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多义词和词义引申

古代汉语——多义词和词义引申
古代汉语——多义词和词义引申

第六课多义词和词义引申

一、古代汉语中词的多义性

词在产生时应该是单义的。后来发展为多义,称为多义词。同一个多义词在不同的句子中表达不同的意义。如:绝、引。造成一词多义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词义的引申。

二、词义运动的基本方式——引申

(一)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的本义,理论上讲应该是词产生时的最早的意义。但由于汉语的产生历史久远,原始汉语中某词最早的意义是什么,在悠久的岁月中又是怎样演变的,历史上没有记录,今人已经很难考察确定。于是,传统汉语语言学上就把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所得出的词的义项叫做这个词的本义。

词的本义是其它义项引申的起点和核心。

如:绝、引(见P89)

所谓引申义,是指在多义词的数个义项中从本义引申派生出来的意义。

(二)引申义与本义的联系

词的引申义与本义的联系,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1.相似关系

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事物在形状、功能、方式、特点等方面具有相似之处,通过模拟造成引申。如:

斗:“斗,十升也。象形,有柄。”“斗”的本义是酌酒的器皿,形貌特征是勺形,长柄。夜空中,北方由七颗星排列组成的一个小小的星群也呈勺形,长柄,与酌酒的器皿相似,也就用“斗”来命名,于是“斗”便引申出“斗星”的意义。

“关”的本义是“门闩”。关卡也有控制人出入的作用,功能同门闩相似,所以“关”可引申指“关卡”。

2.因果关系

引申义和本义之间有因果关系,通过逻辑推导造成词义引申。例如:

“虚”的本义是“大丘”。物体大了就容易空,所以“虚”可引申为“空虚”。

3.动静关系

动指动作行为,静指名称性状。事物本身与其性质状态及相关的动作行为有密切关系,从而构成相互间的引申。这种形式的引申往往引起词性的变化。

“节”的本义是“竹约”。竹节约束着竹子每一段的长短粗细,所以可引申出“节制”“约束”的意义。

这是由事物的名称引申出相关动作,由名词意义引申出动词意义。

4.时空关系

时间和空间关系密切,表示时空的词可以互相引申。

“闲”的本义是“缝隙”,表示空间的间隔。引申指“一会儿”,表示时间的间隔。

5.礼俗关系

由于礼俗的原因造成词义的引申。

“昏”的本义是黄昏。由于古代男女结婚是在黄昏时举行仪式,所以“昏”引申出结

婚的意义。

“朝”的本义是早晨,由于古代臣下拜见君王、儿子问候父母,都在早晨进行,于是引申出“上朝”的意义。

(三)词义引申的方式

1.连锁式引申,以本义为起点,向着同一方向递相派生出几个引申义的引申方式,叫做连锁式引申。如:

防,“防”的本义是“堤坝”,因其作用而引申为动词“堵水”。“防川”即堵塞河流。由“防止”引申为“约束”。由“约束”引申为“规范”“标准”。

“防”由本义到引申义的引申脉络是:

堤坝→堵水→禁阻、防备、防止→约束→规范、标准

2.辐射式引申,以本义为中心,依据本义的特点,向不同的方向直接派生出数个引申义,叫做辐射式引申。如:

问:“问”的本义为询问。由询问直接派生出下列各义:慰问、过问、审问、责问。

词义引申脉络大多是连锁式和辐射式两种方式交叉复合的。

例:引

“引”的常见义项有:开弓、延长、牵挽、导引(率领)、序言、延请、招致等。

(四)引申义列

根据词的本义特点所构成的引申义序列称为引申义列。如:绝、节、间

(文选均选自左传)

楚人献鼋

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子宋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及入,宰夫将解鼋,相视而笑。公问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公怒,欲杀子公。子公与子家谋先。子家曰:“畜老犹惮杀之,而况君乎?”反谮子家,子家惧而从之。夏,弑灵公。

书曰:“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权不足也。君子曰:“仁而不武,无能达也。”

【注释】

1.鼋(yuán):状似鳖而大,俗称癞头鼋。古人以为美味。

2.郑灵公:名夷。郑穆公太子,公元前605年即位。

3.公子宋:字子公,郑国大夫。子家:即公子归生,郑国大夫。见(xiàn):指被诏上朝见君。

4.他:别的。

5.食(sì):动词使动用法,使……吃。

6.染指:用手指在汤中蘸了一下。

7.谋:商议。先:先动手。

8.惮:害怕,这里指不忍心。

9.而况……乎:习惯句式,何况是……呢?

10.谮(zan):诬陷,这里指诬陷子家想弑君。

11.权:权利,一说“权谋”。

12.仁:仁爱之心,指子家起初称“畜老犹惮杀之,而况君乎?”武:勇武果敢。

13.达:实现,这里指实现仁爱。

重点提示

词义:见、他、与、先、惮、谮

使动双宾语:食大夫鼋

楚归晋知罃

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注释】

1.知(zhì)罃:字子羽,又称知伯、知武子,荀首之子,晋国大夫。知,后作“智”。

2.公子谷臣:楚庄王之子,在邲之战中被晋军俘虏。连尹:楚国官名。襄老:楚国大夫,在邲之战中被晋军射死。

5.怨:怨恨。

6.治戎:整顿军队,这里指交战。

7.俘馘:作战时被对方活捉的人称“俘”,割取对方战死者的左耳称“馘”这里指战俘。

8.事:君王手下的办事人员,代称君王,表示尊重。

9.即:“即,就也。”此处用本义,义为走近。即戳:受死。

10.谁敢怨:宾语前置,疑问代词“谁”做宾语,置于动词“怨”和助动词“敢”前。可译为“敢怨恨谁”。

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王曰:“虽然,必告不谷。”

【注释】

11.德:感激。

12.图其社稷:为国家谋划。

13.纾:缓和。

14.惩:戒。忿:怒气,怨恨。宥:原谅。

15.两:双方。累囚:指战俘。

16.谁敢德:宾语前置,疑问代词“谁”做宾语,置于动词“德”和助动词“敢”前,可译为“敢感激谁”。

17.任:承担。

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修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王曰:“晋未可与争。”重为之礼而归之。

