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2章 简单机械 单元教学设计(5份)

第1节杠杆

[设计理念]

新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注重科学探究,重视实验教学,注重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结合本节课杠杆的特点,让学生从生活中的杠杆入手,轻松进入课程,从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意识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教材分析]

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也是中考的热点和难点!本节主要设计了两个重要的考点:1. 画杠杆力臂!2.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相关计算!特别是杠杆平衡条件,可以和重力、浮力压强、电学等知识相联系,出现高难度的题目!因此一定让学生吃透力臂的确定方法和画法,特别是领会透平衡的含义!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认识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

(2)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

(3)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

(2)观察和操作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

(3)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的杠杆的使用。

(2)乐于在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方便自己生活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1)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并运用它分析有关问题。

(2)能准确找出并画出力臂。

难点:力臂的寻找与绘画。

[教学方法]

杠杆知识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又高于学生的生活,建议教学时从学生的对杠杆的感性认识入手进行教学,教学中注意科学探究的运用及数据归纳的练习运用。[仪器材料]

每组学生配备:杠杆和支架及钩码(5个),羊角锤、钉子、木板。

[教学流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我们人类的肌肉力量是有限的、渺小的,如何产生巨大的力来改造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呢?如何用较小的力产生巨大的力呢?阿基米德曾发下豪言壮语:“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阿基米德又是如何产生巨大的力的呢?

根据学生回答,引入学习§12.1杠杆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好奇,又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认识杠杆并建立杠杆的概念

1、让学生用羊角锤拔钉子,感受杠杆可以实现由较小的力产生较大的力,并结合插图认识杠杆并发现杠杆的特征,从而建立起杠杆的概念。

2、通过插图认识生活中的杠杆,能依据杠杆的定义判定是否是杠杆。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羊角锤拔钉子感受杠杆的存在和作用,通过插图对学生进行杠杆概念的深度理解,特别是变异杠杆。同时提升学生科学抽象的能力!)

三、认识有关杠杆的五个要素

1、学生分组讨论课本上的有关杠杆的名词,体会他们对杠杆作用的影响,切身明白影响杠杆平衡的五要素。

2、针对杠杆五要素结合课件示例进行深度剖析。

3、重点进行力臂的确定与画法的解析,夯实学生对力臂考点的掌握。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认识了所学知识,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力臂的重点讲解为学生的能力提升打下基础。)

四、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提出问题:

由课前导学问题结合学生熟悉的跷跷板游戏,猜想杠杆平衡时就是可以用来计算产生的力的大小的时候,进而提出问题: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2.猜想与假设:

根据跷跷板游戏让学生猜想杠杆的平衡条件。根据学生的猜想出初步确立要研究杠杆平衡时杠杆的四要素: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的数量关系。3.设计实验方案

怎样确定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的数量关系?以小组为单位,参照课本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与其它组交流。对各小组的方案进行评估,兼顾研究其它问题,确定最佳方案。

老师利用课件强调注意事项。(杠杆要维持水平平衡,便于测量力臂)

3.进行实验

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进行实验,完成:

A.在杠杆两边挂上数量不等的钩码,使杠杆水平平衡,并让学生组内记录好数据。

B.将数据填写在实验数据表内。

C.组内分析数据内的逻辑关系,争取发现杠杆的平衡条件。

4.分析实验数据、总结交流各组得到的杠杆平衡条件

交流展示实验数据与实验成果,最后在全班内形成共识,确认杠杆的平衡条件。

并说明这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并呼应开头的阿基米德的豪言壮语。(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交流信息的能力,提升学生利用数据发现内在规律的意识和与其他同学协同合作的意识。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探究的习惯。)

5.杠杆平衡条件的简单运用练习。

通过展示几个简单的关于杠杆平衡条件的运用练习来加强学生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同时为三类杠杆的学习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巩固知识,为后续知识埋下伏笔。)

五、生活中的杠杆

1.省力杠杆。(省力但费距离)

2.费力杠杆。(费力但省距离)

3.等臂杠杆。(不省不费)

(设计意图:添加三类杠杆的优缺点,让学生意识到有利必有弊的哲学原理。学

会发挥长处,克制不足。)

六、典型例题:

出示课本上的例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小组分析这个实际的杠杆问题

1.这是个杠杆问题吗?

2.这个杠杆中的支点在那?动力臂、阻力臂、动力、阻力是怎么确定的?

3.尝试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这个实际问题。

小组合作,观察密度表找出其中的规律。回扣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将实际问题抽象成物理问题,建立起物理模型来。)七、小结知识,完成达标练习。

由课件展示所学知识和相应练习

(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重点解决了三个问题:

1.为什么要学习杠杆。

2.杠杆的力臂画法。

3.杠杆的平衡条件。 二、三个问题的教学设计意图

1.为什么要学习杠杆。杠杆作为所有机械的基础,必须要好好掌握!而如何勾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本节课设计了课前导学问题,如何用较小的力获得较大的力,以小博大是人的天性,这一问题的设计较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又由阿基米德的豪言壮语,进一天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有了学习的冲动,相信好的开头已经成功了一半。

2.杠杆力臂的画法。能否找出力臂,画出力臂,计算出力臂的大小是杠杆平衡条件运用的前提,因此在这一块上还是舍得耗费时间的。

3.杠杆的平衡条件。这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所有杠杆问题的核心。本节课利用科学探究实验进行研究并发现杠杆的平衡条件,让学生有切身的感受,让学生意识到平衡条件的重要性和核心性是非常重要的。本节利用了大量的时间在平衡

条件上是正确而合理的。

三、不足之处

本节课内容相对较难,特别是五个杠杆要素,为什么要有五个要素,他们是干什么的?对初学者而言,来的太突然,再加上后面的实验探究,整节课显的很紧张,时间不够用!建议本节课设计成两节课来来学习。

