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大气污染扩散

第五章  大气污染扩散
第五章  大气污染扩散

第五章大气污染扩散

第一节大气结构与气象

有效地防止大气污染的途径,除了采用除尘及废气净化装置等各种工程技术手段外,还需充分利用大气的湍流混合作用对污染物的扩散稀释能力,即大气的自净能力。污染物从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扩散过程及其危害程度,主要决定于气象因素,此外还与污染物的特征和排放特性,以及排放区的地形地貌状况有关。下面简要介绍大气结构以及气象条件的一些基本概念。

一、大气的结构

气象学中的大气是指地球引力作用下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其最外层的界限难以确定。通常把自地面至1200 km左右范围内的空气层称做大气圈或大气层,而空气总质量的98.2%集中在距离地球表面30 km以下。超过1200 km的范围,由于空气极其稀薄,一般视为宇宙空间。

自然状态的大气由多种气体的混合物、水蒸气和悬浮微粒组成。其中,纯净干空气中的氧气、氮气和氩气三种主要成分的总和占空气体积的99.97%,它们之间的比例从地面直到90km高空基本不变,为大气的恒定的组分;二氧化碳由于燃料燃烧和动物的呼吸,陆地的含量比海上多,臭氧主要集中在55~60km高空,水蒸气含量在4%以下,在极地或沙漠区的体积分数接近于零,这些为大气的可变的组分;而来源于人类社会生产和火山爆发、森林火灾、海啸、地震等暂时性的灾害排放的煤烟、粉尘、氯化氢、硫化氢、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为大气的不定的组分。

大气的结构是指垂直(即竖直)方向上大气的密

度、温度及其组成的分布状况。根据大气温度在垂直

方向上的分布规律,可将大气划分为四层:对流层、

平流层、中间层和暖层,如图5-1所示。

1. 对流层

对流层是大气圈最靠近地面的一层,集中了大气

质量的75%和几乎全部的水蒸气、微尘杂质。受太阳

辐射与大气环流的影响,对流层中空气的湍流运动和

垂直方向混合比较强烈,主要的天气现象云雨风雪等

都发生在这一层,有可能形成污染物易于扩散的气象

条件,也可能生成对环境产生有危害的逆温气象条件。

因此,该层对大气污染物的扩散、输送和转化影响最大。

大气对流层的厚度不恒定,随地球纬度增高而降低,且与季节的变化有关,赤道附近约为15km,中纬度地区约为10~12 km,两极地区约为8km;同一地区,夏季比冬季厚。一般情况下,对流层中的气温沿垂直高度自下而上递减,约每升高100m平均降低0.65℃。

从地面向上至1~1.5 km高度范围内的对流层称为大气边界层,该层空气流动受地表影响

最大。由于气流受地面阻滞和摩擦作用的的影响,风速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因此又称为摩擦层。地表面冷热的变化使气温在昼夜之间有明显的差异,可相差十几乃至几十度。由于从地面到lOOm 左右的近地层在垂直方向上热量和动量的交换甚微,所以上下气温之差可达1~2℃。大气边界层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最大,污染物的迁移扩散和稀释转化也主要在这一层进行。

边界层以上的气流受地面摩擦作用的影响越来越小,可以忽略不计,因此称为自由大气。

2. 平流层

平流层是指从对流层顶到离地高度约55 km范围的大气层,该层和对流层包含了大气质量的99.9 %。平流层内空气稀薄,比较干燥,几乎没有水汽和尘埃。平流层的温度分布是:从对流层顶到离地约22km的高度范围为同温层,气温几乎不随高度变化,约为-55℃。从22km继续向上进入臭氧带,在这里太阳的紫外辐射被吸收,转化为热能,导致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到达层顶时气温升高到-3℃左右。平流层内气温下低上高的分布规律,使得该层空气的竖直对流混合微弱,大气基本处于平流运动。因此,该层大气的透明度较好,气流稳定,很少出现云雨及风暴等天气现象。

平流层中的臭氧层是80~100km处的氧分子在太阳紫外辐射作用下光解为氧原子,再与其它氧分子化合成臭氧而形成的,其化合作用主要在30~60km处。从对流层顶向上,臭氧浓度逐渐增大,在22~25km处达最大值,往后逐渐减小,到平流层顶臭氧含量极其微小。因为40km 以上,在光化作用下,由氧化合为臭氧和由臭氧光解成氧的过程几乎保持平衡状态。在某种环流作用下,臭氧被送到很少光解的高度以下积聚,集中在15~35km高度之间。通常将22~25km 处称为臭氧层。

3. 中间层

中间层是指从平流层顶到高度80km左右范围内的大气层,其空气质量仅占大气质量的10-3。该层内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下降,层顶的温度可降到-93℃左右。因此,空气的对流运动强烈,垂直方向混合明显。

4. 暖层

暖层为中层顶延伸到800km高空的大气层,该层的空气质量只有大气质量的10-5。暖层在强烈的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作用下,其气温随高度上升而迅速增高,暖层顶部温度可高达500~2000K,且昼夜温度变化很大。暖层的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因此存在着大量的离子和电子,故又称为电离层。

二、气象要素

气象条件是影响大气中污染物扩散的主要因素。历史上发生过的重大空气污染危害事件,都是在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下发生的。为了掌握污染物的扩散规律,以便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大气污染的形成,必须了解气象条件对大气扩散的影响,以及局部气象因素与地形地貌状况之间的关系。

在气象学中,气象要素是指用于描述的物理状态与现象的物理量,包括气压、气温、气湿、云、风、能见度以及太阳辐射等。这些要素都能从观测直接获得,并随着时间经常变化,彼此之

间相互制约。不同的气象要素组合呈现不同的气象特征,因此对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输送扩散产生不同的影响。其中风和大气不规则的湍流运动是直接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气象特征,而气温的垂直分布又制约着风场与湍流结构。下面介绍主要的气象要素:

1. 气压

气压是指大气的压强,即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柱的重力。气压的单位为Pa ,气象学中常用毫巴(mbar)或百帕(hPa )表示。定义温度为273K 时,位于纬度45o

平均海平面上的气压值为1013.25hPa ,称为标准大气压。对于任一地区,气压的变化总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空气在静止状态下,可以用下式表示: dp gdZ ρ=- (5-1)

式中 p —气压,Pa ;

Z —大气的竖直高度,m ;

ρ—大气密度,kg/m 3

2. 气温

气温是指离地面1.5 m 高处的百叶箱内测量到的大气温度。气温的单位一般为℃,理论计算中则用绝对温度K 表示。

3. 气湿

气湿即为大气的湿度,用以表示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气象学中常用绝对湿度、水蒸气分压、露点、相对湿度和比湿等量来表示。

绝对湿度就是单位体积湿空气中所含水蒸气质量,单位为g/m 3,其数值为湿空气中水蒸气的密度,表明了湿空气中实际的水蒸气含量。水蒸气分压是指湿空气温度下水蒸气的压力,它随空气的湿度增加而增大。当空气温度不变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达到最大值时的分压力称为饱和水蒸气压,此时的空气称为饱和空气,温度即称为露点。饱和水蒸气压随温度降低而下降,若降低饱和空气的温度,则空气中的一部分水蒸气将凝结下来,即结露。相对湿度是湿空气中实际的水蒸气含量与同温下最大可能含有的水蒸气含量的比值,也即实际的水蒸气分压与饱和水蒸气压之比,表明了湿空气吸收水蒸气的能力及其潮湿程度。相对湿度愈小,空气愈干燥,反之则表示空气潮湿。比湿是指单位质量干空气含有的水蒸气质量,单位是g/kg 。

4. 云

云是指漂浮在大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构成的汇集物质。云吸收或反射太阳的辐射,反映了气象要素的变化和大气运动的状况,其形成、数量、分布及演变也预示着天气的变化趋势,可用云量和云高来描述。

云遮蔽天空的份额称为云量。我国规定将视野内的天空分为10等分,云遮蔽的成数即为云量。例如:云密布的阴天时的云量为10;云遮蔽天空3成时云量为3;当碧空无云的晴天时,云量则为0。而国外是把天空分为8等分来,仍按云遮蔽的成数来计算云量。

云底距地面的高度称为云高。按云高的不同范围分为:云底高度在2500m 以下称为低云;云底高度在2500~5000m 之间称为中云;而云底高度大于5000m 之上称为高云。

5. 能见度

能见度是指正常视力的人在当时的天气条件下,从水平方向中能够看到或辨认出目标物的最大距离,单位是m 或km 。能见度的大小反映了大气混浊或透明的程度,一般分为十个级别,0级的白日视程为最小,50m 以下,9级的白日视程为最大,大于50km 。

6. 风

风是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运动。风的运动规律可用风向和风速描述。风向是指风的来向,通常可用16个或8个方位表示,如西北风指风从西北方来。此外也可用角度表示,以北风为0o

,8个方位中相邻两方位的夹角为45o ,正北与风向的反方向的顺时针方向夹角称为风向角,如东南风的风向角为135o 。

风速是指空气在单位时间内水平运动的距离。气象预报的风向和风速指的是距地面10m 高处在一定时间内观测到的平均风速。

在自由大气中,风受地面摩擦力的影响很小,一般可以忽略不计,风的运动处于水平的匀速运动。但在大气边界层中,空气运动受到地面摩擦力的影响,使风速随高度升高而增大。在离地面几米以上的大气层中,平均风速与高度之间关系一般可以利用迪肯(Deacon)的幂定律描述: 11(/)n

u u z z (5-2)

式中 u 及u 1—在高度Z 及已知高度Z 1处的平均风速,m/s ;

n —与大气稳定度有关的指数。在中性层结条件下,且地形开阔平坦只有少量地表覆盖物时,

n =1/7。

空气的大规模运动形成风。地球两极和赤道之间大气的温差,陆地与海洋之间的温差以及陆地上局部地貌不同之间的温差,从而对空气产生的热力作用,形成各种类型风,如海陆风、季风、山谷风、峡谷风等。

