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设计的元素

平面设计的元素
平面设计的元素

1概念元素:所谓概念元素是那些不实际存在的,不可见的,但人们的意识又能感觉到的东西。例如我们看到尖角的图形,感到上面有点,物体的轮廓上有边缘线。概念元素包括:点、线、面。

2.视觉元素:概念元素不在实际的设计中加以体现,它将是没有意义的。概念元素通常是通过视觉元素体现的,视觉元素包括图形的大小、形状、色彩等。

3.关系元素:视觉元素在画面上如何组织、排列,是*关系元素来决定的。包括:方向、位置、空间、重心等。

4.实用元素:指设计所表达的含义、内容、设计的目的及功能。下面我们具体介绍平面设计的构成方式。

广告创意的概念

广告创意是表现广告主题的新颖构想,是为了表现广告主题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是科学与艺术结合的产物,是广告的思想内涵和灵魂,是具有说服力的要素。

精典配色方案

一、红色的色感温暖,性格刚烈而外向,是一种对人刺激性很强的色。红色容易引起人的注意,也容易使人兴奋、激动、紧张、冲动、还是一种容易造成人视觉疲劳的色。

1、在红色中加入少量的黄,会使其热力强盛,趋于躁动、不安。

2、在红色中加入少量的蓝,会使其热性减弱,趋于文雅、柔和。

3、在红色中加入少量的黑,会使其性格变的沉稳,趋于厚重、朴实。

4、在红中加入少量的白,会使其性格变的温柔,趋于含蓄、羞涩、娇嫩。

二、黄色的性格冷漠、高傲、敏感、具有扩张和不安宁的视觉印象。黄色是各种色彩中,最为娇气的一种色。只要在纯黄色中混入少量的其它色,其色相感和色性格均会发生较大程度的变化。

1、在黄色中加入少量的蓝,会使其转化为一种鲜嫩的绿色。其高傲的性格也随之消失,趋于一种平和、潮润的感觉。

2、在黄色中加入少量的红,则具有明显的橙色感觉,其性格也会从冷漠、高傲转化为一种有分寸感的热情、温暖。

3、在黄色中加入少量的黑,其色感和色性变化最大,成为一种具有明显橄榄绿的复色印象。其色性也变的成熟、随和。

4、在黄色中加入少量的白,其色感变的柔和,其性格中的冷漠、高傲被淡化,趋于含蓄,易于接近。

三、蓝色的色感冷嘲热讽,性格朴实而内向,是一种有助于人头脑冷嘲热讽静的色。蓝色的朴实、内向性格,常为那些性格活跃、具有较强扩张力的色彩,提供一个深远、广埔、平静的空间,成为衬托活跃色彩的友善而谦虚的朋友。蓝色还是一种在淡化后仍然似能保持较强个性的色。如果在蓝色中分别加入少量的红、黄、黑、橙、白等色,均不会对蓝色的性格构成较明显的影响力。

1、如果在橙色中黄的成份较多,其性格趋于甜美、亮丽、芳香。

2、在橙色中混入小量的白,可使橙色的知觉趋于焦躁、无力。

四、绿色是具有黄色和蓝色两种成份的色。在绿色中,将黄色的扩张感和蓝色的收缩感相中庸,将黄色的温暖感与蓝色的寒冷感相抵消。这样使得绿色的性格最为平和、安稳。是一种柔顺、恬静、潢足、优美的色。

