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产业政策研究产业政策分析

科普产业政策研究产业政策分析
科普产业政策研究产业政策分析

第三章科普产业政策研究产业政策分析

为促进我国科普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本章从产业政策层面,对科普产业政策现状及问题进行需求分析,从产业导向、税收政策、财政金融、市场准入等政策入手进行相关研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产业导向政策

一、科普产业导向政策的功能

产业导向政策简称“产业政策”(industrial policy),此概念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经被欧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采用,其中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大力推行具有特色的产业政策,因而对经济的高速增长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他国家也纷纷效仿。

产业导向政策的本质是一种政府行为,是政府经济职能的重要实现形式。由于其弥补市场缺陷、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成长的特殊功能,产业政策已受到世界各国政府越来越多的关注。产业导向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有效配置资源。

历史经验表明,各国产业政策的最普遍作用,就是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市场机制主要是通过价格机制对社会资源进行配置。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让一切经济主体按照市场供求关系变化配置资源,调节产业发展,这固然能提高产业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但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对于提供公共物品的企业和部门.以及存在不完全竞争、垄断和外部经济性的条件下,价格机制并不能对相应的资源实现有效配置.这就是市场机制的局限性,或称市场缺陷。同时,市场机制对其产业配置结构的调节带有短期性和滞后性,不可能从国家长期战

略出发,规划和实现一个国家在较长时期内产业的合理发展。因此,仅靠市场机制的作用配置资源,调节产业方向、产业结构、产业规模,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而且会偏离政府宏观经济意图,影响国家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

产业政策是弥补市场机制缺陷和不足的重要政策,它能有效解决市场的失灵问题,全面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把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机制结合起来,就能把市场失灵和缺陷所带来的产业效率损失减少至最小程度,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实现产业超常规发展,缩短赶超时间。

经济后进国家不能走发达国家的它路,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具有竞争能力的生产规模和技术体系,而仅仅依靠市场的自由调节,需要长时期的资金积累过程,无法在短期内达到经济“起飞”所要求的条件。这样,不仅将长期保持差距,甚至很快就会被竞争对手击败。产业导向政策是政府在市场机制基础上更有效地实施“赶超战赂”的需要。日本通过实施产业导向政策,实现了国家经济的腾飞。韩国仿效日本的做法,以产业政策为手段,运用政府的力量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在短短二三十年的时间里就走完了它工业国用了一二百年才走完的历程。

此外通过有秩序地扩大对外开放、制定和实施出口导向型产业政策,政府可以有效地促进本国产业参与国际分工,从而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在技术和管理领域较快地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事实证明,由于“后发优势”的存在,发展中国家完全可能通过制定和推行合理的产业政策,有重点、有步骤地配置资源,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非均衡性增长,从而实现经济的超常规发展,缩短追赶先进国家所需的时间。

(三)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

产业政策对产业结构变动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各产业部门间科学的联结方式、合理的比例关系,以及随着需求结构变化.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动态适应,这都涉及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有计划地调配。作为市场主体行为规划的制定者、实行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的主体,政府能站在全局宏观经济的高度,对全社会产业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并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供求趋势,制定和实施科学的产业政策,通过经济的、行

政的和法律的手段,调节资源在各产业部门间的合理分配。调节各产业部门间质的关联方式和量的比例关系。如通过制定和实施产业结构政策,有效地支持未来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成长壮大,有秩序、低成本地实现衰退产业的撤退和调整,从而加速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实现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增强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产业政策是当今世界各国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是建立在本国资源的国际比较优势,骨干企业的生产力水平、技术创新能力相国际市场的开拓能力基础之上的。产业政策是当今世界各国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它一方面可以利用本国的比较优势,积极地不断形成具有新的比较优势的出口产业;另一方面通过对国内“幼稚产业”的保护、主导产业的扶植,从面提供这些产业产品出口的竞争能力。此外,产业政策对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开拓国际市场等都有重要作用。

二、科普产业导向政策的现状及问题

(一)科普产业导向政策的现状:政府大力推动,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社会各方广泛支持

新中国建立前,我国的科普工作基本上属于自发运行的状态,没有纳入政府的职能范围和管理体系中。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曾设立科学技术普及局,负责领导和管理全国的科普工作。后来,文化科学技术普及局撤并,组织和协调全国科普工作的职责转到了全国科普协会。1958年,全国科普协会与全国科联合并成立中国科协,科普工作归入中国科协。199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全国的科普工作,由国家科委牵头负责,制定计划,部署工作,督促检查,实行政策引导。为适应新形势下科普工作面临的新任务,将建立

由国家科委牵头、各有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和组织全国的科普工作。中国科协以及其他各群众团体、学术组织都要继续发挥主动性,大力开展日常性、群众性的科普活动”。1996年4月,建立了由原国家科委为组长单位,中宣部、中国科协为副组长单位,国家计委、国家教委、财政部、广电部、中科院、全国总工会、团中央、全国妇联等11个单位(1999年扩大为19个)参加科普联席会议。2002年6月29日,《科普法》正式颁布。《科普法》在总结我国长期科普实践的基础上,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我国科普组织管理体制和社会各方面在科普工作中的责任。目前,我国的科普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可以基本描述为:各级政府领导科普工作,行使科普宏观管理的国家行政职权,国务院科技行政部门负责制定规划、政策和督促检查,科学技术协会组织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的科普体制结构。

近几年,党中央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发展科技、教育,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地位。先后出台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等纲领文件及相关配套的政策法规。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也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科普。其中,在两个纲要中,明确提出了“鼓励经营性科普文化产业发展”(《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发展纲要》)“制定优惠政策和相关规范,积极培育市场,支持营利性科普产业,推动科普文化产业发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这些政策法规为科普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宏观政策保障,随着这些政策的实施,国家在提高国民科学文化水平、加强科普设施建设、推广应用技术成果、宣传科学思想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全社会形成了政府大力推动,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社会各方广泛支持科普的良好氛围。

(二)科普产业导向政策的问题:支持科普产业发展的专门性法律法规尚未出台,科普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仍面临诸多的问题和政策需求。

