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兰芝“遣归”求解

刘兰芝“遣归”求解
刘兰芝“遣归”求解

刘兰芝“遣归”求解

孔雀东南飞》 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篇目 ,诗中刘

芝的“遣归” 问题是个关键性的问题 ,应该有一个合乎作品实

际的正确说法。 但长期以来 ,各种文学史和高中语文教学参考

孤立地抓住个别诗句 ,认为刘兰芝不是“被遣”而是

“自请遣 当然这样的分析 ,理论上是有足够的“高度” ,刘兰芝性

诗中写着“妾不堪驱使 ,徒留无所施 ,便可白公姥 ,及时相

遣归”。显而易见 ,这乃是刘兰芝一时的愤激之辞 ,是小两口之

间的气话 ,戏言。

首先 ,诗中告诉我们 ,焦、刘二人乃一对“结誓不相离”

的恩爱夫妻 ,当刘兰芝被遣临行前托付所留物品时 ,她殷切叮

嘱仲卿要睹物思人 ,“时时为安慰 ,久久难相忘。 ”当她听到雄 鸡啼鸣时 ,便起床“严妆” 。可是心烦意乱 ,难以竟妆。因此 ,

书中 ,一直对这一问题存在着理论上的误导。 各类撰述一般都

归”。

格中 革命”和“解放”的程度也够彻底了。

穿了脱,脱了再穿,“事事四五通” 。为什么会这样呢?显然是

留恋仲卿,不忍遽别,不是吗?她在“出门登车去” 的时候,想到

从此要和恩爱如胶膝的仲卿天各一方,势难复聚,便不由得肝

肠寸断,“涕泪百余行” ,这泪是依恋之泪,是负屈之泪,是愤怒

之泪。及至分手时夫妻以磐石、蒲苇自比,信誓旦旦,仲卿表

示“誓天不相负” ,兰芝期待“不久望君来” 。两人“举手长 劳劳,二情同依依”是那样难以割舍。特别是兰芝被专横、势 利、庸俗的兄长许给太守的儿子后 ,她觉得先前的誓约将化为

泡影,重新团圆的希望已成为水中月 ,镜中花 ,顿时五内俱焚 ,

泉下相见” ,而且终于一个“举身赴清池” ,一个“自挂东南

枝” ,双双自杀殉情。他们的爱情是那样的执著 ,刘兰芝怎么

会“自请”遣归呢 ?

其次 ,在封建社会 ,出嫁的女子是不能随便回娘家的。娘

家不请不接 ,擅自回去 ,或由夫家送回 ,被认为是背礼、失德、

犯规的举动 ,意味着犯有重大过失。因此 ,妻子被丈夫驱遣是

最屈辱的事。 刘兰芝是在严厉的封建家教中长大的 ,诗中反复

定下的道德规范。 因此 ,她在焦家“鸡鸣入机织 ,夜夜不得息”

即使在“三日断五匹 ,大人故嫌迟”的情况下 ,她还是忍气吞 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 ” 。当事情已无可挽回 ,便相约“黄 五诵诗书” “ 六知礼仪” ,深知封建礼教给妇女

声承受着煎熬。正因为如此,当她被遣回娘家后,“入门上家

堂,进退无颜仪”并且使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汝今无罪

过,不迎而自归?”兰芝愧见阿母“: 儿实无罪过,阿母大悲摧。” 这样的后果,以刘兰芝的聪明和头脑清醒,事前不会想不到,既

然如此,她为什么要自请遣归,自寻其辱呢?

第三、刘兰芝这段话是在向刚请假回来的丈夫诉说自己

满腔委屈时流露的,兰芝的话并非真的自己要求遣归,而是不

能见容于母亲所说的气话。因为刘兰芝过门后几年来一直忍 气吞声地辛勤劳作 ,对蛮横无理的婆婆只敢怒不敢言 ,一肚子

的委屈苦楚和牢骚 ,只能等丈夫回来后诉一诉、 发一发。 像这 样的情形 ,从古至今 ,比比皆是 ,并非家庭生活中的偶然现象。

正因为如此 ,仲卿才在听了兰芝的话后 ,不是对兰芝软言温存 ,

好言劝慰 ,而是立即去质问母亲 :“女行无偏斜 ,何意致不厚 ?”

可见 ,仲卿是深知兰芝这一席话的来由的。可以想见 ,在平日

指责兰芝“此女无礼节 ,行动自专由” 。不等仲卿把话说完 ,便

叱骂仲卿“保乃太区区”并毫不掩饰地宣布“吾意久怀念 汝其得自由”令焦仲卿“便可速遣去” 。遣意已定 ,那么 ,说兰

芝的话是愤激之辞就站得住脚了。

综合全诗 ,刘兰芝显然是一位德言工貌俱佳的恪守妇道

的淑女 ,可是仍然不能见容于公婆 ,甚至不见谅于兄长。焦仲

卿是一个大孝子 ,又是一位性情中人 ,他既屈从了母亲的意愿

的叱骂责难 中 , 驱遣一类的话是经常挂在嘴边的。果然 ,焦

又无法斩断与兰芝的深情。因此,在极度的矛盾痛苦中上吊自

杀了。刘、焦二人都没有主动背叛封建礼教的思想基础。因此也没有主动向封建家长制挑战,可他们还是被封建家长制

逼上了绝路,可见封建家长制是多么专横、冷酷。正因为如此,

诗歌才要同情歌颂刘兰芝、焦仲卿而鞭挞焦母、刘兄。如果刘兰芝是不堪压迫“起来斗争” “主动请归” ,当时的人是不

会为这种思想和行为唱赞歌的,那就很可能不会有这首不朽

的长诗。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 ,分析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中的

也不能违背人物性格的内在逻辑联系 ,而将其拔高或降低

种文学和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中对刘兰芝遣归问题的看法 丢掉了历史意识 ,淡忘了真理的客观性原则。 对刘兰芝进行了

革命化”的处理 ,想当然地给她涂上了现代人的色彩 ,这有

悖于刘氏性格的真实性 ,也有悖于历史的真实性。 这并没有使 刘兰芝的形象更加光彩照人 ,反而使人觉得好像强迫她在汉

代就穿上了当今的牛仔裤一样滑稽可笑。如果刘兰芝得知后 人竟这样装扮她 ,真不知该怎样地“进退无颜仪”呢 !好在刘

兰芝是不会知道了 ,那倒也罢了。 可不正确的评析对今天的青

年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容 ,可能会产生误

导作用。

(责编李晔 ) 人物形象 ,既不能离开当时的历史条件 ,使其具备“超前意识” ;

