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进展-顾培杏

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进展-顾培杏
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进展-顾培杏

96

第19卷 第10期 2017 年 10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9 No. 10 Oct .,2017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

一种常见但尚未完全被认识的综合征,包括令人讨厌的反复餐后饱胀、早饱或上腹痛/烧灼感。FD 在临床上有两种不同的症状(尽管这些症状往往具有重叠):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PDS)和上腹痛综合征(Epigastric pain

syndrome,EPS)[1]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FD 在我国的发病率为18%~45%,而欧美的发病率大约为

19%~40%[2]

,FD 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而且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由于病因机制不明,FD 的西医治疗主要以药物对症治疗为主,常用的治疗药物包括促胃肠动力药、抑制胃酸分泌药、抗抑郁药等,西医药物治疗后容易反复,临床治疗效果较差,且副作用明显,因此中医等替代治疗逐渐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本文将对中医外治法治疗FD 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为中医临床治疗FD 提供指导。

1

针刺治疗

针刺疗法作为传统中医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对治疗FD 等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目前,随着影像学、分子生物学和代谢

组学及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针刺治疗FD 的机制取

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针刺治疗FD 的机制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多数研究表明针刺通过穴位可以改善患者的神经生物功能,从而改善患者FD 症状,达

到治疗的目的[3]

,针刺治疗效果确切、安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近年来,临床上针刺治疗FD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严鸿丽等[4]总结了针刺治疗FD 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RCT)腧穴谱,结果表明,纳入研究的70篇文献中,针刺治疗FD 选用频次较高的经络是:胃经、任脉、心包经、肝经、膀胱经,选用频次较高的腧穴是:足三里、内关、中脘、天枢、太冲。针刺治疗与针刺手法密切相关,洪寿海等[5]

分析总结了针刺手法刺激参数与针刺治疗FD 的研究现状,针刺强度是影响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中等刺激强度的治疗效果优于弱刺激强度和强刺激强度的治疗效果,其次,针刺提插、捻转手法等对FD 的治疗效果也不同,在针刺治疗时,要同时考虑FD 的亚型,针刺疗法对于餐后不适综合征的疗效优于上腹痛综合征。

杨洋等[6]研究了辨证针刺与普通针刺治疗FD

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进展

顾培杏1,顾志文2

(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46;2.江苏省盱眙县人民医院黄花塘分院,江苏?盱眙?211734)

摘 要: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类广泛存在的疾病,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命健康。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西药治疗存在很多缺陷,如治疗效果反复、副作用大,因此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开始逐渐受到关注,并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该文对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行综述,为临床中医外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提供一定的指导。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7) 10- 0096- 04

收稿日期:2017-03-22基金项目:江苏省卫生计生委2012年立项科研项目(H201222)作者简介:顾培杏(1992-),男,江苏淮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医史文献。

Advances in Clinical Research on Treatment of Functional Dyspepsia

with External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 Peixing 1,GU Zhiwen 2

(1.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jing 210046,Jiangsu,China;2.Jiangsu

Xuyi People 's Hospital Huang Huatang Branch,Xuyi 211734,Jiangsu,China)

Abstract:Functional dyspepsia is a widespread disease that seriously affects human life and health. On the treatment of functional dyspepsia,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there are many defects,such as the treatment effect is repeated,side effects,so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functional dyspepsia began to receive attention,and achieved a good therapeutic effect. In this paper,the treatment of functional dyspepsia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is reviewed,in order to providesome guidance for the treatment of functional dyspepsia.

Keywords:functional dyspepsia;Chinese medicine;treatment

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17.10.029

19卷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的临床效果,辨证针刺组取中脘、天枢、足三里为主穴,并根据患者症状辨证分型后选取不同的配穴进行治疗,普通针刺组仅选取与辨证针刺组相同的主穴进行治疗,检测治疗后的空腹胃泌素(Gastrin,GAS)、胃动素(Motilin,MTL)水平以及评估生活质量评分(36-item Short-form Heath Survey,SF-36)及尼平消化不良指数(Nepean Dyspepsia Index,NDI),NDI包括症状指数(Nepean Dyspepsia Symptom Index,NDSI)和生活质量指数(Nepean Dyspepsia Life Quality Index,NDLQI),结果表明,辨证针刺组GAS 与MTL 水平优于普通针刺组,辨证针刺组SF-36及NDLQI 评分高于普通针刺组,NDSI则低于普通针刺组,表明辨证针刺可以显著改善FD患者的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张绪峰等[7]观察了中脘穴不同针刺方法治疗FD的临床疗效差异,FD患者随机分为芒针组和针刺组,芒针组治疗后餐后饱胀不适、早饱症状积分均低于针刺组,芒针治疗对餐后饱胀不适、早饱症状的改善优于常规针刺,中脘穴芒针治疗FD 有效率优于常规针刺。Jin等[8]为了探讨针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治疗潜力,FD患者被随机分为古典穴位针刺手法(治疗组)与针刺非穴位治疗(对照组),评价指标主要结果包括消化不良症状、生活质量和心理状况,次要终点包括空腹血清胃泌素浓度、频率和胃慢波的传播速度。研究结果显示:手动操作针刺可以显著改善消化不良症状、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Pang等[9]进行了一项meta分析,评价高质量针刺对FD患者治疗效果的最新证据,检索随机对照试验,比较针刺疗法(包括手动针刺和电针)、伪针刺和药物治疗,研究纳入16个随机对照试验,包括1436名参与者,阳性结果为提高尼平消化不良指数和SF-36评分,以及缓解相关症状(尤其是餐后饱胀、早饱)的FD患者,基于现有证据,针刺疗法治疗结果优于伪针刺和药物治疗(促动力剂),在改善症状和FD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然而,尽管该研究采用了严格的方法学分析,但作者建议其审查结论仍然需要加强额外的更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进行验证。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电针技术开始应用于FD治疗,并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洪枫[10]研究了电针公孙、内关穴治疗FD的临床疗效,对照组采用口服枸橼酸莫沙比利分散片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电针治疗组各项临床症状总有效率、餐后胃电图主波频率及慢波频率、生存质量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电针公孙、内关穴是一种治疗FD的有效方法。张超贤等[11]探讨了电针联合达立通颗粒治疗FD的效果,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原则,将患者分为4组:单纯达立通颗粒组、单纯电针组(电针穴位包括足三里、中脘、内关、公孙)、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结果表明,联合治疗组的生活质量评分、血浆胃动素及胃排空、胃电频率均显著高于在其他组,而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其他各组。电针联合达立通颗粒治疗方法能提高FD患者的血浆胃动素和胃电频率,促进胃排空、缓解消化不良的症状,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远期疗效。Xu等[12]开发了一种新的针刺方法治疗FD,患者经皮电针

针刺足三里和内关穴,对照组则采用伪针刺治疗方法,评估FD症状和生活质量,生理测试包括胃排空和胃电图,研究结果显示,电针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消化不良症状和生活质量,且胃排空明显大幅增加,可能是由于针刺改善胃蠕动,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2 灸法治疗

