a812565597.html,)。近几年,浙江、江苏、山东等地一些高校也开始面向全校大学生开设了媒介素养教育选修课程。到目前为止,我国仅有中国传媒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出版了几本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专著和教材,如张开的《媒介素养概论》,蔡帼芬等主编的《媒介素养》,陈先元的《大众传媒素养论》,邱沛篁等主编的《媒介素质教育论集》等。同时一些新闻传播期刊和网站也登出了大量的探讨媒介素养教育的文章,高校硕、博研究生中也出现了有关专业论文,这都标志着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水平在逐步的深入和提高。可喜的是,2002年中国传媒大学正式成立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2004年高等教育研究所设立媒介素养教育专业硕士点;2004年10月,以“信息社会中的媒介素养教育”为主题的首届中国媒介素养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召开;2006年6月,复旦大学媒介素质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另外还有大量相关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个案研究出现,如调查发现,上海大学生对媒介的表征和建构能力缺乏足够的判断和警惕,获取利用信息还不够积极主动,参与媒介互动和媒介内容制作的人数比例较低等方面存在着媒介素养的缺陷等[3]。

媒介素养教育

二十一世纪是网络传播的年代,据第二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到2011年6月底,我国上网用户总数达4.85亿,较2010年底增加2770万人,增幅为6.1%。截至2011年上半年,中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11万快速增长到1.95亿。目前中国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6.2%,较2010年提高1.9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大众传播时代。在这个时代,媒介即是信息,丰富浩杂的信息大潮汹涌而来,谁要在其中学得生存就必须学会利用媒介工具。然而,媒介也一把双刃剑,如果不能正确对媒介进行解读以及判断,培养良好的媒介素养,那么将会在声色迷离信息的海洋中无法自拔。 因此,进行一定的媒介素养教育就变得相当重要。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主要包括受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 从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网络的使用非常频繁,同时,与传统媒体也有很大的紧密联系。每周仍旧有七成的人听广播,有六成多的人使用平面媒体。可见,大学生与媒介接触的方式是多方面的,无论是平面媒体报纸期刊,还是立体媒体如电视,以及传统的广播还是新兴的网络媒体都有半数或者接近半数的同学介入,而其中网络媒体的最为突出,高达84.6%,最受欢迎层度也是

52.3%而报纸的仍旧是大学生的喜欢的媒体,接触度高达78%,而最受欢迎层度也是24%。至于电视与广播,由于设施的便利性,在大学生也有大量拥护者。总之大学生的接触方式基本就是以电视,广播,报纸,期刊,书籍,网络,手机为主,其他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至于被赞为第五媒体的手机的接触层度是非常之可观,高达51.7%,但是由于手机广告短信以及便利层度,在几大媒介中手机的受欢迎层度反而是最低的,仅仅是7.1%。两个方面:一是改变读者的阅读习惯。 从长远来看,虽然媒介物理性质的改变会深刻影响人类的生存规则,但是媒介是信息这一经典议题注定了在数字时代,无论是网络等新兴媒体或者传统媒介,内容的价值性始终是放在第一位的,同时二者的结合也会出现新媒介包装旧媒体的趋势。 在当代,媒介已近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必要工具。有学者指出现代中国人一天所接触到的各种信息量,相当于20多年前的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所接触的信息总量。而我们谈媒介素养,尤其是在数字鸿沟日渐拉大的今日,强调媒介使用能力尤其具有现实意义。所谓媒介使用能力,也就是对的媒介认知能力,指的是从无数信息中获取、分析各种形式的有效信息的能力,而大学生作为年轻而承担社会科学分工的责任,他们的媒介使用能力尤其重要。首先他们上网的动机中,获取资讯占到50.7%,而娱乐也占到了49.5%,学习则为26.1%,至于打发时间的也有9.8%,可见网络获取资讯,娱乐功能是最为普遍的。 大众媒介更有可能对人的精神造成不良影响。这是由于它的工具性,所以它所提供的各种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因此媒介素养在西方最为深入探讨的是它的批判功能。因为在民主体制下,为了保证言论的自由,必须提供一个意见市场,政府只能要求新闻界自我监督而不能强制实施硬性要求,

大学生法制安全教育主题班会

大学生法制安全教育主题班会 12级工商管理本科1班 一、主题:“关注安全.构建和谐校园” 二、时间:2015年4月13日 三、地点:B栋教学楼209教室 四、出席人员:本班全体学生 五、主持人:班长 六、班会开展方式:PPT形式 七、班会议程简要: 法制安全教育作为在校学生,安全问题与我们的生活、学习、成长息息相关。掌握必备的安全知识,提高防范能力,是学生自身的重要使命。 安全防范是一种意识,更是个人的生存技能。做好个人安全防范是人生的一门“必修课”。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学生首先必须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安全。2、班会指导思想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普及安全知识、营造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氛围、进一步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提高防范各种安全事故的能力,最大限度消除学校安全事故隐患,使学生懂得在校园中要注意哪些方面的安全,并能做到时时处处注意安全。 3、班会活动准备 1、让同学们讨论对安全法制的认识。 2、请同学举例身边的真实例子。 (1)你亲身经历的有哪些? (2)你知道的诈骗类型有哪些? (3)你认为学生违反法律法规时的心理是什么? 4、活动过程

