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观思维方式及其基本特点

系统观思维方式及其基本特点
系统观思维方式及其基本特点

一.系统科学的兴起及系统观思维方式的形成

半个世纪以来,系统工程、运筹学、一般系统论、电子计算机与控制论、信息论等新兴学科逐步形成和完善;近20年间,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超循环论、生命系统论等非平衡自组织理论又逐步产生和发展。意味着一种不同于传统科学技术的系统科学正在形成。

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在其《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应用》一书中,对系统科学做了较经典的论述。他认为,系统科学是一个总称,它包括下面三个主要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有关系统的科学,“即探索各种科学(例如物理、生物、心理学、社会科学)中的‘系统’的理论和科学。”贝塔朗菲针对古典科学的分析方法,指出仅仅把整体还原为它的元素是不够的,还需要探索宇宙中各个系统的性质和特征。此外,还存在一般性问题,如“系统”所共有的对应性和同形性。为处理这些问题发展出许多新的概念、模型和数学,如动态系统理论、控制论、自动装置理论,以及用集论、网络理论、图论作工具的系统分析等。

第二个方面是系统技术,“即现代技术和社会产生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计算机、自动调节机械等的‘硬件’和新的理论成果及学科的‘软件’”。由于现代技术和社会很复杂,传统的方法和手段已经不够用了,需要用系统的方法来解决“系统”中有关大量“变量”的相互关系的问题。这也适用于产业、商业和战备之类的目标。技术上的要求导致出现新概念和新学科,例如信息论、对策论、回路理论与排队论等。

第三个方面是系统哲学,“即由于将‘系统’作为一个新的科学范例引进以后(与古典科学的分析、机械、单向因果关系的范例不同),思想和世界观要重新定向”。系统哲学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系统”本体论——说明“系统”是什么意思,各种系统在被考究的各个不同层次上是怎样实现的等。二是“系统”认识论——与古典科学中运用分解为组成要素的分析方法以及线性因果关系的基本范畴相比,对许多变量组织成的整体的考察要求有新的范畴:相互作用、处理、自组织、目的论等,还有认识论、数学模型与技术带来的许多问题。三是“系统”的价值论——涉及人和世界的关系即所谓价值,由于现实是一个有组织的整体的递阶体系,因而在物理世界与人类社会、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应该能够架起桥梁。

贝塔朗菲设想的是一个包括哲学、科学、技术在内的系统科学体系,尽管此说比较笼统,细节方面比较模糊,并且混同了哲学和科学,但他的思想是很有启发力的。

现在,人们一般认为系统科学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系统哲学或系统观。这是有关系统的基本要领或范畴、基本规律或原则、基本观点或信念的知识体现。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似应看作属于这个层面。它不同于一般哲学,因为它时刻不离开具体的系统理论;它也不同于具体的系统理论,因为它尚没有精确化、数学化和实证化。

——系统理论。这是有关系统的专门学科或具体理论,可以大致分为四种类型:控制论及其分支、信息论及其分支、运筹学及其分支、以各传统学科为背景的系统理论。例如控制论,既包括维纳创立的经典控制论,也包括它后来发展出的各个分支:工程控制论、生物控制论、神经控制论、经济控制论、社会控制论等等。信息论中既有申农创立的通信的数学理论,又有它在工程技术方面应用所形成的分支:信号理论、编码理论、检测判决与估计理论、噪声理论、滤波器理论、抗干扰理论、图象识别理论等等。运筹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起来的决策方法,实质上是一种应用数学,它的分支包括线性规划、博弈论、排队论、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图论、库存论、决策论等等。至于以各传统学科为背景的系统理论则分几种:突变论、模糊系统理论、一般数学系统理论,是以数学为背景;耗散结构理论、协同

学,是以物理科学为背景;一般生命系统理论、超循环理论,是以生命科学为背景,等等。总的说来,系统理论是形形色色的,不胜枚举,但它们有一个共同性,即都是以系统为对象,并形成可以定量的科学理论。

——系统工程。这属于工程技术,是组织管理的技术,用于解决工程活动的全过程,并且具有普遍适用性。系统工程是系统科学的应用学科,它以系统为对象,把要组织和管理的事物,通过系统理论的运用,转化为某种系统模型,进而求得最优化的结果。值得特别指出的是,系统工程作为组织管理的技术,其关键在于把传统的组织管理工作总结成科学技术,并使之定量化,以便能够运用数学方法和一系列系统理论。另外,系统工程是一大类工程技术的总称而不是单一的一个学科,因而它可以广泛运用于武器系统、军事指挥系统、空间技术系统、能源系统、水利系统、交通系统、通信系统、农业发展系统、科学研究系统和社会管理系统等,发挥日益增大的效益。

系统科学与传统科学不同,传统科学研究的是各个特定的物质系统:天体系统、非生命的物质系统、生命系统、社会系统等等,系统科学不研究特定形态的具体系统,而是撇开系统的个体形态,研究一般的系统,研究有关系统的思想、理论和运用。系统科学所提供的一整套概念和范畴,如系统、信息、熵、控制、反馈、组织、自组织、稳态、涨落等,是人们对系统中各种关系认识的结晶,是对系统各方面的本质所作的概括和反映。各个具体的系统理论,实质上也都是关于方法的理论,这些理论中所包含的方法,如控制论中的反馈控制方法,信息论的信息方法,运筹学中的各种数学工具,都是作为一种思维方法而提出的,因此,系统科学除具有横断科学的性质外,更重要的是其理论基础——系统观,具有强烈的方法论性质,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现代科学思维方式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习惯。

现代科学思维方式是以系统观为主导的。那些以分析特定类型的系统为己任的新兴学科和分支得到异乎寻常的快速发展;在许多学科中都涌现出这类研究方向,并且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前沿。

二.系统观的基本观点

1.组织性

通常用的是整体性这一概念,组织性可以看做整体性的实质。系统观用相互联系和整体的观点来看待世界。系统一旦集合成集体,其特性便不能为部分的特性的总和。强调整体性也就是强调有机性。任何有机体都是组织起来的系统,从最小的细菌到人类。一切系统都在某种意义上像有机体一样具有组织性,它们特定的结构,来源于其组织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系统的活动牵涉到一个交往的过程——这就是在众多的部分之间发出同时的、互相依存的活动。系统一旦拆开成为孤立的元件,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理论上的,系统特性就消失了。虽然我们能弄清楚系统中的任何元件,但整体在本质上不等于元件之和。

组织性是系统观的核心。它的意义包括:不可还原性、自我保持性、变异革新性和层次性。

第一,不可还原性。系统是这样的整体,它并不是各部分的简单总和。以最简单的情况——由两个相互交流的部分组成的系统为例,这个系统已经具备某种定型的结构,表现出超越各部分性质简单相加的新性质,因而不能还原为两个部分。两个朋友和两个恋人并不能分解为各自对对方的友谊或爱情,此外,还有他们的友谊或爱情,这是超出他们俩的某种东西。又如辩证法,按照柏拉图的说法,通过互相质问和对答,两个人就更能接近真理;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个,通过自己的单独努力,都不可能达到这种程度。论辩的结果,不仅是两个人的知识加在一起,并且形成了原来他们俩谁也不知道的知识。

群体的行为往往取决于群体的结构,而不取决于群体成员的个性。群体的性质不可能还原成它的各个成员的性质,也不可能还原成它的成员的性质再加上成员之间关系的性质。由于它是某种特定的群体,它就表现出它作为群体所具有的那种特征。即使它所有的成员都

换了,它也能保持这些特征,因而我们仍然可以把它作为那类群体来研究。

第二,自我保持性。任何孤立(封闭)系统,随着其内部储存的可用于其组成部分组织化的能量一旦消耗尽,系统就相应地走向解体。这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规律之一。但存在着不遵守这条法则的例外,而且这种例外在封闭系统内部就能找到。就其整体而言,封闭系统肯定在走向衰败,但它的某些部分却在损害其余部分的情况下逐渐增加组织化的程度。

