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原理复习题

名词解释(4X 5')

地震测线:观测点(接收点)以线性方式排列成线。一个震源用一条

测线接收,称二维地震观测;用多条测线接收称为三维观测。 均方根速度: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的当作双 曲线,所求岀的地震波速度称为均方根速度,这种近似在一定程度上 考虑了射线的偏折。

时距曲线:表示某一波阻抗差界面反射波传播时间与炮检距关系的曲 线

倾角时差:当界面倾斜时,在激发点两侧对称位置处,观测到来自该 倾斜界面的反射波旅行时之差称为倾角时差

NMO 校正:当界面水平时,将有炮检距的反射波旅行时,校正到零炮 检距反射旅行时的过程,称为正常时差或动校正。

DMO 校正:又称倾角时差校正,由于在反射界面倾斜的情况下,激发 点两侧对称位置上接受到同一反射界面的时间不一样, 存在倾角时差, 对其进行的校正称为 DMO 校正。 叠加速度:对一组共中心点道集上的某个同相轴,利用双曲线公式选 用一系列不同

速度来计算各道的动校正量,并进行动校正;当某个速 度能把同相轴较成水平直线

时,则这个速度就是这条同相轴对应的反 射波叠加速度。

射线平面:由入射线、反射线和过反射点界面法线所组成的平面称为 射线平面。

地震绕射波:地震波在地下岩层传播时,当遇到岩性突变点,如断层 的断棱,地层

尖灭点,不整合面上起伏点等,这些点会成为新震源, 而产生一种新的球面波,这

种波称为绕射波。

地震干扰波:在地震勘探中模糊干扰反射波的其他波,分为无规则干 扰波(随机噪

声、地面威震等)和规则干扰波(面波、声波、浅层折 射波、侧面波、多次波等) 地震横波:地震波中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 地震分辨率:分为垂直分辨率和水平分辨率。垂直分辨率指在纵向上 能分辨岩层的最小厚度;横向分辨率指在横向上确定地质体位置和边 界的精确程度。 RVSP 叠加:逆垂直叠加剖面,由于常规的VSP 必须在不同深度进行 记录,放置检波器和防水电缆等既费时又昂贵,给实用化带来很多困 难。RVSP 把震源放在井下,通过设置地面检波器并改善耦合条件,降 低噪声,只要有适当井下震源,就可以取得足够分辨率记录资料。 正常时差:在水平界面情况下,各观测点相对于爆炸点纯粹是由于炮 检距不同而引起的反射波旅行时差。

地震水平时间切片:就是用一个水平面去切三维数据得出某一时刻

t

各道的信息。

地震连续介质:在界面两侧介质的速度是不相等的,有突变,但界面 上部的覆盖层的波速不是常数,而是连续变化的。

多次覆盖:对被追踪的界面进行多次观测的野外工作方法

多次波记录:从震源岀发,到达接收点时,在地下界面之间发生了一 次以上反射的

波。多次反射波、反射 -折射波、折射-反射波和绕射-反

射波等等统称为多次波。 反射定律:反射线位于入射面和界面法线组成的法平面内,反射角等 于入射角。 地震采样间隔:地震勘探中检波器接受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储 存,需要采样离散化,这个采样间隔就称为地震采样间隔。

均匀介质:反射界面以上的介质是均匀的,即地震波传播速度是一个 常数。

时间域和频率域:把信号表示为振幅随时间变化的函数,称为信号在 时间域的表现形式,把信号表示为振幅和相位随频率变化的函数,称 为信号在频率域上的表现形式。 天然地震:由地球内部的构造力、火山活动、塌陷等引起的地震。 人工地震:人们通过炸药爆炸、敲击振动引起地动产生地震波。

地震波:由震源激发的机械振动在地下岩层中向四周传播的运动过程, 这一过程就是机械波,习称地震波。 弹性:介质在外力作用下,岀去外力,能恢复原状的性质。

塑性:介质在外力作用下,岀去外力,不能恢复原状的性质。

弹性波:在弹性介质中传播的波。

波振面:振动状态完全相同的点组成的面。

波线(或射线):在适当的时候,认为波及其能量沿着某一条 路线”传 播,这条路线称为射线。

正常时差:地震波的旅行时和自激自收时间的差别主要是由炮检距

x

引起的,这种由炮检距引起的时差定义为正常时差。

动校正:在水平截面的情况下,从地震记录中减去正常时差,记得到

X/2处的自激自收时间tO ,这一过程称为正常时差的校正,或者动校正。 动校正与界面倾角无关 地震测线的概念:根据地震勘探的程度、目的和要求,在地面确定下 来的地震勘探野外工作的路线。可分为炮点线和接收点线。 偏移距:炮点到最近检波点之间的距离。 道间距:检波器之间的距离。

炮检距:炮点到检波点之间的距离。

一(多)次覆盖:对地下某点观测一(多) 纵测线:激发点和接收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非纵测线:激发点和接收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多次覆盖:指对被追踪的界面观测的次数

地震子波:由震源激发、沿着地层向下传播,传播一段距离后波形 逐渐稳定下来,形成具有一定形状和延续时间的波形,在地面、井 中接收,接收到的振动信号就称为地震子波。 地震组合:把多个检波器的信号迭加在一起作为一道输岀 共反射点叠加:将不同接收点接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地震 记录,经过动校正后叠加起来。

共中心点叠加:将不同接收点接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中心点的地震 记录,经过动校正后叠加起来。

水平叠加技术:野外采用多次覆盖的观测方法, 在室内处理中进行 共中心点叠加技术,获得水平叠加剖面的过程。 射线平均速度:当地震波在非均匀介质中传播时, 沿不同的射线路 径有不同的传播速度,我们把沿不同路径传播求得的速度叫射线平 均速度。

地震切面的含义:3D 水平切片是利用平行于时间(或层位)基准 面的平面切割3D 数据体得到的。

同相轴:一串套得很好的波峰(谷) 相位:通常用波峰(谷)的数量来描述 复波(波组):地震记录上的反射同相轴,往往是一组相邻反射波 叠加形成的。 波系:相邻几套稳定的波组

面波:近地表传播,视速度等于真速度,频率低 (20〜30Hz ),速度

低(100〜1000m/s ),强度大,延续时间长(衰减慢),时距曲线为直线, 速度与频率有关。

声波:速度稳定(v=340m/s ),频率高(呈窄带状分布),延续时间短, 记录上

呈尖锐的初至。在土坑、浅水池,干井激发产生声波(措施: 埋井,大偏移距)。

组合的方向特性曲线 ①(“,△ t )定义:当频率一定时,讨论组合后 波的振幅和射

线传播方向的关系

填空题(20 X 1'

1、 目前用于石油天然气勘探的勘探方法主要包括地震勘探、重力 勘探、磁法勘探

(最有效)以及电法勘探

2、 振动在介质中传播就形成波,地震波是一种弹性 __________

3、 地震波传播到地面时通过检波器将机械振动信号转变为电信号, 通过电缆把电振动输送到数字地震仪器里 带上,这就成 为数字磁带的地震记录

4、 对数字磁带地震记录,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地震资料处理,得到

各种时间剖面,再对时间剖面进行地震资料解释, 做出地震构造图, 并提岀井位进行钻探,这样就完成了地震勘探工作。

5、 三维地震勘探工作中沿构造走向布置的测线称为联络测线,垂 直于构造走向的

侧向的测线称为主测线 6、 波阻抗是密度和速度的乘积 7、 反射系数的大小取决于界面上下地层的波阻抗差异的大小 8、 一般进行时深转换采用的速度为平均速度,研究地层物性参数 变化需采用层速度 9、 求取动校正量的速度称为叠加速度,它经过倾角校正后为均方 ___________

根速度 10、 反射波地震勘探,首先用人工方法使地表产生振动,振动在地

下介质形成地震波 —

11、 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衰减主要为两个方面球面扩散、吸 — 收衰减

12、 观测系统是指:激发点和接收点间的相互位置关系

13、 根据炮点、检波点和地下反射点三者之间的关系,要连续追踪 反射波,炮点和接收点之间要保持一定的相互位置关系, 这种关系 成为观测系统。 14、 根据炮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 地震测线分为纵测线和非纵测 线两大类

15、 静校正包括地表高程校正和低速带校正

16、 水平叠加剖面上的背斜比地质剖面上的背斜, 两翼要缓顶点无 偏移 77、震源是反射线反向延长线与过反射点界面法线反向延长线的 交占 亦、震传播路径应满足所用时间最少条件, 该条件称为费马原理

19、 平行不整合在水平叠加剖面上的响应特征是:

反射波强度和波 形变化大、不稳定;通常会岀现绕射波 20、 泥底辟在地震剖面上的主要响应特征是:外形丘状、柱状或不 规则形状;内部波形杂乱,同相轴不连续或空白;翼部反射同相轴 明显上翘;顶部以上反射层多

呈隆起状。 21、 盐底辟在地震剖面上的主要响应特征是:外形丘状、筒状或不 规则形状;内部波形杂乱,同相轴不连续或空白;翼部反射同相轴 明显上翘;顶部以上反射层多呈隆起状。 22、 反射界面空间校正中所指的三个深度分别是:真深度:视铅垂 深度;界面法

线深度 23、 反射界面空间校正中所指的三个角度分别是: 真倾角、视倾角、 测线

方位角

24、 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和追踪同一反射波的三个对比标志是: 振幅 显

著、波形相似标志、相位数基本相同标志。

25、 地震勘探分辨率分为横向分辨率和垂直分辨率

26、 影响地震水平叠加效果的因素主要有界面倾斜、动校正速度

27、 经过动校正和水平叠加,并将所有的新地震道放在相应的反射点 位置,就构成了该测线的水平叠加时间剖面。

28、 在to 平面图上,等值线越密说明地层倾角越大。 29、 地震测线布置的基本要求:测线应为直线;测线垂直构造走向; 界面被连续观测;覆盖次数均匀。 30、 地震组合目的:压制干扰波,提高信噪比

31、 地震组合方式:检波器组合、震源组合、混合组合

32、 影响地震波速度的主要因素:弹性常数、岩性、密度、埋藏深度、 构造历史和沉积年代、孔隙度及流体性质

33、 地震切片的分类:等时切片、沿层切片 34、 地震剖面的显示方式:波

_______ 形+变面积、波形 +变密度 35、 当采用炸约震源激发地震波时,在药包附近爆炸产生的__高压__热 气球,爆炸前沿_压强_,经测定达几十万个大气压,大大超过岩石的 — 抗压_温度,岩石遭到破坏,

炸成空穴叫__实际_空

36、 远离爆炸中心,压力—减小小于岩石的_抗压_强度,但仍超过 岩石的—弹性__强度,此时岩石虽不遭受破坏,但产生__塑性__形变, 形成一个等效空穴.

