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体制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对策doc7

养老保险体制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对策doc7
养老保险体制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对策doc7

养老保险体制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对策doc7

我国养老保险体制的现状及以后改革的方向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现收现付的养老金体制,而且停留在企业级的现收现。1995年后,我国逐步确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差不多养老保险体制,同时鼓舞进展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性保险,这三个层次构成了我国目前养老保险体制的总体框架。这一体制差不多符合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银行提出的“三支柱”养老保证模式。

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体制在保证社会稳固和进展、防止老年贫困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然而,仍旧存在以下几个要紧问题:一是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小,导致不同人群享受的养老政策不同,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差不多养老保险体制要紧针对城镇职工,而农村养老保证缺失。即使在城镇,差不多养老保险也要紧覆盖了国有企业职工,而关于就业本身就不专门稳固的非国有企业职工则覆盖面参差不齐。二是差不多养老保险的空账问题突出,产生了养老金隐性负债问题,致使缴费率居高不下,费用分担不均,进而造成养老保险费拖欠率提高,不利于我国差不多养老保险的顺利运行。三是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性保险进展滞后。由于目前我国对企业年金的税收优待政策还在探讨之中,企业年金的立法、监管、风险操纵机制等都不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年金的进展。而个人储蓄性保险受居民保险意识等的限制,覆盖人群比较少,作用有限。四是有关养老保险的立法滞后,立法层次比较低,同时缺乏有效的养老保险监管。

总之,我国目前的“三支柱”养老保险体制更多是名义上的和形式上的,再加上制度的不完善,使养老保险体制整体功能的发挥受到了专门大的限制。因此,今后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改革与完善。

第一,尽快解决差不多养老保险的空账问题,做实养老基金账户。坚持统账结合、逐步做实个人账户是我国养老金体制改革的关键。在目前空账金额庞大的情形下,通过财政手段多方筹集养老金是现实的选择。为此,财政部门应大力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压缩生产性补贴和能够通过市场补偿的事业性支出,逐年加大财政对社会保证的投入力度。

第二,逐步扩大差不多养老保险的覆盖范畴,以解决养老保险体制的公平性问题。要紧应通过降低差不多养老保险的缴费率来降低参保人员的实际负担,进而刺激非国有企业以及农民参加差不多养老保险体制。另一方面,扩大差不多养老保险的覆盖范畴也是解决其空账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

第三,积极推进企业年金和商业性养老保险,减轻差不多养老保险的财政压力,进一步完善“三支柱”养老保险体制。设计合理有效的鼓舞机制,提高企业和个人参加企业年金和商业性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并借助市场力量推动企业年金市场和商业性养老保险的进展。

第四,完善养老保险立法,加强养老保险监管。养老保险体制改革必须立法先行。应在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高立法层次,尽快制定社会保险法、养老保险法、养老基金治理方法等。加强对养老保险的监管,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治理机构、基金运用与投资加以明确的规范。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理力度,促进养老保险的健康稳固进展。

养老保险体制改革为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

养老基金入股商业银行,能够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并促进银行治理结构的进一步完善。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已获准投资国资委管辖的中央企业,其中商业银行专门是国有商业银行是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一个重要对象。2004年6月底,社保基金共出资100亿元,以每股约1.80元的价格入股交通银行,成为仅次于汇丰和财政部的第三大股东。养老基金尽管不能作为战略投资者,然而其投资的特点是规模庞大,投资较为稳固,更为关注长期投资收益。因此,养老基金入股商业银行,在猎取自身投资收益的同时,一方面能够增加商业银行的资本金来源,提高其资本充足率,另一方面,通过有限地参与银行经营,能够改变商业银行股东缺位的问题,进一步促进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完善,从而有利于增强商业银行运行的安全性,提高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通过开展相关的养老保险业务,为实现综合化经营制造有利条件。我国金融业从1995年开始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制度,尽管近年来有所放松,然而分业经营体制并未从全然

上得到改变。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我国金融业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金融监管能力的增强,综合化经营在我国也将成为必定趋势。而商业银行通过开展养老保险基金的托管业务,不仅能够促进业务领域的拓展,而且能够涉足保险业务,为商业银行实行综合化经营积存有益的体会。

推动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增加银行的经营收入。商业银行能够为养老保险基金以及企业年金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要紧包括资金归集和支付、存款、资金治理、债券代理、基金相关服务、账户治理以及托管等几大类。我国于2004年5月1日开始施行《企业年金试行方法》和《企业年金基金治理试行方法》,并于2005年8月公布了第一批37家企业年金基金治理机构名单,其中有多家商业银行入选为企业年金的基金账户治理人、基金托管人,这为商业银行开展企业年金有关业务提供了机遇。能够预见,今后各家商业银行势必将在养老保险基金业务方面展开更为猛烈的竞争,从而推动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并进一步增加其经营收入。

为商业银行处理不良资产带来了新的机遇。目前,我国破产企业在进行清算时,一样都将破产企业职工的养老金支付置于清偿银行有担保的债务之前,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究其缘故,要紧在于我国养老保险体制不完善,破产企业必须对其职工的养老问题承担一定的责任,这就导致商业银行在一定程度上不得不背负社会保证的义务。在养老基金体制改革后,破产企业职工的养老问题得到了保证,而不必

由破产企业负担。如此,将使商业银行的资产得到更为有力的保证,也给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带来新的机遇。

养老保险体制改革对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

降低储蓄资金来源。目前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已达15万亿元,储蓄率高达46%。如此之高的储蓄额和储蓄率因此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家庭观念等因素有关,但社会保证体系的不健全使居民不敢花钱是重要缘故,这使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居高不下。随着我国养老保险体制的改革与进展,居民对养老等方面的担忧将会逐步降低,由此导致居民增加目前消费,从而造成“预防性储蓄”下降,这无疑会使商业银行的储蓄资金来源减少,对银行正常的业务经营活动带来较大的压力。

