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代导演与第六代导演的异同

第五代导演与第六代导演的异同
第五代导演与第六代导演的异同

第五代导演与第六代导演的异同

——从《黄土地》和《小武》来看摘要:从改革开放距今仅仅30年,我国的电影在艺术主张和风格上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黄土地》和《小武》分别是中国第五代导演与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作,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第五代导演与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特色。本文就这两部影片,从主题选材和拍摄角度上谈论其异和同。

关键词:选材主题发展

第五代导演指以北京电影学院82届毕业生为主体的一代电影导演,如张艺谋、陈凯歌、张军钊吴子牛、黄建新、田壮壮等。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第六代导演则指九十年代出现在影坛上的一批青年电影导演,他们大多出生于六十年代,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或中央戏剧学院,如王小帅、娄烨,贾樟柯、张元、王全安等。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造就了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其电影创作有着很大的影响。

从选材和主题上

第五代导演普遍有浓厚的个人经历色彩。作为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经营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执著于民族振兴理想,深刻反思传统文化,热切的呼唤现代性理想,表现为一种五四以来精英知识分子启蒙精神的回归和群体主体性的崛起。其选材多为非现代的时代背景,多为名著改编,英雄主义浪漫文艺气息较浓。其主题注重历史反思,有沉重的宿命感。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黄土地》是根据柯蓝散文集《神谷回音》改编,影片讲述的就是革命时代,文艺工作者顾青来到陕北收集民歌的故事。影片以陕北民歌贯穿始终,将民俗,民风,民情融会贯通,从一种沉重的历史的角度来反思那个年代,百姓的生活,那个地方女孩的命运,整体风格浪漫又沉郁。

迥然相异的人生经历也造就了第六代导演不一样的影片风格。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则关注“灰色的人生”的边缘化的生存。他们把镜头对准了社会上或是个性独立、自我意识极强的先锋艺术家、摇滚乐手,或是一些普通的边缘生存者。他们似乎没有远大理想,整日里为自己的衣食住行这些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劳累奔波。他们游离于社会体制,按自己的无所谓的生活态度生活着,当然有时候,在他们冷漠的外表中也有着季度的内心焦虑。与第五代导演的群体焦虑、民族焦虑不同,他们的焦虑是个体的、感性的、只属于自己的。严格地说,第六代导演影片中所呈现的主体形象并不是纯粹的平民或市民而是浸透着知识分子意识的个体知识分子。第六代的电影也就成为了其生活状态的一部分,成为了其生存的具象表征。《小武》里通过平实记述的手法,讲述一个街头小偷的故事。一个无所事事的小偷,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被人忽视和唾弃,却也有着精神的需求和人性的美好。

从拍摄手法上

第五代导演有着独特的东方式审美风格与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影片习惯于拍摄宏阔壮大的场面,以天,地,来衬托人物命运,并通过音乐和民歌民俗等形式来表现渲染主题,有强大的民族色彩和浓烈的视角冲击力。《黄土地》很典型的表现了这一点。整部影片以陕北的黄土地为背景,苍黄沉郁,民歌贯穿始终,黄土地,湛蓝天,土红棉袄,大花轿,视角上把我们带回了

那个封闭落后的年代,安塞腰鼓,跪拜求雨,极其宏大壮阔的场面,极大地增添了故事的历史宿命感和悲剧色彩。第五代导演也注重剧情的排列和伏笔的预设。《黄》中,不时响起的民歌更深层的交待故事,并奠定命运起伏的基调。顾青离开时,翠巧唱起了山歌,一句“酸曲儿也改不了翠巧的命哟”就为后来翠巧翻船埋下伏笔。

第六代导演则喜欢用纪实手法拍摄,不拘泥于剧本和拍摄技巧,旨在重现市民的真实生活状态。影片多长镜头的使用,真实地表现出客观对象的原生性、真实性、完整性。《小武》里,影片所有采用非专业演员,用纪实的跟拍,再现市民生活。小武吊儿郎当的行走,街头嘈杂的人声,汽车声,红灯区,拆迁墙,喇叭里不停播放的“严打严抓”,这些都让我们真实的感受到熟悉和亲切。

存在差异的同时,第五代导演与第六代导演也有着相通的一面。

一方面,两代导演都注重反映时代现实,虽采取了不同的题材,不同的拍摄手法,却都带有某种程度上的历史宿命感。从本质上,二者都关注了民生,影片中有作者对人性的思考,给人予真实和厚重,并引发深思。《黄土地》和《小武》在这一方面都表现的非常典型。《黄》中翠巧的命运,陕北人民的淳朴憨实以及愚昧无知,真切的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对黄土地的深切热爱。《小武》中小武经历了兄弟的绝情,爱情的流逝,以及亲情的忽视甚至世界的冷漠。最后的那一幕,小武不再躲闪,他站起来,冷淡的看着那些围观的人群。那一刻,他是嘲讽的,嘲讽这个没有温暖的世界。

另一方面,第六代导演又是第五代导演的继承和发展。历史的车轮是前进的,第六代导演是站在第五代导演的肩膀上往高处看。第五代导演的时代沉重,历史反思一定程度上也被第六代导演继承。

关于第五代导演与第六代导演的异同,百家之说,各有所长。以上仅是个人观点。第五代导演与第六代导演今后的发展,还有待观察。但一点毋庸置疑,中国的影视事业,无论是国内还是世界,都将越走越好。

会A0814 17 廖玲玲

导演(中国第一代到第六代)