灸法治疗是传统中医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是以艾绒为主要材料,添加相应中药,点燃后直接或间接熏灼体表穴位的一种治疗方法,其治疗FD也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李为贵等[13]对比了艾灸和多潘立酮治疗FD的效果,艾灸穴位选择中脘、神阙、天枢(双)、足三里(双)、肝俞(双)、脾俞(双)、膈俞(双)、三阴交(双),除神阙采用隔盐灸外,其余诸穴均采用温和灸,研究结果显示,艾灸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但是该研究仅以治疗的有效率作为治疗指标,缺乏定量指标。程芳等[14]观察了隔药灸治疗脾胃气虚型FD的效果,对照组采用口服雷贝拉唑肠溶胶囊和曲美布丁分散片,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隔药灸治疗,穴位选择中脘、关元、足三里、内关、公孙穴、太冲穴,药饼制作:生黄芪10 g,檀香2 g,丹参3 g,九香虫2 g,木香2 g,降香2 g,每只药饼含药粉2.5 g,加黄酒3 g调拌成厚糊状,用药饼模具按压成直径2.3 cm,厚度0.5 cm大小,评价治疗后的症状评分和有效率,结果显示,隔药灸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治疗有效率。廖慧等[15]观察了自拟健脾和胃方联合雷火灸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治疗组给予健脾和胃方配合雷火灸治疗,对照组给予吗丁啉片(多潘立酮)治疗,自拟健脾和胃汤组方:太子参15 g,白术15 g,陈皮10 g,炒麦芽15 g,山楂10 g,枳实10 g,砂仁5 g,槟榔10 g,广木香7 g,炙甘草5 g,1剂/d,水煎煮至120 mL,同时给予赵氏火灸中脘、足三里穴位,治疗组总有效率和临床症状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张兰云等[16]探讨了自制和胃降逆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艾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对照组口服多潘立酮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艾灸足三里、内关、中脘、脾俞、胃俞等穴位,后用和胃降逆中药穴位贴敷,结果显示该方法治疗效果显著。王士源等[17]观察了热敏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治疗组采用热敏灸治疗,穴位取双侧承满、梁门、气海、脾俞及公孙穴,对照组采用口服多潘立酮片治疗,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症状评分显著降低,血浆胃动素显著升高,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治疗效果显著。谢少波[18]观察了天灸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选用白芥子、肉桂、延胡索、细辛、甘遂、艾叶、丁香、花椒等中药粉末,用鲜榨姜汁按比例调配成膏状,天灸脾俞、胃俞、膻中、中脘、神阙、天枢、内关、足三里等穴位,研究了治疗3年的临床效果,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治疗有效率逐年升高。佐欣慧等[19]探究了温和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气虚证的临床疗效,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脘、足三里等穴位进行温和灸治疗,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但是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温和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气虚证的临床疗

97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19卷

效良好,能够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3 其他治疗方法

3.1?耳穴贴压/压豆

李淑伟[20]分析了中西药耳穴压豆三联疗法对FD的临床疗效,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雷贝拉唑肠溶胶囊、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以及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补气运脾汤合越鞠丸和中医耳穴压豆治疗,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中西药耳穴压豆三联疗法治疗FD效果显著。杨廷旭等[21]探讨了耳穴压豆联合舒肝化瘀汤治疗更年期女性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对照组给予舒肝化瘀汤,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行耳穴压豆,患者SDS评分、SAS评分、总体症状积分均显著降低,治疗组降低更加明显,总有效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患者内分泌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该方法治疗更年期女性功能性消化不良方便、安全、有效。潘庆华[22]观察了耳穴贴压联合西药治疗顽固性FD伴抑郁的临床疗效,对照组给予西药多潘立酮以及黛力新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耳穴贴压治疗,测定胃内残存率,比较抑郁和焦虑情况,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胃内残存率、抑郁和焦虑改善均优于对照组,该方法治疗顽固性FD伴抑郁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更好的改善患者的抑郁和焦虑情况。

3.2?推拿

纪松林[23]观察了腹部推拿按摩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中所发挥的效果,试验组采用顺时针的推拿方法按摩患者的腹部,选择天枢、章门、足三里、中脘等穴位,对照组给予吗丁啉和雷尼替丁治疗,研究结果显示,该治疗方法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西药组,腹部推拿按摩安全有效。李启科[24]观察了腹部推拿与穴位埋线辅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对照组给予吗丁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腹部推拿与穴位埋线辅助治疗,穴位埋线采用可吸收羊肠线,选择肝俞、脾俞、胃俞、中脘、天枢、章门、足三里等穴位,腹部推拿以神阙穴为中心,进行顺时针的揉按、搓摩,点揉上脘、中脘、建里、梁门、天枢、气海、关元等,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症状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腹部推拿与穴位埋线可刺激胃肠血流循环,通降腹部气机,促进消化功能,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有效辅助方法。张旖晴等[25]探讨了辛开苦降法联合推拿夹脊穴治疗FD寒热错杂证的临床疗效,对照组采用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治疗,观察组采用辛开苦降法联合推拿夹脊穴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痛和上腹灼热4个主要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辛开苦降法联合推拿夹脊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寒热错杂证,能显著减轻症状,临床使用安全有效。郝惠秋[26]观察了捏脊、推拿中医干预对严重FD伴厌食症患儿的治疗效果,对照组采用多潘立酮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捏脊联合推拿治疗,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食量减少、食欲不振、面色少华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血红蛋白及尿D-木糖排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该方法治疗严重FD伴厌食症效果明确。

3.3?其他方法

陶军民[27]观察了刮痧疗法配合薏苡仁粥治疗湿热滞胃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观察组给予刮痧疗法和薏苡仁粥,对照组给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中医症状评分及NDSI评分降低明显,刮痧疗法配合薏苡仁粥是治疗湿热滞胃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有效方法。王凤丹[28]探究了中药足浴与穴位敷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睡眠质量的效果,对照组患者采用穴位贴敷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足浴治疗,对照组治疗的有效率显著低于观察组,观察组的临床症状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睡眠质量明显优对照组,中药足浴与穴位敷贴可以显著提高功能性消化不良睡眠质量。邢家铭等[29]通过文献综述探讨了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选穴规律,纳入的文献主要采用辨病结合辨证选穴、辨病选穴、辨证选穴,出现频次较高的穴位分别为足三里、中脘、胃俞、脾俞、肝俞、天枢、太冲、内关,使用腧穴最广泛、频次最多的经脉有膀胱经、胃经、任脉。

4 展望

中医外治方法众多,治疗FD取得了很好临床效果,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如:虽然临床研究普遍采用了随机对照的原则,但是病例数量较少,可靠性较低;研究的随访时间较短,治疗效果只能评价短期内的症状改善情况,缺乏长时间的随访;中药药物众多,存在方剂种类繁多,很难进行结果评价,限制了中医治疗结果的应用,治疗选择的穴位也各不相同;很多治疗未对患者进行辨证施治等。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建议临床研究增加病例数量,增加随访时间,同时,尽量统一选穴,对患者施治时,一定要进行辨证施治,进行FD的治疗时,应多种治疗方法联合,增加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 1 ] Talley NJ. Functional dyspepsia:Advances in diagnosis and therapy[ J ] . Gut Liver,2017,11 ( 3 ):349-357.

[ 2 ] 郑光珊,周源源.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外治法治疗进展[ J ] .

大众科技,2013,15 ( 3 ):89-91.

[ 3 ] ZENG F,LAN L,TANG Y,et al. Cerebral responses to puncturing at different acupoints for treating meal-related

functional dyspepsia[ J ] . Neurogastroenterol Motil,2015,27 ( 4 ):559-568.

[ 4 ] 严鸿丽,焦琳,熊俊,等. 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随机对照试验腧穴谱研究[ J ] .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29 ( 1 ):64-66.

[ 5 ] 洪寿海,万意佳,潘旭初,等. 针刺手法刺激参数与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关系探讨[ J ] . 上海针灸杂志,2017,36

( 1 ):98-102.

[ 6 ] 杨洋,艾芬,马朝阳,等. 辨证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 J ]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35 ( 4 ):411-414. [ 7 ] 张绪峰,蒋丽元,王慧. 不同刺法针刺中脘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J ] . 上海针灸杂志,2016,35 ( 2 ):141-143. [ 8 ] JIN Y,ZHAO Q,ZHOU K,et al. Acupuncture for functional dyspepsia:A single blinded,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 J ] .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2015,2015:904926.

[ 9 ] PANG B,JIANG T,DU YH,et al. Acupuncture for functional

98

99

第19卷 第10期 2017 年 10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9 No. 10 Oct .,2017

dyspepsia:What strength does it hav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J ] .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2016,2016:3862916.[ 10 ] 洪枫. 电针公孙、内关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J ] . 上海针灸杂志,2016,35 ( 1 ):38-40.

[ 11 ]

ZHANG C,GUO L. Dalitong granule combined with electro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functional dyspepsia: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 ] . Chin J Integr Med,2015,21 ( 10 ):743-750.

