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

岷江
岷江

岷江

岷江

岷江(Min River 亦作Min Jiang)中国长江上游支流。在四川省中部。发源于岷山南麓,流经松潘、汶川等县到灌县出峡,分内外两江到江口复合,经乐山接纳大渡河,到宜宾汇入长江。全长793公里,流域面积133,500平方公里。流经的四川盆地西部是中国多雨地区,因此水量丰富,年径流量900多亿立方公尺,为黄河的两倍多。水力资源蕴藏量占长江水系的1/5。

河流简介

岷江(6张)

岷江,古称汶江和都江,以岷山导江而得名,发源于岷山弓杠岭和郎架岭,全长735公里,流域面积14万平方公里;全河落差3560米,水力资源1300多万千瓦。岷江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条支流,都江堰以上为上游,以漂木、水力发电为主;都江堰市至乐山段为中游,流经成都平原地区,与沱江水系及众多人工河网一起组成都江堰灌区;乐山以下为下游,以航运为主。岷江有大小支流90余条,上游有黑水河、杂谷脑河;中游有都江堰灌区的黑石河、金马河、江安河、走马河、柏条河、蒲阳河等;下游有青衣江、大渡河、马边河、越溪河等。[1]

岷江

岷江发源于岷山,是汇入长江的重要支流之一。岷江口是长江中上游的分界点,岷江水流量大、流速湍急。古代,岷江是蜀地重要河流之一,都江堰就是治理岷江的水利工程,岷江贯

穿成都平原,都江堰修筑前,岷江是祸河,不是水灾就是旱灾,粮食产量很低。都江堰修筑后,岷江成了巴蜀除嘉陵江和长江外第三条著名河流。由于岷江水量大,古代经常误认为是长江正源。流经的地区有阿坝、成都、眉山、乐山,最后在宜宾汇入长江。

岷江水系:岷江又称汶江、导江,以“岷山导江”而得名。

水文学理论一般认为,岷江第一条支流为松潘境内的小蛙沟,最后一条为宜宾境内的萃河,大渡河是岷江水系最大的支流,黑水河是岷江上游最大的支流,青衣江则是岷江下游最大的支流。

岷江发源于岷山弓杠岭和郎架岭,全长735公里,流域面积14万平方公里;全河落差3560米,水力资源1300多万千瓦。岷江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条支流

大江风景照片2(2张)

,都江堰以上为上游,以漂木、水力发电为主;都江堰市至乐山段为中游,流经成都平原地区,与沱江水系及众多人工河网一起组成都江堰灌区;乐山以下为下游,以航运为主。岷江有大小支流90余条,上游有黑水河、杂谷脑河;中游有都江堰灌区的黑石河、金马河、江安河、走马河、柏条河、蒲阳河等;下游有青衣江、大渡河、马边河、越溪河、萃河等。

其中最大的一条支流大渡河全长1150公里,比岷江正流还长415公里。在四川境内的长度也有852公里,比岷江还长百余公里。大渡河古称沫水、峨水,源头在川、青交界处的果洛山,从壤塘北部入川,流经阿坝、甘孜、凉山、雅安,最后在乐山与岷江汇合,流域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大渡河流域自然资源丰富,除矿产和动植物资源外,就充沛的水力资源而论,可与金沙江、雅砻江一较高下,多达三千多万千瓦,已建成的龚嘴电站,装机容量70万千瓦;铜街子电站60万千瓦。

岷江沿岸风景秀丽,多国内著名旅游景点。[2]

岷江源头

概述

岷江源头位于川西北松潘县和九寨沟县交接的弓杠岭,因其岭如弓之杠得名。这里垭口海拔3690米,藏语意思为“都喜欢山”。

岷江是长江重要支流,发源于四川松潘岷山南麓,由北向南流经茂县、汶川、都江堰市等12个县(市、区),在宜宾汇入长江,干流全长711公里。它有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320条,总流域面积5.9万平方公里。都江堰以上水源涵养区23037平方公里。

立碑保护

立碑保护

岷江是都江堰的主水源,也是川西“母亲河”。要保证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永续利用,首先就要保护好岷江源头和水质。时值都江堰建堰2260周年之际,四川省水利厅和都江堰管理局决定敬立“岷江源”碑。这既是都江堰建堰2260周年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也为美丽的川西高原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该碑按简洁、自然与环境协调的原则结合藏族文化设计,总高3.6米,主碑为天然花岗石,基座以都江堰传统工程构件竹笼、杩槎相围。主碑正面刻有由四川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学忠手书的“岷江源”三个汉字碑名和英、藏两种文字碑名,右侧刻有“都江堰建堰2260周年纪念”印章。主碑背面为四川省水利厅厅长孙砚方撰写的“引水思源”碑文,示以珍惜、保护岷江水源,确保都江堰永续利用,实现人水和谐。史籍记载

