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木心理学.

树木心理学.
树木心理学.

树木心理测试

画树测验专题“画树测验”,是投射测验的一种,原为瑞士人所作,后由台湾人于60年代修订中国版本。

导语:请画一棵树。在完成后请你介绍自己的画。在介绍时要注意介绍以下问题:

1、树名

2、果实名(如果有果实的话)

3、季节

4、作画时的心情。

考察内容:

1、画的是什么树?是现实中的树还是想象中的树?如果是现实中的树,是否有变形?

2、这棵树是否有果实?如果有,是大还是小?有几种果实?果实的名称与果树的名称是否一致?

3、这棵树生长在什么季节中?这个季节与果实有什么样的关系?是否与开花结果的季节相符合?季节与树的生命力的关系是怎样的?

4、作画者在作画时的心情(情绪)是什么?作画本身是否触动了作画者的潜意识中的某种情结?

5、对树的自由联想描述是什么?

常识与分析:

1、树的特征:树所代表的品格,生命力特点,生长状况(枝叶

的数量,弯曲度),与背景的关系.

2、作画者对树的解释所反映出来的潜意识情况(自由联想结果是什么?)

3、分析时要注意分析成长历程、与环境的关系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搞清楚其中每个符号的代表意义是什么。

4、人格透视分析要点:代表的意义,动态与静态,独立于依赖,强度大小,与周围关系的紧密程度

附加成分:

1、山:所依附的事物。

2、路:通道和途径。

3、家:即房屋。表示渴望归属的地方。房屋形象一般代表作画者的家,或理想之家.也代表身体、精神家园。如果出现人物,常表示作画者与家庭的关系,或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的关联状态,以及对自我的接纳。

4、附属物:社会关系,象征性行为与状态

4、修饰:自我意识和期望,缺陷与不足,指向性行为。

画树测验分析:

1、有根:执著做事,不轻易自杀,稳重,不投机,不作轻率之

举。

2、无根且无横线表示地面:缺乏自觉,行动无良好的规律,投机。

3、树立地像山坡的地平线上:把自身置于孤立、孤立自己,不愿与别人在一起,有独处意识,社会关系扰乱。

4、树干短、树冠大:强烈自觉,有雄心,有要求赞许的欲望,骄傲。

5、树干长、树冠小:发育迟滞,小孩图画多;

6、树干为两平行线:斤斤计较,准确,实事求是,少想象,倔强,固执。

7、树干为两平行波动线:活泼,有生气,较容易适应环境。

8、树干由断续不整短线构成:敏感,易怒、思想崇尚直觉而少推断。

9、树干左侧有阴影:性格内向,拘谨。

10、树干右侧有阴影:外向,乐于与外界接触。

11、树冠扁平:由于外界压力而行为拘谨,自卑,心力迟钝。

12、树冠由同心圆组成:富有神秘性,缺乏活动自足自满,没多大进步,内向。

13、树枝环列的树冠:勤勉,进取,富有创造性,外向。

14、树冠似云:富于想象,多梦想,易激动,缺乏活力。

15、树冠由一簇勾圈组成:热忱,坦白无虑,好交际,健谈。

16、树形似蓬,由平整树枝组成:墨守成规,拘泥形式,善自制,

有建筑才能,有艺术天才。

17、树倾向右边:好交际,易激动,对将来有信心,善表现,长于活力。

18、树倾向左边:节制,含蓄,小心,自大,恐惧将来。

19、树上有果实:观察良好,竞竞于物质追求,现实主义。

20、树叶、果实落在地上:敏感,富有感悟力,有灵性,听天由命,缺乏坚定性。

每個人對樹木都有不同的意象。所以畫樹木的時候,無形中會表露出自己。

首先如圖A,把畫好的樹,分為(1)樹枝 (2)樹幹和(3)樹根等三個部分。

(1) 樹枝的部分﹕

代表你在現實環境中的表現,可以平且看出你的生活行動模式(表現力)。

(2) 樹幹的部分﹕

表示你自我聽聽的意識,即本能、愛欲及情感等(生命力)。(3)的樹根部分﹕

意味著平時隱而不見的潛意識,也可看出你的自制力。

看你怎麼強調這三大部分,就可窺伺你的潛意識與性格,如果樹枝部份很茂盛,即可知此人表現慾強,如果樹幹且很細長,表示

此人敏感易受傷害。

再者,從畫上樹木的左、右、上、下,偏向那一方,也可探測出你的潛意識。

如圖B ,把樹分為十字形﹕

(1)愈是強調樹的上方,愈是屬於理智型,追求精神活動的人。

(2)如果下方畫的大,表示意志力強,有衝勁。

(3)畫的如果偏向右或把右方畫大,表示外向,且對未充滿希望。

(4)相反的,如果是強調左方,則表示內向,常拘泥於統,不敢貿然行事。

画树测验分析:如果你画的树与所用的纸张相比,比例偏小,说明你是一个脚踏实地工作的人;如果您画的树与所用纸张相比,比例偏大,说明你是一个自我张扬的人;将纸上下对折一次,如果你画的树在纸的上半部,表示你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如果你画的树在纸的下半部,表示你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如果你画的树如果没有叶,你的目前生活状况可能不太理想。如果您画的树长满了果实,说明你是一个内心充满了权力和金钱欲望的人。你如果把叶子画得很形象逼真,说明你是一个追求完美和完善的人。如果你画的是竹子,说明你是一个孤芳自赏的人。如果你画的是杨柳,说明你被生活的磨难压弯了腰的人。如果你画的树上有树洞,

说明你是一个缺泛安全感的人。如果你画的树上有树结,说明你是一个有心理创伤的人,结越低,说明你心理创伤的年龄越小。你画的树下面长满了小草,树和周围的景物画得对称,显示你是一个没有开创精神的人,但你却是一个追求工作四平八稳的人。如果你画的树象一个鱼骨头,说明你脑中已有病变。如果你画的树有树根,说明你内心充满了矛盾冲突。如果你三分钟内还画出了一片森林,说明你是一个不太在意外界感受和要求的人。

潜意识中,人都会欣赏和自己较类似的类型,所以从你喜爱的东西,可以看出你隐藏的特质。下面有五种不同型状的树,请选出最你喜爱的一款吧。

1.灌木丛林的矮树

2.没树叶的树-枯枝

3.雪地里的松树

4.茂密高耸的大树

5.被狂风吹斜的树

测验结果

1.若你活在以前,你是一个活得最优游自在的人。你的举止总是规规矩矩,不敢行前一步。但生活在现在的社会,你则是一个常会有惴惴不安之感的人,对旁人大胆的言行总是惶惶难以终日。

