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人居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

国内人居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
国内人居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

国内人居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

本文仅作参考,请勿引用及商业传播

摘要:

本文通过研究中国人居环境学的历史研究过程,构建一个清晰的中国人居环境学发展脉络,基于它来实现对中国人居环境学研究的深刻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引用相关评测方法和最新技术来预测、分析中国人居环境学相关研究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最后分析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趋势,为更多研究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专家,学者们提供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人居环境、风水学、吴良镛、聚居、人居环境评价

1.国内人居环境研究回顾

1.1古代中国关于人居环境的研究——“风水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就提出了“人居环境科学”的概念。不同于传统的学科,它所研究的是小到村落,大到城市的不同尺度、不同层次的人类的聚居环境,而非单纯的建筑或城市问题。

在我国,对于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起步更早,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这种表现的方式,就是“风水”。“风水”作为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它的第一次出现,在“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这句话中,源自晋人郭璞所著《葬书》。不同学者对于“风水”有一种共同的看法,认为风水是古代中国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门关于选择环境的学问,这其中就包括了人居环境。“风水”所追求的是一种理想的生活模式,它的原则是“天人合一”。[1]至今,我们的人居环境学研究都深深带有“风水学”中保持和谐人地关系的烙印。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风水”学说的学习和运用,造就了不少人地和谐的典范。尤其表现在古人的建宅活动中。住宅是人类活动最重要的场所,因此,对住宅的选址、定向、布局都十分有讲究。具体细分为“六项”,即:先看水口、次看野势、次看山形、次看土色、次看水理、次看朝山朝水,这也可看作是现代人居环境学对于住宅的地形地貌、水源水质、气候环境、土质条件、植被绿化等因素的考虑。由于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故古今表达方面有所不同。

以江西万载县周家大屋为例,它的宅址前池后山、左渠右路,符合我国古代“风水”学中“前水后山”,“左青龙右白虎”的观念。周家大屋前由于没有天然的池塘和灌溉用水,在“风水”学中并不是块宝地。在“风水”学的影响下,按照理想的“风水”模型对其进行改造,得以在房前开挖的水池以及房屋左边开挖灌溉水渠,从而让大屋及周围农田得到生活用水和农业生产用水。这样一来,通过补救后的周家大屋完全符合“风水”学的理想模型,从而使建筑与周围的环境有机结合,互相衬托。

周家大屋的天井,也是其“风水”理念的绝妙体现。天井,在“风水”学的观点中,是藏蓄之所,是财禄的象征,要求天井要方正端平,以养生气,体现阴阳交合之美。天井又因为是排水之地,而水又是与“财”紧密相连的,故天井与财禄的联系更为紧密。周家大屋的天井便是参考了这一理念,设计了九个天井用

来“生气养财”,又有“水为气之母,逆则聚而不散,曲则留而不去”一说,所以周家大屋的天井在向外排水时不是直接排出去,而是通过曲折的地下管路排出,以表家财聚而不散的意思。[2]

可见,研究中国古代人居环境,不得不考虑“风水”学一门所带来的影响,尽管现在“风水”学中大多数理论已为科学解释,但其对我国古代人居环境研究所做出的贡献,仍然值得我们尊敬。

1.2现代中国关于人居环境的探索与发展

现代中国关于人居环境的探索,有两方面,一是现代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大师——吴良镛先生对国外C.A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的研究和引入。二是部分人居环境研究学者对传统“风水”学说的传承与创新。

1.21吴良镛先生“人居环境科学”的思想

关于吴良镛先生的思想,多源于对国外学者C.A道萨迪亚斯学说的研究。要了解吴良镛先生的思想,就必须先对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思想进行充分的了解。

道氏认为人类聚居学这个术语来自希腊动词“Olk”,意思是定居,是以人和经济、社会、政治、管理、技术的关系为前提的所有与人类聚居有关的科学,是一个强调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科学,最终目标是建立“使居民能够幸福、安全的生活”的聚居环境。虽说其名为“人类聚居学”,但究其根本,与“人居环境科学”的理念是曲脉相通的。

道氏的理论中,对于发展“人类聚居学”的必要性,列出了自己观点:1.城市日益扩大的压力 2.人们对于人居环境理念的过时。[3]这不仅仅是道萨迪亚斯所看到的问题,也是我们现在正面临的,亟需解决的问题。所以,吴良镛先生将道萨迪亚斯的理论引入中国,建立了中国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是中国人居环境学研究的“及时雨”。

吴良镛先生的出生在古都南京的门西地区,这里曾经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商业、服务业和专业化为一体的繁华都市区。在早年求学时期,吴良镛先生接触对他最有深远影响的,也是建筑学,加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让吴老先生的人居环境科学思想构架,渐渐在脑海中成型。它综合了吴良镛先生的“住居思想”、“空间环境思想”、“多学科综合研究思想”,使其“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在诞生时,能够以一种全面的、科学的形式站住脚跟。

在1987年清华大学召开的“建筑科学的未来”学术研讨会上,吴良镛先生正式提出“广义建筑学”的概念。1989年吴良镛先生所著的《广义建筑学》出版,其中“聚居论”将建筑从单纯的“房子”的概念演变为“聚落”的概念,“以全人类居住环境为依归”(吴良镛,1990),这样便很自然地将建筑与城市融合起来,也就融入了社会学、人类学的观点,增进对人类建筑活动较为完整的理解(吴良镛,1989)。这里,吴老先生在1990年“人居环境”主题座谈会所作的发言,令人感触颇多,他指出“人居环境问题是当前共同的问题,我们总在特定的条件下,具体的国家,具体的社会经济、技术、生产力传统下进行工作,即总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进行工作,总是要根据特定的条件来创造条件,具体地去解决特殊的问题,走自己的路,处理各种现实矛盾和工作困难。”[4]

的确,在城市化高速推进的今天,特别是当今要贯彻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就显得格外重要。吴良镛先生所构造的现代中国人居环境体系,顺应了

时代发展的潮流,这也将是新一代人居环境学说传承人所需要坚持下去的,使我们国家能在时代的潮流中,发展好,建设好人居环境。

1.22中国传统“风水”学在现代人居环境中的影响

在“风水”理论指导下的人居环境不论是在景观选择上,还是在生态环境构建上都蕴含了较高的科学性。古代“风水”理论穿越时空,与现代人居环境学产生了历史的共鸣。

究其根本,是因为“风水”理论中所蕴含的“有机自然观”、“人地和谐观”思想符合当今人居环境学的理论。[5]现在不少城市所要解决雾霾问题,也吸纳了不少“风水”中的观点,城市在构建通风廊道的同时,也综合考虑了各廊道间的方向以及间距,以达到整个城市环境内“气”的顺畅活泼,充满生机活力。也有城市将道路与楼房的布局,看作“风水”学中的山、水布局,以楼代山,以路代水,将山川河流等自然要素换成对城市影响更深刻、更密切的屋宇、墙垣、道路等,这种对“风水”学的变通化处理问题,也得到不错的解决。这也正是在传统“风水”学理论优秀基础上的充分利用和发挥,在现代所收到的良好效果。这点是不可否认的,也说明了传统理论在现代依然发挥着余热。[6]