第一代导演 第一代导演活动的时间大体上是20世纪初到20年代末,他们是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 郑正秋、·任彭年、侯曜、沈浮、史东山、何非光、袁牧之、蔡楚生、洪深 第二代导演 “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第二代导演”最大的成就是,由他们开始,中国电影就思想内容而言,开始真正从单纯的娱乐——“玩耍”中解放出来,开始比较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从娱乐中发挥社会功能。在艺术上,这代导演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他们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开始逐渐掌握电影艺术的基本规律。尽管这代导演的“戏剧意识”还比较强烈,但他们已从对戏剧的摹仿从形式转向内涵,即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电影艺术之所长,只是在故事情节上强烈地追求戏剧悬念、戏剧冲突、戏剧程式。可以这样说,中国电影从这一代导演开始,才显出自己独立的价值。 这个时期,中国的电影表演艺术也属于由萌芽到起步阶段。 ·陈怀皑、桑弧、崔嵬 第三代导演 第三代导演的活跃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这也是中国电影的曲折发展时期。这一代导演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在影片努力反映时代,深入地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的追求上,都有十分有益的探索,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谢晋、谢铁骊、谢添、沙蒙、水华、林农、李前宽、肖桂云、凌子风 第四代导演 第四代电影人大多是文革前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生构成的创作全体,他们一毕业就遇到文化大革命,以至于他们的创作生命是从1978年以后才开始的。因为时代的局限性,*导演在学习时期没能接触到苏联以外的电影,这直接影响到*导演电影语言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但他们提出电影不应该受僵化的舞台限制,应该选择自然、真切和简单的形式挖掘普通生活的诗意和哲理,同时也开始了对历史的反思。整个*的创作高潮正是伴随着这次反思而爆发的,*的创作带动了中国电影的复兴。农村渐渐成为*作品的中心题材,他们以农村作为中国社会缩影的表现手法也直接影响了后来的第五代导演。 ·黄蜀芹、黄健中、郑洞天、谢飞、王启民、滕文骥、吴贻弓、丁荫楠 第五代导演 “第五代导演”是指一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他们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 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黄建新、吴子牛 第六代导演 “第六代”不仅是一个时空意义上的聚合体,更重要的是由一个文化姿态、创作风格相对一致而形成的在1990年代带有先锋性、前卫性、青春性的创作群体(或群落)。他们在当代中

中国第六代导演介绍

中国第六代导演以及作品介绍 以“代”来划分导演群,源自对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生的划分。比如,78级毕业的张艺谋、陈凯歌等人被统统归为中国导演群的第五代。这种划分大都来自评论家的需要,其本身与导演作品的风格、题材等等并无关系。沿用至今,“代”已经成为文艺界常用词语,比如新生代、晚生代等等。这里介绍的所谓“第六代”导演,并非严格意义上按照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生的划分,而是指当今中国影坛比较年轻的一拨导演。第六代导演的主要特点是以地下独立制片起家的居多,通常他们最早的影片无法获得公映,只能小范围放映,也有一些是特意去走小范围路线,为去国外拿奖而拍摄,但这些导演的最终命运都是一一浮上主流。 路学长主要作品: 《长大成人》、《非常夏日》、《卡拉是条狗》在年轻导演中,路学长算是年龄较大的一个(出生于1964年),严格地说,把他划分在第六代中,是出于其电影风格不类似于任何一个老导演,电影历程更和大部分的非主流导演不相符合。他的电影从一开始一直处于公映状态。 贾樟柯主要作品: 《小武》、《站台》、《任逍遥》、《世界》、《三峡好人》等。在所有独立电影导演中,贾樟柯已经成为最具有市场的一个。他是中国独立电影中比较幸运的一位导演。从《小山回家》在香港获奖,到《任逍遥》入围嘎纳电影节,再到《三峡好人》获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得奖是这位独立电影导演唯一的生存途径,也是他连续拍出电影的保证。贾樟柯出生于山西,在他的电影里,镜头大多对准了山西的小县城。在他的电影里,《小武》是他所有电影里最具影响力的一部,这也是使他一夜成名的一部电影。一方面由于在国外获奖众多,另一方面,让更多梦想独立执导电影的年轻人看到了一种可能。可以这么说,贾樟柯可能不是第一个把镜头转向当下的导演,但他是这一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导演。 到了《站台》、《任逍遥》,我们已经能够看出贾樟柯电影里存在有一些弊病,即做的痕迹过重,难免会显得矫揉造作。一方面是由于贾樟柯身上有一

第六代和第五代导演的艺术风格分析

第六代和第五代导演的艺术风格分析 前言:第六代导演贾樟柯的《二十四城记》横空出世,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关于其艺术形式的争论一直未曾平息。从《二十四城记》展开到贾樟柯的电影风格,我们回到他的生活成长的年代,回到那些中国沧桑巨变的时代,从而也回到了有着共同经历的第六代导演的生命中。从第六代导演的创作风格和创作内容出发,体验他们的年代和有着更多经历的第五代导演的年代。从创作风格和艺术追求的角度划分开来,第六代导演和第五代导演在人生经历有着巨大的差异,而他们走过的道路也是大相径庭。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第六代导演和第五代导演在创作上不同的风格和艺术追求。 关键词:《二十四城记》《站台》贾樟柯第六代第五代陈凯歌张艺谋《黄土地》《红高粱》好莱坞《英雄》电影市场 正文: 《二十四城记》是最近比较关注的电影,来自于第六代导演的代表贾樟柯。关于这个以贾樟柯为代表的这个导演群体,是否可以称之为第六代一直是值得讨论的问题。我个人觉得,第六代并非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整体性导演群体,他们并没有共同的美学观念和共同认可的

艺术主张,即使他们都是很独立的导演。他们被冠以第六代的导演,或者更多是因为他们不属于第五代这个群体,他们的年龄和电影观念都不同于第五代。第五代导演,如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吴子牛等人,他们形成了接近的风格,主题比较沉重,低调的拍摄,长镜头,情节减少,影像因素增多,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而第六代的称谓,更多的是将他们从第五代导演的年龄段和艺术风格中划分出来。 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可以把他们称之为第六代导演。 第六代导演一般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到七十年代中后期,在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或者中央戏剧学院等学校接受正规影视教育的青年导演,以及一些热爱电影的自由职业者,代表包括贾樟柯,张元,王小帅,陆川,娄烨,路学长等人。 贾樟柯1970年出生在山西汾阳,由于看了《黄土地》而产生了对电影的热爱,在1991年报考北京电影学院,直到1993年才考上电影学院文学系。贾樟柯就是一个在文革时期出生,在改革开放潮流中成长起来的一个人,巨大的历史变迁极大的影响了贾樟柯的艺术风格,甚至是刻在贾樟柯电影上的标签。 贾樟柯很明显是一个有着狂热艺术追求的青年导演,为了实现他的导演梦,组织了青年电影实验小组,全身心投入电影实践。《小武》