。各

由刘兰芝的悲剧反观_中国式_母爱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3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No.132012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长篇叙事诗,曾被誉为“长诗之圣”和“古今第一首长诗”,全诗叙述了一个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爱情悲剧,堪比梁祝化蝶,曾倾倒许多文人墨客。在扼腕痛惜之余,人们常深思的一个问题就是,刘兰芝为什么被休,造成刘兰芝、焦仲卿婚姻爱情悲剧的根源到底是什么,一时间无数观点争执难断,更有甚者打着新课程改革的旗帜,在没有明确佐证的资料下对这一问题妄加猜测。针对这些观点,笔者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刘兰芝被休的原因分析 探讨任何一个社会问题,都要把问题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加以分析,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是非标准。我们先来看一看这部作品的时代,这首诗歌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玉台新咏》,诗前小序明确告诉我们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既然是汉末,我们就从汉代的婚姻制度中去找寻刘兰芝无辜被休的真正原因。汉武帝时接受儒家学者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儒家学说成了规范人们思想行为和处理日常事物的唯一准绳和依据,而当时在“休妻”这件事上最权威的“法律依据”莫过于儒家学说中的“七出”之律,妇女只要犯有“七出”中的任何一条,都可以被婆家合理合法地休弃。“七出者,无子,一也;淫泆,二也;不事姑舅,三也;口舌,四也;盗窃,五也;妒忌,六也;恶疾,七也。”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刘兰芝显然并没触犯“淫逸;口舌;盗窃;妒忌;恶疾”这五出,大家对此都无异议,对于“无子”倒是有人认可,认为刘兰芝被休可能与刘兰芝结婚多年没有孩子有关,原因是整首诗中并没有提及刘兰芝有孩子,而焦母抱孙心切,因而要休掉刘兰芝。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同学也提出了这样的看法。我们可以思考,在封建社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果刘兰芝的确没有生育,焦母要休兰芝,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堂而皇之地摆出这个理由将其休掉,何必兜圈子,找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的借口?再说,兰芝被休回家却备受青睐,媒人络绎不绝,“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如果刘兰芝真的不能生育,那县令太守为何纷纷遣媒人来为儿子求婚?所以说刘兰芝因无子被休根本站不住脚,那么只剩下最后一出:不事舅姑。《礼记?昏义》中记载,妇女须“成妇礼,明妇顺”,“妇顺者,须乎舅姑,和于室人,而后当于夫”。……是故妇顺备,而后内和理;内和理,而后家可长久也。”也就是说,作为女子,与丈夫的亲密程度不可超过与舅姑(即“公婆”)的亲密程度,否则即为“不事舅姑”。《礼记?内则》中说得更明白:“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儿子过于喜欢妻子,引起父母不高兴的,可以休弃。我觉得这一点才是刘兰芝被休的真正原因。 纵观全诗,诗中虽然没有直接描写刘兰芝与焦仲卿炽热的爱情,但字里行间流漏出他们的爱是多么的深沉,多么情真意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君当做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为了忠贞不渝的爱情他们甘愿“举身赴清池,自挂东南枝”。正是因为他们对彼此的痴爱,导致了焦母的不悦,“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焦仲卿本想替妻子求情,结果却适得其反,触怒了母亲“吾已久怀愤,汝岂得自由”,“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他对妻子的用情之深更加激怒了母亲,于是焦母拿出一家之长的姿态“捶床便大怒”,“会不相从许”,最终导致刘 由刘兰芝的悲剧反观“中国式”母爱 苏环 摘要:《孔雀东南飞》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思想意义。刘兰芝和焦仲卿婚姻悲剧的根源是什么?从“七出”中“不事姑舅”的角度探讨了刘兰芝被休的真正原因,并由兰芝的被休反思了中国现代家庭教育,尤其是“中国式”母爱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危害,引发大家对真正母爱的思考。 关键词:刘兰芝;悲剧根源;中国式母爱; 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999(2012)013-0091-02 作者简介:苏环(1970-),女,山东烟台人,烟台职业学院(山东烟台264670)讲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 收稿日期:2012-04-22

浅析《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

浅析《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 内容摘要 (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代表汉乐府民歌最高艺术成就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一座高峰,刘、焦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极具高度的典型意义,他们的死,历来受到人们的同情和赞颂。笔者试图通过故事当中的遣归、求婚、合葬这几个至关重要的情节的探讨,进一步深思造成刘兰芝、焦仲卿婚姻爱情悲剧的根源,揭示封建社会里的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在封建家长制度下,专制家长的绝对专制使得男女青年婚姻不能自主,青年男女陷入深重的痛苦,尤其是妇女受到最为惨重的迫害,从而再现刘兰芝刚强不阿,理性抗争的正义形象。 关键词: 悲剧根源探讨封建礼教殉情理性抗争 正文 有汉一代,辞赋盛行,诗坛一度冷落。及至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乐府民歌出现,使文坛为之一新,大放异彩。它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崭新的形式,为我国古代诗歌增添了光彩,并成为汉代文学的突出成就,它是汉末广大人民生活的一面镜子。其中,《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此诗最早见于南朝诗人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后人常以诗的篇首句孔雀东南飞作为篇名)。这首代表汉乐府民歌艺术高峰的长篇叙事诗,千百年来,为人们所广泛传诵,交口赞颂,被誉之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叙事诗的双璧之一,不少学者专家的许多文章的观点,以现实性、社会性、历史性为原则,切中肯綮,为后代学习研究者所认同,皆已形成共识。每次读《孔雀东南飞》,常读常新,常新常想:刘兰芝那么知书识礼,聪明美丽,勤劳能干,温顺贤慧,简直是一个至纯至孝、十全十美的淑女形象,丈夫又与她情深似海,可她的婆婆为什么不喜欢这样的儿媳,为何非休她不可?既然刘兰芝做个小小的府史之妻都不称职,而县令和太守为什么还会派媒人替儿子去向刘兰芝求婚?同时,兰芝仲卿他们以自杀殉情的方式向封建礼教进行有力抗争以后,两家会求合葬吗?这一

刘兰芝人物形象鉴赏的课堂教学反思 张娅

刘兰芝人物形象鉴赏的课堂教学反思 高一语文组张娅 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人物形象鉴赏 二、导入 1、请大家欣赏四位同学精心准备的课本剧—双双殉情,由一位 同学在《梁祝化蝶》的背景音乐中用低缓、沉抑的语调来朗 诵,另外三位同学表演刘、焦二人的殉情。四位同学表演完 后请两个同学分别从台词的熟练程度、动作、神态等方面进 行评价。 2、两位学生评论后,教师作结,从而导入新课——刘兰芝人物 形象鉴赏。 三、自主合作探究 1、学生自己找出文中刻画刘兰芝形象的段落和语句,再四个人组成一个小组进行讨论并且形成书面的文字材料。 2、抽同学回答,分析刘兰芝性格较全面的就不用再细细讲解,若是学生回答不够全面的,可再分析引导。 3、明确刘兰芝性格(从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概括) 多才多艺、聪明贤惠、刚强果敢、自尊不屈、外柔内刚、知书达礼、重情重义、坚贞执着、不慕荣华富贵。 四、解题方法一得