37、 在等效空穴以外的区域,爆炸压力降低到岩石的__弹性_强度以内 由于爆炸产生的作用力的延续时间 _很短_,一般只有几百个微秒.因 此对于—远离__震源的地层来说,完全可以看成是近似的 _弹性__介 质.

38、 普通的二维地震测量,常采用__纵测线__进行观测,在三维地震测 量中,则是—纵测线__和—非纵测线__并用.只有在很特殊情况下, 如查明江河下面的构造,才单独采用 非纵测线—观测

39、 根据观测系统的迭加特性,可把多次覆盖观测系统分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放

炮观测系统和 ___________ 放炮观测系统. 答:单边;双边.

40、 单边__放炮观测系统,根据有无_偏移距__(指炮点与最近一个接收 点之间的距离),又可分为__端点—观测系统和—偏移_观测系统.

41、 偏移距为零的是 _端点_观测系统,偏移距不为零的是 _偏移 — 观测系统. 42、 常见的多次波有几种 1)全程多次反射波;2)部分多次反射,3)层 间多次反射波;4)虚反射.

43、 地震波在不同岩石中传播速度各不相同 ,在变质岩和火成岩中传 播速度较_大__;在沉积岩中传播速度较 _小 —.

44、 水平迭加时间剖面是共 __反射点__道集记录,经过__数字处理 — 后得到的 45、 包含有多次波等干扰的共 __反射点—道集记录,经过__动校正__ 和—水平叠加 _______ ,将变成一个新的__地震—记录道.

46、 经动校正和水平迭加,_信噪比__有所提高,并把这个记录道放在 测线的共中心点 位置.

简答题

一、 为了提高横向分辨率,野外数据采集常采用小道距小排列、高覆 盖次数,试说明其理由:

1、 由空间采样定理知,一个波长内至少有两个样点,而波长与频率成 反比,分辨

率与频率和带宽有关,带宽越宽,频率越高,分辨率越高, 因此需要小道距

2、 排列越长,最大炮检距越大,提高高频成分信噪比的能力越低;当 界面倾斜,炮间距越大,反射点越分散,降低横向分辨率,因此要求 小炮检距,即小排列。

3、 信噪比高,才能使分辨率较高,覆盖次数决定衰减噪声的能力,覆 盖次数较高,则信噪比较高。 二、 试说明水平叠加剖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当界面倾斜时,共中心点叠加不是共反射点叠加,会降低横向分辨 率 2、 水平叠加剖面上存在绕射波没有收敛,干涉带没有分解,回转波没 有归位 3、 水平叠加剖面总是把界面反射点放在地面共中心点下方的铅垂线 上,当界面倾

斜时,反射点位置沿界面下倾方向偏离了反射点的真实 位置。

三、 比较说明药量大小、炮井深浅、介质致密疏松激发的地震波振幅 及频率的特

1、 在致密介质中激发的波形比在疏松介质中激发的波形频率高而振 幅低

2、 在深井中激发的波形比在浅井中激发的频率高而振幅低

3、 小药量激发的波形比大药量激发产生的波形频率高而振幅低

四、 相对于陆上地震勘探而言,海洋石油地震勘探有何特点

1、 施工特点:由于没有障碍物,海洋地震勘探可以连续施工和侧线均 匀覆盖,比陆上有更高效率和低廉的成本

2、 技术特点:1)导航定位技术,海洋地震船上拥有先进的雷达和导 航系统2)震源,海洋地震勘探采用非炸药震源,包括空气枪震源、套 筒爆炸器震源和蒸汽枪等 3)检波器,海洋地震勘探检波器以电缆形式 封装,里面检波器采用压电传感器来检测地震波

五、 海洋石油勘探地震勘探中的地震干扰波主要有哪些?有何特点? 如何压制? 海上石油地震勘探中的地震干扰波有如下几种:

1、 气泡效应,用气枪之类震源激发后产生气泡,气泡反复涨缩形 成冲击波,对最初激发的波产生干扰,压制方法:组合激发

2、 鸣震:水层中的多次波使水层发生共振现象,具有稳定的似正 弦波,能量强,延续时间长,常将有效波完全淹没,压制方法:反 褶积技术

3、 多次波:由于海底面是一个强反射界面,地震反射波遇到海底 面会再次激发,压制方法:多次覆盖,反褶积

4、 虚反射:由于海水是一个强反射面,地震波先向上传播,再反 射向下传播,压制方法:多次覆盖,反褶积

六、 如何得到一张地震水平叠加时间剖面?地震水平叠加剖面有 何特点?如何提高地震水平叠加剖面的质量?

将不同接收点接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个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的信号, 经过动校正后叠加起来即可得到水平地震叠加剖面,其主要特点 有:

1、 在测线上同一点,根据钻井资料得到的地质剖面上的地层分界 面,与时间剖面上的反射波同相轴在数量上、出现位置上,常常不 是一一对应的

2、 时间剖面的纵坐标是双程旅行时 t0

3、 反射波振幅、同相轴及波形本身包含了地下地层的构造和岩性 信息,如振幅的强弱与地层结构、介质参数密切相关

4、 地震剖面上的反射波是由多个地层分界面上振幅有大有小、极

性有正有负、到达时间有先有后的反射子波叠加、复合的结果。而 复合子波的形成取决于地下地层结构的稳定性, 如薄层厚度、岩性、 砂泥岩比等

5、 水平叠加剖面上常出现各种特殊波,如绕射波、断面波、回转 波、侧面波等,

这些波的同相轴形态并不表示真是的地质形态

采用高精度静校正和动校正,叠后或叠前偏移处理可以提高水平叠 加剖面质量 七、 什么叫地震勘探的垂直分辨率?如何提高地震勘探的垂直分 辨率? 垂直分辨率指用地震记录沿垂直方向能够分辨的最薄地层的厚 度。

提高地震勘探的垂直分辨率主要方法:选择合适激发和接收条 件,设计合适的观测系统。提高地震波主频和频带宽度;在资料处 理中采用反褶积等方法, 压缩地震子波延续时间。 采用横波勘探也 可以提高垂向分辨率。 八、 简述地震反射波勘探中的主要干扰波类型及压制方法 1、 面波 压制方法:检波器组合法、滤波等

2、 声波 压制方法:改善爆炸条件,处理时通过滤波等;井中注 水,埋井,大偏移距

3、 虚反射 压制方法:采用垂直叠加法或反褶积方法

4、 多次反射波 压制方法:野外采用多次覆盖技术,共中心叠加 技术及各种特殊处理等

5、 底波、鸣震 压制方法:主要采用反褶积滤波压制

6、 侧面波 压制方法:水平叠加、偏移归位等

九、 什么是组合检波,它在地震勘探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将多个检波器串联或并联在一起接受地震波称为组合检波 组合检波在地震勘探中的主要作用是:

利用干扰波与有效波的传

播方向不同和统计效应来压制干扰波的一种有效方法。 主要压制面

波、声波等低速度规则干扰波及无规则的随机干扰。 十、简述断层在地震水平叠加时间剖面的识别标志 1、 反射波同相轴错段

2、 反射波同相轴数目突然增减或消失,波组间断突然变化

3、 反射波同相轴形状突变,反射零乱或出现空白带

4、 反射波同相轴发生分叉、合并、扭曲、强相位转换

5、 异常波的出现(绕射波、断面波) 十一、什么地质条件下容易产生地震绕射波,用什么办法消除? 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些地层岩性的突变点(如短

程的断棱,地层尖灭点,不整合面的突起点等) ,这些突变点会变

成新的震源,再次发出球面波,向四周传播,这种波称为绕射波。

通过偏移叠加处理,可以有效的收敛绕射波。 十二、三大原理 惠更斯原理(波前原理):波在传播过程中,任一时刻的波前面上 的每一点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新的点震源, 由它产生二次振动,形成 子波前,这些子波前的包络面就是新的波前面。 惠更斯-菲列涅耳原理:波传播前,任一质点处的新扰动相当于上 一时刻波前面上全部新震源所产生的子波在该点处相互干涉叠加 形成的合成波。 费马原理(射线原理):波沿射线传播的时间是最小的 由费马原理可推岀:地震波

总是沿射线传播,以保证到达时所用旅 行时间最少准则;地震波沿垂直于等时面的

路线传播所用旅行时间 最少;等时面与射线总是相互垂直 十三、背斜在地震剖面

上的基本特征:

水平叠加剖面上的背斜,要比地下真实背斜宽、两翼平缓些,但顶 点位置不变。 ① 两翼越陡,畸变越严重;

② 埋深越大,畸变越严重。

十四、向斜在地震剖面上的基本特征:

1

6-3-5); 2)、把 H — tO/2对应数据点 和流体性质的关系 g 、与频 率和温度压力的关系(与频 率无关(无频散),温度每升 高100度,速度减少5〜6%) 三十、结论:从上面的计算 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1) 当介质不均匀时,沿不 同路路径计算的射线平均速 度不同,炮检距的增大,射 线平均

速度趋近于高速层速 度,与费马原理一致。 (2) 对某一种介质来说,

只 有一个平均速度和一个均方 根

速度,而射线平均速度却 不唯一。

对同一道集中各道 ① 在水平叠加剖面上,缓向斜(曲率中心在地面之上)只是宽度比地 下实际向斜的宽度稍窄一些,最低点的水平坐标保持不变。

② 当向斜变陡,或形态不变深度增加时,在地震剖面上的宽度将变得 更窄。 ③ 当曲率中心正好在地面时,则向斜在地震剖面上变成一个点。

④ 当曲率中心在地面之下,在发生反转现象,向斜在地震剖面上表现 为背斜(回转波的一部分)。

十五、不整合在地震剖面上的特征:

① 平行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是平行的,由于明显的沉积间断, 沉积间断面是个侵蚀面。在时间剖面上的特征为: I 、反射波一般较强,但强度、波形变化大,不稳定。

H 、 经常岀现绕射波,有时会岀现一连串绕射波,平行于反射层排列 在整条剖面上。

② 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是不同的,成角度接触关系,它 在时间剖面上的特征为:

I 、 反射波强度、波形变化大,不稳定。

H 、不整合面上下反射波逐渐靠拢,不整合面下的反射波的相位依次 被不整合面上的反射波相位代替。

山、在地层尖灭点附近,由于不整合面上下的反射波十分靠近,形成 同相轴的分叉合并,同时有波的干涉。

W 、在不整合面上有时也会岀现绕射波,但一般不如平行不整合的绕 射波明显。 十六、断层的解释方法:①结合相邻同相轴的特点(相邻层位) (断层

倾向);②结合平行测线断层的特点(同一层) (断层走向):③结合相 交测线断层的位置(同一层):④借助水平切片的解释(同相轴中断、 错开;同相轴振幅、密度突变;相邻波组同相轴走向不一致) ;⑤借助 地震属性的分析

十七、几种特殊的地震波:

绕射波的形成及特点:断棱绕射波时距曲线方程

A 、 断楞绕射波时距曲线特点:

时距曲线是双曲线;极小点在绕射点正上方;与反射波的关系。 B 、 绕射波在水平叠加剖面上的特点: 一次覆盖水平剖面上两个绕射尾 巴;多次覆盖水平剖面上呈“犄角”状。 C 、 绕射波的形成机理:波源和子波源发出球面波;把反射界面由一系 列小面元组成;反射波是所有面元绕射的总和;几何的点和线不产生 绕射现象 弯曲界面反射波: A 、 凸界面反射:背斜在剖面上被展宽;顶点位置不变;越深畸变越大; 能量被发散。 B 、 弯曲界面绕射波特点:凸界面能量发散;凹界面能量汇聚;凹界面 H>R 时产

生回转波,H

合的方式,提高地震子波的主频和带宽;其次在处理过程中,反褶积 处理,压缩地

震子波的延续时间,进行偏移处理,使反射点归位,绕 射波收敛;最后在解释过程中,高精度的地震资料解释方法 二十、3D 水平切片的特点:频率越低,同相轴越宽;界面倾角越小, 同相轴越宽;水平切片上反射同相轴走向与界面走向一致;水平切片 与垂直地震剖面反射同相轴交线闭合。 二十一、地震剖面的分类: 叠加剖面:水平叠加(时间/深度)剖面 偏移剖面:按叠加偏移处理顺序分为:叠加偏移剖面、偏移叠加偏移、 按偏移速度变化特点分为:时间偏移剖面、深度偏移剖面

叠加偏移剖面:先做水平叠加,再进行偏移处理 偏移叠加剖面:先做偏移处理,再进行水平叠加 时间偏移剖面:利用横向各向均匀速度模型进行偏移处理,只考虑波 的旅行时的变化是由速度的纵向各向异性引起的

深度偏移剖面:考虑速度在纵横向上的各向异性,然后进行偏移处理 二十二、地震记录的特点:

I 传播过程中,子波有衰减上,严格讲深层与浅层子波波形(振幅和 频率)是有差异的

H 地震反射记录的振幅取决于反射界面的反射系数大小有关) 山极性有正有负取决于子波反射系数的正负 W 反射时间取决于界面的深度和波

二十三、叠加速度谱的基本原理:

共中心点道集经过动校正处理,动校正量的大小与动校正所用速度 有关,速度

较小时,校正过量,同相轴向下弯曲;速度较大时校正不 足,同相轴向上弯曲;当

动校正速度正好将反射波同相轴正好校正成 一条水平直线时,动校正所对应的速度

即为叠加速度。

平均速度的测定: 二十四、平均速度测定的方法: A 、 岩石物理测定(岩石物理学),在实验室进行; B 、 由叠加速度求层速度、平均速度; C 、井中测量(地震测井、声波测井、 vsp )。

补充说明:炮井距d 的选择:

A 、 炮点不能太远。射线平 均速度一般大于平均速度, 尤其在浅层更为显著,深

层 速度逐渐靠近平均速度。因 此d 不能太大。

B 、 炮点不能太近。d 太小则 可能岀现电缆波或套管波 的干扰,对深井也不安全。 所以,d 不能选得太小。

C 、 资料的整理成果: 1 )、

利用得到的t 和to,先把t 换算成Vax 。把数据画在 的坐标系中,就得到平均速 度(随tO 变化)曲线(见图 标在坐标系中,得到沿垂直向下方向传播的距离与传播时间之间的 关系,叫做垂直时距曲线。3)、当速度分层明显时,可以根据垂直 时距曲线求出各层的层速度 Vn ,作出Vn — H 曲线,反映层速度 随深度变化的情况。

二十五、研究时距曲线的意义 :不同类型的地震波,包含了不同的 地质信息;采用自激自收方式,反射波同相

轴形态与地下界面形态 相对应;一点激发,多道接收

二十六、折射波的传播特点:临界角外滑行波先于入射波到达界面 上任何一点;折射波射线相互平行,同相轴为直线;折射波存在一 定“盲区”;折射波的“屏蔽效应”。 二十七、有效波和干扰波的主要区别 :a 、频谱有差异(此类干扰

波的压制方法主要是野外记录时进行有目的的采取滤波和室内的 频率滤波处理);b 、传播方向的差异(例如水平界面的反射波差不 多是垂直从地下反射回地面的; 而面波是沿地面传播的。 实质上就

是视速度的差别,针对这一类型的干扰波,在野外施工时,往往采 用检波器组合的方法来压制);c 、在进行资料处理时,还可以采用 视速度滤波(f-k 滤波)进行去除);动校正后剩余时差的差异(如 多次波,在经过动校正后,剩余时差仍不为 0,如今广泛使用的野

外多次覆盖、室内水平叠加技术能较好压制多次波;另外,预测反 褶积方法对多次波也有良好的压制效果);d 、出现规律的差异(例 如风吹草动等引起的随机干扰

的出现规律就与反射波的很不相同, 对于随机干扰,主要是利用其统计规律进行压

制,如多次叠加、组 合法等都是有效的方法,另外,相关滤波、相干叠加等室内处理方 法也有很好的效果。) 二十八、随机干扰的特点: (1)随机干扰的统计特性:没有一定规律,也没有一定传播方向, 在地震记录上形成杂乱无章的干扰背景。 (2) 形成因素很多:自然条件、激发条件、人为条件。 (3) 随机干扰的特点:在地震记录上表现为杂乱无章的振动,频

谱很宽,近似于白噪声,没有一定的视速度,表面上看是不规则的, 但遵循统计规律。 A 、 地震勘探中随机干扰是均值为零的随机过程;

B 、 完全不相同的随机过程,其互相关函数为零,在一定条件下相 邻两个检波器接收到的随机干扰是不相关的。

C 、随机过程与非随机过程是不相关的,相关函数为零。地震勘探 中,随机干扰和有效信号是互不相关的 . 二十九、影响地震波速度的因素: A 、与岩石弹性常数的关系 b 、与岩性的关系c 、与岩石密度的关系

d 、与埋藏深度的关系(一般来说,随深度的增加地震波速度增大; 不同的地区,

速度随深度变化的垂直梯度可能相差很大; 一般地说, 在浅处速度梯度较大;深度增加时,梯度减小) e 、与构造历史和

沉积年代的关系(一般来说,地层越深,沉积年代越久,构造历史 越远,地震波速度越大;地震波速度与沉积地质年代、地质构造历 史有关,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地 质年代越长、构造历史越远,地震波速度越高;地质年代越短、构 造历史越近,地震波速度越低; 2)、在强烈褶皱地区,经常观测到

的地震波速度大;而在隆起的构造顶部,速度降低) f 、与孔隙度囲衣-3-3「垃井?E 料蜃财后的Jti.卑

答:等t0图根据不同比例尺要求,取数间隔一般为1cm,凡在构造 关键部位如鞍部,高点,凹点,产状突变点,断点及测线交点都必须 取值。换算值用"()"表示。 b. 高点闭合差不大于等值线距的 1/2。

c. 作图中读数误差应小于10ms,水平位置不超出土 1道,数据点平面 位置误差小于1mm 作图等值线闭合差小于等值线与数据点差值的 1/3。

d. 等值线距可视构造产状的陡缓而定 ,一般以25-100m 为宜。

e. 等值线采用可靠(实线),不可靠(虚线)表示。 8. 如何编绘构造图?

答:a.地震反射层等t0图空校后即为构造(等深度)图。

b. 空间校正方法及速度参数,量板选择正确。

(a) 地层横向速度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可制成统一速度空间校正量 板或数据本。 (b) 表层及地下地层横向速度变化大的地区进行变速空校。 (c) 上下地层速度纵向变化规律不同时 ,必须采用层状介质速度空 校方法。 c. 空间校正点根据等值线的疏密程度决定 ,如高点,凹界,断点及 线密度大的地方应该加密。 d. 层位深度与钻井深度对比误差小于 5%,构造细测时,对比误差小

于3%

e. 断层空间校正要求

(a) 垂直构造走向的剖面,断点空校后位置与叠偏剖面上的断点位 置基本吻合。

(b) 空校后上,下层的同一断层关系不交叉。

(c) 二级以上断层上,下盘平面位置误差小于土 100m

f. 构造(等深度)线,断层线采用可靠(实线),不可靠(虚线)表示。 等值线勾绘时,

一般偏离数据值小于线距的1/3。

g. 不同比例尺等值线距的规定

(a) 1:200000,等值线距一般为200m

(b) 1:100000,等值线距一般为100m

(c) 1:50000,等值线距一般为50m

(d) 1:25000,等值线距一般为25m

(e) 1:10000,等值线距一般为12.5m 。

h. 作到水平剖面,叠偏剖面,等t0图,构造(等深度)图的解释一致。

i. 构造命名应根据附近地名或按地区编号赋予。

,j.构造(等深度)图要求:

(a) 坐标网,经纬度,必要的测线,深度值。

(b) 主要地名,地物及探井井位。

,(c)编图说明及责任表。

k. 构造要素表,应包括构造名称,编号,类型,高点,深度,幅度,面积, 落实程度,

穿过测线,钻井情况,备注等。

l. 断层要素表,应包括断裂名称,类型,走向,长度,断面倾角及最大 落差等。

四十三、什么是滑行波?

