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当代女性作家与女性文学

湖北当代女性作家与女性文学
湖北当代女性作家与女性文学

2009年9月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Sep.,2009第36卷第5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Vol.36No.5

湖北当代女性作家与女性文学

阳燕

(湖北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摘要]池莉、方方之后,湖北文坛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女性作家,呈现出年龄梯队齐整、体裁风格各异的状貌。湖北的女性作家重视日常生活经验、关注本土女性群体、展现底层女性的生存境遇、建构两性间的和谐对话,于“女性”之外增添了“母性”和“神性”两个关键词,为中国的女性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切实的本土经验和地域经验,拓宽了女性文学的表现内容和主题,在女性文学的形式、审美、思想等方面也提供了有益的补充。

[关键词]湖北女性作家;女性文学;女性意识;女性生存;超性别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4799(2009)05-0064-05

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新写实”小说开始,池莉和方方便成为中国当代文坛的中坚力量,在二十多年的创作历程中,她们笔耕不辍、执著创新,既获得了丰硕的创作成果,丰富了当代文学的历史,也为湖北女性作家群落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在池莉和方方的引领之下,一拨又一拨的湖北女性作家及创作成为读者和批评界关注的对象,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池莉、方方、沈虹光、叶梅、魏光焰、王建琳到华姿、鲁西西、阿毛、姚鄂梅、许玲琴、姜燕鸣、千里烟,再到王芸、汪静玉、梅子、叶倾城、麦琪、童喜喜、郭海燕、苏瓷瓷,不同年龄段的女性作家呈现出整齐的梯队序列,她们分散在小说、戏剧、诗歌、散文、儿童文学等不同的创作领域,各显风格、各具特色又彼此呼应,成为湖北文坛一道不容忽视、不可遮蔽的亮丽风景。

关于女性主义文学,迄今并无一个完善而权威的界定,在约定俗成的观点中,一般把女性文学指认成“女性作家创作的具有一定的女性意识与话语自觉的作品”。尽管批评界存在着“倡导女性中心主义的性别写作”和“以人为本的超性别写作”两种不同的声音,但实际上依然习惯将陈染、林白、海男、徐坤、徐小斌、伊蕾、翟永明、唐亚平作为女性主义作家的标杆,将反叛性、私人化、边缘性和躯体写作当作女性主义作家创作的关键词。从严格意义上看,湖北的女性作家大都缺乏强烈的、自觉的女性意识,她们的创作极少大张旗鼓地为女性呐喊,挑战男权中心文化,解构男性中心话语,也极少专注于表现女性的身体感受、内心欲望等最隐秘的体验。相反,她们笔下女性的丰富性和微妙性是融合在社会生活(特别是世俗生活)里面的。生存状况是以现实主义人生关怀为主调的湖北文学的创作中心,因此,湖北女性作家的女性小说与其说是在写女性,不如说是在写人生,从池莉、方方、沈虹光,到姚鄂梅、王芸、汪静玉,尽管年龄、经历不同,但在对女性的表达上却走上了相似的道路。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与湖北整体的文化环境相关,尽管女性作家必然有其不可替代的切身经历与体验,但作为思想倡导的女性主义却是一种源自西方的舶来品,是英国、美国、法国等欧美先进国家的思想资源,带有较鲜明的新锐性和先锋性,而湖北省地处内陆腹地,其传统的、民间的、保守的思想深厚而顽强,作家对先锋新潮思想的感受体认也是比较滞后甚至欠缺的。

但不张扬女性意识并不意味着湖北女性作家的创作就是“中性”的或者“无性别”的,她们或许回避了对女性主义理论的文学阐释,但她们重视日常生活经验,关注本土女性群体,开掘底层女性的生存境遇,建构两性间的和谐对话,于“女性”之外增添了“母性”和“神性”两个关键词,为中国的女性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切实的本土经验和地域经验,拓宽了女性文学的表现内容和主题,在女性文学的形式、审美、思想等方面也提供了有益的补充。

一、含义丰富的女性意识表达

在讨论池莉早期的新写实小说时,评论界倾向于以“中性意识”来概括她的创作,认为池莉虽然塑造了诸多的女性人物,但“我们看到的却是芸芸众生中男人和女人共有的生存烦恼与艰辛,它并没有因为性别的不同有什么本质的差别”[1],她“关注的是普泛意义上的人而不是一种性别意义上的女人,她笔下的女性人物不是性别秩序的质疑者与挑战者,仅仅是一种性别身份,而不具备价值判断的意义”[2]116。而方方自己对“女性文学”这种提法也曾表示过怀疑,在她看来,当代女性面临的外在生活已经与男性差异甚微,“她们和男人一样,得面对整个世界,而不只是面对一个家庭,她们和男人一样,顶着来自各方的压力,而不只是面对婚姻或家庭的压力。所有男人拥有的烦恼和痛苦,她们也都一样不少,男人所进行的事情,她们也都一样进行着,赚钱、竞争、下岗、提级以及荣誉、事业、成功、失败,统统一样”[3]。因为作家的注意力被强大的社

[收稿日期]2008-12-0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5bzw053

[作者简介]阳燕(1971-),女,江西赣州人,湖北大学文学院讲师,武汉大学文学院2006级博士研究生。

第5期

阳燕:湖北当代女性作家与女性文学65

会生活和主流的意识理念所牵制,池莉、方方的早期作品对女性生存处境和精神困境的独特性开掘的确不够,但以“中性”判定她们的创作明显过于武断,在池莉和方方以世俗人生(生存)为主旨的小说中,她们已经凭借女性的善感、细腻、敏锐触及到了女性世界的两个基本问题:其一是对爱情和婚姻的疑虑,其二是对女性独立意识的崇扬。

出于对自身性别的敏感与直觉,大多数女性作家习惯以描述女性的经历和命运、展现女性的精神和心理、探讨女性的爱情和婚姻为创作中心,观照自我、书写人生。在《随意表白》等以女性婚恋为主题的小说中,方方“在看似情欲丰满的细致写实中,贯穿着作者一以贯之的冷静睿智,对情爱价值论的执著追寻及其迷惘与绝望”[4]111。方方笔下的女性形象大都具有出类拔萃的才智、容颜与品质,但她们所遭遇的男性却往往卑俗、狭隘、虚伪、暴戾,她们相信且渴望真正的爱情,但她们的圣洁情感却无一例外地遭致破碎,通过徐楚的沉寂和苦涩(《船的沉没》)、靳雨吟的玩世和放纵(《随意表白》)、黄苏子的分裂和自毁(《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华蓉的感伤和孤独(《树树皆秋色》),方方写出了知识女性在追求自我独立过程中的挣扎迷惘,对现世情爱、婚姻、男性的彻底绝望。借助人物之口,方方愤激地表白:“我承认我很难理解中国有文化的男人。他们在爱情上的自尊和虚荣强烈到一种变态一种无知的地步……我很难说女人们的思想比男人们的要高明多少,但我可以说她们比另外的半个世界质量优良得多。”[5]在方方的叙述中,对爱情、婚姻的怀疑与女性的抗议联系在一起,从而对男性社会的权威话语以及男性文化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予以颠覆。

池莉的《不谈爱情》和《绿水长流》也表达了对爱情的怀疑和拒绝,但其小说更多是从还原世俗生活的角度出发解构经典的爱情神话,因为缺少女性切身体验的生命之痛,池莉式的“否定爱情”只能走向抽象和空洞。池莉是在女性形象的正面塑造上完成对女性意识的张扬,与方方形成对话。从温泉(《一去永不回》)、辣辣(《你是一条河》)、宜欣(《你以为你是谁》)到来双扬(《生活秀》)、易明莉(《看麦娘》)、曾芒芒(《水与火的缠绵》)、叶紫(《所以》)),池莉笔下的女性皆独立自尊、坚韧倔强、通透世故,以卓越的胆识才干和强烈的自主意识应对世俗风雨与现实挑战,这些丰满细腻的女性形象使池莉的小说于灰乎乎的琐屑人生中绽放亮色的光彩,表达了作者对女性生存困境的关注以及对女性生存意义的多方探索。《云破处》和《小姐,你早!》是池莉女权色彩最浓郁的两部作品,前者的最强音是曾美善以柔弱之躯愤怒“杀夫”的酷烈描述,后者的重心则是戚润物与其他女性结成“姐妹同盟”惩罚背叛情感的丈夫的情节设计,这两篇小说在“男性绝望”和“两性对峙”的表达上十分尖锐与锋利。但《云破处》和《小姐,你早》只是池莉女性意识觉醒的一次偶而为之的突进,池莉的大部分作品并不刻意将男女双方置于强烈的性别对抗之中,事实上,池莉塑造的女性形象大都以温和、圆润、世故为底色,她们对自身性别意识的体认和表达并不偏执焦躁、撕裂冲撞,反而显得沉静自如、淡定从容,彰显出一种母性般的成熟气度。正是凭借着这份生活历练而就的成熟,梅莹、辣辣、易明莉等母亲或来双扬等深具母性意识的女性才能看穿男性坚硬盔甲之下的软弱,占据居高临下的心理优势,以沉默和距离来抗拒男性社会所主导的“大众情理”与“公共原则”,以迂回和包容来抵御源自男性世界的围困和侵蚀,既不自我否认,也不自我压抑,祛除任何形式的依附以使自身获得超越和自由。正如评论家周怡所分析的,“池莉的母性意识同时具有女权主义和反女权的女权主义两种倾向”[6],以“人类话语”的方式缓冲了女性话语的尖锐和偏激。

