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坐标表示平移练习设计(导学案)

用坐标表示平移练习设计(导学案)
用坐标表示平移练习设计(导学案)

7.2.2 用坐标表示平移练习设计(导学案)

一、复习引入

1.什么叫平移?

在平面内,把一个图形沿某一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会得到一个新图形. 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2.图形的平移有哪些性质?

(1)新图形与原图形_____和_____完全相同,____不同.

(2)对应点的连线_____且_____.

二、课堂探究

1、将点A(3,2)向上平移2个单位长度,得到A′则A′的坐标为______.

2、将点A(3,2)向下平移3个单位长度,得到A′,则A′的坐标为______.

3、将点A(3,2)向左平移4个单位长度,得到A′,则A′的坐标为______.

4、将点A(3,2)向右平移2个单位长度,得到A′,则A′的坐标为______.

5、已知点A(3,2),将点A先向右平移2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长度,

得到A′,则A′的坐标为________.

三、堂上小测:

1、点P(2,-1)向右平移2个单位长度得点A的坐标为______.

2、点P(2,-1)向左平移3个单位长度得点B的坐标为______.

3、点P(2,-1)向上平移2个单位长度得点C的坐标为______.

4、点P(2,-1)向右平移3个单位长度,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长度得点D的

坐标为______.

四、巩固练习:

1、点P(-3 , -1)是由点Q(4 , -2)经过平移得到的,则点P先向_______平移_______单位长度,再向________平移______单位长度可以得到Q.

2、三角形DEF是由三角形ABC平移得到的,点A(-1 , -4)的对应点为D(1,-1),则点B(1 , 1)的对应点E、点C(-1 , 4)的对应点F的坐标分别为()A.(2 , 2),(3 , 4)B.(3 , 4),(1 , 7)

C.(3 , 4),(2 , -2)D.(-2 , 2),(1 , 7)

3、把点(x,y)先向左移动1个单位长度,再向下移动2个单位长度后得到点()A.(x+1 ,y+2)B.(x-1 , y-2)

C.(x , 2y)D.(x , 0.5y)

4.把点M(1,2)平移后得到点N(1,-2),则平移的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点P(0,-2)向左平移2个单位,再向上平移4个单位得点Q(x,y),则xy= _____

五、课后作业。

新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平移与平行教案

【课题】:平移与平行本课共 1课时,本节第 1课时 【课型】:新授 【课标定位】: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感受平移前后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并能用三角板和支持画平行线,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感受平移前后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 2、能用三角板和支持画平行线,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 3、感受教学的价值,进一步参透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的思想。 【教学重点】:认识平行线,体会平行线的特征,会画平行线。 【教学难点】:在一些斜线中寻找平行关系,在立体图形中寻找平行线。 【预习指南】:自学课本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平行的线段。 【情景引入】: 同学们见过的汽车行驶的痕迹是什么样的?对,车轮的印是互相平行的。就像这幅图里的一样。 出示教材18页“看一看”左图。 请学生举例,你还能想到生活中哪些是互相平行的吗? 出示第18页“看一看”右图。边指图边说明:铅笔平移前后的线条是互相平行的。 【核心活动】:探究新知 1、移一移。 (1)请学生用小棒在方格纸上移一移。并说一说移动前后小棒的位置关系。 学生准备2根小棒放在一条线段上(先重叠放在一起),然后平移其中一根小棒。 教师:这两根小棒经过平移后是什么位置关系?(平行) 如果我们把其中的一根小棒叫AB,另一根叫CD,那么就可以AB说平行于CD或CD平行于AB。 (2)出示第18页小鱼图。 先请学生说出小鱼图中每条线段的名称,然后说出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2、折一折。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平行线,下面继续学习。出示一张长方形纸这是什

么? 请学生用长方形张折两条折痕,然后打开看一看,根据这两条折痕,你能发现什么呢? 请学生汇报折纸情况。 3、说一说。 出示教材第19页“说一说”的三幅图片。 生活中有很多平行的线,想一想这些图案中哪些线互相平行,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4、画一画。 你会画一组平行线吗? 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画一组平行线,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启发:怎样画平行线更准确、美观呢?我们要用三角尺或直尺画平行线。 【课堂小结】:平行线有什么特点?怎样画平行线? 【当堂测评或作业】: 1.第20页第1题 2.讨论第20页“实践活动” 3.思维训练 (1)、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两次,使三条折痕互相平行。 (2)、过B点画直线A的平行线。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为人民服务》市优质课一等奖导学案

《为人民服务》导学案 【导学目标】 1.学会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剥削、兴旺、解救、哀思、李鼎铭、司马 迁、彻底、鸿毛、送葬、乱蓬蓬、炊事员、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了解演讲稿的特点。 3.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4.初步掌握围绕主要观点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导学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 【导学难点】 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以及复杂句子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 搜集课文背景资料。了解司马迁、毛泽东。 2.搜集为人民服务的典范。 【预习导航】 一、写作背景我先知:

