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象征主义

象征象征主义
象征象征主义

象征,是诗歌写作中一种主要的表现手法。“象征”这个词,最早出现于古希腊文字之中,原意是指一剖为二各执其半的木制信物。而作为一种诗歌艺术的表现手法,很早就有应用。象征,就是用意象来代表抽象的理念或情感,以求达到传神的艺术效果的一种诗歌写作的表现手法。

象征主义,则是特指诗歌史上一种主要思潮和第一个现代诗歌流派。

象征主义出现于19世纪70年代,兴盛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世界诗歌史上,以前占主导地位的流派不外乎是浪漫主义(强调主观想象力的发挥)和现实主义(对客观现实的摹仿与批判)两大流派。19世纪50年代前后出现的象征主义诗派一露端倪,就以其对诗本体探索所达到的深度,诗美所闪射出来的富有艺术魅力的光华而被注目,以至于迅速发展成能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浪漫主义分庭抗礼的规模巨大、影响广泛的诗歌潮流。20世纪以后的诗歌流派,不论是超现实主义、意象主义也好,未来主义、达达主义等诗派也好,大多都是象征主义的衍蜕或分支。象征主义的出现和崛起,是与19世纪末欧洲文艺界当时普遍存在的危机意识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带来的传统价值观念的崩溃,有直接关系的。巴黎公社的失败,世界大战的爆发,使人感到前景黯淡渺茫,一些激进知识分子便转向诗本体的探索与实验以图心灵的解脱。象征主义的大本营在法国,以魏尔伦、兰波、马拉美三大诗人为代表。他们的诗作在19世纪70年代末已具有象征主义明显的特征,但未引起普遍关注。直至1884-1885年间,魏尔伦编著《被诅咒的诗人们》,宣传了一大批新诗人,象征派诗人在社会上才有了一定影响,而《象征派宣言》1886年于《费加罗报》上的发表,才标志着象征主义诗派的诞生。象征主义的主要特征有三:一是强调诗歌是心灵与宇宙精神的契合———诗中的客体,不是客观事物的模仿,而是主体意识投射而成的象征性意象,是主观世界的客观化、客观世界的主观化;二是象征、暗示取代直接抒情与陈述———诗语言的不确定性和扩散性,使诗的张力大大加强;三是强调通感联觉———使诗与音乐和非理性相融相通。

从象征主义的主要特征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主客体的契合,还是改变直抒方式,通感联觉,其主线和关键就是象征。象征是融连其间的桥梁和纽带。象征,这一表现手法和技巧,在新诗写作中的重要性自是不说而知了。

但丁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期最初一位诗人。

这句话准确地指出了但丁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但丁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是由他创作的《神曲》决定的。《神曲》是中世纪文化的总结,又表现了新时代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为资产阶级文艺复兴开辟了道路。作为对中古文化概括性的总结,《神曲》反映了中世纪基督教的神学观念及贵族阶级的政治理想,在创作手法上也未能突破中世纪文学的表现方法;作为透露着人文主义思想曙光的作品,《神曲》表现了鲜明的反封建、反教会的倾向,歌颂了人的伟大,肯定了世俗爱情,赞美古希腊、罗马文化,表现了新兴市民阶级的思想情绪。《神曲》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从中世纪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政治、哲学、文化、宗教等各方面的情况。在创作方法和表现形式上,既表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现实主义方法的萌芽,又开了近代小说的先河,并为意大利民族语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此,但丁是欧洲文学史上具有承上启下意义的作家。

诗人虽然按照宗教观念把弗兰采斯加和保禄这一对恋人罚入了地狱,但是,却把他们的爱情故事写得凄婉动人。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大胆地追求爱情,在冥冥阴界,他们的灵魂在凄风冷雨中飘来荡去,永不分离。诗人目睹这对为爱情而死的亡魂。听了他们的爱情悲剧“昏倒在地,好像断了气一般。”这充分表现出,诗人并不把现实生活和幸福看成罪恶,相反,却讴歌和肯定了真诚的爱情。这是对中世纪禁锢人们思想的禁欲主义的有力的批判,表现出了进步的人文主义新思想。

《神曲》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富有新旧交替时代的特点。首先,它具有明显的新文学的特点。(1)表现出文艺复兴时期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它以幻想的冥世三界旅行为框架,却鲜明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如党派之争、统治者的暴政、买卖圣职的教皇们的罪行、意大利的混乱和灾难等等。(2)勾画了多姿多彩的具有现实性的人物形象。但丁所写的人,无论是当时确有的真人,还是历史人物或虚构人物,都能赋予他们外形、动作或表情上的某一特征,使其成为具有概括意义的典型,如弗兰采斯加和保禄。(3)采用了丰富、生动的民族化语言,从而打破了当时写作只能用拉丁语的戒律,首创性地运用了民族语言:意大利语创作,使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更紧密地联系起来,有利于民族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同时还以意大利民族中的一种格律为基础,构成了每段三行的连锁韵律。这些民族特色,是《神曲》作为近代文学先声的重要特征。《神曲》在艺术上也有明显的旧时代的印痕。(1)采用了中古梦幻文学的游行方法,充满了象征、寓意。(2)严密而完整的结构也带有中世纪

意识的特点,以三、九、十这些在中世纪人们心目中具有神秘意义的数字来结构全篇,带有明显的宗教神秘色彩。

《神曲》在中世纪最先广泛地反映了时代生活,透露出新的人文主义思想萌芽,具有划时代意义。但它又受基督教观点的支配,呈现出中世纪文学作品的特点。因此,它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新旧两种思想的矛盾,具有两重性。第一,批判教会教皇。但丁在《神曲》中痛斥罗马教皇干预政治,造成混乱。如《地狱篇》第十九歌中,指出他们一伙“把金银当作上帝”,揭露他们胡作非为的丑恶嘴脸和口是心非的伪善本质,把教皇尼古拉斯三世放在地狱深处受罪。第二,肯定人的现实生活,赞美人的智慧和才能,反对蒙昧主义。第三,肯定世俗的爱情,批判禁欲主义,如对弗兰采斯加和保禄爱情的肯定。第四,深切关怀祖国的命运和前途,表达了统一意大利的愿望和要求。综上所述,《神曲》中反封建、反教会的倾向是主要的,然而,也有神学观念和中世纪的偏见。首先,但丁虽然揭露教会的罪恶,但他不全面反对宗教和教会,甚至把神学放在理性之上,认为理性的力量是微弱无力的。其次,肯定现世生活,又把它当作来世生活的准备。第三,尽管同情不幸的情人,又以贪色罪让他们在地狱里受惩罚。最后,把统一祖国的希望寄托在外国皇帝身上。

