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复习

地震勘探复习
地震勘探复习

0 绪论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有哪些?

重、磁、电、震、地球物理测井

简述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

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弹性差异,引起弹性波场变化,产生弹性异常(速度)不同,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地震勘探包括哪三大生产环节?

地震资料采集、地震资料处理、地震资料解释

第1章几何地震学

思考同其他类型的波相比地震勘探的频率,波长,速度?

波长(λ):波在一个周期内传播的距离。

频率:质点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全振动次数。

速度:每秒钟波前进的距离。

地震波的反射强弱主要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反射系数R、能量、岩性、入射角

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有何特点?

当为单层水平界面时,反射波时距曲线为双曲线(共炮点接收),且极小点在炮

点正上方,最小时间t=t

0,t

:自激自收时间。

当为多层水平层状介质时,在炮间距不大的情况下,可以把反射波时距曲线看做双曲线,引入平均速度,把多层层状介质假想为单层均匀介质。

什么是惠更斯原理?

波在介质中传播所到达的各点,都可以看作新的子波源。

介质中任何一点的振动,是所有子波源产生的振动叠加后的结果。

什么是费玛原理?

波在介质中的传播时,沿着时间最短路径传播。

什么是反射定律?

反射线位于入射平面内,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什么是折射波的盲区?

首先,产生折射波的条件是V

2>V

1

,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所以在入射角小于临界

角的范围内没有地震波,即为盲区。

什么是视速度?

所谓视速度,就是沿测线方向观测到的传播速度。物理含义是把在底下用真速度沿射线传播的反射波看作是用视速度沿地面测线传播的波动。

直达波、反射波和折射波的关系?

直达波的时距曲线为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反射波的时距曲线为双曲线,折射波的时距曲线为一条不过原点的直线。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特点?

纵波: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因质点在波的传播方向振动而使介质压缩和膨胀,故也称为压缩波、疏密波、无旋波或P波(Primary—初波;因其最快,故是初至波)。

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因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垂直,引起介质的剪切型波动。故又称为剪切波、等体积波、旋转波或S波(Secondary —次波)SV波——垂直偏振横波、SH波——水平偏振横波

第2章地震数据采集

地震勘探野外采集工作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主要的内容是激发地震波,接收地震波。以及地震测线、激发点、接收点的测定和一系列后勤保障等具体工作。

地震震源有哪些类型?对地震震源有何基本要求?各有何特点?

震源类型:炸药震源、非炸药震源(陆上的非炸药震源分撞击和振动型两种 1)重锤2)气动震源3)可控震源、海上主要用气枪)

基本要求:使地震波具有足够强的能量;使有效波具有较强的能量、显著的频谱特征和较高的分辨率。

炸药震源:以炸药为主,用雷管引爆,产生脉冲尖锐,是一种点激发源。

优点:炸药激发地震波的最大特点是信号源是球面波,激发波的能量强、频率范围较宽。由炸药激发的地震波对不同物性界面的反射或折射信号特征清晰、反射点比较清楚。因而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地震能源。至今仍被作为激发地震波的主要震源。炸药是通过雷管引爆的,从输入电流到炸药爆炸,时间非常短暂,最多仅需2ms,以雷管线断开作为爆炸记时信号,表明地震波已被激发开始传播。

采用炸药震源激发时,为了避免近地表疏松介质(低降速带)对地震波的强烈衰减作用或降低对地面环境的破坏作用,提高地震反射或折射信号对地质目标的分辨能力,都尽可能地选择在潜水面以下激发,因此采用炸药震源作业时,一般都需要配钻井设备,以满足地震施工作业对钻井深度的技术要求和效率要求。

缺点:钻炮井和用炸药的成本较大;受地形影响,缺水地区,施工不便;工业区或人口稠密区不宜用炸药;用药量受一定的限制;炸药运输、保管和使用中的安全性。

非炸药震源:一般的非炸药震源的最大缺点是能量不够,所以,只有当接收和资料处理技术提高后才真正得到使用。

重锤:重锤的撞击产生的面波较强,一般也使用大量检波器组合和组合激发以及多次叠加。

可控震源:利用气体或水力,驱动地面上或水介质中的钢板,使其产生一种频率可控制的波列,作为地震勘探的震源,震源的波列示已知的。

优点:1)可控震源不产生地层不传播的振动频率,从而节约能量。2)可控震源不破坏岩石,不消耗能量于岩石的破碎上。3)可控震源抗干扰能力强。

可控震源系统的野外工作方法,在许多方面是与炸药震源基本一致的。比较特殊的是在采用可控震源时要进行大量的组合、叠加,即同时用几台震源,以一定的组合形式,在一个振点(炮点)上振动几次至几十次。

地震勘探中干扰波有何特点?

干扰波是指妨碍追踪和识别有效波的波。如面波、多次反射波。根据干扰波的特点分规则和不规则(随机)两大类干扰波。

(1)规则干扰:有一定主频和视速度的波,如面波、浅层折射波,侧面波。

面波:频率低,一般为几HZ到30HZ;速度低,一般为100—1000m/s,以200—500m/s最为常见。面波时距曲线为直线。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面波振动延续时间也增长,即发生散频。面波能量强弱与激发岩性、激发深度以及表层地震地质条件有关。在淤泥、厚黄土及沙漠地区,由于对地震波能量的强烈吸收,有效波能量减弱,面波能量相对增强;在疏松的低速岩层中激发或所用炸药量过大,造成激发频率降低,使面波能量增强;爆炸井较深时面波减弱,井较浅时面波增强。合理选择激发条件和组合参数是克服面波干扰的有效方法。

声波:在坑中、浅水池中或干井中爆炸会出现强烈的声波。声波是空气中传播的弹性波,速度为340m/s,左右,比较稳定,频率较高,延续时间较短,呈窄带出现。

浅层折射波:当表层存在高速层时,或第四系下面的老地层埋藏浅时,可能观测到同相轴为直线的浅层折射波。

侧面波:在地表条件比较复杂的地区进行地震勘探时,会出现侧面波干扰。是来自不同方向具有不同视速度的干扰波。

工业电干扰:频率为50HZ 。

虚反射:从震源首先到达地面或浅水面发生反射,然后向下传播,再从地下界面反射的波。

多次反射波:当地下存在强波阻抗界面时能产生多次反射波。它的特点与正常反射波相似,但时距曲线斜率较一次波大。

(2)无规则干扰(随机干扰):无一定的频率、无一定的视速度的干扰波。主要有地面微震、低频和高频干扰等。

微震:与激发震源无关的地面扰动统称为微震。主要由风吹草动、海浪、水流、人畜走动、机器开动等外因随机产生。

低频和高频背景干扰:特点是在整张记录上出现,而且显得杂乱无章。 什么叫地震的分辨率?

地震勘探的分辨率包括垂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垂向分辨率是指地震记录或地震剖面上能分辨的最小地层厚度。横向分辨率是指在地震记录或水平叠加剖面上能分辨相邻地质体的最小宽度。

什么叫地震的观测系统?在多次覆盖的观测系统中如何确定覆盖次数?

观测系统是指地震波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互位置关系,或激发点与接收排列的相对空间位置关系。

N 是排列中的接收道数:n 是覆盖次数;S 是一端放炮 时等于1,两端放炮时等于2。

三维地震观测系统主要有哪些形式?

(1)十字交叉排列。炮点排列与检波点排列相互垂直,为了获得均匀的地下反射点,激发点和接收点间距相等,形成一个反射点呈面积分布的网格。

(2)弯线技术和环线排列。在地表地形比较复杂地区,为了适应地形的特点而布置成弯曲的测线;另外为了获得3D 地震资料,也可在一块面积上把测线布置成非直线形式,沿弯曲测线采用多次覆盖进行观测,也可获得在测线两旁分布的共反射波带。

(3)宽线(条带状)。沿测线方向布设多条平行的检波器线。每次激发时,这些检波器线同时接收,获得纵、横方向上的多次覆盖信息。处理结果除可得到地震剖面外,还可精确地测定反射层的横向倾角。

(4)栅形排列(束线状排列)。将多道检波器等间距地分布在若干平行线上(线距可选与检波点距相同),穿过检波线中央布置激发点线。改变检波线的排列方式和激发点线距离可以形成不同的覆盖次数。表示为:几线几炮。 什么叫地震的组合法? 地震检波器组合有哪些主要形式? 地震组合法就是利用干扰波与有效波在传播方向上的不同而提出的压制干扰波的一种方法。

形式:简单线性组合、面积组合、不等灵敏度组合

什么叫排列、道距和炮检距?

n S N m 2?=

排列:用来记录反射地震波的炮点与检波点(检波器)组合中心之间的相对位置。道距:两个检波器之间距离。

炮检距:激发点(炮)点到接收点(检)点的距离。

有效波与干扰波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分别用什么办法压制干扰波效果好?有效波与干扰波的主要差异有哪些?突出有效波,压制干扰波的方法是什么?