抗日战争后期的延安正处在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中。毛泽东的勤务兵张思德为人憨厚朴实,工作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一心一意为着革命的利益和解放全中国的伟大事业而默默地奉献。为解决中央机关冬季取暖问题,他不幸牺牲。毛主席在他的追悼会上深情地说:“我们的队伍里到处是这样的人,普通、平常、像清凉山上的草一样,我们注意不到他们,往往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可正是这些人支撑了我们的事业。”毛主席的这篇讲演发表时以《为人民服务》为题,这篇文章也成为共产党人行为准则和毛泽东思想的具体体现,在60多年后的今天,重温这段历史和这篇文章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读一读、抄一抄,并听写以下词语,查工具书,理解以下词语意思。 剥削、兴旺、解救、哀思、李鼎铭、司马迁、彻底、鸿毛、送葬、乱蓬蓬、炊事员、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精兵简政、死得其所 三、读课文思考:说说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读

春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用坐标表示平移》导学案

7.2.2 用坐标表示平移 2、会根据图形上点的坐标的变化,来判定图形的移动过程。 二、学习重点:坐标平移的方法 三、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让我们可以准确找到某一个物体的位置。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 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平移,平移不改变物体的 和 ”(在 上一章学过)。这时,又该如何来描述图形位置的变化呢? (二)合作探究: 探索一:请仔细阅读课本,完成探究并归纳“图形平移与点的坐标变化”之间的关系 (1)左、右平移: 原图形上的点(x ,y) ( ) 原图形上的点(x ,y) ( ) (2)上、下平移: 原图形上的点(x ,y) ( ) 原图形上的点(x ,y) ( ) 即时练习一: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一点P (-4,2),若将点P : (1)向左平移2个单位长度,所得点的坐标为_____________; (2)向右平移3个单位长度,所得点的坐标为_____________; (3)向下平移4个单位长度,所得点的坐标为_____________; (4)向上平移5个单位长度,所得点的坐标为_____________; 2.已知A(1,4),B(-4,0),C(2,0)。 ⑴将△ABC 向左平移三个单位后,点A 、B 、C 的坐标 分别变为 , , 。 ⑵将△ABC 向下平移三个单位后,点A 、B 、C 的坐标 分别变为 , , 。 (1)横坐标变化,纵坐标不变: 原图形上的点(x ,y) 向 平移 个单位 原图形上的点(x ,y) 向 平移 个单位 (2)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变化: 原图形上的点(x ,y) 向 平移 个单位 原图形上的点(x ,y) 向 平移 个单位 即时练习二: 1.已知A(1,4),B(-4,0),C(2,0)。 ⑴将△ABC 三顶点A 、B 、C 的横坐标都增加2,相应的 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 平移了 个单位长度。 x y A B C O (1,4) (-4,0)(2,0) 向左平移a 个单位 向右平移a 个单位 向上平移b 个单位 向下平移b 个单位 (x+a,y) (x-a,y) (x,y+b) (x,y-b) x y A B C O (1,4) (-4,0)(2,0)

平移与平行

平移与平行 [教学内容] 平移与平行(第17-19页)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教学重、难点] 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教学准备] 三角尺、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板书课题: 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特征是什么? 二、出示学习目标: 认识平行线。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三、出示自学指导(一): 认真看课本18页看一看内容。并用铅笔动手试一试。认识平行线,说说平行线有什么特点? 四、先学 学生根据自学指导(一)进行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五、后教 1、教师根据学生自学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线互相平行。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2、练习: 试一试1题:这幅图中有许多组平行线,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先让学生用小棒移一移,然后说一说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第2题:本题平移后线段之间的平行关系是比较复杂的,特别是寻找一些斜线之间的平行关系学生可能更困难一些。可先让学生说说这些图形在平移前后哪些线段是相互对应的,那么它们就是互相平行的。 2、折一折 通过折一折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行线的特征。 3、说一说 在生活中,每天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平行线。根据书中给出的图片,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看到了哪些平行线,与同学交流。 六、出示自学指导(二) 认真看课本20页画一画1题,小组合作总结画平行线的方法。 七、先学 学生根据自学指导(二)进行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八、后教 1、教师根据学生自学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 总结:画一组平行线的方法 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1)固定三角尺,沿一条直角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平移与平行教案

