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风化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第二章 风化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第二章 风化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第二章风化作用对地貌的影响,残积物及古土壤

一、风化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风化作用:在地表或接近地表条件下,坚硬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物理的、化学的变化,从而形成松散堆积物的过程。

风化作用不能形成特殊地形,但可以改造和破坏。从而对地形和沉积物产生影响。

风化作用的深度大部分地区在10米以下,已知最大风化作用深度发生于热带,大致为1公里。

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分为两大类型:

物理(机械)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是物理和化学的综合。

(一)、物理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作用( physical weathering)

地表或接近地表条件下岩石、矿物在原地产生的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过程。

1 物理风化作用的方式

(1)、岩石卸载(释重)(层裂构造、垂直的裂隙)

(2)、矿物岩石的热胀冷缩

(3)、岩石空隙中水的冻结与融化(冰冻作用( frost action)或冰劈作用)。

(4)、岩石空隙中盐的结晶与潮解

岩石卸载

边坡形成后,由于侧向应力削弱,岩体向临空方向回弹、这种现象犹如木桶因松箍而开缝一样,使原来被压紧的裂缝张开。很明显,因这种原因张开的裂隙的特点愈近顶面,张开程度愈大,向深处或向坡里张开程度逐渐减小。

气温变化(矿物岩石的热胀冷缩)

在大陆内部尤其是沙漠地区昼夜之间或季节之间温度变化很大,白天地表温度可高达60~70℃,而夜晚可降至0℃以下,从而使矿物岩石产生显著的热胀冷缩现象。①当白天阳光照晒时,岩石表层温度快速升高,于是发生膨胀,由于岩石的导热性很差,传热缓慢,这时其内部尚未受热,并不能相应膨胀,结果在内外层之间产生与表面方向垂直的张力;夜间岩石表面因快速散热变冷,体积收缩,而岩石内部这时刚受到由岩石表面传来的热的影响,体积正在膨胀,结果使岩石的外层受到张力。在上述张力的反复作用下,便产生平行于岩石表面的裂缝及垂直于岩石表面的裂缝,从而使岩石碎裂开来;②另一方面,岩石由多种矿物组成,各个矿物的膨胀系数不同,当温度变化时就发生差异性膨胀和收缩,从而破坏矿物之间的结合能力,促使岩石的碎裂;③此外,岩石因反复增温,其组成质点的热运动增强,也会削弱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力,有助于岩石的碎裂。

冰劈作用

岩石孔隙和裂隙中的水降温至0℃时开始结冰,水变成冰体积要膨胀近9%,对裂隙周围产生很大的挤压力,使岩石的空隙扩大,如果冻融反复进行就必然使岩石的空隙逐步增多、扩大,以致岩石崩裂,这种过程称为冰劈作用。

盐类结晶的撑裂作用

岩石中含有的潮解性盐类,在夜间因吸收大气中的水分而潮解,变成溶液渗入岩石内部,并将沿途所遇到的盐类溶解;白天在烈日照晒下,水分蒸发,盐类又结晶出来,结晶时对周围岩石产生压力。如此种作用反复进行,能使岩石撑裂。此种作用主要见于气候干旱地区。

在物理风化作用强烈的地区,其结果是在陡坡、山麓和沟谷中产生大量的危石、碎石和岩屑,这是造成崩坍、落石、泥石洪流的基本条件。

2 物理风化作用的产物

机械破碎作用,形成碎屑物,粗细不等、棱角显著、没有层次,覆盖在分水岭或滚落至平缓的地区,碎屑成分与下伏母岩一致。

(二)、化学风化作用

化学风化作用( Chemical weathering)

在地表或接近地表条件下,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化学变化并可产生新矿物的过程。1、化学风化作用的方式

(1)、氧的作用:氧化作用

(2)、水溶液的作用(溶解作用( Solution)水化作用(水合作用)( hydration)水解作用( hydrolysis)碳酸化作用( Carbonation))。

溶解作用

任何矿物都能溶解于水,只是溶解度大小不同而已。溶解作用的结果使溶解物随水流失,难溶物残留原地,岩石孔隙增加,整个岩石的坚实度降低,直至岩石完全解体。典型的例子是石灰岩的溶解作用,形成岩溶的现象。

水化作用

有些矿物能吸收一定量的水参加到矿物晶格中,形成含水分子的矿物,称为水化作用。

硬石膏水化成石膏后,体积膨胀约59%,从而对周围岩石产生压力,促使岩石破坏。另外,水化作用改变了原有结构,溶解度变得大得多,而硬度低于原来无水矿物,因而也加快了它的风化速度。

氧化作用

岩石中某些矿物与空气或水中的氧化合生成各种新成分。如:黄铁矿经氧化后转变成褐铁矿,绝大部分岩石的矿物中都含有低价铁,它在地表条件下易氧化成褐铁矿,从而导致岩石的破坏。地表岩石风化后多呈黄褐色就是因为风化产物中含有褐铁矿的缘故。

此外,含低价铁的许多金属硫化物矿体经氧化所形成的褐铁矿常覆盖在矿体的表层,出露于地表,称为铁帽。它是寻找地下隐伏矿体的重要标志。

碳酸化作用

水中的CO2从矿物中夺取盐基,从而破坏原岩中的矿物,生成新的碳酸盐,使原有矿物分解,这种变化称为碳酸化作用。

斜长石也能产生碳酸盐化。由于长石是火成岩中最主要的造岩矿物,它们都易于经过碳酸化和水解作用转变成粘土矿物,因而坚硬的火成岩很容易受风化而破坏。

2、化学风化作用的产物

两部分产物:溶于水的可迁移物。

堆积于原地的残积物。

(三)、生物风化作用

生物风化作用( biological weathering)

是指生物对岩石、矿物产生的机械的或化学的破坏作用。

1 生物风化作用的进行方式

(1)、生物机械风化作用(根劈作用(root wedging)、动物机械破坏(穴居、践踏等))(2)、生物化学风化作用(新陈代谢(酸溶液,腐蚀)、(微生物选矿、净化水)遗体腐烂分解)。

生物物理风化作用

表现为生物的生命活动促使岩石机械破碎。如:生长在岩石裂隙中的植物逐渐的长大,它的根须逐渐地变粗、变大和增多,它象楔子一样对裂隙壁施加强大的作用(压力),劈裂岩石,称为根劈作用。

动物对岩石也能产生机械破坏。一些穴居的动物如地鼠、蚯蚓、蚂蚁等,可以穿石翻土,人类的生产活动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就更加明显。