一个自我保持和自我修复的系统,维持着一种稳定状态。它不断从外界吸取能量,以保持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使其组织性不致因衰败而丧失。这种具有自我保持性的系统必定是开放的,它持续不断地吸收和排出物质、能量、信息,同时经历着在其各部分中缓慢发生的不可避免的变换。

第三,变异革新性。系统不仅维持自己已有的组织性,以保持现状,而且随时有可能发生革新或变异,以实现进化。尽管变异在哪里产生,在哪个时刻产生,这是偶然的,但是变异必定会产生,可能是成功的也可能是不成功的,却必然会涌现出来。持续的发展显示出,那些成功的革新性变异得到了优化,而那些不怎么成功的则被排除掉。在这个过程中,混乱逐渐减少,慢慢浮现出清晰可辨的秩序。

自然界具有多样性。虽然任何封闭系统都满足熵增原理,但它容许局部区域熵值减小而其他地方熵值普遍增大这种情况出现。由此将发展出无数的形式,发展出多种多样的行为构型和组织结构,并且从偶然产生的这些形式、行为构型和组织结构只能感进行选择。进化是有计划的,但不是一种预定性计划。这计划指示出总的方向,剩下的则让机遇来起作用。

第四,层次性。组织性的维持和发展,有赖于一个连续的等级结构。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赫伯特·西蒙已经从数学上证明,从已有的等级结构的组成部分再向上发展出更高一个层次的系统要快得多,而如果从拥有同样数目元件的非等级结构系统出发,则要慢得多。复杂系统都是按等级结构组织起来的,容易存活下来的正是那些按等级结构组织起来的系统。因为当等级系统解体时,它们变成较低层次上的若干子系统,所有的组织结构并不因此就全部瓦解;相反,当非等级系统发生动荡时,它们就松散开,分解成基本的组成部分——若干元件。

总之,组织性是系统观的灵魂、注意的焦点。着眼于对象内部可能存在的组织性,从方法论发展的角度看,它至少和牛顿以后着眼于对象的可还原性具有同样的普遍意义。组织性同某些无机物、一切有机物以及大多数社会事物都有关系。通过组织性这个观念,我们可以揭示出包括人在内的诸多事物都有的特点,可能解决依靠还原原则无法解决的问题。

2.过程性

也就是系统的动态性或历时性。系统不是静态的死结构,它必然随着时间流动而演化,大至星系,小至亚原子,都有一个产生和消灭的过程,都经历着实在的历史。所以,系统的思想是过程的思想,它的形式不是僵死的结构,而是基本过程的既易变又稳定的显现。

系统的自组织原则也表现为过程性或动态性。高度的不平衡是自组织所绝对必需的,自组织系统的稳定性是十足动态的,一定不能跟平衡相混淆。它维护这个整体的结构,而不管部分的替换和连续不断变化。人的机体就是这样,除脑的细胞外,我们的几年间要换掉我们所有的脑细胞,但即使经过很长的时间,我们还是能够辨认我们过去的熟人。这就是自组织系统的动态稳定性。

3.或然性。

即概率统计性,是一种与严格决定性相对立的特点。在量子理论中,每一件事物并不总是具有非常确定的原因。电子轨道的跃迁,或者亚原子粒子的解体,可以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没有任何一个事件引起它。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就是非常有说服力的例子。我们不能预料哪些原子会发生蜕变,如何蜕变,我们只能预料发生蜕变的或然率。这并不意味着,原子事件的发生完全是随意的,而只是表明它们并不是由某些原因必然产生的。一般而言,人们只能根据概率统计方法,掌握大多数现象的变化趋势,至于个别特定现象的变化,则认为它们遵从

偶然性。

三.系统观思维对旧思维方式的变革

“思维方式,是人类运用思维规律,思维方法进行思维活动的综合现形式,是人类进行思维的具体形式。”(5)p72人类历史表明,随着人类思维的发展,思维方式亦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随着人类社会为断变化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行,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而变化的。现代科学的发展不仅仅意味着对旧科学所形成的世界图景的改变,同时也意味着对旧科学所形成的思维方式的超越。20世纪初发生的物理学革命,以及20世纪中叶风靡全球的系统科学潮流,从整体上导致了机械观的衰落和系统观的兴起。这是当代认识论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在系统科学背景下形成的系统观思维,对系统科学形成以前的以机械主义的分析、还原为主要特点的思维方式的超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线性思维到非线性思维

在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线性科学中,“自然界是一种以简单的线性关系为基本特征的对象集合,没有间断和突变,自然的运动过程是连续的、平滑的、单一决定论的”(6)p80这样的宇宙是一个没有演化历史的宇宙,过去和未来都是一样的。

随着现代科学特别是非线性科学的发展,越来越揭示自然界大量存在的相互作用是非线性的,线性作用其实只不过是非线性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的近似,而世界在本质上是非线性的。因此我们就需要在认识的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将问题提出来,既不能掩饰事物演化的复杂性,又不能陷入无数的杂乱之中。

与以往相比较而言,现代社会是一个以高度结构组织复杂性情和依靠网络连接为特征的社会,尤其是一个国家的经济越来越受到各种各异的因素的影响和冲击。这些都是系统非线性思维大有用武的地方,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二)从分析性思维到整体性思维

从总体上看,近代,在科学的哲学的各个领域,主流都是分析性的、机械性的,这种思想将自然现象分解为机械运动。然而并不是整体就是各个层次各个物质组成的综合,有时部分包含的比整体还要多。爱因斯坦的理论让我们耳目一新,让我们明白了自然界的各种纷繁复杂、千差万别的现象背后的内在和谐统一。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系统的整体就显示出各个组成部分没有的新特征,系统方法就是直接诉诸于整体,通过研究整体的性质和结构来获取对整体的认识。部分存在于整体之中,整体也存在于部分之中,不认识部分就不能了解整体,不认识整体也就无法真正理解部分,就如我们人体基因包含了人的整体特征,我们还要从认识基因的研究中寻求理解人体整体运动特征的信息,就很好的反映了整体思维的复杂性。

(三)从实体性思维到关系思维

传统思维对事物的考察总是从一实体性的事物出发的,但事实上,发展的实体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由实体和其周围的环境因素共同构成的一个组织模式,因此我闪在很多情况下必须以联系的思维来进行考察脞科学史来看,20世纪的相对论通过揭示事物的时空性质对于参考系的依赖性,打破了立足于性质的独立性的客观概念,使之成为相对的概念。

人类对世界、宇宙的认识不可避免的被限制在一个具有无数条件的范围内,如果说机械性的思维立场是分为主客观的并强调他们的相互独立,那么关系思维则更偏向于个体必须在他的环境、背景下才可以具有实在的意义,部分不能离开整体而独立存在。人本身是自然的一部分,也只有以大的自然的眼光来分析考察事物、自然。

(四)从静态逻辑思维到过程思维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所揭示的客体与环境整体的关系;粒子物理和场论所揭示的基本粒子的不稳定性和生灭性;非平衡态热力学所揭示的系统在开放和远离平衡态条件下借以形成新

的稳定的宏观有序结构的自组织性,都说明了世界、自然、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在混沌中自我发展演化着的。现实世界本身就是过程、是发展、是演化、是变化,这个变化着的过程实实在在的,现实的生成本身就是现实的存在。人们不能将连续的事物演化轨迹人为的分割为静止的孤立的部分,忽视了时间的作用,用静态的逻辑思维来处理问题。

过程思维就是要在理解了事物的空间上的性质的同时考虑其时间上的性质,考虑事物所存在的时空环境,成为一个动态的思维方式。他可能目标方向并不确定,是一个开放的启发性的过程。

(五)从决定性思维到非决定性思维

严格决定性是机械思维方式的主要特点。在严格决定性理论中,所有的概念和联系都被认为属于同一层次中的东西,都可以精确表述它们之间的关系。整个世界,无论巨细,乃是一部如同钟表一般的机器。但是,微观现象和其他大多数的规律性不能按经典的严格决定性模式来加以分析,这种认识是科学的极其重要的进程,并在原则上提出了一种新的逻辑要求;对它们来说,机械观的严格决定性思维方式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因此需要用概率统计性作为其逻辑本质的模式来进行描述。正如著名物理学家约尔旦所说:“的确,在镭原子巨大集合中,蜕变的平均过程却是必然的预先决定好了的。但这里的自然规律是一种统计规律;这种规律对单个情形没有作出任何规定。现代物理学的这种奇特的论点,即认为我们不可能用任何方法说出单个原子何时会发生蜕变,根本就不应该归咎于我们知识的不完备,而是按照自然规律,决定论具有客观的不完备性。”

