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上游居民点分布格局及影响因子分析

岷江上游居民点分布格局及影响因子分析
岷江上游居民点分布格局及影响因子分析

第25卷第4期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06年8月 V ol.25 No.4 Journal of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Aug. 2006

收稿日期:2005-07-06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02CB111506)

文章编号:1008-0562(2006)04-0623-03

岷江上游居民点分布格局及影响因子分析

胡志斌,何兴元,李月辉,胡远满

(中国科学院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辽宁 沈阳110016)

摘 要:为了研究岷江上游居民点格局及其影响因子,利用1:2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统计数据,在GIS 的支持下,对居民点空

间格局以及影响因子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大散居、小聚居的农村居民点特征显著。(2)居民点分布主要集中在河流与道路的两侧,属于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带居民点分布;居民点离散特征不显著。(3)居民点分布与海拔存在一种非线性的关系。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分析人口的分布格局与人口数据空间化;实现生态退耕,区域景观格局优化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依据。

关键词:岷江上游;居民点格局;人口格局;地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 X 141 文献标识码: A

Analysis of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influence factors

in up reaches of Min River

HU Zhibin, HE Xingyuan , LI Yuehui, HU Yuanman

(Institute of Shenyang Applied Ec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enyang 10016, China )

Abstract :The upper reaches of Min River is one of most important source areas for Yangtze River.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the distribu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ural settlement for analyzing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ed patterns. 1:250000 foundations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data and statistical data of study area were employed by ARC/GIS9.0 system supporting. The results show,1) Rural settlements are the primarily form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lives scattered greatly and lives together slightly. 2) The rural settlement distribution mainly concentrates in the rivers and the roads two sides of road. The distance is contiguous between the rural settlements, there is 72.86% rural settlement distributing from 1.00km to 2.5km. 3)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rural settlement is affected directly by the rivers and the roads which 97.55 % of rural settlements is 1.5km away from rivers. The results are the key proof for optimizing landscape pattern and carrying out the policies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the upper reaches of Min River ;settlement patterns ;population patterns ;GIS

0 引 言

近十几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很快,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1999年的全国统计数据[1]显示,

乡村人口为8.7亿,占总人口的69.1%,农村居民点依然是农民的主要聚居形式,表现为数量多、规模小、分布零散。目前,有些学者开展了针对城镇的研究,但是对农村居民点的研究较为少见,金其铭[2]从地理研究的角度对中国农村聚落进行了历史的回顾与发展趋向的分析,提出了开展农村聚落研究的重要意义与研究方向;周道玮[3]则从生态学的视角提出了乡村生态学的定义与研究对

象以及村落形态与自然要素的关系;田永中[4]、田

光进[5-7]利用GIS 系统平台,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对中国居民点的分布特征、景观结构进行了研究。在中国农村人口占多数的情况下,研究农村居民点分布对于节约耕地,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以及土地利用/覆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岷江上游地区是长江重要的发源区之一,是中国重要的生态敏感区,也是典型的农村居民点分布区,本研究主要利用1:2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统计数据,在ARC/GIS9.0系统的支持下,对岷江上游的居民点分布格局以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这将为进一步分析人口的分布格局,进行区域景观格局的优化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第25卷624

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岷江是长江重要支流之一,发源于青藏高原东端岷山南麓。岷江上游指岷江流域都江堰以上区域(102°59′~104°14′E 31°26′~33°16′N),其范围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川县、理县、茂县、黑水和松潘五县的行政辖区基本重合,全流域面积约为224 189 km2,人口约38万(2000年),聚居了以羌族藏族等为主的大量少数民族,是经济相对滞后的少数民族贫困山区[5,8-14]。

本研究采用的数据主要包括岷江上游1:25万地形数据、1:25万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1:25万地质图、1:10万地形图、1:100万土壤图、2003年阿坝州统计数据等。

在Arc/info9.0中将所有地理数据转换统一空间参考系统;所有统计数据按进行规范化处理。利用GIS命令处理居民点与道路、河流、海拔的关系。利用SPSS、EXCEL等软件将相关属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制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居民点总体情况

研究区共分布有1019个居民点,其中村庄844个、农林牧场71个、镇驻地14个、乡级政府79个、县政府5个,体现出典型大散居、小聚居的农村居民点特征。由于研究区地处四川盆地丘陵山地向川西北高原的过渡地带,整个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降低。这种独特的高山峡谷地形地貌直接影响到居民点的分布,众多村庄散布在道路两旁、河流两侧,镶嵌在森林中和高山草原上。

2.2 居民点空间格局

居民点总密度为0.22个/km2,各个县分布并不均匀,黑水县、茂县和里县居民点密度相对较大,分别为0.057、0.052、0.047个/km2。汶川县居民点数量不是最多,但人口数量多,人口密度最大,城镇化程度比较高。黑水县地处研究区西部,地势较高,地形复杂,人口总数不多,但是居住分散,居民点数量相对较多。同时也说明,居民点密度和人口存在较为复杂关系,由于研究区人口相对比较稀少,众多地区属于无人区,居民点密度只具有相对意义。

2.3 居民点分布的离散特征

居民点之间的最短距离可以衡量居民点分布形态,即是离散特征,如图1。分布间距在5 km以内的居民点有995个,平均距离1.82 km,间距在1.00 ~2.50 km的居民点占据了72.86 %,居民点沿着河流和道路呈树枝状分布,分布较为密集。

图 1 居民点间距离分布直方图

Fig. 1 the histogram of settlements’ distribution

2.4 居民点分布与河流关系

居民点的分布和河流有密切的关系,河流的大小等级是限制居民点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1.5km 以内是居民点分布的集中区域,97.55%的居民点分布在这个范围。主河道两岸的居民点离河岸的距离一般在500 ~1000 m,其他支流的居民点分布离河道更近,多数在50 ~200 m之间。其原因是河流的两岸一般都有较为平坦,适合人类的居住;而居民点离河岸距离远近主要在于雨季河水的涨落情况,主干河流水量大,雨季过水面积大,对两岸的居民点有较大的威胁,居民点分布也就较为远些。

