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基本国情

中国的基本国情
中国的基本国情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一、为什么要研究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二、了解和把握中国的国情理论

三、当代中国的现实国情

四、认识和把握我国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中国共产党历届中央全会主题知识

改革开放以来,通常每一届中央委员会要召开七次全体会议,也就是从一中全会到七中全会。十三大后,这项制度被写入党章: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由中央政治局召集。每年至少一次。按惯例:

一中全会:讨论党的认识问题

二中全会:讨论国家机构的人事问题

三中全会:经济建设一年后的正式演习;“大题目”,决定未来5年甚至10年的发展规划

四中全会:加强党的建设(中央军委人事调整)

五中全会:制定下一个“五年规划”

六中全会:精神文明建设

七中全会:确定下次党代会的时间,担负着“承上启下”的重任。

国情的含义:

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也指一个国家某个时期的基本情况。总的来说,一个国家的国情,最主要的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国情的构成要素:

文化教育、阶级状况、国际环境、历史特点、人口因素、自然资源、地理状况、民族构成及传统、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制度、政治制度

一、为何要研究中国国情?

历史已经证明: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之所以取得成功。社会主义建设之所以顺利发展,与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密切相关。

(历史阶段的分期应该弄清楚)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经验和教训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中国国情

1、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的中国社会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实现这一任务必须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

3、实践证明,由于没有正确认识当时的中国国情,洋务派、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都失败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的具体国情作了初步的调查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从而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先后取得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成立中国人民共和国。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随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并根据中国的国情,制定了“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成功过渡到社会主义国家。

也出现过很多挫折:

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代表:陈独秀):结果导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失败。

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代表:瞿秋白、李立三、王明)

出现错误的原因:不了解中国的现实国情。尽管理论水平比毛泽东高得多,但更多是纸上谈兵,借鉴苏联模式。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要求我们正确认识中国的国情

1、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犯了右倾错误

2、邓小平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而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实现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邓小平提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彰显发展才是硬道理。

(三)苏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1、列宁对苏俄社会主义的认识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它是列宁同志在领导俄国革命的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和新的历史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相结合,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规律,总结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阶级斗争的新经验,概括了20世纪初期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达到了一个新阶段。列宁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1918年战时共产主义(军事共产主义):垄断国内贸易;余粮收集制;产品配给制;劳动义务制;全部工业国有化。

1921年新经济政策: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流通方面废除配给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表明:俄共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根据俄国落后的生产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2、列宁后苏联领导人对社会主义阶段的超越

列宁之后的领导人都存在着对社会发展阶段超前认识,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问题。

1936年宣布进入社会主义

1939年宣布开始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

1959年21大赫鲁晓夫宣布社会主义已经取得彻底胜利

1961年22大赫鲁晓夫宣布用20年时间基本建成共产主义

1967年勃列日涅夫降认为苏知识已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

1982年安得罗波夫“苏联处在发达社会主义这一漫长历史阶段的起点”

1986年戈尔巴乔夫提出要“完善社会主义”

由于不了解本国国情,苏联等到人对社会发展阶段判断失误,是苏联经济体制僵化、改革不能深入的深层原因。

(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必须认识中国的国情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任务非常艰巨,内忧外患同时存在。只有依据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去分析中国具体情况。才能制定出适合本国情况的正确路线、纲领和政策,才能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

以城镇化为例,中国人均土地较少,如果速度过快,将会造成很多负面问题,甚至动乱的发生。

二、中国的国情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1)、从社会性质看: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具备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从发展程度看: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生产力落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还不完善、不成熟,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3)、从历史地位看: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13大)

(1)、基本特征的总概括——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2)、产业结构——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括现代化农业和现代化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3)、经济运行——是由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

(4)、科教水平——是由文盲半文盲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5)、富裕程度——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6)、地区差别——是由地区经济文化,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7)、改革进程——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阶段。

(8)、精神文明——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阶段。

(9)、实现目标——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87年10月十三大第一次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作了完整科学的概括: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核心内容、奋斗目标、规定了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党的领导和全体人民立足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基本纲领的概念:把基本路线规定的奋斗目标具体化为政治、经济、文化三

个方面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分解为三个小纲领)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纲领:

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纲领:

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纲领:

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全面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3、基本路线与基本纲领的关系

①基本路线是党在初级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而基本纲领则是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具体展开,体现了基本路线的总目标,是为基本路线服务的。