以上是我对执教《杠杆》这节课的反思,在反思过程中体会了很多,为我在今后的教学上积累经验,使课堂教学做到有的放矢,驾驭自如。

第2节滑轮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滑轮的作用;

3. 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二)过程与方法

在认识滑轮的过程中,体会对比的探究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心生产、生活中滑轮的应用,有利用滑轮的意识。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难点: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教学

方法

讲授、讨论、实验、归纳、对比

教具

学具

多媒体课件、滑轮、细绳、钩码、弹簧测力计、刻度尺

教学过程

引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课题展示照片,提出问题

展示滑轮组图,请学生观察图片

中这种机械的结构。

仔细观察,回答问题

滑轮:边缘有凹槽,能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

展示教科书中旗杆和起重机的图片,提问:下面两个滑轮在使用上有什么不同呢? 绕轴转动的小轮。

看图,思考并回答:

国旗上升时,旗杆顶端

的滑轮不随物体一起移

动。

货物上升时,电动机下

面的滑轮随物体一起移

动。

学生分析,拉近物理与

生活的关系,反映出物

理是有用的。

新课

讲授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课讲授

给出定滑轮的定义:

我们把不随物体一起移动的滑

轮,叫做定滑轮。

演示实验

教师演示定滑轮试验,将数据填

入表中。

聆听

结合刚才的图片尝试理

解这一概念

观察实验,分析数据

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

和数据思考和总结定

滑轮的特点。

讲授

新课请同学们结合实验,思考以下问

题:

1.使用定滑轮的好处是什么?

2.使用定滑轮可以省力吗?

3.使用定滑轮可以省动力作用

点移动的距离吗?

总结

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不省距离;

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

不能省力。

不能省动力作用点移动

的距离。

讲授

给出动定滑轮的定义:

我们把随着物体一起移动的滑

轮,叫做动滑轮。

演示实验

教师演示动定滑轮试验,将数据

填入表中。

请同学们结合实验,思考以下问

题:

1.使用动滑轮能改变为动力的

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

和数据思考和总结定

滑轮的特点。

讲授方向吗?

2.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吗?

3.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动力作用

点移动的距离吗?

总结

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但费距

离,且不改变力的方向。

不可以改变动力的方

向。

可以省力。

费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

离。

课堂练习

1.定滑轮左端绳子下端挂着相

同的重物,若在定滑轮右端的绳

子自由端分别沿三个方向用力

(如图所示),力的大小分别为:

F1、F2、F3,则(D)。

A.F1最大

参与练习

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

反馈,为滑轮组的学习

打好基础。

B.F2最大

C.F3最大

D.三个力一样大

2.用滑轮按图甲、乙、丙所示

三种不同方式,拉着同一物体在

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拉力

分别是F1、F2、F3,则(D)。

A.F1>F2>F3B.F2>F3>F1

C.F2>F1>F3

D.F3>F1>F2

引导,提问

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

能省力。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

能改变力的方向。能否得到这样

一种机械,它既可以省力,又可

以改变力的方向呢?

归纳学生的发言

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装在一起,

应该就可以了。

聆听,思考

学生讨论后各抒己见。

定义:我们把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组合,叫做滑轮组。

提问

它在工作时,有什么特点呢?同学们可以结合前面所学习的知识,猜测一下。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

我们通过实验验证一下你的猜测是否正确。

提问:

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有哪些绕线的方法?

这两种绕线方法有什么不同?请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绳子的起点:进行实验验证

学生思考和操作后回答

问题

可以从定滑轮开始绕

线,也可以从动滑轮开

始绕线。

通过实验思考和总结

滑轮组的工作特点和

规律。

2.拉力的方向:

3.拉力的大小:

4.移动的距离:

拓展实验

利用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可以怎样绕绳子呢?

讨论:结合上面的四个问题,谈一谈,这两种绕线方法有什么不同?

不同的滑轮组有不同的绕线方法,有不同的拉力大小,有不同的移动距离,有不同的拉力方向。但你发现其中的规律了吗?请同学们结合实验和理论分析,一种方法可以改变拉力

的方向,另一种不能。

拉力的大小不同。

移动的距离也不相同。

学生经过思考和操作后

回答问题

同样可以从定滑轮开始

绕线,或从动滑轮开始

绕线。

一种方法可以改变拉力

的方向,另一种不能。

拉力的大小不同。

移动的距离也不相同。

绳子从定滑轮开始绕

线,拉力的方向就向下,

通过实验探究,思考和

总结滑轮组的工作特

寻找一下。

总结:

n为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绳子从动滑轮开始绕

线,拉力方向就向上。

有几根绳子承担物重,

拉力就是总重的几分之

一。

有几根绳子承担物重,

拉力所移动距离就是物

体升高距离的几倍。

点和规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反馈练习

1.回答问题利用所学物理知识解

答简单的物理问题。培

养学生应用物理的能

力。

2.汽车重2×104 N,陷入泥中,

受到的阻力为3×103 N。用如图

所示装置,则至少要用多大的力

才能将汽车拉出?

回答问题利用所学物理知识解

答简单的物理问题。培

养学生应用物理的能

力。

3. 回答问题利用所学物理知识解

答简单的物理问题。培

养学生应用物理的能

力。

1

F G G

n

=+

()

s nh

=

(1)物体能被提起吗?(2)动滑轮对物体的拉力?(3)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4)物体对地面的压力?