公元前的蜀国,一片汪洋,川西坝子上,水至则泽国一片,苍莽遍野;水退则一片沼泽之国,蛙鸣水泽,荒草丛生,水生荒草和芦苇荡中,鸟群飞翔,鱼虫潜游,水鸭子呱呱成群飞舞,古蜀国的人,于是自命自己的部族图腾为“鱼凫”。《尚书·禹贡》:“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在高高的草丛中,古蜀人在山上放养畜牧,正如《华阳国志》所载

大江风景照片(20张)

:“江、潜、绵、洛为池泽,汶山为畜牧。”

安澜桥俗称索桥古名珠浦桥

到了春秋时期的蜀王杜宇,就把都城建在成都扇形冲积平原的中脊线、地势比成都、金堂、新津等都要高的郫邑(郫县一带),因为宝瓶口未开凿以前,岷江既可分洪减灾,岷、沱二流域又可沟通,交换物资,郫邑满足了建都的必要条件。岷江以灌县为顶点,以若干条辐射状河流,以分泄洪水。但由于泥沙冲淤,这些自然河道并不稳定,还是会有水患,于是丞相开明,决玉垒山(今金堂峡)以除水害(《华阳国志》),郦道元的《水经注》也载:“江水又东别为沱,开明之所凿也。” 分泄大江洪水去沱江,大大地减轻郫邑以下成都平原地区的洪灾。

《蜀杌》载,前蜀主王衍出游浣花溪,龙舟彩舫,十里绵亘。《岁华纪丽谱》载:宋代在南门万里桥一带有数十艘彩船嬉游其中,叫做“小游江”;在浣花溪一带游船更多,叫做“大游江”。唐宣宗时(公元847-860年),刘侃在《重开金水河记》中说:“金河之漪洋然纩贯圜(匮),蜀人奔走聚观。……由是釜者汲,垢者沐,道渴者饮,纩者拼,园者灌,濯锦之官、浣花之姝杂沓而至,欢声万喙,莫不鼓舞。”金河和御河在1974年已填埋后改作人防工程。[3]

地貌特征

晚新生代以来发育岷山构造带内部的岷江水系流域盆地,无论是流域盆地内的新生代沉积记录,还是其流域地貌所呈现的典型特征,都深刻指示了青藏高原东缘地区的新构造活动。而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空间分析技术,利用最新获取的高精度SRTM-DEM数据,系统提取了岷江水系中上游流域汇水盆地以及67个亚流域盆地的典型地貌参数,如流域面积、河流长度、分支比等。

河流成因

通过对流域地貌参数以及纵向河道高程剖面等的统计分析,认为岷江水系东西两侧具有截然不同的地貌特征,东侧流域盆地主要表现为面积小、河流长度短、分支比低以及河流梯度大等特征。由于岷江水系东西两侧地层岩性的对称发育以及整个岷江流域盆地对气候因素具有同一的响应特征,所以亚流域盆地典型参数特征指示了岷江水系两侧晚新生代构造活动的差异性,反映并印证了岷江断裂东西两侧晚新生代以来的不均衡抬升。晚新生代以来,岷山构造带的快速隆起以及龙门山构造带内部差异活动是造成岷江水系东侧各支流发育程度低,东西两侧亚流域差异地貌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

生态危机

危机一:干裂河谷“蚕食”草甸

积雪已经融化的弓杠岭群山低洼处,存在着大片大片的高原裸露带,径直向雪山推进数里,几乎没有任何植被。这些都是岷江干裂河谷正在形成的标志,虽然还不严重,但如果不加强保护,随着水土的流失,极易形成大片干裂河谷,这些河谷又会不断地蚕食高山草甸,

形成恶性循环,将对岷江生态造成破坏。

危机二:过度放牧加速草甸退化

在岷江发源地这片方圆约5公里的高山草甸范围内,到处都可看见放牧的牛羊,牛羊粪便随处可见。如不加强控制,大量的牛羊必将吃光大片大片的草甸,形成裸露地,破坏岷江发源地最后一道“生态屏障”———高山草甸。

危机三:不文明旅游污染岷江源

大量的生活垃圾,越野车在草甸上留下的深深印迹,被人遗弃的电池和塑料袋,表明不文明旅游方式正成为一种新污染源,而且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4]

水利工程

灌县都江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西元前250年秦蜀郡守李冰在此修筑堤堰,引岷江水灌溉,工程一直沿用至今。现在灌溉面积已扩大到800多万。