[ 12 ]

XU F,TAN Y,HUANG Z,et al. Ameliorating effect of transcutaneous electroacupuncture on impaired gastric accommodation in patients with 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predominant functional dyspepsia:a pilot study[ J ]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2015,2015:168252.[ 13 ] 李为贵,王彬彬,秦力. 艾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 J ] . 湖北中医杂志,2015,37 ( 2 ):60.[ 14 ] 程芳,张燕琼,盛颖辉,等. 隔药灸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 J ] . 结直肠肛门外科,2016,22 ( 1 ):127.[ 15 ] 廖慧,陈小丽. 自拟健脾和胃方联合雷火灸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J ] .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 ( 26 ):2855-2857,2863.[ 16 ] 张兰云,吕璟,于洪书. 自制和胃降逆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艾灸辅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效果观察[ J ] . 护理学杂志,2016,31 ( 5 ):37-38.[ 17 ] 王士源,徐亚莉,高原,等. 热敏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J ] . 上海针灸杂志,2016,35 ( 5 ):538-540.

[ 18 ]

谢少波. 天灸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105例[ J ] . 河南中

医,2015,35 ( 7 ):1675-1676.[ 19 ] 佐欣慧,史永利,李业. 温和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气虚证疗效评价[ J ] .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 ( 84 ):196-197.

[ 20 ] 李淑伟. 中西药耳穴压豆三联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分析[ J ] . 系统医学,2017,2 ( 4 ):49-51.[ 21 ] 杨廷旭,张梦莹. 耳穴压豆联合舒肝化瘀汤治疗更年期女性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 J ] .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6,24 ( 10 ):799-801.

[ 22 ] 潘庆华. 耳穴贴压联合西药治疗顽固性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抑郁临床研究[ J ] . 河南中医,2016,36 ( 8 ):1452-1453.

[ 23 ]

纪松林. 腹部推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价值分析[ J ] .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6,4 ( 16 ):159,161.

[ 24 ] 李启科. 腹部推拿与穴位埋线辅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J ] . 淮海医药,2016,34 ( 4 ):447-449.[ 25 ] 张旖晴,王成远,张振宇,等. 辛开苦降法联合推拿夹脊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寒热错杂证临床研究[ J ] . 中医学报,2016,31 ( 8 ):1219-1222.

[ 26 ] 郝惠秋. 捏脊推拿对严重功能性消化不良伴厌食症的疗效观察[ J ] . 四川中医,2016,34 ( 1 ):194-196.

[ 27 ] 陶军民. 刮痧配合薏苡仁粥治疗湿热滞胃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J ] . 上海针灸杂志,2016,35 ( 10 ):1203-1205.[ 28 ] 王凤丹. 中药足浴与穴位敷贴提高功能性消化不良睡眠质量的效果[ J ] .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2017,2 ( 4 ):178-179.[ 29 ]

邢家铭,盛雪燕,赵耀东,等. 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选穴规律的文献分析[ J ]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22 ( 12 ):1684-1686.

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中医研究概况

赵志玥,张明雪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 110847)

摘 要:目的:分析近十年来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中医研究的现状,总结其特征、规律,并探讨其发展趋势。方法:

以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c)、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和万方数据库为资料来源,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2005—2015年国内正式发表的427篇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中医研究的文献,从发表年度,第一作者人数、单位、所在地,文献来源、类型,基金资助,研究方向等方面进行多角度的计量学分析。结果:近十年来,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中医研究的文献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有多篇文献获得基金的资助,并且形成了以北京、广东、河南等地为核心的热点研究地带,其研究内容所涉领域较为广泛。结论:在国内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中医研究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并且对其认识不断提高,其研究内容涉及病因病机、临床治疗、经验总结等多个方面。但尚存在研究方向不均衡、深度不够、方法单一等不足之处。今后应当加强对其理论机制、疾病预防、动物实验模型等多学科交叉层面的研究,进而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的现代化。

关键词:冠心病;糖尿病;中医研究;文献计量学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7) 10- 0099- 04

收稿日期:2017-03-0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273698);辽宁省中医药临床学(专)科能力建设项目(2012-lnzyxzk-01);辽宁省人文社会科学基金 项目(L05czx025);沈阳市科技计划项目(F12-155-9-00);辽宁省特聘教授和辽宁中医药大学青蓝学者工程基金资助项目作者简介:赵志玥(1987-),女,河南周口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临床与实验研究。通讯作者:张明雪(1962-),女,辽宁沈阳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临床与实验研究。 E-mail:zhmx6228@https://www.360docs.net/doc/a81614039.html,。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CM Research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s with Diabetic Based on Bibliometric

ZHAO Zhiyue,ZHANG Mingxue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847,Liaoning,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s with diabetic within a decade,and to summarize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17.10.030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治

您的位置:首页 > 我的继续教育 > 全 文 中西医结合在功能性胃肠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如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李乾构 功能性消化不良(FD)又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非器质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症候群,包括上腹部不适,饱胀感,早饱,嗳气,恶心,烧心等上消化道症状,1984年 THOMPSON提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1991年10月荷兰国际专题会议改称为功能性消化不良。 一般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率为20%~40%左右。占消化内科门诊量的50%左右。 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率高,病因不明,治疗杂乱,医疗费用高,已成为世界的一大问题。我 国是1987年首次引用功能性消化不良这个概念,国内学者提出功能性消化不良应作为一种临 床综合症开展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以利于国际交流。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胃与十二指肠炎症:作纤维镜检查发现本病患者100%有轻度胃炎,其中22.2%同时有十二指肠炎,表明本病与胃炎有关。 胃运动功能障碍:用放射线同位素测定胃排空显示50%的患者有胃排空延迟,特别是固体胃排空,女性排空延长多于男性。研究表明25%~56%的患者有餐后胃动力低下的表现。 胃感觉功能异常:研究表明50%以上的患者存在胃敏感性增高。 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发现50%左右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幽门螺杆菌检测为阳性,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关系尚未肯定。但HP产生的尿素酶分解胃粘膜中尿素产生氨 和CO2刺激胃粘膜可引起胃部不适、嗳气、脘腹胀满等的症状。