《神曲》作为中世纪文化的总结和新文化的最初萌芽,不可避免地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带有两重性。如作者有力地抨击教会的腐败、教皇、僧侣的黑暗,但并不否定宗教本身,书中充满了宗教神学说教;诗人同情男女青年的爱情婚姻自由,宣扬现世幸福,但又不能摆脱禁欲主义的桎梏,把一对情侣作为贪色者置于地狱中受苦;诗人强烈地谴责专制暴虐的君主,批判卖国赋、分裂者的罪恶行径,但又把统一意大利的希望寄托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身上,流露出明显的贵族偏见;诗人推崇古代文化,讴歌人的理性、智慧和知识,但又把自己敬重的古代文化大师荷马等人放在地狱的候判所里等待上帝的裁判。诗人在艺术上大胆创新充分运用现实主义手法,深刻揭露现实生活中的黑暗丑恶,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辉,但又因袭了教会文学常用的梦幻、象征、寓意等陈旧形式,使作品蒙上一层神秘主义色彩。《神曲》中思想和艺术上的两重性,反映出但丁的人文主义新思想萌芽和封建社会的思想体系之间的矛盾。这种新旧思想的矛盾,正是但丁作为中世纪的终结和新时代的开端这一过渡性的伟大诗人的特点。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CAD常用命令汇总及详解

CAD中有哪些命令?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几类。一类是绘图类,二类是编辑类,三类是设置类,四类是其它类,包括标注、视图等。我们依次分析。 第一类,绘图类。常用的命令有: Line 直线 Xline 构造线 mline 双线 pline 多义线 rectang 矩形 arc 圆弧 circle 圆 hatch 填充 boundary 边界 block 定义块 insert 插入快 第二类,编辑类。常用的命令有: Matchprop 特性匹配 Hatchedit 填充图案编辑 Pedit 多义线编辑 Erase 擦除 Copy 拷贝 Mirror 镜像 Offset 平移 Array 阵列 Move 移动 Rotate 旋转 Scale 缩放 Stretch 拉伸 Lengthen 拉长 Trim 裁减 Extend 延伸 Break 打断 Fillet 倒圆角 Explode 炸裂 Align 对齐 Properties 属性

绘图工具栏: 直线(L):全称(line) 在屏幕上指定两点可画出一条直线。也可用相对坐标 或者在正交模式打开的情况下,直接给实际距离鼠标拖动来控制方向 构造线(XL):全称(xline) H为水平V为垂直O为偏移A为角度B为等分一个角度。 多段线(PL):全称(pline) 首先在屏幕上指定一点,然后有相应提示: 指定下一个点或[圆弧(A)/半宽(H)/长度(L)/放弃(U)/宽度(W)]。可根据需要来设置。 其中“圆弧”指定宽度可画任意角度圆弧;“半宽”指多段线的一半宽度,即如要高线宽为10,则5;“长度”给相应的值,则画出相应长度的多段线;“放弃”指放弃一次操作;“宽度”指多段线的宽度 多边形(pol):全称(polygon) 所绘制多边形为正多边形,边数可以自己设 E:根据边绘制多边形也可根据圆的半径利用外切和内接来画正多边形 矩形(REC):全称(rectang) 点击矩形工具后出现下列提示: 指定第一个角点或[倒角(C)/标高(E)/圆角(F)/厚度(T)/宽度(W)] 其中“倒角”是将90度直角的两条边割去一点。变成一个斜角。“标高”是空间上的意义可以在三视图当中展现出来,标高是相对的;“圆角”:即是将四个直角边倒成半径为X的圆角;“厚度”:空间上的意义,可在Z轴上表现出来“宽度”:平面空间的概念,指矩形四边的宽度。 圆弧(ARC或A):默认为3点画圆弧,成弧方向为逆时针,画优弧半径给负值。绘图菜单中有如下选项: 起点、圆心、端点; 起点、圆心、角度; 起点、圆心、长度; 起点、端点、角度; 起点、端点、方向; 起点、端点、半径; 圆心、起点、端点; 圆心、起点、角度; 圆心、起点、长度;

谈白鲸中的象征主义

安徽农业大学 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谈《白鲸》中象征主义运用 姓名学号 学院专业 指导教师职称 中国·合肥 二零壹壹年五月

On The Use of Symbolism in Moby Dick Thesis submitted to the faculty of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Bachelor of Arts By: Supervisor: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AU May 2011