1、在绿色中黄的成份较多时,其性格就趋于活泼、友善,具有幼稚性。

2、在绿色中加入少量的黑,其性格就趋于庄重、老练、成熟。

3、在绿色中加入少量的白,其性格就趋于洁净、清爽、鲜嫩。

五、紫色的明度在有彩色的色料中是最低的。紫色的低明度给人一种沉闷、神秘

的感觉。

1、在紫色中红的成份较多时,其知觉具有压抑感、威胁感。

2、在紫色中加入少量的黑,其感觉就趋于沉闷、伤感、恐怖。

3、在紫色中加入白,可使紫色沉闷的性格消失,变得优雅、娇气,并充满女性的魅力。

六、白色的色感光明,性格朴实、纯洁、快乐。白色具有圣洁的不容侵犯性。如果在白色中加入其它任何色,都会影响其纯洁性,使其性格变的含蓄。

1、在白色中混入少量的红,就成为淡淡的粉色,鲜嫩而充满诱惑。

2、在白色中混入少量的黄,则成为一种乳黄色,给人一种香腻的印象。

3、在白色中混入少量的蓝,给人感觉清冷、洁净。

4、在白色中混入少量的橙,有一种干燥的气氛。

5、在白色中混入少量的绿,给人一种稚嫩、柔和的感觉。

6、在白色中混入少量的紫,可诱导人联想到淡淡的芳香。

读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有感Word版

读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有感 麦克哈格出版的《设计结合自然》 (Design With Nature),从人为空间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角度,提出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建造与人共享的人造生态系统的思想,并进而提出生态规划的概念,发展了一整套的从土地适应性分析到土地利用的规划方法和技术。 他认为:“世界是丰富的,为了满足人类的希望仅仅需要我们通过了解、尊重自然。人是唯一具有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有意识的生物。他必须成为生物界的管理员。要做到这一点,设计必须结合自然。”1这些思想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是具有深远影响和现实意义的,直至今日依旧对我们的规划工作有着指导作用。 笔者认为麦克哈格生态规划理论的闪光点之一,在于其价值观念的转变。 麦克哈格在书中通过实例与生态理论的共同阐述极力向人们宣传自然价值观转变的重要性。这种自然价值观的转变似乎比生态科学的规划方法更为重要一些。规划师,管理者与民众如果没有把这种基本的观念深植于心的话是难以在规划过程中彻底的贯彻任何生态思想的,尊重自然的人类发展模式也就无从谈起。如今,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已经正预示着人类发展的灾难性前景。人类对待自然的价值观念急待转变。 与人们习惯认为的以人为中心的自然观念针锋相对,麦克哈格在书中详尽的阐述了他的自然观。他强调人是整个自然界的一分子,与其他许多生物以及各种物质共存于宇宙之中,而非整个自然的统治者,与其他的物质一样持有自己的独特性与相互依赖性,为获得生存,成长,繁衍,发展,就必须在系统中中得到平衡,相互支持和相互需要而编制在一起。麦克哈格借助一个宇宙舱的实验来生动的说明了这一点。他还阐述了自然主义者对人与自然的一些主要观点。自然主义者认为自然界所有的生物都有他们的独特性与存在的价值。人是自然的产物,人在自然中的作用与其他生物的作用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人被认为与其他生物一样感受和知觉都不能违抗自然规律,而只能反映这些自然规律。人属于自然这个纷繁复杂的大系统并完全依赖它,但由于人具有感觉能力因此和酶一样具有调节能力,所以有管理这个系统的责任。麦克哈格指出,我们应该重视与了解自然演进过程。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历史的,物质的和生物的发展过程的综合,这些过程是动态的,它们组成了社会价值。他认为我们在对自然资源进行利用作出规定之前,首先要对这些自然演进过程中固有的社会价值有所识别。 这本书警醒人们要转变自然价值观念,建立正确的价值体系。我们必须知道自然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代表了相当的价值体系,这种价值体系能为人类使用提供价值机会,但是价值体系也显示出限制,不能够任由人们使用。人类的发展难免要借助自然的力量,但人们必须时刻重视与尊重自然的价值,否则必将遭到自然的报复。 笔直对麦克哈格所提倡的自然观由来的理解:对于一个没有固定宗教信仰的人来说,尤其对于有一点道教认识的中国人来说,麦克哈格所倡导的自然观,和他所描绘的自然主义者,似乎有点狂热。我们本来习以为常的事情,这样的一个大家,却在书中一再强调,用语犀利、尖锐,就像是卢梭之于民主的崇拜。来看看生态学的发展史或许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一点。1869年德国动物学家赫克尔(haeckel)最先提出ecology这个词,这是基于达尔文的进化论而提出来的。进化论横空出世,对圣经里所描绘的上帝赋予人使用自然的权利这一场景,给与了致命的打击,人不是生来就有支配自然的权利。但是不可否认,我们彼岸的人的哲学中,根深蒂固的有这样一种思想:上帝创造人类,我们可以使用……这是一种反自然的声音,这种声音从他们出生就一直存在于耳边,以至于他们认为支配自然,猎杀所有的动物,甚至奴役异教徒都是无可厚非的。基于西方人的血液中已经流淌着反自然的暴虐,麦克哈格的语言怎能不犀利。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生态学的研究领域从孤立的单独的学科,发展到综

传统主题创意图形元素的设计方法

传统主题创意图形元素的设计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时代的青年们,可以接受新鲜的事物。他们在生活上与物质追求上,都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习惯。而图形创意的本身消费者就是集中在20-30岁的青年艺术爱好者。 在设计的初期,我想的是如何能赋予我的作品一个主题,一个可以和大学生产生共鸣的主题。最后在与指导老师的沟通下,我决定以大学四年了为中心结构,大一到大四这四个阶段,每年都有不同的收获和体验。最初大一的离开家乡,独自进入陌生的环境。懵懵懂懂的接受新鲜的事物,以及不同于原先生活方式的各种冲击,进而不断地成长和进步。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了一名大二的学长,大二的我开始放任自己,激情的享受时间自由支配的权利。大三的我比以前有年龄上成长了许多,但是由于时间的消磨和自由放纵的堕落,浑浑噩噩的我又进入了迷茫的阶段。很快就到了大学的最后一年,才意识到时间不多了。然而四年的我们并没有将知识完整的填充自己,更多的是浪费时间。就像大梦初醒一般,开始疯狂的填充自己,身边的同学都有了自己的奋斗方向,来自身体最初的力量又被唤醒,重新的燃起了自己的斗志。树立起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为之努力。 这就是我的设计关键词:分离、新鲜、激情、自由、爱情、迷茫、伤感、斗志。

创意图形的传统风格确定 在构图上,画面采用利用堆叠方式构成空间关系。几何图形在我国的表现方式有很多种,它的的拼接方式多样化,比如对称和延续以及重复。在形状上多以,圆形和方形为结构,在结构的内部用不同的元素重复旋转。因为每天时间都在流失,节气每年都在轮回,用一个传统的符号元素代表一个点,点慢慢的重复形成线,线不断地旋转形成面。 创意图形的传统纹样设计 在传统纹样上,更多的选自古典的建筑纹样、民间的剪纸艺术、手工纺织艺术、青花陶瓷纹样等。每一种形式都有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都是劳动人民按照自己本身的生活元素为基础提取而来。在典型的纹样上,青铜器、彩陶纹、瓦当纹案、汉画砖、图方胜盘长、其他纹样。再此为基础提取自己觉得可以用的元素,再加以设计和创新。 创意图形的材料色彩设计 在颜色选取上,因为元素本身就有自己本身的颜色,所以八个图形的背景颜色就选取与本身元素所含的颜色。但必须都是鲜艳的颜色,也就是纯色。因为在从图形排版、装裱方式上要打破传统,利用堆叠方式构成空间关系,与观众更近距离接触。所以红黄蓝此三原色为主要背景颜色。 创意图形的规格与结构设计 创意图形的手法