胃电的异常:研究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 的患者常有胃电节律紊乱的表现,包括胃动 过速,胃动过缓和胃电无节律。 十二指肠反流: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 存在幽门关闭不全,致使大颗粒物质排入十 二指肠,损害幽门的过腱作用,并增加了十 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胃的机会,刺激并损 伤胃粘膜致病。 迷走神经张力低下:迷走神经张力低 下,导致近端胃容物受舒张障碍,胃窦收缩 减弱,产生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 饮食、情绪、心理因素:临床研究表明 咖啡和浓茶能加重胃食管反流而出现烧心 泛酸,研究表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多有神 经质,抑郁焦虑、疑心病、生理性感觉过敏 等心理障碍的表现,用安慰剂治疗有效。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本病主要表现为胃痛,饱胀感、烧心泛酸,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痞满餐后早饱为主者应属于中医痞满的范畴,可命名为痞满;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胸骨后的疼痛为主者应属于中医胃痛的范畴,可命名为胃痛; 临床表现为嘈杂烧 心泛酸为主者应属于中医嘈杂 的范畴,可命名为嘈杂。确定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名有助于 与西医 FD的分型相对应和辨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辩证治疗分析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辩证治疗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辩证治疗方法效果。方法:对2015年 1月~8月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60例临床中医辩证治疗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60例,痊愈42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总有效 率93.33%。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宜标本同治,以健脾理 气法为基本法则。中医辩证治疗效果明显。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辩证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3-0036-02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非器质性病变引起的一组常见的消化系统症候群,包括 上腹部疼痛不适,饱胀感、嗳气、恶心、烧心等上消化道症状。根据其主要临床 表现,此病应归“胃脘痛”、“痞症”、“纳呆”、“嘈杂”等病范畴。脾胃虚弱、肝脾不调是本病发生的关键,故治疗以健脾胃、调肝脾为主。对2015年1月~8月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60例临床中医辩证治疗方法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60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20~68岁,年龄46±3.5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13年,平均3±2.5年。 1.2 方法 1.2.1方剂①理胃舒方柴胡,半夏,元胡,砂仁,白芍,党参,谷芽,丹参,枳壳,白术,甘草。疏肝下气,健脾和胃。主治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②舒胃方党参30g,白术、枳实、厚朴各15g,木香、半夏、陈皮、焦楂曲各10g。 健脾益气,和胃通降。主治功能性消化不良偏脾虚气滞者。③理气活血汤柴胡,枳壳,香附,川楝子,茯苓,白术,川芎,半夏,丹参,赤芍,海螵蛸,甘草。 功能性消化不良偏肝郁气滞者。④痞满顺方柴胡、白术、枳壳各12g,太子参 30g,茯苓、白芍各15g,砂仁、陈皮各10g,甘草6g。功能性消化不良偏肝脾不 调者[1]。⑤六君子合小柴胡汤加减方柴胡、香附、党参、枳壳、半夏各12g, 山楂10g,苍术、白术、茯苓各15g,陈皮、木香、甘草各6g。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症见餐前上腹部疼痛及午夜痛,进食及服碱性药物后疼痛减轻,饱胀,嗳气,泛酸,伴恶心,呕吐,舌质淡,苔白厚腻,脉缓滑或细弱无力。⑥四逆散合半夏泻心汤柴胡、枳实、黄芩、白芍各10g,半夏、白术各15g,干姜、甘草各5g, 党参20g。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症见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的上腹部或胸骨后疼痛、饱胀、烧心、嗳气、恶心,或呕吐、反胃、泛酸等消化不良症候群,并排除胃、肠、肝胆等器质性病变。⑦健脾方党参、白术各12g,茯苓15g,甘草6g,木香、鸡内金、陈皮各9g,蒲公英18g。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偏脾虚者。 1.2.2中成药①和胃消痞丸人参,云苓,黄连,黄芩,干姜,半夏,砂仁,神曲,陈皮,枳实,厚朴,白芍,蒲公英,炙甘草。调和寒热,消痞降逆。主治 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部不适,餐后饱胀,腹胀,早饱,嗳气,纳呆,呕恶[2]。 ②香砂六君子丸(中成药)主治功能性消化不良之属脾胃虚弱者。③香砂枳术丸(中成药)主治由于脾胃不和、胃气失畅所致之消化不良、厌食、少纳、食不甘味 等症。④健胃消食片(中成药)主治脾虚不纳之食欲不振,纳谷欠佳,纳呆胃脘痞 闷等症。⑤补中益气丸(中成药) 主治中气不足、脾胃虚弱所致之胃脘痞闷、纳谷减少、身倦乏力、脉弱等症。

如何诊治功能性消化不良

如何诊治功能性消化不良 罗非非(四川体育职业学院医疗门诊部;四川成都 610043)功能性消化不良是 一种常见的消化科疾病,一般是由于胃炎症、十二指肠炎症以及肠胃运动功能失 调等多方面引起的,还有一些消化系统疾病和其他的疾病器官病变和消化道器官 病变或者肿瘤等都有关系,必须去医院做全面检查后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一般 功能性消化不良会有腹痛、腹胀、打嗝恶心等多种症状,并且此病症状具有反复性,长的可超过一个月。一、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功能性消化不良,又称消 化不良,而患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通常会出现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 组临床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的症状可持续或反复发作,病程超过一个 月或在过去的十二月中累计超过十二周,若是出现这样的症状,建议到医院及时 治疗,以免加重病情的发展。 1.食量减少我们没有吃任何食物的时候,从早到晚 我们都不会感觉到饥饿,并且还会觉得自己的肚子很撑,随后食欲开始出现降低 和减弱。一般情况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常吃些东西就会饱,有明显的食量减 少症状。 2.腹胀一般来说,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会出现腹胀,进食后腹胀会更严重。因为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是由胃肠功能障碍引起的,所以我们在进食后受到 刺激,不能消化正常食物,所会引起严重的腹胀。腹胀往往会伴有打嗝或恶心呕吐,如果患者在胃排空期出现明显的延迟,一般会出现呕吐现象。 3. 上腹部位置 出现疼痛这种功能性消化不良当中最典型的一种症状,至少有90%以上的患者都 出现了上腹部疼痛的症状。这种疼痛主要表现为没有规律性的疼痛,追究其疼痛 的原因和患者的饮食习惯有较大的关系,很多人在饥饿状态之下疼痛就会比较明显,当我们开始进食之后腹痛的现象就会开始有所缓解。 4.焦虑与头痛许多患者 还患有失眠、焦虑、头痛和记忆力减退,这些症状一般是由患者的心理因素引起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会引起许多肠道疾病,由于患者接受能力差或身体状况差, 会有部分患者出现失眠或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的症状。这是属于一种功能消化不 良的并发症状,因为肠道长时间消化不良之后,身体就会变得越来越差劲,患者 的身体综合素质也开始减弱,各种肠道问题、免疫力问题都开始逐渐浮现,导致 患者心理出现恐慌和高强度的压力,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我们的患者就会开始出 现明显的精神焦虑,和强烈的疼痛感觉,甚至还会伴有记忆力下降、失眠的问题。 5.腹泻或便秘由于患者肠内的平衡被打乱,因此腹泻也算是一种保护机制,这样 可以把体内的毒素排出,但是如果过早服用止泻药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如梗阻。饮食不洁,饮食不规律是胃肠疾病的万恶之源,如果平时吃太多油炸的、油腻的、生冷的、辛辣的食物就会导致这些食物堆积在一起,造成便秘,毒素堆积,形成 恶性循环。二、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注意事项 1.适当抑制胃酸胃酸分泌过多是 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在溃疡性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有明显 腹痛的情况下,应使用抑酸剂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对酸的敏 感性增加,可以适当的用一些抑酸剂减轻病人不良腹痛的症状。 2.及时诊治有些 患者只是简单地认为自己是胃病,只愿进行胃镜检查,拒绝其它形式的检查;有 些甚至连胃镜也不愿做,自认为多年的老毛病,吃些助消化的药就行。如果长此 以往,会对身体造成严重的损害。有些疾病开始是良性病变,反复多年后可演变 为恶性疾病,如慢性肝炎或胃溃疡可能会演变成癌症,后果十分严重。我们在诊 治功能性消化不良时既要防止过度检查,又不能过分节省造成误诊。 3.注意日常 饮食如果出现了功能性消化不良,应该有一个好的生活规律和饮食规律,最好选

59 脾胃科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6年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以胃脘痞胀、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胃痞”的范畴。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国际罗马委员会2016年在DDW上发布的“罗马IV标准”。 FD罗马IV诊断标准:①符合以下标准中的一项或多项:a)餐后饱胀不适b)早饱感c)上腹痛d)上腹部烧灼感;②无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结构性疾病的证据(包括胃镜检查等),必须满足餐后不适或上腹痛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上腹痛综合征:必须满足以下至少一项a)上腹痛(严重到足以影响日常活动)b)上腹部烧灼感(严重到足以影响日常活动),症状发作至少每周1天。餐后不适综合征:必须满足以下至少一项a)餐后饱胀不适(严重到足以影响日常活动)b)早饱感(严重到足以影响日常活动),症状发作至少每周3天。以上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诊断标准。 (二)证候诊断 1.脾虚气滞证:胃脘痞闷或胀痛,纳呆,嗳气,疲乏,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弦。 2.肝胃不和证:胃脘胀满或疼痛,两胁胀满,每因情志不畅而发作或加重,心烦,嗳气频作,善叹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3.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或疼痛,口干或口苦,口干不欲饮,纳呆,恶心或呕吐,小便短黄。舌红苔黄厚腻,脉滑。 4.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或痞满,喜温喜按,泛吐清水,食少或纳呆,疲乏,手足不温,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5.寒热错杂证:胃脘痞满或疼痛,遇冷加重,肢冷,便溏,口干或口苦,嘈杂泛酸。舌淡苔黄,脉弦细滑。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脾虚气滞证