生物化学风化作用

生物及微生物的化学风化作用是很强烈的。据统计,每克土壤中可含几百万个微生物,它们不停地制造、分泌有机酸、碳酸、硝酸等各种酸类物质,从而强烈破坏岩石。

2 生物风化作用的产物

土壤( soil) :地壳上部岩石、矿物在物理、化学风化作用以后,再经过生物的化学风化作用,形成具有腐殖质、矿物质、水和空气的松散物质。

三种风化作用产物的对比

物理风化作用只能形成机械碎屑物,

化学风化作用形成残积物和溶解物。

生物风化作用使碎屑物和残积物具有有机质,腐殖质。

风化作用的基本类型是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在一般情况下两者是同时进行相互促进的。但在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的差异,使得这两类风化又有主次之分。如在西北干旱区,水源贫乏,气温变化强烈,以物理风化为主;东南沿海地区,雨水充沛,潮湿炎热,则以化学风化为主。

以上三类风化作用及各类风化作用中的不同风化方式都具有其独立意义,但是在许多情况下,它们相伴而生,并相互影响和促进,共同破坏着岩石。

风化带:地壳最上部发生风化作用的地带。

残积物:在风化带内,风化作用使岩石崩解、蜕变、形成了一种新的未经移动的松散堆积物。

残积物有两种含义:一是广义的,指风化作用形成的各种类型的风化产物;

另一是狭义的,指风化产物经水其它动力将细粒的和可溶的物质带

走而残留下来的较粗粒的和稳定的物质。上是一种残留物。

风化壳:由残积物所组成的覆盖于地壳表面的外壳。

二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

(一) 岩石和构造

岩石的风化作用不仅取决于外部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岩本身性质及地质构造的控制。

(1)岩石性质:岩石的成因、矿物成分及结构构造不同,对风化的抵抗力不同。

成因:风化作用实质上是由于岩石生成时的环境与条件与目前它所处的环境和条件的差异造成的。如果这个差异小,则岩石抵抗风化的能力就强,反之则容易风化。岩

浆岩和变质岩比沉积岩易于风化。

矿物成分:石英抗风化的能力最强;单矿岩的抗风化能力强于复矿岩;暗色矿物(如: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等)抗风化能力弱,而浅色矿物抗风化能力

强,如正长石。

对于碎屑岩和粘土岩,其抗风化能力主要取决于胶结物和胶结类型,即硅质

胶结比钙质胶结抗拉强度抗风化能力强得多。

一般来讲,风化速度是很缓慢的,但某些岩体的表面风化速度可以很快。如:我国南方的一些红色粘土岩,在室外气温14~17℃时,2h内可以使新鲜的岩石产生裂隙,开始剥落;红色砂质粘土岩,在室外气温29~40℃时,24h内产生裂隙,然后裂隙贯通开始剥落。

结构和构造:一般均匀、细粒结构比粗粒结构抗风化能力强;等粒结构比斑状结构耐风化,而隐晶质岩石最不易风化;

从构造上看,致密的块状岩石比具有各向异性的层理、片理状岩石耐风化,

厚层岩石比薄层状岩石耐风化。

差异风化( differential weathering):由于岩性不同导致风化速度不同,使岩面或地面形成

凹凸不平的现象。

球形风化:结构均匀的厚层或块状岩石,若有三组节理把岩石分割成棱角状块体,风化作用特别集中在三组节理相交的棱角部位,棱角逐渐被圆化,形成大大小小

的球体或椭球体。

(2)地质构造:岩石在构造变形时生成多种节理、裂隙和破碎带,使岩石破碎为各种

风化因素侵入岩石内部提供了途径,增大了岩石的比表面积,大大促

进了反应的进行,加剧了风化作用。因此,在褶曲轴部、断层破碎带

及其附近裂隙密集的地方,岩石风化的比较厉害。

(二)气候影响

气候是影响风化作用的重要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和季节变化等方面的影响,影响着风化作用的类型和强度。

不同气候带风化作用有明显的差异性,所能达到的风化阶段也不一样,气候对风化作用的影响主要是温度和雨量变化来实现的。一般寒冷地区以物理风化为主,湿热地区化学和生物风化显著。

极区和亚极区,机械风化为主,岩石化学成分变化不大,几乎没有生物风化作用。

干旱地带内,热胀冷缩的机械风化作用盛行。

季节冻结和融解的潮湿气候区,寒冷气候使微生物和植物死亡后的残骸不能很快矿化

而堆积于残积物中,形成富含腐殖质的土壤。

热带、化学风化作用强烈深度可达100米以上,残积物的厚度可以很大。残积物的发育部分地是因为温度很高,但主要是由于降水量很大,风化带的厚度很大。

热带草原地区的气候分为湿季和旱季。湿季日照剧烈,洪水泛滥,风化作用深度大。

旱季可促进不可逆的氧化反应,产生铝和铁的氢氧化物,形成块状红土壳,并可形成帽状岩。

(三) 地形和新构造运动

不同的地形条件(高度、坡度等)风化作用也有明显差异,影响风化的强度、深度和风化物的厚度及分布情况。随海拔高度增加温度降低物理风化为主,高差大的山区,风化深度和强度大于平缓地区,斜坡岩石破碎容易剥落,风化层一般很薄,平原则厚。另外,阳坡比阴坡风化强烈。

相对稳定或相对下降,化学风化作用。

相对上升地区,物理风化作用。

(四)生物因素和时间

地表在生物作用下形成有机酸,对岩石有很大的破坏作用,对风化壳的形成和发育起着极大的作用。

风化作用的时间越长,发育越充分。

三风化壳的类型

(一)、有关概念

基岩----未经风化而完整的岩石。

露头----露出地表的基岩。

(二)、风化壳的基本类型

1、碎屑型风化壳

成分主要是岩石碎屑,,分布在气候变化显著的干旱和寒冷地区,物理风化为主,化学风化微弱。

2、碳酸盐型风化壳

由含碳酸盐的残积物组成,分布半干旱草原和森林草原地区,气候季节性变化明显,风化壳上部富集石英云母和粘土矿物,下部富集碳酸盐。

3、粘土型风化壳

主要成分是粘土矿物,气候温湿,风化作用较强烈,中期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钙镁钾钠淋滤出风化壳,粘土大量堆积。

4、富铁、富铝风化壳

气候高温多雨,湿热,晚期化学风化、硅酸盐矿物彻底分解,残积物强烈分解淋滤,可溶性化合物大量流失,胶体物质残留,如氢氧化铁,由于强烈的氧化,因富含Fe3+ 呈红色。

5、氯化物-硫化物风化壳

分布在干旱和荒漠地区,最重要的特征是含有易移动的元素和化合物,如钙硫钠的氯化物,降雨量小多暴雨,温度变化大,风化壳中碎屑成分高。

研究风化壳的意义

古地理、古气候、确定沉积间断、寻找风化矿床等。

四残积物的特点

成分和岩相:与下伏基岩基本一致。

碎屑特点:没有分选,一般上部细,下粗。

与下伏基岩关系:过渡。

分布特征:坡度平缓的地形上。

产状:取决于原始地形形态,一般顶部平缓,底部凸凹不平。

厚度:地形平坦厚度大,凸凹地形厚度变化大。

分带:没有层理,根据颜色和颗粒变化次生矿物成分等由地表向深部也可以划分几个带。未风化微风化弱风化强风化全风化

五、古风化壳和古土壤

古风化壳:风化壳被沉积物掩埋保存下来,称古(埋藏)风化壳。

代表沉积间断、地壳上升。

古土壤:过去形成的土壤被较新的沉积物覆盖埋藏。

古地理,古气候,确定沉积间断,寻找风化矿床等。

2020年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特训专练:外力作用与地貌(含解析)