中国导演代的划分

一、中国电影百年六代(1905——) 1.在中国电影的研究词汇中,六代导演的划分已成定论。 2.这种划分依据的是独特的行业内法则和共享的社会外因素,二者交互作用最终形成了关于导演构成非自然是集的脉络的代际发展过程。可以说,六代导演实际上是由中国特定的社会时空所构建的精神集团。 3.代际之间区分的基本标志和要素在于制作体制的变化,语言方式的变化,表达主体的更迭。 二、第一代电影人(中国电影戏剧色彩浓重) 代表人物:郑正秋、张石川、黎民伟。 时间:1905——30年代初。 代表作品:《孤儿救祖记》、《老工之爱情》、《庄子试妻》等 主要功绩:1)建立了本土电影的雏形(尤其是言情与武打片类型) 2)开创了主流影戏,教化电影的基本叙事模式。 三、第二代导演(中国中下层人民的真实生活得到体现) 代表人物:蔡楚生、费穆等。 时间:1934——1949年。 代表作品:《渔光曲》、《桃李劫》、《新女性》、《神女》、《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太太万岁》等。 主要功绩:1)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导演和明星,制作借鉴好莱坞,理论学习苏联。 2)开创了30、40年代的社会写实风格,具有了自觉的新文化批判意识和色彩。 3)开始使电影文化深入人心。 四、第三代导演(由于政治运动,中国电影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大倒退) 代表人物:谢晋、崔嵬(三江汇合,北影四大帅,南谢,北谢) 时间:1949——1976。 代表作品:《红色娘子军》、《青春之歌》、《早春二月》、《西安事变》等。 主要功绩:1)完成了社会主义语境的电影表达,创作了红色经典。 2)主要借鉴苏联社会主义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本土戏剧传统; 3)“文革电影”是红色经典的极端化,“三突出”创作原则是对电影艺术活动的彻底摧残和扼死。 这个时期电影以歌颂党和社会主义,光明社会为主题,表现社会主义新人新貌。 五、第四代导演(学院派,这是中国电影的一个新时期,中国电影得到全面解放,苏醒国家实行重在经济发展,百废待兴的局面。) 代表人物:张暧忻、谢飞、吴天明 时间:1978——1982。 代表作品:《城南旧事》、《青春祭》、《人到中年》、《人生》、《老井》、《本命年》等。 主要功绩:1)倡导追求实践电影语言现代化,冲破中国电影中根深蒂固的戏曲化影响。 2)追求电影语言的诗意化,人文化,中国银幕开始出现非政治化的情感影像。

中国电影主要几代导演及作品

中国电影主要几代导演及作品 1905年随着《定军山》问世,中国电影开始了举步维艰的漫长旅程,经历了战乱,国破家亡的电影人在新中国前仆后继,一直不停地在电影艺术领域里努力探索。 第一代导演活动的时间大体上是在世纪初到20年代末。这段时间涌现的导演总计约一百人左右,其中以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为代表,活动的时间大体是在本世纪初到二十年代。“第一代导演”是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这些影片中的一部分是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但是,从艺术技巧而言,“第一代导演”还不了解什么是电影,他们往往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第一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张石川(1889—1953)、郑正秋(1888—1935)。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以及早期最有影响的《孤儿救祖记》等都出自他们两人之手。 张石川(1922—1980),和郑正秋联合创办新民电影公司,并联合执导了《难夫难妻》表达改良社会的愿望,通过包办婚姻把素不相识的青年男女送进洞房,造成了难夫难妻的生活,对现实批判意义极大。《劳工之爱情》是以戏剧的手法通过一个木匠为追求爱情和开诊所治骨折的未来岳父的闹剧来勾画了当时贫困的社会普遍现实,也是中国电影喜剧萌芽的开端。 秋【1888----1935】

黎民伟(1882—1953),中国电影之父,生于日本,早年参加同盟会,1913年,和兄弟黎海山,黎北海,妻严珊珊共同创作并演出《庄子试妻》,黎民伟反串庄子之妻,1926年,他随军北伐,在炮火纷飞的战场拍下大量珍贵的史料镜头,1930年组建联华影业公司,拍摄了他著名的作品《古都春梦》。抗战爆发后,他辗转于粤桂为抗日宣传而奔走,抗战胜利后,他返回香港,继续电影事业,直到1953年逝世。

第六代导演特点.pdf

第六代导演特点:  一、中国“第六代”导演的命名 自第一代的张石川、谢晋等人开始,中国的电影导演到今日已经发展到了第六代。这 一代电影导演不像前几代导演一样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和社会责任感,表现重大的历 史或现实题材,他们关注的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他们的电影没有说教,没有压力,有的 只是对生命状态的渴望,是对现实的客观纪录,是他们自己生存状态的体现。一部分学者 为了在研究上或称呼上的方便,将这代新生的力量称为“第六代”,直接延续了由前几代顺承下来的提法。同时,一些学者则将这股新生的力量称为电影“第六代”。本文持后一种说法,认为所谓的“第六代”导演是指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八十年代以后在电影学院和 传媒大学接受正规电影艺术教育的年轻人。 这群从学校到学校的“第六代”导演不像“三谢”、赵焕童、吴贻弓、吴天明、滕文骥、陈凯歌、张军钊、黄建新等前“代”导演那样,拥有丰厚的人生经历和生命体验。他们的 生活积累主要来源于城市空繁复的社会生活和光怪陆离的人生百态,加上他们对白己同龄 人的生存情境有着深刻的体悟,因此他们的电影大多以表现当代都市年轻人生存状态的内 容为题材,而且大多选择都市社会边缘人物作为影片的主人公,如《湮没的青春》中的打 工仔罗小绪和“金丝鸟”敬欧太太,《感光时代》中的摄影师马一鸣等等,表现出青年导演们对现实人生的关注和思考。著名导演谢飞认为,尽管从技巧上说,第六代导演“片子的 节奏处理、影调控制以及电影感都是很光彩的”,但是,第六代导演群落是边工作边走入社会的,“那么,进入社会以后,如何去深入地了解我们的社会,了解我们的民族和文化最根本的东西,这才是他们中的一些人能成大器的关键。 二、第六代导演的审美特点 (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从《诗经》开始,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写作手法对中国的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电影,也是艺术的影像化表达,渗透在其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对电影的影响也非常之大。对于第六代导演而言,电影的创作背景大都是在20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处于我国的改革开放的初期,这种将镜头投向底层的关注纪实风格不仅是其内在所特有的,同时也是导 演的需要。其实早在以前,这种关注现实的纪实风格很早就有体现,包括张艺谋的《秋菊 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一级宁流的《民警故事》等等都传达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除此之外,新现实主义对第六代导演的影响也很大,这种新现实主义是在二战以后在 意大利出现的,它相比一般的现实主义能够更加真实的再现生活,反映生活的本质,在题 材和内容方面更加侧重了社会问题和现实生活,更加注重生活的气氛。 第六代导演深受本土电影和西方电影理论的影响,从一开始就对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 情有独钟,他们很多人身兼数职,编剧导演等集于一身。而在具体创作影视剧本的时候通 常会就地取材,电影情节往往来源于他们自己身边的真实事情,而且,剧中的许多人物甚 至都可以在现实的生活中当找到原型。同时,在影片的拍摄手法上,大量使用长镜头以及 现场同期声录制,也确保了电影影片的真实性。比如张元有一部作品,叫做《儿子》,其实讲述的就是张元一个邻居的真实故事,父亲酗酒,两个儿子也不务正业,家庭也岌岌可危,做母亲的每日努力工作,甚至用业余时间来加班赚取佣金,期望用最大努力挽救这个家庭,然而最终也是失去了信心。这部电影以一个普通家庭的破灭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的残酷。