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是指具有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厌食、烧心、返酸、恶心、呕吐等上腹部不适症状,且经各项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的一组消化内科最常见的临床症候群,症状可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表述功能性消化不良术语较多,主要有非器质性消化不良、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特发性消化不良、原发性消化不良、胀气性消化不良、上腹不适综合征等。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十分普遍,几乎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曾有过消化不良的症状,只是持续时间的长短、影响正常生活的程度不同。消化不良流行病学调查证实,欧美消化不良人群发病率为19%~41%,平均为32%;中年人群曾出现上消化道症状者高达78%,其中53.3%的患者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性别、婚姻、社会地位、受教育水平对本病的发病率没有影响,但本病患者中焦虑、疑病者居多。近年研究表明本病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但我国尚无消化 不良发病情况的资料。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目前认为有环境、 胃酸、精神、幽门螺杆菌、消化道运动、内脏感觉异常等因素参与。 目前对胃酸在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生中所起的作用仍有争论。部分学者认为胃酸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确有影响,应用抑酸剂治疗时,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短期内可缓解。但多数学者认为胃酸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没有关系,他们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酸分泌无增加;胃酸分泌虽与溃疡有关,但与溃疡样症状无关;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程度也与胃酸分泌量无关。 慢性胃炎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是常见的。我国有报道认为75%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内窥镜下诊断为慢性胃炎,63%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组织学诊断为浅表性胃炎。很多欧美学者完全将慢性胃炎视为功能性消化不良。 幽门螺杆菌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的关系,尽管还有争议,但两者之间的联系基本确立。 神经和应激因素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表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个性异常(焦虑、抑郁、疑病)和/或精神异常状态的出现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精神因素与消 化不良症状关系十分密切,应激事件的发生也与患者消化不良症状有直接关系。 内脏感觉异常可能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之一。研究证实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常 有胃感觉过敏和中枢抗痛性下降。 部分环境和遗传因素可以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如吸烟、饮酒和药物等,其原因可能是吸烟增加了胃酸分泌,降低了胃粘膜血流;酒精可造成急性胃粘膜损害,损伤胃局部神经;非类固醇消炎药直接损伤胃粘膜等。 消化道运动功能障碍,包括食管、胃、小肠、胆系等运动异常可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无特殊临床表现,主要有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厌食、烧心、返酸、恶心和呕吐。病程多在两年以内,症状反复发作,可以某一症状为主,也可有多个症状的重叠。有些患者有饮食、精神等诱发因素,但多数难以明确引起或加重病情的诱因。 上腹痛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常见症状之一,无明显规律性,可表现为夜间痛、饥饿痛和餐后痛,部分患者应用抑酸剂后可缓解。早饱,即进食后不久患者感到饱感,所摄入食物量远远小于以前食量,约70%~80%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出现早饱。腹胀主要发生于餐后,或进餐加重腹胀程度,约80%~90%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出现腹胀。嗳气也多发生于进食后,部分嗳气症状为吞气所致,约70%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有嗳气。早饱和腹胀往往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辨证论治进展(精)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辨证论治进展 功能性消化不良(简称fd),是最常见的消化内科疾病。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至今尚未清楚,西医无特效药,多采取对症治疗,而中医治疗fd获得了满意的疗效。近年来,中医药作用机理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fd的中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辨证分型及论治 fd属中医胃脘痛、痞满等范畴。病变在胃,涉及肝、脾两脏,目前,尚无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已报道的fd辨证分型有肝胃不和、肝胃郁热、痰浊中阻、淤血阻络、饮食积滞、寒中胃脘、肝郁脾虚、脾胃虚寒、脾胃阴虚、中虚气滞、脾胃虚弱等。赵凤莲[1]将fd分为肝郁脾虚、脾虚胃热、湿阻脾虚、胃阴不足、脾胃虚寒、饮食积滞和淤血阻络7型,用健脾调气、化湿降浊法,以自拟方(党参、白术、茯苓、枳壳、升麻、炙甘草、焦三仙、陈皮、木香)为基础方治疗83例,有效11例,好转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1.6%。张淑英[2]提出,肝郁气滞用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饮食停滞用保和丸;寒中胃脘用良附丸;阴虚胃热用益胃汤;脾胃虚寒用黄芪建中汤合香砂六君子汤;湿热中阻用三仁汤合甘露消毒饮。李淑贞[3]认为,肝失疏泄为fd的病理基础,将该病分为肝气犯胃、肝胃郁热、肝郁湿阻、肝郁脾虚、肝胃阴虚、肝胃瘀血型,在治疗上,予疏肝和胃汤(柴胡疏肝散合二陈汤),随证加减。 2 固定治法与方药 常见的固定治法有健脾和胃法、疏肝健脾法、辛开苦降法、疏肝解郁法、理气化淤法等,各医家用药各有特色,具体方法如下。 2.1 健脾和胃法卓家和等[4]认为,fd以脾胃气虚为本,气滞湿阻为标,故用六君子汤加味以健脾理气化湿。治疗60例,总有效率为90.0%。孙维峰等[5]用具有健脾温中、理气和胃、升清降浊之功效的升降汤(北芪、草豆蔻、干姜、白术、枳壳、酒川军、竹茹、代赭石、焦槟榔、甘草)治疗50例,总有效率90.00%。李涯松等[6]选择运动障碍样fd62例,用和胃胶囊(百合、白术、枳壳、桔梗、莱菔子等)对其进行治疗,总有效率91.9%。 2.2 疏肝健脾法陈寿菲等[7]用四逆散合六君子汤组成疏肝健脾汤,治疗152例,痊愈60例,有效83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94.08%[7]。金龙汤组方以疏肝健脾为原则,由柴胡、郁金、木香、佛手、枳实、党参、五爪龙等组成。治疗17例,总有效率94.1%[8]。 2.3 辛开苦降法许多学者以半夏泻心汤为基础方,将其化裁成治疗fd的有效方剂。有人对fd45例用山楂健脾开胃;桑叶疏散胃腑之风与热,再配合半夏泻心汤中的干姜、半夏辛开散痞;黄连、黄芩苦降清热,寒热互用以调和阴阳、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方案

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慢性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上腹部疼痛或不适餐后饱胀嗳气早饱厌食恶心呕吐烧心等,病程超过4周以上而未能发现器质性疾病(也有将病程定为3个月以上)。归属于中医“郁证”、“脏躁”、“百合病”范畴,由于临床症状各异,又可见于“呕吐”、“嗳气”、“纳呆”,及“反胃”、“吞酸”、“嘈杂”、“腹胀”、“胃痞”、“胃脘痛”等病证范围。 一.诊断: 以2006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罗马Ⅲ为诊断依据,并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使用中医药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亦收到很好的效果,结合我科临床实际,我们总结常见的几种证型: 1.肝气郁结证:脘胁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急躁易怒,或见口苦,失眠 多梦,精神抑郁,喜长叹息,咽部异物感,苔薄,脉弦。治以疏肝理气,和胃消胀,方用协定方疏肝I号加减,常用药物有枳实,枳壳,生地,熟地,何首乌,丹参,当归,川芎,泽泻,山楂,枸杞等,若气滞重可联合柴胡疏肝散加减,若肝郁日久化火伤阴,可加用左金丸。 2.湿热滞胃证:胃脘痞满,闷胀不舒,恶心欲吐或呕吐,纳呆食少,嗳气不爽, 伴头身困重,肢软乏力,口哭吐酸,大便不爽而滞,小便黄赤,脉濡数或细数。治以清热化湿,理气和胃,方用三仁汤加减。可选用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半夏、厚朴、通草、滑石、淡竹叶等。 3.胃阴亏虚证:证见胃脘隐痛,嘈杂善饥,口干唇燥,大便干结,舌红少苔, 中有裂纹或光剥无苔,脉细数。治以养阴益胃,方用麦门冬汤、益胃汤、一贯煎加减。可选用生地黄、沙参、麦冬、玉竹、石斛、百合、当归、甘杞子、川楝子、山药、黄芪、知母、葛根、五味子、天花粉等。 4.脾胃虚寒证:证见胃脘隐痛喜按,得温得食则缓,纳谷不香,面色少华,神 疲乏力,口淡不渴,泛吐清水,甚则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细弱或迟缓。 治以温中健脾,方用健胃Ⅰ号加减。药如党参、桂枝、干姜、炙黄芪、制附子、白术、白芍、炙甘草、茯苓、陈皮、姜半夏、广木香等。 (二)其他疗法: 1.针灸:诊断系统,按照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根根据症候进行分型;分经络取穴,局部按神经节段和辨证取穴,阳明胃经为特点穴;耳针疗法:神门、枕、心、脑、胃、肝下脚端、交感、皮质下。 2.中成药:可选用香砂六君丸、木香顺气丸等药。