平移与平行。(教材第20~21页) 1.借助生活情境、实物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感知平行线的特征。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位置关系;学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2.在探索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想象等能力,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与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3.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了解平行线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在生活中找到平行线的实例。 重点:认识平行线,会利用三角尺画平行线。 难点:理解“同一平面和永不相交”的实质,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三角尺一套,课件。 师:看图中的推拉门(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推拉门),在我们漂亮的教室里,见过这样的东西吗? 生:见过,推拉窗。 师:现在老师把推拉门上面的两个门框画下来,你们看,这其实就是我们前面学习的什么线? 生:线段。 师:这两条线之间的距离一样吗?(一样。)你们观察得真仔细。现在我还要考考你们的想象力,请闭上眼睛,如果我们把这两条直线无限延长,穿过了我们的教学楼,它们能相交吗? 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一样,而且延长后又永远不相交,像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就叫它们是平行线。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自然而然地引入平行问题的探究。】 师:如何去判断哪些直线是平行线呢?它有什么特点呢? 出示格子图、铅笔。 1.感知特征。

请看,我手里拿的是什么?(铅笔)现在我先将这支铅笔放在格子图上,用颜色笔把铅笔的 位置标注出来,然后把铅笔向右移动3格,再看看现在铅笔的位置和原来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向右移动了3格),最后我们也用颜色笔把铅笔现在的位置标注出来。刚才的过程,其实就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平移。那我们到底怎样从平移中得到直线间的平行关系呢?(板书:平移与平行)我们接着来研究。 现在我们在铅笔原来的位置上找3个点,第一个点平移了3格,第二个点也平移了3格,那么这个点呢?(师指着第3个点)也就是这两条直线之间的宽度怎么样?(一样、相等)宽度一样,我们换个词就说它们的距离相等。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把它们向上或向下延长,会相交吗?(不会)所以像这样的两条直线,它们之间的距离相等,而且永不相交,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一条直线能不能说平行呢?(不能) 2.感知一组平行线。 两条直线能互相平行,那么3条、4条或更多条直线,能不能互相平行呢?现在我们再来移一移铅笔,把铅笔再向右平移两格。(教师操作:把铅笔放在第二根线上移动,并用颜色笔标注出来)它和第二条线相隔了几格?(2格)每个点都相差了2格,就说明这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相等。延长后不会相交,那说明它们是互相平行的。 我们再来看看第三条直线和第一条直线相隔了几格?(5格)它们是互相平行的吗?为什么?(是,距离相等,永不相交) 归纳:第一条直线既和第二条直线平行,又和第三条直线平行,就说明这三条直线是互相 平行的,我们就把它们称为一组平行线。 3.感知平行线与直线的长短无关。 其实我们要判断平行线,首先看看是否是直线,然后看它们之间的距离是否相等,如果它 们之间的距离相等了,也就是永远不会相交了,这就是平行线的3个特征。 刚才我们移动铅笔画出来的直线是一样长的。如果我们画出来的直线不一样长,能否平行呢?我们再来移一移铅笔,(拿出准备好的半截铅笔,移动铅笔时故意弄断)向右移动2格后 用颜色笔标注出来。现在我们来看,这条线能否和其他的直线平行呢?首先我们来看它是不是直线,它们之间的距离相等吗?这两条直线会相交吗?既然所有的条件都符合了,说明它们是 互相平行的。换句话说,两条直线或几条直线是否平行,与直线的长短有没有关系?(没有) 4.感知不同方向的平行线。 刚才我们看到的平行线都是什么方向的?(竖着的)如果我们把铅笔换个方向去平移呢? 想一想移动后的直线,与原来位置的直线是否平行?(师演示水平方向向上移动)再往下移动呢?那这组直线平行吗? 如果把铅笔再换个方向呢?(师演示向右倾斜移动和向左倾斜移动) 小结:你们看,它们不管在哪个方向,只要它们之间的距离相等,它们就互相平行。也就是说,同一个方向任意几条距离相等的直线,它们都是互相平行的。 5.画平行线。 ①虽然我们认识了平行线,但是想把它画下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过没有关系,有老师在,你们就不用怕了。先看看老师是怎样画的。(师演示画的过程)归纳出画平行线的要领:一定;二靠;三移;四画。 ②生动手画,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作辅导。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事例,使学生体会到平移与平行之间的关系,掌握运用平移来寻找 平行线的重要方法。】 1.练一练第1题。