2.5 居民点分布与道路关系

居民点的分布与道路的关系极为密切,62.02%的居民点距离道路50 m以内,11.09%的居民点距离道路50 ~100 m,研究区重要居民点(如县级、镇级政府所在地)均在距道路50 m以内。在多数情况下,人类选择便于出行的区域作为定居点,道路是影响居民点分布格局的重要因子,研究区属于高山峡谷地带,只有河谷与道路两侧较为平坦的,另外,当地居民通向外界的唯一方式就是公路,随

距离/km

1.00

120

2.00

80

3.00 5.00

20

0.00

40

4.00

60

100Mean=1.8197

Std.Dev.=0.80611

N=995

第4期胡志斌等:岷江上游居民点分布格局及影响因子分析625

着与外界的经济交往频繁,靠近道路定居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2.6 居民点分布与海拔关系

不同海拔高度,影响当地的气候、植被以及其他环境因素,从而影响到居民点的分布。研究区区域气候与植被气候垂差异明显,研究区的居民点分布的海拔下限为1 108 m,上限为4 359.41 m。随着海拔的升高居民点的分布也在增加,56.51 %的居民点分布在2 500 ~3 500 m之间,这一区段属于中高山和亚高山,自然资源丰富,随后居民点数量显著下降,到了4 100 m左右的高山草原区域,草原广阔,适于放牧,居民点数又略有增加。

2.7 居民点分布与土地利用关系

土地利用/覆盖的差别直接影响居民点的空间分布,大量研究表明,居民点空间格局的变化、居民数量的变化,是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以研究区1995年 TM遥感数据解译结果进行分析[8],分布在山区旱地、中盖度草、灌木林地以及有林地的居民点百分数为39.07 %、21.31 %、18.59 %和10.99 %,是居民点主要分布区域。研究区主要以从事农业、林业以及牧业的劳动者为主,分布在山区旱地的农民主要是种植蔬菜等无公害的经济作物,成为成都平原绿色蔬菜的主要供应区,也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之一。因为经济效益相对较好,居民点数量远远超出其他土地利用/覆盖;到了研究区西北部分,属于高山草原,牧业较为发达,居民点数量也较多;在河谷地带,地势较为平缓,有大量的经济林如苹果、李子等,居民点数量多且较为密集,其他地方则只有零星的居民点分布。

3 结 论

(1)居民点大散居、小聚居的农村居民点特征显著,属于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带居民点分布。

(2)居民点的分布格局受道路、河流、海拔的影响明显。97.55 %的居民点分布在距离河流1.5 km 的范围内;62.02 %的居民点分布在0.5 km的道路两旁;56.51 %的居民点分布在海拔2 500 ~3 500 m之间。

(3)土地利用/覆盖的差别直接影响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研究区主要以从事农业、林业以及牧业的劳动者为主,分布在山区旱地、中盖度草、灌木林地以及有林地的居民点百分数为36.78 %、20.06 %、17.45 %和10.34 %,是居民点主要分布区域。

(4)本研究较为详细分析了居民点的分布格局与影响因子,对于实施生态退耕、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对策有重要意义。但是,居民点的分布受到自然、社会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而研究区又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众多的民族有各不相同的生活习惯,这也是影响其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限于资料,未能展开这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0[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2] 金其铭.我国农村聚落地理研究历史及其近今进展[J].地理学

报,1988,43(4):311-317.

[3] 周道玮.乡村生态学概论[J].应用生态学报,1999,10(3):369-372.

[4] 田永中,陈述彭,岳天祥.基于土地利用的中国人口密度模拟[J].地理

学报,2004,59(2): 283-292.

[5] 田光进,庄大方.基于遥感与GIS的中国城镇用地扩展特征[J].生态学

杂志,2004,23(1):44-47.

[6] 田光进,刘纪远,庄大方.近10年来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时空特征[J].

地理学报,2003,58(5):651-658.

[7] 田光进,刘纪远,张增样,等.基于遥感与GIS的中国农村居民点规模分

布特征[J].遥感学报,2002,6(4):307-312.

[8] 胡志斌,何兴元,江晓波,等.岷江上游典型时期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

初步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10):1797-1803.

[9] 何兴元,胡志斌,李月辉,等. 岷江上游景观可持续管理决策因子分析

(I):GIS支持下岷江上游土壤侵蚀动态研究[J].应用生态学

报,2005,16(12):2271-2278.

[10] 柴宗新,范建容.长江上游未来50年水土流失变化预测[J].自然灾害

学报,2001,10(4):15-19.

[11] 樊宏,张建平.岷江上游半干旱河谷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研究[J].中

国沙漠,2002,22(3):273-278.

[12] 溥发鼎.岷江上游生态学现状及生物多样性保护[J].资源科

学,2000,22(5):83-85.

[13] 李爱农,周万村,江晓波,等.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时空动态变化分析

—以岷江上游地区为例[J].地球信息科学,2003,5(2):100-104. [14] 刘世梁,傅伯杰,马克明.岷江上游高原植被类型与景观特征对土壤

性质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1):26-30.