完善商业银行职员养老保险制度,可能会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商业银行作为企业,其职员也面临着养老问题。因此,商业银行也不可幸免地要涉足到养老保险改革的浪潮之中。在差不多养老保险中,假如养老保险的缴费率下调,将有利于商业银行降低经营成本。然而当商业银行实行企业年金打算时,将不可幸免地导致其经营成本的提高,从而降低其盈利能力。能够说,商业银行在其经营过程中,也面临着提高经营业绩与养老保险成本的权衡问题。

可能会给商业银行人力资源治理带挑战。健全的养老保险体制由于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从而能够激发职工为寻求更高薪酬而择业的动,由此会进一步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淌性,这必将给企业的人力资源治理带新的挑战。这一点同样适用于我国的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作为一种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在新形势下,如何能够留住高素养、体会丰富的人才是商业银行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商业银行应采取的计策

商业银行专门是国有商业银行应加快股份制改造进程,引入养老保险基金作为股权投资者。养老保险基金入股商业银行,能够实现“双赢”。为此,国家应对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商业银行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优待,以鼓舞养老保险基金对商业银行的投资行为。

应努力开拓养老保险基金的相关业务。商业银行应未雨绸缪,加强有关养老保险改革方面的研究工作,使银行在现有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安排下,能够结合自身的实际条件,在养老保险体制改革过程中制造新型的金融业务,拓展业务领域,提高经营收入。同时,商业银行还应适应以后综合化经营的进展要求,积极设计有关养老保险业务,争取为企业提供年金托管、账户治理、投资治理等一揽子服务。

大力进展创新型存款业务,增加资金来源。针对养老保险体制改革将导致银行存款下降、资金来源减少的可能,商业银行应在巩固现有存款业务的同时,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体会,大力进展货币市场基金、可转让定期存单等新型存款业务,为客户提供更多的服务便利和流淌性,以吸引更多的存款资金,为其贷款和其他资产业务筹集更多的资金。

强化人力资源治理工作,提高对高素养人才的吸引力。在社会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同时,商业银行也面临着自身职员的养老保险安排问题。这也是银行强化人力资源治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商业银行应依照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方向,制定银行合理的养老保险打算,专门是关于经营业绩较好的商业银行,能够领先试行企业年金打算,并将年金打算作为职员薪酬体系的一部分,提高银行对高素养人才的吸引力。

国有商业银行薪酬体制改革及激励目标改进

文章编号:1009-9190(2003)3-0013-07 国有商业银行薪酬体制改革及激励目标改进 REFORM IN SALARY SY STEM AND A B ETTER INCENTIVE OBJ ECTIVE OF STATE2OWNED COMMERCIAL BANK S 李华民 本文对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辖区金融业员工收入水平、分配结构和薪酬体制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表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员工收入水平处于较低层次,这不利于其外部市场人力竞争能力的提升,其分配结构有欠合理,阻碍了其内部激励效率的发挥。要改变其人力竞争劣势,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改革其薪酬制度: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薪酬决定体制应该规避政府的管制政策,真正建立企业薪酬体制;另一方面,银行应该强化绩效和人力资本在收入决定体制中的权重,以保证其薪酬体制能够真正激励员工努力。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改进必须关注员工职业价值取向的转变,这是外资银行进入所带来的最大的挑战。 中国金融市场的限期对外开放和外资金融机构的全面进入,已经对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人力保全政策带来压力。在金融全面开放框架下,我国商业银行所面对的竞争对手不只是在华外资金融机构,还有以在华机构为渠道挖掘中国金融优秀人才的国外金融企业。对于国有商业银行而言,为提升整体竞争实力而急需金融优秀人才的新兴股份制银行,依然是其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处于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深圳、广州等城市的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更感到高处不胜寒。 一家企业是否具有人力竞争优势,关键在于该企业制度是否与员工职业价值取向一致。现代市场经济中,职业价值的评价标准主要集中在收入水平、职位晋升和个人发展计划等方面,由此决定了企业竞争人才最实用的“手段”就是职位升迁及与之相依存的高薪诱惑。因此,改革现行薪酬体制与晋升机制,优化员工收入分配结构,从制度上为提升人力竞争优势开拓空间,就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保全优秀人才,进而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屏障。 一、薪酬制度的基本功能与实现手段 任何特定行业,其业务技能都有一般技能和特殊技能之分(青木昌彦,1996),一个行业的特殊技能要求及其学习难度决定着该行业人力资源竞争的范围和程度。金融行业业务的同质性决定了商业银行业务技能的特殊性要求及其学习难度,相对于非金融行业企业而言较低,金融业一般技能可以满足银行业务运作的技能需要。换句话说,为完成银行业务操作,其特殊技能的学习成本较低,这决定了商业银行人才流动的技能门槛较低,决定了商业银行人力竞争的范围较广。具体到特定商业银行而言,其竞争对手除其他银行外,还包括证券、信托、保险、财务公司等在内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教育、政府等行政事业性单位,甚至非金融行业企业等,其收入水平的提高及收入结构的优化都会对商业银行优秀人才保全政策产生显著影响。与非金融行业内部企业之间人才竞争态势不同的是,银行业与非金融行业之间的人才流向存在不对称性,掌握银行业特殊技能的重要岗位员工,很适合成为非金融行业企业的资本运作技术员工,颇受非金融行业企业的欢迎,这加剧了银行业人才竞争的激烈程度。 薪酬制度决定着企业员工劳动收入的水平与结构,它有两项基本功能:保障功能和激励效应。两者体现着社会公平原则和效率原则的统一。与其功能相对应,员工劳动收入在理论上可分为两部分:保障性收入和激励性收入。前者用于满足员工本人及家庭基本生活消费和发展需要,其水平高低与一个地区生活消费水平相关,不应随企业效益而有所区别,也不应以个人绩效不同而拉开差距。同一物价水平区域内的保障性收入水平差别不大。对于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或一国生活水平处于温饱临界点以下的经济落后地区,其分配制度的保障功能处于主导地位,这时均等化的分配制度具有其存在的现实合理性。 由于保障性收入的均等化倾向抹杀了收入分配制度的激励效率,当生产率使居民生活水平摆脱温饱约束进入小康生活水平后,企业个人分配制度所承担的保障功能就应该转交给政府,薪酬制度的激励功能就会上升到主导地位,以激发工作效率。一般来讲,外部劳动市场定价的工资决定机制中,社会各企业单位的薪酬制度安排都能够体现激励效率。

