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民居--建筑的方言

川西民居--建筑的方言
川西民居--建筑的方言

川西民居——建筑的方言

徘徊在钢筋水泥筑造的城市间,回首往日普通民居的一砖一瓦,不由怅然若失。冰冷的钢筋已满足不了人们心灵对归属的渴望,那些未经华丽雕饰的原始建筑材料才显得更加亲切与弥足珍贵。怀念,不是金砖堆砌的那一瞬视觉体验,而是从内心深处散发的情感的交融,心灵的共鸣。作为建筑的方言,传统的川西民居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已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而她所展现的外表和沉积百年的内在值得我们探索和思考。

外在美

小青瓦、粉白墙、花格窗、雕梁画栋,飞檐斗角,素雅的气息轻盈的风格,传统川西民居在雨雾缭绕中或实或虚或隐或现,让人们或幻想或期望或紧张或欣喜若狂,这是她的魅力所在,他是一首只能用方言吟诵的风格独特的小诗。

建筑单体讲究因地制宜,以中轴线布局;建筑结构通常采用穿斗式木结构;墙壁材料因材致用,屋顶采用青瓦坡式屋顶处理,一般采用悬山,前坡短后坡长,以适应多雨的环境.

川西民居装饰风格清淡素雅,简洁大方,不事繁琐。细部处理和装饰重点常集中于大门、照壁、门窗、挂落、柱础、檐口、屋脊及封火墙等处。常采用三雕(砖雕、石雕、木雕)及三塑(陶塑、灰塑、泥塑)的艺术形式,技艺工巧。在川西各地的民居上都能够看到大量以象征意义的吉祥图案、地方传说、神话故事为寓意的装饰构件,它们凝聚着广大川西劳动人民的辛勤和智慧的结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建筑色彩上,住宅外墙多采用利于阳光反射的白色为基色调,以解决四川地区阴雨天气多而日照不足引起的采光问题。木结构大多突出材料的本色,一般在立柱上涂成黑色,门窗以浅褐色或是枣红色为着色基调。

内在美

文化底蕴

川西文化又称蜀文化,是川西独特的地域和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乡土文化,川西民居作为古代巴蜀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在独特封闭的自然环境中,其风格极富地方特色,自成体系,成为相对独立的民居建筑样式。川西民居讲究“天人合一”自然观与环境观,把周围的大环境引入封闭的小环境

中,形成了人与住宅、环境的和谐统一;亲情味浓厚,天井和檐廊使邻里间得以充分交流对话,使蜀人深感“远亲不如近邻”;兼容性较强,经过多民族的文化碰撞,又历经几次大移民,兼收并蓄,他就以这样包容的态度独处于世。

发展与传承

每句意蕴丰富的话语都有它深刻的内涵,每段印象深刻的历史都有他抹不掉的时间积淀,每种历久弥新的建筑风格都有它独特的灵魂。小青瓦、粉白墙、花格窗、雕梁画栋,飞檐斗角……川西民居,他就这样在历史的尘封下存活着,喘息着,淡定着,掬着历史留下的一缕清香,他就这样谦卑地望向前方,雾霭迷茫,在现代建筑与西方文化的诱惑与侵染下,他逐渐地改变了步伐与节奏,旧城改造,与时俱进,是蜕变了还是退化了,他不知道,只有时间才能证明这一切,但是时间却是执拗的,失败了,只能是无语凝噎和一声长叹。我们不可否认,深厚的农耕文化烙印给川西民居带来了诸多弊病,自由开放的号角声也让他在某些方面羞愧难耐,他腐朽的梁抵挡不住新生文化的冲击力,一些落后的建造方式被淘汰成为必然。但是,新建筑能够替代旧建筑的外壳,却替代不了旧建筑的精神和风韵,那是外来文化永远不能准确表达的灵魂所在。川西民居给我们讲述的,不仅仅是美学的享受,而且是文化的传承与影响。

在旧城改造的大浪中,一幢幢似曾相识的新房展现在我们眼前,川西民居似乎又重现在老城区扎根之处,青瓦白墙、飞檐斗角,清丽雅致,浓厚的川西风情不仅勾起人们深深地回忆,还带动了农家旅游业的发展,“绿荫葱茏掩竹篱,花香悠然入院墙;堂前品茶听鸟叫,水榭荷边赏月光”如此惬意和亲近自然使人们不得

不在这里留下他们的足迹,但是这不单单是外表的展现,更是川西民居内在美的宣示和深入人心,在复古风的盛行的同时,我们不妨思考一下这背后的蕴藏,不是经济手段,更不是物质享受,而是与祖祖辈辈心灵的沟通,灵魂的碰撞,沉淀下来的才是精华。川西民居,我们在革新的同时,勿忘传承。

我国各地区住宅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特点

我国各地区住宅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特点 专业:xxxx班级:xxxx姓名:xxx学号:xxxx 前言:近年来,我国住宅区的景观规划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居住者不再像以前一样只满足于有一个仅仅能遮风挡雨的栖身之所。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小区的景观设计和附属设施。通过对我国东北、华北、岭南、西南和西北五个地区的代表性住宅小区的景观规特点的研究,了解和发挥地域特色、文化品位相结合的优秀景观设计理念,总结我国城市住宅小区景观规划的特点和发展状况,为新的住宅小区的景观规划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住宅小区,景观规划,设计,特点 正文:自建国以来,住房建设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可以说居住区的发展也见证了伟大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革[1]。居住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水平、经济水平、技术水平、政策制度以及城市发展条件等息息相关。而在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当中,“最能体现其发展历程的便是景观设计”[2-4]。 早期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往往被简单地理解为绿化设计,景观布置也以园艺绿化为主,景观规划设计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往往成为建筑设计的附属,常常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未经深入设计的环境效果难免不尽人意。如今,居住区的景观环境愈来愈受房地产开发商和居民的重视。因此,居住区规划在理论上和技术手段上也随着国家的整体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尤其是近20年以来,国内居住区规划理论更加成熟,技术手段更加丰富,也打造出越来越强的中国特色和各具独特的地方特色。以下,对东北、华北、岭南、西南和西北五个地区的代表性住宅小区的景观规特点进行详细阐述。 1、东北地区的住宅小区的景观规划 东北地区近年来,改善了以往住宅小区的景观规划中不能满足小区环境质量,打破了原有的规划理念与居住要求,规划设计出以最好居住条件为核心[5]的最佳居住小区,全面体现出小区的“经济功能”“,环境功能”以及“社会功能”,构建出最适宜居住的小区。该地区的小区景观规划的特点如下: (1)注重居住小区绿化景观 小区景观绿化的规划与设计,以人为核心、因地制宜和追求独特的风格。居

