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植物对水质的改善

水生植物对水质的改善
水生植物对水质的改善

日益严峻的水污染使得水体的使用功效大大降低,不仅影响水体污染当地居民的安全饮水以及身体健康,还使得水资源的紧缺形势进一步恶化,影响了我国当前正在实行的可持续利用资源战略。当然我国也寻求了一些较为有效的处理污染水资源的技术,如较为传统的生化二级处理,达到了理想的处理水污染效果,但由于使用成本过高,使得可供利用性大大降低。基于此,提出使用生物学处理法进行处理污水,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以藻类为代表的低等植物在污水处理以及水质的改善中的运用

利用藻类处理水污染和改善水质有着较为显著的功效。使用藻类对被污染的水源进行处理后产生的一些死藻类沉积物在进行干燥后还能够用来制作鱼饲料,是鱼饲料的良好的添加剂,还可以作为肥料加以利用。与此同时,藻类在进行污水处理中会产生大量的氧气,这些氧气能够极大地减轻水体缺氧现象,并减少由于水体缺氧而出现的恶臭气味,进而起到改善水质的作用。由此可知藻类在污水处理中具有使用成本降低、净化效率较高的优点,被广泛运用于处理水污染现象和改善水质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常见的运用类型

(1)固定化藻。固定化藻就是利用人工调控方式为藻类提供最佳的生长环境条件。固定化藻通过化学或者物理方式利用载体固定藻类细胞,进而形成较为固定的藻类高效生物反应器系统,使得藻类生长更加迅速,具有高浓度的藻细胞,更加容易收获,并克服了传统的藻类处理系统处理效率不高、占地面积较大以及停留时间过于长的缺陷。我国近年来研究固定化藻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固定化藻的固定分为包埋法和吸附法,通常使用聚乙烯、多孔硅胶、聚丙烯酰胺、琼脂、角叉菜聚糖以及褐藻酸钙等载体。

(2)活性藻。活性藻是通过人工手段尽量缩短处理时间,培育浓度较高的藻类。由于活性藻良好的沉降性,容易收获,且出水澄清,在处理水污染现象和改善水质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

(3)藻类塘。利用藻菌共生系统研究氧化塘,利用藻类分解营养物实现处理污水的目的。藻类单元在中等城镇的污水综合处理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综合生物塘技术的运用使得综合处理污水成为了可能。

2、低等藻类的运用范围以及去除的污染物的种类

(1)运用范围。运用藻类不仅可以进行处理生活类污水,还可以进行处理其它类型的

污水,运用范围较为广泛。举例子来说明,在德兰士瓦以及纳米比亚等多地的多家制革厂都在采用螺旋藻处理大部分的生产废水;在南非的开普敦旁边的一个处理污水场利用一个充满螺旋藻、面积约为一千平方米的水池在处理着约为一千人产生的生活废水。

(2)去除的污染物的种类。藻类能够去除污水中含有的营养物如氮、磷等,同时还能够富集并去除其它的重金属以及有机物。藻类能够去除营养物,Wong和Tam将栅藻和小球藻分别于一级处理出水与二级处理出水中培育,结果显示,栅藻和小球藻的长势在一级处理出水中较好,在培育约七天之后对氮、磷等营养物的去除率达到了70%左右。Covindam在使用藻类进行混合污水的处理时发现,藻类不仅去除了大量的氮、磷营养物,同时还去除了约为90%左右的化学需氧量(COD)以及生物需氧量(BOD);藻类能够去除有机物。Hosetti 认为原生动物以及单种细菌对BOD的去除效果不及单种藻类的去除效果高,当中一些比较普通的小球藻能够达到83%左右的BOD去除率。从Maguuire研究有机物的净化实验中可以明白,纤维藻能够于25ug/mL的三丁锡中生长,同时能够对三丁锡进行降解作用,能够降解为无机锡、单丁锡以及二丁锡。林毅雄利用普通小球藻、策哈衣藻以及斜生栅藻对丙体-666有机农药的去除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当污水中含有浓度为1mg/L的丙体-666时,藻类的处理时间为小时至96小时,处理后丙体-666的残留量大概为至mL,而藻类体内的富集量大约为至mL。刘厚田等人的实验也都表明,藻类在藻菌共生系统中能够单独对偶氮染料进行降解。从邓星明等采用藻菌类生物膜对炼油废水进行净化实验表明,坑行席藻对正十四烷有着较为明显的去除效果;藻类能够去除重金属。王焕校和杨红玉认为,绿藻能够在浓度不高于L的镉溶液中有效吸收镉,这个时候的富集系数达到最大。Soeder认为空星藻在温度为30摄氏度左右时,仅仅需要小时就可以从溶液中吸取约为90%的铅,但吸收的镉量较少,效率较低,在24小时于40mg/L的镉溶液中才能吸收仅仅约为60%的镉。在温度为23摄氏度时,经过20个小时后能够从含铅为1mg/L的溶液中吸取100%的铅。

二、以水生维管束植物为主的高等植物在污水处理以及水质的改善中的运用

1、常见的应用方式

(1)湿地系统。大型水生植物在湿地系统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降低污染负荷,吸取部分营养物质;改善生物地化循环系统;形成一定的隔离层,防止冬季雪霜直接冻结湿地的地面;使得湿地床表面更加牢固等。

(2)综合生物塘系统。将多种水生植物进行有机组合,在污水稳定塘的基础上形成综合生物塘。大型水生植物在这个系统里面仍旧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2、运用范围

这些高等植物不仅可以处理生活废水,还可以处理工业、生产废水。吴振斌使用香蒲床和芦苇在草毒素水体的处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胡焕斌选用芦苇床对铁矿炸药污水进行了处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曾健等使用浮萍、水葫芦以及水浮莲对高能液体废水进行了净化处理,取得了很好的净化效果。

3、在改善水质中的应用

高等植物的生长需要氮磷等营养物质,这些藻类对污水中的营养物质的去除与藻类细胞内部的营养物质的浓度、营养物的利用度、污水中氮磷的比例以及营养物的浓度有着直接性的影响作用。藻类长势较好,对营养物质的去除效果也就较好。高等植物同样也能够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以及重金属。有机物能够为藻类提供生长所需要的重要的碳源,藻类通过富集和降解进行去除有机物。去除重金属则分为吸附与转移两个阶段。

结语:

利用水生植物进行污水处理以及水质改善不仅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同时还具有绿色、环保、投资较少、成效较高的优势。水生植物在处理污水中的一些营养物质以及其它污染物质时操作方法较为简便,对环境等的破坏较少,具有较高的美化环境的价值,能够回收再利用植物资源,有较高的环境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在社会中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接受,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使用可靠性较高。

水生植物对水质的改善

水生植物指生理上依附于水环境、至少部分生殖周期发生在水中或水表面的植物类群。水生植物大致可区分为四类: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叶植物与漂浮植物.