2.你是一个很容易失望的人。此外,多愁善感更是你予人的第一印象。你很适合当作家、艺术家等需要创意活络的工作。

3. 你是一个拥有浪漫人生观的人。追寻浪漫是你一生追逐的目标,也是那种即使身陷杳无人烟的雪地,仍能自得其乐的乐天派人物,对于爱情永远抱持期望但从不强求的态度。

4. 你是否和情人不咬弦,还是婚姻亮起红灯?你俩的关系可能混沌不清、拖拖拉拉呢?你可能正期待着壮硕、繁密的树荫让你稍作喘息吧。

5. 喜欢斜的树,表示你是那种愤世嫉俗,反抗心理十分强烈的人。现实生活中,你是一个容易和邻居、同事和朋友发生龃龉,人际关系欠佳的人。你赶快改变自己的心态吧,否则,连你的好友都会因为无法继续忍受你的个性而离开你。

图画心理学解密之三——树木人格图

我先简要介绍下图画心理学。一棵树从幼苗长成大树的过程,与一个人成长的过程非常相近。树干的疤和节孔是生命生长中的创伤,这同样适用于人类。树的根是在地上,树的枝叶伸向天际,这也是生长在地上的人们想与天上世界对话的象征。因为人与树之间的可比性,所以我们能从所画的树中看出人格的某些特征。图画心理学认为:每一幅图画都在无声地讲述一个故事,它逐渐成为人与人之间沟通最便捷、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根据每幅画的构思、完成和作画者的自我介绍,对其真实的自我进行解析,如此一来,既不会让人们感受到威胁,也不会让人难堪。因此我以为:掌握了图画心理学的理论和应用方法,可为我们了解咨询者真实的心理状态提供良好的帮助,而且较易学、好掌握。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图画心理学也不是万能的,有许多的判断还要结合作画者的自述,万万不可武断下定义。

下面具体说下过程。当一幅画完成时,还需要作画者介绍这幅画的数名、果实名(如果树上有果实)、季节、作画时的心情。

现在让我们看看如何分析“树木人格图”:(部分摘要)

一、树冠和树枝判断:树冠和树枝的匀称、比例恰当,代表一个人发展的平衡。其变化程度、大小、形状,传递着成长信息以及与环境的关系。用笔简捷流畅,代表作画者思维的流畅性、高智力或做事风格干脆利落。用繁复的笔反复描画枝叶的细节,表明其有一定的强迫性或最求完美。

1、树冠巨大型:表明有强烈的成就动机;有雄心壮志;有自豪感,有时自我赞美。

2、单独生长的枝叶: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受过刺激;部分发展受到限制;有冲动倾向;但如果是新生的,则表明新的希望或新的发展方向。

3、杨柳状下垂的树枝:作画者关注过去,能量都流往过去;怀旧、恋旧风格;发展过程中停滞在某一阶段;对过去发生的事情有内疚心理。

4、断续的枝条:有很多想法,但缺乏行动力;停留在想的阶段,难于付诸实施;爱梦想、爱幻想;常有不切实际的想法。

5、树枝折断:在成长过程中遭受过创伤;付出的努力遭到

失败;伤心感、沮丧感。

二、树干的判断:树干反映成长和发展的能量、生命力。树干上的疤痕是成长过程中受到创伤的标志,从它所处位置可以对其创伤年龄进行大致判断。树干的粗细代表生命力的旺盛程度,过细的、象一根线一样的树干,往往代表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支持和支撑,粗大的树干代表旺盛的生命力。

1、断续型:具有冲动性;易受感情刺激;容易有报复心理。

2、直线型:对儿童而言,可能代表适应困难,易与环境产生矛盾;对成人而言,可能代表创造性,但遇到挫折易逃避。

3、纤细的树干:成长中缺乏支持的力量;渴望关爱和支持;能量不足。

4、有伤疤的树干:在成长中的创伤;能量在有伤疤的地方回旋,要花很多力气去解决问题。

5、被风吹得歪斜的树: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强大压力。

三、树叶的判断:茂盛的树叶代表生机勃勃,稀少则表示活

力不足,没有任何叶子的枯树代表生命的失落感。

1、大叶型:有依赖感;不愿意独立;容易相处。

2、树叶浓密:代表生命力旺盛;有活力;能量大。

3、树叶掉落:象征着倾向于养育来源,如对父母、家庭的依恋;依赖性;如实在收集树叶,则表明想从父母或家庭中得到爱和温暖;如实在烧树叶,表明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转而变得愤怒、气愤。

四、树根的判断:树根既深埋土里,又吸收养分。它象征着过去的成长、最初的成长。

1、树根暴露:关注过去;心态不成熟;没有足够的自信心;内心中有很多纠葛,想要整理清楚;回顾过去的经验,以解决目前的问题。

2、枯死的树根:对早期生命和成长阶段的感受是沮丧的;情感上干涸的感觉。

五、果实的判断:果实的多少、大小代表成就、报酬、欲望、

希望、目标、恩典等。

1、掉落的果实:表示成长过程中遇到一些伤害事件,可能是精神或身体上的,严重影响其生长、价值或信念,让其感到自己遭受拒绝、受到命运不公平的对待,或有负疚感,甚至罪恶感。

2、果实的数目:人的潜意识一般会把果实个数与某些现象联系在一起。如大的数目可能与重大目标数一致;掉落数目可能与受到伤害时的年龄有关;果实数目可能与作画者的年龄一样等。