2071.延续川西传统乡村聚落空间的新农村建设实践——以都江堰某新农村住宅规划设计为例

2071.延续川西传统乡村聚落空间的新农村建设实践 ——以都江堰某新农村住宅规划设计为例 [摘 要]: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现阶段,川西林盘代表的传统的川西乡村聚落空间受到城市化冲击。现代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传统聚落空间的改变甚至消失。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延续这种记录传统中国农耕文化智慧的特殊聚落方式,并让这种方式重新焕发出活力,从而在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同时维系其原有社区的文化。这是本次规划重点考虑的问题。规划通过对传统聚落空间模式的提炼和转译,在新农村住宅建设中延续农民传统生活生产方式。 [关键词]:川西农民;川西林盘;新农村住宅建设;传统乡村聚落空间;社区文化; 1. 规划背景 中国现阶段快速的城市化发展导致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急剧扩大,一方面只有通过土地政策,补偿措施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转化为城市可建设用地来获得城市发展的土地资源,另一方面基于农民自身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在中国现阶段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农民生活生产方式转变不可避免。近年来伴随着都江堰市灾后重建的推进,以及一系列支持土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的文件出台,都江堰市的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节约农村建设土地为目的的新农村住宅建设成为建设重点。 2. 川西林盘的生存环境与发展危机 川西林盘是一种川西平原特有的传统乡村聚落空间。这种 聚落空间是指有由土生树木与建筑相映相称散点式的农民居住 点。一个林盘通常以树木作为空间界定,界定10-30户具有相 同的姓氏和宗族的人家,林盘内的居民生活既相互独立又相 (1)结合自然的生态生活方式。林盘与自然紧密结合,林盘 内建筑与树木相间,布局顺应地形、水势,曲折多变。 (2)小尺度的平行式聚集方式。林盘内各农户各自独立又 联系紧密,与北方集中式街巷布局方式不同。 (3)混合居住、生产、交往功能的复合式功能方式。林盘 周边水系作为日常生活用水的保证、田地作为日常耕作场所、 竹林树木方便制作农用具同时保护隐私,院落用于进行农产品 加工和交往、聚会、婚嫁等日常活动。 林盘作为传统农耕生产的产物,是在外部自然环境、非机 械化生产方式、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然 而,近年来伴随着现代农业方式对传统农耕方式的冲击,以及 人们越来越薄弱的环境意识,川西平原的自然生态环境正在遭 受越来越严重的破坏,再加上现代生活方式对农民传统生活方 式的吸引力,农户任意砍树整地,搭建“小洋房”,使传统聚落风貌受到损害 现状林盘

川西古镇滨水景观空间特色探索_以四川省大邑县新场古镇为例

川西古镇滨水景观空间特色探索———以四川省大邑县新场古镇为例刘异婧,沈一 *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065) 摘要通过对四川省大邑县新场古镇的实地调研,从滨水活动空间、护岸空间以及滨水绿化空间3方面综合分析了川西古镇的滨水景 观空间特色,并针对其缺陷提出相应的改良对策,希望对新场古镇滨水景观的开发和保护提供参考。关键词滨水空间;空间特色;新场古镇中图分类号S210.3;TU984.1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2)05-02804-04Research on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front Landscape in Ancient Towns of West Sichuan LIU Yi-jing et al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Environment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5) Abstract Through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on Xinchang Ancient Town in Dayi County of Sichuan Provinc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front land-scape in this area were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activity space , revetment space and green space.Some measures were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defects in the waterfront landscape ,aiming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developing and utilizing the waterfront landscape in Xinchang Ancient Town. Key words Waterfront spac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Xinchang Ancient Town 作者简介 刘异婧(1987-),女,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风景园林,E-mail :477607648@qq.com.*通讯作者,教授, 高级工程师,硕士,硕士生导师,从事园林景观与规划研究,E-mail :925344448@qq.com 。收稿日期2011-11-17河流自古以来就是孕育生命的起源,随着人类的发展,很多古老的文明就此流传了下来。人们至今仍依循着本能,喜欢亲水性强的空间。四川省水资源充沛,很多临水的古镇都被作为旅游度假的目的地,好的滨水景观不仅能理水防洪,更是人们休闲放松的空间,因此,对亲水景观的规划和设计显得尤为重要。1 古镇概况 新场镇位于成都平原西部与邛崃山脉的山丘坝交汇处,面积34.9km 2 ,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西岭雪山紧紧相连。古镇始建于东汉时期, 旧称“清源市”。该地自古以来交通便利,水路发达,是茶马古道上的历史文化名镇之一,是目前四川省规模最大、保护完好的西蜀水乡古镇,有“一新(场)、二唐(场)、 三灌口”之美誊。其由于独特的山水环境与建筑风格, 2008年12月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古镇保护区面积达0.9km 2 ,清朝、 民国时期的川西民居建筑群保存较好,原质性较强,古朴壮观, 是古镇历史文化的核心承载体。政府最终把历史文化、亲水文化、美食文化确立为古镇的文化形象标识,将新场古镇定位为“川派文化休闲 小镇”[1] 。 2总体水域格局分布 新场古镇水资源丰富,发源于西岭雪山的出江河主干道 和支渠贯穿全镇。整个古镇呈船型,其水域景观的格局形态类似江南水乡的鱼骨状,有明显的等级次序。古镇水域系统由“一主河,三次河”形成,以出江河为主脉,头堰河、二堰河、三堰河等支流沿此生长,逐级在镇中散开(图1),其间还有更多细小支流穿插在古镇各个角落,在房前屋后缓缓流淌着。多样化的水域景观格局给古镇带来江南的秀丽韵味,造就了这个川西的江南水乡。 3滨水景观空间特色 从上文可知,新场古镇水系分布颇具风格,其滨水空间 自然也有独特之处。根据滨水空间的形态类型, 笔者将新场古镇的滨水空间分为滨水步行活动空间、水体护岸空间与滨水绿化空间三大类,并针对每一类空间详细分析其内容以及形态特点。3.1 滨水步行活动空间 滨水步行活动场所即游人在水岸 的游憩空间,是滨水空间中人们最直接参与的空间,也是人们在水边停留时间最长的空间。新场古镇的滨水步行活动空间主要包含滨水游步道、滨水廊道和滨水活动平台3部分 。 图1 新场古镇水系分布示意 3.1.1滨水游步道。滨水游步道既是交通空间,也是能营 造良好氛围的游览空间,它更能激发游人的行走意愿。新场古镇的滨水游步道多数分布于二堰河等流经古镇的支流两岸,少数位于出江河北岸,随着水域的走向形成两种各有特色的带状连续空间(图2)。不同的剖面形式造就了不同的空间氛围,镇内支流两岸的游步道大多宽3 5m ,空间窄而狭长,原为各家后院用地,古镇开发后作为滨水游步道使用。空间界面由水道和各类建筑立面组成,以桥梁相互连接,部分建筑作为商业使用,该段滨水步道则作为建筑空间延伸至水边的灰空间,形成半开敞的滨水后街,为商业项目服务。 责任编辑徐宁责任校对卢瑶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Sci.2012,40(5):2804-2807