Acknowledgements I have eternal gratitude to Ma Wen, my thesis supervisor, for her/his inestimable help and valuable instruction, and to Professor Xu Y oujiang for his insightful lectures, which inspire me to compose this dissertation. I also thank those who help me in course of the writing and whose names I can’t list here one by one. Finally, I would also like to acknowledge the continuing support and kindness from my parents. Without their love, I could never have gone this far.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1、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是17世纪欧洲的主要文学思潮,形成和繁荣于法国,随后波及其他国家。古典主义从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汲取艺术形式和题材。尊重王权,崇尚理性。有一套严格的艺术规范和标准。明确主张语言准确、精炼、华丽、典雅,表现出较多的宫廷趣味。人物塑造类型化。以法国的拉辛、高乃依、莫里哀为代表。 2、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是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一种文艺思潮。浪漫主义在政治上抨击封建制度或者资本主义的罪恶现象。在艺术上强调个人情感的自由抒发,有强烈的主观性。重视丑的美学价值,惯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忧郁感伤的情调为浪漫派作家喜好。以法国的雨果、乔治·桑,德国的歌德、席勒和英国的拜伦、雪莱为代表。 3、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法国、英国等地出现的文学思潮,以后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现实主义把文学作为分析与研究社会的手段,把广阔真实的反映时代的风俗史作为文学创作的最高理想,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现实主义文学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地反应生活。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内倾性与外倾性两种倾向。以法国的巴尔扎克、司汤达,英国的狄更斯,俄国的果戈里、托尔斯泰为代表。 4、象征主义:象征主义是现代主义文学产生时间最早、影响最大、波及面最广的一个文学流派。在西欧文学史上,19世纪后期的象征主义称为前期象征主义,以与20世纪的象征主义相区别。诗人让·莫雷亚斯在《费加罗报》上发表的一篇《象征主义宣言》标志象征主义流派的诞生。象征主义注重挖掘人的内心世界,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是虚幻而痛苦的,只有隐匿在背后的内在的世界才是真实的,运用暗示、通感和象征的手法来隐喻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前期象征主义以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和美国诗人爱伦·坡为代表。后期象征主义以英国的艾略特为代表。 5、自然主义:自然主义是19世纪中后期出现在法国的一种创作倾向。着重描写现实生活的个别现象和琐碎细节,追求事物的外在真实,并企图用自然科学规律特别是生物学规律解释人和社会。擅长描写群众场面,注重群体的写照,逐渐忽略典型的创造,或者说只追求人物的气质特点和变态心理。开始淡化情节,不去追求戏剧性的曲折变化,主张按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反映现实。以龚古尔兄弟、左拉为代表。 6、唯美主义:唯美主义是19世纪中后期出现的一种创作倾向。追求单纯的美感,认为艺术与政治、道德、功利无关,它超脱一切利害关系,其口号是“为艺术而艺术”。提出艺术是心灵的故乡,艺术高于一切。艺术超然于现世,生活应该模仿艺术。以英国的小说家、剧作家、诗人王尔德为代表。 7、迷惘的一代:“迷惘的一代”是出现于一战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它是对战后一代美国青年厌恶、恐惧战争,却又找不到出路而痛苦迷惘的集中反映。通过小说描述战争对他们的残害,表现出一种迷惘、彷徨、失望的情绪。语言上具有简约主义和口语化倾向。形式上勇于创新。以海明威、福克纳为代表。 8、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产生于德国,而后蔓延到欧美各国的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其诗歌主题多为厌恶都市的喧嚣,或暴露大城市的混乱、堕落和罪恶,充满了隐逸的伤感情绪或“对普通人性”的赞扬。不重视细节描写,善于直接表现人物的心灵体验,展现内在的生命冲动。表现主义大量通过主观幻觉、梦境和错觉,以及扭曲变形等手法来表现生活。在语言风格上,常常表现出一种冷漠旁观和平淡冷静的客观态度。以奥地利的卡夫卡和美国的奥尼尔为代表。 9、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流行于英、法、美等国的一种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内容上不重视描摹客观世界,而以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为主,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和结构方法,用心理逻辑去组织故事。在创作技巧上,大量运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和象征暗示的手法,情节淡化。以英国的乔伊斯、伍尔夫,美国的福克纳法国的普鲁斯特为代表。

浅析黑格尔美学

浅析黑格尔美学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的美学(即艺术哲学)是他的哲学体系圆圈上的一段弧,它就是一个以“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为中心的美学体系。正是这个“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中心命题,在客观唯心主义的绝对理念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把理性与感性,内容与形式,主体与客体,理想与现实统一起来了。 黑格尔充分地吸收前人的美学研究成果,并以他丰厚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为基础,经过严密而辩证的论述,最后精辟地总结出他的美学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简明又完整的概括,证明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美学深化了对于美的本质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时代的高峰,具有科学的里程碑意义。尽管黑格尔的美学体系同他的哲学体系一样,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可是他在论证美的本质问题时,却能坚持以人为核心的理论界定,深刻地揭示出人与对象、主体与客体、理性与感性、内容与形式等等之间辩证而统一的关系,为我们认识什么是美、怎样去创造美,提供了巨大的启示空间。 黑格尔浓缩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定义,虽说看似简单的一个判断,可是它里面却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具有很高价值的思想和智慧,同时又显示了它的内容根基特别深厚。认清

这一问题首先应对黑格尔的理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黑格尔指出:“一般说来,理念不是别的,就是概念,概念所代表的实在,以及这二者的统一。”黑格尔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先于它而存在的概念生发出来的,事物的存在是概念显现自身于事物的活动,是概念的自我实现。当概念出现于实在里并且与实在结成统一体时概念就成为了理念。黑格尔的理念是具体的概念与实在的统一,是主观理解的,同时也是客观存在的。黑格尔这一定义的三个来源首先,这一定义来自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黑格尔认为由概念生发出外在的自然界,而自然界是概念的异化。理念才是概念与实在的统一。理念是绝对精神,绝对精神的初级阶段就是艺术,就是美。因此,黑格尔的美其实就是他哲学体系的一个发展阶段。其次,这一定义来自于黑格尔对于艺术的研究,是他经验的积累。虽然黑格尔不是一个艺术家,没有直接从事艺术实践活动,但他对于艺术问题进行了哲学思考、研究,把艺术的特点归纳以后总结出美的定义。第三,这一定义也来源于黑格尔以前的或同时代的德国古典美学。黑格尔的理论受到了康德、席勒、谢林的很大影响。 黑格尔美的概念的全部含义,概言之就是理念的感性化,感性形式的心灵化。(艺术)美是多种矛盾对立面的统一体,具有十分丰富的辩证法内容。第一,美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美的本质只是在感性形态下作为一个事物而出现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背景分析

1843《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背景分析 背景分析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青年时期未完成的政治哲学残篇,写于1843,该手稿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阐述国家问题的部分作了全面的批判性分析。《批判》一书其中部分遗失,“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个标题是1927年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首次发表的时候加上去的。 、人物简介黑格尔(1770-1831)全名: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德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政治思想是德国国家哲 学和法哲学最系统、最丰富、最完整的的表现。 黑格尔思想前后也不是一致的。 (1)青年时期的黑格尔在法国的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推崇理性,主张人权, 他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制度的黑暗,渴望德意志民族和国家的统一于兴盛,对当时德国的四分五裂表示不满和悲愤。 (2)晚年的黑格尔思想逐渐趋于保守,在继续主张改革和进步精神的同时,极力论证普鲁 士专制制度的合理性,赞美普鲁士王国。 二、社会历史背景 (1 )德国社会状况: 19世纪初期,德国仍然是一个经济落后,政治分裂的封建国家。 经济上,长期的战争和封建割据,资本主义发展缓慢。政治上,众多的公国,自由城市,独立王国,诸侯

国,皇室领地等构成了德意志帝国,但是帝国皇帝并未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封建势力依然庞大。 (2)思想状况: 随着普鲁士王国在君主立宪制度下实力日趋强大,众多的德国人将统一的希望寄托在普 鲁士王国的强盛方面。黑格尔就是其中一位。 19世纪,英法正在开展工业革命,深受工业革命影响,德国的工业也日益发展,市民社会逐渐形成,并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对传统的王权产生了一定的冲击,需要新的政治理论 给予说明和协调。 (3)黑格尔《原理》形成背景: 恰好马丁?路德倡导的宗教改革,则赋予德国思想界以解放和革命的因素。 正是在此背景下,黑格尔在沿袭唯心主义思想的同时,又发展了辨证的思维一一即看到 事物存在的同时,也看到了它必将消亡的一面。 在此思想指导下,黑格尔对普鲁士的君主立宪制度进行了哲学的批判和认识,写作了《法哲学原理》(philosophy of right)(1821年)。一方面,他力图证明普鲁士君主立宪制度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辨证的思维又赋予他这种哲学论证以某种程度的革命性。