3、没有果实:尚未设立可实现的目标;对自己的评价不高,对自己没有什么要求。

还有关于树皮、树上的动物及附加物的解释,由于时间关系,就不在此一一叙述了,总而言之,树木人格图是一个人成长历程最直观的图画。

公共心理学第四章青少年认知发展及学习

第四章青少年认知发展与学习认知发展与学习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一定的认知发展水平是学习的基本前提,而学习的最终目的之一就在于促进个体认知的发展。在青少年时期个体的各种认知功能趋于成熟,认知结构趋于完善。因此,这是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黄金时期。本章主要讨论青少年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知识学习的规律;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学习的规律。 第一节青少年的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水平是影响个体学习的重要的心理因素。只有弄清青少年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指导青少年学生的学习活动。本节主要介绍青少年认知发展中的一般规律。 一、认知发展概述 (一)认知发展 认知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按照一定的关系组成一定的功能系统,从而实现对个体认识活动的调节作用。在个体与环境的作用过程中,个体认知的功能系统不断发展,并趋于完善。心理学将个体认知的功能系统不断完善的变化过程称为认知发展。认知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构成认知功能系统的各种不同心理成份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整到完整,不断发展;另一方面,构成认知功能系统的各种心理成份的关系逐渐趋于相互协调。 (二)认知发展的条件 个体的认知发展既受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的影响,又受环境和教育的制约。 遗传素质是个体通过遗传个体获得的与前辈相似的生物特征。主要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征,如机体的构造、形态等。遗传素质是个体的认知发展必要的生物前提。首先,正常的遗传素质是产生正常的认知活动的前提。例如,一个天生的聋儿,就永远不会辨别声音。其次,遗传素质还奠定了个体认知发展差异的先天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智力与父母的智力存在较高的相关水平。 生理成熟是指机体生长发育的过程,特别是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生长发育过程。生理成熟主要是依赖于机体的遗传基础而发生变化的。个体的认知发展与生理成熟直接相关,并以生理成熟为基础。生理成熟具有严格的程序性,这种程序性也严格地控制着认知的发展。 当然,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只是认知发展的必要条件,它们只能提供发展的可能性。它不是个体认知发展的心理原因,也不能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对个体认知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体所处的环境。例如,从小与野兽生活在一起的人类个体(如印度发现的“狼孩”),虽然具有正常的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水平,但其认知发展水平远远低于正常的人类个体。 在环境因素中,个体的社会生活条件对个体的认知发展影响最大,其中,教育起主导作用。 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儿童实施影响。环境和教育不是机械地决定儿童的心理发展。环境和教育都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三)认知发展的动力 在个体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亦即在个体不断的积极认识活动的过程中,社会(包括广义和狭义的社会因素)和教育向个体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学习需要和个体已有的认知水平之间的矛盾,是个体认知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这个内因就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所谓新的学习需要,就是个体积极探求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需要。它是一定的教育条件下,由社会和教育的要求不断地内化而形成的。它代表了个体认知发展中活跃的一面。所谓原有的认知水平,就是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认知活动已经形成的认知水平,是过去认知活动的结果。它代表了个体认知发展稳定的一面。 新的学习需要和已有认知水平的矛盾是个体认知发展中的内部矛盾。当新的学习需要足够强烈,成为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时,就会推动个体的认知活动,进而促进个体的认知发展。教育对个体的认知发展起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教育能不断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

心理学控制情绪的几种方法

四、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并不是要把它们压抑在自己心中,而是要根据情绪,情感的不同性质和程度采取适当方法加以经疏导,例如,我们在欢乐的时候,把自己不要遏制的欢乐情绪暴发开来,不仅会使自己心情舒畅,而且这种快乐的心情也会感染和影响自己的朋友和亲人,增进人际关系的融洽,但不是所有情绪都可以这样爆发的,消极情绪的爆发往往会造成不良影响。那么有哪些方式可以用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呢?1.渲泄渲泄的方法很多,可以直接表示自己的不满情绪,也可以向朋友倾诉,渲泄维持着人的心理平衡,减轻了自己内心的压力,情绪越紧张,越强烈,渲泄的必要性越大,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时时缓解自己激荡的情绪,获得感情上的平衡。2.转移排除消极有害的情绪,常常使用转移的方法,情绪激动时,转移可以使自己能够有时间冷静地考虑和分析自己,把情绪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如唱歌,运动,下棋等等有意义的活动,可以使消极的情绪尽快散去,抵消和冲淡原来的情绪。3.升华人的情感冲动往往蕴含着强大的活力,许多创造性的活动都是伴随着热情和执着,人的痛苦情绪也可以转化为学习和生活的力量,如果我们能正确地,积极地把自己的情感活动向学习转化,完全有可能创造学习的奇迹。4.克制有时人们需要控制自己暂的情绪,要用意志力来遏制感情的冲动,避免不良的后果,如我们可以采用自我暗示的方法提醒自己“深呼吸”、“不要紧张”、“千万要冷静”等,使理智战胜冲动。 (一)、合理发泄情绪: 1、哭——适当地哭一场 2、喊——放声歌唱或大声喊叫 3、诉——向亲朋好友倾诉衷肠 4、动——进行剧烈的运动 (二)、主动控制情绪: 1、自我暗示法:

当你发怒时,暗示自己“不要发怒,发怒有害无益”;当你陷入忧愁时,暗示自己“忧愁没有用,还是振作起来吧。” 2、自我激励法: 是用生活中的哲理或思想来鼓励自己。一个人在消极情绪中,通过名言、警句进行自我激励,能够有效地调控情绪。如林则徐写“制怒”条幅悬挂屋中,以此告诫自己。 3、回避法: 在苦闷、烦恼时,集中精力做一件有意义或感兴趣的事,有意识地转移注意力,忘掉或者冲淡烦恼。 4、转视法: 有时候,同一事物,从一个角度看,可能引起消极情绪;从另一个角度看,可以发现其积极意义,从而摆脱消极情绪的困扰。 5、自嘲法: 当生活、学习受到挫折时,当人际交往出现难堪时,自嘲的语言,自嘲的行为,常常能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从而使尴尬化为自然,使紧张转为轻松,最终摆脱消极情绪和心里困境。 6、心里换位法; 就是与他人换一个位置,站到对方的角度想问题。通过互换角色,体会别人的情绪与感受,有利于防止不良情绪的产生,或消除已产生的不良情绪。 7升华法: 困难和挫折,不是人们能够回避的,它会给人们带来心里上的压抑和焦虑。善于调节情绪的人,能把这种情绪引向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都有利的方向,达到积极的心里平衡。 1、美国总统托马斯.杰弗逊告诉他的孙子:“当你气恼时,先数到十;假如怒火燃烧,那就

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定义:研究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1)司机开车鸣笛现象(气温) (2)儿童观看暴力或非暴力的视频 2.目的: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3.举例子:旁观者行为 旁观者越多,可能帮助的人越少。 专业术语:从众现象。 阿希(线条判断的从众实验) 第二章历史与流派 赫尔曼.艾宾治斯(德国)曾说“心理学有个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代表人物:科学心理学之父:冯特(德国) 功绩: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美国墨菲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评论冯特: 在冯特创立他的研究室之前,心理学就像一个流浪儿,一会敲敲生理学的门,一会敲敲伦理学的门,一会又敲敲认识论的门。1897年,它才成为一门实验科学,有了一个安身之所和一个名字。 蔡元培关于心理方面:我国第一个实验室,心理研究所。

