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地区地质分组

华北地区地质分组
华北地区地质分组

华北地区地质分组

一、沙河街组(Shahejie Fm)的时代属始新世。命名地点位于商河县沙河街镇华七井。由一套灰色、深灰色泥岩为主的暗色砂泥岩组成,厚度大于2000米,是主要生油岩系。自下而上分四段:四段下部为红色泥岩,中部为蓝灰色泥岩夹石膏盐岩,上部为灰色泥岩夹生物灰岩、白云岩、油页岩,含介形类Austrocypris Cyprinotus组合、腹足类Sino planorbis Lymnaea组合、轮藻Gyrogona Obtusochara组合、孢粉Eph edripites Ulmoideipites pinaceae组合。三段为深灰、灰色泥岩夹砂岩,底部为含油页岩,含介形类Huabeinia chinensis组合、腹足类Li ratina tuozhuangensis组合、轮藻Shandongochara decorosa组合、孢粉Quercoidites Ulmipollenites组合。三段和四段还含鱼类,Dipl omystus shengliensis、Knightia bohaienisis、Tungtingichthys eo canus和Clupeidae等,其生态环境可能与海水密切相关。二段为杂色砂泥岩。含介形类Camarocypris elliptica组合、腹足类Tulotomoide s Truncatus组合、轮藻Charites producta组合、孢粉Ephedripites Rutaceoipollis。一段为灰色泥岩夹油页岩、生物灰岩、白云岩。含介形类Phacocypris huiminensis组合、腹足类Bohaispira Gangetia组合、鱼类wangia yihezhuangensis、Serranidae等、孢粉Quercoidite s Liquidambarpollenites组合。是一套河湖相和海陆交互相沉积。本组与下伏孔店组为整合或假整合接触,与上覆东营组为连续沉积。

1 时代

E2-3

2 命名

华北石油勘探处田中黄等,1960年命名于省商河县的沙河街;区域地层表编写组,1978年介绍。

3 特征

以灰色泥岩为主,次为粉砂岩、细砂岩、油页岩、碳酸盐岩。是重要的含油、岩盐地层。四段以含油页岩和含石膏的灰色泥岩为主夹粉砂岩、砂砾岩;三段为一套灰色泥岩夹砂岩,含油;二段为紫红、灰绿色泥岩夹砂岩、砂砾岩,含油;一段为灰色、灰绿色泥岩夹油页岩。含介形虫及腹足类、植物、轮藻及孢粉等化石。其中产于第四段介形类为Austrocypris-Cyprinotus 组合,腹足类为Sinoplanorbis-Lymnaea 组合,轮藻 Gyrogona- Obtusochara组合;孢粉为Ephedripites-Ulmo ideipites-Pinaceae组合。三段介形类为 Huabeinia chinensis组合,腹足类为 Liratina tuozhuangensis 组合,轮藻为 Shandongochara d ecorosa组合,孢粉为Quercoidites- Ulmipollenites组合。在三段和四段鱼类化石有 Diplomystus shengliensis,Knightia bohaiensis,T ungtingichthys eocanus 和 Clupeidae 等;另在辽河油田可能相当沙3段曾发现始新世的石炭兽化石。二段介形类为Camarocypris ellipti ca 组合,腹足类Tulotomoides-Truncatus组合,轮藻为Charites pro ducta 组合,介形类化石为 Cyprinidae,孢粉为Ephedripites-Rutace oipollis。一段介形类为Phacocypris huiminensis组合,腹足类为 B ohaispira- Gangetia组合,鱼类化石为 Wangia yihezhuangensis 和Serranidae 等,孢粉为Quercoidites-Liquidambarpollenites组合。

整合或平行不整合覆于孔店组之上;整合伏于东营组之下。复合层型剖面厚1555米;区域厚1000-4000米以上。

二、东营组

地层名称(英文):Dongying Fm

地层单位编码:05-37-0139

地层地质年代:E3

命名:石油部华北石油勘探处,1961年。

层型:正层型省东营市华8井钻孔剖面。石油部华北石油勘探处,1961,华8井综合柱状图。

分布:鲁、辽、津、冀等省(市)(华北平原)。

简介

东营组属于第三纪渐新世晚期地层。分布于中北平原。岩性为紫红、棕红色及灰、灰绿色泥岩与砂岩互层,局部夹炭质泥岩、油页岩及灰岩。一般厚600—800米,最厚1000—1500米。各凹陷的边缘地带变薄或缺失。与下伏沙河街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或超覆于更老地层之上。含介形类化石:下部为Chinocythere unicuspidata-Hebinia substria gularisris组合,上部为Dongyingia inflexicostata-Dongyingia la bialicostata组合;腹足类:下部为Viviparus Xinglongtacensis组合,上部为Tianjin ospiramonostichorhysa组合;孢粉为榆粉属高含量组合:藻类:下部为Dictyo-tidium-Rugasphaera组合,上部为Conc entricysis-leiosphaeridia组合。本组在平原钻孔中可见。

