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的环境影响评价论文.

地铁的环境影响评价论文.
地铁的环境影响评价论文.

地铁的环境影响评价论文

2018-12-27

摘要:以广州地铁六号线环境影响评价为例,结合国内外开展地铁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经验,对地铁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指导思想、评价重点、工程污染再分析及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等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国内地铁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地铁;环境影响评价;噪声;环境振动

地铁交通作为一条带状空间三维结构物,涉及面广,其施工和运营都会对沿线和周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1]。在进行地铁交通规划和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尽量避免地铁交通建设对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于实现地铁沿线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和地铁交通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1~4]。

1、评价思路

1.1 评价的指导思想

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出发,地铁交通的环境影响应成为线路比选的重要因子。地铁工程为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系统,选线时主要以缓解地面交通为基本原则,难以回避沿线所有环境敏感点。评价应本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在调查拟建地铁沿线区域的环境质量现状、建筑物分布、环境功能要求、污染源情况和沿线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工程污染源分析,结合地铁工程的潜在环境影响,借鉴既有地铁工程施工期和运营期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及治理措施的经验教训,以沿线生态环境、声环境、环境振动和施工期环境影响为重点,对不同环境要素分施工期和运营期预测工程对沿线区域环境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对工程设计中采取的环保措施进行分析,并针对地铁工程施工和运营的各个环节提出切实可行的替代方案或污染防治措施,并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将评价结论和有关建议及时反馈给有关部门,以指导工程设计、施工和工程沿线用地规划,达到环评报告“为主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为设计部门制定防治措施,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的目的。

1.2 评价重点

根据地铁工程项目本身特点,从总体上讲,其产生的污染物的方式以能量损耗型(噪声、环境振动、电磁辐射)为主,以物质损耗型(污水、废气及固体废物)为辅;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对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为主,以对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影响为辅。按污染因素划分,评价的重点是运营期高架段的噪声和环境振动影响;地下段的环境振动影响:施工期的扬尘、噪声及环境振动影响。从空间概念上划分,评价重点是地下段、高架段、车辆段、变电所、车站、冷却塔及风亭等。

2、地铁工程污染源分析

2.1 施工期噪声污染源分析

地铁工程是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其施工过程中将使用大量的机械设备,这些设备将会对沿线环境产生严重的噪声影响,夜间施工的噪声扰民尤为突出。由于地铁六号线穿过海珠广场、北京路等城市中心区,施工场地相对狭窄,施工过程可能发生局部的交通阻塞,从而引发相应区域的交通噪声提高。据类比调查,施工场地挖掘、混凝土现场浇注、装卸及运输等施工机械及运输车辆同时作业时,施工场地边界处昼间的等效连续声级为69.0~73.0dB。

2.2 施工期环境振动污染源分析

地铁六号线在施工期间将使用大量动力式机械设备及车辆,由于地铁沿线特别是在穿越旧城区范围内的施工地段均处于人口稠密的环境敏感区中,这些机械设备和车辆在使用时产生的振动将有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振动影响。为保证施工单位和城市居民双方的利益,有必要对施工机械产生的振动对环境的影响做出分析。

2.3运营期噪声污染源分析

经过对广州市地铁六号线拟建线路的实地踏勘及对有关地铁设计资料的相关分析,运营期噪声源主要由地下段、高架段和车辆段组成。

地下线路营运期间的噪声源主要为车站及区间风亭和冷却塔噪声,噪声源强与通风设备型号、功率及消声措施等因素有关。根据广州轨道交通一、二号线测试结果,车站排风亭百叶窗1m处噪声级为3~66dB,距鹭江站冷却塔塔体1m处为74.5dB左右。

高架段噪声源主要由列车运行时产生的轮轨噪声、车体辐射噪声、机动车牵引电机噪声及桥梁结构噪声构成。地铁六号线采用直线电机运载系统,其产生的轮轨噪声和电机运行噪声比广州市轨道交通一、二号线采用的A、B型车低7dB。直线电机运行时距铁路外轨中心线7。5m处列车运行声级为80dB。