答:当V2>V1时,由透射定律可知:透射角大于入射角.如果入射角 不断增大,透

射角也随着增加,当入射角增大到i 时,透射角增加到 90 C ,即:sini=V1/V2.这时透射波就以V2的速度沿界面滑行,这时 的透射波做滑行波,入射角i 叫做临界角,A 点称为临界点. 四十四、什么是折射波? 答:过临界点A 以后,由于滑行波的速度比入射波的速度大 .所以, 滑行波首先到达分界面上各点 ,介质2中的质点就要先发生振动. 由于界面两侧的介质质点间存在着弹性联系 .这样介质2的质点振 动必然要引起介质1中的质点振动,于是在介质1中产生一种新波, 这种新波在地震勘探中称为折射波 . 四十五、什么是折射波始点和盲区? 答:射线AM 是折射波的第一条射线,在地面上从M 占开始才能观测 到折射波,因此M 点叫做折射波的始点.自震源0点到M 占到范围内, 不存在折射波,这个范围叫做折射波的盲区,盲区的大小,用x(M)表 示,它等于x(M)=2htgi,式中h 为界面深度. 四十六、声波测井是什么 ? 答:声波测井又称声速测井,是用超声波测井仪,在深井进行连续 速度测井.超声波测井仪是由一个超声波发器 ,和两个相距1米的 接收器组成.超声波发生器0乍为震源,它发射20KHZ 的脉冲波,经泥 浆以临界角i 入条射到井壁,沿井壁滑行,又以临界角入射到接收 器M 和N,脉冲波到达 MN 两点的时间差△ t 为:△ t=1/V2(微秒/米), 这样,声波测井得到的就是超声波在岩层中传播 1米的时差值,它等 于岩层层速度的倒数. 四十七、什么是构造等值线图 ?倾斜岩层的构造等值线图有什么特 征? 答:构造等值线图也简称为构造图 ,是用一系列等值线(等值线,

等高线)表示地下某一岩层层面起伏形态的平面图件 . 倾斜岩层在构造等值线图上主要表现以下特征 : (1) 各条等值线大致呈直线平行延伸.

(2) 等值线的高程向一个方向渐次降低 (或升高). (3) 等值线的疏密与岩层倾角大小有关,岩层倾角越大,等值线越密 作动校正,动校正不能完全准确,误差随炮检距增加而增大。 (3) 平均速度一定小于或等于均方根速度。 (4) 射线平均速度、平均速度、均方根速三者有图 6-5-2所示的关系 三十一、构造图的绘制步骤: A 、拾取标准层B 、层位标定(结合钻井 资料)C 、层位追踪D 、断层解释(性质、断点、断距 )E 、断层组 合F 、等t 值线的勾绘G 、空间校正H 、时深转化一一深度构造图 三十二、断层平面组合原则 :性质相同的相邻断层组合在一起;断层

面适当平滑,断层上盘连上盘,下盘连下盘;断层断距中间大,向两 端逐渐尖灭;断层平面、剖面位置必须一致。

三十三、等t 值线的勾绘:(勾绘等值线的原则)等值线“闭合”原则; 等值线单斜

走单线,双斜走双线;等值线尽量“平滑均匀” ;下降盘下 降,上升盘上升。 三十四、比较共炮点与共反射点时距曲线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 答:在均匀介质水平层的情况下,共反射点时距曲线与共炮点时距曲 线在形式上完全类似,都是一条双曲线.但是,共反射点时距曲线只反 界面上的一个点,而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则反映界面上的一段 .其次 共反点时距曲线中的tO 时间,表示共中心点M 的垂直反射时间,而共炮 反射波时

距曲线中的tO 时间,则表示炮点的垂直反射时间.

三十五、线性组合的方向特性曲线有何特点 ?

答:线性组合的方向特性曲线有下列特点 :

1) 极值点:当Y=0时,即垂直入射,P(Y)=1,为一次极值;当丫=1时,P(Y)=,

为二次极值.地震波位于极值区时都会得到加强 .

2) 通放带:当Y=0时,P(Y)=1;当Y=1/2n 时,P(Y)=0.7,我们称区间 [0,1/2n]为通放

带.为了使反射波在组合后得到加强,必须使反射波的 组合参量Ys 位于通放带内,

即Ys 大于等于0,小于等于1/2n.

3) 零值点:当Y=1/n,2/n,.•…(n-1)/n 时,P(Y)=0,零值点的个数为

n-1例如当n=5,则有四个零值点,即丫=0.2, 0.4, 0.6和0.8.地震波位 于零值区时,

会受到最大压制.

4) 压制区:区间[1/n,(n-1)/n] 称为压制区.为使干扰波在组合后得到

大压制,必须使干扰波的组合参量 Yn 位于压制区内,即YN 大于等于1/n,

小于等于(n-1)/n.

三十六、绕射波是怎样形成的 ?

答:绕射波的形成,既有几何地震学观点的解释,也有物理地震学观点 的解释。几

何地震学的观点认为: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个 障碍物的棱,便会产生

波的绕射,在上覆介质中形成绕射波。 这就是说,

绕射波是由点或棱产生的,而物理地震学的观点则认为:绕射波不能由 点或棱产生,

而是由整个反射界面产生,表面上观测到点或棱的绕射波 实际上是整个反射界面的

绕射迭加在边界上的表现形式。 三十七、断面反射波和产生断面反射波的条件是什

么 答:在多断层地区,常观测到断层面上产生的反射波 ,称为断面反射波

简称断面波。并不是所有的断层都产生断面波 ,只有当断层落差较大,

断层面较光滑,断面倾角不大时,才会产生较强的断面波。 此时,由于断

面两侧具有不同岩性,或是不同地质年代的地层直接接触 ,断层面本身 就是一个良好的波阻抗界面,所以才产生断面波。 三十八、断面波有什么特点 ? 答:断面反射波是一种平界面反射波,它具有一般平界面反射波的特 点。由于它是断层面产生的反射波 ,所以断面波又有它自己的一些特 占: 八、、■ (1) 断面波是大倾角反射波。由于断面倾角都大于地层倾角 ,所以断面 波是大倾角反射波。在水平迭加剖面上 ,同相轴比较陡直,和一般反射 波同相轴产状很不协调,常和它们交叉,产生干涉。 (2) 由于断面波是断层面上的反射波 ,所以在断面波附近,经常伴随有 绕射波,凸界面反射波和回转波等。它们之间都是彼此相切的关系 ,都 由绕射波把它们联结起来。 (3) 断面波的能量特点是:在一般沉积凹陷的中,小型断层上的断面波, 能量强弱变化大,同相轴断断续续出现,不易连续对比。而在控制凸起 或凹陷的大断层上的断面波,能量强,振幅稳定,能连续对比。 三十九、时间剖面对比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 答:反射地震资料的地质解释,是通过时间剖面的对比来实现的。 时间 剖面对比的主要任务包括 :确定反射标准层;选择对比相位,进行相位 对比和相位闭合;识别时间剖面上各种波的类型,分析波与波之间的关 系,推断时间剖面所反映的地质构造。 四十、如何在t0平面图上进行断层解释? 答:a.各测线解释的断点要先在平面上进行合理组合。组合时要考虑 区域构造方向,断点性质,落差变化及断层间地层倾角的合理性。不同 层位的断层平面叠合不能交叉。

b. 断层分为三级:

一级断层为控制盆地或凹陷边界的断层。 二级断层为控制二级带发育和形成的断层。 三级断层为控制局部断块,圈闭,高点的断层以及零星分布的断层。

c. 断层应分为可靠(实线),不可靠(虚线)两级表示。 四、怎样选择层位 ?

答:根据地质任务选择有意义层位。

a. 建立反映区域构造及地层全貌的基干剖面 ,确定构造层。

b. 选择可连续追踪的反射界面,最好选择标准层为作图层位。

c. 浅,中,深各构造层内选择各个时代及有特殊意义的层位。

d. 追踪时要考虑即可反映构造层结构 ,又要与地层层序解释相一致。 四十二、如何编制等t0平面图?

3

■ 结论: 1、

在炮检距不大情况下 ,可以

把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看作双 曲线,

' h

V

71 '

100^1000^1000

V 7=^E =1000 1000 1000

=428米/秒

均方根速度

由(6-2-24 )式,有

1000

3000

2

3000 <■ 1000 5000 50002

1000

s =sin (

sin 100

5000 3000

)=16042

1016 1044 . 1065

=0.725秒

2 0.725

结论:

1) At 0,组合频率特性曲 线是水平直线平直线,无频作用; 2

△越大,频大,频率特性带越窄;

3) 组合压制的高频成分,相当于一个低通 滤当于。 4) 对于高分辨率勘探,

:t 尽可能小;(拓宽频带,提高主频 );

5)

,=以,对于反射波勘探:

v

近炮点:V * 大,飞小 深层:v *大,飞小、方

一-」

*

, 近炮点有利

*

,深层有利

远炮点:V 小,.\t 大

浅层:

V 小,.t 大

1000 1000 1000

3000 5000

6000

= 4472米/秒

射线平均速度的计算:

当「1 =10:时:由图6 - 5 -1可看出

^sin 丄

(sin 16042

^000) 200

10

5000

这条射线向下入射到 R3界面时在三层介质中每一层的传播路程长

度分别是11、12、13

横波与纵波区别: 纵波是弹性介质发生体积形变所产生的波动(体积变化) 横波是弹性介质发生切变时所产生的波动(形状变化) 纵波是一张涨缩力形成的波,横波是旋转力形成的波 纵波质点的震动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横波则垂直 纵波可在任何介质中传播,横波只在弹性固体中传播 由炮点传播到地面再到界面再到检波点这样的波称为 虚反射波

波前面: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如果在某一时刻把空间中所有刚刚开始 振动的点连成曲面

迪克斯公式所求的速度为层速度 凸型反射界面反射波在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上形态扩大 在没有环境噪音的情况下,地震记录上首先接收到的事直达波和浅层 折射波

视速度v=检波器相距s/有效波时差t

3000 5000 6000

所以射线平均速度为

V/严 2 ((1061+1044+1065)= 4310米/ 秒

这条射线从 R3界面反射,返回到地面在 S1点出射,炮检距 OS1等于x1。

O

O

O

r

x^2[1000 tg10 1000tg16 42 1 000tg2010]=1684米

计算题:

计算泊松比b :

知:纵波速度 Vp=3600m/s,横波速度Vs=2000m/s,求:b =?(取三位小数) 答:b

=[2-(Vp/Vs).(Vp/Vs)]/2[1-(Vp/Vs).(Vp/Vs)]

=[2-(3600/2000).(3600/2000)]/[2[1-(3600/2000)(3600/2000)]] =0.277

1000 cos100

=1061米 1000 cos20010 =1065 米 泊松比为0.277. 地震波沿这条射线传播的时间是: 1000 cos16042

=1044 米

反射界面深度h=1/2 (上介质速度V X 反射时间t ) 计算:

水平层状介质速度公式:

平均速度: n 、t i V i i 珀

n 、t i

i ± 已知层速度 均方根速度:

Vi V R

|| n

x t i V i 2

n

、t i

i A

射线平均速度

h n

1 pU 2

h n

n

7V n 1-卩乜2

0.