3 特征

整合于沙河街组之上、不整合于馆组之下的一套砂岩、泥岩的交互沉积。上段为灰绿、灰白色砂岩及棕红色砂质泥岩,以砂岩为主;中段为灰色、棕红色泥岩、细砂岩,以泥岩为主;下段为灰白、灰绿色细砾岩、细砂岩及泥岩,以砂砾岩为主。一般上、下段颗粒较粗,中段较细。

三、馆组

Guantao Group

属于第三纪中新世地层。最初命名地点在中国馆,故名。岩性为杂色(灰白、灰绿、暗紫红等色)砂岩、泥岩为主,夹含砾砂岩、砾岩。厚79—956米。与其下伏第三系各组呈不整合接触。含介形类化石:(c andoniellaalbicans),(Candonacf,visenda)(Ilyocypris)及(Euc ypris)等;腹足类:Planorbiscf.Young-gi,Opeas,Bithynia,Gyr aulas等;轮藻:Hor-nicharalagenalis,charitesmolassica,Sphae-rochara,Parvula,Tectocharadiluviana,(charitesoliviformis)等;孢粉:组合。本组可与中国太行南段的“九龙山组及坝上的汗诺坝组相对比。本组可在钻孔中见于平原。

四、明化镇组是第三纪上新世地层。是中国平原第三系顶部的一个组以杂色砂岩、泥岩为主,两者常以互层出现,一般厚556—1100米,最大厚度为1653米。与下伏馆组呈整合接触。含介形类:(Ilyocypris-c

andonidia)组合;腹足类:(Melaniacf.saigoi,Gyraulus)(Succine a,Bithynia)等;轮藻:(Hornicharaminama),(Tectocharameriani)等;孢粉:上部为(Cu-pressaceae-Taxaceae)组合,下部为(Ulmipo l-lenites),(celtisoollenites)(Fagaceae,auer-coidites,Betul cpoliemites)等。本组可与山区的“壶流河组”相对比。

2 基本信息

地层名称:明化镇组

地层名称(英文):Minghuazhen Fm

地层单位编码:05-37-0145

地层地质年代:N2

3 命名

地层表编写组,1978年介绍。[109]。

4 特征

层型:选层型东营市华北平原济阳凹陷辛3井钻孔剖面。[55]。

特征:土黄与棕红色泥岩、砂质泥岩、灰白色砂岩。上段粒度较粗、颜色浅,含铁锰质与灰质结核,下段粒度较细、颜色深。下与馆组整合接触,上与平原组不整合接触。

分布:、、、等。

5 备考

备注:60年代初石油部建立,归于黄骅群。

同物异名:同物异名大道口组、三台子组。

五、平原组

1 中文名称

平原组

2 时代

Qh

3 命名

地质部第五石油普查勘探大队,1963年命名;增奇等,1996年介绍。

4 特征

平原组为一套棕黄色粉砂质粘土,夹各种不等粒砂层。含孢粉,腹足类,双壳类等化石。其中孢粉组合中最主要为Pinus,Quercus,Ca stanea等喜温植物,同时有Betula,Corylus等耐寒植物,反映气候由寒转暖。下段由河床相及河漫滩相或牛轭湖相;上段为近代沉积,冲积相以及湖沼相堆积。上部局部夹海相淤泥层或玄武质砂砾岩。平行不整合覆于明化镇组之上。层型剖面厚498米;区域厚120-498米。

华北地区地质调查需求分析

华北地区地质调查需求分析 华北地区地质调查需求分析 华北地区地质调查需求分析 按照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在原华北行政区划的基础上,山东和河南两省被归入华北地区,辖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内蒙古自治区(除东三盟和赤峰地区),河北、山西、山东和河南四省,作为规划、部署和实施国家地质调查工作的区域单元。辖区是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国土面积139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面积七分之一;人口3.2亿,约占全国人口四分之一;20xx年国内生产总值(GDP)32931亿元,约占全国GDP三分之一。人口密度最大、经济相对发达。首都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带均处于华北地区,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因此,研究和分析华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地质调查的需求,对于搞好地质调查规划,服务社会经济,发挥地质调查的基础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华北地区社会经济构成 尽管华北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较大,但分布不均匀。据20xx年统计年鉴(下同),京津地区(首都经济圈)的人均GDP已经超过20xx美元,北京为2696美元,天津为2165美元;山东超过1000美元,达到1143美元;其余各省依次为:河北918美元、内蒙古711美元、河南652美元、山西606美元。 华北地区的国民经济产业构成平均为:第一产业15,第二产业为48,第三产业为37,第三产业接近第二次产业,表明华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整体处于工业阶段。北京的第三产业超过第二和第一产业的总和,达到58(第一产业为4,第二产业为38),表明北京的经济发展已经初步具备了后工业经济发展阶段的特征。天津的第三产业为39,比第二产业51低12个百分点,尽管天津的第一产业较低为7,但产业构成表明,天津的经济仍然具有典型的工业阶段的特点。山东、山西、河北三省的产业构成有相似之处,第一产业在11-16之间,第二产业50-51,第三产业33-39,正处于工业化发育时期;河南与内蒙古的产业构成表明,尚处于工业经济的早期,第一产业仍然是经济构成的主要部分(23-25),而第三产业在30-35之间,接近二次产业的规模。 华北地区的采掘与原料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占华北地区国内生产值的33,表明在华北地区的工业仍然是主导产业。北京的采掘业产值仅占GDP的0.8,不足1,但是原材料工业规模仍有671亿元,说明尽管北京市已进入后工业化经济发展阶段,但带有工业阶段的色彩。河北省仍以矿业大省而著称,采掘业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达到44.23,相反,原材料工业仅为245亿元。山东、山西、河南、内蒙古、天津五省、市、区的采掘工业产值比重总体保持在6.58-9.63之间。统计数据表明,华北地区除北京以外,国民经济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无论是采掘业对资源地质储量的需求,还是原材料工业对矿产品的需求,均显示出强劲的趋势。而在这一产业链中,资源储量的增加与地质勘查呈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华北地区矿产资源对地质勘查的需求,在今后一定的时期内,不是降低的、而是增长的趋势,其中还没有考虑已建矿山资源枯竭对地质勘查的需求。 第二、华北地区资源经济分区 华北地块以及周边造山带所形成的华北地区大地构造单元格架,奠定了华北地区自然地貌的基础。以地貌单元为基础,参考资源特点、经济特征,把华北地