当气压基本不变时,日出后由于地面吸收太阳的辐射,由底部气层开始的热涡流上升运动逐渐增强,使大气上下混合强度增大,因此下层风速渐大,一般在午后达到最大值;而夜间在地面的冷却作用下,湍流活动减弱直至停止,使下层风速减小,乃至静止。反之,高层大气的白天风速最小,夜间风速最大。

海陆风出现在沿海地区,是由于海陆接壤区域的地理差异产生的热力效应,形成以一天为周期而变化的大气局部环流。在吸收相同热量的条件下,由于陆地的热容量小于海水,因此地表温度的升降变化比海水快。白天,阳光照射下的陆地温升比海洋快,近地层陆地上空的气温高于海面上空,空气密度小而上升,因此产生水平气压梯度,低层气压低于海上,于是下层空气从海面上流向陆地,称为海风;而陆地高层空间的气压高于海上,气流由陆地流向海洋,从而在这一区域形成空气的闭合环流。夜间,陆地温降又比海洋快,近地气层的气温低于海面上的气温,形成了高于海面上的气压,于是下层空气从陆地流向海上,称

为陆风,并与高空的逆向气流形成闭合环流。海陆风的流

动示意图如图5-2所示。

海陆风的影响区域有限。海风高约1000m ,一般深入

到陆地20~40km 处,最大风力为5~6级;陆风高约100~

300m ,延伸到海上8~lOkm 处,风力不过3级。在内陆的江河湖泊岸边,也会出现类似的环流,但强度和活动范围均较小。

季风也是由于陆地和海洋的地理差异产生的热力效应,形成以一年四季为周期而变化的大气环流,但影响的范围比海陆风大得多。夏季,大陆上空的气温高于海洋上空,形成低层空气从海洋流向大陆,而高层大气相反流动,于是构成了夏季的季风环流,类似于白天海风环流的循环。冬季,大陆上空的气温低于海洋上空,形成低层空气从大陆流向海洋,高层大气由海洋流向大陆的冬季的季风环流,类似于夜间陆风环流的循环。我国处于太平洋西岸和印度洋西侧,夏季大陆盛行东南风,西南地区吹西南风;冬季大陆盛行西北风,西

南地区吹东北风。

山谷风是山区地理差异产生的热力作用而引起的另外

一种局地风,也是以一天为周期循环变化。白天,山坡吸受

较强的太阳辐射,气温增高,因空气密度小而上升,形成空

气从谷底沿山坡向上流动,称为谷风;同时在高空产生由山

坡指向山谷的水平气压梯度,从而产生谷底上空的下降气流,形成空气的热力循环。夜间,山坡的冷却速度快,气温比同高度的谷底上空低,空气密度大,使得空气沿山坡向谷底流动,形成山风,同时构成与白天反向的热力环流。山谷风的流动示意图如图5-3所示。

峡谷风是由于气流从开阔地区进入流动截面积缩小的狭窄峡谷口时,因气流加速而形成的顺峡谷流动的强风。

三、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

1. 气温直减率

实际大气的气温沿垂直高度的变化率称为气温垂直递减率,简称气温直减率,可用参数γ表示: T Z γ???

=- ???? (5-3)

式中,负号表示气温随高度而降低。

2. 大气的温度层结

气温随垂直高度的分布规律称为温度层结,因此坐标图上气温变化曲线也称为温度层结曲线。温度层结反映了沿高度的大气状况是否稳定,其直接影响空气的运动,以及污染物质的扩散过程和浓度分布。

图5-4所示为温度层结曲线的三种基本类型:

(1)递减层结。气温沿高度增加而降低,即γ>O ,如曲线1所示。

递减层结属于正常分布,一般出现在晴朗的白天,风力较小的天气。地

面由于吸收太阳辐射温度升高,使近地空气也得以加热,形成气温沿高

度逐渐递减。此时上升空气团的降温速度比周围气温慢,空气团处于加

速上升运动,大气为不稳定状态。

(2)等温层结。气温沿高度增加不变,即γ=O,如曲线2所示。等温层结多出现于阴天、多云或大风时,由于太阳的辐射被云层吸收和反射,地面吸热减少,此外晚上云层又向地面辐射热量,大风使得空气上下混合强烈,这些因素导致气温在垂直方向上变化不明显。此时上升空气团的降温速度比周围气温快,上升运动将减速并转而返回,大气趋于稳定状态。

(3)逆温层结。气温沿高度增加而升高,即γ

辐射逆温为大陆上常年可见的逆温类型,是由于地面的快速冷却而形成,通常出现于晴朗无云或少云、风速不大的夜间。夜晚地面向大气辐射白天吸收的热量而逐渐冷却,近地面的气温随之降低。离地愈近,气温冷却愈快,离地愈远的空气受地面影响愈弱,降温愈慢,形成自地面开始的辐射逆温。辐射逆温随着地面的冷却逐渐向上扩展,到日出前逆温充分发展。日出后,地面吸收太阳的辐射逐渐升温,逆温层又逐渐自下而上消失。到上午九点钟左右,逆温全部消失。辐射逆温的生消过程如图5-5所示。辐射逆温层的厚度通常在几十米到几百米之间,高纬度地区甚至厚达2~3km。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且消失较慢。

夏季夜短,则逆温层较薄,消失也快。此外,地形、云

层、风等因素也会影响辐射逆温的形成及强度。

下沉逆温是因高压区内某一层空气发生下沉运动

时,导致下层空气被压缩升温而形成;湍流逆温发生在

绝热状态下的大气湍流运动时;平流逆温是暖空气水平流至冷地表地区上空所形成;锋面逆温为对流层中冷暖空气相遇时,由于暖空气密度小,爬到冷空气上面所致。这些类型的逆温一般不从地面开始,出现在离地面数十米至数千米的高空,也称为上层逆温。实际上,大气中出现逆温可能是由几种原因共同作用形成的。

出现逆温时,好像一个盖子阻碍它下面的污染物质扩散,对大气污染扩散影响极大,因此许多大气污染事件都发生在具有逆温层与静风的气象条件下。

3. 干绝热直减率

考察一团在大气中做垂直运动的干空气,如果干空气在运动中与周围空气不发生热量交换,则称为绝热过程。当干气团垂直运动在递减层结时,气团的温度变化与气压变化相反。若气团的压力沿高度发生显著变化,则气温变化引起的气团内能变化与气压变化导致的气团做功相当,此时可忽略气团与周围大气的热交换,视为绝热过程。干气团绝热上升时,因周围气压减小而膨胀,消耗大部分内能对周围大气做膨胀功,则气团温度显著降低。干气团绝热下降时,因周围气压增大被压缩,外界的压缩功大部分转化为气团的内能增量,气团温度明显上升。

干气团在绝热垂直运动过程中,升降单位距离(通常取l00m)的温度变化值称为干空气温度的绝热垂直递减率,简称干绝热直减率γd,即:

d T Z

γ

?

??

=- ?

?

??(5-4)

干气团在垂直升降过程中服从热力学第一定律,即:

q u w

=?+(5-5)

气团可视为理想气体,并设气团的压力与周围大气的气压随时保持平衡,在绝热过程中有dq= 0,则式(5-5)可改写为:

0v dq c dT vdp =+= (5-6)

气团的物理状态可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来描述,即:

pv RT = (5-7)

pdv vdp RdT += (5-8)

由式(4-6)、及式(4-8)可得:

p vdp c dT = (5-9)

式中 c p —干空气比定压热容,c p =c v +R =1004 J/(kg ·K)。

将式(5-1)带入式(5-9),并近似地视气团的密度ρ与比体积v 互为倒数,得: 1/100d p dT g K m dZ c γ=-

=≈ (5-10)

上式可见,在干绝热过程中,气团每上升或下降100 m ,温度约降低或升高1K ,即γd 为固定值,而气温直减率γ则随时间和空间变化,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四、大气的稳定度

1. 大气稳定度

大气稳定度是指大气中的某一气团在垂直方向上的稳定程度。一团空气受到某种外力作用而产生上升或者下降运动,当运动到某—位置时消除外力,此后气团的运动可能出现三种情况:①气团仍然继续加速向前运动,这时的大气称为不稳定大气;②气团不加速也不减速而作匀速运动,或趋向停留在外力去除时所处的位置,这时的大气称为中性大气;③气团逐渐减速并有返回原先高度的趋势,这时的大气称为稳定大气。

设某一气团在外力作用下上升了一段距离dz ,在新位置的状态参数为p i 、ρi 及T i ,它周围大气的状态参数为p 、ρ及T 。消除外力后,单位体积气团受到重力ρi g 和浮升力ρg 的共同作用,产生垂直方向的升力(ρ-ρi )g ,其加速度为:

i i a g ρρρ-= (5-11)

假定移动过程中气团的压力与周围大气的气压随时保持平衡,即p i =p ,则由状态方程可得ρi T i =ρT ,代入上式则得 i T T a g T -= (5-12)

上式可见,在新位置上,T i >T ,则a >0,即气团的温度大于周围大气温度时,气团仍然加

速,表明大气是不稳定的;若T i <T ,则a <0,气团减速,表明大气稳定。因为气团的温度难以确定,实际上很难用上式判别大气稳定度。

假定在初始位置时,气团与周围空气的温度相等,均为T 0,其绝热上升dz 距离后,气团温度为T i =T 0-γd dz ,周围气温为T =T 0-γdz ,式(5-12)则变为: d a g dz T γγ-= (5-13)

由式(5-13)可分析大气的稳定性,在γ>0的区域,当

γ>γd 时,a >0,气团加速,大气为不稳定;当γ=γd 时,a =0,

大气为中性;当γ<γd 时,a <0,气团减速,大气为弱稳定,而

出现等温层结与逆温层结时,即γ≤0,则大气处于强稳定状

态,图5-6为大气稳定度分析图。分析可见,干绝热直减率

γd =1K/lOOm 可作为大气稳定性的判据,可用当地实际气层的

γ与其比较,以此判断大气的稳定度。

大气稳定度对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有很大影响。大气

越不稳定,污染物的扩散速率就越快;反之,则越慢。

2. 大气稳定度的分类

大气稳定度与天气现象、时空尺度及地理条件密切相关,其级别的准确划分非常困难。目前国内外对大气稳定度的分类方法已多达10余种,应用较广泛的有帕斯奎尔(Pasquill )法和特纳尔(Turner)法。帕斯奎尔法用地面风速(距离地面高度10m)、白天的太阳辐射状况(分为强、中、弱、阴天等)或夜间云量的大小将稳定度分为A ~F 六个级别,如表5-1所示。