【注释】

1.外臣:臣子对别的国家的君主称呼本国的大臣为“外臣”。首:即知罃父亲荀首。

2.宗:宗庙。

3.嗣(sì):继承。宗职:宗子世袭的职务。

4.次:按照顺序。事:指军事。

5.偏师:副帅所率领的部队。这是谦敬的说法。修:指守卫。封疆:疆界。

6.遇:此处用本义,义为不期而遇、遭遇。

7.其:时间副词,将。违:躲避。“弗敢违”是交战的委婉说法。

8.重为之礼而归之:很隆重地给他举行了礼仪,把他送回去了。为之礼,双宾语。

提示:

词义:馘、即、纾、宥

虚词:其(怨我乎)

“以”字后省宾语:不以衅鼓,以赐君

是动用法:晋人归楚公子

归骨于晋,归之

“为”字双宾语:为之礼而归之

词类活用:德我乎

祁奚荐贤

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称解狐,其雠也。将立之而卒。又问焉,对曰:“午也可。”于是羊舌职死矣,晋侯曰:“孰可以代之?”对曰:“赤也可。”于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佐之。

【注释】

10.老:指告老还乡。祁奚从鲁成公十八年(公元前573年)起担任中军尉,至此已四年。

11.晋侯:指晋悼公,名周,公元前573年即位。嗣:继承人。

12.称:推举。解(xia)狐:晋臣。

13.雠:仇敌。

14.午:祁奚之子祁午。

15.是:指示代词,作介词“于”的宾语,此,这时。羊舌职:复姓羊舌,此时担任中军尉佐(副中军尉)。

16.赤:羊舌赤,羊舌职的儿子。

君子谓祁奚于是能举善矣。称其雠,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其祁奚之谓矣。解狐得举,祁午得位,伯华得官;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举其类。《诗》云:“惟其有之,是以似之。”祁奚有焉。

【注释】

17.谄(chǎn):又作讇,从言,阎省声,此处用本义,义为谄媚。

18.比(bì):近,偏私。

1.偏:副,羊舌职为中军佐,祁奚的下属。这里指其下属的儿子。

2.党:偏袒。

3.《商书》:指《尚书?洪范》,相传此篇为商代箕子所作,故又称《商书》。

4.王道:统治者提倡的一种理想政治,后指与霸道相对的政治。荡荡(shāng shāng):公平无私。

5.其:语气词,表示揣度、委婉语气,可译为“大概”。祁奚之谓矣:“祁奚”作“谓”的前置宾语,用代词“之”复指。大意是“说的是祁奚吧”。

6.建:立,任命。

7.《诗》:见《诗经?小雅?裳裳者华》。

8.惟:副词,只有。之:美德。

9.是以:因此。似之:意思是像他自己一样的人。

10.焉:兼词,相当于“于是”,其中“是”指代《诗经》中称赞的美德。

提示:

词义:嗣、称、于是、比、党、荡

晏婴论和

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子犹驰而造焉。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注释】

12.齐侯:指齐景公,名杵臼,公元前548年即位。田:田猎。

13.遄(chuán)台:齐国地名,在今山东省淄博市附近。

14.子遒:梁丘据。造:《说文?辵部》:“造,就也。从辵,告声。”此处用本义,义为来到。

15.羹:用肉和菜调和五味做成的带汁的食物。

16.醯(xī):醋。

17.醢(hǎi):肉酱。

18.梅:指用梅做成的酱,味酸。

19.燀(chǎn):炊。

1.齐:调和使适中,后作“剂”。

2.济:助,增加。

3.泄(xia):减少。

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故《诗》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鬷嘏无言。时靡有争。’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

【注释】

4.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平和。

5.可:正确的,可行的。否:错误的,不可行的。

6.献:指出。成:成就。

7.干:违犯。

8.《诗》:指《诗经?商颂?烈祖》。

9.戒:完备。平,平和。

10.鬷(zōng):献,这里指“献羹”。嘏(gǔ):至,这里指神来到。

11.靡:没有。

12.五味:指辛、酸、咸、苦、甘。

13.五声:指宫、商、角、征、羽。

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诗》曰:‘德音不瑕’。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注释】

22.清:清音。浊:浊音。

23.疾:快。

24.周:密。疏:稀。

26.瑕:缺陷。

1.专壹:指只出一种声音。

2.之:连词,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是:像这样。

重点提示:

词义:田、造、燀、济、干、靡

宋人献玉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

其所。

【注释】

4.或:无定代词,做主谓结构的主语,有一个人。

5.诸:“之于”的合音,“之”代指“玉”。子罕:即公子喜,字罕,宋穆公之子,宋国贤大夫。时任司城,为宋国六卿之一。

6.玉人:加工玉器的匠人。

7.怀:怀揣,携带。

8.越乡:穿越乡里。杜预注:“言必为盗所害。”

9.纳:献。请死:请求免死。

10.里:乡里,指子罕居住的乡里。

11.攻:治,加工。

12.富:指卖玉得以富有。

提示:

词义:或、与、怀、攻、复、所、诸

怎样学习古代汉语词汇

怎样学习古代汉语词汇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怎样学习古代汉语词汇古汉语词汇是古汉语词的总和。词是造句时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单位。人们在交往中,遣词造句,既反映着外部世界,也表现着主观世界。外部世界的变化,引起主观世界的变化,这些变化必然在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的词汇对于各种变化是最敏感的,它几乎处在经常变化中”,所以古今汉语在词汇上的差别极大,是学习的难点,历来为人们所重视。 古汉语词汇的学习应从两方面入手。即整体驾驭与具体掌握。 一、整体驾驭 整体驾驭古汉语词汇,就是首先要抓住古汉语词汇的特点,这对具体掌握词义有指导作用,可以使词汇的学习扎实、深入,避免初学古汉语时经常出现的以今套古的毛病。 古汉语词汇特点可以从形、音、义三方面认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单音节词占优势和一形多词、一词多形的情况。前者是古今汉语词汇的主要差异之一,后者表现了古汉语词汇形义关系的复杂性。 (一)单音节词占优势是古汉语词汇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古今汉语词汇在词形上的主要差异。许多词,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在古代汉语中却是两个词。例如: ①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西门豹治邺》) ②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许行》)