差异1有效波和干扰波在频谱上有差别。此类干扰波的压制方法主要是野外记录时进行有目的的采取滤波和室内的频率滤波处理。

差异2传播方向上的差异。例如水平界面的反射波差不多是垂直从地下反射回地面的;而面波是沿地面传播的。实质上就是视速度的差别。针对这一类型的干扰波,在野外施工时,往往采用检波器组合的方法来压制;在进行资料处理时,还可以采用视速度滤波(f-k滤波)进行去除。

差异3动校正后剩余时差上的差别。如多次波,在经过动校正后,剩余时差仍不为0,如今广泛使用的野外多次覆盖、室内水平叠加技术能较好压制多次波;另外,预测反褶积方法对多次波也有良好的压制效果。

差异4有效波和干扰波出现的规律上差异。例如风吹草动等引起的随机干扰的出现规律就与反射波的很不相同。对于随机干扰,主要是利用其统计规律进行压制,如多次叠加、组合法等都是有效的方法。另外,相关滤波、相干叠加等室内处理方法也有很好的效果。

检波器组合主要压制哪类干扰波?为什么检波器组合能压制干扰波?

检波器组合可以压制与有效波方向上有差别的干扰波,首先检波器组合可以使信号增强,但有效波增强幅度大,干扰波相对得到压制,其次,检波器组合可以使通放带变窄,则相应压制带就变宽了,所以说可以压制方向存在差别的干扰波。

试叙述地震组合法压制规则干扰波的方法原理。地震组合法为什么能提高信噪比?

组合法是利用干扰波与有效波在传播方向上的差别而提出的压制干扰的方法。反射波法地震勘探中的有效波是反射波。来自地下深处的反射波传到地表时,由于低速带的存在,成近似垂直地面到达接收点,而地震面波等干扰波的传播方向则是沿着地表的。组合法能加强垂直传播或近于垂直传播的波,相对削弱水平方向传播的波,这样,便提高了信噪比。

第3章共中心点叠加原理

如何得到一张水平叠加剖面?地震水平叠加的主要作用?

野外采用多次覆盖的观测方法,在室内处理中进行共中心点叠加技术,即以M

点自激自收时间t

0作为基准时间,可得各道反射波到达相对于中心道t

的时间

差,即正常时差△t,从各道反射波到达时间中减去正常时差,则共反射点道集时距曲线变成一条t=t

的直线,这一过程称为正常时差校正或动校正。经动校正后,共反射点道集中各反射波不仅波形相似,且没有相位差,此时进行叠加,反射波将得到加强。把叠加后的总振动作为共中心点M一个点的自激自收时间的输出,就实现了共反射点多次叠加的输出,从而获得水平叠加剖面。

作用:使一次反射波加强,而多次反射波和其它类型的干扰波相对削弱,从而提高信噪比,改善地震记录的质量。此方法利用了校正后有效波与干扰波之间的剩余时差的差异,对压制规则干扰波,尤其是多次波效果最好。还可以用于计算速度谱、自动静校正和进一步实现各种偏移技术,求取各种地震参数等。

什么叫正常时差?什么叫动校正?如何计算动校正量?

以中心点M点的自激自收时间t

作为基准时间,各道反射波到达相对于中心道

t 0的时间差,即为正常时差△t=t- t

从各道反射波到达时间中减去正常时差,则共反射点道集时距曲线变成一条t=t

的直线,这一过程称为正常时差校正或动校正。

动校正量=波的传播时间t-炮检中点M处的自激自收时间t

OM

多次波有哪些类型?在什么条件下产生多次波?

产生多次波要有良好的反射界面,因为一般反射界面的反射系数较小,一次反射波的强度较弱,经多次反射后多次波就很弱了。只有在反射系数较大的反射界面上发生的多次反射才能形成较强的多次波并记录下来。属干这类界面的有基岩面、不整合面、火成岩、海水面、海底面和其它强反射界面。

类型:(1)全程多次反射波。在某一深层界面发生反射的波在地面又发生反射,向下在同一界面发生反射,来回多次。

(2)短程多次反射波。地震波从某一深部界面反射回来后,再在地面向下反射,然后又在某一个较浅的界面发生反射。每次与地面反射。

(3)微屈多次反射波。在几个界面上发生多次反射,多次反射的路径是不对称的,或在一个薄层内受到多次反射。

(4)虚反射。井中爆炸激发时,地震波的一部分向上传播,遇到地面再反射向下,这个波称为虚反射。

什么叫地震剩余时差?多次波的剩余时差有何特点?

剩余时差是由于未能完全将正常时差消除而剩下来的那一小部分正常时差。即把

某个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时间与共中心点处的t

之差叫剩余时差。

多次波的剩余时差不为零。

多次叠加有何特性?多次波的叠加特性有何特点?

多次叠加的特性就是叠加前后有效波和干扰波将有什么样的变化。(1)叠加的滤波特性。可认为多次叠加是线性滤波系统,相当于一个线性滤波器。(2)叠加的振幅、相位特性。叠加后反射波振幅增强,干扰波振幅削弱,但同相性却增强了。(3)统计效应。如果道集内各道炮检距足够大,使各记录道的随机干扰互不相关,则二次叠加后,随机干扰只增强n1/2,而有效波可增加到n倍,则信嗓比可增加n1/2倍,且多次叠加的统计效果比组合的好。

多次叠加频率特性有何特点?多次叠加的统计效应?

叠加的振幅、相位特性。叠加后反射波振幅增强,干扰波振幅削弱,但同相性却增强了。

统计效应。如果道集内各道炮检距足够大,使各记录道的随机干扰互不相关,则二次叠加后,随机干扰只增强n1/2,而有效波可增加到n倍,则信嗓比可增加n1/2倍,且多次叠加的统计效果比组合的好。

影响地震叠加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动校正速度(叠加速度)的影响。动校正速度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多次波的叠加效果,动校正速度大于一次波速度,使一次波校正不足,对于多次波,则使剩余时差增大,就可以使多次波进人压制带更有利于压制多次波。相反当动校正速度小于一次波速度,使一次波校正过量,多次波剩余时差减小,到一定程度多次波可能进人通放带而不受压制。

(2)界面倾角对反射波叠加的影响。当反射界面倾斜时,各叠加道的反射信号并非来自同一反射点,随着炮检距的增大,反射点要向界面上倾方向偏移,因此,共中心点道集反映的不是一个共反射点,而是一个反射段,水平叠加不是共反射

点叠加,而是共中心点叠加,当地面倾斜时,对水平叠加效果的影响可归结为:共反射点的分散和把倾斜界面当水平界面计算动校正量造成的校正不准的影响。对于倾角较大的层状介质或陡构造地层,其真正实现共反射点叠加需用偏移叠加方法。

第4章地震波的速度

何谓地震波的速度?地震波速度在地震勘探中有何作用?

地震波在岩层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地震速度。

地震速度在地震勘探中是一个重要而又复杂的参数,在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中都要用到各种不同的速度,在进行动校正时要用到迭加速度;在进行时深转换时要用到平均速度;在进行迭偏处理时,要用到射线平均速度;在进行岩性解释时,要用到层速度。

区分层速度、平均速度、均方根速度、等效速度和叠加速度的概念?

层速度:在地震勘探中把某一速度层的波速叫做这一层的层速度。

平均速度(V

av

):一组水平层状介质中某一界面以上介质的平均速度就是地震波垂直穿过该界面以上各层的总厚度与总的传播时间之比。

均方根速度(V

R

):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地当作双曲线(也就是把上覆地层看做均匀介质),求出的波速是这一水平层状介质的均方根速度。

等效速度(V

φ):倾斜界面下的一种变化形式。本身没有明确的物理含义,是一种数学上的处理。

叠加速度(V

a

):在一般情况下,(包括水平界面均匀介质、倾斜界面均匀介质、覆盖层为层状介质或连续介质等),都可将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看作双曲线,

用一个共同的式子来表示:t2=t

02+x2/V

a

2式中V

a

称为叠加速度,t

为偏移距为零时

的反射时间。对于不同的地质结构,它就有更具体的意义,例如对倾斜界面均匀

介质V

a 就是V

φ,对水平层就是V R。

均方根速度的概念是怎样引入的?

在水平界面复杂介质结构(连续介质、层状介质)时,把不是双曲线关系的时距方程简化为双曲线关系时引入的一个速度概念。

如何测定地震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就是地震波垂直穿过该层以上的总地层厚度与总传播时间之比。将测井检波器用电缆放入深井中,检波器隔一定距离向上提升一次,在井口附近激发一次地震波。测井检波器记录下从井口到检波器深度处直达波的传播时间t,检波器的深度H可由电缆长度测得。求得该深度H以上各地层的平均速度。

如何求取叠加速度?叠加速度谱如何得到,如何解释?

选用一系列不同的速度值对共反射点时距曲线进行动校正,看选用哪一个速度值时正好能把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校正为水平直线,则这个速度就是合适的叠加速度。

如果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校成直线,则各道的波形都没有相位差,叠加后的波形能量最强;如果没有校正成直线,则各道的波形仍然存在相位差,叠加后的波形能量较弱。用这种方法计算的叫做“叠加速度谱”。依此用不同的速度增量可计算一组叠加能量ф(vn)。绘出速度和叠加能量的曲线就是这个反射波的速度谱曲线。

在做速度谱的时候,应先固定时间,给出一系列不同的速度值。用双曲线公式计算反射波的到达时间,按计算时间取出各道记录的振幅进行相加。这样,就得

到与速度值相对应的,一系列不同的叠加振幅值,并做出叠加振幅与速度的关系曲线(如图所示),该曲线称为速度谱线。从谱线上看哪一个速度值的叠加振幅最大,则这个速度值就是对应于时间的正确速度值。然后改变时间,重复上述步骤,又得一条和时间对应的谱线。从浅至深做出不同时间的谱线,这种图称为速度谱。各谱线最大振幅的速度值连线,就是该速度谱的叠加速度曲线。

如何用叠加速度求取均方根速度?

