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FT飞行控制系统设计

QFT飞行控制系统设计
QFT飞行控制系统设计

QFT 飞行控制系统设计

4.1 引言

在飞控系统中,被控对象(如直升机等)往往是非常复杂的多输入多输出系统,具体表现为非线性、时变、高度耦合、高阶、不稳定、模型不确定性等。因此,这对设计一个覆盖整个飞行包线的控制器带来相当大的难度。目前,国内外设计全包线控制器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增益调度(gain scheduling )、非线性动态逆(Non-Linear Dynamic Inversion )、定量反馈理论(QFT )、自适应控制(AC )等。其中,国内外大多数采用增益调度方法。 本章将介绍一种工程上较为容易实现的强鲁棒控制理论—定量反馈理论(QFT )。重点介绍了MIMO 系统设计QFT 控制器的原理和一般步骤。

4.2 MIMO 系统的QFT 控制器设计概述

定量反馈理论(QFT )是以色列人Horowitz 教授提出的一种强鲁棒控制理论,它针对当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和存在干扰的情况下,如何利用反馈信息设计出满足一定要求的控制系统这一问题而提出的。QFT 的最初发展首先研究具有不确定性的线性时不变单输入单输出系统(LTI/SISO ),如图4.1所示。其中,P 为不确定控制对象,r 为指令输入,y 为系统输出,1d 和2d 分别表示输入干扰和输出干扰,G 和F 为要设计的控制器和前置滤波器。随着QFT 的理论研究的深入,进一步推广到多输入多输出、非最小相位/不稳定、时变及非线性等系统。LTI/SISO 系统是QFT 研究的基础,而其他的MIMO 系统等都可以通过数学变化转化为等效的LTI/SISO 系统,再进行设计。

y

图4.1 SISO 系统的QFT 控制框图

MIMO 系统QFT 研究的重点就是如何有效地将原控制系统转化成一组等效的MISO 系统,从而可以运用相对成熟的SISO 系统QFT 设计分析,这也是MIMO 系统QFT 设计相比较与SISO 系统设计的最大特点。图4.2给出了两输入两输出系统的等效过程。可以看出原系统是22?系统,等效后变成了4个结构类似的21?子系统。每个系统都有两个输入端,一个输出端。两个输入分别是指令输入和由各子系统之间耦合作用引起的输入,即“干扰”输入。 然后,就可以对每个子系统采用SISO 系统的QFT 设计方法设计对应的控制器。最后,将各子系统的设计结果综合起来就是原系统的设计结果。

图4.2 MIMO 系统到MIMO 系统的等效分解

总体上说,MIMO 系统的QFT 控制器设计过程有几个关键步骤,1.MIMO 系统到MISO 系统的等效分解,从而可以运用相对成熟的SISO 系统QFT 设计分析。2.对象模板。它反映了对象的不确定范围,也是整个设计过程中的基础。3.性能边界。它的设计思想是把闭环系统的设计要求转化到尼柯尔斯(Nichols )图上进行约束的一系列边界,进而设计出满足边界条件的控制器来。4.控制器和前置滤波器设计。由于QFT 是种图形设计方法,控制器没有唯一的形式,需要经过多次尝试才能成功,当多个不同的控制器和前置滤波器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组设计结果。 下面对上述的4个关键点分别展开讨论。

4.3 MIMO 系统到MISO 系统的等效

由于在控制问题中,大多数被控对象是MIMO 系统,而对MIMO 系统来说,QFT 的设计思想是采用纯数学的变换方法对n n ?(如果不是,先转成n n ?)的MIMO 原系统等效分解成一组MISO 系统。对于产生的2

n 个等效子系统,每一个都有两个输入,一个输出。一个是指令输入,另一个是“干扰”输入。子控制系统之间的相互耦合作用在各个子系统中就是作为“干扰”出现的。在完成等效后,便可以用SISO 系统的QFT 技术对各个子系统分别单独设计,最后综合它们的解便是原系统MIMO 的解。

设n n ?的MIMO 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1

T I PG PGF -=+(4.3.1)

其中,这里前置滤波器F 、控制器G 和不确定对象P 都是m m ?矩阵。通常,控制器被简化成对角阵()(){}i G s diag g s =。

首先,在上面式4.3.1的等号两边分别左乘[]I PG +,得到

[]I PG T PGF +=(4.3.2)

若P 是非奇异的,在等号两边左乘1P -,则

1P G T GF -??+=??(4.3.3)

已知[]ij m m P p ?=,令

1*1

[][

]ij m m m m ij

P p q -??==(4.3.4) *1

[][

]m m ij m m ij

Q q p ??==(4.3.5) 矩阵1

P -可以分为两部分

1*

1

[][

]ij m m m m ij

P p B q -??===Λ+(4.3.6) Λ和B 分别是1P -的对角和非对角部分,式4.3.3可重写为

1[][]T G GF BT -=Λ+-(4.3.7)

根据Schauder 固定点定理,可定义关于T 的映射Y(T),使

1()[][]Y T G GF BT T -=Λ+-≡(4.3.8)

若在允许范围内存在一个固定点T 使得()Y T T ≡,则这个T 就是方程4.3.8的解。 因为Λ和G 都是对角阵,于是有

()ij ii ij ij y w v c =+(4.3.9)

其中,,,[],1,2,,1kj ii

ii ij i ij ij k l i ii ik

t q w v g f c k m g q q ≠===-=+∑L 。

系统闭环传递函数阵()T s 共有2

n 个子传递函数ij y ,ij y 表示从第j 个“期望”输入j r 到第

i 个输出的传递函数,这里ij c 表示干扰输入,那么,就可以用SISO 系统的QFT 设计方法对每个ij y 进行设计,最终的解就是MIMO 系统的设计结果。因此,式4.3.9可重写成

j ij ij r c y y y =+

从上式显然可以看出,系统输出有两部分决定,一是指令输入,二是“干扰”输入。 下面对一个22?的MIMO 系统做具体分析。

11

1221

22p p P p p ??

=????

11

1222

121

21

1121

221

1111q q p p P p p q q -??

??-????==?

?-?????????

其中11221221,112122222111

,,p p p p q q q p p p ?-???=-=

==。 将1

P -代入式4.3.3,得

11112

11121111122122221

222221

221

111g q q t t g f g f t t g f g f g q q ??+??????

??=??????????

+????

从而得到对于输入1r :

21

1111122112

21

1121121122

,1

1

t t g f g f q q t t g g q q --=

=

++

对于输入2r :

221211222212

21

1222121122

,1

1

t t g f g f q q t t g g q q --=

=

++

上面等式右边分子分母同乘11q 或22q ,可以得到对应的一组MISO 系统,如图4.2。在实际的QFT 设计中,常常简化前置滤波器F 为对角阵,即()(){}i F s diag f s =。这种方法也叫

“近似不相关”(BNIA ),对于原22?系统,图4.3给出了BNIA 设计法中MISO 系统。从图4.3可以看出,位于同一列的两个回路具有相同的控制器和被控对象,其中一个回路简化为只有抗干扰要求,另一个回路除抗干扰要求外,还要有跟踪性能要求。也就是说,综合考虑两个抗干扰性能要求和一个跟踪性能要求,得到综合指标,从而只需要对一个回路进行QFT 设计就能同时保证两个回路的性能要求。这种方法虽然简化了设计过程,但仍能保证整个设计的正确性。

至此,一个22?的MIMO 系统等效完毕。同理,m m ?的MIMO 系统也可以转化为一组等效的MISO 系统。

1

-11

y 1

-21

y 1

-12

y 22

y

图4.2 等效后的MISO 系统

1

-11

y 1

-21

y 1

-12

y 22

y

4.3 BNIA 设计法的MISO 系统

4.4 对象模版及性能边界的设计

系统的不确定性可以是参数形式的、非参数形式的或者混合形式的。例如,参数不确定性可以定义为传递函数形式,()

()()

(),25,13,323,16k s a P s k a b c s b s c +=

≤≤≤≤≤≤≤≤++。

相反的,非参数不确定不是以参数形式表示系统的不确定性范围,而是以不含参数的传递函数形式直接表示。例如,本文中的控制对象为UH-60直升机,直升机在0节、20节、40节、