苏州博物馆设计元素赏析

苏州博物馆设计元素赏析 摘要:苏州博物馆新馆,在建筑风格上力求体现苏州文化传统,又积极探索现代建筑符号与传统建筑韵味相融合。其对于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使整座建筑富有与众不同的技术美感。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还实现了形式美与功能美的深度融合。通过对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设计进行初步研究,探索与讨论在现代博物馆建筑设计中如何组织传统和现代的元素,达到创造性地继承与发展传统建筑文化以及充分利用现代新技术的意图,并试图寻找各种设计元素在室内中的表达。 关键字:苏州博物馆设计元素传统建筑现代建筑 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 新的博物馆庭院,较小的展区,以及行政管理区的庭院在造景设计上摆脱了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思路。而新的设计思路是为每个花园寻求新的导向和主题,把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的精髓不断挖掘提炼并加入现代的元素。使得博物馆新馆既有文化内涵的体现,又有时代感的体现。 苏州博物馆吸取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室内文化,它的诸多设计手法,如人性化设计,与自然亲密相联;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独到的光线处理;重视室外环境对室内的“背景”效用,丰富的装饰等等。苏州博物馆现代中式家居风格的格调、气度与内涵,是从时代特色、科技应用与民族气质中去探索的。首先,现代中式家居风格的建立是一个系统而长期的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包括设计界、学术界等的共同努力,从设计观念上打开对传统的现代化思路;其次,同时也是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设计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到对传统的内涵真正的理解,才能使传统特色和时代特征有机地融合到现代室内空间中。在室内设计领域中,现代室内设计的审美层次将由着重对纯形式美感的追求发展成为强调兼容文化意义的表现。浅层的物质文化,富有时代性,是最活跃的因素,发展快;深层的精神文化则最富民族性,相对稳定,变化最慢。苏州博物馆在各方面精益求精,即使一块石头,一块方砖,都是经过详细的测量得来的,不得不赞叹其精湛。 室内设计是为现代人服务,必然要求能够体现现代的时代感,传统风格室内设计也不例外。时代感不仅指时间、时代概念,也指空间和地理概念。现代建筑之所以永远走在建筑整体发展的前列,体现了建筑文化发展的时代脉搏,因为它的基本原则是: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满足新功能需要。所以它体现了时代的意义。而反观我们的室内设计,风格上若完全以传统中式的形式则较难与家具及室内陈设相协调。因而设计师要注意寻求传统与现代的切入点,通过各种途径,如材料,技术,功能等方面来诠释传统中蕴涵的现代感。贝聿铭通过现代铁艺的家具,以及简洁大方的手笔,将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完美的结合。 入口处的新馆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既含有传统建筑文化中大门的造型元素-重檐,又以现代材料-钢架、玻璃,赋予其崭新的风格。尽管白色粉墙将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机理融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 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一一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然而,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果。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

设计结合自然读书心得

《设计结合自然》读书心得 《设计结合自然》是英国著名环境设计师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的代表作。麦克哈格是英国著名环境设计师、规划师和教育家。1971年获全美图书奖,是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专著。作者以丰富的资料、精辟的论断,阐述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不可分割的依赖关系、大自然演进的规律和人类认识的深化。作者提出以生态原理进行规划操作和分析的方法,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书中通过许多实例,详细介绍了这种方法的具体应用,对城市、乡村、海洋、陆地、植被、气候等问题均以生态原理加以研究,并指出正确利用的途径。 书中阐述的许多理论观点仍充满着生机与活力。麦克哈格在书中详尽的阐述了他的自然观。他认为:“如果要创造一个善良的城市,而不是一个窒息人类灵性的城市,我们需要同时选择城市和自然,缺一不可。两者虽然不同,但互相依赖;两者同时能提高人类生存的条件和意义。”读过之后,发现这本书最重要的意义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均可见于书的题目“设计结合自然”。 全书的主要内容有:以生态学的观点,从宏观和微观研究自然环境与人的关系,提出适应自然的特征来创造人的生存环境的可能性与必然性;阐明了自然演进过程,证明了人对大自然的依存关系,批判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对东西方哲学、宗教和美学等文化进行了比较,揭示了差别的根源。提出土地利用的准则,阐明了综合社会、经济和物质环境诸要素的方法;指出城市和建筑等人造物的评价与创造,应以…适应?为准则。”纵观《设计结合自然》整本书,作者始终围绕着自然价值观的建立展开论述。以生态学的观点既从宏观方面也从微观方面来研究自然环境与人的关系,阐明了对自然进行掠夺性开发的灾难性后果,强调人与自然有着不可或缺的依赖关系,指出我们必须把人类看做整个生物界的一分子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屏弃以前以人为中心的错误思想。人类的发展与规划要适应环境,在环境允许度里寻求最大的发展,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成自然演进过程的一部分。以后我们自己在做设计的时候也要更多考虑到自然地处境,而不是仅仅以自我为中心,努力做一个善良的设计师。 以下是主要的读书笔记摘要: 一、海洋与生存——沙丘的形成与新泽西海岸的研究 1、荷兰的堤坝,不像我们的钢筋混凝土的防御工事,而是由许多层铺设在沙和泥土层中的柴笼(成捆的树枝条)构成的,然后,整个堤坝的表面再用石料砌起来。因为由草固定的沙丘比堤坝具有更大的柔性,它能经受波浪的冲击,使其速度减弱,并吸收被减弱这份能量。 2、应该有一些禁止人们使用滨海地带的准则:不得在沙丘草上行走;不得把地下水降到临

传统设计元素的现代化表现

湖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工业设计 学术论文 题目:传统设计元素的现代化表现 学生姓名:闫婧 1 学号:10405400430 2 系部:工业设计 2 班级:工艺1004 4 指导老师:段晓菲 2 二0一三年五月二十五

传统设计元素的现代化表现 摘要:在艺术和设计领域,由于国外各种新思潮的涌入和渗透,动摇着我们固有的价值观与审美观。使我们的作品越来越远离民族个性和丧失自身的话语权;同样,对传统不加扬弃的描摹也导致民族工艺发展的停滞。因此,如何将传统的中国设计元素与现代设计合理结合,如何使中国的设计更具民族性和本土文化的特性,这是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立足世界的根本。 关键词:中国传统元素;现代设计;应用;现代化表现 Abstract:In the field of art and design, as various foreign influx of new ideas and penetration, shaking our inherent values and aesthetics. To make our work more and more from the loss of their national identity and the right to speak; Similarly, without abandoning the traditional tracing has also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technology stagnation. So how would a traditional Chinese design elements and modern design combined with reasonable, how to make the design more Chinese nationality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culture, which is the Chinese design to the world, based on the world of the fundamental. Key Word:Chinese traditional elements; Modern Design; appropriate;Modern performance 正文: 一、中国传统设计元素的概念 首先我们必须理解什么是中国传统设计元素。“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