1、人物形象类题的解题思路 筛选表现人物形象特征的有关词句(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词句)→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塑造这一形象的意义 2、人物形象类题的规范答题模式 主人公是一个()的形象 人物形象:身份+人物外在特点+内在特点(性格等)+塑造这一形象的意义。 五、以刘兰芝形象概括为例,进行详细讲解。 1、答题模式:刘兰芝是一个()的妇女形象。 2、将我们刚才概括的性格特点填入括号内 明确:美丽勤劳善良知书达理有教养坚强稳重忠于爱情不慕荣华富贵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在温柔善良中表现出强烈的反抗精神虽处于被压迫的弱者地位,但具有光辉人格六、拓展延伸:王熙凤形象鉴赏 从以下这段文字中概括王熙凤的性格特点: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

《孔雀东南飞》悲剧成因之漫谈

题目(中文):《孔雀东南飞》悲剧成因之漫谈院(系):文学院汉语言师范类 课程:中国文学史 学生姓名:钟嵘 学号: 任课教师:李昱 2009年 5月 25 日

目录 1、引言····························································1. 2、选择《孔雀东南飞》的原因 (1) 3、析诗中主人公品性 (2) 3.1兰芝香永世——刘兰芝 (2) 3.2孝爱两难全——焦仲卿 (3) 3.3可恨还是可悲——焦母 (4) 4、从时代背景上看 (5) 5、结束语 (6) 6、参考文献 (6)

《孔雀东南飞》悲剧成因之漫谈 摘要:作为一首足以代表汉乐府民歌最高水平的诗作,《孔雀东南飞》中焦刘二人的爱情悲剧的成因素来有诸多评议。一个家庭是由多个性格不同的人组成、相互扶持的,一个家庭悲剧的酿成并不能光说是社会或个人品性所造成的。本文将从各位主人公的生平、品性、心理以及社会背景几个原因来阐述形成这个千古爱情悲剧的原因。 关键字:《孔雀东南飞》、悲剧、成因。 1、引言 朗朗上口的乐府诗《孔雀东南飞》被千古传唱,其中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悲剧更是让多少多情儿女情深处潸然泪下,而这个悲剧的成因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这是由焦母的棒打鸳鸯所造成的,有人谴责焦仲卿的软弱屈服,更有人感叹这个“吃人礼教”的残酷,那么真相到底如何呢? 只可惜这首长达一千七百多字的乐府诗,除了对刘兰芝被驱遣的过程和悲剧的结局作了较为详尽的叙述外,对引发焦、刘二人悲剧的直接原因,却并未作具体的说明。所以,我们很难看清整个悲剧发展全过程的来龙去脉。在我看来:一个家庭悲剧的产生,有社会背景的原因,也有来自家庭成员自身的原因。正如托尔斯泰所说:“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封建时代,婚姻遭遇不幸的男女很多,将他们的不幸归咎于吃人礼教的残害,只能体现那个时代婚姻悲剧的共性,并不能体现悲剧个案的特殊性,而《孔雀东南飞》悲剧的成因便具有十足的特殊性。 2、选择《孔雀东南飞》的原因 当下,在文化快餐、传媒的引导下,80后与90后都振臂高呼爱情自由,在面对乐府长诗《孔雀东南飞》的爱情悲剧时,多数80后痛骂焦仲卿的软弱性子,大多90后则指责可恶的焦母心理变态故意刁难,棒打鸳鸯之举。痛骂指责固然爽快,可爽快之余,平心而论,事情又好像并非如此。 在查阅了些历史资料,翻阅了些大家之谈后,我觉得整个人的思想方向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最终决定冒弄斧之嫌写出此文,不足之处还望指教。 3、析诗中主人公品性

浅析刘兰芝与焦仲卿的人物形象

浅析刘兰芝与焦仲卿的人物形象 文化艺术学院汉语言文学091班孟然2009093020 摘要 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的男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刘兰芝有着一种高贵、倔强的个性。她不被威逼所屈,也不为富贵所动,坚强的捍卫自己的生命自由与爱情追求。焦仲卿则是先以一个忠于爱情但拘谨懦弱,受礼尽孝却胆小怕事的形象出现在文章中,最终也因爱情而变成勇敢无畏的高大形象。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刘兰芝;焦仲卿;忠贞;反抗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被称为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光辉诗篇之一,与南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壁”。《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民间叙事诗中最伟大的诗篇,它代表了汉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峰。原为建安时期的民间创作,最早出现在《玉台新咏》卷一,原名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现今一般取此诗的首句作为篇名。《孔雀东南飞》内容取材自东汉时期的一桩婚姻悲剧。 我认为要对《孔雀东南飞》一文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探讨,不能单从文中的字面意思去寻求看法,而重要的是要考虑到文章当时的社会背景,人物的角色定位等一些更为深沉的因素。同时,要将人物在每个情节中的语言、动作、行为等加以文章和角色的背景进行整合。这样才能够全面、准确地把握与分析自己所理解的文中人物形象与性格。 现在,我要浅略分析的这两个人物形象——刘兰芝与焦仲卿,即是出自《孔雀东南飞》一文。这一篇著名的爱情叙述诗,它为世人讲述了一段悲美的爱情故事。焦仲卿与刘兰芝婚后恩爱幸福,却遭受到了封建礼教、家长专制与门阀观念等种种罪恶的摧残。最终,一对相爱的夫妻用至死不渝的坚贞捍卫了他们的爱情。 刘兰芝有着一种高贵、倔强的个性。她不被威逼所屈,也不为富贵所动。持重、坚强地捍卫自己的生命自由与爱情追求。一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无论是对焦仲卿,还是他们俩的婚姻,刘兰芝都将自己的坚定、忠诚之心表露无遗。也让世代的后人读到此时为之感动伤怀。 文章一开始便交代了刘兰芝的勤劳贤惠与多才多艺,她主动请求回到娘家,说明了刘的识大体与聪慧,接着文中将兰芝的美貌生动的描绘出来。等到刘兰芝与小姑拜别的一段时,“泪落连珠子”一句证明了兰芝与小姑之间的关系十分融洽和谐。由上可见的确是焦母存心刁难媳妇,这些与她之前对刘兰芝的控诉形成鲜明的对照。再到后来与焦仲卿暂时离别时,面对焦的犹豫不定、一筹莫展,兰芝的话语都展现出了一个聪慧女子的人格尊严和自己的主见。然而,在面对自己深爱的丈夫焦仲卿时,她即使知道现实的冷酷与无情也还是对其抱有一丝丝的幻想,“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她奢望着还能和丈夫的再次团聚。面对哥哥逼婚时候,刘兰芝那古代封建社会中女性少有的刚强性格和勇气让人们感受到了一个处于极端弱势的女性的不可侵犯的尊严以及她对待爱情的坚贞。 女主人公刘兰芝对爱情忠贞不二,她对封建势力和封建礼教所作的不妥协的斗争,使她成为文学史上富有叛逆色彩的妇女形象。刘兰芝追求的自由、尊严、不被压迫的爱情,事实上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许多女性都想要争取的权利与幸福,只是没有多少人有兰芝那般的勇气罢了。因而,刘兰芝的追求爱情与勇于抗争的精神为后来的青年男女所传颂。 而我们的男主人公焦仲卿则是以一个忠于爱情但拘谨懦弱,受礼尽孝却胆小怕事的形象出现在文章中。我想也许是由于焦仲卿的家庭环境以及自身的性格,也许是因为他是家中的唯一的男子,在面对敬爱的母亲与珍爱的妻子之间不可调解的矛盾时候,他也处于不知如何是好的两难困境。他深爱兰芝却不敢与挑剔的母亲大人抗争,只是一味的忍辱负重,消极以对。

