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要略整理版_汉硕真题练习

中国文化要略整理版_汉硕真题练习

(前五章)?第一章简论

1.泰勒的文化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2. 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

(1)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的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

(2)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3)行为文化层: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

(4)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3. 中国文化的特点:

(1)外在特点

A.统一性:中国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

B.连续性: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没有中断过,它是一环扣一环地连续发展的。

C.包容性: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

D.多样性:中国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因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所以内部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

(2)内在特点

A.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依附于神学独断。中国虽然也有宗教,但它并没有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相反,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宗法道德观念才是维系整个社会的根本纽带。

B.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

C.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

第二章地理概况

1.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2.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3.四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

4.西藏在(元朝)归入中国的版图。

5.明代设(奴儿干都司)管理整个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

6.从秦汉到隋代实行(郡县制),从唐宋到辽金实行(道路制),元明清三代实行(行省制)。

7.汉武帝将国分为(十三刺史部(也称十三州)),属于监察性质,还不是行政区域,但却是中国行政区划史上设“州”的开始。

8.唐代将一些比较地位特殊的州改为(府),在其它一些比较重要的地方设(都督府),在边疆地区设(都护府)。

9.元代初年,以(中书省)为中央政府。

第三章历史发展

1.(元谋猿人)是我国境内最早活动的人类。

2.(北京猿人)已经大量使用石器并且懂得人工取火。

3. 从(新石器时代)时代开始,中国迈进了文明的门槛,开始了自己的文明史。

4. 最能反应母系氏族文化的是(仰韶文化),又称(彩陶文化),最早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

5. 最能反应父系氏族文化的是(黄河流域文化和长江流域文化),又称(黑陶文化),最具

有代表性的是(龙山文化)

6. 关于古代文明起源的四大区域以及各自的代表文化以及具体地点:

(1)黄河流域文化区:是中国文明起源的主要区域。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2)长江流域文化区:河姆渡文化、三峡文化

(3)珠江流域文化区:百越文化

(4)辽河、内蒙古地区文化区(北方和东北草原文化区):红山文化

7. 三皇五帝:

三皇:(伏羲)时代已经进入血缘群婚时代,

(神农)时代已经母系氏族社会的后期。

(黄帝)是中国的人文始祖。

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8. 三王:禹、汤武王、周武王

9. 中国人远祖的大体分类:

(1) 西方的华夏集团;

(2) 东方的东夷集团;

(3) 南方的苗蛮集团。

10.(夏代)已经出现了青铜器。

11. 夏代在每个州设立的地方官称为(牧)。

12.(司母戊鼎)代表了商代青铜器制作的最高水平。

13. 卜辞:即殷墟甲骨文,这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都是商代王室占卜的记录,因而也称“卜辞”。

14. 从(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开始,中国历史有了准确的纪年。

15. 西周通过实行(封建制)来维系其政治统治,与之相辅的是(宗法制)。

16. 西周农业生产已有了(百谷)之称。

17.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另说: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有渴望,无实绩)

18.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19. 秦王嬴政建立(皇帝)制度,以自己为始皇帝。

20. 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和都城。

魏:曹丕,以洛阳为都;

蜀:刘备,以成都为都;

吴:孙权,以建业为都。

21. 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22. “草木皆兵”出自(淝水之战)战争。

23. 南朝均以(建康)为都。

24.(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进一步向南方移动。

25.(元)朝建立了以后中国疆域的基础。

26.(明)朝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27.(明)朝西方殖民者侵入澳门、台湾等地,开始了中国的殖民地史。

28.清朝政府在(康熙、雍正、乾隆)统治时期,把新疆、青海、蒙古、西藏纳入了中国的版图,奠定了中国今日的版图。

29.《南京条约》开放(广州、福州、宁波、厦门、上海)五个通商口岸。

30. 洋务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西方列强的军事优势给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恭亲王奕欣等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主张利用西方技术,举办近代工业,用以维护清王朝

的统治,这些人被称为“洋务派”。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采用西方科学技术,举办了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及新式学校,历史上称为“洋务运动”。

31.《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及辽东半岛)等地。

32. 辛亥革命: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在广州、武汉起义,并乘胜在南京组织临时政府,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末代皇帝溥仪宣布退位。因为这一年是农历辛亥年,所以这次革命被称为“辛亥革命”。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

第四章姓氏和名、字、号

1. 姓氏是标志社会结构中一种(血缘关系)的符号。

2. 中国姓氏制度的特点:

(1) 它是氏族血缘关系的产物,又是宗法制度的表现,其历史渊源非常久远,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姓氏制度之一;

(2)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它与封建礼制相结合,标榜同姓同宗,抬高名门大姓,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有力工具;

(3) 它虽然以汉族原有的姓氏为主体,但是也吸收和容纳了许多其他民族的文化成分,因此它已经成为民族团结和融合的象征。

3. 中国的姓氏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

4. 姓:母系氏族社会中,人们按母系血缘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氏族都以图腾或居住地形成互相区别的族号,这个族号就是“姓”。

5. 氏:同一母系血统的子孙繁衍,人口增加,同一母族分为若干支族迁往不同的地方居住和生活,每个支族都要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这个称号就是“氏”。

6. 姓氏最初的区别:

(1) 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氏族分支;

(2) 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

(3) 姓区别血统,氏区别子孙。

7. 进入夏商周三代,氏都是由(统治者赐封)而来的,这时氏已是(贵族地位)的标志

8. 姓氏混为一体,大致是在(秦汉)时代。

9. 姓氏的主要来源:

(1) 上古最早产生的姓:姬、姜、姚等;

(2) 祖先的族号:唐、夏、周等;

(3) 国名:齐、鲁、燕、韩等;

(4) 地名:西门、南宫、东郭等;

(5) 官职:司马、司徒、司空、帅、尉、史等;

(6) 职业:屠、陶、乐、卜等;

(7) 动植物:马、羊、龙、杨、柳等;

(8) 排行或数字:孟、仲、季、伍、陆、万等;

(9) 爵号或谥号:王、侯、昭、庄等;

(10) 出身:王子、公孙、公子、王孙等;

(11) 少数民族:长孙、慕容、尉迟等。

10. 郡望:“郡望”是指某一姓氏世居某郡而为人们所仰望,实际指某一姓氏的社会影响。由于推崇高门大姓,人们注重出身,看中门第,便产生了所谓的“郡望意识”。

如:韩愈其实是河阳人,但由于韩姓以昌黎为郡望,所以自称“韩昌黎”。11.姓氏的产生和变化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姓氏的混杂则是(社会变动)的反映。12.姓氏混杂的原因:

(1)帝王分封子弟功臣:从周代起,天子分封诸子诸臣和先朝后裔,建立了许多诸侯国,形成很多氏,也即后来的姓。

(2)战乱:战乱造成人口大量迁移。

(3)官宦:古代做官都在异地,后来子孙在当地定居,成为当地一姓。

(4)移民:封建国家为补充边远地区人口,或为了补充某些地区因战争、饥荒造成的人口短缺,采取强制性的移民措施。

13.封建社会修谱的目的及其作用:为了记录家族血统的承袭关系。

14.全国姓氏中以(李)最多,其次(王)和(张)。

15.“名有五”:《左传》中说“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

(1)信:以出生时的情况命名;

(2)义:以道德品行命名;

(3)象:以某一物的形象命名;

(4)假:借用某一物体的名称;

(5)类:取婴儿与其父相同之处命名。

另外:规定不以国名、官名、山川、隐疾、牲畜、器帛等六种事物命名。

16. 名和字的关系:

(1) 名与字意义相同;如:屈原名平;诸葛亮字孔明

(2) 名与字意义相关;如:赵云子子龙(云生龙);

(3) 名与字意义相反;如:晏殊字同叔

(4) 名与字的意义取自五行相生;

如:楚公子“壬(水)夫”字“子辛(金)”,取水生于金之意。

(5) 以伯、仲、叔、季排行为字;如:刘邦字季;班固字孟坚

(6) 取于古语或成语

17. 号的流行是在(唐宋)以后,(明清)时为盛。

第五章汉字

1.(文字)的产生标志着社会文明有了划时代的进步,标志着人的思想、感情、意志可以积累成为精神财富。

2. 汉字的起源,最早应当是原始社会的(图画)和(象形符号)。

3. 我国现存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和(金文)。金文又叫(钟鼎文)

4. 甲骨文最早是由(王懿荣)首先发现的。

5. 我们所说的甲骨文包括(原始甲骨文)和(殷墟甲骨文)。

6. 篆书分大篆和小篆,大篆以(石鼓文)为代表,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也是由金文向小篆过渡的一种字体。

7. 研究汉字的书,有秦代的(《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到汉代,三书合一成为(《仓颉篇》)。

8.“六书”这个词最早见于(《周礼》),后世文字学家多采用(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

9. 六书(《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指汉字的六种结构

六书含义例子

象形依照物体的轮廓,用弯曲的线条,画出那个物体的形状来,就是象形字;日、月、龙、门等

指事指看一下就可以知道它代表什么,但要仔细观察以后才能明白它的意义;上、下、本、甘等

会意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合并在一起,并把它们的字义合起来,就出现一个新义的指向;武:上边是戈,下边是脚趾,表示开步执戈,动武征伐。

旅、聂、安等

形声由形旁和声旁组合形成的字;左形右声:江、河、松、枫等

右形左声:期、朔、鸠、鸽等

上形下声:空、穹、笔、篆等

下形上声:基、垄、悲、愁等

内形外声:闷、圆、闽、唐等

外形内声:街、裹、序、固等

转注建立同一类的字有统一的部首,如果字义相同则可互相注释;条件:部首相同或字义相同。考、老属同一部首,又都是年老的意思,可以互相注释。

民和氓;走和趋;舟和船;梁和桥;顶和颠等

假借词语中没有这个字,但是也不用新的字,而是借用现成的字去表示。令、长、我、自、耳、且

10.汉字结构的基本精神:

(1)写实主义精神

(2)人体本位精神

(3)原始社会物质条件和精神生活的反映。

习题整理

第二章中国地理概况

1、以下哪个国家不与中国接壤?