ORACLE SQLPLUS 常用命令及解释

Oracle SQLPlus常用命令及解释 1.@ 执行位于指定脚本中的SQLPlus语句。可以从本地文件系统或Web服务器中调用脚本。可以为脚本中的变量传递值。在iSQL*Plus中只能从Web服务器中调用脚本。 2.@@ 执行位于指定脚本中的SQL*Plus语句。这个命令和@(“at”符号)命令功能差不多。在执行嵌套的命令文件时它很有用,因为它会在与调用它的命令文件相同的路径或url中查找指定的命令文件。在iSQL*Plus中只支持url形式。 3./ 执行保存在SQL缓冲区中的最近执行的SQL命令或PL/SQL块。在SQL*Plus命令行中,可在命令提示符或行号提示符使用斜线(/)。也可在iSQL*Plus的输入区中使用斜线(/)。斜线不会列出要执行的命令。 4.ACCEPT 可以修改既有变量,也可定义一个新变量并等待用户输入初始值,读取一行输入并保存到给出的用户变量中。ACCEPT在iSQL*Plus中不可用。 5.APPEND 把指定文本添加到SQL缓冲区中当前行的后面。如果text的最前面包含一个空格可在APPEND和text间输入两个空格。如果text的最后是一个分号,可在命令结尾输入两个分号(SQL*Plus会把单个的分号解释为一个命令结束符)。APPEND 在iSQL*Plus中不可用。 6.ARCHIVE LOG 查看和管理归档信息。启动或停止自动归档联机重做日志,手工(显示地)归档指定的重做日志,或者显示重做日志文件的信息。 7.ATTRIBUTE 为对象类型列的给定属性指定其显示特性,或者列出单个属性或所有属性的当前显示特性。 8.BREAK 分开重复列。指定报表中格式发生更改的位置和要执行的格式化动作(例如,在列值每次发生变化时跳过一行)。只输入BREAK而不包含任何子句可列出当前的BREAK定义。 9.BTITLE 在每个报表页的底部放置一个标题并对其格式化,或者列出当前BTITLE定义。

1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

008填空题 (1)前期象征主义主要指19世纪后半叶产生于法国的诗歌流派,代表人物有波德莱尔、魏尔兰、兰波和马拉美。波德莱尔的十四行诗《应和》首次提出“应和”论,该诗被誉为“象征主义的宪章”。 (2)保尔·瓦莱里的象征主义诗论以“音乐化”为核心。主要著作:《尤帕利诺斯》《灵魂与舞蹈》《文学杂集》 (3)亚瑟·西蒙斯是法国象征主义在英国的主要传播者,其《象征主义文学运动》一书是英国第一部较全面介绍法国象征主义文学的论著。 (4)叶芝把象征分为感情的象征和理性的象征两大类。主要著作:《诗歌的象征主义》《论文与序言》《探索集》《评论选》 (5)意象主义诗论于20世纪初叶提出,标志是庞德提出“意象主义宣言”的诗歌创作三原则。主要著作:《严肃的艺术家》《罗曼司精神》《怎样阅读》《阅读ABC》等。 (6)意象主义诗论家休姆的主要著作:《沉思录》、《沉思续集》;他还是英美新批评派的先驱人物。其1915年的《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一文宣告了浪漫主义时代的终结和新古典主义时代的来临,透露了新批评反对浪漫主义的信息,同时也为新批评派奠定下了理论基调。009保尔·瓦莱里的象征主义诗论是什么? (1)“象征主义精神”: ①象征主义追求高于现实世界的丰富心灵世界及其内在生命力。 ②象征主义追求一种“创造读者”的自由的艺术创新。 ③象征主义高度重视个性,人之为人的独特性,力图重建个体的精神史。 (2)瓦莱里的“音乐化”理论: ①象征主义诗歌的本质就在于使诗歌这种语言艺术“音乐化”。 ②音乐化是指诗歌的语词关系在读者欣赏时引起的一种和谐的整体感觉效果。 ③音乐化还指诗情世界同梦幻世界有某种内在的联系,还包括诗歌语言的音乐化。 (3)瓦莱里十分重视抽象思维和理性: ①瓦莱里强调诗人应有抽象思维能力。 ②抽象思维在诗歌创作中有两个重要作用: 一是抽象思维作为诗人的哲学在创作活动中起作用,这是诗歌的象征意味和哲理内涵的来源; 二是诗歌的构思过程需要抽象思维的介入和冷静的理性思考。 ③瓦莱里强调诗歌应追求超越个人的无限、普遍的价值。 (4)评价:瓦莱里的音乐化象征主义诗论比前期象征主义诗论更为深刻和精细,也克服了其前辈和同辈诗论中的神秘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倾向,从而把象征主义诗论推进到一个新阶段。010威廉·巴特勒·叶芝的象征主义诗论是什么?