均方根速度是对通过计算速度谱得到的叠加速度进行换算求得。其中主要包括下面三种情况和内容,其中最重要的是倾角校正。1)对水平层状介质〔或水平界面覆盖层是连续介质〕,叠加速度就是均方根速度,不再作倾角校正即当φ=0时,

V R =V

a

。2)当界面倾角为φ,覆盖层为均匀介质时求得的叠加速度是等效速度V

φ,

这时要作倾角校正,V

φ=V R/cosφ V a=Vφ V R=V a cosφ

3)当界面倾斜,覆盖层为连续介质(速度随深度增加)时不能按上式进行校正,否则会校正过头。因为在连续介质中射线是弯曲的。

如何用均方根速度求取层速度?

Dix公式

如何进行时深转换?

平均速度能较好描述炮检距为零(垂直入射和反射)的情况。所以设计井深,进行时深转换时要用它。

试叙述影响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因素。地震波在岩石中的传播速度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

1、弹性模量。地震纵波和横波与介质的弹性常数之间的定量关系:

其中λ、μ是介质的弹性常数(弹性模量),ρ是介质的密度,

σ是泊松比。

同一介质中纵波和横波速度比的关系如下: VP/VS一般为1.73

2、速度与岩性的关系。岩性可能是影响速度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岩性主要指岩石的矿物性质,包括矿物成分、结构、颗粒等。对于给定的孔隙度与孔隙纵横比分布,储层岩石中白云岩具有最高的Vp,其后是石灰岩、砂岩及未固结砂层。如果降低Vs的话则其顺序将有所不同,可能的顺序是砂岩、白云岩、石灰岩及未固结砂层。火成岩的地震波速度的变化范围比变质岩和沉积岩小,因为只有很少或没有孔隙。大多数变质岩的地震波速度变化范围比较大,主要是成岩环璄的影响。沉积岩中的岩性结构更复杂,在颗粒之间有空隙,孔隙中可能充填了液体或充填了像粘土这类软的固体物质。

3、速度与密度的关系。沉积岩中的波速与岩石密度的关系已有实验研究得到,大多数随密度增加。1)对石灰岩和砂页岩来说。这种关系可表示成方程式:V=6ρ-11 式中,V—速度(km/s);ρ—密度(g/cm3) 2)地震纵波速度与岩石密度(完全充水饱和体积密度)之间,存在着良好的定量关系,可用加德纳(Gardner)公式表示如下:ρ=0.31×V1/4 式中,V—速度(km/s);ρ—密度(g/cm3)

4、与构造历史和地质年代的关系。同样深度、成分相似的岩石,当地质年代不同时,波速也不同,年老的岩石比年青的岩石具有较高的速度。速度与构造运动的关系,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表现。在强烈褶皱地区,经常观测到速度的增大;而在隆起的构造顶部、则发现速度减低。一般地说,地震波在岩石中的传播速度随地质过程中的构造作用力的场强而增大。根据在实验室对岩石样品的分析发现地震波的速度与压力之间有一定的关系,速度随压力的增加而增加。此外压力的

方向不同,地震波沿不同方向传播的速度也就不同。

5、与埋藏深度的关系。一般来说,随深度的增加地震波速度增大。不同的地区,速度随深度变化的垂直梯度可能相差很大。一般地说,在浅处速度梯度较大;深度增加时,梯度减小。

6、与孔隙率的关系。一般来说,地震波在孔隙流体中的传播速度远小于它在岩石骨架中的传播速度,孔隙度的大小和地震波的速度成反比规律,即:同样岩性的岩层,孔隙度较大时,地震波速度值相对变小。

7、与温度的关系。当温度升高时,气饱或水饱和岩石的地震速度仅稍有减少。当岩石为原油饱和时,地震特性可以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大幅度地降低,尤其是在含重油的未固结砂层中。在重油砂层纵波速度引人注目的降低。当温度低于冰点时,水饱和的岩石速度会明显提高。

8、与频率的关系。在大多数试验资料的应用中一般认为,在很宽的频率范围内,纵波与横波的速度与频率无关,这说明纵波和横波不存在频散现象。但在一些实际资料中或是实验室测试发现,在液体饱和的岩石中存在着速度频散现象。一些实验研究认为频散是液体在孔隙空间中流动造成的;随着孔隙度或压力增大,频散变弱;含泥量或流体粘滞性增加,频散增大。

沉积岩中速度的一般分布规律:

空间上速度成层分布是沉积岩速度分布的基本特点。决定于沉积顺序及岩性特点,通常根据形成沉积的各种条件可以将整个地质剖面分为若干层,每一层速度不同。这是实施地震勘探的有利前提;

速度垂直梯度的存在是沉积岩速度剖面的又一特点。速度与深度和地质年代有关,且基本上是平滑变化。二者共同作用使速度具有方向性。即速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加大。速度垂直梯度是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

速度的水平梯度一般不大。由于地质构造与沉积岩相的变化,也会引起速度的水平(横向)方向变化。精细处理和解释时,应该注意水平梯度的影响。——横向非均质性

构造破坏(如断层)可以引起速度的突变。地层中的不整合及地层尖灭都会对速度的水平梯度有显著的影响。

第5章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什么是地震绕射波?地震绕射波有何特点?如何消除?

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若遇到一些地层或岩性的突变点(如断层的断棱、地层或岩性的尖灭点、不整合面的突起点等),这些突变点就成为新震源,再次发出球面子波向四处传播。这种波动在地震勘探中称为绕射波。

绕射波特点:1.在共炮点记录上绕射波同相轴呈双曲线状,极小点在绕射点正上方2.绕射波在其时间极小点处能量最强,向两边逐渐衰减3.绕射波同相轴在极小点两边相位相反。

经过偏移处理可以消除绕射波。

地震资料解释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构造解释、地层解释、岩性解释和烃类检测、综合解释

断层在地震资料上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断层在时间剖面上的特征:1.反射标准波发生错断;波组、波系错断。2.同相轴数目突然增或减,波组间隔突变。上升盘地层变薄,下降盘地层加厚(大断层)。3.同相轴形状和产状突变,下盘同相轴零乱或出现空白带(断层的屏蔽和畸变作用)。4.同相轴分叉、合并、扭曲,强相位转换(小断层的标志)5.断面波、

绕射波,异常波是识别断层的主要标志。

断层在水平叠加剖面上的标志:(1)同相轴错断.由于断层大小不同,可表现为反射波的波组与波系的错断。(2)标准反射同相轴发生分叉、合并、扭曲、强相位转换等现象,这一般是小断层的反映。(3)反射同相轴突然增减或消失,波组间隔突然变化,这往往是大断层的反映。(4)反射同相轴产状突变,反射零乱或出现空白带。因断层错动,引起两侧地层产状突变,以及由于断层的屏蔽作用,引起断面下反射波射线畸变等原因造成的。(5)特殊波的出现是识别断层的重要标志,在反射层错断处,往往伴随出现断面波、绕射波等。

断层在水平切片上的反映主要表现在:(1)同相轴中断、错开是断层最明显的标志;(2)同相轴错开,但不是明显中断;(3)振幅发生突变,即在水平切片上同相轴的宽度发生突变;(4)同相轴突然拐弯

地震资料解释的主要流程和方法?

二维地震资料解释包括连井解释、剖面解释、平面及空间解释三个环节。

(1)剖面解释是构造解释的基础,剖面解释主要是在时间剖面上进行的。

1.基干测线对比:解决大套构造层的对比,确定解释层位等问题。包括:先选择反射特征明显,稳定的剖面作为主干剖面;再确定地震反射标准层及地质属性。

2.全区测线对比:解决构造层和各解释层位的全区对比问题。利用反射波的识别标志和波的对比原则,进行对比。

3.复杂剖面解释:对重点区块的复杂剖面段(如断层、尖灭、不整合、岩性变化等)及特殊现象,需要进行特殊处理,利用各种地震信息综合解释,并采用地震模拟技术,反复验证,求得对地下复杂体的正确解释。

(2)平面解释。各种平面图件是地震勘探的最终结果,包括:各种地质异常现象平面分布图:包括各主要层位的断层组合,尖灭线分布、岩性变化带及各种有意义的沉积现象的平面展布。各反射层t0等值线图(时间);各层的深度构造图;为了解地下各层构造情况,提供钻井井位。反映地层沉积特征的等厚图;确定断层、构造要素,划分断裂带和构造带。

(3)连井资料解释。包括测井资料及井旁地震资料的解释,具体为:钻井分层与地震层位的对比连接:了解反射层相当的地质层位,及岩性接触关系等在地震剖面上的特征。地震测井资料解释:可获得较准确的平均速度和大套地层的层速度。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与井旁地震记录对比,可判别井旁反射的真伪。(4)综合解释。结合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对沉积特征和构造形成等,作出地质解释,进而对含油气进行评价,提出钻井井位及成果报告。如何在水平切片上识别断层?

断层在水平切片上的反映主要表现在:(1)同相轴中断、错开是断层最明显的标志;(2)同相轴错开,但不是明显中断;(3)振幅发生突变,即在水平切片上同相轴的宽度发生突变;(4)同相轴突然拐弯

时间剖面对比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确定地震标准反射层及其相当的地质层位,给地震层位赋以地质意义,将地震与地质联系起来;搞清地层厚度的变化及其接触关系;了解构造形态及其特征;确定断层的性质、落差及断面的产状;了解基底埋藏深度及沉积厚度;划分构造带。什么是反射标准层的条件?