旅游景点

都江堰景区

都江堰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全世

都江堰

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两千多年来,它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旅游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每当春夏山洪暴发的时候,江水奔腾而下,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起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而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秦昭襄王五十一年,李冰任蜀郡太守,他为民造福,排除洪灾之患,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5]

青城山景区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成都平原西北部边缘、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区内,距成都68公里,距都江堰市区16公里。古称丈人山,为邛崃山脉的分支。青城山靠岷山雪岭,面向川西平原。主峰老霄顶海拔1260米(2007年测到的数据)。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级,曲径通幽,以幽洁取胜,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与剑门之险、峨眉之秀、夔门之雄齐名。青城山背靠千里岷江,俯瞰成都平原,景区面积200平方公里。古人记述中,青城山有“三十六峰”“八大洞”“七十二小洞”“一百八景”之说。

文化民俗

岷江上游居住着古老的羌族,他们保留着纯朴的习俗,善于营造高耸的石碉楼和晃悠悠的索桥。江边的石崖上,历代船夫用篙杆留下的杵窝,见证着当年航运的艰辛。从彭山到宜宾以南的岷江两岸有着数以万计的崖墓,体现了“居于石室,葬于石穴”的巴蜀古俗。

岷江“濯锦清江万里流,云帆龙舸下扬州”,除了李白这首汪洋倾泻的诗,杜甫也有《清

江》诗:“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高骈《锦江写望》诗:“蜀江波影碧悠悠,四望烟花匝郡楼,不会人家多少锦,看来尽挂树梢头。”写的都是成都的水,成都的河流。

在一些雕刻精美的汉代崖墓中,佛教风格的造像显示了佛教由西南传入的痕迹。在唐代千佛岩下,至今(2009年)还可见到水域居民的“六月六踩莲花会”。四乡的香客集聚一处,口唱莲花调,象征性地踩着“莲花”过“河”。岷江穿过妩媚的青神峡,与青衣江,大渡河共汇于乐山凌云岩下。

岷江主流

叠溪海子实际上就是岷江主流的一段,是地震形成的堰塞湖。湖面宽只有大约1公里,但是长却有10公里之多,海子由上下两处接连而成,形如肠状。海子周围青山环抱,湖岸翠草丛生,湖水碧波荡漾,景色优美迷人。

据当地人说,海子最深处有98米,平均深度82米,蓄水量达1.25亿立方米,湖面面积有350多万平方米。

如果不是之前了解过有关的历史,很难相信这个美丽的湖泊竟然吞没过“近万条活生生的生命”。

在这个湖泊下,曾经有一个繁华千年的古城,在1933年一个普普通通的下午,在顷刻间被地震从地图上抹掉了……。

古城就是叠溪城,为历代边防重镇,扼川西平原通松潘草地及青海、甘肃交通要塞,长期为重兵把守。据《茂州志》记载: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即在此

置蚕陵县,唐初为冀州,明为叠溪千户所,清改为卫,民国隶茂县。而叠溪城为“贞观时筑,明洪武十一年御使大夫丁玉讨复故地,命指挥童胜复筑。高一丈,围三百几十丈,门四。成化间重修。”叠溪城扼松茂要道之冲,即是军事重镇亦是商留集散地。民国时属茂县所辖叠溪区,城内商票云集颇为繁华。

繁衍生息。

海子出水口,十分狭窄,水流湍急,浪花飞溅,似颗颗珍珠闪跃。每当前往著名风景区九寨沟、黄龙寺的游客们路过这里,便不由自主地被这里的湖光山色吸引,停车游览。[6]

岷江上游地质灾害发育规律

岷江上游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初探 常晓军1,丁俊1,魏伦武1,王德伟1,毛郁2,鄢毅2 (1.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成都 610082;2.四川省地质调查院,成都 610081 ) 摘要:岷江上游地区现有地质灾害284处,主要发育于低山、中山、高山区,其发育面密度分别为7.3个/100km2、2.3个/100km2和0.64个/100km2,分别占全区地质灾害总数的6.7%、70.7%和20.8%。通过对284个地质灾害点的统计分析研究,找出了岷江上游流域地质灾害的主控因素及其发育分布规律,为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减灾防灾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地质灾害;主控因素;分布规律;岷江上游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岷江上游(都江堰以上)地处成都平原上游四川盆地的西缘山地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涉及阿坝州松藩、黑水、茂县、理县、汶川五县和都江堰市部分地区,面积23262km2。区内自然条件错综复杂,自然资源丰富多样,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频发,岩体破碎,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频繁发生,危害巨大[1-2]。据初步统计岷江上游流域地质灾害284处,其中滑坡114处,崩塌36处,泥石流121处,不稳定斜坡13处(表1,图1、2),造成6962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809951.6万元;目前受地质灾害威胁44694人,威胁财产19824.2万元,是地质灾害高发区。 图1 岷江流域地质灾害统计直方图图2 岷江上游各类地质灾害对比图