公司生产车间布局优化实施方案

公司生产资源配置调整方案 随着公司两大战略的实施,公司的装备、产品的质量与车间的布局,已远远满足不了公司发展的需要,为改变现状,经公司研究决定:购置生产装备、调整现有的生产布局。 布局调整后,新的人力资源整合如下: 胶业公司更名为胶业营销公司,营销总经理:李永亭 分厂厂长:唐正茂 副厂长兼生产部部长:史胜武 橡胶生产车间主任:王振华 为保证上述任务顺利及时完成,特成立领导小组,具体组成如下: 组长:张总(张云龙) 副组长:韩总(韩卿旺) 组员:唐正茂、刘洪强、张永杰、徐明文、赵雷、张仁君、史胜武 具体方案为: .购置生产装备,具体明细见下表: .生产布局调整, 分厂西侧两跨车间为铆焊装配车间,北侧南跨车间为原材料存放、下料区域,北侧北跨车间为机加工车间。现胶业公司轨道西侧整体搬迁到分厂; 对湿法橡胶车间加东西隔断,电力车间整体搬迁至隔断北侧; 木工房周边的设备搬迁到现胶业车间北侧指定区域; 胶业车间腾出的区域: 南侧自东到西依次为型材及下料区; 中间自东到西依次为板材及下料区;

北侧自东到西依次为机加工半成品库、小件发货区; 老药厂折掉,改造为喷砂、喷漆车间; 装配车间与胶业车间中间的露天场地现有材料及设备分类整理清空转运至分厂后,安装大型起重设备(原起重设备保留); 轨道以东,存放大型管材型材,轨道以西,为成品存放区; 出厂时需要安装的衬板存放在原地,出厂时不需要装的衬板,存放在分厂; 现车间内物流办公室腾出给仓库做办公室,物流办公室搬迁至木工房小房间内; 现有的机加工车间主通道以西为大型铸件毛坯、半成品及成品存放区; 六米五立车对面(通道以东)安装大型卷板机; 筒体机床东面,安装自动焊机,原有的自动焊机调整至分厂; .负责人、具体负责内容及时限要求见下表:

公司生产车间工艺布局优化方案

【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

目录 摘要............................................................................................................................... Abstract ........................................................................................................................... 第一章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4文章拟创新点.......................................................................................................... 第二章相关理论概述................................................................................................... 2.1 生产物流及优化...................................................................................................... 2.1.1 生产物流的概念................................................................................................... 2.1.2 生产物流的基本特征........................................................................................... 2.1.3 影响生产物流的主要因素................................................................................... 2.2 生产车间工艺布局的内容及要求.......................................................................... 2.2.1 生产车间工艺布局的内容................................................................................... 2.2.2 车间设备配置的要求........................................................................................... 2.2.3 生产现场管理的要求........................................................................................... 2.2.4 生产日常管理的要求........................................................................................... 第三章 XX公司生产车间工艺布局现状分析.............................................................. 3.1 XX公司车间简介 .................................................................................................... 3.2 XX公司车间制造流程 ............................................................................................ 3.3 XX公司车间生产工艺布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四章 XX公司生产车间工艺布局优化研究.............................................................. 4.1 车间工艺布局总体要求.......................................................................................... 4.2 车间生产流程优化研究.......................................................................................... 4.3 车间上设施布局优化研究...................................................................................... 4.4 车间搬运系统优化研究..........................................................................................

岷江上游地质灾害发育规律

岷江上游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初探 常晓军1,丁俊1,魏伦武1,王德伟1,毛郁2,鄢毅2 (1.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成都 610082;2.四川省地质调查院,成都 610081 ) 摘要:岷江上游地区现有地质灾害284处,主要发育于低山、中山、高山区,其发育面密度分别为7.3个/100km2、2.3个/100km2和0.64个/100km2,分别占全区地质灾害总数的6.7%、70.7%和20.8%。通过对284个地质灾害点的统计分析研究,找出了岷江上游流域地质灾害的主控因素及其发育分布规律,为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减灾防灾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地质灾害;主控因素;分布规律;岷江上游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岷江上游(都江堰以上)地处成都平原上游四川盆地的西缘山地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涉及阿坝州松藩、黑水、茂县、理县、汶川五县和都江堰市部分地区,面积23262km2。区内自然条件错综复杂,自然资源丰富多样,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频发,岩体破碎,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频繁发生,危害巨大[1-2]。据初步统计岷江上游流域地质灾害284处,其中滑坡114处,崩塌36处,泥石流121处,不稳定斜坡13处(表1,图1、2),造成6962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809951.6万元;目前受地质灾害威胁44694人,威胁财产19824.2万元,是地质灾害高发区。 图1 岷江流域地质灾害统计直方图图2 岷江上游各类地质灾害对比图

岷江上游地质灾害对沿江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危害。该流域水能资源丰富,水能蕴藏量达800×104kw,可开发量395×104kw。目前流域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梯级水电工程开发,其中干流9级水电开发,总装机超过200×104kw;支流杂古脑河10级梯级水电开发,总装机将近100×104kw。现在如果发生“叠溪地震滑坡”那样大规模的堵江事件,将直接危及滑坡区和“堰塞湖”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一旦溃坝下游沿江梯级水利水电工程可能荡然无存,其后果不堪设想。 本文对岷江上游地质灾害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找出地质灾害的主控因素与发育分布规律,科学合理地评价预测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与可能造成的危害,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及建议,为岷江上游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减灾防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1地质灾害与地貌的关系 1.1 地貌类型 岷江上游地区属高山峡谷区,区内高山耸峙,河流深切,沟谷深邃,地表起伏巨大,相对高差达1000m以上。区内最高海拔6253m(四姑娘山),最低海拔870m,最大相对高差5383m。整个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降低,地表切割由北向南加剧。地貌大体以镇关江为界,以北为山原地貌,以南为高山峡谷地貌。岷江上游幅员面积23262km2,其中丘状高原2512 km2、低山259 km2、中高山17938 km2、极高山2550 km2,分别占全区面积的10.80%、1.11%、77.12%和10.96%(表2)。 1.2地质灾害与地貌关系 地质灾害主要发育在高、中、低山地貌中,共发育地质灾害279处,占全区地质灾害总数的98.2%;在丘状高原区仅发育5处地质灾害,占全区地质灾害总数的1.8%(表3,图3)。 在高山地貌区发育地质灾害59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20.8%,其发育面密度0.64个/100km2,其中滑坡崩塌14处,泥石流41处,不稳定斜坡4处,分别占高山地貌区地质灾害总数的23.7%、69.5%和6.8%(图4a)。 单位:处