2.国内人居环境学的研究方法

2.1通过人居环境评价方法研究

我国的人居环境研究比国外起步稍晚,许多学者在融合国外人居环境建设理论和模型的基础上,对我国人居环境在理论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中国的人居环境评价研究是在西方人类聚居学与分析法的理论框架下,通过中西方的不断交流合作逐渐兴起的。

学者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使用的方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GIS、层次分析、德尔菲法等。学者在使用这些方法中,有单独使用的,也有混合使用的,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11问卷调查法

由于采取面对面采样的方式,能深切反映人的感受,因此在不同层面,此方法运用最为广泛。

2.12熵值法

熵是R.克劳修斯首先提出并运用于热力学的一个物理概念,后由申农将其在信息论中引用。该方法中,学者可在宏观层面,通过熵值来计算各项调查指标权重,能很好的克服人为主观确定指标权重的问题。

2.13层次分析法

是将相关因素分为决策层、要素层、方案层三个层面,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要素,确定权重,最终达到解决问题办法。目前较好的使用软件有:(yaahp)2.14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是一种纯主观判断的方法,根据所要预测的问题,选择有关专家,利用专家在专业方面的经验和知识,请教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配合头脑风暴法使用会有更好的效果。

在使用人居环境评价方法来评价人居环境时,有两点不得不注意,一是目前关乎人居环境评价的研究中,其指标评价体系多种多样,一时间难以统一标准。

二是其跨学科、多层次的研究有待加强。[7]这两点是十分值得注意的,在研究人居环境学上,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运用合适的方法,创新也同样重要。信息化时代下,人居环境科学也能在信息化过程中,找到快速发展的道路。

3.国内人居环境研究前景展望

3.1国内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现状

在利用有关文献计量方法,梳理国内地理学16种期刊刊发的180篇有关人居环境研究论文,发现国内研究:

1、起步晚、发展缓慢,高层次研究成果少且增长慢,以城市内部实证研究为主、理论研究较少;

2、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人居环境的内涵与外延、城市或乡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宏观尺度地理环境的宜居性与中观层面城市人居环境分异等;

3、综合集成研究的方法体系探索尚未取得突破,当前常用方法中PSR模型和DPSIR模型主要以机理解析为目标,实体指标与主体问卷调查心理指标及经济学方法旨在确定人居环境评判标准体系,当然GIS空间聚类也成为近年运用热点。

[8]

上述意见在现今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中,普遍存在。当然,我们需要着手解决相关问题。通过政府的政策支持,高校的教学涉及与实践吸引,加强我们的人居环境学理论研究。在这一学期中,我们所作的《校园人居环境实践报告》,在做报告的过程中,相关文献收集也为我们的人居环境理论学习提供了好的帮助。而研究领域的扩展,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亦会推进到更深层次。培养相关地理信息软件人才,也会对研究策略提供不小的帮助。

3.2国内人居环境科学前景启示

开展人居环境的研究,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在我看来,吴良镛先生提出的几点非常值得我们把握学习:

1.开展人居环境学的研究要有明确的战略目标

2.构建清晰的人居环境学的学术框架

3.确定人居环境学学科群初步研究的领域

4.作出人居环境科学起步相关的研究战略说明

这四点作为我们今后学习,发展人居环境学十分重要。首先,确定明确的战略目标是我们把握学习的关键,有目标才有正确的前进方向。而清晰的学术框架则扩展、理顺了我们的思路。相关领域的研究则让我们全方位的解读人居环境学,不至于片面的理解。最后的说明,则是对我们研究的鼓励,为培养下一代研究人居环境学有重要的意义。[9]

今后,“以人为本”将贯彻人居环境学研究、实践的主线。加强对传统“风水”学的发掘和保护,积极推进与国外的学术交流,不断推陈出新。要走出当今“边建设,边破坏”的怪圈,实现“边建设,边解决,边发展”的新策略,扎扎实实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促进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10]

参考文献:

[1]郭昌霖.浅谈“风水”与古达聚落的区位选择[J].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教育,2016,06:125

[2]陈牧川.中国古代民居中的建筑风水文化——江西万载周家大屋考察[N].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6,04

[3]韩升升.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1,23:92

[4]武廷海.吴良镛先生人居环境学术思想[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8,02:233~268

[5]陈卉;马璐.风水学理论与现代人居环境[C].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08:338~339

[6]李远国.中国古代建筑风水学在现代建筑中的影响与运用[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5,04:35~38

[7]刘建国;张文忠.人居环境评价方法研究综述[J].城市发展研究,2014,06:46~52

[8]马仁锋;张文忠;余建辉;王岱;谌丽[J].地理科学,2014,12

[9]吴良镛.“人居二”与人居环境科学[J].城市规划,1997,03:04~09

[10]祁新华;程煜;陈烈;陈君.国外人居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J].世界地理研究2007,02:17~24

(环境管理)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以杭州的人居建设为例 城市环境是由那些与城市居民生活、工作等内容密切相关的各种物理(包括自然地、人工的)条件与社会、人文、经济、信息条件所构成。其中社会人文环境是指非物质的、无形的存在,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以及人的思想意识与深层结构之中,指导其行为与行动。城市环境若按居民的主要活动场所来分类,主要有居住生活环境、工作(学习)环境及其他环境。居住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生活品质的高低,是非常主要的。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望, 就是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的现况下, 能够拥有一个舒适、安静的居住空间。对现在的人们来说, 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包含着物质生活的丰富、舒适, 而且还包含精神方面的享受要求,尤其后者的优劣, 不仅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等生活的效率, 而且与人的身体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西方发达国家, 城市建设、人居环境开发日益强调环境效应,“绿色地球”、“绿色城市”、“森林都市”、“园林城市”等等设想和实践成为当今的主流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新世纪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将呈现出三大趋势:(1)追求人文与自然的协调共存;(2)注重生产与生活的综合开发;(3)强调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的并重。 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杭州有着比大多数城市要优良合理的人居环境,但是也同样难以避免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进程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城市历史文化环境的破坏,人居环境特色的日渐衰微。 近几年,杭州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欣喜之余,我们也应看到杭州城市建设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正在付出高昂的代价,杭城的人居环境特色正在逐渐衰微、消失,我们的周遭正不断地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恶俗的建筑物。走在杭州的大街小巷上,一个个用红油漆写成的“拆”字令人触目惊心。整个杭州仿佛是一个大工地,到处在拆房,到处在建房。在看到一派“欣欣向荣”的建设场面的同时,以牺牲杭州原有居住文化、人居环境特色为代价的“建设性破坏”也随处可见。杭州正在成为一个失去“记忆”的城市。