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简单机械的

知识,知道定滑轮、动滑轮和滑

轮组的特点。进一步总结出各种

滑轮组的力与距离的特点。

学生总结梳理简单机械知识形

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

系,同时也可以帮助学

生记忆。

板书设计

第2节滑轮

一、定滑轮:

1.定义:工作时,轴不随物体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

2.特点: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不省距离;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二、动滑轮:

1.定义:工作时,轴随着物体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第2节滑轮[设计理念]

新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的新理念。因此这节课采取让学生在合作和探究中了解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特点,认清它们的本质,并能在实际生活问题中应用它们来解决问题。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十二章第二节,是在学习了二力平衡、功和功率、杠杆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功和功率学习的延续,是对简单机械学习的深化,它为机械效率的学习奠定基础,是本章的核心内容之一。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

(3)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4)了解其他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定滑轮、动滑轮的工作特点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用观察、对比来研究问题的方法。

(2)经历组装滑轮组的过程,学会按要求组装滑轮组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生产中有关滑轮、轮轴、斜面的实际使用。

(2)具有利用简单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定滑轮、动滑轮的使用特点。

难点:滑轮组的组装及作用。

[教学方法]

这节课以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为主,整节课的设计以学生活动为主,采用边实验边教学的教学模式。在问题链的引导下让学生在兴趣中进入学习状态,在问题的困惑中引领探究,在观察、比较、动手动脑中获得知识。

[仪器材料]

教师:多媒体课件、演示用组装好的定滑轮、动滑轮。

学生分组器材:滑轮2个、细线、钩码若干,弹簧测力计、刻度尺、铁架台、夹子。

[教学流程设计]

二、热身运动引入新课

由“想想议议”漫画的引入引发学生对滑轮的使用提出猜想:

(1)、小男孩为什么被吊上去了?

(2)、滑轮怎么用呢?这个滑轮的使用省力吗?

(3)、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了滑轮呢?(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用漫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滑轮使用的欲望。)

三、探究:滑轮

探究(一):认识滑轮

动手组装和研究滑轮使用,提出初步活动要求:

(1)、只用一个滑轮、细绳、用多种组装方法将两个钩码竖直提高?

(2)、仔细拉动比较观察:使用各种滑轮提升钩码时有哪些不同之处?

(3)、你认为不同滑轮在使用时可能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去认识滑轮,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和比较能力,同时根据学生对是否省力、省距离的的猜想提出下一个探究目的。)

探究(二):定、动滑轮的特点:(是否省力、省距离)

(1)、出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设计实验方案:a、要探究是否省力需要比较哪两个力?吧、b、用什么器材?怎样组装?c、用什么器材?d /测量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2)、师生共同展示:明确实验方案、编制记录数据的表格。

(3)、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正确完成实验、展示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交流信息的能力,编制表格的能力,与其他同学协同合作的意识。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探究的习惯。)探究(三):了解定、动滑轮的实质

(1)教师提出:定、动滑轮具有上面你探究出的的特点是因为它们都是一个杠杆,请你找出杠杆的五要素吗?

(2)展示课件中“定滑轮是一个等臂杠杆,”“动滑轮”也是一个杠杆,并分析动滑轮的支点、动力臂、阻力臂,进一步得出动滑轮的实质。

(3)挑战大力士活动:

(4)

(5)

(6)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第2节《滑轮》教学设计

12.2《滑轮》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滑轮是是常用的简单机械。教学一开始,可让学生观察并说明滑轮的结构特点。从实际应用中是认识滑轮的两种用法定滑轮和动滑轮。突出教学重点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完成好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使用特点的实验,在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数据处理等方面给学生创设参与的机会,使他们加深体验。但要注意根据学生情况把握好分寸。因为这个实验的设计和实验装置装配上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对滑轮有一些认识,但是还不够深刻,本节内容让学生使用滑轮,对于滑轮学生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学生了解滑轮的存在,了解滑轮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认识滑轮不困难。但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连接实验装置,探究滑轮工作特点,学生因为缺少实际操作经验存在着不少困难,甚至有些学生会手足无措,无从下手。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滑轮的作用; 3. 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二)过程与方法 在认识滑轮的过程中,体会对比的探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心生产、生活中滑轮的应用,有利用滑轮的意识。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教学难点: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实验、归纳、对比 【教具和学具】

多媒体课件、滑轮、细绳、钩码、弹簧测力计、刻度尺 【设计的意图】 采取“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思维程序,探究问题,得出科学结论。通过讨论分析、应用举例、练习巩固对本节内容更深的理解。强调以学生的参与和体验为主,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实验的全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得到发展和提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请学生观察图片 教师活动 讲授

八年级物理《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复习课教案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一、杠杆 (一)杠杆 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做杠杆. 2.杠杆五要素: 3.要点透析 (1)杠杆的支点一定要在杠杆上,可以在杠杆的一端,也可以在杠杆的其他位置; (2)动力和阻力是相对而言的,不论动力还是阻力,杠杆都是受力物体,跟杠杆发生相互作用的物体都是施力物体; (3)动力作用点:动力在杠杆上的作用点; (4)阻力作用点:阻力在杠杆上的作用点; (5)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它是点到线的距离而不是点到点的距离; (6)力臂有时在杠杆上,有时不在杠杆上,如果力的作用线恰好通过支点,则力臂为零; (7)力臂的表示与画法:过支点作力的作用线的垂线; (8)力臂的三种表示:根据个人习惯而定 【例1】下列关于杠杆的一些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杠杆必须是一根直棒 B .杠杆一定要有支点 C .动力臂就是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 D .当力的作用线通过支点时,力臂最大 (二)杠杆的平衡条件 1.杠杆平衡: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都叫做杠杆平衡。 2.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 0.5 20 10 1。0 10 10 2 1。5 20 30 1。0 30 30 3 2.0 20 40 4。0 10 40 探究归纳:只有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杠杆才平衡。 3.杠杆平衡条件表达式: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公式表示为: ,即.应用公式时单位要统一。 【例2】图2是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要使杠杆在图示位置平衡,在A处钩码应挂A.6个B.3个C.2个D.1个 【例3】三个和尚挑水吃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如图所示,甲图中和尚们商量出新的挑水方案:胖和尚一人挑两小桶,瘦和尚和小和尚两人合抬一大桶。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乙图中水桶B向下沉,为保持水平平衡,胖和尚可以将他的肩往后移动一点距离B.乙图中水桶B向下沉,为保持水平平衡,胖和尚可以将后水桶B往前移动一点距离C.丙图中小和尚为减轻瘦和尚的负担,可以将水桶往前移动一点距离 D.丙图中小和尚为减轻瘦和尚的负担,可以让瘦和尚往前移动一点距离 (三)生活中的杠杆 杠杆类型力臂关系平衡时力的关系优缺点应用 省力杠杆l1〉l2F1