②基本纲领必须在基本路线的指导下进行: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内容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要整体推进,相互促进。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步骤)

两个“三步走”

1、第一个“三步走”:(1987年党的十三大会议上提出)

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人均达到60美元,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二十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800—1000美元,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0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目前已经达6090美元;据2012年国际统计局数字)

前两步已经完成: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第二步战略胜利实现,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是1980年的6倍以上,超过翻两番的目标,人民生活实现两次历史性跨越,二十世纪80年代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九十年代人民生活由温饱达到总体小康。

2、第二个“三步走”战略:(党的十六大会议提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六大特别强调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由此形成实现全面小康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第三步”:

第一步: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

第二步: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2021年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完善;

第三步: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三、当代中国的现实国情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1、政治建设的成就:

A、确立了民主主义专政的国体

B、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经济建设的成就:

A、建立了一个比较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B、建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C、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思想文化建设的成就:

A、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使我们有了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支柱,调动了亿万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积极性。

B、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使“振兴中华”成为亿万人民的共同追求;

C、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社会文明程度有所提高;

D、人们的精神生活不断丰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得到贯彻落实,形成了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格局。

4、社会建设的成就

A、从人民生活看:小康水平、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等进一步完善。

B、从社会建设和管理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体系开始建立、社会事业取得显著成就。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不少

1、“四低”

①政治经济体制不完善,制度化水平仍然较低。

以分配体制为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全国总工会2010年4月发布的一个调研显示,我国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而资本所有者和政府占比却大幅提高,从1997年到2007年,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从53.4%下降到39.74%。企业占GDP 比从21.23%上升到31.29%,而在发达国家,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大多在50%以上。

②人均资源占有率较低

(中国绝大多数资源都在世界平均水平之下:水资源为世界的四分之一,耕地面积不到世界的二分之一)

③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仍然较低

从中国与发达国家小时工资水平比较看,中国大约是0.2美元,欧美国家是25—30美元,按世界银行数据,2008年底之前,中国政府确定的贫困县为人均年收入为785元,按照美元兑人民币现行汇率则只有人均每人0.31美元,与世行推荐的人均1.25美元的贫困线相比,这之间的差距极为悬殊,按这一标准,中国仍然有2.54亿贫困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仅次于印度。

④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总体水平仍然较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在乎取得方式,调查显示,有一半多的人表示“只要能赚钱,什么手段都行”,还有百分之十四点三的中间派(认为“说不清楚”),他们随时可能滑向危险的一方,两项之和接近70%。

2、“四个失衡”

①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失衡:

民主法治建设滞后体现在民主法治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②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失衡:

信仰缺失、诚信缺失

少数党员干部率先丧失共产主义信仰、迷信思想严重;假货泛滥、靠不道德手段向上爬,为富不仁,社会诚信度差,没有信仰也就无所畏惧。

③发展建设与社会建设失衡:

收入两极分化严重,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

世界银行报告显示,美国是百分之5的人口掌握了百分之六十的财富,而中国则百分之一的家庭掌握了全国41.4%的财富。

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失衡:生态环境恶化

(三)两个结论

1、结论一:“三个没有变”

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们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2007年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2011年党成立90周年)。

从明确“两个没有变”到“三个没有变”,表明我们党对我国的基本国情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这就是在告诫全党同志,应针对我国新世纪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堕落,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2、结论二:“三个世所罕见”

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时,胡锦涛还强调:

“我们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重要性世所罕见;

我们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也世所罕见;

我们在前进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

这三个“世所罕见”也是对国家现状的清醒定位和科学认识,是精确观察问题、作出正确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如何认识和把握我国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什么是战略机遇期

机遇期是指机遇存在并能发生作用的时期。

战略机遇期,是指有利于战略实施的历史阶段及其背景、环境和条件,与一般的机遇期相比,它具有时间的长期性、空间的开阔性、影响的全局性等特点。

重要战略机遇期不是一般性的,而是关系我国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契机。事物发展的矛盾运动规律,决定了机遇与困难是常有的,就像一枚硬币有两面一样。

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机遇,但其数量、性质却

可能很不一样,有时候机遇会多一些,有时则会少一些,在一定时期内可能出现大量机遇,就构成了机遇期:具有重要背景和战略意义的机遇期,就是重要战略机遇期。

“综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的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000年,党的十六大做出了这一判断。