马来西亚B.老挝C.缅甸D.吉尔吉斯斯坦(华中师大)

2、在以下行政区划的简称中,_____的来源与历史名称有关。

赣 B.湘 C.晋 D.浙(厦门大学)

3、春秋时期的郑国位于今天的___________省。

4、新疆的全称是_________(南师大)

5、判断对错:长江是世界上第二大河流。()(西南大学)

6、南宋的都城临安是在现在的___________市。(西南大学)

7、中国行政区划中,省级区划有______________个。(2010,西南大学)

A.32

B.34

C.33

D.35

8、判断对错:七大古都有五个位于黄河流域。(2011,北师大)

9、填空:明清时期,中央权力机构由六部、都察院、________、大理寺等组成。六部为____、_____、____、兵部、_____、______。(2011,武汉大学)

7、中国第一大淡水湖______位于江西。(2011,中国传媒大学)

8、判断:上海西部地区在战国时为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地,因此,上海又别称“申”。(2010,浙师大)

9、下列名称不是中国别称的是___________

A中州中原B赤县神州C 交趾安南D禹贡禹城(2010,华中师大)

第三章中国历史的发展

1、最能反映我国母系氏族公社文化的是广泛分布在黄河流域的_____________。(2010,厦门大学)

2、我国境内发现最早的古人类是______。(2010,浙师大)

3、新石器时代最主要的石质工具是________: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细石器

D、复合石器(2011,武汉大学)

4、发现了世界上最早栽培的稻谷的遗址属于__________ 。(2011,浙师大)

A.大汶口文化B.龙山文化C.河姆渡文化D.红山文化

5、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__________。(2011,中山大学)

6、________是中华文明的摇篮。(2011,中山大学)

A.长江B黄河C珠江三角州D华北平原

7、河姆渡遗址是世界闻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它的发掘现场位于__________.。

A.云南元谋B浙江余姚C内蒙赤峰D河南安阳(2010,华中师

大)

8、判断:仰韶文化要早于河姆渡文化。(2010,南师大)

9、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猿人头盖骨化石是_________。

A 元谋猿人B蓝田猿人C北京猿人D汤山猿人(2010,南师大)

10、北魏是鲜卑贵族建立的封建王朝,________帝积极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中国北方各民族大融合。(2010,浙江师大)

11、发现了世界上最早栽培的稻谷的遗址属于____________。

A.大汶口文化B.龙山文化C.河姆渡文化D.红山文化(2011,浙江师大)

12、秦灭六朝,建立统一的秦朝是在___________年。(2010,西南大学)

13、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被合称为“______五霸”。(2013,北师大)

14、在北京_______发现了北京猿人。(2013,北师大)

15、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________.(2013,北师大)

16、西汉末年,贵族______夺取政权,改国号为“新”. (2013,北师大)

17、判断:历史上所说的“楚汉战争”是战国时期楚国和汉国的战争。(2010,西南大学)

18、下令“破釜沉舟”的我国古代将领是___________。

A.勾践B 曹操C 项羽D周瑜(2010,中山大学)

19、中国末代皇帝是__________。(2011,北师大)

20、唐以后宋以前称作_____________。(2011,北师大)

21、万历是__________朝的年号。(2010浙江师范大学)

第四章姓氏、名、字、号

1、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基础是________。

A血缘B地缘C亲亲D同门(2010南京大学)

2、少陵野老是唐朝__________的自号。

3、汝南地区一般是__________姓的郡望。

4、判断:“韩昌黎”是指韩愈。

5、在以下姓氏中,____________来源与官职有关。

A姜 B 韩 C 史D孟(2010,厦大)

6、中国人怎么取名、字、号?三者有什么关系?(2013北师大)

第五章汉字

1、中国第一部汉字字典是___________。(2010,华中师大)

2、相传,黄帝的史官____________创造了汉字。(2010,华中师大)

3、现存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和金文,甲骨文据说最早是由清代金石学家_______首先发现的。(2010,华中师大)

4、最早发现甲骨文的学者是_________。(2010南师大)

5、选择:东巴文是_________族经师使用的一种古老的象形文字。

A.纳西B东乡C门巴D景颇(2010南师大)

6、选择: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全国通用的汉子标准字体是_____。

A大篆B小篆C楷书D行书(2010南师大)

7、中国最早的文字是_________。(2010浙江师范大学)

8、中国人民币上共有5种文字,汉字以外的其他4种分别为________等少数民族文字。A.蒙、满、回、藏B.蒙、藏、维、彝C.蒙、藏、维、回D.蒙、维、藏、壮

9、古代发现的石鼓文字属于________ 体文字

A.大篆B.小篆C.隶书D.楷体(2010,中山大学)

10、“金文”是商周时代刻在______上的文字。(2010,中山大学)

11、政府领导的正字运动是秦代的()(2010南京大学)

A《说文解字》B“书同文”C文字神感D圣人造字

12、“女书”是世界上发现的唯一一种女性文字,它起源于中国的_______,是在少数民族妇女之间流行、传承的文字。

A甘肃天水B 广西金田C湖南江永D 云南丽江

13、名词解释:金文(2013,北京师范大学)

第六章学术思想

一、复习建议

这部分内容主要涉及各朝代思想家的观点及论著,考生以表格形式加以识记,即可。其中先秦哲学家及观点,为高频考题。

二、知识点归纳

1. 构成中国文化核心的东西是历代哲人们的(哲学思想)和(学说)。

2. 孔孟之道:算得上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学说,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

孔子所创立的学说称为“儒学”,后经孟子、荀子等人继承和发展,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讲的是“入世之学”,讲的是政治教化,其作用偏重于社会,就个人来说,偏重于人的品格修养。

3. 老庄思想:是影响中国文化发展的第二大学说,先秦时代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讲的是“出世之学”,主要讲的是宇宙人生,其作用偏重于个人,而且偏重于个人的精神层面。

4. 墨家学说:在战国时代与儒学并称为两大“显学”,代表人物墨子。

墨家思想更多地代表了下层劳动者的利益和要求。

思想理论方面: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葬、节用、非乐、非命、尊天、明鬼”等十大主张。

形式逻辑方面:提出了以“名、辞、说”为思维的三种基本形式

自然科学方面:几何学、力学方面都有突出成就。

5.(儒学)和(墨家学说)在战国时代并称为两大显学。

6. 法家学说:战国时代后起的学派,代表人物韩非将“法、术、势”合为一体,集法家之大成。法家思想实际上是后世封建统治者维护集权统治的理论基石。“法”即君主的法令,君主治国必须有明确的法令,赏罚必须严明;“术”即君主驾驭群臣的心术和权术,君主应知人用人,听言察实;“势”即君主的权势地位,君主必须牢牢掌握权柄不放。

7. 经学:由先秦进入汉代,因汉武帝独尊儒术而兴起两汉学术思想的主流——“经学”,它是研究和阐发儒家经典的宗旨及其方法的一门学问。其内容极为广泛,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切领域,涉及到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伦理、道德、哲学、礼仪、教育、文学、艺术、史学、法律、宗教及民间习俗等。

8. 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部先秦时的著作,在《庄子》一书中被称为“六经”,这六部经典经过孔子删订,成为向弟子讲授的教材,因此也称为“六艺”。

9. 今文经:到汉武帝设立“太学”时,经书大都没有先秦时的旧本,而是由战国时代的学者师徒之间口头传授,后来才采用汉代当时流行的隶体文字书写而成的,因此称为“今文经”。

10. 古文经:使用“古?文字”写成的先秦旧本,是从孔子旧宅的壁缝里发现和从民间获得的古文经书。

11. 今文经学家西汉以(董仲舒)为代表,尊(孔子)为经学之祖,注重阐述经文的(微言大义)。

12. 古文经学家尊崇(周公),认为六经不过是孔子整理过的古籍史料,真正的古意还有待研究,注重(名物训诂)。

13. 孔颖达等人合编(《五经正义》),对汉代以来的经学做了一次系统性的整理。

14. 玄学:是魏晋时期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它是以老庄思想为主旨,又糅合儒家经义

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学说。“玄”就是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指深奥难测而又无法用语言明确的某种状态、关系或道理,研究这种深奥难测的状态关系或道理的学问,就可称为“玄学”。