湖泊富营养化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利用水生大型植物富集氮磷是治理、调节和抑制湖泊富营养化的有效途径之一。湖泊水环境包括水体和底质两部分,水体中的氮磷可由生物残体沉降、底泥吸附、沉积等迁移到底质中。对过去的营养状况的追踪表明,水生植物可调节温度适中的浅水湖中水体的营养浓度。而大型沉水植物则通过根部吸收底质中的氮磷,从而具有比浮水植物更强的富集氮磷的能力。沉水植物有着巨大的生物量,与环境进行

着大量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形成了十分庞大的环境容量和强有力的自净能力。在沉水植物分布区内, COD(化学需氧量又称化学耗氧量),BOD(生化需氧量或生化耗氧量),总磷,铵氮都普遍远低于其外无沉水植物的分布区。而漂浮植物的致密生长使湖水复氧受阻,水中溶解氧大大降低,水体的自净能力并未提高,且造成二次污染,影响航运。挺水植物则必须在湿地、浅滩,湖岸等处生长,即合适深度的繁衍场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不同的沉水植物对水体中的总氮总磷均有显著的去除作用。在关于常见沉水植物对滇池草海水体(含底泥)总氮去除速率的研究中发现:物种去除能力的大小顺序依次为伊乐藻>苦草>狐尾藻>篦齿眼子菜>金鱼藻>菹草>轮藻。随着时间的延长,水体中总氮浓度呈负指数形式衰退,且在实验的总氮浓度范围内(~ mg/L)每种沉水植物的去除速率随总氮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此外,黑藻对磷的需求较低。

磷吸收是主动过程。在亚热带湿地中,磷主要是在植物内流动,而氮主要是通过沉积作用和反硝化作用进行流动。对于夏季浮游植物(主要是外来蓝藻),磷是限制因子。据推测:磷循环强烈依赖于大型植物的调节;底泥中磷的衰竭影响植物香蒲的减少,而随后磷的有效性的增加又使其重现。沉水植物均能促进流水生境中碳的吸收、迁移和释放。淡水沉水植物系统对营养物的去除有很好的作用:对氮主要是通过反硝化作用,对磷则是生物吸收和随后的植株收获。`

水生植物与其他生物的协同作用对污染物的清除

根系微生物与凤眼莲等植物有明显的协同净化作用。一些水生植物还可以通过通气组织把氧气自叶输送到根部,然后扩散到周围水中,供水中微生物,尤其是根际微生物呼吸和分解污染物之用。在凤眼莲、水浮莲等植物根部,吸附有大量的微生物和浮游生物,大大增加了生物的多样性,使不同种类污染物逐次得以净化。利用固定化氮循环细菌技术(Immobilized Nitrogen CyclingBacteria,INCB),可使氮循环细菌从载体中不断向水体释放,并在水域中扩散,影响了水生高等植物根部的菌数,从而通过硝化-反硝化作用,进一步加强自然水体除氮能力和强化整个水生生态系统自净能力。这对进一步研究健康水生生态系统退化的机理及其修复均具有重要意义。

水生大型植物能抑制浮游植物的生长,从而降低藻类的现存量。在水生态环境中,水生高等植物对藻类的抑制作用较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藻类数量急剧下降;二是

藻类群落结构改变。水生植物与藻类在营养、光照、生存空间等方面存在竞争。除人工控制和低温等条件下,一般是水生植物生长占优势。

水生植物与藻类之间的相生相克(异株克生现象)作用在污水净化和水体生态优化方面有重要应用潜力。顾林娣等发现苦草能分泌生化抑制物质,且抑制作用的大小和种植水浓度呈正相关。在浅水湖泊中种植苦草等高等植物,放养适量的鱼类,这样就既可以保护水质,又可以发展渔业生产,增加经济效益。不仅如此,野外实验和实验室研究还表明,凤眼莲等水生植物还通过根系向水中分泌一系列有机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在水中含量极微的情况下即可影响藻类的形态、生理生化过程和生长繁殖,使藻类数量明显减少。有害植物(Typha spp.)常覆盖湿地和其他淡水环境,造成物种单一。这种香蒲侵入的一个重要机制就是向周围环境中释放相生相克物质——植物毒素。利用植物分泌物和植物周围的微生物与藻类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来去除藻类。这对于富营养化水体污染的防治和治理,水生态系的恢复和重建很有意义[33]。

水生植物的其他净水(改善水质)功能

水生植物在不同的营养级水平上存在维持水体清洁和自身优势稳定状态的机制:水生植物有过量吸收营养物质的特性,可降低水体营养水平;减少因为摄食底栖生物的鱼类所引起沉积物重悬浮,降低浊度。水生植物的改善水质的功能,如稳定底泥、抑藻抑菌等,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氧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物质。水体富营养化引起的藻类水华造成水体透明度降低,饮用水质量下降。组织缺氧使大型植物退化,减少了水生植物多样性。海洋底层大陆架的缺氧,使海底生物大量死亡,给当地经济和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沉水植物与沉积物、水体流动间有紧密联系。在生态系统中,它能起到提高水质,稳定底泥,减小浑浊的作用

水质净化

水质净化技术已成为养鱼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与筹码。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有利用浮游植物净化养殖污水的研究报道。但因藻水分离困难,使这种微藻净水模式在循环水养鱼系统中的应用受到限制。而大型植物则具有净化水质、节省能源和收获饵料的综合效果[43]。高等水生植物对水环境中的污染物具有较强的吸收作用,其效能因植物种类及处理组合方式不同而异。高等水生植物净水效果的高低依赖于各自生理活性的增强(主要体现在酶

活性的提高)。

凤眼莲、水浮莲、紫萍等植物在温暖季节生长繁殖极快,能迅速覆盖水面,净化效果好。水花生、芦苇等抗性较强,种群密度大,净化效果较好,并具有抵抗风浪和分隔水面等功能。伊乐藻,菹草等沉水植物在水下生长不影响水的透光,还通过光合作用向水中提供大量氧气,并且在低温季节也可很好生长。水花生、槐叶萍、浮萍等植物的抗寒性较强

淡水鱼对浅水湖泊生态及富营养化的影响

淡水鱼对浅水湖泊生态及富营养化的影响淡水鱼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重要的资源。渔业一直是我国许多湖泊的重要功能, 包括很多城市湖泊, 如杭州西湖、南京玄武湖、北京昆明湖和武汉东湖等也把提高鱼产量放在显著地位。鱼类是影响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 影响包括湖泊的生物( 尤其是饵料生物) 群落结构、营养物质的状态和水平等。随着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的日益严重, 养鱼与富营养化进程之间的关系愈加受到各国学者的关注。 我国湖泊的放养鱼类一般可分为3类: 第1类是滤食性、营中上层活动的鱼类,如鲢、鳙等;第2类是草食性、营中下层活动的鱼类, 如草鱼等;第3类是杂食性或温和肉食性、营底层活动的鱼类,如鲤等。在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的进程与渔业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研究分析鱼类与浅水湖泊富营养化之间的关系对我国湖泊富营养化治理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1 草食性鱼类的影响 草鱼是一种典型的摄食大型水生植物的鱼类。在天然水域中,它摄食水生植物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比较喜食的种类有芇草、黑藻、马来眼子菜、菹草、黄丝草、小茨藻等, 不喜食的种类有菜、聚草和水花生。但在喜食水生植物匮乏的情况下, 不喜食的植物也将被吃光, 甚至摄食昆虫及其幼虫。草鱼的食量大,每天摄食沉水植物的量甚至超过鱼的体重,高的超过体重的93%。沉水植物的饵料系数因种类不同而有较大差异, 其范围在50~180。陈洪达认为,其平均值可以120 (湿重)或100(鲜重)计算。因此,当草鱼放养量过大,其摄食强度超过植物再生产能力时, 必然导致水生植物的减少, 甚至毁灭。特别是植株再生能力不强、地下茎和根系又不发达、种子量不多、且为草鱼喜

生态修复中水生植物地运用

生态修复中水生植物的运用 一、我国水资源概况 2013年,全国地表水总体为轻度污染,部分城市河段污染较重。 河流 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浙闽片河流、西北诸河和西南诸河等十大流域的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71.7%、19.3%和9.0%。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五日生化需氧量。 湖泊(水库) 2013年,水质为优良、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的国控重点湖泊(水库)比例分别为60.7%、26.2%、1.6%和11.5%。与上年相比,各级别水质的湖泊(水库)比例无明显变化。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