③东方未明,颠倒衣裳。(《诗经东方未明》) ④地方百里而可以王。(《孟子梁惠王上》) ⑤(吴普)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华佗传》) ⑥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 ⑦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张中丞传后叙》) ⑧(张)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同⑦) 上述例句中例①的“可以”是能愿动词“可”与表对象的介词“以”(和第二分句的“与”相同),整句的意思是“老百姓可以与他们一起为成功而快乐,不能和他们一起考虑事业的创始。”例②的“虽”相当于现代的“虽然”,“然”是指示代词“这样”,整句的意思是“滕君倒确实是贤明的君主,即使如此,也没有听说过道。”例③的“衣”指“上衣”,“裳”指“下衣”,即裙子。诗句的意思是“东方的天光还没有发亮,就急急忙忙起身,在黑暗中把上衣下衣穿颠倒了”。例④的“地”是“地域”,“方”是“方圆”,整句的意思是“有纵横各一百里〔的小国,行仁政〕就可以统治天下。”例⑤的“聪”指“耳聪”,即“听力好”,“明”指“眼力好”,整句的意思是“吴普九十多岁了,耳不聋,眼不花,牙齿齐整牢固。”例⑥的“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浅陋”,整句的意思是“先帝(指刘备)不因为我地位低下,见识浅陋,三次屈尊到草庐来看我”。例⑦的“通”意思是“透彻”,“知”是“了解”,整句的意思是“(许远、张巡)两家的孩子才能智力低下,不能透彻地了解他们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通论(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的定义: 汉语词类的划分古今基本一致,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动词、形容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词类的基本功能古今也基本一致。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类语法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与兼类不同,兼类是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句法功能,这些功能是经常的而不是临时的。而活用则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离开了这种语境该功能不复存在。 词类活用的类型: 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活用。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使宾语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意思,它用一种动宾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使结构显得简练。在上古兼语结构很罕见。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凡是由意动词构成的句式都是以主谓词组做宾语的句式。可变换为“以……为……”或“把……看作……”。二者的区别在于使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发生了变化,意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没有发生变化而主语主观上认为它发生了变化或者对待的方式有所改变。 第一节词类活用的鉴别 鉴别一个词是不是活用成另一类词,可以从语义和句法两个方面来考察。通常词类活用会伴随词汇意义的改变。如果一个词语按照平常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为词类活用。另外,语法特征尤其重要:比如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跟那些词语组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结构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活用为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蠹》)(王天下:统治天下。) 擅爵人,赦死罪。(贾谊《治安策》)(爵人:拿爵位给人。) 面山而居。(《列子·汤问》) 有时后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子房前。(《史记·留侯世家》) 2、名词、形容词在“所”字后。“所”是个辅助性代词,经常放在动词前面,构成“所”字词组,指代一定的对象,故“所”后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如: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所罾:网到的(鱼)。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 所高:推崇的(人)。 非博士所职。《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职,所负责的。) 3、名词、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能愿动词修饰的是动词,所以当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时,活用为动词。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unit5词义的选择与引申

unit5词义的选择与引申 实用翻译策略与常用技巧 第一讲词义的选择和引申 词义的选择和词义引申是翻译中最常用的翻译技巧。也是英语翻译中最基础的工作,准确把握词义,并在必要时加以适度的引申,是保证译文质量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英语和汉语各自都有丰富的词汇,各自的词义又极其繁复;另一方面,这两种语言差异巨大,其词义关系错综复杂,往往难以找到词义完全对应的词。 因此,在翻译中绝不能拘泥于自己所记忆的词典提供的基本释义,机械地用固定的汉语词替换对应的英语词。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在掌握每一个单词基本释义的基础上,根据 “家” ’ . ’ . . ’ . . . . 的差异。如:这个单词,在作名词时,意思是“书,书籍”;用作动词却常表示“预订,预约”的意思。又如:作连词时,有“当...的时候,而,虽然”等意思;作名词时,却指“片刻,一会儿”;作动词,又有“消磨”的意思。遇到这种情况,如果不弄清楚词性,常常就会将词义搞错,进而影响原文的正确理解和准确翻译。因此在翻译中,我们可以根据语法关系来辨别关键词的词性,以便能准确的判断词义。如: : . . ?

(二)根据上下文确定词义 除了根据词性来判断词义之外,词义选择一个更为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文来判断词义了。因为很多英语单词即使弄清楚了词性,但仍须从几个或几十个义项中选定确切的词义。这就需要借助于上下文提供的各种线索做出合理的分析、推理、判断。有时候,我们还可能会在考试中碰到生词。可是,我们绝对不会在一个英语句子中出现这种情况:某一个单词不认识,而这个单词上下文中的所有单词都不认识。正因为上下文的存在,这也给我们考研翻译中解决生词提供了突破口。因此,在考研翻译中,我们一定要随时注意上下文,上下文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单词意义的不同,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翻译中理解和表达的正确性、准确性和译文是否通顺。 我们以动词为例,如果上下文不一样,的意思显然也是不一样,必须依据上下文才能 . . . . ' ' . . , . . . ’ . . . 随着时代的发展,每天都有新的词汇产生。一些词在不同的领域中更是有着迥然不同的含义。例如,在一般情况下是“服务员、侍者”的意思;在体育范畴内,该词指“发球员”;而在计算机领域中,它又是“服务器”的含义。另如,在一般语境下是“拖欠、未履行“的意思,如;在法律范畴下则指的是“被要求出庭时未到庭”,如;而计算机用语中的则常被翻译为“缺省”,指的是“由操作系统自动指定并持续有效的特定值”,如。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试译下句: . “’ .” , “ . . .” 二、词义的引申() 引申是英汉翻译的常用手法之一。英语和汉语在长期发展和使用中形成了富有各自特