成都黄龙溪古镇特点详细介绍.doc

成都黄龙溪古镇特点详细介绍 成都黄龙溪古镇特点 上河衢田园水村项目背景 黄龙溪,四川成都双流县黄龙溪镇是十大水乡古镇之一,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号称中国天府第一名镇,2011年荣获四川最美古镇大奖,有着1700余年的历史,位于成都平原南部,距成都市区40公里,距双流县城35公里,其开发与利用一直受到国家文物局与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1] 。 龙溪古镇紧扣天府第一名镇的定位,按照五一小变样,十一大变样的目标,自2011年2月起,景区从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传承,精细化管理等多方面入手,启动了黄龙溪古镇提升工程,在巩固和提升天府第一名镇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除了在现有景致上的完善提升外,黄龙溪古镇改造工程二期涵盖了5大类34个项目,针对形态建设,文态建设、业态建设、生态建设和管理服务的提升工程均已全面启动。 黄龙溪古镇改造工程二期主要以清明上河图为规划蓝本,修建了上河衢田园水村、七星伴月古院落群等各类仿古型建筑,总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上河衢田园水村为黄龙溪二期景区的核心区域,其河域面积约3万平方米,所有建筑均临水而建,以川西民居风格为基调,极具明清风情。 黄龙溪上河衢田园水村设计理念 根据对黄龙溪原有建筑风格,远景设计院确立了将黄龙溪所有建筑体设计为传统的川西院落式民居风格,不是单纯的明清式样,而是简洁大方、古朴自然,外观虽无华丽,却有古典淳朴之美。运用大小不一的四合院、三合院、多进院、牌坊、照壁、阙楼、露台、耍坝等建筑构成错落有致的街坊里巷,再现出百年老成都的风情与繁华。所有建筑及公共区域用材和工艺粗中有细、自然协调,具有高雅精致之美,横平竖直的人工堆砌痕迹。在景观小品设计中,本案结合黄龙溪千年传承的龙文化、三国文

酒店设计调研报告

酒店调研报告 学生:何君泓 学号:201412010105 教师:肖瑜

第1章前言 1.1酒店概况 酒店:其基本定义是提供安全、舒适,令利用者得到短期的休息或睡眠的空间的商业机构。一般地说来就是给宾客提供歇宿和饮食的场所。具体地说饭店是以它的建筑物为凭证,通过出售客房、餐饮及综合服务设施向客人提供服务,从而获得经济收益的组织。酒店主要为游客提供住宿服务和生活的服务及设施(寝前服务)、餐饮、游戏、娱乐、购物、商务中心、宴会及会议等设施。 度假酒店概况:以接待休闲度假游客为主,为休闲度假游客提供住宿、餐饮、娱乐与游乐等多种服务功能的酒店。向旅游者们传达着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等。 1.1.1酒店调研方向 本次酒店调研包括基地调研与酒店案例调研。基地调研针对所给地形图分析周边环境、道路以及地形等方面。酒店案例调研针对其平面布局、功能流线。建筑立面处理以及周边环境布置等方面。由于酒店的特殊性质特点,本次调研还要注意酒店内部空间布置与功能分区,并结合基地景观方向,据旅客度假的性质,考虑如何向旅客提供舒适、休闲并且风景优美的度假空间。还要向工作人员提供明确、便利的工作空间。并结合地域和文化等方面进行综合调研分析。 1.1.2酒店设计概况 度假酒店设计方案是结合酒店功能要求、基本特点、服务对象的心理与基地的风景、交通等方面进行设计。前期调研对人体尺度以及空间心理进行了解和研究。根据功能结构进行平面布局,注意各分区的特点和联系。平面设计结合空间尺度与感受进行组合(绝对尺度和相对尺度等)以及空间形状等进行设计并结合文脉、历史、地域、场所等方面突出酒店的建筑

川西民居的特点

川西民居的特点 一、独特的地域风格。 它不同于北京之贵、西北之硬、岭南之富、江南之秀,自有其朴实飘逸的风格。 首先,它体现在住宅布局中的开敞自由。民居建筑特征是以庭院式为主要形式,基本组合单位是“院”,即由一正两厢一下房组成的“四合头”房,立面和平面布局灵活多变,对称要求并不十分严格。院内或屋后常有通风天井,形成良好的“穿堂风”,并用檐廊或柱廊来联系各个 房间,灵巧地组成街坊。 其次,这种风格表现在建筑造型上是轻盈精巧。 为适应炎热潮湿的气候,民宅建筑多为木穿斗结构,斜坡顶、薄封檐,开敞通透,轻巧自如。 建筑的梁柱断面较小,外墙体的高勒脚、半桩台,室内加木地板架空。 再次,川西民居的飘逸风格,表现在建筑色彩上是朴素淡雅。 川西平原植被较好,四季常青,而民居的建筑色彩十分朴素,多以冷色调为主。瓦为青色、墙为粉色(或灰砖色、梁柱为茶褐色、门窗多为棕色(或木料本色)。其重点装修部分是小门楼,俗称“龙门(或门道)”,但仍是以冷色调为至,常常“雕而不画”。 二、融环境为一体。 川西民居讲究“天人合一”自然观与环境观。用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设计,建材以木、石灰、青砖、青瓦为主。墙有砖墙、土墙、石块(石板)墙、木墙(木板或原木)、编夹壁墙等;屋顶用小青瓦、草、谷草、山草、石板瓦、树皮瓦等;还有用青厂条子作梁和门杠的。这些就地取用的材料,既经济节约,又与环境十分协调,相映成趣,乡土气息格外浓郁。呈现出一种相互的质感美、自然美。 “天人合一”的环境观把周围的大环境引入封闭的小环境中,形成了人与住宅、环境的和谐统一。 三、亲情味浓厚。 川西人讲究礼节,喜好聚集娱乐,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国内外首屈一指的茶馆文化也因 此而繁荣。这一特点也突出地表现在居住方式和邻里关系上,有一种田园诗歌式的诗意。 这种亲情味,还表现在川西民居的建筑上。如大小院落中的天井与宽屋檐,以及沿街住宅或店铺外的檐廊,便为居住者创造了一个较明朗的生活工作的“公用空间”,供家人纳凉、妇女手工、小孩嬉戏、邻里喝茶下棋以及接待来客之用,使邻里间得以充分交流对话,使蜀人深感“远亲不如近邻”。 四、兼容性较强。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区域,据有关史料,大批移民入川先后发生过几次。因此,川西居住文化也是一种兼容性较强的融合文化,其许多特色的形成,都是在不排外的基础上兼收并蓄的结果。并未因吸收外来文化而丢失传统,而是在兼容先进文化因素的过程中,形成了适合本地自然与经济条件的,独立形态的文化体系。