2013年重点湖泊(水库)水质状况 *指太湖、滇池和巢湖 富营养、中营养和贫营养的湖泊(水库)比例分别为27.8%、57.4%和14.8%。 利用植物或微生物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处理,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这一用生态—生物的方法来修复水体的技术,廉价实用,适用我国江河湖库大范围的污水治理。

二、水生植物在生态修复中的运用 1、水生植物介绍 水生植物是一个生态学范畴上的类群,是不同分类群植物通过长期适应水环境而形成的趋同性适应类型。

污水治理中应用的水生植物,需要尽快达到吸附污染物、净化水体的作用,最好选择生长速度较快、根系发达的植物,以求尽快达到治污的作用,如芦苇、香蒲、菖蒲等。有些工程还需要对水体进行杀菌消毒、吸附重金属以减少污染,可使用水葱、大漂、水葫芦等。 2、水生植物的应用 2.1 水生植物的生态功能: a)净化所需的能源由光合作用提供; b)具有美学价值,能改善景观生态环境; c)植物可被收割和利用,创造新的价值; d)能固定土壤或底泥中的水分,防止污染源进一步扩散; e)为降解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 环境中的重金属和一些有机物并非是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并且达到一定程度后具有毒害作用。对于此类化合物,一些植物也演化出了特定的生理机制使其脱毒。植物通常是通过螯合和区室化等作用,来耐受并吸收富集环境中的重金属,这种机制也存在于许多水生植物中。 水生植物的根系常形成一个网络状的结构,并在植物根系附近形成好氧、缺氧和厌氧的不同环境,为各种不同微生物的吸附和代谢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也为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提供了足够的分解者。 植物的根系还可分泌一些有机物从而促进微生物的代谢,这样就为好氧微生物群落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而根区以外则适于厌氧微生物群落的生存。

人工湿地水生植物配置以及种植方法种植间距等

人工湿地水生植物配置以 及种植方法种植间距等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丹江口移民安置点人工湿地水生植物配置说明1配置原则: 在人工湿地的设计和构建中,湿地水生植物品种的选择应该根据具体施工条件和当地气候等综合因素考虑。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植物的选用原则如下: 1 植物在具有良好的生态适应能力和生态营建功能; 2 植物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长势包括; ①抗冻、抗热能力 ②抗病虫害能力 ③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 3 所引种的植物必须具有较强的耐污染能力; 4 植物的年生长期长,最好是冬季半枯萎或常绿植物; 5 所选择的植物将不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构成隐患或威胁,具有生态安全性; 6 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文化价值、景观效益和综合利用价值。 2 配置品种及种植要求 基于上述原则,结合丹江口地区气候特点,种植水生植物品种如下:菖蒲:【拉丁学名】 Acorus calamus Linn 种植方法: 种子繁殖:将收集到成熟红色的浆果清洗干净,在室内进行秋播,保持潮湿的土壤或浅水,在20℃左右的条件下,早春会陆续发芽,后进行分离培养,待苗生长健壮时,可移栽定植。

分株繁殖:在早春(清明前后)或生长期内进行用铁锨将地下茎挖出,洗干净,去除老根、茎及枯叶、茎,再用快刀将地下茎切成若干块状,每块保留3~4个新芽,进行繁殖。 在生长期进行分栽,将植株连根挖起,洗净,去掉2/3的根,再分成块状,在分株时要保持好嫩叶及芽、新生根。 种植密度:30株/㎡ 水葱【拉丁学名】Scirpus validus Vahl 种植方法: 种子繁殖:常于3~4月分在室内播种,室温控制在20~25℃,20天左右既可发芽生根。 分株繁殖:早春天气渐暖时,把越冬苗从地下挖起,抖掉部分泥土,用枝剪或将地下茎分成若干丛,每丛带5~8个茎杆。栽到花盆内,并保持盆土一定的湿度或浅水,10~20天即可发芽。如作露地栽培,每丛保持8~12个芽为宜。 种植密度:24株/㎡。 再力花【拉丁学名】Thalia dealbata 种植方法: 以根茎分株繁殖。初春,从母株上割下带1~2个芽的根茎,栽入盆内,施足底肥(以花生麸、骨粉为好),放进水池养护,待长出新株,移植于人工湿地中生长。 种植密度:10株/㎡。 梭鱼草【拉丁学名】Pontederia cordata

水生植物对湖泊的影响

水生植物:指生理上依附于水环境、至少部分生殖周期发生在水中或水表面的植物类群。大型水生高等植物主要包括两大类:水生维管束植物和高等藻类。水生维管束植物通常有4种生活型:挺水、漂浮、浮叶和沉水。总体看,水生维管束植物(以下简称水生植物)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分为生物化学作用和非生物化学作用,见下图。 水生植物对湖泊的影响有: 1.对营养盐的影响 1.1 净化机制 水生植物对水体的净化机理主要有以下3方面: ①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同化吸收。 ②根际效应。根系微生物是聚居在根际,以根际分泌物为主要营养的一群微生物,根系微生物作用于周围环境形成根际,产生根际效应。根系微生物不仅种类和数量远高于非根系微生物,而且其代谢活性也比非根系微生物高;另一方面,在根际,高等水生植物能将氧气从上部输送至根部,在根区和远离根区的底泥中形成有氧和厌氧环境,从而促进底泥微生物中的硝化与反硝化。 ③吸附作用。研究证明,种生活型水生植物,以沉水植物对富营养化湖水净化能力最强,因为沉水植物的根部能吸收底质中的氮、磷,植物体能吸收水中的氮、磷。 1..2 对水体中营养元素的影响 1.2.1影响氮去除的因素 (1)影响TN去除的因素。水生植物的存在,能有效去除水中氮,使总氮明显下降。(2)影响硝态氮去除的因素。水生植物对硝态氮的去除效果最明显,因为水生植物优先吸收硝态氮,同时由于硝态氮是氮循环中微生物等作用的直接底物,是最活跃的氮形态,可以通过反硝化的过程被去除,所以水生植物对硝态氮的去除效果同时受微生物和植物吸收的影响。 欢迎访问水业导航网(www/h2o123//com)

(3)影响氨氮去除的因素。有研究发现,水生植物对氨氮的去除效果与总氮、总磷及硝态氮相比,相对较差。这是因为水中氨氮减少有4个途径:①通过气态氨直接挥发;②水生植物的吸收、吸附;③发生硝化作用转化为硝态氮;④吸附到底泥。 1.2.2影响磷的去除 磷的去除,一方面是以磷酸盐沉降并固结在基质上的形式;另一方面是可给性磷被植物吸收。微生物对含磷化合物的转化在磷的净化过程中是一个限制性因子,而湿地中植物的存在会强化微生物对磷的积累。 (1)影响TP去除的因素。沉水植物富集TP的能力要好于挺水植物。 (2)影响正磷酸盐去除的因素.而沉水植物对APA有抑制作用,即沉水植物通过对APA的抑止减少正磷酸盐浓度。 1.3 水生植物会影响湖泊中沉积物磷释放 大型水生植物对底泥内源磷释放有抑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改变水环境条件。研究表明,内源磷的释放受到水环境条件,如温度、溶解氧和氧化还原电位、pH、扰动等因素影响。而大型水生植物特别是沉水植物,对水环境条件如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pH等都有重要影响。 ②吸收作用。当水中有水生植物存在时,由于植物对磷的吸收,使觉积物中磷的含量有一定的减少,从而发生了磷在上覆水与沉积物之间的重新分配。 ③吸附作用。大型水生植物的种植对湖泊底泥中的磷具有一定的吸附作用,可以降低底泥中磷的含量,改变底泥的化学物理特性,有助于降低底泥内源性磷释放强度。 ④微生物作用。微生物对磷在植物--上覆水--沉积物中重新分配起到重要作用,而水生植物会影响微生物的种类及数量。有水生植物生长的沉积物的微生物生物含量要高于无水生植物的生物量含量。 3 对重金属的吸收净化 由于重金属的富集作用,水生植物可吸收富集水中的重金属污染物,从而达到一定程度净化水中重金属的效果。 4 抑制藻类生长 水体具有发育良好的水生植被就能强烈地抑制藻类的生长。 5 改善水质 水生植物对水体物理环境的改变作用显著,能有效改善水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增加水中溶解氧。种态型的水生植物中,因为沉水植物所产生的氧所全部释放于水中,所以对增加水体溶解氧的贡献最大。 ②pH值。研究发现,湿地内pH值的变化趋势与溶解氧变化趋势一致,而且沉水植物湿地内pH值明显要高于其它挺水植物湿地。 ③改善水体透明度。水生植物可以促进水中悬浮物、污染物质沉积,同时能防止底泥颗粒物再悬浮,从而提高水体透明度。 ④抑制沉积物的再悬浮。沉积物的再悬浮速率取决于风速、吹程和水深等因素。许多研究证明水生植物能大大降低由风浪引起的水运动,从而减少湖水运动对湖泊沉积物的影响。 6 保护生物多样性 水生高等植物发育良好有利于创造环境多样性,提高湖泊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怎样利用植物净化污水