概率统计性思维方式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为研究某个整体内部的层次性提供了严密的科学方法。统计规律可以刻画整体的趋向,但是不能严格决定整体中个别因素的状况。层次思想赋予有关理论体系以一定的内在灵活性,人们因而有可能揭示相当复杂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控制论中的“黑箱”概念,就是把具有同样反馈作用的不同客体当做同态的东西来研究,但它们的内部在实际上可能是完全不同质的。

从严格决定性到概率统计性的转变,意味着单个的、精确的函数关系不再是完美标志,因而新的数学工具,如群、不变性和对称性等观念不断上升,它们为解决复杂客体系统的定量问题提供了可能。有些系统的不确定性不仅仅是随机性,而且是模糊性。模糊数学使一部分模糊系统数学化、形式化,从而得以用概率统计性的数学工具加以描述。这种工具特别为不易处理的经济和社会系统的研究开辟了新路。

当然,系统观思维方式的兴起,并不意味着旧思维方式的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二者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它仅仅意味着当我们用系统的眼光探索外部世界时,仅仅一种观点或一个角度是不够的。以复杂性为根本特征的外部巨系统意味着要求我们思维的方式决不能简单化。

三.系统科学体系的结构与性质

1.系统科学体系的结构

系统科学是一种根据系统概念、系统的性质和关系,把现有的发现有机地组织起来的模型。系统科学的产生和迅速发展是20世纪的重大事件,它们为系统思想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使现代系统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富有成效的新工具。系统科学是一个有层次的科学群,它们各有自己的特殊内容,但又构成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

半个世纪以来,系统工程、运筹学、一般系统论、电子计算机与控制论、信息论等新兴学科逐步形成和完善;近20年间,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超循环论、生命系统论等非平衡自组织理论又逐步产生和发展。它们大都经历了一个从经典理论到现代理论的进化过程,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取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特别是由于社会和生产发展的需要,系统工程与各个系统科学分支理论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得到广泛的应用,发挥了很大的效

益。例如,在60年代和70年代,系统工程与工程控制论中的大系统理论共同运用于从技术系统到社会系统的广泛领域,对社会生产和社会管理的变革起到了关键作用。人们公认,一种不同于传统科学技术的系统科学正在形成。

贝塔朗菲关于系统科学体系的设想

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在他的重要著作《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应用》中,对系统科学的各个方面有精辟的论述,实际上提出了一个有关科学体系的设想。他认为,系统科学是一个总称,它包括下面三个主要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有关系统的科学,“即探索各种科学(例如物理、生物、心理学、社会科学)中的‘系统’的理论和科学。”贝塔朗菲针对古典科学的分析方法,指出仅仅把整体还原为它的元素是不够的,还需要探索宇宙中各个系统的性质和特征。此外,还存在一般性问题,如“系统”所共有的对应性和同形性。为处理这些问题发展出许多新的概念、模型和数学,如动态系统理论、控制论、自动装置理论,以及用集论、网络理论、图论作工具的系统分析等。

第二个方面是系统技术,“即现代技术和社会产生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计算机、自动调节机械等的‘硬件’和新的理论成果及学科的‘软件’”。由于现代技术和社会很复杂,传统的方法和手段已经不够用了,需要用系统的方法来解决“系统”中有关大量“变量”的相互关系的问题。这也适用于产业、商业和战备之类的目标。技术上的要求导致出现新概念和新学科,例如信息论、对策论、回路理论与排队论等。

第三个方面是系统哲学,“即由于将‘系统’作为一个新的科学范例引进以后(与古典科学的分析、机械、单向因果关系的范例不同),思想和世界观要重新定向”。系统哲学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系统”本体论——说明“系统”是什么意思,各种系统在被考究的各个不同层次上是怎样实现的等。二是“系统”认识论——与古典科学中运用分解为组成要素的分析方法以及线性因果关系的基本范畴相比,对许多变量组织成的整体的考察要求有新的范畴:相互作用、处理、自组织、目的论等,还有认识论、数学模型与技术带来的许多问题。三是“系统”的价值论——涉及人和世界的关系即所谓价值,由于现实是一个有组织的整体的递阶体系,因而在物理世界与人类社会、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应该能够架起桥梁。

贝塔朗菲设想的是一个包括哲学、科学、技术在内的系统科学体系,尽管此说比较笼统,细节方面比较模糊,并且混同了哲学和科学,但他的思想是很有启发力的。

现在,一般认为系统科学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系统哲学或系统观。这是有关系统的基本要领或范畴、基本规律或原则、基本观点或信念的知识体现。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似应看作属于这个层面。它不同于一般哲学,因为它时刻不离开具体的系统理论;它也不同于具体的系统理论,因为它尚没有精确化、数学化和实证化。

——系统理论。这是有关系统的专门学科或具体理论,可以大致分为四种类型:控制论及其分支、信息论及其分支、运筹学及其分支、以各传统学科为背景的系统理论。例如控制论,既包括维纳创立的经典控制论,也包括它后来发展出的各个分支:工程控制论、生物控制论、神经控制论、经济控制论、社会控制论等等。信息论中既有申农创立的通信的数学理论,又有它在工程技术方面应用所形成的分支:信号理论、编码理论、检测判决与估计理论、噪声理论、滤波器理论、抗干扰理论、图象识别理论等等。运筹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起来的决策方法,实质上是一种应用数学,它的分支包括线性规划、博弈论、排队论、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图论、库存论、决策论等等。至于以各传统学科为背景的系统理论则分几种:突变论、模糊系统理论、一般数学系统理论,是以数学为背景;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是以物理科学为背景;一般生命系统理论、超循环理论,是以生命科学为背景,等等。总的说来,系统理论是形形色色的,不胜枚举,但它们有一个共同性,即都是以系统为对象,

并形成可以定量的科学理论。

——系统工程。这属于工程技术,是组织管理的技术,用于解决工程活动的全过程,并且具有普遍适用性。系统工程是系统科学的应用学科,它以系统为对象,把要组织和管理的事物,通过系统理论的运用,转化为某种系统模型,进而求得最优化的结果。值得特别指出的是,系统工程作为组织管理的技术,其关键在于把传统的组织管理工作总结成科学技术,并使之定量化,以便能够运用数学方法和一系列系统理论。另外,系统工程是一大类工程技术的总称而不是单一的一个学科,因而它可以广泛运用于武器系统、军事指挥系统、空间技术系统、能源系统、水利系统、交通系统、通信系统、农业发展系统、科学研究系统和社会管理系统等,发挥日益增大的效益。

2.系统科学的特殊性质

系统科学与传统科学不同,传统科学研究的是各个特定的物质系统:天体系统、非生命的物质系统、生命系统、社会系统等等,系统科学不研究特定形态的具体系统,而是撇开系统的个体形态,研究一般的系统,研究有关系统的思想、理论和运用。系统科学除了具有横向科学的性质和行为科学的性质之外,它更重要的性质是方法论的性质。

系统观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系统工程作为一大类组织管理的技术,直接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各个具体的系统理论,实质上也都是关于方法的理论,这些理论中所包含的方法,如控制论中的反馈控制方法,信息论的信息方法,运筹学中的各种数学工具,都是作为一种思维方法而提出的,都带有一般方法论的性质。

系统科学所提供的一整套概念和范畴,如系统、信息、熵、控制、反馈、组织、自组织、稳态、涨落等,是人们对系统中各种关系认识的结晶,是对系统各方面的本质所作的概括和反映。这些系统科学的范畴,是人们认识和掌握自然和社会之网的网上纽结。人们正是运用它们来认识对象所具有的系统性质,从而提供把握或变革对象的科学思路与合理途径。