古代汉语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古代汉语》教案九 第九讲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本讲介绍了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概念和相互关系,以及研究词义引申的意义。要求在理解上述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常识部分所举词例的意义特点,以及能对10篇精读文选里的词义现象加以理解和解释。 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周秉钧《古汉语纲要》 常识内容精讲 一、词的本义 1、什么是词的本义:词在文献语言所使用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个意义。 词的本义不一定是词的原始义。语言的历史要比文字悠久得多。那些早在汉字产生以前就已出现的汉语词,它们当初的意义是什么,由于没有文献可考,我们无从得知。我们所讨论的,只能是文献语言范围内的词义引申。因此,我们所讲的本义,指的是词在文献语言所使用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个意义。 例如,“鄙”的本义的探求,只能通过该字在古书中的用例来考察。试看以下例句: ①四鄙之萌人。——萌(氓)人:草野之民。“鄙”的意思是边邑。 ②焚符破玺,而民朴鄙。——“鄙”的意思是质朴,厚道。 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的意思是浅陋,庸俗。 ④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鄙”的意思是贪吝。 ⑤我皆有礼,夫犹鄙我。——“鄙”的意思是鄙夷,看不起。 以上②③④⑤诸义,都是从①的边邑义引申而来。因此,可以确定“鄙”的本义是边邑。 2、探求本义的途径 (1)借助词的书写形式 一个词用一个什么形体的字来记录它,是按照造字时代词所表示的意义拟定的。因而词的本义,一般来说可以在字形上得到反映。 例如:“诛”有诛杀、谴责、责求等意义。根据字形,“诛”字从言,朱声,字义与言语行为有关。可以确定谴责为其本义,其余的则是引申义。 (2)考察文献语言用例 字形只是词的书写符号,它不能脱离词、脱离语言而直接表达词义。只有在组词成句的具体语言运用中,词义才能充分显示出来。因而探求词的本义,更重要的是看文献语言是怎样使用这个词的。 例如:“斃”(“毙”的繁体字)字,《说文》作“獘”,表示向前倒下。人被杀死则倒下,所以又引申为死,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斃”,从死,敝声。从文献用例来看,先秦古书里的“斃”多表示仆倒义。如《郑伯克段于鄢》“多行不义必自毙。”又如《鞌之战》“射其右,毙于车中。”都可以证明“斃”的本义是仆倒,而不是死。

词义引申对比英汉互译

从词义引申比较英汉互译 英语词汇和汉语词汇各有其特征,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英汉翻译中,为了达到忠实原文的目的,真正实现两种文化的沟通与移植,应该对在译语中所选择的词语进行仔细斟酌和揣摩。引申是英汉翻译的常用手法之一。英语和汉语在长期发展和使用中形成了富有各自特点的修辞方法、搭配习惯和行文规范。所谓的引申法,就是根据上下文的内在联系,通过句中词或词组乃至整句的字面意义由表及里,进行恰如其分的引申,运用一些符合各自语言习惯的表现法,选用确切的词句,将原文内容的实质准确地表达出来。 面对同样的事物,由于文化的异同,我们可能有不同或相同的主观想象和理解。同望一轮明月,美国人想到的可能是“月亮钻石”,阿波罗登月,中国人想到的可能是阴晴圆缺、嫦娥奔月,或者是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联想不同,生发的情感、思绪和文化想象也就不同,因此,对词语的引申义的理解就有差异。 汉译英时,我们习惯以汉语思维方式翻译中国文化中特有的表达式,这样往往容易产生错误的翻译。对“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我们最经常见到的翻译是“One’s heart is like a well in which seven buckets are drawn up and eight dropped down.”对于这个翻译,也许很多人觉得没有错,还自以为翻译得非常到位。但是,看一下两位完全不懂中文的美国人对这句英文的理解。1、“I think the well represents love and no matter how many buckets of love and caring are drawn out, there is always more.(我觉得这里把井深比做人心,水井代表爱。不管从中抽出了多少桶的爱和关怀,井里的爱和关怀照样充足。)”2、“It seems to me the idiom talks about giving and receiving.(我觉得这句谚语在谈给予和接受。)”这两个美国人的理解和汉语本意相差甚远。 同样的,英译汉时,如果按照表面的意思翻译,虽然翻译没有错,但是同样不能传达信息或者是正确的信息。1、Bacchus has drowned more than Neptune and has killed more than Mars. 被巴克斯淹死的人比尼普顿要多;被巴克斯杀死的人比玛尔斯还多。相信很多人看完这句后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巴克斯、尼普顿和玛尔斯是什么意思,代表什么啊?这种情况属于直译完大家不能理解。另外一种情况是直译不能表达了正确的意思,就像上面提到的“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翻译成英语一样。如community service, 按照词语表面意思可以翻译成“社区服务”,但是它的正确解释是:Community service is unpaid work that criminals sometimes do as a punishment instead of being sent to prison.( community service 指的是犯罪分子被罚从事无偿劳动以代替入狱服刑。) 把community service翻译成社区服务与英语原意差别很大,如果在前面加个修饰,翻译成“惩罚性社区服务”,会比较恰当。 词义引申现象在英汉中经常出现。英语中solomon(指代智慧),hercules(指代大力士),fire(指代热情、欲望),wolf(指代贪婪、残忍)等的引申义,早已成为西方人心中联想的固定意象。汉语中经常被引申词义的词汇或者说法如“铁公鸡”、“戴绿帽”、“周瑜打黄盖”等,也是如此。 含词义引申的句子之间的翻译有两种:直译原义,或者取其引申义。直译原义有时候会出现上面所提到的错误的情形,但是有时候直译也能正确传达,甚至有时候还能起到不言自明的效果。如:1、Don’t try to play ostrich.(别耍鸵鸟花招。) 2、He has, by this very act, opened Pandora’s box.(他这种做法,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上面例子中的“鸵鸟花招”、“潘多拉的盒子”都不是中国本土文化的产物,但是它们已经被中国人所认同和接受,成为比较普遍的意象,因此也能像汉语“他是个啊Q”、“黄鼠狼给鸡拜年”中的“啊Q”、“黄鼠狼”一样,有了自己在汉语中约定俗成的意义,说话者无须解释,该引申义不言之明,听话者自然心领神会。“鸵鸟花招”、“潘多拉的盒子”等外国特定文化的意象之所以能通过直译为中国人所理解,主要在于国家之间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随着我国越来越多地引进和学习外国的文化,

