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训练与骨骼肌纤维类型

动训练与骨骼肌纤维类型
动训练与骨骼肌纤维类型

一、骨骼肌纤维类型的分类 (2)

1.根据色泽和机能划分 (2)

2.根据组织化学染色方法 (2)

3.根据代谢特征 (2)

4.根据基因蛋白划分 (2)

二、骨骼肌纤维类型的形态、机能特点和运动特征 (2)

1.形态特点 (2)

(1)肌纤维直径 (2)

(2)肌浆网 (2)

(3)毛细血管密度 (3)

(4)神经支配 (3)

(5)线粒体 (3)

2.机能特点 (3)

(1)肌肉收缩力量 (3)

(2)肌肉收缩速度 (3)

(3)抗疲劳能力 (3)

3.代谢特点 (3)

(1)能源物质含量 (3)

(2)代谢酶活性 (4)

4.运动时骨骼肌纤维的动员 (4)

三、肌纤维的分布特征 (4)

1.动物骨骼肌纤维的分布特征 (4)

2.一般人骨骼肌纤维分布特征 (5)

3.运动员的骨骼肌纤维类型分布特征 (5)

四、运动训练与骨骼肌纤维类型 (6)

1.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员选材 (6)

2.骨骼肌纤维类型的无损伤测定 (6)

(1)肌肉力量 (6)

(2)耐力工作时间 (6)

(3)肌电图(EMG) (6)

3.肌纤维类型的无损伤推测 (7)

4.骨骼肌纤维类型对运动训练的适应 (7)

(1)肌纤维面积 (7)

(2)肌纤维酶活性变化 (7)

5.运动训练与肌纤维类型转变 (8)

(1)骨骼肌纤维类型决定于遗传 (8)

(2)交又神经支配可引起肌纤维类型的转变 (8)

(3)运动训练对肌纤维亚型的影响 (8)

(4)运动训练对快慢肌纤维的影响 (9)

骨骼肌纤维根据其结构、机能特点分为快肌和慢肌纤维。劳伦悉尼(Loranzini,1673)首次报道兔骨骼肌有些颜色较红,有些颜色较白,并发现肌肉的色泽与运动能力有关。仑威尔(Ranvier,1883)用电刺激方法证明红肌纤维收缩速度慢而相对持久,白肌纤维收缩速度快,但容易疲劳,并将骨骼肌纤维分为“红肌”和“白肌”两种类型。1962年伯格斯特隆(Bergstrom)发明肌肉活检技术以来,对运动员的骨骼肌纤维特征与运动机能进行了大量研究,证实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员科学选材和运动训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一、骨骼肌纤维类型的分类

骨骼肌纤维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分为若干种不同的类型。

1.根据色泽和机能划分

用肉眼观察动物的骨骼肌可以发现不同的肌肉其色泽不同,有些肌肉颜色较红,称为红肌,有些肌肉颜色较白,称为白肌。红肌纤维的收缩速度较慢,所以又称为慢肌纤维(slow twitch muscle fibers,ST),白肌纤维的收缩速度较快,又称快肌纤维(fast twitch muscle fibers,FT),快肌纤维又可以分为快肌纤维A(FTa)和快肌纤维B(FTb)。

2.根据组织化学染色方法

采用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发现不同类型的肌纤维在不同条件下的染色不同,有些肌纤维染色较轻或不着色,有些肌纤维染色较重,根据肌纤维ATP酶染色方法,可将肌纤维分为Ⅰ型和Ⅱ型,Ⅱ型纤维又进一步分为a、b、c三种亚型。Ⅰ型纤维的收缩速度慢,相当于慢肌,Ⅱ型纤维的收缩速度快,相当于快肌,Ⅱ型纤维中,Ⅱb的收缩速度快于Ⅱa,Ⅱc。纤维则为介于Ⅱa和Ⅱb之间的中间纤维。

3.根据代谢特征

根据肌纤维的有氧代谢酶和无氧代谢酶活性,可将肌纤维分为慢氧化型(slow oxidative,S0)、快氧化型(fast oxidative glycolytic,FOT)和快酵解型(fast glycolytic,FT)。S0的收缩速度慢,肌纤维中琥珀酸脱氢酶活性高,肌肉收缩时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FOG的收缩速度相对较快,也以有氧供能形式为主;而FG则收缩速度快,肌纤维的乳酸脱氢酶活性高,肌肉收缩时以糖无氧代谢供能为主。

4.根据基因蛋白划分

为了观察肌纤维类型是否随年龄和运动训练等后天因素而发生改变,根据肌肉收缩蛋白中肌凝蛋白重链(myosin heavy chain)的基因表达,可将肌纤维的MHC分为Ⅰa、Ⅰc、Ⅱa、Ⅱac、Ⅱc、Ⅱab和Ⅱb七种类型。

骨骼肌纤维类型的分类方法和分型见(表2)。

二、骨骼肌纤维类型的形态、机能特点和运动特征

不同类型的骨骼肌纤维具有不同的形态、机能和代谢特征,这在运动实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形态特点

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学特征主要表现在肌纤维直径、肌浆网、毛细血管密度和神经支配等方面。

(1)肌纤维直径

快肌纤维与慢肌纤维相比,直径粗,体积大,这种形态学特征保证快肌纤维具有较大的收缩力量。

(2)肌浆网

快肌纤维的肌浆网较慢肌纤维发达,因此,快肌纤维在接受刺激后向胞浆释放Ca2+的速度比慢肌纤维快,兴奋收缩偶联时间短,表现为肌纤维收缩速度快。

(3)毛细血管密度

慢肌纤维周围的毛细血管数量较快肌纤维多,慢肌纤维工作时血液供应较快肌纤维丰富,有利于肌细胞和毛细血管的气体交换。

(4)神经支配

支配快肌纤维的运动神经元体积大,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快,而支配慢肌纤维的运动神经元体积小,传导速度慢。一个神经纤维支配快、慢肌纤维的数量不同(即运动单位不同),一个神经元可以支配300—800条快肌纤维,而仅能支配10—180条慢肌纤维。

(5)线粒体

线粒体(mitochondria)是肌纤维中重要的氧化代谢场所,慢肌纤维中线粒体数量多,体积大,而快肌纤维中的线粒体数量相对较少。

2.机能特点

(1)肌肉收缩力量

快慢肌的收缩力量主要决定于单个肌纤维的体积和神经肌肉支配比,由于快肌纤维体积大,运动单位中的肌纤维数量多,因此,快肌纤维的收缩力量明显大于慢肌纤维,这是快肌纤维重要的机能特征之一。

(2)肌肉收缩速度

快肌纤维的收缩速度明显高于慢肌纤维,这是快慢肌纤维的重要区别。在快速爆发性工作中主要是快肌纤维参与工作,而在慢速活动中,则主要由慢肌纤维参与工作。

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结构、机能特征见(表3)。

(3)抗疲劳能力

慢肌纤维的氧化代谢能力强,毛细血管丰富,氧气供应充足,因此,肌肉工作持续时间长,抗疲劳能力明显强于快肌纤维。

3.代谢特点

肌纤维的代谢能力主要决定于能源物质的含量和代谢酶活性,不同类型肌纤维中能源物质的含量、有氧代谢酶和无氧代谢酶的活性也不相同。

(1)能源物质含量

ATP和磷酸肌酸(CP)是存在于肌肉组织中重要的高能磷酸物,主要参与肌肉收缩时的快速供能,快肌纤维中高能磷酸物的含量高于慢肌纤维,因此,有利于肌肉在快速收缩时的能量供应。而与糖代谢有关的肌糖原、6-磷酸果糖和乳酸含量也是快肌纤维高于慢肌纤维(表4)

(2)代谢酶活性

①ATP酶:ATP酶存在于肌凝蛋白,在肌肉收缩和放松过程中分解ATP提供能量,快慢肌纤维中ATP 酶的催化速度和效率不同,快肌纤维的ATP催化速度快,慢肌纤维催化速度慢,因此,肌肉收缩时快肌纤维的能量供应速度高于慢肌纤维。

②琥珀酸脱氢酶(SDH):SDH存在于肌纤维线粒体中,慢肌纤维的线粒体数量较多, SDH活性高,保证慢肌纤维的有氧代谢供能能力高于快肌纤维。

③乳酸脱氢酶(LDH):LDH是糖无氧代谢标志酶,快肌纤维中LDH活性高,糖无氧代

谢供能能力强。

4.运动时骨骼肌纤维的动员

肌肉接受刺激收缩时,并不是以整块肌肉为单位参与工作,也不是以单个肌纤维为单位参与工作,而是以一个神经元及其支配的一组肌纤维(运动单位,Motor Units)为单位参与活动。

在肌肉进行一些维持性工作中,如人体静止直立,主要是下肢的慢肌纤维(或慢运动单位)参与工作,而在一些大力量和快速度的爆发性工作中,如短距离冲刺、排球扣球、篮球扣篮等,主要是快肌纤维参与工作;在一些长时间耐力性运动中,如马拉松跑、长距离游泳等,主要是慢肌纤维参与工作。

肌纤维的神经支配是决定不同类型肌纤维参与工作的主要因素,支配快肌纤维的神经纤维的兴奋阈高,需要强度较大的刺激才能引起快肌纤维的收缩,而慢肌纤维的兴奋阈低,小强度刺激就可以引起慢肌纤维的收缩。在肌肉工作时,当肌肉刺激强度不大或外界负荷较小时,慢肌纤维被动员参与工作,当外界负荷较大时,快肌纤维被动员参与活动。