人居环境与建筑风水学

人居环境与建筑风水学 许美群 (广东中轻工程设计院,广东广州510600) 摘要: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场所,人居环境离不开建筑风水理论的指导,而传统建筑风水学“天地人合一”的原则,至今仍然是建设人居环境的指导理论。它关系到尊重自然生态构建和谐社会和创造适宜的人居环境。 关键词:人居环境;建筑;风水学中图分类号:TU-023 文献标识码:A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进程中积累了许多人居环境的经验。从原始初民的“巢居”、“穴居”到现代社会人居环境,讲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都表现人类有目的选择适宜的人居环境。因此,人居环境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类为了生存而有目的地选择、创造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人类生存活动的空间,也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场所。在构建人居环境过程中,应该不断丰富人居环境的内涵,以达到人们所需的生活舒适,工作便利,邻里和睦,身心健康,环境优美的目的。 人居环境的质量很大程度体现在聚居选址和居住建筑的形态上。在中国传统人居环境选址和建筑营造过程中,中国风水学、中国营造学、中国造园学构成中国古代建筑理论三大支柱,而其中风水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灵魂,也是环境选择、区域规划和建筑营建的指导原则和操作理论。 一、中国传统风水学风水名称来源,语出晋人郭璞《葬经》谓:“气乘风则散,界水为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葬经》简明概括了风水选择标准:“来积止聚,冲阳和阴,土厚水深,郁草茂林。”风水又称堪舆、地理、卜宅、阴阳、青乌等。而时至今日,堪舆称谓在学术界得到广泛认同。东汉许慎在《淮南子》中注曰:“堪,天道也;舆,地道也。”这和《易经》的“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是相应的。因此,风水主要是指人们在选择人居环境时,对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生态等各种人居环境因素的综合评判以及在建筑营造中采用某些技术和避让种种禁忌的总概括。中国传统风水学的核心内容是天地人合一,风水学在应用过程中着重探求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同时也使建筑的选址、方位、布局、外观、色彩等因素与周围建筑相谐调。 综观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和建筑营造中,人们千方百计寻求营造一处风水宝地,这样使风水文化贯穿于营造人居环境的全过程。从聚居选址、区域规划、建筑单体、园林小品、室内外装修设计到施工建造管理过程;从原始初民择居到现代宏伟建筑;从皇家宫殿到百姓民居,都存在风水意念。 我们知道,人们在选择人居环境和建筑营造中遵循天地人合一原则,这与建筑风水学所遵循的原则一致。风水文化是以《周易》作为哲学依据。《周易》是由代表阴爻“——”、阳爻“———”两种符号构建起来的哲学体系,《易传?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和谐就成为风水文化的哲学依据。风水学是以中国古典哲 学阴阳思想为根本,来认识自然,选择环境。因此,风水 学应用也体现在人居环境选址规划、建筑营造活动中寻求一种阴阳平衡关系。风水学的另一哲学依据是来自另一部经典《尚书》的五行生克理论。《尚书?洪范》中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五行:水、木、火、土、金,五行相生: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五行相克: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五行的生克制约理论也成为风水学的哲学依据。中国传统风水学作为一门古老的人居环境科学,经历了萌芽、产生到发展阶段。它起源于原始初民择地定居,风水思想萌芽于先秦时期,风水理论初步形成

人居环境评价

人居环境评价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题目: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以杭州城市为例 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班级:土管1402 学号: 学生姓名:郭宏伟 指导教师:王莉 二○一六年五月 目录

城市人居环境是指在一定的地理系统背景下进行着居住、工作、文化、教育、卫生、娱乐等活动,从而在城市立体式推进的过程中创造的环境。它是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和空间要素的统一体,是由实体和空间构成。然而近年来的飞速发展似乎已经忽视了城市人居环境的问题。大连的市长夏德仁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生态宜居型城市将是大连在“十一五”时期的建设重点、奋斗目标。尽力从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城市向人居环境优美、产业分布合理的生态型城市的转型。 而杭州作为浙江省省会同时也是它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金融中心,中国的七大古都之一,一直以风景秀丽而着称,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研究杭州也会更具有代表性。本文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来自1996年在杭州进行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杭城居民,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当地居民对城市人居环境的评价,有效样本计1000份,受访者占杭州市民总数的‰。 1.城市人居环境概念及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人居环境概念 城市人居环境一般分为传统型和综合型。 传统型城市人居环境以城市这一类从事有组织活动的重要聚落形式为研究对象,历来是各种学科尤其是建筑学和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从建筑学角度把握的城市人居环境概念偏重于小尺度操作,具体表现为对居住区规划理论的探讨。

基于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的研究及应用

基于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的研究及应用 在进行人居环境的调查和研究时,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的构建,必须注重科学性、合理性、全面性、稳定性和可操作性等,才能在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的基础上,确保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公正性等。本文就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的组成结构进行阐述,提出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的实际应用,以期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提供可靠参考依据。 标签: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应用 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环境污染程度不断加重,给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提出更高要求,以保证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从而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因此,对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才能更有效的发挥其作用,从而真正、全面的反映某个城市的实际情况。 一、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的组成结构 在对人居环境进行科学分析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对应确保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科学性、可行性等有着重要影响。由于城市经济在不断发展,各种资源的消耗量在急剧上升,给城市人居环境带来了极大影响,因此,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根据城市各个方面的表现来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保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总的来说,城市人居环境指的是城市居民所在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普遍性和共同性,所以,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必须包括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情况、社会状况、公共设施等多个方面,以在有效落实以人为本原则的情况下,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和综合性。本文所介绍的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了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环境资源保护、公共设施建设、环境管理能力几个方面,并且子系统有十六个指标,以详尽的反映城市人居环境情况,从而为城市人居环境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二、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的实际应用 在实际进行城市人居环境的合理评价前,需要注重手段、评价方法的正确选用,并对各个指标对应的环境影响程度进行准确核对,才能确保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的可靠性、准确性。在进行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时,需要制定合适的评价标准、分级标准等,才能确保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构建有据可依。一般情况下,评价标准的合理确定需要遵守的原则有:首先,对国内外人居环境质量较好的城市情况进行参考,从而确定标准值;其次,在国际标准或国家级标准的指标的情况下,尽可能的采用规定的标准值;最后,对国外城市的情况进行趋势推测,以在参考的情况下制定标准值。 本文采用的统计分析法来对城市人居环境进行评价,在全面分析一百多个专