1. 支持科普产业发展的政策协调相对滞后

我国《科普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科普工作协调制度,其主要职责是“审议科普工作的有关法则和细则;研究确定加强科普工作的重大政策;审议科普工作的总体发展规划、计划;督促规划、计划和有关重大工作的落实;协调部门、地方间的重大科普工作,促进各部门、各地区及全社会支持并参与科普工作,推动科普工作健康发展”。科普协调制度相对于以前各部门在科普方面各自为战的状态,加强了部门之间的合作和协调,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必将对我国科普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科普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承担科普责任和参与科普工作的部门越来越多,虽然科普法对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职能已作了界定,但由于缺乏具体的操作细则和相关的职能划分,以及有些部门长期沿袭的工作传统,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着责任分散、职责不清,相互扯皮的现象,有些部门工作重复、职能交叉。而目前的协调制度只局限于有限的部门之间,只是一种形式上的零时性工作机制,没有决策、实施社会动员、有效配置社会资源、监督评价等职能和作用;同时缺乏长效性的工作机制和运作能力,在解决科普产业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方面发挥作用并不明显,甚至还起到一定制约作用。

2. 支持科普产业发展的财政金融税收政策亟待完善

科普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投入,而投入不足一直困扰着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无论是人均科普专项经费,还是科普经费占科技投入的比例,都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距离科普工作“九五”计划纲要规定的目标也有很大的差距。长期以来,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基本上完全依靠国家各级政府的财政拨款,而用于科普产业发展的专项经费更是凤毛麟角。虽然有个别企业和个人投资科技场馆建设和运营和捐赠科普事业,但是在整个科普投入中的比例仍然很低,科普产业融资渠道不畅,多渠道、社会化的科普投入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其原因一方面是企业缺乏捐赠意识,对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不了解,另一方面是政府对社会力量投入科普等公益性事业缺乏具体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如科普基金会等民间组织登记管理、企业捐赠科普产业的减免税收优惠政策等支持科普产业发展的相关财政金融政策就亟待出台。

3. 支持科普产业发展的人才激励机制尚未形成

目前,我国科普工作尚未完全纳入科技人员业绩考评中,不能作为职称评定和晋升的绩效,加上缺乏对科普工作的奖励制度,科技人员从事科普的积极性不高;由于在职称、待遇等方面的不确定性,不仅挫伤了一些专门从事科普研究、创作、宣传人员的积极性,导致许多专职科普工作者纷纷改行,人员流失严重,而且也使一些年轻的科普后继者望而却步。这种现象导致科普产业发展出现人才匮乏的瓶颈,科普产业职业化机制没有形成。

我国科普专门人员的预期职业化教育和继续职业化教育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大专院校没有开设有关科普的专业和专门课程,致使科普的职业化队伍发育滞后,专职科普工作者队伍职业化素质亟待提高,科普专业人员后继无人。例如,作为科普产业之一的科普创作领域就存在着创作队伍后继乏人,年龄结构偏高,知识老化十分严重,年轻的科普作家非常缺乏的窘境。

此外,作为重要社会力量的科普志愿者目前在我国才刚刚起步,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和活动的推动,规模还比较小,水平尚需提高。

4. 促进科普产业发展的产业环境有待优化

科普产业的发展状况取决于科普产业的发展环境的优劣。目前我国科普产业的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是科普产业在适应其发展环境的必然产物,要想改善这种局面必须要重视优化科普产业的发展环境。

目前,促进科普产业发展的专门性政策法规尚未出台,公众对发展科普产业的意义尚不明确,全社会关心和支持科普产业的发展产业环境尚未形成。

三、科普产业导向政策建议

科普产业导向政策的总体原则是:强化政府职能,做好示范引导,鼓励社会支持,

提高科普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科普产业导向政策的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强化政府职能,为科普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产业环境

强化政府在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责。减少政府对于科普产业自身发展的干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是“市场的政府”,是“服务的政府”。作为“有形”的手,政府只是市场经济这只“无形的手”助手与参与,它除了必要的行政管理,主要的精力应该放在宏观经济调节、引导、服务和政策制定的支持上,在服务型政府的理念下,应将引导科普产业健康发展纳入政府绩效考评。通过完善各项法律制度、制定科学的优惠政策,保证各项政策的执行得到很好的落实,引导科普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扶持和优先发展科普产业示范领域,发挥示范引导效应

鼓励企业参与并成为科普产业发展主力,鼓励一部分相关企业利用自身的产品、技术、服务和设施优势,向科普产业转形。有条件的地区要根据产业集群的特点,集中展示科普产业技术成果和产品,让公众了解和感受科普产业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鼓励科学工作者积极创业,转化创新成果为科普产业成果;通过政府采购等渠道,重点扶持一批科普产业中龙头企业;通过政策激励,扶持一批比较薄弱的科普产业(科普图书,科普影视等);鼓励科学家参与科普产业创业,倡导产学研的结合。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现科普产业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

科普产业的发展以人为本。要充分发挥教育在科普产业专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在高等教育中设立科普专业,建立科普产业政策指导研究中心(目前我们国家只有科普研究所从事理论研究);提高科普产业队伍的职业化;加强科普志愿者队伍的建设;规范的职称认证体系,以职称和认证为后劲,开创科普专业职称新系列。

科普专业化和职业化要有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改革措施,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开展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定和科普行业的阵地和基地等级认证。全国从事科普研究、科普工作、科普传播、科普服务、科普场馆、科普产业等科普事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超过10万人,加上科普志愿者队伍,就更加庞大。这样一个技术专业队伍,至今竞仍然徘徊在

技术职称外围,没有自己的职称系列。建议由中国科协牵头制定《中国科学技术普及研究人员职务试行条例》,评审可分考核和考试两种形式进行。评审委员会由各级科普专家组成。中国科协应主动与人事部洽商,以推动科普社会化、专业化进程,填充没有科普职称系列的空白,为科普产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方面的政策支持。

第二节税收政策

一、科普产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功能

科普产业税收优惠政策作为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所得实施宏观调控的一种措施和鼓励方式,它的作用是通过减轻税收负担来实现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不仅直接影响纳税人的切身利益,更会影响整个科普产业的发展。

对科普企业、产品和服务项目实行减免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就是运用税收这一宏观经济杠杆,扶持这些产业、企业、产品和服务项目的发展,实现产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从而提高全社会参与科普产业的积极性,促进国民经济协调、

快速、健康发展。

二、科普产业税收优惠政策的现状及问题

(一)现阶段科普事业税收优惠政策

2003年,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财政部、国家税务局、海关总署、科技部、新闻出版总署出台了《关于鼓励我国科普事业发展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3]55号);

2003年,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新闻出版总署出台了《科普税收优惠政策实施办法》(国科发政字[2003]416号);

2006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关于宣传文化增值税和营业税优惠政策》(财税[2006]153号),对科普单位和科普活动的门票收入的营业税,以及科普单位进口自用科普影视作品播映权应为境外转让播映权单位代扣(缴)的营业税提出了具体优

惠政策;