肌肉工作时不同类型肌纤维中的糖原消耗可以间接反映肌纤维参与收缩的情况。在一些大强度活动中,快肌纤维中的糖原被大量消耗,而慢肌纤维中的糖原含量相对不变;表明快肌纤维参与工作;而在一些强度较小的活动后,慢肌纤维中糖原含量被大量消耗,表明该活动以慢肌纤维参与工作为主。

运动时不同类型肌纤维参与不同强度工作是相对的,在小强度长时间的运动或工作中,当慢肌纤维疲劳时,快肌纤维也将参与工作,以维持肌肉的正常工作。而在一些大强度活动中,当快肌纤维工作能量下降时,慢肌纤维则被动员参与工作,但肌肉力量和工作特征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在进行中等强度的长时间运动中,肌肉收缩力量相对较小,神经系统将动用适合于耐力性工作的ST 和部分FTA参与收缩,当运动中这些肌肉中的能量供应物质(如糖原)被大量消耗时,FTA将大量参与工作,以保证身体以同样的运动强度保持长时间运动,当ST和 FTA都力竭时,FTB也将被动员参与长时间的肌肉收缩。

三、肌纤维的分布特征

1.动物骨骼肌纤维的分布特征

不同种类动物骨骼肌纤维的分布特征不同。鸡骨骼肌中,腿部肌肉颜色较红,主要是红肌或慢肌,而翅膀肌肉的颜色较白,主要是白肌或快肌。大鼠骨骼肌中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分布是混杂的,即在同一快肌

肉中既有快肌纤维,又有慢肌纤维。有关大鼠不同骨骼肌的肌纤维类型分布特征见(表5)。

2.一般人骨骼肌纤维分布特征

人体骨骼肌肌纤维类型的分布是混杂的,不同肌肉中快慢肌纤维的比例有较大差异。一般人股外肌快慢肌纤维百分比各占百分之五十,比目鱼肌中慢肌纤维较多,腓肠肌中慢肌纤维较少,在腓肠肌中,浅层肌肉中快肌纤维百分比较高,深层肌肉中慢肌纤维百分比较高。人体上、下肢骨骼肌有相似的肌纤维分布特征,如果上肢肌肉中的慢肌纤维占优势,下肢的慢肌纤维百分比也较高。

人体骨骼肌纤维类型的分布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有些人体肌肉中快肌纤维占优势,有些人骨骼肌中则慢肌纤维成份较多,一般人体股外肌中快慢肌纤维各占50%,但慢肌纤维百分比高者可达85,低者仅为15%,这种肌纤维的分布特征是运动员科学选材的重要依据。

骨骼肌纤维类型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女性股外肌的快慢肌纤维百分比分布范围均在 15~85%之间,平均约为50%左右(表6)。但肌纤维面积却有显著性差异。男女体育大学生股外肌的平均肌纤维面积分别为6200μ2和4400μ2,因此,男女肌肉力量的性别差异并不是由于肌纤维类型的百分比不同,而是由于肌纤维面积的不同所致。

3.运动员的骨骼肌纤维类型分布特征

运动员的骨骼肌纤维类型有明显的项目特征,特别是与肌肉供能形式有密切关系的周期性运动项目与骨骼肌纤维类型组成的关系更为密切。优秀耐力运动员骨骼肌中慢肌纤维百分比高,而优秀的速度项目运动员中快肌纤维占优势。研究表明马拉松跑世界冠军的比目鱼肌中的慢肌纤维百分比高达93-99%,而世界级短跑运动员的比目鱼肌的慢肌纤维百分比仅为25%左右。力量性运动项目,如举重、投掷运动员的快肌纤维相对较多;既要求速度又要求耐力的运动员,如田径中的中长跑、自行车运动员的快慢肌纤维各占50%。技巧性运动项目,如体操、球类运动员的肌纤维组成与一般正常人相比,没有明显的运动项目特征,但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不同专项运动员骨骼肌纤维的分布特征见(表7)。

表7 不同项目运动员骨骼肌肌纤维横断面积和百分比

四、运动训练与骨骼肌纤维类型

1.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员选材

优秀运动员骨骼肌纤维类型的分布特征表明运动能力与肌纤维类型密切相关,慢肌纤维百分比占优势的人,具备了成为优秀耐力性运动员的先天优势,而快肌纤维百分比较高的人,有希望成为优秀的速度短跑运动员。由于人体骨骼肌纤维类型的组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遗传,因此,肌纤维类型被认为是运动员科学选材的一项重要指标。

肌纤维类型的直接测定目前多采用伯格斯特隆的肌肉活检技术,这种方法损伤程度小,取出的肌肉样品不足50毫克,不会对肌肉机能和运动训练产生不利影响,可以用于小范围的肌纤维类型测定。

2.骨骼肌纤维类型的无损伤测定

虽然,伯格斯特隆的肌肉活检技术损伤小,但由于人们对手术的恐惧,而难以在运动员科学选材中实施,特别是青少年运动员不易接收。从运动员科学选材角度讲,骨骼肌纤维类型的测定对青少年更具有实用价值,因此,学者们通过大量研究,采用一些非损伤的间接方法推测人体骨骼肌骨骼肌纤维类型百分比,以适应运动员选材的需要。

(1)肌肉力量

肌肉力量与快肌纤维百分比呈正相关,肌肉中白肌纤维越多,肌肉力量越大。研究发现一般人最大随意伸膝肌肉力量与Ⅱ型肌纤维呈中度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55—0.90之间。

(2)耐力工作时间

慢肌纤维中线粒体数量多,氧化代谢能力强,持续工作时间长,因此,肌肉耐力工作时间可作为推测快慢肌纤维百分比的指标。慢肌纤维越多,肌肉耐力工作时间越长。Hulten发现大学生等长伸膝持续时间与慢肌纤维百分比呈正相关,并根据慢肌纤维百分比建立了推测耐力工作时间的回归方程:

Y=9.35+1.093X

Y:耐力工作时间(秒) X:慢肌纤维百分比

(3)肌电图(EMG)

随着电子技术的应用,人们越来越注重人体生物电信号与肌纤维百分比之间的关系。肌电图是采用专门技术将肌肉收缩过程中动作电位变化引导、放大和记录下来的图形,用于推测肌纤维组成的肌电图是采

用无损伤方式记录的表面肌电图。

推测肌纤维百分比组成的常用肌电图指标有积分肌电图(IEMG)、均方根振幅(RMS)、平均功率频率(MPF)和电—机械延迟(EMD)等。采用肌电图技术测定肌纤维组成的方式为:让人体进行持续性的等长收缩,记录整个收缩过程的肌电图变化,根据肌电图的变化特征推算肌纤维百分比组成。

3.肌纤维类型的无损伤推测

大量研究结果证实,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工作时间和肌电图等无损伤指标存在着依存关系,用无损伤方式可以间接推算骨骼肌纤维百分比组成,使这一指标广泛应用于运动实践。

Moritani根据肱二头肌(快肌纤维百分比高)和比目鱼肌(慢肌纤维百分比高)在等长收缩时肌电图的变化特点,用多项肌电图指标推导出用于推测腓肠肌纤维类型的多元回归方程:

Ⅱ%=25.58-0.828X-1.079Y+0.410Z

X:MPF(Hz/min);Y:EMD(msec);Z:RMS(uv/min)

我国运动生理学者高强等人经过多年研究,发现肌肉力量和肌肉等长收缩过程中的肌电图变化与肌纤维百分比有密切关系,建立起推算肌纤维百分比组成的多元回归方程,并研制出肌纤维无损伤测定仪,广泛应用于运动员科学选材。

4.骨骼肌纤维类型对运动训练的适应

运动训练会引起骨骼肌纤维类型产生适应性变化,早已被大量研究所证实,这种适应性变化主要表现在肌纤维体积、肌肉酶活性等方面。

(1)肌纤维面积

运动训练可以增加肌纤维收缩蛋白的含量,因此可以引起肌肉体积增加,肌纤维面积增大,表现为明显的专门性特征。耐力训练引起慢肌纤维面积的选择性增大,而速度、力量训练则引起快肌纤维面积增加。研究发现对一般人进行力量训练后,虽然肌纤维百分比未发生显著性变化,但肌肉力量和肌纤维面积均有显著性增加(图2)。

也有研究结果表明运动训练引起的肌肉体积增加与训练内容有关,而无专门性特征。力量训练可以提高Ⅰ、Ⅱa和Ⅱb的肌纤维面积,而耐力训练则使肌纤维面积减小,既包括力量训练、又包括耐力训练的混合性训练对增加肌肉体积的效果不明显(表8)。

耐力性运动员肌纤维面积相对减小是对耐力训练的适应性反应。符合耐力性运动对机体的特殊要求,肌肉体积的缩小和神经细胞分支的增加有利于运动时氧利用率的提高,以期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

表8 不同训练内容对肌纤维面积的影响(Kraemer.,1995}注:C:非运动对照组,S:力量训练组,E:耐力训练组,SE:混合训练组

(2)肌纤维酶活性变化

肌肉酶活性可以随运动训练的内容发生显著性变化,耐力训练使快慢肌纤维的有氧代谢酶活性增加,速度训练使无氧代谢酶活性增强,而肌纤维酶活性对训练内容有明显的适应性 (表9)。