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杨雨宵资源072 2007034048 摘要: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因人居环境问题近年来成为全球的普遍问题。本文从人居环境的概述,建立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和原则及发展对策等方面阐述了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内容。 关键词:人居环境概述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意义建立的原则对策 一、人居环境的概述 早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就提出了“人居环境科学”的概念。不同于传统的建筑学,它所考虑的是小到三家村,大到城市带不同尺度、不同层次的整个人类的聚居环境,而非单纯的建筑或城市问题。人居环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是包括城市、集镇和村庄及维护人类活动所需物质的和非物质结构的有机结合体。即它不仅仅指人类居住和活动的有形空间,还包括贯穿于其中的人口、资源、环境、社会政策和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人类聚居环境泛指人类集聚或居住的生存环境,特别是指建筑、城市、风景园林等人为建成的环境。人居环境科学就是以人类居住的环境科学这二大要领范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学科。它是探索研究人类因各类生存活动需求而构筑空间、场所、领域的学问,是一门综合性的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以人为中心的人类聚居活动与以生存环境为中心的生物圈相联系,加以研究的科学和艺术。是对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建筑学的综合,其研究领域是大容量、多层次、多学科的综合系统。 二、建立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城市不仅是人类聚居活动最密集、最丰富的区域,而且,随着当前城市化越演越烈,到本世纪末,全球将有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预计到2025年,世界人口的2/3将居住在城市。城市化在给人们带来充裕的物质享受、便利的生活设施和高效的信息交流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诸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人居环境恶化问题。因而,研究城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和深远意义。城市人居环境的建设需要有一定的标准衡量和检验,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可量化的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它的意义表现在:①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述城市人居环境是否可持续发展的可量度参数的集合,是综合评价城市人居环境发展阶段、发展程度和发展质量的重要依据;②有利于对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或建立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从而找出不足,端正发展的方向;③通过对未来城市人居环境进行评价和预测研究,为城市人居环境的合理规划提供辅助决策服务;④进一步完善人居环境学的理论体系。 三、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作为衡量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不仅应遵循客观性、科学性、完整性、有效性等普遍原则,还应满足以人为本、层次性、区域性、可操作性、稳定性与动态性等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人居环境是人居住的,也是人管理的,更是为居民服务的,构成人居环境的三大要素;人类社会、人工环境、地域环境,即人、物、地(空间),三者是密不可分的,其中,“人”居于首要地位,抽去了人及人类活动的聚居环境,不能称之为“人居环境”,而仅仅是“空间”。

人居环境评价

人居环境评价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题目: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以杭州城市为例 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班级:土管1402 学号: 学生姓名:郭宏伟 指导教师:王莉 二○一六年五月 目录 城市人居环境是指在一定的地理系统背景下进行着居住、工作、文化、教育、卫生、娱乐等活动,从而在城市立体式推进的过程中创造的环境。它是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和空间要素的统一体,是由实体和空间构成。然而近年来的飞速发展似乎已经忽视了城市人居环境的问题。大连的市长夏德仁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生态宜居型城市将是大连在“十一五”时期的建设重点、奋斗目标。尽力从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城市向人居环境优美、产业分布合理的生态型城市的转型。

而杭州作为浙江省省会同时也是它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金融中心,中国的七大古都之一,一直以风景秀丽而着称,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研究杭州也会更具有代表性。本文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来自1996年在杭州进行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杭城居民,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当地居民对城市人居环境的评价,有效样本计1000份,受访者占杭州市民总数的‰。 1.城市人居环境概念及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人居环境概念 城市人居环境一般分为传统型和综合型。 传统型城市人居环境以城市这一类从事有组织活动的重要聚落形式为研究对象,历来是各种学科尤其是建筑学和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从建筑学角度把握的城市人居环境概念偏重于小尺度操作,具体表现为对居住区规划理论的探讨。 而综合型城市人居环境是人类与其生存环境进行着最激烈的相互作用的时空存在形式,既是一种形态,也是一个过程。城市人居环境是指人类在一定的地理系统背景下,进行着居住、工作、文化、教育、卫生、娱乐等活动,从而在城市立体式推进的过程中创造的环境。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的非线性和多因素性决定了它既非居住区的放大,也非区域地理系统的缩影,而应是一个综合型概念,一个兼容建筑学中人的尺度和地理学中社会经济空间的尺度的新概念。 城市人居环境的地域层次划分 城市人居环境在地域层次上可划分为近接居住环境(微观城市人居环境)、社区环境(中观城市人居环境)和城市环境(宏观城市人居环境)。以住宅为核心的近接居住环境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情感和活动,这一圈域是人──自然环境和人──社会环境结合的基点,又可分为两个部分:住宅和邻里环境。社区环境为居民社会活动的主要环

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综合技术管理研究

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综合技术管理研究 摘要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综合技术项目发展迅速,然而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跟不上当代社会对基础设施综合工程造价、质量等多方面的要求。由管理模式的缺陷而导致的一系列基础设施综合工程中的损失正在逐年增加,对于基础设施综合工程的安全保障、质量保障和效果保障都构成了威胁。这篇文章从基础设施综合技术管理目标出发,并针对基础设施综合管理中一系列优化措施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技术管理 前言 现阶段,中国进入了黄金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急剧增高,生产生活向着更便捷快速的方向发展,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水资源持续减少与破坏,空气中出现雾霾等现象让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农村的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更为人们所关注。其设计理念及设计规划必须与农村的基本建设及农村的发展相辅相成,与时俱进。做好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管理工作是顺利进行城镇景观规划的必要措施。 1 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综合技术管理目标 在实践中,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以民生问题为中心,紧紧围绕农民最关心、最急需、最现实的农田水利、农村住房、农村道路、农村能源、农村饮水、农村医疗卫生和农村文化教育、农村通信和信息网络设施等基础设施问题,持续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1]。相关部门需要科学实施农业农村生产和生活性、社会事业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现代农业协调发展,农村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与城乡社会发展协调发展的戰略目标。 2 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综合技术管理措施 2.1 优化基础设施综合技术管理系统 “村庄基础设施”包含村庄供水、村庄道路、村庄绿化、排水与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多个子系统。村庄基础设施系统具有开放系统的特征,农村基础设施中的各类项目构成了农村基础设施系统。对村庄基础设施系统的研究就是利用系统的分析方法,研究村庄基础设施开放系统内部包含的各个子系统间的协同作用,促进基础设施系统形成高效的运行机制[2]。为避免建成后的农村基础设施系统运行效果差的现象,相关部门需要将农村基础设施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协调基础设施的种类、功能和数量配置,使内部各个子系统能够发挥协同作用。在实践中,农村基础设施系统内部各个项目间的互动与制约关系如图1所示。