2007年,财政部出台了《关于鼓励科普事业发展的进口税收政策》(财关税[2007]4号)。

为了贯彻落实《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科技部、新闻出版总署关于鼓励科普事业发展税收问题的通知》(财税[2003]55号)和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印发《科普税收优惠政策实施办法》的通知(国科发政字[2003]416号)精神,我国上海、广州、大连等地也相继出台实施细则。

上述关于科普事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的我国科普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但是,关于支持科普产业发展的专门性税收优惠政策尚未出台,科普产业的目前只有通过打“檫边球”的方式觅得税收优惠的政策,这种状态对科普产业

的发展和壮大并不理想。

(二)科普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问题

1.针对科普产业中的企业及其从业人员的税收优惠政策尚未出台

财政部、国家税务局、海关总署、科技部、新闻出版总署在《关于鼓励我国科普事业发展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3]55号)明确中提出:对综合类科技报纸和科技音像制品实行税收优惠;对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对公众开放的天文馆(站、台)和气象台(站)、地震台(站)、高校和科研机构实行税收优惠。

针对科普企业则没有明确的税收优惠。2007年新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国家对重点扶持和鼓励发展的产业和项目,给予企业所得税优惠。”这是目前科普企业争取税收优惠的纲领性文件。

如果科普企业符合高新技术企业标准,才可以享受到高新技术企业相关的税收优惠。而科普企业往往很多不是高新技术企业。例如,厦门路桥公司兴办的桥梁博物馆是我国迄今为止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以桥梁为主题的博物馆。博物馆围绕桥梁科技、桥梁历史、桥梁文化及桥梁知识普及等方面设计建设,开馆后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但是,由于属于公益科普性质,经济回报有限,又很难得到政策和税收方面的优惠,因此企业每年要投入百万元填补亏损。

对于从事科普产业的相关人员,在科普法中虽然提出要给与税收优惠,但目前还没有相关的配套措施。

2. 鼓励社会各界向科普产业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尚不明确

现阶段的中国,政府倡导仍是公益捐赠的最大推手。例如,国资委出台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促使央企更积极地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企业所得税法》的施行,也将鼓励企业的捐赠热情。

长期以来,在我国动员社会参与科普的主要手段是通过自上而下发文件、行政命令等组织手段和行政手段进行,较少从社会各方面的实际利益和需求出发考虑进行动

中国产业政策的特点、评估与政策调整建议

中国产业政策的特点、评估与政策调整建议 项安波文魁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产业政策在中国备受重视,政府出台大量产业政策,形成了庞大复杂、比较完整的产业政策体系,使中国成为世界上运用产业政策最多的国家之一。但山于产业政策时间上的阶段性、空间上的差异性、主体上的层次性、成效测度上的模糊性,使如何看待及未来如何调整中国的产业政策,多年来一直存在较大争议。 中国产业政策的特点 相较于其他国家,中国产业政策体系复杂性的体现之一是其制定主体的多元化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化。除政策文件以外,还有法令、条例、措施、规划、计划、纲要、指南、U 录、管理办法和通知等形式。其中比较重要或比较有中国特色的是:中央政府发布的正式政策(与此相当棋至层级更高的产业政策表现方式还有法律和党的工作报告;这两种国家意志的体现有时也非常具体,对涉及到的产业影响巨大)、中央部门发布的正式政策、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门发布的正式政策、部门决议、会议决议、领导书面批示与口头指示及专项检查、专项整顿等七种,具有“政策边界模糊、覆盖面过广”、“行为方式不规,直接干预市场”、“选择性明显”等特征。 (-)规模化导向 中国产业政策的主要特征之一是重视支持大企业发展,主要表现为保护和扶持在位的大型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如1993年提出对国企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主要措施包括兼并破产、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实行大公司战略等;1997年“十五大”提出“抓大放小”改革战略,一些地方和部门出于发展大型企业集团的考虑,出现了行政力量主导、推动国企强强联合或以强带弱。21世纪以来,“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实施重点产业部门大企业集团战略、提高中国工业产业国际竞争力”成为中国产业政策的主要容。实施这类政策的理山往往是“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提高市场集中度,避免过度竞争”等。其理论依据一般是“市场失灵”、“经济发展、赶超需要”等。相关政策部门往往在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和确定项LI审批或核准条件时,偏向于在位大型企业,对新进入中小企业发展进行限制。虽然一些行业的产业集中度、企业平均规模及专业化协作水平因此而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的来说,并未改变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主要原因在于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的不协调。如中国的产业组织政策一直将实现规模经济和专业化协作作为主要LI标,而忽视了产业组织政策的核心作用在于“协调竞争

我国产业政策演变

我国产业政策演变 摘要:产业政策(industrial policy)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而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干预的各种政策的总和。产业政策的主要功能是弥补市场缺陷,有效配置资源;保护幼小民族产业的成长;熨平经济震荡;发挥后发优势,增强适应能力。我国产业政策主要是在国内外经济发展大环境的基础上并根据国内区域的具体情况进行制定和实施。其沿着产业空间布局政策、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三方面进行演变和发展。 1.产业空间布局政策。即产业空间配置格局的政策。这一政策主要解决如何利用生产的相对集中所引起的“积聚效益”,尽可能缩小由于各区域间经济活动的密度和产业结构不同所引起的各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我国产业空间布局政策主要路径是“公平优先的均衡产业布局战略(即“逆梯度配置”)——效率优先的非均衡产业布局战略(即“顺梯度配置”)——区域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战略——未来包容性发展的产业布局战略(即“产业布局一体化”)。我国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主要是在空间布局政策大背景下进行的。因此在产业空间布局背景下探讨探讨产业政策比较贴合实际。 1.1公平优先的均衡产业布局战略。 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70年代后期。此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不久,经济百废待兴,沿海地区相对与内地来说由于区位和历史原因经济发展相对较好。国家为了缩小内地与沿海的地区差距,加大了对内地的经济发展力度。由于我国工业基础薄弱此时国家采取的产业政策主要是配置重大工程项目来缩小与沿海地区的差距。“一五”(1953-1957年)、“二五”(1958-1962年)至“四五”计划时期(1970-1975年),在西部地区展开了大规模以重化工业优先增长为中心的工业开发。重点是优先发展钢铁、电力、煤炭、石油、有色金属和机械设备制造等产业初步形成了我国工业布局的骨架雏形。

最新煤炭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煤炭行业发展环境 第一节国内宏观经济环境 2011年,在国际经济持续动荡、国内物价上涨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我国将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国民经济呈现出增长较快、物价回落、结构调整取得进展的良好态势。 2011年,我国经济平稳减速,全年GDP实现47.16万亿元,同比增长9.2%,增幅较上年减缓1.2个百分点,四个季度同比增速分别为9.7%、9.5%、9.1%和8.9%。从三次产业看,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4.5%、10.6%和8.9%。 2005-2011年煤炭行业产品销售收入占GDP比重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产业数据网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中国产业数据网