三七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研究

三七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12-08-22T17:32:06.65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1期作者:钟晓凤[导读] 因此,三七不仅能够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而且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所以双重调节作用明显。 钟晓凤(河南省三门峡市中医院药剂科 472000) 【中图分类号】R28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1-0416-02 【摘要】目的讨论三七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方法对三七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总结三七的药理作用及其在化学成分在临床的应用效果。结果三七能够对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以及免疫系统等系统产生影响,还具有抗衰老、抗肿瘤和抗炎的作用。结论作为一种天然的植物药,三七及其提取物药用作用广泛,副作用少,是一味值得重视和开发的中药。【关键词】三七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三七,别称田七,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五加科类名贵中药材,传统医学对该药的研究较多。近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三七含有三七皂甙类、黄酮、三七索、氨基酸、挥发油、植物箱醇、糖类、无机盐和无机离子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广泛药理作用及临床用途。本研究总结三七的药理作用及其在化学成分在临床的应用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三七所含人参三醇皂苷Rg1类成分能够兴奋大闹中枢,促进脑部血液循环,活动脑部组织,增强大闹记忆及抗脑部疲劳的作用。Rbl具有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镇静安神和催眠的作用。临床实验证明:三七能强化水合氯醛和戊巴比妥钠的催眠作用,增强氯丙嗪的安定作用。马氏报道[1]:三七总皂苷能对抗L-谷氨酸介导的神经毒性,改善神经细胞缺氧状态,保护皮层神经细胞,从而降低细胞损害。另外,马氏报道:三七总皂苷不仅能阻断细胞外Ca2 内流,而且能抑制内源性Ca2释放,还可用于脑梗死的治疗。因此,三七不仅能够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而且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所以双重调节作用明显。 2 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临床对三七在循环系统的作用研究和报道较多,尤其在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治疗方面的应用更为广泛。 2.1 对心脏的作用 三七总皂苷能改善急性胰腺炎的心肌缺血状态。三七总皂苷单体Rbl能够阻滞钙通道,起到抑制心肌收缩力的作用。陈氏研究表明[2]:三七能够直接扩张冠状动脉血管,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从而达到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目的,作用机理可能与改善心肌缺氧状态有关。三七注射液能显著提高心肌细胞内肌浆网膜上钙泵的活性,从而减少心肌细胞Ca2+,使左心室心肌重量减轻。三七总皂甙是一种肌浆网膜钙泵活性激动剂,早期高血压心肌细胞的可塑性大,适当运用三七总皂甙将会对改变心衰病程有深远意义。 2.2 对血管的作用 三七皂苷降低血压和扩张血管作用明显,其作用机理可能与钙通道阻滞,影响细胞Ca2+ 运动有直接关系。另外,三七能够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的作用,其提取液能明显引起麻醉,迅速而持久下降血压,同时对心率影响不大。低浓度三七提取液对蛙下支血管具有收缩的作用,而高浓度时,扩张作用短暂且明显,可能与血管壁的直接作用有关。三七醇提取物能兴奋离体蛙心,降压作用显著而持久。 2.3 降血脂作用 三七皂苷能抑制低浓度高脂血清对体外培养血管平滑肌细胞的作用,因此,对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发展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3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高氏研究显示[3]:三七浸出液能增加血液中的凝血酶,使凝血酶原时间缩短,通过收缩局部血管的作用,达到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目的。三七注射液降低GTP浓度,改善异常的血浆蛋白,预防肝细胞坏死,因此,可用于治疗急慢性肝炎。裴氏研究表明[4]:三七总苷注射液2ml,加入10%葡萄糖50ml静滴,qd,在治疗小儿腹泻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 4 对泌尿系统的作用 苏氏报道[5]:三七粉合并知柏地黄丸治疗前后尿道及其所属腺体的慢性化脓性感染临床疗效显著。 5 对生殖系统的作用 动物实验证明:一定剂量的三七能增加实验小鼠的睾丸重量,增强正常男性的性欲,因此,临床可用于治疗男性性功能减退等疾病,对治疗女性子宫脱垂的疗效也很好。 6 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三七能提高NK细胞的活性,增强红细胞免疫功能,从而强化机体的免疫能力。三七能使过低或过高的免疫反应恢复,因此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同时不干扰正常的免疫反应。周氏等[6]报道:三七总皂甙具有提高大鼠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细胞的免疫功能。 7 抗衰老、抗肿瘤、抗炎等作用 三七茎叶中含有大量的水溶性多糖等,可能具有抗衰老作用。临床试验显示[7]:三七二醇苷能延长果蝇的平均寿命,又能延长最低寿命和最高寿命,能提高果蝇及老龄小鼠的交配率,还具有提高小鼠心脑组织的SOD活性,因此具有抗衰老作用。临床上三七经配伍可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民间有将三七粉用于治疗食管癌的方法。三七总皂苷的抗炎作用可能与升高Neu内cAMP从而抑制氧自由基生成、减轻脂质过氧化损伤有密切关系。另外,三七还可用于治疗蜂蜇伤,治疗某些皮肤病和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作用。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天然的植物药,三七及其提取物药用作用广泛,副作用少,是一味值得重视和开发的中药。参考文献 [1]马丽焱,肖培根.三七总皂苷对脑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的影响[J].中国药学杂志,1998,33(8):467. [2]陈晓丽,狄群英.三七冠心宁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110分析[J].中医药学刊,2003,21(5):778. [3]高瑞琴.三七胶囊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1,17(9):733. [4]裴淑丽,董建成.三七总苷注射液佐治婴幼儿腹泻82例疗效[J].儿科药学,2002,8(2):40.