一、结构主义流派(受德国生理学影响较大) 1、代表人物:铁钦纳(冯特的学生) 2、基本观念: (1)对象:意识经验 (2)目的:揭示意识经验的结构 (3)方法:内省法分析各种经验 解释:研究者操纵刺激(视觉、听觉等)使之有系统的变化,让被试者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作出反应,或报告自己为某种刺激的感受。(4)结论:对于意识经验的分析结果是一切复杂的经验都是可以被分析成为感觉简单的意象和简单的情感。 解释:认为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情感是情绪的元素。 (5)主张:将科学与科学的应用分开来,认为心理学是科学,而心理学的应用不应该是心理学家关心的事。 二、功能主义流派(机能主义)(受英国生物学影响更大) 与结构主义流派相对 1、代表人物:杜威、詹姆斯 2、基本观点: (1)对象:关于意识或心里生活的科学(与结构主义基本一致)(2)目的:揭示有机体适应环境过程中心理或意识的功能。 对比结构主义,结构主义只分析意识的元素。

大学公共心理学重点知识总汇

简答论述 一、心理学人性观对当代教育的启示。P41 1、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丰富多彩的。 2、每个人都是自主选择的。 3、每个人都是情感动物。 4、每个人都是又潜能的。 5、每个人都是发展着的。 6、每个人都具有创造性。 二、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P54 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是:注意的有意性不断增强,注意品质不断发展。 1、有意注意逐渐占主导地位 2、注意品质不断发展 三、儿童观察的发展趋势,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P59 儿童观察的发展总趋势是: 1.有意性不断增强。 2.精确性不断提高。 3.概括性逐渐增强。 感知规律再教学中的应用 1.根据感知的强度规律,作用于感官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清晰地 感知觉。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板书、挂图、实物模型的大小,还是教 师讲课声音的高低,都必须适当,以便使全体同学都能看得清,听得明。 2.根据知觉的整体性,时空上接近和相似的刺激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感 知。因此,教学内容应分节分段,教师讲课应该有间隔和停顿,教师板书应注 意空间布局和排列顺序。 3.根据知觉的选择性,对象与背景间的差距越大,越容易被感知。 4.根据直觉的理解性,言语指导在理解知觉对象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使人们 的感知更加迅速、完整和准确。 5.根据感知的协同律,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常常是通过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 实现的。 6.根据感知的活动律,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更容易被感知。 四、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P66 1.善于识记,增进记忆。 (1)直观形象法 (2)分类记忆法 (3)谐音记忆法 (4)歌诀记忆法 (5)联想记忆法 2、科学复习,克服遗忘。 (1)及时复习。 (2)分散复习 (3)复习多样化 (4)适当过度复习 五、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P71

心理学 概念

1.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公认为心理学科独立的标志,即标 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2.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3.心理的实质: ①概念:心理学是一门既有自然科学性质又有社会性质的中间学科或交叉学科。 ②如何理解? A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B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C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制约性; D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 4.心理学的五大任务: ①描述:报告什么真正发生了,即得到事实和占有材料,主要解决人的心理是“什么”的问题。 ②解释:找出出现某种心理现象的原因,主要解决人的心理和行为“为什么”发生的问题。 ③预测:对心理与行为的趋向做出判断。 ④控制:即通过一定的手段去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 ⑤运用:即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去提高生活质量。 5.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 数人的行为方式,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现象。 6.关于“反射”: ①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巴甫洛夫是最早提出经 典性条件反射的人。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 狗的唾液分泌,即对食物的一种反应特征。他的实 验方法是,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 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 铃响,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响但没有食 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 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而使动物学 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 射的基本内容。 经典条件反射特征: 获得:将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呈现,可以获得条件反应和加强条件反应。如将声音刺激与喂食结合呈现给狗,狗便会获得对声音的唾液分泌反应。 消退:对条件刺激反应不再重复呈现无条件刺激,即不予强化,反复多次后,已习惯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如学会对铃声产生唾液分泌的狗,在一段时间听到铃声而不喂食之后,可能对铃声不再产生唾液分泌反应。 恢复:消退了的条件反应,即使不再给予强化训练,也可能重新被激发,再次出现,这被称为自然恢复作用。

心理学整合

第一章 1心理学定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2心理学的目标: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3实验法 定义:就是控制无关变量,操纵自变量从而了解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两种心理学实验: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 两种效应:安慰剂效应(单盲实验和双盲实验)、实验者效应 4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879 年,冯特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5现代心理学的派别及代表人 ①结构主义:冯特和铁钦纳 ②功能主义或机能主义:詹姆斯和杜威 ③行为主义:华生 ④完形心理学:韦特海默 ⑤精神分析:弗洛伊德 ⑥人本主义:马斯洛、罗杰斯 6当代的主要研究取向或观点还有以下几种: (1)认知观(继人本心理学之后对行为主义的另一种挑战) (2)生物学观 (3)文化观 第二章 1神经元的结构及功能 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由细胞体及其发出的树突和轴突三部分构成。其功能是接受刺激、传递信息、整合信息。 2按功能分类 (1)感觉神经元-即传入神经元,其功能是接受内外刺激,将神经冲动传到中枢神经。 (2)运动神经元-即传出神经元,其功能是将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神经冲动传至反应器,使肌肉、腺体产生反应。(3)中间神经元-其功能主要是联络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起桥梁作用 3大脑皮层的分区:感觉皮层区、运动皮层区、联合皮层区(1.布洛卡区—说话2.威尔尼克区—理解他人的话) 4双生子研究的意义:揭示遗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运用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区分遗传和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 1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行为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倒∪型曲线关系。 2母性动机:瓦顿设计了一个障碍箱,来研究各种动机的强度,其中母性驱力最强。 3社会性动机又叫习得性动机和心理性动机,是以社会需要为基础的动机。(交往动机、成就动机、认知动机、权利动机)(1)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包括希望成功和害怕失败两种心理因素。 4韦纳的归因理论模式 三个维度: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 ◎可控制因和不可控归因 六个因素: 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三维度与六因素相互结合进行系统地考察行为归因。 5社会学习论

心理学流派及代表人物

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纳 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斯、杜威 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斯金纳 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等人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 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 认知心理学:奈瑟 附:冯特的简介 冯特(冯特一般指威廉·冯特) 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1832年8月16日—1920年8月31日),德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被公认为是实验心理学之父。他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研究心理学的实验室,这被认为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他学识渊博,著述甚丰,一生作品达540余篇,研究领域涉及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物理学、逻辑学、语言学、伦理学、宗教等。