(完整版)《为人民服务》教案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读懂文章,从而进一步弄清作者的演讲思路。 2.重点句段的理解。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能力目标:1.让学生初步感知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2.通过学习,扩展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1.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弄清主席的演讲思路。 2.概括能力训练,读懂文章,归纳各段内容 教学难点:1.重点段落的理解。 2.理解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对象:小学六年级 课前准备:1.搜集与课相关的资料、视频,制作ppt 2.学生提前预习 课时:第2课时 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过雄壮的阅兵式吗?看过,有幸,没看过,遗憾。那壮观的场景真让人荡气回肠啊!值得一看。(播放阅兵式片断: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 同学们听见解放军叔叔响亮有力的口号了吗?对!“为人民服务”,这口号从上个世纪走到了今天,它经久不衰、代代相传。这口号也是我们今天课文的题目!那么,这句话是谁提出的呢?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毛泽东,张思德追悼会) 二:预习汇报。 (一)张思德是谁?大家预习过课文,查过资料?谁能用一句话说说张思德到底是谁。 (二)1、学生简介张思德生平及他是怎么牺牲的。 2、教师相机补充:张思德同志是一名警卫战士,那么普通,那么平凡,就连他的牺牲也不是什么特别的壮举,而我们的主席却参加他的追悼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这是多么高的荣誉,这是为什么呢?大家在阅读时可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3、学生简介毛主席即兴演讲《为人民服务》的由来及目的。 教师相机补充:是的,在长达半个小时的演讲中,毛主席根本没有看稿,条理清晰、字字珠玑、慷慨激昂,而且啊,时不时地还有手势和动作呢! 三:读课文,列提纲。 (一)毛主席没有看稿,是否意味着没作准备呢?(不是,肯定有准备)是的,主席才不打无准备之战,这演讲肯定已深思熟虑。 假如你就是主席,暂时的哦,为了明天演讲成功,围绕“为人民服务”你准备讲哪些内容呢?你会拟一份怎样的发言提纲呢?好吧,读书,拟提纲,要简单! (二)学生通过讨论,完成提纲 1、队伍宗旨:为人民服务 2、死的意义 3、不怕批评 4、互相关爱

(完整版)用坐标表示平移练习题(带答案)

用坐标表示平移练习题(带答案) 7.1.2《用坐标表示平移》同步练习题(3)知识点: P(x ,y)向右平移a个单位,对应点P’(x+a,y)P(x ,y)向左平移a 个单位,对应点P’(x-a,y)P(x ,y)向上平移a个单位,对应点P’(x,y+a)P(x ,y)向下平移a个单位,对应点P’(x,y-a)同步练习: 1.(综合题)如图,三角形ABC是由三角形A1B1C1平移后得到的,三角形ABC中任意一点P(x,y)经平移后对应点为P1(x-3,y-5),求A1、B1、C1的坐标. 2.如图,一个机器人从O点出发,向正东方向走3米到达A1点,?再向正北方向走6米到达A2点,再向正西方向走9米到达A3点,再向正南方向走12米到达A4点,再向正东方向走15米到达A5?点,?按如此规律走下去,?当机器人走到A6点时,?A6点的坐标是________. 3.(创新题)在直角坐标系中,A(-3,4),B(-1,-2),O为原点,求三角形AOB的面积. 4.(易错题)把点A(3,2)向下平移4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A1_____,?再向左平移6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A2_______,则点A1与点A关于______对称,点A2与点A关于_______对称,点A2与点A1关于______对称.培优作业 5.如图所示,在直角坐标系中,第一次将△OAB变换成△OA1B1,?第二次将△OA1B1变换成 △OA2B2,第三次将△OA2B2变换成△OA3B3,已知A(1,3),A1(2,3),A2(4,3),A3(?8,3),B(2,0),B1(4,0),B2(8,0),B3(16,0).(1)观察每次变换前后的三角形有何变化,找出规律,按些变换规律将△OA3B3变换成△OA4B4,则A4的坐标是_______,B4的坐标是_________.(2)若按第(1)题的规律将△OAB 进行了n次变换,得到△OAnBn,?比较每次变换中三角形顶点坐标有何变化,找出规律,请推测An的坐标是_______,Bn的坐标是 _______. 6.(开放题)如下左图,这是一个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画出的某动物园地图,如果猴山和大象馆的坐标分别是(-5,3)和(-5,-3),虎豹园的地点是(4,2),?你能在此图上标出虎豹园的位置吗?7.(2005年,广东茂名)如上右图,有一条小船,(1)若把小船平移,使点A平移到点B,请你在图中画出平移后的小船;(2)若

平移与平行

《平移与平行》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科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 主题:大数的比较 课时:共1课时,第1课时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设计者:四年级数学组 目标确定的依据 1.基于课程标准的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关本课的要求是:(一)图形的认识4.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三)图形的运动 4.能从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角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并运用它们在方格纸上设计简单的图案。 2.教材分析 这节课主要结合已有的图形平移的数学活动经验,认识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为此提出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通过“平移”认识“平行”;第二个问题是结合具体情境找平行线段;第三个问题是想办法得到一组平行线,进一步感受平行线的特征。 3.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已经学习了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并会画平移后的物体。这给这节课《平移与平行》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中的平移现象与线段在方格纸上的平移运动,认识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 2、通过在具体情境中找平行的线段。想办法得到一组平行线等活动,进一步直观认识平行线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3、能借助方格纸或三角尺平移画平行线。 评价任务. 1、通过练一练第3题,结合生活中的平移现象来判断门框是平行的吗?来检测目标一。 2、通过练一练第1、2题,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或图形中的平行线,用不同颜色描出来来检测目标二。 3、通过练一练第4题,让学生利用三角尺和铅笔在方格纸上画一组平行线来检测目标三。 教学过程