相对池莉、方方而言,华姿和阿毛的女性姿态更为明显。评论家蔚蓝曾将华姿的写作描述为“一种没有打开的写作,这既表现在她自我封闭自我孤寂的创作姿态上,而且也体现在由此而形成的难以广泛沟通的文本风格上”[7],而华姿正是通过其写作的封闭性、边缘性、个人化来完成对自己性别的文学建构。在华姿这里,边缘化和个人化即是她的女性化,她采用纯粹的个人化的视角观照一切、感受一切,文集《一只手的低语》构筑起了华姿被“无限的世界之水所包围”的“一个独立的岛屿”[8],十二万字的心灵短章皆以自白的形式展开,重复倾诉着女性隐秘的内心、精神、梦幻和激情,让女性的体验、女性的思维、女性的情致、女性的价值、女性的立场从男性文化为主导的宏大叙事中旁逸斜出。华姿最擅长的文体形式是散文诗,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曲折幽深的思维方式转化成华姿作品所特有的独语、冥想、诗意、空渺、游移、含混的语体风格,华姿纯粹的女性话语一定程度上接近了女性主义理论家埃莱娜·西苏所倡导的“语言的反抗”,消灭男性语言的文法及其包藏的特有的精神,为女性自己“创造一种嵌进去的语言”[9]202。

阿毛也是一个典型的女性作家,“女人和爱情”是其诗歌和小说创作的共同主题,感性化的抒情和隐喻是其共通的语言方式。在《女人辞典》、《爱情教育诗》、《我和我们》、《女诗人》等诗歌中,阿毛对女性的生命体验、心理隐秘和爱情渴望作了多层面的展示,从少女的清新柔情到成年女子的理性成熟,阿毛在女性的诗意人生中晕染了一道“在热望中忧郁、在爱中孤独”的底色:一个女人无论是出嫁前成家后,无论在抽象的精神世界或具象的世俗生活,她永远了无安身之所(《水永远回不了家》);女人一生都在追索爱情和灵魂的完整,而“为水所伤”的痛苦和落寞却是她不可逃脱的宿命悲剧,对自身命运的困惑、对男性世界的隔膜、对时光背景的无奈渗透了女性不安的生命过程,让阿毛吟唱出“我是绝望深渊里的女人/不知怎样的爱/才能忘却内心的孤独”(《背叛》)。阿毛的小说保持了其诗的品质,阿毛将诗歌的语言和意蕴贯注到以叙述为主导的小说文本之中,淡化故事情节、强化内心独白,使《非经典爱情》、《世纪末女人》、《杯上的苹果》等作品能够跳脱出平面化的都市女性的情感悲欢、爱恨纠葛,继续对女性的生命存在和灵魂栖居进行探索和提问。

作为20世纪80年代女性创作的延续,华姿和阿毛的创作具有鲜明醒目的女性特质,她们与翟永明、伊蕾、唐亚萍诗作中强烈的性别意识声息相通,但她们缺乏伊蕾和唐亚萍等女性作家的尖锐性、挑衅性和爆破力,华姿与阿毛的风格更为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6卷66

低调、婉转、内敛,对置身于男权中心文化的女性的存在困境和精神困惑,华姿和阿毛并不诉诸现世的挑战,而是选择了宗教的救赎。《一只手的低语》之后,华姿的《自洁的洗濯》和《花满朝圣路》走向澄澈、明净、安宁,在“宗教与爱”的主题中执著追寻生命存在的精神归属与终极意义,无论是自我内心,还是宗教圣境,华姿的指向都是远离躯体、物欲和世俗的,她用一种混合了女性、母性和神性的智慧品格分析男与女、爱和性,“因此,我如果爱,我一定是爱一个人,而不是爱一个男人”,“女人要为自己而活,不是为个人的自己,而是为这个性别”(《寻找的果仁》)。以“宿命”概述女性生命悲剧的阿毛也试图从神性宗教上寻求解脱,“在我们进入另一扇门之后/就会发现/世界上不存在无情之物/一切都可以原谅”(《慰藉》),还有《灵感》、《最高意义之上》,焦灼的思想在皈依中得到平静,动荡的情感波澜在宽恕中得以平息。

二、日趋宽泛的女性生存景观

宗教神性既是一种拯救,也是一种逃避。随着年龄的增长、视域的开阔,华姿和阿毛的创作逐渐转向了朴素、平实,从低调内敛到明净朴素之间存在着自然的过渡。在《黄金平原》和《田野上的事情》这两部长篇系列散文中,华姿融进了更多的叙事元素,她的写作开始返归乡村记忆和民间社会,展现一个拥有博大胸怀的女性敬畏自然、热爱大地、感恩生活的心灵抒发。近年来阿毛的诗作也从逼仄的心灵空间转入生活的细部和底部,从孤独的呓语转向了“静水深流”的自然舒缓,《当哥哥有了外遇》用精练老到的口语细腻描述了世俗生活中更切实的情感疼痛。与她们同行的还有鲁西西,这个已经定居北京的湖北诗人也在“口语诗”的写作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喜悦》、《礼物》、《创世纪》等诗作中并无明晰的女性事物与女性形象,但却是明显地出自一个女性作家的亲身体验和生活观念。在鲁西西看来,女性意识是女性诗人与生俱来的品质,“新世纪的女性诗歌中的女性意识与性别立场似在淡化,其实是已经深入骨髓,这种深令女性意识与性别立场在女性诗歌中散发出自然与亲切的光芒”[10]。

华姿、阿毛的创作变化既是个人文学创作思路的一种调整,也与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整体嬗变相关联。20世纪90年代末期之后,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从剑拔弩张的激烈渐变为沉潜宁静,从幽闭的“私人生活”转向日趋宽泛的女性生存景观,对一直以来以关注现实、关怀人性为主导的湖北作家而言,中国女性文学的这种变化几乎就是湖北女性文学一直就拥有的潜流或特质。在池莉和方方的女性文学创作中,她们从未采用孤立、悬空的方式描述女性,从未剥离女性和社会生活、时代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进入新世纪之后,池莉和方方都将自己的女性文学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水与火的缠绵》和《所以》这两部长篇小说中,池莉以改革开放后中国近40年的历史变迁为背景展现女性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及人生追求,“曾茫茫”和“叶紫”终于蜕变成长为能够主宰自己命运的成熟女性,她们的对立物固然是一个个的男性、一段段的爱情与婚姻,但父母、兄妹、家庭以及整个的政治、社会环境都是她们大容量的人生舞台。在池莉笔下,女性命运和社会历史达到了比较深入的和谐交融。方方将目光从才智出众的知识女性转向在贫困中挣扎、奔突、沉沦的底层女性,连续推出了《奔跑的火光》、《有爱无爱都铭心刻骨》、《水随天去》、《出门寻死》、《万箭穿心》等作品,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被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忽视已久的底层女性的声音传达出来,发出了“女性文学回归现实的新变信号”[11],改变了“一讲到‘女性’,就是与男人的冲突、身体的自觉”(王晓明语)的状况。

方方的新作完全可以纳入到新世纪文学的“底层叙事”潮流中加以讨论,但从女性文学的视角考查,《奔跑的火光》等小说所抵达的宽度和深度尤其值得关注。随着社会体制的巨变和市场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改善的同时也出现了社会群体重新阶层化的现象,“三农”问题成为集中各种矛盾的焦点,贫富悬殊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再现边缘、弱势、草根阶层的真实生活图景的“底层文学”应运而生,但“底层”不是一个抽象的道德化的概念,它也并非铁板一块、整齐划一,在当代生活的底层还存在着大量被压抑的、失语的底层女性,她们面临着更复杂、失序、尴尬的生存环境与两性关系。在有关底层女性的系列小说中,方方塑造了英芝、瑶琴、天美、何汉晴、李宝莉等农村妇女、家庭主妇或下岗女工的形象,揭示了主人公们既为封建夫权文化所威逼又为商业文化所诱捕的复杂现状。她们有丈夫、有家,却都是不可靠的,英芝的丈夫懒惰、汉晴的丈夫怯懦、天美和李宝莉的丈夫发达后另觅了新欢,而家庭(公婆)和文化风俗依然是传统男权规范的维系者,以暴力或软暴力的方式监控、摧残她们;此外,现代社会的进步带来了女性解放和独立自主的思想,商业化的时代似乎给女性提供了更开阔的空间和道路,但结果是丈夫可以据此轻松放弃自己的传统道德与责任,英芝们积极主动的人生选择却无一例外地导向了失败、漂泊的命运。在展现底层女性真实而残酷的当代生活状态的同时,《奔跑的火光》等小说仍然保持了方方沉思与批判的特征,对女性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弱点进行了深入的拷问,狭窄的人生视野、匮乏的知识能力、残存的传统文化观念,让英芝们对现实的认知以及自身的价值定位都陷入盲动和误区。在《奔跑的火光》中,为了摆脱公婆的歧视、拥有一处独立的空间(房子),英芝将自己的青春、美丽甚至身体当作消费品出售以获取金钱,这种寻求做人尊严的办法自然是十分可疑的,它直接导致了英芝的家庭悲剧;在《水随天去》里,纵然天美从少年水下那里获得了情感和肉体的慰藉,但她的意识深处却纠缠着男尊女卑、无后为大等传统观念以及追逐利益、金钱至上的现实欲望,她将丈夫包养其他女子的原因归结为自己的“久婚不孕”,她可以委曲求全地纵容丈夫遗弃自己但誓死也要捍卫“婚姻”的名号和丈夫的财富。当女性不能建立起健全的人的意识的时候,女人只能成为永远被动的客体,走向悲剧结局,以至于“出门寻死”的何汉晴最终还是回到没有丝毫个人尊严的家庭囚牢之中(《出门寻死》),而“挑扁担”维系了一家生存的李宝莉最终被公婆、儿子驱除出门,她却依然可以麻木地自我安慰(《万箭穿心》)。