2020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特训专练 外力作用与地貌 一、选择题 岩石裂隙中的水在冻结成冰时,体积膨大,使岩石裂隙加深加宽;当冰融化时,水沿扩大了的裂隙渗入;温度降低时,再次冻结成冰,岩石裂隙进一步加深加宽。在冻、融不断交替过程中,岩石崩裂成岩屑,这种作用叫冰劈作用。下图为冰劈作用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冰劈过程属于( ) A.风化作用 B.侵蚀作用 C.搬运作用 D.沉积作用 答案 A 解析冰劈过程是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对岩石的静态破坏,是风化作用。 2、发生冰劈作用的岩石一定( ) A.有层理 B.有裂隙 C.密度大 D.导热慢

解析水的冻融是冰劈的直接动力,发生冰劈作用的岩石必须有裂隙。 3、最易发生冰劈作用的地区是( ) A.南极大陆 B.青藏高原 C.华北平原 D.塔里木盆地 答案 B 解析发生冰劈作用的地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地表为岩石、地表湿润、气温在0 ℃上下波动。 河流在它以前的谷底下切侵蚀,原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之上,成为近于阶梯状地形,称为河流阶地。下图为黄河某河段阶地剖面图。读图,完成4~6题。 4、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 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 C.间歇性抬升 D.间歇性下降

解析据材料可知,河流阶地就是河流在它以前的谷底下切侵蚀,原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之上形成的,因此可推断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间歇性抬升。 5、面积仍在扩大的河流阶地是( ) A.一级阶地 B.二级阶地 C.三级阶地 D.四级阶地 答案 A 解析据材料和图示信息可知,不同阶地堆积的河流沉积物不同,目前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河漫滩地区,可判断河漫滩地区会有河水经过,携带泥沙沉积,因此第一级阶地的面积仍会扩大。 6、当河水漫过河漫滩时,该段黄河( ) A.出现凌汛,进入结冰期 B.流速较慢,沉积作用强 C.处于枯水期,水位低 D.含沙量大,侵蚀作用强 答案 D 解析根据图中东西方向及河床的陡缓分布可知,该河段东岸较缓、西岸较陡,所以河流向南流,应该位于黄河的中游河段,即黄土

地形地质作用与地貌专题

专题 地质作用与地貌 【知识结构】 知识点一:岩石类型及地壳物质循环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是构成地貌、土壤的物质基础,是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提供各种矿产资源。 1.岩石及其成因 岩石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的集合体,如花岗岩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按照岩石成因可以分为: 岩浆岩: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冷却、凝结而成,在地表以下凝结(花岗岩)形成侵入岩;喷出地表冷却凝结形成喷出岩又叫火成岩(玄武岩); 沉积岩:岩石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由化学沉积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如石灰岩,具有层理构造和化石。 变质岩:已生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下成分和性质发生变化,形成变化岩,如石灰岩变质形成大理岩。 2.地壳物质的循环: 例1:(2011·大纲全国卷)读图,完成(1)~(2)题。 (1)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A .地表 B .地壳上部 C .地壳下部 D .地幔 (2)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为 A .喷出岩 B .侵入岩 C .沉积岩

D.变质岩 知识点二:地质作用与地貌 1.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由于自然界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 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相互关系 内力 作用 地球本身,主要是放射 性元素衰变产生热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 动、变质作用、地震 内力作用形成高山盆地,外 力作用把高山削低凹地填 平,两者同时进行,一般内 力作用起主导作用外力 作用 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 和重力能 风化、侵蚀、搬运、 沉积、固结成岩 性质方向概念结果关系 水平运动 沿平行于地球表 面方向的运动 使地壳物质弯曲变形常形成巨 大褶皱山系,有的断裂张开,形 成裂谷和海洋 相伴发生,以水 平运动为主,垂 直运动为辅升降运动 (垂直运动) 沿垂直于地球表 面方向的运动 表现为地壳的抬升或下沉,引起 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板块概念:岩石圈(地壳和地幔上部软流层以上)被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 全球六大板块:亚欧、美洲、非洲、印度洋、南极洲、太平洋(几乎全部是海洋)。 运动规律: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交界处地壳比较活动 板块张裂(生长边界)地区——裂谷或海洋(例证:大西洋、东非大裂谷)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大陆边缘受挤压隆起 为岛孤和海岸山脉,大洋板块俯 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海沟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例证:喜马拉雅山系、阿尔卑斯山系)需要关注的几处地方: ①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几乎都是消亡边界。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地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等,均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山脉、岛弧链、深海沟。 ②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 板块相撞(消亡边 界)地区 运动结果

地质地貌

绪论 1、什么是地质学、地貌学?地质学研究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地质学是研究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产状、成因及其变化发展以及古生物、古气候 演变历史的一门学科。地貌学是研究地表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地球-岩石圈;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时间的悠久性、地区的差异、变动的复杂性。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1)、研究岩石圈的物质组成、产状、成因及其分布规律; (2)、研究岩石圈运动及其所产生的各种地质构造和发展规律; (3)、研究岩石圈的发展历史及地球上的气候、生物演变规律; (4)、地质学理论在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建设方面的应用 2、地质地貌学与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有什么关系? (1)、为农业区域规划和农田基本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2)、在研究土壤的形成发育与改良利用方面; (3)、农业用水方面 (4)、农用矿石的开发利用方面; (5)、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与人类的保护治理 第一章地球的基本知识 重力异常——由于地球各部分的物质组成和地壳构造不同,因而实际测量的重力值往往与理论值不符,称为重力异常。 地热增温率——向下每加深100米温度增高的数值。 地热异常区——某地的地热增温率大于该地区的平均值。 磁偏角 磁倾角 剩余磁性——岩石在形成过程中获得的磁性。 1、地球从外部到内部分为哪几个圈层?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智慧圈、地壳、地幔、地核。 2、何谓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各有哪些形式? 地质作用就是由地质营力引起地壳的物质成分、地壳构造和地表形态等方面发生变化的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包括构造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重力作用、成岩作用。 第二章矿物 矿物——岩石圈中化学元素的原子或离子通过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产物。 类质同像——矿物的相当质点被性质相似的质点所占据而保持晶体构造不变的现象。 同质异像——成分相同的物质,形成条件不同,而生成不同晶体构造的现象。 解理——矿物在外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结晶方向破裂成光滑面的性能。 断口——矿物在外力作用下沿任意方向破裂,同时破裂面呈凹凸不平的表面。 1、类质同像的形成需要什么条件? 内因:大小相近,电性相同,电价相等;外因:温度,压力,浓度。 2、我们可以根据矿物的哪些物理性质来鉴定矿物? 光学性质:颜色和条痕,透明度,光泽;力学性质:解理,硬度,比重。 第五章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1.简述新构造运动的特点及其形迹? (1)新构造运动的振荡性(2)、节奏性(3)、继承性