60节、100节和140节处的数学模型是已知的,因此,非参数不确定性就是这六个数学模型组成的集合。混合形式的不确定性可以表示为上述两种形式的组合。 设计控制器必须规定一个基准对象,也即标称对象(Nominal plant )。从上述非参数不确定性对象模型中选择一个作为标称对象()0P s ,并且选取一组有代表性的,能够表征系统最大范围不确定性的频率点,0,1,2,,,i w i n =K 组成频率点集w 。在每个频率点,对非参数不确定对象集合中的所有对象进行频率响应分析,所有这些响应的集合,表征了对象在某一频率点下以定量形式描述的不确定性范围,映射到Nichois 图上就是一个有界区域,如图4.4。 这个区域就是描述对象不确定性特性的对象模板,也是QFT 设计的基础。需要指出的是,在QFT 设计过程中,给出合理的对象模板非常重要,一般模板越大,说明对象不确定性越强,反之则表示越弱。

图4.4 对象在频率点i w 处的不确定性区域

前面提到QFT 是在Nichols 图上进行设计的,将闭环系统的设计要求转化为Nichols 图上的边界是重要一环。性能边界包括鲁棒稳定边界、跟踪边界和抗干扰边界等。 1. 鲁棒稳定边界

鲁棒稳定边界保证基准对象的开环频率曲线不与Nichols 图上的临界点(-180,0dB )或复平面上的临界点(-1,0)相交,并且有一定的区域限制范围。稳定边界在Nichols 图上一般是闭环曲线。设计时一定要确保开环传递函数的频率特性曲线不能进入该闭环曲线所表示的封闭区间,就可以得到鲁棒稳定性的要求。 2.跟踪边界

跟踪边界确保了跟踪性能的鲁棒性,也就是说,对不确定性范围内的任何数学模型在控制器的作用下,闭环系统都有良好的跟踪性能。根据设计指标要求,闭环跟踪响应曲线应该在可以容许的上下界内,满足以下式子

()()()L U T jw T jw T jw ≤≤

其中L T 和U T 分别是上、下界跟踪指标。通常,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是以时域形式(超调量、 响应时间等)表示的,应该把时域形式的指标转化成频域指标。 3.抗干扰边界

抗干扰指标包括抗输入干扰指标和抗输出干扰指标。为了满足抗干扰性能应该满足一定的条件:

12()()1()()1()

1()()

d d P jw B jw G jw P jw B jw G jw P jw ?

≤?+?

?

?≤?+? 这些指标通常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并且与干扰源的特点密切相关,还直接影响到闭环系统

的带宽。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应使系统的带宽尽量小,不然对系统的稳定性不利。

根据性能指标确定系统的鲁棒稳定性能边界、跟踪边界和抗干扰边界后,还要取这些边界在每个i w 处的交集,形成复合边界。该复合边界可以由QFT 工具箱软件自动形成。 4.5 控制器G 和前置滤波器F 的设计原则

经过以上几步得到在Nichols 图上的复合边界后,接下来就要设计控制器G ,这个设计过程也叫整形过程(Looping Shaping )。 在绘有复合边界的Nichols 图上做出基准对象的开环频率响应曲线()0L jw ,由

()()()00L jw G jw P jw =知,当()1G jw =,即不加控制器时,()()00L jw P jw =,很明

显,()0L jw 的形状和位置不可能符合要求。这时,可以通过加入零点、极点和增益调整

()0L jw 的形状和位置,使得最后开环频率响应曲线()0L jw 在所选择的设计频率点处的位

置位于对应频率点的边界的上方,而且离边界越近越好,在高频处,应保证()0L jw 不能进入鲁棒稳定性边界的封闭区域。当()0L jw 满足边界要求后,这些用来调整()0L jw 形状和位置的零极点和增益就是控制器G 的表达式。

控制器G 主要是抑制闭环系统的不确定性和扰动,使闭环频率响应变化量不大于允许的变化范围,但不能保证闭环频率响应满足跟踪边界要求。因此,前置滤波器F 的作用就是调整系统的跟踪性能,使闭环响应曲线满足期望的闭环输入输出特性。调整后的效果图如图4.5所示。

图4.5 前置滤波器设计

4.6 QFT 设计步骤总结

由以上几节的描述可以总结出MIMO 系统QFT 控制器设计步骤:

(1)n n ?的MIMO 系统到2

n MISO 系统等效。对于MIMO 系统来说,不能直接设计QFT 控制器,必须将n n ?(如果不是,先转成n n ?)的MIMO 系统用纯数学变化的形式转化为2

n 个MISO 系统。然后就可以用成熟的SISO 系统QFT 设计理论来设计。在此过程中,要对n n ?的MIMO 系统的传递函数进行求逆,产生2

n 个MISO 系统的被控对象。 (2)选择合适的频率点集。设计前,首先要选择一组有代表性的频率集,以便进行以后的模板和边界计算。在选择时要即要顾及准确性也要考虑计算量,频率点的个数不易过多。 (3)生成对象模版、选择标称对象。对象模板描述了被控对象的不确定性范围,而标称对象是从不确定性对象模型集中任意选择的,用于生成性能边界及合成控制器。

(4)性能边界的设计和绘制。根据指标要求设计相应的边界,在QFT 工具箱的辅助下,很容易自动生成对应的边界,并生成复合边界。

(5)整形设计。在Nichols 图上通过加入零极点和增益调整标称对象的开环频率响应曲线,满足复合边界的要求,从而得到控制器G 。

(6)前置滤波器的设计。为了使闭环响应曲线满足期望的闭环输入输出特性,还需设计前置滤波器。

(7)设计结果验证及分析。设计出来的控制器和前置滤波器是否满足整个系统的要求,还要进行时域和频域的仿真验证。若全部满足,则设计结束,否则,要修改控制器或重新设计。 设计n n ?的MIMO 系统的QFT 控制器的整个流程如图4.6所示。

图4.6 MIMO系统的QFT控制器设计流程图

本章小结

本章介绍了在MIMO系统情况下的QFT控制系统设计问题,重点讨论了怎样将MIMO系统等效成一组MISO子系统,然后分别介绍了QFT设计控制器的其它几个关键步骤,如对象模板的生成、性能边界的设计及控制器的整定等,最后总结出MIMO系统QFT控制器设计的流程图。

直升机全包线控制器设计

5.1 引言

直升机是个非常复杂的多输入多输出系统,具体表现为非线性、时变、高度耦合、高阶、不稳定、模型不确定性等。这些特点必然给控制系统的设计带来巨大的困难。通常,控制器的设计是基于线性化模型,也就是说首先应该对直升机的非线性模型在配平飞行状态下进行线性化处理。线性化模型的具体形式取决于很多因素,如飞行高度、速度、直升机重量等。在这些影响因素中,飞行高度(决定空气密度)和速度最为显著。并且,在各个配平状态下的线性模型差异性非常大。因此,这对设计一个覆盖整个飞行包线的控制器带来相当大的难度。

在上一章中,介绍了一种强鲁棒控制方法—定量反馈理论,该方法综合考虑了对象的不确定范围和系统的性能指标,并且能实现具有大范围不确定性系统的稳定鲁棒性和性能鲁棒性要求等,因此,本章将利用QFT控制方法设计UH-60直升机在0节、20节、40节、60节、100节及140节下的全包线控制器。同时,还引入美军ADS-33E标准中关于飞控设计要求的内容,进而以此为标准评价控制器的设计效果。

5.2 直升机飞行品质规范

直升机飞行品质是指直升机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对驾驶员的适应性,或者说直升机按照驾驶员的要求而完成任务的适宜程度。从该定义可知,飞行品质包括两个方面:

(1)直升机在实施飞行科目过程中的飞行质量,它与直升机的操作特性有关。例如,受到扰动后衰减的快慢,定点悬停时漂浮的偏差范围等。

(2)驾驶员负荷的大小,包括精神集中(或紧张等)的程度,操作动作的量值和频繁程度,其他使驾驶员疲劳的因素。例如,对阵风扰动的响应、振动和噪声等。直升机的固有特点使其飞行品质较差,而使用任务却要求它具有良好的飞行品质,良好的飞行品质,不仅是高质量完成任务的基本保障,而且对飞行安全也有重要作业,飞行品质不好,会增大驾驶员发生错误操作的可能性。目前,国内外一般把飞行品质分为三个等级。等级1品质适合于顺利完成使用任务。等级2品质适合于完成任务,但是驾驶员的负荷较大;任务效果降低(有其中之一或二者兼有)。等级3品质适合于满足安全地操作直升机,但驾驶员的负荷过重;任务效果不好(有其中之一或二者兼有)。

5.2.1 ADS-33E 标准概述

目前,国际上有多个直升机飞行品质规范,其中内容最新并且相对较为完善的是美国陆军的航空设计标准“ADS-33E 军用旋翼飞行器驾驶品质要求”。

ADS-33E标准有四章组成,其中第三章是整个标准内容的核心,其中,3.2节规定了响应类型RT(Response-Type),3.3节和3.4节分别规定了悬停/低速前飞和前飞时的指标要求。在此主要地介绍ADS-33E标准中关于飞控设计要求的内容,其他部分不做讨论。

5.2.2 直升机的操作品质要求

直升机有悬停(地速小于15节)、低速前飞(地速大于15节小于45节)和前飞(地速大于45节)三种飞行模态。在ADS-33E标准中,相应地给出了对应的基本性能指标。在进行普通的飞行科目飞行时,悬停/低速前飞和前飞的基本指标要求差异不大,图5.1为在悬停/低速飞行条件下ADS-33E对俯仰、滚转及偏航通道的带宽与时间滞后的指标要求,同时,还对俯仰、滚转通道的阻尼比、自然频率做出了具体规定。本文将对这三种飞行模态采用相同的指标要求。具体如下:

(1)对带宽的要求指标。对等级1,俯仰轴,滚转轴和偏航轴的带宽(或干扰抑制)要求一般

都大于2rad/s,这项要求实际上限制了最小截止频率。

(2) 典型的闭环极点应当使系统具有阻尼比不小于0.35(对等级1)。 (3) 轴内耦合指标要求飞机响应是解耦的,为了达到等级1的品质要求,由轴外响应峰值与

所要的响应之比在输入开始后至少4秒内不超过±0.25。 (4) 在一个阶跃输入的总距输入之后至少5秒内,垂向速度应当具有如下的合格的一阶响应

形式:

1

heq c heq h

Ke T s τ

δ?

-=+ 其中,对于等级1,5,0.2heq heq T τ==。

图5.1 基本性能指标

5.3 QFT 控制器设计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一个四输入四输出的8阶UH-60直升机系统,将采用QFT 方法设计UH-60的内回路控制器,整个控制结构框图如图5.2所示。

c

w c

φc

θc

r w

φθ

r

图5.2 QFT 控制系统结构

要设计全包线控制器,必须知道被控对象的不确定数学模型的范围,本文中的被控对象即UH-60直升机的不确定性数学模型是已知的,分别是0节、20节、40节、60节、100节及140节条件下的模型。在此基础上,分别设计上图中各个回路的控制器,使设计完成的控制器适用于全包线范围内的所有模型,并达到一定的性能要求。性能指标要求参考ADS-33E 标准中有关飞控设计规范的内容,这在上一节中已做了说明。下面给出这些性能指标的具体传递函数型式或常值型式。 1. 稳定性鲁棒性能

()

()()

[]1.2,0,1G jw G jw P jw ω≤?∈∞+

它保证闭环系统最小幅值裕度为1.8dB ,最小相位裕度为45?

2. 跟踪性能

跟踪性能指标保证了闭环系统阶跃响应曲线在上下跟踪边界之内,即满足了相应的超调量、调整时间等要求。这里的上下界(()L T s 、()U T s )是由时域指标转化而来,因为,时域和频域响应有对应的关系。各通道的跟踪性能指标要求见表1。

表1 各通道的跟踪性能指标

3. 抗干扰性指标

由于MIMO 系统等效为一组MISO 子系统后,每个子系统本质来说可以看成是SISO 系统,只不过多了一个“干扰”输入,所以必须设计抗“干扰”指标来抑制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因为“干扰”源属于输入端干扰,在本文中只设计输入端的抗干扰指标。44?的MIMO 系统等效为16个MISO 子系统,在这16个子系统中,每4个子系统都有相同的控制器和被控对象,将它们放在一列。然后,对每一列(4个子系统)设计一个抗干扰指标,见表2。

表2 抗干扰指标 选取一组频率点[0.3,0.5,1.0,3.0,5.0,10,20,40,80]ω=rad/s ,在每一频率点处,对每一列回路中的不确定性模型进行计算并绘制出对象模版,然后在此基础上绘制出相应的鲁棒稳定性边界、跟踪边界、抗干扰边界所形成的复合性能边界,图5.3为第一列回路的复合边界。当其中一列的回路设计好控制器后,其他回路也重复以上的步骤。图5.4-5.6给出了第一列

(4个子系统)的对象模版及控制器的图形化设计曲线。

图5.3 复合边界

图5.4 对象模版

图5.5 整形后的开环频率特性曲线

图5.6 加入前置滤波器的闭环频率响应曲线

由图5.5和图5.6可知,控制器和前置滤波器的设计满足性能指标要求。下面还要分析新系统的闭环频率响应是否满足所有的设计要求,包括稳定裕度分析、抗干扰边界分析和跟踪边界分析,如果全部满足,则说明设计的控制器是合理的,否则,进行必要的修改或重新设计。由下图5.7-5.9容易看出,这些曲线都在对应的极限范围的下方或里面,所以,控制器的设计是合理的。

至此,第一列回路(4个子系统)的控制器和前置滤波器设计完毕,其它几列回路重复上面的步骤即可得到相应的控制器和前置滤波器。最终,可以得到所有控制器和前置滤波器的传递函数,见表3。

表3 各通道的控制器和前置滤波器传递函数

5.4 仿真与分析

5.4.1 鲁棒性检验

使垂向速率指令、滚转角指令、俯仰角指令和偏航速率指令同时为阶跃输入,分别观察在0节、20节、40节、60节、100节及140节数学模型下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仿真结果如图5.9-5.12。其中,图中的红色虚线为上下界跟踪性能指标所对应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蓝色曲线代表被控对象为不同模型时的闭环单位阶跃响应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四通道有良好的解耦性和信号跟踪能力。从而也验证了即使在对象的数学模型存在较大的差异时,采用QFT 方法设计的控制器也能保证整个控制系统的鲁棒性。

5.4.2 时域指标检验

ADS-33E标准规定在姿态(俯仰、滚转)指令为单位阶跃输入时,应在6秒内产生成比例的俯仰(滚转)姿态变化,在阶跃输入6至12秒之间,姿态应该基本保持不变。图5.10和图5.11为UH60直升机的姿态指令响应曲线图,由图可以看出,借助控制系统,它们的时域特性符合规范指标的要求,飞行品质得到较大的改善。

根据标准,垂向通道在施加总距阶跃输入后至少5秒内,垂向速度响应该具有一定的一阶外形。从图5.9可以看出,满足ADS-33E的有关时域指标要求。

偏航

图5.11 飞行包线上6个对象的俯仰通道的闭环阶跃响应

本章小结

本章首先简要介绍了ADS-33E标准规范,它是设计性能边界的基础。然后,利用纯数学的变

的MIMO系统等效成16个MISO子系统,随后对具有相同的被控化把UH60直升机这个44

对象和控制器的每一列回路(共4个子系统)设计鲁棒稳定性边界、跟踪边界和抗干扰边界,并在Nichols图上生成相应的性能边界曲线,通过加入零极点和增益调整开环频率响应曲线到合适的位置,最终得到每一列回路的控制器,进而可求出前置滤波器。最后,还要对设计出来的控制器进行鲁棒性检验和时域指标检验。