15. 魏晋玄学及其思辨方法,如(得意忘象)、(得意忘言)等对中国文学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6.北宋初年的(胡瑗)和(孙复),都强调儒家纲常与天道的一致性,讲“经世济人”,两人实开理学先河。

17. 张载称他治学的目的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18. 北宋理学四大家: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

19.(朱熹)集理学大成。

20. 四学:濂(周敦颐之学),洛(二程之学),关(张载之学),闽(朱熹之学)

21. 王阳明集心学之大成,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

22. 朴学:清代的儒家学者因思想和社会的变迁又归向经学,象汉儒一样注重训诂和考据,而这种训诂和考据之学被称为“质朴之学”,简称“朴学”。

23. 乾嘉学派:朴学以清代为盛,成就超过古人,尤以乾隆、嘉庆时的朴学最辉煌,形

成“乾嘉学派”。

24.(顾炎武)是清代儒林第一人,他的两部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被认为“无一字无来历”。

25. 黄宗羲的(《明儒学案》)是第一部研究中国哲学断代史的著作,(《明夷待访录》)为考古论今之作,突出表达了他的进步思想。

26. 后人把王夫之的作品集结为(《船山遗书》),总结和发展了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达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高峰。

27. 四存之学:颜元是一位专讲实学的思想家,因反对书本上的学问,所以著述很少,一生只写了四篇文章,即《存学》、《存治》、《存性》、《存人》。称为“四存之学”。28. 清代早期和乾嘉时期的朴学推崇(古文经),而晚清的朴学则重视(今文经),其代表人物有(龚自珍、魏源、康有为)。

三、习题

1、填空:孔子是春秋时期_______人,生于公元前551年。(2010西南大学)

2、"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句话出自_________。

A《庄子》B《孟子》C《孙子》D《老子》(2010,中山大学)

3、白马非马是先秦哲学家_______提出来的。(2010,中山大学)

4、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有何晏跟________。

A孔融B许慎C郭象D王弼(2010南京大学)

5、《道德经》的作者是________。(2010南师大)

6、判断对错:荀子提出“性善论”,孟子提出“性恶论”。(2010南师大)

7、判断对错:中国传统哲学观念中,提出“中庸”这一价值原则的人是孔子。(2010南师大)

8、选择:《老子五十八章》中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句话体现出的中国传统思维模式是_________。

A整体思维B类比思维C辩证思维D抽象思维(2010南师大)

9、“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_________的主张。

A.孔子B.墨子C.荀子D.孟子(2010浙江师范大学)

10、北宋著名理学家有“二程”,他们是程颢和________。

A.程元B.程伟元C.程宽D.程颐

11、西汉时期在思想上施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帝王是________。(2011浙江师范大学)

12、“焚书坑儒”实际上遵循的是_______家的思想。(2010,中山大学)

13、孔子学说的一个中心思想可以用“___________”来概括(一个字)。

14、一般认为,道家的鼻祖是_________

15、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句话体现出儒、道、法三家共同的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即____________。

A.尚贤B.大一统C.无为而治D.仁政

16、孔子要求人们对天保持一种敬畏的心理,天是生命创造之源,所以君子应该__________。

17、孔子重视“礼”这种生活中的礼仪、制度、规范,尤其重视丧礼和____________。(2011中国传媒大学)

18、先秦时期,道家思想代表人物是_____和_____。(2011中山大学)

第七章宗教信仰

复习建议:这部分内容重点掌握中国古代祭祀的基本礼制、各宗

教在中国的传播,同时各宗教的文物古迹与古代建筑部分略有重合,可结合记忆。

知识要点:

1. 中国人对(天地)、(祖先)、(君师)的崇拜最为突出。

2. 中国古代的祭祀以天地的仪式以(封禅)最为重要。

3. 封禅:就是由帝王来祭祀天地,“封”是在泰山顶上设坛祭天;“禅”,是在泰山附近的小山上祭地。封禅的目的是帝王取得天下以后,以天子身份祭告天地,以表示自己的统治符合天意,合乎正统。

4. 史书记载第一个封禅的皇帝是(秦始皇);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禅的皇帝是(宋真宗)。

5. 历史上首次将祭祀后土列为大典的是(汉文帝)。

6. 往泰山封禅,到汾阴祭后土,祭祀天地的仪式还有(庙祭)和(郊祭)。

7.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8. 五镇:东镇沂山、西镇吴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中镇霍山。

9. 四渎:东渎大淮(淮河)、南渎大江(长江)、

西渎大河(黄河),北渎大济(济水)

10. 四海:东海、南海、西海(青海湖)、北海。

11. 从(秦始皇)时候开始,宗庙成为帝王祭祀祖先的专用场所,后世称为(太庙)。

12. 庙号:即帝王死后在太庙受祭时享有的称号。如:明太祖、明成祖、清世祖、清圣祖

13. 帝王祭祀祖先用(太庙),官员百姓祭祀祖先用(宗祠)。

14. 现存最大的一座宗祠是山西省闻喜县礼元镇的(裴氏祠)。

15. 北京阜成门现存的(历代帝王庙),是国内仅存的一座帝王庙。

16.(师)是哪些可以为万世师表的圣人,传统上指(孔子)和(关公)两个人。

17.(汉高祖刘邦)亲祭孔子是封建帝王祭孔的开始;

(汉文帝)追封孔子(褒成宣尼公),这是孔子受封的开始;

(东汉光武帝刘秀)明确把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家来尊崇;

到(唐贞观四年),开始全国性的祭孔。

18. 佛教是由(释迦牟尼)于公元前六世纪到五世纪在(古印度)境内创立的,在我国又叫(释教),管和尚叫(释子)。

19. 迦叶摩腾、竺法兰翻译的(《四十二章经》),据说是中国最早的佛经。

20. 佛教在(两汉)之间传入中国。

21.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的表现:

(1) 佛经翻译的规模明显扩大;(2) 弘传活动进一步兴盛,出现了比较大的佛教活动中心,如洛阳、长安、建康、庐山等地;(3) 大量营建佛寺僧舍,建造石像石窟;(4) 西行求法活动成风。

22.(鸠摩罗什)翻译的中论、百论、十二门论、金刚经及妙法莲花经对中国佛学理论的发展有划时代的意义。

23. 中国最早到西域去求法取经的僧人是三国时的(朱士行),他也是中国第一个西行求法的人。

24.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突出发展的原因:

(1)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社会各阶层都遭受了无穷的苦难,于是都想在痛苦中寻求一种寄托和安宁,佛教所主张的自我解脱和超度求生等教义正好适应了这种需要;

(2) 这一时期,社会上流行玄学,热衷清淡;(3) 统治阶级的提倡和利用

25. 隋唐时期佛教的特点:

(1) 佛学大盛。唐代的佛经翻译无论是数量和质量都超越前代而达到最高成就;(2) 寺产丰肥;(3) 宗派林立。

26. 佛教宗派:三论宗、三阶宗、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密宗、禅宗

27.(禅宗)是佛教中国化最典型的产物。

28. 藏传佛教:藏传佛教主要以印度传入的(密教)经典为主,吸收了(苯教)的某种的仪式和神持,形成了具有西藏特色的(藏密),后流传于(青海)、(内蒙古地区)、(蒙藏附近的国家)等地。

29.(葛举派)又称(白教),是藏传佛教中最早采用活佛转世制度的。

30.(萨迦派)为西藏政教合一的宗派。

31.(格鲁派)用活佛转世制度解决法位传承问题。

32.(达赖)和(班禅)是黄教两大活佛转世系统的称号。

33.(无常)和(无我)是佛教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34. 小乘佛教:指初始的、传统的教派。

35. 大乘佛教:指后起的变化了的教派。

36. 三武一宗:历史上的灭佛事件主要有四次,被称为“三武一宗”,是中外文化冲突

的一种反映,也是三教对立、斗争的一种表现。

即: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周世宗柴荣。

37.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99年大题)

(1) 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2)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3) 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4) 佛教对中国语言的影响。

38. 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

39. 中国佛教属于(大乘佛教),尊崇(文殊、普贤、地藏、观世音)菩萨。

40. 佛教四大禅林:灵岩寺、国清寺、玉泉寺、栖霞寺。

41. 四大石窟:云冈、敦煌、龙门、麦积山。

42.(乐山大佛)是中国第一大佛。

43. 中国开凿最早的大佛是(太原西山大佛)。

44. 大藏经:以佛教经典为主,也包括了印度、中国等佛教著述在内的大型丛书。

45. 石经山:位于北京市房山区云居寺,以石刻佛经闻名于世。

46.(佛指灵骨)指释迦牟尼的真身遗骨。

47.道教的渊源:

(1) 原始宗教和巫术——行为基础

(2) 春秋战国时代产生“方术”——思想基础

(3) 阴阳五行学说——理论基础

(4) 黄老学说——名称来源

48. 道教的产生大体在(东汉中叶)。

49. 道教的基本特点:

(1) 保留了较多的民间信仰和方术,其宗教理论和信仰素质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生活风俗密切适应;(2) 保留了历史上的自然宗教因素,而且还夹带着不少迷信成分;

(3) 它的宗教内容和传道组织包括了道家、神仙术和为人驱鬼治病的几个层次;