(二)重提战略机遇期的依据

第一,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到全球经济的发展,这次危机影响深远并且至今没有结束,中国也深受经济危机之害,充满着各种变数,如何走出危机还是未知数。

第二,国际上“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等国际舆论此起彼伏。

中国周边的朝鲜半岛问题、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接踵而至,境外敌对势力策划下发生的西藏新疆事件也牵扯了我们的许多精力。

第三,从2009年起,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的速度加快,中国同美国等大国在贸易、汇率等问题上摩擦不断。

第四,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之后,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6000美元,进入到所谓“中等发达陷阱”阶段。

这一切给人们的印象是,中国的速度发展之路已经走到头。战略机遇期已经提前结束了。

针对上述情况,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三)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理由

第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中国发展

第二,世界新技术、新产业革命为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氛围。

第三,“后危机时代”,发达国家自顾不暇。

第四,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第五,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软实力增强,国际话语权提升。

我们应如何把握当前这一战略机遇期?

1、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之路: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的主题

一更加强调以人为本

二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三更加重视利益协调

四更加着力改善民生

总之,改革和发展要以以人为本为核心,以公平正义为基础,以利益协调为关键,以改善民生为路径。

2、坚定不移的依靠改革开放

围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深化经济领域改革

围绕民主法治建设,深化政治领域改革

围绕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深化文化领域改革

围绕改善民生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化社会领域改革

3、坚持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收入分配体系,在当前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思考题: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容、基本纲领及其关系是怎样的?

2、简述中国的基本现实国情。

3、如何认识和把握我国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谈谈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极大提升,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但我国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还十分艰巨。请谈谈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2.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3.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科学分析新形势新任务的基础上,再次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请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了解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国情 ?把握当前中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 ?认识走科学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和基本内容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基本特点包括基本国情和历史方位两方面 (一)基本国情: 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三个没有变”: 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二)历史方位 1.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2当代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时期 3.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二、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 1、准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 一是经济实力显着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三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四是协调发展取得显着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五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发展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六是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七是社会活力显着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八是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2、紧紧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 ?时间的长期性

如何看待中国基本国情(主要从中国文化角度)

如何看待中国基本国情 摘要:中国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深入了解中国国情,有助于我们从更高更理性的角度审视国家、看待社会、正确定位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并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本文旨在以个人的把个人阅历和经验进行总结,主要以文化角度,指出中国所蕴藏的能量。 关键词:基本国情、人文文化 首先,这是一个很值得一名中国学生思考的问题,我们在怎样一个国度,有着怎样的“根”,发展出了怎样的叶,我们来自那里将去向何方。 本文中的国情主要指政治和文化。 我们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背景里面。一个民族的集体心理素质是最人性,最能代表集体性格,反应民族特质的因素。民族的心理素质很大程度说明我们的文化背景,以及能够用其预测将来的前景。同时民族的心理素质很大程度地受文化氛围的影响。 一、中国人民的心里素质决定中国将拥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中国的文化在变化,政治在改革,科技在发展。可是总有些贯穿始终的“中国人的性格”。我们在春秋时期是“百家争鸣”,到了汉朝以后是“孔孟之乡”,到了现代我们是“社会主义”。贯穿始终的是我们基本上是无神论,如果信仰神是“出世”的,我们就是“入世”的民族,出世把“神”放到了最高位置,把“进天堂”等当做了人生最高目的,而我们的道德观念里面始终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入世目标作为我们评判自己的标准。在人类摆脱“生存”这个问题,开始有了休闲时光以后,开始形成道德,信仰,和哲学。西方无疑是让出世信仰左右了道德,我们则是以入世的礼仪和哲学左右了道德和行为准则。所以我们有着和西方截然不同的集体心理素质。以这种心理素质角度来看,分析中国的前景,比起借鉴英美等欧洲国家,更应该借鉴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情况。这三国都是在二战后急速发展,并迅速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的。所以,中国的发展前景是及其乐观的。 下面对中国人的两条文化特点进行列举,辅助说明上述观点。 1.中国是一个崇尚勤劳的民族。中国的哲学的出发点都是怎样取得更大的“入世”成就。中国人民是极度向往成功、望子成龙的民族,所以一代代的家庭传承下来就是对子女的教育就是怎样达到功成名就。每一个人的向往汇聚成集体意愿的时候力量是很强大的。在非洲,中国工程对的速度极快,甚至有些非洲人认为中国人是不休息的。在世界很多国家,国民都是以享受快乐为中心,这个也是中国能在发展