成都世纪城天堂洲际大饭店考察报告

成都酒店考察报告(一) ——成都世纪城天堂洲际大饭店 成都世纪城天堂洲际大饭店, 拥有555间独具特色的豪华客房和 套房、配备顶级设施的现代化会议 中心,一系列风格各异的餐厅和酒 廊,更有精致幽雅的都市水疗中心 等设施。传统欧洲风格的设计与川 西民居风格的珠联璧合,使成都世 纪城天堂洲际大饭店成为蓉城又 一璀璨亮点。洲际酒店集团因了 解客人所需,熟知当地文化,并以 出色的专业服务品质而享誉全球, 成都世纪城天堂洲际大饭店秉承 品牌精神,带给世界各地的商务及旅行客人高质量的入住体验和流连忘返的美好感觉。成都世纪城洲际大饭店将欧洲传统精髓与中国的热情待客之道完美融合,成为成都市的又一个醒目的新地标。酒店拥有555间独具特色的豪华客房和套房,配备顶级设施的现代化会议中心,一系列风格各异的餐厅和酒廊、更有精致幽雅的都市水疗中心等设施。酒店步行可到达成都国际会展中心及地铁站,距机场仅20分钟车程,是造访成都的商务旅客理想的下榻之所。 一、酒店基本信息 1、入住/离店 入住时间 02:00 PM 离店时间 12:00 PM 可延迟退房 夜间接待区营业 2、位置 酒店位于机场或机场附近 最近的城市: CHENGDU 与酒店的距离: 10.0 KM 当地时间下午2:39格林威治标准时间+0800

酒店主体30层 总客房数 555间 总套房数 74 单人床房 283 双人床房 193 无烟房 200 行政房 5 4、互联网接入 无线数据连接 服务提供者: China Telecom 提供电脑 服务提供者: China Telecom 宽带高速上网 服务提供者: China Telecom 5、员工所说语言 English, French, Japanese, Chinese 6、宠物政策 不允许携带除导盲犬及服务性动物以外的宠物。 7、无障碍 允许服务性动物入内 5间客房配备无障碍标准设施

成都农家乐考察报告

成都农家乐考察报告 为了学习借鉴外地农家乐旅游发展先进经验,加快我市乡村休闲游和赏花游的发展,11月4至7日赏花游办公室组织有关区乡村休闲游办公室和赏花游特色村项目建设村的负责人,对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街道办事处、郫县农科村等农家乐乡村旅游点进行了实地考察学习。 一、基本情况 (一)三圣街道办事处的整村集群发展模式 1、“一村一品”,坚持以农为本,推进产业布局特色化。锦江区充分利用三圣乡花卉种植的传统优势和地处城市通风口背靠大城市的地缘优势,抓住2003年举办“中国成都首届花博会”的有利时机,将花博会周边的五个村庄在原来经营花卉的基础上,由政府统一规划,打造了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五朵金花”。成为国家AAA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1000多万人次,农家乐经营户380多家,农村人均年收入19752万元,从事农家乐经营农户农村人均收入达到3-10万元以上。“幸福梅林”围绕梅花文化和梅花种植欣赏,形成梅花产业链,梅花种植面积超过1500多亩、200多个品种、20余万株,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产业,形成了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齐、数量最多的梅花基地之一;“花乡农居”是三圣花乡最先推出的旅游项目,主要以花卉种植销售为主,形成了以发展小盆、鲜切花和旅游观光产业为主导的国家级风景区,已经成为江南地区著名的花卉生产集散地;“江家菜地”面积3000余亩,以认种的方式,把传统种植蔬菜、瓜果和农作物变为市民和学生体验农家生活的休闲产业,实现城乡互动;“东篱菊园”拥有菊花种植面积1000余亩,以非洲菊为主打品牌,突出多种类的菊花和大规模的菊园,形成了“环境、人文、菊韵、花海”的交融,实现了花卉设施化、产业化生产;“荷塘月色”面积1000余亩,以生态荷塘景观为载体,以绘画、音乐形式为主题,将湿地生态荷花文化与艺术形式和谐统一在一起,成为艺术家写生、创作的基地,通过引进知名画家、自由画家,打造“户户都是画意村”,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2、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美丽乡村,推进农村建设景观化。坚持以规划为先导,按照城市建设标准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把农村建设与发展文化、旅游、观光、休闲等有机结合起来,多元化投资,适度进行景观打造,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一是农房改造景观化。按照宜散则散、宜聚则聚的原则,统一规划、统一风格、统一建设标准,采取“农户出资、政府补贴”的方式改造农房,打造了具有川西民居风格的建筑群。二是基础设施城市化。按照整体规划,以城市道路、污水处理、天然气等生活设施标准,政府投入1.8亿元,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民就地享有城市文明成果。三是配套设施现代化。实现了农村户户通光纤,在行政村建成村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了公益设施配套。 3、文化提升,产业升级,推动乡村旅游健康发展。一是以品质打造品牌。以创建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和承办中国首届“乡村旅游节”为契机,采取政府制定统一标准并给予适当补贴,引导景区内的经营者对厨房、厕所等基础设施进行统一改造,对景区内的经营场所进行规范, 使其与自然环境、文化特色相协调。帮助经营者提升经营理念和管理水平,使其摆脱传统意义上“农家乐”的低水平经营,真正体现“五朵金花”景区的旅游品牌形象。二是以文化提升产业。从景区的错位互补和协同发展入手,加大对“五朵金