表5-1 大气稳定度等级

地面风速(距地面

10m 处)/m ·s -1

白天太阳辐射 阴天的白天或夜间 有云的夜间 强 中 弱 薄云遮天或低云≥5/10 云量≤4/10 <2

A A ~

B B D 2~3

A ~

B B

C

D

E

F 3~5

B B~

C C

D D

E 5~6

C C~

D D D D D >6

D D D D D D

帕斯奎尔法虽然可以利用常规气象资料确定大气稳定度等级,简单易行,应用方便,但这种方法没有确切地描述太阳的辐射强度,云量的确定也不准确,较为粗略,为此特纳尔作了改进与补充。

特纳尔方法首先根据某地、某时及太阳倾角的太阳高度θh 和云量(全天空为10分制),确定

太阳辐射等级,再由太阳的辐射等级和距地面高度10m 的平均风速确定大气稳定度的级别。我国采用特纳尔方法,太阳高度角θh 可按下式计算:

()arcsin sin sin cos cos cos 15300h t θ?δ?δλ=++-???? (5-14) 式中 ?、λ—分别为当地地理纬度、经度,(?);

t —观测时的北京时间,h ;

δ—太阳倾角(赤纬),(?),其概略值查阅表5-2。

表5-2 太阳倾角(赤纬)概略值

δ/(?)

我国提出的太阳辐射等级见表5-3,表中总云量和低云量由地方气象观测资料确定。大气稳定度等级见表5-4,表中地面平均风速指离地面10m 高度处10min 的平均风速。

表5-3 太阳辐射等级(中国)

表5-4 大气稳定度等级

第二节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一、湍流与湍流扩散理论

1. 湍流

低层大气中的风向是不断地变化,上下左右出现摆动;同时,风速也是时强时弱,形成迅速的阵风起伏。风的这种强度与方向随时间不规则的变化形成的空气运动称为大气湍流。湍流运动是由无数结构紧密的流体微团——湍涡组成,其特征量的时间与空间分布都具有随机性,但它们的统计平均值仍然遵循一定的规律。大气湍流的流动特征尺度一般取离地面的高度,比流体在管道内流动时要大得多,湍涡的大小及其发展基本不受空间的限制,因此在较小的平均风速下就能有很高的雷诺数,从而达到湍流状态。所以近地层的大气始终处于湍流状态,尤其在大气边界层内,气流受下垫面影响,湍流运动更为剧烈。大气湍流造成流场各部分强烈混合,能使局部的污染气体或微粒迅速扩散。烟团在大气的湍流混合作用下,由湍涡不断把烟气推向周围空气中,同时又将周围的空气卷入烟团,从而形成烟气的快速

扩散稀释过程。

烟气在大气中的扩散特征取决于是否存在湍

流以及湍涡的尺度(直径),如图5-7所示。图5

-7(a)为无湍流时,烟团仅仅依靠分子扩散使烟

团长大,烟团的扩散速率非常缓慢,其扩散速率比

湍流扩散小5~6个数量级;图5-7(b)为烟团在

远小于其尺度的湍涡中扩散,由于烟团边缘受到小

湍涡的扰动,逐渐与周边空气混合而缓慢膨胀,浓度逐渐降低,烟流几乎呈直线向下风运动;图5-7(c)为烟团在与其尺度接近的湍涡中扩散,在湍涡的切入卷出作用下烟团被迅速撕裂,大幅度变形,横截面快速膨胀,因而扩散较快,烟流呈小摆幅曲线向下风运动;图5-7(d)为烟团在远大于其尺度的湍涡中扩散,烟团受大湍涡的卷吸扰动影响较弱,其本身膨胀有限,烟团在大湍涡的夹带下作较大摆幅的蛇形曲线运动。实际上烟云的扩散过程通常不是仅由上述单一情况所完成,因为大气中同时并存的湍涡具有各种不同的尺度。

根据湍流的形成与发展趋势,大气湍流可分为机械湍流和热力湍流两种形式。机械湍流是因地面的摩擦力使风在垂直方向产生速度梯度,或者由于地面障碍物(如山丘、树木与建筑物等)导致风向与风速的突然改变而造成的。热力湍流主要是由于地表受热不均匀,或因大气温度层结不稳定,在垂直方向产生温度梯度而造成的。一般近地面的大气湍流总是机械湍流和热力湍流的共同作用,其发展、结构特征及强弱决定于风速的大小、地面障碍物形成的粗糙度和低层大气的温度层结状况。

2. 湍流扩散与正态分布的基本理论

气体污染物进入大气后,一面随大气整体飘移,同时由于湍流混合,使污染物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扩散稀释,其扩散程度取决于大气湍流的强度。大气污染的形成及其危害程度在于有害物质的浓度及其持续时间,大气扩散理论就是用数理方法来模拟各种大气污染源在一定条件下的扩散稀释过程,用数学模型计算和预报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

研究物质在大气湍流场中的扩散理论主要有三种:梯度输送理论、相似理论和统计理论。针对不同的原理和研究对象,形成了不同形式的大气扩散数学模型。由于数学模型建立时作了一些假设,以及考虑气象条件和地形地貌对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的影响而引入的经验系数,目前的各种数学模式都有较大的局限性,应用较多的是采用湍流统计理论体系的高斯扩散模式。

图5-8所示为采用统计学方法研究污染物在湍流大气中的扩散模型。假定从原点释放出一个粒子在稳定均匀的湍流大气中飘移扩散,平均风向与x 轴同向。湍流统计理论认为,由于存在湍流脉动作用,粒子在各方向(如图中y 方向)的脉动速度随时间而变化,因而粒子的运动轨迹也随之变化。若平均时间间隔足够长,则速度脉动值的代数和为零。如果从原点释放出许多粒子,经过一段时间T 之后,这些粒子的浓度趋于一个稳定的统计分布。湍流扩散理论(K 理论)和统计理论的分析均表明,粒子浓度沿y 轴符合正态分布。正态分布的密度函数f(y)的一般形式为: ()22()exp 22y f y μσπσ??--=?????? (),0x σ-∞<<+∞> (5-15)

式中σ为标准偏差,是曲线任一侧拐点位置的尺度;μ为任何实数。

图5-8中的f(y)曲线即为μ=0时的高斯分布

密度曲线。它有两个性质,一是曲线关于y =μ的轴

对称;二是当y =μ时,有最大值()1/2f μπσ=,

即:这些粒子在y =μ轴上的浓度最高。如果μ值固

定而改变σ值,曲线形状将变尖或变得平缓;如果σ

值固定而改变μ值,f(y)的图形沿0y 轴平移。不论

曲线形状如何变化,曲线下的面积恒等于1。分析可见,标准偏差σ的变化影响扩散过程中污染物浓度的分布,增加σ值将使浓度分布函数趋于平缓并伸展扩大,这意味提高了污染物在y 方向的扩散速度。

高斯在大量的实测资料基础上,应用湍流统计理论得出了污染物在大气中的高斯扩散模式。虽然污染物浓度在实际大气扩散中不能严格符合正态分布的前提条件,但大量小尺度扩散试验证明,正态分布是一种可以接受的近似。

二、高斯扩散模式

(一)连续点源的扩散

连续点源一般指排放大量污染物的烟囱、放散管、通风口等。排放口安置在地面的称为地面点源,处于高空位置的称为高架点源。

1. 大空间点源扩散

高斯扩散公式的建立有如下假设:①风的平均流场稳定,

风速均匀,风向平直;②污染物的浓度在y 、z 轴方向符合正

态分布;③污染物在输送扩散中质量守恒;④污染源的源强均

匀、连续。

图5-9所示为点源的高斯扩散模式示意图。有效源位于坐标原点o 处,平均风向与x 轴平行,并与x 轴正向同向。假设点源在没有任何障碍物的自由空间扩散,不考虑下垫面的存在。大气中的扩散是具有y 与z 两个坐标方向的二维正态分布,当两坐标方向的随机变量独立时,分布密度为每个坐标方向的一维正态分布密度函数的乘积。由正态分布的假设条件②,参照正态分布函数的基本形式式(5-15),取μ=0,则在点源下风向任一点的浓度分布函数为:

()22221,,()exp 2y z y z C x y z A x σσ????=-+?? ? ??????