比较美狄亚与刘兰芝的爱情悲剧

科目:比较文学概论 学校:铜仁学院 系别:中国语言文学系 班级:2010级本科(1)班姓名:贺清华 学号:2010021014

比较美狄亚与刘兰芝的爱情悲剧在人类的漫长历史长河中,爱情永远是人们追寻的一个永恒主题,古往今来,在文人骚客,中外作家的笔下,许许多多的女子形象为了爱情,为了所谓的幸福,做了多多的努力,但不幸的是,往往大多以悲剧收场。往古贤人们用他们的文采,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的经典悲哀的故事,其中不乏弃妇的形象,无论是在东方文学还是在西方文学中,都有在爱情里被抛弃的女子,成为弃妇,我们把东西方文学下在爱情里受伤的女性做个较比,会发现其中有许多异同点。 我们以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中的美狄亚与我国古代乐府诗集中的《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作比较,探寻她们爱情悲剧里的异同。毫无疑问,美狄亚跟刘兰芝可以说是东西方文学中弃妇形象的典型。她们对爱情的追寻都是失败的,也是悲哀的,这个从她们的婚姻悲剧中就可以看得出来。为了能直观的感受,我们先来了解下两个故事的梗概。 作为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的代表作《美狄亚》,它的取材来源于希腊神话,在《美狄亚》中,美狄亚是个聪明人情,敢爱敢恨的人物形象,故事中描写了王子伊阿宋通过美狄亚的帮助盗得了金羊毛,但发现父亲被新国王杀死,于是美狄亚帮助他惩罚了新国王,但之后又被赶出了家乡,夫妇二人来到了科林索斯,还生了两个儿子。但是伊阿宋变心了,他想做科林索斯国王的女婿,并且想把妻儿赶出境外,这样的举动,激起了美狄亚的愤怒。于是她设计毒死了国王跟公主,又忍痛的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儿子,绝了丈夫的后嗣,她如此的惩罚了伊阿宋之后乘龙车飞往雅典,这就是故事的梗概,很明显,这是个感人的家庭悲剧。 而乐府诗集中的《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是一个才貌双全,又知书达理的女子。以其中的“十三能织素,十四能裁衣,食物弹箜篌,十六诵诗书”为证。如此的一个女子在十七岁的时候嫁给了焦仲卿,后因焦母不喜欢刘兰芝而把他遣归娘家,在焦仲卿送刘兰芝回家的路上,他们彼此依依不舍,作誓离别,许下“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的誓言,他们相约,等过段时间后,焦仲卿会把她接回去。可是刘兰芝回到家中,过了很长时间也不见焦仲卿来接,又在兰芝哥哥的张罗下,要把刘兰芝嫁给太守。焦仲卿知道这个消息后,来寻刘兰芝,不料兰芝为了捍卫纯洁的爱情,毅然的赴了清池,从此与世长,。后焦仲卿回到家中也悬吊与家中横梁,两家念其在生情谊将他们合葬,至此这一悲剧结束。 纵观这两个故事,其中的女主人翁美狄亚跟刘兰芝相同点跟不同点一目了

焦仲卿的人物形象分析

焦仲卿的人物形象分析 焦仲卿,《孔雀东南飞》中一个性格鲜明、内涵丰富、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庐江小吏,与刘兰芝一同殉情而死。下面是给大家的焦仲卿的人物形象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焦仲卿的人物形象分析 仲卿为了自己的爱情,为了自己和兰芝的幸福生活,面对封建宗法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制度的迫害,一直在勇敢地、一步一步地反抗着。只因为他是一个从小就知书达礼、受过良好的儒家文化教育,成年后又在仕途上进取的封建士子,也因为他还是一个寡母家长哺育大的儿子,他的这种身份和经历,使他的反抗形式与刘兰芝不同罢了。 在故事的开始,他从郡府还家小住。当兰芝向他述说婆媳二人矛盾的缘由及自己遭婆母逼迫的悲苦,并要他为俩人的婚姻爱情做出选择时,我们看到,仲卿并没有像一般懦弱的男子那样,在婆媳矛盾冲突中,采取沉默不作为、或是和稀泥、各打五十大板的和事佬方式,而是毫不犹豫地为保护兰芝、为维护俩人的婚姻爱情前去劝谏母亲、阻止母亲对兰芝的伤害。他对母亲说:“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这段话,他用心理智,方式得体。他先说明自己并不是一个大富大贵之人,而只是一个贫寒的士子,能够娶到刘兰芝这样美丽贤惠、勤劳持家的妻子已是侥幸了;然后又讲他和兰芝情投意合,感情深厚,要一生相伴相随;最后竟反守为攻,指责母亲为什么在兰芝品行无偏斜的情况下,刻薄地对待她?这是多么明确的态度,多么

鲜明的情感倾向,又是对专制家长多么有理有节有力的反抗方式?接下去,当焦母粗暴严厉地拒绝他的要求,并用为他再娶美女的条件进行怀柔时,焦仲卿非但没有在焦母的威吓利诱下退缩,反而更进一步抗争到:“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焦仲卿以终身不娶反抗母亲的家长专制,在封建礼教控制下的社会是不“尊亲事孝”的行为,是让自己背上了有违人伦道德的罪名的,也是他在血亲关系中,以个体形式反抗焦母这个专制家长最强有力的手段。这难道不是最直接的,也是极有勇气的反抗吗?我们不能要求生活在东汉末年、读的是“四书”“五经”的焦仲卿,为了维护他和刘兰芝的婚姻爱情,能够采取去诉诸法律的方式,抑或带着兰芝脱离母亲去独立生活。焦仲卿在反抗封建家长破坏他的婚姻爱情时,以个体的、和平理性的方式所能够做的,也只能是直言劝谏、据理力争,直至以终身不娶反击。 当专制、冷漠的焦母失去理智,一意孤行时,焦仲卿转而希望通过暂时的妥协淡化婆媳二人的矛盾:他劝慰兰芝暂且回娘家住一段儿时间,目的是通过分离消除焦母对兰芝的敌视,在没有矛盾冲突的时间延续中使焦母回心转意。焦仲卿的妥协,不是软弱和怯懦,而是为守护俩人婚姻爱情所采取的、既主动又理智现实的行动。 但仲卿、兰芝二人的爱情,不只受到焦母这个专制家长的摧残,继而还受到了同样是专制家长的刘兰芝哥哥的破坏。焦仲卿决没有料到的是,兰芝回到娘家后,专制粗暴的兰芝哥哥不给他们守护爱情的时间,兰芝被逼再嫁。这是他和兰芝都无力控制的事变。他因自己种种努力最终都失败了而绝望,决意一死。在作品中,我们看到,是焦