商业银行调查分析报告

关于商业银行服务质量调研报告近年来,随着城市商业银行越来越多,各个银行之间竞争日益激烈,金融产品、地理位置、服务水平、个人用卡习惯、银行的社会名誉度等等因素都成为影响银行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提高银行服务质量,现对银行服务现状进行分析,并将调研报告汇总如下: 一、调研内容: 本次调研的内容主要是客户选择银行首要考虑的因素、对银行服务质量的评价。 (一)客户选择的银行首要考虑的因素 目前各城商行的发展主要依靠的仍是传统业务,即在银行卡办理基础上进行电子银行、理财产品等零售业务的进一步营销促进。 通过我行进行的客户无记名问卷显示,有30%的客户会选择就近的银行进行业务办理,有32%的客户会因为银行的服务态度好坏而选择银行,有接近35%的客户把业务办理等待时间放在第一位考虑,还有2%的客户受其他因素影响来选择银行,这当中个人情感因素和用卡习惯占了主导。 (二)银行服务质量的评价 消费者去银行柜面主要办理存取款、转账汇款业务,还有部分是办理投资理财业务。四大国有银行由于成立时间长,社会口碑较好在中老年客户心目中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并且四大国有银行网点分布较多,满足了消费者近距离办理业务的需求。但从另一方面而言,由于庞大的客户群体导致四大国有银行业务办理时效性变差,导致服务效率偏低,客户满意度偏低。 二、调研分析: 商业银行服务质量低下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总体分析原因主要有:(一)银行制度设计存在缺陷,银行客户素质参差不齐 银行承担了大量传统型结算业务,如:代发工资,代收水、电费等业务,大量的中间业务为银行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统计显示这些低端业务占据了大量的银行资源,影响了银行的服务效率。虽然银行开设了ATM、VTM、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网上银行等自助服务,但是由于银行客户素质参差不齐,相当的客户难以接受这些功能,还是忠于传统的服务模式,使这些业务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而且自助服务功能不全面,经常出现故障,也导致了柜台人满为患,影响了服务的质量。 (二)服务时间太长,造成了银行网点客户排队现象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金融市场间的开放,人们的金融投资理财服务需求不断增加,人们对于股票和基金等金融产品的需求迅速增加,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涉足证券市场,导致银行网点受理基金、理财开户的,理财产品购买的数量成倍增加。这些业务通常都是银行的复杂业务,办结通常需要10-20分钟,这就极大地增加了银行员工的服务时间,以至于出现了银行网点客户的排队现象。 (三)银行营业网点和人员相对不足,银行员工的业务技能同质化,缺少专业人才 银行基层一线员工技术仍然处于技术操作阶段,只能用于处理一般的传统业

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变革历程及展望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及发展趋势 【摘要】国有商业银行作为中国银行的主体,其改革与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全局。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历程看,国有商业银行实施全面改革已进入了实质性阶段。新一轮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具有诸多显著特点。商业银行金融活动全球化、组织机构虚拟化、业务经营全能化是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关键词】商业银行;变革历程;发展趋势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 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支持经济体制改革、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国银行业的主体,中国商业银行的体制创新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或阶段。1979~1993年是中国商业银行的诞生和成长期,在这个时期,与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商品和市场转化相适应的现代商业银行体系基本形成;1994~1997年是中国现代化的商业银行实质性建立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通过将金融管理任务、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剥离,为专业银行进行商业化改革创造了条件;1997年~2003年是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体系实现了分离,不良贷款问题开始得到解决,政府控制银行和银行财政化经营机制开始扭转;2003年至今是中国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时期,在这个时期,商业银行和中小商业银行通过股份制改革并上市实施产权多元化,市场化经营和股东利益最大化成为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 (一)1979-1993年:基本建成多元化金融业组织体系 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的是“大一统”的银行体制,中国人民银行是唯一的银行机构。中国人民银行既承担了“中央银行”的管理职能,集中管理和分配资金,又从事“商业银行”活动,办理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的业务,集现金中心、结算中心和信贷中心于一体。这种银行体制承袭了前苏联的银行体制模式,具有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特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着手改革原有的银行体制。由于当时整个社会处在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初始阶段,我国金融体制迫切需要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单一银行体制不再适应经济改革开放对金融业的需求,经济和社会呼吁银行体系的多元化和金融业大发展;二是,刚刚诞生的专业银行带有的强烈政府行政色彩与放开搞活的改革要求不相适应,改革要求银行自身走出政府行政序列进入市场;三是,经济改革呼唤金融市场的成立,金融市场建设亟待“零”的突破。在此期间,针对上述问题,我国改革发展采取了相应措施并取得卓有成效的成果,促成了中国金融市场的萌芽和银行间竞争的发端。 1979年2月,国务院决定恢复中国农业银行。1979年3月,专营外汇业务的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设出来。同年3月、8月又先后批准建立了中国银行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1983年国务院决定由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负责领导和管理全国的金融事业。同月,已开展基建和拨改贷业务的中国人民建设银行脱离财政部,正式归入中国人民银行管理的金融体系。1984年1月,组建专门从事信贷和储蓄业务的中国工商银行。自此,