飞行器控制系统设计

课程设计任务书 学生姓名: 李攀 专业班级: 自动化0804 指导教师: 谭思云 工作单位: 自动化学院 题 目: 飞行器控制系统设计 初始条件: 飞行器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 2.361(4000)(+= s s K s G 控制系统性能指标为调节时间s 008.0≤,单位斜坡输入的稳态误差000443.0≤,相角裕度大于85度。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包括课程设计工作量及其技术要求,以及说明书撰写等具体要求) (1) 设计一个控制器,使系统满足上述性能指标; (2) 画出系统在校正前后的奈奎斯特曲线和波特图; (3) 用Matlab 画出上述每种情况的阶跃响应曲线,并根据曲线分析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 (4) 对上述任务写出完整的课程设计说明书,说明书中必须写清楚分析计算的过程,给出响应曲线,并包含Matlab 源程序或Simulink 仿真模型,说明书的格式按照教务处标准书写。 时间安排: (1) 课程设计任务书的布置,讲解 (一天) (2) 根据任务书的要求进行设计构思。(一天) (3) 熟悉MATLAB 中的相关工具(一天) (4) 系统设计与仿真分析。(四天) (5) 撰写说明书。 (两天) (6) 课程设计答辩(一天)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摘要 根据被控对象及给定的技术指标要求,设计自动控制系统,既要保证所设计的系统有良好的性能,满足给定技术指标的要求,还有考虑方案的可靠性和经济性。本说明书介绍了在给定的技术指标下,对飞行器控制系统的设计。为了达到给定要求,主要采用了串联之后—超前校正。 在对系统进行校正的时候,采用了基于波特图的串联之后—超前校正,对系统校正前后的性能作了分析和比较,并用MATLAB进行了绘图和仿真。对已校正系统的高频特性有要求时,采用频域法校正较其他方法更为方便。 关键词:飞行器控制系统校正 MATLAB

飞行控制系统

飞行控制系统 为了使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较低的功耗、较强的灵活性和更高的集成度,提出了一种以SmartFusion为核心的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解决方案。为满足飞控系统实时性和稳定性的要求,系统采用了μC/OS-Ⅱ实时操作系统。与传统的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相比,在具有很强的数据处理能力的同时拥有较小的体积和较低的功耗。多次飞行证明,各个模块设计合理,整个系统运行稳定,可以用作下一代无人机高性能应用平台。 关键词: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SmartFusion芯片;μC/OS-Ⅱ 0 引言 飞行控制系统是无人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飞行控制算法的运行平台,它的性能好坏直接关系着无人机能否安全可靠的飞行。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正向着多功能、高精度、小型化、可复用的方向发展。高精度要求无人机控制系统的精度高,稳定性好,能够适应复杂的外界环境,因此控制算法比较复杂,计算速度快,精度高;小型化则对控制系统的重量和体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控制系统的性能越高越好,体积越小越好。此外,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还要具有实时、可靠、低成本和低功耗的特点。基于以上考虑,本文从实际工程应用出发,设计了一种基于SmartFusion的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 1 飞控系统总体设计

飞行控制系统在无人机上的功能主要有两个:一是飞行控制,即无人机在空中保持飞机姿态与航迹的稳定,以及按地面无线电遥控指令或者预先设定好的高度、航线、航向、姿态角等改变飞机姿态与航迹,保证飞机的稳定飞行,这就是通常所谓的自动驾驶;二是飞行管理,即完成飞行状态参数采集、导航计算、遥测数据传送、故障诊断处理、应急情况处理、任务设备的控制与管理等工作。 飞行控制系统主要完成3个功能任务,其层次构成为三层:最底层的任务是提高无人机运动和突风减缓的固有阻尼——三个轴方向的阻尼器功能;第2层的任务是稳定无人机的姿态角——基本驾驶仪的功能(主要进行角运动控制);第3层的任务是控制飞行高度、航迹和飞行速度,实现较高级自动驾驶功能。飞行控制系统原理框图见图1。 由上述分析易知,飞行控制系统主要由飞行控制器、传感器(或敏感元件)、舵机3部分组成。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的基本架构如图2所示。

2015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历年真题,心得分享,考研大纲,考研笔记,复试真题

北航考研详解与指导 一.飞行器设计 对于本校的学生来说,每年复试的内容可能会不太一样,所以具体的准备还是以到时学校通知为主,这里主要介绍去年的复试,仅供参考。2012年飞行器设计专业复试分为笔试和面试,笔试又分为专业课和专业英语。专业课考的是航天器动力学基础,给了一本参考书是肖叶伦教授的《航天器建模**》之类的,具体名字不太记得了,北航本校本专业的学生可以直接用赵育善老师航天器飞行动力学课的教材,内容基本是一样的。把这本书好好的看一遍就可以了,一个星期绝对没有问题,因为考试考的也都是比较基础的东西,看懂概念,轨道六要素,欧拉角、奇点问题,摄动,航空航天器的分类,还有几个坐标系转换,基本都是概念,动力学方程以及复杂的公式都不会考,四元数的计算也不会考。有条件的同学想办法找一下赵育善老师那门课往年的期末考试题,可以作为参考。跨专业的、以前没接触过航天课程的同学,如果看不懂书可以去找一下你联系的导师,让他安排个学生给你稍微指点一下。专业英语的话考的是翻译,给了几段中文和英文,汉译英以及英译汉,每一段都不长,都是跟航天知识有一些关系的,准备的话上网搜索一些航天相关词汇背一背就好,当然也不用找特别专业的词汇,毕竟考试中的那些单词还都是平时读文献会比较常用到的。 面试的话也不用很紧张,基本都是先简单的介绍一下自己(只有中文,没有英文介绍),问问你跟的导师是谁,四六级考了多少分,如实回答就可以。北航的同学会很快,老师问什么你答什么就行了。外校的同学老师会再问一下你本科参加竞赛的情况,或者是毕业设计的内容,在本科期间参加的重要活动什么的。总之面试其实是个很简单的事,完全不必担心,放松心态正常交流就行了。 最后提一下,其实复试并没有那么难,大家能够通过初试,都是从成千上万同龄人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应付这么一个小考试完全没有问题。而且我留意了一下,复试名单是按照初试成绩的名次排列的,经过复试之后,前面二三十个人的名次是完全没有变化的,复试的目的只是为了从后几名中筛选一下,所以初试成绩比较高的同学只要稍加准备正常发挥就行了,不用担心的太多。 二.航天导航制导与控制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去年复试的情况,去年是王新龙老师管招生,复试有专业英语翻译和专业笔试,笔试上的内容都是本科传感器那门课的课件里的,去年进入复试的录取率大概在百分之八十多,录取了20人,其中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比例是1:1,今年未知,估计是王可东、宋佳、杨博等老师,估计只有面试,没有笔试,面试需要有一个5分钟的英文自我介绍,之后对于本校的来说,一般不会问专业性问题,都是聊聊本科时候的表现,问问你研究生打算之类的,一般都是你的导师主要问,其他老师偶尔插一句,对于外校的来说,也是先英文自我介绍,然后如果导师定下来的话,也是导师主要问问题,可能会问一些专业性的问题,但大部分都是很开放的,比如王新龙老师会问惯性导航平台和捷联的区别联系,材料力学和理论力学哪个更基础,也会有老师问一些其他无关的问题,比如为什么要来GNC等等。王新龙老师建议大家准备复试的时候重点花在对英语自我介绍的完善以及导航制导控制转业的理解上。 2015年考研复试在即,面对又一轮的考研挑战,同学们不仅要面对像初试时所要准备的专业