《孔雀东南飞》刘兰芝形象赏析

《孔雀东南飞》刘兰芝形象赏析 摘要:《孔雀东南飞》的女主人公刘兰芝是一位有着传统美德的女性。她慎于言辞,端庄安闲,动静有度,执事勤苦,符合汉代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的要求。她不但有着无与伦比的外在美,同时也具备无可挑剔的内在美。在她的身上闪烁着现代女性意识:自尊、自强、清醒、刚毅⋯⋯,但是这一切不但没有给她带来好处,反而加速了她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刘兰芝中国古代妇女道德 为什么一个体现封建妇女道德规范的妇女长期以来甚至到今天仍为人们所称引喜爱呢?为什么从刘兰芝遵循“三从四德”的道德实践中,人们仍能感受到什么是善良、坚忍呢?很显然,我们不能简单地看待封建妇女道德的丰富复杂的内涵。本文试从道德层面作粗浅分析,以期更全面发掘这一形象及作品的典型意义。 一、刘兰芝的道德风范 刘兰芝善良坚忍,勤于纺织,工于剪裁,也确实体现了劳动妇女的特点和品德。从妇女道德来看刘兰芝,在日常生活中,她不失为一位合乎汉代“三从四德”规范的淑女、贤妻和孝顺的儿媳。 1.1刘兰芝的言行举止 (1)其言:作品《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求遣之辞,义正言婉;拜别之辞,贬己自责;密誓之辞,情真义重;谢媒之辞,颇有分寸。皆有规短可寻而不容越,皆能依对象处境的不同而有别,合乎“四德”要求。所谓“择词而说,不遂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受母钱币多,不堪母驱使。”是不忘长辈之善不言人过的措词。“本自无教训”“生小出野里”是严于责己,示卑弱以让人。“儿实无罪过”,仅此一句,回复亲娘的责备追问,吞下了多少委屈和苦衷。是“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的突出体现。 (2)其容:汉代对妇容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不必颜色鲜丽”;“沐浴以时,身不含垢”。从焦母对刘兰芝的指责和对“东家贤女”外儿的夸张看,大概刘兰芝平日忙于家务纺织之事而不遑打扮,这在焦母这个以儿子为“贵家子”的俗气之人看来,似乎有失体面,但刘兰芝所为,未失妇容。一旦被遣,依汉礼仪应着嫁时之装以“大归”时,她“事事四五通”严妆而出,令人有“精妙世无双”之叹。“细步”处,俨然大家风范。临别前对房中什物的捡点交待,可证平日操持的稳重和临乱不苟;拜别焦家的礼节和言行,足见其虽内心痛苦而容止安详。即使投身清池,也不忘脱履于岸,既可表明心迹,又可免无谓的牵连。真可谓“清闲宁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 1.2刘兰芝的家庭人际关系

《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

《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 [摘要] 中国古代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所演绎的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感人的故事情节,丰满的人物形象,撼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千百年来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人们对造成悲剧的原因众说纷纭,我认为是封建礼教扼杀的结果,是社会原因造成的。同时,焦母自身的偏狭、情感的变异,是导致悲剧的直接原因,蛮横专断的焦母对儿子婚姻的干涉,拆散了并毁灭刘兰芝夫妇。刘兰芝的悲剧深刻而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控诉了封建婚姻制,封建家长制的罪恶。刘兰芝的悲剧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个“刘兰芝悲剧”的缩影,是妇女的悲剧,家庭的悲剧,时代的悲剧! [关键词] 《孔雀东南飞》;悲剧根源;封建礼教;刘兰芝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民歌中的第一首、也是最长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是中国古代汉民族长篇叙事诗的瑰宝,更是千百年来令无数青年男女哀伤断肠的爱情悲歌,一直为人们所赞叹、传扬。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近人一般将其归入汉乐府。该诗大体成于汉末,而在流传的过程中,经过文人的加工润色。它与其后的《木兰诗》并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 长诗叙述的是这样一个悲剧故事:汉末建安年间,一个名叫刘兰芝的少妇,美丽、善良、聪明而勤劳。她与焦仲卿成婚后,夫妻俩互

敬互爱,两情相悦,感情深挚,善侍婆母,终日操劳,表现出劳动妇女的善良美德。不料偏执顽固的焦母却看她不顺眼,百般挑剔,并威逼焦仲卿将她驱逐。焦仲卿迫于母命,无奈只得劝说兰芝暂避娘家,待日后再设法接她回家。分手时两人盟誓,永不相负。谁知兰芝回到娘家后,趋炎附势的哥哥逼她改嫁太守的儿子,刘母又不肯做主。仲卿闻讯赶来,两人约定黄泉下相见,最后在太守儿子迎亲的那天,双双殉情而死。 《孔雀东南飞》是一部爱情悲剧,相亲相爱的一对新人,亲密无间,相敬如宾,才子佳人,珠联璧合,简直是天赐良缘。他们的爱情生活是美好并应受到祝福的,或许是天嫉有情人,焦母对刘兰芝很不喜欢,对刘兰芝的厌恶与日倶增,最终迫使儿子休妻,硬生生地把一对有情人拆散开了,导致他们一起殉情的悲剧。笔者认为焦、刘二人悲剧性命运体现在诗中共有两个层面:其一,是焦、刘二人的婚姻悲剧;其二,是焦、刘二人走向毁灭的生命悲剧。并从这两个层面分析焦、刘二人悲剧性命运的原因。 古往今来,无数读者在探讨焦、刘二人悲剧命运时。无不认为焦、刘二人的悲剧命运是缘于刘兰芝的被遣。事实确是如此,如果当初刘兰芝不被驱遣,那么也就不会出现最后夫妻的双双自杀,所以历代读者都纷纷转入探讨刘兰芝被驱遣的原因。其原因众说纷纭,仔细梳理,有以下四种较为流行呼声较高的观点。 一、刘兰芝嫁到焦家后没有生育,使焦家面临绝嗣的危险。 二、焦母门第观念严重,认为“生小出野里”的刘兰芝配不上