(4) 以长生成仙为信仰目标,以修生养性为现实利益,是一种既重视眼前利益,又有长远追求的宗教,很符合中国人的传统。

50. 道教发展的原因:

(1) 道教所依据的哲学思想是中国本土产生的;

(2) 道教的传播手段与各阶层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有关;

(3) 入道成仙的口号有相当的诱惑力。

51. 丹鼎派:由方术发展而来,以炼丹取药、祈求长生成仙为其特点。

52. 符录派:由巫术发展而来,以鬼神崇拜、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为特点。

53.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 道教的某些活动含有一定的科学精神,对某些科学技术,如:冶炼、化学等做出了贡献;

(2) 道教的养身之道和引导之术,是现在体育健身活动的直接来源;

(3) 道教的成仙思想和仙界构想,激发了作家和艺术家的想象力,丰富了文学创作的浪漫主义色彩;(4) 在中国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中含有大量的道教内容。

54. 道教一般把(楼观台)作为最早的道观。

55. 道教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四方保护神。

56. 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57. 伊斯兰教的六大信仰:

(1) 信安拉是唯一的神(2) 信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3) 信天神(4) 信《古兰经》是安拉启示的经典(5) 信一切都是由安拉决定的(6) 信“死后复活”和“末日审判”

58. 五功:

(1) 念功(2) 拜功(3) 斋功(回历9月)(4) 课功(“课功”的“课”的意思:信徒要交纳课税。)(5) 朝功(回历12月)

59. 伊斯兰教实行政教合一,一般分为(逊尼派)和(什叶派)两派,中国的伊斯兰教属于(前)者。

60.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大约在(唐)代。

61. 番坊:唐宋时期,来华的阿拉伯商人逐渐增多,他们在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中起

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其中不少人就侨居在中国的京城和沿海城市。由于他们信仰伊斯兰教,需要经常做礼拜,就比较集中地住在一起,形成“番坊”。

62. 伊斯兰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 它的传播影响了中国的民族成分,促成离回族的形成和各民族间的融合;

(2) 随着阿拉伯人的东来和伊斯兰教的传入,阿拉伯文化也进入中国,其中最重要的如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

(3)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63. 伊斯兰教建筑以(清真寺)、(塔)和(穆斯林墓地)最为常见。

64. 四大清真寺:广州怀圣寺、泉州清净寺、扬州仙鹤寺、杭州凤凰寺。

65. 中国最大的清真寺是(新疆喀什市艾提尕清真寺)。

66. 基督教最早传入我国是在公元(7)世纪。

习题1、判断:汉传佛教有被称为大乘佛教,藏传佛教有被称为小

2017北外汉硕专业课知识重、难点串讲中国文化要略第一章 简论--新祥旭

第一章简论 一、填空 1.《周易·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 2.汉代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晋人也说:“文化内辑,武功外悠。”这里的“文化”指与国家的军事手段(即武功)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即国家的文教治理手段。 3.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指的是狭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即人类社会的文化主要是指文学艺术和礼仪风俗等属于上层建筑的那些东西。 4.西方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法文的Cultura也是栽培、种植之意,但又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这就包含了从人的物质生产到精神生产两个领域,比中国古代“文化”的含义宽泛。5.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的定义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6.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将“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在历史上的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7.文化的核心是人。一般把文化分为四个层次: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行为文化层,指人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心态文化层是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文化的精华部分。 8.英国科学家罗伯特·坦普尔在著名科学家李约瑟的指导下,于1986年出版了《中国——发现和发明的国度》。 9.台湾柏杨著有《丑陋的中国人》。 10.中国文化的外在特点有统一性、连续性、包容性、多样性。中国文化的内在特点有冯友兰的“哲学特性说”、任继愈的“宗教特性说”、李泽厚的“美学特性说”、梁漱溟的“伦理特性说”。 https://www.360docs.net/doc/a919225030.html,/

汉硕考研七大名校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6年汉硕考研七大名校真题及答案解析 一、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今年的题目偏重于主观性。 一、分值题型分析 专业一:九个大题。汉语基础知识:填空10小题共20分,选择10小题共20分,名词解释4小题共20分,简答4小题共40分。汉语应用分析:语音偏误分析1小题共10分,词语辨析(结合偏误)1小题共10分,句式分析1小题共10分,义项分析1小题共10分,文言文翻译一段,共10分。 专业二:七个大题。中外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填空10题10分,选择10题30分,名词解释4题20分,简答2题20分;教育学心理学及语言教学基础知识:填空题10题10分,简答2题20分,案例分析40分。 二、真题综合分析 专业一部分,共九道题目,整体来讲,考察的主要是现代汉语和部分古代汉语知识。第一、二两道大题是填空和选择题,总共有20个小题,每题2分,主要考察现代汉语基础知识和古代汉语基础知识,比如(音素)是从音色的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按照笔顺规则,汉字“乃”的第一笔是(勤思解析:横折折折钩);"不耻下问”中的“耻”是词类活用中的(意动)用法;下列没有歧义的一项是(D)(A进口汽车、B路边种着树、C洗得干净、D咬死了猎人的鸡)。笫三题是名词解释,语流音变、复合词、词类、复句等都是常见的现代汉语词语,釆用问什么答什么的形式即可。简答题考察轻声的作用,分析“死和活、冷和热”两对反义词的不同,从语法、语义角度分析所给的歧义句,分析保留古代汉语特点的语法现象等,掌握基础知识,灵活运用是可以做对的。应用分析部分是留学生语音偏误分析和汉硕经典试题词语辨析,今年词语辨析是结合留学生的偏误例子分析“了解和理解”的区别,勤思提醒:大家还是按照各自的思路从词性、搭配、语义等方面回答并结合偏误分析的相关知识进行辨析可能会更加全面,另外提醒大家重视举例。还有两道题LI比较灵活,主要是分析所给句式的特点和“花”的义项归纳、各义项关系之间发展演变等,一方面考察大家灵活应变能力,同时也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最后一道古代汉语的翻译题H,与大纲样卷相比,加大了难度,不仅考察古代汉语中句读、词语的一些理解问题,也要考虑整个文段字词句之间的合理搭配、条理性和逻辑性。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知识点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知识点 1.姓氏是标志社会结构中一种(血缘关系)的符号。 2.中国姓氏制度的特点: 汉硕复习资料,院校选择,扣,二期起,四儿领,七八一把。(1)它是氏族血缘关系的产物,又是宗法制度的表现,其历史渊源非常久远,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姓氏制度之一; (2)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它与封建礼制相结合,标榜同姓同宗,抬高名门大姓,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有力工具; (3)它虽然以汉族原有的姓氏为主体,但是也吸收和容纳了许多其他民族的文化成分,因此它已经成为民族团结和融合的象征。 3.中国的姓氏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 4.姓:母系氏族社会中,人们按母系血缘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氏族都以图腾或居住地形成互相区别的族号,这个族号就是“姓”。 5.氏:同一母系血统的子孙繁衍,人口增加,同一母族分为若干支族迁往不同的地方居住和生活,每个支族都要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这个称号就是“氏”。 6.姓氏最初的区别: (1)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氏族分支; (2)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 (3)姓区别血统,氏区别子孙。 7.进入夏商周三代,氏都是由(统治者赐封)而来的,这时氏已是(贵族地位)的标志 8.姓氏混为一体,大致是在(秦汉)时代。 9.姓氏的主要来源: (1)上古最早产生的姓:姬、姜、姚等; (2)祖先的族号:唐、夏、周等; (3)国名:齐、鲁、燕、韩等; (4)地名:西门、南宫、东郭等; (5)官职:司马、司徒、司空、帅、尉、史等; (6)职业:屠、陶、乐、卜等; (7)动植物:马、羊、龙、杨、柳等; (8)排行或数字:孟、仲、季、伍、陆、万等; (9)爵号或谥号:王、侯、昭、庄等; (10)出身:王子、公孙、公子、王孙等; (11)少数民族:长孙、慕容、尉迟等。 10.郡望:“郡望”是指某一姓氏世居某郡而为人们所仰望,实际指某一姓氏的社会影响。由于推崇高门大姓,人们注重出身,看中门第,便产生了所谓的“郡望意识”。如:韩愈其实是河阳人,但由于韩姓以昌黎为郡望,所以自称“韩昌黎”。 11.姓氏的产生和变化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姓氏的混杂则是(社会变动)的反映。12.姓氏混杂的原因: (1)帝王分封子弟功臣:从周代起,天子分封诸子诸臣和先朝 后裔,建立了许多诸侯国,形成很多氏,也即后来的姓。 (2)战乱:战乱造成人口大量迁移。 (3)官宦:古代做官都在异地,后来子孙在当地定居,成为当 地一姓。 (4)移民:封建国家为补充边远地区人口,或为了补充某些地区因战争、饥荒造成的人口短缺,采取强制性的移民措施。