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是什么WORD版

中考思品基础知识135问 1、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是什么? 答: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什么? 答:①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科学技术水平和人们的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制度还不够完善。(基本国情的特点、基本表现)②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 3、什么是初级阶段? 答:所谓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这种不发达不是表现在一两个方面,而是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哪两层含义? 答:①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就社会性质而言) ②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就发展程度而言)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历的时间?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算起,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1956—21世纪中叶) 6、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答: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将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8、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判断所有问题的根本标准是什么?答:“三个有利于”,即:①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②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③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9、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答: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10、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1、什么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答: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工作,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地位。 12、什么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答: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13、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政治保证,是我们国家的立国之本? 答:四项基本原则。 14、什么是我国的强国之路? 答:改革开放。 15、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6、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答:要在各方面都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7、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 18、在我国经济的大舞台上,活跃着多种所有制经济,扮演主角的是什么? 答:公有制经济。 19.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可分为哪两大类? 答: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 20.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什么? 答:公有制。 21.在我国经济中占主体地位的是什么? 答:公有制经济。 1 / 6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重要体现在中国的基本国情、历史方位等方面。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紧密联系中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联系当代中国历史方位的深刻变化,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加深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和把握。 1、当代中国国情概述 国情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是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能否顺利发展,都是同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密切相关的。中国共产党正是全面深刻地认识和把握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基本国情,才正确地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之所以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曲折和失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也是由于对基本国情的认识和把握出现了错误,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中国社会主义阶段的实际。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之所以成功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正确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重新认识和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作出了中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提出和坚持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但尚处于不发达阶段,是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从现阶段中国的实际情况看,虽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经济实力、综合国力迈上了新台阶,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巨大成就,但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闭关没有根本改变,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从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看,中国目前人口总数已超过13亿,每年还在以年均700万左右的速度增长。中国文盲和半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的10%以上。 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中国仍处在世界后列。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新时期中国基本国情

新时期中国基本国情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取得了巨大的令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是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共十五大揭示了中国当前的过程性特征(九大特征): 第一,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实现现代化阶段; 第二,逐步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阶段; 第三,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 第四,加快发展科学教育文化的阶段; 第五,逐步由贫困人口占主体转变为全民较富裕的阶段; 第六,逐步改变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阶段; 第七,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及各方面体制改革的阶段; 第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

想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举的阶段; 第九,逐步缩小同先进国家差距的阶段。 为了能在新时期继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而实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立足国情,为中国人民揭示了当前中国面临的一些阶段性特征。这些特征也是进入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具体体现。 第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传统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第二,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尚未根本扭转;第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深层次矛盾问题尚未解决,体制机制障

碍依旧存在; 第四,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城乡、区域差距与矛盾突出; 第五,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完善,同时,民主法制与经济发展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 第六,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发展,同时,人们思想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增强,对文化发展有更高要求;第七,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深刻变化; 第八,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谈谈你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1 联系现实谈谈你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国情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是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 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跻身于中等发达国家行列;2011年,中国的人均GDP已超过4200美元。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基本国情: 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三个没有变”: 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准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 一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 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 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三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 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四是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五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发展建设与扩大 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六是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 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七是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 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八是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 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马克思主义认为,不同的国家通往社会主义应有不同的道路,不同国家的社会主义由于自 己的国情不同而具有自己的民族和国家特色。 2 为什么说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所为的重要战略机遇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这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作出的重大判断,