城市人居环境调研与分析

城市规划原理结课论文

城市人居环境调研与分析 姓名:李婷 班级:11景观1 学号:1110643127

目录 摘要 (1) 第一章引言 (2) 1.1课题的选择 (2) 1.2调研地的选择与目的 (2) 1.3实地调研后 (2) 1.4调研与分析方法 (2) 第二章城市人居环境 (3) 2.1概念 (3) 2.2研究内容 (3) 第三章武汉市人居环境调研 (4) 3.1历史发展状况 (4) 3.2城市发展现状 (5) 第四章武汉市人居环境分析 (7) 4.1交通部分 (7) 4.2居住区部分 (7) 4.3绿化部分 (8) 4.4污染部分 (9) 4.5人文部分 (9) 4.6提出的一些建议 (10) 第五章结论 (10) 参考文献 (11)

摘要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多地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以人为本的人居环境建设已经引起全球范围的共同关注。一个国家的发展总是离不开城市地率先高速发展,城市的人居环境建设作为首要议题被多次提出讨论。 城市人居环境是一个多学科、综合性的科研领域,许多问题尚在探索之中。本文主要是采用“从小见大”的方式,主要通过对武汉市的人居环境调研,分析其人居环境建设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参考,从这一“小”的方面,找出城市在人居环境治理与建设方面需要着重注意的几个关键这一“大”的方面。 相对“城市人居环境”,可能“城市环境”这一词大家更熟悉,若从最基本的说离不开城市是什么、城市具备什么,城市环境是什么,城市人居环境又是什么,城市人居环境研究内容是什么、研究的意义又何在?在可持续发展与以人为本的社会大背景下,因面临着住房紧张、生态环境恶化、空气污染、热岛效应等等城市问题,人们越来越关心城市人居环境建设。 本文从一个具体实例出发,通过对武汉市的资料收集与实地考察,对武汉市的人居环境进行分析,从交通、居住区、绿化、污染、人文这些部分分别阐述问题和特点,并提出“屋顶花园”、“保护并开发旅游资源”、“城市多样性建设”等等建议。 通过这次调研和分析,我们不仅能看出武汉市的人居环境建设与发展问题,而且也能发现其他城市在某些方面出现与武汉类似的情况,比如:交通拥堵问题、噪音污染问题、空气污染问题···这些共同问题无疑是为我们的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敲响警钟,城市的发展应该以合理的城市规划与设计为指针,应坚持可持续发展与以人为本的原则,从长久利益出发才能逐步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将城市建设地更美好、舒适。 关键词: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多样性

重庆市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其差异化优化调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c18489335.html, 重庆市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其差异化优化调控 作者:陈明亮 来源:《科技风》2019年第36期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重庆市的乡村人居环境质量也实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为新农村建设实现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针对重庆市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并进一步梳理空间分异特征,对更有效的制定差异化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策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备着深远的指导性价值。基于此,本文有针对性的分析和探究重庆市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其差异化优化调控策略等相关内容,希望通过本文的简要分析,能够为相关从业者提供一定程度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重庆市;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差异化;优化调控 从概念上来看,通常意义上我们所称之为的乡村人居环境主要指的是在乡村范围内,农户生产和生活所需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有机结合体,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城乡之间要素进一步流动,乡村主体也有了更加广阔深远的行为空间,其更加多元化的行为结果导致乡村空间系统进一步呈现出要素结构功能的转型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使得乡村经济发展和乡村人居环境保护两者之间出现比较深刻的矛盾,对于乡村发展和人居环境保护等相关难题要进行有效化解。以重庆为例,面对乡村人居环境现状矛盾,怎样才能使这一难题得以破解,进一步优化其乡村人居环境,这是需要持续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重庆市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 首先,进一步有效构建综合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从根本上来讲,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是针对农民生活环境和品质进行衡量的重要参考依据,针对重庆的基础设施,乡村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居住条件,乡村经济发展水平等一系列相关方面为依据,确保这5个方面成为一级指标,同时进一步结合实际情况,选取40个二级指标,由此进一步充分构建重庆市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其次,针对基础设施进行有效评价。从根本上来看,基础设施的建设质量和水准是对乡村人居环境造成直接影响的硬环境,大多数时候,交通水利设施的条件越优质,信息通讯外部交通越发达,技术设施的建设水平就会变得越高。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选择村域之间的道路硬化率,村内部的主要道路路灯等指标,针对单元的交通水利设施条件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 二、重庆市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差异化优化调控策略