怎样利用植物净化污水 在自然界中,有一些植物是有天然的净化功能,常见的净水植物种类有藨草、芦苇、香蒲、灯心草、菖蒲、莎草、荆三棱、茭草、水花生和田边草,我国运用的最多的为芦苇、香蒲等少量种类,各地对湿地植物的选择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经验,而对各种植物应用于污水处理的效果的系统研究较为缺乏。那么怎样利用植物净化污水? 净化塘 目前在利用水生植物净化污水时通常是以净化塘的方式,如凤眼莲净化塘、香蒲植物净化塘等。 净化塘是以某种水生植物占绝对优势而组成的特殊水生生态系统,这个系统通过水生植物群落的阻滤、沉降、吸附等物理作用以及植物体的吸收、积累等作用而达到对污水的净化效果。最近几年,水生植物净化塘在国内外发展都比较快,能净化的污水种类越来越多,已由净化生活污水发展到工业废水和城市混合污水;处理规模也越来越大,从利用人工的净化塘发展到利用天然湖塘、湖湾放养水生植物净化水质和底泥。在水生植物的利用上,由一种植物为主发展到多种

植物搭配,以相互取长补短,达到最佳的净化效果。比如选用耐寒植物伊乐藻和喜温植物凤眼莲及菱,组建成的常绿型人工水生植被。不仅使试验区内常年保持较好的水质,而且对外来污染冲击有很强的缓冲能力,它可用于水源保护、局部性水质控制、污水净化生态工程、小型富营养水体的生态恢复等。 人工湿地系统 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人工湿地系统是利用水生植物处理污水的又一发展方向。由于建造和运转费用低、维护简单、效果好,且为众多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成了研究的重点。如芦苇湿地可用于处理生活污水和部分工业废水,如造纸废水、纺织废水、啤酒废水、炼油废水、养殖和饲料及食品加工废水等。其基建投资、运转费用和能耗均为常规二级处理方法的1/3~1/5,并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Nyakang等利用香蒲、芦苇、美人蕉等观赏性水生植物,经过1块湿地和3个池塘构成的宾馆和游泳池污水处理系统,在达到去污目的的同时也营造了优美的水体景观。Koottatep等[33]还发现进入湿地约50%的总氮是被植物吸收的。湿地系统去除污染物的机理主要是通过沉降、过滤、化学沉淀和吸附、微生物反应和植物吸收等反应过程除去水中的污染物。所以湿地是一种低成本、易操作和高效率的污水

水生植物在水体生态环境中的净化修复作用

水生植物在水体生态环境中的净化修复作用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进步及城市化的推进,水体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已经逐步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如何净化修复水体环境在现如今就显得尤为的重要。水生植物可吸收、富集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元素,也有抑制有害藻类繁殖的能力,遏止底泥营养盐向水中的再释放,并可增加水体中的氧气含量,也能更有利于水体的生态平衡,故而可利用水生植物对水体进行净化修复,从而保证水质。【关键词】植物修复水体生态环境净化水生植物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生活中,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扩张,水体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并且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对于如何净化修复被污染的水体在现如今显得尤为重要,而生活与水体中的水生植物可担任这一角色并且可以有效地完成使命。 1、水体生态环境的恶化 随着城市化的程度不断的加大,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引起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一些掠夺性、破坏性的城市开发性行为不断发生,生产生活的污水的无理排放,垃圾的堆积,一些保存尚好的次生水系统被任意的掩盖、挤占、填埋【5】,都使水体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使活水变成了死水。 现代的防洪措施改变了河床的形态和水文规律,使河道消失。不合理的修建水库,使河岸自身的水量调节能力变弱,使流域自然生态功能失调,破坏了相关的生态系统平衡。 2、水生植物在水体生态环境中的净化修复作用

植物修复是指以植物忍耐和超量积累某种或某些化学元素的理论为基础,利用植物及共存微生物体系清除环境中污染物的一门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水生植物修复技术就是以水生植物忍耐和富集某种或某些有机、无机污染物为理论基础,利用水生植物或其与微生物的共生关系,清除水环境中污染物的一种环境生物技术。 在自然界中最好的水净化莫过于通过自然的沙石和水生动植物的相互作用。【5】水生植物能够有效地净化水体,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让“死水”变成“活水”。通过植物的吸收、挥发、根滤、降解、稳定等作用可以净化土壤或水体中的污染物,达到净化环境的目的,是一种很有潜力的绿色技术。【3】 利用水生植物进行水体净化修复主要是利用水生植物的吸收和富集、吸附、沉降、过滤及抑制藻类生长的作用,并且多种水生植物的组合作用对水体环境的修复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 水生植物的生长环境只要求水质的PH值为6~8,在其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N、P及微量元素,是再生能力很强的绿色能源植物,在生活污水或养殖业排放的污水中可以更加速生长。【6】水生植物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水草茂盛则水质清澈,水产丰盛,水体生态稳定;缺乏水草则水质浑浊,水产缺乏,水体生态不稳定。 3、集中用于净化修复水体环境的常见水生植物 3.1芦苇在水体环境中的净化修复作用 3.1.1芦苇的基本知识 芦苇是生长于湖泊、河岸旁、溪边多水地区、海岸淤滩的先锋植

水生植物种植办法

精心整理石津灌渠文化公园施工5标段水生植物种植方案 一、编制依据 1、工地现状 2、本地区气候 3、水生植物的生态习性 4 1 2 旱地栽培。对土壤要求不严,在土质肥沃的塘泥基质中花艳,长势强壮。 千屈菜生命力极强,管理也十分粗放,但要选择光照充足,通风良好的环境。盆栽可选用直径25*30厘米左右的无底洞花盆,装入盆深三分之二的肥沃塘泥。生长期不断打顶促使其矮化分蘖,生长期盆内保持有水。露地栽培按园林景观设计要求,选择浅水区和湿地种植,株行距

25*25厘米。生长期要及时拔除杂草,保持水面清洁。为增强通风剪除部分过密过弱枝,及时剪除开败的花穗,促进新花穗萌发。在通风良好光照充足的环境下,一般没有病虫害,在过于密植通风不畅时会有红蜘蛛危害,可用一般杀虫剂防除。冬季上冻前盆栽千屈菜要剪除枯枝,盆内保持湿润。 3 ,喜湿, 强, 厘米, 漂浮, 右, 4 也有分布。水葱喜欢生长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需阳光。自然生长在池塘、湖泊边的浅水处、稻田的水沟中。较耐寒,在北方大部分地区地下根状茎在水下可自然越冬。