童年时期 1832年8月16日,冯特出生在德国巴登地区曼海姆市的内卡劳镇,是家中的第四个孩子,父亲是一位路德教会牧师。他4岁时和家人搬到了巴登地区中部的海德尔斯海姆镇,并在这里度过童年。冯特有个哥哥叫卢德维格,比冯特大8岁。在冯特2岁时,哥哥就被送到海德堡的姑母家并在那里上学。童年时冯特的伙伴很少,唯一一个和他关系不错的是一个比他年纪大的智力发育有些问题的孩子。他在镇里的学校上了2年学。在上学期间,冯特有严重的爱做白日梦的毛病,为此还被父亲训斥。 从他8岁开始,父亲的助手弗里德里克·穆勒牧师成为他的老师。他和老师关系非常好,以至于老师在教了他三年后,要到附近另一个镇当牧师,冯特也过去和他一起住和学习。 中学时期 1845年,在父母的安排下,冯特进入布鲁赫萨尔高中学习。害羞、胆小的冯特没有适应这里的环境,和同学没有形成良好的关系,

学业成绩也特别差。有时候他会逃回家里,但是母亲会把他送回学校。由于他的学业表现极差,甚至有老师认为一个比较适合冯特的工作是到邮局工作。冯特的父母于是在年把他送到海德堡的姑母家,并从1845年秋开始在这里上大学预科。在这里生活和学习的期间,冯特变得开朗了很多,结识了一些朋友,并参加课外的活动。但是冯特在这里的学习情况还是表现平平。 大学时期 1851年,冯特进入图宾根大学,学医学课程。1852年,转学到海德堡大学,学医学专业。在海德堡大学学习期间,冯特学习非常努力。有一次为了研究食盐对身体的影响,他连续几天控制食物中食盐的摄入量,直到身体出现代谢紊乱情况出现。基于这次研究,1853年他发表自己的第一篇文章《谈尿液中的氯化钠》。 1855年,冯特参加巴登大公国医师执业资格考试,并且在各科考试里都名列前茅。这一年,他还在海德堡一家医院当了几个月的实习医生。

2020年整合《心理学教程》王振宇第三版试题名师精品资料

心理学教程填空题

心理学教程填空题 1.科学心理学诞生于1879年,其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冯特。 2.人的心理现象十分复杂,归纳起来,可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部分。 3.大脑皮层分四个叶:枕叶、颞叶、额叶和顶叶。 4.皮层上的脑叶在机能上有分工,枕叶与视觉有关,颞叶与听觉有关,顶叶与躯体感觉有关。 5.儿童心理研究的常用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 6.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共同构成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7.早期的中外儿童心理学家曾运用个案法观察自己的孩子,并发表了长期的记录,如德国的普莱尔、英国的达尔文、中国的陈鹤琴等。 8.调查法是一类方法的总称,包括谈话法、问卷法、测验法和产品分析法四种。 9.实验法可分为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两种。 10.注意的特性是注意的指向和集中。 11.视敏度即视力,小学生比幼儿好,其中10岁时儿童视觉调节能力范围最大。 12.入小学后语音听觉发展迅速,一年级末可达成年人的水平。 13.空间知觉包括大小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距离知觉。 14、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15、画家善于形象记忆,数学家善于逻辑记忆。 16、表象的特征是形象性和概括性。

17、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回忆。 18、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说明遗忘的过程是不平衡的,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 19、回忆有两种不同水平再认和再现。再现比再认水平高。 20、初入学儿童既不会用重复、练习来保持信息,又不会用系统搜索和追忆去提取信息。 21、在发展儿童想象力时,丰富儿童的表象和言语是有效的途径。 22、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性和间接性的反映。思维的基本特征是概括性和间接性。从个体发展来看,思维可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从探索答案的方向来看,思维可以分为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 23、思维的基本过程是分析和综合。其不同的运用又表现为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等。 24、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儿童掌握概念的主要途径有概念形成、概念同化。 25、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发明或发现一种反应方式。它要求重新组织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东西。创造性思维需要综合运用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 26、判断一个人思维品质的好坏,通常采用的指标有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敏捷性和思维的批判性。 27、小学儿童的概括水平发展,大体上经历了直观形象、形象---抽象和初步的本质抽象三级水平。

公共管理心理学(1)

1.文化融合应激是急速的社会文化变迁引起的一种特定的社会心理反应。(A ) A) 正确 B) 错误 2.领导行为理论认为,领导者应该着重于抓组织和关心人,“抓组织”即科学设置组织机构,明确职责,确立工作目标等;“关心人”即注重建立相互信任的气氛,尊重部署意见,关心他们的需求等。(A ) A) 正确 B) 错误 3.心理健康并不属于公共卫生问题。(B ) A) 正确 B) 错误 4.精神疾病的防治分为三级,其中一级预防主要是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来控制疾病,降低危害。(B ) A) 正确 B) 错误 5.现代生活环境设计正朝着满足人的各种心理需求的方向发展,生活环境设计也就此成了现代心理学的重要应用领域。(A ) A) 正确

B) 错误 6.敞开式的办公环境噪声大、干扰大、注意力不集中,因而工作效率易受到影响。(A ) A) 正确 B) 错误 7.慢性应激反应在突发事件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出现,持续时间较长。(B ) A) 正确 B) 错误 8.从众心理和从众行为仅表现为模仿、跟从、无目的和无组织等。(B ) A) 正确 B) 错误 9.从心理学方面看,与新闻敏感联系最密切的心理现象就是社会判断。(B ) A) 正确 B) 错误 10.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都受同一心理机制的制约,即要使大众传媒所传播的信息与自己原有的心理结构相一致、相协调。(A ) A) 正确 B) 错误

11.文化融合应激是急速的社会文化变迁引起的一种特定的社会心理反应。(A ) A) 正确 B) 错误 12.领导行为理论认为,领导者应该着重于抓组织和关心人,“抓组织”即科学设置组织机构,明确职责,确立工作目标等;“关心人”即注重建立相互信任的气氛,尊重部署意见,关心他们的需求等。(A ) A) 正确 B) 错误 13.心理健康并不属于公共卫生问题。(B ) A) 正确 B) 错误 14.精神疾病的防治分为三级,其中一级预防主要是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来控制疾病,降低危害。(B ) A) 正确 B) 错误 15.现代生活环境设计正朝着满足人的各种心理需求的方向发展,生活环境设计也就此成了现代心理学的重要应用领域。(A )