中国历代导演及代表作品

第一代导演 -- 中国电影的拓荒者 中国电影始于1905年,由丰泰照相馆老板任景丰出资,刘仲伦摄影的京剧《定军山》。这部电影是对戏剧舞台上表演内容的忠实记录,摄影机摆放的位置也是在观众席,因此这部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一部戏剧纪录片。早期的中国电影与戏曲有着密切的关系,又受到当时被称为文明戏的话剧的影响,所以,这个时期的电影又叫做“影戏”。1913年,郑正秋与张石川合作拍摄了《难夫难妻》,进行独立的电影剧本创作,开始尝试摆脱戏曲舞台的框范,被夏衍誉为“给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他们也就成了中国的第一代电影人,中国的“第一代导演”。 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上世纪初叶到20年代末。这一代导演约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郑正秋、张石川的成就为大。他们作为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既缺乏经验,拍摄条件又非常简陋的情况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劳工片《劳工之爱情》、第一部体育片《二对一》、第一部系列电影《火烧红莲寺》 ( 先后拍了十八集 ) 。就艺术技巧而言,第一代导演还处于摸索阶段。 第二代导演 -- 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中国“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第二代导演”的突出贡献是完成了中国电影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转变。在艺术上,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电影艺术之长。第二代导演是在左翼电影运动影响下开始电影创作的,他们遵循反帝反封建的制片路线,追随时代前进步伐,贴近社会生活,摄制了一大批表现工人、农民、妇女和知识分子生活和斗争的影片。他们的代表作有吴永刚的《神女》、程步高的《春蚕》、费穆的《城市之夜》、孙瑜的《大路》、朱石麟的《慈母曲》、史东山的《女人》、蔡楚生的《渔光曲》以及沈西苓、袁牧之的《桃李劫》等。 第三代导演 -- 中国电影的经典打造 建国后走上影坛的导演艺术家,人称中国电影导演的“第三代”。这一代导演主要有成荫、谢铁骊、水华、崔嵬、凌子风、谢晋、王炎、郭维、李俊、于彦夫、鲁韧、王苹、林农等,他们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深入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都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第三代导演的活跃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到 1965 年文革前为第一阶段。优秀作品有成荫的《南征北战》,水华的《白毛女》,崔嵬的《青春之歌》、《小兵张嘎》,谢铁骊的《早春二月》,谢晋的《女篮五号》等。第二阶段是 1966 年至 1976 年的文革十年。除了《创业》、《海霞》、《闪闪的红星》几部较好的影片之外,故事片创作几乎一片空白,中国电影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第三阶段是文革结束后,已过中年的第三代导演拍摄了大批佳作,进入艺术上的丰收期,如《芙蓉镇》、《鸦片战争》、《骆驼祥子》、《边城》、《春桃》等。第三代导演的创作时期也是中国电影的曲折发展时期。 第四代导演 -- 中国电影的夹缝生存者

第五代导演风格

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极其风格 1.张艺谋 张艺谋是中国“第五代”电影人的顶尖人物,他以直觉把握的形式天才地表达社会心理愿望,传送、显现大众心中的密码,这种内在心理密码的传递和内在的约束的强制与类型化的商业电影在深层次正好相通。张艺谋的本领在于他能强烈而不失准确,适时而又超前地拨动中国百姓的心弦,展示中华大众心态。他拍过的影片题材广泛,有农村的、城市的,有历史的、现实的,无论是表现贫民生活还是描写宫廷贵族,他都注重挖掘人物内心的东西。张艺谋电影中所蕴藏的主题,一直都有与第五代所传承和发展的“文化批判”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般包括三个基本主题:对美的追求,对执著信念的描述,对城乡差别的关注。 张艺谋的电影创作是其艺术创作的核心。他的电影在强烈的色彩、大量的构图背后,严格坚持了生活的真实,叙事和抒情是其电影创作所遵守的主线。中国电影历史中,很难有导演类似张艺谋这样所执导的电影数目之多,风格差异之大。从电影艺术创作角度上看,张艺谋更是因为电影创作的勇于创新,题材多样而驰名中外,屡获大奖,他是第一位获得重要国际电影节奖项的中国导演;从电影商业角度上看,张艺谋也是中国近现代电影中第一个开创了“大片”时代的导演,从此开创了中国电影大面积商业化的进程。 张艺谋电影艺术创作特色的更迭最为显著体现在了电影技术的创新之上,也就是视听语言的表现和使用上。视听语言是电影的语言,是工具,那么视听语言的使用就可以成为电影内涵和风格表现的基础。其导演处女作《红高粱》中泼墨式的大写意色彩创作,粗犷的声音处理以及大开大合的风格定位,开创了中国电影在视听语言上最为革命性的变革。 主要代表作品 电影作品