浅析黑格尔的悲剧理论

浅析黑格尔的悲剧理论 摘要: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是他关于对立面的统一或否定之否定的更为广泛的哲学原理一个特殊的应用。“伦理实体冲突论”和“永恒正义”是黑格尔悲剧理论的两个重要观点。本文以英国著名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1]为例,浅析黑格尔悲剧理论在小说主人翁身上的应用与表现。 关键词:黑格尔悲剧理论《呼啸山庄》悲剧人物 引言 在西方美学史上,亚理士多德奠定了经典的悲剧理论,对悲剧的情节,人物,效果等方面作出了相对准确和完整的解释。在他之后,虽然有很多学者也对悲剧理论作出过某一方面的阐述,但大多没有突破亚理士多德的理论框架。直到黑格尔哲学思想的出现,他对悲剧理论运用辨证的方面加以阐述,强调了“冲突论”和“永恒正义”的观点,对悲剧理论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的突破。 1、黑格尔悲剧理论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黑格尔的悲剧理论主要体现在:他提出悲剧本质的“冲突说”,黑格尔第一个将辨证法应用于悲剧批评,把悲剧看成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辨证过程。他认为矛盾冲突是悲剧的基础,是悲剧的推动力量[2]。他接着提出了悲剧冲突的类型,一种是由于客观条件产生的冲突,如自然原因,亲属关系,阶级地位等外在因素的冲突;另一种是心灵的冲突,黑格尔认为是理想的冲突[3]。 黑格尔在他的悲剧理论中还提出,悲剧的结局是“永恒的正义”或“永恒的公理”取得的胜利。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悲剧所产生的心理效果不只是亚理士多德所说的“怜悯和恐惧”,而是愉快和振奋[4]。 2、《呼啸山庄》主要人物情节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著名的一部小说,故事发生在英国北部约克郡偏僻荒原上的一座终日狂风呼啸的山庄。呼啸山庄的主人恩肖先生从利物浦领回一个无家可归的弃儿,给他取名希斯克利夫,并待他如同亲生,却引起了儿子辛德雷的强烈不满和嫉妒,而女儿凯瑟琳与这个皮肤黝黑一身野气的孩子很快成了形影相随的伙伴。恩肖先生死后,希斯克利夫失去了保护,辛德雷少爷待他如同奴仆,并禁止妹妹与其玩耍。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孩提时的友谊不知不觉中已发展成真挚的爱情。相似的个性,相同的生活趣味和反抗目标,使他们互以对方的生存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但是在等级分明的社会里,凯瑟琳却难以嫁给希斯克利夫。当她做出天真的决定,答应嫁给画眉山庄的阔少,温文尔雅的林顿时,希斯克利夫突然失踪了。当晚,凯瑟琳站在狂风暴雨中大哭了一夜,重病一场,为日后的精神崩溃留下了隐患。三年后,希斯克利夫重新出现,已变成一个富人,他对凯瑟琳的爱情由于压抑和扭曲,其中夹杂着苦涩的恨与仇。这时已经是林顿

双城记中的象征主义

1 对《双城记》中象征手法的再诠释王沁(常熟理工学院,江苏常熟21 5500) 摘要:《双城记》一直以来被视为一部关于爱情与自我牺牲的历史小说,隐含了作者失败的婚姻和被往事困扰的沮丧。而小说中的三个主要人物:曼奈特医生,查尔斯〃达尼和西尼〃卡顿则反映了这一悲观失望的情绪。然而尽管小说的基调较阴郁,苦难与悲伤却不是小说的主旨。在黯淡的表象之下蕴涵的是狄更斯对人类超越自身限制,打破精神桎梏的坚定信念。通过分析三人充满苦难挣扎的生命历程及与作者本人生活的对照来阐释小说中表现的乐观精神和进步思想。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Symbolism in A Tale of Two Cities WANG Qin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 Shu 215500,China) Abstract: A t ale of Two Cit ies has long been viewed as a hist orical novel about love and self- sacrifice, which implies t he wr it er’s unsuccessful marriage and his frust rat ion of being haunt ed by t he past . The t hree maj or charact ers-Dr. Manet t e, Charles Darney and Sydney Cart on-indirect ly reflect t his

pessimist ic depression. Thought he novel does have a gloomy t int , sadness and pain should not be deemed as t he mainst ream of ATale of Two Cit ies. Through it s bleak shell is a firm belief in man’s st rengt h of t ranscending his limit at ions and breaking t hrough his ment al prisons or t he human bondage. This paper, t hrough an analysis of t he t hree main charact ers’painful experiences as well as a comparison wit h Dickens’s personal life, at t empt s t o set fort h t he opt imist ic spirit and posit ive at t it udes t owards life. 2 《双城记》中的象征艺术探析廖衡(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双城记》是查尔斯〃狄更斯大量运用象征手法的杰作。小说中的自然景观、颜色色彩、声音和人物动作都被有选择地赋予了象征意义,成为表现小说主题的喻象。本文选取小说中的主要意象,探讨其象征意蕴以及狄更斯是如何运用这些象征来深化主 题的。 3 谈《双城记》中人物的象征意义马莹 ( 陕西师

论《红楼梦》的象征主义(一)

论《红楼梦》的象征主义(一) 近二十年来,对《红楼梦》各种具体写作手法进行研究的论着并不太少,但是专门从宏观创作方法即“主义”的角度作探讨的却凤毛麟角。而这个问题恰恰是从创作论认识这部伟大小说的辉煌成就,将它的宝贵艺术经验运用于指导当代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关键。只有真正从“主义”上把握住,我们才可能不仅将《红楼梦》作为艺术审美对象,而且作为一个艺术再生产的力量源泉,开发其无比宏富的艺术生产力。我在《红楼梦艺术魅力》一书中指出,“说《红楼梦》是现实主义巨著无疑是正确的”,问题是“现实主义远远不能涵盖其创作方法的全部”,“浪漫主义似乎也还不能概括其余的一切”,“说《红楼梦》广泛运用了象征主义创作方法并不为过”。但是简单地说它就是象征主义巨著也不妥。看来目前还没有一种现成的“主义”能准确地概括它的创作方法。因此我提出:“《红楼梦》是否创造了一种我们尚未认识的主义?”本文着重论述其象征主义。一、革新创作方法,运用象征主义,乃曹雪芹有意为之曹雪芹那个时代,人们还没有用“主义”来概括自己的思想体系与行为准则,他也没有标榜自己在创作中以什么“主义”作指导。不过他虽然没用这个词来概括自己的创作方法,却是实实在在有“主义”的,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功。 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象曹雪芹这样一再声称要在创作中破除陈规旧套者,可说绝无仅有。第一回空空道人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见那大石头上“编述历历”,对石头说抄去“恐世人不爱看”时,石头当即表示,这部《石头记》与“皆蹈一辙”的历来野史大不相同,他是有意“不借此套”,因而才显得“新奇别致”。石头还批评了“历来野史”、“风月笔墨”、“佳人才子”等书公式化“干部共出一套”的遗传性流行病。总之,曹雪芹开宗明义一再声明《石头记》与那些“通共熟套之旧稿”的根本区别,表明他在创作方法上革新的巨大决心。在小说中他又多次借人物之口反复表示对那些俗套写法的厌恶与不取。五十四回的题目就叫“史太君破陈腐旧套”,让贾母出面批评那些说书的“都是一个套子”。四十八回香菱向黛玉学诗一节,曹雪芹又借二位少女谈诗的机会,再三突出“格调规矩是末事”,应以“新奇为上”的思想。可见曹雪芹在创作之前和整个创作过程中,始终有着鲜明的破陈套创新奇的主导思想。对于各种有用的“规矩”也不是顶礼膜拜,而是让它服从自己的立意构思,必使其“新奇”而成为“奇传”——不是一般的“传奇”——才罢休。这一破陈套创新奇的目标自然包括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正是这样一种明确而坚决的革新态度,曹雪芹才会在创作方法上开创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大胆试验并创造全新的创作方法,这里最突出的便是成功地运用了象征主义。当然,我们现在所说的象征主义,是十九世纪后期即曹雪芹创作《红楼梦》一百多年之后才在法国兴起并流行于世的一种文学思潮与流派,二者之间没有任何理论上实践上的联系。不过正如吃饭无非是用手抓、筷子、刀叉、勺匙等几种办法一样,文学创作也大体总是这么几种路子。每一种路子还会略有变异而出现一些“亚种”,但大的方向、原则、格局就是这些。因此使用相同、相似创作方法者,尽管名目不一,甚至没有理论形诸文字,只要实质相同,就不妨将某种理论作为一个重要的参照系来加以鉴别。象征作为一种系统的美学理论,主要形成于黑格尔(1770-1831)的著名《美学》中。他将艺术分为三大类: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然后分论三种类型在建筑、雕塑、绘画、音乐和诗中的表现。书中着重分析浪漫型艺术,尤其是“诗”,包括史诗、抒情诗和戏剧诗。在论述象征型艺术时,他指出:“象征里应该分出两个因素,第一是意义,其次是这意义的表现。意义就是一种观念或对象,不管它的内容是什么,表现是一种感情存在或一种形象”。简言之,一是抽象的意义,二是这一意义的形象表现,二者是不可分的“混而为一”。这是象征和比喻的主要区别,因为后者分为本体与喻体两个部分。黑格尔特别指出,象征具有本义和暗寓义,“只有它们的暗寓意才是重要的”。他还指出艺术想象在象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象征的基础是普遍的精神意义和适应或不适应的感性形象的直接结合……这种结合又必须是由想象和艺术来造成的”。半个多世纪之后,1886年法国诗人让·莫雷阿斯首先将“象征”作为一种系统的文学理论“象征主义”提出来,从而先在法国后在欧洲与世界形