2006-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变化图 第二节法律法规及政策环境 一、煤炭行业的监管 煤炭行业主管部门原为国家煤炭工业部,国家煤炭工业部撤销后,煤炭行业目前主要受以下部门的监管: (一)国务院 国务院负责核查和批准2004年颁布的《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认定的煤炭类重大投资项目。此外,国务院还对煤炭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进行整体把握,提供指导意见和建议。 (二)国家发改委 国家发改委为煤炭行业制定行业政策和投资方针,对煤炭项目进行审批或核准,同时还与商务部共同管理煤炭出口行为和出口配额,此外,国家发改委也对煤炭经济运行进行监测。 (三)国土资源部 国土资源部负责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的授予,矿业权转让和租赁的审批,并负责矿权价款和储量评估结果的审核。 (四)国家环保部 国家环保部负责拟定国家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负责对重大经济和技术政策、发展规划以及重大经济开发计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负责对重污染行业企业的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作出核查和评价。 (五)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管理的行使国家煤矿安全监察职能的行政机构。其依法行使国家煤矿安全监察职权,负责对地方煤矿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保证国家有关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主要职责为提出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和政策,协调解决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拟订并组织实施工业、通信业、信息化的发展规划,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建设。制定并组织实施工业、通信业的行业规

政策研究报告格式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会计分院 关于xx问题的调研 指导教师李某某 ^ 班级11会计2班成绩 2014年12月1日 xx 摘要:公司紧缩是相对于公司重组中的公司扩张提出的概念,是公司战略的合理调整。 公司紧缩技术于80年代在西方兴起,作为该技术之一的资产剥离具有方式灵活、简捷、会计 处理简单并且可直接获取现金或等量证券收入等特点,在我国已成为一种新兴的资本运营方 式。本文从资产剥离的意义入手,对其基础理论作了简要介绍。并在此基础上分几个部分重 点对资产剥离的特殊形式——资产置换、资产剥离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及资产剥离在我国的实 际运用情况等相关内容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公司紧缩;资产剥离;资产置换;企业价值 一、引 …… ——资产置换、相关内容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明,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1所谓资产剥离,是 ………… 2.资产剥离的 ………………………………………………………………………………… (二)资产剥离的交易结构 ①② 梁艳红:“2011年上市公司重组规模达4500亿元”,《中国证券报》,2012年1月4日第 10版。备注:鉴于篇幅有限,资料经过筛选,部分数据已删去。 正是由于功控集团的优质资产注入,公司的业绩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10年净利暴 增409.73%;11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1300.98万元,同比增长685%;且三季度实现248.86% 增长,公司未来发展势头不容忽视!① ………………………………………………………………………………… ………… 六、结束语 在企业生命周期中,任何企业都希望其规模能逐渐扩大、竞争能力由弱到强,但是由于 受到企业内外多重因素的影响,企业盲目扩张很可能不能实现经营者所希望的结果,此时选 择企业收缩行为就显得非常必要…… ① 陈玉罡、王苏生: 王先庆:《现代资本经营》,经营管理出版社,2010年。 梁艳红:“2011年上市公司重组规模达4500亿元”,《中国证券报》,20121月4日第10 版。 王铁林:“论企业理财模式创新”,《财会通讯(学术版)》,2011年第3 陈玉罡、王苏生:“我国上市公司中资产剥离公司的特征研究”,《统计与》,2011年第8 期。 2012年。 [6]patricia anslinge, justin jenk, ravi chanmugam: the art of strategic divestment,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本科毕业论文

摘要 2012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消费国,第四大汽车生产国。汽车产业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关键产业之一,因其相关产业范围广、前向和后向产业众多而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然而,在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石油供应却持续出现紧张,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并且汽车造成的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严重威胁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着节能减排的原则,新能源成为了各主要国家和汽车制造厂商的共同战略选择。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是实施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整个汽车产业技术升级的一次机会。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直接推动力就是国家的政策扶持,尤其是国家财税政策的扶持对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我国现行的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财税政策还存在着不少缺陷和不足,已经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构成重大障碍。因此,对我国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财税政策探讨就成了理论对实践的必然回应。 本文在现有新能源汽车相关财税政策的理论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法,参考财税政策方面众多研究结果,了解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财税政策的历史和现状,对我国现行的财税政策进行评价,找出我国财税政策在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方面的局限性;运用比较研究研法,本文通过分析比较国内外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得出国外先进之处,这给研究提供了非常值得借鉴的有价值的参考材料;运用探索性研究方法,作出重新思考,为完善我国新能源汽车财税政策提出可行性建议,如加大对新能汽车技术研发财政补贴力度,减免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把政府对公车的采购制度化,加大对新能源汽车基础配套措施的投入等。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产业;财政政策;税收政策

《国家产业政策与形势分析》

《国家产业政策与形势分析》

前言 蓝草咨询的目标:为用户提升工作业绩优异而努力,为用户明天事业腾飞以蓄能!蓝草咨询的老师:都有多年实战经验,拒绝传统的说教,以案例分析,讲故事为核心,化繁为简,互动体验场景,把学员当成真诚的朋友! 蓝草咨询的课程:以满足初级、中级、中高级的学员的个性化培训为出发点,通过学习达成不仅当前岗位知识与技能,同时为晋升岗位所需知识与技能做准备。课程设计不仅注意突出落地性、实战性、技能型,而且特别关注新技术、新渠道、新知识、创新型在实践中运用。 蓝草咨询的愿景:卓越的培训是获得知识的绝佳路径,同时是学员快乐的旅程,为快乐而培训为培训更快乐! 蓝草咨询的增值服务:培训成绩合格的学员获颁培训结业证书,某些课程可以获得证书权威机构认证证书(学员仅仅承担成本费用)。 目前合作权威机构: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 (中央编办成立的国家事业单位,登记号:210000005343) 根据《职业教育法》的相关规定,该证书是对劳动者岗前培训,在职培训,能力提升培训,继续教育和创业培训的证明。持证者,说明其通过了职业能力培训考核与测评,具备了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可作为学员能力评价,考核,聘用和从业的重要凭证。 成为“蓝草club”会员的学员,报名参加另外蓝草举办的培训课程的,可以享受该培训课程多种优惠。