地质华北油田

华北油田(岔河集油田) 一、油田储层特征 二、油气藏类型 三、地层特征 冀中坳陷霸县凹陷鄚州构造带位于淀北洼槽以东、文安斜坡以西、任西洼槽以北地区。区域地层西倾,区内构造由一系列北东向、反向断裂构造带,是断裂潜山与第三系挤压构造复合迭置的断裂构造带。在断裂潜山背景上,第三系发育了一组轴向北西,雁行式排列构造,自西向东有七间房、鄚西、李庄、于庄等背斜构造。这些构造被北东向断层切割,形成诸多的断鼻、断块、端背斜圈闭,该 地区沙一下段为滨浅湖相沉积,砂体发育。沙一段、沙二段、沙三段沉积了大套深灰色泥岩

和油页岩,是主要的生油层系同时也具备了自生自储和下生上储的有利条件,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油气藏。 本地区钻遇的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平原组、明化镇组、馆陶组、东营组、沙一段、沙二上段、沙二下段、沙三段。 冀中地区低阻油层多为细粒结构及粉砂质细粒结构,含油饱和度和电阻率受泥质和粉砂 含量影响较大?表现在随粒度中值的减小束缚水饱和度增大、电阻率下降。从测井观点来看?泥质含量或细砂含量的多少将直接影响地层的自然放射性和导电性?表现为自然伽马值增大?电阻率降低?而自然电位只受泥质的影响?受砂岩颗粒大小的影响却非常小?当泥质含量增大时?表现为自然电位值显著减小。因此可通过计算自然伽马相对值(岩性系数)与自然电位相对值分析储集层岩性粗细和判别储集层性能。 四、常用录井技术 (1)定量荧光录井 定量荧光仪用紫外光作为激发光,用异丙醇或正己烷、环己烷作溶剂浸泡岩心、岩屑或井壁取心样品,激发光透过样品室后经滤光装置或分光系统进行处理,再由检测器进行检测、光电倍增管进行信号放大,最终显示出荧光波长值和荧光强度(荧光光谱)的录井方法。 定量荧光仪是在传统箱式荧光灯的基础上针对其在油气层检测方面的不足作了较大改进而研制成功的,主要应用于现场快速准确发现油气层 ?(2)钻时录井 在钻进过程中,根据钻时的变化和钻具的反应情况,分析、判断所钻地层性质和钻头磨损情况的录井方法。 1.客观因素有岩石的可钻性;钻井方式(涡轮钻比旋转钻快);钻头类型与新旧程 度;钻井参数;钻井液性能。 2.主观因素有司钻的钻井技术水平(司钻水平)和录井人员记录的准确性(录井人员 责任心)。 (3)岩屑录井 指依照地质设计,按迟到时间录取返到地面上来的岩屑,并系统地整理、加工制作、观察描述、选样分析、编制剖面综合研究,弄清楚地下地层及油气水的全部工作。 也有人称之为砂样录井或岩样录井。碳酸岩盐的基本描述:主要是成分(方解石和白云石)、含有物(硅、膏、泥、砂、生物化石)、结构(晶粒、生物碎屑、鲕、