2019年高考地理考点专项训练:外力作用与地貌

外力作用与地貌 “牛肝地”是指在红层软岩分布地区形成的以密集侵蚀沟和风化壳裸露为标志的类似 A.新疆B.江西C.青海D.陕西 2.“牛肝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变异B.地表形态变化C.过度农业活动D.土壤肥力变化 3.土壤一般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部分组成。在该地区植物群落由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演替的过程中,土壤特征发生的变化是 A.土壤厚度增大B.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增大 C.土壤肥力提高D.土壤水分含量增大 【答案】 1.B 2.C 3.B 【解析】1.根据图文信息,该“牛肝地”有红层软岩分布,原来的植被是常绿阔叶林,最可能在江西,B对。新疆位于西北内陆,植被以温带草原为主,A错。陕西属于温带,是落叶阔叶林,D错。青海位于青藏高原,植被以高寒草甸为主,C错。 2.根据材料,“牛肝地”以密集侵蚀沟和风化壳裸露为标志,是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说明缺少植被保护。江西位于湿润区,植被破坏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农业活动,C对。气候变异变化不明显,A错。地表形态变化、土壤肥力变化的原因是植被破坏,B、D错。 3.根据右图,该地区植物群落由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演替的过程中,土壤有机质含量

下降,说明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增大,B对。土壤含水量下降,说明空气含量增加,D错。水土流失、侵蚀,土壤厚度减小,A错。土壤肥力下降,C错。 4.断层线被侵蚀后,常形成 A.块状山地 B.河流沟谷 C.平原盆地 D.背斜谷地 【答案】B 【解析】断层线处岩石破碎,被侵蚀后,常形成河流沟谷,B对。块状山地是断层形成后相对上升的一侧岩层形成,不是断层处,A错。平原盆地地势低洼,以沉积为主,C错。背斜谷地是褶皱构造形成,D错。 考点:地质构造。 5.下面四幅图中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答案】B 【解析】A的地质构造属于背斜,是内力作用形成的;B的地貌形态是风蚀蘑菇,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C项属于断层,是内力作用的结构;D项属于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故B项正确。 如图为沿海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和岩层形态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6.P地的海拔最可能为() A.-200m B.500m C.1100m D.1600m 7.R段河谷的主要成因()

地质地貌专题练习

地质地貌知识专题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读我国南方某一地区的地质剖面图,完成1—3题。 1.乙处的地质构造是() A.背斜B.向斜C.地堑D.地垒 2.若在乙处修建铁路,施工中应注意的是() A.火山爆发B.断层下陷 C.地下溶洞塌陷D.地下冻土融化 3.图中岩石主要在内力作用下形成的是() A.砂岩B.砾岩C.石灰岩D.花岗岩 下图表示的是四种地貌景观。读图回答4—5题。 4.表示喀斯特地貌景观的是()A.a图B.b图 C.c图D.d图 5.C图地貌景观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流水沉积作用B.风化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D.流水侵蚀作用 6.对图a地貌景观的判断正确的是 A.该地地貌景观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 B.该地貌景观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 C.湖南张家界有该地貌景观分布 D.我国云贵高原上有该地貌景观分布 图1为我国某地地形发育示意图,读图回答7—9题。 7.图中甲地反映的地形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A.黄土高原 B.云贵高原 C.内蒙古高原 D.准噶尔盆地 8.图中地形的发育主要是受何种外力影响形成的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 D.流水沉积 9.在甲地建设铁路面临的主要困难最可能是 A.冻土和冰川 B.地质基础不稳固C·沼泽、软土 D.流沙和水土流失读图10中四种地貌景观图,回答10~11题。

10.上述四种地貌景观形成过程中,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是()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11.上述四种地貌景观的成因,与岩石的性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读图,回答15—16题: 12.右图中甲处的地质构造是() A.背斜B.向斜C.地垒D.地堑 13.甲处构造的形成及其上部缺失的地质过程是() ①水平挤压②水平拉伸③地壳上升 ④地壳下降⑤外力侵蚀⑥外力沉积 A.①③⑤B.②④⑥ C.①④⑤D.③④⑤ 右图为某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回答14—16题: 14、图中岩层,最晚形成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⑤ D、④⑥ 15、如果④是石灰岩,则⑤为 A、花岗岩 B、砂岩 C、大理岩 D、板岩 16、岩石①在地表的部分常具有的特征是 A、含有生物化石 B、有较多的气孔 C、有方解石组成 D、有明显的层理 读岩层地质界线和等高线示意图,回答17—19题。 17.该图,从地貌形态和地质构造角度来看分别属于 A.山脊向斜 B.山脊背斜 C.山谷向斜 D.山谷背斜 18.对该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如图地貌主要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B.如图地貌主要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C.在该图中能够找到化石的是C岩层 D.该地适合建设大型水库 19.下列物质中属于地壳中的矿物的是( ) A.从月球表面取回的标本 B.各种水泥制品 C.由赤铁矿和黄铁矿组成的混合物 D.金刚石、石英 20.下列事物是地质作用的结果的是( ) A.月球表面的环形山 B.荷兰的围海造田 C.石灰岩变成大理岩 D.大寨的梯田