浅析黑格尔的认识论思想

浅析黑格尔的认识论思想 刘文洲 认识论要解决的是我们对事物认识何以发生,由此而来的是我们的知识普遍性和真理性从何而来,适用于那些范围等等问题。这一问题从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之后,成为哲学的主要问题之一。黑格尔作为一个近代集大成的哲学家是不可能回避认识论问题的。本文就以《小逻辑》为核心就黑格尔的认识论思想进行浅析。 一、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是黑格尔认识论的基础 黑格尔的认识论思想是在批判继承了休谟、康德、费希特和谢林等人认识论思想下形成的,他在坚持意识在先,物质在后的本体论基础上,在对理性的坚信下,认为外在的“客观思想”是可知的,即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当然他的同一性与唯物主义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大不相同,黑格尔所指的思维,不仅是人们头脑中的思想,而且主要指的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之外的某种“客观思想”即绝对理念,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过是绝对理念发展的最高产物。在黑格尔看来,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指思维是存在的本质,一个事物的存在只有符合思维才具有实在性,思维不断地在存在中实现自己,使存在与自己相符合。黑格尔说,“哲学可以定义为对于事物的思维着考察。”①一切存在都不过是思维的异化物,是绝对理念的外壳,而绝对理念则是万物的内在根据和核心。 为了论证思维的客观性,黑格尔指出,“个体生灭无常,而类则是其中持续存在的东西,而且重现在每一个体中,类的存在只有反思才能认识。”②也是说类作为类是不能被人的感觉所感觉的到的,只能被我们的理性所把握。外界一切事物的真相,必然是思维所思的那样,思维就是对对象真理的揭示。所以,黑格尔说:“思想的真正客观性应该是:思想不仅是我们的思想,同时又是事物的自身,或对象性的东西的本质。”③而“当我们把思维认为是一切自然和精神事物的真实共性时,思维便统摄这一切而成为这一切的基础了。”④黑格尔要告诉我们的是,既然事物的一般、本质或规律只能为思维去把握,那么它就是思维所思的样子,或者说它本身就是思维了。这一思维不可能是别的什么,只能是绝对理念。在这里黑格尔固然将客观事物的‘一般’与人们反映的‘一般’概念相混同,从而把人脑中的概念客观化,但在认识论上他认为这个客观化的绝对理念是可知的,即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黑格尔在《自然哲学》说明他的思维与存在同一性,“如果说真理在主观意义是观念和对象的一致,那么在客观意义上真实的东西则意味着客体、事物同其 ①黑格尔《小逻辑》38页,商务印书馆,1980年 ②同上书,75页。 ③同上书,120页。

论象征主义在中国的接受_0

论象征主义在中国的接受 象征主义是20世纪初涌入中国的众多思潮之一,也是在中国获得了长元发展的思潮之一。冯至是我国著名的诗人,其诗歌创作在在新中国成立前就获得了巨大的声誉,并在象征主义的接受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阶段性。因此本文将以冯至在新中国成立前的诗歌创作为例,探讨其在诗歌创作过程中是如何处理外来思想、本国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探讨一种思想要真正被另一种文化接受需要满足那些条件,以及象征主义在中国的“本土化”有哪些优势和阻碍。 标签:象征主义;冯至;本土化 象征主义是西方浪漫主义之后兴起的一种文艺思潮。莫雷亚斯在《象征主义宣言》中写道:象征主义探索的是赋予思想一种敏感的形式,但这形式有并非探索的目的,它既有助于表達思想,又从属于思想。……因此,在这种艺术中,自然景色,人类的行为,所有具体的表象都不表现它们自身,这些富于感受力的表象是要体现它们与初发的思想之间的秘密的亲缘关系。象征主义强调诗人的使命就是创造与实际制度绝对无关的一个世界或者一种秩序、一种关系体系。而这个诗情世界的创造需要使用独特的语言。因此西方象征主义的兴起可以说是对现代人隐秘内心世界的发现,并用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将其表达出来。 当象征主义这一现代性思潮传入中国时,中国诗人的创造又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高利克:“文学影响的种子必须落到待开发的大地上,作家和传统必须准备好去接受、去转化,对影响作出回响,来自这种影响的种子可能落下,但是只有落在作好接受准备的土壤上的种子才将会萌芽,每一颗种子都将受它扎根在那里的土壤和气候的影响,或者改变形象,在被移植的过程中伸展出去。”因此象征主义在中国的接受也将经历一段接受、转化的“本土化”过程。本文将以冯至在新中国成立前诗歌的创作为例,分析象征主义思潮这颗种子是如何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长起来的。 冯至是我国20世纪重要的诗人,有着“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的美誉。他的诗歌创作一方面受到我国古典文学与传统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又从西方文化里汲取养料,在本土与异域、传统与现代的基础上,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诗歌美学风格。但是由于20世纪的中国是剧变中的中国,仅以在新中国成立前为例,冯至的诗歌就呈现出了不同的阶段特征——由20年代少年的迷茫与脆弱转向中年的沉思。接下来本文就于冯至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探讨象征主义是如何在冯至的作品中生长开来的。 一、少年的迷茫脆弱与坚强反抗——冯至20年代诗情世界的表达 冯至《西郊集·后记》中谈到,2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没有花,没有光,没有爱的世界。面对这样低沉的现实社会,诗人在诗歌中奋起反抗。摧毁旧世界,创造一个新的纯净世界。在《狂风中》让几万万颗的星球在狂风般的激荡中,一起

