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有效生成

课堂有效生成
课堂有效生成

课堂中的评价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的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贯彻《标准》的基本理念,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音乐课程评价应该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在音乐学习上的进步,发现和发展自己音乐的潜能,建立音乐学习自信心,促进音乐审美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音乐感受,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可见,每位教师都要正确把握评价尺度,杜绝过度赏识,杜绝评价权威,评价误导,追求有价值的评价,提高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构成真实、民主的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个性的成长。

长期以来,我们音乐教育的目标意识只停留在需要提供给小学生智力发展方面的经验,知识技能方面的训练上。很多时候只要是学期计划中有唱歌及某种乐器的内容就行了,唱歌则是老师唱学生听,然后反复的模仿和练习,音乐欣赏也都是教师枯燥讲解,小学生被动接受,弹奏钢琴和打击乐也都是单一的机械的训练,教师评价的标准就是以知识和技能掌握的多少、好差来衡量,看中和追求的是短期效应。

师生平等,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改变评价,让学生在激励中前行。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课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具有“只能意会,不可言”的特殊性质,教育效应主要体现在熏陶、体验、感染等情感层面上,所以,教学评价不能只关注学生掌握了多少音乐知识和技能,更要关注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

评价,作为学校课堂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新课程改革中颇受重视的问题之一。在现今的课堂教学中评价已成为倍受广大教师关注,并不断推陈出新的重要教学环节,但问题在于,我们在关注评价理念时,却忽略了它的本质内涵,使它渐渐趋于形式化,这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可以发现的。我们虽然好象在不停地组织讨

论,似乎充满了评价的气氛,其实与真正的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距离甚远。于是便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使评价理念与评价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因此我也利用平时的音乐课堂实践对如何使评价理念与评价实践更有效地结合做了一些探索和研究。

课堂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在课堂上合理,高效地进行评价,有助于学生获得更充分的发展。

马斯洛说:“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人性最深层次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不管是谁,肯定总是比否定更容易被人接受。”对学生的正面评价是十分有必要的。但有的时候,对于学生过于偏颇的回答和表现时,我们也应该给予否定。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评价语汇,使课堂评价更有效。

教育的复杂多面性,决定了音乐课堂评价的复杂多面性。新的音乐课堂评价模式的构建关键在于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如果教师对此不能进行准确的定位和把握,那么即使形似,新的评价模式所蕴涵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也的不到真正的作用发挥。

学生因先天素质,兴趣爱好等个体差异,在音乐表现上不可能样样都突出,有的擅长演唱,有的擅长演奏。但是总有个别学生即不爱唱也不爱跳,在评价上就应将学生的个性表现视为发展根本。例:唱的不一定是课本里的,只要健康向上的,流行的也可以。演奏的不一定是课堂里的乐器,也可以是课外学习的。评价标准也不一定是一条线标准,也可以个性化标准。总之,形成性的评价与终结性的评价要满足服务于教学的核心理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全面展开,音乐课程的评价问题已成为音乐教学工作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新课程背景下所倡导的发展性评价,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体现尊重,爱护,关注个体处境与需要,注重发展和变化为最终目的。突出了评价促发展的功能.强调了

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使音乐课堂真正变成学生感受美,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天地。

“互动生成”构建有效课堂

“互动生成”构建有效课堂 尚田中学蒋莹飞 摘要:2006年起我们尚田中学数学组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解构,提出了对“互动---生成的课堂教学”的课题研究,重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算是有效的?说到底这是一个课堂教学评价或诊断问题,它应以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度为取向。也可以说,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我们认为,应是动态生成师生教与学的智慧的教学;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关键词:预设、有效、互动、生成 正文:自从踏上讲台,我的教学设计一直没有离开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程序。我以为一堂好的数学课应该密不透风,滴水不漏,应该天衣无缝,无可挑剔,应该精雕细琢,完美无缺。为了一节公开课,我曾经在学校同年级的班级都演练了一遍。当课改大潮扑面而来,当“预设”、“互动”、“生成”这些个词语进入我的视线;当我们尚田中学数学组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解构,提出了对“互动---生成的课堂教学”的课题研究,重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时,我逐渐认识到,这种把学生的认知起点假想为零,这种所谓的结构严谨、由易到难,只是我们老师从成人视野来预设数学学习过程,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受者,看上去进程流畅,学生答错率很低的课堂,实际上掩盖了学习的本来面目。在“互动---生成的课堂教学”的课题研究过程中,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的意识到教学过程中的许多不确定性和非预期性,恰恰突破了课堂教学的预期目标和既定计划的限制,让课堂走向动态生成的天地。 2006年10月中旬我们教研组举行了为期一周的教学节,五位老师分别代表各年段备课组上了公开课,这次公开教学,呈现开放性,突破原有的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完全置于一种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状态中。教师们在“互动----生成的课堂教学”的研究中,在反思与实践的不继轮回中,我们透过学生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真实地看到学生学习的潜在能量。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在热闹与喧嚣的背后,更多的是一些冷静与思考的沉淀。 一、教学目标可以在互动生成中“增减”。