心理学情绪理论

ABC情绪理论 有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故事。有两个秀才一起去赶考,路上他们遇到了一支出殡的队伍。看到那一口黑乎乎的棺材,其中一个秀才心里立即“咯登”一下,凉了半截,心想:完了,真触霉头,赶考的日子居然碰到这个倒霉的棺材。于是,心情一落千丈,走进考场,那个“黑乎乎的棺材”一直挥之不去,文思枯竭,果然名落孙山。 另一个秀才也同时看到了,一开始心里也“咯登”了一下,但转念一想:棺材,噢,那不就是有“官”又有“财”吗?好,好兆头,看来今天我要鸿运当头了,一定高中。于是心里十分兴奋,情绪高涨,走进考场,文思如泉涌,果然一举高中。 回到家里,两人都对家人说:那“棺材”真的好灵。 第一个秀才之所以落得个名落孙山的结果,是因为他考场上文思枯竭,而文思枯竭是因为情绪不好,情绪不好是因为他看到令他感到“触霉头”的棺材。 另一个秀才之所以金榜题名,是因为他考场上文思泉涌,而文思泉涌是因为情绪高涨,情绪高涨又是因为看到令他感到“好兆头”的棺材。 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有一个著名的“ABC情绪理论”。他认为,人的情绪主要根源于自己的信念以及他对生活情境的评价与解释的不同。即事情的前因(Antecedent),透过当事者对该事情的评价与解释,以及对该事情的信念(Belief)这个桥梁,最终才决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Consequence)。 ABC理论的基本观点就是: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C。ABC理论则指出,诱发事件A 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也就是说由于所持的信念不同,同样的一件事情发生在不同的两个人身上会导致截然不同两种情绪反应。

现代主要心理学流派及原理

现代主要心理学流派及原理 NO.1 构造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冯特(奠基人)、铁钦纳、费希纳 基本主张:心理学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 激情三种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由这些元素构成。强调意识的构成成分。知觉时有感觉、观念是由意向、情绪由激情构成的。 研究方法:强调内省方法。(依靠被试自我观察) 评价:1、冯特创建了第一个从哲学分化出来的心理学学派,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 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是心理学脱离哲学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 2、推动了其他心理学派的产生,促进心理学的发展。 3、研究内容过于狭窄且脱离实际。 4、把心理分解为元素,割裂其整体性。 NO.2 机能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詹姆斯(奠基人),杜威,安吉尔。 基本主张:也主张研究意识,但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他认为心理学的目的是研 究个体适应环境时的心理或意识功能,而不是像构造主义只分析意识的元素。他们认为意识并非是元素的组和,而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其作用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机能主义推动心理学向实际生活发展。 评价:促进了美国心理学向实际发展,促使其广泛应用于教育、工业、临床等领域。NO.3 行为主义心理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代表人物:华生(《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斯金纳,班杜拉。 基本主张:1、反对研究意识,完全不同意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将意识作为心理学 研究的主题,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2、反对内省法,主张用实验法,对行为进行研究。 评价:强调研究可观察的客观行为,对心理学走上客观研究的道路有积极作用,但 其过分极端,不研究心理的内部结构和过程,否定意识的重要性,限制了心理学的健康发展。 以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的研究: 1、程序学习: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提出的基于自我学习的程序学习系统。是20

心理学

心理学讲义 第一章 一、心理学的定义: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测验:以下的说法对不对:1、如果你碰巧踩在一个钉子上,你会马上感觉到。2、一个独眼人不可能驾驶飞机降落。3、高智商的人通常都有非凡的创造力。4、智力完全是父母遗传。 5、测谎仪能准确地发现人是否在说谎。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研究。心理学也研究动物,动物研究大约占全部心理学研究的8%。 二、心理现象的实质:心理是头脑的机能,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三、个体行为与个体心理的关系:行为是机体的任何外显的、可观察的反应动作或活动,广义的行为还包括机体的生理现象。 个体心理是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包括一般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差异。两者之间的关系是:1、人的行为受心理活动支配,而人的心理活动需要通过行为来表现;2、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它们同时受到多种共同规律制约。(具有不同的生理条件与社会条件的人,对事情的反应有很大的不同;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对同一件事的反应也会不一样) 四、个体心理的结构及其关系 个体心理: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1、一般心理过程:个体心理活动形成及其行为表现的一般过程。包括:⑴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思维、想象;⑵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 ⑶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2、个性差异:指个体在心理过程的发展与进展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倾向(需要、动机、信念、理想等)与稳定的心理活动特点(能力、气质、性格)。 两者的关系:两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个性心理是在心理过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已形成的个性心理又影响着心理过程,使其带有个性心理的烙印。 六、心理学发展中出现的主要流派与各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与思想 1、构造主义:奠基人冯特,代表人物冯特的学生铁钦纳。⑴该流派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意识,即对人的直接经验的觉知。⑵研究方法是内省法。⑶构造主义者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激情是情绪的元素。这些元素通过联想与统觉构成所有复杂的意识经验。心理研究的目的是研究不同刺激情景下的各种元素之间的结构。 2、机能主义:机能主义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在20世纪初创立的,他认为心理学的任务是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只静态研究意识的元素,意识像流水一样有其动态流动性,即“意识流”。心理学研究方法除了实验法外,还有观察、测验以及问卷等方法。 3、格式塔心理学:1912年出现在德国,也称为“完形心理学”,其代表人物是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该流派认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人的知觉经验起源于分离零散的外在刺激,但人获得的知觉却是有组织的,人的知觉和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机械综合,而是大于部分之和,并制约部分的性质。 4、行为主义: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⑴行为主义者反对研究意识,认为意识带有主观性质,看不见、摸不着,无法对它们进行可重复性、客观的研究,主张研究可观察的外显行为,人的意识像一个黑匣子,不管里面装什么,只需考察在刺激影响下的反应活动,行为就是由这些反应或偶的那个构成的。⑵反对内省法,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应当只限于以客观的方法处理客观的资料,用内省法得到的不是客观的资料,主张实验法。⑶华生强调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他曾说过,你给我一打儿童,在良好的、由我做主的环境中,不管他们的天资、能力、父母的职业和种族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小偷。 行为主义后期,另一著名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他发展的行为主义被称作新行为主义。他延续了行为主义的宗旨,并认为任何机体当前的行为结果改变了未来的行为。这一原理