近代中国国情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认清国情,是认清和解决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近代中国,已经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这是(近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中国共产党要在这样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里领导人民革命并取得胜利,就必须认清这一基本国情,深入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和时代特征。 1. 近代中国的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 (1)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是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经济形式。随着封建社会内部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 (2)近代中国是一个充满激烈变动的时期,出现“千古未有之变局”(李鸿章语),清王朝已经走下坡路,中国被隔绝在世界之外,世界不了解中国,中国更不了解世界。正是在这样的时候,1840年英国的大炮把中国带入近代。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的不断入侵,改变了中国社会一般发展的轨道,使社会性质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一个)独立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一个)封建的中国逐步变为半封建的中国。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是随着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和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逐步形成的。 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手段,使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殖民地化,只是在形式上仍然维持着独立国的地位。政治上:帝国主义侵犯中国主权,破坏中国独立,扶植中国封建势力和买办势力作为它们统治中国的支柱。经济上:帝国主义国家强迫中国支付大量战争赔款,并通过不平等条约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思想文化上:帝国主义在思想上、精神上对中国人民进行奴役。 另一方面,帝国主义的侵略加速了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条件,但没有使中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这是因为封建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着明显的优势。又因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先天的不足,民族资本中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占了很大部分,工业的比重不高,它所经营的(工业,)主要是轻工业,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不能构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在技术和设备等方面,不得不依赖于外国资本和本国官僚资本。帝国主义与本国封建势力、官僚资本相勾结,利用其政治、经济特权和其他方面的优势,极力阻止和排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从产生之日起,就受到外国资本、本国官僚资本和封建势力的多重压迫,不仅没有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形式,而且也不可能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也没有发展成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中国的社会矛盾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不同时期的重点和特点是不同的。例如在第一次在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北洋军阀、国民党反动派的阶级矛盾。在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则压倒国内的阶级矛盾及中国人民同其他帝国主义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繁荣富强的国家、和改善人民生活和提高人民的改善与政治地位的提高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谈谈你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国情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是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 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跻身于中等发达国家行列;2011年,中国的人均GDP已超过4200美元。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基本国情: 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三个没有变”: 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准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 一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三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四是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五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发展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六是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七是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八是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马克思主义认为,不同的国家通往社会主义应有不同的道路,不同国家的社会主义由于自己的国情不同而具有自己的民族和国家特色。 2 为什么说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所为的重要战略机遇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这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作出的重大判断, 对于我们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应当看到,我国发展的有利条件、内在优势和长期向好趋势没有改变。我国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发展的回旋余地广阔,物质技术基础日益增强,产业体系比较完整,资金、劳动、科技等生产要素组合具有综合优势,经济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经过近些年的磨砺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在许多方面又积累了新的经验、铸造了新的优势。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把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形势长期保持下去。还应看到,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没有因为国际金融危机而改变。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国际环境总体上仍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国内外两个大局互动加深,相互联系更为紧密,为我国在全球范围提高配置资源能力、拓展外部发展空间提供了机遇;全球科技产业变革趋势,为我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技术和产业整体跃升创造了条件;国际经济体系和治理结构进人调整期,发展理念和模式的多样性更加受到重视,为构建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使我们在更大程度上参与国际事务成为可能。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战略机遇十分宝贵,时不我待,稍纵即逝。同时应当清醒地看到,机遇和挑战总是并存的。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增强机遇意识、忧患

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第二周、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人口多,底子薄,耕地少,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我国不仅现在,而且今后很长时期都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谓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含义有两层,其一是从社会性质来讲,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方向;其二是从发展程度来讲,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成熟程度还很低,还很不发达,仅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终点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正确分析国情得出的科学论断。这一论断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强调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指出了准确把握这一基本国情的极端重要性,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进程、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对进一步统一全党思想,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增强我们贯彻执行党的路线和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在我们这样一个东方大国,经过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经过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伟大飞跃。同时必须看到,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一个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我们说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要求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要求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把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我国现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比较低下,在经济的各个领域还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但现在我国的经济与几十年前比已大有改善,但因人口众多、东西部发展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人民平均的生活水平确实不高。我国现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等到生产力大力解放、经济高速发展,我们的终极目标--共产主义,才有望实现。但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试述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和历史任务

2、试述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和历史任务。 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既不同于鸦片战争前的封建社会,也不同于一般的资本主义,其基本特点是:第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统治中国的决定性力量,帝国主义列强以武力打败中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各方面牢牢控制了中国,成为中国的“太上皇”,是近代一切灾难和祸害的总根源,也是阻碍中国独立发展的根本原因。第二,中国封建势力已经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狼狈为奸,互相勾结,成为帝国主义奴役中国的社会基础,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清政府被推翻后,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仍然是近代中国最反动、最黑暗的势力。第三,外国帝国主义的入侵,使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被破坏了,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不但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占据着明显的优势。第四,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颇大的作用;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外国势力、本国官僚买办资本势力和封建势力的夹缝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经济地位脆弱,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第五,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实行分裂剥削政策,又由于小农经济的广泛存在,加上中国地域的广大,造成中国实际上的不统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第六,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广大群众,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中国人民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的不自由程度是世界上极少见的。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中国人民的近百年的反帝反封建的英勇斗争,推动了中国社会的不断进步。毛泽东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前提。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些矛盾的斗争及其尖锐化,造成了日益发展的革命运动,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就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近代中国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可以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第一大任务已经完成。现在,中国人民正在完成第二大历史任务。