浅论企业核心价值观与如何引导员工的思维与行为模式

浅论企业“核心价值观”与如何引导员工的 思维与行为模式 培训师 建行XX分行 摘要: 企业搏击商海,靠资金,靠技术,更重要的是靠什么?资金短缺可以找投资者,技术不足可以引进技术,能力不够可以引进人才,但靠什么使资金、技术、人才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答案就是企业文化。近年来,企业文化受到企业界的高度重视,核心价值观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本文浅析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概念与其重要性,并以建设银行为例,试述如何引导员工的思维模式、言语及行为模式,使之体现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1、什么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在工业化社会的生产活动中,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单位,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竞争发展,创造着物质价值与社会价值。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曾说:“国家富强在于经济,经济繁荣在于企业,企业兴旺在于管理,管理关键在于文化。”而“核心价值观”正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所谓“核心价值观”,就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坚持不懈,努力使全体员工都必需信奉的信条。它是企业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是解决企业在发展中如何处理外矛盾的一系列准则,如企业对市场、对客户、对员工等的看法或态度,是企业表明企业如何生存发展的主。 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企业本质的和持久的原则,它深深根植于企业部。它是没有时限地引领企业进行一切经营

活动的指导性原则,既不能被混淆于特定企业文化或经营实务,也不可以向企业的财务收益和短期目标妥协。 通常认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应符合如下两条标准: 1、它必需是企业核心团队或者是企业创始人发自心的肺腑之言,是他们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身体力行并坚守的理念,例如有些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中有“诚信”的字眼,但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并没有体现出诚信的行为,那么它就不是这家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从这个角度说,核心价值观不能够去追求时尚,比如世界五百强企业有的核心价值观不一定就是你的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如创新、以人为本或追求卓越等,它可以是你认同的价值体系的一部分,但并不一定是你的“核心”价值观。 2、核心价值观必需是真正影响企业运作的精神准则,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此它一旦确定下来就不会轻易改变。 2、企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浅析 “核心价值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企业文化的最核心部分,是企业文化所体现出的核心思想,是渗透入企业运行的精神力量,是企业的灵魂。 我们知道,对于一个组织而言,人、财、物等是其借以存在的表现形式,而决定组织力量大小的则是一种看不见的精神元素,就是说,是精神元素决定物质元素,而且这种软性的东西更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在我国建国初期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依靠落后的武器,在没有机械化装备,给养匮乏的情况下,把各方面条件远优于我们的联合国军打回了三八线,靠的就是“保家为国、不怕牺牲”的精神力量。“不怕中国军队现代化,就怕中国军队革命化”就是美国人有血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在国的制造业,经常可以听到类似的说法:进口的材料,进口的设备,但做出的产品的质量就是不如进口的产品。这种情况的原因——其实大家都能想明白——就是操作者的区别。

过程控制系统习题解答

《过程控制系统》习题解答 1-1 试简述过程控制的发展概况及各个阶段的主要特点。 答:第一个阶段50年代前后:实现了仪表化和局部自动化,其特点: 1、过程检测控制仪表采用基地式仪表和部分单元组合式仪表 2、过程控制系统结构大多数是单输入、单输出系统 3、被控参数主要是温度、压力、流量和液位四种参数 4、控制的目的是保持这些过程参数的稳定,消除或减少主要扰动对生产过程的影响 5、过程控制理论是以频率法和根轨迹法为主体的经典控制理论,主要解决单输入、单输出的定值控制系统的分析和综合问题 第二个阶段60年代来:大量采用气动和电动单元组合仪表,其特点: 1、过程控制仪表开始将各个单元划分为更小的功能,适应比较复杂的模拟和逻辑规律相结合的控制系统 2、计算机系统开始运用于过程控制 3、过程控制系统方面为了特殊的工艺要求,相继开发和应用了各种复杂的过程控制系统(串级控制、比值控制、均匀控制、前馈控制、选择性控制) 4、在过程控制理论方面,现代控制理论的得到了应用 第三个阶段70年代以来:现代过程控制的新阶段——计算机时代,其特点: 1、对全工厂或整个工艺流程的集中控制、应用计算系统进行多参数综合控制 2、自动化技术工具方面有了新发展,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智能单元组合仪表和开发和广泛应用 3、在线成分检测与数据处理的测量变送器的应用 4、集散控制系统的广泛应用 第四个阶段80年代以后:飞跃的发展,其特点: 1、现代控制理论的应用大大促进了过程控制的发展 2、过程控制的结构已称为具有高度自动化的集中、远动控制中心 3、过程控制的概念更大的发展,包括先进的管理系统、调度和优化等。 1-2 与其它自动控制相比,过程控制有哪些优点?为什么说过程控制的控制过程多属慢过程? 过程控制的特点是与其它自动控制系统相比较而言的。 一、连续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 连续控制指连续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其被控量需定量控制,而且应是连续可调的。若控制动作在时间上是离散的(如采用控制系统等),但是其被控量需定量控制,也归入过程控制。 二、过程控制系统由过程检测、控制仪表组成 过程控制是通过各种检测仪表、控制仪表和电子计算机等自动化技术工具,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自动检测、自动监督和自动控制。一个过程控制系统是由被控过程和检测控制仪表两部分组成。 三、被控过程是多种多样的、非电量的 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中,工业过程日趋复杂,工艺要求各异,产品多种多样;动态特性具有大惯性、大滞后、非线性特性。有些过程的机理(如发酵等)复杂,很难用目前过程辨识方法建立过程的精确数学模型,因此设计能适应各种过程的控制系统并非易事。 四、过程控制的控制过程多属慢过程,而且多半为参量控制 因为大惯性、大滞后等特性,决定了过程控制的控制过程多属慢过程;在一些特殊工业生产过程中,采用一些物理量和化学量来表征其生产过程状况,故需要对过程参数进行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所以过程控制多半为参量控制。

论述性文本彭华《中国传统思维的三个特征: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整体思维,是以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整体思维方式将整个世界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构成整个世界的一切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并且每一个事物又是一个小的整体,除了它与其他事物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之外,其内部也呈现出多种因素、多种部件的普遍联系。西人所说的“关联思维”、“关联宇宙论”、“有机宇宙哲学”或“有机主义宇宙观”,今人所说的“系统思维”,实际上就是“整体思维”。 注重整体统一的整体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整体思维从整体原则出发,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探讨天与人、自然与人为、主体与客体、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相互关系,以求得天、地、人、我(心)的和谐统一,即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谐”。这种整体思维方式,在道家、儒家以及中华传统医学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早在西周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就已经萌生。《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天人合一”思想是《周易》整体思维观念立论的基本依据之一,其目的在于揭示人与天地、自然的相互关系,从而合理指导人之所作所为。在《周易》看来,人与天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因此,人应当随顺天地之道而为。如此,方可“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东周以降,道家的列子、庄子以及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张载等不但合理继承了“天人合一”思想,而且有所发展和创新。道家认为,天、人同类而合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董仲舒对天、人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证和明确的表述,明确指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即天人本来合一,故“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至宋代之时,张载正式将“天人合一”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明确提了出来,“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易》所谓不遗、不流、不过者也”。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张载在《正蒙·乾称篇》中提出了宝贵的“民胞物与”思想,为合乎德性的实践行为提供了一种观念阐释,将儒家的天人观、物我观、知行观提升至新的境界和层次。 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传统医学,亦以“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观念为立论的理论依据,并且将这一整体思维观念具体化、实践化。中国医学理论将人体看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认为人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及各个组成要素之间既是相互联系的、不可割裂的,又是互相制约的、互为作用的。并且,“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因此人之保健养生等都应合乎天地之道、日月之行。在临床治疗中,中医反对单纯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强调整体而观、全面诊断、辩证论治,亦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治病必求于本”。进而言之,中医学不仅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是一个统一体,亦即人体-自然-社会是统一的有机整体。 “天人合一”思想既是一种宇宙观或世界观,又是一种伦理道德观(生态伦理),代表着一种人生追求、一种精神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以“天人合一”“天人和谐”为根本特点的整体思维观念和思维方法,对于保持人类的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的协调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彭华《中国传统思维的三个特征: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一个人思维的态度决定他人生的高度