《旋转与角》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科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主题:认识平角和周角 课时:共1课时,第1课时 授课对象:宁宁/郑州市惠济区长兴路实验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关本课的要求是: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知道平角与周角,了解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2.教材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对“角”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角的大小与角的张口大小有关,与 角的两边的长短无关,也知道锐角、直角和钝角。本节课进一步认识角,拓展角的概念。 教科书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做活动角,感受角也可以看成是一条射线绕着它的一个端点旋转形成的平面图形;第二个问题是认识平角与周角;第三个问题是找一找生活中的 平角与周角,感受拓展角的概念的必要性。 3.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认识了角的大小与角的张口大小有关,与角的两边的长短 无关,也知道锐角、直角和钝角。学生可能会出现对已学过知识的遗忘或混淆或不理解平 角与周角是如何得到,在角的大小关系认识上出现错误。 学习目标 1.结合操作“活动角”的过程,从旋转的角度进一步认识角,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旋转“活动角”的过程,认识平角和周角,了解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之间的大小关系,提升分析与推理能力。 3.感受角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评价任务 1. 结合操作“活动角”进一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和边开口大小有关。 2. 结合操作“活动角”能拨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教学过程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平移与平行学案第3课时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 《平移与平行》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借助生活情境、实物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能在生活中找到平行线的实例。 3.会利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画图能力,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利用“学乐师生”APP记录下来,和同学一起分享。 二、学习过程 1.填空 ①线段有个端点,可以测量长度,线段是的一部分。 ②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能得到一条。 ③画一条2厘米的线段。() 2、判断对错(对的画“√”错的画“×”) ①射线可以量出长度。() ②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只可以向一方无限延长,所以射线没有直线长。() ③过A点只能画一条射线。() 3.选择题。(把正确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①直线有()个端点。 A.1 B.2 C.0 ②直线()测量其长度。 A.不可以B.可以C.不确定 4.观察课本页上面“看一看”的情境图,像双杠的两根杆就是(),铅笔平移前和平移后的线条是()。 5.请把“双杠”下面方框内的两条直线向两方无限延长,发现这两条直线永远不会()。同样,把“铅笔”图下面方框内的两条直线向两方无限延长,发现这两条直线也永远不会()。 什么是平行线? 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注意:平行线是指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位置关系 1.观察下面图形,说说有什么特点? ①②③④ 通过认真观察可得出图①和图④两条直线。 思考:图②中的两条直线是相交的还是不相交的? 明确:这两条直线两端可以无限延长,经过延长,最终会相交。 思考:图③中的两条直线会相交吗?;用铅笔把图③两端无限延长,再观察会相交吗?;这两条直线是。 2.下面图形中是平行线的画“√”,不是平行线的画“×” ()()()()()()

为人民服务导学案师生用带答案

12. 为人民服务(教师用) 【学习目标】 1、了解演讲词的一般特点。 2、培养逻辑思维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努力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段及自己喜欢的其它段落。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学习难点】 了解课文中论述的各个层次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思想之间的关系。 【知识链接】 1、“为人民服务”(中南海新华门,党中央国务院办公所在地的正门。) 2、“三个代表”: ①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②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③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的主要目的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核心内容就是为人民服务。 3、背景知识和张思德的主要事迹。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在对敌作战不断取得胜利的同时,各解放区都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对支援战争、减轻群众负担、巩固和扩大解放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八路军战士张思德(属中共中央警卫团)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1944年9月5日因炭窑崩塌而牺牲。9月8日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为悼念张思德同志召开大会,毛泽东同志在追悼会上发表了著名的讲演《为人民服务》。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泽东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 4、常见论证方法及作用。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答题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理会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答题格式:使用了

小学数学北师版四年级上册《平移与平行》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数学北师版四年级上册 【课例题目】平移与平行 【教学内容】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像能力,《平移与平行》就是属于“空间与图形”的学习领域,它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今后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几何形体的基础,教材中把一辆四轮车驶过在地面上留下的痕迹和一根铅笔平移前后的线条抽象到纸面上,意在从“平移”中认识“平行”,体会平行的含义,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移的知识、认识了直线、线段和射线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四年级小学生空间观念尚不丰富,因此,对“同一平面和永不相交?”的实质很难理解;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借助辅助工具进行作图,这给作图增加了不少难度。 【教学背景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物体的运动方式:平移和旋转。通过“平移”得到“平行”;平移是过程,平行是结果。巧妙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并且平行从它的诞生之初就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去亲近它:在我们习以为常的关窗户的这个动作里就产生了平行!继此,学生也能充分体验平行线的本质特征:距离处处相等,当然不会相交。充分了解、尊重学生已有的数学现实(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关于平行的或清晰或模糊,并以此作为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通过眼睛看,动手摆、折、画,认识平行的内涵,寻找画平行线的方法。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准确描述平行的特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平行线。使学生积极动手,用手思考,在做中发现矛盾,在做中发现方法。不仅可以让师生检验教学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自觉对比反思之后能感受到学习带给自己的改变,从而感受到成长的喜悦。 理清思路、选择教法、指导学法。本节课的设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将课堂分为两条纵线。第一条是教师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时采用以目标导学为主、启发诱导为辅的教学方法,运用教具和多媒体教学手段逐层深入把知识的形成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自观察、发现、探索、运用的过程。