促使课堂精彩生成的有效手段

促使课堂精彩生成的有效手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越来越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教学理念的改革。启发教学、互动教学、自主探究教学等教学理念逐渐取代了传统“灌输式”的教学理念。多媒体等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和普及丰富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使新教学理念的贯彻实行成为可能。 ● 激发学生习兴趣,创设直观情境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声音、图片、视频与文字叙述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巧妙地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特点的直观教学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的探究意识。例如,在学习《中彩那天》一课时,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彩票”以及丰厚奖品的图片。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如果你们买彩票中了大奖,心情是怎样的?”学生们回答:“肯定特别开心。”教师继续引导:“可文章中主人公中了大奖却不开心,这是为什么呢?”教师的疑问使学生带着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很快地融入了对文章的学习。 同时,多媒体展示的图文具体、直观,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一个中

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时,小学生对战争场景和在战争中所经历的苦难以及那种对和平渴望的情感很难得到真实的体会。而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文中所描绘的场景制作成课件,营造了学习氛围,使学生对文章情感内涵有一种切身的体会。 ● 丰富教学过程,解决重难点 小学语文课程是一门集知识性、语言性、工具性为一体的基础课程,小学生在思维方式和知识储备方面的特点,决定了小学生尚不具备对语文课程中一些抽象内容充分理解的能力,而这些方面也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可以丰富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手段,有效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例如,《爬山虎的脚》一课中,对“触”、“变”、“拉”、“紧贴”等词的理解是教学重点。这些词本身较为抽象,学生不具备抽象思维能力。在此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将这些抽象词语变成学生可见的具体动作,如“拉”,教师可以放一段拔河的视频,学生就会理解“拉”是牵引的意思,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角色演示这些动作,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 丰富课堂内容,开拓学生视野 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方便快捷、信息容量大的特点,可以丰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的视野。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有效生成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有效生成 课堂动态生成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对话和思维碰撞的过程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我们注重课堂动态生成,要实行价值引导,那么数学课堂如何有效生成呢? 一、精心预设——有效生成的起点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那么是否意味着不要预设,或者淡化预设?事实上,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预设与生成两者是互补关系,生成往往是在充分预设之下形成的。 我们的目标预设应从凝固型到渗透型转变。有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目标虽然能完整地记录三维目标的整合,但是在设计中却没有紧密结合起来,教学目标成了一种摆设。所以设立过程性目标,将目标渗透到每一环节中,显得尤为重要。预设时要考虑到当学生够不着目标时,要思考过程的再展开。随着课堂的推动,教学就要合理地实行删添、升降预设目标,从而即时生成目标。 二、重点注重——有效生成的触发点 教学的过程,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教师必须独具慧眼,善于捕捉并即时纳入设计之中,巧妙使用于教学活动之中。 1、注重新问题。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总是持续地深化和发展的。他们往往和以前的旧知识产生不同的联系,从而迸发出种种问