最新象征主义的来源解析

象征主义 一、古希腊把象征作为记忆的片断。 象征主义文论所谓的象征,主要是指完整的主体意识。它把这个完整的意识分为两半,一半留在意识里,一半以文学形式留给人世间。 二、抽象思维和纯诗 1.抽象思维在艺术创作中具有重要作用; 2.要求诗人兼做一个逻辑学家和思想家; 3.把哲学与诗统一起来; 4.希望诗人把自己奉献给无限的精神世界; 5.希望抽象思维能为纯诗注入充足的思想底蕴。 6.强调内容与形式的交融与和谐。 7.纯诗具有纯诗性,纯诗性是诗性的一种极致,一种境界。 三、通感批评 象征主义的通感批评是指“通”向作者的精神世界,“感”知作品的精神特质。 1.感官互动批评 2.作者精神世界批评:探索作者的精神取向和精神流动过程; 3.心灵与自然契合批评:展示诗人契合大自然的内心世界; 4.音乐与语言文字的交感批评:重视诗的音乐性思维和观念。 四、象征主义文论的得失 功绩:1.追求文学整体的无限性,在意识与潜意识之间交互发展; 2.强调诗人应加强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 3.坚持文学的特殊性,提出开放的纯诗论。 缺陷:1.忽视社会现实在创作中的巨大作用; 2.具有明显的神秘色彩。 法国文学史上的一种流派和文学思潮。出现于1886年。年轻诗人让·莫雷亚斯在《费加罗》报上发表了一篇文学宣言,主张用“象征主义者”来称呼当时的前卫诗人。这份宣言标志象征主义流派的诞生。

事实上,在此之前,象征主义作为新的创作方法,早在浪漫主义盛行的时期已经萌芽。许多浪漫主义诗人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暗示多于解释,含蓄多于畅尽的发挥。象征主义的先驱波德莱尔和马拉梅、兰波、魏尔兰等象征主义名家就已经发表了大量的象征主义作品。 象征主义重新回到以抒写个人感情为重点的老路。但它抒写个人情怀和浪漫主义的抒情大异其趣。它抒写的是不可捉摸的内心隐秘;或者如马拉梅所说,表现隐藏在普通事物背后的“唯一的真理”。为此,象征主义对于诗的语言进行了很大的改造。对于日常用的字和词加以特殊的、出人意外的安排和组合,使之发生新的含义。象征主义不满足于描绘事物的明确的线条和固定的轮廓,它所追求的艺术效果,并不是要使读者理解诗人究竟要说什么,而是要使读者似懂非懂,恍惚若有所悟;使读者体会到此中有深意。象征主义不追求单纯的明朗,也不故意追求晦涩;它所追求的是半明半暗,明暗配合,扑朔迷离。象征主义诗歌十分强调音乐效果,可是诗句的音乐性不是单纯通过机械的协韵表现出来,而在于诗句内在的节奏和旋律。散文诗的音乐感并不亚于格律诗,有时反而胜过格律诗,因此许多象征派诗人的散文诗都写得有特色。象征主义者反对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者如实地描写客观现实。他们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是虚幻而痛苦的,只有隐匿在背后的内在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作品中运用大量的暗示和象征来隐喻表现人的内心世界。1886~1891年是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昌盛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马拉梅的《诗与散文》、拉弗格的《善意之花》和昂利德·雷尼耶的《插曲》等。象征主义的三位主将是马拉梅、魏尔伦和兰波。《恶之花》的作者波德莱尔被认为是象征主义的先驱(鼻祖)。1891年,莫雷亚斯首先宣布脱离象征派,许多象征派诗人也纷纷向自己选择的方向发展,不再遵循共同的象征主义艺术标准,象征主义流派从此解体。但是,象征主义作为文学思潮和艺术风格,影响却非常深远。

浅析黑格尔对哲学的定义

浅析黑格尔对哲学的定义 黑格尔认为哲学所要把握的最高统一是主观的“思”与客观的“是”的统一,主张用绝对者去把握主客观统一,认为一切都是包含对立统一的,不能局限于对立,要上升到统一。 标签:黑格尔;哲学观;辩证统一 黑格尔哲学与近代西欧哲学一样,认为哲学所要把握的最高统一是主观的“思”与客观的“是”的统一。主张用绝对者去把握主客观统一。黑格尔认为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从动态出发,发展变化,与形式逻辑不一样,形式逻辑认识是就是,非就是非,而在黑格尔看来,是也可以是非,非也可以是是,是与非不是绝对对立的。他将绝对精神当作世界最高者,认为世界上一切都只是绝对精神的外化。当思维去“思”世界本质,并把它“思”出来,这个思维就把握世界的本质,这就是精神。精神是客观精神,因为世界本身就是客观的,而精神把握世界的本质,所以也就是客观的。绝对精神不依赖于任何东西产生,而万物却依赖它产生,只有是绝对的,才能成为本体、本源,万物从它产生,最后又回归于它。哲学是为解释世界,就要找到世界存在的理由,而理由即是共相,就是最普遍的东西。黑格尔将哲学定义为:思维是对自身思维的反思。绝对精神首先要进行自我反思,在自身中演绎、审视自己,在思维中如何进行合乎逻辑的演化,进行思维。他的哲学首先对两种哲学作风进行了批评:任性的作风→不注重逻辑,怀疑主义→浅薄的作风。黑格尔认为,每个内容都需要遵循正反合的方法展开。 黑格尔哲学对时代文化不是以外在态度而是以内在态度来探索时代文化本质(真理),以与内容相一致的方法研究真理。黑格尔在《小逻辑·导言》第一节提出“哲学的对象和宗教的对象诚然大体上是相同的。两者皆以真理为对象,就真理的最高意义而言,上帝即是真理,而且唯有上帝才是真理。此外,两者皆研究有限事物的世界,研究自然界和人的精神,研究自然界和人的精神相互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上帝(即二者的真理)的关系。” 哲学同经验、文化等并不是并列外在关系,而是对其它文化、知识等的概括,使其上升到理念(本质)。过去那些平和,都只是表面的,矛盾是存在的。黑格尔哲学认为存在矛盾是极其正常的,并且非常喜欢。否认矛盾是很坏的成见,因为这些成见是用有限思维(范畴)去把握无限丰富的内容,并没有上升到理念。黑格尔认为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只有哲学能把握真理(无限)。而把握真理就是要靠思维的反思,黑格尔的反思与一般反思不同。一般反思是指反射、反思,用抽象、片面进行思维。而黑格尔的反思是在思维之后反思,深思熟虑,从事实上升到理念。这里事实一般认为是由知性所把握的东西,通常我们认为这是具体的,但是在黑格尔看来,靠感性、知性、经验所把握的个别东西,这是抽象的,而只有靠理性把握普遍本质的东西才是具体的。知性思维虽然也谋求统一,这是无差别同一,有就是有、无就是无。而理性思维是辩证统一思维,黑格尔并不否认知性思维,但知性思维是不足的、不全面的。所以,黑格尔又给哲学下了一个定义:用具体的概念、理念来研究真理(绝对)。他说:“真理的王国是哲学最熟悉的领