《设计结合自然》读书笔记

《设计结合自然》读书笔记 《设计结合自然》是历史的产物,伊恩·麦克哈格正是那个被历史之手选择的人。他的一生,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围绕《设计结合自然》的一生,这种历史也是生态规划的历史,乃至于景观设计学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伊恩·麦克哈格的成就已为世界公认,但围绕着他同时又有着一些争议。这些争议说明了景观设计学专业内部存在的一些矛盾。了解这些历史,对于今天中国现状下的景观设计学发展有重要意义。 麦克哈格在1967年出版的著作《设计结合自然》中提出了应当在规划中注重生态学的研究,并建立具有生态观念的价值体系。在他的规划思想与实践中,既不把重点放在设计方面,也不放在自然本身上面,而是把重点放在介词“结合”上面。他认为:“如果要创造一个善良的城市,而不是一个窒息人类灵性的城市,我们需要同时选择城市和自然,缺一不可。两者虽然不同,但互相依赖;两者同时能提高人类生存的条件和意义。”这些思想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是具有深远影响和现实意义的,直至今日依旧对我们的规划工作有着指导作用。读过之后,笔者发现这本书最重要的意义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均可见于书的题目“设计结合自然”。其中蕴涵着对以前规划思想中错误的价值观的警示批判与对新的价值观的倡导。在书中的理论阐述与实例分析中贯穿始终的是作者的生态价值观。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我加深了对规划中建立正确自然价值观的重要性的认识。 传统的自然价值观麦克哈格在书中指出在传统的价值观念中人们面对的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在此社会中,人们相信现实仅仅由于人能感觉它而存在;宇宙是为了支持人到达他的顶峰而建立起来的一个结构;只有人是天赐的具有统治一切的权利。” 他对美国社会的现实状况进行了批判,指出人们无视自然,无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注重短期经济利益,象魔鬼一样将道德排在最末位。还尖锐的指出经济学家,除极少数例外,都是商人的奴才,他们和商人一起,毫不掩饰与厚颜无耻地要求我们的价值体系适应他们的价值体系。 他认为由一神论产生出来的西方的宗教是这些道德观念的主要根源。圣经中所描写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与我们看到的现实不符,坚持人对自然的支配与征服,鼓励了人类最大的剥夺和破坏,而不是尊重自然和鼓励创造。在过去久远的

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表现及应用

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表现及应用 摘要 近些年带有传统文化元素的设计,因其成为一种传播民族灿烂文化的使者,吸引了全球众多设计师的目光。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注重对作品神韵、韵味的内心体验,强调艺术品给人的内在感受。这种文化精神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方式,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形态是偏重于品位型的。很多国外的设计公司已经把今后几年的设计方向定位在中国元素上,以现代审美的全新视点去审视传统文化,在充分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延伸其“意”,传其“神”。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把握中国的人文精神、社会道德和时代潮流,结合当代的社会需求,寻求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的融合,让传统元素在现代设计中得到更新和拓展。本文就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方面中的表现与应用进行论述。 关键字:现代设计,传统文化,设计元素 1 序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设计作品在设计风格上回归传统。这种传统文化精神在设计中的回归,不是在设计上对传统图案的简单引用,而是升华为对文化艺术精神的继承。中国艺术注重对作品神韵、韵味的内心体验,强调艺术品给人的内在感受。这种文化精神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方式,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形态是偏重于品位型的。 1.1元素的寓意 所谓元素,就是被大多数人认同的、凝结着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并体现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的形象、符号或风俗习惯,均可被视为“元素”。人类昨天社会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对于今天而言,都是传统文化。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化底蕴,传统的道德观念、宗教文化、审美情趣以及艺术模式等。中国元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延续到我们现代生活中来,更能起到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承载着中华民族独有的内在和外在的特质,既有形而下的具体物质,也有形而上的意识形态。比如自然风格元素,长江、黄河、珠穆朗玛峰等;动物风格元素,熊猫等;建筑风格元素,紫禁城、长城、敦煌、苏州园林等;文化风格元素,国画、脸谱、京剧、印章等;宗教神话风格元素,观音、如来佛、龙、麒麟等。这些丰富多彩的元素,

设计结合自然

《设计结合自然》连载 作者:I.L.麦克哈格 翻译:芮经纬 校对:倪文彦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作者的话 设计结合自然 本书得到华盛顿特区1967年保护基金会的赞助在过去的十年里,许多杰出的人士给我和我的学生们写了许多信,是他们的许多想法构成了本收的理论,但书里的错误和他们无关。因为人数太多了不能在这里一一提到,但某些人的名字必须记下来--马斯顿.贝茨(Marston Bates)、哈罗德.布罗姆(Harold Blum)、杰克.卡尔霍恩(Jack Calhoun)、温锡占(Wing Tsit Chan)、约翰.克里斯琴(John Christian)、卡尔顿.库恩(Karleton Coon)、F.弗雷泽.达林(F.Fraser Darling)、爱德华.迪维(Edward Deevey)、伦纳德.杜尔(Leonard Duhl)、巴罗斯.邓纳姆(Barrows Dunham)、洛伦.艾斯利(Loren Eiseley)、杰克.福格(Jack Fogg)、戴维.哥达德(David Goddard)、卢纳.利奥波德(Luna Leopold)、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罗伯特.麦克阿瑟(Robert McArthun)、霍华德.内梅罗夫(Howard Nemerov)、镥思.帕特里克(Ruth Patrick)、A.M.M.佩恩(A.M.M Payne)、莫尔斯.佩卡姆(Morse Peckham)、威廉.普罗瑟罗(William Protheroe)、保罗.蒂利希(Paul.Tillich)、安东尼.华莱士(Aanthony Wallace)、艾伦.活茨(Alan Watts)、埃德加.T(Edgar T)、惠里(Wherry) 和哥登.沃尔曼(Gordon Wolman)。 在本书中发表的许多研究方案是最初称为华莱士、麦克哈格联合事务所(Wallace,McHarg Associates)和以后称之为华莱士、麦克哈、罗伯茨和托德联合事务所(Wallace,McHarg,Roberts and Todd)的专业事务所的成果。格林.斯普林和沃辛顿河谷地区的研究是前者完成的,而斯塔滕岛,里士满公园路,华盛顿和一部分波托马克河流域的研究是由后者做的。我愿说明一下,这些都是全体工作人员合作的成果,我愿由衷地感谢我的合作者:戴维.A.华莱士博士(Dr.David A, Wallace)、威谦.H.罗伯茨先生(Mr.William H.Roberts)和托马斯.A先生(Mr.Thomas A)以及我 的同事和工作人员。 大城市绿色空间的研究项目是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城市研究院(现在的环境研究院)的赞助下进行的。这个项目聘请了戴维.A.华莱士博士,威廉.H.罗伯茨先生、安尼.路易丝.斯特朗女士(Mrs.Anne Louise Strong),和威廉.格里格斯比先生(Mr.Willian Grigsby),(他们都参加了格林。斯普林和沃辛顿河谷地区的研究),还有安东尼.托马辛纳斯博士(Dr.Anthony Tomazinas)和诺哈德图尔隆博士