浅析国内外商业养老保险制度

浅析国内外商业养老保险制度 【摘要】当前,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即将迎来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这无疑给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本文聚焦于我国商业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及问题,试图反观一些发达国家的商业养老保险制度,总结出其优点,希望能为制度的设计者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三大支柱、商业养老保险制度、养老金 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现状及商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7765万人,占总人口的13.26%。“十二五”期间,将出现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人口老龄化进程将加快。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将更加凸显。养老保障问题是老龄化社会发展和面临的最主要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就物质上的提供来说,在城市,许多人拥有社会养老保险,养老主要靠自己,但中国是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即“未富先老”,由于经济不发达,社会财富不充足,物质基础和经济实力比较薄弱,因此要解决不断增长的、人口众多的老人养老问题还缺乏雄厚的物质基础。随着“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政府的大包大揽不仅会让其的负担越来越重,最终走到国家社会保障濒临于破产的地步;还会加重我国总人口的经济负担,使得国民收入中消费基金比例扩大,投资率、积累率下降,减慢经济发展速度。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在制度设计方面,我们借鉴了国外的一些做法,也因国情有着特定的改革道路和政策选择。为应对人口老龄化、财政负担过重等问题,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逐步构建了国家基本养老保险计划、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提高了养老保障的水平。 国家基本养老保险计划主要是由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社会保险来提供的,它是由国家通过立法形式,为依靠劳动收入生活的工作人员及其家属保持基本生活条件,促进社会安定而举办的保险。其覆盖面广,满足被保险人的基本生活需要。这些基本的保障,对于被保险人来说却又是一项基本的生存权利。商业保险为社会保险资金的管理提供了很重要的服务。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制度)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筹资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它居于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中的第二层次,由国家宏观指导,企业内部决策执行,一般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企业年金需要精湛的精算技术,这需要商业保险公司的积极支持。 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即养老保障体系中的第三支柱,则主要是靠商业保险来支持的。它们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之上,在国家强制实施的社会养老保险之外,通过合同形式确立的一种较高水平的生活保障。它们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更高层次的养老保障需求,具有较高的保障水平和灵活的保障程度。 可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它是减轻政府社会保障压力,稳定社会生活的有效手段,充当着保险的“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也扩大了社会保障的范围。要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必要补充,是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我国商业养老保险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险种设计不理想 ,保值、增值功能不强。现行的养老保险条款交费较高 ,机本上

商业银行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商业银行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作者:未知文章来源:网络点击数:27 更新时间:2008-9-1 财务预算是对全年各项业务作出科学预测,进而对各项经营活动的成果作出预测估计,并以此作为全年工作的奋斗目标。分级预算和分部门预算是目前大型商业银行的两种主要预算模式。一些国际先进银行,如花旗银行、德累斯顿银行,建立了以业务经营部门为责任主体的组织结构体系(事业部制),分行负责人只作为区域范围内各项业务的协调人,与之相适应,这些银行推行的是以业务经营部门为责任主体的预算管理体制。随着银行组织结构体系的改进和业务流程的再造,现在越来越多的西方商业银行实行了以经营部门为责任主体的预算管理体制。 一、分级预算及其局限 传统的银行预算模式是以分支行为责任主体的分级预算管理体制,即将银行的经营管理目标和责任按照总、分、支行的层次分解落实。分级预算模式有利于各级行在上级行下达的预算框架内结合自身业务发展战略配置各类资源,并在年度中间根据情况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充分体现了不同层级上资源配置权力和责任的结合,适应了分支行所处的不同经济环境。 分级预算虽然能对各级行的全年工作起到指导作用,但仍存在不少局限: 1.由于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造成资源配置的不合理,缺乏公平性、公正性、科学性,从而使得有限的资源不能发挥最大效益。分级预算体制下,预算工作主要由财务部门来承担,而各业务部门的参与度不高。因财务部门远离市场,编制的预算有可能偏离业务发展的实际;而上级行财务部门对下属机构各项业务的信息掌握得更加不够充分、细致,从而影响预算的精确性。由于下级机构掌握着比较充分、细致的信息,又有配置和整合资源的权力,逐利的动机驱使下级行从上级行那里争取到尽可能多的资源,谋取本集体的最大利益。 2.分级预算易造成资源向管理层倾斜,造成一线的资源偏紧,从而影响全行业务的发展。分级预算由各级行层层汇总上报,经总行汇总统一平衡后再层层下达,在层层分解下达过程中,各级行往往先充分考虑本级的需要,在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越到下级分到的人均资源量越少,甚至不足以支持业务的良性发展。 3.分级预算的效率低下,整个预算过程历时一般长达半年之久。国有商业银行的组织机构庞大,纵向机构大多达四级,涉及的业务广,变数又较大,每级的预算均需较长时间完成,越到上级汇总平衡的难度越高,所需的时间也越长,影响了分级预算的效率。 二、部门预算及其优越性 与分级预算模式相对应的是以经营部门为责任主体的部门预算。它是银行经营管理

商业养老保险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 商业养老保险的若干意见 国办发〔2017〕5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商业养老保险是商业保险机构提供的,以养老风险保障、养老资金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保险产品和服务,是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对于健全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促进养老服务业多层次多样化发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和就业形态新变化,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29号)等文件要求,经国务院同意,现就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保障需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出发点,以完善养老风险保障机制、提升养老资金运用效率、优化养老金融服务体系为方向,依托商业保险机构专业优势和市场机制作用,扩大商业养老保险产品供给,拓宽服务领域,提升保障能力,充分发挥商业养老保险在健全养老保障体系、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等方面的生力军作用。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创新,提升保障水平。以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导向,坚持专注主业,深化商业养老保险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增加养老保障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养老保障需求。 坚持政策引导,强化市场机制。更好发挥政府引导和推动作用,给予商业养老保险发展必要政策支持,创造良好政策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市场主体及相关业务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坚持完善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始终把维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作为商业养老保险监管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坚持底线思维,完善制度体系,加强监管协同,强化制度执行,杜绝行政摊派、强买强卖,营造平等参与、公平竞争、诚信规范的市场环境。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立运营安全稳健、产品形态多样、服务领域较广、专业能力较强、持续适度盈利、经营诚信规范的商业养老保险体系,商业养老保险成为个人和家庭商业养老保障计划的主要承担者、企业发起的商业养老保障计划的重要提供者、社会养老保障市场化运作的积极参与者、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促进者、金融安全和经济增长的稳定支持者。