第5期

阳燕:湖北当代女性作家与女性文学67继池莉、方方之后,姚鄂梅以其开阔的视野、综合的实力、低调的文风成为湖北青年一代女性作家的突出代表。姚鄂梅的小说在两个相反相成的层面展开,或者描述现实生活的无奈沉重,或者展现对精神理想的执著追索,人物的情感、命运是姚鄂梅连缀两个层面写作的枢纽,她尤其关注女性在情感世界中的辗转挣扎和微妙纠结,以扎根现实、体贴生活、祛除浮夸的朴拙之力穿透了女性狭窄的私语天地。在《恋爱手记》、《女儿结》、《婚纱》、《黑色》、《大约在冬季》、《妇女节的秘密》等作品中,爱情是李默(或李墨)等女性逃离灰暗人生的理想之光,她们的爱情坚执、隐忍、决绝,但其所遭遇的男性大都世故、精明、贪婪,姚鄂梅对男女两性截然相反的爱情态度自然有褒贬批判,但她很少对小说作极端化的处理,她的人物外表先锋内心传统,人物的生存境遇庸常凡俗,沉寂凝滞的小城(镇)中的现代女性的生命景观在姚鄂梅的笔下呼之欲出。姚鄂梅习惯以“双生花”的方式设置两两相对的女性故事:《大路朝天》是住在银行家属筒子楼里的一对女性,吴树是凭借努力和才干获得地位的白领,小妹则依靠美貌嫁给了城市男人,在小妹的生活变化中,吴树一直充当她的参谋和导师,而小妹也成为吴树返观自己的一面镜子;《摘豆记》塑造了高挑美丽的阿朱与矮小平庸的小锐两个女性,一个是漂泊在城市的乡下打工妹,一个则是找不到工作的城市普通人,一个对婚姻满怀忧虑,一个因身高耿耿于怀,命运的偶然促成了她们同病相怜的友情。《大路朝天》和《摘豆记》皆从人物各自的内心视角展开叙述,女人之间的真切理解和女性之间的微妙疏离相互映衬,这颇有意味的女性形象组合并不完全契合女性主义的“姐妹同盟”模式,但两个女性之间巧妙的平衡、对比、透视无疑有助于拓展小说的表现空间。在《白话雾落》这部长篇小说中,姚鄂梅将历史的跨度和人性的深度融入创作。作品叙述了麻氏祖孙三代四个女人的人生故事,丈夫早逝,麻姑依靠巫术支撑一个“全是女性”的家庭,而她的女儿阿山、阿水和孙女小鱼却陷落与不同男性的情感纠葛,在高山环绕浓雾笼罩的“雾落”小镇,麻姑以其顽强坚韧的生命力应对贫困险恶的生存境遇,她的子嗣则以类似的韧性和毅力冲决被欺骗、被利诱的命运,寻求人生的突围,阿山的痴情坚守、阿水的主动寻觅、小鱼的极端反抗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女性个体生命力的觉醒。小说在三峡移民的历史大背景下展开叙述,小镇的历史变迁和人物的情感历程相互渗透,当麻氏家族的女人们终于带着完整的爱情为淹没的雾落殉葬的时候,小说以浪漫主义的方式、悲悯仁慈的心地为女性生命的抗争和张扬留下了最后的诠释。在女性的生存发展境遇问题上,姚鄂梅并不执于一端,她倾向于将外部环境、社会历史与女性自身的认知、性格、命运等结合一体进行考量。

三、内倾的女性思索与理想的两性世界

与姚鄂梅构成鲜明对比的是苏瓷瓷,她的创作取材边缘,习惯往狭窄的纵深处开掘,风格尖锐。作为更年轻的“80后”女性作家,苏瓷瓷的女性意识及文学表达都有其独特风貌,在她的文学世界中,男女两性并非势同水火的敌人,却也绝非可以交流共存的朋友,苏瓷瓷对女性的命运有着清醒的绝望和透彻的悲哀,她索性用“忽略”的方式放逐了男性。《你的名字》和《给我的小女儿》是苏瓷瓷诗作的重要代表,前者表现女性人流的过程及感想,后者表达女性献给未出世的孩子的心声,在诗人的想象中,女性腹中的胎儿皆被定位成女性,诗人采用与胎儿直接对话的方式传达母亲独有的体验和感受,使诗歌带上了非常内倾的调子。怀孕是男女共谋的结果,而人流手术的承担者却只能是母亲,“我不懂得羞耻/凶手是个只怀念自己的人”,人流除了让女性遭遇身心的摧残和凌辱,还让她体验到杀害一个无辜生命的罪孽、自责和自嘲,正因看透了生为女性的噩运宿命,母亲必须结束同性别的女儿的生命,庆幸未能出世的女儿终于不会走进真正的生活和人群,真正逃脱了宿命,“你不会是她们/也不会是我/当一阵风吹过/我将把你命名为/风声”(《你的名字》)。另一方面,“有天鹅绒般华丽温暖的伤口”的女儿也是母亲痛与爱的延续,她新鲜的生命成为女性自我拯救的力量,“堵住了我下辈子的肮脏”,女儿与母亲彼此专属,不需要任何男性的介入,“你来之前/我不想露出乳房/你来之前/我已经老的不能再爱你的父亲”(《给我的小女儿》)。苏瓷瓷能够真正从女性的视角、体验出发观察女性、反思女性,借助“孕育”这个镌刻了女性密码的特殊事件,苏瓷瓷表达了她对女性生命的独特理解以及对女性现实生存处境的特殊关怀。在《亲爱的弟弟》、《囚》、《杀死柏拉图》、《蝴蝶圆舞曲》等小说中,苏瓷瓷也极少关注男女情爱的主题,她一再描摹母女之间或女性之间的互爱与互仇、相依和相离,展现人性的自私、脆弱、荒谬等复杂内容。

苏瓷瓷的作品明显透露出了作者敏感、尖锐的女性神经,她摒除男性、使男性缺席的写作仿佛抵达了女性主义的理论核心,但苏瓷瓷否认自己是有意识的女性主义创作者,她的女性经验是从自身的性别里自然发酵的,当她笔下的女性世界被更锋利、深邃的人性解剖所穿过,苏瓷瓷的写作便具备了立足于女性而又不仅限于女性的特质。苏瓷瓷毕竟还是尖锐、锋利的,而大多数出生于70、80年代的青年女性作家的创作则呈现出中和、和缓的色彩,她们淡化了前辈女性作家的激进性与西方化,显示出接通或回返传统女性写作的倾向,这种改变既与20世纪70、80年代出生的女性作家的生活环境、人生阅历相关,也与女性主义思潮自身的嬗变有关。汪静玉的《邂逅天堂的后窗》、《天堂眼》,郭海燕的《指间蝴蝶》、《殊途》、《如梦令》,桢理的《女人花》、《爱情细节》,王芸的《无墙之城》、《悬爱》,李榕的《深白》,梅子的《祸水女人》、《请别这样爱我》、《我是谁的灰姑娘》等小说,以及许玲琴的《古典美人》、《装扮女性的事物》、《针线篮》等诗歌,都是中和色彩的女性主义创作。这些作品并不刻意张扬性别意识、渲染性别战争,作者的女性视角、女性思维、女性特征是自然流露的。汪静玉、郭海燕等作家习惯在生活的河流中演绎纷繁的男女情事,表现男女之间微妙纠缠的情感状态及其相互利用、妥协又彼此隔膜、疏离的男女关系。在她们笔下,女性形象往往被放在主体和看的位置,女性的意识、欲望、精神困境、情爱心理、现实处境、历史命运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性的描述,但并不就此刻意否定男性;她们对存在着的男女情爱关系、家庭关系深怀质疑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6卷68

与失望,但并不就此简单否定这种现实和传统。正是在有保留的认同与讥讽着批评的复杂体验中,传达出了作者对“女性”这一性别的独特体悟。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主义理论家反对过分强调女性与男性之间的对立,寻求两性世界从抗争到互融、在依存中并立的理想状态,继“回到女性自身”之后,“超越性别”成为女性写作的新思路[12]158。在湖北女性写作的版图中,叶倾城和麦琪再辟蹊径,将中和色彩的女性写作从容转向了超越性别的女性写作。

叶倾城和麦琪皆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女性情感散文潮流中脱颖而出。叶倾城的散文融合了言情、白领、时尚、情调等多种元素,以“情感”为支点展现多样的人生和丰富的人性,从校园里美好纯净的青春情怀,到都市万丈红尘中的爱恨痴嗔,到岁月黄昏时的透彻与深情,叶倾城借现世生活当中的种种悲欢遇离来探讨人生中平常而永存的情感图景——

—钟情、错过、爱而不能、相见恨晚、此情不再、轻灵绮丽、哀婉缠绵。叶倾城的散文大多被列入“闺中密友”、“心灵鸡汤”、“心灵笔记本”等丛书,她写出了千姿百态的情感故事,也描摹了百转千回、丰富微妙的心灵世界,对于爱情/婚姻、男人/女人这个魅力永恒的文学命题,叶倾城给予对立的双方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她的体贴和批评不仅指向“委屈无奈、隐忍挣扎中度过无爱一生”的女人,也指向“穿梭忙碌、沉默无言”的男子,爱情与婚姻中终极的幸福或缺失只关乎“人”,而不在于是男人或是女人。叶倾城的文笔和故事搭配得当,也与作品整体的女性情调相得益彰,其感性、雅致、唯美、朴实的语言极其合适细腻曲折的感情表达,无论是散文《我的百合岁月》、《烟花雨》、《玻璃杯里跳舞的天使》还是小说《原配》、《心碎之舞》、《麒麟夜》,都统一于叶倾城式的精致繁复、华丽绚烂的风格。