公司生产车间布局优化实施方案

公司生产车间布局优化实施方案 优化区域平面示意图(现在实际布局) 运 输 轨 道

优化区域平面示意图(计划布局) 运 输 轨 道

公司装配车间剪板、下料区域小、存放的原材料多且下好的料无固定的存放区域,严重制约了车间的正常生产进度。另外公司为提高产品外观质量,计划新增起重设备、喷砂、喷漆设备。因此公司计划对剪板、下料区域进行整改、优化,并对新增的超重设备、喷砂、喷漆设备选择新的安装区域,特实施本方案。方案实施范围: 1.公司分厂西面南北向车间整理,设备搬出本车间,以备胶业公司搬迁到此车间; 2.胶业公司机加工车间、装配铆焊车间及与两个车间相关的仓库物资搬迁到公司分厂; 3.电力车间搬迁到运输轨道以东的区域并用隔断加以与橡胶车间区分。公司原材料、下好的材料及装配车间剪板、下料两道工序(含现有的设备及即将增加的设备)迁到胶业公司腾出的区域; 4.电力车间内部木工房及部分仓储物资搬迁清理; 5.装配车间与胶业车间之间的区域,对现存放大量原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存放到胶业公司腾出的区域(与剪板、下料工序分区域放置); 6.仓库办公区域及以西的房屋折掉; 7.装配车间与胶业车间之间的区域,起重设备/喷砂、喷漆设备安装在此区域。

生产车间平面示意图第一页(现在实际)、第二页(计划优化)。 为了使本方案顺利时行,及时优质高效的完成,公司特成立方案实施小组。具体人员组成如下: 方案实施组长:张总(张云龙) 方案实施副组长:韩总(韩卿旺) 方案实施组成员:唐正茂、刘洪强、王海、张永杰、宋书明、徐明文、 姜明喜、张仁君、史胜武、闫晓东、董文江、宫旭 具体实施内容、负责人、日程安排如下:

岷江上游居民点分布格局及影响因子分析

第25卷第4期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06年8月 V ol.25 No.4 Journal of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Aug. 2006 收稿日期:2005-07-06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02CB111506) 文章编号:1008-0562(2006)04-0623-03 岷江上游居民点分布格局及影响因子分析 胡志斌,何兴元,李月辉,胡远满 (中国科学院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辽宁 沈阳110016) 摘 要:为了研究岷江上游居民点格局及其影响因子,利用1:2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统计数据,在GIS 的支持下,对居民点空 间格局以及影响因子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大散居、小聚居的农村居民点特征显著。(2)居民点分布主要集中在河流与道路的两侧,属于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带居民点分布;居民点离散特征不显著。(3)居民点分布与海拔存在一种非线性的关系。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分析人口的分布格局与人口数据空间化;实现生态退耕,区域景观格局优化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依据。 关键词:岷江上游;居民点格局;人口格局;地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 X 141 文献标识码: A Analysis of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influence factors in up reaches of Min River HU Zhibin, HE Xingyuan , LI Yuehui, HU Yuanman (Institute of Shenyang Applied Ec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enyang 10016, China ) Abstract :The upper reaches of Min River is one of most important source areas for Yangtze River.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the distribu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ural settlement for analyzing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ed patterns. 1:250000 foundations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data and statistical data of study area were employed by ARC/GIS9.0 system supporting. The results show,1) Rural settlements are the primarily form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lives scattered greatly and lives together slightly. 2) The rural settlement distribution mainly concentrates in the rivers and the roads two sides of road. The distance is contiguous between the rural settlements, there is 72.86% rural settlement distributing from 1.00km to 2.5km. 3)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rural settlement is affected directly by the rivers and the roads which 97.55 % of rural settlements is 1.5km away from rivers. The results are the key proof for optimizing landscape pattern and carrying out the policies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the upper reaches of Min River ;settlement patterns ;population patterns ;GIS 0 引 言 近十几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很快,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1999年的全国统计数据[1]显示, 乡村人口为8.7亿,占总人口的69.1%,农村居民点依然是农民的主要聚居形式,表现为数量多、规模小、分布零散。目前,有些学者开展了针对城镇的研究,但是对农村居民点的研究较为少见,金其铭[2]从地理研究的角度对中国农村聚落进行了历史的回顾与发展趋向的分析,提出了开展农村聚落研究的重要意义与研究方向;周道玮[3]则从生态学的视角提出了乡村生态学的定义与研究对 象以及村落形态与自然要素的关系;田永中[4]、田 光进[5-7]利用GIS 系统平台,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对中国居民点的分布特征、景观结构进行了研究。在中国农村人口占多数的情况下,研究农村居民点分布对于节约耕地,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以及土地利用/覆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岷江上游地区是长江重要的发源区之一,是中国重要的生态敏感区,也是典型的农村居民点分布区,本研究主要利用1:2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统计数据,在ARC/GIS9.0系统的支持下,对岷江上游的居民点分布格局以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这将为进一步分析人口的分布格局,进行区域景观格局的优化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三七粉灭菌工艺参数确认方案

确认方案目录 一、概述 二、验证目的 三、验证依据 四、验证条件 五、验证适用范围 六、验证内容 七、验证项目实施计划书 八、偏差情况及纠正预防措施 九、变更情况及处理 十、验证结果总结评价 十一、再验证

中药药粉灭菌(黄芩药粉)参数 确认方案 一、概述: 根据2014年12月19日GMP现场检查缺陷整改要求,在灭菌柜的安装确认、运行确认、性能确认都已经经过确认合格的情况下,由于灭菌柜灭菌(三七粉)生产的需要,公司特对三七粉灭菌参数进行确认。 二、确认目的 按规定的灭菌柜灭菌(三七粉)参数进行确认,从而保证在正常的灭菌工艺参数的生产条件下,生产出质量合格、均一、稳定的三七粉 三、确认依据: 1、《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 》及附录; 2、《中国药典》2010版一部; 3、《GMP2010年版质量系统实施指南》---热力灭菌(只适用于灭菌)第150 页; 4、灭菌柜操作规程及三七粉生产工艺规程; 四、验证条件 1、前期验证都已完成,如厂房设施、设备验证,公用系统都已完成验证并且合格; 2、计量器具已进行检定并在有效期内;仪器仪表校验已经验证合格; 3、检验设备、方法验证已完成并且合格; 4、各种批准的生产工艺文件都已具备,如经审批的工艺规程、批生产记录,生产岗位标准操作规程等; 5、验证小组人员已培训合格; 五、确认适用范围: 适用于灭菌柜灭菌(三七粉)参数的确认。 六、确认内容 (一)灭菌柜描述 1灭菌柜安装位置:饮片车间;灭菌柜编号:FYLYY-06-01-03-01 2灭菌盘编号:该灭菌柜有两个灭菌车,每个车有12层,每层有2个盘,每车有24个灭菌盘,将灭菌车编号为1号车、2号车,按内外顺序从上到下分别编号(1号车外1内2,2号车外3内4),1-1、1-2、1-3、1-4、1-5、1-6、1-7、1-8、1-9、1-10、1-11、1-12、2-1、2-2、2-3、2-4、2-5、2-6、2-7、2-8、2-9、2-10、2-11、2-12、3-1、3-2、3-3、3-4、3-5、3-6、3-7、3-8、