B L

3

例题:

设一组由三个水平均匀层组成的层状介质模型,各层参数如图6-5-1所

示。现在分别计算界面以上介质的平均速度和均方根速度;计算

分别以入射角>1、>2、:'3..................... 等入射到R1界面,向下传播,然

后在R3界面发生反射,计算各条射线的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 Vax :由(6-2-1 )式,有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试题(C)参考答案

一、解释下列名词 1、反射波:由震源出发向外传播,经波阻抗界面反射到达接收点的波叫做反射波。 2、有效波:那些可用来解决所提出的地质任务的波为有效波或信号,如在进行反射波法地震勘探时,反射纵波为有效波。 3、干扰波:所有妨碍认辩、追踪有效波的其他波均属于干扰波范畴。 4、多次波:从震源出发,到达接收点时,在地下界面之间发生了一次以上反射的波。多次反射波、反射—折射波、折射—反射波和扰射—反射波等等统称为多次波。 二、填空 1.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的物探方法,主要有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和地震勘探。其中,有效的物探方法是地震勘探。 2.用___人工______方法(如爆炸,敲击等)产生振动,研究振动在地下介质中__的传播规律,进一步查明__地下__地质构造和有用矿藏的一种__物探____方法,叫地震勘探. 3.地震勘探分___折射波_______地震法、____反射波_____地震法和____透射波___地震法三种.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主要是__反射波_____地震法,其它两方法用的较少. 4. 反射波地震勘探,首先用人工方法使__地表_____产生振动,振动在地下__介质___形成地震波,地震波 5 反射波到达地表时,引起地表的__振动_____.检波器把地表的__振动 _____转换成___电信号__,通过电缆把电振动输送到数字地震仪器里, 记录在磁带上的, 这就成为____数字磁带___地震记录. 6. 对数字磁带地震记录,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地震资料____处理_____,得到各种时间剖面,再对时间剖面进行地震资料____解释______,做出地震_构造图___________,并提出____井位_____进行钻探,这样就完成了地震勘探工作. 7. 根据炮点__检波点____和地下反射点三者之间的关系,要__连续____追踪反射波,炮点和接收点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_____相互位置______关系.这种关系称为__观测系统______. 8.根据炮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地震测线分为__纵测线___和____非纵测线____两大类. 9.地震波属于__弹性波____波的一种,振动只有在弹性___介质____中,才能传播出去而形成波。 三、选择题 1 在反射波地震法勘探中,_____B.反射波.________就是有效波. 2 共反射点记录反映的是地下界面上____ A.一个点_________.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题

名词解释(4X 5') 地震测线:观测点(接收点)以线性方式排列成线。一个震源用一条 测线接收,称二维地震观测;用多条测线接收称为三维观测。 均方根速度: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的当作双 曲线,所求岀的地震波速度称为均方根速度,这种近似在一定程度上 考虑了射线的偏折。 时距曲线:表示某一波阻抗差界面反射波传播时间与炮检距关系的曲 线 倾角时差:当界面倾斜时,在激发点两侧对称位置处,观测到来自该 倾斜界面的反射波旅行时之差称为倾角时差 NMO 校正:当界面水平时,将有炮检距的反射波旅行时,校正到零炮 检距反射旅行时的过程,称为正常时差或动校正。 DMO 校正:又称倾角时差校正,由于在反射界面倾斜的情况下,激发 点两侧对称位置上接受到同一反射界面的时间不一样, 存在倾角时差, 对其进行的校正称为 DMO 校正。 叠加速度:对一组共中心点道集上的某个同相轴,利用双曲线公式选 用一系列不同 速度来计算各道的动校正量,并进行动校正;当某个速 度能把同相轴较成水平直线 时,则这个速度就是这条同相轴对应的反 射波叠加速度。 射线平面:由入射线、反射线和过反射点界面法线所组成的平面称为 射线平面。 地震绕射波:地震波在地下岩层传播时,当遇到岩性突变点,如断层 的断棱,地层 尖灭点,不整合面上起伏点等,这些点会成为新震源, 而产生一种新的球面波,这 种波称为绕射波。 地震干扰波:在地震勘探中模糊干扰反射波的其他波,分为无规则干 扰波(随机噪 声、地面威震等)和规则干扰波(面波、声波、浅层折 射波、侧面波、多次波等) 地震横波:地震波中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 地震分辨率:分为垂直分辨率和水平分辨率。垂直分辨率指在纵向上 能分辨岩层的最小厚度;横向分辨率指在横向上确定地质体位置和边 界的精确程度。 RVSP 叠加:逆垂直叠加剖面,由于常规的VSP 必须在不同深度进行 记录,放置检波器和防水电缆等既费时又昂贵,给实用化带来很多困 难。RVSP 把震源放在井下,通过设置地面检波器并改善耦合条件,降 低噪声,只要有适当井下震源,就可以取得足够分辨率记录资料。 正常时差:在水平界面情况下,各观测点相对于爆炸点纯粹是由于炮 检距不同而引起的反射波旅行时差。 地震水平时间切片:就是用一个水平面去切三维数据得出某一时刻 t 各道的信息。 地震连续介质:在界面两侧介质的速度是不相等的,有突变,但界面 上部的覆盖层的波速不是常数,而是连续变化的。 多次覆盖:对被追踪的界面进行多次观测的野外工作方法 多次波记录:从震源岀发,到达接收点时,在地下界面之间发生了一 次以上反射的 波。多次反射波、反射 -折射波、折射-反射波和绕射-反 射波等等统称为多次波。 反射定律:反射线位于入射面和界面法线组成的法平面内,反射角等 于入射角。 地震采样间隔:地震勘探中检波器接受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储 存,需要采样离散化,这个采样间隔就称为地震采样间隔。 均匀介质:反射界面以上的介质是均匀的,即地震波传播速度是一个 常数。 时间域和频率域:把信号表示为振幅随时间变化的函数,称为信号在 时间域的表现形式,把信号表示为振幅和相位随频率变化的函数,称 为信号在频率域上的表现形式。 天然地震:由地球内部的构造力、火山活动、塌陷等引起的地震。 人工地震:人们通过炸药爆炸、敲击振动引起地动产生地震波。 地震波:由震源激发的机械振动在地下岩层中向四周传播的运动过程, 这一过程就是机械波,习称地震波。 弹性:介质在外力作用下,岀去外力,能恢复原状的性质。 塑性:介质在外力作用下,岀去外力,不能恢复原状的性质。 弹性波:在弹性介质中传播的波。 波振面:振动状态完全相同的点组成的面。 波线(或射线):在适当的时候,认为波及其能量沿着某一条 路线”传 播,这条路线称为射线。 正常时差:地震波的旅行时和自激自收时间的差别主要是由炮检距 x 引起的,这种由炮检距引起的时差定义为正常时差。 动校正:在水平截面的情况下,从地震记录中减去正常时差,记得到 X/2处的自激自收时间tO ,这一过程称为正常时差的校正,或者动校正。 动校正与界面倾角无关 地震测线的概念:根据地震勘探的程度、目的和要求,在地面确定下 来的地震勘探野外工作的路线。可分为炮点线和接收点线。 偏移距:炮点到最近检波点之间的距离。 道间距:检波器之间的距离。 炮检距:炮点到检波点之间的距离。 一(多)次覆盖:对地下某点观测一(多) 纵测线:激发点和接收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非纵测线:激发点和接收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多次覆盖:指对被追踪的界面观测的次数 地震子波:由震源激发、沿着地层向下传播,传播一段距离后波形 逐渐稳定下来,形成具有一定形状和延续时间的波形,在地面、井 中接收,接收到的振动信号就称为地震子波。 地震组合:把多个检波器的信号迭加在一起作为一道输岀 共反射点叠加:将不同接收点接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地震 记录,经过动校正后叠加起来。 共中心点叠加:将不同接收点接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中心点的地震 记录,经过动校正后叠加起来。 水平叠加技术:野外采用多次覆盖的观测方法, 在室内处理中进行 共中心点叠加技术,获得水平叠加剖面的过程。 射线平均速度:当地震波在非均匀介质中传播时, 沿不同的射线路 径有不同的传播速度,我们把沿不同路径传播求得的速度叫射线平 均速度。 地震切面的含义:3D 水平切片是利用平行于时间(或层位)基准 面的平面切割3D 数据体得到的。 同相轴:一串套得很好的波峰(谷) 相位:通常用波峰(谷)的数量来描述 复波(波组):地震记录上的反射同相轴,往往是一组相邻反射波 叠加形成的。 波系:相邻几套稳定的波组 面波:近地表传播,视速度等于真速度,频率低 (20〜30Hz ),速度 低(100〜1000m/s ),强度大,延续时间长(衰减慢),时距曲线为直线, 速度与频率有关。 声波:速度稳定(v=340m/s ),频率高(呈窄带状分布),延续时间短, 记录上 呈尖锐的初至。在土坑、浅水池,干井激发产生声波(措施: 埋井,大偏移距)。 组合的方向特性曲线 ①(“,△ t )定义:当频率一定时,讨论组合后 波的振幅和射 线传播方向的关系 填空题(20 X 1' 1、 目前用于石油天然气勘探的勘探方法主要包括地震勘探、重力 勘探、磁法勘探 (最有效)以及电法勘探 2、 振动在介质中传播就形成波,地震波是一种弹性 __________ 3、 地震波传播到地面时通过检波器将机械振动信号转变为电信号, 通过电缆把电振动输送到数字地震仪器里 带上,这就成 为数字磁带的地震记录 4、 对数字磁带地震记录,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地震资料处理,得到 各种时间剖面,再对时间剖面进行地震资料解释, 做出地震构造图, 并提岀井位进行钻探,这样就完成了地震勘探工作。 5、 三维地震勘探工作中沿构造走向布置的测线称为联络测线,垂 直于构造走向的 侧向的测线称为主测线 6、 波阻抗是密度和速度的乘积 7、 反射系数的大小取决于界面上下地层的波阻抗差异的大小 8、 一般进行时深转换采用的速度为平均速度,研究地层物性参数 变化需采用层速度 9、 求取动校正量的速度称为叠加速度,它经过倾角校正后为均方 ___________ 根速度 10、 反射波地震勘探,首先用人工方法使地表产生振动,振动在地 下介质形成地震波 — 11、 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衰减主要为两个方面球面扩散、吸 — 收衰减 12、 观测系统是指:激发点和接收点间的相互位置关系 13、 根据炮点、检波点和地下反射点三者之间的关系,要连续追踪 反射波,炮点和接收点之间要保持一定的相互位置关系, 这种关系 成为观测系统。 14、 根据炮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 地震测线分为纵测线和非纵测 线两大类 15、 静校正包括地表高程校正和低速带校正 16、 水平叠加剖面上的背斜比地质剖面上的背斜, 两翼要缓顶点无 偏移 77、震源是反射线反向延长线与过反射点界面法线反向延长线的 交占 亦、震传播路径应满足所用时间最少条件, 该条件称为费马原理 19、 平行不整合在水平叠加剖面上的响应特征是: 反射波强度和波 形变化大、不稳定;通常会岀现绕射波 20、 泥底辟在地震剖面上的主要响应特征是:外形丘状、柱状或不 规则形状;内部波形杂乱,同相轴不连续或空白;翼部反射同相轴 明显上翘;顶部以上反射层多 呈隆起状。 21、 盐底辟在地震剖面上的主要响应特征是:外形丘状、筒状或不 规则形状;内部波形杂乱,同相轴不连续或空白;翼部反射同相轴 明显上翘;顶部以上反射层多呈隆起状。 22、 反射界面空间校正中所指的三个深度分别是:真深度:视铅垂 深度;界面法 线深度 23、 反射界面空间校正中所指的三个角度分别是: 真倾角、视倾角、 测线 方位角 24、 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和追踪同一反射波的三个对比标志是: 振幅 显 著、波形相似标志、相位数基本相同标志。 25、 地震勘探分辨率分为横向分辨率和垂直分辨率 26、 影响地震水平叠加效果的因素主要有界面倾斜、动校正速度 27、 经过动校正和水平叠加,并将所有的新地震道放在相应的反射点 位置,就构成了该测线的水平叠加时间剖面。 28、 在to 平面图上,等值线越密说明地层倾角越大。 29、 地震测线布置的基本要求:测线应为直线;测线垂直构造走向; 界面被连续观测;覆盖次数均匀。 30、 地震组合目的:压制干扰波,提高信噪比 31、 地震组合方式:检波器组合、震源组合、混合组合 32、 影响地震波速度的主要因素:弹性常数、岩性、密度、埋藏深度、 构造历史和沉积年代、孔隙度及流体性质 33、 地震切片的分类:等时切片、沿层切片 34、 地震剖面的显示方式:波 _______ 形+变面积、波形 +变密度 35、 当采用炸约震源激发地震波时,在药包附近爆炸产生的__高压__热 气球,爆炸前沿_压强_,经测定达几十万个大气压,大大超过岩石的 — 抗压_温度,岩石遭到破坏,