《为人民服务》导学案

课时教学计划 班级:授课日期月日总第课时课题12、为人民服务课型新授具体内容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会七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彻底、司马迁、鸿毛、兴旺、目标、炊事员、送葬、哀思。 2、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4、初步领悟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让小学生初步接触这类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教学难点如何体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怎样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资源准备张思德的资料及课件 教学程序 导案学案 一、板书课题,简介背景。 二、朗读课文,以读悟情。 三、小组讨论,自学质疑。 四、抓住问题,深入理解。 五、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六、课堂练习。 一、板书课题,简介背景。 二、朗读课文,以读悟情 1、教师范读,注意朗读技巧。 2、小组内读 3、指名读,检验评价。 三、小组讨论,自学质疑 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同学们自 愿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最本篇课文 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各小组将问 题汇总。同学可能提出的问题: 四、抓住问题,深入理解 1、划分层次,理清脉络 毛泽东同志的这个讲话围绕什么中 心讲?分几层意思讲?每层意思是 什么? 2、逐层分析,深入理解 ①这一层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请同 学们划出表示中心的句子。启发同 学回答“完全”与“彻底”不能去掉 ②这一层引用司马迁的话来说明

生命的价值,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 ③指出为人民服务就要正视缺点, 改正错误。请同学找出这里举了一 个谁的例子来证明上述观点。 五、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1、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本通过悼念张思德,讲为人民服 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 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 2、写作特点: (1)文章在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一中心思想论述时,注重摆事实,讲 道理,条理清楚。 (2)本文的语句在逻辑上结构严谨。 练习与检测题1、划去下列词语中错误的读音。 困难(nàn nán)还(huán hái)要兴(xīng xìng)旺 2、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1)精()兵()简()政() (2)死得其所() 3、填空。 《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先总述___________________;再从(1)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分述,最后指出开追悼会的目的是。 4、先解释句中红色的字,然后理解句子的意思。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固: 或: 于: 这句话的意思是 板书设计教后反思

《用坐标表示平移》教学设计

7.2.2用坐标表示平移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理解在平面直解坐标系中坐标变化与平移变换之间的关系,会用坐标表示平移。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平移与坐标的关系的过程, 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探究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平移变换前后点坐标的变化规律的过程中,提高探究图形变换与坐标变化规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主探究坐标规律,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坐标与平移变换之间的关系,会用坐标表示平移。 2.难点:探究坐标与平移变换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回顾旧知 1、什么叫做平移? 2、图形的平移有哪些性质?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关注学生对平移定义和性质的理解。 (在学生对旧知识回顾的基础上,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活动二:探究新知 1、画图观察: 将点A(-2,-3)向左(或右)平移5个单位长度,它的坐标是分别是_____。把点A向下或上平移4个单位长度呢? (课件演示) 请在图上标出平移后的点,并写出它的坐标

A(-2,-3)向右平移5个单位→( ) A(-2,-3)向左平移5个单位→( ) A(-2,-3)向上平移4个单位→( ) A(-2,-3)向下平移4个单位→( ) 教师要重点关注:点的坐标描的是否准确. 2、想一想, 议一议 归纳:观察平移前后点的坐标的变化,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能否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 并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能否运用数学语言表述问题 . 3、总结规律:点的平移与点的坐标变化间的关系 活动三:深入探究 1、正方形ABCD四个顶点的坐标分别是A(-2,4),B(-2,3),C(-1,3),D (-1,4)。(课件演示) (1)将正方形ABCD向下平移7个单位长度,再向右平移8个单位长度,两次平移后四个顶点相应变为点E,F,G,H,它们的坐标分别是什么? 师生活动:学生直接应用前面总结的规律解答问题(1),将正方形ABCD向下平移7个单位长度,第二次平移后四个顶点坐标为:E(6,-3),F(6,-4),G(7,-4),H(7,-3) (2)如果直接平移正方形ABCD,使点A移到点E,它和我们前面得到的正方形的位置相同吗? 学生继续思考问题(2),观察图形、画图探究后,得出结论; 师生由这个实例得出结论:一般地,将一个图形依次沿两个坐标轴方向平移所得到的图形,可以通过将原来的图形作一次平移得到. 2、从刚才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对一个图形进行平移,这个图形上所有的点的坐标都要发生变化;那么如果反过来,从图形上所有的点的坐标的某种变化;我们