商业银行~大数据建设规划

XX银行大数据建设规划 一、项目背景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加深,以及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崛起,人们产生的数据急剧膨胀,传统的数据处理技术难以支撑数据大量的增长和处理能力。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大数据技术逐步成熟,可以帮助企业整合更多的数据,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出隐藏价值。大数据已经从“概念”走向“价值”,逐步进入实施验证阶段。人们越来越期望能实现海量数据的处理,从数据中发现价值。数据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资产。在2014年Gartner技术炒作曲线的报告中也体现了大数据技术将走向实际应用。 我行已深刻认识到数据战略对企业运营以及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性。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金融,核心是数据,载体是平台,关键是客户体验,发展趋势是互联网与金融的深度融合,要提升大数据贡献度。因此,要深化互联网思维理念,稳步推进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新手段,沉着应对冲击和挑战,实现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融合发展。做好海量异构数据的专业化整合集成、关联共享、安全防护和维护管理,深度挖掘数据含的巨大价值,探索银行业务创新,实现数据资源的综合应用、深度应用,已成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按照行领导部署,信息科技部组织力量对大数据技术进行研究,完成对市场上主流的大数据平台及应用技术预研,征求业务部门建议,提出项目建设要求。 二、建设目标 以大数据项目建设作为契机,凝聚我行优势力量,全面梳理数据

资源,完善数据体系架构,自主掌握大数据关键技术,加速大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将数据决策化贯穿到经营管理全流程,建设智慧银行,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建设大数据基础设施,完善全行数据体系架构 构建大数据平台,实现更广泛的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集中采集、存储、加工、分析和应用,极丰富我行的信息资源,同现有的企业级数据仓库和历史数据存储系统一起,形成基础数据体系,提供支撑经营管理的各类数据应用。 (二)开发大数据资源,支撑全行经营管理创新 建设离线数据分析、实时数据/流数据分析集群和各类数据分析集市,提供高性能可扩展的分布式计算引擎,通过数据挖掘、计量分析和机器学习等手段,对丰富的大数据资源进行开发使用,并将数据决策化过程结合到风控、营销、营运等经营管理活动。 (三)培养大数据人才队伍,建立大数据分析能力 结合大数据项目的落地实施,建立起一支大数据技术和分析人员队伍,具备自主运营和开发大数据的能力,以更好推动业务创新,提升我行核心竞争力。 三、发展趋势 近年来,银行业大力发展面向客户的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信息系统建设日趋完备,电子银行等在线金融服务大幅增长,在提升客户体验和风险管控能力、满足监管各项要求的同时,形成并储存了庞大的可用数据资源。银行业的数据资源不仅包括存贷汇等结构化数据,也包括客户浏览痕迹、在线交易记录等非结构化数据,还包含客户语音、网点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2012年,银行业的记录数据、业务数据、数据仓库数据、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的数据规模分别达

中国商业养老保险市场报告

中国商业养老保险市场报告 一、中国商业养老保险政策监管 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定调明年五大监管重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束之后,近日,中国保监会亦召开党委扩大会议,研究部署明年监管工作的重点。 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指出,我国保险业起步晚、基础差,保险业仍然处在初级阶段,发展的道路还很漫长;要继续推进保险业的战略性调整和转型,继续调整业务结构,进一步促进集约化管理,实现从价格、规模竞争转向产品、服务和管理质量的理性竞争。 提及下一阶段的保险工作,保监会主要有五个重点监管内容。 吴定富强调,进一步防范保险风险,规范保险市场秩序,保护被保险人利益,维护市场安全稳定运行,推动行业又好又快发展;强化市场行为监管,加大市场规范力度,按照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通过治理整顿,使市场秩序有一个根本好转;进一步加强偿付能力监管,强化保险公司的资

本约束。要加强资金运用监管,促进保险资产管理安全稳健运行;加强法人监管,强化法人机构的管控责任;加强内控监管,堵塞公司经营管理漏洞。要创新工作机制,切实保护保险消费者利益。 事实上,近年来,保险监管力度不断加大,不久前更是连续出台诸多监管新规。吴定富在今年上半年的监管工作会议上曾指出,保险业目前存在五大突出问题。 譬如,部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达标风险不容忽视。截止2010年上半年,仍有9家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达标。其次是,市场秩序仍未实现根本好转。部分公司通过虚挂业务、虚列费用、虚假赔案等形式弄虚作假,数据不真实问题仍比较突出。 再者是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银保主导的渠道格局没有改变,银保业务占人身险业务比重超过50%。一险独大的产品格局没有改变,分红产品在人身险业务中占比、车险在财产险业务中占比均超过70%。四是资产负债匹配难度加大。今年新增保费和到期再投资资金增加较快,预计超过2万亿元,而且趸交保费占比较高,保险资产面临较大配置压力。五是部分保险公司内部管理有待加强。 吴定富:全面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12月13日,中国保监会召开党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措施。中国保监

商业银行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商业银行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市场调研报告 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与中国银行业协会主办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创新统计调查”的结果作出。调查向全国性商业银行总行、省级分行的理财管理部门发放调查问卷181份,收回问卷156份。收回问卷中,少数问卷对某个具体问题的答复属于无效答复或者没有答复。 一、关于理财业务的制度环境 1、调查结果显示,早在《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出台之前,多数银行就已经开展理财业务或者

类似业务创新。说明多数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对于业务创新的重视,也说明银行业务创新对于制度建设也存在推动作用。 调查问卷显示,150份有效答卷中,75.3%的被调查者对于在《办法》出台之前是否开展过理财业务或者类似业务的回答是肯定的,其他的24.7%被调查者回答是否定的。 2、被调查者高度肯定理财管理法规的功用,认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对构建和规范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制度环境起了积极作用,效果比较明显。 调查问卷显示,71.4%的被调查者对于《办法》在构建和规范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环境中的作用持肯定态度,其他的28.6%被调查者持否定态度。说明被调查者多数认可理财法律制度对于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促进作用,肯定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3、被调查者多数认为,应当进一

步推进理财的制度建设,进一步出台有关法规。 对于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法规体系建设中,以《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及《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两个法规规范和管理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是否已经足够的问题,高达78.8%的被调查者认为还非常不够,应当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只有21.2%的被调查者认为两个法规已经足够了。 对于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有无修订现有《商业银行法》等法律的必要,84.5%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15.5%认为无必要。 4、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建立统一的法规管理包括银行理财在内的理财市场。 对于从长远来看是否有必要对包括银行个人理财在内的各类理财市场建立 一套统一的法规进行规范,92.8%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体制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体制随着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金融 业变得越来越复杂, 越来越难以预料和驾驭, 同 时, 大投机家的人为投机行为也大大提高了它的不 确定性。然而, 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体制方面 与国外大银行相比十分低下, 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因此, 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体制改革所面临的问 题, 结合我国实际, 健全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 制, 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加大我国商业银 行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 在我国现阶段具有重要的 现实意义。 一、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 经营管理体系落后, 经营管理水平低下 一是经营理念落后。国外银行一直坚持“以 人为本”、“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他们一 方面不断研究客户的现实需求, 另一方面认真分析 客户的潜在需求, 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为客户创造需求。国内银行业近几年虽然进行了改 革, 但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不适应甚至严重 背离现代银行规范及要求的经营理念根深蒂固, 拘 泥于“为客户提供什么”, 而不是“客户最需要什