地震勘探原理题库讲解

第一章地震波的运动学 第一节地震波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反射地震波的运动学 第三节地震折射波运动学 第二章地震波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地震波的频谱分析 第二节地震波的能量分析 第三节影响地震波传播的地质因素 第四节地震记录的分辨率 第三章地震勘探野外数据的野外采集第一节野外工作方法 第二节地震勘探野外观测系统 第三节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 第四节检波器组合 第五节地震波速度的野外测定 第四章共中心点迭加法原理 第一节共中心点迭加法原理 第二节多次反射波的特点 第三节多次叠加的特性 第四节多次覆盖参数对迭加效果的影响及其选择原则第五节影响迭加效果的因素 第五章地震资料数字处理 第一节提高信噪比的数字滤波 第二节反滤波 第三节水平迭加 第四节偏移归位 第五节地震波的速度 第六章地震资料解释 第一节地震资料构造解释工作概述 第二节时间剖面的对比 第三节地震反射层位的地质解释 第四节各种地质现象在时间剖面上的特征和解释 第五节地震剖面解释中可能出现的假象

第六节反射界面空间位置的确定 第七节构造图、等厚图的绘制及地质解释 第八节水平切片的解释 一、名词解释 第一章地震波的运动学 1、波动(难度90区分度30) 2、波前(难度89区分度31) 3、波尾(难度89区 分度31) 4、波面(难度89区分度31) 5、等相面(80 、 33) 6、波阵面(81 、 34) 7、波线(70 、 33) 8、射线(72 、 40) 9、振动曲线(75 、 42) 10、波形曲线(76 、 44) 11、波剖面(65 、 46) 12、 子波(60 45)13、视速度(80 、 30) 14、射线平面(60 、 47) 15、运动学(70 、 55) 16、时距曲线(68、 40) 17、正常时差(60 、 45) 18、 动校正(60、 60) 19、几何地震学(70 、 35) 第二章地震波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1、动力学(70 、 40) 2、物理地震学(71、 35) 3、频谱(50 、 50) 4、波的发散(90 、 30) 5、波散(90 、 31) 6、频散(80、 35) 7、吸收(70 、 40 ) 8、纵向分辨率(60、40)9、垂向分辨率(60、40)10、横向分辨率(60、40)11、水平 分辨率(60、40)12、菲涅尔带(50、45) 13、主频(65、40) 第三章地震勘探野外数据的野外采集 1、规则干扰波(90、30) 2、不规则干扰波(90、30) 3、观测系统(80、35) 4、多次 覆盖(65、50) 5、共反射点道集(70、45) 6、检波器组合(90、30) 7、方向特性(75、30) 8、方向效应(90、30) 第四章共中心点迭加法原理 1、共中心点迭加(70、40) 2、水平迭加(60、40) 3、剩余时差(60、50) 第五章地震资料数字处理 1、偏移迭加(75、30) 2、平均速度(85、30) 3、均方根速度(80、30) 4、迭加 速度(70、40) 第六章地震资料解释 1、标准层(50、40) 2、绕射波(40、50) 3、剖面闭合(30、60) 4、三维地震(70、 30) 5、水平切片(45、60) 6、等厚图(65、40) 7、构造图(80、30) 二、填空题 第一章 1、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就是()。(90、30) 2、在地震勘探中把入射线、过入射点的界面法线、()三者所决定的平面称为()。(70、50) 3、反射波振幅的大小决定于(),极性的正负决定于(),到达时间先后决定于()。 (40、60) 4、倾斜界面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形状(),极小点坐标()。(70、40) 5、地震反射界面是指()。(70、35) 6、折射波形成的条件(),盲区半径()。(75、35) 7、射线总是()波面。(70、40) 8、地面与地下反射界面都是平面,界面以上介质为均匀介质,则地面上纵直测线观测的反 射波时距曲线为()。(65、40) 9、在V(Z)=V0+(1+βZ)连续介质中,反射界面深度为H,如果要观测到该界面的反射 波,那么入射波的最大穿透深度为()。(30、50) 10、当地面和地下反射界面为平面时,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极小点处的视速度为()。(35、

参考答案地震勘探原理试题答卷采集部分

地震勘探原理(采集部分)试卷一 一.名词解释(30分,每题3分) 1.观测系统:地震勘探中的观测系统是指地震波的激发点与接收点的相互位置关系。 2.振动曲线:一个质点在振动过程中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称为振动曲线。 3.分辨率:两个波可以分辨开的最小距离叫做分辨率。 4.折射波:地震波以邻界角入射到介质分界面时,透射角等于90°,透射波沿界面滑行,引起上层介质震动而传到地表,这种波叫做折射波。 5.屏蔽:由于剖面中有速度很高的厚层存在,引起不能在地面接收到来自深层的反射波,这种现象叫做屏蔽效应。(如果高速层厚度小于地震波波长,则无屏蔽作用)。上部界面的反射系数越大,则接收到的下部界面的能量越小,称屏蔽作用越厉害。 6.波阻抗:介质传播地震波的能力。波阻抗等于波速与介质密度的乘积(Z=Vρ)。 7.频谱:一个复杂的振动信号,可以看成由许多简谐分量叠加而成,那许多简谐分量及其各自的振幅、频率和初相,就叫做复杂振动的频谱。 8.尼奎斯特频率:是指采样率不会出现假频的最高频率,它等于采样频率的一半,也称为折叠频率。大于尼奎斯特频率的频率也以较低频的假频出现。 9.视速度:沿检波器排列所见的波列上被记录的速度。时距曲线斜率的倒数。 10.反射系数:反射波的振幅与入射波的振幅之比,叫反射界面的反射系数。

二.填空题(20分,每空1分) 1、请用中文写出以下英文缩写术语的意思:3C3D三分量三维;AVO振幅随偏移距的变化。 2.振动在介质中___传播____就形成波.地震波是一种___弹性_____波。 3.地震波传播到地面时通过____检波器__将___机械振动信号___转变为___电信号。 4.二维观测系统确定后,改变炮点间隔,会使覆盖次数发生变化。 5.沿排列的CMP点距为1/2道距。 6.通常,宽方位角观测系统的定义是:当横、纵比大于0.5时,为宽方位角观测系统。 7.线束状三维勘探中,子区是指两条相邻的震源线和两条相邻的接收线所确定的区域。 8.三维地震勘探工中沿构造走向布置的测线称为____联络测线_,垂直于构造走向的测线称为____主测线___。 6.反射系数的大小取决于__界面上下___地层的___波阻抗差异____的大小。 7.地震勘探的分辨率一般可分为水平(横向)分辨率和垂直(纵向)分辨率。 8.在行业标准中规定,覆盖次数渐减带一般要求大于偏移孔径和最大炮检距的1/5(或20%) 三.计算题(10分) 1.计算下图中反射界面的反射系数。 ρ 1=2.5g/cm3v 1 =3000m/s