设计结合自然读书心得

设计结合自然读书心得 《设计结合自然》是英国著名环境设计师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的代表作。麦克哈格是英国著名环境设计师、规划师和教育家。1971年获全美图书奖,是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专著。作者以丰富的资料、精辟的论断,阐述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不可分割的依赖关系、大自然演进的规律和人类认识的深化。作者提出以生态原理进行规划操作和分析的方法,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书中通过许多实例,详细介绍了这种方法的具体应用,对城市、乡村、海洋、陆地、植被、气候等问题均以生态原理加以研究,并指出正确利用的途径。 书中阐述的许多理论观点仍充满着生机与活力。麦克哈格在书中详尽的阐述了他的自然观。

他认为:如果要创造一个善良的城市,而不是一个窒息人类灵性的城市,我们需要同时选择城市和自然,缺一不可。两者虽然不同,但互相依赖;两者同时能提高人类生存的条件和意义。”读过之后,发现这本书最重要的意义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均可见于书的题目设计结合自然”

全书的主要内容有:以生态学的观点,从宏观和微观研究自然环境与人的关系,提出适应自然的特征来创造人的生存环境的可能性与必然性;阐明了自然演进过程,证明了人对大自然的依存关系,批判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对东西方哲学、宗教和美学等文化进行了比较,揭示了差别的根源。提出土地利用的准则,阐明了综合社 会、经济和物质环境诸要素的方法;指出城市和建筑等人造物的评价与创造,应以适应'为准则。”纵观《设计结合自然》整本书,作者始终围绕着自然价值观的建立展开论述。以生态学的观点既从宏观方面也从微观方面来研究自然环境与人的关系,阐明了对自然进行掠夺性开发的灾难性后果,强调人与自然有着不可或缺的依赖关系,指出我们必须把人类看做整个生物界的一分子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屏弃以前以人为中心的错误思想。人类的发展与规划要适应环境,在环境允许度里寻求最大的发展,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成自然演进过程的一部分。以后我们自己在做设计的时候也要更多考虑到自然地处境,而不是仅仅以自我为中心,努力做一个善良的设计师。