区域地质概况

区域地质概况 一、区域地层 新安县位于华北地层豫西分区渑池—确山小区内,出露地层如下: (一)元古界 仅出露中、上元古界。 1、中元古界熊耳群(Pt2xn) 分布在曹村乡瓦村一带,区内出露面积很小,岩性为紫灰色绿色杏仁状玻璃质安山岩及辉石安山岩,厚约1000m。 2、中元古界汝阳群(Pt2xy) 主要分布在区内西北部山区,其岩性下部为灰紫色、紫红色中厚层状石英砂岩及砂质页岩、砂砾岩、砾岩;中部为薄层状石英砂岩与紫戏色页岩互层;上部为灰白色、肉红色石英砂岩夹少量绿色页岩。厚约187-394m,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3、上元古界洛峪群(Pt2ly) 仅在方山及曹村乡杨扒一带零星出露,其岩性下部为灰绿色、紫红色页岩、杂色矿质页岩、石英砂岩等;上部为灰白色、紫红色石英砂岩、海绿石砂岩等。厚140~200m,与下伏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 (二)古生界 1、寒武系(∈) 主要分布在曹村——黄河岸边及方山等地,新安城南也有出露,该系下统出露不全。 下统:岩性主要为紫红、黄绿色页岩、铝质页岩,灰黄色灰岩及泥质灰岩,底部为厚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厚32~215m,与下伏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

中统:中下部主要为鱼鲕状灰岩、泥质条带灰岩、竹叶状灰岩夹紫红、黄绿色页岩、砂质页岩、海绿石砂岩等;上部为深灰色鲕状灰岩等。厚50~650m。 2、奥陶系(O) 该系在本区缺失上、下统沉积,中经近平行分布于寒武系之东部,岩性主要为深灰色、泥质灰岩、白云灰岩及白云岩。底部有时为硅质岩、页和砂砾岩。厚42~125m,与下伏寒武系平行不整合接触。 3、石灰系(C) 该地层在本区缺失上统,中、下统,主要出露在石寺——西沃一带。厚度较小,主要岩性下部为铝土页岩、粘土岩夹泥灰岩;上部为灰黑色灰岩、燧石团块灰岩、石英砂岩、砂质粘土岩等。厚50~180m,与下伏奥陶系中统不整合接触。 4、二叠系(P) 二叠系出露于石寺镇以东畛河两岸,向北至黄河。 下统:下部为灰、深灰色砂质页岩、炭质页岩及可采煤层,底部为长石石英砂岩;上部为灰白、深灰色砂质页岩夹薄层可采煤。厚53~227m,与下伏石炭系平行不整合接触。 上统:下部为灰色及杂色粘土岩、页岩、细砂岩、石英砂岩、粉砂等。厚580~1844.7m。 (三)中生界 三叠系(T)零星出露于涧河南岸。 中下统:主要岩性为紫红色、黄绿色长石石英砂岩、紫红色钙质粉砂岩,砂质页岩、泥质页岩互层。厚322~609m,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上统:岩性上部为黄绿色、紫红色砂岩、砂质页岩夹炭质页岩,

华北地区地质分组

华北地区地质分组 一、沙河街组(Shahejie Fm)的时代属始新世。命名地点位于山东商河县沙河街镇华七井。由一套灰色、深灰色泥岩为主的暗色砂泥岩组成,厚度大于2000米,是主要生油岩系。自下而上分四段:四段下部为红色泥岩,中部为蓝灰色泥岩夹石膏盐岩,上部为灰色泥岩夹生物灰岩、白云岩、油页岩,含介形类Austrocypris Cyprinotus组合、腹足类S inoplanorbis Lymnaea组合、轮藻Gyrogona Obtusochara组合、孢粉Ep hedripites Ulmoideipites pinaceae组合。三段为深灰、灰色泥岩夹砂岩,底部为含油页岩,含介形类Huabeinia chinensis组合、腹足类Liratina t uozhuangensis组合、轮藻Shandongochara decorosa组合、孢粉Quercoi dites Ulmipollenites组合。三段和四段还含鱼类,Diplomystus shenglien sis、Knightia bohaienisis、Tungtingichthys eocanus和Clupeidae等,其生态环境可能与海水密切相关。二段为杂色砂泥岩。含介形类Camarocypr is elliptica组合、腹足类Tulotomoides Truncatus组合、轮藻Charites pr oducta组合、孢粉Ephedripites Rutaceoipollis。一段为灰色泥岩夹油页岩、生物灰岩、白云岩。含介形类Phacocypris huiminensis组合、腹足类Bohaispira Gangetia组合、鱼类wangia yihezhuangensis、Serranidae 等、孢粉Quercoidites Liquidambarpollenites组合。是一套河湖相和海陆交互相沉积。本组与下伏孔店组为整合或假整合接触,与上覆东营组为连续沉积。 1 时代 E2-3