题,我们要将课堂教学中这种生成的问题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注重新问题不但促动了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保护了这种善于联想的思维热情。 2、捕捉新创意。课堂就像个网络,学生则是网络的节点,课堂上网络的节点都在活动,每个学生都想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时教师更应该特别注重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在碰撞中闪光。 三、合理驾驭——有效生成的中心点 要想教学过程真正表现出动态生成的创新性质,教师就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持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类信息,灵活驾驭教学过程,推动教学过程的有效生成。 1、学会倾听,即时应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没有想到的“可能”,这时教师要善于倾听,善于发现学生问答中富有价值、充满童趣的问题,通过捕捉学生的信息,处理信息来提升自己的教育机智,使自己轻松地解决课堂中出现的各种“可能”。 2、学会整合,顺势调整。在交流互动、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来自学生的信息大多处于原生状态,往往是零星的、模糊的,这就需要老师自始至终研究学生,“选择”学生的创新信息,加以汇集、丰富,形成更为综合、完善的新理解,并引出新的开放性问题,引领学生,把教学过程向更高水平推动。 3、学会等待,弹性控制。生成需要时间,时间是课堂动态生成的必要条件。弹性控制就是为了在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留有时间,让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生成的思考(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生成的思考 课堂动态生成就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但在实践中,不少教师却机械的解读了“生成”。信口开河,任意生成。非数学的“节外生枝”,无谓争辩,挤占了学生有效的学习时间,课堂表面的热闹却掩盖不了实质的苍白。我们关注“生成性”,不能仅停留在捕捉到教学实践中即时生成的生动情境,充满童趣的问题,孩子反馈的信息。要进行价值引导,那么数学课堂,如何有效生成呢? 一、精心预设,是有效生成的起点 教学是个动态生成的过程,那是否意味着不要预设,或者淡化预设?课程专家指出:新课程改革应该把握平衡,在平衡中才能使改革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不是对预设要求降低了,而是提高了。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而预设就是在课堂教学之前,根据教学目标要求,运用系统方法,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诸因素做分析和策划,是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探究并获得发展的一种操作预案。新课程呼唤生成,更关注精心的预设。 1.目标预设从凝固型到渗透型 课堂教学是个准备-实施-目标达成的过程,虽然我们在每一次的教学中都会思考:这节课的目标是什么?却很少关注目标的落实。教学设计中,目标虽然能完整地记录三维目标的整合,可在详细的设计中却没有紧密结合起来。教学目标成了一种摆设!因此设立过程性目标,将目标渗透到每一环节中,显得很有必要。预设时要考虑怎样在过程中,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当学生够不着目标时,要考虑过程的再展开。预设的目标并不是不可调整的唯一行为方向、也不是行为检测的唯一标准。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目标需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随着课堂的推进,教学就要合理地删补、升降预设目标,从而即时生成目标。 2.环节的设计从单线型到多线型 这就要求教师在写教案时,要突破对课堂框架进行程序设定-这节课什么时候进行什么环节,这环节到下环节应如何度过等传统备课模式,进行假设性备课,着力对课堂可能发生的情况从多方面进行估计,并设计出多角度、多层次的策略库,以备在课堂中能迅速调用,包括:如何指导学生学?什么情景下适宜采用自主探索?什么情景下适宜教师讲解?同一个问题,如果学生的反馈信息太容易,那该如何调整?如果学生反映太难,有怎样调整?这个问题准备让学生单独回答还是集体回答?答对了应该怎样回应?错了,会是什么原因,又如何纠正? 3.教学时空预设从紧凑型到留白型 叶澜曾说:“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使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