《国家产业政策与形势分析》 培训收益: 1、了解并建立了产业政策的概念; 2、掌握产业政策存在的必要性和效应; 3、学会产业政策类型对产业竞争力作用的分析; 4、把握产业政发展趋势,正视行业发展困难与挑战。 培训背景: 当前,经济全球化已作为一个客观事实而存在,世界各国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大形势。尤其在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的经济已经更加密切地融入到了这股浪潮中。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作为我国重要的、也是基本的经济政策,在其制定和运作过程中不能忽略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的大背景。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我国更迫切地需要协调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减少两者之间的冲突。 展望2015年,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复苏态势,国内基本面和改革因素仍可支撑经济中高速增长,但一些短期、结构性与长期性因素将会对经济增长造成冲击和制约。要把2015年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要继续实施和完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发挥好改革和各类政策的合力。 培训背景: 第一讲:当前产业政策的现状

中国火力发电国家产业政策

我国火力发电国家产业政策 国家颁布的对火电行业有重大影响的政策具有两个特点。首先是节能,从一次能源的合理利用规划,到发电煤耗要求,再到能源用户端管理全方位的贯彻了节约能源的指导思想。其次是环保,主要体现在对发电工艺的要求上。 ●主要政策: “十二五”电力工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关于加快关停小火电机组的若干意见》 《现有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十二五”规划》 《关于降低小火电机组上网电价促进小火电机组关停的通知》 《关于“十二五”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 《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 《燃煤发电机组脱硫电价及脱硫设施运行管理办法(试行)》 《节能发电调度办法(试行)》 《天然气利用政策》 《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差别电价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征求意见稿) 《关于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项目核准有关事项的通知》 《关于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关于加强煤制油项目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关于组织开展小煤矿瓦斯专项整治的通知》 《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管理的通知》 《关于规范煤制天然气产业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 ●“十二五”电力工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电力工业的主要任务是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特别要强调通过关停小火电机组,改进发电调度方式,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优化发展煤电:1.煤电的发展需要综合平衡煤源、水源、电力市场、电力系统、运输、环保等因素,实现煤电合理布局、优化结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节约用水、提高技术水平和经济性,要积极促进热电联产,利用低热值煤炭、煤层气、高炉气、余热余压发电,实现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十二五”期间要推进火电机组节能、减排工作,一是加大上大压小的力度,加快关停小火电机组;二是优先安排靠近用电负荷中心的环保项目;三是坑口电站,包括建设褐煤、洗中煤、煤矸石项目,以及港口、路口等运输条件优越的电厂;四是鼓励建设采用高参数、大容量的机组,如60万千瓦及以上的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五是火电项目要符合国家的环境保护、用水政策及热电联产政策;六是建设有利于电网安全、多方向、分散接入电力系统的项目。以上是“十二五”期间应该优先安排和考虑的项目。 天然气发电:1.我国现有天然气发电装机容量1000多万千瓦,到2010年末规划为3600万千瓦。2.由于资源受到限制,我们提出适度发展天然气发电。现在的燃气机组在“十五”期间也投了一些,但发电利用小时很低,主要是气源不足,供不应求,燃气机组开开停停。3.“十二五”期间已经规划了一些LNG 接收站,目前有一些项目正在谈,突出的矛盾是价格问题。近几年LNG资源价格上涨速度比较快,而我们国内天然气价格同国际市场价格比还有一定差距,各方面对LNG价格的承受能力比较低,国产天然气价格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LNG进口。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尽可能争取拿到一些价格合理的资源,另一方面要加快国内天然气价格与国际接轨的步伐,这样既有利于节约能源,又有利于增加供给。所以,天然气发电要适度发展,天然气的使用要优先考虑城市民用燃气。 提高能源效率:1.我国电力工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同国际先进水平比较,差距较大。2.按照“十二五”规划,到2010年全国供电煤耗要降到355克。3.厂用电率到“十二五”末要降到4.5%。4.线损到“十二五”末力争要降到7%。5.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推广使用高效节能的发电及输电设备,改进发电调度方式,实施节能环保调度,加快淘汰能源利用效率低、发电煤耗高、污染排放重的小火电机组以及损耗高的老旧输配电设施,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设备利用效率,在热冷负荷比较集中或者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因地制宜的推广热电联产或者热电冷汽多联供技术,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6.“十二五”期间准备加大热电联产机组建设力度,建设规模初步定为4500万千瓦,煤矸石综合利用发电2000万千瓦,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包括IGCC、CFB,开工建设一批示范工程。 1.加快关停小火电 《关于加快关停小火电机组的若干意见》。文件强调,要加快调整电力工业结构,下决心淘汰一批不符合节能环保标准的小火电机组,建设一批大型高效环保机组,发展一批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机组,为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做出贡献。 明确“十二五”关停机组范围:1.单机容量50MW以下的常规火电机组;2.运行满20年、单机100MW以下的常规火电机组;3.按照设计寿命服役期满、单机200MW以下的各类机组;4.供电标准煤耗高出05年本省(区、市)平均水平10%或全国平均水平15%的各类燃煤机组;5.未达到环保排放标准的各类机组;6.按照法律、法规应予关停或国务院有关部门明确要求关停的机组。 采用差别电量、电价等多种手段压缩小火电生存空间:1.改进发电调度方式,按照节能、环保、经济的原则,优先调度可再生能源和高效、清洁的机组发

2018年产业政策与行业发展分析报告

2018年产业政策与行业发展分析报告 2018年6月

目录 一、产业政策侧重点从总量目标向质量目标转移 (5) 二、产业政策对规模、增速等总量指标作用明显 (6) 1、传统汽车:购置税下调会促进当年汽车产量提高 (6) 2、轻工业:政策助力轻工业快速走出金融危机泥潭 (8) 3、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推动行业蓬勃发展 (9) 4、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助推我国成全球新能源汽车第一产销大国 (10) 5、服务业:政策呵护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日趋稳固 (11) 三、产业政策对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效果不显著 (12) 1、汽车产业:关键零部件与汽车强国差距仍大 (12) 2、集成电路产业:饱受“缺芯”之困 (13) 3、光伏产业:产业链环节亟待攀升 (15) 四、未来产业政策之路 (17) 1、选择性产业政策实施空间日趋有限 (17) 2、功能性产业政策渐行渐近 (18)