不同专项运动员由于训练内容不同,肌纤维中酶活性也表现出专项特征。耐力性运动员肌纤维中有氧代谢酶(SDH)酶活性高,而无氧代谢酶(LDH和PI()与一般人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速度性运动员肌纤维中酶活性特征正相反,LDH和PK(活性高,SDH活性活性低 (表10)。

5.运动训练与肌纤维类型转变

运动训练能否引起快、慢肌纤维的相互转化一直是运动医学领域有争议的话题,早期研究认为无论是速度训练、还是耐力训练都不会引起肌纤维类型发生变化。但近来有研究迹象表明骨骼肌纤维类型会随外界刺激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1)骨骼肌纤维类型决定于遗传

骨骼肌纤维类型的分布特征是先天决定的,虽然后天因素可以引起肌纤维面积和肌肉酶

活性发生显著性变化,但不能引起快、慢肌纤维的相互转化。单卵和双卵双胞胎的研究结果表明,单卵双生子的慢肌纤维百分比完全相同,遗传性好,而双卵双生子的慢肌纤维百分比的相关性较小。遗传学研究表明男性受试者的股外肌慢肌纤维百分比的遗传度高达96.5%,女子也达92%,从而证明人体骨骼肌的肌纤维分布特征决定于遗传。

对运动员进行长期速度和耐力训练后,观察快慢肌纤维对训练的适应性变化,结果发现耐力训练可以提高受试者的最大摄氧量、慢肌纤维面积和肌肉有氧代谢酶活性,但慢肌纤维百分比并未发生显著性变化;速度训练后显示出相似的结果,虽然肌肉无氧代谢酶活性提高,但快肌纤维百分比没有显著性增加,说明训练并不能引起快肌纤维向慢肌纤维转化或慢肌纤维向快肌纤维转化。

(2)交又神经支配可引起肌纤维类型的转变

骨骼肌快慢肌纤维的神经支配不同,提示改变肌纤维的神经支配可引起肌纤维类型的变化,这种假设在动物骨骼肌交叉神经支配实验中得到证实。将支配猫快肌纤维的神经纤维支配慢肌纤维,或用支配慢肌纤维的神经支配快肌纤维,结果发现,数周后,被交叉支配的肌纤维类型发生变化,说明肌纤维类型并不完全取决于遗传,改变后天因素可以引起肌纤维类型的相应变化。

(3)运动训练对肌纤维亚型的影响

根据肌纤维MHC的分类方法,Ⅱ型肌纤维分为5种亚型,在外力刺激作用下,可以观察到MHCⅡ型变化的迹象。悬垂和失重力可引起动物和人体MHC亚型中快成份(Ⅱb)增多,而运动刺激可造成MHC中慢成份(Ⅱa)增加。对人体进行6周大强度功率自行车训练,前三周每周训练2天,后三周每周训练3天。结果发现MHC的Ⅱb型在6周训练后明显下降,MHCⅡa明显增多。

运动训练可以引起Ⅱ型肌纤维之间的相互变化。人体进行19周力量训练后,不仅使 MHCⅡb型成份减少,Ⅱa型成份增多,而且Ⅱb型肌纤维百分比也明显下降,Ⅱa型肌纤维百分比升高。目前许多研究证实耐力训练、阻力训练和速度训练后Ⅱ型肌纤维的Ⅱb向Ⅱa型转化,而在停止训练和肌肉废用后,Ⅱ型肌

纤维出现相反的变化,即Ⅱa向Ⅱb转化。

(4)运动训练对快慢肌纤维的影响

运动训练能否引起快(白)慢(红)之间的改变目前仍然是有争议的研究内容,目前比较公认的观点是运动训练无法引起Ⅰ型肌纤维向Ⅱ型肌纤维的转化,即慢肌纤维向快肌纤维的转化,而运动训练能否引起Ⅱ型肌纤维向Ⅰ型肌纤维转化还有待于更多的实验证实。

证明快肌纤维向慢肌纤维转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MHC。采用长期低频电刺激动物快肌,可以使Ⅱ型肌纤维向工型转变,其转变过程为MHC-Ⅱb→MHC-Ⅱx→MHC-Ⅱa→MHC-Ⅰ。当低频刺激作用停止后,快肌纤维收缩特性又重新恢复。可见,Ⅰ、Ⅱ型肌纤维之间存在Ⅱ型向Ⅰ型纤维转变的可能。

优秀运动员的研究结果证实MHC可出现Ⅰ、Ⅱ型之间的变化,学者对10名优秀划船运动员进行为期4周的训练,训练内容分别为力量训练、高强度耐力、专项耐力和参加世界比赛,观察股外肌收缩蛋白(MHC Ⅰ型、Ⅱ型和肌动蛋白)的适应性,结果发现,肌动蛋白在训练过程提高,比赛期间下降;MHCⅡ型在力量训练阶段提高,并达峰值,耐力训练阶段逐渐下降;MHC工型的变化正相反,力量训练阶段下降,耐力训练阶段升高。

根据ⅡC类纤维的划分,有学者提出了快肌纤维向慢肌纤维转变的模式。ⅡC类肌纤维被认为是一种未分化的肌纤维,是Ⅰ、Ⅱ型肌纤维转化的中间纤维。运动训练引起肌纤维的转化过程为:Ⅱb←→Ⅱab ←→Ⅱa←→Ⅱac←→Ⅱc←→Ⅰc←→Ⅰ,这种转化过程对运动训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Ⅰ、Ⅱ型肌纤维的相互转化意味着后天训练因素对提高运动成绩的作用越来越大。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运动训练会引起I型纤维百分比增多,而ⅡB型百分比减少,采用高强度的速度和耐力交替性功率自行车运动训练,15周训练后发现I型肌纤维类型百分比有显著性增加,ⅡB型肌纤维百分比显著下降,ⅡA型不变(图3),这种研究结果已被大量研究所证实。

一般受试者分别进行12周高强度耐力训练(E)、高强度力量训练(S)、高强度耐力、力量混合训练(SE),每周训练4天。力量训练强度相当于5次最大重复负荷和10次最大重复负荷,耐力训练为40分钟长跑,强度相当于80-85%最大摄氧量。结果发现12周训练后,各运动组股外肌的Ⅱb型肌纤维百分比明显下降,而Ⅱa型百分比明显增加(表11)。

但是,更多的实验并无法证实训练或其它刺激方式可以引起Ⅰ和Ⅱ型之间的变化,特别是Ⅰ型向Ⅱ型纤维的转化。已有的实验仅能证实快肌纤维可以向慢肌纤维转变,即Ⅱ型向Ⅰ型转变,且多数是一些收缩特性的变化。

表11 不同训练内容对肌纤维类型百分比的影响学者们对人体进行6周大强度训练,虽然发现MHC Ⅱa型增多,Ⅱb型减少,但却未见Ⅰ、Ⅱ型MHC或肌纤维类型比例发生变化。对28名男性受试者骨骼肌纤维类型进行了20年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随年龄的增加未训练对照组和健身跑训练组受试者的Ⅰ型肌纤维百分比明显增加,而大强度长跑训练组受试者由于先天实验开始时Ⅰ型纤维百分比就比较高,所以未观察到Ⅰ型肌纤维的进一步增加,研究结果表明中年男子Ⅰ型纤维增加可能是由于年龄增加所致,而长期耐力训练并不能提高Ⅰ型纤维百分比。因此,快肌纤维向慢肌纤维的转化尚需要更多的实验结果证实,而

慢肌纤维向快肌纤维的转化则缺乏足够的实验支持。

骨骼肌纤维三联体的结构

骨骼肌纤维: 骨骼肌纤维是一种多核细胞,核的数量随肌纤维的长短而异,短者核少;长者细胞核数量可达100~200个,位于肌膜下方。核呈卵圆形,染色较淡,核仁清楚。 1.结构特征 一般情况下,人类绝大部分骨骼肌中Ⅰ型肌纤维的直径略小于Ⅱ型肌纤维,II型肌纤维的肌浆网较Ⅰ型肌纤维发达2倍,故型肌纤维肌浆网的摄Ca2能力大于Ⅰ型肌纤维,从而加快了Ⅱ型肌纤维的反应速度;Ⅰ型肌纤维的线粒体数量较型肌纤维多且直径大,同时Ⅰ型肌纤维周围的毛细血管分布比Ⅱ型肌纤维多,II型肌纤维肌原纤维含量较I型肌纤维多,意味着肌纤维内部含有较多的肌球蛋白横桥,收缩时可产生较大的收缩力。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学特征 2.神经支配 特征肌任维类型I 型Ⅱa型Ⅱb型 平均肌纤维面积/um2 1730 2890 运动单位540·μ-1 440·μ-1 750·μ-1 轴突传导速度/m·s-1 8.5 100 100 毛细血管分布多多少 线粒体含量高中低 肌浆网(SR)Ⅱ型肌纤维的SR为Ⅰ型肌纤维的2倍 Z带Ⅰ型肌纤维的Z带较Ⅱ型肌纤维宽

结缔组织Ⅰ型肌纤维的胶原纤维多于Ⅱ型肌纤维 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由大小不同的运动神经元所支配,大运动神经元支配Ⅱ型肌纤维,其轴突较粗,神经冲动传导速度快(>90m·s —1); 3.肌纤维面积肌纤维面积大小取决于肌纤维的直径并受年龄、训练和肌纤维类型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出生后到青春发育期结束,肌纤维的面积随年龄的增长呈线性递增。人类两种不同类型肌纤维面积差异较小,且有较大个体差异。 骨骼肌纤维三联体的结构: 肌浆网(sarcoplasmic reticulum)是肌纤维内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纵行包绕在每条肌原纤维周围,故又称纵小管(图6-5).位于横小管两侧的肌浆网呈环行的扁囊,称终池(terminal cisternae),终池之间则是相互吻合的纵行小管网.每条横小管与其两侧的终池共同组成骨骼肌三联体(triad)(图6-5).在横小管的肌膜和终池的肌浆网膜之间形成三联体连接,可将兴奋从肌膜传到肌浆网膜.肌浆网的膜上有丰富的钙泵(一种ATP酶),有调节肌浆中Ca2+浓度的作用.