东北地区地质构造演化

东北地区地质构造基本特征 摘要:东北地区属于古亚洲洋与滨太平洋两大构造域的构造作用叠加区。前中生代时期,其地质构造格局以南北分异为主,南部为华北陆块区,北部为兴蒙造山区,总体上以古亚洲洋构造域东部的华北与西伯利亚两大古陆、中间地块与造山褶皱带交织分布为特征。中生代以来,由于受洋-陆体制相互作用引起的地幔上隆和大陆边缘地壳减薄影响,形成北东向分布的山脉和盆地构造格局。古亚洲洋与滨太平洋构造域的发展、演化、相互作用与叠加,不但对我国大陆边缘北部地区的地壳结构构造产生重大影响,造就并控制了本区矿产资源的形成与时空配置;新构造运动制约着本区山、水和土地资源的分布,以及现代地质环境与灾害的发生与发展。 关键词:区域地质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四盟(市)地区。该区属于古亚洲洋与滨太平洋两大构造域的构造作用叠加区,其地质构造极为复杂。 前中生代南部为华北陆块(华北克拉通)区,北部为兴蒙造山区。中生代以来(主要是晚中生代以来)发育和叠加了东亚大陆边缘与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形成了呈北东-北北东向展布的巨型陆缘断裂系统、岩浆岩带和盆-山体系。 1.华北陆块区 东北地区南部的陆块区属于华北陆块区的东段,其主体分布于辽宁和吉林省的南部。根据目前的调查研究成果,可将该区进一步划分为鞍山-本溪-龙岗、辽南及辽西(晋冀古陆块)等不同的块体;鞍山-本溪-龙岗地区是我国最古老岩石出露区,具有38亿年的地质发展历史,除发育少量中太古代花岗岩以外,其主体岩石为形成于新太古代的TTG杂岩,表壳岩也较为发育。南部的辽南地块主要为新太古代的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岩石组合。在龙岗和辽南地块之间为近东西向延伸,并伴有早元古代花岗岩侵位的元古代辽河群-集安群-老岭群分布区。南部地区新元古代地层发育,显示了其在年代、岩石组合与大地构造发展历史上与北部鞍山-本溪-龙岗地块的差异。古生代地质建造主要分布在太子河-浑江一带,其地层层序与华北地块的其它地区大体可比。突出的特点是辽吉东部地区的中生代花岗岩岩浆活动极为发育,分布面积达数万平方千米,各种岩石类型齐全,并伴有大量不同规模的内生金属矿床产出。中生代火山岩局部发育,形成规模不等、展布方向不同的火山-沉积盆地。 1.1 区域地层 本区属于华北地层大区(Ⅴ)的晋、冀、鲁、豫地层区。 1.1.1 太古宇(Ar) 始太古界(>3600Ma)的地质记录仅见于冀东黄柏峪和辽宁鞍山附近白家坟地区,代表着华北陆块最古老的硅铝质地壳,但未见具有确切依据的始太古代地层。 古太古界(3600Ma~3200Ma)零星出露于辽宁鞍山地区,岩性为片麻状斜长角闪岩类、片麻状-条纹状镁铁闪石石英岩类和糜棱岩化长英质片麻岩,条带状磁铁石英岩等。 中太古界(3200Ma~2800Ma)主要分布于辽西、辽东和吉南,以大小不等的残留体分布于中、晚太古代变质深成侵入体中。岩石组合以斜长角闪岩、黑云角闪变粒岩、磁铁石英岩为主,有时出现麻粒岩和含特殊变质矿物的各种片岩;在辽西还出现大理岩。 新太古界(2800Ma~2500Ma)包括辽宁北部的红透山岩组、金风铃岩组、沈家堡子岩组以及吉林南部的夹皮沟岩群、辽西零星出露的红旗营子岩群、崇礼岩群及遵化岩群。新太古代岩石经历了绿片岩相到角闪岩相的变质作用及其相关的TTG岩套的侵入,形成了我国

山东区域地质概况

2.山东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层 山东省地层在全国地层区划中,属华北地层大区之晋冀鲁豫地层区的东南隅。根据全国三级地层区划原则,可将山东地层区分为华北平原地层分区、鲁西地层分区和鲁东地层分区3个地层分区,华北地层分区与鲁西地层分区内的地层发育特征相近,但前者以新生代地层非常发育且厚度巨大而有别于后者,他们的分界线为聊城—兰考断裂和齐河—广饶断裂。华北平原地层分区和鲁西地层分区与鲁东地层分区界线为沂沭断裂带内的安丘—莒县断裂。 山东省域内自太古宙至新生代的地层都有分布,各时代地层发育比较齐全。地表出露以中、新生代地层为主,其次为古生代地层;元古宙地层分布局限,太古宙地层零星出露。由老至新,地层出露面积逐次增大。 2.1.1 前寒武纪地层 前寒武纪地层主要包括太古宙地层、元古宙地层。 2.1.1.1太古宙地层 山东省的太古宙地层包括分布于鲁西地区的中太古代沂水岩群和新太古代泰山岩群及分布于鲁东地区的中太古代唐家庄岩群和新太古代胶东岩群。它们均呈包体状残存于太古宙—元古宙变质侵入岩体中,分布零星,其中以泰山岩群分布范围最大。 1.中太古代地层 (1)中太古代沂水岩群 沂水岩群发育于沂沭断裂带内汞丹山凸起的中部,呈岛状、透镜状、条带状等各种包体形式残存于中太古代、新太古代及古元古代变质花岗质侵入岩体中。是一套麻粒岩、含紫苏辉石斜长角闪岩、紫苏变粒岩和紫苏磁铁石英岩等的岩石组合。自下而上划分为石山官庄岩组和林家官庄岩组。岩群总厚1729m。 (2)中太古代唐家庄岩群