2020春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2章 简单机械 单元教学设计(5份)

第1节杠杆 [设计理念] 新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注重科学探究,重视实验教学,注重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结合本节课杠杆的特点,让学生从生活中的杠杆入手,轻松进入课程,从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意识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教材分析] 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也是中考的热点和难点!本节主要设计了两个重要的考点:1. 画杠杆力臂!2.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相关计算!特别是杠杆平衡条件,可以和重力、浮力压强、电学等知识相联系,出现高难度的题目!因此一定让学生吃透力臂的确定方法和画法,特别是领会透平衡的含义!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认识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 (2)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 (3)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 (2)观察和操作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 (3)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的杠杆的使用。 (2)乐于在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方便自己生活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1)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并运用它分析有关问题。 (2)能准确找出并画出力臂。 难点:力臂的寻找与绘画。 [教学方法] 杠杆知识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又高于学生的生活,建议教学时从学生的对杠杆的感性认识入手进行教学,教学中注意科学探究的运用及数据归纳的练习运用。[仪器材料] 每组学生配备:杠杆和支架及钩码(5个),羊角锤、钉子、木板。 [教学流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我们人类的肌肉力量是有限的、渺小的,如何产生巨大的力来改造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呢?如何用较小的力产生巨大的力呢?阿基米德曾发下豪言壮语:“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阿基米德又是如何产生巨大的力的呢? 根据学生回答,引入学习§12.1杠杆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好奇,又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认识杠杆并建立杠杆的概念 1、让学生用羊角锤拔钉子,感受杠杆可以实现由较小的力产生较大的力,并结合插图认识杠杆并发现杠杆的特征,从而建立起杠杆的概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简单机械》《12.1杠杆》导学案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1. 杠杆第1课时 【学习目标】1.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 2.能在杠杆上确认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位置||。 3.能准确画出动力臂与阻力臂||。 【知识链接】一个支点举起地球(一) 阿基米德对于机械的研究源自于他在亚历山卓城求学时期||。有一天阿基米德在久旱的尼罗河边散步||,看到农民提水浇地相当费力||,经过思考之后他发明了一种利用螺旋作用在水管里旋转而把水吸上来的工具||,后世的人叫它做“阿基米德螺旋提水器”||,埃及一直到二千年后的现在||,还有人使用这种器械||。这个工具成了后来螺旋推进器的先祖||。 当时的欧洲||,在工程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一些简单机械||,譬如:螺丝、滑车、杠杆、齿轮等||,阿基米德花了许多时间去研究||,发现了“杠杆原理”和“力矩”的观念||,对于经常使用工具制作机械的阿基米德而言||,将理论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上是轻而易举的||。他自己曾说给他一个支点||,他可以举起整个地球||。(不过这只是比喻)||。 【学法指导】 1.杠杆可直可曲||,形状任意||。有些情况下||,可将杠杆实际转一下||,来帮助确定支点||。如:鱼杆、铁锹||。 2.动力、阻力都是杠杆的受力||,所以作用点在杠杆上||,但力臂不一定在杠杆上||。动力、阻力的方向不一定相反||,但它们使杠杆的转动的方向相反 3.画力臂方法:⑴找支点O;⑵画力的作用线(虚线);⑶画力臂(虚线||,过支点垂直力的作用线作垂线);⑷标力臂(大括号)||。(简记:一找点、二画线、三作垂线、四标力臂) 【温故知新】 1.力的三要素是指、、||。 2.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或||。 3.重力的计算公式是:||,重力的方向||。 【探究新知】 一、自主预习 1.我们周围有各种各样的机械||,有的机械简单||,有的机械复杂||,不管机械是多么复杂||,都可以从中找到构成它们的基本元素:、、||。 自学课本P76-77杠杆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2.定义: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够饶着转动||,这样的就是杠杆||。 3.杠杆的五要素: (1)支点:;用符号表示; (2)动力:杠杆转动的力;用符号表示; (3)阻力:;用符号表示; (4)动力臂:从到的距离;用符号表示; (5)阻力臂:从到的距离;用符号表示||。 二、合作探究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简单机械》教材分析-新版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教材分析 一、新旧教材对比 本章是在新教材的“第七章力”、“第八章运动和力”、“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等力学重要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简单机械及机械效率的相关知识。新教材将原有“第十三章力和机械”中的“第四节杠杆”、“第五节其他简单机械”和“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中的“第二节机械效率”整合为“第十二章简单机械”。这样的编排顺序,使学生在学习完了简单机械后紧接着就进一步认识机械效率,更利于机械效率和简单机械知识的有效衔接,可以避免在后续机械效率的学习时要先对前面所学的简单机械知识做必要的回顾,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和课时浪费。同时学生在学习了力、功和能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有了更多的知识储备,更容易认识杠杆和滑轮等简单机械,并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具体途径和实际意义。 二、课程标准要求: (一)2011版课程标准要求: 1、知道简单机械。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知道机械效率。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 3、了解人类使用机械的历程。了解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2001版课程标准要求: 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2、理解机械效率。 3、了解机械使用的历史发展过程。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三)对比分析 1、将“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改为“知道简单机械。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细化科学内容,明确教学要求,同时规范表述,增强可评价性。 2、“理解机械效率”调整为“知道”,可以避免在机械效率的问题上进行更多的转化,降低了教学要求的层次,从而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人教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知识点