孔雀东南飞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孔雀东南飞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中国古典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古典诗歌,像一条横亘古今的河流,流淌着中华文学艺术的精髓,激荡着历史精魂的心曲,成为转承民族灵魂的载体。乐府诗歌,千般怜爱,生死相随。《孔雀东南飞》为乐府诗的一个爱情悲剧,家里行间流露出当时社会的一种真实写照。其中,文中人物形象也各具特色,构成了本文的重要部分。 主人公刘兰芝美丽、聪明、知书达礼。诗一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的铺排,立即令读者对她产生这种印象。随着故事的展开,这种印象不断得到充实和加强。如“拨指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表现了她出众的美丽,下文写县令、太守纷纷派人到她家求亲也从侧面表现了她的美貌远近皆知。又如“鸡鸡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朝成乡夹裙,晚成单罗衫”等,表现了她的勤劳、能干。她向焦母不无怨言,可最近还是说“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与小姑子告别时,则说“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温柔的话语里,见出她的善良、多礼。 兰芝忠于爱情,不为荣华所动。仲卿送她回家,两人告别时,她自比“韧如丝”的“蒲苇”,将仲卿化作“无所转移”的“磐石”,以此表白她忠于爱情的心意,后来,她确实做到的。回到娘家后,她没有对县令、太守两家的求亲没有动心。最后在拒婚不成的情况下,以死捍卫了她与仲卿的爱情。

同时,兰芝身上还有可贵的一点,就是不卑不亢,头脑清醒,行动坚决。诗前小序里说她“为仲卿母所谴”,而诗歌的一开头写她主动提出离开焦家。当然,她不会无缘无故地让焦母“遣”她回娘家,得可能是焦母长期的百般挑剔, 让她认识到焦母根本不喜欢自己,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会博得她的欢心,甚至是焦母近来脾气愈加坏,已经向兰芝暗示她不愿再让她做儿媳妇。可是,从诗歌一开头兰芝向仲卿提出请求的话语看来,完全是她不堪忍受焦母的无理指责而主动要求回娘家的。这是长期忍让、顺从后的爆发,她的话里有委屈、不满,又坚决有力,毫无伪饰。后来焦母也对仲卿说“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虽然焦母对兰芝的评价不免失之偏颇,但也透露出兰芝确实不是低眉顺眼、任人摆布的小媳妇。兰芝向焦母作别时说“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同样让读者隐隐体会到兰芝不是一个标准的封建时代儿媳妇的形象。后来对兄长的逼嫁,兰芝更进一步表现出清醒、坚决而不露声色的性格特色。从这个角度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女性人物形象长廊里,刘兰芝的形象是独特的“这一个”。 和兰芝相比,男主人公仲卿的性格展现的不是那么丰富。忠于爱情,敢于为爱情献身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方面。对于母亲的威逼、诱哄,他坚决回应道:“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他迫于焦母的压力将兰芝送回娘家,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按到当时的社会风气,他只能这样做。今天的读者难以责怪他软弱。自缢前他“徘徊庭树下”

论刘兰芝的悲剧形象

论刘兰芝的悲剧形象 隆坊小学:杨玲 [摘要]文章分析了《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这一我国古典文学中一个成功的悲剧艺术形象。从焦母、焦仲卿、刘兰芝三个人物性格方面探讨了其悲剧形成的原因。她的悲剧表面上看是焦母引起的,实际上是“封建家长制”和焦仲卿性格的软弱以及刘兰芝刚毅的性格和忠贞的爱情造成的,从深层次分析,是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和庸俗腐朽的人生观充当了刽子手,她是一个社会悲剧人物,封建社会的一个牺牲品。[关键词]悲剧艺术形象人生观家长制 [引言] 《孔雀东南飞》一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第一部长篇叙事诗,是南北朝时期的乐府名篇,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其深刻而巨大的社会意义和思想意义通 过刘兰芝和焦仲卿这对恩爱夫妇的婚姻爱情悲剧鲜明地体现出来。作者以无限同情的笔触从各个方面来刻画刘兰芝这一正面人物,自始至终突出了她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当机立断和永远不向恶势力示弱的倔强性格。正是这种倔强和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使刘兰芝成为古典文学中光辉的女性形象之一。由于社会、家庭等多种原因,是刘兰芝一步一步走向生命的终点,酿造一个社会悲剧人物。其问世以后, 在南朝至唐的600—700 年间几乎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直到北宋魏泰才第一个对其作肯定性评价, 他在《临汉隐居诗话》中说:“《古乐府》中,《木兰诗》、《焦仲卿》诗皆有高致。”明清之际, 冷落了几个世纪的《孔雀东南飞》又博得众多的喝采, 谢榛、陆时雍、王世贞、胡应麟、陈祚明、王士祯及沈德潜等学者都对其艺术成就作出颇有见地的论述。胡应麟称其为“不假雕琢、工极自然, 百代而下、当无继者”[1]。王世贞甚至盛赞它为“质而不俚, 乱而能整, 叙事如画, 叙情如诉”的“长篇之圣”[2]。从漠视到热烈的反响, 这形成了文学接受史上一种独特的现象。本文以今天的文学视野来从新审视《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悲剧形象,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焦母:封建“权威母系话语”体系的缩影 焦母逼子改娶,就是因为看刘兰芝不顺眼,在汉代“孝”义的支持下,理所当然地要发点威风了。她挚起的属于封建礼教的大旗。但是焦母为什么不能接受刘兰芝,最终要赶走她呢?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从诗歌的前四句可知,刘兰芝是一个聪慧的女子,她有一身的才华和知识。她美丽善良,忠贞不渝,有情有义,又聪明能干有教养,几乎无可挑剔。但这并不是刘兰芝的优点,也不是她在自我炫耀,相反,倒有悔恨其无用之意。因为她“十七为君妇,心中常哭悲”,为何而苦悲?原因其二,一是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她嫁入夫家后,尽管是“昼夜勤劳作息,伶俜萦苦辛”,她也无怨无悔,尽力忍受;即使是“大人故嫌迟”终至无端被弃,她还是强压悲愤,在婆母怒不可视还是上堂拜别,表现的既周全得体,又善解人意;尽管对丈夫缠绵依恋,难以割舍,她仍然还是默默承担,没有痛哭流涕,死乞白赖。这样一个女子焦母有什么理由不喜欢呢?当下最流行的似乎就是“无后说”了,但这种说法没有说服力。“不孝有三,无

刘兰芝形象分析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浅析《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形象 学生姓名李艳丽 学号053043089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中文系05级语文教育3班 指导教师温虎林 2008年4月