么”。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仅从银行的角度来考虑, 未能真正从客户需求出发。二是经营体制陈旧。近年来, 国外银行纷纷进行“银行再造”, 将按职能 分工的业务流程改为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操 作流程, 使得客户获得便捷的银行服务。据统计, 美国有关银行再造之后, 平均资产收益率上升015%, 平均资本收益率上升6%, 平均成本收益 比率下降了8 - 13%。而我国银行目前仍按部门职能划分经营活动, 将完整的业务流程分割得支离破碎。这样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 增加了成本, 而且无法满足客户需求。三是经营手段滞后。国外银行经营手段先进, 自动化程度高, 营业网点银行工作人员少, 具体业务由客户自己在相关设备上操作。花旗银行为了满足全球性客户的需要, 设立了全球联动的区域化单据处理中心, 24小时不间断连续 作业。目前, 国内银行在电子化方面投入不够, 计算机业务软件的开发层次多, 系统兼容性差。拓展市场的手段主要是延长服务时间、增加服务网点、改善服务态度等较为简单的形式, 不仅增加了银行的经营成本, 而且不能有效吸引客户。 (二) 机构重复设置、冗员过多、人力资源差 强人意

详解商业养老保险的三大功能

招商银行自家的保险公司 详解商业养老保险的三大功能 提到商业养老保险,很多人不禁会疑问:我有社保,还需要缴纳商业养老险吗?专业人士称:想通过买保险来理财或者获得保障,最好先完善社保保障,但是这并不等于商业养老险不重要。不论从保障角度,还是理财角度来看,商业养老险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大家就随着本文一起来了解一下商业养老保险最突出的三大功能。 商业养老保险的三大功能 一、兼具储蓄与投资双重功能 随着人们投资意识不断增强,人们不仅注重财富的增值,在通胀预期较强烈的背景下更重视投资。如今,很多险企为了顺应市场需求,推出的商业养老险在养老功能的基础上又有了很多创新功能,例如:分红功能、最低保障收益、设立投资账户。且在购买商业养老险的同时还可附加许多其他功能的附加险,如:健康、意外、医疗等,能给投资者更周全的保障。意思就是说除了能满足人们的养老需求外,还能帮助客户抵御其它可能面临的风险。 二、使理财主体更多元化 社会养老保险只对参保者生存时提供保障,而商业养老保险能在保障人生存的同时还对被保险人身故有保障。因此,若参保者是家庭的经济支柱,想在身故后将财产留给家人,可以考虑买些两全保险、或终身寿险。 另外,社会养老险的保障责任范围虽然较广,但仍无法照顾到一些特殊职业的人群,因此这部分人有必要买商业养老保险为自己的晚年生活增添保障。商业养老险不仅提供了更多的返还计划选择,还具备储蓄和投资功能,使理财主体更多元化,是一款值得选择的养老产品! 三、提高了养老规划的保障水平

招商银行自家的保险公司 社会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着重保障社会大多数成员的利益,从总体来看保障力度较弱,保障水平较低。在个人理财规划中也只能作为最基本的保障,不能满足人们一些高要求的保障。 而商业养老保险是针对投保人想规划未来养老生活而设计的一种养老保险,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及想要的养老需求灵活选择适合自己的保障产品。相对社会养老保险来说,商业养老险需要的费用比社会养老险稍高,相应的保障水平也高。另外,商业养老保险能强制储蓄,是对社保养老的有力补充。在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商业养老险不仅能提高我国养老规划的保障水平,同时也能给投资者提供更好的理财、养老选择。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逐渐加剧的今天,商业养老保险作为养老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社会养老险相结合是应对养老问题的最佳模式。为了以后的晚年生活过得安稳,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早准备一份吧!

商业银行大数据分析营销

商业银行大数据分析营销 课程背景: 移动互联网时代,要求银行业者将移动电商重要性提升到战略层面,更要求银行业者做到所有的服务和行为都可以量化,从而对业务发展形成全方位视角,提升决策质量和业绩表现。 课程目标: 1.结合案例、深入研讨、学习互联网银行的现状和趋势 2.对利用互联网思维、大数据进行银行服务的体系建设提出了实施建议 课程时间:6小时 课程对象:适合了解互联网金融思维,本质和金融大数据的各级银行骨干人员 课程特点: 1. 案例贯穿课程始终,从案例中,让学员认识互联网和大数据思维,转变理念。 2. 重点结合金融行业,剖析如何利用大数据。 主训导师:上海蓝草咨询 课程大纲: 引言部分 移动互联网的大幕已经拉开, 这是一场变革颠覆的盛宴, 无论你是否准备好, 任何人都无处可逃......