住宅建筑规划设计及人居环境研究 李伟业

住宅建筑规划设计及人居环境研究李伟业 发表时间:2019-09-19T14:00:26.680Z 来源:《建筑细部》2019年第4期作者:李伟业[导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住宅建设的发展也突飞猛进。 李伟业 江门市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529000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住宅建设的发展也突飞猛进。如今现代科技发展的不断进步,生活水平的提升,人类对于生活住宅居住环境的要求更是不断提高,根据现如今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设想有些不符合现代住宅建筑规划的要求从而产生分歧,这也导致了住宅建筑的发展。作者以现如今人类居住环境为本文的切入点,分析住宅建筑规划设计的要点和为改善后续住宅规划设计提出了建议。环境因素和 需求因素是住宅建筑规划必须考虑的两点因素,同时,还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居民营造温馨的环境。 关键词:住宅建筑规划设计;人居环境;研究 引言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的达到了一个比较较高的层次。生活水平提高了,对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就随之增多。人们要求更好的居住环境,这就需要改变原本的住宅设计方案。而住宅设计是一个复杂的流程,要多方面考虑,多层次研究。将住宅设计的重点放到人居环境上,突出以人为本的住宅设计理念,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质量与住宅条件的要求。以居民舒适度,住宅满意度为出发点,将改进重心放在改善人居环境上,让居民有更愉悦更舒心的居住体验。因此,在住宅设计过程中,应该要了解人居环境的重要性与特征,将人居环境融入住宅建筑规划设计中。并且还要结合住宅建筑规划设计的特点,完善规划设计的方案。 1人居环境的基本内涵和特点人居环境包括居住条件、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人是居住环境的主体,良好的人居环境可以使人心情愉悦,生活舒畅。人们在满足基本居住需求后,更加渴望与自然和谐相处。良好的居住环境收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室内空间、室外的绿化、整体建筑、自然民俗等。基于人居环境的住宅建筑在规划设计时一定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建筑条件,结合城市传统与文化,强调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设计。其需要融入可持续发展思想,结合当地气候,促进能源的循环利用,尊重原有自然环境。比如住宅建筑处于较为严寒地区,需要争取更多的日照,在住宅规划设计中,要根据当地的日照时数,选择最佳的建筑朝向。寒冷地区的住宅要尽量紧凑,不宜采用点状或点状拼接形式,总体必须满足日照间距的需求。 2住宅建筑人居环境设计理念 2.1坚持“以人为本” 我国在古代时就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理念在建筑方面的体现主要是实用性。实用性不仅仅是降低资源消耗,还需要以合适的方式,彰显设计中的文化造诣与意境,更深层次的体现文化的传承与建筑艺术的创造,并以此表现出建筑用地的合理利用以及对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的爱护。在景观设计时更适合以“以人为本”理念来提供建筑设计思路。 2.2住宅建筑规划设计遵循宜居性原则 虽然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也是生活在一中紧张的氛围中,所以人们需要一个舒适的可以放松人们心理状态的家居环境。而住宅建筑势顺应趋势,必须要考虑宜居性这一原则。通过改善住宅环境,改良空间布局,同时考虑家具摆放和生活的便捷性,提供优美的景色。增强居民的绿色感受,可以适当的提供植物绿化,可以帮助居民缓解身心疲惫,放松心态。同时可以聘请专家定时修剪绿色植物,帮助居民改善绿色环境。 2.3满足节能要求 由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能源资源消耗也是越来越多,我国迫切的需要节能减排降低能源物质消耗,因此我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在建筑领域中,为响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了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的理论,以此实现降低能源消耗物质消耗,达到低碳环保的目的。设计师在设计建筑物时需要以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为基准,从基础抓起,从小事做起,减少每一步骤的能耗物耗,减少建造过程中废弃建筑材料的丢弃,建筑废弃的排放,进而实现人居环境与生态环境的统一。 2.4“绿色景观” 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对于人居环境环境的需求因为越来越高,而人居环境的艺术性生态化也成了人们改善生活环境的迫切性要求。就这样,是否“绿色”成为了人们对人居环境衡量的一个标准,“绿色”即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绿色安全的食物,环保节约的生活理念,而这些“绿色”又被人们认为是绿色景观。绿色景观的创建是必然的,人 3基于人居环境的住宅设计原则和具体规划 3.1住宅内部居住环境设计 内部居住环境主要通过对住宅基本功能、空间的合理布置以及对起居室、卧室、厨房、卫生间方位合理的布置,考虑到日照、采光、遮阳、通风、隔音等,创造舒适的室内居住环境。在造型设计过程中要体现人性化设计,考虑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多样需求。比如在阳台的设计中,阳台作为室内外的过渡空间,要便于人们与自然的接触,在居住生活发挥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节能环保成为人们的共识,围护结构的保温措施在规划设计中受到高度重视,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室内温度和能耗。除此之外,规划设计要兼顾多方因素,注重空间功能划分,注意动静分开、私密有别,根据人口的不同和生活习惯的差异、多样性需求等,给居民提供多样性的住宅套型。考虑到不同收入人群、不同类型生活模式的家庭需求,针对性地提供不同的使用面积和住宅设计,实现住宅的通用性。空间规划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室内环境的质量,合理使用空间是保证居民正常需求的关键。内部空间设计要根据各种不同的使用功能来满足不同的需求,分配好不同功能的房间面积,以达到最合理经济、最舒适的尺度。在涉及到房屋尺寸时,要根据用户的使用需求合理分配空间,使得室内空间具有合理的分配比例。 3.2创建“绿色景观”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原理与方法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原理与方法 摘要:文章回顾了国内外人居环境评价的历程.着重阐述并分析了国内外人居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内容、城市因子选择、评价适用性、评价思想等方面。并提出未来人居环境评价应特别注重区域性、引入人地和谐——环境友好观,最、加强多学科的耦合及GIS的应用等。 关键词:人居环境评价区域性GIS指标体系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居住环境发展非常迅速.而人居环境的研究还相对落后。事实上,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日趋严格。因此。对人居环境的研究熏待加强,在纵深方向和不同领域加以深化。本文试图对国内外的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研究作进行系统综述,探究这些研究对中国人居环境的启示、展望人居环境评价.以期抛砖引玉的目的 1人居环境的起源及国际响应 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质量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人类身心健康,还是一个人口、社会、环境、资源相互协调的问题,也是衡量人类社会进步与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城市人口急剧膨胀、交通日益拥挤、人居环境质量下降等现象,导致了“城市噩梦”的产生。从而引起了学者的关注,早在1954年,希腊著名城市规划学家、学者道萨迪亚斯等创立了“人类聚居科学”)的理论,即:ScienceofHumanSettlement 伸文简译为“人居环境学”),强调对人类居住环境的综合研究(即:自然界、人、社会、建筑物和联系网络)。 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如何建设、评价人居环境成为探索热点。1961年wH0(世界卫生组织)总结了人类基本生活要求的条件(即“安全性(Safety)、健康性(Health)、便利性(Convenience)、舒适性(Amenity)”),并提出了居住环境的基本理念。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第一次将环境问题纳入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政治议程。 1976年,温哥华第一次联合国“人类住区”大会通过了《温哥华人类住区宣言》,提出了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是每个人类住区政策的首要目标。1996年,伊斯坦布尔联合国第二届人类住区会议(HabitatII)探讨了两个具有全球性重要意义的主题:“人人享有适当住房”和“城市进程中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人居署从1989年开始创立“联合国人居奖”,这是全球人居领域最高规格的奖,以表彰在人类住区发展中做出重要贡献的政府、组织、个人和项目。2001年,在纽约召开的Istanbul+5特别联大,检讨和评估了《人类居住议程》的执行情况 2城市人居环境评价 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主要通过人居环境评价来描述.而人居环境评价则由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或定性描述来体现。人居环境评价通过问卷调查、相关指标体系的建立来刻画人居环境的状态和发展趋势.可以使对人居环境理论的探讨转向如何实施和操作的应用层面.因而人居环境评价是人居环境理论研究走向实践应用的重要环节:还有利于对人居环境质量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并建立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以便找出不足,取长补短,进而寻求发展的方向。 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是描述和评价人居环境优劣的可量度参数的集合.是对人居环境质量的一种刻画、描述和度量,是一种“尺度”和“标准”。而城市人居环境的好坏则在系列指标体系中表现出来。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是综合评价人居环境状况及发展趋势的基础.城市人居环境评价可为人居环境的建设与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pdf