岷江上游地质灾害对沿江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危害。该流域水能资源丰富,水能蕴藏量达800×104kw,可开发量395×104kw。目前流域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梯级水电工程开发,其中干流9级水电开发,总装机超过200×104kw;支流杂古脑河10级梯级水电开发,总装机将近100×104kw。现在如果发生“叠溪地震滑坡”那样大规模的堵江事件,将直接危及滑坡区和“堰塞湖”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一旦溃坝下游沿江梯级水利水电工程可能荡然无存,其后果不堪设想。 本文对岷江上游地质灾害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找出地质灾害的主控因素与发育分布规律,科学合理地评价预测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与可能造成的危害,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及建议,为岷江上游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减灾防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1地质灾害与地貌的关系 1.1 地貌类型 岷江上游地区属高山峡谷区,区内高山耸峙,河流深切,沟谷深邃,地表起伏巨大,相对高差达1000m以上。区内最高海拔6253m(四姑娘山),最低海拔870m,最大相对高差5383m。整个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降低,地表切割由北向南加剧。地貌大体以镇关江为界,以北为山原地貌,以南为高山峡谷地貌。岷江上游幅员面积23262km2,其中丘状高原2512 km2、低山259 km2、中高山17938 km2、极高山2550 km2,分别占全区面积的10.80%、1.11%、77.12%和10.96%(表2)。 1.2地质灾害与地貌关系 地质灾害主要发育在高、中、低山地貌中,共发育地质灾害279处,占全区地质灾害总数的98.2%;在丘状高原区仅发育5处地质灾害,占全区地质灾害总数的1.8%(表3,图3)。 在高山地貌区发育地质灾害59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20.8%,其发育面密度0.64个/100km2,其中滑坡崩塌14处,泥石流41处,不稳定斜坡4处,分别占高山地貌区地质灾害总数的23.7%、69.5%和6.8%(图4a)。 单位:处

岷江上游居民点分布格局及影响因子分析

第25卷第4期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06年8月 V ol.25 No.4 Journal of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Aug. 2006 收稿日期:2005-07-06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02CB111506) 文章编号:1008-0562(2006)04-0623-03 岷江上游居民点分布格局及影响因子分析 胡志斌,何兴元,李月辉,胡远满 (中国科学院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辽宁 沈阳110016) 摘 要:为了研究岷江上游居民点格局及其影响因子,利用1:2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统计数据,在GIS 的支持下,对居民点空 间格局以及影响因子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大散居、小聚居的农村居民点特征显著。(2)居民点分布主要集中在河流与道路的两侧,属于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带居民点分布;居民点离散特征不显著。(3)居民点分布与海拔存在一种非线性的关系。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分析人口的分布格局与人口数据空间化;实现生态退耕,区域景观格局优化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依据。 关键词:岷江上游;居民点格局;人口格局;地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 X 141 文献标识码: A Analysis of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influence factors in up reaches of Min River HU Zhibin, HE Xingyuan , LI Yuehui, HU Yuanman (Institute of Shenyang Applied Ec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enyang 10016, China ) Abstract :The upper reaches of Min River is one of most important source areas for Yangtze River.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the distribu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ural settlement for analyzing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ed patterns. 1:250000 foundations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data and statistical data of study area were employed by ARC/GIS9.0 system supporting. The results show,1) Rural settlements are the primarily form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lives scattered greatly and lives together slightly. 2) The rural settlement distribution mainly concentrates in the rivers and the roads two sides of road. The distance is contiguous between the rural settlements, there is 72.86% rural settlement distributing from 1.00km to 2.5km. 3)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rural settlement is affected directly by the rivers and the roads which 97.55 % of rural settlements is 1.5km away from rivers. The results are the key proof for optimizing landscape pattern and carrying out the policies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the upper reaches of Min River ;settlement patterns ;population patterns ;GIS 0 引 言 近十几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很快,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1999年的全国统计数据[1]显示, 乡村人口为8.7亿,占总人口的69.1%,农村居民点依然是农民的主要聚居形式,表现为数量多、规模小、分布零散。目前,有些学者开展了针对城镇的研究,但是对农村居民点的研究较为少见,金其铭[2]从地理研究的角度对中国农村聚落进行了历史的回顾与发展趋向的分析,提出了开展农村聚落研究的重要意义与研究方向;周道玮[3]则从生态学的视角提出了乡村生态学的定义与研究对 象以及村落形态与自然要素的关系;田永中[4]、田 光进[5-7]利用GIS 系统平台,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对中国居民点的分布特征、景观结构进行了研究。在中国农村人口占多数的情况下,研究农村居民点分布对于节约耕地,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以及土地利用/覆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岷江上游地区是长江重要的发源区之一,是中国重要的生态敏感区,也是典型的农村居民点分布区,本研究主要利用1:2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统计数据,在ARC/GIS9.0系统的支持下,对岷江上游的居民点分布格局以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这将为进一步分析人口的分布格局,进行区域景观格局的优化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岷江