第一讲没有互联网,没有大数据 一、互联网金融 1.互联网金融颠覆传统银行业务 2.传统金融三个核心业务的突破 3.互联网银行 4.影子银行与P2P 5.互联网金融监管 6.互联网精神推动金融行业发展 二、商业银行战略的转移和变化 1.过往经济模式下的银行经营、管理逻辑 2.商业银行传统模式的终结 3.2016年中国银行业发展五大变化 4.客户金融需求深刻变化 5.发展普惠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 三、大数据思维 1.用户思维:得屌丝者得天下 2.简约思维:专注,少即是多

3.极致思维:服务即营销 4.迭代思维:精益创业,快速迭代 5.流量思维:免费是为了更好的收费 6.社会化思维:口碑营销 7.大数据思维:DT是为了别人满意 8.平台思维:打造多方共赢的生态圈 9.跨界思维:跨界分金 第二讲金融大数据 一、何谓大数据 1.4V特性 2.数据与大数据区别 3.大数据典型代表 二、大数据分析 1.数据的收集和准备 2.具备哪些大数据技能 3.数据分析的八个极致模型 4.CRISP 三、大数据带来的变革和价值

商业银行调查报告

商业银行调查报告 商业银行是以追求利润为目的,以经营金融资产和负债为主要对象,具有货币创造能力,并提供日趋多样化服务的综合性、多功能的金融企业。它与其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根本区别在于:只有它才能吸收可签发支的活期存款,是唯一能够创造和收缩存款货币的金融中介机构。因此,商业银行是现代金融体系的主体,它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商业银行的概念 商业银行有很多种定义,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定义,即使在同一时期,由于不同国家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不同,定义也不同。我国《商业银行法》所作的定义,具有合理性和时代性。但最近几年来国际金融市场发生了深刻变化,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越来越广泛。我国商业银行正慢慢地适应世界潮流,业务也逐渐多样化。因此,结合我国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实际,兼顾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我们对商业银行做以下定义:“商业银行是指以吸收存款为主要资金来源,以开展贷款和中间业务为主要业务,以盈利为目的的综合性、多功能的金融企业。” 二、商业银行的产生 (一)货币兑换也和货币经营业 商业银行的先驱是随着商品生产和流通的扩大而出现的货币兑换业。货币兑换商所开出的凭据,便成了早期的“汇票”,最初的汇兑、结算业务就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原先的货币兑换业逐渐演变成为货币经营业,而原先的货币兑换商也变成了货币经营商了。 (二)早期的银行 货币经营商根据经验改变了以前实行全额准备制以防客户体现的做法,,实行部分准备制,所吸收的存款除了一部分以应付日常的提现外,其余的均用于贷款取息。此时,货币经营业就演变为集存款、贷款、汇兑、结算业务于一体的早期银行。 (三)现代商业银行的形成 现代商业银行起源于资本主义社会。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早期高利贷性质的银行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资金融通的需求,客观上迫切要求建立资本主义银行,以支持和推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三、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 由于各国商业银行产生的条件和社会生产发展的环境不同,各国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范围和特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从历史上看,商业银行基本上是遵循两种模式发展起来的。传统式的英国模式和综合式的德国模式。 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经济及国际金融领域的变化对商业银行的业务与经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商业银行的发展显现出新的趋势,趋向全能化、综合化经营。 四、商业银行的性质与职能 (一)、商业银行的性质 商业银行不管采用哪一种模式发展到今天,其共性都是:商业银行是以获取利润为经营目标,以多种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具有综合性服务功能的金融企业。 首先,商业银行具备一般企业的基本特征。商业银行和一般工商企业一样,拥有业务经营所必须的自有资本,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其一切经营活动都是以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为目标。其次,商业银行又不是一般的企业,它是经营金融业务的特殊企业。商业银行的活动范围不是一般的商品生产和流通领域,而是货币信用领域,其经营对象是货币和货币资本这种特殊的商品,包容了货币收付、货币借贷以及各种与货币运动有关的金融服务。由于货币资本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因此,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实际上是服务于社会生产和流通的个个儿环节,所以,它比其他企业具有更广泛的社会联系,在社会再生产中处于特殊地位,发挥着其他工商企业无法比拟特殊作用。

浅议商业银行内部资金体制改革

浅议商业银行内部资金体制改革 摘要:商业银行的资金管理制度是银行经营管理改革的核心,它的变革将涉及银行资产、利润、负债等各个方面,对银行的发展与未来有着不可预计的重大影响。随着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在国内的实施,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管理模式经历着从差额资金管理体制向全额资金管理体制的变革,商业银行也因此迎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本文从两种管理模式的比较、资金体制变革带来的影响及对策建议三个方面对商业银行内部资金体制改革进行全面剖析。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资金体制改革 作为一个管理资金的特殊企业,银行的资金体制是一个关乎银行生死存亡重要因素,资金体制不同程度上的变革由内而外强有力地影响着整个银行的运行管理。我国的商业银行一直以来实施的是差额资金管理体制,但随着国际市场的不断发展融合,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在国外商业银行的不断推广,国内商业银行的资金管理体制开始有差额资金管理体制向全额资金管理体制转变。本文主要论述了资金体制改革对各个方面产生的影响及建议。 一、差额管理与全额管理模式比较分析 商业银行传统意义上的差额资金管理模式即下级支行有权优先对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进行自我管理和运用,也就是说支行可以先于上级银行调用资金,当下级银行的资金不足以维持正常周转时才会利用借代、转账等手段与上级银行产生金融贸易。全额资金管理模式实行的

是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也就是说在已有的规章制度下,上级银行和下级银行进行有偿的资金转移,通过这种方法,两者审核业务成本和效益。实行全额资金管理模式,则要求分行的所有的金融贸易均要以FTP的价格从总行的资金中心进行购买。从差额资金管理模式向全额资金管理模式转变,给各方面的资金贸易都带来了重大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总支行的资金管理职能改变 我国银行在实行差额资金管理模式时,下级银行不受上级银行的管理限制,自主管理所在区域内的一切资金贸易运作,如存款准备金、同行拆借等。而实行全额资金管理模式后分支行的这些职务不复存在,分行所辖的区域居民及企业所进行的一切资金流动活动所需要的资金全部都是有上级银行提供负责。这在某种意义上就说明下级分行所流转的所有资金全部来自于上级支行,导致了上下级支行的资金管理职责和内容都需要进行调整。 (二)分行对总行的利润贡献度改变 全额资金管理模式相对于差额资金管理模式更具有保障资金绩效合理的作用。当前情况下,我国的商业银行收入主要来自于净利息。由于差额资金管理模式下的净利息收入是计息资产的利息收入与计息负债的利息支出的差,再加上各个银行的利息收入因为业务的原因不尽相同,所以最后的利润收入也就差别较大。在实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之后,不论是哪一笔的资金转移流动在进入到总分行的资金管理中心时都会产生一个成本率。所以,资产负债比例、期限、结构等布置