A、首先播放查找到的一些关于大学生安全法制教育的视频。 B、让学生自由讨论发言,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今后应该做到哪几点。 5、由PPT介绍学生应该注意的一些安全常识: 每位同学必须牢记如下行走安全常识: ①、学生必须具备的安全防范技能 (防范宿舍火灾;防范乘车安全等) ②、使用ATM机注意事项 (在输入密码时注意旁边是否有人在偷窥;取款凭条要放好,不能随手一丢泄漏卡号等) ③、诈骗的预防 (假冒大学生诈骗;谎称意外要求汇款诈骗等) ④、防火及安全逃生 (逃生预演,临危不乱,熟悉环境,暗记出口等) ⑤、公交车上如何识别扒窃 ⑥、防止掉进传销陷阱 ⑦、谎称意外要求汇款诈骗 ⑧、正确适用法律维护自己利益 ○9、防止求职上当受骗 ○10、谨记辖区高校保卫处报警电话 ○11、吸毒的危害 6、就本次班会全体学生畅谈体会。(时间大约15分钟) 八、总结发言 通过今天的安全教育主题班会的开展,使大家深刻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作为在校学生,安全问题与我们的生活、学习、成长息息相关。掌握必备的安全知识,提高防范能力,是学生自身的重要使命。 改革开放后的大学校园,已从昔日遗世独立的“象牙塔”俨然变成开放型的“小社会”。可相对于社会人,大学生群体仍然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接受安全法制教育,不仅是依法治校的需要,也是适应日益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的

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史教育的有效途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党史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具有良好的“育人”功能,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一、党史教育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意义首先,有助于学生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灿烂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享有盛名,古代中国的经济科技文化等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近代以来,由于外国列强的入侵,迫使清政府大量割地、赔款和出卖各种权益,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处于危急关头,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伟大历史任务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努力和探索,最终都失败了。党的九十多年的光辉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们离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差距很大,还需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才能实现。通过开展党史教育,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我国国情以及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增强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其次,有助于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在90年的奋斗和探索历程中,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成功地领导了两次革命、干了三件大事、实现了两次飞跃,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同时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优良作风和传统,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等,这些巨大成就的取得以及优良作风传统的形成集中体现了我党始终践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 神、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结果。因此,通过视频和展览等多种形式开展党的光辉足迹和优良传统等教育活动,有助于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新形势下高校传统党史教育面临的挑战 虽然党史教育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着非常重要作用,但在高等教育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网络化信息化背景的新形势下,高校传统的党史教育面临诸多挑战。 (一)对党史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 一是大学生认识不足。我国大学生就业由“国家统一分配”计划模式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方式”市场模式的重大转变,每年有七百多万的大学生毕业,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面临学习、生活和就业等压力很大,特别是部分学生受网络、西方文化观念和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奉行实用主义价值观,学习带有很强的功利性,认为党史教育不是专业课,对学业和就业没有多大帮助,存在上课不认真、旷课和逃课等不良现象。二是高校认识不足。部分高校领导老师对学生的专业设置、招生和就业等这些事关学校眼前发展问题比较关注,而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党史教育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事关学生长远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二)党史教育实效性不足 一方面,高校党史教育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由于受师资、场地和经费等因素制约,党史教育实践活动组织不力,操作不规范,存在走过场,缺乏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党史课堂教育活动内容单调乏味,教学技术手段落后,教师没有激情,对学生缺乏吸引力,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特别是对学生关注的重大热点、难点和民生问题没有及时和合理的解释,教学缺乏针对性和说服力,导致教学效果不好。 (三)党史教育资源“各自为政” 党史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校内外的多个部门,但由于缺乏统一组织领导,导致党史教育资源“各自为政”,具体表现在:一方面,高校和地方政府的党史教育资源“各自为 [摘要]党史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党史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在高等教育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网络化背景的新形势下,传统的党史教育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对党史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党史教育时效性不强等。因此,要积极探索大学生党史教育的有效途径,如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党史教育合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党史实践教学活动,增强党史教育的感染力;构建党史教学网站,形成网上网下互动,增强党史教育的互动性等,把党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使之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关键词]新形势大学生党史教育有效途径 [作者简介]唐景成(1973-),男,湖南永州人,梧州学院社科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广西 梧州 54300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5-0043-02 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史教育的有效途径探索 唐景成