中国传统元素与公共空间设计

艺术教育 136 构思,再用技术设计手段将其实现,而是在进行艺术设计时,需要技术设计的知识去验证、补充以及启发设计者的构思。也可以理解为,艺术设计是对技术设计的产品做进一步的改进。如果设计师不清楚有哪些结构、工艺手段以及与之相呼应的视觉效果,就无法与造型、款式、色彩等艺术设计手段进行结合,也就无法实现自己的创意设计构思。 如图1中的图1a为一短款小衫的款式设计图,其款式造型设计以前胸部的横向和半圆形分割为结构线,以简洁的碎褶和垂褶的节奏变化表现设计特征。图1b、图1c分别为对应展开的结构变化图,结构图通过省与褶的转换,依结构线分别在胸高处和前衣摆处形成具有塑型作用的碎褶和强化动感层次的垂褶。图2为该款式结构的立体试型图。通过这一款式与结构的设计实例分析可以看出,省道和分割线结构能与款式设计巧妙地结合起来,线条可以处理得流畅并具动感,碎褶和垂褶可以表现得更有张力和美感,把款式设计演绎得精致到位。 三、服装设计艺术与技术的灵动性表现 服装设计是艺术与技术设计的综合,缺少了感性的艺术设计,服装将失去灵魂;缺少了精湛的技术设计,将无法承载艺术的魅力表现。因此具备较好的艺术感觉是先决条件,这样能很快理解设计内涵、准确把握款式特征。同时,要发挥技 术设计的调整作用,根据款式的风格和定位,运用创造性的技术设计技巧,把服装本身的内涵和品位表达出来,将前期艺术设计中不合理的因素进行调整、补充,使之更为恰当、完美。 图3为Dior品牌原设计师约翰?加利亚诺2009年秋冬高级定制发布会的作品。此作品是以17世纪荷兰黄金时代绘画大师约内斯?维米尔所运用的柔和金色为色彩灵感。在款式设计上是将老迪奥先生1947年战后推出的新造型“New Look”的精髓——纤细高腰、过膝长裙加以夸张演绎。它保留了“New Look”中肩线窄而柔美,突出胸部的丰满和细腰的造型,把蓬起的长裙造型演变为强调臀部的巴斯克裙、吊袜带,并且在衣领和袖子上配以文艺复兴初期安东尼?凡?代克画中典型的精致蕾丝衣领和袖子,这些与明艳的黄色相结合,重新演绎了“New Look”中所营造出的纤美、高贵的女性气质。 设计者在创作中,将这个艺术形象通过选定适合的面料及相应的结构手段来实现。作品中所体现的款式是肩线窄而柔美,所以在结构设计中选择了肩部没有袖窿线的连身腋下夹角袖,同时为了使衣服更加合体,衣身设计为三开身并带有一个腰褶裥,特别是从腰节线以下的设计最为特殊,即侧身处布料重叠起来缝合后延伸至后中线的半活褶裥,并从侧面延伸至前中线的部分为活褶裥,以此特殊设计来形 成侧面翘起,使前后出现自然下垂活褶裥的设计效果。图4为立体结构设计完成的款式造型图,图5为最终完成纸样试型。 由此可见,通过艺术设计与技术设计的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很好地表达了艺术设计的内涵,也完成了技术设计的意义,完美地实现了艺术与技术的灵动。如果缺乏二者的灵动,将无法表达出服装款式的灵魂和所塑造的形象,也无法承载服装款式的艺术魅力。 服装的艺术设计与技术设计是服装设计的两个方面,技术设计是服装设计中的物质技术基础,同时艺术设计又是服装设计中创新的动力、源泉。艺术设计要遵从技术设计的规律,遵从技术设计中的物质性、舒适性、效用性以及功利性,技术设计要以艺术设计的头脑去思考,使二者的灵动性得到很好的发挥与结合,相互渗透 与交织、互为支持后盾,最终设计出符合现代市场需求的服装设计产品。 参考文献: [1]吴兴奕.服装设计中的艺术设计与技术设计[J].江苏纺织,2006(2). [2]李娜.浅谈艺术设计中技术与艺术的关系[J].安徽文学,2007(9). [3]龚勤理.时装样板的艺术性与技术性[J].装饰,2004(2). [4]胡秀琴.谈服装设计对技术美的要求[J].装饰,2004(11) 作者梁军系东北电力大学艺术学院教师王超系东北电力大学艺术学院在读研究生 (责任编辑:轩蕾) ■ 杨丽娜 浅析中国传统元素与公共空间设计 中国传统元素是东方文化发展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流传久远,在艺术史上是其他任何一种艺 术形式所望尘莫及的。在世界艺术之林中,中国传统元素那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可见一斑。如何认识中国传统元素,将其以现代的设计手法合理地提炼并运用于公共空间设计中,使其在不失传统魅力的同时,更富有时代特色,这是当下室内设计师所面临的又一课题。 中国传统元素 公共空间设计 内容摘要:关键词:中国传统元素以及中式的设计理念,在世界范围内是占有一席之地的。中式风格的特点表现为唐代华贵、宋代简朴、明代简洁、清代繁冗。这些室内风格对同时期内其他文化领域里的设计都有影响,甚至在很多西式家具、家居细节中都能看到它们的影子。 中国传统元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将中国传统元素运用到现代公共空间设计中,就是要研究中国文化深层次的文化特点,提炼出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并对其进行创作和挖掘,通过再创作将中国传统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公共空间设计作品中,这样不仅增强了文化的厚重感与使命感,也有助于现代室内设计师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及设计理念的延伸,有助于增强公共空间视觉感染力。 一、中国传统元素的组成 (一)中式家具 中式家具尤以明清时期家具为代表,经过岁月的洗礼与千年的传承,目前人们所能够见到的中式家具大多是大浪淘沙后的经典,细细品味中式家具,其中每一件都极富生命力。当我们关注中式家具时,除了其本身的材质与做工外,更应该关注 图1图3图2图4

设计尊重自然

设计尊重自然——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探讨 【导读】本文从景观生态的概念出发,论述了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原则,并以城市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为例,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方法。[摘要]本文从景观生态的概念出发,论述了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原则,并以城市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为例,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方法。 [关键词]景观生态;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 景观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括视觉、美学意义,也包括生态意义,文化意义等。景观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的反映,而景观规划设计是人们实现梦想的途径。 然而,当代一系列的环境恶化、水土流失、自然资源枯竭等问题带来了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危机,还有整个地球的危机。人们越来越关注自然,设计师们在对美与形式及优越文化的陶醉中开始更加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开始懂得用植物而非人工大坝更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微生物而非化学品能更持久地维持水体干净;太阳能比核裂变更安全;泥质护岸比水泥护岸更经济持久;自然风比人工空调更有利于健康。"设计尊重自然"这一概念引起了设计师们的共鸣。景观的概念之中融入了生态的思想,景观规划设计也逐步与生态设计结合起来,从而导致了景观生态学这门学科的兴起,也引起了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城市生态规划、生态旅游规划等多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1 景观生态思想 "景观生态"一词最早是由Troll于1939年提出的,科学家们利用航片能有效地在景观尺度上进行生物群落与自然地理背景相互关系的分析。但直到80年代之后,景观生态学才真正在把土地镶嵌体作为对象的研究中逐步总结出自己独特的一般性规律,使景观生态学成为一门有别于系统生态学和地理学的科学。它以研究水平过程与景观结构(格局)的关系和变化为特色。 始于30年代而兴于80年代的景观生态学则为解决水平过程与景观格局的关系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从而使景观的生态规划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即景观生态规划时代。景观生态强调水平过程与景观格局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把"斑块-廊道-基质"作为分析任何一种景观的模式。而无论景观的格局或是过程,都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所以,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格局和景观过程及其变化的科学。 2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 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 如果我们把景观设计理解为是一个对任何有关于人类使用户外空间及土地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监理这一解决方法的实施过程,而景观设计师的职责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人类的生活同地球和谐相处。那么,景观设计从本质上说就