人教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本章知识框架 第一节 杠杆(第一课时) 一、知识点 1、杠杆的定义 2、杠杆的五要素,会画力臂 3、杠杆的平衡条件 二、检测题 1.1 在_____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____________的硬棒,这根硬棒就是杠杆。 2.1杠杆的五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力臂:支点到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 2.3杠杆在我国古代就有了许多巧妙的应用,护城河上安装的吊桥就是一个杠杆,如图所示,它的支点是________点,动力作用点是______,阻力是吊桥的____________. 2.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点之间的距离叫做动力臂 B .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做动力臂 C .力臂一定在杠杆上 D .力臂的大小不可能为零 2.5下列关于杠杆的一些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杠杆必须是一根直棒 B .杠杆一定要有支点 C .动力臂就是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 D .当力的作用线通过支点时,力臂最大 2.6下列关于F 1力臂的作图中,正确的是 ( ) 2.7如图所示,O 点表示杠杆的支点,画出动力F 1的力臂并用字母l 1表示;画出阻力并用F 2表示. 杠杆 滑轮 机械效率 简单机械

、 2.7题图2.8题图 2.8如图所示,作出: (1)水桶M受到的重力示意图;(2)以O为支点,力F的力臂l 。 3.1杠杆平衡状态: 杠杆在动力和阻力共同作用下处于_______________状态或_________________状态。 杠杆平衡条件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杠杆平衡条件公式: __________________。 3.2开瓶时使用的开瓶器(图a),可以简化成不计重力的省力杠杆(图b),0为支点.若动 力F1和阻力F2都与杠杆垂直,且AO=6 cm,BO=1 cm,F1=25 N,则F2=____________N. 3.2题图 3.3题图 3.3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 (1)首先,调节杠杆两端的___________,使杠杆两端不挂钩码时,保持水平并静止,达 到__________状态. (2)如图所示,杠杆每格长度相同,杠杆的a处已挂着2个0.5 N的钩码,要使杠杆平衡, 则应在杠杆的____________处,挂上____________个0.5 N的钩码. 3.4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在没有挂钩码时杠杆的平衡位置如图甲所示。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杠杆左 端螺母向____________边旋一些(填“左”或“右”)。 (2)调好后,第一组按图乙进行实验,第二组按图丙进行实验,你认为第____________组 实验更好,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简单机械》教案(人教版) 第一节杠杆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如果有一天,你和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一起玩。小朋友想跟你一起跷跷板,但他的体重比你的体重小得多,你能想出什么办法让他能够和你一起玩跷跷板吗?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 学生自学教材第76页至第79页,完成学生用书自主研学部分的内容。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1.杠杆 仔细观察如下所示的几幅图,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 【教师点拨】(1)如图所示的撬棒、跷跷板、抽水机的手柄,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一根硬棒,在__力的作用__下能绕着固定点__转动__,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2)为了了解杠杆的作用,我们先对照图来熟悉几个名词。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图中的__O__点;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图中的__F__;有时也用符号F1(或F动表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图中的__G__;有时也用符号F2(或F阻表示);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图中用__l1__表示;有时也用符号l动表示;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图中用__l2__表示。有时也用符号l阻表示。 (3)通常我们把杠杆的__支点__、__动力__、__阻力__、__动力臂__和__阻力臂__称作为杠杆的五要素。 2.杠杆的平衡条件 【学生阅读】课本中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的课文。 【学生思考讨论】步骤1,为什么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步骤2,为什么在杠杆两边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调节钩码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 【教师点拨】(1)杠杆的平衡是指杠杆静止不转动或杠杆匀速转动。杠杆只有在水平位置平衡,从支点到动(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即力臂的长度,才可从杠杆上的刻度值直接读出(如右图所示)。 (2)对照教材上的实验步骤,将实验数据填到表格中,对它们进行加、减、乘除等运算,找出它们之间

初中同步物理八年级下册人教版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全练版:第1节 杠杆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第1节杠杆 基础过关全练 知识点1杠杆 1.(2022北京昌平期中)如图所示,用杠杆提起重物,O点为杠杆的支点,F是作用在杠杆B点的力。图中AB与力F的作用线在一条直线上,且AC⊥OB、AB⊥AO。能表示力F力臂的是() A.AB B.AC C.AO D.OB 2.【跨学科·物理与生活】(2022山东济南高新期中A卷)如图所示,当人们钓鱼时,钓鱼竿可看成是一个杠杆。能正确表示其支点O、动力F1和阻力F2的是() 3.如图所示,一物理老师用杠杆拉起了大象,请作出拉力F的力臂。