产业政策对行业发展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近年来,我国出台的一系列产业政策对规模、增速等总量指标作用较明显,但是对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等发展指标的提升效果并不显著。这主要是因为一直以来,我国采取的产业政策多为选择性产业政策,即政府选定重点产业,通过制定产业政策扶持其优先发展。但实际上,某一时期内,配置于所有行业的要素数量是有限的,从这点上来看,选择性产业政策的实质是要素在特定行业间的行政化再分配,这势必会扭曲要素价格,降低要素配置效率。与此同时,选择性产业政策在鼓励企业重视创新、加强研发、突破核心技术、掌握关键零部件的生产等方面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今后,我国的产业政策将加快向而功能性产业政策转变。即,产业政策更多的是作用于增进市场机能、扩展市场作用范围,并在公共领域补充市场的不足,让市场机制发挥其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产业政策对规模、增速等总量指标作用较明显。调整车辆购置税是我国扶持传统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每一次车辆购置税下调都会促进当年汽车产量提高。2009 年3 月发布的《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在短短的8 个月内,使轻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从2009 年2 月的6.5%提高到了2010 年2 月的14.5%。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使其占全部工业和经济总量的比重逐年上升。以“规划”、“补贴”、“免税”、“政府采购”、“双积分”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政策推动我国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第一产销大国。2007 年发布的《关于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呵护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

经济类毕业论文范文

经济类毕业论文范文 范文一: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数量在我国的人口数量中占主要的部分,尽管我 国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较快,但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在我国的关注度从未下降。我国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三农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三农的进一步发展。农民关注的焦点问题就是农村的经济问题,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 社会的稳定具有重大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农村的经济水平有限,造成我国农 村经济体制管理中存在各种这样的问题,阻碍了我国社会的和谐建设,需要亟需解决,并 提高农民的收入,让农民过上好日子。先本文就现代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仅供交流借鉴。 关键词:现代农村;存在问题;解决措施;经济管理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社会各领域都实现了机械化作业,人们的生活质 量和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但是作为物质 资源充足供给的农村地域也不应该忽略。农村经济的有效管理能够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建设,因此要高度的重视农村的经济建设,农村经济建设水平的提高能够提高农民的收入, 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还可以保证城市居民的物质需求,实现城乡的共同的进步和发展。 尽管我国现代的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不足和缺陷,但是只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就能 够解决,使我国农村的经济管理实现良好的发展趋势,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我国现代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不健全的农业管理机构设置 在进行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我国政府会设置农业的管理机构,但由于农村的生产力 不高,从而影响了生产力水平,但是我国的群众基本的生活生产需求需要有保证,政府对 于农村的经济管理的模式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主要的表现是各个管理部门的分工较为明确,但是各个农业管理部门的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没有共享信息资源,不利于各部门间 的交流。 1.2 不配套的农业政策 由于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水平普遍不高,而我国政府采取的农业政策也就是对农民的 补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经济管理落后的问题。现阶段国内外的竞争形势较为激烈, 但是粮食生产的规模和效益不是很高,没有很强的竞争力,也没有实现质的飞跃,对于实 现粮食生产的社会经济效益还没有健全的政策,农业经济建设的规模化、现代化和集约化 还没有实现,没有足够的竞争优势参于到世界粮食市场竞争中。 1.3 不健全的流通体制

最新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政策效果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政策效果 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配置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反映着各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发达程度、内在活力与增长潜力。科技进步、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的速度与成效,成为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中长期增长潜力和国际地位的主要决定因素。产业政策的导向会极大地影响一国经济资源的配置格局与配置效率,产业政策的合理与否关系到大量社会资源是否得到了有效配置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产业结构的演进与产业政策之间息息相关,产业结构优化离不开有效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支持,而合理的产业政策应是对产业结构变迁规律全面的把握。只有对产业结构的变迁规律与动因有了充分认识,才可以有效地发挥政府的导向功能。开放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调整更需要有效产业政策的指导。 https://www.360docs.net/doc/ac10586400.html,编辑。 一、开放经济中的中国产业结构调整 20世纪90年代,我国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并致力于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整个世界经济的竞争格局和分工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资源配置扩大到全球范围。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也开始进入全面调整和转型阶段。“八五”期间,由于产业政策领域各项政策的实施,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现象依然存在,产业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相当突出;农业仍然是最薄弱环节,基础脆弱,不能满足需求;基

础产业对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仍未解除;轻纺产品结构的调整落后于市场需求变动等等。据此,《“九五”纲要》确定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目标:通过市场机制和国家调控,重点加强农业、水利、能源、交通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振兴支柱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调整提高轻纺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2000年10月11日****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强调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关键,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求抓住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机遇,有重点地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实现局部领域的突破和跨越式发展,逐步形成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群体优势。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针对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做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最重要的是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二、开放经济中的中国产业结构政策效果 调整产业结构一直是我国产业政策的重点内容。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以前,我国产业结构政策的重点是针对重型化产业结构的弊端,进行全方位的产业结构调整,以优先发展轻纺产业、调整重工业结构作为政策的重点。直至“八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政策仍以此为主要目标。随着政策的倾斜及国外直接投资进入那些劳动力成本低、市场需求大、具备了相当技术基础的传统轻纺工业和家电行业,使轻工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有所改观。同时,工业品出口迅速增长,我国也就此告别了“短缺经济”,进入了供给充足、市场繁

政策研究报告格式

政策研究报告格式 1 2020年4月19日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会计分院 关于xx问题的调研 指导教师李某某 ^ 班级11会计2班成绩 12月1日 xx 摘要:公司紧缩是相对于公司重组中的公司扩张提出的概念,是公司战略的合理调整。公司紧缩技术于80年代在西方兴起,作为该技术之一的资产剥离具有方式灵活、简捷、会计处理简单而且可直接获取现金或等量证券收入等特点,在中国已成为一种新兴的资本运营方式。本文从资产剥离的意义入手,对其基础理论作了简要介绍。并在此基础上分几个部分重点对资产剥离的特殊形式——资产置换、资产剥离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及资产剥离在中国的实际运用情况等相关内容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公司紧缩;资产剥离;资产置换;企业价值 一、引 …… ——资产置换、相关内容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明,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1所谓资产剥离,是 2 2020年4月19日

………… 2.资产剥离的 ………………………………………………………………………………… (二)资产剥离的交易结构 ①② 梁艳红:“ 上市公司重组规模达4500亿元”,《中国证券报》,1月4日第10版。备注:鉴于篇幅有限,资料经过筛选,部分数据已删去。 正是由于功控集团的优质资产注入,公司的业绩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净利暴增409.73%;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1300.98万元,同比增长685%;且三季度实现248.86%增长,公司未来发展势头不容忽视!① ………………………………………………………………………………… ………… 六、结束语 在企业生命周期中,任何企业都希望其规模能逐渐扩大、竞争能力由弱到强,可是由于受到企业内外多重因素的影响,企业盲目扩张很可能不能实现经营者所希望的结果,此时选择企业收缩行为就显得非常必要…… ① 3 2020年4月19日