设计结合自然读书笔记 设计结合自然读后感

设计结合自然读书笔记设计结合自然读后感【--英语演讲稿】 《设计结合自然》是英国著名环境设计师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的代表作, 全书的主要内容有:以生态学的观点,从宏观和微观研究自然环境与人的关系,提出适应自然的特征来创造人的生存环境的可能性与必然性;阐明了自然演进过程,证明了人对大自然的依存关系,批判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对东西方哲学、宗教和美学等文化进行了比较,揭示了差别的根源。提出土地利用的准则,阐明了综合社会、经济和物质环境诸要素的方法;指出城市和建筑等人造物的评价与创造,应以?适应?为准则, 纵观《设计结合自然》整本书,作者始终围绕着自然价值观的建立展开论述。以生态学的观点既从宏观方面也从微观方面来研究自然环境与人的关系,阐明了对自然进行掠夺性开发的灾难性后果,强调人与自然有着不可或缺的依赖关系,指出我们必须把人类看做整个生物界的一分子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屏弃以前以人为中心的错误思想。人类的发展与规划要适应环境,在环境允许度里寻求最大的发展,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成自然演进过程的一部分。以后我们自己在

做设计的时候也要更多考虑到自然地处境,而不是仅仅以自我为中心,努力做一个善良的设计师。 以下是主要的读书笔记摘要: 一、海洋与生存——沙丘的形成与新泽西海岸的研究 1、荷兰的堤坝,不像我们的钢筋混凝土的防御工事,而是由 许多层铺设在沙和泥土层中的柴笼(成捆的树枝条)构成的,然后,整个堤坝的表面再用石料砌起来。因为由草固定的沙丘比堤坝具有更大的柔性,它能经受波浪的冲击,使其速度减弱,并吸收被减弱这份能量。 2、应该有一些禁止人们使用滨海地带的准则:不得在沙丘草 上行走;不得把地下水降到临界水位下;不得干扰漂移现象。禁止这些活动紧紧在于保证自然沙堤及其植被和外貌能久远的存在下去,仅仅在于维护公共资源。 3、海滩可以承受各种使人欢乐的活动:游泳、野餐、构筑沙堡、钓鱼及日光浴。主要的沙丘绝对不能承受人的活动。不能承受 任何践踏。必须禁止使用。如果要跨越它,

传统文化与设计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 01·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 在今天的世界上,象中华文化这样一脉相承的,也只有中华文化。所谓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也只有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历史一脉相承,不曾中断。也正是因为积于这一点,中国人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 我们谈中国传统文化,大体离不开易学文化,离不开儒、道、释文化,即儒学、道学和佛学。佛学之所以被称为“释”,是因为它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印度佛学,而是被汉化了的佛学,即经过中国千百年流传、演化,被中华文化重新诠释过的佛学。欧洲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宗教文化占支配地位的文化,所以在西方的历史上,宗教争端,又常常是战争的诱因。在东方,或者说主要是在中国,各种文化互相融通,数千年相安无事,这本身就说明中华文化的巨大兼容性,也正是因为这种兼容性,才使中华文化达到今天的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离不开易经和儒道释这个主干,是因为它们各自担负着自己的使命,相互交叉作用,共同维持着这个社会的平衡和稳定。台湾学者南怀谨对儒、道、释三家,有一种比喻,他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粮食;佛家是百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俱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南先生在这里没有谈到易经,如果把儒家比喻成粮食店;把佛家比喻成百货店;把道家比喻成中药店,那么,易经就是超级市场。它几乎成了中华文化的集散地,中华文化的任何一个支脉,都可以从它那里找到根,并且可以藉此证明自己对中华文化的发扬光大。我们姑且不论此种比喻是否恰如其分,至少说明易学文化与儒、道、释文化各司其职,共同维护着中国这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民族繁荣、历史厚重的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社会发展,影响是巨大而又深刻的。用之于政治,可以治国安邦,譬如中国历史上的盛世,都是内用黄(帝)老(子),外施儒术的结果;用之于经济,可以富国强兵,譬如管仲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就是阴阳文化和道家哲学的实践结果;用之事,可以百战百胜,譬如中国的军事家,从孙子到诸葛亮,都是阴阳学家;用之于个人,可以修身养性,譬如老庄的“无为”哲学,贯穿于中华文化始终,使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士大夫,或者知识分子中的大多数,实践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信条;用之于社会,可以安居乐业,譬如儒家的天命论,一向被统治者奉为正统,道家的无为观,一向被统治者视为至宝,就是因为它们一贯提倡知足常乐,使人人在社会上自安,从而带来整个社会的安定;用之于科学,可以见微知著,譬如许多科学家的发现与发明,都曾经受到易经文化的影响,西方人莱布尼茨的二进位制的发明,美籍华人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弱相互作用宇称不守恒定律”的发现等等,都有《易经》的影响;用之于艺术,可以美轮美奂,譬如中国水墨山水绘画的写意和抒情,中国书法艺术的出神入化,都曾经和正在陶醉着无数的世界名人;用之于设计,可以精美绝伦,譬如中国古代的浑天仪、司南等等,都曾经使世界历史为之倾倒……这就是中华文化的伟大和妙用,用它来解释宏观世界,可以知道,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用它来阐述微观世界,可以明白,一尺之捶,日截其半,万世不竭。 中华文化对于世界的影响,也同样是巨大的。我们先来看西方的哲学,黑格尔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这位大哲学家在他的自传中就承认,他所创造的“正反合辨证逻辑定律”,正是得自中国《易经》的启发。并且在《哲学史讲演录》上,赞叹《易经》说:“《易经》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据说,这位西方哲学家后来曾经感叹地说,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完全学透中国的《易经》!列宁曾经指出:“要继承黑格尔和马克思的事业,就应当辩证地研究人类思想、科学和技术的历史。”(见列宁《哲学笔记》)。列宁在这里不仅是对哲学家黑格尔的尊重,也说明了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科技的重要作用。 不仅仅是哲学,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中华文化也仍然具有无穷的魅力。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曾以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饮誉全球。他对中华文化不仅仅是情有独钟,而是如醉如痴,他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王国里,已经穿行了很久很久,其贪婪程度,不亚于一头饿极之牛猛然闯进麦苗青青的田园。李约瑟,这位英国剑桥大学岗维尔和凯厄斯学院院长,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研究莱布尼兹的二进位制数学与中国《易经》的相互关系后,对《易经》作出了很高的评价,他说:“我们看到他(莱布尼兹)的关于代数语言或数学语言的概念也是受到中国的影响,正如同《易经》的排列系预示二进制一样。”同时,他对易经卦象用于练丹术极为倾心,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特辟十二消息卦与纳《周易参同契》、外丹说与丹术等章节进行论述。李约瑟博士以自己的实践,对中华文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是一座富有的金矿。 也不独自然科学,在艺术与设计领域,我们仍然可以见到中华文化的巨大影响力。我们在前面章节中已经提到过的,在西方艺术设计教育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包豪斯,就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包豪斯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对中国的老庄学说,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还把老庄哲学,应用到教学和设计实践中去。有一个曾经在包豪斯的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他就是瑞士画家约翰·伊顿(Johannes Itten)。伊顿是包豪斯最重要的教师,他的主要成就是,设计并推出了包豪斯的初步课程。这个初步课程的首要目的在于,把每个学生内心沉睡着的创造潜能解放出来。约翰·伊顿以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的科学技术相结合,在其教育实践中,引进了老庄的哲学思想和道教的气功修炼。伊顿给学生讲中国的老庄哲学思想,经常引用《老子》“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