知识点2杠杆的平衡条件 4.我国古代记录传统手工技术的著作《天工开物》里记载了一种捣谷用的舂。如图所示,是小华在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体验中国传统农耕“舂捣谷”的示意图,小华感觉力量不够,用起来比较困难,则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A.小华将脚向前移动 B.将支点向靠近小华的方向移动 C.将放稻谷的容器向远离支点方向移动 D.小华适当负重再操作舂捣谷 5.(2021辽宁铁岭模拟)如图所示,重力为G的均匀木棒竖直悬于O点。在其下端施加一个始终垂直于棒的拉力F,让棒缓慢转到图中虚线所示位置,在转动的过程中阻力臂,拉力F(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6.【学科素养·科学探究】(2022湖南邵阳模拟一)同学们利用如下装置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杠杆静止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调节。 (2)调节好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之后,某小组利用图乙的装置获得的实 验数据如表所示,得到与其他组不一样的结论:动力F1与阻力F2成正 比关系。你认为该结论可靠吗?理由是:。 :。 (4)此实验多次改变挂在支点两边钩码的质量和悬挂位置,收集杠杆平衡时多组动力、动力臂、阻力和阻力臂的数据,其目的是(选填“减小误差”或“寻找普遍规律”)。 7.【新独家原创】如图所示,为小明自制的一把杆秤,O为杆秤提纽,不挂重物和秤砣时,手提提纽杆秤可水平平衡。将秤盘中放入0.4 kg的物体时,需要将秤砣移至B点才能使秤杆再次水平平衡,已知OA=2 cm,OB=4 cm。则: (1)秤砣的质量是多少? (2)若该秤的最大测量值为2 kg,秤杆的总长度是多少? (3)若想增大杆秤的量程,可采用的方法是(写出一种即可)?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三节机械效率(教案)

《机械效率》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含义,指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能说出机械效率的含义,知道机械效率是小于1的. 会利用公式η= 总 有 W W 进行有关计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了解滑轮组机械效率的高低与物体重力的关系. 通过参与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具有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能结合实例分析常见机械的有用功、额外功及总功. 2.能说出机械效率的含义,知道机械效率是小于1的. 3.会对机械效率进行一般计算. 教学难点 会分析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指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教学用具 弹簧测力计、斜面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课件展示 1.复习什么是功率? 2.功率的计算式是什么? 3.计算右表考试成绩优秀率. 二、进行新课: 1.有用功和额外功 出示课件:想想议议 如图,在两组测试中提升高度一样的情况下,哪个功做的多一些?哪个省力一些? 教师引导学生从对物体做功方面分析. 引入几个概念: (1)W 有:完成某项任务时,必须要做的功叫有用功; 序号姓名成绩序号姓名成绩 1学生1806学生6932学生2797学生7953学生3858学生8894学生4669学生9725学生5 9210学生10 81 八年级物理月考成绩对两个钩码做功 克服重力做功 对两个钩码做功 对滑轮做功

(2)W 额:没有价值,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额外功; (3)W 总: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 W 总=W 有+W 额 根据上图所给的数据计算出W 有、W 额、W 总 2.机械效率 你能计算出这三种做法有用功在总功中占的百分比吗? 教师出示课件并板书:机械效率 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用字母η表示,公示为:η= 总 有W W 教师强调字母η的读音,并指出既然机械效率是比值,那么它就没有单位. 公式推导:(1)W 有=ηW 总(2)W 总= η 有 W (3)W 额=W 总-W 有= η -1总 W 思考:有没有机械效率是100%的机械?为什么? (没有,因为有用功总小于总功) 结论:机械效率总小于1(板书) 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1)尽量减少额外功:减轻机械自重、加润滑油以减小摩擦力; (2)尽量多做有用功:在W 额一定的情况下,尽可能增大W 有.一般来说在机械能承受的范围内,尽可能每次多吊起重物,充分发挥机械的作用,提高机械效率.所以,同一个机械的机械效率不是一个定值.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本章概述 一、杠杆 1.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叫杠杆. 2. 五要素:一点、二力、两力臂. (1)“一点”即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O”表示. (2)“二力”即动力和阻力,它们的作用点都在杠杆上.动力是使杠杆转动的力,一般用“F1”表示,阻力是阻碍杠杆转动的力,一般用“F2”表示. (3)“两力臂”即动力臂和阻力臂,动力臂即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一般用“l1”表示,阻力臂即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一般用“l2”表示. 3.杠杆的平衡(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静止不动或匀速转动叫杠杆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公式:F1l1=F2l2. (1)省力杠杆:l1>l2,F1F2(费力省距离,如人的前臂、理发剪刀、钓鱼竿). (3)等臂杠杆:l1=l2,F1=F2(不省力、不省距离,能改变力的方向.等臂杠杆的具体应用:天平.许多称质量的秤,如杆秤、案秤,都是根据杠杆原理制成的). 二、滑轮 1.滑轮是变形的杠杆. (1)定义: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2)实质:等臂杠杆. (3)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4)对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F=G物.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 F(或速度v F)=重物移动的距离s G(或速度v G)