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基本特点包括基本国情和历史方位两方面 (一)基本国情: 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三个没有变”: 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二)历史方位 1.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2当代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时期 3.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二、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 1、准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 一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三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四是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五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发展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六是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七是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八是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2、紧紧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 ?时间的长期性 ?空间的开阔型 ?影响的全局性 中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本世纪头二十年 ?(1)前十年提出战略机遇期的依据: ?有利的外部环境: ?有利的国内形势: 后十年仍然处在战略机遇期的依据: 三、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 1、始终坚持科学发展 发展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潮流,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

对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

对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 ——从社会主义与初级阶段出发 摘要:在认识论上,社会主义不是一个一层不变的固定概念,随着历史的发展以及价值观的变化,对社会主义的理论认识以及围绕它展开的实践活动都在改变。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有一定的划分标准,从我国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及其之间的互补关系来看,我们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我国基本国情的理解,必须从发展变化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来分析,必须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来剖析。 关键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国情 毛泽东曾经指出:“认清中国的社会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基本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但是对现在我国基本国情的理解,大多数人存在疑惑。在这些人的意识当中,理所当然的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这就显示出中国实际已跨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了更高层次的社会发展阶段。然而我们在为祖国取得的光辉成就喝彩的同时,应该从客观的角度出发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下面就是笔者从社会主义与初级阶段两方面来分析解剖我国的基本国情状况,如有不足,恳请老师批评指正。 一、从社会主义的标准看国情 在传统上,我们总是从抽象的理论原则上来理解社会主义,把它视为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从马克斯主义经典作家所论述的抽象原则理论里寻找它的定义,从前苏联的发展轨迹中寻找它的发展模式;然而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我们应该在理解社会主义的基础上,融入中国的实际状况,全面客观地理解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根据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理论,从社会主义的定位、本质规定及其与资本主义的区别做分析,可将其判断社会主义的标准总结为三条:第一,就是达到新的高度——吸收资本主义制度的精华,除去其中的弊端,使社会制度达到一种新的高度。列宁在《伟大的创举》中提出

当代中国基本国情

第三章当代中国基本国情 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前提。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由此决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抓住一切机遇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强国富民的要求不断得到实现。 第一节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党从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对社会主义和我国国情再认识作出的科学结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基础,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一、对社会发展“急于求成”的历史反思 1、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问题的提出。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问题是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的新课题,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没有也不可能找到现成的答案。 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第一次明确地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但是,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他还没有产生在社会主义内部划分阶段的思想。列宁在十月革命后,虽然认识到在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不可能直接过渡到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中间还必须“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一系列过渡阶段”。开始产生了对社会主义社会划分阶段的思想。但是,当时的俄国还只是处于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还不可能具体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阶段划分问题,更不可能明确地加以表述并从理论上进行充分的论证。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始于前苏联20世纪30年代中期。斯大林在领导苏联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由于当时历史经验和认识上的局限性,没有深入分析苏联的国情,简单地搬用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发展“两阶段”理论,认为社会主义建成之日,就是向共产主义过渡开始之时。基于这一认识,1938年,斯大林提出苏联已经进入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并向共产主义社

2018年10月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真题及答案

2018年10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 D.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 2.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 A.政治控制 B.军事侵略 C.经济掠夺 D.文化渗透 3.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 A.长沙战役 B.北伐受挫 C.天京事变 D.安庆失守 4.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提出的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是()。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资政新篇》 D.《盛世危言》 5.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规模较大的近代军事工业是()。 A.江南制造总局 B.金陵机器局 C.马尾船政局 D.天津机器局 6.近代中国向西方派遣第一批留学生是在()。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维新时期 C.清末“新政”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7.在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是()。 A.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B.洋务派与维新派的论战 C.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D.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8.19世纪90年代,梁启超宣传变法维新主张的著作是()。 A.《新学伪经考》 B.《仁学》 C.《人类公理》