地震勘探原理题库

一、名词解释 (1)波阻抗 (2)地震界面 (3)速度界面 (4)地震子波 (5)振动图 (6)波剖面 (7)视速度 (8)正常时差 (9)倾角时差 (10)地震排列 (11)动校正 (12)均方根速度 (13)调谐振幅 (14)调谐厚度 (15)地震组合法 (16)水平多次叠加法 (17)DMO (18)检波器组合 (19)地震构造图 (20)视速度和视波长 (21)炮检距 (22)偏移距 (23)观测系统 (24)规则干扰 (25)多次覆盖 (26)低速带、降速带 (27)空间采样定理 (28)随机干扰 (29)排列 二、说明下列公式的物理意义 1.)cos 1(2)(θλθ+=i K 2. 1111----+-=n n n n n n n n n V V V V R ρρρρ 3.21,1,02112===???? ??=n n n r r A A n 4.) (0kz wt i z e e A --=α? (先看最后一个因子,e^(iwt-kz)是波的一般方 程,表示一个正余弦波,频率是w/2π(相当于周期是2π/w ),波失是k ,(你应该知道波失吧?就是波长是2π/k )。这些都是地震波的本征参数,决定于传输介质,即地质结构。指数的那个i 仅仅是构成正余弦用。 第二个因子e^(-αz)是个偏移适量,可以认为是地震源到此地的距离,为αz 。 第一个因子是振幅因子,φ0^2和能量有关。实际φ0应当是一个随着z 成指数下降的函数,表明地震波传播过程中能量损耗。) 5. e V V V cos sin *== ε 6.V h t 20= 7. ψ?αsin sin cos = 8.2022V t x t =? 9.2022 2t V x t NMO += 10.t f n t f n V x f n V x f n T t ??=??=??? ???Φππππsin sin /sin /sin ** 三、证明题 1.试证明地层厚度等于4λ 时,调谐振幅达最大值。 四、推导公式 1.推导单一倾斜界面时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及倾角时差。 五、叙述题 1.试叙述地震组合法压制规则干扰波的方法原理。 2.试叙述水平多次叠加法制压多次反射波的方法原理。 3.试叙述影响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因素。 4.试叙述直达波、反射波、折射波、面波时距曲线之间的关系。 六、简答题

地震勘探原理习题答案

地震勘探原理习题答案 地震勘探原理习题答案 地震勘探是一种常用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通过观测和分析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特性,可以获取地下结构和地层信息。在地震勘探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原理和概念。下面,我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地震勘探原理的习题答案,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1. 什么是地震波? 地震波是地震时由地震源产生的能量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动现象。它可以分为纵波和横波两种类型。纵波是一种沿着传播方向振动的波,而横波则是一种垂直于传播方向振动的波。 2.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质介质的物理特性有关。一般来说,固体介质中的地震波传播速度比液体介质中的地震波传播速度要快,而液体介质中的地震波传播速度则比气体介质中的地震波传播速度要快。 3. 地震勘探中的反射法和折射法有什么区别? 反射法和折射法是地震勘探中常用的两种方法。反射法是利用地下介质的反射作用来获取地下结构信息,而折射法则是利用地下介质的折射作用来获取地下结构信息。两种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波的传播路径不同,反射法中地震波是从地表向下传播并反射回来,而折射法中地震波是从地表进入地下介质后发生折射。 4. 什么是地震剖面? 地震剖面是地震勘探中观测和记录地震波传播情况的一种方式。它是将地震仪

布置在地表上,通过记录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时间和振幅变化,来描绘地下结构的一种方法。地震剖面可以用来研究地下构造、地层分布以及岩石性质等。 5. 地震勘探中的地震仪是如何工作的? 地震仪是地震勘探中用来记录地震波传播情况的仪器。它一般由传感器、放大器和记录设备组成。传感器负责将地震波转化为电信号,放大器将电信号放大后传送给记录设备进行记录。地震仪的选择和布置是地震勘探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它们的合理使用可以提高地震勘探的效果。 总结: 地震勘探原理是地球物理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地震波的传播特性进行观测和分析,可以获取地下结构和地层信息。本文提供了一些地震勘探原理的习题答案,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在实际应用中,地震勘探常常与其他勘探方法相结合,共同揭示地下的奥秘。希望大家能够深入学习地震勘探原理,为地球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地震勘探原理与解释》习题与思考题(张明学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08)

习题与思考题(张明学主编,地震勘探原理与解释,石油工业 出版社,2010.08) 前言 《地震勘探原理与解释》是为资源勘查工程等非地球物理勘探专业编写的本科生通用教材。在剖析了国外及国内各院校所编相关教材特点的基础上,编写小组广泛开展了国内外文献、专著及科研成果的调查研究,结合20世纪90年代以来培养大学生、研究生的教学经验,建立新的教材体系,拟定了新的编写大纲。编者在多年教学和科研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地震勘探的现状和发展及石油工业生产与科研的需求,编写了此教材,它适用学时数约为48~64学时。 本教材主要介绍关于地震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地震资料的地质解释与应用。本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结构合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便于学生掌握; (2)教材内容覆盖面广,讨论了地震勘探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3)重点突出,根据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特点,在必要的数学推导的基础上注重其在专业中的应用,并去掉了一些繁琐的公式推导; (4)重点突出了如何利用地震资料解释有关石?由勘探中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以及可能 的油气储层的说明。 随着世界油气勘探的进展,石油工业形势日趋严峻,地质、地理条件较好的易找油气田越来越少,勘探难度日益增大,世界剩余石油可采储量及总可采资源量均呈下降趋势。这种勘探形势迫使油气勘探理论和技术必须有巨大进展,才能适应世界油气勘探的持续发展。因此,本书增加了地震勘探新方法、新技术,使读者对地震勘探的发展动态有较全面的了解。使用本教材时,可针对教学对象和课程学时安排适当选择讲授内容。 本教材由东北石油大学张明学任主编,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宋炜、西安石油大学苏海、东北石油大学胡玉双任副主编。编写人员分工如下:张明学编写前言、绪论、第一章、第六章;胡玉双编写第二章、每章习题与思考题;苏海编写第三章;宋炜编写第四章、第五章;胡玉双和长江大学杨飞共同编写第七章。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东北石油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和长江大学相关同仁以及石油工业出版社的热情帮助,编者在此深表谢意。 限于编写者水平,书中会存在不少问题,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0年5月张明学主编,地震勘探原理与解释,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08,第1页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

一、名词解释: 1.人工地震:由人工作用产生的地震,人们通过用炸药爆炸、敲击振动,引起地动,产生地震波,用仪器测量这些地震波(速度、到达时间等),目的是了解地下介质的分层情况、界面的埋藏深度,构造分布等。 2.地震子波:由震源激发、沿着地层向下传播,传播一段距离后波形逐渐稳定下来,形成具有一定形状和延续时间的波形,在地面、井中接收,接收到的振动信号就称为地震子波。3.波前:把某一时刻tk,所有刚刚振动的质点构成的一个空间曲面,叫tk时刻的波前,它是地震波传播的最前沿的空间位置。 4.波尾:由刚停止振动的所有质点构成的空间曲面,叫tk时刻的波尾,在波尾以内的各质点都已停止了振动,恢复了平静,其质点位移也为零,即波已经传过去了。 5.波面:波从震源出发向四周传播,在某一时刻,把波到达时间各点所连成的面,称波阵面,简称波面。 6.振动曲线:质点振动的曲线 7.波动曲线:把介质中某点在不同时刻的位移画在同一图上(某点振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或在同一时刻各点的位移画在同一图上(各点振动位置与各点位置的关系)。 8.波剖面:地震勘探中,沿测线画出的波形曲线。 9.惠更斯原理:波在传播过程中,任一时刻的波前面上的每一点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新的点震源,由它产生二次扰动,形成子波前,这些子波前的包络面,就是新的波前面。 10.费马原理:波沿射线传播的时间是最小的 11.地震波的干射:当来自不同方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地震波相遇时,按照叠加原理,发生能量增强或减弱的现象,称为地震波的干涉。 12.地震波的绕射:当地震波通过弹性不连续点时,如果这些地质体的大小与地震波的波长大致相当,则这种不连续的间断点可以看作是一个新震源。新震源产生一种新的扰动向弹性空间四周传播,这种波在地震勘探中称为绕射波,这种现象称为绕射。 13.地震波的衰减:波前扩散(在均匀介质中,波为球面波,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球面逐渐扩展,但总能量保持不变,而单位面积上的能量减少,这就称为球面扩散(波前扩散)。其能量(振幅)衰减规律是振幅与传播距离成反比。)吸收衰减(实际介质并非是完全弹性介质,故波在实际地层中传播时,能量的衰减要比在弹性介质中快,这种衰减称为介质对波的吸收衰减。介质吸收的这部分能量主要用于克服质点的内摩擦,变成热能损耗掉了。) 14.时距曲线:波从震源出发,传播到测线上各观测点的传播时间t,同观测点相对于激发点(坐标原点)的距离x,之间的关系。 15.正常时差:对界面上某点以炮检距x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与以零炮检距(自激自收)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之差,这纯粹是由炮检距不为零引起的,这种由炮检距引起的时差定义为正常时差。 16.动矫正:在水平界面情况下,从观测到的波的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Δt,得到x/2处的t0时间。t0 = t- Δt 17.倾角时差:界面倾斜,倾角为ф,测线与界面倾向一致,这时虽然还有OS=OS’=x ,但t不等于t’,它们之差称为倾角时差,这是由于界面倾斜引起的。也可以说是由激发点两侧对称位置观测到的来自同一界面的反射波的时差。 18.炮检距:炮点到地面各观测点的距离 19.平均速度:层状介质中地层的总厚度除以波在垂直层面的方向旅行的总时间。(随x增大,平均速度<三层介质的真正速度。) 20.回折波:地震波从震源出发,向地下传播到某一深度,还来不及到达分界面,就沿着