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人们保险意识的逐步增强以及巨大的老龄人口基数,商业养老保险业务增长迅速,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但我国商业养老保险由于发展历史较短,目前无论是业务规模,还是覆盖面,与发达国家相比都有相当大的差距。在2030年至2050年,我国人口将进入老龄化高峰阶段,这一时期伴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积极参与我国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具有良好前景。 目前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基本情况 目前,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障体制分为3个层面:第一层面是政府提供的基础型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区服务等方面最低层次的保障,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和强制性缴费,并将其按照一定的标准向符合条件的保障对象发放,属于社会产品的再分配,体现社会公平。第二层面是个人与保障对象所在企业共同出资的养老金计划,主要采用企业年金的形式,按照自愿和市场化运作模式,为企业年金参加人员提供养老金保障。目前实施企业年金的多为优势行业及大企业,垄断行业较多,覆盖面较小,全国2009年形成的企业年金基金规模仅为263.6亿元,这与社会潜在养老资金的需求相比,是微乎其微的。第三层面主要是商业养老保险及储蓄,资金来源于个人出资购买商业保险公司相应的保障产品和储蓄,是个人能够决定的养老保障机制。 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是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基础,主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保障退休职工基本生活水平的资金需要,计发标准为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的30%,加上个人账户的资金,发放的目标替代率不超过58%。这个标准不仅不能保障职工现有生活水平不下降,而且也无法应对养老所需的医疗、护理等额外费用支出。据统计,2001年以来,我国参保人数年平均增速为4.04%,低于退休人数的平均增速6.64%。1988年,国家社会保障支出为596亿元,2006年增长到4362亿元,年均增长28.3%,增幅明显高于同期预算内财政支出增长 速度。据测算,未来30年内,我国仅养老基金一项,每年就将出现缺口1000 亿元。世界银行认为,我国养老保险隐形债务在3万亿元左右。目前,我国参保人员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标准占其收入比例已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再通过提高收缴标准增加养老基金规模的难度较大。因此,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着是否可持续的难题,不能完全适应未来社会养老需求。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外,

商业银行调查研究实习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商业银行调查研究实习报告 篇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商业银行 关于暑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实践单位:玉溪市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实践时间:20XX年7月10日——20XX年9月1日 实践内容:在银行大堂服务到来的顾客,传播企业文化实践目的:通过在银行里兼职,让我在近两个月的时间内深入了解了银行的基本运作,以及中国近期对于利率调整所体现的方针政策。对于银行的业务有了更深切的了解。 两个月的暑假对于学生们而言,是一种远离课业负担的轻松与惬意。但是,我觉得在无所事事的光阴中往往也就带有一丝百无聊赖的失落与遗憾。为了今后在社会中更容易的找到自己的位置,体现出自己的价值,我决定抓住这次能在商行实践学习的机会,在实践中升华自己。对我这个第一次进银行实践学习的本科生而言,留在炙热的阳光下的汗珠中包含着厚重的记忆、成熟的印记、宝贵的经验、还有就是百分之百的成就感。

众所周知,商业银行是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经营的是特殊商品——货币和货币资本。经营内容包括货币收付、借贷以及各种与货币有关的或者与之相联系的金融服务。从社会在生产过程看,商业银行的经营,是工商企业经营的条件。 一、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从商业银行的发展来看,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有两种。一种是英国模式,商业银行主要融通短期商业资金,具有放贷期限短,流动性高的特点。此种经营模式对银行来说比较安全可靠。另一 种是德国式,其业务是综合式。商业银行不仅融通短期商业资金,而且还融通长期固定资本,即从事投资银行业务。 我国实行的是分业经营模式。为了适应我国分业经营的现时特点和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20XX年12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的决定》。新《商业银行法》对原来商业银行法不得混业经营的有关规定进行了修改,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商业银行的职能 1.信用中介职能。信用中介是商业银行最基本、最能反映其经营活动特征的职能。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成效、问题与前景(一)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成效、问题与前景(一) 内容摘要: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是深化金融体制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有零散的改革措施不仅无法有效地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的存量问题,更无法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的增量问题。国有商业银行成功改革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并最终提高民众的福祉,它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注资、股份制改革与上市只是通过银行改革实现终极目标的有效方式。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问题改革一、导言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有两件事情令世界瞩目,可以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忧的是中国取得成就的同时伴随着中国金融业的改革滞后,并且潜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制约了中国经济长期增长,其核心表现是中国银行体系积聚的大量风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银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逐步建立起了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体系。截止2004年12月31日,中国共有三家政策性银行、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十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12家城市商业银行和若干家外资银行分支机构。银行存贷款保持快速增长,银行提供的金融工具与金融产品日益丰富,银行体系保持了总体稳定,没有出现过严重的银行危机等问题。不过,中国国有银行体系积累了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大量风险,其自身成为不利于中国经济长期稳定持续增长的引爆器。银行部门的不法行为、银行体系的巨额不良资产、提高资本充足率、改善公司治理、有效处置不良贷款,

以及避免产生新的不良贷款等重大问题给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提出了挑战。银行改革进程缓慢和以往改革措施不配套制约了国有商业银行体系乃至整个银行体系问题的解决及其成效,制约了中国向潜在最优经济增长的转化。“如果不深入改革,以解决问题的根源,那么银行系统势必会在将来造成新的混乱局面。” 尽管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对商业银行改革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指明了方向。但是如何实现宏大的改革目标仍旧是一个问题。因此分析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问题在中国加入WTO的后过渡期结束后开放金融业参预全球竞争具有重要意义。 二、银行业改革:文献回顾 1.银行功能 Arrow-Debreu-Mackenzie(ADM)模型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中金融中介没有存在的必要。金融中介的存在只是因为现实中的交易成本巨大,信息不对称也较为严重。由于信息不对称,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存在道德危害(moralhazard)与逆向选择(adverseselect),所以金融中介可能会优于金融市场,因为中介可以减少交易成本,可以复制市场的某些功能,可以签订长期激励合约。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都认为,除了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外,技术进步与资本集聚是经济增长另外两个重要推动力。金融体系之所以在经济增长中起重要作用是因为它们能为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