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2019考试大纲必修一知识点(修正版)【新版】

2018年思想政治(考试大纲)知识点

第一部分经济生活

1. 货币

(1) 货币的本质

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注:商品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只有交换和消费环节完成,才能进行社会再生产,商品价值才能实现,商品生产者才能生存和发展。

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基本职能:(1)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货币的本质决定货币的职能,货币的职能体现货币的本质。

金属货币与纸币:国家(或地区)对纸币的发行“三有一无”,即有权发行(必须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有权决定发行量、有权决定面额(面值)、无权规定购买力。

与货币发行有关的计算题公式

①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即(待售商品量×单位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②纸币贬值率=(纸币发行量-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纸币发行量×100%。③通货膨胀率=(纸币发行量-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100%。

(2) 货币的种类与形式

货币与财富:货币是财富的象征。从起源上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它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职能上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从一定意义上看,货币是财富的象征。

结算与信用工具:信用卡的使用只能减少纸币的使用量,并不能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也不能防止通货膨胀。

外汇和汇率:

2. 价格:

与价格相关的知识

(1)价格与利率:当发生通货膨胀时,国家可以通过提高利率来抑制消费,稳定物价。

(2)价格与财政: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当发生通货膨胀时,国家可以通过紧缩性的财政政策,降低物价。

(3)价格与市场调节: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敏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4)价格与宏观调控:稳定物价是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稳定物价,应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

(1) 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价值与价格: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关系影响价格。

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供给与需求:①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数量。

②需求是指消费者在某一时间点上和某一价格下对某种商品或劳务愿意购买并能够购买的数量。

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

(2) 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价格变动会使消费者增加或减少对商品的购买,从而影响消费者的消费水平。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调节产量,)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需求量的变化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

不同商品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如图:

活必

需品

需同价

需求量也会上升;商品价格的变动与它的互补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是反向的,即商品价格上升,它的互补商品的需求量会下降。

获利增多,生产扩大,供给增加;价格降低,获利减

少,生产减小,供给减少

价格上升时,

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曲给量的影响。

其他条件变化导致该商品供给量增加,补贴等

曲求量的影响。

其他条件变化导致该商品需求量增加,补贴等

求曲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大

D

曲线

代曲量的影响。

化呈负相关,与其替代品需求量的变化呈正相关,表明甲、乙两种商品是互补品,

品是互为替代品

3. 消费

(1) 消费及其类型

影响消费的因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当前可支配收入越多,消费量就越大。收入增长较快时期,消费增长也较快。②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

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联系。

消费类型:消费目的(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交易方式(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

消费结构:恩格尔系数(公式: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家庭消费总支出×100%)是衡量消费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它的降低一般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2)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艰苦奋斗。

提高消费水平最根本的途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居民收入;政府要完善分配制度,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缩小收入差距,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如何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①政府要发展生产,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提升居民消费信心;完善分配制度,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控制和缩小社会收入差距,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水平;要规范和整顿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消费市场环境。

②企业要不断开拓消费市场,要运用先进科技,通过生产调整,实现产品升级,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推动消费结构升级,为消费创造动力。

③消费者要转变消费观念,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4. 生产与经济制度

(1) 生产与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调节生产,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发展生产的意义:①生产决定消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发展生产是由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2)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①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所有制结构中处于主体地位。

②内容: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③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④如何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企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必须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

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①地位: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②体现: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③意义: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保障国家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发展战略性产业、提供公共服务,具有关键作用。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①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私营、外资等各种非公有制经济。

②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③作用:支撑经济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

④国家的政策:鼓励、支持、引导和监管。

5. 企业与劳动者

(1) 生产的微观主体——企业

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公司制是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之一

公司的类型: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的组织形式:决策机构:股东(大)会、董事会,执行机构:经理,监督机构:监事会公司经营与公司发展: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①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②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配置。

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公司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不受侵犯。

公司可以设立分公司。设立分公司,应当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登记,领取营业执照。分公司不具有法人资格,其民事责任由公司承担。公司可以设立子公司,子公司具有法人资格,依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2) 劳动者

劳动与就业:劳动是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

就业的意义:

①就业是民生之本;使得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②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有利于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怎样解决就业问题?

①从根本上说:发展经济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大力发展经济,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对劳动者的需求,增加就业岗位。

②国家应该积极调节就业。党和政府应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

积极的就业政策,制定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进一步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加大政府职业培训投入,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

③从企业应遵守法律法规、诚实守信。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加快发展,争取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

④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如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等。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和技能。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扬创业精神,实现自主创业。

劳动光荣: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维护劳动者权益:实现和维护劳动者的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

如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怎么样)

①国家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加强劳动保护,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劳动保障法律体系,对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打击。

②企业要遵守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等相关规定,自觉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③劳动者要自觉履行劳动者义务,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6. 投资与融资

(1) 商业银行

利息、利率与本金:利息=本金×利率×存款期限

储蓄存款:储蓄存款是低风险,不是“零风险”