与叶倾城的绚烂风格迥异,麦琪不擅编织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言情故事,而是注重单纯的生活面目和家常的人情事物,她的《爱与咳嗽不能忍受》、《用耳朵喝酒》、《流金》、《寻找我们的传奇》等散文集呈现出低调内敛、简洁朴素的风格。麦琪的创作混合了家常气和学院气两种相隔遥远的质地,这也是她思想表述的独特起点。在抒发成长的悲喜和青春的感悟的散文中,麦琪显得清澈而清新;在融合了自己的学养兴趣、专业特长的文化随笔中,麦琪方表现出随心随感、放笔远阔的智性。通过《追鱼》、《胡笳不本自胡中出》、《瞬间的慈悲》、《后宫的花园》等随笔,麦琪对鱼玄机、蔡文姬、蒋碧微、孙多慈、武则天等历史女性进行了细微的甄别与别致的表述,同为女性,麦琪将自身的性别、身份、境遇、体验融入其间,既揭示了笔下人物丰富细密的心理层次和情感层次,也展现了人物的独立个性以及女性的光彩和尊严。麦琪的文章固然拥有容易辨识的女性视角和女性气质,但就女性主义思想的表述而言,麦琪与叶倾城是相似的,皆不以男女性别为参照,潜伏着一个建构理想的两性世界的愿望。

作为都市文化的产物,叶倾城和麦琪的女性情感散文有其难以克服的缺陷,大众性、休闲性、消费性的取向使叶倾城和麦琪的散文容易流于甜腻和虚浮,发表园地与阅读对象的局限也将使她们的写作变得窄小和轻浅,无论从穿透性还是深刻性考查,叶倾城和麦琪的写作中对于性别的超越都是不够真切有力的。在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历程中,“超越性别”是女性文学螺旋上升的路径上的新高点,它并非粗暴地抹杀两性差异,也不是简单的用“人类话语”掩盖女性的声音,女性作家要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超越”还需要更充分的掘进和扩张,还需要走过更漫长而艰辛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叶倾城和麦琪的“超越性别”的写作只不过是个起点。

[参考文献]

[1]王绯.池莉:存在仿真与平民故事[J].当代作家评论,1998,(1).

[2]刘川鄂.小市民、名作家:池莉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3]方方.说“女性文学”之可疑[J].南开学报,2006,(4).

—方方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4]李俊国.在绝望中涅槃——

[5]方方.船的沉没[J].现代人,1987,(4).

[6]周怡.再论池莉的母性意识:从《生活秀》到《看麦娘》[J].山东社会科学,2003,(6).

[7]蔚蓝.未打开的写作——

—为华姿的创作寻找定位[J].长江文艺,2001,(9).

[8]华姿.把门打开[J].青年文学,1999,(7).

[9]埃莱娜·西苏.美杜莎的笑声[M]//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0]沈木槿,鲁西西.诗歌中的女性意识[J].滇池,2006,(2).

[11]黄柏刚.女性文学回归现实的新变信号——

—评方方新作《奔跑的火光》[J].当代文坛,2002,(3).

[12]王宁.后现代主义之后[M].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熊显长]

当代著名女作家

当代著名女作家有哪些 龙应台(台湾散文作家),毕淑敏,萧红,林海音,林徽因,林白,亦舒(香港人,主写言情小说,亦舒的作品以情节取胜,故事往往跌宕起伏,环环相扣,结局受欧·亨利的影响,常常出乎意料,富有传奇色彩。在语言形式上,亦舒小说都是以一、两句话为一个段落:跳跃性大,节奏感强,这各香港惜时如金的紧张生活很吻合。)须兰(多历史小说,如《仿佛》《红檀板》《宋朝故事》《武则天》) 琼瑶,原名陈吉吉,1938年出生于四川,后随家人来到台湾。琼瑶是言情小说界名家,在华人读者中享有盛名。 虽然已经过了看琼瑶的年龄,并且开始难以忍受老年琼瑶的媚俗,但我却无法否认在少年时自己曾经迷恋过她的童话爱情世界,并且曾经为《窗外》而流泪。因此,我不愿全盘否定琼瑶,正如我不愿全盘否定过去的自己。 三毛: 原名陈平,台湾当代著名作家,现已辞世。其作品介于自传性散文与小说之间,描写一个女子在世界各地的所见所闻,及在异域的生活,将传奇的浪漫与别样的面对世界的态度结合一处,吸引许多读者的关切。三毛的世界也许带有某种虚幻的成分,但她带给读者的却是真实的阅读乐趣,而穷究作品内容是否真实,也实在是一件非常无聊的事情。 席慕容 席慕蓉,著名诗人、散文家、画家。一位来察哈尔盟明安旗的蒙古姑娘,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她于一九八一年出版第一本新诗集《七里香》,在台湾刮起一阵旋风,其销售成绩也十分惊人。一九八二年,她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成长的痕迹》,表现她另一种创作的形式,延续新诗温柔淡泊的风格。 张晓风 张晓风,1941年生,江苏铜山人,生于浙江金华。八岁后赴台,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并曾执教于该校及他处,现任台湾阳明医学院教授。她笃信宗教,喜爱创作,小说、散文及戏剧著作有三、四十种,并曾一版再版,并译成各种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编者管管称“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她又是极人道的。”。余光中也曾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皆评价甚高

女性主义散文作品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女性主义散文作品 篇一:女性散文杂谈 女性散文杂谈 [关键字]:女性文学性别意识纯美努力女性散文美女作家问题写作误区 [摘要]:女性文学在中国有着悠远的历史,但女性性别主体意识的真正觉醒却是在现代。当代同样涌现了大批优秀的女性作家与女性文学。小说、散文、诗歌各方面都有她们的足迹。在散文方面尤其突出,她们以其个性化、女性化、独白化的散文语言,使散文日益走向个人化,在文艺方面纯美努力的追求上面,也有自己独到的地方。数量方面的优势并不代表着质量方面的胜出,女性散文也有着误区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人们习惯把女作家的作品称为“女性文学”。 展望中国文学历史长河,女性文学源远流长。从古代的班昭、蔡琰、李清照、苏小妹、柳如是、卓文君到现代的林徽因、冰心、凌叔华、冯沅君、关露、杨晦、林蓝、萧红、

白薇、丁玲、白朗、草明、袁静、杨沫等等,一大批不胜枚举的女作家,在中国的文学史上都留下了她们不可磨灭的足迹。她们对性别的关注、女性意识的建立,也经历了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 中国文学评论家白烨指出:现在的女性文学写作已真正进入了它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无论是作家的数量、创作的质量或是风格的多样、作品的影响,都大大超过现代时期。女性文学形成如此大的气候,造成如此大的影响,这在中国文学历史长河中是从未曾有过的。她们以其个性化、女性化、独白化的散文语言,使散文日益走向个人化。 女性散文的发展历程,是女性心理的、情感的生命历程,是女性自我追求、自我生存的心灵记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女性主体意识意味深长地走了一个回归型之路,即觉醒——失落——复归超越的过程。其演变的过程是人的觉醒到人的解放的成果,人的觉醒是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催化剂,而人的解放必然带来女性意识的健全发育。 世纪初期,以冰心、庐隐、石评梅、苏雪林、谢冰莹为代表的一批女性散文家,摆脱传统枷锁,在觉醒的女性的位置上大胆言说女性心声,一大批优秀的女性散文应运而生。这些散文中有女性对社会生活的干预、思考,有坦率的情爱告白,也有备受压抑的女性关爱意识的尽情抒展。然而随着“五四”文化运动的重心由人的问题向民族问题的转移,女

女性文学

第三节女性作家群的崛起 一、概述 ●三个支脉: ●1、崛起于80年代的女性作家(如谌容、茹志鹃、宗璞、张洁、戴厚英、张抗抗等); ●2、出现于80年代并一直延伸到90年代以后的女性作家(如王安忆、铁凝、迟子建、 池莉、方方等); ●3、主要出现于90年代,鲜明的女性主义意识和文本实验意识的女性作家(如陈染、林 白、徐小斌、徐坤、海男、卫慧及棉棉等)。 二、活跃于80年代的女性作家 ●(一)张洁(1937-) ●80年代:《爱,是不能忘记的》、《祖母绿》、《方舟》,女性的婚姻、情感问题等。 ●长篇《沉重的翅膀》,改革题材。 ● 90年代:自传性长篇散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小说《无字》。 (二)谌容(1936-) ●善于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开掘出重大的社会主题,追求小说的诗意美和艺术表现的新颖独 到。 ●1980年中篇小说《人到中年》,陆文婷。 ●“马列主义老太太”。 (三)茹志鹃(1925-1998) ●当代著名女作家。 ●《剪辑错了的故事》,反思题材:“实事求是”。 ●电影“蒙太奇”式的剪辑手法。 (四)宗璞(1928-)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 ●知识分子题材。含蓄蕴藉。 ●《三生石》 ●四卷本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五)戴厚英(1938-1996 ) ●当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三部曲:《人啊,人!》、《诗人之死》、《空中的足音》。 ●闻捷。 (六)张辛欣(1953-) ●中篇小说《在同一地平线上》、《我们这个年纪的梦》等。 ●长篇小说《隐形伴侣》。 ●张抗抗(1950-) ●《北极光》等。 ●共同构筑了80年代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的女性世界。 ●双重视角:性别和超性别。 二、跨越80-90年代的女作家 ●(一)王安忆(1954-) ●丰富的创作、多变的风格。 ●80年代初期描写知青生活:《69届初中生》、“雯雯”系列; ●1985年发表的寻根文学代表作《小鲍庄》;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复习资料