古代汉语练习4-词义引申(2)

古代汉语练习(四)——词义引申 一、根据下列各句分析“亡”的本义、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 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史记·陈涉世家》) 3.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资治通鉴》卷六五) 4.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苏洵《六国论》) 二、解释下列各词在句中的意义,并指出其为本义、引申义还是假借义。 1.顾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庄子·养生主》) 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司马迁《报任安书》) 2.时 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荀子·天论》)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饑矣。(《孟子·梁惠王上》) 3.息 去偃王之仁,息子贡之智。(《韩非子·五蠹》) 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楚辞·哀郢》) 4.相 相鼠有皮。(《诗·鄘风·相鼠》)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韩愈《师说》) 附:同义词辨析举例 1、宫、室:都可以用来指“房屋、住宅”。但是,“宫”后来专指宫殿,“室”则指内室。两者范围广狭、侧重的方面不同。 2、婦、女:“婦”指已婚女子,引申为媳妇;泛指女性。“女”,妇女,引申为未婚女子、女儿。 3、貧、窮:“貧”,没有钱财,与“富”相对;“窮”,阻塞不通,与“通”或“达”相对,引申为走投无路、不得志、生活窘迫。两者侧重的方面不同。 4、賊、寇、盗、偷:“賊”本义是害人,引申为杀害,敌人的蔑称。“寇”指盗匪,引申为入侵者,侵犯,骚扰。“盗”指盗窃,引申为偷东西的人,强盗。“偷”本义指“苟且”,引申为刻薄,偷窃。四者本义不同,引申义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5、襲,无钟无鼓为襲;伐,有钟有鼓为伐;侵,不合理的进入。 6、去,离开。適,前往;前去。往,走;到。 7、飢,肚子饿。饑,年成不好,饥荒。餓,严重的饥饿。 参考答案: 一、例句2用的是“亡”的本义,指“逃亡”。例句4用的是直接引申义,指“失去”。例句 1、3用的是间接引申义,指“消亡;灭亡”。 二、1、例句①用的是本义,意思是“(回头)看”。例句②用的是引申义,意思是“顾念;顾惜”。2、例句①用的是引申义,指“天时”。例句②用的是本义,指“季节;时节”。3、例句①用的是假借义,指“停息”,这个意义后来写成“熄”。例句②用的是本义,指“叹息”。 4、例句①用的是本义,意思是“看”。例句②用的是引申义。

古代汉语 部分作业题答案

1. 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 (1)提高阅读文言的能力,便于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 (2)提高现代汉语的语言修养,增强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 (3)培养教中学问语文特别是文言文的能力。 2. “古代汉语”学科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文言是古代汉语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 文言语言是一种十分成熟的书面语言,有鲜明的语言规律。文言语言是记录我国古代文献资料的基本语言,要了解古代的中国,必须从文言语言入手。 前人长期研究文言语言,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为今天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文言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研究它可以促进现代汉语的发展。 3. 为什么说常用词是学习古代汉语的难点? 王力《古代汉语·绪论》中说“ 学习古代汉语, 重点必须放在词汇上。至于词汇, 重点又需放在掌握常用词上。”掌握常用词我们认为也是学习古代汉语的难点, 为什么呢了这是因为常用词掌握少了, 帮助不会大要有帮助, 必须掌握一定数量1000个左右的常用词。应该知道, 常用词如一盘散砂一般,没有规律来帮助掌握。我们只有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词源》等工具书的帮助下, 多多阅读古代的散文和韵文, 经常接触众多的常用词, 久而久之,才能克服困难, 很多常用词才会不知不觉为我们所熟悉或掌握。 4. 古今汉语词汇在构成上有什么不同特点? 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体,在古汉语中,单音词占多数,复音词比较少,无论是秦汉时代的作品,还是后代仿古的文言作品,都体现出这个特点;而现代汉语词汇以复音词为主体。 古汉语词汇里一词多义现象非常突出:一是一词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二是各个多义词包含的义项也都比较多;现代汉语复音词虽然也有多义的,但这样的复音词不多,而且这类复音词所包含的义项也比古汉语多义词所包含的义项少得多。 5.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以及词义引申有几种方式: (1)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由于汉语历史久远,我们所说的本义只能是有语言文字材料所证明的本义。所谓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发展、演化出来的意义,它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