可露地种植,也可盆栽。水葱生长较为粗放,没有什么病虫害。冬季上冻前剪除上部枯茎。生长期和休眠期都要保持土壤湿润。每3~5年分栽一次。设计密度为25株/㎡。 5、荷花 荷花喜湿怕干,喜相对稳定的静水,不爱涨落悬殊的流水。池塘植 ℃时 ℃(水 PH值为6 6 平方 鸢尾是盐敏性植物,盐分过高的土壤中,根系生长缓慢,甚至受损伤,并且限制植株吸收水分,导致花朵脱水,要注意控制土壤中的盐分含量。

种植后,土壤温度是最重要的因素,最低温为5-8℃,最高温为20℃。土温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生长状态。土温过低会造成开花能力降低,故最适土温控制在16-18℃之间。 三、种植方案 1、种植土 2 3 位线高出过多,挺水植物被“旱死”。可见常水位线是水生植物的生命线,在实际施工作业时对常水位线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在种植施工放样前先用水准仪在现场确定出常水位线,在植物配置时把各种植物的水深适应性作为种植深浅的依据。 4、管理

水生植物对鱼类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水生植物对鱼类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摘要介绍了水生植物青泥苔、水网藻、湖靛、甲藻、三毛金藻等的症状及其对鱼类的危害,并提出了防治方法,以供养殖户参考。 关键词水生植物;鱼类;危害;防治方法 植物对于水生生态至关重要,尤其是鱼类赖以生存的湖泊和湿地,其为鱼类提供了食物、繁殖场、栖息地。种类众多的藻类及各种水草是鱼类繁殖的场所或食料。但有些水生植物会对鱼类产生危害,并可使其中毒死亡。现将一些对鱼类产生危害的水生植物的症状及防治方法总结如下。 1 青泥苔 在春季,青泥苔在池塘浅水处萌发,长成一缕缕绿色细丝像网一样悬浮在水中或附着在池底。夏花鱼种和鱼苗通常游进青泥苔中被缠住游不出来而死亡。青泥苔的大量繁殖,过分消耗水中的养分,影响鱼的生长[1]。主要危害青鱼、草鱼、鲢、鳙鱼等鱼苗,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发生期为5—9月。防治可用生石灰清塘。在有青泥苔的鱼池,泼洒硫酸铜,使池水浓度达到0.7 mg/kg,能有效地杀灭青泥苔。将生石灰研成粉末撒在长青泥苔的地方,生石灰会与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强碱,形成高温,使青泥苔很快发白连根腐烂。 2 水网藻 水网藻是一种绿藻,属水网藻科。藻体是由大量的长圆筒形细胞连接而成的网状体,每个“网孔”由5~6个细胞连接而成。由于集结的藻体像网袋,所以称为水网藻。鱼池中水网藻多的时候,似张在水中的许多罗网,大量地网住鱼苗。 防治同青泥苔。 3 湖靛 池塘中含有大量铜绿微囊藻和水花微囊藻及其他蓝绿藻产生的有毒物质引起鱼类中毒。水花微囊藻为淡黄绿色,铜绿微囊藻带有蓝绿色[2]。该种藻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但不能被鱼类消化。特别是藻体死亡后,蛋白质很容易分解,产生羟胺和硫化氢之类的有毒物质,量大时不仅能毒死鱼类,对羊、牛等家畜饮用此水也会中毒而亡。当池水含蓝藻群体50万个/L时能使鳙鱼、夏花死亡,如含有蓝藻群体100万个/L以上时,鳙鱼、鲢、青鱼、草鱼等会大量死亡[3]。微囊藻一般发生在盛夏初秋季节,喜欢生长在温度较高和碱性较重的水中,常在下风水面漂浮着1层翠绿色的水花,肉眼可见。这种藻生长过于旺盛时,水中溶氧往往不满足其需要而会自身死亡。这种现象大都发生在半夜至清晨池水溶氧最少的时候,这也是藻毒最易引起鱼类死亡的时间。发生期在6—9月。主要危害草鱼、青鱼、白鲢和鳙鱼的鱼苗和鱼种,以鳙鱼种最为敏感。防治可于微囊藻大量

水生植物对水污染物的清除作用

水生植物对水污染物的清除作用水生植物对水污染物的清除作用,水生植物对重金属Zn、Cr、Pb、Cd、Co、Ni、Cu等有很强的吸收积累能力。众多的研究表明,环境中的重金属含量与植物组织中的重金属含量成正相关,因此可以通过分析植物体内的重金属来指示环境中的重金属水平。 人类的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水污染可根据污染杂质的不同而主要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类,基本上以化学性污染为主。具体污染杂质有无机污染物质、无机有毒物质、有机有毒物质、植物营养物质等。而对于这些污染物的清除中,水生植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水生植物指生理上依附于水环境、至少部分生殖周期发生在水中或水表面的植物类群。水生植物大致可区分为四类: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叶植物与漂浮植物。而大型水生植物是除小型藻类以外所有水生植物类群。水生植物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的初级生产者,对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和传递起调控作用。它还可固定水中的悬浮物,并可起到潜在的去毒作用。水生植物在环境化学物质的积累、代谢、归趋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用水生植物来监测水生污染、对污染物进行生态毒理学评价及其进入生物链以后的生物积累、修饰和转运,对植物生态的保护和人畜健康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水生植物对污染物的清除 1.1 水生植物对氮磷的清除 湖泊富营养化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利用水生大型植物富集氮磷是治理、调节和抑制湖泊富营养化的有效途径之一。湖泊水环境包括水体和底质两部分,水体中的氮磷可由生物残体沉降、底泥吸附、沉积等迁移到底质中。对过去的营养状况的追踪表明,水生植物可调节温度适中的浅水湖中水体的营养浓度[2]。而大型沉水植物则通过根部吸收底质中的氮磷,从而具有比浮水植物更强的富集氮磷的能力。沉水植物有着巨大的生物量,与环境进行着大量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形成了十分庞大的环境容量和强有力的自净能力。在沉水植物分布区内,COD、BOD,总磷、铵氮的含量都普遍远低于其外无沉水植物的分布区[3]。而漂浮植物的致密生长使湖水复氧受阻,水中溶解氧大大降低,水体的自净能力

水生植物栽植施工方案

水生植物栽植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 1、工地概况 本工程水生植物种类主要包括睡莲、荷花、菖蒲、千屈菜等9个品种,栽植面积3500余平方米。 2、本地区气候 XXX市的气候类型属于暖温带,地处半湿润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因受海洋影响较大,气候比较温和,春季少雨干燥,夏季温热无酷暑,秋季凉爽多晴天,冬季漫长无严寒。 3、组织施工的原则及要求 (1)坚持执行基本建设程序,严格按照施工工期要求组织施工,发挥工程效益和基本投资效益。 (2)加强施工总平面管理,合理安排施工场地,组织好现场文明施工。 (3)加强施工中的计划性,克服盲目性,在确保安全生产,搞好工程质量的前提下,节约材料,降低成本,多快好省的完成施工任务。(4)坚持安全施工及文明施工。 (5)积极推广应用“四新”成果,充分利用下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施工设备、做到机械化作业和标准化作业。 (6)强化管理质量,加强工序监控,做到事前预防,确保工程达到合格标准。 (7)调配组织管理能力强,施工生产经验丰富的中青年技术管理人