浅谈核心素养视角下媒介素养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浅谈核心素养视角下媒介素养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发表时间:2019-01-08T11:23:54.28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1月总第288期作者:班汉祥吴悦 [导读] 近年来,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呈现快速增多的趋势。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100875;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02 信息时代已经进入了以手机普及和智能化、文化娱乐化、自媒体盛行为特征的新阶段。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人们与媒介的联系越发加深了,人对媒介的依赖空前加重了。社会影响教育,媒介素养教育的紧迫性也因而进一步凸显。但中小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实践,发展则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融入语文学科、渗透进其他学科、专开校本课程三种形式,无法完全满足现实的迫切需求。 近年来,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呈现快速增多的趋势。与实践相对应,理论研究主要关注课程设置、媒介素养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教学内容三个层面,试图为媒介素养正名,推动后者的教育实践。其中,课程设置研究试图证明媒介素养教育作为课程的合法性,为媒介素养教育在学校既有的课程体系中开辟出专门、独立的空间。这类研究最激进和彻底,难度和阻力也最大。媒介素养与其他学科关系的研究试图为媒介素养融入、渗透进其他学科铺平道路,而不改变现有的课程。这类研究相对保守和稳健,在实践中的收效也更大。教学内容研究最为具体务实,主要研究在实际教学中“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不仅可以为媒介素养专设课程所用,也为媒介素养教育渗透进其他学科提供了借鉴思路和有效抓手。 无论是课程设置研究,还是学科关系研究,实质上都是在探讨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个问题直接影响到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实走向。媒介素养教育的价值与意义需要新的阐释角度和理论支撑。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核心素养”不纠缠于具体的课程教学,而从教育的终点——培养目标和教育成果层面立论,这值得媒介素养研究者的关注和思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什么?它和媒介素养是怎样的关系?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媒介素养教育的价值和意义能得到确认和证明吗? 一、核心素养的特征、目标等方面与媒介素养存在共性 核心素养的概括性描述是“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两个词含义丰富,它们既是核心素养的限定特征,又是其现实目标,还是其未来作用:所谓核心素养,是能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素养;培养核心素养,是为了实现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具有核心素养,就有利于实现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 媒介素养在这几个层面上与核心素养高度相似,同样对 “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首先,当代社会,是媒介的社会,社会生活充斥着媒介并被媒介所影响。媒介素养教育所培养的认识、使用、理解、批判媒介的能力,正是今天社会生活所迫切需要的。其次,无论是否上学,学生终身都会接触媒介,因而媒介素养是终身受用的素养。学生们不但生活在实在的学校环境中,还生活在隐性的媒介环境中;学成毕业之后,学生将脱离学校环境,而暴露于更加丰富、冗杂的媒介环境之中。漫长的人生中,一直陪伴着人类个体的,不是学校、老师和同学,而是各式各样的媒介。面对和处理这种现状正需要媒介素养的支持。 今天的媒介已经渗透到时空的各个角落。正因如此,媒介素养便自然成为了学生“终身发展”、“社会发展”的重要能力,而在这两个层面上和核心素养相融相通。 二、“信息意识”是核心素养体系对媒介素养的专门定位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形成了一套完整而复杂的体系,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其中,“信息意识”是核心素养体系对媒介素养的专门定位。 从宏观定位和上位概念来看,“信息意识”是十八个基本要点之一,属于“自主发展”方面的“学会学习”素养。从具体内涵来看,“信息意识”指“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等”。 而学界对媒介素养的说法更加多样。如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于1992年的定义是:“媒介素养是指在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又如传播学者鲁宾所言,媒介素养包括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也包括对媒介信息受文化、经济、政治和技术等方面强制作用的理解;还包括关于媒介如何对社会产生功能的知识。 比较以上两个概念可以发现,二者在时代背景、能力的作用对象、能力内涵等方面高度相似而略有不同。时代背景方面,二者都是在媒介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而信息意识更强调今天“互联网+”等现实具体的媒介发展趋势。能力作用对象上,二者都关注信息,而媒介素养更为关注信息的载体——媒介。能力内涵方面,二者都注重对信息选取、理解、运用等多层次的能力,推崇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批判的思维,同时兼顾媒介伦理和信息安全。 因此不难看出信息意识和媒介素养的关系:信息意识的定义更为具体,而媒介素养的概念范畴稍大,二者基本上是包含的关系——信息意识属于媒介素养;媒介素养包含信息意识。而相比其他十七个基本要点,信息意识又是最贴近、最契合媒介素养的一条。因此不妨说,作为“媒介素养”的近似概念和从属概念,“信息意识”是核心素养体系对“媒介素养”的专门定位。换句话说,“媒介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这一专门定位的设置,从国家教育政策文件的立场上,确证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媒介素养又能辐射到核心素养的其他层面 核心素养体系中各个内涵不是互相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统一的。媒介素养既能立足于“信息意识”,在核心素养体系中据有一席之地,也必可以辐射到核心素养的其他层面。从核心素养的三大方面、六大素养和十八个基本要点来看,媒介素养是随处可见的。 文化基础方面,人文底蕴,包括学生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媒介素养中,学会鉴别信息源的信度,就是学生学习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时重要的、前提性的能力之一,而这种能力,在今天“情怀”泛滥、理性不足的媒介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科学精神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这和媒介素养所强调的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批判的思维不谋而合。 自主发展方面,学会学习,包括选择学习方式方法的选择,信息意识就是其中的基本要点。今天的“学会学习”,很大程度上是指如何利用媒介来学习,而不受困于“知识鸿沟”和“数据海洋”。健康生活,包括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媒介素养会教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