车辆段及综合维修基地产生的噪声主要包括车辆运行噪声、检修设备产生的噪声、试车线噪声、空压机噪声等。

2.4 运营期环境振动污染源分析

工程建成运营后,列车车轮与钢轨之间产生撞击振动,经过轨枕、道床、传递至隧道或桥梁基础,再传递给地面,从而对周围环境产生振动影响[5]。尤其是地下段的振动可能给地面上方的.企事业单位、居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带来影响。由于地铁六号线沿线有众多的文物保护单位,振动的影响对沿线的文物古迹也可能造成微小但长久的破坏,必须给予足够重视。由于直线电机牵引轨

道交通在中国尚属首次使用,所以国内目前没有实测数据可以引用,地铁六号线振动源强拟类比日本和加拿大振动研究结论。预测高架段振动在距线路中心线10m处,列车运行速度为80km/h,Z振级为70dB。

2.5 电磁辐射污染源分析

地铁运行对电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牵引供电的接触网系统产生的火花放电形成电磁辐射、变电所因高压或大电流形成感应产生电磁辐射。其影响主要分布在地面高架段和车辆段联络线地面段以及变电所临近区域。变电所周围20m产生的无线电噪声场强为30~50dB(μv/m),地面线距外轨中心线10m处无线电噪声场强一般为36dB(μv/m)。电磁辐射对民用电视接受信号仅在一定距离内产生短时间轻微影响,对人体健康基本没有影响。但是若线路经过机场附近时(例如广州市地铁三号机场专用块线),需要另外考虑到满足机场导航系统的电磁环境的特殊要求。

2.6 生态环境及城市景观影响分析

工程实施对生态环境影响主要表现为施工期间地表开挖及填筑造成的水土流失,工程占地及植被破坏,隧道施工对地表、地下水污染影响;施工地点对地表扰动破坏产生的城市景观影响;营运期作为交通走廊对城市景观协调性产生的影响等。

3、环境影响预测分析

3.1 环境振动影响预测

环境振动的评价范围为线路两侧距外轨道中心线60m以内区域的重要敏感点如学校、医院、居民区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一般而言,对于城市轨道交通造成的振动可采用列车―轨道―基础的垂向耦合动力学模型进行预测[6]。对于地铁工程项目环评而言,目前国内尚无成熟、通用的环境振动预测模式。环境振动预测主要是参考国内外有关资料及已通过环评审查的地铁振动环境影响评价成果以及国外的研究成果,一般用实验统计建立的经验公式或采用类比的方法,结合具体的地铁工程技术条件,经修正后进行振动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对于一般环境振动敏感点,预测各敏感点处受到地铁综合振动影响的垂直向Z振级大小,并与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进行比较;对于沿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采用经验公式估算并

3.2 噪声影响预测

对于地铁声环境评价范围的确定,建议车站风亭、冷却塔边界处40m以内区域;地面段、高架段两侧距外轨中心线各15m以内区域;车辆段厂界外150m以内区域。一般敏感点控制在临线路第一排楼房以内区域,重要敏感点如学校、医院等扩大至临线路第二排楼房。

声环境影响预测主要根据工程的性质和规模,选择边界条件近似的既有噪声源进行类比监测和调查;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工程所在区域的环境噪声现状背景值和设计作业量,采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中推荐的预测方法对列车正常运行时地面段、高架桥道路两侧以及车辆段周围环境噪声敏感点的等效连续A声级进行预测。根据地铁六号线工程特点,建议采用直线电机运载系统和采用旋转电机运载系统做出比较评价,以突出直线电机运载系统的性能优点。

4、结语

开展地铁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不仅有助于论证线路选址的环境可行性,而且有助于防治其产生的环境污染,对城市规划、建设及环境管理都产生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城市规划及环境管理等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地铁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鉴于中国目前地铁交通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还大大滞后于实际需要[3、4],而这一领域的环境影响评价又涉及多层面交叉和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因而亟待研究和应用有关的环境评价理论和实用而有效的评价方法加以实践,对城市地铁交通事业的健康发展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小萍,陈秀方.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的轨道交通规划与评价[J].中国工程科学,2003,5(10):88-94.