地震标准层的反射应具备的条件:

① 反射波特征明显,稳定。

② 在工区大部分测线上都可连续追踪。

③ 能反映地质构造(浅、中、深各层)的主要特征;最好在含油层系之内。

断面反射波和产生断面反射波的条件是什么?

在断层发育的地区,常观测到断层面上产生的反射波,称为断面反射波,简称断面波。

产生断面反射波的条件:由于断面两侧具有不同岩性,或是不同地质年代的地层直接接触,断层面本身就是一个良好的波阻抗界面,所以才产生断面波。

地震剖面的对比原则(或识别标志):

1.同相性:同一反射波在相邻地震道上到达时间接近,极性相同,相位相似,每道记录下来的振动图波形相似,波峰套着波峰,波谷套着波谷,形成一条平滑的“同相轴”(变面积显示的小梯型)。同一界面的反射波各延续相位的同相轴保持平行。

2.振幅显著增强:反射波能量强,振幅大、峰值突出。反射波强弱与对应界面反射系数及界面的产状有关,也与其他地震地质条件有关。

3.波形相似特征:由于相邻道间震源所激发的振动子波基本相同,同一界面反射传播路径基本相近,传播过程中所经受的地层吸收特征也相似,所以同一界面的反射波在相邻道上的波形基本相似,包括:主周期、相位数、振幅包络形状等。4.连续性:横向上,将以上这些反射波的特征保持一定距离和范围,这种性质称为波的“连续性”。反射的连续性是由界面上下两组地层性质(速度、岩性、密度、含流体等)稳定性决定的。构造解释中,着重研究反射层外部形态,忽视反射层内部结构的一些不连续的反射。连续性可作为衡量反射波可靠标志。上述反射波识别标志是相互联系,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波连续性好,但能量差;不整合面上的反射能量强,却不够稳定等等。这受许多因素控制,如激发、接收条件、波的干涉、地下地质因素。

时间剖面实际对比方法

1.选择对比层位。选择与地质构造有关、规律性较强的反射波进行对比:

①选基干剖面;基干剖面包括主测线和联络测线,构成了基干剖面网,其要求:全区剖面中反射标准层特征明显,且层次齐全、可连续追踪;剖面构造简单,断层少;在工区内分布均匀、可控制全区;此外,最好是过井剖面;

②选择对比层位;在各基干剖面上都能出现的特征明显的反射波作为主要对比层位。

③配合钻井、合成地震记录,推断反射层位的地质属性,重点对比与油气有关的层位,

④还需考虑区域地质构造特征,注意选择来自不整合面上的反射和能控制不同地质年代的特征,由浅→深的对比层位。

2.反射层位的代号。对选出的标准层,由浅至深依次编号。

3.对比标志。彩色标注各层,在剖面上按一定时间Δt读取t0。由时间剖面上计时线读取。精度达10ms。读取的时间可标注在反射层位上。

4.相位对比。由于地震记录上记录到的反射波,往往续至波,初至波难以辨认,根据一个反射波各相位的同相轴平行的原理,利用续至波进行对比。相位对比可分:①强相位对比(当反射界面连续性好,岩性稳定,则波的特征明显,可在一定范围内连续追踪,可选择最强、最稳定的相位进行对比)②多相位对比。(当反射层两边岩性或地质结构变化较大时,只追强相位,会使对比中断,可追踪一个波的几个相位,互相参照)

5.波组和波系对比。复合波:相距较近的两个以上的反射波构成复合波。地质

结构比较稳定时,复合波的干涉也很少改变,对比中易于识别;波组:指比较靠近的若干个反射界面产生的反射波的组合。严格讲,一个反射波也是一个波组,一般是由某一标准波以及相邻的几个反射波组成,能连续追踪,具有较稳定的波形特征,各波的出现次数及时间间隔都有一定规律。这样的波组往往产生在较为稳定的沉积岩分布区,地层的厚度和岩性相对稳定。波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波组构成的反射波系列叫波系。波形特征明显,时间间隔稳定;利用波组、波系对比,易追踪各个反射波,确定断层位置。

6.剖面闭合对比。两条相交剖面交点处同一反射层t0相同(在水平叠加剖面和三维偏移剖面上)。剖面闭合应在整个测网内进行。闭合差超过半个相位时,就认为不闭合。

不闭合主要表现在t0存在闭合差、振幅、相位不一致。不闭合的原因有:①采集因素造成的不闭合;如各测线完成的时间不同、地形测量存在误差等等。②各条测线所用的处理程序或处理参数不同;③断层、层位解释时串相位;应反复检查,断距加上应该闭合。④构造复杂地区,二维时间剖面上必然存在t0不闭合⑤干扰波的存在;各种干扰波的干涉引起波形畸变,造成剖面不闭合。7.利用地质规律对比。地震波及其变化规律反映了地下构造的特点。应了解本区及邻区的地质资料,如区域构造特点、地层接触关系、沉积环境、构造形态、地震反射层与地质层位的关系等等。

8.干涉带对比。干涉带:在时间剖面上,波互相干涉(如一次波与多次波的干涉,反射波之间的干涉,反射波与特殊波的干涉等),致使同相轴出现阶梯状、分叉和扭曲等。

①阶梯状同相轴和扭曲状同相轴的对比;当两个振幅相等、波形相同的两同相轴相交时,则会出现阶梯状同相轴;如两个振幅不同的波干涉,则形成扭曲状同相轴;都以最大波峰连线对比单波同相轴。

②分叉同相轴。主要由地质因素引起的分叉原因有:①反射层系厚度变化,加厚方向上,单支同相轴分成两支;②反射层系出现岩相变化;③不整合引起;对干涉带进行实际对比时,还要仔细观察干涉带以外同相轴的趋势及上下波组关系。9.剖面间的对比。较小范围内,其地质构造变化不大的时,在相邻几条平行测线上,各时间剖面上反映的地质构造形态,断裂规律都很相似,可以互相参照;对于断层、尖灭等异常现象,也应有相应的反映

10. 异常波的研究。常见的异常波有:绕射波、断面波、回转波。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题答案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地球物理方法(ExplorationMethods):利用各种仪器在地表观测地壳上的各种物理现象,从而推断、了 解地下的地质构造特点,寻找可能的储油构造。它是一种间接找油的方法。特点:精度和成本均高于 地质法,但低于钻探方法。 2、地震勘探:就是利用人工方法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从而来确定矿藏(包括油气、矿石、水、地热资源等)等的位置,以及获得工程地质信息。 二、简答题 1、了解地下资源信息有那些主要手段。 (1)、地质法(2)、地球物理方法(3)、钻探法(4)、综合方法:地质、物探(物化探)、钻探 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勘探。其中,地质法贯穿始终,物探是关键,钻探是归宿。 2有几种主要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它们的基本原理。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是以岩矿石(或地层)与其围岩的物理性质差异为物质基础,用专门的仪器设备 观测和研究天然存在或人工形成的物理场的变化规律,进而达到查明地质构造寻找矿产资源和解决工 程地质、水文地质以及环境监测等问题为目的勘探,叫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相应的各种勘探方法,叫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简称为物探方法,有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球物 理测井。 (1)重力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密度差异,引起重力场变化,产生重力异常,用重 力仪测量其异常值,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2)磁法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磁性差异,引起磁场变化,产生磁力异常,用磁力 仪测量其异常值,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3)电法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电性差异,引起电(磁)场变化,产生电性异常,用 电法(磁)仪测量其异常,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4)地震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弹性差异,引起弹性波场变化,产生弹性异常(速 度不同),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5)地球物理测井:电测井;电磁测井;放射性测井;声波测井;地温测井;密度测井。 3、地震勘探的主要工作环节。 (1)野外数据采集(2)室内资料处理(3)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课设报告-长江大学

地震课设报告-长江大学

前言 石油天然气勘探就是为了寻找和查明油气资源而利用各种勘探手段了解地质状况,认识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保存等条件,综合评价油气远景,确定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找到储油气的圈闭,探明油气田面积,摸清油气藏情况和产出能力。地震勘探原理在油气田勘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地震勘探原理是资源勘查工程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掌握好地震勘探原理,将对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能运用地震勘探方法进行矿产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勘查、地质灾害调查等方面的工作,也为我们进一步深造及研究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学习地震勘探原理和此次来之不易的实习机会, 有利于我们初步学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解决专业中的问题, 提高分析问题,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 渗透学科前沿问题,懂得所学的基本理论的意义及价值。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通过此次的地震课设学习,我们将掌握以下内容: 1、地震剖面的对比解释;

2、绘制等t0构造图,包括断点组合,等值线的勾绘等; 3、绘制真深度构造图的一种方法,即将等t0构造图转换为真深度构造图; 4、地震成果的地质分析; 5、编写解释文字报告。 在这短短的几天时间里,通过此次的课程设计,我们不仅加深掌握了理论课程的学习内容,更提高了以后实际工作能力。 一、工区概况 1.1工区位置 本区位于黑龙江省松辽盆地北部龙南油田(大庆市泰康县境内),地震测线南起93.3,北至99.9,西起439.5,东至443.3,工区南北长6.6Km,东西宽3.9Km,面积约23.5平方公里。 地球坐标为东经124?18'—124?24' 北纬46?09'—46?14' 原点位置:439.5/99.3 原点坐标:x=5115246,y=21602618 主测线方位角90?,联络线与之正交,测网密度为0.3*00.3Km。