中国商业银行体系:商业银行是指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我国的商业银行以国家控股银行为主体,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商业银行的业务:存款业务,这项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

贷款业务,它是商业银行营利的主要来源。

结算业务,银行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

(2) 投资

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风险与收益成正比。

股票:作用:股票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对促进资金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推动企业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商业保险:①功能: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

②类别:在我国,商业保险分为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两大类。

③订立保险合同的原则: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的原则。

(3) 融资:从狭义上讲,融资即是一个企业筹集资金的行为与过程。从广义上讲,融资也叫金融,就是货币资金的融通,是当事人通过各种方式到金融市场上筹措或贷放资金的行为。对于资金的需要方(主要是企业)而言,就是融资;而对于资金的提供方(主要是其他企业、个人、

投资理财应遵循的四个原则

①正确处理好风险和收益的关系。

②要注意投资多元化。

③投资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实力,量力而行。

④投资理财既要考虑个人利益,也要考虑国家利益,不得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

7. 个人收入的分配

(1) 分配制度

生产决定分配:

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生产要素分配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

客观必然性

①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②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③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2) 效率与公平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

收入分配公平的体现: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

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措施:①最根本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③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④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个重要举措。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⑤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提高效率,促进公平: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初次分配是指企业单位内部的分配。

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法律等对收入要素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

8. 国家收入的分配

(1) 财政收入与支出

财政收入的构成: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

税收与财政的关系:税收是国家筹集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①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②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的构成: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财政收支平衡: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盈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2) 财政的作用

①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②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币政策。

9. 征税与纳税

(1) 税收及其种类

税收: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的基本特征。

税收的种类: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

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根据征税对象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五大类。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是影响很大的两个税种。

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税收的作用:第一,税收是筹集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第二,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第三,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2) 依法纳税

纳税人:负税人是指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是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所形成的。

依法纳税:必要性: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家赖以存在和实现其各项职能的物质基础。我国的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公民应自觉诚信纳税,反对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等违反税法行为。

公民要增强税收监督意识。

1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 市场经济基本原理

市场与计划: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配置资源主要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来实现的。

市场调节及其弊端:市场调节的优点: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敏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市场在竞争中推动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市场失灵: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②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市场配置资源:①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是引导资源配置的指示器。通过市场价格的调节,使资源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

②供求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生产者、经营者根据供求的变化不断调节生产经营活动,引导人、财、物在全社会的配置。

③竞争是市场活动的灵魂,买卖双方之间围绕价格和质量方面的较量,使社会资源不断向效益高、急需发展的产业和企业流动,价值规律的要求得以贯彻。

市场机制就是在上述三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中发挥着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通过竞争,价格在供求影响下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

市场秩序:

规范市场秩序的意义: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规范市场秩序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和行为约束。

①完善市场规则: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来维护。市场规则主要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

②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要切实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在全社会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

③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尊法守法用法,都应该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宏观调控:

含义: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原因:①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②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是政府的主要职责和作用之一。

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11.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1)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总体小康: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全面小康目标: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①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

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③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④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⑤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

(2)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地位: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内涵:①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第一要义。②以人为本为核心立场。③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要求。④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

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②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

③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④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方法推进结构调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生产端入手,重点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三主体”共建生态文明

①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充分利用经济、法律及行政手段调控资源,发展循环经济。

②企业:加强管理、科技创新、降低成本、减少污染、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③个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倡导绿色消费,增强节约意识,从小事做起,把节约资源落到实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口诀

围绕主题,抓住主线;科学发展,方式转变;科技创新,战略支撑;主攻方向,结构调整;“三农”问题,重中之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12.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问题1:为什么要推行“一带一路”战略?

①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这一倡议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能够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

②该倡议深受历史启迪又有鲜明时代特色。古丝绸之路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与亚洲互联互通建设相辅相成,将为沿线国家增进政治互信、深化经济合作和密切民间往来及文化交流注入强大动力,具有巨大合作潜力和广阔发展前景。

问题2:“一带一路”战略的时代意义是什么?

①“一带一路”有利于我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

②“一带一路”也让周边国家得益于我国改革开放红利。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

③“一带一路”体现着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秉承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

问题3:如何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①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诚心诚意对待沿线国家,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要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同沿线国家开展合作,让沿线国家得益于我国发展。

②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抓住关键的标志性工程,力争尽早开花结果。

③“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要做好统筹协调工作,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各类企业参与,同时发挥好政府作用。

④要以创新思维办好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发起并同一些国家合作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要为“一带一路”有关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促进经济合作。设立丝路基金是要利用我国资金实力直接支持“一带一路”建设。

(1)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2)主要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是指在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

作用: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其全球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大大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2)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对外开放:格局: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

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国际经济组织:世界三大经济组织:世贸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国际经济合作:世界贸易组织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引进来”,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

“走出去”,通过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出等各种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

为什么要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①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③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④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①我们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②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③必须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

④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