飞行控制系统设计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一、对最简单的角位移系统的评价 1、某低速飞机本身具有较好的短周期阻尼,采用这种简单的控制规律是可行的。它的传递函数为: open p3_6 系统根轨迹为: nem1=-12.5; den1=[1 12.5]; sys1=tf(nem1,den1); nem2=[-1 -3.1]; den2=[1 2.8 3.24 0]; sys2=tf(nem2,den2); sys=series(sys1,sys2); rlocus(sys) 随着k的增大,该系统的一对闭环复极点的震荡阻尼逐渐减小。但由于飞机本身的阻尼较大,所以当k增大致1.34时,系统的震荡阻尼比仍有0.6。k增大到6.2时系统才开始不稳定。 2、现代高速飞机的短周期运动自然阻尼不足,若仍采用上述单回路控制系统则不能胜任自动控制飞机的要求。 open p3_10 系统根轨迹为: nem1=-10; den1=[1 10]; sys1=tf(nem1,den1);

nem2=[-4.3 -4.3*0.33]; den2=[1 0.61 3.3 0]; sys2=tf(nem2,den2); sys=series(sys1,sys2); rlocus(sys) 随着k增大,系统阻尼迅速下降。当k=1.06时,处于临界稳定。所以无法选择合适的k值以满足系统动静态性能。为了使系统在选取较大的k值基础上仍有良好的动态阻尼,引入俯仰角速度反馈。 二、具有俯仰角速率反馈的角位移自动驾驶仪参数设计open p3_16 1、系统内回路根轨迹为: nem1=-10; den1=[1 10]; sys1=tf(nem1,den1); nem2=[-4.3 -4.3*0.33]; den2=[1 0.61 3.3]; sys2=tf(nem2,den2); sys=series(sys1,sys2); rlocus(sys) 按物理概念似乎速率陀螺的作用越强,阻尼效果越显著。但根轨迹分析告诉我们,只有在一定范围内这种概念才是正确的,否则会得到相反的效果。这种现象是由舵回路的惯性造成的。舵回路具有不同时间常数时的内回路根轨迹图: Tδ=0 sys1=-1; nem2=[-4.3 -4.3*0.33]; den2=[1 0.61 3.3]; sys2=tf(nem2,den2); sys=series(sys1,sys2); rlocus(sys) Tδ=0.1

飞行程序设计步骤

飞行程序设计步骤及作图规范 飞行程序设计步骤 第一节扇区划分 1.1以本场归航台为圆心,25NM(46KM)为半径画出主扇区,位于主扇区的边界之外5NM(9KM)为缓冲区。主扇区和缓冲区的MOC相同,平原为300米,山区600米。 1.2扇区划分 2. MSA采用50米向上取整。 第二节确定OCH f 2.1假定FAF的位置,距离跑道入口距离为,定位方式。 2.2假定IF的位置,定位方式,中间航段长度为。 2.3分别作出最后和中间段的保护区,初算OCH中。 OCH中= Max{H OBi+MOC},H OBi:中间段保护区障碍物高度 2.4确定H FAF(H FAF=OCH中),计算最后段的下降梯度,以最佳梯度5.2%调整FAF、IF的位置。 2.5根据调整的结果,重新计算OCH f。 OCH f= 。

[注] OCH f是制定机场运行标准的因素之一,也属于飞行程序设计工作的一方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参阅《民航局第98号令》。 第三节初步设计离场、进场、进近方法及等待点的位置和等待方法。 (1)进场、离场航迹无冲突,航迹具有侧向间隔,或垂直间隔(低进高出);(2)仪表进场程序根据机场周围航线布局、导航布局以及进场方向,选择合适的进近方式,优先顺序为:直线进近,推测航迹,沿DME弧进近,反向程序,直角航线; (3)注意进场航线设置与几种进近方式的衔接; (4)机场可以根据进场方向设置几个等待航线,等待位置尽可能与IAF点位置一致,但不强求; (5)合理规划导航台布局,最大限度地利用导航台资源。 第四节仪表离场程序设计 首先根据机场周边航线分布,确定各个方向的离场方式(直线/转弯); 4.1直线离场: 4.1.1航迹引导台; 4.1.2有无推测航迹,长度KM; 4.1.3确定保护区; 4.1.4对保护区内障碍物进行评估 4.2转弯离场

仿生扑翼飞行器设计与制作

仿生扑翼飞行器设计与制作 摘要:随着仿生学的发展和材料动力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能更好的模仿生物的运动,向大自然学习,服务人类。像鸟一样的飞行是人类几千年的梦想,近几年科研人员在扑翼飞行器的研究和制造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世界上已经出现了许多扑翼飞行器,但其仿生程度任然较低。通过学习和研究我们选用了对称的五杆机构来实现飞行器的机翼的动作,并按照飞行原理设计了飞行器的升力机构和推力机构,最后做出了实物,进行了飞行试验。 关键词:仿生;扑翼飞行器;五杆机构;空气动力学;飞行试验 Designing and producting of the flapping wing flight vehicle in bionics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bionics and material power technology advances, mankind can better imitate biological movement, learning to nature and servicing human. Flying Like a bird is the dream of human for several thousand years, In recent years researchers Made great progress in the flapping wing flight vehicle research and manufacturing. There are already some kind of the flapping wing flight vehicles in the word recently, but the bionic degree lower still. With the studying and researching we choose the symmetrical five-bar mechanism to realize the action of the wing of the aircraft,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fly. I design the lift institutions and thrust institutions. Finally I made the craft, and test it. KEY WORDS:Bionic; The flapping wing flight vehicle; Five-bar mechanism; Aerodynamics; Flight test

超小型仿生扑翼飞行器扑翼结构有限元分析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2) 0 引言 (4) 1 国内外仿生扑翼飞行器研究的发展综述 (6) 1.1 国外研究的现状 (6) 1.2 国内研究的现状 (10)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1) 2 超小型仿生扑翼飞行器扑翼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11) 2.1 有限元分析的概述 (11) 2.1.1 有限元分析的原理 (11) 2.1.2弹性力学基础 (14) 2.2 ANSYS软件的介绍 (21) 2.2.1 前处理模块PREP7 (22) 2.2.2 求解模块SOLUTION (23) 2.2.3 后处理模块POST1和POST26 (24) 2.3 扑翼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4) 2.3.1 超小型仿生扑翼飞行器扑翼几何物理模型的建立 (25) 2.3.2 单元类型的选择 (28) 2.3.3 单元特性的定义 (30) 2.3.4 有限元网格划分 (31)

2.4 本章小结 (32) 3 超小型仿生扑翼飞行器扑翼的静态力学特性讨论 (33) 3.1 超小型仿生扑翼飞行器扑翼的结构线性静力学分析 (33) 3.2 超小型仿生扑翼飞行器扑翼的结构非线性静力学分析 (37) 3.3 初探材料特性对仿生扑翼刚度等性能的影响 (40) 3.4 本章小结 (45) 4 结论 (45) 参考文献 (47) 译文 (50) 原文说明 (60)

摘要 超小型仿生扑翼飞行器是一种模仿鸟类或昆虫飞行的新概念飞行器,在应用技术上超出了传统的飞机设计和气动力的研究范畴,同时开创了微机电系统技术(MEMS)在航空领域的应用。设计和制造具有良好动力学特性的高效仿生扑翼,是超小型仿生扑翼飞行器研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同时也是目前非常富有挑战性的研究难题。 本文利用有限元的基础理论,对仿照蜻蜓翅翼,设计的仿生扑翼进行结构静力学等内容的分析,研究了超小型仿生扑翼飞行器扑翼的结构特性等。文中的建模、分析方法及所得结论,为超小型仿生扑翼飞行器扑翼的设计、制作和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本文基于蜻蜓真实的翅翼样本,利用ANSYS10.0软件,分别建立了仿生扑翼1和仿生扑翼2的几何结构模型,并通过选择适当的单元类型及设定特性参数,完成三维仿生扑翼1和仿生扑翼2的有限元模型。在此基础上,对超小型仿生扑翼飞行器扑翼进行静态特性分析,分别对仿生扑翼1和仿生扑翼2进行线性和非线性力学分析,比较两种情况下结构的变形及应力等静态性能,并初步探讨了改变材料特性对仿生扑翼刚度变形的影响,总结出仿生扑翼的几何外形和结构布局以及材料都会对扑翼的刚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超小型飞行器,仿生扑翼,有限元分析