2017北外汉硕专业课知识重、难点串讲中国文化要略、中国的书院文化--新祥旭

中国的书院文化。 书院的1.简述明清国子监的制度等有关情况。 国子监在发展演化中与国子学合二为一,到明代已取代国子学,成为兼有行政机关和最高学府两种性质的东西。到清代太学,成为国家唯一的最高学府,但其职权已大大缩小,不再是教育行政领导机关。 北京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沿用的最高学府。它始建于元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东与孔庙毗邻,这就是封建社会规定的“左庙右学”。走进它的大门——太学门,经过琉璃牌坊,就是国子监的主要建筑——辟雍殿,四周围绕一个圆形水池,叫作“泮水”,其名称和建筑布局都沿用周代大学的旧名和样子。自汉代以来,大学内多设辟雍,供皇帝讲学,每逢皇帝来讲学,太学(或国子监)的官员和学生都要跪在泮水四周聆听。辟雍以北是“彝伦堂”,意为法规和伦理之堂,是供学生们讲习经义的地方,类似今天的大礼堂。辟雍两侧,设“率性”、“诚心”、“崇志”、“修道”、“正义”、“广业”六堂,是学生们平时学习的地方,类似今天的教室。各堂的名称充分体现封建社会的基本要求,即重视伦理和道德,忽视专业和技能。彝伦堂两侧为四厅:典簿厅负责文书财会。绳愆厅负责制度和纪律,典籍厅负责图书资料,博士厅负责讲授经义,它们是国子监内的行政和教学管理机构。 国子监的最高领导人为祭酒,习惯上称国子祭酒。北京国子监第一任国子祭酒是元代的姚燧。国子监的副职是司业,司业以下为监丞(坐绳愆厅)、典簿(坐典簿厅)、典籍(坐典籍厅)、博士和助教(坐博士厅和六堂)。 入国子监学习的人叫监生。明清时代的监生没有唐代那样的出身限制,但因入学资格不同而分为四类:举监,在京会试落地,由翰林院择优选送入监就读的;贡监,从各地方学校中选拔入监就读的;荫监,三品以上官员子弟靠父荫入监就读的;例监,因监生缺额由普通人家捐资而特许其子弟入监就读的。此外,外国留学生在监就读,称为“夷生”。监生们学习的主要课程是程朱学派注释的《四书》、《五经》以及《资治通鉴》等;八股文是必修课程。通《四书》而未通经者居正义、崇志、广业三堂为初级班;一年半以后经考试,文理通顺者升入修道、诚心二堂为中级班;又一年半以后,经史兼通、文理俱优者升率性堂为高级班,再一年结业。 明代的国子监实行“会食”和“历事”制度。会食就是会餐,即掌馔(今伙食科长)预备桌椅器皿于馔堂,祭酒南向,司业北向,监丞、博士诸官东西向坐,监生则分东西两班坐其后,膳夫(今炊事员)一人管监生25人,进餐前先鸣铎(大铃)传唱:“食不语,坐必安。”这种会食制度目的是培养监生们极严格的言行举止。历事则类似今天的实习,即将监生们分往衙门各司学习政事,熟悉政务,为以后任官做必要的准备。开始时为半年,后改为三个月,一般为白天实习,晚上归舍;实习成绩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的选用,补充缺官;中等的继续历事;下等的回监读书。明清入监学生的待遇极为优厚,衣食住全由国家供给;已婚者还可养其家小,未婚者赐钱婚聘,回家探亲还发给路费,等等。但在思想和行为上却控制极严,凡上课、起居、饮食、衣服、沐浴及告假出入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小有过失,即行处罚。对那些挟妓嫖赌、出入官衙、寻衅闹事者,还要按律惩治,轻者笞打,重则处死。 发展过程。 书院是我国封建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有些相当于今天的私立大学,是从古代的精舍、精庐、学馆发展而来的,从宋代到清末,历时一千余年,其管理制度和教学方式都与国子监与太学等有重大区别,在我国教育史上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据地方志记载,最早出现的书院是唐开元年间遂宁人张九宗创办的书院,但只是私人读书治学的场所,而不是一个讲学授徒的机构。其后,史书记载的于开元年间设立的丽正修书院和集贤殿书院,都设在宫中,也不用于讲学,而是整理和校勘国家藏书的场所。直到唐代的中晚期,一些私人建立的书院才开始教授生徒,引发了教育书院的诞生。 教育书院的出现和兴起是在宋代初年。 宋王朝建立以后,初步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但是,朝廷的主要精力还用于征服南方仍在割据的地方政权,无暇顾及文化教育问题,官学几乎没有什么发展,后周遗留下来的国子监不过是一个空架子。而散居于草野之中的那些读书人,由于国家的初步统一和安定,又产生了强烈的进身要求,希望通过读书获得功名。书院教育就在这种历史契机下开始兴盛起来。宋朝统治者看到这些民办书院为之解决了很大的社会问题,培养的人才也有助于维护它的统治,于是从政策和物资两方面给予积极的支持,这就形

汉硕考研《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五章汉字

汉硕考研||《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五章汉字 第五章汉字 一.汉字产生三种旧说 1.汉字是由伏羲发明的,因为伏羲发明了八卦,而文字是从八卦演变来的。 2.汉字起源于结绳记事,而据说结绳记事是从神农氏开始的,因此认为汉字最早是由神农创造的。 3.汉字的创造者为黄帝的史官仓颉。 这三种说法都不足信,汉字的起源,最早应当是原始社会的图画和象形符号。 二.汉字的演变

三.汉字的结构——六书

四.汉字结构的基本精神

1.写实主义精神:象形字的写实性自然不必细说,它们都是从实物演化而来的。即便是会意字,也设法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去象征它的意义。 2.人体本位精神:在汉字结构中,是以人为感觉万物的基础,一切物质的存在,都是有人去感受的;或者说人是物质世界的中心,是万物的主体成分。 3.原始社会物质条件和精神生活的反映:汉字最初产生在我国原始社会后期和奴隶社会前期,这个时期的社会生产主要是农业、家畜饲养业和制陶、铸铜等手工业,精神生活主要是祭祀活动。反映在造字方面,就出现了大量反映以上活动的汉字。 五.汉语言文字对思维方式的影响(补充) 汉字对国人的思维方式、哲学思想、儒家思想都有影响,在政治统一方面也有很深的体现。 (一)促进传统的思维方式——写实主义与形象思维(★与对外汉语教学息息相关) 1.中国人自古重形象思维,注重对人自身与大自然的观察,然后给以形象的描绘。 2.中国人的形象思维与西方不同,注重整体性,模糊性。抓事物主要特征,生动表达。 3.不求外形和局部的逼真刻画,不求形似,而求神似。

4.汉字的创造和绘画的表现均如此。如木,牛,羊等字,从象形到符号化都使人一见到汉字就想到形象。 (二)巩固传统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 1.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之一的“天人合一”把自然界和人看成一个整体。认为:认识宇宙的中心,认识人的自身即认识自然万物的过程。这种观念反映在汉字中:指人体部位,行为,特点的符号,也可以指物,即这个字既属于人也属于物,如“首”字本指人头,又可以指器物把柄顶端,或带头者,如“擒其首”,“部首”;再如“耳”字本指人耳,又可以指附于事物两旁,便于提携之物,或探听者,如“鼎,其耳三寸”,“充当耳目”。 2.字的本意与后起意义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古人是通过认识自身来认识万物的,人和自然处于完全统一的整体结构中。 (三)延续传统的儒家思想——三纲五常 1.反映家庭观念:如“安”字,女人在屋里则安(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又如“好”字:女人带着儿子则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2.反映男尊女卑观念:如“夫”字:顶天立地站着的人为夫,而“妇”(其繁体字)字:手拿扫帚的人为妇。汉字在简化之前,很多繁体字反映儒家思想对国人的影响。 (四)统一规范全国语言;保证政治统一 1.汉字沟通了语音差异较大的各种方言。书写与语音关系疏远,因此有跨越时空的稳定性。

汉硕考研《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十四章各类艺术(上)

汉硕考研||《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十四章各类艺术(上) 第十四章各类艺术 一.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 1.“礼乐一体”的原则:有礼必乐,乐附于礼;乐在诸多艺术中独具至尊地位。 2.融合互通的精神:即中国艺术的诸门类不是各自为域、互不相关的,而是彼此相通、融合为一的。 3.注重神韵的技法:即中国艺术注重表现事物的意趣和人的内在感情,要求在艺术创作中突出神似。 4.用于教化的目的:即传统艺术很重视艺术的目的性和社会功能。 二.书法艺术 (一)书法艺术的基础——汉字的方形结构和线条变化 1.一方面,汉字中融入了中国人对造型美的基本见解,即结构平衡,线条流畅,整齐而有变化,均匀而有对比,给书法家提供了施展艺术才能、驰骋艺术想象的天地。

2.另一方面,汉字结构的写实主义和人体本位精神,是汉字本身就具有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的因素,便于书法家依据自己对美的感受,将存在于万物之中的美与汉字的结构美紧密结合起来。 (二)书法艺术的发展 三.雕塑艺术