(1)定义: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可上下移动,也可左右移动) (2)实质: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 (3)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4)理想的动滑轮(不计轴间摩擦和动滑轮重力)则F=G物.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G物+G动).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 F(或v F)=2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 G(或v G). (1)定义:定滑轮、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 (2)特点: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3)理想的滑轮组(不计轮轴间的摩擦和动滑轮的重力)拉力F=G物.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G物+G 动).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 F(或v F)=n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 G(或v G). (4)组装滑轮组方法:首先根据公式n=“奇动偶定”的原则.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组装滑轮. 三、机械效率 定义:对人们有用的功. 公式:W有=Gh(提升重物)=W总-W额=ηW总. 斜面:W有=Gh. 定义: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公式:W额=W总-W有=G动h(忽略轮轴摩擦的动滑轮、滑轮组) 斜面:W额=fL. 定义:有用功加额外功或动力所做的功. 公式:W总=W有+W额=Fs=.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简单机械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如图所示的杠杆在使用过程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 A.用羊角锤起钉子B.用钳子夹导线 C.用起子起瓶盖D.用镊子夹取砝码 2.小强开启饮料时,瓶起子可视为一个杠杆,如图所示。下列各图能正确表示其工作原理的是( ) 3.如图所示,轻质杠杆OB可绕O点转动,OA=AB。在A点悬挂物体,在B 点竖直向上拉动杠杆使其始终保持水平平衡,拉力为F。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F 的大小为物重的2倍 B .物重增加5N ,F 的大小也增加5N C .物体悬挂点右移,拉力F 会增大 D .将F 改为沿图中虚线方向,拉力F 会减小 4.使用下列机械时,用大小相等的拉力F ,能提起最重货物的是(不计机械自重和摩擦)( ) 5.如图,用同一滑轮匀速提升同一重物(不计摩擦),图中F 1、F 2、F 3、F 4之间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 .F 1=F 2 B .F 3=F 4 C .F 1=12F 3 D .F 2=1 2F 4 6.如图所示,不计动滑轮与绳之间的摩擦和重力,在水平拉力F 的作用下,重为100N 的物体M 以0.2m/s 的速度向左匀速直线运动5s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0N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M受到地面摩擦力水平向左 B.M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为10N C.拉力F大小为40N D.拉力F跟物体所受摩擦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7.如图所示,利用滑轮组将重为80N的物体在30s内匀速提升3m,已知拉力F 为50N,若不计绳重和摩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绳端移动的速度为0.3m/s B.动滑轮重力为50N C.拉力做功的功率为40W D.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空1分,共21分。 8.如图是一种切甘蔗用的铡刀示意图。铡刀实质上是一种(选填“省力”或“费力”)杠杆,甘蔗放在(选填“a”或“b”)点更易被切断;在该点时,手沿F1方向所用的力(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沿F2方向所用的力。 9.如图所示,物体A置于水平桌面上,装置保持静止,物体A重100N,物体B

人教版2020年春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三节 机械效率》教学设计

《第三节机械效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知道机械效率的概念,学会测量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2、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会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3、在实验中培养合作精神,养成事实求是、尊重实验结果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了解机械效率。 教学难点 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及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4、机械效率的意义 学生阅读课本第108页“讲效率的社会”及提高机械效率的重要意义和方法。 课堂训练 1、下列说法中能提高机械效率的是() A、增加有用功 B、减小机械间的摩擦 C、减小总功 D、减小机械质量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机械效率越高的机械做功越快 B、机械效率越高的机械做功越多 C、机械效率可提高到100% D、机械效率总小于1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用水桶从井中打水的时候,对桶做的功是有用功 B、用水桶从井中打水的时候,对水做的是总功 C、桶掉到井里,从井里把桶捞上来的时候,对桶做的功是有用功 D、桶掉到井里,从井里把桶捞上来的时候,桶里带了一些水,对桶和水做的功是有用功 4、分别用杠杆、动滑轮和滑轮组将同一物体提升到相同的高度,做的有用功() A、杠杆最多 B、动滑轮最多 C、滑轮组最多 D、一样多 5、把木板搭在汽车上,把一个重为600N的货物推到车上,这时木板成为一斜面,已知斜面长为3m,高为1m。求: (1)设斜面是光滑的,人的推力为多大? (2)实际斜面不光滑,人的推力为250N,斜面的摩擦力为多大? (3)斜面的机械效率为多少? (4)额外功为多少 课堂小结 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有 哪些收获,你能说出来吗? 先同位汇报,最 后学生代表总结要 点。 培养学生归纳、 总结知识的能力。 板书设计 第三节机械效率 1.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额外功: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 2.机械效率:有用功与总功之比公式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3.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二章《简单机械》小结与复习精品学案

第十二章复习与小结 一、目标导引: 1、看书讨论形成知识框架。 2、学生讨论总结本章基本概念、规律。 3、讨论本章基本实验及其结论(包含作图)。 4、会利用本章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学生讨论本章还存在的困惑。 二、探究学习: (一)通过看书和讨论构建知识网络 学习活动1:阅读课本 展示评价1:展示知识网络。 (二)学生讨论总结本章基本概念、规律。 学习活动2:完成下列各题。 展示评价2:学生交流勘误: 一、杠杆及其五要素 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叫杠杆。 说明:①杠杆可直可曲,形状任意。 ②有些情况下,可将杠杆实际转一下,来帮助确定支点。如:鱼杆、铁锹。 2、五要素——组成杠杆示意图。 ①支点:___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______表示。 ②动力:___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______表示。 ③阻力:___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______表示。 说明:动力、阻力都是杠杆的受力,所以作用点在杠杆上。 动力、阻力的方向不一定相反,但它们使杠杆的转动的方向_____ ④动力臂:从________到________的距离。用字母________表示。 ⑤阻力臂:从________到________的距离。用字母________表示。 画力臂方法:⑴找支点O;⑵画力的作用线(虚线); ⑶画力臂(虚线,过支点垂直力的作用线作垂线);⑷标力臂(大括号)。 二、滑轮

④对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F=G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 F (或速度v F ) = 重物移动的距离S G (或速度v G ) 2、动滑轮: ①定义: ②实质:动力臂为阻力臂 倍的省力杠杆。 ③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 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 。 ④理想的动滑轮(不计轴间摩擦和动滑轮重力)则: F=G/2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 (G 物+G 动)/2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 绳(或v 绳)=2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 物(或v 物) 3、滑轮组 ① 定义: 。 ② 点:使用滑轮组既能省 又能改变动力的 。 想的滑轮组(不计轮轴间的摩擦和动滑轮的重力)拉力F=n 1 G 。 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 n 1 (G 物+G 动)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 F (或v F )=n 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 G (或v G ) 组装滑轮组方法:首先根据公式n=(G 物+G 动) / F 求出绳子的股数。然后根据“奇动偶定”的原则。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组装滑轮。 三、机械效率: 1、有用功:定义: 。 公式: 。 斜面: 。 2、额外功: 定义: 。 公式: 。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学期教学计划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学期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标为指导,切实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新的物理课程理念中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就要关注每个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养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联系的教学,不要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教学,搞好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 二、学生情况 初二学生刚接触物理,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可能开始有一些两极分化,这就需要师生在本期倍加努力,在教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上作进一步改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本期内容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为七至十二章,包括力、运动