1人居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自20世纪50年代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提出“人居环境科学”的概念以来,人居环境随即成为建筑、规划、地理、环境等学科所关注的热点。人居环境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人类居住的环境,但其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研究价值。上世纪80年代初,吴良镛先生开始致力于“人类聚居学”的研究,提出了“人居环境科学”(Thescienceofhumansettlements)的基础框架。这一框架并不只是单纯的建筑或城市问题,而是考虑了各种尺度、各种层次的人类聚居环境,涵盖了乡村到城市,是以人为中心的人类聚居活动[1]。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新学科,它是由人类居住、环境科学两大学科作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对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和景观建筑学的综合[2]。 2兰州市人居环境概况 兰州地处黄土高原西部,属于北温带干旱大陆性弱季风气候,干旱少雨,气候干燥,黄土裸露,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春秋两季易受沙尘暴和浮尘天气的影响,自然扬尘严重。兰州市区南北两山对峙,城区常年以东风为主,而且静风率高。这种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气象条件,极不利于城市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的输出、稀释和扩散,同时也是国内少有的受地质自然灾害困扰的省会城市。由于城区主要坐落于河谷地狭长地带内,城市用地基本分布于长 45km,宽2-8km的盆地内,南北发展空间受到很大的限制,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可供城市开发的建设用地明显不足,而人口和产业的迅速集聚又进一步加剧了各类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导致城市土地价格昂贵,人均居住用地面积较小,老城区人口承载力已经超出极限,公共绿地比例偏少,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降低,加之经济发展长期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自然生态环境难以在短期内有效改善,严重影响了城市居住环境的建设质量。兰州市这种典型的区域条件的不利因素,决定了进行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长期性和必要性,必须重视构建生态环境空间扩充目标,实现人居环境空间布局的可持续发展。 3兰州市人居环境优化策略 兰州市自然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城市人文建设良性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兰州市未来发展战略的主攻方向应该是以实施自然生态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为主,进一步推进社会经济和人文建设的协调发展。 3.1保护、尊重、美化自然环境 河谷形态特征为兰州南北两山提供了丰富的绿化空间,部分山顶修筑了塔阁,具有天然的城市轮廓线。然而随着城市用地扩建,城区部分地段建筑已延伸到山前,风景区山麓地带的大量的高楼大厦,遮挡了山岭景观和公园的正面景致,尤其中山铁桥南桥头破坏景观的连片建筑,导致整个城市的立体画卷遭受到严重的视觉破坏。黄河流经城区构筑了秀丽的风景线,滨河道路、沿河带状公园已具备一定规模,这一得天独厚的主题尚需加强。黄河风景线应努力拓宽绿带,风景线上应在位置较好的地段开辟一系列主题公园,让滨河风景线越来越生动感人。要不断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及时公布环境质量信息,构建媒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社会监督机制。 3.2结合交通道路建设,突出和强化轴线作用 随着兰州经济社会的逐年发展,城市空间、资源、生态、产业面临着中心城区山大沟深盆地小,交通拥堵出入难的发展矛盾。根据兰州滨河地区空间开发的一般规律,城市化空间发展应尽量采用以点轴开发模式为主的“节点——发展轴”的综合开发模式[3]。结合交通道路建设,强优城区整体轴线系统是保证城区景观建设,完善城市道路骨架的重要途径。兰州城区东西轴线可以分为六条:两条南北两山的山脉线,一条黄河绿色轴线(含南北滨河路),此三条基于自然的轴线,要通过绿优美化加以强调,另一条是皋兰山前过境交通轴线(南山路),和一条东起东岗东路、经庆阳路、中山路、西津路直通西固路,以及新建成的北环路。南北轴线在城关中心区内较分明,主要有天水路、皋兰路、酒泉路、静宁路、中山路西段等[4]。但因黄河上桥梁有限等因素,而其它各区的南北向道路不太明晰,要通过旧道拓宽、新路建设、桥梁修建和兰州西客站的修建进一步完善,并且各段轴线应通过邻街建筑立面、绿化、色彩等要素的强化突出地域特色。 4构建、扩充生态空间,实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1兰州城区整体景观方向,注重湿地建设 兰州市的生态建设主要集中在南北两山和沿河两岸,河谷城市绿化必然是以山为重点,沿河绿化为骨干,通过市内干道、广场、洪沟边缘的绿化带与周边绿化相联组成"山水城一体"的生态环境网络。兰州城区整体景观建设要立足强化两山绿化保护管理,严格控制山体轮廓线,精心设计和布置各个制高点的风景建筑和纪念建筑。各区景观建设要以自然条件为基础,考虑塑造兰州城区整体形象,突出区域的个性、职能与文化特色。同时,湿地是城市之肾,湿地可有效改善对水资源的净化,对植物、动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环境的改善。兰州要注重恢复湿地的原生态,实现湿地生物的多样性,进而提升整个市区的生态环境,对市民而言,则多了一个休闲、娱乐的绝佳去处。 4.2构建城市生态水系,切实打造“山水新城” 兰州作为滨水特征明显的省会城市,因受水资源指标和自然条件的限制,全市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仅为742立方米,是国家严重缺水城市之一。兰州干旱形态的河谷黄河文化形成的山水特征和市域的自然环境,肯定会涉及到城市色彩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分析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也逐步提高。本文从城市的尺度出发,以西安市作为研究区域,通过对人居环境基本概念的剖析和城市人居环境构成要素的分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西安市城区的人居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并为优化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提出建议。 关键词: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城市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住房制度改革,人居环境问题日益受到了政府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吴良镛先生受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理论的启发,创立了“人居环境科学”。2001年,吴良镛先生出版著作《人居环境科学导论》,确立了人居环境科学学术框架。此后,关于人居环境的研究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对于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 本文以城市为研究尺度,选取西安市三环范围内作为研究区域,通过对人居环境系统构成的分析选取指标,建立评价体系,对研究区域的人居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为西安城市的规划建设提供一定的建议。 一.人居环境基本概念 1.1 人居环境的基本概念 人居环境是在人类居住和环境科学两大概念范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人类活动改造自然的劳动成果。 人居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人居环境是指人类聚居活动的空间,居民赖以生存的空间场所,它是在自然环境基础上构建的人工环境;广义的人居环境是指围绕人类这个主体生存和发展条件的各种物质性和非物质性因素的总和,是与人类发展相关的各种要素的综合。 1.2 城市人居环境的构成 城市人居环境一般由3部分组成:(1)居住条件,它通过住宅本身的价值来体现,包含住宅面积、住宅质量和住宅设备等;(2)生态环境质量,它通过城市的大气、水、噪声以及绿化水平等指标来反映城市生态环境的水平;(3)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它可通过各文教设施、商业服务业设施、各类活动场所、道路广场、交通状况等指标反映。 二.研究区域概况 西安,古称长安,是人类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新亚欧大陆桥中