四.戏曲艺术 五.绘画艺术 (一)中国画艺术的发展与演变

(二)中国画的艺术特点及与西洋画的区别

(三)中国画艺术的审美特征 1.形神兼备,画贵神韵。注重神似,气韵,形态是否逼真在其次。重在写意,写神。 2.诗情画意,重在意境。画如诗,有情趣,有意境。要描绘一种境界,抒发一种感情。使人与自然相通,相融。 3.心师造化,迁想妙得。以造化(大自然环境)为师,为创作源泉。在观察体验,“迁想”的基础上,分析,提炼,构想,有“妙得”再去作画。(顾恺之提出“迁想妙得”) 4.绘画技巧讲究“六法”:(谢赫提出) 气韵生动:指作品和作品中刻画的形象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显得富有生命力。 骨法用笔:说明人内在性格的刚直、果断及其外在表现等。 应物象形: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在六法中,象形问题摆在第三位,表明在南北朝时代,绘画美学对待形似、描绘对象的真实性很重视。但置于

2020年南京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真题分析

南京大学(文学院)2020年专业一的题目变化较大,将名词解释题更换为说明概念题,增加了 填空题、分析题、偏误分析题;减少了简答题的数量和古文翻译题;语音能力和汉字能力部分 更换了部分题型:将分词并说出词性替换为写出韵母、分辨形旁声旁、改正错别字;分析题改 变了出题的形式,给出一段课文,考生选择语言点进行分析。专业二的题型与2019年相比没有太大的变化。 一、试卷结构即科目分值与题型(回忆版) 二、参考书目 【汉语基础】 1.《现代汉语》(增订六版)上册、下册,黄伯荣、廖序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语言学纲要》(修订版),叶蜚声、徐通锵著,王洪君、李娟修订,北京大学出版社 【汉语国际教育基础】 1.《中国文化要略》程裕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版 2.《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刘珣,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版 3.《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胡文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当代中国》张海林,南京大学出版社 5.《外国文化史》孟昭毅,曾艳兵,北京大学出版社 三、典型题目分析重难点 【汉语基础】 南京大学文学院专业一的试题中现代汉语部分占较大比重,而且没有出现古代汉语的相关题目。 《现代汉语》的考查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题,如说明概念题中的“句型和句式”、 填空题有独立语、疑问句的分类等,可以直接从书中找到答案。 第二部分考查语音能力和汉字分析能力,虽然每年具体题型会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如写出 带前鼻音的韵母分析“鸣”、“滞”等字的形旁和声旁,给“岿然不动”、“湖泊”、“膝盖”等词注音等。 第三部分分析题考查形式较为灵活,如给定一段一个课文选段,挑出五个语言点从意义和用 法特征方面进行分析,这就求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全面分析实际问题,并非是直接让考生 进行相关知识的简述。关注微信公众号【勤思考研】回复“20真题”看真题解析直播,免费复 试答疑。 【汉语国际教育基础】 南京大学文学院专业二近年来题型基本固定,都是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和写作四大部分。 仍然保持着以主观题为主,考查整块知识体系的风格,而且出现过往年的原题,需要同学们 引起注意。 例:简述汉民族传统节日,并说明汉族节日的总体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文化知识,需要具体列举出汉民族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灯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并从中总结出汉族的节日习俗与农业文化、古人禁忌、伦理道德、彰显雅兴等密 切相关,最后升华为中国节日注重“人”,体现“人与人”或“人与事”的关系。 四、勤思备考提醒 【汉语基础】 南京大学2020年专业一的题目难度没有太大的变化。复习备考中,考生们需要以《现代汉语》的复习为主,针对真题中的具体题型进行针对性的练习。考生们还需要反复对知识进行系统

汉硕考研《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十一章科技成就第六章学术思想

汉硕考研||《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十一章科技成就第六章学术思想 一.中国古代科技综述 中国古代科技停留在经验阶段,科学技术理论没有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1.中国社会的伦理型结构。 中国的古代社会是一个伦理型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主要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整个教育所培养的目标也只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各级官吏,因此与此相悖的科学技术活动被视为“旁门左道”。 2.中国科技的实用性特点。 一切学科、一切研究,都以“国家”的实用为最终目的。中国古代的科学著作大多是经验型的总结,而不是理论型的讨论,所记各项发明,都是为了解决国家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不是企图在某一研究领域获得重大突破。 3.重视综合性的整体研究。 重视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而不是把研究对象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分离出来,独立 研究它们的实体和属性,细致探讨它们的奥秘。 二.天文与历法 1.综述:

天象记录: 世界上最完整,最丰富,最准确。 世界上最早记载太阳黑子、彗星、哈雷彗星、新星、日食、月食、流星雨等。 天体测量: 公元前4世纪,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石氏星经》比西方早200年。 敦煌发现的唐代星图绘有1350多颗,是世界上现存星数最多的,最古老的星图。 历法制定: 殷周时期,已有较为准确的历法,殷代四分历定定岁为365.25日,比欧洲早1000多年。 2.二十八星宿: 古代的天文家在观测天象时,选取黄道带及赤道带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观测的标志,其中每个星宿由若干颗星组合。 二十八星宿又以东、北、西、南方位分为四组,每组七宿,分别与四方保护神苍龙、玄武、白虎、朱雀相配。 古人认为二十八宿属于恒星,它们的方位是永恒不变的,因而可以用来作为观测行星的坐标。 其次是古人将天文与地理相联系,使之相互对应,将星宿对应的地域称为“分野”。 3.七曜:

汉硕考研《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十四章

汉硕考研 |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十四章 第十四章 1.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 (1)“礼乐一体”的原则:有礼必乐,乐附于礼;乐在诸多艺术中独具至尊地位; (2)融合互通的精神:即中国艺术的主门类不是各自为域、互不相关的,而是彼此相通、融合为一的; (3)注重神韵的技法:即中国艺术注重表现事物的意趣和人的内在感情,要求在艺术创作中突出神似; (4)用于教化的目的:即传统艺术很重视艺术的目的性和社会功能。 2.书法成为一门艺术,是从(汉魏时期)才真正开始形成的。 3.隶书:秦代由于官狱多事,奏章繁多,为了求得速决速用,官府让隶人(奴隶)们省易抄写,遂称“隶书”。 4.隶变:隶书到汉代逐步定型为横扁形的,从起笔到结体,都有一定的规格,到东汉,隶书成为官定标准字体。这一书体的变革,文字史上叫做“隶变”。 5.(钟繇)完成了楷书的定型化,与“书圣”(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6.二王:王羲之、王献之 7.唐初四大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 8.(欧阳询)被尊为唐人楷书第一。 9.(薛稷)实开后世瘦体的先河。 10.颜肥柳瘦:(01年名解) 11.帖学:就是辗转翻刻前代名帖,然后又师法于帖。 12.宋代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13.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 14.宋徽宗赵佶的字体是(瘦金体)。 15.晚明四大家:董其昌、米万钟、邢侗、张瑞图。 16.所谓运笔起势指起笔要注意(逆),结体要注意(违),章法要注意(侧)。 17.数量很多、阵容最大的雕塑作品是(秦始皇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18.汉代采用寓意手法雕塑作品代表作时霍去病墓前的(马踏匈奴石雕)。

汉硕考研《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七章宗教信仰(上)

汉硕考研||《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七章宗教信仰(上) 第七章宗教信仰 一.中国原始宗教与信仰 (一)原始宗教的特点 1.中国原始宗教是多神论,即物物是神,处处有神。 2.中国人对各种神不是始终专一的信仰,而是希望多神能对他们的现实生活有直接的影响或救助,因此对各种神有用则拜,可以选择,可以更换。 3.以上两点根源于中国传统自耕自足的小农经济,这种经济基础造成中国人讲究现实利益的文化心态,其宗教信仰也谋求对现实的生产和生存现状有直接的救助。 (二)中国人不变的三大崇拜

(三)三大祭祀 1.祭祀天地及山川 祭祀天地的形式有封禅、祭祀后土和庙祭以及郊祭。 (1)封禅 封禅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仪式。封,指在泰山上设坛祭天,禅,指在泰山附近的小山上祭地(一般是梁父山),都由帝王亲临。 封禅的根本目的是帝王取得天下以后,以天子身份祭告天地,以表明自己统治符合天意,合乎正统。 史书记载,第一个封禅的皇帝是秦始皇,第二个是汉武帝,宋真宗是历史上最后一个封禅的帝王,封禅次数最多的是唐高宗。另,武则天因自己是女帝而改封嵩山,改禅少室山。 (2)祭祀后土 祭祀后土是封建国家专门祭祀地神的仪式。历史上第一个祭祀后土的是汉文帝,地点在汾阴(今山西)。 (3)庙祭 庙祭是祭祀天帝,地点在雍州的天帝庙。 (4)郊祭

郊祭则是在京城的郊外举行祭祀天地的仪式,史书上称为“郊”。 周代已规定在冬至到南郊祭天,夏至到北郊祭地,这是因为冬至则转阳,天属阳;夏至则转阴,地属阴。 由于古人有“天圆地方”的观念,周代已实行“祭天圜丘,祭地方丘”的制度,其后历代相沿成制。 (5)祭祀山川 以祭祀“五岳”“五镇”“四渎”和“四海”最为重要,因为他们代表了帝王统治的江山社稷。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五镇:东镇沂山、西镇吴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中镇霍山。 四渎:东渎大淮(淮河)、南渎大江(长江)、西渎大河(黄河),北渎大济(济水)。 四海:东海、南海、西海(青海湖)、北海。 2.祭祀祖先 秦代以前,天子、诸侯、大夫与士都用宗庙祭祖。周代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中国文化要略真题精选