浅析《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形象 摘要:《孔雀东南飞》的女主人公刘兰芝是一位有着传统美德的女性。她不但有着无以伦比的外在美,同时也具备无可挑剔的内在美。除了这些封建社会女性必须具备的传统美德之外,在她身上还闪烁着现代女性意识:自尊、自强、清醒、刚毅……这一切不但没有给她带来好处,反而加速了她的悲剧命运。她身上的人格魅力触及到焦母及焦仲卿男权思想意识的统治,所以为婆婆所不容,并以“举动自专由”为借口遣送回家。最后刘兰芝以死维护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尊严。 关键词:刘兰芝;传统底蕴;现代意识;女性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诗前有序文:“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没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妇女命运的不幸是不言而喻的。对待女性,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展示了她们的多面性,女性并未获得一个清晰的始终如一的评定。在正统的封建文化中,女性是一个被严格限制的弱势群体。就时间而言,女性“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规定,使她们一生被男性所掌握;就空间而言,“行莫回头,语莫露齿,作莫动膝,立莫摇裙,喜莫大笑……莫窥外壁,莫出外庭,窥必掩面,出必藏形” [1] ,使女性与外界的联系几乎隔绝。当然更重要的限制是在思想行为上对女性的禁锢。因此,封建道德和礼教的禁锢,依附于男子的卑微地位,使女性丧失了人格的独立和尊严,承受了比男子远为深重的痛苦。实际上正如林语堂所言:“对于中国人来说,女人就是女人,是不知道享乐的人”。 传统的研究认为,《孔雀东南飞》“通过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悲剧,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作了深刻的揭露和鞭斥”[2]。这种说法虽然不无道理,但总觉得不够全面深刻。走进《孔雀东南飞》,刘兰芝形象总在眼前浮现,挥之不去,呼之欲出。从美学角度看,《孔雀东南飞》是一个充满美的魅力的领域,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其中的刘兰芝形象是我国古典文学形象画廊中一颗闪光的珍珠。她的悲剧结局增强了其形象美的无穷魅力,使这一形象有着无以伦比的审美价值。 一、刘兰芝富有传统底蕴的美 (一)天生丽质的形象美。提起人的形象美,人们常常以为只有西方才重视和欣赏,如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战争,就是因为争夺绝代美女海伦而引起的。同样在中国历史上,也非常重视人本身的审美价值。《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就是一个实例。首先看将要被婆

《孔雀东南飞》若干问题分析: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悲剧原因(高一必修二)

《孔雀东南飞》是一出遗恨千古的婚姻悲剧、生命悲剧。焦刘二人的悲剧中有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刘兰芝忍辱负重是否可以维系自己的婚姻? 有人认为,若刘兰芝对婆婆的小折磨能够隐忍不言,就不致引起丈夫对婆婆的不满,因而也不会引发婆婆与丈夫的激烈冲突,不致使自己被婆婆所遣。 此论似是而非。 兰芝成婚二三年来,与丈夫“相见常日稀”,但是兰芝“守节情不移”,而且“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可以说肩挑着家庭重担的兰芝是一个优秀的妻子,一个称职的儿媳。那为什么焦仲卿的母亲还要儿子(将儿媳)“便可速遣去,遣去慎莫留”呢?焦母自己的说法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刘兰芝的理解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就是说,婆婆的指责只是一种借口而已,再能干的媳妇,也难在焦家立足。 刘兰芝的感觉是对的——婆婆对儿子直言不讳地说:“吾已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阿母为汝求。”看来,焦母对儿媳的不满已经积压久矣,达到了必欲休之的地步,她甚至将下任的儿媳都物色好了。至于人家允不允婚,婚后是否称他之意,那是另一回事了。可以确定的是焦母休媳的决心早已下定,儿子前来为爱妻道委屈,正好引燃了她的火药桶而已。 因此可以说,焦母休媳之心早已有之,翻脸只是早晚间事,兰芝再忍辱负重也于事无补。从这个角度说,焦刘二人婚姻悲剧的首恶就是焦仲卿之母了,她的专横,她的挑剔,她的不容,毁坏了一桩好婚姻,拆散了一对恩爱夫妻。 至于焦母为什么视儿媳为眼中刺,必欲去之而后快,后文再做论述。 二、焦母为什么不喜欢刘兰芝? 焦仲卿的母亲对刘兰芝的态度可谓“深恶痛绝”,面对儿子“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的激烈反抗,面对儿子“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的绝命警告,她一再无动于衷,一点也不肯给儿子(实际是不肯给儿媳)让步,以至于酿成悲剧。我们不禁要问:何以至此? 首先,可以排除焦刘二人因自由恋爱成婚而引发焦母不满这一条,因为诗中没有丝毫的蛛丝马迹。 按照焦母的说法:“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这也许是存在的,毕竟刘兰芝是十七八岁的青年(现代人眼中这个年龄段还是“孩子”),言语、行动难免有不当之处。但是,被扣上“无礼节”的帽子,性质可就严重了,汉朝“七出”中的首条就是“不顺父母”,即对不顺父母的妇人,男方可以无条件离婚。其实,“无礼节”的真正秘密可能就是“举动自专由”。一者,家中除了焦仲卿年幼的妹妹之外,只有一个中年失偶的婆婆和一个长年“留空房”的新媳妇,两人在一起有多少话可说呢?交流之少是确定的了。郁闷就是家庭的气氛主调了。兰芝只能埋头干活以排解苦闷,婆婆就要专享婆婆之威福了。他要的是儿媳的低眉顺眼、母长母短的问候与请示。问题是刘兰芝非常聪明、极为能干,这种人一般长于做事而拙于“做人”,她会果断干练的干好自己的事,可能不会花费心思去讨婆婆的欢心,这就被婆婆视为“举动自专由”了。但她肯定不是一个“无礼节”的人,你看她在遭遣离家之际,辞别婆婆时自谦地说:“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又关切地说:“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说明兰芝是知书达礼之人。