[课堂]有效生成的课堂才精彩

有效生成的课堂才精彩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我们倡导有效的生成,它是一种以师生生命为载体的动态性资源,是一种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依据的教学新情景。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对待预设之外的意外因素,我们不必要都把它作为生成性的教学资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策略不要因之而轻易改变,无法预约的精彩应是教育智慧的结晶,是神来之笔,而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对那些生成性因素进行巧妙把握,才能提升我们的课堂教学价值;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激情;才能使学生的灵性得以真正的释放。那么,课堂上应如何追求有效生成呢? 一、点击生成亮点――情不自禁 教师的激情是上好课的灵魂,有激情的教师才能令课堂焕发无限的生命力。课堂上师生双方的情绪会相互影响和相互感染,要想让学生的情绪积极与兴奋,首先教师上课要有激情,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绪,教师的态度要真诚,表扬与鼓励学生要发自内心的情感流露,有激情的教师一站到讲台上就先“声”夺人、激情澎湃、抑扬顿挫、幽默机智、精思巧问,学生也会因此而受到感染,情绪高涨、激情勃发、才思敏捷、语言流畅、行动迅速、感情投入。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它总是在动态中生成。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在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常会有许多预料不到的现象产生。 一幅也许还很稚嫩的画,一段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一个边读边想象的过程,一番思维碰撞的讨论,一次了无痕迹的片断训练,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优美的文字中,描绘着自己心中 “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感受到的那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布鲁姆说得好: 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一堂生成精彩的课,不仅要有教师的激情投入,更要有学生的激情参与。而学生的激情则取决于教师“别具一格”的设计,它可以激活课堂,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每一节语文课都应该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诗意相伴生成的过程。有效生成,让课堂教学开出最美的花朵! 二、捕捉突发事件――巧借天公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课堂教学具有极强的现场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能都遇到过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件,有的来自教师、学生、媒体等内部干扰,有的来自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干扰。如何处理突如其来的问题,是对教师临场应变能力的考验。教师首先要即时判断这些事件可否为我所用,是否有利教学,然后再选择即时转移、回归主题还是顺学而导、升华主题。 三、利用学生错误――柳暗花明 我们强调教学过程中要有动态生成,强调过程的生成和资源的生成,但由于受知识、经验、思维能力的限制,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必然会遭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障碍,进而产生一些偏差甚至错误的信息,如果直接纠正或否决,也许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也许会给全体学生带来负面效应。因此,我们应该抓住这些错误信息,进行巧妙引导和利用,使学生在无形

课堂有效生成

课堂中的评价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的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贯彻《标准》的基本理念,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音乐课程评价应该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在音乐学习上的进步,发现和发展自己音乐的潜能,建立音乐学习自信心,促进音乐审美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音乐感受,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可见,每位教师都要正确把握评价尺度,杜绝过度赏识,杜绝评价权威,评价误导,追求有价值的评价,提高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构成真实、民主的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个性的成长。 长期以来,我们音乐教育的目标意识只停留在需要提供给小学生智力发展方面的经验,知识技能方面的训练上。很多时候只要是学期计划中有唱歌及某种乐器的内容就行了,唱歌则是老师唱学生听,然后反复的模仿和练习,音乐欣赏也都是教师枯燥讲解,小学生被动接受,弹奏钢琴和打击乐也都是单一的机械的训练,教师评价的标准就是以知识和技能掌握的多少、好差来衡量,看中和追求的是短期效应。 师生平等,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改变评价,让学生在激励中前行。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课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具有“只能意会,不可言”的特殊性质,教育效应主要体现在熏陶、体验、感染等情感层面上,所以,教学评价不能只关注学生掌握了多少音乐知识和技能,更要关注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 评价,作为学校课堂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新课程改革中颇受重视的问题之一。在现今的课堂教学中评价已成为倍受广大教师关注,并不断推陈出新的重要教学环节,但问题在于,我们在关注评价理念时,却忽略了它的本质内涵,使它渐渐趋于形式化,这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可以发现的。我们虽然好象在不停地组织讨

生成性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生成性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生成性课堂教学实施策略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生成性课堂教学实施策略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生成性课堂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的个性化建构,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课堂教学如果失去了它的生成性,那么课堂也就失去了弹性和生命活力,正如钟启泉先生所说:“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那么,我们如何在实践中科学有效地实施生成性课堂呢? 一、预设学情,为了生成的有效 由于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他们的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学业水平和生活经历是完全不同的,因而也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这种差异性使课堂教学充满了很大的变数,也隐含了更大的生成性。我们要把学生当成重要的生成性课程资源来对待,课堂上要尊重和善待这种资源,使我们的教学活动都能从学生的现实情况出发,从学生的已知起航。正如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所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仅仅归结为一条原