风格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父亲情结 悲剧的重复 艺术家的审美情怀 色彩的运用美学 独特的构思,深刻的寓意 浓烈的历史感和生命意识 电影分类 反思类电影。《红高粱》、《菊豆》和《大红灯笼高高挂》 纪实类电影。《秋菊打官司》和《一个不能少》 小说类电影。余华的同名小说的电影《活着》改编自小说的《红高粱》和2011年即将上映的电影《金陵十三钗》 纯爱类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幸福时光》和2010年上映的《山楂树之恋》 商业类电影《英雄》开始,《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 张艺谋电影内涵的承载物 (一)悲剧情节 (二)女性视角 (三)命运抗争 (四)文化反思 总结 张艺谋电影的创作风格复杂多变,但是又是继承着惯有的个人烙印,这使得他的电影具有了与众不同的魅力。而张艺谋电影中对于视听语言和电影本体的创新则给中国电影带来了一种焕然一新的面貌,不仅给中国电影的艺术本体的创作提供了较为优秀的范例,而且因其主导的中国电影“大片”时代的商业化创作为中国的电影发展也提供了极大的冲击力。张艺谋的电影创作对于中国电影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力,而他作为中国电影导演在国际上的显著代表,也给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借鉴意义。

中国各代导演及其代表作

中国各代导演及其代表作

中国第一代导演 ?第一代导演活动的时间大体上是在世纪初到20年代末。这段时间涌现的导演总计约一百人左右,其中以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为代表,活动的时间大体是在本世纪初到二十年代。“第一代导演”是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这些影片中的一部分是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但是,从艺术技巧而言,“第一代导演”还不了解什么是电影,他们往往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第一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张石川(1889—1953)、郑正秋(1888—1935)。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以及早期最有影响的《孤儿救祖记》等都出自他们两人之手。

中国第二代导演 ?中国“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孙瑜、袁牧之、应云卫、陈鲤庭、郑君里、吴永刚、沈浮、汤晓丹、张骏祥、桑弧等。 “第二代导演”的突出贡献是完成了中国电影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转变。在艺术上,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注意把“写 ?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电影艺术之长。第二代导演是在左翼电影运动影响下开始电影创作的,他们遵循反帝反封建的制片路线,追随时代前进步伐,贴近社会生活,摄制了一大批表现工人、农民、妇女和知识分子生活和斗争的影片。他们的代表作有吴永刚的《神女》、程步高的《春蚕》、费穆的《城市之夜》、孙瑜的《大路》、朱石麟的《慈母曲》、史东山的《女人》、蔡楚生的《渔光曲》以及沈西苓、袁牧之的《桃李劫》等。可以说,中国电影从这一代导演开始,才显出自己独立的价值。

中国第五六代导演及其简介

中国第五六代导演及其简介 第五代导演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在选材、叙事、刻划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 “第五代导演”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在“第五代导演”这一群体中,还涌现了其他一些优秀人才,如张军钊、李少红、胡玫、周晓文、宁瀛、刘苗苗等在这一时期也拍出了各具特色的作品。 陈凯歌(1952—) 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自1984年至今,他导演了《黄土地》、《大阅兵》、《孩子王》、《边走边唱》、《霸王别姬》、《风月》等作品,大多作品入围重要国际电影节,有的在戛纳等重要电影节获大奖。陈凯歌的成就,首先在于其高度的人文精神,对人的本体与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他善于剖析历史和传统的重负对人精神的制约与影响,展现人的复杂性,同时,针砭不合理的非人道的人性弱点。他的影片充满了对更和谐、更明智的人类生存状态的关切与向往。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艺术功力,表达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美学追求,并调动多种电影手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沉重而犀利、平和而激越的电影风格。 张艺谋(1950—) 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最初担任摄影。他在《一个和八个》、《黄土地》、《大阅兵》中的摄影,以追求画面造型的力度和象征性,而广受赞誉。1988年独立执导《红高梁》,之后连续导演了《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有话好好说》等作品。几乎所有作品都入围国际重要电影节,有的获大奖。张艺谋作品的突出特点,是那种对中国传统封建意识的深刻认识和强烈的批判精神,是内蕴其中的浓烈的历史感和生命意识,是古朴民俗的奇特景观。

第五代导演的创作特色

1985年是一个分界线,1985年以前,总体上看,电影基本上是沿着传统的现实主义道路前进,同时也吸收了外来的好经验。1985年前后,舶来的新潮艺术思想涌入了,随着眼界的开阔,苏联电影也不再是唯一被推崇的艺术,也开始绕过“左翼”电影和建国以后17年电影的路子,开始了中国电影的崛起期(80年代中到90年代初),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伴随着我们民族走过的思想解放历程,进入了空前民主、活跃的创作高潮期,非意识形态化,非情节化,正是从第五届金鸡奖评选开始的,穿上新装的电影受到广泛的赞扬,被认为是中国电影的生计和未来。第五代在艺术上的创新和突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视听语言上的创新。 现在回头看第五代电影,有一点不得了,那就是对电影本质的关注。电影有它自己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因为它产生于工业,用声画组接而成,这种半数语言非常过瘾,是经过千锤百炼发展过来的,其实在第五代初期的时候,像《红高粱》、《猎场扎撒》、《盗马贼》、《黄土地》和《一个和八个》,这种电影对电影本质的关注是很浓的。 文艺理论家李陀认为:“很长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的影片在创作中处理环境造型这一艺术元素的时候,都很习惯地把它当作人物活动和故事发展提供场所及其它可能的一种手段和条件来对待。因而环境造型在影片中总是处于从属的地位,在大多数情况下,它总是默默无言、也无权发言的。然而,从电影史来看,环境造型这一元素在某些影片中所起的作用要大大超出我们习惯的看法。……如安东尼奥尼拍摄的一系列影片《奇遇》、《夜》、《蚀》等等,其中环境造型因素所起的作用,更是由于其突破常规,由于成为人物心理状态的暗示或直接表现,因而引起了世界电影界的关注。对这一艺术经验的讨论、研究,至今还在进行中。以上事实说明,环境造型在银幕形象的构成中不只可以做一个默默无闻的跑龙套的角色,它可以起更大的作用,它有可能和人物形象一样,成为银幕形象构成中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组成部分。”(李陀文《话说黄土地》) 在那个年代,中国电影需要反叛,需要出现新的东西,它必定要有一个突破口,所以,中国电影的突变,就是从造型开始,从第五代开始,包括张军钊的《一个和八个》,《黄土地》是里程碑式的作品,造型只是电影的一部分,当然,现在看,有一些问题,在电影延续的时间上和画面之间存在电影本身的问题。 打破了全景构图、传统的电影用光。要么是强烈的黑白对比,要么是大顶光和逆光,大俯大仰的角度,要么纹丝不动,仿佛像钉子一样钉在地上的固定镜头,长镜头,要么物体占据了大部分的画面,而人反而被挤到了一角,以及画内空间和画外空间的出色运用。 艺术上大胆创新,超过思想的创新,对电影本性,形式技巧,超过对思想,现实的思考,因为教学上注重影像造型,对电影语言的表现力,不像过去重人物的刻画,要鲜明。