? (5-16) 式中 C —空间点(x ,y ,z )的污染物的浓度,mg/m 3

A (x )—待定函数;

σy 、σz —分别为水平、垂直方向的标准差,即y 、x 方向的扩散参数,m 。

由守恒和连续假设条件③和④,在任一垂直于x 轴的烟流截面上有: q uCdydz +∞

+∞-∞-∞=?? (5-17)

式中 q —源强,即单位时间内排放的污染物,μg/s ;

u —平均风速,m/s 。

将式(5-16)代入式(5-17), 由风速稳定假设条件①,A 与y 、z

无关,考虑到2exp(/2)t dt +∞

-∞-=?A (x ):

()2y z q A x u πσσ=

(5-18)

将式(5-18)代入式(5-16),得大空间连续点源的高斯扩散模式

()22221,,exp 22y z y z q y z C x y z u πσσσσ????=-+?? ? ??????? (5-19)

式中,扩散系数σy 、σz 与大气稳定度和水平距离x 有关,并随x 的增大而增加。当y =0,z =0时,A (x )=C (x ,0,0),即A (x )为x 轴上的浓度,也是垂直于x 轴截面上污染物的最大浓度点C max 。当x →∞,σy 及σz →∞,则C →0,表明污染物以在大气中得以完全扩散。

2.高架点源扩散

在点源的实际扩散中,污染物可能受到地面障碍物的阻挡,因此应当考虑地面对扩散的影响。处理的方法是,或者假定污染物在扩散过程中的质量不变,到达地面时不发生沉降或化学反应而全部反射;或者污染物在没有反射而被全部吸收,实际情况应在这两者之间。

(1)高架点源扩散模式。点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o 作为坐标原点,有效源位于z 轴上某点, z =H 。高架有效源的高度由两部分组成,即H =h +Δh ,其中h

为排放口的有效高度,Δh 是热烟流的浮升力和烟气以一定速

度竖直离开排放口的冲力使烟流抬升的一个附加高度,如图5

-10所示。

当污染物到达地面后被全部反射时,可以按照全反射原理,

用“像源法”来求解空间某点k 的浓度。图5-10中k 点的浓

度显然比大空间点源扩散公式(5-19)计算值大,它是位于(0,

0,H)的实源在k 点扩散的浓度和反射回来的浓度的叠加。反射

浓度可视为由一与实源对称的位于(0,0,-H)的像源(假想源)扩散到k 点的浓度。由图可见,k 点在以实源为原点的坐标系中的垂直坐标为(z-H),则实源在k 点扩散的浓度为式(5-19)的坐标沿z 轴向下平移距离H : ()22s 22z 1exp 22y z y z H q y C u πσσσσ????-??=-+???????????? (5-20)

k 点在以像源为原点的坐标系中的垂直坐标为(z +H),则像源在k 点扩散的浓度为式(5-

19)的坐标沿z 轴向上平移距离H :

()22x 22z 1exp 22y z y z H q y C u πσσσσ????+??=-+???????????? (5-21)

由此,实源C s 与像源C x 之和即为k 点的实际污染物浓度:

()()()222222,,,exp exp exp 2222y z y z z z H z H q y C x y z H u πσσσσσ????????---+-??=+???? ??? ???????????????(5-22)

若污染物到达地面后被完全吸收,则C x =0,污染物浓度C (x ,y ,z ,H )=C s ,即式(5-20)。

(2)地面全部反射时的地面浓度。实际中,高架点源扩散问题中最关心的是地面浓度的分布状况,尤其是地面最大浓度值和它离源头的距离。在式(5-22)中,令z =0,可得高架点源的地面浓度公式:

22221(,,0,)exp 2y z y z q

y H C x y H u πσσσσ??????=-+???????????? (5-23) 上式中进一步令y =0则可得到沿x 轴线上的浓度分布:

22(,0,0,)exp 2y z z q

H C x H u πσσσ??=- ??? (5-24) 地面浓度分布如图图5-11所示。y 方向的浓度以x 轴为对称轴

按正态分布;沿x 轴线上,在污染物排放源附近地面浓度接近于零,然后顺风向不断增大,在离源一定距离时的某处,地面轴线上的浓度达到最大值,以后又逐渐减小。

地面最大浓度值C max 及其离源的距离x max 可以由式(5-24)求导并取极值得到。令/0C x ??=,由于σy 、σz 均为x 的未知函数,最简单的情况可假定σy /σz =常数,则当

max |z x x H σ== (5-25)

时,得地面浓度最大值 max 22z y q C euH σπσ== (5-26)

由式(5-25)可以看出,有效源H 越高, x max 处的σz 值越大,而σz ∝x max ,则C max 出现的位置离污染源的距离越远。式(5-26)表明,地面上最大浓度C max 与有效源高度的平方及平均风速成反比,增加H 可以有效地防止污染物在地面某一局部区域的聚积。

式(5-25)和式(5-26)是在估算大气污染时经常选用的计算公式。由于它们是在 σy /σz =常数的假定下得到的,应用于小尺度湍流扩散更合适。除了极稳定或极不稳定的大气条件,通常可设σy /σz =2估算最大地面浓度,其估算值与孤立高架点源(如电厂烟囱)附近的环境监测数据比较一致。通过理论或经验的方法可得σz =f (x )的具体表达式,代入(5-25)可求出最大浓度点离源的距离x max ,具体可查阅我国GB3840—91《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

3. 地面点源扩散

对于地面点源,则有效源高度H =0。当污染物到达地面后被全部反射时,可令式(5-22)中H =0,即得出地面连续点源的高斯扩散公式:

()22221,,,0exp 2y z y z q

y z C x y z u πσσσσ????=-+?? ? ??????? (5-27) 其浓度是大空间连续点源扩散式(5-19)或地面无反射高架点源扩散式(5-20)在H =0时的两倍,说明烟流的下半部分完全对称反射到上部分,使得浓度加倍。若取y 与z 等于零,则可得到沿x 轴线上的浓度分布:

(),0,0,0y z q

C x u πσσ= (5-28)

如果污染物到达地面后被完全吸收,其浓度即为地面无反射高架点源扩散式(5-20)在H =0时的浓度,也即大空间连续点源扩散式(5-19)。

高斯扩散模式的一般适用条件是:①地面开阔平坦,性质均匀,下垫面以上大气湍流稳定;②扩散处于同一大气温度层结中,扩散范围小于10km ;③扩散物质随空气一起运动,在扩散输送过程中不产生化学反应,地面也不吸收污染物而全反射;④平均风向和风速平直稳定,且u >1~2m/s 。

高斯扩散模式适应大气湍流的性质,物理概念明确,估算污染浓度的结果基本上能与实验资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 第五章

第五章颗粒物燃物控制技术基础 为了深入理解各种除尘器的除尘机理和性能,正确设计、选择和应用各种除尘器,必须了解粉尘的物理性质和除尘器性能的表示方法及粉尘性质和除尘器性能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粉尘的粒径及粒径分布 一、颗粒的粒径 1.单一颗粒粒径 粉尘颗粒大小不同,其物理、化学特性不同,对人和环境的危害亦不同,而且对除尘装置的性能影响很大,所以是粉尘的基本特性之一。 若颗粒是大小均匀的球体.则可用其直径作为颗粒大小的代表性尺寸。但实际上,不仅颗粒的大小不同.而且形状也各种各样。所以需要按一定的方法确定一个表示颗粒大小的代表性尺寸,作为颗粒的直径.简称为粒径。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粒径定义方法。 (1)用显微镜法观测顾粒时,采用如下几种粒径: i.定向直径d F,也称菲雷待(Feret)直径.为各颗粒在投影图中同一方向上的最 大投影长度,如图4—1(a)所示。 ii.定向面积等分直径d M,也称马丁(Martin)直径,为各颗粒在投影图上按同一方向将颗粒投影面积二等分的线段长度,如图4—1(b)所示。 iii.投影面积直径d A,也称黑乌德(Heywood)直径,为与颗粒投影面积相等的圆的直径,如图4一l(c)所示。若颗粒投影面积为A,则d A=(4A/π)1/2。 根据黑乌德测定分析表明,同一颗粒的d F>d A>d M。 (2)用筛分法测定时可得到筛分直径.为颗粒能够通过的最小方孔的宽度。 (3)用光散射法测定时可得到等体积直径d V.为与颗粒体积相等的球的直径。若颗粒体积为V,则d V=(6V/π)1/3。 (4)用沉降法测定时,一殷采用如下两种定义: i.斯托克斯(stokes)直径d S,为在同一流体中与颗粒的密度相同和沉降速度 相等的球的直径。 ii.空气动力学直径da,为在空气中与颗粒的沉降速度相等的单位密度的球的直径。 斯托克斯直径和空气动力学直径是除尘技术中应用最多的两种直径,原因在于它们与颗粒在流体中的动力学行为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粒径的测定和定义方法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按颗粒的几何性质来直接测定和定义的,如显微镜法和筛分法;另一类则是按照颗粒的某种物理性质间接测定和定义的。如斯托克斯直径、等体积直径等。粒径的测定方法不同,

大气污染的成因分析及治理分析

大气污染的成因分析及治理分析 [摘要]中国是一个人口基数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城镇化的逐渐深入和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大范围的开采以及工业生产活动的不断增强,从而就造成了大气中污染物的大量产生,这就导致了环境中大气质量的下降趋势越来越明显,以至于给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部分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恶劣的影响。本文从大气污染的成因出发,进一步阐述了大气污染的相关治理措施。 [关键词]大气污染成因分析治理分析 1大气污染产生的原因 城市中的气压分布情况以及大气的相对稳定程度受到大气污染的直接影响。目前,随着城市大气污染程度的加剧和大气氧化的增强,这就造成了大气中超过两种的污染物发生了较为复杂的变化,从而就出现了继发性污染物。这种污染物会随着大气中的物理现象而造成远距离的传播,最终污染源就会扩散到其他的区域。 一般来说,大气污染分为自然的和人为的污染。自然污染是无法避免的,而人为污染是因为随着工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以及城镇化程度的逐渐加剧,尤其是大量使用煤、石油等一些不可再生资源的化石燃料,就会在大气环境中产生大量的粉尘、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以及hydrocarbon,从而导致大气污染。而又因为大气污染的大流动性以及很强的扩散性以及造成大气污染的物质分布范围 并不仅仅与各地区的地理环境有着紧密联系,而且还和污染源的地形分布、所属类型以及排放的产量有关。

以上种种的条件就说明了大气污染的难控制性以及治理的艰 巨性,所以,目前对大气污染的防范以及治理已经成为了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性问题。 2影响大气污染的相关因素 大气污染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气象、地理以及污染源这三个方面。 首先,从气象角度出发。 影响污染物扩散以及迁移的气象因素主要有:第一,空气流 动速率以及风吹的方向这类动力因子;第二,amount of solar ra diation、大气层结构的稳定程度等热力因子;第三,大气中湿度、雨、雪等等水分。大气环境中的污染源主要是在大气流动的过程中,被传送至下风向然后与空气相混合以及进一步稀释之后,污染源的浓度会慢慢降低,从而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力也会变小。 然后,从地理因素出发。 大气的流动过程和地理条件如地形、地貌以及城镇的分布等 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以上这些因素会在一定的区域内对大气中的温度、风向以及风速等等产生影响,从而也就会对大气中污染物的扩散产生一定的间接性影响。 最后,从污染源出发。 第一,工业生产活动产生的各种废气会最终排入到大气中, 而废气的组成结构较为复杂,既有多种气体,还有一些微小型颗粒,这样组成污染源的成分就各不相同,而不同污染源所导致的污染危害