1.试论鲁迅《呐喊》、《彷徨》小说集所体现的叙事特征。答案:(1)多种叙事方式的成功运用。鲁迅首先以非全知叙事的巧妙运用,丰富了现代小说叙事艺术。(3分)限制叙事既可用第三人称、亦可用第一人物。如《白光》、《高老夫子》、《孔乙己》和《伤逝》叙事抒情相结合。(3分)纯客观叙事,含而不露,具有高速针砭之效。如《肥皂》、《示众》等。(3分)全知叙事使叙述者能自如转换时空,自由进入人的内心世界。如《阿Q正传》(2)叙事视角的选择转换,为创作主旨服务。如《离婚》。(3分)(3)叙事结构、以横断而切割方式体现自身结构特点。如《孔乙己》看客的场面。(3分) 2. 试论倪吾诚性格特征及悲剧根源。答案:王蒙《活动变人形》中的主人公倪吾诚是事事无成的人物。(1)一条“发疯了的狗”。他向往西方文明,却无法冲破封建文化的樊篱。是一个失败者。(3分)(2)一个新文化运动的勇士。自由思考人生目的、意义、价值,长大后又留学西洋,却无力抗衡封建文化。(3分) (3)倪吾诚与家人之间的冲突,实际是新文化与旧传统斗争的缩影。他必“死”无疑。(3分) (4)他的失败,封建文化的迫害是最为主要的。(3分)(5)现实-理想-空想-狂想。知识分子浪漫空疏的思维方法逻辑是其主观重要原因。(3分) 1. 简析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 答案: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他们以“看”的共同爱好聚合成一个有荒诞意味的群体,鉴赏、玩味、吞噬被看者的灵魂和肉体,显出凶狠的本性。(3分)看客在赏玩别人的同时,也作为客体为别人赏玩,看客者形象寄托了鲁迅对灵魂麻木者的鞭挞与愤怒。(3分) 2. 简析《围城》的思想意蕴。答案:(1)社会批判层面。(2分)(2)文化批判层面。(2分)(3)形而上层面。(2分)只答要点3分,展开论述可酌情给分。 3. 简析郭小川诗歌的艺术特色。答案:(1)文体形式的新探索。(3分)(2)诗歌意境的新开拓。(3分)只答要点3分,展开论述可酌情给5~6分。 1. 分析艾青诗歌“忧郁”形成的原因。答案:(1)客观现实。(4分)(2)主观心情。(4分)(3)象征手法和气氛。(4分)只答要点6分,展开论述可酌情给分。 2. 分析茅盾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审美特征。答案:(1)通过心理展现动荡的社会历史活动。(4分)(2)浓重理性色彩的心理分析。(4分)(3)运用意象、象征、意识流、梦幻等揭示人物隐意识、潜意识、病态心理。(4分)只答要点6分,展开论述可酌情给分。 1. 百花文学答案:出现于1956到1957年;(1分)代表作为《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红豆》等;(1分)批判现实,直面人生,题材上突破了不准写人性、爱情、官僚腐败等禁区。 2. 活动变人形答案:王蒙的长篇小说;(1分)主人公倪吾诚,是一个中西文化夹缝中挣扎的畸形儿;(2分)无论思想、人物,还是语言、结构,都在王蒙小说创作中占重要地位。(1 1. 简析米湘诗歌的创作内涵。答案:(1)对大自然的摹形传神,代表作《夏天》;(2分) (2)对艺术的刻意追求,代表作《草莽集》;(2分)(3)对人性的深刻体悟,代表作《石门集》。(2分)2. 简析七月派小说的整体风格。答案:(1)挖掘生活本相的复杂内蕴;(2(2)重视主观体验,创作中燃烧着热情的火焰;(2分)(3)总体风格沉郁悲凉。(2分) 3. 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可分为几类?各有什么特点?答案:(1)老派市民形象,因循守旧,诚实忠厚;(2)新派市民形象,追逐新潮,苟且怯懦;(3)理想市民形象,质朴善良,富有民族气节;4)城市贫民形象,生活悲惨,发人深省。(以上两点3分) 六、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 分析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答案:(1)多种叙事方式的成功运用;(4分) (2)现代短篇小说艺术体式的建立;(4分)(3)历史小说“故事新编”体的大胆尝试。(4分(需详细论述,否则酌情扣3~6分) 2. 试析京派小说的整体风格。答案:(1)浓厚的传奇色彩;(4分)(2)忧郁哀婉的抒情风格;(4分)(3)微笑的悲剧与人性的历史性的悲剧。(4分)(需详细论述,否则酌情扣3~6 1. 疯女人形象答案:(1)张爱玲笔下出现的孤独、疯狂状态的女性;(2分)(2)代表人物有白流苏、曹七巧等。(2分) 2. 京派答案:(1)20年代末30年代初出现于京津地区的文人团体;(1分)(2)强调文艺的独立性与审美性,试验文体的完美程度;(2分)(3)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等。(1分)

试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思潮的演变

试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思潮的演变 摘要:笔者具体应用话语分析技巧进行我国目前广受关注的女性文学思潮迹象评鉴,当中包括既定文学思潮衍生背景、话语资源变化形态,争取利用话语权科学争取方式,为后期高潮演变细节衔接奠定深刻适应基础。具体来讲,在本土既定资源和外来女性主义思想双重引导环境下,现如今已经全面步入多元化实践阶段。 关键词:女性文学思潮形态话语权利演变规则前言:自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女文学作家不管是在创作数量、内容规范形态上都创造出辉煌成就,就此过渡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特定组成单元。毕竟我国不存在类似法国、美国等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运动现象,同时不如港台思想文化资源公开信度那般强烈,在这类基础上加以延展,这就需要 中国女性文学思潮将保留何种情感特殊 相关分析人员 加以细致描述验证。经过针对我国大陆地区女性文学思潮滋生背景、话语资源演变过程进行系统探究,进一步为中国当代女性独立前景绽放提供广阔支撑动力。 一、我国大陆地区女性文学思潮衍生背景论述

有关这类思潮初步衍生阶段主要限定在1981 年时段,尤其经过中国诗歌、小说、散文等固定题材研究领域交接过后,使得长期承受压力的女性产生强烈不满情绪,希望借用此类平台将内心一切感受发表完全。其中包括小说家张洁、张辛欣,以及诗人翟永明等都开始获得全面关注成就。其中张洁在其中篇小说 杯”象征性《方舟》(1981)深刻呐喊“为了女人,话语,其间配合寡妇俱乐部女性群体日常生活现象穿插叙述,使得对于当时男权膨胀迹象表达强烈不满。事实上有关上述角色都是经历过离婚痛楚而集结在一起,为了实现自我而相互支持,可最终仍旧无所收获。具体说来,在文学之中深度呈现妇女问题,需要在话语权上散布独立学说效应,可以被定义为现代女性文学思潮的内在支撑动力。自从话语权的觉醒和女性话语建筑过后,大陆女性文学思潮动力源暴涨,这是其在历史内部深度延展的主流原委。经过女性话语在文学体系内部衍生过后,一系列连锁反应包括核堆子等成为女性意识解放基础适应形态。例如:诗歌体系下的女性主义开始在小说内容中穿插,进一步创设出独立的女主人公形象,然而上一代女性小说内部人物为后续作品布置形式创新提供疏导线索,确保思想信念的强效作用,于是文学便成为一类核心占地,从中演绎出中国妇女在知

中国现当代文学必记知识点及作品作家人物

中国现当代文学常识填空题 现代文学部分 1.1915年9月,由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1916年9月第二卷更名《新青年》)。 2.《青年杂志》1915年第一卷第3、4号上连载陈独秀的《现代欧洲文艺史谭》,揭示了文艺进化论是文艺发展的基本规律。 3.文学革命正式发难的标志是1917年1月《新青年》上发表的胡适论文《文学改良刍议》,深入地阐述了他的“八事”,提出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作为新文学的工具。 4.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 5.1918年4月胡适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作为革命文学的宗旨,强调“国语的文学”也就是文学工具的革命,是新文学建设的第一步。 6.林纾连续发表了两篇文言文小说《妖梦》和《荆生》,以影射的形式痛骂陈独秀、胡适、钱玄同等人的文学革命的主张。 7.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时期的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是新文化激进派的大本营,五四退潮后南京的东南大学和《学衡》杂志是新文化保守派的根据地。 8.胡适在1920年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尝试集》。 9.周作人的《小河》被胡适称为“新诗的第一首杰作”,是新诗摆脱旧诗集窠臼的标志性作品。 10.1918年4月《新青年》第四卷第4号上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从此诞生了中国文学体裁的一个新品种—杂文。 11.1919年3月,胡适的独幕话剧《终身大事》在《新青年》上发表,宣告了中国自己创造的第一部话剧剧本的诞生。 12.1921年1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纯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在北京诞生。 13.王鲁彦是“乡土写实派”的代表,废名是“乡土抒情派”的代表。 14.在中国的话剧史上,第一个值得纪念的话剧团体是春柳社,由李叔同、曾孝谷、欧阳予 倩等组成。 15.1922年,田汉创办了《南国》半月刊,从此进入了他的长达8年之久的“南国”艺术时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