7平移与平行导学案

东城第一小学 数学导学案 年级四年级下册课题平移与平行备课 教师 数学老师 执 教 备课 日期 8.8 学习目标1、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能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重点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难点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主要导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时间 分配 活动内容 导学策略与方 法 备注 一、创设情 境2分 出示情境图并观察,说出它们的 特点 谈话引入,激发 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 知 直观演示, 认识平行 线,感受平 移和平行 1、说一 说,平移和 平行的特 点 2、找一 找,描一 描,如何找 出平行线 3、折一 折,进一步 体会平行 线的特点 4、画一 画,掌握画 平行线的 特点 18 分 活动一:看一看、说一说。 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线条的位置关系 两根杠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用小棒移一移,然后说说移动前后线条的 位置关系。 小结:这种现象是平移,平移前后的线条是互相 平行的,两根杠也是互相平行的。 活动二:找一找、描一描。 1、用小棒,放在P17第一题的一条线段上平移, 说一说哪两条线段是平行的。并用不同的颜色描 出来。 2、观察P17的小鱼图,小鱼向哪个方向移动? 移动了几格?那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3、说说找平行线的方法。 活动三:折一折。 通过折一折,进一步体会平行线的特征。 1、自己折一折 2、讨论:你折的是平行线吗? 3、交流折的方法 4、鼓励学生讨论如何才能说明两条折痕是互相平 行。 活动四:画一画。 1、观察老师如何画一组平行线。 通过直观演 示,让学生 感受平移。 1.活动单第 1部分的内 容先由学生 独立完成, 小组全部完 成后获得汇 报机会,并 给予小组加 分。教师适 时点拨。 2.活动单第 2部分的学 习内容由学 生合作交 流,并在班 级汇报.给 予个人加 分,教师适 时点拨、引 导小结。 1

用坐标表示平移练习题及标准答案

6.2.2 用坐标表示平移 基础过关作业 1.将点(-3,1)向右平移4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_______. 2.三角形ABC 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是A (2,1),B (1,3),C (3,0),将三角形ABC?向左平移3个单位长度,再向下平移1个单位长度,则平移后三个顶点的坐标为( ) A .(5,0),(4,2),(6,-1) B .(-1,0),(-2,2),(0,-1) C .(-1,2),(-2,4),(0,1) D .(5,2),(4,4),(6,1)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如果把一个图形各个点的横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a ,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________(或向_______)平移______个单位长度. 4.如图,菱形ABCD ,四个顶点分别是A (-2,1),B (1,-3),C (4,-1),D (1,1).将菱形沿x 轴负方向平移3个单位长度,各个顶点的坐标变为多少?将它沿y 轴正方向平移4个单位长度呢?分别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5.如图,梯形A ′B ′C ′D ′可以由梯形ABCD 经过怎样的平移得到??对应点的坐标有什么变化? 综合创新作业 6.(综合题)如图,三角形ABC 是由三角形A 1B 1C 1平移后得到的,三角形ABC 中任意一点P (x ,y )经平移后对应点为P 1(x-3,y-5),求A 1、B 1、C 1的坐标. 7.如图,一个机器人从O 点出发,向正东方向走3米到达A 1点,?再向正北 方向走6米到达A 2点,再向正西方向 走9米到达A 3点,再向正南方向走12米到达A 4点,再向正东方向走15米到达A 5?点,?按如此规律走下去,?当机器人走到A 6点时,?A 6点的坐标是________. 8.(创新题)在直角坐标系中,A (-3,4),B (-1,-2),O 为原点,求三角形AOB 的面积. 9.(易错题)把点A (3,2)向下平移4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A 1_____,?再向左平移6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A 2_______,则点A 1与点A 关于______对称,点A 2与点A 关于_______对称,点A 2与点A 1关于______对称. 培优作业 10.如图所示,在直角坐标系中,第一次将△OAB 变换成△OA 1B 1,?第二次将△OA 1B 1 变换成

为人民服务 优秀导学案

为人民服务 【学习目标】 1.能正确读写“鼎、革命、利益、鸿毛”等词语,了解演讲词的一般特点,积累演讲知识。 2.理清各段的内容,弄清作者的演讲思路。 3.理解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学习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初步领悟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学习难点】 1.初步领悟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2.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正确书写下列词语。 鼎()革命()利益()鸿毛()剥削()牺牲() 送葬()追悼()寄托()哀思()炊事员() 精兵简政()五湖四海()死得其所() 2.词语解释。 鸿毛: 精兵简政: 五湖四海: 死得其所: 追悼: 寄托: 3.张思德生平。 (1)张思德小名谷娃子,1915年出生于四川省仪陇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是个孤儿。苦难的生活,磨砺出他坚韧的性格。1933年10月第一个报名参加仪陇县的少先队,后加入红