岷江 岷江 岷江(Min River 亦作Min Jiang)中国长江上游支流。在四川省中部。发源于岷山南麓,流经松潘、汶川等县到灌县出峡,分内外两江到江口复合,经乐山接纳大渡河,到宜宾汇入长江。全长793公里,流域面积133,500平方公里。流经的四川盆地西部是中国多雨地区,因此水量丰富,年径流量900多亿立方公尺,为黄河的两倍多。水力资源蕴藏量占长江水系的1/5。 河流简介 岷江(6张) 岷江,古称汶江和都江,以岷山导江而得名,发源于岷山弓杠岭和郎架岭,全长735公里,流域面积14万平方公里;全河落差3560米,水力资源1300多万千瓦。岷江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条支流,都江堰以上为上游,以漂木、水力发电为主;都江堰市至乐山段为中游,流经成都平原地区,与沱江水系及众多人工河网一起组成都江堰灌区;乐山以下为下游,以航运为主。岷江有大小支流90余条,上游有黑水河、杂谷脑河;中游有都江堰灌区的黑石河、金马河、江安河、走马河、柏条河、蒲阳河等;下游有青衣江、大渡河、马边河、越溪河等。[1] 岷江 岷江发源于岷山,是汇入长江的重要支流之一。岷江口是长江中上游的分界点,岷江水流量大、流速湍急。古代,岷江是蜀地重要河流之一,都江堰就是治理岷江的水利工程,岷江贯

穿成都平原,都江堰修筑前,岷江是祸河,不是水灾就是旱灾,粮食产量很低。都江堰修筑后,岷江成了巴蜀除嘉陵江和长江外第三条著名河流。由于岷江水量大,古代经常误认为是长江正源。流经的地区有阿坝、成都、眉山、乐山,最后在宜宾汇入长江。 岷江水系:岷江又称汶江、导江,以“岷山导江”而得名。 水文学理论一般认为,岷江第一条支流为松潘境内的小蛙沟,最后一条为宜宾境内的萃河,大渡河是岷江水系最大的支流,黑水河是岷江上游最大的支流,青衣江则是岷江下游最大的支流。 岷江发源于岷山弓杠岭和郎架岭,全长735公里,流域面积14万平方公里;全河落差3560米,水力资源1300多万千瓦。岷江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条支流 大江风景照片2(2张) ,都江堰以上为上游,以漂木、水力发电为主;都江堰市至乐山段为中游,流经成都平原地区,与沱江水系及众多人工河网一起组成都江堰灌区;乐山以下为下游,以航运为主。岷江有大小支流90余条,上游有黑水河、杂谷脑河;中游有都江堰灌区的黑石河、金马河、江安河、走马河、柏条河、蒲阳河等;下游有青衣江、大渡河、马边河、越溪河、萃河等。 其中最大的一条支流大渡河全长1150公里,比岷江正流还长415公里。在四川境内的长度也有852公里,比岷江还长百余公里。大渡河古称沫水、峨水,源头在川、青交界处的果洛山,从壤塘北部入川,流经阿坝、甘孜、凉山、雅安,最后在乐山与岷江汇合,流域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大渡河流域自然资源丰富,除矿产和动植物资源外,就充沛的水力资源而论,可与金沙江、雅砻江一较高下,多达三千多万千瓦,已建成的龚嘴电站,装机容量70万千瓦;铜街子电站60万千瓦。 岷江沿岸风景秀丽,多国内著名旅游景点。[2] 岷江源头 概述 岷江源头位于川西北松潘县和九寨沟县交接的弓杠岭,因其岭如弓之杠得名。这里垭口海拔3690米,藏语意思为“都喜欢山”。 岷江是长江重要支流,发源于四川松潘岷山南麓,由北向南流经茂县、汶川、都江堰市等12个县(市、区),在宜宾汇入长江,干流全长711公里。它有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320条,总流域面积5.9万平方公里。都江堰以上水源涵养区23037平方公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