[刘兰芝,原因]刘兰芝被遣原因探究

刘兰芝被遣原因探究 笔者在读高中的时候,学到《孔雀东南飞》一文,曾有一个疑问,兰芝被焦母所遣,会不会是焦母怪她没生小孩?当时觉得问题太荒诞,不敢问老师。后来自己当了语文教师,多次讲解《孔雀东南飞》一文,读书百遍,有了些思考。中学时代我大胆假设,如今来个小心求证。 我的观点是,兰芝被焦母所遣,表层原因是焦母所恶,即“我意久怀忿”,但根源有可是兰芝未能生养(全诗未提及焦刘二人有子女)。“共事二三年,始而未为久”一句,是兰芝为自己尚无生育的解释,从刘兰芝角度来看,未为久;但是,焦母没有这个耐心,从急着抱孙的婆婆的角度看来,是相当久的了。况且,这个“二三年”,只是个往短里说的约数,应当不止二三年,因为原文还说到“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看小姑的生长发育,可知不止二三年。 刘兰芝被休,诗中借焦母和兰芝二人之口所叙理由相当牵强。 全诗两次提到兰芝“能织素,学裁衣。”可见兰芝多才多艺,再加上“昼夜勤作息”,足证被遣“非为织作迟”;那么是不是如焦母所说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呢?也不是,全诗也两次提到“十七诵诗书”,可推知兰芝受过女德教育,知书识礼;那会不会是焦母看上了东家窈窕艳城郭的贤女秦罗敷而想休掉兰芝呢?这理由也站不住脚,一来古人不是强制实行一夫一妻,二来兰芝被遣后求婚的人络绎不绝,级别也高(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从侧面可证兰芝德才貌都不输所谓的秦罗敷。 而且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呢?兰芝说了个隐晦的理由“君家妇难为”,这倒是合理的解释。古代男子娶亲,首要任务为繁衍儿孙。这个任务没完成,无论刘兰芝做得多好,焦母都不会满意,这便是“君家妇难为”的真正原因吧! 那么焦刘二人未生育,会不会原因在于刘兰芝?笔者对此是否定的。焦仲卿为庐江府小吏,职位虽不高,工作却挺忙碌的,刘兰芝被遣返的当天,家庭遭遇如此变故,仲卿还要急着上班去(吾今且报府),可见工作之忙压力之大,这于怀孕生育不利。而刘兰芝常留守空房,相见常日稀,更是两人多年未育的最重要原因,虽然结婚几年,其实实际生活在一起的时间却极少。 因此,笔者认为,诗作者在文中有明显的褒贬立场,同情刘兰芝,贬斥焦母,刻意隐去焦刘二人未生育的因素,把焦母驱遣刘兰芝一概归结为焦母的无端厌恶,是有可能的。

总结刘兰芝的形象

总结刘兰芝的形象 当她貌美如仙,严肃地穿着典雅的服装,从容镇定的与婆婆告别,又怎能不是给婆婆一个有力的回击呢?尽管她无力抵抗命运的不公,但她用自己的行为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孔雀东南飞》的刘兰芝艺术形象分析 被誉为“古今第一长诗”的《孔雀东南飞》,塑造了一个具体有极高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刘兰艺。凡是读过、学习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刘兰芝独特的美丽所倾倒。她如一支九月灿然开放的菊花,虽然经历风雪的扼杀,但却仍然永远美在人们的心中! 本文就从三个方面来解读刘兰芝的美学形象。 现代汉语辞典对“美女”的解释是容貌漂亮的女子。 刘兰芝就是一个美女,而且是一个不折不扣气质高雅的美女。 你看她离别夫君:身着严装,“著我绣夫衣君”“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衣着华贵的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从容优雅的步态;还有“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的容颜……可以想象平时居家的刘兰芝也一定是个举止端庄,温柔美丽的女子,而此刻“严装”的刘兰芝更是一个风华绝代的美女,她光彩照人,明眸

善睐地与丈夫告别,怎能不让丈夫心痛不已呢?当她貌美如仙,严肃地穿着典雅的服装,从容镇定的与婆婆告别,又怎能不是给婆婆一个有力的回击呢?尽管她无力抵抗命运的不公,但她用自己的行为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刘兰芝心地善良,对爱情忠贞不渝,她的美女形象也因此以她美的神情表现出来,而且是以神情的凄美形象出现。她不舍与小姑的妹妹情,“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她不舍自己劳作多年的家,“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她不舍与夫君离别,“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她被逼允婚,听到婚期时“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人说“娇女泪多”,就是这样一个美丽多情的女子被世事摧残,如梨花带雨无限悲威,但谁又能否认这不是一种壮美呢?而这种壮美更能动人心魄,使读者不能忘怀。 淑女是指温和、善良、端庄美好的女子。 刘兰芝就是这样一个让无数现代人倾倒的淑女。 她本性温和,通情达理。她一个人在家挑起生活的重担,但她没有抱怨,只说“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她“奉事循公姥,昼夜勤作息”,仍被婆婆挑剔。面对无理的婆婆,她没有抱怨,没有分辨,更没有指责,只是说“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她被婆婆驱谴,与婆婆告别,“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她忍辱回到娘家,在拒绝了县令家的求婚后,她的哥哥不能容忍她再拒绝太守的儿子,面对冷酷无情的哥

浅析《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悲剧成因

浅析《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悲剧成因《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写了一个发生在东汉建安年间的婚姻悲剧。刘兰芝嫁给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夫妻感情很好,但是兰芝不得焦母欢心,被驱逐回家。夫妻二人本来打算暂避婆婆锋芒,再图长远计较,但兰芝回到娘家后,又遭兄长逼婚,最终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这首诗通过刘、焦婚姻悲剧的描述,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婚姻幸福的罪恶。其实在反复阅读此诗以及查阅相关资料后,不难得知造成刘兰芝悲剧的原因不只是简单的封建礼教。我认为刘兰芝悲剧的成因可以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理解:首先从主观上来看,这出婚姻悲剧很大程度上与刘兰芝、焦仲卿的人物性格有关。从诗歌第二段“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和“鸡鸣入机织……三日断五匹。”便能看出刘兰芝是一个聪明、能干、知书达礼女子。可这样一个优秀的媳妇却不得婆婆喜爱,甚至还被婆婆百般挑剔。但是兰芝面对婆婆的“故嫌迟”,她要求丈夫“及时相谴归”。可能有些人,一天就只知道哭哭涕涕,甘受委屈,她却要求让自己回娘家,又表现出了她的性格中刚强的一面。但也正是由于她的这种刚强、倔强、有个性,让焦母这样一个思想传统、保守腐朽的封建女性难以接受,再加上刘兰芝嫁到焦家二、三年都没有为焦仲卿生下孩子,这在当时的封建环境下,应该是很不能为婆婆接受的。因此婆媳性格不和而导致矛盾一直存在,并且随着时间流逝而升级。 另一方面,全诗都没有提到过焦仲卿的父亲或除焦母和小姑外的其他家人,可见焦家只有焦仲卿一个男性,在焦家焦母最大,地位最高。而他作为焦母唯一的儿子,对于母亲不喜欢刘兰芝这一事实也无能为力,因此他只能选择在他与兰芝的爱情上做出让步,而对兰芝说:“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归还,誓天不相负”。可见,焦仲卿对兰芝的爱虽然是坚贞的,但是他的性格又是软弱、不切实际的,兰芝“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在这段时间内,焦仲卿一直没有出现。他的懦弱和不负责任让刘兰芝的等待变得苦涩,让她微存的希望变成了绝望。以至于最后兰芝说“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当焦仲卿听到这个消息后,对兰芝说“贺君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这番如此绝情的话更是逼得兰芝绝望愤恨地说出“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以死表明自己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可见焦仲卿的拘谨、懦弱和他对刘兰芝的不信任也是造成刘兰芝悲剧的一大原因。 下面在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刘兰芝悲剧的客观原因。刘兰芝生活于“汉末建安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