骨骼肌纤维的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骨骼肌纤维的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一)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 1、时间短、强度大的运动项目的运动员:快肌纤维百分比大; 2、耐力性运动项目的运动员:慢肌纤维百分比大; 3、对有氧能力和无氧能力需求均较高的运动员其两类肌纤维分布接近。 (二)训练对肌纤维的影响 1、运动训练对肌纤维类型的转变的影响:“遗传学派”,“训练—适应学派”。 2、运动训练对肌纤维的面积和数量的影响:肌纤维增粗,即肥大;肌纤维数目增多。。 3、训练对肌纤维代谢特征的影响 (1)训练对肌纤维有氧能力的影响; (2)训练对肌纤维无氧能力的影响; (3)训练对肌纤维影响的专一性,即训练所引起的肌纤维的适应性变化。 血液的组成 (一)血浆(无形成分):占血液总量50%~60%。 (二)血细胞(有形成分):占血液总量40%~50%。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红细胞比容(或称为压积):红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健康成年男子红细胞比容约为40%~50%,女子约为37%~48% 四、血液的机能 (一)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二)运输机能 1、运输气体; 2、运输营养; 3、运输代谢产物; 4、运输热量。 (三)参与调节 激素随血液循环运送到相应的靶细胞,以调节其机能活动。 (四)防御与保护机能 1、白细胞→吞噬分解作用→细胞防御; 2、血浆中免疫物质→免疫→化学防御; 3、血小板→凝血和止血→保护作用。 心脏泵功能的评定 (一)心输出量 1、每搏输出量:左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简称搏出量。 2、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百分比。 3、每分输出量:左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通常所说的心输出量是指每分输出量。 4、心指数:空腹、安静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 5、心力贮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包括心率贮备和搏出量贮备。 6、心脏作功量 (二)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1、影响搏出量 (1)前负荷(心室充盈量);(2)后负荷(动脉血压);(3)心肌收缩能力。 2、心率的影响在一定的范围内,心率与心输出量呈正变关系。 二、动脉血压 (一)概念:在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 (二)动脉血压的形成 1、血管内有足够的血液充盈; 2、心脏收缩射血; 3、外周阻力; 4、大动脉弹性。

肌肉纤维类型百分比是天生的

肌肉纤维类型百分比是天生的,判断好自己的肌肉纤维类型才能针对自己做出最好的训练计划。以下是转帖:如何根据肌肉纤维的类型来选择训练方法一些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训练,虽有长进,但效果不显著。这里面牵涉到一个肌纤维类型的重要问题。人的肌纤维类型是不一样的,以致练习速度的快慢、次数的多少、时间的长短也不一样。因此,只有先了解自己的肌纤维属于哪种类型,才能使锻炼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肌纤维的类型和特征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讲,肌纤维按照收缩的特性可分为两种类型;慢肌纤维(ST)和快肌纤维(FT)。这两种肌纤维在许多方面都有所不同,包括肌肉收缩速度、收缩力量和耐力水平。快肌纤维收缩速度快、力且大,但易疲劳;慢肌纤维收缩速度慢、力量小,但不易疲劳。人休肌肉由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组成。两种类型的肌纤维共存于每块肌肉中,且身体每块肌肉的肌纤维类型也不尽相同。若使肌纤维在肌肉中所占的比例大,则肌肉以快肌纤维为主若但肌纤维在肌肉中所占的比例大,则肌肉以慢肌纤维为主。 二、肌纤维类型的判别 1、活检。确定肌纤维类型的精确方法是进行活检,即从身上取出一小块肌肉,在显微镜下对其进行分析,以判别肌纤维类型。这种方法精确,但很麻烦,且对局部肌肉有损害,所以一般人没有必要用这种方法来判断。 2、测试肌肉耐力。这种方法是通过观察肌肉疲劳特点评估肌纤维类型。该法效果较好。做法是:若用肌肉收缩最大力量的80%能重复练习的次数>15次,则为慢肌纤维占较高百分比;若用肌肉收缩最大力量的80%能重复练习的次数<5次,则为快肌纤维占较高百分比。 3、评估肌肉的发展。一般来说,快肌纤维比慢肌纤维在增长肌肉体积方面具有更大的潜力。若你的肌肉发展得比较快;则可认为自己具有较高百分比的快肌,反之则具有较高百分比的慢肌。 三、练习重复次数和时间 一旦对自己肌纤维类型有了大致的了解,练健美时就可以利用它来制定练习的重复次数。肌纤维选择性肥大原理告知耐力训练能引起慢肌纤维的选择性肥大;速度--爆发力训练可引起快肌纤维的选择性肥大。 所以,天生体内有较高百分比慢肌纤维类型的人也许能从相对较高重复次数的练习中获得最大的益处,因为这种肌纤维类型比较适合耐力训练。一般来说;其臀部练习次数可达20-25次,腿部为15-20次,上肢躯干为10-15次。对天生体内快肌纤维占优势的人来说,完成相对较低的重复次数而速度较快的练习会获得较好的效果。一般来说;其臀部练习次数可达10-15次,腿部为9-12次,上肢躯干为6-8次。 肌肉练习必须在一定时间内以适宜的强度来完成,这样才能增加肌肉的体积和力量。一般来说,臀部练习和适宜时间范围为90-120秒,腿部为60-90秒,上肢躯干为40-70秒。 若能按照上述方法去做,那你的健美训练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运动生理学

第三篇运动生理学 绪论 (一)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二)生命的基本特征 (三)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第一章骨骼肌机能(一)肌肉收缩的原理 1 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 2 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 3 肌纤维的兴奋-收缩偶联 (二)肌肉收缩的形式 1 向心收缩 2 等长收缩 3 离心收缩 (三)骨骼肌不同收缩形式的比较 1、力量 2、肌肉酸疼 (四)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 1 张力与速度的关系

2 肌肉力量与运动速度的关系 3 肌肉力量与爆发力 (五)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生理及代谢特征 1 形态特征 2 生理特征 3 代谢特征 (六)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1 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 2 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 (七)肌电的研究与应用 第二章血液 (一)血液概述 1 体液 2 血液组成 3 内环境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二)血液的功能 1 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功能

2 运输功能 3 调节作用 4 保护和防御功能 (三)渗透压和酸碱度 (四)运动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影响 1 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 2 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第三章循环机能 (一)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 1 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 2 心脏泵血功能及其评价 (二)血管中的血压和血流 1 动脉血压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 2 静脉回流及其影响因素 (三)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1 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及调节 2 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3 脉搏(心率)和血压测定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第四章呼吸

(一)呼吸运动与肺通气 1 呼吸的定义及全过程组成 2 呼吸的形式 3 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4 训练对通气功能的影响 (二)气体的交换肺换气和组织换气(三)氧气的血液运输与氧解离曲线的意义 1 氧气的血液运输 2 氧解离曲线及其生理意义 (四)呼吸运动的调节 1 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2 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和调节 (五)运动时的合理呼吸 1 减小呼吸道阻力 2 提高肺泡通气效率 3 呼吸与技术动作相适应 4 合理运用憋气

骨骼肌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组织学

骨骼肌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人类骨骼肌由不同类型的肌纤维混合而成,通常根据肌纤维的收缩速度可将其分为慢肌纤维和快肌纤维两类,人体骨骼肌纤维分为Ⅰ和Ⅱ两个类型,Ⅱ型中又分为三个亚型。即Ⅰ型为慢缩红肌,Ⅱ型为快缩肌,Ⅱa型为快缩红肌,Ⅱb型为快缩白肌,Ⅱc型为一种未分化的较原始的肌纤维。 骨骼肌纤维的类型与运动的关系(一)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1、时间短、强度大的运动项目的运动员:快肌纤维百分比大;2、耐力性运动项目的运动员:慢肌纤维百

分比大;3、对有氧能力和无氧能力需求均较高的运动员其两类肌纤维分布接近。(二)训练对肌纤维的影响1、运动训练对肌纤维类型的转变的影响:“遗传学派”,“训练—适应学派”。2、运动训练对肌纤维的面积和数量的影响:肌纤维增粗,即肥大;肌纤维数目增多。。3、训练对肌纤维代谢特征的影响(1)训练对肌纤维有氧能力的影响;(2)训练对肌纤维无氧能力的影响;(3)训练对肌纤维影响的专一性,即训练所引起的肌纤维的适应性变化。