唐家庄岩群主要出露在莱西唐家庄和马连庄、莱阳谭格庄及栖霞鸡冠山等地,呈包体状残存于新太古代英云闪长岩体中。主要岩性为磁铁石英岩、黑云(角闪)变粒岩、磁铁紫苏斜长麻粒岩、石榴二辉麻粒岩、斜长角闪石、磁铁二辉麻粒岩等。地层可控制厚度为24m。 2.新太古代地层 (1)新太古代泰山岩群 泰山岩群是分布于鲁西地块上的新太古代变质地层单位,沂源韩旺、苍峄、东平等变质沉积型铁矿床发育在这套变质岩系中。其主要岩性为斜长角闪岩、黑云变粒岩、透闪阳起片岩、变质砾岩、石榴石英岩等。这套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孟家屯岩组、雁翎关组、山草峪组、柳杭组。泰山岩群总厚2886~4886m。 (2)新太古代胶东岩群 胶东岩群仅出露于胶北隆起范围内的栖霞观里、苏家店及招远齐山、蓬莱虎路线等地,呈大小不等的包体状“漂浮”于新太古代英云闪长岩体(栖霞超单元)内。其岩石组合为黑云变粒岩、斜长角闪岩、角闪变粒岩夹磁铁石英岩。其自下而上划分为苗家岩组、郭家庄岩组。岩群总厚度为212~274m。 2.1.1.2元古宙地层 山东省的元古宙地层包括分布于鲁东地区的古元古代荆山群、粉子山群、芝罘群和新元古代震旦纪蓬莱群、朋河石岩组及分布于鲁西地区的济宁岩群和新元古代青白口纪—震旦纪土门群。缺失中元古代地层。 1.古元古代地层 (1)古元古代荆山群 荆山群主要分布于胶北地区的莱阳荆山、旌旗山、莱西南墅、平度祝沟、明村、海阳晶山、牟平祥山及昌邑岞山和安丘赵戈庄等地。主要岩性为石榴夕线黑云片岩、大理岩、透辉岩、石墨片麻岩、长石石英岩、黑云变粒岩、麻粒岩等。自下而上划分为禄格庄组、野头组、陡崖组,每个组又可二分。其总厚 1977~2856m。 (2)古元古代粉子山群 粉子山群主要分布在莱州粉子山、平度灰埠、蓬莱金果山、福山张格庄及五莲坤山等地。主要岩性为大理岩、黑云变粒岩、透闪岩、石墨透闪岩、浅粒岩、

华北地区地质分组

华北地区地质分组

华北地区地质分组 一、沙河街组(Shahejie Fm)的时代属始新世。命名地点位于山东商河县沙河街镇华七井。由一套灰色、深灰色泥岩为主的暗色砂泥岩组成,厚度大于2000米,是主要生油岩系。自下而上分四段:四段下部为红色泥岩,中部为蓝灰色泥岩夹石膏盐岩,上部为灰色泥岩夹生物灰岩、白云岩、油页岩,含介形类Austrocypris Cyprinotus组合、腹足类Sinoplanorbis Lymnaea组合、轮藻Gyrogona Obtusochara组合、孢粉Ephedripites Ulmoideipites pinaceae组合。三段为深灰、灰色泥岩夹砂岩,底部为含油页岩,含介形类Huabeinia chinensis组合、腹足类Liratina tuozhuangensis组合、轮藻Shandongochara decoro sa组合、孢粉Quercoidites Ulmipollenites组合。三段和四段还含鱼类,Diplomystus shengliensis、Knightia bohaienisis、Tungtingic hthys eocanus和Clupeidae等,其生态环境可能与海水密切相关。二段为杂色砂泥岩。含介形类Camarocypris elliptica组合、腹足类Tu lotomoides Truncatus组合、轮藻Charites producta组合、孢粉Eph edripites Rutaceoipollis。一段为灰色泥岩夹油页岩、生物灰岩、白云岩。含介形类Phacocypris huiminensis组合、腹足类Bohaispira Gangetia组合、鱼类wangia yihezhuangensis、Serranidae等、孢粉Quercoidites Liquidambarpollenites组合。是一套河湖相和海陆交互相沉积。本组与下伏孔店组为整合或假整合接触,与上覆东营组为连续沉积。 1 时代