疏肝健脾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一)

疏肝健脾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一)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疏肝健脾法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其特征包括腹胀、早饱、上腹疼痛、泛酸及烧心,同时患者无器质性病变或代谢或精神性疾病。根据临床表现通常分为反流型、溃疡样型、运动障碍型和混合型(又称非特异型)。笔者临床对100例患者运用疏肝健脾法及西药吗丁啉治疗。报道如下。 1资料 1.1病例资料 1998年我院收治10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按随机分组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50例,其分型、男女比例、年龄分布均无显著差异,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经胃镜或X线检查,除外胃肠肿瘤、消化性溃疡,经B超、X线排除肝、胆、胰脏及肠道器质性疼痛。无糖尿病及甲亢等全身性疾病。 1.2分型参照消化不良分型〔1〕。根据临床症状分4型:①反流样型:主要症状为胸骨后不适、泛酸、烧心、食物返流。②溃疡样型:主要症状为规律性上腹疼痛,空服痛或夜间疼痛,进食与服抗酸剂能缓解。③运动障碍型:主要症状为腹胀、嗳气、早饱、恶心、呕吐。 ④混合型:同时具有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症状。 1.3临床症状评估标准患者需提示才意识到症状存在为轻度;症状明显,但不影响日常工作为中度;症状明显且影响生活质量为重度。 2方法 2.1治疗方法治疗组运用中医疏肝健脾法,组方:柴胡疏肝散合参苓白术散加减化裁治疗。处方:人参20g,白术12g,茯苓30g,姜半夏12g,青皮、陈皮各6g,柴胡9g,枳壳20g,香附10g,煅瓦楞子9g,川厚朴9g,白芍10g,甘草6g。1剂/d,1剂两煎,分次服用,4周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忌生冷油腻之品,停用其他药物。对照组口服吗丁啉(西安杨参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0mg/次,3次/d,4周为1个疗程。 2.2疗效判断观察指标包括:早饱、腹胀、上腹痛、泛酸、嗳气、恶心、呕吐、烧心等。观察方法:每例患者每周复诊1次,治疗后分别对消化不良症状进行评估。完全或基本完全解除症状或上述指标中仅1~2项,且为轻度为显效;改善症状(或上述指标中仅3~4项,且为轻度)为有效;症状无明显改善(或有5~6项症状,其中1~2项为中度)症状不变或加重,为无效。在治疗4周后随访1个月,记录副作用。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

写在课前的话 近年来,由于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大、人们生活节奏的改变等原因,功能性胃肠病在临床上越来越常见,已经成为当前社会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随着临床实践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对功能性胃肠病的认识也逐渐深入,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人们常诉餐后腹胀、进餐时早饱、上腹痛、腹部烧灼感等不适症状,但进行客观检查往往无明显异常,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医生,又该如何进行初步诊断,进一步进行哪些检查? 一、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西医认识和诊治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功能性胃肠病中的一种。 (一)功能性胃肠病与Rome诊断标准的发展 1、功能性胃肠病 功能性胃肠病指有消化系统症状,而应用生化、影像学和内镜检查等未发现有器质性改变的一大类病症。 2、Rome诊断标准的发展 从最早的Rome1诊断标准,到后面的Rome2、Rome3诊断标准,其不断更新修订过程体现了认识不断发展的过程。2006年罗马委员会提出的新标准,即罗马3标准,是基于更多的循证医学基础提出的,是目前普遍使用的诊断标准。 罗马3标准将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分为成人和儿童,今天重点讨论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成人功能性胃肠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它隶属于功能性胃十二指肠病,症状主要来源于胃和十二指肠。FGID罗马Ⅲ分类(2006)(成人) FGID罗马Ⅲ分类(2006)(儿童) 罗马3标准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定义中,关于时间关联性,要求症状至少存在()。 A. 6个月 B. 12个月 C. 3个月 D. 1个月 正确答案:A 解析:罗马3标准要求,诊断前消化道症状至少存在6个月,且近3个月症状满足诊断标准。

(二)功能性消化不良 1、罗马3标准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定义 以下症状具备一项或多项:餐后饱胀不适(即进餐后感觉上腹饱胀、不舒服);早饱感(指进餐时吃少许食物即感觉胃已经充盈,从而导致进餐终止或进食量减少);上腹痛;上腹部烧灼感。 无解释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存在的证据。 诊断前症状存在至少6个月,近3个月内症状满足诊断标准。 符合以上标准,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 2、罗马标准的解读 (1)限定了消化不良症状应来源于上腹部(胃、十二指肠区域),即剑突下端与脐之间及两侧锁骨中线以内的区域。这种限定有利于与源于下消化道的FGIDs 鉴别。 (2)强调症状的慢性历程。 (3)强调要排除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 综上所诉,目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基本上是一个以症状为基础的诊断标准。 3、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学调查 (1)FD是一种全球性多发病、常见病。 (2)西方国家FD患者为内科病人总数的2%~3%,占消化系统疾病的20%~40%。 (3)国内FD约占胃肠专科门诊患者1/3以上。 虽然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良性疾病,但由于严重到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质量,同时为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医疗负担,因此目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严重性也日益地引起人们的关注。 4、FD病因和发病机制 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普遍认为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食物以及各种化学、物理、生物因子对胃肠道的局部刺激,幽门螺杆菌感染,心理社会因素和应激,以及遗传机制等,都与本病的发病有关。 关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近年来有些学者提出脑肠轴调控理论,认为上述致病因素进入人体以后,导致人体的胃肠动力与感知的神经网络调节系统出现异常,从而出现胃肠动力障碍或者是内脏高敏等,最终导致消化不良的各种症状。目前认为胃肠动力障碍和内脏高敏感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两个重要的病理生理机制。 5、功能性消化不良分型 罗马3标准以病理生理机制为基础,将功能性消化不良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疼痛综合征两个亚型。 (1)餐后不适综合征是以进餐诱发或加重的早饱和餐后饱胀症状为特点。此亚型病人可能存

老年人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专家共识(最全版)

老年人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专家共识(最全版)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一组源自上腹部、持续存在或反复发生的症侯群,主要包括上腹部疼痛或烧灼感、上腹胀闷或早饱感或餐后饱胀、食欲缺乏、嗳气、恶心或呕吐等症状,但上消化道内镜、肝胆胰影像学和生化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1,2]。前述检查有明显异常者称为器质性消化不良(organic dyspepsia,OD)。老年人上消化道结构和功能存在生理性退化[3],是FD高危人群。发达国家消化不良的发病率为15%~41%[3,4],亚洲不同地区消化不良的发病率为8%~23%[1],我国报道的发病率为18%~35%[5]。比利时一项多中心调查结果显示,消化不良症状发生率随增龄升高,65岁及以上老年人达24.4%[6]。我国广东地区消化不良症状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消化不良症状的发生率为24.5%[7]。鉴于老年人多病共存、多重用药等方面的特殊性,为规范诊治流程、合理应用相关药物、提高老年人FD的诊疗水平,现制定本专家共识,供老年病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参考。 一、老年人FD的病因和病理、生理 F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动力障碍:运动功能障碍是FD的主要发病基础,约40%的FD 患者胃排空延缓。此外,FD患者近端胃适应性舒张功能受损,顺应性下降,致使餐后胃内食物分布异常;胃中间横带面积增宽,胃排空延迟,食物潴留于胃远端;这些均可引起餐后饱胀、早饱等症状[8]。FD患者还存在移行性复合运动Ⅲ期次数减少、Ⅱ期动力减弱及胃十二指肠反流等[9]。