(完整版)地震勘探原理复习题答案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地球物理方法(Exploration Methods): 利用各种仪器在地表观测地壳上的各种物 理现象,从而推断、了解地下的地质构造特点,寻找可能的储油构造。它是一种间接找油的方法。 特点:精度和成本均高于地质法,但低于钻探方法。 2、地震勘探:就是利用人工方法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从而来确定矿藏(包括油气、矿石、水、地热资源等)等的位置,以及获得工程地质信息。 二、简答题 1、了解地下资源信息有那些主要手段。 (1)、地质法(2)、地球物理方法(3)、钻探法(4)、综合方法:地质、物探(物化探)、钻 探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勘探。其中,地质法贯穿始终,物探是关键,钻探是归宿。 2有几种主要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它们的基本原理。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是以岩矿石(或地层)与其围岩的物理性质差异为物质基础,用专门的仪器 设备观测和研究天然存在或人工形成的物理场的变化规律,进而达到查明地质构造寻找矿产资源 和解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以及环境监测等问题为目的勘探,叫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相应 的各种勘探方法,叫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简称为物探方法,有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 电法勘探、地球物理测井。 (1)重力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密度差异,引起重力场变化,产生重力异常, 用重力仪测量其异常值,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2)磁法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磁性差异,引起磁场变化,产生磁力异常,用 磁力仪测量其异常值,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3)电法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电性差异,引起电(磁)场变化,产生电性异常, 用电法(磁)仪测量其异常,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4)地震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弹性差异,引起弹性波场变化,产生弹性异常(速度不同),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5)地球物理测井:电测井;电磁测井;放射性测井;声波测井;地温测井;密度测井。 3、地震勘探的主要工作环节。 (1)野外数据采集(2)室内资料处理(3)地震资料解释 4、依据岩石物理性质的差异,可以分为很多的勘探方法,请说出几种物探方法,各 是依据什么样的物理性质差异?(同第二题各种勘探方法的原理)

长江大学地震勘探原理复习重点.docx

一、名词解释 1、横波: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垂直的波。 2、纵波: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一致的波。 3、地震子波:由震源激发,沿着地层向下传播,传播一段距离后波形逐渐稳定下来,形成具有一定形状和延续时间的波形,在地面和井中接收,接收到的地震信号就称为地震子波。 4、视波长:振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相邻质点间的距离。 5、地震分辨率:所能分辨的最小地质体的大小,分为垂直分辨率和水平分辨率,纵向分辨率是指在纵向上能分辨岩层的最小厚度;横向分辨率是指在横向上能分辨岩层的最小宽度。 6、共反射点叠加:将不同接收点接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地震记录,经过动校正后叠加起来。 7、共中心点叠加:将不同接收点接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中心点的地震记录,经过动校正后叠加起来。 8、动校正:在水平界面情况下,从观测到的波的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得到处的时间,这一过程叫动校正或正常时差校正。 9、剩余时差:把某个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波时间与共中心点处的时间之差。 10、时距曲线:表示波到达测线上任一观测点的时间同观测点与激发点之间距离的关系的一条曲线。。 11、视速度:沿测线方向观测到的传播速度。 12、波前:某时刻介质中刚开始振动的质点。 13、波后:某时刻介质中刚停止振动的质点。 14、惠更斯原理:波在介质中传播所到达的各点,都可以看作是新的子波源,介质中任何一点的振动,是所有子波源产生的振动叠加后的结果。 15、费马原理:地震波沿射线的旅行时与沿其他任何路径的旅行时相比为最小,亦是波沿旅行时最小的路径传播。 16、正常时差:地震波的旅行时和自激自收时间的差别主要是有炮检距x引起的,这种由炮检距引起的时差定义为正常时差。 17、有效波:地震野外工作的目的是获取含有地下地质信息的地震信号一有效波。 18、干扰波:凡是模糊干扰有效波的其他波都被视为噪音,或称为干扰波。 19、无规则干扰波:是指无一定视速度的、无一定频率的、在地震记录上造成杂乱干扰背景的一类干扰波。 20、规则干扰:是指具有一定频率和一定视速度的干扰波 21、炮检距:炮点到检波点之间的距离 22、道间距:检波器之间的距离。 23、偏移距:炮点到最近检波点之间的距离。 24、多次覆盖:对被追踪的界面观测的次数。 25、观测系统:激发点和接收点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 26、地震测线:根据地震勘探的程度、目的和要求,在地面确定下来的地震勘探野外工作的路线。可分为炮点线和接收点线。 27、面波:是指沿地表方向传播的、视速度小、视速度较低的波,它的能量较强,衰减较慢、具有波散性,常呈扫帚状撒开。时距曲线为直线,速度与频率有关。 压制面波的方法:采用井中激发,当面波较强时要加大井深:采用组合检波和组合激发 28、声波:是指在空气中传播的波沿地表传播引起的干扰。速度低而稳定,频率高,常在地震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题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题LT

一时刻波前面上全部新震源所产生的子波在该点处相互干涉叠加形成的合成波。 费马原理(射线原理):波沿射线传播的时间是最小的 由费马原理可推出:地震波总是沿射线传播,以保证到达时所用旅行时间最少准则;地震波沿垂直于等时面的路线传播所用旅行时间最少;等时面与射线总是相互垂直 十三、背斜在地震剖面上的基本特征: 水平叠加剖面上的背斜,要比地下真实背斜宽、两翼平缓些,但顶点位置不变。 ①两翼越陡,畸变越严重; ②埋深越大,畸变越严重。 十四、向斜在地震剖面上的基本特征: ①在水平叠加剖面上,缓向斜(曲率中心在地面之上)只是宽度比地下实际向斜的宽度稍窄一些,最低点的水平坐标保持不变。 ②当向斜变陡,或形态不变深度增加时,在地震剖面上的宽度将变得更窄。 ③当曲率中心正好在地面时,则向斜在地震剖面上变成一个点。 ④当曲率中心在地面之下,在发生反转现象,向斜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背斜(回转波的一部分)。 十五、不整合在地震剖面上的特征: ①平行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是平行的,由于明显的沉积间断,沉积间断面是个侵蚀面。在时间剖面上的特征为: Ⅰ、反射波一般较强,但强度、波形变化大,不稳定。 Ⅱ、经常出现绕射波,有时会出现一连串绕射波,平行于反射层排列在整条剖面上。 ②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是不同的,成角度接触关系,它在时间剖面上的特征为: Ⅰ、反射波强度、波形变化大,不稳定。 Ⅱ、不整合面上下反射波逐渐靠拢,不整合面下的反射波的相位依次被不整合面上的反射波相位代替。 Ⅲ、在地层尖灭点附近,由于不整合面上下的反射波十分靠近,形成同相轴的分叉合并,同时有波的干涉。 Ⅳ、在不整合面上有时也会出现绕射波,但一般不如平行不整合的绕射波明显。 十六、断层的解释方法:①结合相邻同相轴的特点(相邻层位)(断层倾向);②结合平行测线断层的特点(同一层)(断层走向);③结合相交测线断层的位置(同一层);④借助水平切片的解释(同相轴中断、错开;同相轴振幅、密度突变;相邻波组同相轴走向不一致);⑤借助地震属性的分析 十七、几种特殊的地震波: 绕射波的形成及特点:断棱绕射波时距曲线方程 A、断楞绕射波时距曲线特点: 时距曲线是双曲线;极小点在绕射点正上方;与反射波的关系。 B、绕射波在水平叠加剖面上的特点:一次覆盖水平剖面上两个绕射尾巴;多次覆盖水平剖面上呈“犄角”状。 C、绕射波的形成机理:波源和子波源发出球面波;把反射界面由一系列小面元组成;反射波是所有面元绕射的总和;几何的点和线不产生绕射现象 弯曲界面反射波: A、凸界面反射:背斜在剖面上被展宽;顶点位置不变;越深畸变越大;能量被发散。 B、弯曲界面绕射波特点:凸界面能量发散;凹界面能量汇聚;凹界面H>R时产生回转波,H

地震勘探原理及方法

地震勘探原理及方法 一、地震勘探基本原理1.地震地质模型基本分类 2.均匀、理想弹性介质中的三维波动方程 3.无限大均匀各向同性介质中的弹性波场及特征 4.地震波的反射、透射和折射 5.多层黏弹性介质中的弹性波场及特征 6.几何地震学原理 7.地震波速度及地震地质条件1.1地震地质模型基本分类1.地震地质模型 2.固体成为弹性介质的条件 3.人工激发震源与岩层的弹性 4.常用的弹性介质模型 1.3无限大光滑各向同性介质中的弹性波场及特征1.3.1无限大光滑各向同性介质中的平面波1.3.2无限大光滑各向同性介质中的球面波1.3.3地震波的动力学特征1.3.4地震波的运动学特征小结: 1、动力学特征(动力学参数) 2、运动学特征(运动学参数) 3、动力学特征的彰显:远近震源处的加速度波形变化球面蔓延、振动图和波剖面谱分析 4、运动学的原理和定理:huygens、fermat、snell 5、时间场和射线的关系 6、基本概念:射线、视速度、频波关系、波数、波长 动力学信息(充分反映动力学特征的信息) 振幅、频率、波形、吸收衰减、极化特点、连续性等特征。运动学信息(反映运动学特征的信息) 传播时间(旅行时间)、传播时间-空间距离的关系、波的传播路径、地震速度等特征1.4地震波的散射、反射和偏折1.平面波的散射和反射 2.弹性分界面上的波型转换和能量分配 3.球面波的反射、透射和折射 4.地震面波 小结 1、斯奈尔定理(包括反射定理、透射定理) 2、波的转换(同类波、转换波) 3、能量分配zoeppritz方程 (法线入射光、入射光民主自由表面、散射产生条件)4、弯曲入射光及折射波的产生(产生条件、原因)5、折射波的特点 (波前为圆锥台、射线为直线、能量扩散比反射波慢、折射盲区、屏蔽现象)6、ava 曲线 (临界入射光前、临界入射光、过临界入射光)7、面波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