D.《变法通义》 9.1904年至1905年,为争夺在华利益而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的帝国主义国家是()。A.日本与俄国 B.美国与英国 C.英国与日本 D.美国与俄国 10.在1911年爆发的保路运动中,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的省份是()。 A.湖南 B.湖北 C.广东 D.四川 1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A.三民主义 B.新三民主义 C.新民主主义 D.社会主义 12.1928年12月,在东北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改易旗帜”的是()。 A.孙传芳 B.吴佩孚 C.张作霖 D.张学良 13.1935年,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会议是()。 A.瓦窑堡会议 B.洛川会议 C.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D.中共六届七中全会 14.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地是()。 A.四川懋功地区 B.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 C.西康甘孜地区 D.陕北吴起镇 15.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军队取得第一次重大胜利的战役是()。 A.平型关战役 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 D.昆仑关战役 16.1941年3月,在大后方抗日民主运动中诞生的民主党派是()。 A.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 B.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C.中国民主促进会 D.中国民主建国会 17.1946年2月,国民党特务破坏“庆祝政协成功大会”所制造的惨案是()。 A.五卅惨案 B.确山惨案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什么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什么? 中国的社会主义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这是中国最基本的国情。 ●面对这种国情,我们的路怎么走? 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的基本路线的具体内涵明确了: 1.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 2.出发点: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3.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 5.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6.实现途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7.制定依据: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兴国之要) 1.含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就是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 2.重要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立国之本) 1.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根本制度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性质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领导核心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思想 2.重要性: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改革开放的重要性: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1.为什么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性 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P39) ②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必须长期坚持下去,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P40) ● 怎样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①把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②在实际工作中要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间的关系。> ● 在现代化建设中,只有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才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 ● 怎样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①把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②在实际工作中要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间的关系。 ③党的基本路线要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 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 前提、保证 前提、保证 发展 改革 动力

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

4W法浅析中国的基本国情控制科学与工程高岩6151905005

目录 WHAT——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什么?有何特点?1 WHY——为什么要认清我国的基本国情?2 HOW——如何牢牢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3 WE——我国的基本国情与“我们”的关系?4

国情是一个国家的基本情况,是一个国家在一定社会历史时期内客观存在的社会经济发展总体状况,包括国家内部的自然环境资源、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基本状况和结构关系,以及国家和外部国际环境的基本联系,反映了这个国家当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直强调的“三个没有变”、“三个世所罕见”的重要判析即为现如今我国的 基本国情。 三个没有变 1.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2.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 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3. 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直强调的“三个没有变”、“三个世所罕见”的重要判析即为现如今我国的 基本国情。 三个世所罕见 1.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的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 2.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 3.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世所罕见。

1 一个中国两种制度 这里并不是指“一国两制”,而是指过去50年中国大陆形成的城乡居民的两种身份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公共服务制度和财政转移制度。 正是这“两种制度”的设计安排和延续,不仅导致了城乡居民人均收人差距日益扩大,而且也导致了城乡居民公共服务水平过于悬殊。

中国的基本国情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一、为什么要研究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二、了解和把握中国的国情理论 三、当代中国的现实国情 四、认识和把握我国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中国共产党历届中央全会主题知识 改革开放以来,通常每一届中央委员会要召开七次全体会议,也就是从一中全会到七中全会。十三大后,这项制度被写入党章: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由中央政治局召集。每年至少一次。按惯例: 一中全会:讨论党的认识问题 二中全会:讨论国家机构的人事问题 三中全会:经济建设一年后的正式演习;“大题目”,决定未来5年甚至10年的发展规划 四中全会:加强党的建设(中央军委人事调整) 五中全会:制定下一个“五年规划” 六中全会:精神文明建设 七中全会:确定下次党代会的时间,担负着“承上启下”的重任。 国情的含义: 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也指一个国家某个时期的基本情况。总的来说,一个国家的国情,最主要的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国情的构成要素: 文化教育、阶级状况、国际环境、历史特点、人口因素、自然资源、地理状况、民族构成及传统、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制度、政治制度 一、为何要研究中国国情? 历史已经证明: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之所以取得成功。社会主义建设之所以顺利发展,与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密切相关。 (历史阶段的分期应该弄清楚)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经验和教训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中国国情 1、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的中国社会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实现这一任务必须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 3、实践证明,由于没有正确认识当时的中国国情,洋务派、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都失败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的具体国情作了初步的调查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从而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先后取得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成立中国人民共和国。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随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并根据中国的国情,制定了“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成功过渡到社会主义国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