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式

第四章 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 第一节 湍流扩散的基本理论 一 湍流 1.定义:大气的无规则运动 风速的脉动 风向的摆动 2.类型: 按形成原因 热力湍流:温度垂直分布不均(不稳定)引起,取决于大气稳定度 机械湍流:垂直方向风速分布不均匀及地面粗糙度引起 3.扩散的要素 风:平流输送为主,风大则湍流大 湍流:扩散比分子扩散快105~106倍 二 湍流扩散理论(主要阐述湍流与烟流传播及湍流与物质浓度衰减的关系) 1.梯度输送理论 通过与菲克扩散理论类比建立起来的(菲克定律: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断面上的物质的数量与浓度梯 度呈正比) 类比于分子扩散,污染物的扩散速率与负浓度梯度成正比 x C k F ??-= 式中,F — 污染物的输送通量 k — 湍流扩散系数 C — 污染物的浓度 X — 与扩散截面垂直的空间坐标(扩散过程的长度) x C ??— 浓度梯度 要求得各种条件下某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由于边界条件往往很复杂,不能求出严格的分析解,只能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求出近似解,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正。 2.湍流统计理论 泰勒首先将统计理论应用在湍流扩散上 图4-1显示:从原点O 放出的粒子,在风沿着x 方向吹的湍流大气中扩散。粒子的位置用y 表示,则结论为: ①y 随时间变化,但其变化的平均值为零 ②若从原点放出很多粒子,则在x 轴上粒子的浓度最高,浓席分布以x 轴为对称轴,并符合正态分布。 萨顿实用模式:解决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的实用模式 高斯模式:应用湍流统计理论得出正态分布假设下的扩散模式 3.相似理论 第二节 高斯扩散模式 一 坐标系的建立—右手坐标系

1.原点O :无界点源或地面源,O 为污染物的排放点 高架源,O 为污染物的排放点在地面上的投影点 补充:点源 高架源 连续源 固定源 线源 地面源 间歇源 流动源 面源 2.x 轴:正向为平均风向,烟流中心线与x 轴重合 3.y 轴:垂直于x 轴 4.z 轴:垂直于xoy 平面 二 高斯模式的有关假定 1.污染物浓度在y 、z 轴上的分布为正态分布; )2exp(21 )(22 y y y y f σπ σ-= )2exp(21 )(22 z z z z f σπ σ-= y σ,z σ— 分别为污染物在y 和z 方向上分布的标准差,m 2.全部高度风速均匀稳定,即风速u 为常数; 3.源强是连续均匀稳定的,源强Q 为定值; 4.扩散中污染物是守恒的,不考虑转化,即烟云在扩散过程中没有沉降、化合、分解及地面吸收、吸附作用发生; 0=??t C 5.在x 方向上,输送作用远远大于扩散作用,即 )(x C k x x C u x ????>>??; 6.地面足够平坦。

第五章、大气环境保护概述

第五章 大气环境保护概述5.1大气环境基础知识5.1.1大气污染 1、大气的成分 地球表面附近的大气是包括颗粒尘埃在内的混合气体,其组成包括恒定的和不定的两种。 在近地层大气中有氮、氧、氩、氖、氪、氙、氢等成分,其中氮、氧、氩占大气总量的99.96%,这三种成分的含量几乎不变。大气中的不定成份主要是自然过程和人为活动的排入大气污染物质,如物质燃烧的灰份,火山爆发的尘埃,风起的灰尘以及工业、交通排出的废气等。 2、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也称空气污染,是指大气中的污染物质,当其数量、浓度、毒性以及大气中持续时间等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可能会使某些地区的生物体的生命和人类的健康、或生产活动受到影响。 (1)大气污染源 通常把能产生大气污染物的场所、设备、装置等称为大气污染源。大气污染源总的来说有两类:一类是自然污染,如大风刮起的地面沙尘,森林火灾产生的CO2、NO2等。另一类是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如工矿企业、交通运输排出的废气、毒气、烟尘和放射性元素;燃料燃烧排出的碳氢化合物、CO、SO2和烟尘;另外还有散播的农药、核武器和化学武器的试验残余物等。 (2)大气污染物 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和成份十分复杂。从污染物的物理性质来看,大气污染物可分为颗粒物质和气体污染物。烟尘、粉尘是固体颗粒物质,这些颗粒物质悬浮于大气中常称为气溶胶。直径大于10微米的颗粒物质叫“降尘”,它可以在离污染源较短的距离之内落到地面。直径小于10微米的叫“飘尘”,它们可以在大气中停留数小时甚至几年。 上述污染物是由污染源直接排出的,称为一次污染物。有的一次污染物不稳定,在大气中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新的污染物,称为二次污染物。 3、大气污染对人类的危害和影响 大气污染物危害人体主要通过表面接触、呼吸、食入等途径。其对健康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引起呼吸道疾病。在突然的高浓度污染物作用下可造成急性中毒。这里针对几种主要交通污染物对健康等方面的影响作简单介绍。 (1)粉尘 道路施工时会产生粉尘也叫尘埃,尘埃中粒径大于10微米的颗粒物,大多可被鼻腔和咽喉所捕集,不会进入肺泡。但粒径小于10微米的飘尘,即PM10长时间在空中飘浮,易被吸入呼吸系统。其中较小的微粒侵入到没有粘液层和纤毛层的肺的深部组织中并沉积下来。这些物质如果被溶解,就会直接侵入血液,可能造成中毒。未被溶解的物质可能被吞噬细胞所吸收,它们如果是有毒的,就会杀死该细胞,造成细胞破坏。未被吞噬细胞吸收的物质,则侵入肺组织或淋巴结,有可能造成尘肺和其它感染。 (2)氮氧化物(NOx)和光化学烟雾 一氧化氮(NO)无色、无刺激,化学性质不活泼。二氧化氮(NO2)为刺激性 气体。空气中两者可以互相氧化还原,对呼吸系统都有毒性,但NO2的毒性比NO大5倍。NO能与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液的输氧功能下降,它还会使中枢神经受损,使人痉挛或麻痹。NO急性中毒会导致肺水肿或窒息而死亡。NO2对眼、鼻有强烈刺激。污染环境中肺功能明显受损,经常接触可形成慢性肺气肿或肺纤维化,NO2对心脏、肝脏、造血器官等脏器也有损害作用。 空气中的NO,在阳光的作用下,还能与CO、CnHm等作用,生成光化学烟雾。这种烟雾对眼睛的刺激作用特别强,浓度大于0.1ppm时,短时间接触就能使泪流不止,甚至头痛、呼吸障碍:浓度增加到50ppm,人有死亡的危险。

影响大气污染的地理因素

影响大气污染的地理因素 1.地形和地物的影响:地面是一个凹凸不平的粗糙曲面,当气流沿地面流过时,必然要同各种地形地物发生摩擦作用,使风向风速同时发生变化,其影响程度与各障碍物的体积、形状、高低有密切关系。 山脉的阻滞作用,对风速也有很大影响,尤其是封闭的山谷盆地,因四周群山的屏障影响,往往是静风、小风频率占很大比重,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城市中的高层建筑物、体形大的建筑物和构筑物,都能造成气流在小范围内产生涡流,阻碍气流运动,减小平均风速,降低了近地层风速梯度,并使风向摆动很大,近地层风场变得很不规则。一般规律是建筑物背风区风速下降,在局部地区产生涡流,不利于气体扩散。 2.山谷风:它发生在山区,是以24小时为周期的局地环流。山谷风在山区最为常见,它主要是由于山坡和谷地受热不均而产生的。如图2-14所示,在白天,太阳先照射到山坡上,使山坡上大气比谷地上同高度的大气温度高,形成了由谷地吹向山坡的风,称为谷风。在高空形成了由山坡吹向山谷的反谷风。它们同山坡上升气流和谷地下降气流一起形成了山谷风局地环流。在夜间,山坡和山顶比谷地冷却得快,使山坡和山顶的冷空气顺山坡下滑到谷底,形成了山风。在高空则形成了自山谷向山顶吹的反山风。它们同山坡下降气流和谷地上升气流一起构成了山谷风局地环流。 山风和谷风的方向是相反的,但比较稳定。在山风与谷风的转换期,风方向是不稳定的,山风和谷风均有机会出现,时而山风,时而谷风。这时若有大量污染物排入山谷中,由于风向的摆动,污染物不易扩散,在山谷中停留时间很长,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 3.海陆风:它发生在海陆交界地带,是以24小时为周期的一种大气局地环流。海陆风是由于陆地和海洋的热力性质的差异而引起的。如图2-15所示,在白天,由于太阳辐射,陆地升温比海洋快,在海陆大气之间产生了温度差、气压差,使低空大气由海洋流向陆地,形成海风,高空大气从陆地流向海洋,形成反海风,它们和陆地上的上升气流和海洋上的下降气流一起形成了海陆风局地环流。在夜晚,由于有效辐射发生了变化,陆地比海洋降温快,在海陆之间产生了与白天相反的温度差、气压差,使低空大气从陆地流向海洋,形成陆风,