军,在战斗中立过功,因在战斗中浑身是胆,被战友们誉为“小老虎”。1935年5月跟随红军长征。1937年因伤病被编到警卫连,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春调往延安,在中央警卫营任通讯班长。1942年10月担任中央警卫团战士。1944年9月5日,张思德带领战士挖窑烧炭,窑洞即将完成塌方,他奋力救出战士,自己则被砸埋在窑里牺牲,时年29岁。张思德的一生是短暂的,他把青春和生命献给了党和人民。 (2)写作背景。 这篇演讲词是毛泽东194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的会议上的讲演。1944年9月8日,即张思德牺牲后3天,中央直属机关在延安凤凰山脚枣园操场上为他举行了约千人的追悼会,毛泽东亲笔题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下午1时以后,毛泽东迈着沉重的步子走上祭台,作了题目是《为人民服务》的演讲。在本文中,毛泽东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严密的逻辑论证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见解和主张。 (3)文体常识。 演讲稿也叫演说词,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所发表的讲话文稿,演讲词的特点是:①针对性,听众是什么人,听众兴奋点在哪里;②可讲性,演讲的本质在于“讲”,而不在于“演”,它以“讲”为主、以“演”为辅;③鼓动性,内容要丰富、深刻,见解精辟,语言富有感染力,洋溢激情。 (4)资料链接 1.司马迁:我国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用二十余年时间写出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他在《报任少卿书》里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李鼎铭:陕北的开明绅士,曾被选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 3.议论文:又叫说理文,它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 二、达标启学。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着“为人民服务”讲了哪三个方面的意思? 2.读第一自然段,找出与中心联系最密切的一句话,谈谈你的体会。想想作者是怎样论证的?

《用坐标表示平移》练习题(含答案)

7.2.2 用坐标表示平移 1.(2014·厦门)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O(0,0),A(1,3),将线段OA向右平移3个 单位,得到线段O1A1,则点O1的坐标是__________,A1的坐标是__________. 2.将点A(-3,1)向右平移5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6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A′的坐 标为__________.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的三个顶点的横坐标保持不变,纵坐标都减去2个单位长度, 则得到的新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比向__________平移了__________个单位长度. 4.已知△ABC,若将△ABC平移后得到△A′B′C′,且点A(1,0)的对应点A′的坐标是(-1, 0),则△ABC是向__________平移__________个单位得到△A′B′C′. 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线段AB的两个端点分别是A(4,-1)、B(1,1),将线段AB平移后 得到线段A′B′,若点A′的坐标为(-2,2),则点B′的坐标为__________. 6.(2014·呼和浩特)已知线段CD是由线段AB平移得到的,点A(-1,4)的对应点为点C(4, 7),则点B(-4,-1)的对应点D的坐标为( ) A.(1,2) B.(2,9) C.(5,3) D.(-9,-4) 7.(2013·泰安改编)在如图所示的单位正方形网格中,△ABC经过平移后得到△A1B1C1,已知 在AC上一点P(2.4,2)平移后的对应点为P1,则P1点的坐标为( ) A.(1.4,-1) B.(1.5,2) C.(-1.6,-1) D.(2.4,1) 8.如图所示,在△ABC中,任意一点M(x0,y0)经平移后对应点为M1(x0-3,y0-5),将△ABC作 同样平移,得到△A1B1C1,求△A1B1C1的三个顶点的坐标. 9.如图所示,三角形ABC三点坐标分别为A(-3,4),B(-4,1),C(-1,2).

四年级平移与平行

平移与平行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平移现象和平行线。 2、能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知识点一:平移现象与平移的认识 同一平面内,若两条直线不相交,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两条平行线,无论怎样向两端延伸都不会相交。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平行和相交。垂直是相交的特殊情况。 知识点二:线段平行的判断 要判断两条线段是否平行,可让三角尺的一边与其中一条线段重合,再用尺子紧靠三角尺的另一边并固定直尺,移动三角尺,若与线段重合的三角尺的边能与另一条线段重合,则两条线段平行,否则平行。 注:(1)同一平面内,过直线外一点,可以做一条直线(而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2)一条直线可以画无数条平行线。 (3)同一平面内,两条平行的直线可以画无数条垂线。 知识点三:平行线的画法 一条直线的平行线可以画无数条。 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的方法:(1)固定三角尺,沿一条边先画一条直线;(2)用直尺紧靠三角尺的另一边,固定直尺,然后移三

角尺;(3)再沿三角尺最初画直线的边画出另一条直线。这样所画的两条直线平行。 一、自我评量 1、在互相平行的一组线段后面打“√” ()() 2、找一找,填一填。 B -----------与-----------互相平行 3、过点A分别做两条直线的平行线。 . 二、把小船向右平移5格,说一说平移前后小船图形中那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四年级数学平行与平移 1、下面那组是平行线?是的画“√”,不是的画“×”。 ()()() ()() 2、判断题。对的画“√”,错的打“×”。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既不向交,也不平行。()(2)两条直线平行,它们一定相等。() (3)过直线外一点可以画两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3、画一画。 (1)在点子图上任意画出一组平行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