“和而不同”的新川西建筑追求

“和而不同”的新川西建筑追求 ——绵竹民房灾后重建设计 陆德伟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我院积极响应国家对于灾区重建的工作号召,迅速投入大量人力承接了绵竹市遵道镇的大批规划和建筑设计,完成了镇区廉租房住宅区、棚花村村民住宅设计等居住建筑设计。遵道镇依山傍水,具有丰富的山、水、田、林资源,棚花村作为绵竹年画的重要发源地,震前农家乐旅游在四川省具有相当的知名度,我们在设计中经过慎重调研,避免灾后重建中出现的一些误区,提出了“和而不同”的新川西建筑设计理念。 1、对传统川西民居的解析。川西地处四川盆地,四周群山环抱,生态条件独特,气候条件温暖湿润,川西平原地势低平。这样的生态条件要求人居环境与之适应,主要体现在通风除湿,地形利用,遮阳保暖等多方面。同时传统川西民居有着深厚的农耕文化烙印,体现了家庭的伦理秩序、内外区别、生活习俗。 · 与多山地丘陵的山地地形相适应,传统川西民居布局灵活自由,平面以院坝为中心,主屋正中为堂屋,侧面为主人用房,两厢为晚辈卧室和厨房、仓库等辅房。庭院是家庭的活动中心,喜院栽果树,有条件的农户把庭院作为农家乐的活动场所。 · 与盆地气候炎热多雨、潮湿阴雾相适应,川西民居追求敞开外

露,多外廊,深出檐,屋顶舒展轻巧。 · 基本结构形式为穿斗式木排架,木料用材较小,柱距较密形成排架,稳定依靠柱间穿插的枋木。 · 根据地形房屋常分段跌落,木材以熟桐油涂刷,天然木纹,与白墙青瓦、飞檐、大屋脊、方格窗一起成为川西民居的标志符号。 2、冷静分析当前重建设计中的矛盾,避免误区。 灾区建筑损毁严重,重建建筑量巨大,时间紧迫,受灾地区本来经济发展薄弱,面临发展压力,有可能趁机加大对经济的追求。在土地利用上,出现对灾民的变相圈地,所谓集中建设,集中居住,往往以经济利益为主导,政府决策在先,设计滞后、盲从,以牺牲居住环境、生态环境为代价。 不尊重传统川西风格,设计模式城市化。村民住宅主要由血缘、地域纽带联系在一起,当地村民乡土意识浓厚,且与城市住区存在不同的生活生产方式,需要考虑晒场、家禽家畜养殖间、耕作距离等。目前在都江堰、崇州等地的某些重建方案,盲目引进了城市住宅模式,集中布局,把农村设计成多层单元式住宅区或别墅区,不尊重当地生活居住习惯,与川西建筑风格格格不入,把城市文明强加于农村。 3、“和而不同”新川西建筑理念的提出 在绵竹这样有特殊历史文化传统和地理特征的地区,现代农家的生产生活方式,为川西民居保留了适宜的土壤,我们理应传承历史风貌,体现川西建筑特色。历史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传承历史不等同于对历史和传统风格的模仿。设计中既要避免在淘汰落后的建造

成都锦里考察报告

集中实践 课程考察报告 院系: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 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环境艺术与景观设计) 2011级环艺3班 李宏文 2011110246 二○一四 2014年12 月 目录 第一部分:考察概况 一、考察地点考察目的二、考察内容三、考察过程四、考察时间 第二部分:考察过程 (一)总体规划(二)局部设计(三)商业规划一、锦里考察过程 (一)成都锦里古街总功能区实地考察(二)成都市武侯祠大街考察 第三部分:考察总结一、对实地考察锦里的心得体会二、 对锦里建筑规划设计的启发 第一部分:考察概况一、 二、考察目的: 1、.一、项目概况 历时三年打造的有“成都版清明上河图”之称的锦里民俗休闲街于 2004年11月1日正 式开市,对各地游客开放。古街位于成都市武侯祠旁,是成都市首座以传统川西古镇为建筑 风格的旅游休闲街区,锦里跟武侯祠连为一体,进入锦里不需要买门票。街区全长350余米, 有茶坊、客栈、酒楼、酒吧、戏台、各种风味小吃、工艺品、土特产等等,集旅游购物、休 闲娱乐为一体,其在深厚民俗文化根基上营造出的休闲气氛更值得细细回味。 二、锦里古街的管理模式 二、考察内容:锦里古街的规划设计 1 、 . 锦里”位于武候祠一般保护区内,南北长约330米,东西宽最窄处约20米,街道宽度最 宽处6米,平均宽度为3-4米,对聚集人流起到了关键作用,地块呈狭长条状,总用地9235 平方米(约14亩)。此地西靠武候祠刘备殿、三义庙、荷花池等,环境优美;东、北临611 研究所,为普通现代多层建筑,环境视觉欠佳;南面紧接物候祠大街,交通便利。 古街以蜀汉文化为主线,使更多的人们了解、熟悉蜀汉文化,进而深入知晓蜀汉文化的 延续、发展,同时也能达到旅游者观光、购物、食宿并参与有关文化活动,规划中的建筑采 用清代风格,一切视觉范围内的内容,均具有古朴的、历史的情趣。总体功能分区: 饮食文化区:在原“三顾园”基础上改建而成,此处离文物建筑较远,符合消防要求, 也对文化展示创造良好条件。 客店府第区:此区离文物建筑较近,用高低相间的常绿树、灌木遮挡,似隐非现,分而 不离。 锦绣展示区:为锦里的中心区。这里视野开阔,展示内容丰富。向西蜀汉丞相孔明殿尽 收眼底,其倒影入水中,使空间倍感开阔,波光摇曳,更具园林韵味。新搬入的三义庙作为 借景,使景观更为丰富。向东设二层浮雕廊,既遮挡与此不协调的多层现代建筑,参观者又 可从廊墙的浮雕上,看到四川从“蚕虫”开始的丝绸、锦缎的发展史;向北可从戏台下进入 商业步行街,两边设蜀锦、蜀绣作坊展示区,把蜀锦、蜀绣生产 实际,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让四川人、成都人、外地人及外国人充分了解四川省为何简