思维方式的转变与心理学的整合_叶浩生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思维方式的转变与心理学的整合 叶浩生 摘 要 传统心理学执著于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导致了心理学的破碎与危机。若 要克服危机,实现心理学的整合则首先必须吸收系统的思想方法,实现思维方式从还 原思维到整合思维的转变。这一转变包括这样几个方面:1.从线性思维到非线性思 维的转变;2.从元素组合认识方式到综合分析认识方式的转变;3.从“上向因果关 系”的单向思维到“双向因果关系”思维的转变;4.从物理科学的统一观到系统论的 科学统一观的转变。 关键词 心理学 还原论 系统论 整合 当代心理学处于支离破碎、恶性分化的危机之中,而造成这种危机的原因除了学派的门户之见影响外,传统还原论的思维方式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因此,若要克服这种危机,实现心理学的整合,则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思维方式,倡导系统的思想方法。本文首先分析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在心理学中的表现,然后阐述现代系统方法的特征及其对心理学影响,最后论述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的几个方面。 一 还原(reduction)一词的基本含义是化简、减少、降级、归并、分解等等。还原方法把较高层次的事物、事件或关系分解、剖析为较低层次的组成部分,用低层次组分(co mpo nent)的特性及其结合方式推断高层次事物的特性。作为一种探索事物的手段,还原方法有助于人们深刻认识事物的整体和组分之间关系,因为人对整体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表象的感性的整体开始的,经过知性的抽象,把整体分解为组分,再进而达到理性的整合,形成对整体的理性认识。可以说,还原方法是人们的认识由感性的整体到理性的整体中间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还原论(r eductio nism)则是一种极端的还原方法,它无限夸大还原方法的作用和使用范围,把较高层次事物的性质看成是由较低层次的组分性质机械累加的结果,并试图把整体的性质和规律归结为低层次组分的性质和规律,这种方法的直接结果是以还原的方式看待一切事物,无论是否适合还原,皆以还原的方法进行分解,以至于形成一种形而上学的还原论思维方式。 心理学中的还原论有这样几种形式:1.元素还原论,即把意识或行为还原为意识元素或分子行为,以意识或行为的元素解释意识或行为的整体;2.生理还原论,把心理现象归结为生理现象,以神经生理的研究取代意识和心理现象的研究;3.生物还原论,以动物行为的研究取代人的社会行为的研究,以生物学的特性解释意识和行为;4.机构还原论,把人比作机器,受刺激和反应规律的支配,或把人脑比作计算机,以计算机的程序运作比拟人的认识活动。这些还原论虽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在本质上都是采取分解、归并的方法,把高层次的现象或活

七大心理学流派简介

七大心理学流派简介 1、构造主义 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研究方法:内省法 观点: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元素,认为其他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 评价:构造心理学的诞生使心理学摆脱了思辨的羁绊走上了实验研究的道路,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但这个学派所从事的纯内省分析,严重脱离实际。 2、机能主义 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安吉尔等 主要观点:主张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是意识的作用于功能,强调意识是一个连续的不断变化的整体,即“意识流”,反对把心理学只看作一门纯科学,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评价:机能主义是在反对构造主义心理学的过程中产生的,其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推动了美国心理学面向实际的发展。 3、行为主义 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班杜拉 研究方法:实验法 主要观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可以观察的行为,遵循S-R的公式,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应是寻找预测和控制行为的途径。行为是在环境因素影响下学习的结果。 评价:行为主义学派的主张过于极端,否定意识研究的重要性,限制了心理学的健康发展,但他们对于研究客观性的强调,有利于心理学沿着客观科学的道路走下去。 4、格式塔 代表人物: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 研究方法:实验法 主要观点:该学派主张心理学的整体性,著名观点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心理学是一个整体,一种组织完型。

评价: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主观唯心论,但他们强调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 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且他们对于知觉、学习及思维等的研究成果至今还具有积极的意义,促进了认知心理学的兴起。 5、精神分析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等 研究方法:自由联想、个案法等 主要观点:理论来源于临床经验,强调心理学研究无意识现象,无意识会表现在人的 正常和异常行为中。 评价: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动机的研究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但是他们过分强调无意识 的作用,早期的理论具有泛性论的特点,这些都是错误的。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精神分析学 派修正了弗洛伊德原有的理论,更强调其他因素对精神疾病和人格发展的影响。 6、人本主义 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主要观点:重视人格,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人各种需要的实现,以建立完善的自我, 并追求建立理想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评价: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去研究人性,冲淡了心理学纯科学的色彩,被誉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第一势力是行为主义,第二势力是精神分析),但其理论 体系仍不完备,其人性本善的观点也有待商讨。 7、认知心理学 代表人物:皮亚杰、西蒙等 研究方法:反应时记录法、口语报告法、计算机模拟等 主要观点:认为人脑中进行着积极地对所接受的信息认知加工的过程。他们将人与计 算机进行类比,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对信息的输入、转换、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评价:认知心理学的出现使得科学家相信,了解人的心理活动的脑机制,特别是认知 功能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才能真正揭示脑的秘密;了解人的心理功能的特点,在新世纪, 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有望成为心理学发展的主流。

《心理学概论》复习资料整合

第 3 章 感觉和知觉 感觉:感觉器官收集有关环境的信息的过程。 知觉:大脑选择、组织和解释感觉信息的过程。 绝对阈限:要使观察者知觉到一个刺激,刺激必须具备必要的物理能量,这种最小物 50%)能觉察到刺激变化时的刺激强度变化最小量。绝对阈限是差 暗适应:视觉系统在黑暗中对连续无变化的光刺激感受性提高的倾向. 错觉:知觉经验与引起知觉的刺激特征之间不一致的现象。有些错觉好像是天生的,些错觉则依赖于文化和经验。 01.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是我们常说的“五感”。 02. 所有感觉道都符合下列三种基本原理:(1)生理和心理存在之间并没有一一对 应的关系;(2)感觉和知觉是主动而非被动的过程;(3)感觉和知觉具有适应生 存的意义。 03. 感觉从环境刺激开始;缺乏客观刺激的感觉被称之为幻觉。各种感觉系统都 有专门分化的细胞:受体,它们对环境刺激做出反应,一般在相邻的感觉神经 元 产 生动作电位。这个过程称为转换(客观 存在变04. 要使观察者感知到一个刺激,刺激必须具备必要的物理能量,这种最小物理能量称为绝对阈限。信号侦察论认为,侦察刺激的能力不仅依赖刺激的特点 ( 比 如物理,也有赖于观察者的特点。检测信号有一个反映观察者反应偏差的决策过程:没有把握时如何报告检测到刺激。 05. 辨别两种刺激之间的差异,要求两种刺激的强度有一定的差别。当两种刺激之 间 的 差 别刚好 能 引 起 我 们 的 差别 感 觉 06. 感觉适应,是感觉系统对连续变化的刺激反应减少的倾向。 07. 眼睛对称之为光的一小部分电磁波敏感。光线通过角膜、瞳孔和晶体聚焦到视网膜上。视网膜上有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视杆细胞对光线非常敏感,允许昏暗光线下的视觉;视锥细胞对特定波长的光波特别敏感,产生心理学的色彩体验。视锥细胞集中在网膜中心地带的中央窝。神经节细胞有感受野, 即某个神经元的反应区域。特征觉察器,是枕叶皮层中的专门细胞,只有当感受野中的刺激符合特定的模式或定向,诸如竖条或横条时,细胞才反应。 08. 色觉刺激有09. 视觉适应,有暗适应和明适应两种。两种适应的生理过程不同,主要是视杆和视锥细胞参与作用不同。 10. Y a n