高中地理外力作用与地貌(精华版)含答案

外力作用与地貌 1.下图各景观示意图中,属于流水侵蚀地貌的是 A B C D 海岸是海陆相互作用地带,贝壳堤是由海洋里大量甲壳生物的遗骸,经过海潮和海浪长期冲刷及搬运,逐渐堆积而形成的,它是古海岸的遗迹。读图回答23-25题。 2.距今6000年以来,渤海湾海岸线的变迁特点及主要原因是 A .陆进海退 河流泥沙沉积 B .陆进海退 海潮、海浪沉积 C .陆退海进 河流冲刷 D .陆退海进 海潮、海浪冲刷 3.贝壳堤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 .流水冲刷 B .海浪侵蚀 C .海浪堆积 D .流水堆积 4.距今2500年以来形成的两条贝壳堤在图幅南部地区合二为一,是因为 A .贝壳堤必须与海岸线平行 B .南部海平面比北部海平面高 C .南部河流入海泥沙比北部少 D .南部地壳下沉与外力堆积速度相当 在风力大、沙源供给相对较少,植被覆盖率较低 的条件下,易形成流动沙丘。读河西走廊各种沙丘形成因子分析图,完成10~11题。 5.图中最有可能是流动沙丘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6.目前河西走廊北部的沙漠加速向南入侵, 主要原因是 A .岩石风化增强,沙源供给量增加 B .冬季风势力增强 C .植被覆盖率降低 D .降水减少,雪线升高 同一时期在海洋中形成的砂岩、页岩、石灰岩在水平方向上是从浅海到深海依次排列的,砂砾岩则是陆相碎屑沉积岩。在地质学中,海退是指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海进是指海岸线向陆地推进。下图为某海域地质剖面图,①-④为不 同地质时期的岩层。据此回答3~4题。 7.图中①→④岩层的更替与该地海岸线的变化顺序对应正确的是 A .海退海进海进 B .海进海进海退 C .海进海退海退 D .海退海退海进 8.与③→④时期海岸线的变化一致的现象有 A .沿海陆地被淹没 B .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C .河口区土地盐碱化减轻 D .咸潮危害减轻 右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完成10~11题。 9.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A .持续淤积 B .先侵蚀、后淤积 C .持续侵蚀 D .先淤积、后侵蚀 10.推测1992~1997年期间 A .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 .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 .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 .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读我国某区域地貌演变过程,完成14~15题。 11.下列省区中,该地貌分布范围较广的是 A.新疆 B.西藏 C.浙江 D.贵州 12.该地貌的形成过程中,主要的地质作用是 A.海浪侵蚀 B.流水溶蚀 C.流水沉积 D.风力侵蚀 在干旱地区大山的山麓,某些风蚀洼地或干河洼地的底部,在岩石裸露的平坦地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尖角石块和砾石,其岩性与基岩一致,此称为岩漠。读岩漠的地貌结构示意图,完成12~13题。 13.岩漠地貌的尖角石块和砾石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风化、堆积作用 B 、风化、侵蚀作用 C 、搬运、堆积作用 D 、固结成岩作用 14.图中干盐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当地( ) A 、地势低洼,酸雨严重 B 、喀斯特地貌,地表水下渗 C 、降水量小,蒸发量大 D 、农业生产灌溉用水量大 2 m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年 10 15 20 距起始点距离/km

地质地貌概念

1.包气带:地表下一定深度,岩石中的空隙被重力水充满,形成地下水面。以地下水面为界,其上者称包气带,其下的含水地带称为饱水带 2.风成黄土:在地质时代中的第四纪期间,以风力搬运的黄色粉土沉积物 3.次生黄土:原生黄土地层再受风力以外的营力搬运,主要是洪积、坡积、冲积成因的沉积物 4.冰川:是地面上缓慢运动着的巨大冰体,在重力作用下有一定的运动 5.冰期:气候寒冷,陆地上流水冻结,发育大规模冰川的 6.冻土地貌:在多年冻土区,地下具有一定深度和一定厚度的冻土层,地表则发生周期性的冻融作用,结果形成一种特殊的地貌 7.我国第四纪冰期:第四纪气候以全球大幅度的周期性冷暖变化为特征,表现为冰川作用的盛衰和气候带的移动,即冰期和间冰期的更替 8.海进:由于各种原因引起在相对短的地史时期内,陆地相对于海面下沉,并使海水侵入陆地的现象 9.海退:在相对短的地史时期内,因海面下降或陆地上升,造成海水从大陆向海洋逐渐退缩的地质现象 10.地质环境: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科学技术研究所能达到岩石圈之总称又称自然环境 11.地质灾害:由于自然或人为作用,多数情况下是二者共同作用引起的在地球表层比较强烈的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的事件或现象 12.元素的地质循环:在风化壳发展演变中,各种元素不断迁移,并由一种形态演变为另一种形态. 1.矿物: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绝大多数为晶质固态的无机物,稳定于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 2.类质同象:晶体中某种质点被类似质点所顶替而能保持原有晶形构造类型,只稍微改变其劲歌常熟的现象。 3.结晶习性:指在相同生长条件下,一定成分的同种矿物,常有生成某一形态的习性。 4.同质多象:化学成分相同的物质,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会形成构造和性质完全不同的晶体现象。 5.原生矿物:有内生作用形成的矿物;次生矿物:由外生作用生成的矿物。 6.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面的性质。 7.硬度:矿物抵抗外来机械作用的能力。 8.断口:单质矿物受力后,不沿一定结晶方向破裂而形成的断开口。 9.颜色:矿物对光线中不同波长的光波的均匀吸收或选择性吸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10.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 11.透明度:指矿物透光的能力,它是相对的。 12.光泽:矿物表面反射光的强弱。 13.集合体:矿物由许多较小的单体聚集而成。 14.双晶:同种物质的晶体有规则的连生在一起。 15.结晶质:组成矿物的物质质点(离子,分子,原子)按一定方式规则地排列成空间格子状构造。 16.晶胞:空间格子的最小单位(平行六面体)。 17.晶形:每种晶形矿物都有一定的晶体构造,反映在外形上均具有一定晶体形状。 18.晶格:晶体的空间网状结构称为晶格。 1.岩石:在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固态物质,是矿物或岩屑的集合体,有一定的结构、构造和变化规律。 2.重结晶作用:沉积物的矿物成分借溶解、局部溶解和固体扩散作用,是物质质点发生重新排列组合的现象。

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

各种地质作用及形成的地貌归纳 2013年8月15日星期四 某火山的喷发的原因:两大板块相互挤压,边界处的地壳比较破碎,使得熔融状态的岩浆喷出地面,形成火山喷发。 外力作用: 1.风化作用:岩石在温度变化,空气,水,太阳能和生物的影响下所发生的疏松、崩解或化学成分改变。 物理风化:岩石在温度变化下,表层与内部受热不均,膨胀与收缩不一致,发生崩解破碎。 化学风化:岩石中的矿物成份在水,二氧化碳,氧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或产生新的物质。 生物风化:植物根系的生长对岩石的破坏、动物分泌物对岩石的腐蚀。 2.侵蚀作用: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 风蚀: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 流水侵蚀:沟谷,V形河谷,喀斯特地貌 冰川侵蚀:冰斗,角峰,U性谷(冰蚀谷) 海浪侵蚀:海蚀穴,海蚀柱,海蚀崖。 3.搬运作用:风,流水,冰川和海浪等,将风化及侵蚀的形成物转移离开原位置的作用。包括推移、跃移、悬移