地震勘探原理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 一.野外工作概述 1.陆地石工基本情况介绍 试验工作内容:①干扰波调查,了解工区内干扰波类型与特性。 ②地震地质条件调查,了解低速带的特点、潜水面的位置、地震界面的存在 与否、地震界面的质量如何(是否存在地震标志层)、速度剖面特点等。 ③选择激发地震波的最佳条件,如激发岩性、激发药量、激发方式等。 ④选择接收和记录地震波的最佳条件,包括最合适的观测系统、组合形式和 仪器因素的选择等。 生产工作过程:地震队的组成 (1)地震测量:把设计中的测线布置到工作地区,在地面上定出各激发点和接收排列上各检波点的位置 (2)地震波的激发 陆上地震勘探的震源类型:炸药震源和可控震源。激发方式:炸药震源 的井中激发、土坑等。激发井深:潜水面以下1-3m,(6-7m)。 (3)地震波的接收 实现方式:检波器、排列和地震仪器 2.调查干扰波的方法 (1)小排列(最常用) 3-5m道距、连续观测 目的:连续记录、追踪各种规则干扰波,分析研究干扰波的类型和分布规律。 从地震记录中可以得到干扰波的视周期和视速度等基本特征参数 (2)直角排列 适用于不知道干扰波传播方向的情况 Δt1和Δt2的合矢量的方向近似于干扰波的传播方向 (3)三分量检波器观测法 (4)环境噪声调查 信噪比:有效波的振幅/干扰波的振幅(规则) 信号的能量/噪声的能量 3.各种干扰波的类型和特点 (1)规则干扰 指具有一定主频和一定视速度的干扰波,如面波、声波、浅层折射波、侧面波等。 面波(地滚波):在地震勘探中也称为地滚波,存在于地表附近,振幅随深度增加呈指数衰减。其主要特点:①低频:几Hz~20Hz;②频散(Dispersion):速度随频率而变化;③低速:100m/s ~1000m/s,通常为200m/s~500m/s;④质点的振动轨迹为逆时针方向的椭圆。面波时距曲线是直线,记录呈现“扫帚状”,面波能量的强弱与激发岩性、激发深度以及表层地震地质条件有关。(能量较强) 声波:速度为340m/s左右,比较稳定,频率较高,延续时间较短,呈窄带出现。 浅层折射波:当表层存在高速层或第四系下面的老地层埋藏浅,可能观测到同相轴为直线的浅层折射波。 工业电干扰:当地震测线通过高压输电线路时产生,整张记录或部分记录道上出现50Hz的正弦干扰波。 侧面波:在地表条件比较复杂的地区进行地震勘探时,常出现侧面波干扰。

地震勘探原理题库

地震勘探原理测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 1.调谐厚度 2.倾斜因子 3.波的吸收 4.第一类方向特性 5.动校正 二、叙述题 1.试叙述Kirchhoff绕射积分公式的物理含义。 2.试说明Zoeppritz方程的物理意义。 3.试叙述地震波在实际地层中传播的动力学特点。 4.试述地震组合法与水平多次叠加方法有何异同之处。 三、证明题 试证明地层介质的品质因数Q值与地层吸收系数呈反比关系。 四、画图题 1.请示意画出SV波倾斜入射到两层固体介质的弹性分界面上时产生的新波动。 2.请示意画出定量表示地震薄层顶底板两个反射波相互干涉的相对振幅与视厚度间的关系曲线。 五、回答问题 1.粘滞弹性介质(指V oigt模型)中应力与应变间的关系如何? 2.垂直地震界面入射情况下的反射系数公式是什么?其物理意义如何? 3.如何定量表示一个反射地震记录道的物理机制? 4.利用初至折射波可获得什么资料? 5.为什么说地震检波器组合法能压制面波干扰? 6.影响水平多次叠加效果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7.计算双相介质波速的时间平均方程如何? 8.地震波倾斜入射情况下的反射系数与哪些参数有关? 六、分析题 1.分析下面各图表示的意义。 2.分析各图中曲线的特点。 图1 图2

地震勘探原理 测试题二 一、名词解释 1.频散现象 4.球面扩散 二、说明下列表达式的物理意义 1. 1111+++++-= i i i i i i i i i V V V V R ρρρρ 2. 1 ,2 1, 02112 =??? ? ??=n r r A A n 3.dK dC K C V R += 4.)(0kz wt i z e e --=α?? 三、填空题 1.地震波沿( )方向传播能量最集中,沿( )方向传播为最短时间路径。 2.在)1()(0z V z V β+=介质中地震波的射线是( )特点,等时线是( )特点。 3.在( )情况下,反射波时距曲线与绕射波时距曲线顶点相重合。 4.介质的品质因数Q 值与吸收系数α间的关系为( )。 5.VSP 剖面中波的类型有( )。 6.第一类方向特性指的是( )。 7.检波器组合利用( )特性,压制面波干扰。 8.检波器组合法压制随机干扰波是利用( )特性。 9.水平多次叠加法压制多次波是利用一次波与多次波之间( )差异。 10.影响水平多次叠加效果的主要因素是( )。 11.利用绕射波时距曲线( )判断断层位置。 13.韵律型地震薄层对地震反射波呈现为( )特点。 14.递变型地震薄层对地震反射波呈现为( )特点。 15.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时,( )成份衰减快。 16.地震纵波在地下传播中遇到固体弹性分界面时可产生( )波动现象。 17.在( )情况下,地震波在弹性分界面处只产生同类波。 18.面波的( )特点用于工程勘查中。 19.地震薄层厚度横向变化时,顶底板的反射波会产生( )现象。 20.一个反射地震记录道的简化数学模型为( )。 四、回答下列问题 2.试阐述影响地震反射波振幅的因素。 3.地震数据处理的目的、任务是什么? 4.地震检波器组合法与水平多次叠加法有何异同之处? 五、证明题 1.试证明地震波在薄层中传播时相对振幅达最大,厚度等于4λ 。 2.试证明在均匀介质中反射波时距曲线为双曲线,变换到P -τ域内为椭圆。 《地震勘探原理》测试题三 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30分) 1. 波阻抗 2. 时距曲线 3. 规则干扰 4. 视速度 5. 动校正 6. 均方根速度 7. 振动图 8. 观测系统 9. 转换波10. 低速带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 折射波形成的条件是( )和( )。 2. 波在各种介质中沿( )传播,满足所需时间( )的路径传播。 3. 倾斜界面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的形状是( ),极小点坐标是

地震勘探原理期末总复习 3 (共四部分)

5组合法的缺陷: 1、进行组合是为了利用地震波在传播方向的差异来压制干扰波,但组合本身有一定的频率选择作用。 2、在设计组合方案时,只考虑到有效波和干扰波的传播方向的差异,没有考虑它们在频谱上的差别,组合的这种低通频率特性只能起使有效波畸变的不良作用。 我们不希望组合改变波形,只希望提高信噪比。因此,对于有效反射波应尽可能通过野外工作方法增大视速度(即减小△t)以获得最佳组合效果。 3、组合实质上是针对某一频率成分的视速度滤波,有效波和干扰波都包括许多不同的频率成分,各种组合方式主要压制比f 频率高的成分,压制不了干扰波中比f 低的频率成分。这是组合法不可避免的缺陷。 6随机干扰的压制: 来源可分三类: 1)地面的微震,如风吹草动,人走车行,这类干扰的特点是在震源激发前就已存在。 2)仪器接收或处理过程中的噪音。 3)次生的干扰波,如不均匀体散射等。特点是无方向性,相位变化无规律。 随机干扰的“统计规律”: 对随机干扰也有较好的压制作用,这种压制作用主要是利用组合的统计特性 组合对随机干扰的统计效应的主要结论: 组内检波器的间距大于该地区的随机干扰的相关半径时,用n 个检波器组合后,对垂直入射到地面的有效波振幅增强n 倍;对随机干扰振幅只增强n1/2倍。因此,有效波相对振幅增强n1/2倍 7 信噪比 信噪比是有效波与随机干扰相对强弱的对比 由此可知,组合后的信噪比为组合前的信噪比的 倍,即采用n 个组合后,有效波对无规则干扰波的信噪比提高了 倍,当n 越大时,信噪比提高的越高。 8 平均效应 组合的平均效应表现在两个方面: 1) 表层的平均效应,当检波器在安置条件上有差异时,包括地形的起伏和表层的低降 速带的变化,组合的作用是把它们平均,使反射波受地表条件的变化的影响减少。 2) 深层的平均效应,深层的平均效应为当反射界面起伏不平时,因为组合检波器接收 的反射波是反射界面上的不同点的反射,组合的作用是将这些反射波平均,使反射界面的起伏变小,尤其在多断层的地区,当组合的总长度过大时,组合的平均效应更明显,可以造成反射波同相轴的畸变。 )() () ()()()()(ωωωωωωωR S n R n S n R S b Z Z ===