中国区域地质发展历史

地质构造的发展演化 中国自始太古代开始孕育陆核以来,大致可划分为古陆壳生长发展时期、古板块早期活动与中国古陆块形成时期、古板块主要活动与中国古大陆镶合时期、中生代板块活动与陆内构造时期等4个大地构造发展演化时期,特别是随着陆块的形成,于中晚元古代开始板块活动以来,出现一系列重大的地质构造事件。太古代—早元古代古陆壳生长时期 始太古代鞍山白家坟深成侵入岩的形成是我国已知最古老的构造热事件,说明华北原始陆核已开始生长,塔里木陆核也在稍晚进入孕育时期。陈台沟运动(任纪舜,1997)和迁西运动至中太古代末阜平运动,华北、塔里木也可能包括上扬子有陆核形成。这时陆壳已有一定刚度,于晚太古代五台期和早古元古代滹沱纪时已开始有大规模裂陷作用发生。此后陆壳继续生长,至早元古代末经吕梁运动中国早前寒武纪克拉通基本形成。其中华北陆块已基本固结,塔里木陆块也已初步成型。 中晚元古代古板块早期活动与中国古陆块形成时期 中晚元古代时期开始了古板块活动,经裂解-汇聚,中国古陆块基本形成,也是罗迪亚超大陆的形成时期。 四堡—晋宁期 1 中元古代早期裂谷期 华北、塔里木、扬子等早前寒武纪古克拉通离散,华北与扬子间有中元古代松树沟等蛇绿岩带发现,其间当有洋盆相隔。华夏早前寒武纪克拉通这时从扬子克拉通分离出来,出现了华南小洋盆。各克拉通内部或边缘广泛发生裂陷,华北陆块北部形成了渣尔泰-白云鄂博裂谷带,中部有太行-燕山裂谷带,南缘有汉高-熊耳裂谷带。晋冀鲁三省发育的岩墙群主要岩脉K-Ar年龄值1 680 Ma~1 775 Ma。在塔里木板块周缘如阿尔金北侧和中天山地区的中元古界为含火山岩的砂泥质复理石,均属不稳定型沉积,扬子地区在早前寒武纪古克拉通的基础上,大部分地区形成了巨厚的浊流沉积,在江南陆缘桂北、湘北有科马提岩分布。华夏克拉通北缘及闽中的陈蔡岩群,马面山岩群发育双峰式火山岩,也形成于被动陆缘或裂谷环境。

华北地区地下水资源概况

华北地区地下水资源概况 姓名:学号: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对华北缺水的水资源问题十分重视。华北大部分地区资源性缺水,历史上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了一系列的地质环境灾害,尤其是京津地区的地面沉降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地下水资源承载力不相协调调的具体表现。本文主要对华北地下水资源的状况进行了简单的概括介绍,列举了目前华北的水资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对这些问题的可行的解决方法,以及政府应执行的有效管理手段;最后,提出了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现有状况面临的危险出现的原因解决措施 地下水资源现状与问题 华北地区的水资源具有以下特点:水资源总量偏少,人均和亩均占有水量偏低;径流量年际变化大,遇连续枯水年,径流量和地下水补给量锐减,加剧了缺水严重的程度;降水量和径流量年内分配不均,4~6月已成为华北地区缺水量最严重的季节。华北地区降雨量少,且年际变化较大,使地表水资源严重不足。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地下水资源的开采与利用成为促进华北地区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华北平原地下水较为丰富,80%的降水入渗地下成为地下水,华北平原总的地下水淡水可开采量为×108 m3/a [1],不论是农田灌溉或城市供水,地下水均占主要地位。地下水是华北地区的重要供水水源,在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中,地下水占80-90%,农业用水中,地下水平均占38%左右,其中河北省占75%,山西和河南省都在50%以上。 在城市供水结构上,华北地区地下水所占份额较大,如山东省城镇工业及生活用水中地下水供水比例高达95%,在河南省17个省辖市中有14个城市地下水的供水比例超过50%。在北方17省以地下水作为主要供水水源的大中城市中,呼和浩特市的地下水是城市的唯一供水水源,而铁岭、锦州等城市的地下水的供水比例也超过80%。 华北地区的城市地下水开采强度也普遍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华北地区地下水开采程度最高,河北省高达126%,北京%,其它省(区、市)都在70%以上,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大中城市处于超采或严重超采状态,(据统计地下水的实际开采量与允许开采量之比大于1的城市已超过百余个,如山东省的淄博、烟台、潍坊等城市其地下水的实际开采量与允许开采量之比均已大于1),其中,呼和浩特是以地下水为唯一供水水源的城市,该市开采总量为18351万方/年,而该地区地下水可采资源量为9478万方/年,开采量占可采量的%,区内已严重超采。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大力开发地下水,许多农田实现井、渠双保险,机电井的数目由20世纪60年代的1 800眼猛增至1997年的700 000眼,对抗旱保收、促进农业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浅层地下水年开采量由20世纪60年代的万m3上升到20世纪70年代的万m3和1985年到1997年多年平均的1 万m3。持续的地下水过量开采导致了华北平原地下水位的下降。根据河北平原600眼浅层地下水观测井的资料分析,地下水位的平均埋深由1983年的 m下降到1993年的 m,年平均下降 m[2,3]。

2020届高三地理专题04 地质作用和地质循环(详细答案)