川西民居考察

川西民居考察 ——丹巴的民居建筑 丹巴,古称“章古”,藏语意思是岩石上的城镇,是大渡河上的第一城,因为在这里古碉楼林立,又称“千碉之国”。这里有五千年前古人类活动的遗址,同时也完整的保留了嘉绒藏族的生活习俗。天人合一的甲居藏寨、风景画廊“牦牛沟”、神奇的墨尔多神山和党岭山。由于一方山水的孕育,这里自古多出美女,故又有“美人谷”之称。 这次西行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甲居藏寨以及梭坡乡,零距离的感受了嘉绒藏族高超的石砌墙建筑技术。 自从车子进入藏区开始,就能渐渐看到零星的藏族碉房一闪而过,大概的印象就是属于石木建筑,来到丹巴之后经过近距离的观察了解才知道因为藏族地区盛产石料,所以碉房等民居建筑多以石为主要建材。石料依据形态可划分为:毛石、片石、碎石等,碉房就是以这些石 料为主,结合当地出产的柳木、杨 木、松柏木、杉木、桦木、青冈, 甚至是桃树木、梨树木等木材,建 成了藏地特有的。富有藏地特色的 民居建筑形式。 就我国传统民居来说,使用石材 料者最重要的类型便数碉楼。在藏 族碉房中,石材料主要作为墙体的 砌筑材料,石料多为自燃形态略施 打磨,砌筑后的墙体风格粗犷、自 然。在这样的石砌的厚实墙体内部, 则以密排的木梁构成楼层。因为碉房都是楼的形式,少者两层,多者可达五、六层。这样的石与木质的建筑材料与组合,正适应了当地雨水少而气候干燥的特点。 从外观来看,藏族碉房就是石头房。石砌的碉房风格粗犷、浑厚,建在高原群山中,格调非常协调。正应为碉房外观的粗犷使得他们的装饰常常会用在院内房屋门窗上,所以碉房的门窗装饰性是非常强的。除此之外藏族碉房中的内檐也会有许多彩绘装饰,尤其是在彩绘的用色上,大多使用明艳的红、粉、蓝、橙等色彩。色彩浓烈。 其次,碉房的屋顶很特别,中国传统的建筑 的屋顶形式多样,歇山、悬山、硬山、攒尖等, 造型各不相同,变化多端,等级也有所区别。 一般来说,庑殿顶、歇山顶多用在官式建筑中, 而硬山、悬山则大部分用在普通民间建筑中, 攒尖顶大多是悬山式或硬山式的两面坡顶,而 藏族碉房虽然也是我国传统民居中的一个重 要类型,但它却是平顶式。 平顶的构成比较简单,其下部是柱子和四面承重墙,墙与柱的顶上置梁、枋,梁、枋之上即铺设密集而整齐的木椽。椽子置放好之后,于其上铺设草或树木、树叶,草或枝叶之上或抹泥或抹石灰,即成平

行径中的川西民居

行径中的川西民居 以游记的形式讲述一路上各色民族民居建筑的风貌特征作用,特色,历史等 6.22--(成都民居形式及使用功能的五大类型,建筑特征及历史由来等) 6.23--(康巴藏族民居的形态特征和内部结构及历史渊源等) 6.26--(羌族民居的建筑形式,特点,材料,作用及历史等) 成都平原: 1.四川民居由于受地形、气候、材料、文化和经济的影响,在融汇南北的基础上自成一体,独具鲜明的地方特色。 注重环境,巧妙利用自然地形,做到人、环境、艺术的有机结合。 平面布局灵活,空间变化有序。四川民居有明显的中轴线而又不受中轴线的束缚,体现着一种自由灵活的平面布局,打破了那种对称谨严的格局。 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简洁朴实的建筑外貌。 2. 风格:四川地区夏季炎热,冬季少雪,风力不大,雨水较多。于是平房瓦顶、四合头、大出檐成为民居的主要形式。阁楼亦成了贮藏隔热之处。 四川民居多为穿斗式屋架 四川早期民居的主要类型为干栏式建筑 单门独户四合院 3.精美雕刻添光彩: 传统的四川民居讲究用一些木雕、石雕和砖雕来装点房屋。比较常见的是在门窗格扇、挂落、牌坊、撑拱等部位施以木雕,可分为浮雕、镂空雕、立体圆雕和浅雕四种。另一种常见的雕刻是石雕,从各地的民居住宅以及祠堂、庙宇等建筑中都可以见到许多石材构件以及这些构件上精美的石雕 4.功能多样的城镇居民 由于商业逐渐繁荣,四川的城镇出现了功能多样的城镇民居。临街的民居往往兼作商铺、作坊、茶馆、洒肆、客栈,外面镶嵌木质门板,开合方便自如。商住两用的房屋多为一楼一底两层,有的楼上作卧室,楼下作营业房,有的前面是门面,后面是居室和厨房。大一点的商住两用房中间用天井间隔,房间较多。 5. 传统民居的特征 1 是平面布局和环境特征,它是社会制度·习俗·信仰和生活方式在民居中的体现。 2 是结构和外形特征。它反映了地理条件·构造技术等对建筑的影响。 3 是装饰装修和细部特征。它是文化·习俗和审美意识在民居建筑内部和外观艺术上的表现。 6.气候与民居 成都平原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多雾,是中国阴雨天气最多的地区之一。 夏季,成都平原处于一个封闭的地形中,风速较小,十分湿热,冬季,多雨,潮湿,日照少。因此,形成“外封闭,内开敞,大出檐,小天井,高勒脚,冷碳、冷摊瓦”等特点。 7.自然资源与建筑材料 四川植被茂盛给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建筑材料。如木·竹·松等 民间艺术