中国“第四代”导演、“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风格

【中国“第四代”导演、“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风格】 (1)第四代导演:主体是六十年代电影学院的毕业生,他们虽然学艺于六十年代,其艺术才华到1977年以后才发挥出来。以稳健的创作实力探索奋斗,与“第三代”“第五代”导演一起建构中国电影的第二个黄金时代。代表人:谢飞、吴贻弓、吴天明、黄蜀芹、黄健中、滕文骥等。 他们提出中国电影要“丢掉戏剧的拐杖”,打破戏剧式结构;提倡纪实性,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和开放式的结构;注重主题与人物的意义性和从生活中、从凡人小事中去开掘社会和人生的哲理。总的风格是将政治由主题变背景,由前景变远景,着眼于对人性全方位的表现,并由于对传统固守和理想主义色彩,影片带有诗化历史的色彩。 第四代代品中值得关注的三种电影: 第一,散文诗电影胡炳榴的《乡音》、吴贻弓的《城南旧事》、滕文骥的《黄河谣》等。比如吴贻弓执导的《城南旧事》,以淡淡的哀愁,深沉的相思贯穿全剧,以浓郁的民族特色、把离愁别绪、岁月流逝感的意境表现了出来。 第二,西部电影如吴天明的《人生》、《老井》等。比如吴天明执导的《老井》,孙旺权不仅是传统文化习俗背负者,也是民族坚忍精神的继承者,真实展示中国农民艰难生存现状和改变这种现状的办法。影片质朴与抒情结合,悲剧性与正剧性结合。 第三,重大革命题材电影。比如杨光远和翟俊杰的《血战台儿庄》,丁荫楠的《孙中山》、《周恩来》等影片。比如,《血战台儿庄》,是国内首次表现国民党军队正面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影片,影片强调史诗风格,在纪实的风格中塑造出血肉兼备的人物,在战争影片史上取得了艺术的突破。 (2)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主要代表人物有张军钊、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等。 这一代导演富有主体理性精神和理想主义气质,致力于深沉的民族文化反思和民族精神重建,以强烈的探求渴望和主体意识去观照且独特表现纷繁复杂的历史和现实,以深沉的历史思考和敏锐的哲理思辨角度来揭示社会变化的历史渊源,剖析陈腐的传统理念,展现民族的生动气韵,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情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情感。艺术上则致力于银幕视觉造型和象征、写意功能的强化,代表了新时期以来电影的最高峰,也标志着中国电影成功地走向世界。正如陈凯歌所言:“我们的感情是深挚而复杂的,难以用言语一丝一缕地表述清楚。它是一种思前想后而产生的又悲又喜的情绪,是一种纵横古今的历史感和责任感,是一种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念……我渴望能够通过自己的作品,使这种信念和情感得以抒发” 第五代的发轫之作是张军钊1983年在广西厂率先举起大旗、一发冲天的《一个和八个》。第五代电影导演的崛起被认为是以影片《黄土地》为标志。代表作有陈凯歌的《黄土地》(1984年)、《大阅兵》(1986年)、《孩子王》(1987年)、《霸王别姬》;张艺谋的《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我的父亲母亲》、《英雄》;田壮壮的《盗马贼》(1986年);吴子牛的《晚钟》(1988年);黄建新的《黑炮事件》、《站直喽,别趴下》、《背靠背,脸对脸》、《红灯停,绿灯行》。 例子:其中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以叙事因素、隐喻因素、抒情和哲理的三者统一,表现了陕西高原古朴、苍凉、深厚的民风,表达了创作者对民族特性、农民命运的思考。张艺谋《红高粱》整部影片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第五代导演的影片大体上是一种宏大的历史叙述,是对民族、国家历史的想象和叙述,即使叙述个人的事情,其象征隐喻的内涵又使之超越了个体。即使是90年代后陈凯歌拍出的《霸王别姬》,影片也是借助于几位京剧演员人生、命运的曲折展现对人的生存理想与现实存在着的永恒矛盾做了哲理的探索与阐释。

中国第六代导演作品介绍整理(合集)

中国第六代导演 贾樟柯(导演作品共三十五部) 1.小武1998 小武是山西汾阳一个屡教不改的“惯偷”,即使公安部门在搞严打活动,他仍要想方设法下手。但是抛开所谓的“小偷”身份,他是个十分恋旧十分传统的人,亲情、友情在他心中都有沉甸甸的分量。但昔日亲朋好友早将他看作瘟神,惟恐躲避不及。无形之中,小武只能去做边缘人,换回某些满足和安慰。 某天在歌厅唱歌时,小武结识了陪唱小姐胡梅梅,相似的心境让两人建立了某种暧昧的情感。然而胡梅梅明白,小武并非她的彼岸,她需要找到一个更有力的“臂膀”改变自己的命运。对此小武虽也明白,却在事情发生时仍无法抑制失落。面对自己的未来,处境更加尴尬窘迫的小武愈发茫然无措。 2.站台2000 崔明亮、尹瑞娟、张军、钟萍是山西汾阳县文工团的演员,改革开放初期,他们过的虽是普普通通的日子,却拥有相对丰盈的精神世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令他们见识到了各种新鲜事物,也使他们对自身有了更多的认识,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然而当时间来到1980年末时,他们发现虽然各自早已面目全非,却仍然一无所有。 相比如广州那样的沿海城市,如汾阳这样的中国内陆小县城改革开放的步伐总是迟缓凝重的,可是崔明亮他们并没认识到这点。而他们为挣钱不断将自己的底线降低,则造成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彻底断层。 3.三峡好人2006 三峡建设工作正在进行中的奉节县城,迎来一男一女两个山西人。 男人韩三明来自汾阳,是名忠厚老实的煤矿工人,来奉节为寻十六年未见的前妻。前妻是他当年用钱买来的,生完孩子后跑回了奉节。寻找前妻的过程中波折不断,韩三明决定留下来做苦力一直等到前妻出现。女人沈红来自太原,是名沉默寡言的护士,为寻多日不曾与自己联系的丈夫而来奉节。丈夫与她的夫妻关系早已是有名无实,这点她虽然深知,仍想让丈夫当面给她个说法。赵红的找寻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丈夫在有意无意地躲着她。韩三明和沈红虽不认识,却因为要做相对意义上的“拿起”与“舍弃”抉择,在冥冥之中有了某种神秘的联系。 4.天注定2013