一个人思维的态度决定他人生的高度 有一句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对自己性格的审视和研究,可以帮助每个人找到真真正正的自己。同样衡量一个人能否成功,重要是是看他做人和做事的态度!成功人士与失败人士之间的差别是:成功人士始终用最积极的思考,最乐观的精神和最辉煌的经验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失败者刚好相反,他们的人生受过去种种失败与疑虑的引导和支配。一些人总喜欢说,自己的境况由别人造成,环境决定了他们的人生位置。他们常常认为情况无法改变。但事实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的境况根本不是由周围环境造成, 如何看待人生,完全由我们自己决定。 纳粹德国某集中营的一位幸存者维克托·弗兰克尔说过:在任何特定的环境中,人们还有一种最后的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马尔比·D·巴布科克说:最常见同时也代价最高昂的一个错误,就是认为成功依赖于某种天才,某种魔力,某些我们不具备的东西。可是成功的要素其实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成功是正确思维的结果。一个人能飞多高,并非由人的其他因素,而是由他自己的态度所决定。 我们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们的失败,比如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怎样对待我们./ 我们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怎样对待我们./ 我们对待一件事最初的态度决定了最后有多大的成功,这比任何其他因素都重要. /人们在任何组织中地位越高,就越能找到最佳的态度. /. 我们的环境心理的、感情的、精神的完全由我们的态度来创造, 有了积极的思维并不能保证事事成功。积极思维肯定会改善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但并不能保证他凡事心想事成. 美国研究人员总结出取得成功人士的积极健康的心理特征:他们普遍都有很强的自信心,有时咄咄逼人;通常非常着急地想见到事物的成果,因此会给别人带来许多压力。他们信仰“时间就是金钱”,不喜欢也不会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琐碎的无聊事情上;脚踏实地做事实在不会为了使自己舒服一点而马虎从事;为了实现个人理想,他们不会计较虚名。他们生活简单朴实,必要时常常身兼数职;他们通常情绪稳定不喜形于色,也很少在人前抱怨、发牢骚。遇到困难时,他们总是坚韧不拔地去突破困境;喜欢迎接挑战喜欢承担风险,但并不是盲目地冒险。他们乐于接受挑战,并从克服困难中获得无穷乐趣;控制及指挥的欲望他们通常非常执意于自己的决策,不习惯只听命于人;广泛的知识几乎大事小事无所不知。他们既能掌握事情全盘的来龙去脉,又能明察秋毫;超人的能力他们能够从杂乱无章的事情中,整理出一套逻辑的构架。有时候他们作决策时会全凭直觉。这种积极的态度,决定了他们迈向成功。 可是,相反的态度则必败无疑,遇事消极思考,被动接受的人必不能成功,从来没见过报消极态度的人能取得持续的成功。人生而有涯,珍惜生命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每个人的成长都将关乎到自身以及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人,努力进取,积极乐观的态度已经使个人的生命提高到一个高度,加上脚踏实地,你一定能够体会丰厚的人生.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摘抄)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纪宝成 (摘自纪宝成校长4月2日在南京财经大学的演讲) 文化的特点是说高深就非常高深。说具体,传统节日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然而,新文化运动、西方学科制度的引进等,却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不应有的鄙视。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倡导国学教育,目的就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无知和破坏 当青年学生托福成绩达到令人惊异程度之时,却连中国的语言也难以理解,更不用说古文,很多学生连简单的古文也看不懂,一些博士论文在语言运用上十分不熟练,标点符号不会点,错别字连篇。不少人谈到外国的事情时了解很多,但在谈到屈原、司马迁时知道的就很少,再了解司马迁和屈原讲过什么、写过什么时知道的人就更少。 文化大革命后,在政治上、思想上都进行了拨乱反正,但是在传统文化上却始终都没有矫正到位。这种现象需要各方人士深刻反省。从19世纪中叶开始,中国受到列强的欺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战败后割地赔款,中国人民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此时中国人民开始向西方学习,即“西学东渐”,开始了学习欧美的新文化运动,中国人民从蒙昧中走了出来,科学民主在中国大地上开始生根发芽。然而新文化运动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采取了非常激烈的全盘否定态度,而且以后一代一代人把中国的落后都归咎于传统文化的落后。以至于年轻一代对自己的文化丝毫没有自豪感。这种状况令我们感到惊讶,外国人更为惊讶。 1913年,英国人庄士敦说:“当我们欧洲人开始惊异地发现中国的社会和政治思想、中国的道德伦理、中国的艺术和文学都有崇高价值的时候,中国人自己却开始学着把他们文化中这些伟大的产物加以不耐烦的鄙视,这是一个令人大惑不解的现象。” “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华文化全盘否定的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领导之一的陈寅恪先生早就预言: 激情方式,将对日后的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埋下深层的隐患”。不幸而言中,它的确埋下了深层的隐患。

你的价值观决定了你的命运

有一句我们听了很多年的话:性格决定命运。 但你是否想过,也许这句话本身就是一场骗局。 “性格决定命运”,再加上中国人的另一句俗语“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对人潜意识里有着不能抹杀的消极影响。 当我们听到这句话的那一刻并从心底产生了认同感的时候,就陷入了人生最大的一个坑,最终让这种思维方式控制了大脑:“我的命运如此,是天生的性格使然,我改变不了性格,也改变不了命运。” 你也就从此失去了追求美好生活的能力。想要恢复这能力,必付出更大的代价。 什么样的性格才配拥有美好的人生?难道你的性格不配拥有成功或者好生活吗? 难道那些卓越人士都是千篇一律的性格不成? 李笑来在他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里,给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价值观决定了你的命运。 知乎上有一位“坏心眼的痛苦术士”也这样说:价值观,决定你如何做出一个选择,它会直接影响你的整个人生。无数个基于价值观的选择组成你的人生。 那么,什么是价值观? 百度百科里给出的定义是这样的: 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价值观的作用对人们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价值观决定人的自我认识,它直接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的性质。 很复杂,是不是? 李笑来给出了一个很通俗很有效的定义: 所谓价值观,无非就是你知道什么好,什么更好,什么最好。 这样一解释就简单了,你觉得什么是好的,也就知道什么是坏的,这就是你的价值观。 弄明白了这一点,就很好理解为什么决定你命运的,其实正是你的价值观。 我们的命运是由生命进程中无数个选择决定的,每个人的内心都会倾向于去选择好的,放弃坏的,你的潜意识会引导你去为你认为“好的”东西花费时间和精力。