流水搬运:主要取决于流速,流速大挟带的物质较粗,流速小挟带的物质较细。泥石流 风力搬运:搬运物质的大小与风速成正比,与距离成反比。浮尘,扬沙,沙尘暴,强沙尘暴 冰川搬运:搬运物质随冰川缓慢悬移或推移。冰川消融后的沉积物:漂砾、飞来石 海浪搬运:波浪搬运较粗的沙砾,潮流和其他海流搬运粉沙和淤泥。 4.沉积作用:岩石风化和侵蚀产物,在外力搬运过程中,随着风速、流速降低,冰川融化以及地形变化等原因,被搬运物质逐渐发生沉淀堆积的作用。 流水沉积: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三角洲、冲积扇、冲积平原 风力沉积:新月形沙丘、沙丘、沙垄、黄土沉积 冰川沉积:冰碛物 5.固结成岩作用:沉积物经过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化学的变化和改造,变成坚硬的岩石。包括压固,脱水,胶结,和重结晶等形式,结果是形成新的岩石(沉积岩)。 形成的地貌 1.流水地貌:流水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塑造的地表形态,在上中下游有不同表现。 原因结果 上游山地高原高差大流速急,侵蚀为主,河谷深切而狭窄 中游水流减缓,河谷宽阔河曲发育,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下游河床平缓,堆积作用强平坦广阔的三角洲 2.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由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石灰岩)进行破坏和再造作用形成的,分布在石灰岩地区,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南各省。 (1)分类:地表喀斯特:石芽,溶蚀洼地,溶蚀盆地,落水洞,峰林,孤峰 地下喀斯特:溶洞(石钟乳,石笋,石柱,地下河,地下湖) (2)发育过程:石芽、溶蚀洼地、落水洞——溶洞、地下河——溶蚀盆地、峰林——孤峰 (3)开发与保护:旅游价值高,但是溶洞易漏水,易坍塌,地表崎岖,交通不便,石灰岩不保水,肥力差,农业发展困难,经济落后。 3.海岸地貌:海岸地带受风浪,海水,潮汐,生物,气候,入海河流等因素共同影响所形成的地貌。(1)分类:海蚀地貌:海蚀崖,海蚀洞,海蚀柱 海积地貌:沙滩,沙州,沙堤 (2)我国分布:海积地貌:杭州湾以北,平原海岸(沙岸、泥岸)其岸线平直,地势平坦,滩涂广阔,适合水产养殖和晒盐。 海蚀地貌:杭州湾以南、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沿海,山地丘陵海岸(岩岸)其岸线曲折,地势险峻,坡陡水深,适合建港,发展海运业、渔业、养殖业。 4.风成地貌:风力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中所形成的地貌。 风蚀地貌: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风蚀城堡、风蚀柱、雅丹地貌 风积地貌:沙丘 开发与治理:旅游,绿洲,植树种草。 5.黄土地貌:在黄土地区经流水长期侵蚀和切割而形成的地貌,主要分布在中纬度的半干旱地带 (1)形成过程:风力堆积——黄土高原——流水侵蚀——塬、粱、峁。 塬:范围较广顶部较平坦的残留黄土高原面 粱:长条形的黄土高原 峁:孤立的黄土丘。 (2)开发利用 利: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持水性好,富含多种矿物有利于作物生长。 弊:易遭流水侵蚀,水土流失严重,被冲刷得黄土淤塞河道,导致洪灾。 开发治理:综合治理(植树造林、打坝淤地、梯田、水利枢纽、退耕还林还草)。

地质地貌学

第一章矿物 一、名词解释 矿物:是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绝大多数为晶质固态的无机物稳定于与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 原生矿物:由于岩浆的冷却分异,其中的物质通过各种物理化学反应的作用下而形成的矿物。、 次生矿物:在地表或近地面,与太阳能、大气和水有关的作用下而形成的矿物。 类质同象:矿物晶体在形成过程中,晶体结构中本应由某种质点所占的晶位被晶体化学性质类似的其他质点所置换,只引起晶胞参数及理化性质的规律性改变,而晶体结构不发生改变的现象。 同质异象:化学成分相同的物质,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会形成构造和性质完全不同的晶体现象。 造岩矿物:对于形成岩石有普通意义的矿物。 粘土矿物:是蚀变演示经交代作用、原生矿物经风化淋湿作用以及沉积作用的产物,形成并稳定于地表特定水热条件是次生矿物。 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面得性质。 硬度:矿物抵抗外来机械作用的能力。 断口:是指单体矿物受力后,不沿着一定得结晶方向破裂

而形成的断开面。 颜色:矿物的颜色,是矿物对光线中不同波长的光波均匀吸收或选择性吸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 结晶习性:指在相同的生长条件下,一定成分的同种矿物,常有生成某一刑天的习惯。 结晶质:矿物在适应的条件下形成规律的几何体外形的物质。 二、简答题 1.简述硅酸盐类矿物的晶体构造特征: ①岛状构造②环状构造③链状构造④层状构造⑤架状构造 2.矿物的晶体分类法及其代表矿物 按晶体化学分类法,把矿物分为5大类12种类型 ①.自然元素:即单质金属或非金属,如金刚石。 ②.硫化物:元素同硫结合,如方铅矿(PbS)闪锌矿(ZnS) ③.卤化物:卤族元素化合物,如岩盐(NaCl)萤石(CaF2) ④.氧化物及氢氧化物: a.金属氧化物,如石英(SiO2) b.金属氧化物与水联合派生,如褐铁矿Fe2O3‘H2O ⑤.含氧盐: a.硅酸盐:元素同SiO44-结合,如橄榄石(Mg2Fe)2[SiO4]

高考地理真题-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

高考真题----------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 【2012年高考题】 (2012上海卷)(七)等高线地形图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地形地貌。 14.图中所示地区地形地势的基本特点是() ①以丘陵、平原为主②中部高,西南、东北低③以平原、盆地为主④中部低,西 南、东北高 A. ③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①④ 15. 图中甲、乙两条虚线所在的地形部位分别是() A. 山脊、山谷 B. 山脊、山脊 C. 山谷、山脊 D. 山谷、山谷 (2012上海卷)(四)板块运动造就了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基本形态。 7.洋脊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A. 地震使海底抬升 B. 地震导致海底中间凹陷 C. 海底扩张处岩浆涌出 D. 海底扩张处沉积物大量堆积 8.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可能形成() A. 岛弧和海沟 B. 海岭和海沟 C. 海岭和裂谷 D. 岛弧和裂谷(2012山东卷)3.图2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

图2 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 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 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 (2012江苏卷)图5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 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读图回答9-l0题。 9.属于背斜谷的地方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①④ 10.⑤处发生的地壳运动是() A.褶曲隆起 B.褶曲凹陷C.断裂下降 D.断裂上升 (2012北京卷)2012年7月27日~8月12日,第30届夏季奥运会将在英国伦敦举行。 读图1,回答第1~3题。

05_地质作用与地貌规律

1.营造地表形态的地质作用。 2.岩石类型及其循环过程。 3.地质构造类型,河流地貌的形成及其对聚落的影响。 1.结合重大地质灾害(如火山爆发、最新发生的地震等)考查内、外力作用。 2.根据景观图、剖面图和示意图判断出岩石类型和岩层新老关系。 3.依托景观图、剖面图、区域图等,结合石油开采、工程建设等热点,考查地质作用、地貌成因及地质构造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1.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 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2.外力作用形式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形成的相应地貌特点 (1)不同的区域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①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②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③高山地区以冰川作用为主;④沿海地区以海浪作用为主。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地貌: 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湖、冰碛垄等。 ③风力作用:在干旱地区,风力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 在风力搬运途中,形成移动沙丘、堆积地貌(如黄土高原)等。 3.地壳物质循环图判读方法,如下图所示: (1)关键是判断岩浆和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直接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岩。 (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