各类骨骼肌形态特征:快肌纤维直径较粗,肌浆少,肌红蛋白含量少,呈苍白色;其肌浆中线粒体数量和容积小,但肌质网发达,对钙离子的摄取速度快,从而反应速度快;快肌纤维接受脊髓前角大运动神经元支配,大运动神经元的胞体大,轴突粗,与肌膜的接触面积大,一个运动神经元所支配的肌纤维数量多。慢肌纤维直径较细,肌浆丰富,肌红蛋白含量高,呈红色;其肌浆中线粒体直径大、数量多,周围毛细血管网发达;支配慢肌纤维的神经元是脊髓前角的小运动神经元,其胞体小,轴突细,神经

肌肉接点小,终末含乙酰胆碱的囊泡数量小,一个运动神经元所支配的肌纤维数量小。2)代谢特征。快肌纤维无氧代谢能力较高。表现为肌纤维中参与无氧氧化过程酶的活性较慢肌纤维高,肌糖原含量较高。慢肌纤维有氧氧化能力较高。表现为线粒体数量多,体积大,氧化酶活性较高,甘油三酯含量高。毛细血管丰富,肌红蛋白含量高。3)生理特征。快肌纤维收缩的潜伏期短,收缩速度快,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大,但收缩不能持久、易疲劳。慢肌纤维收缩的潜伏期长,收缩速度慢,张力小,能持久、抗疲劳能力强。人类同一块肌

胚胎发育时期骨骼肌纤维类型的分化

胚胎发育时期骨骼肌纤维类型的分化 原文来源:Te, K.G. and C. Reggiani, Skeletal muscle fibre type specification during embryonic development. J Muscle Res Cell Motil, 2002. 23(1): p. 65-9. 摘要:在过去十年里越来越多关于胚胎发育时期肌形成和肌纤维类型分化的信号机制的研究:这篇文章主要回顾最近的相关发现。脊椎动物中MyoD家族在肌肉分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家族是一系列的转录因子,可激活肌肉分化基因的转录。反过来,MyoD家族会应答体节周边组织尤其是脊索和神经管的诱导信号。Hedgehog和Wnt是其中的诱导信号之一,在未来的成肌细胞中发现其应答通路包括Ptc, Smu和Gli。该信号机制已在小鼠、鸡、斑马鱼和果蝇等模式生物中做过分析。有些转录因子的同源物在不同物种中可完成类似的功能,但其他的转录因子在不同物种中则存在重要的不同之处:例如在果蝇中twist编码一种促进肌形成的转录因子,但是他的同源物在小鼠中则抑制或阻止肌形成。相反的,nautilus是果蝇中MyoD的同源物,他在小鼠的肌肉分化中没有普遍作用,只是在特定类型的肌纤维的分化中发挥功能。 介绍 不同肌纤维类型的生化、结构和功能特征的异质性是近十年来许多人的研究对象。其中肌形成的预决定和神经支配、激素及调节肌纤维表型机制的作用研究的最为详细。而关于信号因子、转导途径和调控基因在肌形成和最终在肌纤维分化中的研究近几年才刚刚开始。在不同模式生物中的相关研究揭示了几种影响肌肉发育的普遍因素,同时也发现了物种发育的种属性特征。 肌形成和MyoD家族 理解胚胎发育时期肌纤维类型的分化过程,首先必须了解肌形成的调控机制。在脊椎动物中,MyoD家族的转录因子是决定肌形成的最上游因子。bHLH转录因子类型的MyoD家族成员有MyoD,Myf-5, myogenin 和MRF4。在高等脊椎动物胚胎发育时期,这四种肌肉生长调控因子(MRF)由多种诱导通路激活并以一种特定的时空顺序表达。 神经管和脊索的诱导信号hedgehog和Wnt1可激活体节中Myf5在背内侧区域的表达,该基因又能诱导MRFs在哺乳动物和鸟类的发育中的体节表达。起始表达Myf5的细胞成为轴上肌肉系,将来发育成背肌。相反的,发育中体节的侧面细胞中MyoD的起始表达依赖于背外胚层的诱导信号Wnt7。起始表达MyoD的细胞将来发育成为轴下肌肉。侧中胚层合成的TGF-β家族成员BMP4会阻止MyoD的表达及体节侧面区域的早期分化。BMP4的活性则被Noggin,Chordin 和follistatin抑制。 因此,流动型信号因子的竞争浓度参与激活肌形成和成熟肌节的特定类型细胞。肌节形成过程中表达myogenin的细胞比表达Myf5和MyoD的细胞出现的晚的多,但是MRF4可持续表达。第一阶段体节中的myogenin激活表达,第二阶段二型肌纤维便形成。

骨骼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

骨骼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 肌肉和肌纤维周围均包有结缔组织,按其位置不同分为肌外膜、肌束膜和肌内膜。 包在整块肌肉外面的致密结缔组织,称肌外膜。 若干条肌纤维集成束,束的外周包有较厚的结缔组织,称肌束膜。 分布在每条肌纤维周围的少量结缔组织,称肌内膜。 骨骼肌纤维表面附有肌卫星细胞,肌纤维损伤后肌卫星细胞分化形成肌纤维。 (一)骨骼肌纤维的光镜结构 骨骼肌纤维呈长圆柱形,一条肌纤维内含多个细胞核,核呈扁椭圆形,位于肌膜下方; 肌浆内含大量肌原纤维,每条肌原纤维上都有明暗相间的横纹,后者由明带和暗带组成明带又称Ι带,其中部为Z线 暗带又称A带,其中部较浅的窄带称H带,H带中央为M线 * 肌节(sarcomere)为两条相邻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由?I带+A带+?I带组成;是骨骼肌收缩的基本结构单位 肌膜外有基膜紧贴,肌膜与基膜间有肌卫星细胞,肌纤维损伤后,肌卫星细胞分化形成肌纤维。 (二)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 肌原纤维、横小管和肌浆网等是骨骼肌纤维最主要的超微结构。 1.肌原纤维(myofibril) 由粗、细两种肌丝(myofilament)规律排列组成。 粗肌丝位于肌节的暗带,中央固定在 M线上,两端游离。 细肌丝位于肌节两端,一端附于Z线,另一端伸至粗肌丝间,末端游离,止于H带外侧; Ι带仅有细肌丝;H带(A带中部) 仅有粗肌丝;H带两侧的A带既有粗肌丝,又有细肌丝; (1)粗肌丝的分子结构: 由肌球蛋白分子组成,肌球蛋白形似豆芽,分头和杆两部分,头部具有ATP酶活性。 (2)细肌丝的分子结构: 细肌丝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原蛋白组成。 骨骼肌肌纤维的结构 骨骼肌由骨骼肌纤维组成。骨骼肌纤维呈长圆柱状,其大小因肌肉类型和生理活动的状况而不同,一般长度约3--40mm,镫骨肌纤维最短,长约lmm;缝匠肌纤维长达125mm。肌纤维的宽度约为10--100μm,加强体育锻练能使肌纤维体积增粗。

动训练与骨骼肌纤维类型

一、骨骼肌纤维类型的分类 (2) 1.根据色泽和机能划分 (2) 2.根据组织化学染色方法 (2) 3.根据代谢特征 (2) 4.根据基因蛋白划分 (2) 二、骨骼肌纤维类型的形态、机能特点和运动特征 (2) 1.形态特点 (2) (1)肌纤维直径 (2) (2)肌浆网 (2) (3)毛细血管密度 (3) (4)神经支配 (3) (5)线粒体 (3) 2.机能特点 (3) (1)肌肉收缩力量 (3) (2)肌肉收缩速度 (3) (3)抗疲劳能力 (3) 3.代谢特点 (3) (1)能源物质含量 (3) (2)代谢酶活性 (4) 4.运动时骨骼肌纤维的动员 (4) 三、肌纤维的分布特征 (4) 1.动物骨骼肌纤维的分布特征 (4) 2.一般人骨骼肌纤维分布特征 (5) 3.运动员的骨骼肌纤维类型分布特征 (5) 四、运动训练与骨骼肌纤维类型 (6) 1.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员选材 (6) 2.骨骼肌纤维类型的无损伤测定 (6) (1)肌肉力量 (6) (2)耐力工作时间 (6) (3)肌电图(EMG) (6) 3.肌纤维类型的无损伤推测 (7) 4.骨骼肌纤维类型对运动训练的适应 (7) (1)肌纤维面积 (7) (2)肌纤维酶活性变化 (7) 5.运动训练与肌纤维类型转变 (8) (1)骨骼肌纤维类型决定于遗传 (8) (2)交又神经支配可引起肌纤维类型的转变 (8) (3)运动训练对肌纤维亚型的影响 (8) (4)运动训练对快慢肌纤维的影响 (9)