老年人胃电活动和胃动力变化主要包括胃电活动减弱、节律紊乱,胃运动功能减退;胃电图测定胃电活动发现老年人胃电波幅较青年人降低,基本胃电节律紊乱百分率高于青年人。研究结果显示,老年人餐后胃蠕动和收缩力降低,胃排空延迟,低体力活动者多见;这些改变可能与肠神经系统的改变(肠神经元数量减少和Cajal间质细胞丢失)和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有关;胃动力减退可能是老年人FD高发的重要因素之一[3]。 (二)内脏高敏感:FD患者对胃扩张刺激产生不适感的严重程度高于健康对照者,表明FD患者存在内脏高敏感,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对化学性刺激或机械性扩张的阈值降低,如对酸、温度感觉过敏,近端胃对机械扩张的敏感性增加等[9,10,11,12]。内脏高敏感可解释患者餐后出现的上腹饱胀或隐痛、早饱等症状。 (三)胃酸分泌异常:在年轻的FD患者中,胃酸分泌异常常表现为基础胃酸分泌在正常范围,但刺激可引起酸分泌增加,临床上可表现为胃酸相关症状,如空腹时上腹部不适或疼痛、进食后减轻等。传统观念认为老年人胃酸分泌减少,但事实并非如此,绝大多数老年人仍有良好的泌酸能力,甚至代偿性增加[13,14,15,16,17,18]。 (四)精神心理因素: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提示,FD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尤其是部分老年人因退休后社会角色变化、患多种慢性疾病,加之社会和家庭等因素,心理障碍者明显增加,而消化不良症状迁延不愈又会加重精神心理负担,精神心理因素与消化不良症状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19]。上海一项社区调查显示,社区FD老年患者合并抑郁

(完整版)中国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和治疗共识

中国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和治疗共识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一、定义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组以反复发作的餐后饱胀、早饱、厌食、嗳气、恶心、呕吐、上腹痛、上腹烧灼感或反酸为主要表现而经各项检查排除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的一组常见临床症候群⑴。既往临床上还称之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特发性消化不良或原发性消化不良。罗马III标准对FD的诊断更加明确及细化:指经排除器质性疾病,反复发生的上腹痛、烧灼感、餐后饱胀或早饱达半年以上,且近2个月有症状【2】。 在我国,此病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以消化不良为主诉的成人患者约占普通内科门诊的11%、占消化专科门诊的 53%[3]。我国儿科患者中FD的发病率尚无规范统计,但已经成为儿科消化门诊常见的就诊原因。由于许多儿科临床医生对FD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不能及时做出正确诊断与治疗,延缓患儿身心康复,影响学习与生活质量。因此,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和《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认为有必要制定我国儿童FD的专家共识,以统一认识,指导临床。根据我国儿童消化不良患者的实际情况,结合中国成人叩共识以及功能性胃肠病罗马III标准,参考新近发表的相关文献[4-6],提出了中国儿童FD的共识意见。 二、诊断 1.对消化不良症状的评估:临床症状包括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厌食、烧心、反酸、恶心和呕吐。症状可反复发作,也可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无症状;可以某一症状为主,也可多个症状叠加。症状的评估为是否进行相关检査以及后续治疗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对于消化不良患儿,需详细询问病史和全面体格检查。要了解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出现频率,其与进餐、排便的关系,尤其注意有否消化不良的报警症状:消瘦、贫血、夜间痛醒、持续呕吐、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等。对有报警症状者要及时行相关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疾病[7]。 2.辅助检查:对初诊的消化不良患儿应在采集病史与体检基础上有针对性选择辅助检查:①血常规;②粪便隐血试验;③ 上消化道内镜/肠钡餐检查;④ 肝胆胰腺B超;⑤肝肾功能;⑥空瞋血糖;⑦甲状腺功能;⑧胸部X线检查。其中①?④为第一线检查’⑤?⑧为可选择性检查。多数根据第一线检查即可基本确定FD的诊断。对经验治疗或常规治疗无效的FD患儿可行幽门螺杆菌(Hp)等检查。 3.胃功能检查:对症状严重或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FD 患儿,可进行胃电图、胃排空、胃肠道压力检测等胃肠功能性检查,对其胃动力及感知功能进行评估,指导调整治疗方案⑷。 4.儿童FD诊断标准:有消化不良症状至少2个月,每周至少出现1次,并符合以下3项条件:(1)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上腹部(脐上)疼痛或不适、早饱、嗳气、恶心、呕吐、反酸; (2)症状在排便后不能缓解,或症状发作与排便频率或粪便性状的改变无关(即除外肠易激综合征);(3)无炎症性、解剖学、代谢性或肿瘤性疾病的证据可以解释患儿的症状。 此外,在FD的诊断中要注意与胃食管反流、肠易激综合征的鉴别。对于主诉表达

脾胃科-9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脾胃科 中医临床路 径 目录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 (409) 久痢(溃疡性结肠炎)中医临床路径 (412)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临床路径 (418) 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 (424) 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 (427)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 (432) 鼓胀病(肝硬化腹水)中医临床路径 (435)

脾胃科中医临床路径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 一、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胃痞病(TCD 编码:BNP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化不良(ICD-10 编码:K30 02)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 疗共识意见(2009)》 ”。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制定的《中国 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2007)》 ”。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 疗方案”。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常见证候: 脾虚气滞证 肝胃不和证 脾胃虚寒证 脾胃湿热证 寒热错杂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 疗 方“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 》”。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疗程时间为:4-8 周/疗程。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胃痞病(TCD 编码:BNP020)和消化不良(ICD-10 编码:K30 02)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

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指南

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指南 【诊断要点】 (一)病史采集 仔细询问上腹痛表现,患者常表现为上腹正中部疼痛,可为隐痛、胀痛、空腹痛或餐后痛等。 常伴有上腹不适,上腹胀、早饱、胀气、恶心等。 (二)体格检查:一般无慢性阳性体征。 (三)辅助检查 (1)为排除器质性病变,下列项目应作为常规检查:血、尿、便常规,血沉,粪隐血试验,肝、肾功能,血糖、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必要时测定相应的肿瘤标志物。 (2)胸部X线摄片、心电图、肝胆胰B型超声、胃镜应作为常规检查。 (3) CT或ERCP个别患者B型超声不能明确者,必要时尚需做CT或ERCP。 体表胃电图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动过缓比较多见,也可以有胃动过速或节律失常。