油田认识实习 第一辑

油田认识实习总结第一辑 ——培训讲稿中的考点 说明:1.油田认识实习笔试的内容包括培训讲稿、录像解说词以及现场见习内容。 2.本总结旨在讲稿的知识点,所列知识点为老师的讲稿和我整理的重点。 3.声明:本总结仅作复习参考之用,并不保证所列知识点全面、详尽,严禁用于作弊及其他目的, 否则产生的一切责任与“703考试特辑系列”及本总结的撰稿人无关。 第一讲石油地质勘探概论 曲江秀主讲 1.石油的荧光性与旋光性 石油在紫外光的照射下,由于不饱和烃及其衍生物的存在而产生荧光的这种特性,被称作石油的荧光性。引起石油旋光性的原因:在于石油中的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中具有不对称的碳原子→不对称的分子结构。石油的旋光性是石油有机成因的有力证据。 2.油气生成的来源物质 油气现代有机成因理论指出,油气起源于生物有机质,生物有机质先经水体分解,进入沉积物,形成沉积有机质,然后在适宜的温压等地质条件下向油气转化。即Array 3. 生油门限温度与生油门限深度 有机质随埋深加大,当温度达到一定数值时,开始大量向石油转化,这个温度称生油门限温度。对应的深度称生油门限深度。 4.油气生成各阶段比较 初次运移:低成熟阶段,水溶相运移最有可能;生油高峰阶段,主要以游离油相运移;生凝析气阶段,以气溶油相运移;过成熟干气阶段,以游离气相运移 二次运移:二次运移石油主要呈游离相,天然气可呈游离相和水溶相。 6.圈闭的组成 储集层:储存油气—圈闭的主体 盖层:紧盖着储集层,垂向上阻止油气逸散 封闭条件 遮挡物:侧向上阻止油气继续运移,造成油气聚集 7.油气藏有哪些类型? 背斜油气藏、断层油气藏、潜山油气藏、岩性油气藏、生物礁油气藏 8.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 (1)充足的油气源条件(2)有利的生储盖组合(3)有效的圈闭(4)必要的保存条件 第二讲地震勘探原理简介 宋建国主讲 1.各种勘探法基本比较 石油勘探的主要方法 地质法—岩石露头;物探法—覆盖区、连续测量、间接;钻井法—一点、直接勘探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试题(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试题(C) 一、解释下列名词 1、反射波 2、有效波 3、干扰波 4、多次波 二、填空 1.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的物探方法,主要有_______勘探,_________勘探, __________勘探和_________勘探.其中是有效的物探方法是地震勘探. 2.用_________方法(如爆炸,敲击等)产生振动,研究振动在_________的传播规律,进一步查明________地质构造和有用矿藏的一种_______方法,叫地震勘探. 3.地震勘探分__________地震法、__________地震法和____________地震法三种.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主要是_________地震法,其它两方法用的较少. 4. 反射波地震勘探,首先用人工方法使__________产生振动,振动在地下________形成地震波,地震波 5反射波到达地表时,引起地表的_________.检波器把地表的_________转换成___________,通过电缆 把电振动输送到数字地震仪器里, 记录在磁带上的, 这就成为_______________地震记录. 6. 对数字磁带地震记录,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地震资料___________,得到各种时间剖面,再对时间剖面进行地震资料__________,做出地震____________,并提出____________进行钻探,这样就完成了地震勘探工作. 7. 根据炮点___________和地下反射点三者之间的关系,要__________追踪反 射波,炮点和接收点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_______________关系.这种系称为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炮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地震测线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大类. 9.地震波属于_________波的一种,振动只有在弹性__________中,才能传播出去而形成波. 三、选择题 1 在反射波地震法勘探中,_____________就是有效波. A.多次波; B.反射波. 2 共反射点记录反映的是地下界面上_____________. A.一个点; B.许多点. 3 在同一反射界面条件下,多次反射波比一次反射波_____________. A.传播时间长; B.反射能量强. 4. 对共反射点道集记录,经过动校正后,各道反射波的传播时间,都校正成____________反射时间. A.垂直; B.标准. 5 水平迭加能使多波受到压制,反射波得到______________. A.突出; B.增强; C.压制; D.变化不明显. 四、 简答题 1、什么是多次覆盖? 2、什么是多次波记录? 3、什么是反射定律? 4、什么是时距曲线? 五、计算题 1、地下有一水平界面,其上介质的速度为3000米/秒.从水平叠加剖面上知其反射时间为2.25秒,试问此反射界面的深度是多少? 2、计算波阻抗Z 知:砂岩速度V=3500m/s,密度ρ=2.7g/cm的立方. 求:Z=?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复习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复习 1、油气勘探的三种方法:1、地质法:(Geology Method) 2、地球物理方法:(Exploration Meth 3、钻探法:Drill Way (Log/Well) 4、综合方法:地质、物探(物化探)、钻探结合起来,进行综 合勘探。 2、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概念及分类:它是以岩矿石(或地层)与其围岩的物理性质差异为物质基础, 用专门的仪器设备观测和研究天然存在或人工形成的物理场的变化规律,进而达到查明地质构造寻找矿产资源和解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以及环境监测等问题为目的勘探,叫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 相应的各种勘探方法,叫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简称为物探方法。 分类:地震勘探弹性差异 重力勘探密度差异 磁法勘探磁性差异 电法勘探电性差异 地球物理测井 3地震勘探:在油气勘探中,地震勘探已成为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地震勘探方法就是利用人工方法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从而来确定矿藏(包括油气、矿石、水、地热资源等)等的位置,以及获得工程地质信息。 地震勘探所获得的资料,与其它的地球物理资料、钻井资料及地质资料联合使用,并根据相应的物理与地质概念,能够得到有关构造及岩石类型分布等信息 4、地震勘探基本原理: ?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弹性差异(Elasticity Property Difference ) ?引起弹性波场变化(Elasticity Filed) ?产生弹性异常(速度不同)(Elasticity Waves Abnormal) ?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 (Seismograph ) ?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Inversion Geological Structure

地震勘探重点总结

绪 论 一、石油勘探的主要方法 地质法—岩石露头 物探法—面积覆盖、连续测量、间接 钻井法—一点、直接勘探 二、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重力法—岩石密度差异 磁法—岩石磁性差异 电法—岩石电性差异 地震勘探—岩石弹性差异 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等,为寻找油气田或其它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地震勘探具有精度高、作业范围大、布局灵活、成本低等特点,是最有效的物探方法。 (3) 地震波的传播路径: 透射波路径 反射波路径 滑行波路径 (4)地震勘探的几种方法 折射波法 反 射波法—主要的地震勘探方法 (基本原理: 回声测距原理)h=1/2vt 透射波法 地震勘探的三大环节 野外采集 室内处理 资料解释 (1) 野外采集 按照预先设计的观测系统,炮点激发、检波器接收、仪器记录,得到原始地震资料(按时分道)。数据通常记成SEGB 或SEGD 格式,班报有电子格式的和手写格式的。这一部分工作由物探地震小队完成 (2)室内处理 将野外采集的原始地震资料转化为可用于地质解释的地震剖面 包括:预处理、常规处理和特殊处理三块内容。 这部分工作由资料处理中心完成 (3)资料解释 结合地质、测井、录井、油藏工程等,进行综合解释。多由物探研究院、物探公司、地质研究院、采油厂地质所等完成。 井间地震技术可以提供高精度地下成像资料,能分辨2-5米薄层和小断层,为描述井间精细构造、薄层砂体分布,确定储层连通性、剩余油分布等复杂地质问题,指导调整井的布署和采收率的提高,提供非常可靠的技术手段 地震勘探期望解决的问题 ? 1、 h=1/2vt ,时间t 不仅包含有地下界面的深度信息,而且还有炮检距(x )的信息。如何消除?-----动校 正 ? 2、地表的起伏变化、表层低速带厚度变化等如何消除?------静校正。 ? 3、地下地层的成层性导致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差异,如何认识和利用速度及其差异。 ? 4、野外采集地震资料时如何消除干扰? ? 5、地震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能量问题。 ? 6、地下界面的复杂性问题----偏移归位 ? 7、地震反射界面与地质界面的对应关系问题 ? 8、地震资料的地层、岩性解释及油气检测 ? 9、精细的构造解释、油藏描述、储层预测 ? 10、开发地震解释(四维地震、油藏监测) 总论 1波的种类 时距曲线 地震波的种类:体波(纵波,横波),面波(瑞利面波和勒夫波)1、纵波(P 波):质点位移与传播方向一致,速度快;在固、液、气中传播。2、横波(S 波):质点位移与传播方向垂直,速度慢;只在固体中传播。 地震波的特征 (1)时间域(空间域): 周期:质点振动一次需要的时间。 频率:质点在1秒钟内振动的次数。 振幅:质点振动时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 波峰:最大的正位移。 波谷: 波长:两个相邻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是波在一个周期里传播的距离。 波数:波长的倒数。 (2)频率域: 波形特征可以转换成频谱特征——完全等价——傅氏变换———将时间域上的波形变换为频率域的振幅谱和相位谱(通称为频谱) 激发地震波——某时刻刚刚振动的点组成的曲面——波前面(波前) 停止振动的的点组成的曲面叫波尾 射线——地震波从一点到另一点的传播路径。 射线与波前垂直 费马定理 波传播——费时最少——最佳路径——垂直于波前面 视速度:地震波沿测线传播的速度。 折射波的形成 这个角度叫做临界角。 折射波盲区 大地滤波作用大地不是完全弹性介质,在弹性波传播过程中,高频成分容易被吸收。从而对震源激发的地震子波起到改造作用,由粘弹性理论证明:吸收系数与频率成正比还与地层的物质成分、结构的不均匀性有关。一般疏松地层比致密地层对弹性波的吸收更大。 波阻抗是速度与密度的乘积 岩石的弹性性质决定了弹性波的传播规律。弹性~塑性 物质的弹性性质可用几个弹性模量或常量来描述。它们可以定量地描述不同类型的应力和应变的关系 影响速度的因素: 孔隙度、岩石的埋藏深度、变质、脱水、相变等等。 21v v >090c i i = 时,透射角等于