论鲁迅对文学的影响 寻常的人,都是在歌颂和期盼黎明的曙光驱赶走夜的黑暗,而鲁迅,却在深夜里思索,夜幕让他的思想有了惊人的穿透力。他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所创造的不朽的文学作品,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他的思想精神和气节人格,使鲁迅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不仅仅是在文学造诣方面,更是在他对革命,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的不懈努力和奋进之心,鲁迅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他在中华民族新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峰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先生的第一篇文章《狂人日记》,正是对那个封建专制,人吃人的社会的最强的反抗之音,他以自己的笔写下对那些,亦或明哲保身,委曲求全,亦或扮演吃人角色的人最有力的控诉。而在这样的社会中,只有疯子,才是最不受那些封建礼教束缚的人,因为他的疯,使他摆脱了封建礼教的对心灵的摧残和压迫,也只有疯子才有权利拥有纯净的灵魂,希望这社会都是疯子! 而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一篇文章便是家喻户晓的《阿Q正传》,这篇文章之所以这么家喻户晓,是因为他写出了“一个现代我们国人的灵魂”,即表现国民性的弱点。阿Q性格极其复杂,充满矛盾。他质朴而又愚蠢,受尽剥削欺凌而又不敢正视现实,妄自尊大;对权势者有着本能的不满,而又受到封建传统观念和正统思想的严重影响。但作为他的主要性格特征的是他的“精神胜利法”(通称“阿Q精神”),即在接连不断的失效中随时幻想自己是胜利者,用以自宽自解,自欺欺人。这种精神胜利法使阿Q不能正视自己的悲惨地位并沉溺到更为屈辱的奴隶生活中去。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及答案

中国当代作家专题《中国当代作家专题》期末作业中国当代作家专题》期末作业 1、寻根文学的文学主张是什么? 立足于我们自己的民族土壤,发扬我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因素,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感情和理想价值,努力创造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 2、寻根文学的代表作有哪些? 贾平凹的《腊月正月》、郑义的《远村》《老井》阿城的《棋王》、韩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郑万隆的《异乡异闻》、王安忆的《小鲍庄》、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等。 3、寻根文学”兴起的内在原因是什么? “ 文学本身的刺激:当时反思文学由对“文革”的政治批判到对十七年越演越烈的极“左”思潮的反思,进而把矛头指向造成这场大劫难的群众基础,以及它背后的封建文化积淀,由政治反思走向文化反思;与此同时,改革文学在揭示改革的深层阻力时,触及到传统与现代化的矛盾,引导人们深入思考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机制,二者殊途同归,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进一步深化的结果,都引起了文学对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回顾,所以,“寻根”文学作为一种自然的延续,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思潮和创作现象。 4、寻根文学”兴起的外在原因是什么? “ 在世界文化既相互融合又彼此独立的趋势下,各个民族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中国在现代化第几页共几页中国当代作家专题的路上如何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势必到民族文化中去寻找支撑点。再者,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以略萨为代表的拉美结构主义小说的轰动,给中国文坛以极大的震惊,使得处于以欧美大陆为中心的20 世纪世界文学格局中而倍感自卑的中国文学看到了希望,同时也暗示出文学的出路。 5、王一生形象的文化意蕴是什么? 第一、王一生这一形象是独特的,作品写了王一生生活内容的两方面——下棋和吃饭。“下棋” 和“吃饭”作为王一生的生存中形而上和形而下的两极,前者代表王一生对人生境界的不息的追求,后者代表对人的基本生存的维护。第二、王一生对对这两件事的痴迷和体味,却又有着明显的道家风范。第三、作者王一生身上概括出民族精神最深刻的现实关系,在现代意义上重新阐释老庄关于“不为物役” ,在一种充分的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中获得对现实的社会人生的超越,并与永恒、无限的自然宇宙合为一体的审美人格。 6、阿城的《棋王》艺术特点是什么? (1)、作者将主人公令人叹息的遭遇都平淡道来,不作任何渲染与呼喊,行文造句,力避繁冗,一切出之以简洁质朴。(2 )、不避“俗” ,写人的俗像、俗态。(3)、语言精炼,用字“拙、俗、苦” ,尤其是其中一些形容词和动词用得尤为独特。(4)、小说结构缺乏鲜明的结构形式痕迹,信手拈来的“闲笔” ,构成了阿城小说中特有的氛围和境界。7、《棋王》表现的寻根意识主要表现是什么? 《棋王》围绕棋和吃的故事展开,主人公在“棋”上表现出的是他的为人之道:“通达”的人生态度,这正是道家文化的核心所在。“吃”表现出的是人物的生存之道,是受佛道思想的影响。从王一生吃的故事, 棋的故事,我们看到了作者对于庄禅哲学的肯定与传统文化价值的思考。 8、什么是“新写实主义”? 新写实主义,就是在这一现代主义思潮下,在中国产生的一类文学现象。它把注意力全部放在现实主义遗弃掉的、不屑一顾的“实存”的另一层面的真实上。他们一门心事地专注于庸常。 9、新写实的代表作家和作品有哪些?

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病症分析_16_20

者改良传统的方式呼应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问题。“五四”之后的文学主流基本上是沿着鲁迅的道路批判封建礼教“吃人”而进行创作,乡土文学不用说,就是巴金、老舍、曹禺、张爱玲、都没有离开这个轨道,他们的作品以批判为主,更适合破坏旧世界。而冰心的富于女性特点的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设性的文学创作却鲜有继承者。 (二)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建设性的女性文学的偏见 与主流文学史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相似,90年代女性文学评论全盛时期,学者们重视的是庐隐、沅君、白薇等“从女儿到女人”的叛逆式的成长过程,重视从丁玲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和泯灭来挞伐政治的权威,大力赞扬林白、陈染的“女性身体之歌”对传统伦理文化的拆解作用。普遍忽视了女性文学写作自冰心开始的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改良问题和新文化的建设性问题。受到女性主义理论刚登陆中国时偏激思潮的影响,这些评论对一些作品过度的女性主义的诠释伤害了女性主义的正常着陆。在著名女性主义学者波伏娃的论著里,她坚持认为,法律、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制约着女人,但也不能完全囚禁女人,女性主义是不排斥建设的。 女性主义文学评论者在这里犯了忽视本国国情的错误,她们不是没有注意到冰心的写作的特点,而是由于冰心的写作不符合西方女性主义,而把冰心当作一个“特例”。孟悦、戴锦华在《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中一方面认为“冰心是长不大的女儿”,另一方面也承认“但她仍然不失独特,她未曾辜负家庭、文化所给与她的全部恩赐,她把这一份经验全部拿了出来,通过她笔下的母子世界,她的爱的哲学乃至她的女扮男装而成为中国女性生活世上不可多得的原型。这才是冰心作品中潜藏的女性意味。” [10] “中国女性生活原型”,这才是冰心的独特贡献。冰心在《论文学的复古》指出:“新文学不能普遍得国人欢迎,……介绍不得法,像天书,难懂”,“新文学中,……又有几篇是真建设,真向上,真有自己的哲学……我相信除了建设,没有破坏……当抖擞精神,折回原路,来寻找向上的建设的途径。” [11]她所塑造的这些中国女性生活原型,既为中国人所熟悉,又为中国人所喜爱,她们是新式的贤妻良母——开明慈爱体贴入微的“母亲”(《南归》)、识大体顾大局的“我朋友的母亲”(《我朋友的母亲》)、勤劳能干健壮开朗的“张嫂”(《张嫂》)、爱国爱丈夫爱弱小者的“我的学生”(《我的学生》)、用双手托着未来的妇产科大夫L(《我的同班》)……,她们既具有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又具有新时代所要求的挺拔的灵魂、坚韧的性格和高贵的心灵。哈佛大学东亚系汉学家宇文所安说:“一个传统要继续繁衍下去,一定要有新的解读、新的阐释注入新的活力,否则这个传统就死了。” [12]巴金1994年5月20日给冰心的题字:“冰心大姐的存在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她是一盏明灯,照亮我前面的道路。她比我更乐观。灯亮着,我放心地大步向前。灯亮着,我不会感到孤独。”这盏明灯至今仍然亮着,“潜藏着女性的意味”,照出中国女性写作的明亮的前程——继承民族优良传统的建设性的女性写作。 其实,女性主义文学研究者已经发现了冰心创作的建设性特点,却没有继续挖掘下

浅论90年代女性小说创作特征(一)