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在重视教学设计,备教材的同时,更应该备学生。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心理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是有效实施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前提。如山东省地方课程“威海景观”的教学,由于我市大部分学生都对家乡的景观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如果教师忽视学情,按常规教学,学生不但兴趣索然,而且也很难使课堂动态生成。笔者在调研听课时,有的教师利用了2019年威海在中央电视台打出的形象广告词导入新课:这里曾经弥漫过甲午战争的硝烟;这里曾被秦始皇称为天之尽头;如今,这里是世界上最适合人类居住的范例城市之一。你认为这个城市指的是哪个城市?你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几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吗?你认为目前保护这些景观的最佳的措施是什么?新颖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了学生的思维之弦,为动态生成奠定了基础。 一般来说,学生的认知可以分为行为把握、图象把握和符号把握三个阶段,小学低年级以行为把握为主,可以多安排一些操作与实践方面的教学活动,如演一演、说一说、画一画、量一量等,在做中学,在做中思考和生成。小学中高年级到初中一、二年级以图象把握为主,教师可重点在实物、图表等教学中设计生成性的问题,初三以上年级的学生以符号把

课堂上十种有效的教学行为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归纳为十种有效教学行为: 1、在教学关系上,表现为:引导与帮助 由于在课改中教师角色转换,所以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在变化,我们认为,在教学关上,师生互动中的教学行为应主要表现为:引导与帮助,课堂上十种有效的教学行为。用“引导”与“帮助”的有效互动,来实现有效教学。 所谓引导,应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对话;引导学生自我对话;引导学生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与情境对话;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观察与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过程。在教学中,还是要因势利导,即在学生思维受阻、困惑不解时引导,使其畅通;在学生理解肤浅、就事论事时引导,使其深刻;在学生观点错误,出现失误时引导,使其正确;在学生思路偏离,南辕北辙时引导,使明晰;在学生思维局限、难以拓展时引导,使其开阔;……引导不是主宰,要把表达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判断权交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创新的机会让给学生。 所谓帮助,就是服务,要帮助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需要的工具;帮助同学设计恰当的学习方式和选择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与反思;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等。帮助不是包办,在课堂中要清除教师的“霸权”现象,要克服学生的“盲从”现象。 2、在师生关系上,表现为:尊重与赞赏 尊重,就是要尊重每一位同学的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在课堂对话中要民主、平等,即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浓浓的爱意,真诚的微笑,和蔼可亲地与学生平等地、民主地对话。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朋友般的交流,师生交流更多的是商量与切磋,补充与讨论,倾听与沟通,尊重与信任,平等与合作。在师生互动中,允许学生答错了重答,答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的允许发问,有不同意见的允许争论,允许学生向老师“发难”。在课堂中应没有训斥、责骂、侮辱和体罚;也没有紧张、恐惧、担心和不安,应是一个富有人情味的和谐课堂。 赞赏,就是要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3、在讲练策略上,表现为:精讲与精练 所谓“讲练”策略就是“精讲精练”策略,它是一种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教学策略。它是一种有效呈现知识和有效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 4、在问题刺激上,表现为:创境与设疑 创境。在新课程有效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创设系列的情境,组织大量的刺激要素,以不同形式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强化学生对问题的观察,思维,记忆……,不断巩固学习成果。