古汉语中表示走路的词语

行:行走;在堂上小步走。唐韩愈《师说》:“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吾师。’”步:在堂下举足慢慢走;徒步,行走。《史记项羽本纪》:“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垓下之围) 趋:跑,快走。明方苞《左忠毅公轶事》:“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小步快走,表示恭敬。《触龙说赵太后》:“入而徐趋,至而自谢。”;奔向,趋向。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在门外快步走。(《尔雅释宫》) 走:跑,逃跑。唐杜甫《石壕吏》:“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奔向,趋向。唐杜牧《阿房宫赋》:“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在中厅疾行。(《尔雅释宫》) 踱:漫步行走。《儒林外史》第三回:“范进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奔:急走,跑。《聊斋志异狼三则》:“屠乃奔倚其下。” 在大路上疾行。(《尔雅释宫》) 跋:翻山越岭,在草丛山林中走。《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跋涉山川,蒙犯霜露。”涉:徒步渡水,在水中走。《吕氏春秋察今》:“循表而夜涉。”;渡深过膝的水。(《尔雅释水》) 厉:渡深过腰的水。《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深则厉,浅则揭。” 揭:提起衣服渡过潜水(不脱衣服涉水)。《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深则厉,浅则揭。” 跄:有节奏的走动。《诗经齐风猗嗟》:“巧趋跄兮。” 跕:托着鞋走路。《史记货殖列传》:“女子则鼓鸣瑟,跕履游媚富贵。” 跑:急走,奔逃。唐马戴《边将》:“红缰跑骏马,金镞掣秋鹰。” 蹽(liao):迅速地走;偷偷地走开。 过:走过,经过。《孟子梁惠王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齐桓晋文之事》)迈:行,前进。《诗经王风黍离》:“行迈靡靡,中心摇摇。”(后引申为跨步或大踏步走。) 徙:步行。《易经贲》:“舍车而徙。”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晃的样子。唐皮日休《上贞观》:“天禄(兽名)行蹒跚。” 姗姗:形容走路缓慢从容的姿态。《汉书外戚传》:“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 徙涉:光着脚涉水过河。唐白居易《新丰折臂翁》:“大军徙涉水如汤,未过十人二三死。” 邋遢:行走的样子。元王子一《误入桃园》第一折:“眼见得路迢迢,芒鞋邋遢,抵多少古道西风鞭瘦马。” 徜徉:自由自在来回行走。宋曾巩《墨池记》:“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乎此邪?”;宋苏轼《武昌九曲亭记》:“相携徜徉而上。”

词义选择和词义引申

词义选择和词义引申 词义的选择和词义引申是翻译中最常用的翻译技巧。其本身也是英语翻译中最基础的工作,准确把握词义,并在必要时加以适度的引申,是保证译文质量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英语和汉语各自都有丰富的词汇,各自的词义又极其繁复;另一方面,这两种语言差异巨大,其词义关系错综复杂,往往难以找到词义完全对应的词。 如run堪称为典型的多义词。在较大规模的词典里,其释义可达上百个之多。譬如,《英汉大词典》在run条下一共提供了117个义项,包括不及物动词性34个,及物动词性40个,名词性38个,形容词性5个。显然,其中许多义项,即使是那些属于动词性的,都不能用汉语的“跑”来对译。例如: (1)London Transport run extra trains during the rush-hour. 伦敦运输公司在交通高峰时间增开加班列车。(2)Election campaigns in Britain run for three weeks. 英国选举活动持续三周。 (3)The lease on my house has only a year to run. 我那房子的租期只有一年了。 (4)“Eight shot dead by gunmen”ran the newspaper headline.报纸标题为“枪手枪杀八人”。 (5)He has no idea of how to run a successful business. 他不知道把企业办好的方法。 (6)The dyes in this fabric are guaranteed not to run in washing. 这种织物所用染料保证不会在洗涤时渗化。(7)The foreword of the book runs for six pages. 这本书的前言长达6页。 (8)Urban unemployment is running at 15 percent. 目前,城市失业率保持在15%。 (9)The party is running two candidates in the next election. 该党将在下届选举中提出两名候选人。 (10)Check everything and run the whole test again. 把一切检查一遍,然后再把试验重做一遍。 以上十个例句中都包含run一词,尽管均用作动词,其词义都不尽相同。毋庸言,如果将其作名词和形容词时的义项考虑在内,run的词义会更加纷繁多样。 诚然,在英语词汇占绝大多数的多义词并不个个都像run那样释义如此繁多,但判定其在具体语境中的确切含义,并将之恰如其分地译成汉语往往同样需要花费相应的气力。往往一词之发疏,全篇不顺。对初学翻译的人来说,遇到英语多义词时必须结合上下反复推敲,切忌望词生义,不求甚解。尤其是遇到用多义词时,绝不有想当然地把自己印象中的词义放到译文中去,翻译实践告诉我们:似懂非懂的地方,往往最容易出错。 如:.Dr. Cooper has called for a smoke-free America by the year2000. [误] 库伯博士号召在2000年以前建立一个自由吸烟的美国。 [误] 库伯博士号召在2000年以前建立一个免费吸烟的美国。 [正] 库伯博士号召在2000年以前使美国成为一个无人吸烟的国家。 所有的例子都说明了词义选择和词义引申在考研翻译中的重要性。因此,在翻译中绝不能拘泥于自己所记忆的词典提供的基本释义,机械地用固定的汉语词替换对应的英语词。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在掌握每一个单词基本释义的基础上,根据这个单词所处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提供的各种线索,判定其确切含义;同时,还需要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和汉语的搭配方式,选用恰当的词语表达这一意义。 一、词义的选择 英语与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一样,都存在着一词多义的现象。所谓一词多义,即是指同一个词在同一种词类中,具有几个不同的词义。在英语与汉语中,很难找到一词一义的对应情况。这就需要我们在翻译过程中理解英语原文中单词的意思,然后努力地寻找在汉语中与这个英语单词具有相同意义的常用表达方法。就home这个词而言,大多数人都知道有“家”的意思。但是,上下文不一样,home的翻译就完全不一样,如: I’ll see her home tonight 今晚我送她回家。 India is the home of elephants. 印度是大象的生长地。 He’s at home with the classics. 他精通古典文学 New homes are for sale. 新房出售。 She’s at home where she is. 她在哪儿都自由自在。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九~十)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九~十) 通论(九) 1、否定句:表示否定的句子。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可以是代词如“莫”。 2、上古汉语里,“不”“毋”“未”“莫”四个否定词的否定句,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总是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最正常的结构,不是“倒装”。如: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3、不能将代词宾语前置的否定句: A、“弗”“勿”“非”“无”四个否定词的否定句。 B、宾语不是代词的。“君”“子”一类的字不是真正的代词,也大多不用此结构。如“若不许君”、“吾不能早用子”。 4、“不”“弗”:词汇意义相同,都表示一般的否定。语法意义上的区别: a、“不”后的动词可以是及物也可以是不及物;可以带宾语也可以不带宾语。如:勇者不惧。老妇不闻也。 b、“弗”后的动词一般是及物,而且动词后面往往不带宾语(带宾语的非常少见)。如: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c、都不能否定名词。因此: 1)“不”后的名词用如形容词或动词。 2)“弗”后的名词用如及物动词。 5、“毋”“勿”:词汇意义相同,通常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劝阻,等于现代汉语的“不要”或“别”。古书上“毋”常写作“無”。语法意义上的区别与联系:

a、“毋”和“不”相当,“毋”后面的动词一般带宾语。 b、“勿”和“弗”相当,“勿”后面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带宾语的少见)。 c、“毋”“勿”后面的名词都用如动词。如:毋友不如己者。王無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d、有时候,“勿”字用于陈述句,意义和“不”差不多。如:齐侯欲勿许。 6、“未”: “未”和“未尝”的区别: a、“未”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等于现代汉语动词前的“没有”。 b、“未尝”是一个凝固形式,表示“不曾”或“没有……过”的意思。 c、“未”着重在和将来实现的可能性对比,或和已经实现的事情对比。 d、“未尝”则是简单地否定过去。 e、“未”有时并非用来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只表示一种委婉的否定,意义和“不”差不多。如:是未可知也。 7、“否”: a、“否”和作为应答之词的“然”是对立的。常用于单词句,等于现代汉语的“不”或“不是的”。 b、“否”又用在肯定否定迭用的句子里,它表示否定的一面。如: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8、“非”: a、“非”用于判断句里,否定谓语和主语的关系。注意:这种“非”虽可译为“不是”,但语法意义完全不同。“不是”是系词“是”前面加否定词“不”;“非”在上古汉语里不是系词,而是一个简单的否定副词,否定的是整个谓语。如:是非君子之言也。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 《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的历史著作,据传为春秋 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比较系统的详细的记述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一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面貌,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左传》用简括的语句写出复杂纷繁的事物(特别善于写战争),用极少的笔墨刻画出人物的细微动作和内心活动,使人物跃然纸上。同时,《左传》也为后代历史著作和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自东汉以来,现在通行的是《十三经注疏》中的《春秋左传注疏》。 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1)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的是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只要学会汉语拼音方案,就能很快查出所要找的字词。但是不明字音或读音不准时,就很难查到。(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不存在拼音排序的问题,但是会遇上有的字归属哪一部,多少画的问题。 (3)按编码排列。有的字角的归类要靠死记,不常用、容易忘记等问题。《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十三人奉敕编纂的,书成于康熙55年(公 元1716)。他是在明代梅膺祚的《字汇》和张自烈的《正字通》的基础上编成的。全书共收字47035个,是清代以前收字最多的一部字典。这部字典的释字体例是先音后义。每字下面先列历代主要韵书的反切(用两个字给合起来给一个汉字注音,有时单称反或切,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然后解释字义,每义之下一般都引古书为证。道光七年(1827),王引之奉旨作《字典考证》,纠正错误2588条;1981年王力作《康熙字典音读订误》,纠正五千九百多条。 《中华字典》是由陆费(bi)逵、欧阳溥存主编的,195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它是继《康熙字典》后出现的第二部大型字典,用部首排列,多收了一些近代的方言字和翻译用的新字。 《辞源》是商务印书馆编印的,出版于1915年,参与编写的有陆尔奎、方毅 等50多人。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一部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这部书也是用部首排列法,注音是采取传统的反切方法,基本上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的体例格局。1958年开始修订后,《辞源》不再作为语词和百科兼收的综合性词典,而是一部“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的帮助阅读古籍的语文工具书,专收古代汉语词汇。修订后的《辞源》是目前帮助阅读古籍的较大、较好的辞书。 《辞海》最著名的就是引书注明篇名,便于核对原书。释义更具概括性,行文 更加通俗。在条目的收列方面更注意吸收现代科学的词语,删除了一些《辞源》收录的较为生僻的古代词语。1958年修订时,修订工作由舒新城、陈望道主持,成为一部综合性辞书。 《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是20世纪末由国家组织编写的两部大型的 语文工具书。它们都是“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汉语大字典》偏重收集古今的汉字,《汉语大词典》偏重收集汉语的古今复音词语。

词义选择引申褒贬

第四章第一节词义的选择,引伸和褒贬 一、教学目的:要求准确理解句子中词的意义,从而在翻译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二、教学过程: 一、词义的选择: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一词多类、一词多义的现象。一词多类就是指一个词往往属于几个词类,具有几个不同的意义。一词多义就是说同一个词在同一个词类中,又往往有几个不同的词义。在英汉翻译过程中,我们在弄清原句结构后就要善于选择和确定原句中关键词的词义。选择和确定词义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根据词在句中的词类来选择和确定词义 选择某个词的词义,首先要判明这个词在原句中应属哪一种词类,然后再进一步确定其词义。 例如,在Like charges repel; unlike charges attract 一句中,like用作形容词,它的汉语对应意义是“相同的”,因此全句可以译为:“相同的电荷相斥,不同的电荷相吸”。 但在下面例句中,like又分属其他几个不同词类: 1) He likes mathematics more than physics. 他喜欢数学甚于喜欢物理学。(动词) 2) In the sunbeam passing through the window there are fine grains of dust shining like gold. 在射入窗内的阳光里,细微的尘埃象金子一般在闪闪发光。(前置词) 3) Like knows like. 英雄识英雄。(名词) 2. 根据上下文联系以及词在句子中的搭配关系来选择和确定词义 英语中同一个词,同一词类,在不同场合往往也有不同的含义,必须根据上下文的联系以及词的搭配关系或句型来判断和确定某个词在特定场合下所应具有的词义。例如“Last”这一形容词: 1) He is the last man to come. 他是最后来的。 2) He is the last man to do it. 他绝对不会干那件事。 3) He is the last person for such a job. 他最不配干这个工作。 4) He should be the last(man)to blame. 怎么也不该怪他。 5) He is the last man to consult. 根本不宜找他商量。 6) This is the last place where I expected to meet you. 我怎么也没料到会在这个地方见到你。再如“take off)这一动词: 1) To take off her boots or to put them on was an agony to her,but it had been an agony for years. 脱鞋或穿鞋对她是一种痛苦,但这已经是多年以来的痛苦了。 2) An area the size of the Hornet’s flight deck was marked off on an airstrip and the y practiced taking off time after time from this restricted space. 在机场上标出了与大黄蜂号甲板一样大小的一块地方,他们(机组人员)一次又一次地联系从这样一块有限的面积上起飞。 3) He always sits on the very edge of his chair when he is working, as though about to take off. 他工作的时候,总是坐在椅子边上,好像随时都会跳起身来的样子。 4) Their first major design was a pleated denim jean with external pockets dubbed “baggies” that took off in high schools and colleges and soon was imitated by other apparel manufacturers. 他们的头一项重要设计是一种打褶的、缝上明袋的兰色斜纹粗布裤,这种裤子人们称为“袋子”,在中学和大学中首先流行,接着别的服装商店也都很快仿制起来。 二、词义的引伸 英译汉时,有时会遇到某些词在英语词典上找不到适当的词义,如任意硬套或逐词死译,