中国传统元素在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元素在设计中的运用 在艺术和设计领域,由于国外各种新思潮的涌入和渗透,动摇着我们固有的价值观与审美观。使我们的作品越来越远离民族个性和丧失自身的话语权;同样,对传统不加扬弃的描摹也导致民族工艺发展的停滞。因此,如何认识传统造型艺术与现代设计的关系,使其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更为广泛和深入,在"国际设计风格"潮流之后,开创多元化的设计潮 流,是我们共同面临的课题。 中国的造型艺术承袭了中国传统美术观。它有别于西方强调形象性、生动性的审美趣味,多不重“写实”重“传神”,在意境上追求“大巧著拙”的浪漫飘逸境界。它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它是绘形的,又是入神的;它是确定的,又是未定的。作品的意趣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的审美效果。近年来,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合于现代标志设计,备受设计 师们青睐。 申奥标志的成功就是最好的例范:五星,五环,象形的中国结,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太极拳结合,使得标识如行云流水般生动和谐。作品在体现现代设计观念的同时,也折射出了本民族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历史文化特征。充分展示了传统文化理念与现代标志设计紧密结 合的艺术魅力。 1、汉字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古老的汉字跨越数千年时空,至今仍充盈着旺盛生命力和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汉字是在象形文字基础上经过漫长演变而成的方块字。通过象形、会意等六种构成手段来传达特定的表意性。加之“图形化” “符号化”的表现特质,可以说是标志的最原始形式。同时,甲骨文、篆、隶、楷等各书体不同的表征也为现代标志提供了丰富的视觉元素。 2010年世博会会徽,就是以汉字“世”为基础设计的,其中暗含三人合臂相拥的图形,象征着“你、我、他”全人类,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洋溢着崇尚和谐、聚合的中华民族精神。这一汉字书法的“世”字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篆刻的“京”字可说是异曲同工,交相辉映。黑龙江电视台的台标用行书写就的“龙”字,狂舞欢腾的龙身极具阳刚之美,也彰示了龙的传人从 “或跃在渊”到“飞龙在天”的奕奕神彩。可以说汉字作为非常有效的设计元素与标志以造型及 内涵取胜是一脉相承的。 2、篆刻在设计中的运用 篆刻是中国所独有的一个艺术门类。其朱文、封泥等不同的外在形

从“设计的自然”到“自然的设计”

从“设计的自然”到“自然的设计” 工业文明是人类探索与改造世界的伟大成果,人们在科学理性主义的助力下建立了人工的第二自然界。随着晚期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到来,人类行为表现出过度贪婪的倾向,引发了一系列思考,有识之士开始呼吁人与自然共生,进行真实、健康和自然的设计,这将是现代设计观念的溯源式回归。 人类通过创物活动建立了“第二自然界”,体现了人类在追求生存质量时显现出强大的改造自然的能力,通过建造房屋、交通工具等生活设施显示自身的不同,人们生活在自己设计的自然之中,其任何成分都打上了人类深深的烙印。设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变化反映着时代的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水平,科技设计也正站在信息社会中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给予一种再认识。 “设计的自然”与“自然的设计”是设计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在“设计的自然”阶段,体现理性的、科学的、机械的功能主义特征,形式服从功能,形式追随功能,形式作为功能的从属品。“设计的自然”发到一定程度就达到“自然的设计”阶段,形式与功能合为“洋葱模式”,形式本身就是内容,形式决定设计,其多元化特征表现为强调民族性和地方性,尊重个人情感与满足个人需求、怀旧的情绪;回

归自然,亲近自然,注重天人和谐;表现风格折中杂糅、形式多样、平民化、戏谑化。这两个阶段并没有明确界限,反而在相互渗透和较量中构成设计的主体,在一种否定自身为发展标准的前提下实现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一、设计的自然 现代工业文明从第一台蒸汽机的诞生开始,在交通、棉纺织业、冶铁业和采矿业等领域便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体现了现代机器的体力大爆发。汽车、火车、轮船等海陆空现代交通工具的发明影响了城市规划布局、交通公路铁路的建设,刺激商业诸如旅游等产业的发展。美国福特公司的流水生产线展示了机械文明强大的生命力,并让人热衷于追求高速行驶在公路上前所未有的刺激与速度感。火车编织出通达四方的交通脉络,将土路升级为铁路,将物流运输、旅行等活动半径迅速扩大。这些都离不开新材料与新领域的探索与实验,化学合成成为引领人工制品的新领域,德国有机化学以李比希肥料业为首,建立德国煤炭化学工业并发展成合成化学工业,带动了各产业的发展,很多天然制品被化学制品取代,新材料成为功能实现的物质基础。新材料、新工艺领域的发展实现了建筑、交通等机械化批量生产,水晶宫的建造速度和材料美学向世人大声呐喊。机械文明实现了人类物理空间的“乾坤大挪移”的初级阶段。 电力的发明,在机械文明的基础上实现了通信领域、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