PLCDCSFCS三大控制系统的基本特点及区别

PLC、DCS、FCS三大控制系统的基本特点及区别 PLC (1)从开关量控制发展到顺序控制、运送处理,是从下往上的。 (2)连续PID控制等多功能,PID在中断站中。 (3)可用一台PC机为主站,多台同型PLC为从站。 (4)也可一台PLC为主站,多台同型PLC为从站,构成PLC网络。这比用PC机作主站方便之处是:有用户编程时,不必知道通信协议,只要按说明书格式写就行。 (5)PLC网格既可作为独立DCS/TDCS,也可作为DCS/TDCS的子系统。 (6)大系统同DCS/TDCS,如TDC3000、CENTUMCS、WDPFI、MOD300。 (7)PLC网络如Siemens公司的SINEC—L1、SINEC—H1、S4(错了,去掉)、S5、S6(错了,去掉)、S7等,GE公司的GENET、三菱公司的MELSEC—NET、MELSEC—NET/MINI。 (8)主要用于工业过程中的顺序控制,新型PLC也兼有闭环控制功能。 (9)制造商:GOULD(美)、AB(美)、GE(美)、OMRON(日)、MITSUBISHI(日)、Siemens (德)等。 DCS或TDCS (1)分散控制系统DCS与集散控制系统TDCS是集4C(Communication,Computer, Control、CRT)技术于一身的监控技术。 (2)从上到下的树状拓扑大系统,其中通信(Communication)是关键。 (3)PID在中断站中,中断站联接计算机与现场仪器仪表与控制装置。 (4)是树状拓扑和并行连续的链路结构,也有大量电缆从中继站并行到现场仪器仪表。(5)模拟信号,A/D—D/A、带微处理器的混合。 (6)一台仪表一对线接到I/O,由控制站挂到局域网LAN。 (7)DCS是控制(工程师站)、操作(操作员站)、现场仪表(现场测控站)的3级结构。(8)缺点是成本高,各公司产品不能互换,不能互操作,大DCS系统是各家不同的。(9)用于大规模的连续过程控制,如石化等。 (10)制造商:Bailey(美)、Westinghous(美)、HITACH(日)、LEEDS & NORTHRMP(美)、SIEMENS(德)、Foxboro(美)、ABB(瑞士)、Hartmann & Braun(德)、Yokogawa(日)、Honewell(美国)、Taylor(美)等。 3 FCS (1)基本任务是:本质(本征)安全、危险区域、易变过程、难于对付的非常环境。(2)全数字化、智能、多功能取代模拟式单功能仪器、仪表、控制装置。 (3)用两根线联接分散的现场仪表、控制装置、PID与控制中心,取代每台仪器两根线。(4)在总线上PID与仪器、仪表、控制装置都是平等的。 (5)多变量、多节点、串行、数字通信系统取代单变量、单点、并行、模拟系统。 (6)是互联的、双向的、开放的取代单向的、封闭的。 (7)用分散的虚拟控制站取代集中的控制站。 (8)由现场电脑操纵,还可挂到上位机,接同一总线的上一级计算机。 (9)局域网,再可与internet相通。 (10)改变传统的信号标准、通信标准和系统标准入企业管理网。 (11)制造商:美Honeywell 、Smar 、Fisher— Rosemount、 AB/Rockwell、Elsag— Bailey 、Foxboro 、Yamatake 、日Yokogawa、欧 Siemens、 GEC—Alsthom 、Schneider、 proces—Data、 ABB等。 (12)3类FCS的典型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对现代人有哪些影响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对现代人有哪些影响 一、中西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及利弊分析。 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的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或思维惯性,是一种相对定型化的思维活动样式,结构和过程。中西传统思维方式的差异是作为文化深层结构的差异,由于中西方民族各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生产活动方式和发展水平,反映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的不同深深影响了本民族的思维和科学文化沿着不同的道路发展,我们从整体上很难分辨其孰优孰劣,只能从它们各自的利弊来分析。 1、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及利弊 (1)以“人本”为逻辑出发点,具有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是指以人为一切价值的出发点与源泉,以人为尺度与标准去疏解、衡量一切价值的精神。由于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以血缘关系为主的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方式奠定了家族本位、人伦本位的文化基调,因而反映在思维方式上就表现为以“人本”为逻辑出发点,即以人为万物之本,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去考察万物,于是在认知方式上必然把一切“人化”,由人的价值体悟物的价值,以人的规律来取代物的规律,因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它表现在价值判断上,就是以善代真,以情代理。这种思维特征的优势是注重对人类自身的求索,推动社会伦理道德,社会治理,人文学科等方面的发展,能促进人际关系的沟通与融合,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弊端是忽视对外界的探索,思维易于走向封闭化,即将主体自身作为认识的出发点,对象乃至目的,在某种程序上抹杀了对象的客观性,具有泛情感化的倾向,因而不具备很强的发展后力,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对科学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这也是近代以来中国科技落伍的重要文化原因之一。 (2)注重整体统一。这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它从整体原则出发,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以求得天、地、人、物的和谐统一,即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谐”,而不太注重事物的内部结构。这种思维方式视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事为有机整体,使人能下化万物,上参天地,并通过自己的行为制天命而用之,这就能使人们从整体上,全局上把握客体。这一独特的

思维方式决定人生结果(全对)

单选题 1.为了积累自己的人脉,应主动与三种人打交道。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三种人”范畴的是: 2.回答:正确 1. A 实力比自己强的人 2. B 年龄比自己大的人 3. C 经验比自己多的人 4. D 关系比自己广的人 2.人与人之所以会产生差别,主要在于六个区别:看不见、看不惯、看不懂、看不起、看不远和()。回答:正确 1. A 看不透 2. B 学不会 3. C 想不开 4. D 来不及 3.成功人士在职场上通常要过“三关”,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三关”的是: 回答:正确 1. A 人际关 2. B 能力关 3. C 信任关 4. D 使命关 4.下列对积极人生观和消极人生观的描述,错误的是: 回答:正确 1. A 拥有积极人生观的人在工作中会永争第一 2. B 拥有消极的人生观,结果自然是平庸人生 3. C 无论持有哪种人生观的人,都有奉献精神

4. D 拥有不同的人生观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5.关于“企业要懂得吃市场中的人”的含义,下列表述正确的是:回答:正确 1. A 批判了市场竞争的残酷本质 2. B 说明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讲究方法策略 3. C 说明公司没有人情味 4. D 告诫人们为了赢得竞争可以不择手段 6.一个人要想有责任心,就要认识到自己的三重身份和责任。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人应该肩负的“三种身份”的是:回答:正确 1. A 历史的传承者 2. B 竞争的胜出者 3. C 现实的承担者 4. D 未来的开拓者 7.关于自身价值与企业价值关系,下列表述错误的是:回答:正确 1. A 企业价值和个人价值是对立的 2. B 员工为企业工作,实质上是一种价值的交换 3. C 企业的发展会带动员工个人的发展 4. D 企业应该对员工的贡献给予适当的回报 8.一个人是否能够拥有成功未来的决定性因素不包括:回答:正确 1. A 是否能够早起 2. B 下班后的时间安排 3. C 文化水平的高低 4. D 周围相处的人 9.一个人要想成功,需懂得“吸引力法则”,该法则所蕴含的内容不包括:回答:正确 1. A 人际关系会影响一个人的思想 2. B 心之所想,终能实现

自我选择的思维方式

自我选择的思维方式 时间:2017-12-03 09:24:10 | 作者:学霸 公苹果司的总裁库克认为:“我不担心人工智能会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我更担心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人类的思维方式来源于迥异的世界观,纵然不会是相同的,更不会失去本性——同情心与其本身的价值观。 人类对思维方式有选择,有自主的选择权。但这个选择权来自他自我的世界观,而世界观又取决于他生活的环境鱼世态。当今,这个世界,纷繁复杂,多变,莫测,人们的思维在不断的跳跃。人们在世界观养成的阶段,其世界观会被外界大量的信息不断地更替,而更替过程中便有了他个人的自我选择,最终成形的,总会是千姿百态,各有千秋,决不会定死在一个格局的世界观。 也许,你会反驳,人的价值观和同情心正在渐渐消退,有谁准备退出历史舞台的趋势!否然!人们不去扶倒在路旁的老人,似是毫无同情心,可藏在这背后的不是另有原因?你敢扶吗?敢扶,愿意扶的大有人在,决不可将个别案例放大化而去定式整个社会,而人类的价值观着实发生着变化,但纵观古往今来,也许只有庄子,不慕名、权,愿息生于自然的”穷苦“日子。这种价值观的变化仅意味着人们对于物质需求的日益增多,并非失去。 诚然,当你选择去反驳我的观点时,你已做出了思维定式这个”圈套”你有自己的想法,并尝试去驳回自己的观点。可见,你是不愿从众的人”自我选择”不被思维定式,但,自我选择被思维定式的人不在少数。 著名的戏剧家达里奥福,用自我的价值观和同情心去更多地关注那些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同时。他也更愿意为这些“可怜”的人们发声、将他们写进自己的作品中,不与外界“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占据自我一方净土,坚守那份同情心与价值观。 又或者人类像机器一样思考呢?阿尔法狗与柯洁的对战,柯洁输了,阿尔法狗自动关机了,这难道不是作为机器的它,用有情感的一种体现吗?不然,它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反应当是大肆嘲笑柯洁,嘲笑我们整个人类,做出胜利者的姿态,傲视这世间的一切。 人类的世界观在不断变化,完善,价值观在不断改变上升,只是多偏向于物质,同情心,依旧在,更多的慈善款,希望工程,流浪动物救助站在社会中涌现。对于外界的各种事例,更愿发声,表明自我的观点与主场,人类在进步,人类在发展,人类不会因为自我选择的思维定式,而失去价值观和同情心。