岷江

岷江 岷江 岷江(Min River 亦作Min Jiang)中国长江上游支流。在四川省中部。发源于岷山南麓,流经松潘、汶川等县到灌县出峡,分内外两江到江口复合,经乐山接纳大渡河,到宜宾汇入长江。全长793公里,流域面积133,500平方公里。流经的四川盆地西部是中国多雨地区,因此水量丰富,年径流量900多亿立方公尺,为黄河的两倍多。水力资源蕴藏量占长江水系的1/5。 河流简介 岷江(6张) 岷江,古称汶江和都江,以岷山导江而得名,发源于岷山弓杠岭和郎架岭,全长735公里,流域面积14万平方公里;全河落差3560米,水力资源1300多万千瓦。岷江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条支流,都江堰以上为上游,以漂木、水力发电为主;都江堰市至乐山段为中游,流经成都平原地区,与沱江水系及众多人工河网一起组成都江堰灌区;乐山以下为下游,以航运为主。岷江有大小支流90余条,上游有黑水河、杂谷脑河;中游有都江堰灌区的黑石河、金马河、江安河、走马河、柏条河、蒲阳河等;下游有青衣江、大渡河、马边河、越溪河等。[1] 岷江 岷江发源于岷山,是汇入长江的重要支流之一。岷江口是长江中上游的分界点,岷江水流量大、流速湍急。古代,岷江是蜀地重要河流之一,都江堰就是治理岷江的水利工程,岷江贯

穿成都平原,都江堰修筑前,岷江是祸河,不是水灾就是旱灾,粮食产量很低。都江堰修筑后,岷江成了巴蜀除嘉陵江和长江外第三条著名河流。由于岷江水量大,古代经常误认为是长江正源。流经的地区有阿坝、成都、眉山、乐山,最后在宜宾汇入长江。 岷江水系:岷江又称汶江、导江,以“岷山导江”而得名。 水文学理论一般认为,岷江第一条支流为松潘境内的小蛙沟,最后一条为宜宾境内的萃河,大渡河是岷江水系最大的支流,黑水河是岷江上游最大的支流,青衣江则是岷江下游最大的支流。 岷江发源于岷山弓杠岭和郎架岭,全长735公里,流域面积14万平方公里;全河落差3560米,水力资源1300多万千瓦。岷江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条支流 大江风景照片2(2张) ,都江堰以上为上游,以漂木、水力发电为主;都江堰市至乐山段为中游,流经成都平原地区,与沱江水系及众多人工河网一起组成都江堰灌区;乐山以下为下游,以航运为主。岷江有大小支流90余条,上游有黑水河、杂谷脑河;中游有都江堰灌区的黑石河、金马河、江安河、走马河、柏条河、蒲阳河等;下游有青衣江、大渡河、马边河、越溪河、萃河等。 其中最大的一条支流大渡河全长1150公里,比岷江正流还长415公里。在四川境内的长度也有852公里,比岷江还长百余公里。大渡河古称沫水、峨水,源头在川、青交界处的果洛山,从壤塘北部入川,流经阿坝、甘孜、凉山、雅安,最后在乐山与岷江汇合,流域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大渡河流域自然资源丰富,除矿产和动植物资源外,就充沛的水力资源而论,可与金沙江、雅砻江一较高下,多达三千多万千瓦,已建成的龚嘴电站,装机容量70万千瓦;铜街子电站60万千瓦。 岷江沿岸风景秀丽,多国内著名旅游景点。[2] 岷江源头 概述 岷江源头位于川西北松潘县和九寨沟县交接的弓杠岭,因其岭如弓之杠得名。这里垭口海拔3690米,藏语意思为“都喜欢山”。 岷江是长江重要支流,发源于四川松潘岷山南麓,由北向南流经茂县、汶川、都江堰市等12个县(市、区),在宜宾汇入长江,干流全长711公里。它有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320条,总流域面积5.9万平方公里。都江堰以上水源涵养区23037平方公里。