中国文化要略真题精选 [填空题] 1艺术作品和心灵之间存在共鸣和感应的关系,叫做()。 参考答案:心物对应 [填空题] 2道教以()、()、()、()为四方保护神。 参考答案: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单项选择题] 3、中国传统的“和”的平衡机制是()。 A.等距离 B.偏执 C.执中 D.固执于一点 参考答案:C [填空题] 4汉唐之际的丝绸之路是否无多大作为,导致中国无法与外界沟通,而成为封闭的文化? 参考答案:不是。丝绸之路在汉唐之际并不是现在的样子。当时,其经过的地方植被丰盛,河流穿越,人员往来,相当繁忙。只是唐末地理变迁,河流潜入地下,丝路才逐渐衰落。 [填空题] 5道教一般把()作为最早的道观。 参考答案:楼观台 [填空题] 6狂狷 参考答案:狂是伸展、自由张开,放浪;狷是收缩、入律、约束。狂狷即既豪放又有秩序,放而不超越一定的规矩。

[填空题] 7道教的产生大体在()。 参考答案:东汉中叶 [填空题] 8()已经大量使用石器并且懂得人工取火。 参考答案:北京猿人 [填空题] 9()指释迦牟尼的真身遗骨。 参考答案:佛指灵骨 [填空题] 10()朝西方殖民者侵入澳门、台湾等地,开始了中国的殖民地史。 参考答案:明 [填空题] 11中国开凿最早的大佛是()。 参考答案:太原西山大佛 [填空题] 12我们所说的甲骨文包括()和()。 参考答案:原始甲骨文;殷墟甲骨文 [填空题] 13()是中国第一大佛。 参考答案:乐山大佛 [填空题] 14朴学 参考答案:朴学:清代的儒家学者因思想和社会的变迁又归向经学,象汉儒一样注重训诂和考据,而这种训诂和考据之学被称为“质朴之学”,简称“朴学”。 [填空题] 15简述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汉硕考研《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十三章

汉硕考研 |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十三章 第十三章古典文学 1.最早的诗歌应当是民歌。《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收集了我国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作品,代表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创作, 其作品本来都是合乐的歌词,因此按乐调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指地方乐调,即各地的民乐;雅指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调;颂则是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其艺术表现手法一般分为比、兴、赋三种。比是指以客观事务来比喻诗人的思想感情;兴是用声音、意义等类比关系引发诗歌内容;赋则是直接铺陈和描写客观事物。其形式采用四言诗,重章迭句,一唱三叹,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属于现实主义手法。 2.楚辞又称骚体,浪漫主义手法。著名诗人有屈原,写出《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后有宋玉,代表作为《九辩》;汉代有刘向、王逸等人整理的《楚辞》。《离骚》是我国最早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屈原也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抒发个人激情的伟大诗人。 3.《诗经》与《楚辞》并称“风骚”,构成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两大源头。

4.宋代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收录了从汉代到隋唐的全部乐府作品。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诗体自由多样,句式以五言为主,三、四、六、七言不等,奠定了五言诗和七言诗的基础,著名篇章有《十五从军征》、《战城南》、《东门行》、《妇病行》、《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木兰辞》、《敕勒歌》等。到东汉末年出现了文人创作的五言诗,有班固的《咏史诗》、张衡的《同声歌》、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 5.建安七子:孔融、王粲、刘桢、陈琳、阮瑀、应瑒、徐干。 6.蔡琰有《悲愤诗》、《胡笳十八拍》,阮籍《咏怀诗》,嵇康《幽愤诗》,左思《咏史诗》。 7.陶渊明是我国诗歌史上“田园诗派”的奠基者,代表作《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咏荆轲》、《桃花源诗》等。南朝刘宋诗人谢灵运开辟了我国诗歌史上的“山水诗派”,其代表作《登池上楼》、《石门岩上宿》等。鲍照擅长七言歌行,有《拟行路难》18首。 8.南北朝出现了音律,代表人物是沈约、谢眺等。他们依据四声的规律,在诗歌创作中注意声、韵、调的相互配合和词语对偶形式的运用,创造了一种讲究声律和对仗的新诗体,因其活跃在南齐永明年间,故称为永明体。 9.初唐四杰: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沈宋”指“沈佺期、宋之问”,他们大力创作律诗、绝句,对创立近体诗作出了重要贡献。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诗派”。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白居易与元稹倡导“新乐府运动”,前者写有《秦中吟》、

汉硕考研《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四章姓氏和名、字、号

汉硕考研||《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四章:姓氏和名、字、号 第四章姓氏和名、字、号 一.中国的姓氏 (一)中国姓氏制度的特点 1.它是氏族血缘关系的产物,又是宗法制度的表现,其历史渊源非常久远,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姓氏制度之一。 2.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它与封建礼制相结合,标榜同姓同宗,抬高名门大姓,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有力工具。 3.它虽然以汉族原有的姓氏为主体,但是也吸收和容纳了许多其他民族的文化成分,因此它已经成为民族团结和融合的象征。 (二)姓氏的产生和发展

(三)先秦女子称谓法(四)姓氏的主要来源

(五)姓氏混杂的原因二.名、字、号

(一)名 1.名与姓氏的关系:名是个人的符号,姓氏是公共的,名是个人的。 2.命名原则(《左传》)——“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1)信:以出生时的情况命名; (2)义:以道德品行命名; (3)象:以某一物的形象命名; (4)假:借用某一物体的名称; (5)类:取婴儿与其父相同之处命名。 3.命名六忌:国名、官名、山川、隐疾、畜牲、器帛。 (二)字 1.字及其与名的关系 字由名演化而来,统称名字。名一般用于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字用于尊称,或下对上、少对长。 取名字的原则:因名取字,义相比附。 名和字的关系: (1)名与字意义相同;如:屈原名平;诸葛亮字孔明。 (2)名与字意义相关;如:赵云字子龙(云生龙)。 (3)名与字意义相反;如:晏殊字同叔。 (4)名与字的意义取自五行相生;如:楚公子“壬(水)夫”字“子辛(金)”,取水生于金之意。

(5)以伯、仲、叔、季排行为字;如:刘邦字季;班固字孟坚。 (6)取于古语或成语。 2.字是在举行成人仪式上所取。古代男子20岁举行冠礼,女子15岁举行笄礼。 《颜世家训》:“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古人自称一般用名,不用字。字是供他人称呼所用。 (三)号 唐宋时期,文人活跃,“号”真正流行,明清达到鼎盛,这与唐宋以来的文学发达不无关系,也与儒道文化对文人的性格影响直接相关。一方面,是社会对文人学士有一种推崇和敬佩的心理,另一方面,是骚人墨客企图用一种委婉曲折的手法表达自己超然物外的理想和情趣。号的种类有自取号、他取号和浑号。 1.自取号:取号方式由文人士大夫的性情、爱好及其居住环境而定。 个人喜好:五柳先生(陶渊明)六一居士(欧阳修) 籍贯或居住处:青莲居士(李白)东坡居士(苏轼) 居室:老学庵(陆游)竹里馆(王维) 2.他取号: 地望:王临川(王安石)李合肥(李鸿章) 官爵:鲍参军(鲍照)杜工部(杜甫) 谥号相称:韩文公(韩愈)岳武穆(岳飞) 3.浑号:一般是他人所取,形象而通俗,多见于文学作品。 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花和尚(鲁智深)

中国文化要略考试之真题解析

5文化最早出现在《周易·贲》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核心、精华)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统一性、连续性、包容性、多样性 中国文化的内在特点:突出人文主义精神;注重和谐与中庸;富有安土乐天的情趣。 中国的疆域:最东端位于和龙江和乌苏里江汇合口;西端深入亚洲大陆的腹地;最南端位于南海的曾母暗沙;最北止于东北漠河县的黑龙江江心。1986年测得1045平方公里。 汉武帝时在行政区划上设“州” (元谋猿人)是我国境内最早活动的人类,在云南发现,距今170万年 (北京猿人)已经大量使用石器并且懂得人工取火,北京周口店发现,距今60万 最能反映母系氏族文化的是(仰韶文化),又称(彩陶文化),最早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 最能反映父系氏族文化的是(黄河流域文化和长江流域文化),又称(黑陶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最早发现的是(龙山文化),陶器制作精美,黝黑而光亮。 关于古代文明起源的四大区域以及各自的代表文化以及具体地点: (1)黄河流域文化区:是中国文明起源的主要区域,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窑文化、二里头文化 (2)长江流域文化区:河姆渡文化、马家兵文化、良渚文化、屈家岭文化 (3)珠江流域文化区:石峡文化 (4)辽河、内蒙古地区文化区(北方和东北草原文化区):红山文化 皇的本义是“大”,而“帝”的本义是“王的称号” 三皇:(伏羲)时代已经进入血缘群婚时代,教人结网捕鱼、打猎,庖牺(淮阳太昊陵的祭祀活动为中国最大规模的民间庙会) (神农)又称“炎帝”时代已经母系氏族社会的后期,教人制作农具,传播五谷,聚货交易,亲尝百草,发明医药。 (黄帝)又称“轩辕氏”,“有熊氏”,是中国的人文始祖。发明衣帽,建造房屋,制造车船弓箭,黄山因黄帝得名。 五帝:少昊(姓己、名挚、号金天氏),颛顼(zhuān xū)(号高阳氏),帝喾(kù)(高辛氏) 尧:又称陶唐氏,又称“唐尧”,设置百官,确定祭祀,配以乐舞 舜:姓姚,号“有虞氏”,命禹治水,皋陶掌刑,后稷理农 禹;与商城汤、周武王并称“三王”,称“夏伯”,禹的儿子启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中国因此进入奴隶制时代。 商朝的国家组织形式:方国或部族联盟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公、秦穆公、宋襄公,韩赵魏三家分晋,齐、楚、韩、魏、赵、燕、秦为“战国七雄” “草木皆兵”出自(淝水之战)战争。南朝均以(建康)为都。 隋文帝杨坚开皇之治,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唐玄宗李隆基开元盛世。唐中有安禄山史思明的安史之乱,唐末有黄巢大起义 清朝政府在(康熙、雍正、乾隆)统治时期,把新疆、青海、蒙古、西藏纳入了中国的版图,奠定了中国今日的版图。 《南京条约》开放(广州、福州、宁波、厦门、上海)五个通商口岸。 《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及辽东半岛)等地。