浅论90年代女性小说创作特征(一) 【论文关键词】9O年代女性小说特征 【论文摘要】通过对2O世纪9O年代几位著名女性作家如王安忆、陈染、林白、徐坤及2O 世纪7O年代出生的卫慧、棉棉等代表作品的分析、论述,文章概括了这个时代的女性小说创作特征:以“性别语言”为代表的文体意识、极强的个性特征与“私人化写作”、准自传体形式与自恋情结。 一、以“性别语言”为代表的文体意识 “女性写作”在90年代风起云涌,形成强大势头,似乎已成了90年代文化的一种重要标志。这种写作实践充分表现出了文学创作中强烈的作家个性、人物倾向和独特的创作诉求。它不仅标志着90年代审美意识的剧烈变化,而且在生活日益呈现世俗化、日常化、个人化的时代,以“性别语言”为代表的文体趋向作为一种叙述姿态,它打破了大一统的主流话语方式,进一步拓展了个人、个性化的精神空间,在对包括“性别”在内的个人化、人性的充分重视的前提下,为叙述、文体风格乃至写作方式带来了新的自由度、新的文化、新的人文内涵。对于个人化极强的“女性写作”,我们抛开人们争执纷纭的关于“女性写作”中的“躯体写作”、“男性中心文化传统对女性的种种本质主义”界定、“欲望对象化”、“摧毁男性写作的霸权”num.等人文话题暂且不论,而从文体意识、文体创造的角度讲,在90年代复杂的文化背景下,女性作家能把写作当作一种文化使命,用一种新的写作方式和话语方式,注重性别意识,打破以往外在的文体规范并将之内化成为内在的文体意识,进而在文本写作中转化为一种文化精神,也不能不说是文学的一个进步。具体地说,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致命的飞翔》、《玻璃虫》,陈染的《与往事干杯》、《无处告别》,海男的《女人传》,王安忆的《叔叔的故事》,徐小斌的《羽蛇》,以及70年代出生的女作家的城市小说等无不体现出女性文本中独特的母题、结构、情节、象征和语言。对她们文本的解读往往能发现故事叙述背后所隐含的声音和隐喻的主体自觉〔。现代生活,尤其是现代城市生活,为女性作家提供了对世界、生命、社会的情感体验的契机,使她们的写作有了新的独特的生长点,女性的社会角色,女性的文化价值、情感诉求、欲望追向、女性内在个性探索、物化现实中的新人生体验等等,都成为女性写作的醒目主题。特有的女性写作主题和女性表现视角,必然赋予文本具有鲜明性别特征的新的叙述语言和形式,小说呈现出男性作家无法取代的风格学特征,改变了以往女性文学的艺术形态。 二、极强的个性意识与“私人化写作” 与女性诗歌相比,中国女性小说在90年代独领风骚,甚至在文学失去轰动以后仍能不断引起新的轰动效应,得益于女性作家们极强的个性意识。90年代的女性写作强调主观化的视角,叙事主要体现为“个人记忆”风格,用以表现女性性别意识的自觉及女性特有的人生体验。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奠定了她在90年代女性写作中不可替代的位置。小说处处表现出一种普遍性和通常性,把女主人公当作一个公共性的人物来写。上海的许多市民家庭的女儿都是王琦瑶,在相同的生活氛围中成长,又有大同小异的女儿家的梦幻,终其一生,除了最后的死亡,她生活得一直很平淡。 被某些批评家称为“女王朔”的徐坤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内,推出了《白话》、《吃语》、《梵歌》、《斯人》、《热狗》、《先锋》等作品,并且以一种颇有力度的调侃反讽,批判了知识分子(尤其是男性)的生存方式,以及他们的若干可笑之处,将那种迁腐保守的知识型假面具加以剥离,从而致力于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人格还原。徐坤的小说擅长于从当代文化的矛盾荒诞中,去写当代知识分子的无力无奈无聊,及其所谓文化精英们的病态生存方式。她既看到了在政治文化占很大比重的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面具,以及他们所难以承认的文化传统对他们精神人格的阉割和压抑。ai同时,她也看到了在商品经济社会中,他们非真实的心态和存在的荒诞感。他们总是在政治社会、商品社会、经济社会的转型中被甩出轨道,成为多余人。徐坤并

女性文学作家代表)

一、台湾女性文学创作代表人物 林海音(1918~2001),本名林含英,台湾省苗栗县人。1948年底从北平返回台湾。曾任《国语日报》编辑、《联合报》副刊主编。1967年创办《纯文学》月刊,次年创办纯文学出版社。结集问世的小说、散文、随笔、评论、儿童文学、剧本共计29 部。主要作品有:小说集《绿藻与咸蛋》《城南旧事》《婚姻的故事》《烛芯》;长篇小说《晓云》《春风丽日》《孟珠的旅程》;散文集《冬青树》《两地》《剪影话文坛》《家住书坊边》等。 孟瑶(1919~2000),本名扬宗珍,生于湖北汉口。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系毕业,1949年迁台,一直任教于大学中文系。历任台中师范学校、南洋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兴大学中文系主任。 孟瑶代表作有《心园》《穷巷》《屋顶下》《乱离人》《黎明前》《危楼》《畸零人》《剪梦记》《这一代》《磨剑》《满城风絮》《望乡》《一心大厦》《春雨沐沐》《女人,女人》,以及历史小说《杜甫传》《龙虎传》等。 郭良蕙,山东巨野县人,1926生于河南开封市。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1948年迁台,曾创办《世界音像》杂志。1953年开始小说创作,迄今已出版作品60余种。 郭良蕙的作品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集《银梦》《禁果》《第三者》《台北的女人》等;长篇小说《黑色的爱》《心锁》《遥远的路》《四月的旋律》《金色的忧郁》《黄昏来临时》《我心·我心》《早熟》《焦点》《邻家有女》《蚀》《花季》《两种以外的》等。 琦君(1917~2006),本名潘希真,浙江省永嘉县人,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副教授,中央大学、中兴大学教授。

琦君出版有散文集《烟愁》《红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千里怀人月在峰》《留与他年说梦痕》《母心似天空》《水是故乡甜》,小说《菁姐》《百合羹》《橘子红了》等。 张秀亚(1919~2001),河北省沧县人,北平辅仁大学西语系毕业。曾主编《益世报》副刊,来台后任静宜英专、辅仁大学研究所教授。散文、小说、诗歌作品结集为41种。张秀亚主要出版有散文集《三色堇》《牧羊女》《怀念》《爱琳的日记》《北窗下》《湖水·秋灯》《白鸽·紫丁花》《杏黄月》等,小说《寻梦草》《七弦琴》等。 蓉子(1928~),本名王蓉芷,江苏省吴县人,南京金陵女子大学服务部实验科毕业,国立政治大学公共行政企业管理教育中心结业。主要写作新诗,兼及散文和儿童文学。蓉子主要出版有《青鸟集》《七月的南方》《维娜丽莎组曲》《天堂鸟》《这一站不到神话》《只要我们有根》等17种诗集,散文集《千泉之声》等。 罗兰(1919~),本名靳佩芬,今天津市宁河县人,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师范部毕业,台湾警察广播电台节目制作兼主持人,有散文、小说、剧本、论述31种结集出版。罗兰主要作品有系列散文《罗兰小语》《罗兰散文》以及《给青年们》《歌与春及花》等多种散文集;小说《花晨集》《绿色小屋》《飘雪的春天》等。 聂华苓(1925~),湖北省应山县人,南京中央大学外文系毕业。1949年定居台湾,任《自由中国》文艺编辑。1967年和美国诗人保罗·安格尔一同创办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聂华苓出版有长篇小说《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长流》《三生三世》;中篇小说《葛藤》;短篇小说集《翡翠猫》《一朵小白花》《台湾轶事》《王大年的几件喜事》;散文集《梦谷集》《三十年后》等。

2018年度尔雅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读标准答案

对“文学”的理解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文学是能指的自由游戏,这一观点出自()。 窗体顶端 A、弗洛伊德 B、海德格尔 C、德里达 D、王德伟 我的答案:C得分:33.3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文学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这一观点出自()。 窗体顶端 A、车尔尼雪夫斯基 B、叶芝 C、华兹华斯 D、别林斯基 我的答案:C得分:33.3分 窗体底端 3 【判断题】亚里士多德认为文学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 我的答案:√得分:33.4分 在什么情况下会遇到文学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这副对联纪念的人物是()。窗体顶端 A、鲁迅 B、李济 C、胡适 D、吴宓 我的答案:C得分:33.3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这首歌的歌词作者是()。窗体顶端 A、 胡适 B、 刘半农 C、 俞平伯 D、 鲁迅 我的答案:A得分:33.3分 窗体底端 3 【判断题】《尝试集》是中国现代第一部白话诗集。() 我的答案:√得分:33.4分 如何与伟大的文学相遇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多选题】关于《巨流河》的描述,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窗体顶端 A、一部反映中国近代苦难的家族记忆史 B、一部过渡新旧时代冲突的女性奋斗史 C、一部台湾文学走入西方世界的大事记 D、一部用生命书写壮阔幽微的天籁诗篇 我的答案:ABCD得分:50.0分 窗体底端 2 【判断题】润物细无声,这是文学发生作用的独特方式。() 我的答案:√得分:50.0分 文学与生命经验息息相关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现当代女性作家及作品

现当代女性作家及作品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很经典 李轻松《心碎》,也很经典,但很少有人看过当代80后 明晓溪《泡沫之夏》张小娴《面包树上的女人》擅长背景刻画与环境白描,以受到现代文明侵袭的大都市为背景,透露了闺阁妇女的凄凉、痛苦与悲哀,深深分析了她们身上无形的精神枷锁给她们带来的惨痛伤害。文字秀美,如密线刺绣,如工笔细绘。作品读后常有一种无奈、悲凉的感觉,还有着些许的感伤。 冰心: 作品以蕴涵哲理为主,如徐来掠面的轻风,把形散神不散的表现手法运用到极至,没有特别鲜明的人物或重大事件,与同时期众多现实主义作品相比,她更多地是用一种刻画真、善、美的理想状态反衬出现实的昏聩与局限性。 铁凝: 一个经历了转型的当代女作家。早期作品沉浸在白洋淀的清新和对进步文明生活的向往中;后期作品重新扎根乡镇农村,刻画人物的野性与自然力,体现出一群曾受精神奴役者思想解放的强烈要求,从而表现出关注精神创伤与治疗的思考。 毕淑敏:

一个学者型作家,文风平实,讲究情节的合理性,注重叙述的照应,心理描写为主,在个人思想、伦理道德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的复杂性,夹杂部分学术性观点。所以作品紧凑但激情稍逊。陈丹燕:1958年12月18日生于北京协和医院,祖籍广西平乐。 1966年移居上海,因为口吃极少有朋友。上中学开始写作并开始在《上海少年》上发表少年习作。1978年2月进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198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论文是关于西方儿童幻想文学的研究,获文学学士学位,任《儿童时代》小说编辑,同时开始小说和散文创作和儿童文学翻译。1991年访问日本,第一次看到了中国以外的世界,受到极大的吸引。1992年作为访问学者前往德国慕尼黑国际青少年图书馆,向国际书展推荐介绍中文图书,并演讲中国独生子女问题。三个月的欧洲生活,极大地冲击和开阔了思想。写作长篇小说《一个女孩》,对自己的童年时代做第一次全面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写作一系列欧洲的生活,知识分子采访记。1994年游学美国,在新泽西小镇上唯一的一家意大利咖啡馆里写作长篇小说《纽约假日》,实现了在一家异国咖啡馆里写一部小说的心愿。