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1、FDI对中国工业集聚的影响研究 2、FDI路径下的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的产业承接 3、产业安全理论的研究 4、产业集群成长机理研究 5、产业集群论 6、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协作模式研究 7、产业集群中人力资本效应研究 8、产业结构演进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9、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应用 10、产业竞争力因素分析 11、产业链竞争力理论研究 12、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13、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演化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14、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15、城镇住房分类供应与保障制度研究 16、创意产业发展与中国经济转型的互动研究 17、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互动发展研究 18、促进中部崛起研究 19、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 20、低碳经济范式下的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1、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管研究 22、东北地区区域城市空间重构机制与路径研究 23、东北亚区域能源安全与能源合作研究 24、都市旅游发展与政府职能研究 25、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研究 26、非线性货币政策规则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27、非营利组织的治理机制研究 28、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作用研究 29、甘肃省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研究 30、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 31、高等学校绩效工资战略及实施策略研究 32、高速公路经济论 33、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地方政府利益研究 34、关于中国低碳城市及其营建的初步研究 35、国际能源合作的稳定性研究 36、国际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37、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转型研究 38、河南省节能减排政策研究 39、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取向研究 40、户籍制度与我国劳动者平等就业研究 41、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及其应用的研究 42、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提升的收入再分配研究 43、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研究

改革开放30年中国产业政策法研究述评(一)

改革开放30年中国产业政策法研究述评(一) 关键词:基本概况/基本理论/评析 内容提要:产业政策和反垄断法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两种武器。其中产业政策是我国政府最常用的武器,国内学者大多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产业政策。试图从经济法学的角度阐述改革开放30年我国学者对产业政策法的研究成果,力图梳理加以系统化,同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望更高更深层次的研究成果的发表和出版。尤其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机的爆发,研究产业政策法治化以及产业政策法基本内容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加紧对产业政策法研究,对理论和实践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一、研究基本概况 现代意义上的产业政策不是产生在西欧发达国家,而是产生在二战后的支离破碎的日本,并因日本国运用产业政策,促进了产业结构改造升级,扩大了产业规模,提高了生产效率,进而缩短了工业化发展的时间,实现了工业化,产业政策因而出名,继而被东南亚各国仿效而重视起来。1970年日本通产省代表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大会上正式提出了现代意义上的“产业政策”。1985年,东南亚各国、大洋洲、中美洲、北美、中国及日本的50多位学者,汇集东京召开了第15届太平洋贸易开发会议。此次会议的议题即为环太平洋区域经济成长及产业政策问题。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产业政策这一概念正式由东方走向世界。自此产业政策成为世界性的重点研究课题。 国外学者从经济学、政治学等不同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著作和论文颇多。但是从法学视角进行研究的论文并不多。国内学者针对产业政策大多数也是从经济学角度入手,主要研究产业政策的发展演变和特征,经济绩效等方面,著作颇多,硕果累累。我国产业政策的提法比较迟,产业政策术语正式出现在1986年颁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七个五年计划》里,而第一部正式产业政策是于1989年3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第二部重要的产业政策是1994年3月25日国务院通过的《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因而我国法学界从法学视角对产业政策的研究,起步晚,最早见于期刊的论文是起于1987年的杨佳泰在《国外法学》发表的《日本的中小企业产业结构改善法》,介绍日本中小企业改善法的背景,启示等等。经过30年研究,截至2009年11月初大约有50几篇,主要集中在产业政策法的概念、特点和法律地位等方面,其中专着有1本,张雪梅博士于2005年出版的《产业结构法研究》;编书1本,为2008年姜昕、杨临宏主编的《产业政策法》。除此以外,在经济法学的教材里,会有一章零星的内容。总的说来,30年来我国法学学者对产业政策法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展开了一定的研究,为产业政策法的系统化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产业政策法的基本理论研究 (一)产业政策法的概念 产业政策法也可称为产业调节法1],产业法2]。尽管称谓不一,但对其概念有着统一的认识。即是调整国家产业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简单地说,产业政策法是规范和保障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虽然其包含内容基本趋于一致,但是学者们关于产业政策法的称谓上发生较大争执。有的学者主要纠结于政策与法的关系上,认为政策和法是不相容的,反对产业政策法的提法。有学者指出无论是产业法与产业调控法,从字面意思来说,都超过了产业政策法所调整的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范围,而变成产业经济的调整范围。而产业经济范围不仅包括产业政策,还包括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技术、产业布局等内容。也就意味着可能除了产业政策以外的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技术、产业布局等内容里面可能包含其他经济或行政内容。即变成了产业经济法。有学者提到产业法时特意指的是次广义的产业法即俗称产业政策法的产业法,而不是广义的产业法(指以区别与对产业经济调整的产业法)3]。有学者指出产业政策法的提法不仅有将产业政策上升为法律的意愿,也有规范和保障产业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意

中国电力行业发展与产业政策研究报告

一.产业发展特征 (2) 1.1 电力弹性系数 (2) 1.2 电网 (3) 二.产业发展状况及其趋势 (3) 2.1 电力供给及其结构 (3) 2.2 电力需求及其结构 (5) 2.3 电力紧缺形势及其成因 (7) (一)缺电形势 (7) (二)缺电原因 (8) 2.4 电力产业需求预测 (9) (一)未来电力需求预测分析 (9) (二)电力紧缺形势预测 (11) 三.产业政策环境 (12) 3.1 行业“十五”计划 (12) (一)总体目标 (12) (二)具体措施 (12) 3.2 行业管理体制改革 (13) (一)“5+2”模式 (13) (二)电监会 (13) (三)国家发改委 (14) 3.3 对不同企业的政策 (14) 3.4 定价方式和电价政策 (15) (一)目前的电力定价方式 (15) (二)电力定价的政策趋向 (17) 3.5 竞价上网 (21) (一)竞价上网给综合成本较高的火电带来冲击 (22) (二)竞价上网将使电力企业两极分化日益严重 (22) 3.6 电煤采购政策 (24) (一)电力体制改革后的电煤采购政策趋势 (24) (二)电煤采购的进展 (24) 四.结论与政策选择 (26) 图1 1978年以来发电量增长率图 (3) 图2 1990年以来火力、水力发电占全部发电比重变化图 (4) 表1 2000—2004年发电量结构 (5) 表2 2003年主要电网用电量及增长率 (5) 表3 1999年各国电力需求弹性 (10) 表4 198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与电力需求变化 (10) 表5 2005年至2020年的电力需求预测 (11)