郭锡良古代汉语复习重点

郭锡良般古代汉语复习重点总结 郭锡良般古代汉语复习重点总结 说明:按照该提纲复习,基本通论知识点与词句部分可以熟练掌握,内部资料,请勿外传此版本教材是商务出版社的三册套教材,与现在的两册套教材可以通用,页数稍有出入,请 使用者自行注意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 《触龙说赵太后》、《孙膑》 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 《天论》 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 2.复习办法: 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臵、被动句等; 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 1.复习范围: 第一册: (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二)词的本义探求例 第二册 (三)引申义分析例(上)(四)引申义分析例(下)第三册 五)同义词辨析例 2.复习办法: 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 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 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古汉语词义引申的方式

(一)连锁式引申: 1、要:金文作垮、鏗,《说文》:“要,身中也。” ①昔楚灵王好细要。(《墨子?经说》) ②是王之地一经两海,要绝天下也。(《战国策?策》) ③吴人要而击之,获邓廖。(《左传?襄公三年》) ④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论语?宪问》 ⑤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孟子?公丑》) ⑥地不知寒人要暖,莫把人衣做地衣。(白居易 《红线毯》) “要”的意义可以用下表描述: ①腰(人体的中 间部分)②中间(事 ? ? 物的中间部分)③拦截(迫使他人中途停止 ? ? ? ? 前进)--------- ④要挟(迫使他人改变意向,满足自…. 己的欲望)-------- ⑤求得(请求他人满足自己的欲 望)------ ⑥需要(期待某种欲望得到满足) 2、防:《说文》:"防,隄(堤)也。” ①以防止水。(《周礼?地官?稻人》 ②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

③吾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左传?襄公三^一年》) ④义礼义防民。(盐铁论?本议) 祖俗而施教,察失而立防。(《后汉书?桓谭传》) ⑤君子行有防表。 “防”的意义线索可以用下图表示: ① -------------------------------------------------- 堤坝(堵水所用 的建筑)--------------------------- ②堵水、防 止水患(堤坝的作用是堵水)------------ ③禁止、防备、 防止(由堵水泛指堵塞禁阻等意思)------------- ④约束(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 ——-⑤规、标准(有约束而形成的行为规) 以上两例和“朝”的词义引申脉络一样,由本义过渡到直接引申义,再过渡到间接引申义,中间是一环扣一环的关系,就像链条一样。我们把这种引申脉络称作连锁式引申(也叫做链条式引申)。 (二)辐射式引申: 1、节:《说文》:“节,竹约也。” ①竹则笋苞抽节。(左思《吴都赋》) ②其于木也,为坚多节。(《周易?说卦》)风断蒲草

词义选择与引申2

第四讲词义的选择、引申与褒贬 词汇篇(1) 词义的选择、引申与褒贬 Focus: ? 基于对源语文本的精确理解在目的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和表达法 ? 词义的引申 ? 词义的感情色彩 ? 如何在翻译中选择精当的词语? ? 注意一词多义现象,不能误用。 ? 正确看待翻译时所使用的词典。不能把词典当成选择词义的万能钥匙。如果生硬地将词典的释义搬到译文中去,常易犯一些非常荒谬的错误。翻译中,译者寻求的不只是词义的静态对应,而是词义交叉中的动态对应关系。 ? 注意词义的灵活性(flexible),翻译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 ? 一、根据词性来确定词义 ? 许多英语词汇往往有不同的词性,即分属于几种不同的词类。翻译时首先要确定这个词在句子中属于哪一类词,然后再根据词类选择一个确切的词义。? 例如:like作形容词时意思是“相同的”;作动词时意思是“喜欢、希望”;作介词时意思是“像……一样”;作名词时意思是“喜好、英雄”,如:Like knows like.(英雄识英雄)。 ? 下面再以right为例加以说明: ? Right,open your mouth,let me have a look. ? 好,把嘴张开,让我来瞧瞧。(感叹词) ? He hoped to be absolutely right about this issue. ? 他希望在这个问题上绝对正确无误。(形容词) ? I must answer that phone,but I?ll be back right away. ? 我得去接电话,马上就回来。(副词) ? The ship righted itself after the big wave had passed. ? 大浪过后,船又平稳了。(动词) ? In England,we drive on the left side of the road,not the right side. ? 在英国,车辆靠路的左侧行驶而不是靠右侧行驶。(形容词) ? He exercised his legal right as President to halt the investigation. ? 他行使了总统的法定权力去阻止这场调查。(名词) ? It serves sb. right. ? 某人罪有应得。 ? Miss Right ? [口]理想中的未来妻子 ? Mr. Right ? [口]理想中的未来丈夫 二、根据词的搭配来确定词义 ? 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英语和汉语都有各自固定的词组和搭配,翻译时必须注意它们的这种区别。 ? 动词raise虽然其基本含义是“举起”,“使升高”,但在下列短语中却应当根据与它搭配的词来确定其词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