现当代女性作家及作品

现当代女性作家及作品 导读:霍达《穆斯林的葬礼》很经典 李轻松《心碎》,也很经典,但很少有人看过当代80后 明晓溪《泡沫之夏》张小娴《面包树上的女人》擅长背景刻画与环境白描,以受到现代文明侵袭的大都市为背景,透露了闺阁妇女的凄凉、痛苦与悲哀,深深分析了她们身上无形的精神枷锁给她们带来的惨痛伤害。文字秀美,如密线刺绣,如工笔细绘。作品读后常有一种无奈、悲凉的感觉,还有着些许的感伤。 冰心: 作品以蕴涵哲理为主,如徐来掠面的轻风,把“形散神不散”的表现手法运用到极至,没有特别鲜明的人物或重大事件,与同时期众多现实主义作品相比,她更多地是用一种刻画“真、善、美”的理想状态反衬出现实的昏聩与局限性。 铁凝: 一个经历了“转型”的当代女作家。早期作品沉浸在“白洋淀”的清新和对进步文明生活的向往中;后期作品重新扎根乡镇农村,刻画人物的“野性”与自然力,体现出一群曾受精神奴役者思想解放的强烈要求,从而表现出关注精神创伤与治疗的思考。 毕淑敏: 一个学者型作家,文风平实,讲究情节的合理性,注重叙述的.照应,心理描写为主,在个人思想、伦理道德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的

复杂性,夹杂部分学术性观点。所以作品紧凑但激情稍逊。陈丹燕:1958年12月18日生于北京协和医院,祖籍广西平乐。 1966年移居上海,因为口吃极少有朋友。上中学开始写作并开始在《上海少年》上发表少年习作。1978年2月进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198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论文是关于西方儿童幻想文学的研究,获文学学士学位,任《儿童时代》小说编辑,同时开始小说和散文创作和儿童文学翻译。1991年访问日本,第一次看到了中国以外的世界,受到极大的吸引。1992年作为访问学者前往德国慕尼黑国际青少年图书馆,向国际书展推荐介绍中文图书,并演讲中国独生子女问题。三个月的欧洲生活,极大地冲击和开阔了思想。写作长篇小说《一个女孩》,对自己的童年时代做第一次全面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写作一系列欧洲的生活,知识分子采访记。1994年游学美国,在新泽西小镇上唯一的一家意大利咖啡馆里写作长篇小说《纽约假日》,实现了在一家异国咖啡馆里写一部小说的心愿。 【现当代女性作家及作品】 1.文学常识之作家与作品 2.作家三毛作品 3.中国作家与作品汇总 4.文学常识之作家与作品精选 5.中国古代作家作品文学常识 6.文学常识之作家与作品集合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增订本) 严家炎孙玉石温儒敏主编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目录: 诗歌: 蝴蝶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有人说这首诗写的是朋友之情,我不太相信,因为用“蝶”比喻两个大男人,未免过于唐突。我觉得这是胡适对自己爱情生活的一声叹息。胡适十几岁时就与江冬秀订了婚,但到美国之后,邂逅了才情超逸的韦莲司并为之倾倒,两人的半世情缘从此启幕,现在已不是秘密了。这首诗写于1916年,正是胡适回国的前夕,这首《蝴蝶》其实是一曲中西合璧的现代“梁祝”。本来“双双飞上天”翩翩翻飞的两只蝴蝶,因胡适母亲催胡适回家成亲,不得不“忽飞还”一个,剩下韦莲司一个人孤苦伶仃,望穿秋水,也真“怪可怜”——韦莲司一生未嫁。 表达了他当时孤寂、苦闷心情 鸽子《鸽子》胡适 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 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 看他们三三两两, 回环来往, 夷犹如意,—— 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衬青天,十分鲜丽! 凤凰涅槃(存目)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我提高了声调

看无数白云 喝滚滚洪涛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我无比自豪 迎着狂风 我高傲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不为凛冽的寒风动摇 顶着它冲上去 才能为铮铮铁骨索取回报 天狗 太阳礼赞 夜步十里松原 瓶·春莺曲 伊底眼 繁星(一、七、十、七十五、一百三十一)春水(五、一○五) 夜 弃妇 采莲曲

雨景 晚祷 雪花的快乐 沙扬娜拉 再别康桥 我不知道风—— 云游 忆菊 死水 发现 静夜 十二月十九夜 蛇 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我们听着狂风里的暴雨雨巷 寻梦者 乐园鸟 我用残损的手掌 预言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断章

“女性文学”还是“性别文学”

“女性文学”还是“性别文学” 发表时间:2006-11-16 浏览次数:2268 【标题】“女性文学”还是“性别文学” ——“女性文学”及相关概念辨析 【英文标题】“Female Literature”or“Sexual Literature” JIANG Hong-yan Chinese department of Yunnan University,Kunming,Yunnan650091,China 【作者】降红艳 【作者简介】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650091 降红艳,女,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当代文学研究。 【内容提要】与“女性文学”相关的概念有“妇女文学”、“女性写作”、“女性主义文学”、“女性意识”,它们既相互联系,又有各自的特定内涵。目前批评界对“女性文学”的理解存在狭隘化倾向,不能涵盖批评对象的范围,因而应在“女性文学”之外再加上“性别文学”。“女性文学”以女性作家创作、作品为对象,探寻其审美特性。“性别文学”则不管作家的自然性别,用社会性别理论对文学中存在的社会性别权利关系进行清理。 【英文摘要】The Concepts t hat are related to“female literature”include“woman literature”,“female writing”,“feminist literature”and“female consciousness”.They are interrelated to each other while having their own particular meaning.Now critic s understand“female literature”in a narrow way and cannot cover all objects they criticize.So“sexual literature”should be added besides“female literature”. 【关键词】女性文学/妇女文学/女性写作/女性主义文学/女性意识/Female Literature/Woman Literature/Female Writing/Feminist Literature/Female Consciousness 【正文】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691(2002)05-0083-05 女性文学研究无疑是我国新时期以来当代文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然而究竟什么是“女性文学”,“女性文学”概念的内涵是什么,当代文学批评理论界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明确的界定。自然,搞文学批评大可不必纠结于理论概念的缠绕之中,很多女性文学评论的写作者就采取了避而不谈的策略,绕开概念的陷阱,只专注于文本本身。但是随着女性文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入,一味的回避显然无法提升文学研究的理论高度。本文也不企望给出一个定义,而是想从对“女性文学”及相关概念的梳理中,提出一些想法,以就教于方家。 一、几个相关概念的梳理 妇女文学在新时期较早的女性文学评论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妇女文学”这个词,这个词似乎还出现于“女性文学”之前,始见于对外国

中国当代作家专题期末作业答案

《中国当代作家专题》期末作业 1 立足于我们自己的民族土壤,发扬我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因素,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感情和理想价值,努力创造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 2、寻根文学的代表作有哪些? 贾平凹的《腊月??正月》》、郑义的《远村》、《老井》、阿城的《棋王》、韩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郑万隆的《异乡异闻》、王安忆的《小鲍庄》、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等。 3、“寻根文学”兴起的内在原因是什么? 文学本身的刺激:当时反思文学由对“文革”的政治批判到对十七年越演越烈的极“左”思潮的反思,进而把矛头指向造成这场大劫难的群众基础,以及它背后的封建文化积淀,由政治反思走向文化反思;与此同时,改革文学在揭示改革的深层阻力时,触及到传统与现代化的矛盾,引导人们深入思考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机制,二者殊途同归,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进一步深化的结果,都引起了文学对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回顾,所以,“寻根”文学作为一种自然的延续,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思潮和创作现象。 4、“寻根文学”兴起的外在原因是什么? 在世界文化既相互融合又彼此独立的趋势下,各个民族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中国在现代化

的路上如何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势必到民族文化中去寻找支撑点。再者,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以略萨为代表的拉美结构主义小说的轰动,给中国文坛以极大的震惊,使得处于以欧美大陆为中心的20世纪世界文学格局中而倍感自卑的中国文学看到了希望,同时也暗示出文学的出路。 5、王一生形象的文化意蕴是什么? 第一、王一生这一形象是独特的,作品写了王一生生活内容的两方面——下棋和吃饭。“下棋”和“吃饭”作为王一生的生存中形而上和形而下的两极,前者代表王一生对人生境界的不息的追求,后者代表对人的基本生存的维护。 第二、王一生对对这两件事的痴迷和体味,却又有着明显的道家风范。 第三、作者王一生身上概括出民族精神最深刻的现实关系,在现代意义上重新阐释老庄关于“不为物役”,在一种充分的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中获得对现实的社会人生的超越,并与永恒、无限的自然宇宙合为一体的审美人格。 6、阿城的《棋王》艺术特点是什么? (1)、作者将主人公令人叹息的遭遇都平淡道来,不作任何渲染与呼喊,行文造句,力避繁冗,一切出之以简洁质朴。 (2 )、不避“俗”,写人的俗像、俗态。 (3)、语言精炼,用字“拙、俗、苦”,尤其是其中一些形容词和动词用得尤为独特。 (4)、小说结构缺乏鲜明的结构形式痕迹,信手拈来的“闲笔”,构成了阿城小说中特有的氛围和境界。 7、《棋王》表现的寻根意识主要表现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