川西民居的四大特点

【川西民居的四大特点】 一、独特的地域风格。 它不同于北京之贵、西北之硬、岭南之富、江南之秀,自有其朴实飘逸的风格。 首先,它体现在住宅布局中的开敞自由。民居建筑特征是以庭院式为主要形式,基本组合单位是“院”,即由一正两厢一下房组成的“四合头”房,立面和平面布局灵活多变,对称要求并不十分严格。院内或屋后常有通风天井,形成良好的“穿堂风”,并用檐廊或柱廊来联系各个房间,灵巧地组成街坊。 其次,这种风格表现在建筑造型上是轻盈精巧。 为适应炎热潮湿的气候,民宅建筑多为木穿斗结构,斜坡顶、薄封檐,开敞通透,轻巧自如。建筑的梁柱断面较小,外墙体的高勒脚、半桩台,室内加木地板架空。 再次,川西民居的飘逸风格,表现在建筑色彩上是朴素淡雅。 川西平原植被较好,四季常青,而民居的建筑色彩十分朴素,多以冷色调为主。瓦为青色、墙为粉色(或灰砖色、梁柱为茶褐色、门窗多为棕色(或木料本色)。其重点装修部分是小门楼,俗称“龙门(或门道)”,但仍是以冷色调为至,常常“雕而不画”。 二、融环境为一体。 川西民居讲究“天人合一”自然观与环境观。用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设计,建材以木、石灰、青砖、青瓦为主。墙有砖墙、土墙、石块(石板)墙、木墙(木板或原木)、编夹壁墙等;屋顶用小青瓦、草、谷草、山草、石板瓦、树皮瓦等;还有用青厂条子作梁和门杠的。这些就地取用的材料,既经济节约,又与环境十分协调,相映成趣,乡土气息格外浓郁。呈现出一种相互的质感美、自然美。 “天人合一”的环境观把周围的大环境引入封闭的小环境中,形成了人与住宅、环境的和谐统一。 三、亲情味浓厚。 川西人讲究礼节,喜好聚集娱乐,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国内外首屈一指的茶馆文化也因此而繁荣。这一特点也突出地表现在居住方式和邻里关系上,有一种田园诗歌式的诗意。

艺术考察报告

艺术考察报告 重庆、成都 院系:美术学院 班级:环境设计3班 姓名:李浩梅 学号:201424083311 带队老师:杨国杰

考察地点:重庆、成都 考察时间:2017.06.01——2017.06.16 考察内容:建筑考察 考察目的:在专业方面提高我们水平、扩大视野,收集设计元素 考察方式:实地考察、拍照 考察陈述:终于迎来了四年一度的艺术考察了,这次我们要考察的地方有很多,有历史遗址、现代建筑、博物馆等。这次出来收获丰富,对古建筑有了新的了解,中国古时的的建筑是越看越有味道,那是因为它有文化底蕴在,能经得起时间的历练,还看到一些伟大的历史古迹,一下是到过的各个地方的陈述。 来到重庆的第一站我们就来到了红崖洞;这里的楼,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吊脚楼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脚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杆”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不过这里最有特色的还是一个美食,在这样一个美食聚集的地方,

各色各异的美食应有尽有,喜欢旅游喜欢美食的你一定能找到能让你垂涎欲滴的美食!这里有一个专门是美食的街道,叫做盛宴美食街,这里展现出了洪崖洞景区另类美食城的一个盛景,在这里汇集了古今中外的小吃,还有许多名字老号店。因为美食成为了这里的一个旅行景点,游人们来这里游玩最爱去的就是这个地方。说起这些美食,这里有种小吃叫做口粮糕,冷冷冰冰的,淋上了鲜亮的红糖水,味道真是一级的棒。除了口粮糕,还有重庆最有名的锅贴了,锅贴其实看着和饺子很像,有着不同的口味,根据游客自身的喜好,你可以购买不同的味道的锅贴。游客们还可以在江边的食府上点上一锅重庆当地人最喜欢也最为推崇自豪的火锅麻辣烫,品尝着又麻又辣的火锅,各种精致的小菜,享受着难得的美食盛宴的同时,你还可以看着长江两岸的风景,那是多么的惬意多么的悠闲舒适啊!在夜里这里更加的缤纷,纷扰的车流,璀璨的灯火,让这个山城分外的热闹,一点也不比白天差。夜里的洪崖洞更是别有一番景致,所以第一天白天去了一次,晚上我们又去了一次。 第二站去了川美、涂鸦街;不管是在川美还是涂鸦街,追吸引我的还是那些涂鸦,在本来一座很平凡的一个建筑变成了一个艺术品,不管是川美的那座涂鸦楼还是涂鸦街都深深吸引了我,这条街,全部都是涂鸦,像一条巨型涂鸦大作,非常惊喜。而且不光黄桷坪那条街都是涂鸦,房子上马路上都有。最惊喜的部分是在川美里面,学生个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章节答案1-8

第一章1 【单选题】(10分) 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历史上有一条连接东西方文明古国的通道被称之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得名是由()提出的。 A. 张骞 B. 汉和帝 C. 汉武帝 D. 李希霍芬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2 【多选题】(10分) 广义上的“丝绸之路”除了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外,还包括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由()组成。 A. 东洋航线 B. 西洋航线 C. 南洋航线 D. 北洋航线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3 【多选题】(10分)

“丝绸之路”曾作为连接中西方的重要通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发挥的作用主要是指()。 A. 贸易作用 B. 军事作用 C. 外交作用 D. 文化交流作用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4 【单选题】(10分) 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于()年粟特人将制造葡萄酒的技术传入中国。 A. 贞观十四年 B. 康熙九年 C. 崇祯十六年 D. 元和七年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5 【单选题】(10分) 汉武帝时期,()为开拓“丝绸之路”立下了汗马功劳,被誉为“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A. 卫青 B. 霍去病

C. 张骞 D. 司马迁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6 【多选题】(10分) 鸠摩罗什把佛教从西方引入中国,将大量经书翻译成汉语,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与()和玄奘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 A. 不空 B. 鉴真 C. 法显 D. 真谛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7 【单选题】(10分) ()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历时四年来到中国,与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友谊。后由鲁斯蒂谦将其在中国见闻轶事整理并编著成游记,在欧洲广为流传,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 A. 查理·马特 B. 马可?波罗 C. 利玛窦 D. 阿基米德