PLC、DSC、FCS三大控制系统的特点和差异

PL C、DCS、FCS三大控制系统的特点和差异 FCS是由PLC发展而来的;而在另一些行业,FCS又是由DCS发展而来的,所以FCS与PLC及DCS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存在着本质的差异。本文试就PL C、DCS、FCS三大控制系统的特点和差异作一分析,指出它们之间的渊源及发展方向。 摘要: 本文对PL C、DCS、FCS三大控制系统的特点和差异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三种控制系统之间的渊源及发展方向。 关键词: 可编程序控制器(PLC)分散控制系统(DCS)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 1.前言 上世纪九十年代走向实用化的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正以迅猛的势头快速发展,是目前世界上最新型的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是目前自动化技术中的一个热点,正受到国内外自动化设备制造商与用户越来越强烈的关注。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出现,将给自动化领域带来又一次革命,其深度和广度将超过历史的任何一次,从而开创自动化的新纪元。 在有些行业,FCS是由PLC发展而来的;而在另一些行业,FCS又是由DCS 发展而来的,所以FCS与PLC及DCS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存在着本质的差异。本文试就PL C、DCS、FCS三大控制系统的特点和差异作一分析,指出它们之间的渊源及发展方向。 2.PL

C、DCS、FCS三大控制系统的基本特点 目前,在连续型流程生产自动控制(PA)或习惯称之谓工业过程控制中,有三大控制系统,即PL C、DCS和FCS。它们各自的基本特点如下: 2.1 PLC (1)从开关量控制发展到顺序控制、运送处理,是从下往上的。 (2)连续PID控制等多功能,PID在中断站中。 (3)可用一台PC机为主站,多台同型PLC为从站。 (4)也可一台PLC为主站,多台同型PLC为从站,构成PLC网络。这比用PC机作主站方便之处是: 有用户编程时,不必知道通信协议,只要按说明书格式写就行。 (5)PLC网格既可作为独立DCS/TDCS,也可作为DCS/TDCS的子系统。 (6)大系统同DCS/TDCS,如T DC3000、CENTUMCS、WDPFI、MOD300。 (7)PLC网络如Siemens公司的SINEC—L 1、SINEC—H 1、S 4、S 5、S 6、S7等,GE公司的GENET、三菱公司的MELSEC—NET、MELSEC— NET/MINI。 (8)主要用于工业过程中的顺序控制,新型PLC也兼有闭环控制功能。

汉字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1997年第2期汉字文化 汉字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郭优良 提要:本文以汉字文化学理论为指导,探讨汉字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文章认为:(1)整体性思维决定了汉字的造字法,而造字法反映了汉族人整体 思维的发展阶段。(2)直观思维使汉字字形带有明显的形象感性色彩,这种字形又强 化了汉民族的直观思维习惯。(3)意象思维促成了汉字字义的抽象化,而一些表抽象 概念的汉字的探源,则揭示出意象思维的奥秘。(4)经学思维有尊崇汉字、维护汉字 的倾向,而汉字体制的长期传承证明了它在这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汉字文化学认为,汉字不仅仅是汉民族的辅助性交际工具,它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汉字,特别是古汉字丰富地表现出中国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民俗风尚、宗教迷信、伦理道德等,而且还以缩影的方式展示出中国传统思维的方式特征。汉字与传统思维的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汉字的长期使用对中国传统思维产生了直接影响,比如,汉字作为沟通人际关系的媒介,其形意融合的特征,使得人们习惯于以形求义,愿意从字形上直接把握符号所表示的意义。这种认知方式的长期刺激,势必会把人们导向直观把握的思维模式中。另一方面,传统思维也影响到汉字系统的方方面面。比如,我们的先人当初为什么创造了表意体制文字而不是其他体制的文字?汉字为何千百年来体制不变经久不衰?这些问题除了文字学本身的因素外,显然还受到中国传统思维的决定和制约。为了更深刻地理解汉字,建立更加科学的汉字学,本文试从汉字与中国传统思维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些探讨。 一、整体思维和汉字的造字方法 整体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最根本的特征。所谓整体思维,是指倾向于对认知客体作综合概括的把握。这种思维方式对于汉字的造字方法有着根本性的影响。唐兰先生在《古 “象意”、 “形声”三书说,这三种造字类型实际上代表了汉族人整文字学导论》中提出过“象形”、 体思维的三个发展阶段。 在象形字阶段,其思维方式主要是“观物取象”,但观物取象决非一味地机械模仿,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进行综合概括了。从文字图画到象形字的产生,一个关键的因素是图形的净化,即概括性的象征取代了图画式的描绘,简洁的线条取代了投影式的块面结构。图形净化使观物取象成为对客观事物的概括模拟,比如“牛”“羊”二字,不再是面目俱全的“写真”,而是变成以纯粹的线条“画成其物”了。象形字的产生是人类思维进化的重要成果,也是真正文字出现的一个标志。 在象意字阶段,其思维方式主要是“综合取象”以获得对抽象事物表达的能力。抽象事物,

颠覆人生的六种思维方式

颠覆人生的六种思维方式,学会一个受益终身 人总是在尝试合理化自己的行为,意图为自己的一举一动找到推卸责任的解释,从而维护自己的自尊、或者减少自己的焦虑,这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这是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在《思维方式》一书中,提出的一个公式。 在他看来,拥有正确的思维方式,甚至比拥有智商、体魄等其他能力更为重要。 为什么自己很努力,却还是不行? 为什么有的人不聪明,却总能取得成功? 许多情况下,处理事情的逻辑和方法,才是带人跳出困境的首要因素。 为了更好的开始,别再被自己的思维给坑了。 了解以下六点,也许对打破你的固有思维,有所启发。 1、斯坦纳定理 正确的沟通法则是少说多听 心理学家Stainer提出,一个人在哪里说的越多,在哪里听到的就越少。 古希腊有这样一则传说。 一位年轻人向苏格拉底求教,学习如何演讲。为了表现自己口才好,他半句未歇,讲了很多话。

苏格拉底默默听完后对他说,“看来你需要缴纳两份学费。” 年轻人不解,“您为什么要我交双份呢?” 苏格拉底解释:“因为我需要教你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如何闭嘴,第二件事才是如何开口演讲。” “要做一个善于辞令的人,只有一种办法,就是学会听人家说话。” 太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常会错失别人的建议。 声音专家朱利安在TED演讲《五种令倾听更有效的方法》里谈到,日常生活中,我们花60%的时间去听,但真正被接收的只有25%。 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结婚时,他向妻子承诺每天听从她,像第一次一样。 “现在,这是我每天功亏一篑的事情。”

表达自己的意见很容易,专心听别人讲话却很难。 有研究表明,实际沟通过程中,只有20%的人能排开主客观干扰,做到倾听。 而每一次认真听别人讲话,都是一次“韬光养晦”。 成功的沟通,往往靠的是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美国心理学家P·F·古德提出的这个定律,完美阐释了倾听的重要性。 2、忌鸵鸟综合征 不找借口是改正错误的第一步 没兴趣、做了也没用、我不懂…… 遇事总找客观因素推诿,是一个人的致命弱点。