骨骼肌纤维根据其结构、机能特点分为快肌和慢肌纤维。劳伦悉尼(Loranzini,1673)首次报道兔骨骼肌有些颜色较红,有些颜色较白,并发现肌肉的色泽与运动能力有关。仑威尔(Ranvier,1883)用电刺激方法证明红肌纤维收缩速度慢而相对持久,白肌纤维收缩速度快,但容易疲劳,并将骨骼肌纤维分为“红肌”和“白肌”两种类型。1962年伯格斯特隆(Bergstrom)发明肌肉活检技术以来,对运动员的骨骼肌纤维特征与运动机能进行了大量研究,证实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员科学选材和运动训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一、骨骼肌纤维类型的分类 骨骼肌纤维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分为若干种不同的类型。 1.根据色泽和机能划分 用肉眼观察动物的骨骼肌可以发现不同的肌肉其色泽不同,有些肌肉颜色较红,称为红肌,有些肌肉颜色较白,称为白肌。红肌纤维的收缩速度较慢,所以又称为慢肌纤维(slow twitch muscle fibers,ST),白肌纤维的收缩速度较快,又称快肌纤维(fast twitch muscle fibers,FT),快肌纤维又可以分为快肌纤维A(FTa)和快肌纤维B(FTb)。 2.根据组织化学染色方法 采用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发现不同类型的肌纤维在不同条件下的染色不同,有些肌纤维染色较轻或不着色,有些肌纤维染色较重,根据肌纤维ATP酶染色方法,可将肌纤维分为Ⅰ型和Ⅱ型,Ⅱ型纤维又进一步分为a、b、c三种亚型。Ⅰ型纤维的收缩速度慢,相当于慢肌,Ⅱ型纤维的收缩速度快,相当于快肌,Ⅱ型纤维中,Ⅱb的收缩速度快于Ⅱa,Ⅱc。纤维则为介于Ⅱa和Ⅱb之间的中间纤维。 3.根据代谢特征 根据肌纤维的有氧代谢酶和无氧代谢酶活性,可将肌纤维分为慢氧化型(slow oxidative,S0)、快氧化型(fast oxidative glycolytic,FOT)和快酵解型(fast glycolytic,FT)。S0的收缩速度慢,肌纤维中琥珀酸脱氢酶活性高,肌肉收缩时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FOG的收缩速度相对较快,也以有氧供能形式为主;而FG则收缩速度快,肌纤维的乳酸脱氢酶活性高,肌肉收缩时以糖无氧代谢供能为主。 4.根据基因蛋白划分 为了观察肌纤维类型是否随年龄和运动训练等后天因素而发生改变,根据肌肉收缩蛋白中肌凝蛋白重链(myosin heavy chain)的基因表达,可将肌纤维的MHC分为Ⅰa、Ⅰc、Ⅱa、Ⅱac、Ⅱc、Ⅱab和Ⅱb七种类型。 骨骼肌纤维类型的分类方法和分型见(表2)。 二、骨骼肌纤维类型的形态、机能特点和运动特征 不同类型的骨骼肌纤维具有不同的形态、机能和代谢特征,这在运动实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形态特点 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学特征主要表现在肌纤维直径、肌浆网、毛细血管密度和神经支配等方面。 (1)肌纤维直径 快肌纤维与慢肌纤维相比,直径粗,体积大,这种形态学特征保证快肌纤维具有较大的收缩力量。 (2)肌浆网 快肌纤维的肌浆网较慢肌纤维发达,因此,快肌纤维在接受刺激后向胞浆释放Ca2+的速度比慢肌纤维快,兴奋收缩偶联时间短,表现为肌纤维收缩速度快。

正常人体运动学第三章骨骼肌

第三章骨骼肌运动学 本章内容 骨骼肌的生物学基础 骨骼肌的运动适应机制 骨骼肌的运动控制与协调 骨骼肌的功能与运动障碍 第一节肌的生物学基础 骨骼肌——动力器官(人体运动) 心肌——心脏的跳动 平滑肌——胃肠道的运动等 第一节肌的生物学基础 一、骨骼肌的功能解剖 肌细胞:肌膜、肌浆(细胞质)、细胞核。肌浆中有平行排列的肌原纤维和复杂的肌管系统。 (一)肌原纤维 纵贯肌纤维全长,直径约1-2 m。平行排列的粗、细肌丝组成。 肌小节:两条Z线之间的结构。 (二)肌丝的分子组成 粗肌丝:头部有一膨大部——横桥①能与细肌丝上的结合位点发生可逆性结合②具有ATP酶的作用。 细肌丝: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 ●肌钙蛋白是含有三个亚单位的复合体。亚单位I、亚单位T和亚单位C分别对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Ca2+ 具有高亲和力。 ●把原肌球蛋白附着肌动蛋白上。

●Ca2+通过和肌钙蛋白结合,诱发横桥和肌动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肌管系统 包绕在每一条肌原纤维周围的膜性囊管状结构,是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过程的形态学基础。 ●横小管系统:肌细胞膜从表面横向伸入肌纤维内部的膜小管系统。 ●纵小管系统:肌质网系统。 ●终池:肌质网在接近横小管处形成特殊的膨大。 ●三联管结构:每一个横小管和来自两侧的终末池构成复合体。 (四)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 1.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 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又称为运动终板。 ①接头前膜(终板前膜) ②接头后膜(终板后膜) ③接头间隙(终板间隙) 运动神经末梢去极化 Ca2+进入神经膜内(兴奋- 分泌耦联) ACh的释放(神经分泌) R-ACh (化学接受) 终板电位 肌膜锋电位 肌肉收缩 (五)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 终池膜上的钙通道开放==终池内的Ca2+进入肌浆==Ca2+与肌钙蛋白结合==肌钙蛋白的构型改变==原肌球蛋白位移,

运动心理学复习题

运动心理学复习题

绪论 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科学理论。 2·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包括同化和异化两个过程。 3·兴奋性: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成为兴奋性。 4·刺激:能引起可兴奋组织产生兴奋的各种环境变化称为刺激。 5·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是特殊性称为应激性。 6·适应性:生物体所具有的适应环境的能力,称为适应性。 7·内环境:细胞外液被称为集体的内环境。 第一章骨骼肌机能 8·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所存在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9·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10·肌电图:用适当的方法将骨骼肌兴奋时发生的电位变化引导、放大并记录所得到的图形,称为肌电图。 11·滑行学说: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 12·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称为向心收缩。 13·离心收缩: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的收缩称为离心收缩。 14·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这种收缩称为等长收缩。 15·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始终与阻力相等的肌肉收缩称为等动收缩。等张收缩:肌肉的收缩只是长度的缩短而张力保持不变的收缩。 16·运动单位:一个α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思考题:1.试述骨骼肌肌纤维的收缩原理。 l 2.骨骼肌有几种收缩形式?它们各有什么生理学特点? (一)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称为向心收缩。 特点:收缩时肌肉长度缩短、起止点相互靠近,因而引起身体运动。 (二)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对其长度不变 (三)离心收缩: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 (四)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始终与阻力相等的肌肉收缩。 l 3.为什么在最大用力收缩时离心收缩产生的张力比向心收缩大? ①是牵张反射,肌肉受到外力的牵张时会反射性地引起收缩。在离心收缩时肌肉受到强烈的牵张,因此会反射性地引起肌肉强烈收缩。 ②是离心收缩时肌肉中的弹性成分被拉长而产生阻力,同时肌肉中的可收缩成分也产生最大阻力。 l 4.骨骼肌肌纤维类型是如何划分的?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特征是什么? (一)按颜色肌纤维红色的为红肌,象长途飞行的鸽子胸肌是红肌,家鸡的胸肌呈白色的为白肌。这种红白肌 之分,主要和肌纤维内肌红蛋白含量的多少相关。 (二)按肌肉收缩的速度不同的肌纤维类型,按其收缩快慢不同,可划分为慢肌和快肌两种类型 (三)按肌肉收缩及代谢特点慢、氧化型(SO),快、糖酵解型(FG)和快、氧化、糖酵解型(FOG)三种类型。 (四)根据收缩特性及色泽快白、快红和慢红三种类型。 (五)布茹克司Ⅰ型和Ⅱ型;Ⅱ型中又根据对NADH(四唑)还原酶的显色反应不同分为Ⅱa、Ⅱb和Ⅱc三个亚型。 1)不同肌纤维形态特征:①快肌纤维直径大于慢肌纤维②慢肌纤维周围毛细血管网多于快肌纤维