第五章 大气污染扩散

第五章大气污染扩散 第一节大气结构与气象 有效地防止大气污染的途径,除了采用除尘及废气净化装置等各种工程技术手段外,还需充分利用大气的湍流混合作用对污染物的扩散稀释能力,即大气的自净能力。污染物从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扩散过程及其危害程度,主要决定于气象因素,此外还与污染物的特征和排放特性,以及排放区的地形地貌状况有关。下面简要介绍大气结构以及气象条件的一些基本概念。 一、大气的结构 气象学中的大气是指地球引力作用下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其最外层的界限难以确定。通常把自地面至1200 km左右范围内的空气层称做大气圈或大气层,而空气总质量的98.2%集中在距离地球表面30 km以下。超过1200 km的范围,由于空气极其稀薄,一般视为宇宙空间。 自然状态的大气由多种气体的混合物、水蒸气和悬浮微粒组成。其中,纯净干空气中的氧气、氮气和氩气三种主要成分的总和占空气体积的99.97%,它们之间的比例从地面直到90km高空基本不变,为大气的恒定的组分;二氧化碳由于燃料燃烧和动物的呼吸,陆地的含量比海上多,臭氧主要集中在55~60km高空,水蒸气含量在4%以下,在极地或沙漠区的体积分数接近于零,这些为大气的可变的组分;而来源于人类社会生产和火山爆发、森林火灾、海啸、地震等暂时性的灾害排放的煤烟、粉尘、氯化氢、硫化氢、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为大气的不定的组分。 大气的结构是指垂直(即竖直)方向上大气的密 度、温度及其组成的分布状况。根据大气温度在垂直 方向上的分布规律,可将大气划分为四层:对流层、 平流层、中间层和暖层,如图5-1所示。 1. 对流层 对流层是大气圈最靠近地面的一层,集中了大气 质量的75%和几乎全部的水蒸气、微尘杂质。受太阳 辐射与大气环流的影响,对流层中空气的湍流运动和 垂直方向混合比较强烈,主要的天气现象云雨风雪等 都发生在这一层,有可能形成污染物易于扩散的气象 条件,也可能生成对环境产生有危害的逆温气象条件。 因此,该层对大气污染物的扩散、输送和转化影响最大。 大气对流层的厚度不恒定,随地球纬度增高而降低,且与季节的变化有关,赤道附近约为15km,中纬度地区约为10~12 km,两极地区约为8km;同一地区,夏季比冬季厚。一般情况下,对流层中的气温沿垂直高度自下而上递减,约每升高100m平均降低0.65℃。 从地面向上至1~1.5 km高度范围内的对流层称为大气边界层,该层空气流动受地表影响

大气污染原因浅析

从大气污染原因浅析我国大气现状及对策 摘要:我国现在的大气污染十分严重,不仅危害到人们的正常生活,而且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我们必须加强重视,因此就所学环境质量评价与系统分析课程,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抽取环境的一个要素大气来进行研究,浅析大气污染的原因。以便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依据,提出更好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大气大气污染环境 正文:一:大气污染的定义:在干洁的大气中,痕量气体的组成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一定范围的大气中,出现了原来没有的微量物质,其数量和持续时间,都有可能对人、动物、植物及物品、材料产生不利影响和危害。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叫做大气污染。 二:大气污染物的分类:大气污染物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即天然污染物和人为污染物,引起公害的往往是人为污染物,它们主要来源于燃料燃烧和大规模的工矿企业。颗粒物:指大气中液体、固体状物质,又称尘。硫氧化物:是硫的氧化物的总称包括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三氧化二硫,一氧化硫等。碳的氧化物:主要包括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氮氧化物:是氮的氧化物的总称,包括氧化亚氮,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三氧化二氮等。碳氢化合物:是以碳元素和氢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如甲烷、乙烷等烃类气体。其它有害物质:如重金属类,含氟气体,含氯气体等等。 三:大气污染的原因: (1)环境意识薄弱.对可持续发展战略认识不足。大气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可贵资源,大气环境资源的破坏是一种不可逆的过程,恢复良好的大气环境质量要比采取措施从根本上防治大气污染付出更多的经济代价。但这种观念长期以来并没有被一些部门和一些地区充分的理解和认识。他们只考虑近期的、局部的经济发展需要,在制订一些综合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以及城市建设发展规划中缺乏对保护大气环境的考虑,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盲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第五章

第五章颗粒物燃物控制技术基础为了深入理解各种除尘器的除尘机理和性能,正确设计、选择和应用各种除尘器,必须了解粉尘的物理性质和除尘器性能的表示方法及粉尘性质和除尘器性能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粉尘的粒径及粒径分布 一、颗粒的粒径 1.单一颗粒粒径 粉尘颗粒大小不同,其物理、化学特性不同,对人和环境的危害亦不同,而且对除尘装置的性能影响很大,所以是粉尘的基本特性之一。 若颗粒是大小均匀的球体.则可用其直径作为颗粒大小的代表性尺寸。但实际上,不仅颗粒的大小不同.而且形状也各种各样。所以需要按一定的方法确定一个表示颗粒大小的代表性尺寸,作为颗粒的直径.简称为粒径。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粒径定义方法。 (1)用显微镜法观测顾粒时,采用如下几种粒径: i.定向直径d F,也称菲雷待(Feret)直径.为各颗粒在投影图中同一方向上的最 大投影长度,如图4—1(a)所示。 ii.定向面积等分直径d M,也称马丁(Martin)直径,为各颗粒在投影图上按同一方向将颗粒投影面积二等分的线段长度,如图4—1(b)所示。

iii.投影面积直径d A,也称黑乌德(Heywood)直径,为与颗粒投影面积相等的圆的直径,如图4一l(c)所示。若颗粒投影面积为A,则d A=(4A/π)1/2。 根据黑乌德测定分析表明,同一颗粒的d F>d A>d M。 (2)用筛分法测定时可得到筛分直径.为颗粒能够通过的最小方孔的宽度。 (3)用光散射法测定时可得到等体积直径d V.为与颗粒体积相等的球的直径。若颗粒体积为V,则d V=(6V/π)1/3。 (4)用沉降法测定时,一殷采用如下两种定义: i.斯托克斯(stokes)直径d S,为在同一流体中与颗粒的密度相同和沉降速 度相等的球的直径。 ii.空气动力学直径da,为在空气中与颗粒的沉降速度相等的单位密度的球的直径。 斯托克斯直径和空气动力学直径是除尘技术中应用最多的两种直径,原因在于它们与颗粒在流体中的动力学行为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粒径的测定和定义方法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按颗粒的几何性质来直接测定和定义的,如显微镜法和筛分法;另一类则是按照颗粒的某种物理性质间接测定和定义的。如斯托克斯直径、等体积直径等。粒径的测定方法不同,其定义方法也不同.得到的粒径数值往往差别很大.很难进行比较,因而实际中多是根据应用目的来选择粒径的测定和定义方法。

氮及其化合物知识点 人教版T化学第二册 第五章 第二节知识点总结 5页 适用天津市

氮及其化合物 一、氮气 1、氮原子、氮分子的结构 氮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第ⅴA族,原子结构示意图,氮原子的最外电子层有5个电子,不容易失去电子也不容易得到电子,因此氮原子一般通过共用电子对与其他原子相互结合构成物质。 N≡N 氮气分子式 N2电子式,结构式 2、氮元素在自然界里的存在 氮元素主要以氮分子的形式存在于空气中,部分氮元素存在于动植物体内的蛋白质中,,还有部分氮元素存在于土壤、海洋里的硝酸盐和铵盐中。 3、物理性质: 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4、化学性质:化学性质很稳定,在一定条件(如高温、高压、放电等)下,才能跟Mg、H2、O2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1)与氧气反应 (2)与氮气反应工业合成氨N2+ 3H22NH3 (3)与Mg反应 (4)用途;氮气的用途广泛,工业上,氮气是制硝酸、氮肥的原料,含氮化合物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氮气还常被用作保护气;在医学上,常用液氮作医疗麻醉。 5、氮的固定指的是将游离态的氮(即氮气)转化为化合态的氮的过程。 氮的固定方式可分为

“雷雨发庄稼”就是一个 自然固氮 的过程。 二、NO 1、物理性质:无色 难溶于水的 有毒气体,大气污染物之一, 2、化学性质:极易在空气里被氧化成NO 2。 2NO + O 2 == 2NO 2 三、 NO 2 1、物理性质: 红棕色 有刺激性气味的 有毒气体,易溶于水,易液化。 2、化学性质:空气中的NO 2在一定条件下易形成光化学烟雾,并且对臭氧层中臭氧的分解起到催化作用。 与H 2O 的反应: 3NO 2 + H 2O === 2HNO 3 + NO 工业上利用这一原理来生产硝酸。 与碱的反应 2NO 2+2NaOH===NaNO 3+NaNO 2+H 2O 实验室常用 NaOH 来吸收二氧化氮 3、用途及危害 空气中的NO 2与水作用生成HNO 3,随雨水落下形成酸雨,工业制硝酸最后也是用水吸收生成的NO 2制得硝酸。 4、“雷雨发庄稼”:222 223O H O O N NO NO HNO ???→??→???→???→闪电土壤氮肥 四、氨气 氨分子的结构:NH 3的电子式为,结构式为,氨分子的结构为三角锥形,N 原子位于锥顶,三个H 原子位于锥底。 1、物理性质:氨气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是0.771g ·L — 1,比空气小。氨易液化,液氨气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温度急剧下降,所以液氨可作致冷剂。 氨气极易溶于水,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中大约可溶解700体积的氨气。氨的水溶液称氨水。计算氨水的浓度时,溶质应为NH 3 2、化学性质: (1)氨气具有还原性(氨的催化氧化): 4NH 3 + 5O 2 4NO + 6H 2O