2020届专题04地理 测试范围:地质作用与地质循环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澳大利亚的神奇岩石是名副其实的天然奇观。它是滨海嶙峋兀立的巨大黄岗岩巨石,读图完成1—3题。 1.嶙峋兀立的花岗岩居岩的主要岩石类型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嶙峋兀立的花岗巨岩的成因是() A.变质作用 B.溶蚀作用 C.岩浆活动 D.风化作用 3.嶙峋兀立的花岗巨岩形成主要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 A.岩浆侵入—地壳上升—海浪侵蚀 B.地壳上升—岩浆喷发—海浪侵蚀 C.板块运动—地壳上升—海浪侵蚀 D.岩浆侵入—地壳上升—风力侵蚀 读图,回答4—6题。 4.凤凰山、仙人冲、元宝山的地质构造是() A.向斜、背斜、向斜 B.断层、背斜、向斜 C.断层、向斜、背斜 D.背斜、向斜、背斜 5.仙人冲处地貌形态形成的正确原因是() A.槽部受到张力,不易受侵蚀 B.槽部受到挤压,岩石比较坚硬 C.顶部受到张力作用,易受侵蚀 D.岩石比较坚硬,易发生上下移动 6.关于图中所在地区正确规划利用的是() A.在凤凰山上进行天然气的勘探 B.在龙潭肖处一定不能建设水库 C.仙人冲处一定是良好储煤炭处 D.在元宝山中进行水资源的勘探 排石位于辽宁大连瓦房店骆驼山海滨森林公园东部岬角处,有一排礁石伸向海中,故名排石,下图为该景区著名景点。读图完成7—8题。

7.据图判断图示岩石类型属于()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8.图示地貌形成的原因可能是() A.风化和风力侵蚀 B.风化和流水侵蚀 C.风化和海浪侵蚀 D.风化和冰川侵蚀 下图为某地“沿110°E南北向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9—10题。 9.该地质剖面的特点是() A.黄河至洛河之间为背斜 B.黄河至洛河之间是受到强大挤压力而成 C.北山为背斜山 D.渭河是在向斜处发育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剖面黄河至渭河段总体地势南高北低 B.花岗岩体中能发现岩石 C.北山和秦岭岩层的成因不一样 D.图示区域地貌特征主要是风力侵蚀形成 某一研究时刻的水面线与河底线包围的面积称过水断面。读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P表示() A.水流搬运 B.河床风化 C.水流沉积 D.河床沉积 10.流水作用与过水断面之间的关系是()

中国区域构造简况——华北区域地质构造

中国区域地质概论 中国的起源来自于古陆核的形成、发展以及演化至今天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大地。46亿年前,地球由原始的太阳星云分馏、坍缩、凝聚而形成,大约37亿年前,华北古陆出现,成为中国最早形成的大陆,也是中华大地的根基。 中国现代大陆,是由几个主要陆核经过漫长地质时期的发展、演化、拼接和改造后完成的。晚元古代早期以前主要为陆核陆块发展阶段,晚元古代后期至中生代初期主要为陆缘发展阶段,中生代中后期至新生代主要为陆内发展阶段。中国大陆第一次拼接发生于晚元古代中期,其结果导致塔里木陆块与华北陆块拼接,并与扬子陆块和华夏陆块汇合形成原始中国古陆;第二次拼接发生于晚古生代后期,其结果导致西伯利亚板块南缘与塔里木——华北板块北缘连为一体;第三次拼接发生于中生代早期,其结果导致塔里木——华北板块南缘与华南板块北缘以及华南板块西缘与藏滇板块北缘连在一起;第四次拼接发生于新生代早期,其结果导致印度板块北缘与藏滇板块南缘连为一体,至此,作为统一的中国大陆形成。 大地构造演化的今天,中国各地具有不同的地质构造特征和发展演化历史,分区论述这五个不同地区: 1 天山——兴安地区 天山——兴安地区呈近东西向分布,北以俄罗斯、蒙古、哈萨克、吉尔吉斯和塔吉克为界,南以乌恰断裂库尔勒断裂、阿拉善北缘断裂以及华北陆块北缘断裂为界,区内除几个稳定的微型陆块外,大部分属晚元古代以后不同构造期的的陆缘活动带,此说明该地区为塔里木——华北陆块在晋宁运动后的扩张表现。 地层简况 本区自晚太古界至新生代各时期地层都有发育,沉积类型齐全,以活动和过度型为主;上太古界主要为深变质岩;元古界主要为中浅变质岩与未变质地层,下古生界出露面积较小,层序齐全;寒武系主要为半深海及浅海夏理石、砂泥质岩;奥陶系分布较普遍,为深海的泥砂质岩、碳酸盐岩组合,伴有基性——酸性火山岩及其碎屑岩;志留系主要为浅海——半深海的泥沙质复理石及碳酸盐组合;上古生界分布广泛,沉积类型复杂,以准格尔——天山地区出露层序最全;泥盆系属半深海泥质岩、碎屑岩、碳酸盐岩组合,伴有火山岩,分布涉及全区,以准噶尔——北天山发育最好,以火山岩为主,三统俱全;石炭系包括海相和陆相沉积,后者分布局限;二叠系,下统由厚度巨大的浅海相及海陆交替想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