肌纤维总结

需弄清楚几个问题: 1.肌纤维组分及其分子构成; 肌球蛋白是一个由高度保守的多基因编码,含有多种同功蛋白的家族,是骨 骼肌的主要收缩蛋白。肌球蛋白分子由2个肌球蛋白重链(myosin heavy chain,M yHC)和2 对起调节作用的肌球蛋白轻链组成, 具有ATPase 活性。在哺乳动物的骨骼肌和心肌上共发现8 种异构体, 在成年哺乳动物的骨骼肌上表达的有4种类型: type slow/ B(Ⅰ)、2a、2b和2x。由不同的MyHC 组成的肌肉表现出不同的收缩能力和ATPase 活性。 猪出生时骨骼肌纤维大多是氧化型, 酵解型纤维几乎没有分化[13, 14 ] , 一些肌纤维具有在生长过程中转化成酵解型纤维的能力。在猪出生后1~ 4 周内, 氧化型纤维的比例下降,酵解型肌纤维急剧增加[13肌肉的质量主要由肌纤维数 目(TN F) 和肌纤维横截面积(CSA ) 决定, 而动物出生后, TN F 保持不变[18 ]。因此, 肌肉的增长体现在CSA 的增加。酵解型肌纤维的CSA 在4 种肌纤维类型中最大[13 ]。提示, 在肌纤维数目一定的情况下, 酵解型肌纤维比例的增加必将导致肌肉质量的增加, 体质量的增加。猪背最长肌肌纤维类型的组成呈现明显的发育性变化规律, 并且在品种间存在显著的差异, 而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90 日龄后的快速生长期。大白猪é 型纤维比例的显著下降和2b 型纤维比例的显著增加与其肌肉的快速沉积有关, 而二花脸猪背最长肌较高比例的M yHCé 型和2a 型纤维与其优良的肉质相关。 肌肉由肌纤维组成,根据代谢与收缩特性,肌纤维一般可分为四种:慢速氧化型(I型)、快速氧化型(Za型)、快速酵解型(Zb型)和中间型(Zx型),其中Za、Zb、Zx统称为H型纤维。I型纤维细小,脂质、肌红蛋白含量较高,因此I型纤维比例较高的肌肉品质(肉色、嫩度、’风味等)较好;而Hb型纤维粗大,肌红蛋白、脂质含t较低,糖原含量较高,含Hb型纤维较多的肌肉纹理粗糙,肉色浅淡,嫩度、风味欠佳,并且在应激状况下容易发生PSE肉。 动物体内的肌肉可以分为三大类: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对于肉品学研究上主要是指骨骼肌.骨骼肌约占体重的40一60%。骨骼肌由大量的肌纤维(myofiber)组成,每个肌纤维就是一个肌细胞。肌纤维与肌纤维之间有一层很薄的结缔组织膜围绕隔开,此膜叫肌内膜(endomysiUrn),大约20一300条肌纤维聚集成束,称为肌束(~debulldle),外包一层结缔组织鞘膜,称为肌束膜卜

骨骼肌的兴奋与收缩:骨骼肌纤维的结构

骨骼肌的兴奋与收缩:骨骼肌纤维的结构 AP传导到神经末梢,触发神经递质的释放,神经递质与接头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肌纤维产生动作电位,引起肌肉收缩。 骨骼肌是由大量成束的肌纤维组成的,每条肌纤维就是一个肌细胞。肌纤维平行排列成肌束,两端与由结缔组织构成的肌腱相融合,后者附着在骨上。通常四肢的骨骼肌在附着点之间至少要跨过一个关节,通过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就能导致肢体的屈曲和伸直。骨骼肌纤维接受运动神经末梢的支配,在有神经冲动传来时,发生收缩。当神经冲动传导到神经末梢,首先进行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AP传导到神经末梢,触发神经递质的释放,神经递质与接头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肌纤维产生动作电位的全过程。),使骨骼肌纤维产生自己的AP;然后,肌纤维内部的兴奋-收缩偶联(在横桥作用下,细肌丝沿粗肌丝之间的间隙,向肌小节中央(M线)作相对滑动,使肌小节缩短而产生收缩。)机制导致肌纤维产生收缩。 骨骼肌纤维的结构 骨骼肌纤维在结构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含有大量的肌原纤维和丰富的肌管系统,且其排列高度规则有序。肌纤维是肌肉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每个肌纤维内含有大量平行排列,纵贯肌纤维全长的肌原纤维(fibrils),肌原纤维是很多肌小节串联而成的长纤维结构。肌小节是肌肉收缩和舒张的最基本单位。 (一)肌原纤维与肌小节 在光镜下,每条肌原纤维的全长呈现规则的明暗交替,分别称为明带和暗带。暗带的长度固定,不论肌肉处于静止、被牵拉或收缩状态,它都保持1.5μm的长度。暗带的中央,有一段相对透明的区域,称为H带。其长度随肌肉的状态不同而有变化,在肌肉安静时较长,肌肉收缩时变短。H带的中央,亦即暗带的中央,有一条横向的暗线,称为M线。明带的中央也有一条横向的暗线,称为Z线。明带的长度在肌肉安静时较长,在肌肉收缩时也变短。已经肯定,肌原纤维上每一段位于两条Z线之间的区域,是肌肉收缩和舒张的最基本单位,称为肌小节,它由两侧各1/2个明带和位于中间的暗带构成(左图)。由于明带的长度可变,肌小节的长度在不同状态下可在 1.5-3.5μm之间变动,安静时肌小节的长度约为2.0-2.2μm。 肌小节的明带和暗带包含更细的,平行排列的丝状结构,称为肌丝。暗带中含有的肌丝较粗,称为粗肌丝,长度与暗带相同。实际上,暗带正是由于成束的粗肌丝通过M线固定在某些

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

第二章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试题部分] 一、名词解释 1、兴奋性 2、阈强度 3、阈刺激 4、强度—时间曲 5、基强度 6、时值 7、神经冲动 8、神经肌肉接头 9、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 10、"单收缩 11、"强直收缩 二、单项选择 1、下列有关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传递特征的错误叙述是。 A.电传递 B.单向性 C.有时间延搁 D.易受药物或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 2、"依据肌丝滑行理论,骨骼肌收缩表现为。

A.明带缩短,H带不变 B.明带缩短,H带变窄或消失 C.暗带缩短,H带消失 D.暗带长度不变,H带不变 3、环绕肌原纤维的横管系统是。 A.Ca2+进出肌纤维的通道; B.营养物质进出肌纤维的通道; C.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交换的通道; D.将兴奋时的电变化传入细胞内部; 4、"位于肌浆网两端的终末池是。A实现肌纤维内外物质交换的场所;BCa2+的库;C Ca2+的和Mg2+的库; D Ca2+的释放库 5、目前认为实现骨骼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的关键因素是。 A兴奋沿横管系统传至细胞内部;B兴奋沿肌浆网传播融发Ca2+的释放;C 三联管兴奋引起终末池释放Ca2+;D终末池对Ca2+通透性增大 6、一般认为肌肉作等张收缩时。 A负荷恒定,速度恒定;B负荷恒定,速度改变;C负荷改变,速度改变;D负荷改变,速度恒定 7、屈膝纵跳起,股四头肌。 A只做等长收缩;B只做等动收缩;C先做拉长收缩再做等张收缩;D先做等张收缩再做拉长收缩 8、与慢肌纤维相比,属快肌纤维的形态特征是。

A肌纤维直径粗,毛细血管丰富;B肌纤维直径粗,线立体数目多;C肌纤维直径粗,肌浆网发达;D肌纤维直径细,毛细血管少 9、与快纤维相比,属快肌纤维的形态特征是。 A肌纤维直径较大,受胞体大的α运动神经元支配; B肌纤维直径较小,毛细血管的密度高; C肌纤维直径较大,线立体数量多; D肌纤维直径较小,肌浆网发达 10、"慢肌纤维的生理特征表现为。 A收缩力量大,耐持久;B收缩速度慢,抗疲劳的能力低; C收缩速度慢,兴奋阈值低;D收缩力量小,不持久 11、"快肌纤维的生理特征表现为。A兴奋阈值低,收缩速度快;B收缩速度快,抗疲劳的能力低; C收缩速度快,力量小;D收缩力量大,能持久 12、"腿部肌肉中快肌纤维占优势的人,较适宜从事。 A 800M跑; B 1500M跑; C 100M跑; D 100M游泳 13、"腿部肌肉中慢肌纤维占优势的人,较适宜从事。 A 100M跑;B跳高和跳远;C马拉松跑;D 800M跑 14、"训练对肌纤维横断面积的影响表现为。 A可使两类肌纤维都肥大;B对肌肌纤维横断面积大小无影响;C肌纤维出现选择性肥大;D举重训练使慢肌纤维肥大 15、"耐力训练可使肌纤维中。 A线粒体数目和体积增加,琥珀酸脱氢酶活性提高;