地震勘探原理题库

地震资料采集试题库 一、判断题,正确者划√,错误者划×。 1、弹性介质中几何地震学的反射系数只与上下介质的速度和密度有关。() 2、纵波反射信息中包括有横波信息,因此可以利用纵波反射系数提取横波信息。() 3、在纵波 AVO分析中,我们可以提取到垂直入射的纵波反射系数剖面。() 4、当纵波垂直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不会产生转换横波。() 5、SH波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不会产生转换纵波。() 6、直达波总是比浅层折射波先到达。() 7、浅层折射波纯粹是一种干扰波。() 8、折射界面与反射界面一样,均是波阻抗界面。() 9、实际地震记录可以用鲁滨逊地震“统计”模型表示为:反射系数(R(t))与地震子波(W(t))的褶积 S(t)=W(t)*R(t)。() 10、面波极化轨迹是一椭圆,并且在地表传播。() 11、检波器组合可以压制掉所有的干扰波。() 12、可控震源的子波可以人为控制。() 13、对于倾斜地层来说,当最小炮检距和排列长度不变,并且排列固定不动时,上倾激发与下倾激发可获得地下相同的一段反射资料。() 14、单炮记录上就可以看出三维资料比二维资料品质好。() 15、资料的覆盖次数提高一倍,信噪比也相应地提高一倍。() 16、当单位面积内的炮点密度和接收道数一定时,面元越大,面元内的覆盖次数越高。() 17、覆盖次数均匀,其炮检距也均匀。() 18、无论何种情况下,反射波时距曲线均为双曲线形状。() 19、横向覆盖次数越高,静校正耦合越好。() 20、动校正的目的是将反射波校正到自激自收的位置上。() 21、当地下地层为水平时,可以不用偏移归位处理。() 22、偏移归位处理就是将CMP点归位到垂直地表的位置上。() 23、最大炮检距应等于产生折射波时的炮检距。()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提纲2015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提纲(2015) 第一章 1、石油勘探中有哪些地球物理方法? 2、弹性、塑性及理想弹性介质、粘弹性介质、均匀介质、各向同(异)性介质 概念。 3、矢量弹性波方程及纵、横波波动方程中各变量的物理含义是什么? 4、有哪些常见弹性参数及所反映的物理意义。 5、弹性波有哪三个分量,各分量弹性波质点位移(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有何关系。 6、球面纵波位移解的物理含义?球面横波位移解的物理含义? 7、远、近震源情况下球面纵波的传播特点。 8、理解波前、波(动)带、波尾的概念。波剖面和振动图。 9、地震波的能量(波的强度与振幅、频率和速度等的关系)和球面扩散。 10、频谱分析的目的是什么?频谱分析有何用途? 11、惠更斯-夫列(菲)涅尔原理、克西霍夫绕射积分理论、费马原理(注意:最小走时与最短路径)。 12、视速度定理。视速度与真速度的关系,注意e角。 13、斯奈尔(Snell)定理。 14、P波、SV波、SH波入射情况下波的转换。 15、法线入射的概念。法线入射时Zoeppritz方程的解及其物理含义。 16、垂直入射时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公式。 17、AVA概念,由AVA曲线分析波的振幅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 18、产生折射波的条件;折射波的传播特点。 19、面波的主要类型、传播特点和频散的概念。 20、大地滤波作用的概念,品质因数与吸收系数。实际介质对地震波有什么影响? 21、薄层的定义。薄层对地震记录产生什么影响? 22、绕射的概念。 23、地震道的褶积(卷积)模型。 24、地震波的透射损失、透射损失因子。 25、垂直分辨率的概念。垂直分辨率与地震子波的延续长度和地层厚度的关系。 26、几何地震学、射线平面、虚震源概念;法线深度、视深度、真深度的概念。 27、单水平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及其特征;直达波时距曲线方程、正常时差的概念。 28、单倾斜界面共炮点时距曲线特征及倾角时差。 29、界面曲率对时距曲线的影响。 30、均方根速度、平均速度、等效速度、层速度的概念。 31、单水平界面情况下折射波时距曲线方程、盲区及盲区半径,弯曲界面折射波时距曲线。 32、单水平介质反射波、折射波、直达波时距曲线关系。 33、绕射波时距曲线特点及与反射波时距曲线的异同点。 34、多次波时距曲线特点。 35、VSP及相关概念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题答案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题答案 Last updated on the afternoon of January 3, 2021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地球物理方法(ExplorationMethods):利用各种仪器在地表观测地壳上的各种物理现象,从而推断、 了解地下的地质构造特点,寻找可能的储油构造。它是一种间接找油的方法。特点:精度和成本均高于 地质法,但低于钻探方法。 2、地震勘探:就是利用人工方法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从而来确定矿藏(包括油气、矿石、水、地热资源等)等的位置,以及获得工程地质信息。 二、简答题 1、了解地下资源信息有那些主要手段。 (1)、地质法(2)、地球物理方法(3)、钻探法(4)、综合方法:地质、物探(物化探)、钻探结 合起来,进行综合勘探。其中,地质法贯穿始终,物探是关键,钻探是归宿。 2有几种主要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它们的基本原理。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是以岩矿石(或地层)与其围岩的物理性质差异为物质基础,用专门的仪器设备观测 和研究天然存在或人工形成的物理场的变化规律,进而达到查明地质构造寻找矿产资源和解决工程地 质、水文地质以及环境监测等问题为目的勘探,叫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相应的各种勘探方法,叫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简称为物探方法,有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球物理测井。 (1)重力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密度差异,引起重力场变化,产生重力异常,用重力 仪测量其异常值,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2)磁法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磁性差异,引起磁场变化,产生磁力异常,用磁力仪 测量其异常值,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题及答案

地震勘探原理总复习 一、名词解释 1.地球物理方法(Exploration Methods): 利用各种仪器在地表观测地壳上的各种物 理现象,从而推断、了解地下的地质构造特点,寻找可能的储油构造。它是一种间接找油的方法。 特点:精度和成本均高于地质法,但低于钻探方法。 2、地震勘探:就是利用人工方法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从而来确定矿藏(包括油气、矿石、水、地热资源等)等的位置,以及获得工程地质信息。 二、简答题 1、了解地下资源信息有那些主要手段。 (1)、地质法(2)、地球物理方法(3)、钻探法(4)、综合方法:地质、物探(物化探)、钻 探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勘探。其中,地质法贯穿始终,物探是关键,钻探是归宿。 2有几种主要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它们的基本原理。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是以岩矿石(或地层)与其围岩的物理性质差异为物质基础,用专门的仪器 设备观测和研究天然存在或人工形成的物理场的变化规律,进而达到查明地质构造寻找矿产资源 和解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以及环境监测等问题为目的勘探,叫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相应 的各种勘探方法,叫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简称为物探方法,有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 电法勘探、地球物理测井。 (1)重力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密度差异,引起重力场变化,产生重力异常,用重力仪测量其异常值,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2)磁法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磁性差异,引起磁场变化,产生磁力异常,用 磁力仪测量其异常值,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3)电法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电性差异,引起电(磁)场变化,产生电性异常, 用电法(磁)仪测量其异常,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试题(C)参考答案