中国“第六代导演”的“后现代主义”选择

中国“第六代导演”的“后现代主义”选择 【摘要】:后现代主义思想以其极端的反叛性的颠覆性影响全球,这种思想也深深影响了崛起于90年代的中国”第六代”导演的创作,使他们以”异端”电影的创作吸引了世人的瞩目,在选材、表现形式、审美观念等方面做了新的大胆的创新,从中也看到了传统与现代文化观念同后现代文化理念的激烈碰撞。其间虽然有得有失,但这种追求、探索对中国电影的发展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中国;”第六代”导演;后现代; 选择 一、中国的”第六代”导演名称的由来 电影作为舶来品,自它诞生的一百多年来,在中国经历了特有的发展历程。依据我国电影发展的历史,我们按照时间顺序把导演按”代”来划分/。”代”的言说是缘于”第五代”的出现。中国电影”第五代”那批电影人主要包括张艺谋、陈凯歌、黄建新、田壮壮、李少红等。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的创作群体,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电影界认定的”第六代”导演,是指60年代或70年代出生,80到90年代在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接受教育,并于90年找在中国影坛亮相的电影人。”第六代”导演在评论界是备受争议的一代导演,有人因为他们在关注主题、表现视角和影像表达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和不成熟性,而质疑他们作为一个导演群体的指称,称他们为无法命名的一代。与”第五代”不一样,”第六代”导演的命名是自己指认和有意识向社会公布的。1992年,胡雪杨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留守女士》后,立即发表了对自我和对一个小团体的命名宣告:”89届五个班的同学是中国电影的第六代工作者。”这种命名是这批年轻导演的自我言说与定位。尔后随着他们的成名,这种命名动机了发生了转换。现在”第六代”这个称谓已成为为宣传的需要,准确地说是制片人的需要,成为一个商业宣传的广告语。 二、后现代主义文化在中国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哲学与文化,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是同后工业时代和和跨国资本主义相适应的一种文化思潮,其基本精神表现为对现代性和现代主义的解构、反叛与超越。关于后现代主义,国内学者的学者的定义是:”后现代主义是后现代社会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等)的产物,孕育于现代主义的母胎(30年代中),并在二战以后与母胎撕裂,而成为一个毁誉交加的幽灵,徘徊在整个西方文化领域。后现代主义的正式出现是在50年代末期至60年代前期,其声势夺人并震撼思想界是在70年代和80年代。 在哲学上,后现代主义基本特征是反对”在场的形而上学”,从而导致放逐

浅谈新时期第五代导演

浅谈新时期第五代导演 摘要:对于80、90后的我们来说,可能对“影戏”、30年代、“十七年”、“文革”时期的这些电影没有太大的感触,但对于耳熟能详的第五代导演,我们却是可以侃侃而谈的。不论是对于他们的本人,还是他们的电影作品都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本文就第五代导演中具有代表性的导演及其初期作品以及创作风格作以简要叙述,希望可以帮助那些不太涉猎电影的朋友,简单地了解一些有关于第五代导演及其作品。 关键词:“第五代”导演代表作创作风格作品分析

1984年在中国影坛上,出现了一阵不小的震动,几位年轻人以他们特有的锐气,对于民族历史文化特有的深沉思考,以及对于电影艺术表现力的开拓和探索创造出来的非凡作品,使得电影界以至文艺界不少人士惊愕不已,激起了国内外十分强烈的反响。这批年轻的导演便被人们称为第五代导演。 一、关于“第五代”导演 “第五代导演”,指从事电影工作的“文革”后,北电最初几届毕业生。他们以1978级学生为主体,包括1983级导演进修班和1984级导演干部专修科的学员,及少数同时期具有相同的艺术观念和创作风格的青年导演。 他们历经文革浩劫,在动乱底层顽强搏击,重返校园后系统学习电影专业知识,接受当时流行的西方哲学、美学思潮,形成新的价值观、美学观——这些反规范的精神品格,与当时整个文艺领域的强烈主体意识、反思思潮相适应。有深厚的生活积淀,他们的影片才如寒冬后嫩草,新鲜独特。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在他们创作初期,引起人们人们极大兴趣的影片和他们的导演是:张军钊《一个和八个》、陈凯歌《黄土地》、田壮壮《猎场扎撒》、吴子牛《喋血黑谷》。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 “第五代导演”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另外,在“第五代导演”这一群体中,还涌现出其他一些优秀人才,如,张军钊、李少红、胡玫、周晓文、宁瀛、刘苗苗等等在这一时期也拍出了各具特色的作品。 二、代表人物陈导与张导的代表作品 陈凯歌,《黄土地》1984年、《大阅兵》1985年、《孩子王》1987年、《边走边唱》1991年、《霸王别姬》1993年、《风月》1995年、《荆柯刺秦王》1998年、《和你在一起》2002年、《十分钟年华老去----百花深处》2002