煤化工发展政策解读及对策

煤化工发展政策解读及对策 我国煤化工已开始由传统煤化工向现代煤化工转变,并正在形成新型能源化工产业体系。以先进的煤液化和煤气化为代表的煤制油、煤制稀烃、联产甲醇等煤化工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主要项目简介如副栏所述) 主要煤化工项目简介 2008年12月神华集团鄂尔多斯100万吨/年直接煤液化示范工程投料试车,经过先后四次试车现已投入批量化生产。在此同时,采用中科合成油公司间接煤液化技术,也于2009年3~12月先后有伊泰集团、潞安集团和神华集团分别完成了16万吨/年和18万吨/年工业性试验。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制烯烃(DMTO)项目经过西安的工业性试验后,由神华集团在包头市建设的60万吨/年工业化装置,于2010年8月下旬投料试车并产出合格聚烯烃产品,并于2011年1月1日正式投入生产;采用引进技术建设的两套MTP技术建设的50万吨/年项目,近期分别在经过投料试车和打通全流程的基础上,试产出合格的聚丙烯产品,其中神华宁煤MTP装置已于2011年4月底投入试生产。在此期间,2009年8月由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公司、清华大学和安徽淮化集团公司共同承担的FMTP 项目完成了万吨级工业性试验;2007年,中石化公司在燕山石化完成了100吨/天甲醇制烯烃(SMTO)工业化试验,2008年完成60万吨/年工业化装置的工艺包。2009年开始在河南进行20万吨/年示范装置建设,预计2012年6月建成投产。 2009年12月,采用中科院煤制乙二醇技术在通辽市建成20万吨示范装置。同时,华东理工大学、上海焦化厂等也在进行工业性试验。还有东华工程公司与日本宇部合作,在浙江完成了工业性试验,现已进入20~40万吨/年大型工业化建设的工程设计阶段。 2010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已经正式核准大唐国际赤峰、内蒙古汇能等六个煤制天然气项目,现有6个煤制天然气项目开工建设,总规模约140亿立方米/年。 但国内煤化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翻译市场产业政策分析报告

深圳中企智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翻译市场产业政策分析 (最新版报告请登陆我司官方网站联系) 公司网址: https://www.360docs.net/doc/ac10586400.html, 1

目录 翻译市场产业政策分析 (3) 第一节国外政策 (3) 一、产品政策 (3) 二、贸易保护政策 (3) 第二节国内政策 (4) 一、翻译行业所处“产业指导目录”位置 (4) 二、“十三五规划”对翻译市场的定位 (4) 三、地方产业政策 (4) 2

翻译市场产业政策分析 第一节国外政策 一、产品政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翻译市场进入了各行各业。美国军方正在开发能够实时翻译,也致力于提供各种翻译服务,让士兵们能够利用翻译机,迅速将英语翻译成当地语言。希望致力于实现两个人之间的实时互动性语言翻译,并支持多种语言,甚至还包括方言、俗语等。 二、贸易保护政策 美国自遭受次贷危机以来,经济每况愈下。经济危机使美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正在经历战略转型,其中突出的一点就是从依赖消费转向增加出口。因此,加深了美国更加倾向贸易保护的政策。首先,美国政府通过使用不违反WTO规则的贸易救济手段来实施贸易保护政策。一方面,美国倡导绿色经济为其国内经济寻找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在气候变化、节能减排等全球议题中获得战略主动,使得对其他国家制造业领域的国际竞争力造成冲击。美国正在实行更加隐蔽、更具战略性的贸易保护手段,例如,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环境保护和知识产权等。其次,美国政府大力鼓励出口。美国贸易逆差逐年增长,这给美国经济带来了不利因素。美国政府一方面通过政府投资和减少税收等手段为出口减少成本。另一方面,美国政府积极协调各部门为出口寻找出路。 最后,美国政府延用了弱势美元的货币政策。由于美元仍然是国际结算的主要货币。因此美国通过大量发行美国货币,造成美元的贬值,给其他国家带来货币升值的压力。在国际市场上美元的相对贬值造成了美国商品价格的下降。因而可以扩大美国的出口额。另外,其他国家的货币的升值,引起了美国国内市场进口产品的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进口额。因此弱势美元政策可以缓解美国国际贸易逆差。 3

2017届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2017届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1.电影营销问题及对策研究 2.改制视域下文化事业单位发展路径分析 3.提高我国影视剧产品竞争力对策分析 4.**文化企业治理问题研究 5.**文化企业管理问题研究 6.文化企业营销模式探析 7.论文化产业中创意人才的培养 8.文化项目团队的建设与思考 9.文化产品延伸产业链的发展策略 10.浅析文化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 11.技术创新下文化产业管理制度变迁研究 12.浅析文化项目成本控制 13.文化产业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14.文化产业创新模式探析——以×××文化产业为例 15.基于技术创新的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16.文化产业(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17.文化企业人力资源的特性分析 18.浅议文化产业助推经济发展方式的优势和路径 19.浅析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途径 20.文化产业融资渠道分析 21.文化产业项目风险管理体系分析 22.文化产业项目策划与管理风险控制 23.文化(企业)人才资源管理分析 24.XXX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再利用)的对策 25.基于价值链理论探析(影视,传媒,出版、动漫等)的发展策略 26.XX(影视、出版、动漫等)产业营销策略分析 27.工业遗产与城市文化空间的构建(个案研究)

28.新媒体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播研究 29.动漫产业衍生品市场研究 30.动漫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31.论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对接与融合 32.实景演出转型升级探索(个案研究或总体研究) 33.影视衍生品市场研究 34.文化产业的传承与创新中的问题及对策 35.京津冀协同发展视域下河北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策略分析 36.京津冀视域下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37.河北省(或某地)小微文化企业的发展现状与提升对策研究 38.河北省(或某地)小微演艺企业的发展现状与提升对策研究 39.河北省(或某地)文化产业园区运营模式研究 40. 河北省(或某地)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41.河北省(或某地)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42.河北省(或某地)旅游演艺产业提升策略研究 43.石家庄市(某市)城市建设中文化元素开发与融入战略研究 44.河北省(或某地)文化企业经营环境研究 45.河北省(或某地)文化产业品牌策略探讨 46.河北省(或某地)文化产业园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47.河北省(或某地)文化产业政策法规体系构建研究 48.河北省(或某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 49.河北省(或某地)城市文化与城市品牌研究 50.河北省(或某地)演出市场发展趋势 51. 河北省(或某地)文化资源优化配置策略研究 52.河北省(或某地)文化产业发展历史研究 53. 河北省文(或某地)化产业创意能力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 54.河北省(或某地)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55.河北省(或某地)文化资源结构与特色分析 56.河北(或某地)宗教文化资源的价值与开发前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