(3)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类岩石都有可能重熔再生形成岩浆。 (4)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并且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4.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思路 (1)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 (2)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3)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多受岩浆活动的影响,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4)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 质年龄越小。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5.背斜与向斜的判别方法 由于地壳运动的复杂性,仅从形态上判断背斜和向斜是不准确的,而岩层的新老 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科学依据。例如,在下面的4幅图中,只画出了背斜或向 斜的地面以下的部分,若单纯凭借岩层形态判断背斜、向斜,往往会得出错误结论, 我们只有借助岩层的新老关系才能得出正确结论:A—背斜,B—向斜,C—背斜,D— 向斜。 6.河流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地质地貌专题练习

地质地貌专题练习

————————————————————————————————作者:————————————————————————————————日期: ?

地质地貌知识专题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读我国南方某一地区的地质剖面图,完成1—3题。 1.乙处的地质构造是() A.背斜 B.向斜 C.地堑?D.地垒 2.若在乙处修建铁路,施工中应注意的是() A.火山爆发? B.断层下陷 C.地下溶洞塌陷? D.地下冻土融化 3.图中岩石主要在内力作用下形成的是() A.砂岩B.砾岩C.石灰岩D.花岗岩 下图表示的是四种地貌景观。读图回答4—5题。 4.表示喀斯特地貌景观的是?( ) A.a图B.b图? C.c图D.d图 5.C图地貌景观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沉积作用?B.风化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 D.流水侵蚀作用 6.对图a地貌景观的判断正确的是 A.该地地貌景观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 B.该地貌景观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 C.湖南张家界有该地貌景观分布 D.我国云贵高原上有该地貌景观分布 图1为我国某地地形发育示意图,读图回答7— 9题。 7.图中甲地反映的地形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A.黄土高原 B.云贵高原 C.内蒙古高原D.准噶尔盆地 8.图中地形的发育主要是受何种外力影响形成的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 D.流水沉积 9.在甲地建设铁路面临的主要困难最可能是 A.冻土和冰川 B.地质基础不稳固C·沼泽、软土D.流沙和水土流失 读图10中四种地貌景观图,回答10~11题。

10.上述四种地貌景观形成过程中,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上述四种地貌景观的成因,与岩石的性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的是( ) A.①B.② C.③ D.④ 读图,回答15—16题: 12.右图中甲处的地质构造是() A.背斜 B.向斜C.地垒?D.地堑 13.甲处构造的形成及其上部缺失的地质过程是() ①水平挤压②水平拉伸③地壳上升 ④地壳下降⑤外力侵蚀⑥外力沉积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③④⑤ 右图为某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回答14—16题: 14、图中岩层,最晚形成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⑤D、④⑥ 15、如果④是石灰岩,则⑤为 A、花岗岩B、砂岩C、大理岩 D、板 岩 16、岩石①在地表的部分常具有的特征是 A、含有生物化石 B、有较多的气孔 C、有方解石组成 D、有明显的层理 读岩层地质界线和等高线示意图,回答17—19题。 17.该图,从地貌形态和地质构造角度来看分别属于 A.山脊向斜 B.山脊背斜 C.山谷向斜D.山谷背斜 18.对该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如图地貌主要是外力作用的结果B.如图地貌主要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05地质作用与地貌规律

1.营造地表形态的地质作用。 2.岩石类型及其循环过程。 3.地质构造类型,河流地貌的形成及其对聚落的影响。 1.结合重大地质灾害(如火山爆发、最新发生的地震等)考查内、外力作用。 2.根据景观图、剖面图和示意图判断出岩石类型和岩层新老关系。 3.依托景观图、剖面图、区域图等,结合石油开采、工程建设等热点,考查地质作用、地貌成因及地质构造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1.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水平 运动 垂直 运动 2.外力作用形式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形成的相应地貌特点 (1)不同的区域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①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②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③高山地区以冰川作用为主;④沿海地区以海浪作用为主。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地貌: 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湖、冰碛垄等。 ③风力作用:在干旱地区,风力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在风力搬运途中,形成移动沙丘、堆积地貌(如黄土高原)等。 3.地壳物质循环图判读方法,如下图所示: (1)关键是判断岩浆和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直接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岩。 (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 (3)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类岩石都有可能重熔再生形成岩浆。 (4)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并且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4.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思路

4地质作用与地貌(教师版)

第二章地质作用与地貌地貌 概念知悉 1.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不断形成和变化的作用。按产生的 自然力可分为外力地质作用和内力地质作用。前者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等;后者包括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构造运动等,是地壳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表面宽广,地平;分布在大河两岸和濒临海洋的地区。农业种植重视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的功能。) 高原(海拔在500米以上;地势起伏不大,但是边缘陡峭;山峦起伏,凹凸不平) 丘陵(海拔在200米-500米之间;坡度较缓;主要由低矮的山地组成)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能源时代的地质学重视盆地研究。1901年里海盆地石油占当时全球原油产量的50%,后来波斯湾盆地石油称霸。中国大庆油田在松辽盆地。) 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起伏很大,坡度陡峻。山区面积广大,给交通运输和农业发展带来一定困难,但山区可提供林产、矿产、水能和旅游资源,为改变山区面貌、发展山区经济提供了资源保证。) 山地是众多山体的统称,由山岭和山谷组合而成。山脉是沿一定方向有规律分布的若干相邻

山岭的总称。山系是沿一定方向延伸,在成因上有联系、有规律分布的若干相邻山脉的总称。 孙子曰: 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孙子说:地形有"通"、"挂"、"支"、"隘"、"险"、"远"等六种。凡是我们可以去,敌人也可以来的地域,叫做"通";在"通"形地域上,应抢先占开阔向阳的高地,保持粮道畅通,这样作战就有利。凡是可以前进,难以返回的地域,称作"挂";在挂形的地域上,假如敌人没有防备,我们就能突击取胜。假如敌人有防备,出击又不能取胜,而且难以回师,这就不利了。凡是我军出击不利,敌人出击不利的地域叫做"支"。在"支"形地域上,敌人虽然以利相诱,我们也不要出击,而应该率军假装退却,诱使敌人出击一半时再回师反击,这样就有利。在"隘"形地域上,我们应该抢先占领,并用重兵封锁隘口,以等待敌人的到来;如果敌人已先占据了隘口,并用重兵把守,我们就不要去进攻;如果敌人没有用重兵据守隘口,那么就可以进攻。在"险"形地域上,如果我军先敌占领,就必须控制开阔向阳的高地,以等待敌人来犯;如果敌人先我占领,就应该率军撤离,不要去攻打它。在"远"形地域上,敌我双方地势均同,就不宜去挑战,勉强求战,很是不利。以上六点,是利用地形的原则。这是将帅的重大责任所在,不可不认真考察研究。 第一节内力作用与地貌 【基础知识整合】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S、P两类地震波的区别 代码类型传播速度能通过的介质