宽窄巷子建筑特点

宽巷子20号——民初建筑,其梁拖上有栩栩如生木雕狮子,门簪雕花,门头左右斜撑处是两幅各不相同的精美木雕画面,两幅木雕构件可清晰看见佛手、宝瓶、宝剑、如意,灵芝,寿桃等吉祥饰物雕刻其上。 宽巷子19号——其门头方正气派,民国年间修建并保留至今。此院为两进院落。前檐廊砖柱,两圆四方,富于变化,其中两廊柱为旧物,修复时用钢条包裹使其坚固。 宽巷子25号——门头为传统黑色木板门,门前两侧有八字影壁,尽显大宅风范。旧门头下的红砂上马石静静的矗立在此,向人们展现着旗人的生活,岁月的沧桑。院内的前檐和正房建筑均有精美的木雕装饰,东侧院中有两层建筑称之为小姐楼,据说是始建此院时,主人为未出嫁的女儿所修闺阁。 宽巷子33号——简洁的中西合璧风格的大门,没有繁缛复杂的装饰,保留完好的二进院落格局。当时的居民曾栽种着玉兰、丁香、栀子花,至今仿佛还能嗅到满园的清香。在民国的时候,宽巷子33号庭院是济世救民的中医名师周济民的家,他的医术在少城中远近闻名。 宽巷子37号——典型的老川西民居风格。建筑保留了以前的老门头,它的色彩十分朴素,以冷色调为主,“雕而不画”。青瓦、粉墙、茶褐色梁柱、棕色门窗、小门楼。 窄巷子2号:门头是西洋四柱三山式,门洞顶处以卷草纹线条处理,建筑优美。进入院内的门厅有传统的四扇六抹格扇,隔扇上部镶嵌冰裂纹门楣。 窄巷子14号——四柱三山的西洋风格大门中间山墙开方形门洞,门洞上方留悬挂石匾位置,还让人隐隐感到当时主人的显赫地位。门洞两侧有青砖柱,柱顶四角飞檐攒尖带宝瓶顶装饰柱头,做工精细考究,富于变化,宝瓶有保佑平安之意。 窄巷子27号小洋楼——罗马圆柱,西式拱形门窗,窗棂上的大五星装饰为西洋符号,而木刻栏杆,雕花斜撑及挂落为传统中式构件,中西合璧的文化成就了小洋楼。相传这里曾经住过法国的一个医疗机构,因此有了这般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也相传上个世纪的30年代,一位国民党的王姓军人买下这个带有洋楼的院落。抗战,军人召唤至前线,再也没有归来。就在这个小洋楼里,妻子却一直等待丈夫归来。

居住建筑研究之四川传统民居

居住建筑研究之四川传统民居 摘要:四川民居或许不及北京民居的尊贵、西北民居的硬朗,比不上岭南民居的富贵,不同于江南民居的秀丽考究,但它却散发着一种沁人心脾、自然朴实的迷人魅力。元通古镇 的古朴风骨,完全不同于那些被改造得面目全非名气颇大的古镇。当然还有它的破败和其价 值的不被重视也让我感叹。 关键词:元通;四川民居;古镇;田园 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5A-0222-01 一、沿街房屋及风貌 街道不宽不窄,适合这样一个少有车辆通行的小镇。沿街的房屋出檐宽大以至在街道两 旁形成了一条条檐廊。舒缓又略显轻巧的坡屋顶使天空逐渐融入街道的空间中。宽大的檐廊 为居民们创造了一个较明朗的生活工作的“公用空间”,供家人纳凉、妇女手工、小孩嬉戏、 邻里喝茶下棋、交流畅谈颇有田园诗意。 同大多数四川民居一样,住宅都是木穿斗结构,构件轻巧精致,柱子也比较纤细简单而 雅致。自然观和环境观使得这里的民居以木、石灰、土、青砖、青瓦为主要的建材。随步走 在街道上就可以看见两旁斑驳的编竹夹泥墙面,清楚可见的穿枋和柱子。这样既经济节约又 与环境相协调,可以说是一种轻型构架,柱径小,穿枋径也小;檩距不出一米;椽的用料也 较细。椽上直接铺瓦,不加望板、望砖。屋顶重量较轻,有优良的防震性能。偶尔会发现有的 房屋的山墙为了防火做成了封火墙。街道转角处并不会出现乏味的山墙面而是立面跟着街道转。建筑的色彩以冷色调的青、褐、棕、白为主。岁月不可避免地在这些建筑的身上留下了 痕迹。有的房屋的檩或是檐部已经变形弯曲,居民便用柱子恰当地作支撑补救。精美的石雕、木雕以及各式花格窗扇也有些残破了。当然在这个古镇上也能找到保存比较完好的民居精品。 二、老宅代表之黄氏宗祠和王国英故居 黄氏宗祠黄氏宗祠座落在古镇麒麟街上,现为当地税务所所在地。由于种种原因失去了 本来的一些古风但屋顶部分却保存得很完整。屋角起翘比较大,轻盈而优美,房脊和四角上 都有精美的雕刻,以仙鹤、鲤鱼、波浪、花朵等图样为主。黄氏宗祠高大气派,有前后两个 院落。进入前有一个狭窄的甬道,上面架有一阁楼,可以看到几扇精美的雕花木窗。在后面 小院子里有一座欧洲古典建筑风格的小亭子。亭子为拱券式:粗大的圆柱子,尖顶和精美的 石雕花卉,而下部又是我国传统的美人靠。住宅部分都是两层,红色的柱廊贯穿上下,二楼 由一圈美人靠围绕。 清朝爱国英雄王国英的故居就坐落在增福街,这里现在是一个茶铺。罗氏公馆则已经被 重重房屋掩盖,不注意就会错过它。不同于黄氏宗祠的高大气派,它小巧玲珑,精致紧凑。 门柱上依稀可辨的雀替、驼峰浮雕花卉等装饰可知昔日这家主人地位的显赫。 三、桥 元通地处三江汇流之地,有桥不奇,它可以体现当地的建筑工艺。铁索桥——汇江桥的 两端各有一座三开间的建筑,中间为庑殿顶两边为四角攒尖顶,明间既为桥的门。桥上有三 座风格统一的桥亭,黄瓦红柱,各条脊上都雕刻着各式纹样,吻兽主要是鱼虾和仙鹤的造型,还有八仙过海塑立在屋顶。各角轻巧翘起,飞檐琉瓦,倒有几分仙骨灵气。 过了桥再穿过半边街,街口就是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的“永利桥”,1938年被洪水冲毁,后按原制重建。砖石结构,桥呈拱形,有三孔,成拱形。桥身上原有雕刻精美的龙头、龙身、 石狮等。据说这是崇州仅存的一座石拱桥但栏杆上的动物雕刻已经破损不堪,很难辨别,龙 头龙身也已掩埋在杂草和尘土之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