公共心理学试题一

公共心理学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 2、注意; 3、感知; 4、记忆; 5、思维; 6、定势; 7、迁移 8、智力;9、创造力;10、情绪(情感);11、情商;12、意志;13、气质;14、性格;15、学习 二、简答题 1、我们应具备怎样的学生观?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3、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各起什么作用? 4、青少年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有何特点? 5、教学应如何促进青少年学生的情商发展? 6、青少年存在哪些意志障碍? 7、教师在课堂中常见的问题行为有哪些? 8、当前青少年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有哪些方面? 三、论述题 1、学习策略的教学应注意哪些方面? 2、如何根据迁移原理来组织教学? 3、如何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意志品质? 4、课堂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有哪些方法? 5、如何维护和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四、案例分析答题思路: ?1、说明该案例符合或违背什么心理学原理。 ?2、简要阐明所符合或违背的心理学原理的主要内容。 ?3、结合材料分析(将案和原理融为一体)。 ?实例分析: 在为高年级教师在上课中,发现班上一中队委员思想开小差,老师为促使他“醒悟”,便要这位同学用“以身作则”这个词语造句,这位同学低头不语,于是,老师带着讥讽的口吻造了一句,“中队干部上课应以身作则,自觉遵守纪律!”谁知,过了片刻,该学生站起来回敬了一句,“老师是光荣的人民教师,教育学生应以身作则,怎么能挖苦学生呢?”话音刚落,全般轰动,气得这位老师脸色发白。请分析,这位老师为什么会碰壁(提示:从心理学的意志、品德、需要谈起)。

一、名词解释:(每个2分,共10分) 1、需要 2、感觉 3、性格 4、想象 5、技能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5分) 1、心理学是研究及其的科学。 2、反射弧由、传入神经、、传出神经、构成。 3、食物入口会引起唾液是反射;“望梅止渴”是第信号系统。 4、人的视觉中枢在大脑的叶;运动中枢在大脑的叶。 5、按照需要的产生和起源,可以把需要分为需要和需要;劳动属于需要。 6、“我饱了”属于感觉;“我好冷”属于感觉。 7、在100克的重量上增加3克,甲同学能觉察出重量的差异;当增加5克时,乙同学能觉察出重量的差异。这说明甲同学的差别阈限比乙同学的差别阈限,乙同学的差别感受性比甲同学的差别感受性。 8、用刀子刮玻璃的声音会让人产生皮肤寒冷的感觉,这属于;吃糖之后吃桔子有酸的感觉属于感觉的。

心理学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

心理学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 1、内容心理学派: 19世纪60年代,内容心理学在德国产生。内容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费希纳和冯特。费希纳受赫’尔巴特的启发,认为心理是可测量的。经过许多实验和推导,他把感觉强度和刺激强度之间的关系概括为如下公式:S=C*log(R/RO),其中 S-感觉强度;C-适用于不同感觉中的每个感官的常数;R-刺激强度;R0-在阈限的刺 激强度。在心理物理学的研究中曾创造了三种心理测量的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和均差法。费希纳把物理学的数量化测量方法带到心理学中,提供了后来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工具。 冯特将内省实验法引入了心理学。由于冯特的努力,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建立心理学实验室以后,世界各国的青年学生纷纷来到莱比锡学习心理学的实验方法。这些学生学成回国以后,成为各国心理学发展的先驱人物。他为心理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观点:内容心理学派主张对人的直接经验进行研究。所谓直接经验就是人在具体的心理过程中可以直接体验动的,如感觉、知觉、情感等。不过,冯特这里研究的并不是感觉、知觉等心理活动的本身,而是感觉或知觉到的心理内容,即感觉到了什么,知觉到了什么。冯特认为,人的这种直接经验(心理或意识)是可以进行分析的。 评论:冯特把经验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以经验取代客观现实,把自然科学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当成主观经验,犯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在研究方法上他归根结底并没有彻底摆脱传统的内 省法,内省的成分在他的方法中仍占一定比例。既然 依赖于个体的直接经验成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那么抛弃内省就无法探索这种经验, 这是冯特无法解决的矛盾。 冯特使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从此开辟了“科学的一个新领域”,创立了新心理学--实

AP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心理学简介与历史 (核心问题)什么是心理学,什么不是? (核心概念)心理学是一个包括许多专长的广泛领域,但根本上,心理学是对行为和精神(处理)过程的科学研究。 ·以试验为依据的研究方法[Empirical apporoach]:一种通过谨慎的观察和以科学为基础的探索来实施的研究方法。 ?大部分人只使用大脑的百分之十左右这个说法是不真实的。我们每天都使用大脑的所有部分。 ?在我们做最逼真的梦的时候——它出现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REM]——除了那些控制眼部的肌肉,我们身体里的随意肌是瘫痪的。 ?新生婴儿有着全部的内置能力和保护性反射,远不是一块“空白的石板”。“空白的石板”这个不真实说法还忽视了婴儿在基因上的潜能。 ?与仅仅几年前科学家们所认为的相反,大脑的一些部分在整个人生中都持续生成新细胞。 ?占星术已经被彻底驳斥过了,笔迹学也一样。 ·伪心理学[pseudopsychology]:被看成科学(原文是“科学的”,其实用“真正的”来翻译会比较通顺。。)心理学的错误主张或做法。 “常识”终归导致了很多人不论对错地接受了测谎器、特定种族的优越性、精神疾病的成因之一是恶魔附体、有时被叫做“脑叶切断术”(lobotomy)的大脑手术以及这个信念——令人震惊的恶行(比如最近在伊拉克发生的虐待囚犯事件)都只是一些“烂苹果”做出来的。 伪心理学的有害影响 首先,那些不加考虑地接受了伪心理学的断言的人冒着剥夺自己得到一些甚至更有趣也更有用的真正的心理学上的了解的风险。 第二类和伪心理学有关的问题就涉及到了(受到)更严重的伤害的可能。它(伪心理学)给诈骗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它还消减了公众对真正的心理学的支持。?证实偏见[confirmation bias]:(这名词实在不知道怎么翻了= =。。。)对补充和证实我们的信念或期望的证据加以留心,却忽视相反证据的倾向。 危险的疗法:“交流促进法”的惨败 ?自闭症[autism]:一种可严重损害注意力、语言能力及社会正常运作能力的发育障碍。 ?交流促进法[Facilitated Communication]:一种受到广泛赞扬的对自闭症的疗法,流行于上世纪九十年代。 交流促进法的使用不仅意味着更有效的疗法被推迟了,并且(导致了)许多家长在孩子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对治疗有所回应的时候责怪自己。 美国心理学协会(有名的APA,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宣布交流促进法是一场失败。 从事心理学(行业)的三种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