员组建项目部,建立项目部负责制的管理、质保、安全保证体系,严格管理,优化配置。 4、工期要求 从开工日期起7天完成。 二、施工准备 1、领会设计意图 施工单位拿到设计单位全部设计资料(包括图面材料、文字材料及相应的图表)后仔细阅读,看懂图纸上的所有内容,并听取设计技术交底和主管部门对此过程的绿化效果的要求。 2、了解施工现场地上与地下情况 向相关部门交接地上物处理要求;地下管线分布现状;并掌握土质情况、交通情况、水源、电源情况等。 3、制定技术措施和要求 按照工程任务的具体要求和现场情况,制定具体的措施和质量、安全要求等。同时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三级教育及培训。 在栽植过程中,特别是水上作业时,施工人员必须穿戴救生服、防滑鞋、安全带严格落实水上作业安全技术措施,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安全隐患时应立即处理和上报,确保生产安全。 三、水生植物的生态习性及栽培管理 1、芦苇 芦苇,禾木科,多年生草本。地下有粗壮匍匐的根状茎。叶片广披针形,排列成两行。夏秋开花,圆锥花序长10---40厘米,分枝稍

水生植物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

水生植物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 概述 水生植物指生理上依附于水环境、至少部分生殖周期发生在水中或水表面的植物类群。大型水生高等植物主要包括两大类:水生维管束植物和高等藻类。水生维管束植物通常有4种生活型:挺水、漂浮、浮叶和沉水。总体看,水生维管束植物(以下简称水生植物)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分为生物化学作用和非生物化学作用,见图1[1]。作为湖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生高等植物是保护水生生态系统良性运行的关键类群,是良性湖泊生态系统的必要组成部分。因此,近年来浅水湖泊的生态修复成为水环境保护工作的热点,但在实施过程中,对水生植物在湖泊中的作用仍缺乏系统认识,对浅水湖泊水生植物的恢复措施在诸多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为此,笔者结合国内外开展水生植物恢复过程中的技术措施,总结了浅水湖泊生态恢复的理论与实践。 图1水生植物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 1对营养盐的影响 1.1净化机制 水生植物对水体的净化机理主要有以下3方面:①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同化吸收。水生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从水层和底泥中吸收氮、磷同化为自身的结构组成物质,从而将水体中的营养盐固定下来,减缓营养物质在水中的循环速度,通过人工收获便可将固定的氮、磷带出水体。但是,这种同化作用并非植物去除氮、磷的主要途径。研究表明:植物对氮、磷的同化吸收只占全部去除量很小一部分,约2%-5%[2,3]。②根际效应。微生物是系统中有机污染物和氮分解去除的主要执行者[4],系统中微生物数量与净化效果呈显著正 欢迎访问水/业导航网(www/h2o123/com)

相关。根系微生物是聚居在根际,以根际分泌物为主要营养的一群微生物,根系微生物作用于周围环境形 成根际,产生根际效应。根系微生物不仅种类和数量远高于非根系微生物,而且其代谢活性也比非根系微生物高;另一方面,在根际,高等水生植物能将氧气从上部输送至根部,在根区和远离根区的底泥中形成有氧和厌氧环境,从而促进底泥微生物中的硝化与反硝化[5,6]。③吸附作用。水生植物根部的物理化学环境试验发现[3],沉水植物直接吸收的营养盐的量相比总量来说其实很少,但是沉水植物的存在可以降低水中营养盐的平衡浓度,改变水体和底泥中的物理化学环境,抑制藻类生长,改善水体生态环境。 4种生活型水生植物,以沉水植物对富营养化湖水净化能力最强,因为沉水植物的根部能吸收底质中的氮、磷,植物体能吸收水中的氮、磷。 1.2对水体中营养元素的影响 1.2.1影响氮去除的因素 氮的去除,除了植物吸收外还受其他因素影响,如氨的挥发、硝化与反硝化途径等。硝化与反硝化途径是氮的一个重要去除途径。Seitzinger[7]研究表明,沉积物--水界面氮的反硝化作用可去除湖泊外源氮输入负荷的30%-50%。张鸿等研究发现[8],人工湿地对氮的净化机制中,植物的吸收起主导作用。所以,究竟哪一种途径对氮的去除影响比较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1)影响TN去除的因素。水生植物的存在,能有效去除水中氮,使总氮明显下降。温度升高有利于水生植物去氮,因为春季和夏季水生植物生长情况比冬季好,对氮的需求量大。但也有例外,如中营养浓度下的伊乐藻,冬季的除氮效果更好,这可能与伊乐藻较好的抗寒性和生长习性相关[9]。总体看,不同水生植物对水中氮的去除效果不同。并且随时间推移逐渐显现其作用。 (2)影响硝态氮去除的因素。水生植物对硝态氮的去除效果最明显,因为水生植物优先吸收硝态氮,同时由于硝态氮是氮循环中微生物等作用的直接底物,是最活跃的氮形态,可以通过反硝化的过程被去除,所以水生植物对硝态氮的去除效果同时受微生物和植物吸收的影响。 (3)影响氨氮去除的因素。植物对不同形态氮的吸收具有一定的选择性。通常认为,有机氮最先被植物吸收。对无机氮,有研究发现植物优先吸收氨氮和其他还原态氮,据此认为植物对氨氮的去除率最高,去除速率较快[10,11]。但有研究发现[12],水生植物对氨氮的去除效果与总氮、总磷及硝态氮相比,相对较差。这是因为水中氨氮减少有4个途径:①通过气态氨直接挥发;②水生植物的吸收、吸附;③发生硝化作用转化为硝态氮;④吸附到底泥。所以即使发现氨氮下降速率明显快于总氮,但是否主要是因为植物吸收,并不能确定[13]。有研究者[14]认为,含氮有机化合物分解所产生的氨氮大部分是通过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的连续反应而去除的,一旦这两个连续过程不能顺利进行,氨氮去除效果就不理想。因此,到底是植物吸收对氨氮去除影响大还是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影响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由于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数量和活跃程度与温度有密切关系,而且植物在低温时生长情况不好,因此,在冬季或低温时氨氮的去除效果会相对差此。 1.2.2影响磷去除的因素 磷的去除,一方面是以磷酸盐沉降并固结在基质上的形式;另一方面是可给性磷被植物吸收。由于有机磷及溶解性较差的无机磷酸盐必须经过磷细菌的代谢活动将有机磷酸盐转变为磷酸盐,将溶解性差的磷化合物溶解,从而除去水中的磷,所以,微生物对含磷化合物的转化在磷的净化过程中是一个限制性因子。而