点污染源空气污染扩散模型

8 点、中午12 点、晚上9 点都没有排放气体,该怎么算,是不是需要找到一个关于时间t的函数,来计算多长时间之后污染还剩下多少 c=Q./(2*pi*sigy.*sigz*u+eps).*exp(-0.5*(y.^2)./((sigy+eps).^2)).*(exp(-0.5*(z-H).^2./((sigz+eps).^2))+exp(-0.5*(z+H).^2./((sigz+ eps).^2))); 这个函数对吗?该调用什么函数? 问题: 建立单污染源空气污染扩散模型,描述其对周围空气污染的动态影响规律。 现有河北境内某一工厂废气排放烟囱高50m,主要排放物为氮氧化物。早上9 点至下午 3 点期间的排放浓度为406.92mg/m3,排放速度为1200m3 /h;晚上10 点-凌晨4 点期间 的排放浓度为1160mg/m3,排放速度为5700m3 /h;通过你的扩散模型求解该工厂方圆51 公里分别在早上浓度8 点、中午12 点、晚上9 点空气污染分布和空气质量等级。 源代码 clear all clc [x,y]=meshgrid(0:20:5100,0:20:5100); Q=135.64; z=1.5; H=50; u=1.94; sigy=0.3914238*x.^0.865014; sigz=0.0757182*x.^1.00770; c=Q./(2*pi*sigy.*sigz*u+eps).*exp(-0.5*(y.^2)./((sigy+eps).^2)).*(exp(-0.5*(z-H).^2./((sigz+eps).^2))+exp(-0.5*(z+H).^2./((sigz+ eps).^2))); mesh(x,y,c); xlabel('X'),ylabel('Y'),zlabel('C'), clear all clc [x,y]=meshgrid(-5100:20:5100,-5100:20:5100); Q=1836.7; z=1.5; H=50; u=1.7; sigy=0.3914238*x.^0.865014; sigz=0.0757182*x.^1.00770; c=Q./(2*pi*sigy.*sigz*u+eps).*exp(-0.5*(y.^2)./((sigy+eps).^2)).*(exp(-0.5*(z-H).^2./((sigz+eps).^2))+exp(-0.5*(z+H).^2./((sigz+ eps).^2))); mesh(x,y,c); xlabel('X'),ylabel('Y'),zlabel('C'), 分享到: 2015-05-29 16:32 提问者采纳 clear all [x,y]=meshgrid(-51000:100:51000,-51000:100:51000); Q=135.64; z=1.5; H=50; u=1.94; sigy=0.3914238*x.^0.865014;

大气污染主要原因及治理对策的展望

谈当前我国大气污染主要原因及治理对策的展望 摘要:当前我国大气污染状况依然十分严重,主要表现为煤烟型污染。城市大气环境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普遍超标;二氧化硫污染一直在较高水平;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迅速增加;氮氧化物污染呈加重趋势。面对着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较为严峻的形势,综合分析造成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从而详细的论述了我国大气污染的防治及治理工作。 关键词:大气污染; 成因分析; 治理对策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地区的大气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并成为国家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而由于人们日常生活无时无刻离不开空气,而近年来大气污染所造成的阴霾天气的增多,社会大众也越来越关注大气环境状况. 1大气污染 1.1大气污染的定义: 在干洁的大气中,痕量气体的组成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一定范围的大气中,出现了原来没有的微量物质,其数量和持续时间,都有可能对人、动物、植物及物品、材料产生不利影响和危害。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叫做大气污染。 1.2大气中污染是由某些有害物质转化成的二次污染物的浓度达到了有害程度的现象,称为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即天然污染物和人为污染物。 1.2.1天然污染物 天然污染物是由于自然原因而形成。如火山爆发、森林大火产生的烟尘等。 1.2.2人为污染物 人为污染物是由于人们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形成的。在人为污染源中,又可分为固定的(如烟囱、工业排气筒)和移动的(如汽车、火车、飞机、轮船)两种。引起公害的往往是人为污染物,它们主要来源于燃料燃烧和大规模的工矿企业。 1.2.3颗粒物及化学成分污染物 颗粒物:指大气中液体、固体状物质,又称尘。硫氧化物:是硫的氧化物的总称包括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三氧化二硫,一氧化硫等。碳的氧化物:主要包括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氮氧化物:是氮的氧化物的总称,包括氧化亚氮,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三氧化二氮等。碳氢化合物:是以碳元素和氢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如甲烷、乙烷等烃类气体。

大气污染课后答案5章

第五章 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 5.1 根据以往的分析知道,由破碎过程产生的粉尘的粒径分布符合对数正态分布,为此在对该粉尘进行粒径分布测定时只取了四组数据(见下表),试确定:1)几何平均直径和几何标准差;2)绘制频率密度分布曲线。 解: 在对数概率坐标纸上作出对数正态分布的质量累积频率分布曲线, 读出d 84.1=61.0m μ、d 50=16.0m μ、d 15。9=4.2m μ。81.350 1 .84== d d g σ。 作图略。 5.2 根据下列四种污染源排放的烟尘的对数正态分布数据,在对数概率坐标纸上绘出它们的筛下累积频率曲线。 污染源 质量中位直径 集合标准差 平炉 0.36 2.14 飞灰 6.8 4.54 水泥窑 16.5 2.35 化铁炉 60.0 1 7.65 解: 5.3 已知某粉尘粒径分布数据(见下表),1)判断该粉尘的粒径分布是否符合对数正态分布;2)如果符合,求其几何标准差、质量中位直径、个数中位直径、算数平均直径及表面积- 解: 在对数概率坐标纸上作出对数正态分布的质量累积频率分布曲线,读出质量中位直径d 50(MMD )=10.3m μ、d 84.1=19.1m μ、d 15。9=5.6m μ。85.150 1 .84== d d g σ。 按《大气污染控制工程》P129(5-24)m NMD NMD MMD g μσ31.3ln 3ln ln 2 =?+=; P129(5-26)m d NMD d L g L μσ00.4ln 21ln ln 2 =?+ =; P129(5-29)m d NMD d sv g sv μσ53.8ln 2 5ln ln 2 =?+=。

小论文——大气污染成因及治理措施

大气污染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摘要: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质排入大气层,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人类需要发展但更需要保护环境,如何保护好环境是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此文主要针对大气污染的成因及治理措施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大气污染;成因分析;治理措施 目前,工业生产给环境带来的主要污染物为工业废气、工业废水、废渣(即工业“三废”)。其中,工厂每天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各种各样的工业废气对人类的健康威胁极大,尽可能将污染物排放量降低到最低限度是非常必要的。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质排入大气层,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1]。我国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全国城市空气中总悬浮微粒浓度普遍超标。而且加剧建筑物,铁道、桥梁的腐蚀与破损,给工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而由大气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更是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一大气污染的成因分析 1.1大气污染的概念及废气污染的成分 所谓大气污染是指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或自然界向大气排出各种污染物,其含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使大气质量发生恶化,使人们的工作、生活、健康、设备财产以及生态环境等遭受恶劣影响和破坏。污染源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天然污染源是指自然界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地点或地区,如排放灰尘、二氧化硫、硫化氢等污染物的活火山、自然逸出的瓦斯气,以及发生森林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地方。人为污染源则又可按不同的方法分类:按污染源空间分布方式可分为点污染源、面污染源、区域性污染源;按人们的社会活动功能可分为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交通污染源等;按污染源存在的形式可分为固定污染源和移动污染源。

大气污染扩散模型

第一节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一、湍流与湍流扩散理论 1. 湍流 低层大气中的风向是不断地变化,上下左右出现摆动;同时,风速也是时强时弱,形成迅速的阵风起伏。风的这种强度与方向随时间不规则的变化形成的空气运动称为大气湍流。湍流运动是由无数结构紧密的流体微团——湍涡组成,其特征量的时间与空间分布都具有随机性,但它们的统计平均值仍然遵循一定的规律。大气湍流的流动特征尺度一般取离地面的高度,比流体在管道内流动时要大得多,湍涡的大小及其发展基本不受空间的限制,因此在较小的平均风速下就能有很高的雷诺数,从而达到湍流状态。所以近地层的大气始终处于湍流状态,尤其在大气边界层内,气流受下垫面影响,湍流运动更为剧烈。大气湍流造成流场各部分强烈混合,能使局部的污染气体或微粒迅速扩散。烟团在大气的湍流混合作用下,由湍涡不断把烟气推向周围空气中,同时又将周围的空气卷入烟团,从而形成烟气的快速扩散稀释过程。 烟气在大气中的扩散特征取决于是否存在 湍流以及湍涡的尺度(直径),如图5-7所示。 图5-7(a)为无湍流时,烟团仅仅依靠分子 扩散使烟团长大,烟团的扩散速率非常缓慢, 其扩散速率比湍流扩散小5~6个数量级;图5 -7(b)为烟团在远小于其尺度的湍涡中扩散, 由于烟团边缘受到小湍涡的扰动,逐渐与周边 空气混合而缓慢膨胀,浓度逐渐降低,烟流几乎呈直线向下风运动;图5-7(c)为烟团在与其尺度接近的湍涡中扩散,在湍涡的切入卷出作用下烟团被迅速撕裂,大幅度变形,横截面快速膨胀,因而扩散较快,烟流呈小摆幅曲线向下风运动;图5-7(d)为烟团在远大于其尺度的湍涡中扩散,烟团受大湍涡的卷吸扰动影响较弱,其本身膨胀有限,烟团在大湍涡的夹带下作较大摆幅的蛇形曲线运动。实际上烟云的扩散过程通常不是仅由上述单一情况所完成,因为大气中同时并存的湍涡具有各种不同的尺度。 根据湍流的形成与发展趋势,大气湍流可分为机械湍流和热力湍流两种形式。机械湍流是因地面的摩擦力使风在垂直方向产生速度梯度,或者由于地面障碍物(如山丘、树木与建筑物等)导致风向与风速的突然改变而造成的。热力湍流主要是由于地表受热不均匀,或因大气温度层结不稳定,在垂直方向产生温度梯度而造成的。一般近地面的大气湍流总是机械湍流和热力湍流的共同作用,其发展、结构特征及强弱决定于风速的大小、地面障碍物形成的粗糙度和低层大气的温度层结状况。 2. 湍流扩散与正态分布的基本理论 气体污染物进入大气后,一面随大气整体飘移,同时由于湍流混合,使污染物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扩散稀释,其扩散程度取决于大气湍流的强度。大气污染的形成及其危害程度在于有害物质的浓度及其持续时间,大气扩散理论就是用数理方法来模拟各种大气污染源在