飞行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任务书 学生姓名:________ 专业班级: 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 工作单位: ____________ 题目:飞行器控制系统设计 初始条件: 飞行器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s) -^500^ s(s 361.2) 控制系统性能指标为调节时间0.01s,单位斜坡输入的稳态误差 0.000521,相角裕度大于84度。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包括课程设计工作量及其技术要求,以及说明书撰写等具体要求) (1)设计一个控制器,使系统满足上述性能指标; (2)画出系统在校正前后的奈奎斯特曲线和波特图; (3)用Matlab画出上述每种情况的阶跃响应曲线,并根据曲线分析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 (4)对上述任务写出完整的课程设计说明书,说明书中必须写清楚分析 计算的过程,给出响应曲线,并包含Matlab源程序或Simulink仿 真模型,说明书的格式按照教务处标准书写 时间安排:

指导教师签名: 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 目录 1串联滞后—超前校正的原理............ 错误! 未定义书签。 2 飞行器控制系统的设计过程.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2.1 飞行器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 错误! 未定义书签。 2.2 系统校正前的稳定情况................. 错误! 未定义书签。 2.2.1 校正前系统的波特图............. 错误! 未定义书签。 2.2.2 校正前系统的奈奎斯特曲线 (2) 2.2.3 校正前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错误! 未定义书签。 2.3 飞行器控制系统的串联滞后—超前校正 (4) 2.3.1 确定校正网络的相关参数 (4) 2.3.2 验证已校正系统的性能指标 (6) 2.4 系统校正前后的性能比较 (8) 2.4.1 校正前后的波特图 (8) 2.4.2 校正前后的奈奎斯特曲线 (9) 2.4.3 校正前后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11) 3 设计总结与心得体会 (12) 参考文献 (13)

扑翼式飞行器的发展与展望

扑翼式飞行器的发展与展望 从古至今,人们从没有放弃过对翱翔梦的追求。不仅在许多的古书名著中都有长着翅膀的角色形象,人们也一直在用实际行动尝试着各种飞行的可能。昆虫和鸟类的超强飞行能力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早在中国的汉代时期、欧洲的中世纪就有人模拟鸟类进行飞行活动的记载。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飞行器在军事上和民用上的广泛应用前景,扑翼式飞行器已经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 1扑翼式飞行器的发展史 1.1 扑翼式飞行器的早期发展 历史上记载了许多人们对飞行的各种尝试方法,《墨子?鲁问》中记载,鲁班制造的木鸟可以飞行三天;古代中国甚至有人将大鸟的羽毛贴在身上试图飞起来,但最终都失败了。人们逐渐认识到想要飞行必须加上合适的机械装置。 15世纪70年代,著名发明家莱昂纳多?达芬奇设计出一种由飞行员自己提供动力的飞行器,并称之为“扑翼飞机”。“扑翼飞机”模仿鸟儿、蝙蝠和恐龙时代的翼龙,具有多个翅膀。达芬奇认为扑翼机具备推力和提升力。之后人们仿照它进行了很多尝试,有的可以上下蹦跳几下,有的摔成碎片,结果都失败了。 1874年,法国生物学家马雷用连续拍摄的方式初步掌握了鸟类复杂的飞行扑翼动作,以当时的技术水平,这种高难度的动作是无法实现的,与此同时热气球的出现,就使早起人们对制造飞行器尝试告一段落,研究开始转向了其他领域。 1.2扑翼式飞行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随着仿生技术、空气动力学和微加工技术的日益发展,加之军事和民用的广泛应用前景,扑翼式飞行器再次成为了国内外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1997年,DAPRA投入3500万美元,开始了为期四年的MAV的研究计划。加州理工学院、多伦多大学、佐治亚技术研究所、佛罗里达大学、Vanderbilt大学等单位研制了不同结构的扑翼MAV,翼展一般在15cm左右,多采用电池提供能源,飞行时间约在几分钟到十几分钟。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制的“机器苍蝇”扑翼MAV 总重约为43mg,直径为5mm~10mm,采用太阳能电池和压电驱动。 西北工业大学研制的扑翼MAV采用聚合物锂电池和微型电机驱动,可实现扑翼15Hz~20Hz左右的频率上下拍动,翼展超过15cm。 2扑翼式飞行器的优势及可行性 按照飞行原理的不同划分,MAV可分为固定翼、旋翼和扑翼三种。同其他形式的微型飞行器相比,扑翼式飞行器可以通过自身机翼扇动产生的上下大气压差来飞行。它具有尺寸小、噪音弱、灵活性强、隐蔽性好的特点。 通过分析昆虫各个部分的结构,选用合理的驱动装置,并由电池或其他化学物质提供能源,仿照昆虫结构,同时辅以MEMS设备和装配技术,便可以加工制造出扑翼式微型飞行器。 3关键技术 3.1 空气动力学问题 微型飞行器不同于普通飞机,它的雷诺数大约在104左右,空气的粘性阻力相对比较大,并且扑翼式飞行器是以模仿鸟和昆虫类扑翅运动为基础,但是昆虫和鸟类的翅膀是平面薄体结构,而非机翼的流线型。我们应充分研究这种非传统

飞行器控制系统设计

学号: 课程设计 题目飞行器控制系统设计 学院自动化学院 专业自动化 班级自动化1002班 姓名 指导教师肖纯 2012 年12 月19 日

课程设计任务书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自动化1003班 指导教师: 肖 纯 工作单位: 自动化学院 题 目: 飞行器控制系统设计 初始条件:飞行器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 2.361(4500)(+= s s K s G 要求设计控制系统性能指标为调节时间ts 008.0≤秒,单位斜坡输入的稳态误差000443.0≤,相角裕度大于75度。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包括课程设计工作量及其技术要求,以及说明书撰写 等具体要求) (1) 设计一个控制器,使系统满足上述性能指标; (2) 画出系统在校正前后的奈奎斯特曲线和波特图; (3) 用Matlab 画出上述每种情况的阶跃响应曲线,并根据曲线分析系统 的动态性能指标; (4) 对上述任务写出完整的课程设计说明书,说明书中必须写清楚分析 计算的过程,给出响应曲线,并包含Matlab 源程序或Simulink 仿真模型,说明书的格式按照教务处标准书写。 时间安排: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随着经济的发展,自动控制技术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动控制就是在没有人的参与下,系统的控制器自动的按照人预订的要求控制设备或过程,使之具有一定的状态和性能。在实际中常常要求在达到制定性能指标的同时能更加节约成本、能具有更加优良的效果。本次飞行器设计中,采用频域校正的方法使系统达到指定的性能指标,同时采用matlab仿真软件更加直观的进行仿真分析和验证。 在此设计中主要采用超前校正的方法来对系统进行性能的改进,通过分析、设计、仿真、写实验报告书的过程,进一步加深了对自动控制原理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同时通过仿真系统的奈奎斯特图、bode图、单位阶跃响应曲线,进一步理解了系统的性能指标的含义,同时也加深了对matlab仿真的掌握,培养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北航最新-飞行器设计-课程设计报告

飞机带孔蒙皮局部应力优化报告 专业:飞行器设计 学号:39051623 姓名:黄星 指导老师:张铮 2012年9月25日

一、设计课程题目 飞机带孔蒙皮局部应力优化设计 二、研究对象 飞机带孔蒙皮 三、设计目的 综合运用有关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际经验,独立地解决专业范围内比较简单的具有典型性的设计任务,为毕业设计以及毕业后在专业工作解决更全面而复杂的技术问题打好基础。 四、研究内容 1、矩形板和孔的位置与形状: 设计说明:在一定载荷P下,构件宽度、孔径和空边应力集中系数的关系: 在载荷、板宽和孔径都不变的条件下,沿板构件的纵轴线再打一个孔,孔的位置和孔径大小对原孔孔边应力集中系数的影响;进一步,可以再打第二个孔、第三个孔…再进一步,孔可以不打在纵轴线上,如何设计孔的位置和孔径大小?

2、梯形板形状: 设计说明:当载荷不变,板构件形状改变时(如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所示),一个孔及多个孔在考虑上述应力集中条件下的设计,其中,板构件的宽端尺寸不变时,窄端尺寸与应力集中系数的关系?