水生植物种植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

水生植物种植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水生植物应根据不同种类或品种的习性进行种植。在园林施工时,栽植水生植物有两种不同的技术途径:一是在池底砌筑栽植槽,铺上至少15厘米厚的培养土,将水生植物植入土中;二是将水生植物种在容器中,再将容器沉入水中。用容器栽植水生植物再沉入水中的方法更常用一些,因为它移动方便,例如北方冬季须把容器取出来收藏以防严寒;在春季换土、加肥、分株的时候,作业也比较灵活省工。而且,这种方法能保持池水的清澈,清理池底和换水也较方便。 (1)种植器 水池建造时,在适宜的水深处砌筑种植槽,再加上腐殖质多的培养土。种植器一般选用木箱、竹篮、柳条筐等,一年之内不致腐烂。选用时应注意装土栽种以后,在水中不致倾倒或被风浪吹翻。一般不用有孔的容器,因为培养土及其肥效很容易流失到水里,甚至污染水质。不同水生植物对水深要求不同,容器放置的位置也不相同。一般是在水中砌砖石方向,将容器放在方台的顶托上,使其稳妥可靠。另一种方法是用两根耐冰的绳索捆住容器,然后将绳索固定在岸边,压在石下。如水位距岸边很近,岸上又有假山石散点,要将绳索隐蔽起来,否则会影响景观效果。 (2)土壤 可用干净的园土细细筛过,去掉土中的小树枝、杂草、枯叶等,尽量避免用塘里稀泥,以免掺入水生杂草的种子或其他有害生物菌。以此为主要材料,再加少量粗骨粉及一些缓释性氮肥。 (3)管理 水生植物的管理一般比较简单,栽植后,除日常管理工作之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A、检查有无病虫害。 B、检查植株是否拥挤,一般过3至4年时间分一次株。 C、定期施加追肥。 D、清除水中的杂草,池底或池水过于污浊时要换水或彻底清理。栽植水生植物,必须掌握一些原则,使其生长良好。 a、日照:大多数水生植物都需要充足的日照,尤其是生长期,即每年四至十月之间,如阳光照射不足,会发生徒长,叶小而薄,不开花等现象。 b、用土:除了漂浮植物不须底土外,栽植其他种类的水生植物,须用田土,池塘烂泥等有机黏质土做为底土,在表层铺盖直径一至二公分的粗砂,可防止灌水或震动造成水混浊现象。 c、施肥:以油粕、骨粉的玉肥做为基肥,约放四、五个玉肥于容器角落即可,水边植物不须基肥。追肥则以化学肥料代替有机肥,以避免污染水质,用量较一般植物稀薄十倍。 d、水位:水生植物依生长习性不同,对水深的要求也不同;漂浮植物最简单,仅须足够的水深使其漂浮,沉水植物则以水高必须超过植株,使茎叶自然伸展。水边植物则保持土壤湿润,稍呈积水状态。挺水植物因茎叶会挺出水面,须保持五十公分至一公尺左右的水深。浮水植物较麻烦,水位高低须依茎梗长短调整,使叶浮于水面呈自然状态为佳。 e、疏除:若同一水池中混合栽植各类水生植物,必须定时疏除繁殖快速的种类,如浮萍、大萍等,以免覆满水面,影响睡莲或其它沉水植物的生长;浮水植物过大时,叶面互相遮盖时,也必须进行分株。 f、换水:为避免蚊虫滋生或水质恶化,当用水发生混浊时,即必须换水、夏季则须增加换水次数。

水生植物的净化作用及机理

水生植物的净化作用及机理

蒋燕1,廖嵘2 (四川农业大学林学园艺学院四川雅安62 5014) 摘要:文章首先阐释了水生植物的概念,回顾了其应用简史,并从生态学角度,简要分析了水生植物的净化作用及机理,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最后就水生生态系统环境的维护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水生植物;净化作用;应用 在园林观赏植物这样一个庞大的植物分支里,水生植物一直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古典园林还是现代园林,也不管是西方园林还是东方园林,水景一直是造园中不可欠缺的景观要素。而水景的表现,也无一例外地常常和园林的另一景观要素——植物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动态水景,还是静态水景,都离不开花木来创造意境。充分利用水生植物,可以创造宜人而又舒适的景观,增加景观的多样性,丰富园林空间[2]。 1 水生植物的概述 1.1 概念

对水生植物的定义有很多,主要列举了下面三种。 余树勋等对水生植物的定义是“生长在淡水深处的土壤中或自然漂浮在水中的植物,有时包括沼泽中出现的植物。有整个植物在水中,根在水底土中的如水落(Aponogeton);一部分叶片在水中,一部分漂浮在水面的如眼子菜(Potamoget on );全部在水面的,如睡莲(Nymphaea);整个植物体不入土壤而漂浮水中的如凤眼莲(Eichho rnia)等”[4]。 但也有人将水生植物分为挺水植物(挺水花卉)、浮叶和漂浮植物(浮叶花卉)、沉水植物(观赏水草)、海生植物(红树林)以及沿岸耐湿的乔灌木等滨水植物[3]。 本文比较赞同下面的观点:凡生长在水中或湿地土壤中的植物,以大型的草本植物为主,包括水生、湿生和沼生植物”[13]。 1.2 应用简史 我国水生花卉的栽培有着悠久的历史,莲在我国出土文物中,至少有7000年的历史。《诗经》云:“彼泽之陕,有蒲有荷”。这是我国最早有关荷花与蒲草在相同的生态环境下生长的记载。约

水生植物与水体生态修复

水生植物与水体生态修复吴振斌 第一章水生植物概述 1、1 水生植物得概念 为一生态学范畴得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得定义。 水生植物生活于水环境中,形成了一系列对于水环境得典型适应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形态结构及其功能上。 生活型:指植物长期生存在一定得环境下形成得一种形态上得适应类型,也就是各种植物对其生态条件得综合作用在外貌上得具体反映。 挺水植物:根生泥中,下部或基部在水中,茎、叶等光合作用部分暴露在空气中。该类群植物处于水陆过渡地带,因而叶表现出具有同陆生植物相似得结构,具有表皮毛、角质层、气孔等。 浮叶植物:植株扎根基底,光合作用部分仅叶漂浮于水面。 漂浮植物:与浮叶植物相比,整个植物体悬浮于水面,根沉水中,但不接触基底。也有浮水叶与沉水叶之分。 沉水植物:大部分生活周期内营养体全部沉没水中,植株扎根基底。 由于完全沉水,该类群植物适应水环境得特性更为典型,叶面上得气孔已丧失功能或没有气孔;通气组织特别发达;叶绿体大而多,主要分布于植物体表面;。。。 在同一水体中,各生活型得水生植物分布呈一定规律,自沿岸带向深水区呈连续分布态,依次为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与沉水植物。 水生植被得功能:首先,作为初级生产者,为各类水生动物直接或间接提供食物基础,进而形成复杂得食物链,为最终形成复杂得生态系统提供了必要条件; 其次,调节生态系统得物质循环,如通过其矿物质营养代谢实现物质循环;可有效增加空间生态位,形成更多样您给得小生境;能影响并稳定水体理化指标,如通过光合作用放氧提高水体中溶氧浓度与氧化还原电位;通过呼吸作用利用二氧化碳改变水体pH与无机碳得形态与含量等; 再次,大型水生植物通过与浮游植物竞争营养物质与生长空间,以及形成遮光效应与分泌克藻物质,可以很好地抑制藻类得过量繁殖,减少水华得暴发,维持较高得生物多样性与健康得水环境;还具有各种物理、化学效应,如固化底泥、提高其氧化性、附着与吸收有害物质,通过吸附与过滤作用,降低生物性与非生物性悬浮物,增加透明度,净化水质;水体中植物得生存,可减少水动力,降低水体扰动所带来得底泥营养盐向水体释放; 最后,具有景观美化效应等。

水生植物的生态作用

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生活中,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扩张,水体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并且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对于如何净化修复被污染的水体在现如今显得尤为重要,而 生活与水体中的水生植物可担任这一角色并且可以有效地完成使命。 根据水生植物的生活方式,一般将其分为以下几大类: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和漂 浮植物。水生植物的多样性使得他们能够从不同层次和空间来净化水质。