论乔治奥威尔《动物庄园》的象征主义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从多维视角分析英国下午茶文化 2 从关联翻译理论看《圣经》汉译过程中的关联缺失 3 The Comparison of Marriage Tradition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4 从同化的角度看英语中的中文借词 5 论《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女性意识 6 论英汉谚语的起源差异 7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两位男主人公 8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9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 10 农村初中英语课堂中的纠错反馈 11 论《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象征 12 论《追风筝的人》中“风筝”的象征意义 13 On Moral Characters i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14 后殖民主义视阈下的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 15 《蝇王》中的象征 16 论《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文化传统 17 影响英语听力理解效率的非语言因素 18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析杰克伦敦的动物小说《野性的呼唤》和《白獠牙》 19 Colonialist Ideology in The Last of the Mohicans 20 凯特?肖邦小说《觉醒》中的超验主义思想分析 21 A Comparison of Western and Eastern Privacy Concepts 22 汉语中英语外来词的翻译 23 《爱玛》中的女权思想解读 24 论商务名片英译——以功能对等为指导 25 军服相关英汉颜色词的分析 26 论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开题报告+论) 27 论交际法在组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28 浅谈来自《圣经》的英语习语 29 英文歌词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30 试论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31 对《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重新解读 32 方位词“上”和“Up”语义对比研究 33 功能翻译理论关照下的英汉商标翻译 34 吸血鬼传说对英国文化的影响 35 浅论康拉德《黑暗之心》中的女性形象 36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女性人物性格分析 37 浅析欧?亨利小说中恶棍骗子形象塑造--以《双料骗子》,《提线木偶》为例 38 论《茶花女》中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的女性魅力在男权主义下的体现 39 少儿英语游戏教学策略研究 40 语境在听力教学中的意义 41 影响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因素分析 42 浅析拉尔夫·埃里森《看不见的人》的象征艺术

自然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

1.历程:19世纪中叶的法国开始萌动。60年代,龚古尔兄弟相继发表的理论和作品,标志着自然主义文学的诞生。60年代后期,特别是80年代,左拉撰写了一系列重要的论文,对自然主义文学理论作了全面的总结和深入的阐述,并创作了《卢贡-马卡尔家族》,成为自然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70年代末,左拉周围聚集了一群年轻作家,莫泊桑、于斯曼等,他 ,被视为自然主义的盛举。80年代中,“梅塘集团”解体,法国自然主义开始衰落,而影响却逐渐蔓延至全欧洲,尤其在德国声势浩大。 2.理论:自然主义是对批判现实主义的继承、变异和发展。受科学技术进步的触动,在实证哲学、进化论、遗传学、生理学等学科成果的启发和影响下发展起来。“科学”、“真实”是自然主义追求的目标。 3.风格:平和、冷静、无动于衷的叙述文体。作家在作品中竭力隐去,少有议论。为20世纪许多流派所吸取。 4.评价:自然主义把人类社会等同于自然界,把人等同于任何一种生物,因而常以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的理论来解释社会现象和人的行为,忽视甚至无视人的社会属性,引发出许多错误的结论,也描写了大量酗酒、淫荡、神经质等畸形变态的现象。但总体来说,以自然科学的新成果审视人的行为和心理,体现了自然主义要科学、准确地剖析人的努力,是有益于丰富人对自身复杂性的认识的。 5.代表作家:法国龚古尔兄弟、左拉。 (二)唯美主义文学 1.发展历程:发端于30年代的法国。诗人、小说家戈蒂耶最早提出了“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成为唯美主义的纲领性口号。他精心构思的小说《莫班小姐》是唯美主义的代表作之一。60年代,巴那斯派在诗歌创作中精雕细刻、追求格律的工整和形式的完美,形成了又一次唯美主义的高潮。 英国的唯美主义晚于法国,但是理论更完备,创作更丰富,影响也更广泛。40、50年代出现的先拉斐尔兄弟会是唯美主义的先声。80、90年代,英国唯美主义达到高潮,涌现了王尔德、佩特等一批作家、批评家。王尔德被公认为是唯美主义的集大成者。90年代末,他退出文坛,英国的唯美主义思潮随之进入尾声。 2.理论:反对艺术服务于政治、反对艺术受制于金钱。既反对文学的政治功能,也反对文学的道德教化。于是,绝对的、至高无上的美,便成了艺术追求的唯一目标。 将“美”与“善”和“真”剥离。认为艺术的任务不应是反映现实,而应是以艺术的“美”去遮蔽现实的“丑”,使人们在美的艺术中获得愉悦的享受,从而摆脱现实带来的痛苦。他们甚至主张,不是艺术反映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不是艺术应当人生化,而是人生应该艺术化。 3.风格:作品大多精巧考究、空灵飘逸、华而不实。新颖雕琢有余、思想深度不足 4.评价:唯美主义在一定意义上肯定了艺术的独立价值,提高了艺术的地位,但对功利性和现实性的彻底否定,又在实际上贬低了艺术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5.代表作家:泰奥菲尔·戈蒂耶、奥斯卡·王尔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