初中数学课堂生成性资源有效处理的策略

初中数学课堂生成性资源有效处理的策略 发表时间:2015-03-19T09:37:27.273Z 来源:《素质教育》2015年1月总第169期供稿作者:杨学明 [导读] 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不仅要有行为参与,更要有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 杨学明湖北省十堰市武当山特区中学 442000 所谓课堂生成性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即时由师生互动引发的、来自学生的、对数学学习有积极意义的认知成果。有效的生成性资源,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进认知结构的扩展、重组与建构。在教学中,我们既不应一次次地与生成的教学资源失之交臂,也不能对来自学生的每一次“打岔”与“纠缠”都抓住不放、身陷其中。在面对和处理课堂生成性资源时,可以采用哪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一、鼓励学生表达想法的展示策略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是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如果学生噤若寒蝉,那样的课堂肯定是效果不佳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不仅要有行为参与,更要有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因此,教师要重视在教学中营造平等对话的氛围,让学生在展示、交流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得到同伴与老师的认可和肯定。这样做,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又能很好地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教学资源。 一位教师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时,让学生尝试创造一种更为简约的方式来表示小军所在的第4列第3行这个位置。学生中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4列3行”、“4.3”、“4/3”、“4∶3”、“4,3”……还有的学生迟迟没有落笔。对于这几位没有落笔的学生,教师给予了关注,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中一位学生指着黑板上罗列的几种方法说:“我觉得4列3行这种写法肯定不是最简洁的。我也想写第三种,可又觉得这样写搞不清哪个数代表行、哪个数代表列。”显然,学生没有写出最终的表示方法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想法。教师接过学生的话茬说:“是啊,数学不仅要简洁,还要清晰。我们既想只用4和3这两个数来表达小军的位置,又要非常清晰,那该怎么办呢?”正是那个迟迟不肯落笔的学生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使学生对最终的表示方法既要简洁又要清晰产生了共鸣。 二、引发学生及时关注的助推策略 有时生成性资源最初只出现在某一个或几个学生身上,教师应该迅速判断、敏锐捕捉,对有利于推进数学课堂教学的资源要因势利导,让其他学生都来关注和思考。很多时候就因为这一资源的出现使得学生的认知进程和探索态势发生逆转,少数人的认知成果最终化成大家共同的关注对象。 在《认识周长》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环节:学生自己选一个物体的某一面用线围一围,然后放到尺上量出周长。学生们有的围铅笔盒,有的围数学书,有的围三角尺,还有的围自己的头……有一个女生正在用线围课桌面的周长,可是线太短了,她在那里比画了一会儿,突然点点头,若有所悟。我走了过去,她高兴地说:“老师,这个课桌面其实不需要围一圈,只要围出一条长和一条宽就可以了,因为还有一条长和一条宽加起来和它是一样长的。”在全班交流时,我让这个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展示出来,学生们都点头赞同。我顺势留下悬念:“桌面是一个长方形,下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到时看看这个同学的想法对我们有没有什么启发。”显然,学生在解决桌面的周长是多少的问题时,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方法,而这样的方法虽然是个别人的想法,但其普遍意义却不容忽视,因此,我及时引导其他学生加以关注,为后继学习作了初步的孕伏。 三、澄清学生真实想法的解释策略 有时学生个性化的语言不能够恰当地表述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思维进程,导致其他学生理解困难。教师要认真倾听,读懂学生,并用其他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加以澄清,使学生之间的认识能够有效流动。 在《认识时、分》一课中,教师让学生观察分针从12走到9走了几分钟,一个学生回答说:“有3刻钟,所以是45分钟。”显然,这个学生知道在生活中人们经常将15分钟说成一刻钟,但很多学生并不能理解。这时,教师需要进行澄清:“在生活中,我们通常把15分钟叫作一刻钟,12到3是15分钟,3到6也是15分钟,6到9也是15分钟,三刻钟就是3个15分钟的意思。小朋友们,你们看出3个15分钟来了吗?”教师的解释,使某个学生的认识经验成为大家共享的资源,丰富了学生判断经过时间的方法。 四、强化学生观点的阐述策略 九年级《统计与可能性》教学中有一个摸球活动:袋中放了1个红球和3个黄球,每次摸出1个球,再放回口袋,一共摸10次。笔者在组织教学时9个小组中有3个小组摸球的结果与事先的猜测有很大出入:有两组都是摸到红球8次、黄球2次,一组是摸到红球5次、黄球5次。面对这样略带偶然性的结果,很多学生感到困惑。这时有个学生说:“因为摸的次数太少了,可以继续摸。”另一个学生也抢着说:“如果摸的次数多一些,那么摸到黄球的次数肯定会比红球多。我们可以把各个组摸的情况加到一块儿算。”显然,这两个学生的回答可以消除学生理解上的困惑。因此,教师及时强化了他们的观点:“因为袋中有红球,在每次摸球的时候都有可能摸到红球。由于摸的次数少,这种红球比黄球被摸出次数多的现象有可能出现。但随着摸的次数增多就一定会是黄球摸到的次数比红球多了。那我们就把9个小组的结果相加起来吧。”教师的进一步阐述,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清晰。 教学过程的乐趣在于,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索新的问题,感受学生思维的律动,捕捉有意义、有价值的想法,引导学生互相启发、共同发展。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在课前要充分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课堂,模拟学生的认知进程,提高预见性,减少盲目性;在课中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鼓励和激发学生展开思维,促进课堂的即时生成。 当然,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有效处理策略还有很多,如暂时搁置、延迟处理等。怎样做才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是策略选择的主要标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