三七的现代功用研究概况

三七的现代功用研究概况 【摘要】三七是一种名贵的中草药,具有散瘀止血,消肿止痛的作用,在现代临床上也被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神经系统等方面的疾病,其主要活性成分为三七总皂苷。本文主要通过现代功效对三七的研究进行概述。 【关键词】三七;三七总皂苷;现代功效 三七又名山漆、金不换、田三七、田七等,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 (Burk.)F. H. Chen)的干燥根,主产于云南,在广西、湖北、江西、四川、贵州等地也有栽培。但黄氏[1]等经考证发现,三七的原产地是广西并非云南。这点在开化府志160多年的《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本草从新》和1956年版的《中国药学大辞典》中均有提到。 三七主要用于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滋补强壮,是古时治疗跌打损伤和金疮的要药。近年来随着对三七功效和作用的深入研究,作为三七主要活性物质的三七总皂苷已被用于心脑血管、神经系统等多疾病在现代治疗中。本文就三七鉴别及临床应用等方面作进一步的探讨。 1 三七现代功效研究 三七自古以来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的功效[2],在现代三七也被广泛应用于血液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神经中枢系统、免疫系统等方面的疾病治疗中。 三七主要成分为三七总皂苷、三七素、黄酮、挥发油和糖类等。在现代研究中已将三七的药理活性广泛应用于血液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神经中枢系统、免疫系统、抗肿瘤、抗衰老等方面。相信对三七成分和药理作用的不断深入,三七的临床应用也将越来越深入。 1.1 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止血作用:三七能明显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具有良好的止血功效。临床实验表明,用参三七注射液、三七粉治疗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及慢性胃炎等消化道出血,治愈率在92.0%以上[3]。三七也常被加在牙膏里用于治牙龈出血。 补血作用:三七能促进各类血细胞分裂生长和增殖,具有显著的造血功能。三七总皂苷(PNS)诱导造血细胞GATA-1和GATA-2转录调控蛋白质合成增加,并增高其余上游调控区的启动子和增强子结合的活性,调控与造血细胞增殖和分化相关的基因表达上凋[4]。 抗血栓作用:三七总皂苷能抑制血小板聚集,使cAMP含量明显增加,同时抑制5-HT的释放,抗凝血酶、促进纤维蛋白的溶解[5]。三七的另一成分——三醇苷类,有明显抑制花生四烯酸、胶原、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研究发现,血小板Ca2+浓度随着三七三醇皂苷剂量的增加显著减少,抑制血小板血栓素A2释放等作用[5]。 1.2 对心脑血管系统的影响 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王玉华[6]等通过连续7个月对180例脑缺血后遗症患者给予三七总皂苷注射液治疗,并与常规丹参注射液治疗进行对照,得出三七总皂苷可延缓缺血期间细胞内高能磷酸化合物的分解,改善缺血引起的脑能量耗竭,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 对心肌细胞的作用:李志泉[7]等人通过研究发现无论从分化细胞的形态、免疫组化,还是细胞特征性表达,都表明骨髓MSCs在体外诱导剂PNS作用下已向心肌样细胞转化,具有心肌细胞的特性,为推动应用骨髓MSCs治疗心肌梗

世界洋流分布

世界洋流分布 一、说本节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洋流是海水运动的重要方式,也是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实现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载体。因此,洋流的知识属于地理学中的基础知识,非常重要。本节教材内容与前后几节教材的内容有紧密联系。表现如下:一方面,关于洋流的分布,与前面所学的全球风带的分布、地转偏向力、海陆轮廓、世界气候分布等有着密切关系;另一方面,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就是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体现。对洋流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学习,不仅能够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还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绘图能力,提高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应用能力,实现对所学知识和已有能力的迁移。 二、说本节课教材内容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属于对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学习,从课程标准要求看,本节课不再以世界洋流分布的成因为重点,而重在学习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难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但洋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较为遥远,洋流虽然是具体的地理现象,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些抽象。 三、说课程标准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比老教材,可以看出,新课标有关的洋流知识作了大量的简化。从知识的内在联系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学习目的,而“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是知识基础。 通过研读课标,我们可以总结一下三点: 第一,学习应落实在地图上,其中最主要的是“全球洋流分布图”,此外还有“渔场分布图”“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等。第二,通过阅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即分别以副热带为中心和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其中,南半球高纬度地区没有形成大洋环流,而是形成连续的西风漂流和南极绕极流。第三,通过阅读“全球洋流分布图”及“渔场分布图”等,分析洋流对全球热量的输送、沿岸气候、渔场、海洋污染及交通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储量来看,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海洋的一些知识。在本章前几节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已初步掌握岩石圈和大气圈中有关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知识,本节课洋流的运动也体现了物质的运动和能量交换,因此,理论上来说,学习洋流是已有类似知识的延续。从我所任教的这两个班的实际情况来说,两个班都是理科竞赛班,智力基础、反应速度相对于其他班级而言,可能要好一些,同时,也正是因为是理科竞赛班,对于地理这门功课的重视程度并不是很到位,有些同学私下里和我聊天时说,我将来肯定要读理科的,地理只要会考通过就可以了。因此花在地理上的时间、精力到不一定有普通班多。地理的基础、地理思维还是很薄弱的,从我上课过程中同学们的反应来看也可以印证这一点的,老师有意识地引导了,有时也很难得出期望的结论。 五、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解释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2、能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说明风海流的形成 3、学会利用海水等温线来判断寒、暖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对洋流分布规律的总结,引导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

生物信息学期刊及影响因子汇总

Nature Communications 10.742,综合:一区,12.124 Nucleic Acid Research 8.808,生物:一区;10.162 Scientific Reports 5.078,综合类:二区,4.259 Methods 3.221,生物,二区,3.802 BMC Systems Biology 2.853,生物:3区,2.003 Journal of Biomedical informatics 2.482,医学:3区;2.753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Biology 1.670,生物:四区;1.032 Journal of Bioinformatics and Computational Biology 0.931,生物:四区;0.800 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1.833 生物、数学与计算生物学三区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Biology 1.786 生物4区数学与计算生物学3区Bioinformatics (IF: 4.328) BMC Bioinformatics (IF: 3.781),生物:三区;2.448 BMC Biology (IF: 4.734),生物:一区;6.779 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 (IF: 4.627),生物:一区;5.134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Biology (IF: 1.563),生物:四区;1.032 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 (IF: 5.895),生物:二区,2.542 Mathematical Biosciences (IF: 1.148),生物:四区;1.246 Journal of Biomedical Informatics (IF: 1.924),医学:三区;2.753 Molecular Biosystems ( IF: 4.236),生物:三区;2.781 Frontiers in Genetics 4.151 生物二区 Microbial Ecology 3.614 生物:二区,微生物3区