和力、压强、浮力、功和机械能、简单机械。 四、教改措施 在新课程的指导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的养成,加强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相联系的教学,将学习内容与学习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 五、具体措施 1.鼓励科学探究性的教学 (1)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参与科学探究。 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有目的探究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的意识。 (2)使学生养成对所做工作进行评估的好习惯。 (3)重视探究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 在现代社会和科学工作中,个人之内与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要注意学生这方面良好素质的形成。 2.帮助学生尽快走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简单机械(含答案)

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八年级物理单元检测(六) 姓名班级 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 1. 如图1所示,利用了动滑轮的是( ) 2.杠杆在生产生活中普遍使用。图2所示的工具在使用过程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是( ) 3.用如图3所示的滑轮组提升重600N的工件,如果摩擦不可忽略,则拉力F( ) A.等于200N B.一定大于200N C.小于200N D.一定大于300N 4.如图4的使用该装置匀速提起重物G,沿不同方向所用的拉力( ) A.F1最大 B.F2最大 C.F3最大 D.一样大 5.将重为5N和15N的甲、乙两物体,分别挂在杠杆的左右两端。若杠杆的重力忽略不计,当杠杆平衡时,左右两边臂长之比为( ) A.3:1 B.2:1 C.1:3 D.4:1 6.园艺师傅使用如图5所示的剪刀修剪树枝时,常把树枝尽量往剪刀轴O靠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A.减小阻力臂,省力 B.增大动力臂,省力 C.减小动力臂,减小动力移动的距离 D.增大阻力臂,减小动力移动的距离 7.如图6所示,一根粗细均匀的铁棒AB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现用力F将铁棒从水平地面拉至竖直立起。在这个过程中,力F作用在B端且始终与铁棒垂直,则用力F将() A.天平 C.钓鱼竿 D.铡刀 B.铁锹 图2 图1 F G 图3 图4 图5 图6

A.逐渐变大 B.逐渐变小 C.保持不变 D.先变小后变大 8.将一定滑轮改为动滑轮使用,则它的机械效率在不计绳重和摩擦时() A.一定提高 B.一定降低 C.一定不变 D.无法判断 9.工人们为了搬运一个笨重的机器进入厂房, 他们设计了如图7所示的四种方案( 机器下方的小圆表示并排放置的圆形钢管的横截面)。其中最省力的方案是( ) 图7 10. 下列机械或工具的使用,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A.羊角锤B.筷子C.起瓶器D.独轮车 二、多项选择题 11.关于机械效率的问题,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做功越多,机械效率一定越高 B.单位时间内做功越多,机械效率一定越高 C.省力越多的机械,机械效率一定越高 D.额外功在总功中所占比例越小,机械效率一定越高 12.用滑轮组提高重物,下述几种方法中能够提高机械效率的是( ) A.改变绳子的缠绕方法 B.增加重物提升高度 C.减小动滑轮质量 D.增加重物质量 13.利用四个相同的滑轮,组成如右图所示的甲、乙两个滑轮组,用同样的时 间,把质量相等的重物G提升了相同的高度,所用的拉力分别为F甲、F乙, 拉力做的功分别为W甲、W乙,拉力的功率分别为P甲、P乙,机械效率分别 是η甲、η乙(忽略绳重与摩擦),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A.F甲<F乙η甲=η乙B.F甲>F乙η甲>η乙 C.W甲>W乙P甲>P乙D.W甲=W乙P甲=P乙 14.某人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匀速提起重180N的物体,所用拉力 为80N,物体被提高1m,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拉力做的有用功是80J B.拉力做的总功是240J C.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75% D.物体上升过程中动能转化成势能 15.如图所示,利用轻质滑轮组匀速拉动水平地面上重为300N的物 体,拉力F的大小为30N。若物体和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大小为45N, 则A处的拉力大小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分别为( )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2章《简单机械》知识点+测试题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2章《简单机械》知识点+测试题(含 答案)(总9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知识考点+测试题 第十二章机械能 一、动能和势能 1、能量:物体能够对外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 理解:①能量表示物体做功本领大小的物理量;能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物体做的功越多,表示物体的能量就越大。另一方面,能量越大,说明做功的本领也越大) ②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并不是一定“要做功”,也不是“正在做功”或“已经做功”如:山上静止的石头具有能量,但它没有做功。也不一定要做功。 2、动能①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②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 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大。 3、重力势能①物体由于高度所决定的能,叫做重力势能。 ②决定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物体被举起的高度有关。 高度相同的物体,物体的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质量相同的物体,物体的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4、弹

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二、机械能及其转化1、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J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 方式有: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可相互转化;动能和弹性势能之间可相互转化。 例如:一个物体从高处下落,物体的重力势能转化成它的动能;弯弓射箭时,弓的弹性势能转化成箭的动能;蹦床运动员从高处落下,与蹦床接触后,运动员的动能转化成蹦床的弹性势能;滚摆下降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上升时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单摆上升和下降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发生相互转化.2、机械能守恒:只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机械能的总和保持不变。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机械能守恒;近地点动能最大,重力势能最小;远地点重力势能最大,动能最小。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3、动能与势能转化问题的分析:⑴首先分析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决定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看动能和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如何变化。 ⑵还要注意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过程中的能量损失和增大──如果除重力和弹力外没有其他外力做功(即:没有其他形式能量补充或没有能量损失),则动能势能转化过程中机械能不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