大气污染物扩散高斯模型模拟

大气污染物扩散的高斯模型模拟:可视化模拟点源大气污染的扩散Gaussian Atmospheric Dispersion Model 突发性大气污染事故时有发生,对大气污染扩散进行模拟和分析,有利于减小事故的危害,减轻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高斯扩散模型是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推荐使用于重气云扩散模拟的数学模型,该模型在非重气云扩散的应用日益广泛。高斯扩散模型是描述大气对有害气体的输移、扩散和稀释作用的物理或数学模型,是进行灾害预测和救援指挥的有力手段之一。 高斯扩散模型 高斯模型又分为高斯烟团模型和高斯烟羽模型。大气污染物泄漏分为瞬时泄漏和连续泄漏,瞬时泄漏是指污染物泄放的时间相对于污染物扩散的时间较短如突发泄漏等的情形,连续泄漏则是指污染物泄放的时间较长的情形。瞬时泄漏采用高斯烟团模型模拟,而连续泄漏采用高斯模型烟羽模型模拟。高斯模型适用于非重气云气体,包括轻气云和中性气云气体。要求气体在扩散过程中,风速均匀稳定。 在高斯烟团模型中,选择风向建立坐标系统,即取泄漏源为坐标原点,x轴指向风向,y轴表示在水平面内与风向垂直的方向,z轴则指向与水平面垂直的方向,具体公式见式: (mg/s); x、y、z轴上的扩散系数,需根据大气稳定度选择参数计算得到(m);x、y、z表示x、y、z上的坐标值(m);u 表示平均风速(m/s);t表示扩散时间(s);H 表示泄漏源的高度(m)。 同理,高斯烟羽模型的表达式如: 技术方法 若用高斯模型算出空间每一个点在一个时刻的污染浓度,这个计算量是很大的。因此所设计的系统一般都是采用先进行图层网格化,由高斯模型计算出有限个网格点的上的污染物浓度,在进行空间内插得到面上每一个点的污染物浓度,并由此得到污染物浓度的等值线。整个过程的示意图如图所示

大气污染的原因及治理措施探析(新版)

( 安全论文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大气污染的原因及治理措施探 析(新版) Safety is inseparable from production and efficiency. Only when safety is good can we ensure better production. Pay attention to safety at all times.

大气污染的原因及治理措施探析(新版) 摘要:人类需要发展但更需要保护环境,如何保护好我们的环境是我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关键词:保护环境;大气污染;治理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质排入大气层,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我国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全国城市空气中总悬浮微粒浓度普遍超标,平均浓度达309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浓度水平较高,部分城市污染相当严重,北方城市平均值达到83微克/立方米。我国的本溪市也曾经因烟雾弥漫而被称为“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而大气中硫化物、氮氧化物业重超标导致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酸雨,宜宾、长沙等城市酸雨出现频率大于90%,长沙降雨的平均PH值已达到3.54,酸雨的降落不仅破坏生态环境,而且加剧建筑物,

铁道、桥梁的腐蚀与破损,给工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而由大气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更是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随着人类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保卫地球、保护我们生成的环境”不再仅仅是一句危言耸听的口号,而是关系到我们子孙后代能否生存的刻不容缓的大事。人类需要发展但更需要保护环境,如何保护好我们的环境是我们共同关心的问题。目前,工业生产给环境带来的主要污染物为工业废气、工业废水、废渣(即工业“三废”),其中工厂每天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各种各样的工业废气对人类的健康威胁极大,尽可能将污染物排放量降低到最低限度是非常必要的。 1.大气污染原因分析 1.1大气污染的概念所谓大气污染是指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或自然界向大气排出各种污染物,其含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使大气质量发生恶化,使人们的工作、生活、健康、设备财产以及生态环境等遭受恶劣影响和破坏。污染源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天然污染源是指自然界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地点或地区,如排放灰尘、二氧化硫、硫化氢等污染物的活火山、自然逸出的瓦斯气,以及发生森

大气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及分类

造成我国大气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 大气污染的原因 气体污染物在大气中平均停留时间少至几分钟,多至几十年、百余年。大气污染物一般分为两类:一级(原生)污染物,即由污染源直接排入大气的;二级(次生)污染物,是由一级污染物在大气中进行热或光化学反应后的产物。后者往往危害性更大。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于人类生活及生产活动,大气的人为污染源主要有三种。 (1) 生活污染源人们由于烧饭、取暖、沐浴等生活上的需要,如炉灶、锅炉等燃烧化石燃料,而向大气排放的煤烟和SO2等,具有量大、分布广、排放高度低等特点,其危害性不容忽视。 (2) 工业污染源包括火力发电厂、钢铁厂、水泥厂和化工厂等耗能较多企业燃料燃烧排放的污染物,各生产过程中的排气(如炼焦厂向大气排放H2S、酚、苯、烃类等有毒物质;各类化工厂向大气排放具有刺激性、腐蚀性、异味性或恶臭的有机和无机气体;化纤厂排放的H2S、NH3、CS2、甲醇、丙酮等)以及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各种矿物和金属粉尘。 (3) 交通运输污染源由飞机、船舶、汽车等交通工具(移动源)排放的尾气。在一些发达国家,汽车排放气己构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 人为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有数十种之多,量多危害也较大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有以下五种。 (1) 颗粒物质颗粒物质的来源可分为天然来源和人为来源,而以人为来源为主。人为来源主要是燃料燃烧过程中形成的煤烟、飞灰等,各种工业过程排放的原料或产品微粒,汽车排放的含铅化合物,以及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SO2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硫酸盐等。天然来源,如风起尘埃,海浪溅出的浪沫,火山灰,森林火灾的燃烧物,宇宙陨星尘以及植物的花粉等。颗粒物质是重要的大气污染物,大气中的一些有毒物质绝大部分都存在于颗粒物质中,对人及动植物的危害很大。 (2) 硫氧化物SOx 大气中的硫氧化物主要是SO2,还有小部分SO3。主要来自发电厂和供热厂中含硫化石燃料(其中80%是煤)的燃烧,其次是冶炼厂、硫酸厂的排放气,有机物的分解和燃烧,海洋及火山活动等。SO2不但对人的呼吸道有强烈的刺激性,它对植物还会产生漂白的斑点、抑制生长、损害叶片和降低产量。当空气中有微粒物质共存时,其危害可增大3~4倍(如前述的伦敦烟雾就是例证)。SOx许多不良作用是由于SOx与水作用生成的硫酸造成的。硫酸和硝酸的酸雨己严重危害我国和世界许多地区,成为举世瞩目的三大全球性公害之一。 (3) 氮氧化物NOx 氮氧化物的种类很多,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是NO和NO2 等。现在,每年向大气排放NOx几千万吨。NO会刺激呼吸系统,还能与血红素结合成亚硝基血红素而使人中毒。NO2能严重刺激呼吸系统,并能使血红素硝基化,危害比NO的更大。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第五章习题及答案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习题五 第五章 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 5.1 根据以往的分析知道,由破碎过程产生的粉尘的粒径分布符合对数正态分布,为此在对该粉尘进行粒径分布测定时只取了四组数据(见下表),试确定:1)几何平均直径和几何标准差;2)绘制频率密度分布曲线。 解: 在对数概率坐标纸上作出对数正态分布的质量累积频率分布曲线, 读出d 84.1=61.0m μ、d 50=16.0m μ、d 15。9=4.2m μ。81.350 1 .84== d d g σ。 作图略。 5.2 根据下列四种污染源排放的烟尘的对数正态分布数据,在对数概率坐标纸上绘出它们的筛下累积频率曲线。 污染源 质量中位直径 集合标准差 平炉 0.36 2.14 飞灰 6.8 4.54 水泥窑 16.5 2.35 化铁炉 60.0 1 7.65 解: 绘图略。 5.3 已知某粉尘粒径分布数据(见下表),1)判断该粉尘的粒径分布是否符合对数正态分布;2)如果符合,求其几何标准差、质量中位直径、个数中位直径、算数平均直径及表面积- 解: 在对数概率坐标纸上作出对数正态分布的质量累积频率分布曲线,读出质量中位直径d 50(MMD )=10.3m μ、d 84.1=19.1m μ、d 15。9=5.6m μ。85.150 1 .84== d d g σ。 按《大气污染控制工程》P129(5-24)m NMD NMD MMD g μσ31.3ln 3ln ln 2 =?+=; P129(5-26)m d NMD d L g L μσ00.4ln 2 1ln ln 2 =?+ =;

P129(5-29)m d NMD d sv g sv μσ53.8ln 2 5ln ln 2 =?+ =。 5.4 对于题5.3中的粉尘,已知真密度为1900kg/m 3,填充空隙率0.7,试确定其比表面积(分别以质量、净体积和堆积体积表示)。 解: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P135(5-39)按质量表示g cm d S P sv m /107.3623?== ρ P135(5-38)按净体积表示323/1003.76 cm cm d S sv V ?== P135(5-40)按堆积体积表示323/1011.2) 1(6cm cm d S sv b ?=-= ε。 5.5 根据对某旋风除尘器的现场测试得到:除尘器进口的气体流量为10000m 3N /h ,含尘浓度为4.2g/ m 3N 。除尘器出口的气体流量为12000 m 3N /h ,含尘浓度为340mg/ m 3N 。试计算该除尘器的处理气体流量、漏风率和除尘效率(分别按考虑漏风和不考虑漏风两种情况计算)。 解: 气体流量按P141(5-43)s m Q Q Q N N N N /11000)(2 1321=+=; 漏风率P141(5-44)%20%10010000 2000 %100121=?= ?-=N N N Q Q Q δ; 除尘效率: 考虑漏风,按P142(5-47)%3.90100002.412000 340.0111122=??-=- =N N N N Q Q ρρη 不考虑漏风,按P143(5-48)%9.912 .4340 .01112=-=- =N N ρρη 5.6 对于题5.5中给出的条件,已知旋风除尘器进口面积为0.24m 2,除尘器阻力系数为9.8,进口气流温度为423K ,气体静压为-490Pa ,试确定该处尘器运行时的压力损失(假定气体成分接近空气)。 解: 由气体方程RT M m PV = 得L g RT PM V m /832.042331.829)4901001.1(5=??-?===-ρ s m A Q v /9.173600 24.0273423 10000=??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