生产车间布局优化研究

第一章绪论 1.1车间布局设计概述 1.1.1布局设计概述 从一般意义上说,布局设计就是将一些物体按一定的要求合理放置在一个空间内,它是一个涉及参数化设计、人工智能、图形学、信息处理、优化、仿真等技术的交叉学术领域,实践证明它还是一个复杂的组合优化问题。它存在于现实生活的许多行业和方面: 1) 航空航天工业中,航天器上各种仪器的布局摆放问题; 2) 造船、汽车等交通工具内不同形状、大小的物体放置问题; 3) 集成电路设计中,各种元件的合理布置问题; 4} 建筑设计中,各房间的合理布置及厂房、设备等布局问题; 5) 机械设计领域中,各种基于装配的机床布局设计问题; 布局问题具有广泛的应用背景,布局结果的好坏对整个行业生产的合理性、经济性、安全性等都有重大的影响。本课题主要研究制造系统中车间布局设计问题。生产车间是制造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直接承担着企业的加工、装配任务,是将原材料转化为产品的部门。所谓车间布置就是按照一定的原则,合理地确定车间内部各组成单位(工段、班组)及工作地,设备之间的相互位置,从而使它们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实现车间的具体功能和任务。车间布置一般包括:基本生产部分、辅助生产部分、仓库部分、过道部分、车间管理部分、生活福利部分等。 由于车间布置决定了以后车间的物流方向和速率,从而从结构上限定了车间的功能潜力,因此车间布置是构造一个有效车间系统最为重要的环节,相同车间地址、相同的人员、相同的设备和技术,仅仅是由于布置的方式不一样,生产系统的功能可以有天壤之别。高效率的车间布置作为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1.1. 2 物流设计概述 物流系统的设计是整个车间布局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本文考虑的问题之“物流”是指社会物质资料从生产一直到消费前的全部流通过程。“工厂物流”是指工厂从原料进厂,经过存储、加工、制造、装配厂的整个生产过程中(包括原料、材料、半成品、配套件、、包装直至成品出成品)的每个环节流动、储存的全过程。“工厂物流技术”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实现车间内部的物流系统(Material handling system, MHS)合理化技术车间布局的实质就是对制造资源(包括人、机具和物料)在空间上密切有机结合,时间上适当连接、减少物料搬运工作量,减少自制零件和外购件的损坏,节省费用。在布局设计的过程中考虑物流因素,不仅能降低其过程中的运输成本而且还能加快生产流程,最终达到提高生产能力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的目的。 在工业发达的国家,除了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外,己把改进物料搬运、改善工厂中的物流组织看作是减少和节省开支以获取利润的“第三源泉”,这是值得我们很好地研究和挖掘的。因此,工艺设计人员除了要根据产品生产纲领正确选择生产工艺和机器设备外,还必须进行物流分析和设计。因为合理的物流设计也同样能大大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11-21一个有效的物料流程是物料在工艺过程中按顺序一直不断地向前流动直至完成,没有过多地迁回或倒流。 物流与生产同时发生,并随着加工技术的提高,加工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比重下降而逐渐为人们所重视,物流技术的提高借助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得以实现。物流技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 人工物流。人工物流是原始的形式,物料的输送、存取由人或借助于简单的机械来实现。这种方式由于方式灵活、初期投资少、设备简单,而被一些中小规模的企业广泛采用。这种方法的缺点是节奏慢、劳动强度大、工资支出多,且不利于集成控制。

三七片生产工艺规程

1.主题内容: 本工艺规程规定了三七片生产全过程的工艺技术参数、质量,物耗、安全,工艺卫生等内容,检验合格符合GMP规范要求,本工艺规程具有技术法规作用。 2.适用范围: 本工艺规程适用于三七片工艺规程,是各部门共同遵循的技术准则。 3.引用标准:中国药典2010版一部 4.责任者:生产负责人、质量负责人、车间主任、岗位操作人员、QA。内容: 5.1.产品概述 5.1.1产品名称及剂型 通用名:三七片汉语拼音:Sanqi pian 剂型:片剂 5.1.2.性状:本品为灰黄色或棕黄色的片;味苦而微甜。 5.1.3.功能与主治: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刺痛,跌扑肿痛。 5.1.4.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2-6片,一日3次。 5.1.5.注意:孕妇忌服。 5.1.6.规格:每片含三七粉0.5克 5.1.7.包装:铝塑12片/板×2板/盒×300盒/箱 5.1.7.贮藏密封。 5.1.8.有效期:36个月 5.2.处方和依据 5.2.1 5.2.2.处方依据:中国药典2010版一部 5.2.3.【批准文号】国药准字。

5 . 2 . 4 . 辅料用量 5.3.工艺流程图 物料 工序检验 中间站

注: 为 D级洁净区为一般生产区 5.4.工艺过程及操作条件 5.4.1.原材料的整理炮制 5.4.1.1.炮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药材炮制通则。5.4.1.2.炮制方法及操作过程 5.4.1.2.1.三七:拣选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5.4.2.制剂操作过程及工艺条件 5.4.2.1.称量按批生产指令准确称量物料,称量结果二人复核,并有QA监督投料(称量后将剩余物料及时退库,不得在车间停留)。 5.4.2.2.粉碎:取称量好的三七原料,全部粉碎成细粉,过100目筛。 5.4.2.3.混合制软材:称量药粉、辅料,在混合机中搅拌30分钟,制成适宜软材。5.4.2.4.制湿粒:取上述软材送入颗粒机中用16目尼龙筛网制粒过14-16目筛。5.4.2.5.干燥:将湿粒用沸腾干燥器干燥。 5.4.2.6.整粒:将干燥后颗粒置整粒机中,通过14目不锈钢筛网,整理出大小均一的颗粒。 5.4.2.7.总混:将一个批次的颗粒加入混合机中,加入0.5-1%硬脂酸镁混合30分钟。混合后的颗粒存放于洁净、已消毒的双层塑料袋中,贴好标签,扎紧袋口,送入中 转室,质检员取样,取样后要贴上取样证,操作人员挂上“待验”标牌,经检验 合格后换成“合格品”标牌,方可进入下一工序。 5.4.2.8.以上操作完成后,操作工应按照有关SOP文件要求对设备及操作间等进行彻底清场,并填写清场工作记录,残料集中存放,统一处理。 5.4.2.9.压片: 5.4.2.9.1 操作工应按照要求安装φ=11.0mm浅圆模具。颗粒经检验合格后压片,调整好片重调节器,根据片芯的外观厚薄调节压力。压片时先检查外观,重量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