中国传统文化作业

张倩20126298 环境工程一班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 (1)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的诸种意见 中国人很早便对文化类型有所认识。中国古人通过将中原地区华的农耕文化与周边四夷的游牧文化或渔猎文化加以比较,建立起自己的文化类型观;两汉以后,又将本土以入世精神为特征的儒家文化与来自南亚以出世精神为特征的佛教文化加以比较,进一步突出本土文化重伦常礼教的类型特征。近代以来,人们更是从文化比较学的角度界定文化类型。如严复,李大钊等人就把中国文化归结为“农业—宗法型”;梁漱溟则将中国、印度、西方分别为文化三类型。随着文化学研究的深入,目前关于文化分类的讨论,主要表现在一下几种意见:第一种意见是按地理环境区分文化类型,认为任何民族的文化,其产生、演变、丰富、发展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在独特的经济和社会土壤里完成的,中国因地域广阔、复杂,自古就形成了几种不同的文化类型,即河谷型、草原型、山岳型和海洋型。河谷型文化的特点是内聚力和容纳性强;草原型的文化特点是流动性和外向性明显;山岳型文化的特点是封闭性和排他性突出;海洋型文化特点是开放性和冒险性较强。 第二种意见是按照观念文化和一定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进行分类,将文化分为农业文化、工商文化和游牧文化。认为中国文化孕育诞生在农业宗法社会的母体之中。大约在氏族社会后期,中国就进入了以种植经济为基本方式的农业社会,其后,农业经济一直是中国经济的主干。长期的农耕生活对中华民族社会心理、思维方式的形成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人们安土重迁,追求生活的稳定与安宁,缺乏冒险精神。中国封建统治者视农业为立国之本,认为商业和手工业是“困辱游业”,甚至认为“务末”则丧国。 第三种意见则是审视中国文化形成发展的路程,认为儒、道、墨、法、佛等诸家思想学说,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内容和核心。在形成期,是儒、墨、道、法并行格局,而发展期则是儒、法、道、佛并行,其中儒家思想始终居于主导地位,起着居中制衡作用。由于这样的基本格局,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形态,各家思想相通互补,互为关联的诸多因素,规定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构成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人格和社会心理、价值观念,形成传统社会共同的思维定式,使中国文化定位论理政治类型,中国古代论理道德、政治、法律,特别是论理道德纲常的概括和总结,具有把论理纲常提高到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历史观和人生观的高度加以论证的特点。 第四种意见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封建制文化。因为在他们看来,观念文化与经济制度有着最密切的联系,与不同时期垄断生产资料从而垄断精神生产的阶级有着最密切的关系,因此,按社会形态、阶级属性分类是最基本的方法。而且,为使这种分类不仅表现出文化的时代性,同时表现出文化的民族性,还可以在分类的标准上加些内容。如中国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有家国一体的宗法特征,可成为宗法奴隶制文化。 上述分类是依据中国传统文化各种特点及这些特点的内在联系划分的。由于这些特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这种划分只是相对的,但他们分别刻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特点,都有一定的理由。 (2)趋善求治的伦理政治型文化 我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趋善求治的伦理政治型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成熟的伦理文化之一。两千多年前便形成了较完备的理论形态和实用化、世俗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具有积极的入世功能。它之所以能够绵延不断,作用至今,实在得益于伦理――政治这一文化类型的粘合作用。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 摘要:随着不同国家或民族的产生和发展,价值观的形成主要有两大原因:历史发展(development of history)和思维方式(thinking pattern)。受这两种因素的影响,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牢牢扎根于人们的心中,支配人的行为。中西方国家在发展中随着各自文化的形成产生了价值观的差异,这些差异在诸多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关键字:价值观,价值观与文化,价值观差异,差异形成,差异体现 正文: 一、价值观的定义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构成了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二、价值观与文化 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文化无所不在,具有多维性、复杂性和普遍渗透性”。文化包括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三大领域,通常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能力和创造的成果。童之侠认为,文化是一个人群的成员赖以区别于另一个人群成员的共同思维方式。文化包括价值体系,价值观是文化的基石。文化可以分为很多层,最外表的一层是象征物,如服装、语言、建筑物等等,能够很容易看见。第二层是英雄人物性格在一种文化里,人们所崇拜的英雄的性格代表了这个文化中的大多数人的性格。了解英雄的性格也就能了解英雄所在文化的民族性格。第三层是礼仪。礼仪是每种文化中对待人和自然的独特表达方式。第四层是价值观,指人们相信什么是真、善、美的抽象观念,也是文化中最深邃、最难理解的部分,而且时时刻刻指导和控制着人们的行为。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精神本质,决定着文化的特征和风范。 三、中西方价值观的形成 随着不同国家或民族的产生和发展,价值观的形成主要有两大原因:历史发展(development of history)和思维方式(thinking pattern)。受这两种因素的影响,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牢牢扎根于人们的心中,支配人的行为。 1、历史发展 中国历史悠久,包括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这种意识直接影响着现代人价值观的形成。现代中国人依然较顺从权威,尊重长辈,重视个人的身份,强调安分守己。相比之下,早在17 世纪,英国的资产阶级就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资本主义社会,工业革命大幅度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还彻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资本主义的民主思想也逐渐遍及整个西方社会。西方人崇尚个体,向往自由平等。这种历史环境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个体意识产生了很大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摘要:悠远浩博的中国文化,从孕育发生到恢宏壮大,有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也是“人不断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历程。而除此之外,各个历程的中国传统文化又有其各自的特征,各自有自己的精髓之处,也是这精髓之特征,书写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关键词:传统文化发展历程基本特征儒家学说 所谓传统文化,广义上看应包括中国有史以来的所有文化,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狭义上主要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的中国儒释道文化,特别是宋明以降的程朱理学。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从汉武帝始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前期诸子并存、百家争鸣,后期一儒统天下,虽然也有释道参杂其中,个别时候甚至盖过儒术,但总体上是儒家独步天下,无有能与争雄。纵观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上古文化: 在古文化产生的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是工具。猿人最初使用的工具是天然和简单加工的石块,考古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为旧石器时代。从元谋人直到距今约7000年前的四川资阳人均处于这一时代。其中火的使用是旧石器时代先民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从距今7000年开始,中华先民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磨制的较为精致的石器取代了打制的粗糙的石器。农业、畜牧业取代采集狩猎,成为首要的生产部门。以“泥条盘筑”为主要制作方法的陶器也广泛出现。 与物质文化长足进展的同时,中国先民的观念文化亦日益丰富、深化。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便是其主要存在形态。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另外表现在关系方面,人在世界中所处的关系有两种,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社会内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上古时代主要有男女通婚关系,以及由此关系制约的氏族关系。其组织形式则包括原始群、家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等等。 二、殷商西周文化: 商人发祥于山东半岛渤海湾。在初始阶段,商人主要从事游耕农业。与此相适应,商人的都城一再迁徒,史称“不常厥邑”。在长期定都的条件下,商人的文明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兼具“象形”、“会意”、“形声”等制字规则的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成熟阶段。文字的发明和使用,使迁殷以后的商人率先“有册有典”。以殷为中心展开活动的商人,脱离原始社会未久,在以神秘性与笼统性为特征的原始思维的支配下,商人尊神重巫,体现出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关于殷商时期的神本文化,古代典籍屡有记述。《礼记·表记》便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周人确立的兼备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机体。虽然汉以后的宗法制度不再直接表现为国家政治制度,但其强调伦常秩序、注重血缘身份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精神却依然维系下来,并深切渗透于民族意识、民族性格、民族习惯之中。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宗法文化特征的话,那么,这种文化特征正是肇始于西周。

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价值观)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价值观) 教育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忆目标 (1)价值、价值观、价值判断的基本含义;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3)如何正确地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4)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的价值; 2、理解目标 (1)人的价值是什么?如何评价人的价值;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3)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 (4)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5)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6)实现人的价值的主观条件; 3、运用目标 (1)运用所学知识及相关哲学原理,分析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的不同,从中加深对人的价值的理解。讨论分析为什么对一个人的评价要看他的贡献,而不是索取了多少;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要看他对社会、为人民贡献了多少,而不是为自己捞取了多少。 (2)运用所学知识及相关原理,剖析生活实例,说明人的社会地位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时间、地点和条件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价值判断。讨论分析为什么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3)剖析生活中价值冲突的实际事例,运用相关原理,分析说明为什么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当作是否最高的价值标准,从而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4)列举生活事例,运用相关原理,分析说明为什么人的价值要在劳动中、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讨论分析追求个性发展和强调与社会统一之间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具有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正确分析和看待社会、人生的能力,树立起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认识和分析事物价值的能力,正确认识和评价人的价值的能力。深刻理解正确的价值观是我们拥有美好生活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