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组平均值表 评价因素及编号平均值定级总体感觉 房屋总体印象 房屋质量 水体清洁度 树木保护状况 生活垃圾处理 饮用和水源状况 文体设施情况 上学方便程度 服务设施状况 人身安全 财务安全 出行道路状况 田地道路 到集市方便程度 到县城方便程度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人居环境近接居住环境 住宅 宽适度,给排水状况,日照通风条件,生活垃圾收集 情况; 邻里 住房周围的安静,近邻的交流或接触程度,近邻的围 墙、院子内的绿化; 社区环境 社区绿化 公园、学校的绿化,街头绿化,该地区的绿化状况, 去公园的便利程度,周围的水域环境,与水域的接近 程度; 社区空间公共空间的大小,街景的美化程度; 社区服务 购物、娱乐、医疗、银行、邮局,小孩的教育环境, 文化环境,治安状况; 城市环境 风景名胜保护自然风景的保护,历史古迹的保护,历史气氛; 生态环境噪音,空气质量; 服务应急能力公共交通的便利程度,防灾抗灾能力 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项(A)因素项(B)分因素项(C) 经济环境销售率(一年以内) 物业管理水平物管费收缴率,服务质量楼盘认可度入住率,升值潜力 社会环境 安全小区消防设施,抗震设防,小区内治安状况 健康医院或诊所数量,社区康体设施 教育文化学校数量,社区活动 居民生活邻里关系,生活便利程度 小区规划设计 人均建筑面积,建筑密度,景观环境,套型平面组合 及功能,室内通风,小区特色

区位交通到公共交通车站的距离,公共交通的服务班次,公共交通线路,机动车可达性,车位数量与住户比 生态环境 水环境系统 水质标准(景观水体),污水处理达标排放率,中水 利用率 声环境系统小区白天噪音等级,室内白天噪音等级 光环境系统 小区道路立体照明系统,朝阳房间比例(多层、高层), 日照时数(大寒日) 气环境系统二氧化硫含量,二氧化氮含量 绿化系统绿地率,植物丰实度 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系 统 生活垃圾收集与分类率,生活垃圾收运密闭率 技术环境 智能技术 周边红外线对射和电子监控及电子巡更,户内报警及 救助系统 通讯信息技术有线电视、电话入户率、宽带入户率建造技术绿色材料,建筑节能比例 住宅设计指标构成 住宅设计指标 住宅类型(高层、多层、公寓、别墅) 住宅层高(米) 住宅房型(一房一厅、二房一厅、二房二厅一卫...) 住宅单元建筑面积(平方米) 人均拥有房间数量(个) 住宅配套设施完备率(%) 住宅的智能化程度(高、中、低) 城市人居环境的构成 人居环境划分准则环境构成要素 按结构形态划分室内环境室外环境区位环境按社会形态划分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社区环境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 一级准则单项指标 建筑质量(Ⅰ)房型设计(X1) 通风状况(X2) 结构健全(X3) 储藏充足(X4) 容易维修(X5) 电力稳定(X6) 楼层高度(X7) 防火材料(X8) 隔音设施(X9) 充足光线(X10) 内置橱柜(X11) 绝缘防护(X12) 室温控制(X13) 管道良好(X14) 卫生设施(X15) 方便厨房(X16) 不互相干扰的 通道 (X17) 环境安全(Ⅱ)空气质量(X18) 饮水水质(X19) 噪声污染(X20) 洪水淹没(X21) 交通要道(X22) 垃圾堆场(X23) 化学工厂(X24) 污染水体(X25) 易燃易爆(X26) 景观规划(Ⅲ)风景院落(X27) 住区小品(X28) 建筑密度(X29) 自然景色(X30) 户外保持(X31) 建筑保持(X32) 住宅间距(X33) 绿化草坪(X34) 休闲广场(X35) 建筑样式(X36) 公共服务(Ⅳ)商业网点(X37) 医疗保健(X38) 蔬菜市场(X39) 供电系统(X40) 电信服务(X41) 给水系统(X42) 排水系统(X43) 各类学校(X44) 公共停车场所 (X45) 文化娱乐设施 (X46) 社区文化环 境邻里和谐(X47) 社区治安(X48) 住宅特色(X49) 住区荣誉(X50) 紧邻亲朋(X51) 紧邻高校(X52) 流动人口(X53) 远离棚户(X54) 市民广场(X55) 心理归属(X56)

特色小镇人居环境评价

特色小镇人居环境评价 特色小镇建设的目的是为广大乡镇居民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特色小镇是人类特殊的聚居形式。特色小镇人居环境应成为世界人居环境研究的重要范畴之一。 保护和建设特色小镇人居环境,对于保护当地自然环境、传承传统文化、完善配套设施、协调城乡发展,以及促进特色小镇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然而,在特色小镇建设的过程中出现破坏环境、设施配置不完善等问题,严重影响人居环境状况。 因此,本文针对特色小镇人居环境进行深入研究。探讨特色小镇人居环境的特殊性,研究特色小镇人居环境内容,分析特色小镇人居环境现状及问题,提出改善建议和措施,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 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在分析特色小镇人居环境内涵、特殊性基础上,结合国家相关文件、特色小镇发展建设评价及产业园区人居环境的内容,构建了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空间环境、产业环境、设施环境的特色小镇人居环境评价体系。(2)对研究区域评价结果进行分析。 通过综合熵值法与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并对邢台市清河县羊绒小镇进行实证研究。羊绒小镇综合得分为70.43分,人居环境较好。 总体来看,产业环境、设施环境与空间环境实际得分较高,得分越高人居环境越好,但与标准得分相比波动较大,应进一步改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虽得分较低,但与标准分值相差较小,波动幅度小。 具体来看,自然环境最好,奠定了羊绒小镇人居环境的基础;人文环境总体较好,但公共文化设施配置不足;空间环境有待完善,沿街建筑与特色文化结合度、沿街建筑与小镇整体风格协调性欠缺;产业环境总体较好,但旅游吸引力不足;设

施环境中部分配套设施不完善。最后,依据羊绒小镇评价结果与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建议与保障措施,期冀能为特色小镇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发展提供借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