《中国文化要略》重点知识整理(含章节补充练习题参考答案)

《中国文化要略》重点知识整理 第一章简论 1.泰勒的文化定义: 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2.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 (1)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的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 (2)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 (3)行为文化层: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 (4)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3.中国文化的特点: (1)外在特点 A.统一性:中国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 B.连续性: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没有中断过,它是一环扣一环地连续发展的。 C.包容性: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 D.多样性:中国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因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所以内部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 (2)内在特点 A.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依附于神学独断。中国虽然也有宗教,但它并没有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相反,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宗法道德观念才是维系整个社会的根本纽带。 B.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 C.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 第二章地理概况 中国的地理特点: 内陆辽阔,空间巨大,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回旋和施展的舞台;地形复杂,复杂多样,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 山河壮丽,景色秀美,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及审美趣味产生了深刻影响。 1.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2.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3.四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 秦朝疆域: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南到广西,北到长城 唐朝疆域:东到大海,西到咸海,北到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一带,南到南海 元代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清代疆域:西北达巴喀什湖北岸,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到南海诸岛 4.西藏在(元朝)归入中国的版图。

中国文化要略·试题汉语国际硕士 (精心整理搜集)

中国文化要略- 风俗习惯 1.东汉末年(应劭)的(《风俗通义》),恐怕是世界上最早的民俗学著作。 2.中国风俗习惯的特点: (1)积久性:即中国人的风俗习惯大多具有古老的历史渊源,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2)多元性:即风俗习惯的多民族性、多区域性和多系统性; (3)相融性:即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互相影响、互相融合,以求共同发展的一种特性。 3.中国饮茶源于(四川),茶最早被作为药材使用,到(西汉)时由药用转化为饮用。 4.(魏晋南北朝)茶被用作招待客人,进行社交活动的一种媒介。 5. 公元805年,(最澄和尚)把茶籽带回日本,日本开始了饮茶史。 6.(宋元之后)改煮茶为泡茶。 7. 由于茶的利用,中国文化史上形成(品评泉水)和(品茗赋诗)两种风气。 8. 下茶和受茶:男女定亲后,男方用茶给女方送聘礼,叫做“下茶”,女方接受聘礼,叫做“受茶”。 9. 传说中造酒的始祖是(仪狄)和(杜康),其中(杜康)成为(佳酿)的代称。 10. 从酒本身的发展来看,最早产生的酒应该是(果酒)。 11.(祭祀)和(饮酒为乐)是酒在社会文化中的文化功能的两种表现。 12.(阮籍)和(刘伶)是狂饮的代表。 13. 酒在中国文化中最大的特色就是与(文学)结缘。 14. 八大菜系:鲁、川、粤、闽、苏、浙、皖、湘。 15. 四大菜系:鲁、川、粤、淮。 16. 中国古代的服饰是(等级)和(礼度)的象征。 17. 商代服饰的基本形式是(上衣下裳); 18. 周代的服饰有尊卑之分,具体有(冕服)、(弁服)、(元端)、(深衣)四种,其中(冕服)是最尊贵的一种。 19.汉代盛行(冠制),以其为区别尊卑的标志之一; 20.南北朝起,历代帝王公卿的服装有(法服(礼服))和(常服)之分。 21.唐代服饰特点: (1)头上以幞头代冠; (2)“品色衣”成为定制; (3)以腰间所佩戴銙区别等级。 22.品色衣:就是以服装的颜色分辨官位的品级,即把颜色引入服饰等级制度。 23.唐代各品官员服饰的颜色:皇帝著黄袍衫;亲王及三品以上官员著紫袍;五品以上著绯(大红)袍,五品以下著绿、青;士兵著皂(黑色);未进入仕途的士子和庶人著白袍衫。 24.宋代官服的变化在(幞头)和(鱼袋)。 25.缠脚之风兴起于(五代末年),到宋代普遍流行。 26.明代官员的官服,文官用(鸟),武官用(兽)。 27.各品官员衣服上图案: 公侯、驸马、伯绣麒麟、白泽; 文官用鸟: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杂职练鹊、风宪官(执法官)獬豸; 武官用兽:一、二品狮子;三、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28.清代服饰特点: (1)强令汉人削发留辫,当时有“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说法,可想制度之严; (2)废除明代服装,以满族风尚重订冠服制度; (3)帽子上饰花翎,花翎尾部晶莹似眼,以单眼、双眼、三眼区分官位品级,以三眼为最尊; (4)朝珠,挂在脖颈垂于胸前,数为108珠,源于佛教数珠,限五品以上朝官悬挂。 29.对偶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类逐渐认识到血缘婚姻的危害,并逐渐产生明确的婚禁,即禁止一切血缘亲属之间的性关系,而到血缘以外的氏族寻找婚配对象,这就出现了氏族之间的“对偶婚”,即“同姓不婚”。特点是非同一血缘氏族的男女方的婚配;男女之间的结合尚不固定,男可以多妻,女也可以多夫。但主要的是:男子出嫁到女方氏族,子女归女方,从母姓,血统按母系计算,财产由女子继承。 30.媒人的最早产生,大约在(周代)。 31.嫁娶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32. 转房婚:形式主要是兄死,弟以嫂为妻;姐死,妹代姐为妻;父死,子以异母为妻。在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曾较长时间地流行过。 33.阿注婚:流行于云南的一支纳西族和一支普米族。“阿注”是纳西语,意为“伴侣、朋友”。只要不是同一母系血统的成员及其后裔,都可以互为阿注。他们之间的性关系非常自由,到晚上,男阿注就到女阿注的专用房里过夜,天明赶回家去劳动,这种阿注关系时间可长可短,每人除一个长期阿注以外,还有许多临时阿注。所生子女不知其父,都归母家。 34.抢夺婚:云南地区的景颇族、傣族、苗族都曾实行过强夺婚。它是男子通过强夺手段与女子成婚。民间的“抢夺婚”其实只是一种形式,在此之前,双方早已换过婚礼,选定成亲日子,但

汉硕考研《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十章

汉硕考研 |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十章 第十章典籍藏书 1、中国古代的典籍的构成主要有(简册)、(帛书)、(纸写本)、(刻印本),还包括(石刻书籍)。 2.简册:也称“简策”,可说是中国最早的书籍,它是用毛笔蘸墨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然后再一片片连接起来,成为一部书。 3. 我国的纸写本书籍在(东汉)已经出现了。 4. 我国现存最早的纸写本书籍是晋人写的(《三国志》)残卷。 5.(唐代的《金刚经》)和(唐代的《陀罗尼经咒》)是目前我们所知较早的印本书籍。 6. 中国古代书籍的代称是(坟典)。 三坟:伏羲、神农、皇帝之书。五典: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之书。 7.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8.五经:《诗经》、《尚书》、《仪礼》、《周易》、《春秋》。 9. 历代的读书和科举以(四书)为本,以(朱熹)的注为准。

10.十三经:三礼:《周礼》、《礼记》、《仪礼》,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诗经》、《尚书》、《周易》、《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11.(明代)出现十三经的名称,是唐代所列的十二经加上(《孟子》)。 12.编年体:以《春秋》(鲁国史)为起始,以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为代表,是按历史编年分述历史事件,并杂以评论,借以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13. 《春秋》开创了我国编年史的先例。 14.纪传体:纪传体以人为纲,穿插史实,并用专章记载典章制度。 15. 《史记》是纪传体史书的开端。 《史记》全书从黄帝写到汉武帝,首创十二本纪(记述帝王事迹)、十(年)表(按年月简列历史大事和人物)、八书(记述典章制度)、三十世家(记述诸侯、圣哲名人事迹)、七十列传(记述其他历史人物)。 16.纪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纲,按类组织史料,每一类记述一个大的历史事件,可以单独成篇。创始者是南宋史学家袁枢。 17.实录:忠实记录帝王言行的史书。 18. 我国最早的实录是南朝时出现的(《梁皇帝实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