3、双向载荷长圆孔: 设计说明:如板构件受到双向拉力,纵向载荷是横向载荷的2倍(这是机舱段机壳常规的受载情况),原圆孔改为长圆孔(即原圆孔沿横向直径隔开,加入一等宽矩形段,如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所示,这是机窗的基本形式),如何设计孔径和矩形边长,实现长圆孔周边等周向(切向)应力(或基本等切向应力)? 五、实验环境 ANSYS13有限元分析软件,模拟真实条件的应力状态。 软件所设的各种参数:单元类型:QUAD8NODE183 单元设置:PLANE STRSW/THK 设定杨氏模量:E=2*105μ=0.3 板及孔的长度单位为mm应力单位为MPa

飞行程序设计大纲

《飞行程序设计》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飞行程序设计》课程代码:0800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飞行程序设计》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交通运输专业独立本科段的一门专业课,是本专业学生学习和掌握空域规划和设计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课程。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上掌握以NDB、VOR、ILS等设备作为航迹引导设备时,离场程序、进场程序、进近程序、复飞程序和等待程序,以及航路的设计原理和方法。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目视与仪表飞行程序设计的有关知识,使之能独立完成有关机场的飞行程序设计和优化调整。 二、课程设置目的与基本要求 了解飞行程序的总体结构、设计方法;了解飞行程序的分类原则;掌握飞行程序设计的基本准则;能够独立完成有关机场的飞行程序设计和优化调整。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如下: 1.了解飞行程序的基本结构和基本概念。 2.了解终端区内定位点的定位方法、定位容差和定位的有关限制。 3.了解离场程序的基本概念,掌握直线离场、指定高度转弯离场、指定点转弯离场和全向离场的航迹设计准则、保护区的确定方法、超障余度和最小净爬升梯度的计算方法,以及相应的调整方法; 4.掌握航路设计的国际民航组织标准和我国的标准; 5.掌握进近程序各个航段的航迹设置准则; 6.掌握各种情况下,进近程序各个航段保护区的确定原则; 7.掌握进近程序各个航段超障余度和超障高度的计算方法; 8.掌握进近各个航段下降梯度的规定,以及梯度超过标准时的调整方法。 9.掌握基线转弯程序的基本概念,出航时间的确定方法,保护区的确定原则,超障余度和超障高度的计算方法; 10.掌握直角航线的基本概念,出航时间的确定方法,保护区的确定原则,超障余度和超障高度的计算方法; 11.掌握ILS进近的基本概念,精密航段障碍物评价方法,以及超障高度的计算方法;12.了解等待程序的基本概念,掌握保护区的确定方法,以及超障余度和超障高度的计算方法; 13.了解区域导航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 三、与本专业有关课程的联系 学习本课程必须具备有领航学、航空气象学、飞机电子系统和飞行组织与实施的基础。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序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引进近程序的概念和设计方法;定位点及定位容差的确定;最低扇区高度的概念、扇区划分的原则。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飞行程序的组成及设计的基本步骤(重点) 识记:飞行程序的组成结构

QFT飞行控制系统设计

QFT 飞行控制系统设计 4.1 引言 在飞控系统中,被控对象(如直升机等)往往是非常复杂的多输入多输出系统,具体表现为非线性、时变、高度耦合、高阶、不稳定、模型不确定性等。因此,这对设计一个覆盖整个飞行包线的控制器带来相当大的难度。目前,国内外设计全包线控制器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增益调度(gain scheduling )、非线性动态逆(Non-Linear Dynamic Inversion )、定量反馈理论(QFT )、自适应控制(AC )等。其中,国内外大多数采用增益调度方法。 本章将介绍一种工程上较为容易实现的强鲁棒控制理论—定量反馈理论(QFT )。重点介绍了MIMO 系统设计QFT 控制器的原理和一般步骤。 4.2 MIMO 系统的QFT 控制器设计概述 定量反馈理论(QFT )是以色列人Horowitz 教授提出的一种强鲁棒控制理论,它针对当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和存在干扰的情况下,如何利用反馈信息设计出满足一定要求的控制系统这一问题而提出的。QFT 的最初发展首先研究具有不确定性的线性时不变单输入单输出系统(LTI/SISO ),如图4.1所示。其中,P 为不确定控制对象,r 为指令输入,y 为系统输出,1d 和2d 分别表示输入干扰和输出干扰,G 和F 为要设计的控制器和前置滤波器。随着QFT 的理论研究的深入,进一步推广到多输入多输出、非最小相位/不稳定、时变及非线性等系统。LTI/SISO 系统是QFT 研究的基础,而其他的MIMO 系统等都可以通过数学变化转化为等效的LTI/SISO 系统,再进行设计。 y 图4.1 SISO 系统的QFT 控制框图 MIMO 系统QFT 研究的重点就是如何有效地将原控制系统转化成一组等效的MISO 系统,从而可以运用相对成熟的SISO 系统QFT 设计分析,这也是MIMO 系统QFT 设计相比较与SISO 系统设计的最大特点。图4.2给出了两输入两输出系统的等效过程。可以看出原系统是22?系统,等效后变成了4个结构类似的21?子系统。每个系统都有两个输入端,一个输出端。两个输入分别是指令输入和由各子系统之间耦合作用引起的输入,即“干扰”输入。 然后,就可以对每个子系统采用SISO 系统的QFT 设计方法设计对应的控制器。最后,将各子系统的设计结果综合起来就是原系统的设计结果。

哈工大《飞行器设计综合实验》高桦实验一

一、实验题目 卫星姿态控制物理仿真实验 二、实验目的 1、掌握飞行器姿态控制系统的光纤陀螺传感器和喷气执行机构、飞行器姿态模拟单轴气浮实验转台、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控制器的功能、性能及应用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掌握飞行器姿态控制物理仿真实验原理; 3、掌握控制算法和DSP软件开发技术及用C语言在飞行器姿态控制物理仿真专业技术中的应用编程及实验方法。 三、实验任务 1、以喷气装置作为执行机构,编写C语言,进行软件设计、编程和实验调试。 2、完成单轴陀螺定姿的转台闭环控制实验,进行姿态角机动20°的控制。 四、实验控制系统原理及框图 图1 飞行器姿态控制实验转台系统框图 单轴气浮实验转台控制系统原理主要是通过敏感器件(如陀螺,码盘等)测量转台姿态角及角速度等

信息,通过DSP 控制系统软件计算与理想(设定)状态的误差,并形成控制信息,操纵执行机构(如喷气装置,飞轮等),使转台回到设定位置。 五、控制算法及说明: 喷气控制单回路姿态控制动力学方程为: d j T T J +=θ ,()0 0θθ=t ,()00θθ =t 式中,0θ、0θ 为姿态角、姿态角速度的初值,且0 0θθ =。 喷气推力器取为理想继电特性,并以线性姿态角θ作为反馈信号,当不计姿态角给定量(0=r θ)时,有控制方程 0,0>-θj T ()=t T j 0,0<+θj T 式中,0j T 为()t T j 的幅值。 系统的方框图如图2所示。 图2 喷气推理器取为理想继电特性的单回路姿态稳定系统方框图 研究非线性控制系统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是相平面法,即在有姿态角θ和姿态角速度θ 构成的直角坐标平面(相平面)上,研究θ与θ 间的运动轨迹(相轨迹),进而可获得关于系统过渡过程时间、超调量、极限环等主要姿控指标。