(4)胃排空功能测定常用放射性核素闪烁扫描技术测定液体食物的排空时间,及钡条口服法或实时超声测定胃排空的方法。大约有50%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固体排空延迟。 (5)胃腔内压力测定多用气囊测压法和末端开放灌注导管测压法,功能性消化不良常有近端胃容受性舒张障碍和餐后胃窦运动减弱。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过去一年内至少4周、科研至少12周(不需连续)具有上腹痛或不适(上腹胀、早饱、胀气、恶心、嗳气)等症状。 (2)排除消化性溃疡、胃糜烂、胃肿瘤、和肝胆胰病变等器质性疾病者。 (3)排除以腹痛、大便次数和性状异常为主症的肠易激综合征者。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1)耐心解释,增强信心说明功能性消化不良不是器质性病变,仅属功能失调所致,经调理和治疗是可以治愈的。要保持心情舒畅,增强胜病信心,必要时给予镇静和抗焦虑药物治疗。 (2)避免刺激性食物和药物不吃辛辣,肥腻食物,避免咖啡,烟、酒和非甾体类抗炎药。对早饱,餐后腹胀明显,建议低脂肪及少食多餐。 2、药物治疗 (1)促胃肠动力药物对各型,特别是动力障碍型消化不良疗效显著。可用吗叮啉10-20 mg,一天3-4次内服;莫沙必利或西沙必利5-10mg,一天3次内服。对胃肠动力紊乱,特别是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和便秘交替或混杂出现者可用胃肠动力双向调节剂援生力维200mg,一日3次内服。 (2)抑酸剂对溃疡型消化不良疗效好。可用H2受体阻断剂。如泰胃美800mg每天一次睡前服用;雷尼替丁150mg -天2次内服;法莫替丁20mg -天内服。也可用质子泵阻断剂如奥美拉唑20mg,或兰索拉唑30mg或潘托拉唑40mg或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辨证论治进展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辨证论治进展 发表时间:2016-04-11T09:02:34.940Z 来源:《健康世界》2014年24期供稿作者:安秀丽[导读] 哈尔滨市第二医院功能性消化不良(简称FD),是最常见的消化内科疾病。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至今尚未清楚,西医无特效药,多采取对症治疗,而中医治疗FD获得了满意的疗效。近年来,中医药作用机理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FD的中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哈尔滨市第二医院 150056 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简称FD),是最常见的消化内科疾病。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至今尚未清楚,西医无特效药,多采取对症治疗,而中医治疗FD获得了满意的疗效。近年来,中医药作用机理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FD的中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辨证论治;治法方药 1 辨证分型及论治 FD属中医胃脘痛、痞满等范畴。病变在胃,涉及肝、脾两脏,目前,尚无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已报道的FD辨证分型有肝胃不和、肝胃郁热、痰浊中阻、淤血阻络、饮食积滞、寒中胃脘、肝郁脾虚、脾胃虚寒、脾胃阴虚、中虚气滞、脾胃虚弱等。赵凤莲[1]将FD分为肝郁脾虚、脾虚胃热、湿阻脾虚、胃阴不足、脾胃虚寒、饮食积滞和淤血阻络7型,用健脾调气、化湿降浊法,以自拟方(党参、白术、茯苓、枳壳、升麻、炙甘草、焦三仙、陈皮、木香)为基础方治疗83例,有效11例,好转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1.6%。张淑英[2]提出,肝郁气滞用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饮食停滞用保和丸;寒中胃脘用良附丸;阴虚胃热用益胃汤;脾胃虚寒用黄芪建中汤合香砂六君子汤;湿热中阻用三仁汤合甘露消毒饮。李淑贞[3]认为,肝失疏泄为FD的病理基础,将该病分为肝气犯胃、肝胃郁热、肝郁湿阻、肝郁脾虚、肝胃阴虚、肝胃瘀血型,在治疗上,予疏肝和胃汤(柴胡疏肝散合二陈汤),随证加减。 2 固定治法与方药 常见的固定治法有健脾和胃法、疏肝健脾法、辛开苦降法、疏肝解郁法、理气化淤法等,各医家用药各有特色,具体方法如下。 2.1 健脾和胃法卓家和等[4]认为,FD以脾胃气虚为本,气滞湿阻为标,故用六君子汤加味以健脾理气化湿。治疗60例,总有效率为90.0%。孙维峰等[5]用具有健脾温中、理气和胃、升清降浊之功效的升降汤(北芪、草豆蔻、干姜、白术、枳壳、酒川军、竹茹、代赭石、焦槟榔、甘草)治疗50例,总有效率90.00%。李涯松等[6]选择运动障碍样FD62例,用和胃胶囊(百合、白术、枳壳、桔梗、莱菔子等)对其进行治疗,总有效率91.9%。 2.2 疏肝健脾法陈寿菲等[7]用四逆散合六君子汤组成疏肝健脾汤,治疗152例,痊愈60例,有效83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94.08%[7]。金龙汤组方以疏肝健脾为原则,由柴胡、郁金、木香、佛手、枳实、党参、五爪龙等组成。治疗17例,总有效率94.1%。 2.3 辛开苦降法许多学者以半夏泻心汤为基础方,将其化裁成治疗FD的有效方剂。有人对FD45例用山楂健脾开胃;桑叶疏散胃腑之风与热,再配合半夏泻心汤中的干姜、半夏辛开散痞;黄连、黄芩苦降清热,寒热互用以调和阴阳、苦辛并进以顺其升降;再以大黄健脾开胃,治愈率为88.9%。有人用法半夏、淡子芩、党参、川厚朴、沉香曲、细川连、干姜治疗FD55例,与对照组(西沙比利)相比,疗效不差于西沙比利。 2.4 疏肝解郁法潘腊梅等认为,本病标在胃,本在肝,疏肝解郁就是治本,故选用治疗肝郁的经典方逍遥散以标本兼治,对FD这种功能性疾病进行整体调节。治疗72例,总有效率90.2%。吴永华用柴胡解郁汤(柴胡、白芍、延胡索、白术、半夏、黄芩、酸枣仁、枳壳、丹参),随证加减治疗,治愈6例,显效11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86.87%。王启之等将FD112例随机分成四磨汤治疗组、西沙必利对照组和两药联合治疗组3组,结果两药联合治疗2周与4周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2.5%和94.87%,优于两药单独使用。 2.5 理气化淤法中医认为,本病为肝胃不和,气机不畅,临床用药多为理气之方,亦有学者在使用理气法治疗的同时加入活血化淤之品,效果显著。郑森仁用胃动饮治疗100例,方中以枳壳、香附、台乌行气活血;苏木、赤芍、丹参活血化淤;茵陈舒肝升脾之气;代赭石降逆下胃之气,诸药合用疗效较好,总有效率93%。吴敏自拟理气活血汤(柴胡、枳实、香附、川楝子、茯苓、白术、川芎、法半夏、丹参、赤芍、海螵蛸、甘草),治疗42例,总有效率85.7%。 2.6 其他加味芍药汤(白芍、甘草、威灵仙、厚朴、木香)随证加减治疗FD,疗效略优于普瑞博思对照组,对缓解上腹疼痛症状显著优于普瑞博思。文万鹏等用六味安消胶囊(土木香、大黄、山奈、诃子、寒水石、碱花)治疗42例Hp阳性的FD患者,其显效率为3 3.33%,总有效率为95.2%,优于吗丁啉组。并且对Hp有良好的清除作用,其治疗后Hp转阴率为92.9%,优于吗丁啉的77.5%(P<0 05)。 3 展望 总之,在FD的治疗方面,目前,西医多用促胃动力药,临床应用表明这些药物均有一定副反应,而众多学者大量临床研究显示,祖国医学治疗FD有疗效确切、副反应小的优势,因而具有良好的前景。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应该解决辨证分型和疗效标准尚未统一的问题,并加强中医治疗FD的机理研究,以开发出具有国际市场的促胃动力药。 参考文献: [1]赵凤莲.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83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2,9(1):55. [2]张淑英.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辨证分型及机理探讨[J].吉林中医药,2012,21(1):11. [3]李淑贞.浅论从肝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J].河北中医,2013,23(3):196. [4]卓家和,郑立曰升.六君子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60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2012,7(1):29. [5]孙维峰,徐伟,康国志,等.升降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2012,6(3):145. [6]李涯松,单兆伟,沈洪,等.和胃胶囊促胃动力作用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1(7):498.[7]陈寿菲,黄可成,李椿萍.疏肝健脾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152例疗效观察[J].中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 功能性消化不良就是我们常说的消化不良了,功能性消化不良有很多原因可以诱发,虽然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并不是很困难,但是我们也需要懂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一些症状才行,我们只有懂得了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才能根据这些症状对症用药。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预防需要我们减轻精神压力并且要适当 的做下运动才行,合理的饮食和规律的生活习惯都是预防功能性消化不良最好的方法。 功能性消化不良无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可单独或以一组症状出现。 1.早饱是指进食后不久即有饱感,以致摄入食物明显减少。 2.上腹胀多发生于餐后,或呈持续性进餐后加重。

3.早饱和上腹胀常伴有嗳气。恶心、呕吐并不常见,往往发生在胃排空明显延迟的患者,呕吐多为当餐胃内容物。 4.不少患者同时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这些症状在部分患者中与“恐癌”心理有关。 5.在病程中症状也可发生变化,起病多缓慢,经年累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不少患者有饮食,精神等诱发因素。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 主要是对症治疗,遵循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的原则。 1.一般治疗

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烟、酒及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无特殊食谱,避免个人生活经历中诱发症状的食物。注意根据患者不同特点进行心理治疗。失眠、焦虑者可适当予以镇静药。 2.药物治疗 无特效药,主要是经验治疗。 (1)抑制胃酸分泌药一般用于以上腹痛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可选择性地用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 (2)促胃肠动力药一般适用于上腹胀、早饱、嗳气为主要症状患者。选择性地服用多潘立酮、伊托必利等。 (3)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对小部分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FD 患者可能有效,对于症状严重者可试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