1.保存生物多样性 水生植物群落为亲水的水鸟、昆虫和其他野生动物提供食物来源和栖居场所。水生动植物以及非生物物质的相互作用和循环往复,使得水体成为具有生命活力的水生生态环境,从而保存了水生环境的生物多样性。 2.净化水质 水生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能吸收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在固碳释氧的同时,水生植物还会吸收水体中许多有害元素,如氮、磷,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从而消除污染,净化水质,改善水体质量,恢复水体生态功能。 3.美化水景 水生植物以其洒脱的姿态、优美的线条和绚丽的色彩,点缀着形形色色的水面和岸边,并容易形成水中美丽的倒影,具有很强的造景功能。水生植物历来是构建水景的重要素材之一,像风吹苇海、月照荷塘这类风光,都会令人触景生情产生美的遐想;而曲水荷香、柳浪闻莺这类景点,皆是因为用水生植物造景而远近闻名。 4.固坡护岸 水生植物的生长蔓延繁殖,增加了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提高了土壤的持水性,改善了土壤的结构与性能。另外,水生地被植物栽于水陆交界之处,其发达根系较强的扭结力,能减少地表径流,防止水的侵蚀和冲刷。 利用水生植物对被污染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净化、吸收、分解,并通过不同的水生植物及组合来适应不同的受污染的水体,可是污染水体得到有效地净化并能保持水体纯净,而且净化效果稳定,所以在污水净化修复中,可以使用不同的微生物的组合来达到目的。

水生植物种植和养护

水生植物的养护 水生植物的养护主要是水分管理,沉水、浮水、浮叶植物从起苗到种植过程都不能长时间离开水,尤其是炎热的夏天施工,苗木在运输过程中要做好降温保湿工作,确保植物体表湿润,做到先灌水,后种植。如不能及时灌水,则只能延期种植。挺水植物和湿生植物种植后要及时灌水,如水系不能及时灌水的,要经常浇水,使土壤水分保持过饱和状态。 水生植物种植 栽种水生植物,必须掌握一些原则,使其生长良好。 1、日照:大多数水生植物都需要充足的日照,尤其是生长期(即每年四至十月之间),如阳光照射不足,会发生徒长、叶小而薄、不开花等现象。 2、用土:除了漂浮植物不须底土外,栽植其它种类的水生植物,须用田土、池塘烂泥等有机黏质土做为底土,在表层铺盖直径一至二公分的粗砂,可防止灌水或震动造成水混浊现象。 3、施肥:以油粕、骨粉的玉肥作为基肥,约放四、五个玉肥于容器角落即可,水边植物不须基肥。追肥则以化学肥料代替有机肥,以避免污染水质,用量较一般植物稀薄十倍。 4、水位:水生植物依生长习性不同,对水深的要求也不同。 漂浮植物最简单,仅须足够的水深使其漂浮;沉水植物则水高必须超过植株,使茎叶自然伸展。水边植物则保持土壤湿润、稍呈积水状态。挺水植物因茎叶会挺出水面,须保持五十公分至一公尺左右的水深。浮水植物较麻烦,水位高低须依茎梗长短调整,使叶浮于水面呈自然状态为佳。 5、疏除:若同一水池中混合栽植各类水生植物,必须定时疏除繁殖快速的种类,以免覆满水面,影响睡莲或其它沉水植物的生长;浮水植物过大时,叶面互相遮盖时,也必须进行分株。 6、换水:为避免蚊虫孳生或水质恶化,当用水发生混浊时,即必须换水,夏季则须增加换水次数。

水生植物净化作用

水生植物的净化作用 2.1 水质状况 水作为园林要素之一,其作用不言而喻,也不可替代。“山因水而活,水因山而秀”,但是如果水质变差,其效果则会适得其反。由于城市的扩张,人口的急剧增加,引起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水体的环境容量和生态载力不堪重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公园、居住区等的水体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据统计,我国90%以上公园的水体,其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总氮(TN)、总磷(TP)和非离子氨等指标,大多超过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四类标准。而在上海某些居住小区的水体缺乏循环,成为了一潭死水,富营养化程度非常严重。水体的结构和功能被破坏,生物多样性丧失,水体的美学价值损害。人们“诗意的栖居”的梦想就很难达到。为此,在当今水资源紧张的背景下,许多专家都纷纷开展研究,以求找到合理的治理对策。 2.2 治理方法 中国古典园林由于在很小的范围内堆山,叠石,凿池,很少受外界干扰,因而其水体经自身的净化就可保持水体的洁净。 由于现代工业的发展和密集的人口聚居方式出现,现代的水景园融汇了中西方文化,水面开阔、景观设置强调点睛之笔,更注重亲水理念。现在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水体中农药、化肥聚积,氮、磷等污染物超标,已严重影响水体业己存在的生态平衡。很多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水体由清变绿,由绿变黄,由黄变褐,甚至产生异味。所以现在很多景观水在造池理水前就考虑水质净化方案。 2.2.1 营养盐控制 控制水体营养盐浓度是传统的富营养化防治措施,它基于限制因子原理,以实验室藻类生长瓶法测定结果为依据,对于外源性污染采取截污、污水改道、污水除磷,对于内源性污染采取了清淤挖泥、营养盐钝化、底层暴气、稀释冲刷、调节湖水氮磷比、覆盖底部沉积物及絮凝沉降等一系列措施。不少通过控制氮和磷来防治富营养化的实践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成功结果[7][8],但是,这只能说明不能仅仅靠控制营养盐来防治湖泊富营养化,而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控制营养。 2.2.2 直接除藻

水生植物对污水净化影响的研究报告

水生植物对污水净化影响的研究 报告 学生姓名郭永辉刘莲辉周勇宏林海琴 课题名称水生植物对污水净化影响的研究报告 指导教师林佩娟 科目类型生物 摘要从我们对放养水生植物前、后污水水样中氮、磷和重金属铜离子含量测试,结果表明:1、在高级中学生物园水样放养水葫芦等水生植物5天后,水样中氨氮的平均含量降低了64.98%;磷的平均含量降低了44.57%;重金属铜的平均含量降低了52.78%;2、三种水生植物中,吸收氨氮、磷、重金属铜能力最强的是水葫芦(65.29%、56.52% 、 58.33%); 3、三种水生植物中,吸收重金属铜能力比吸收磷要强。从我们的实验得出:水葫芦、浮萍、金鱼藻等植物,有很好的净化污水能力,特别是对富营养化水质。只要我们科学管理和转化利用水葫芦等水生植物,对改善我区河涌水质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水葫芦污水净化 1 问题的提出和设想 在我国华南各地水域里及长江流域,常常可以看到盖满水面的水葫芦。它是来自委内瑞拉的水生植物,学名叫做风眼莲。 由于水葫芦含有大量蛋白质、脂肪和纤维素,而且繁殖能力强,容易成活,本世纪50年代,粮食极度短缺的中国从南美引进水葫芦,

将水葫芦广泛放养于南方乡村河塘。由于水葫芦蔓延的速度极快,它们覆盖了很多南方许多河流、湖泊。浓密的水葫芦降低了光线对水体的穿透能力,影响水底生物的生长,并增加水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堵塞河道,在我们珠江三角洲水域特别是河涌都存在水葫芦泛滥成灾的问题。 近几年来有科学家实验时意外发现,水葫芦等水生植物的根茎能吸收和分散水体中铅、镉、汞、铜、锶等重金属离子,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重金属离子,城市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氮和磷,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排放到河流中,增大水体重金属离子、氮磷化合物含量,使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体污染,由此我们设想,利用水生植物吸收氮和磷、重金属离子的特性,探讨水葫芦、浮萍、金鱼藻等水生植物净化污水是否有帮助?效果如何?结合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指导我校高一级学生张銮坤等参阅了有关资料,设计了实验和统计的方法并付诸实践。 2 实施的内容和过程 2.1活动准备: 2.1.1 买3个60×85×50cm 塑料水箱用于放养水生植物 2.1.2到水塘采集水葫芦、浮萍和金鱼藻三种水生植物 2.2活动的实施 2.2.1取样:4月14日到生物园取水用于测定数据以及放养水生生物,进行实验对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