一、解释下列名词 1、反射波:由震源出发向外传播,经波阻抗界面反射到达接收点的波叫做反射波。 2、有效波:那些可用来解决所提出的地质任务的波为有效波或信号,如在进行反射波法地震勘探时,反射纵波为有效波。 3、干扰波:所有妨碍认辩、追踪有效波的其他波均属于干扰波范畴。 4、多次波:从震源出发,到达接收点时,在地下界面之间发生了一次以上反射的波。多次反射波、反射—折射波、折射—反射波和扰射—反射波等等统称为多次波。 二、填空 1.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的物探方法,主要有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和地震勘探。其中,有效的物探方法是地震勘探。 2.用___人工______方法(如爆炸,敲击等)产生振动,研究振动在地下介质中__的传播规律,进一步查明__地下__地质构造和有用矿藏的一种__物探____方法,叫地震勘探. 3.地震勘探分___折射波_______地震法、____反射波_____地震法和____透射波___地震法三种.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主要是__反射波_____地震法,其它两方法用的较少. 4. 反射波地震勘探,首先用人工方法使__地表_____产生振动,振动在地下__介质___形成地震波,地震波 5 反射波到达地表时,引起地表的__振动_____.检波器把地表的__振动 _____转换成___电信号__,通过电缆把电振动输送到数字地震仪器里, 记录在磁带上的, 这就成为____数字磁带___地震记录. 6. 对数字磁带地震记录,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地震资料____处理_____,得到各种时间剖面,再对时间剖面进行地震资料____解释______,做出地震_构造图___________,并提出____井位_____进行钻探,这样就完成了地震勘探工作. 7. 根据炮点__检波点____和地下反射点三者之间的关系,要__连续____追踪反射波,炮点和接收点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_____相互位置______关系.这种关系称为__观测系统______. 8.根据炮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地震测线分为__纵测线___和____非纵测线____两大类. 9.地震波属于__弹性波____波的一种,振动只有在弹性___介质____中,才能传播出去而形成波。 三、选择题 1 在反射波地震法勘探中,_____B.反射波.________就是有效波. 2 共反射点记录反映的是地下界面上____ A.一个点_________.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试题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试题(C)参考答案 一、解释下列名词 1、反射波:由震源出发向外传播,经波阻抗界面反射到达接收点的波叫做反射波。 2、有效波:那些可用来解决所提出的地质任务的波为有效波或信号,如在进行反射波法地震勘探时,反射纵波为有效波。 3、干扰波:所有妨碍认辩、追踪有效波的其他波均属于干扰波范畴。 4、多次波:从震源出发,到达接收点时,在地下界面之间发生了一次以上反射的波。多次反射波、反射—折射波、折射—反射波和扰射—反射波等等统称为多次波。 二、填空 1.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的物探方法,主要有电法勘探, 磁法勘探, 重力勘探和地震勘探.其中是有效的物探方法是地震勘探. 2.用___人工______方法(如爆炸,敲击等)产生振动,研究振动在地下介质中__的传播规律,进一步查明__地下__地质构造和有用矿藏的一种__物探____方法,叫地震勘探. 3.地震勘探分___折射波_______地震法、____反射波_____地震法和____透射波___地震法三种.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主要是__反射波_____地震法,其它两方法用的较少. 4. 反射波地震勘探,首先用人工方法使__地表_____产生振动,振动在地下__介质___形成地震波,地震波 5 反射波到达地表时,引起地表的__振动_____.检波器把地表的__振动_____转换成___电信号__,通过电缆把电振动输送到数字地震仪器里, 记录在磁带上的, 这就成为____数字磁带___地震记录. 6. 对数字磁带地震记录,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地震资料____处理_____,得到各种时间剖面,再对时间剖面进行地震资料____解释______,做出地震_构造图___________,并提出____井位_____进行钻探,这样就完成了地震勘探工作. 7. 根据炮点__检波点____和地下反射点三者之间的关系,要__连续____追踪反射波,炮点和接收点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_____相互位置______关系.这种关系称为__观测系统______. 8.根据炮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地震测线分为__纵测线___和____非纵测线____两大类. 9.地震波属于__弹性波____波的一种,振动只有在弹性___介质____中,才能传播出去而形成波。 三、选择题 1 在反射波地震法勘探中,_____B________就是有效波. A.多次波; B.反射波. 2 共反射点记录反映的是地下界面上____A_________. A.一个点; B.许多点. 3 在同一反射界面条件下,多次反射波比一次反射波____ A_________. A.传播时间长; B.反射能量强. 4. 对共反射点道集记录,经过动校正后,各道反射波的传播时间,都校正成_____A_______反射时间. A.垂直; B.标准. 5 水平迭加能使多次波受到压制,反射波得到_____B_________. A.突出; B.增强; C.压制; D.变化不明显. 四、简答题 1、什么是多次覆盖?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复习

1、油气勘探的三种方法:1、地质法:(Geology Method) 2、地球物理方法:(Exploration Meth 3、钻探法:Drill Way (Log/Well) 4、综合方法:地质、物探(物化探)、钻探结合起来,进行综 合勘探。 2、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概念及分类:它是以岩矿石(或地层)与其围岩的物理性质差异为物质基础,用专门的 仪器设备观测和研究天然存在或人工形成的物理场的变化规律,进而达到查明地质构造寻找矿产资源和解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以及环境监测等问题为目的勘探,叫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 相应的各种勘探方法,叫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简称为物探方法。 分类:地震勘探弹性差异 重力勘探密度差异 磁法勘探磁性差异 电法勘探电性差异 地球物理测井 3 地震勘探: 在油气勘探中,地震勘探已成为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地震勘探方法就是利用人工方法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从而来确定矿藏(包括油气、矿石、水、地热资源等)等的位置,以及获得工程地质信息。 地震勘探所获得的资料,与其它的地球物理资料、钻井资料及地质资料联合使用,并根据相应的物理与地质概念,能够得到有关构造及岩石类型分布等信息 4、地震勘探基本原理: 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弹性差异(Elasticity Property Difference ) 引起弹性波场变化 (Elasticity Filed) 产生弹性异常(速度不同)(Elasticity Waves Abnormal) 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 (Seismograph ) 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Inversion Geological Structure 5、自激自收: 6、地震勘探的主要工作环节。 野外数据采集 室内资料处理

地震勘探原理

《地震勘探》课程考试大 纲 适用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 学制:四年本科 学时:80 石家庄经济学院教务处审定 二零零二年一月

目录 1.课程教学目标 2.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配表 3.编写考试大纲的必要性和求要 4 地震勘探考试大纲内容 第一章弹性波的基本理论 1.弹性理论概述 2.弹性波的形成 3.弹性波的描述 4.弹性波的传播 5.地震波的衰减 6.地震反射波记录道的形成 7.地震波速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章地震波的时距曲线 1.反射波的时距曲线 2.折射波的时距曲线 第三章地震勘探的野外数据采集技术 1.有效波和干扰波 2.测线设计和观测系统 3.地震波的激发 4.高分辨率地震数据采集系统 5.地震勘探的分辨率 6.地震勘探工作参数选择 7.浅层地震勘探野外抗干扰技术 8.地震波速度的测定 第四章地震数据处理 1.预处理

2.参数提取与分析 3.数字滤波处理 4.反滤波处理 5.校正和叠加处理 6.偏移归位处理 第五章地震资料的解释与应用 1.地震剖面反射特征的识别和构造解释 2.动弹性模量及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3.地震折射资料的解释地震勘探的应用第六章特殊技术(地震新技术) 1.反射波测桩技术 2.常时微动观测技术 3.瞬态瑞雷波勘探技术

1. 课程教学目标: (1)课程任务和地位: 《地震勘探》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必修课,是应用地球物理学原理,解决工程与环境中的地质问题,是工程与环境勘查的重要方法,是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课。 (2)知识要求: 对于地震勘探理论,应在掌握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如积分变换、级数、波动方程、卷积等)及普通物理基础上,掌握弹性波理论;并具有一定的水文工程地质学、岩土工程地质学基础。 (3)能力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基本原理,和野外工作方法技术,特别在解决工程与环境地质问题时的抗干扰、提高分辨率的措施,提高学生应用地震新方法解决工程与环境地质问题的实际能力。这就必须加强实验实习课的份量,跟上目前工程建设和环境地质灾害探测对人才的要求。 2.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表

答案---地震勘探原理试卷-采集部分 (1)

地震勘探原理(采集部分)试卷一 一.名词解释(30分,每题3分) 1. 观测系统:地震勘探中的观测系统是指地震波的激发点与接收点的相互位置关系。 2. 振动曲线:一个质点在振动过程中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称为振动曲线。 3. 分辨率:两个波可以分辨开的最小距离叫做分辨率。 4.折射波:地震波以邻界角入射到介质分界面时,透射角等于90°,透射波沿界面滑行,引起上层介质震动而传到地表,这种波叫做折射波。 5.屏蔽:由于剖面中有速度很高的厚层存在,引起不能在地面接收到来自深层的反射波,这种现象叫做屏蔽效应。(如果高速层厚度小于地震波波长,则无屏蔽作用)。上部界面的反射系数越大,则接收到的下部界面的能量越小,称屏蔽作用越厉害。 6.波阻抗:介质传播地震波的能力。波阻抗等于波速与介质密度的乘积(Z=Vρ)。 7. 频谱:一个复杂的振动信号,可以看成由许多简谐分量叠加而成,那许多简谐分量及其各自的振幅、频率和初相,就叫做复杂振动的频谱。 8. 尼奎斯特频率:是指采样率不会出现假频的最高频率,它等于采样频率的一半,也称为折叠频率。大于尼奎斯特频率的频率也以较低频的假频出现。 9. 视速度:沿检波器排列所见的波列上被记录的速度。时距曲线斜率的倒数。

10. 反射系数:反射波的振幅与入射波的振幅之比,叫反射界面的反射系数。 二.填空题(20分,每空1分) 1、请用中文写出以下英文缩写术语的意思:3C3D 三分量三维;AVO 振幅随偏移距的变化。 2. 振动在介质中___传播____就形成波. 地震波是一种___弹性_____波。 3. 地震波传播到地面时通过____检波器__将___机械振动信号___转变 为___电信号。 4. 二维观测系统确定后,改变炮点间隔,会使覆盖次数发生变化。 5.沿排列的CMP 点距为1/2 道距。 6. 通常,宽方位角观测系统的定义是:当横、纵比大于时,为宽方位角观测系统。 7. 线束状三维勘探中,子区是指两条相邻的震源线和两条相邻的接收线所确定的区域。 8. 三维地震勘探工中沿构造走向布置的测线称为____联络测线_,垂直于构造走向的测线称为____主测线___。 6. 反射系数的大小取决于__界面上下___地层的___波阻抗差异____的 大小。 7. 地震勘探的分辨率一般可分为水平(横向)分辨率和垂直(纵向)分辨率。 8. 在行业标准中规定,覆盖次数渐减带一般要求大于偏移孔径和最大炮检距的 1/5(或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