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的美学风格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NANCHANG COLL EGE OF EDUCAT I ON 第23卷第4期Vo.l23No.42008 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的美学风格 贾晓春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 摘 要:中国 第六代电影导演的思想成长、基本艺术思想和政治理念的形成,是在中国社会各个领域产生巨大撞击、转向,中国人内心世界产生极大分裂转变的80年代。他们以完全迥异于前几代的个性化艺术表现手法,和自己独特的成长经验来关注和讲述 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追求客观真实的美学风格。 关键词:第六代导演 美学风格 客观真实 中图分类号:J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567(2008)04-0011-03 第六代导演是指上世纪80年代后在北京电影学院或中央戏剧学院、北京广播学院等就读毕业后,并在90年代开始电影创作的电影人,如张元、王小帅、娄烨、路学长、胡雪杨、管虎、李欣、张扬、施润玖、贾樟柯、何建军、王安全等。他们大多出生成长于中国改革开放的特殊历史时期!!!大量新鲜事物的出现也使人们显得焦躁不安,无所适从,处于茫然的境地。正因为这种特殊经历,使他们更愿意以表现一种日常生活的状态和普通人的心态,客观地反映现实人群的现实生活状态,呈现出异于前几代的客观真实的美学风格。笔者将从四个方面来分析第六代是如何在自己的作品中追求客观真实的美学效果的。 一、边缘人群的边缘处境 第六代导演以自由、随性的手法给我们展现了边缘人群的边缘处境。由于不同于前几代表现历史英雄式的人物,因此,他们的作品具有别样的美学魅力。在他们的电影里,传统观念中认为是 丑角的边缘人物成为第六代导演着力表现的主人公:流浪歌手、智障儿童、吸毒演员、小偷、暗娼等地位低下的边缘人成为第六代电影的绝对主角。而孤独、失落、迷茫、绝望、混乱则是第六电影代反复表现的影像。 纵观第六代导演的作品,不论是贾樟柯?小武#?站台#中对底层小人物挣扎命运的描述,还是路学长?卡拉是条狗#、安战军?看车人的七月#等对城市底层小人物狗一样的卑微生活的描绘,或是施润玖的?美丽新世界#中对城市民工渴望新生活的梦想和努力的刻画,还是?流浪北京#中那些漂泊的追梦人、?春冬的日子里#里精神分裂的艺术家等,这些边缘小人物在他们曲折艰辛的日常生活里徒劳地挣扎反抗,对人生充满了迷茫和无奈。而王超的?安阳婴儿#,更是让观众在极其复杂的情感中透不过气来:同情?可怜?悲悯?气愤?无奈?等等,这似乎都说不清楚。 法国著名史学家丹纳曾经指出 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的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 电影是一门极具魅力的艺术,但它又不仅是一门艺术,在中国甚至整个东方,它都与整个社会、时代交错纠缠。[1]第六代导演这种从边缘出发,展示着边缘人的个体命状态,是对第五代导演实施 文化突围。[2]自身经验使他们对这些社会转型时期的失败者或者牺牲品构成了和主流社会相对应的弱势边缘群体的生存状态非常了解。所以,他们变换着任何可能的视角试图以最自然、最 收稿日期:2008-09-25 作者简介:贾晓春(1983-),男,陕西宝鸡人,西北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

论中国第五代与第六代导演之间的电影拍摄手法和创作理念

论中国第五代与第六代导演之间的电影拍摄手法和创作理念 课程名称:《中国电影简介》 学生姓名:左强伟 学号:6100212135 专业班级:通信工程121班 2015年 6 月 16 日

论中国第五代与第六代导演之间的电影拍摄手法和创作理念 第五代与第六代导演对比 中国电影发展至今,无论是文化的角度还是从电影艺术的角度来看,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格局,逐渐走向成熟,并向着国际化的轨道驶进,在国际影坛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而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则是中国电影的中流砥柱,虽然人数不多,但是他们以群体出现时,却能给中国影坛带来一阵冲击波。之所有第五代和第六代之分,并不是单纯的从他们所处时代的前后来划分,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的拍摄手法和创造理念也颇有时代性,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电影界里开始了一场宏大的变革。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以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在电影的舞台上给人们献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华民族精神的大片,进入九十年代后,以贾樟柯为代表的第六代导演悄悄进入电影观众的视线,以一种全新的理念影响着观众,影响着电影的发展。进入新的世纪,两代电影导演,在电影的舞台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双方势均力敌,又互不忍让,都在走着自己独特的道路,力图找到电影的至高点,在此,我们有必要对两代电影导演进行一次简要的分析比较,从中或许能看到中国电影的未来。 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张艺谋、陈凯歌、张军钊、吴子牛、黄建新、田壮壮等。他们的作品有:《黄土地》、《大阅兵》、《孩子王》、《边走边唱》、《霸王别姬》、《风日》、《荆轲刺秦王》等一大批优秀的影视作品。作品特点是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十分强烈。经历10年浩劫的磨难,又处于改革开放的时代中。他们的思想敏锐,接触到人民大众,聆听最低层人民的声音,所以他们的影片有生命、有张力,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在选材、叙事、塑造人物、镜头语言、画面处理等方面,他们既遵从传统,又有所创新。第五代导演在选材、叙事、刻画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第五代导演”的作品大多主观性强,象征性、寓意性也颇为强烈。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足以给中国影坛造成巨大的冲击波。这个群体的存在对于中国影史而言是值得夸耀的。他们宣告了一个与世界电影文化发展同步的中国电影新时代的开始,因为他们共同的努力,中国银幕上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电影。 中国电影第六代导演主要的代表人物有王小帅、娄烨,贾樟柯、张元、王全安等。他们的《周末情人》、《头发乱了》、《冬春的日子》、《巫山云雨》、《小武》、《过年回家》、《北京杂种》、《苏州河》、《月蚀》等。他们极度追求影象本体,偏执于写实形态、关注草根人群,要么坚定的走在商业路线上,几乎难以象“第五代”那样整体构建电影精神的统一面貌,所以,他们是抗拒归纳的一代。典型特征是“叛逆与反思”。在影像风格上,他们强调真实的光线、色彩和声音,大量运用长镜头,形成纪实风格。他们注重以电影为媒介来考察当代都市普通/边缘人的生活状态,新一代青年在历史转型时期的迷茫、困惑和无所适从在他们的镜头下被真实地记录下来。第六代的理论背景非常复杂,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正是国外各种理论思潮在中国大陆走马灯似的风行之时:人道主义、存在主义、女权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精神分析理论、符号学理论……各种理论对这一代人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接触了巴赞的长镜头理论、胡塞尔的现象学等理论。因此,在他们的作品当中,这些理论广泛的运用便形成了他们独特创作的特色。打破了传统的电影形式;打碎故事的叙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