基于仿生学的扑翼机设计与仿真

基于仿生学的扑翼机设计与仿真 苏扬、邵冠豪、史佳针、李根、李凯兴 (中国民航大学航空工程学院,天津,300300) 摘要:仿生扑翼飞行器是一种模仿昆虫或鸟类扑翼飞行的新型飞行器。由于具有重量轻、体积小、隐身性、可操作性好和成本低等特点,在国防和民用领域均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介绍了基于仿生学研制的某小型扑翼无人飞行器,并对其设计思想和制作工艺进行详细阐述与说明。 关键词: 仿生学扑翼机无人侦察制作工艺 0 前言 论文详细介绍了一款基于仿生学研制的小型扑翼无人飞行器。该扑翼飞行器可以作为无人侦察机使用,整机重20g,采用四翅扑翼机构,翼展为280mm,整机全长仅190mm。该机采用轻木为材料来制作机身,KT板来制作尾翼。不但价格低廉,加工方便,而且还能很大程度上保持较轻的重量和足够的强度。扑翼传动机构采用3D打印技术进行制作,材料为PLA塑料。整机外形尺寸是以家燕为仿生对象来进行设计的,整机的外形尺寸参数如表1所示。 表 1 扑翼无人飞行器试验机结构参数(单位mm) 名称机身长度机身宽度机身最高处翼展机翼弦长机翼厚度垂尾高度 参数190 40 35 280 85 0.015 55 1 扑翼飞行器的设计与建模 扑翼机构采用四翅机构是由于四翅机构可以利用Wei-Fogh效应而产生较高的升力[2],这会对之后添加工作负载产生很大的帮助。机身结构外形尺寸参数是根据尺度效应[3]来确定的,在最大限度地减重和模仿家燕的同时,还留有一定的可调裕度以适应不同重量的负载。尾翼结构采用应用较为成熟的常规式尾翼。控制方面采用电磁舵机+微型接收机来作为控制舵面的方式。整机三维建模如图1所示。

课程设计---飞行器控制系统设计

目录 1飞行器控制系统的设计过程 (1) 1.1飞行器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 (1) 1.2参数分析 (1) 2系统校正前的稳定情况 (3) 2.1校正前系统的伯特图 (3) 2.2校正前系统的奈奎斯特曲线 (3) 2.3校正前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5) 2.4校正前系统的相关参数 (5) 2.4.1 上升时间 (6) 2.4.2超调时间 (7) 2.4.3超调量 (7) 2.4.4 调节时间 (7) 3校正系统 (8) 3.1校正系统的选择及其分析 (8) 3.2验证已校正系统的性能指标 (10) 4系统校正前后的性能比较 (13) 4.1校正前后的波特图 (13) 4.2校正前后的奈奎斯特曲线 (14) 4.3校正前后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15) 5设计总结与心得 (17) 参考文献 (18)

飞行器控制系统设计 1飞行器控制系统的设计过程 1.1飞行器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 飞行器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 2.361(4500)(+= s s K s G 控制系统性能指标为调节时间s 01.0≤,单位斜坡输入的稳态误差000521.0≤,相角裕度大于85度。 1.2参数分析 由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可以求得: 令 2n ω= 4500k 所以开环传递函数: 2 ()(361.2) n G s s s ω= + 稳态误差为: ss 2 n n 1361.2e 0.000521lim ()s SG s ζ ωω→= =≤2= 可得832/n rad s ω=,0.217ζ=。 所以,取154k =。 开环传递函数 693000 ()(361.2) G s s s = + 稳态误差 0.005e δ=>

西工大飞行控制系统总复习

总复习 第一章 飞行动力学 一、概念: 1、体轴系纵轴ox 在飞机对称平面内;速度轴系纵轴a ox 不一定在飞机对称平面内;稳定轴系纵轴ox 在飞机对称平面内,与体轴系纵轴ox 相差一个配平迎角0α。 2、俯仰角θ的测量轴为地轴系横轴g oy ;滚转角φ(倾斜角)的测量轴为体轴系纵轴ox ;偏航角ψ的测量轴为地轴系铅锤轴g oz 。 3、迎角α:空速向量在飞机对称平面内投影与机体纵轴ox 夹角。 以的投影在ox 轴之下为正。 4、β(侧滑角):空速向量v 与飞机对称平面的夹角。以v 处于对称面右为正。 5、坐标系间的关系 机体轴系b S 与地轴系g S 之间的关系描述为飞机姿态角(ψφθ、、); 速度轴系a S 与机体轴系b S 之间的关系描述为气流角(βα、); 速度轴系a S 与地轴系g S 之间的关系描述为航迹角(χμγ、、)。 6、舵偏角符号 升降舵偏角e δ:平尾后缘下偏为正0>e δ,产生低头力矩。0a δ,产生左滚转力矩 0r δ,产生左偏航力矩0

四旋翼飞行器 设计报告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设计报告 摘要:本设计实现基于STM32开发板的十字形四旋翼飞行器,四旋翼由主控制板、陀螺仪、电机模块、超声波测距、电源和投弹打靶模块等六部分组成。其中,控制核心STM32负责飞行器姿态数据接收和飞行姿态控制;陀螺仪采用MPU6050模块,该模块经过卡尔曼滤波处理采集的数据,输出数据,用PID控制算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同时,解算出相应电机需要的的PWM增减量,及时调整电机转速,调整飞行姿态,使飞行器的飞行的更加稳定。电机模块通过电调控制无刷直流电机,超声波传感器进行测距,起飞后悬停在一定高度,打靶后降落。 关键词:四旋翼;PID控制;陀螺仪,姿态角,电机控制

2

目录 1系统方案 (1) 1.1控制系统选择方案 (1) 1.2飞行姿态控制方案论证 (1) 1.3角度测量模块的方案论证 (2) 1.4高度测量模块方案论证.............................................. 错误!未定义书签。2理论分析与计算 (2) 2.1控制模块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机翼电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飞行姿态控制单元 (3) 3电路与程序设计 (4) 3.1系统总体设计思路 (4) 3.2主要元器件清单.........................................................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系统框图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1系统硬件框图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2系统软件框图 ..................................................... 错误!未定义书签。4测试方案与测试结果.. (5) 5结论 (6) 3

1 飞行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1 飞行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本文设计的飞行控制系统在硬件方面主要分为控制器、传感器、电源、执行机构和遥控接收等模块, 1.2 传感器 1.2.1 陀螺仪 陀螺仪能够对检测指示器中的数据加以显示,是自动控制系统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应用的陀螺仪是MPU6050三轴形式的陀螺仪,具有16位的模拟、数字转换器,使输出模拟量实现向可输出数字量的转化。 1.2.2 加速度传感器 在多旋翼的飞行控制系统当中,加速传感器应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器件。这不仅是由于加速度传感器具有动态载体的特性校正功能,并且它能够针对加速度实施积分,继而得出载体速度以及位置之类的基本信息。我们所选取的ADI公司研发的ADXL345传感器,同时兼具SPI以及I2C的数字输出功能,其分辨率较高,同时体积也比较小。 1.2.3 GPS模块 当无人机在天空飞行的时候定位系统是十分重要的,需要对无人机所呈现的姿态加以实时的测量,可以说在无人机系统当中,GPS模块占据着一定的主导地位。我们选取了U-BLOX公司所研发和生产的CJMCU-6M当作GPS的接收机,该传感器具有接口较为方便,而且定位的速度也比较快,不用长时间等待的特征。其利用串口输出的形式RS-232数据传输,继而结合协议而解算无人机所处的坐标、高度和时间之类的信息。 1.3 电源 电源模块主要的功能是为飞控系统当中的其他模块供给电量,从而确保飞行顺利。电源模块当中主要包含一个电源接口,以及一个稳压器,稳压器所具备的功能是对电压加以转换,避免因为高电压而导致电路板和一些其他元器件的损坏。本文中选择系统稳压器的标准为5V 输入,主控板的供电输出是3.3V,而最大的输出电流是500mA。 1.4 执行机构驱动 多旋翼无人机的飞行系统想要达成自主悬停功能,这就需要飞行器必须要在飞行不稳的情况之下能够迅速地改变成为平稳的状态,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执行机构要在非常短的时间之内做出相应的反应,让无人机所呈现的速度能够高速地提升或降低。本文所设计的系统当中采用直流无刷电机当作执行机构,继而配合无刷电调来应用,这个电机具备周期较长,而且效率较高等特征。电机是一种十分关键的执行机构,是对飞行器的姿态加以控制的动力。而我们所选择的直流无刷电机是想让四旋翼形式的飞行器形成多种飞行的姿态,工作的主要原理为对空气动力学的利用,从而使旋翼形成多种转速,继而达到想要的效果,完成各种飞行姿态。直流无刷的电机所接收到的控制信号是PWM波所发出的。而结合DSP所发出的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