健身基础知识汇总-共8页

一、肌纤维的类型和特征 从人体生理学的角度来看,根据肌纤维的收缩的特性能把肌纤维分为两种:慢肌纤维(ST)、快肌纤维(FT)。这两种纤维在很多方面都会有所不同,包括肌肉的耐力水平、收缩力量、收缩速度。快肌纤维的特点是:收缩速度快、力量大,但是会易疲劳;慢肌纤维的特点是:收缩速度慢、力量小但不容易疲劳。 人体的所有肌肉块主要是由慢肌纤维和快肌纤维组成的。每块肌肉中这两种肌肉纤维都会共存,并且每块肌肉的纤维类型也不同。如果快肌纤维在肌肉块中占的比例大于慢肌纤维,那这块肌肉是以快肌纤维为主;反之则肌肉以慢肌纤维为主。 二、肌纤维类型、辨别方法与训练方法 1、活检。确定肌纤维类型的精确方法是进行活检,即从身上取出一小块肌肉,在显微镜下对其进行分析,以判别肌纤维类型。这种方法精确,但很麻烦,且对局部肌肉有损害,所以一般人没有必要用这种方法来判断。 2、测试肌肉耐力。这种方法是通过观察肌肉疲劳特点评估肌纤维类型。该法效果较好。做法是:若用肌肉收缩最大力80%的力量能重复练习的次数>15次,则为慢肌纤维占较高百分比;若用肌肉收缩最大力量80%的力量能重复练习的次数<5次,则为快肌纤维占较高百分比。 3、评估肌肉的发展。一般来说,快肌纤维比慢肌纤维在增长肌肉体积方面具有更大的潜力。若你的肌肉发展得比较快;则可认为自己具有较高百分比的快肌,反之则具有较高百分比的慢肌,当对自己肌纤维类型有了大致的了解,在增肌训练的时就可以利用它来制定练习的重复次数。 肌纤维选择性肥大原理:耐力训练能引起慢肌纤维的选择性肥大、速度和爆发力训练能够引起快肌纤维的选择性肥大。所以,天生体内有较高百分比慢肌纤维类型的人也许能从相对较高重复次数的练习中获得最大的益处,因为这种肌纤维类型比较适合耐力训练。一般情况下身体的肌肉可按以下正常情况下来训练 .臀部练习次数可达20~25次, .腿部为 15~20次, .上肢躯干10~15次 对天生体内快肌纤维占优势的人来说,完成相对较低的重复次数而速度较快的练习会获得较好的果。 .臀部练习次数可达10~15次 .腿部9~12次 .上肢躯干为6~次 肌肉练习必须在一定时间内以适宜的强度来完成,这样才能增加肌肉的体积和力量。 .臀部练习和适宜时间范围为 90~120秒 .腿部为 60~90秒 .上肢躯干为40~70秒 急性的肌肉酸疼 急性的肌肉酸疼,往往是因为运动的过程中,运动过于剧烈,肌肉内的氧供应不上,所以会造成肌肉内大量的乳酸(无氧糖酵解的产物)堆积。乳酸属于酸性的物质,它会刺激人体肌肉的神经未梢,让人有肌肉产生疼痛感;此外,乳酸在肌肉中堆积过多、局部渗透压过大的话,这就会把周围的水份吸过来,这样就会造成肌肉的水肿。而这种肿胀的刺激往往是引发肌肉酸疼的主要原因。在运动以后,肌肉内堆积的乳酸就会逐渐的被血液运走,这样肌肉的酸疼感也会慢慢消失。 延迟性肌肉酸疼 而相对延迟性肌肉酸疼发生的原因,目前在还没有比较一致的说法。有人认为在长时间的运动以后人体内的肌纤维会有少量的撕裂;也有人认为是长时间的运动造成肌肉的结缔组织损伤。这两种说法目前还没有具体的科学证据。对于这种原因导致的肌肉酸疼,可对本酸痛部位的肌肉做一些有氧运动和拉伸运动能够缓解并加速肌肉的恢复,减少疼痛。

骨骼肌纤维动作电位的测定

骨骼肌纤维动作电位的测定 【目的要求】 1.学习用标准玻璃微电极技术测定单肌纤维动作电位的方法。 2.观察单个骨骼肌纤维跨膜动作电位的基本特征。 【基本原理】 神经和肌肉纤维的电活动包括安静时的静息电位和兴奋时的动作电位。 在静息状态下,肌细胞膜表面的任何两点都是等电位的,但细胞膜内、外却存在明显的电位差,此即为静息电位。当肌细胞受到刺激而发生兴奋时,膜内外的电位发生可扩布的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应用标准玻璃微电极技术,把尖端直径小于1μm 的玻璃微电极(引导电 极)插入肌细胞内,把无关电极置于细胞外,以观察和测定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动物与器材】 蟾蜍或蛙、常用手术器械、示波器、微电极放大器、电子刺激器、刺激 隔离器、微操纵器、解剖显微镜、屏蔽实验台、玻璃微电极拉制器、毛坯玻璃管、肌槽、Ag-AgCl 乏极化电极、无关电极、锌铜弓、1cm 长的不锈钢针若干、任氏液。 【方法与步骤】 1.玻璃微电极的制备按第一章玻璃微电极一节中的要求,进行微电极的 拉制和充灌3mol/LKCl 溶液。微电极的阻抗可在实验前用电子管电压表测量,也可在开始实验时用微电极放大器进行测量。本实验要求玻璃微电极的阻抗约为10—20MΩ。制备好的微电极要妥善保存,以避免折断尖部或溶液 蒸发。 2.坐骨神经-缝匠肌标本的制备按实验2 的步骤制备蟾蜍或蛙的坐骨神 经-缝匠肌标本。将标本移入放有任氏液的肌槽内,缝匠肌内侧面向上,用不锈钢针将耻骨端固定于肌槽的一侧,另一端拉紧结扎线,将肌肉伸长到原来的1.2—1.5 倍,并用钢针固定。将坐骨神经轻轻搭在肌槽的刺激电极上。3.实验仪器的连接与参数的调整 (1)刺激系统按图2-14 连接刺激系统,包括刺激器、隔离器和肌槽上 的刺激电极。刺激器采用“手控”,“波宽”为0.1—0.2ms,刺激强度以肉眼可见到肌肉稍有收缩为准。 (2)探测系统包括玻璃微电极、无关电极以及微操纵器(图2-15)。 将制备好的玻璃微电极放入微操纵器的夹持器内,把一根与微电极放大器探头正极相连的Ag-Agcl 乏极化电极插入玻璃微电极的KCl 溶液内。调节微操纵器的水平位移旋钮,使玻璃微电极正置于待插肌纤维的上方。再调节垂直位移粗调。使微电极尖端进入靠近肌纤维的任氏液内。与微电极放大器探头负极相连的无关电极插入肌槽的任氏液内。 (3)按图2-16 连接微电极放大器和示波器。放大器的“增益”置于1 倍,其探头应尽量靠近肌槽。示波器从以“DC”双端输入,“灵敏度”为 20mV/cm。记录静息电位时,用连续扫描, 时基为0.5—2s/cm。记录动作电位时,用外触发扫描。

骨骼肌纤维的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骨骼肌纤维地类型与运动地关系 (一)运动员地肌纤维类型 、时间短、强度大地运动项目地运动员:快肌纤维百分比大; 、耐力性运动项目地运动员:慢肌纤维百分比大; 、对有氧能力和无氧能力需求均较高地运动员其两类肌纤维分布接近. (二)训练对肌纤维地影响 、运动训练对肌纤维类型地转变地影响:“遗传学派”,“训练—适应学派”. 、运动训练对肌纤维地面积和数量地影响:肌纤维增粗,即肥大;肌纤维数目增多.. 、训练对肌纤维代谢特征地影响 ()训练对肌纤维有氧能力地影响; ()训练对肌纤维无氧能力地影响; ()训练对肌纤维影响地专一性,即训练所引起地肌纤维地适应性变化. 血液地组成 (一)血浆(无形成分):占血液总量~. (二)血细胞(有形成分):占血液总量~.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三)红细胞比容(或称为压积):红细胞占全血容积地百分比,健康成年男子红细胞比容约为~,女子约为~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四、血液地机能 (一)维持内环境地相对稳定 (二)运输机能 、运输气体;、运输营养;、运输代谢产物;、运输热量. (三)参与调节 激素随血液循环运送到相应地靶细胞,以调节其机能活动. (四)防御与保护机能 、白细胞→吞噬分解作用→细胞防御; 、血浆中免疫物质→免疫→化学防御; 、血小板→凝血和止血→保护作用. 心脏泵功能地评定 (一)心输出量 、每搏输出量:左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地血量,简称搏出量. 、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地容积百分比. 、每分输出量:左心室每分钟射出地血量,通常所说地心输出量是指每分输出量. 、心指数:空腹、安静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地心输出量. 、心力贮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地能力,包括心率贮备和搏出量贮备. 、心脏作功量 (二)影响心输出量地因素 、影响搏出量 ()前负荷(心室充盈量);()后负荷(动脉血压);()心肌收缩能力. 、心率地影响在一定地范围内,心率与心输出量呈正变关系. 二、动脉血压 (一)概念:在血管内流动地血液对血管壁地侧压力. (二)动脉血压地形成 、血管内有足够地血液充盈;、心脏收缩射血; 、外周阻力;、大动脉弹性.

骨骼肌

第四节骨骼肌特性 一、骨骼肌的物理特性 伸展性: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或负重时可被拉长的特性。 弹性:而当外力或负重取消后,肌肉的长度又可恢复的特性。 粘滞性:肌浆内各分子之间的相互摩擦作用所产生的特性。

二、骨骼肌的生理特性 (一)骨骼肌的兴奋性 骨骼肌是可兴奋组织,受到刺激后可产生兴奋(即产生动作电位),这种特性称为兴奋性。 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 ①刺激强度:引起肌肉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上刺激、阈下刺激 ②刺激的作用时间 ③刺激强度变化率

二、骨骼肌的收缩性 肌肉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后,立即产生收缩反应,这种特性称为收缩性。 整块骨骼肌或单个肌细胞受到一次刺激时,先产生一次动作电位,紧接着出现一次机械收缩,称为单收缩。 收缩期 舒张期 刺 激 10ms 单收缩曲线 潜伏期

如果增加刺激频率,则各刺激所引起的单收缩可以相互融合,若后一刺激均在前次收缩的舒张期结束之前刺激肌肉时,则形成不完全强直收缩。 如果刺激频率继续增加,后一次刺激就会落在前次收缩的收缩期内,形成新的收缩,于是各次收缩的张力变化或长度缩短完全融合或叠加,肌肉处于更强的持续收缩状态,称为完全强直收缩。 相对张力 0 1 2 3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时间(ms ) 单收缩 完全强直收缩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不完全强直收缩

第五节骨骼肌收缩形式 一、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一)向心收缩 概念:肌肉收缩时,长度 缩短的收缩称为向心收 缩。(也有叫缩短收缩) 特点:收缩时肌肉长度缩 短、起止点相互靠近,因 而引起身体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