地质地貌学复习资料

地质地貌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地质作用: 地质学上把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地球内部构造发 生改变的作用。 2.外动力地质作用:由地球外部能量引起的地壳运动。 3.内动力地质作用:由地球内部能量引起的地壳运动。 4.河漫滩:在一般年份河流高水位时,河水泛滥能淹没的谷底部分。 5.河谷阶地:分布在河床两侧成阶梯状,具有一级或多级,已不受近代 常年洪水淹没的地区,是河谷演变过程中的产物 6.岩溶作用: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硫酸盐岩、石 膏、卤素岩等)以溶蚀为主,以流水冲蚀、潜蚀和机械崩塌为辅的地质作用。 7.潜蚀作用:水流沿土层的垂直节理、劈理、裂隙或洞穴进入地下,复 向沟谷流出,形成地下流水通道所发生的机械侵蚀和溶蚀作用。 8.泥石流: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 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9.洪流:片流遇到凹凸不平的地面时,水便集中到低洼的沟中流动。 10.河流:暂时性流水(面流、洪流)流到低洼沟谷中获得地下水补给, 形成经常性流水。 11.流域:地面流水直接流入同一条河流的区域。 12.水系:流域内河流汇集成的水网。 13.冲积:河流沉积的碎屑物质。 14.河谷:河流侵蚀出的槽形凹地。 15.河床:河水占据的沟槽。 16.侵蚀基准面:下蚀作用的极限。 17.溯源侵蚀:河流的源头下蚀力导致河谷后退,这个过程称为河流的溯 源侵蚀,也叫向源侵蚀。 18.自由河曲:平原上弯道可以自由发展的河流;其结果是使河流长度增 加、坡度降低、流速降低。 19.河流的搬运能力:在水流作用下搬运地表物质的过程。 20.心滩:河床中间的沉积地貌,平水位时高出河水面,洪水期被淹没。 呈梭形,长轴平行于水流,表面略有起伏。 21.边滩:位于弯曲河床凸岸的水下堆积物,成为河床横剖面上相对高起 的部分,在枯水期常露出水面,在河口区露出水面又称沙咀。 22.三角洲:河流在河口沉积使河床坡度变缓,河流便散开成无数分流, 沉积成的地貌,外形像三角形,故叫三角洲。 23.坡流(片流):大气降雨后或冰雪融化后,在地面上回承德沿斜坡表 面流动的网状溪流。 24.准平原:一个地区的地面在经长期的侵蚀和剥蚀之后,所形成的起伏 和缓,但还保留一些孤立残丘的近似平原的地貌。 25.夷平面:各种夷平作用形成的陆地表面。是一种陆地抬升或侵蚀基面 下降,侵蚀作用重新活跃,经过一个时期后所残留的地表形态。

地质地貌复习资料总结

地质地貌复习资料 绪论: 1、地质学的定义: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学科。主要是研究地壳的物质组成、变化和发展历史及古生物变化历史的一门学科。(物质、运动形式、演化) 2、地质学的特点:(1)空间上的广阔性与地域上的差异性(2)时间上的悠久性(3)(地质) 变化过程的复杂性(4)地质记录的残缺性 3、地貌学定义:地貌学是介于地质学与自然地理学的一门边缘学科,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 成因分布及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4、地貌发展的动力: 地貌发展的动力来自地质作用中内、外营力的相互作用,表现在: ①内营力来自于地球的内能,内营力作用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 ②外营力来源于太阳辐射能,包括风化、流水、地下水、冰川、风、湖沼、海洋等的剥蚀、堆积作用。即把坚硬的岩石破坏,分解并搬运、堆积到较低的地方。 第一章: 1、地球的形状:“梨”形或旋转椭球体。 2、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智慧圈);(2)地球 的内部圈层:上地壳:又称硅铝层、花岗质层 下地壳:又称硅镁层、玄武质层 地幔:占地球质量的67.7%,存在软流层,软流层以上为岩石圈 古登堡面(位于地表以下2900km ) 地核:占地球质量的32%,主要由Fe、Ni组成,可分为外核、过渡层、内核。 内部圈层有明显的界限,没有重叠 3、地质作用概念:地质学上把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地球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作 用,称为地质作用。 类型:①内动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地震作用 ②外动力地质作用: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硬结 成岩作用、重力堆积作用(负荷地质作用) ③人为地质作用 4、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联系 ①空间上同时存在,互为因果 a 内动力地质作用互为因果,紧密相关 地壳运动(水平,升降)褶皱作用断裂作用(伴随有构造地震)岩浆侵入

微专题13:外力作用与地貌

微专题13:外力作用与地貌【考点命题规律分析】 【考点透析】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流水作用的差异 ①不同河段流水作用的差异:河流上游,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如图中A;河流中游,以流水搬运、堆积作用为主,如图中B;河流下游,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如图中C。 ②河流的曲流处流水作用的差 异: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如下图: (2)风力作用的差异 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 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示例】当地时间 2012年4月24日,意大利埃特纳火山再次喷发,熔岩滚滚。埃特纳火山位于意大利西西里岛东岸,为欧洲最高活火山。图甲表示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序号表示地质作用;图乙为某种地貌景观照片。读图完成⑴~⑶题。 ⑴图甲中的序号可以表

示意大利火山喷发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⑵与图乙中地貌景观成因类似的地质作用是 A.② B.③ C.④ D.⑤ ⑶山玉指产于山上的原生矿,是海洋时期白云石大理岩遇岩浆热液作用而形成的。新疆南部是我国重要的山玉产区,图甲中能表示山玉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⑴B⑵B⑶D 【考点经典试题训练】 [3年高考真题] (2015?新课标I,10、11,8分)图4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完成1~2题。 1.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 2.推测1992~1997年期间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3.(2015?广东卷,6,4分)河流的河床形态,受流域内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列因素中,对河床形态影响不大的是 A.岩石性质 B.通航里程 C.地质构造 D.降水多少 (2015?北京卷,4、5,8分)图2为华北某地具备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图中 A.甲地陡峻,喀斯特地貌典型 B.乙地低平,泥石流灾害频发 C.丙村比丁村土层深厚 D.丁村比丙村地下水埋藏浅 5.图示地区 A.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 B.山前平原受外力侵蚀作用明显 C.洪积扇面积差异取决于降水量 D.渠水通过蒸发环节参与水循环 (2014·北京文综,7,4分)下图示意某河谷断面经历的一次洪水过程。读图,回答6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