[2]卢茂楠,杨成水,许兆又.城市轨道交通的次生环境影响与对策[J].环境保护,2002,(6):26-28.

[3]秦应兵,杜文.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J].交通环

保,2001,22(4):9-11.

[4]杨涛,吴蕾,徐望国.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环境影响评价构想[J].中国环境科学,2001,2(3):270-274.

[5]葛世平.城市轨道交通的振动和噪声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3:(3):30-34.

[6]翟婉明.车辆―轨道藕合动力学[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7.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紫金山铜矿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版) 评价项目 紫金山铜矿开发过程中将产生废水、废气、噪声和固体废物等污染源,其中主要是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并伴有植被破坏、土层扰动等可能导致水土流失与影响矿区生态的问题。 结合区域环境特征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分布情况,确定的评价项目有地表水环境、生态环境和大气环境。 评价工作等级 (1)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紫金山铜矿正常情况下的废水排放量为5700~12300m3/d,主要污染物有pH、Cu、Pb、Zn、As 和Cd,排入的地表水体为汀江。汀江年均流量为185m3/s(属大河),水质按Ⅲ类标准控制。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确定地表水环境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 评价内容 (1)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采矿废水正常和事故排放情况下对汀江的影响;选冶废水事故排放情况下对汀江的影响。 评价因子 (1)地表水环境评价因子:pH、Cu、Pb、Zn、As、Cd。 环境质量现状

由表4-5可知:汀江及旧县河各项水质指标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 -2002)“Ⅲ类标准”要求,其达标率为100%,说明汀江及旧县河的水质情况良好。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 预测模式及参数选取 1.1预测模式选取 由于在铜矿排入汀江处建有金山电站,堆浸场废水排入金山电站库区内,520m 中段废水排入发电站下游的汀江,故评价分排入库区和汀江两种情况进行预测,同时考虑金山电站发电期(非发电期)水文情况。 (1)汀江:混合过程段采用二维稳态混合模式(岸边排放),混合过程段的长度计算采用(2)式。 M y =(0.058H+0.0065B)(gHI)1/2 式中:C (x,y)—预测点污染物浓度,mg/L ; Q p —废水排放量,m 3/s ; C p -污染物排放浓度,mg/L ; C h —河流上游污染物浓度,mg/L ; x —预测点距排放口的距离,m ; y —预测点距岸边的距离,m ; B —河流宽度,m ; u —河流中断面平均流速,m/s ; M y —横向混合系数,m 2/s ;

西安地铁8号线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内部

西安市地铁八号线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征求意见稿) 建设单位:西安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评价单位: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2019年10月西安

前言 1、项目由来及概况 2019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以发改基础〔2019〕1049号下发了《关于西安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8-2024年)的批复》,根据西安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建设1号线三期、二号线二期、8号线、10号线一期、14号线、15号线一期、16号线一期等7个项目,线路全长约150km,其中八号线50km。 西安市地铁八号线工程 [以下简称八号线] 为西安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主骨架线路,线网中唯一的环线线路。线路贯穿雁塔区、新城区、灞桥区、未央区、莲湖区等5个行政区以及高新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园区、经开区等4个开发新区。先后沿丈八东路、雁展路、雁南四路、寒窑路、南三环、长鸣路、幸福林带、广运潭大道、浐灞一路、凤城二路、朱宏路、大兴路、西二环、沣惠路及唐延路布设。 八号线线路全长49.896km,均为地下线,共设车站37座,其中换乘站18座,平均站间距1.349km,在长鸣路东侧、东月路南侧设长鸣路车辆段,在凤城五路北侧、北辰大道西侧设置环园中路停车场。全线新建1座主变电所,共享一号线环城西苑、二号线会展中心、五号线荣家寨主变电所。控制中心设置于长鸣路八号线长鸣路车辆段地块内。 2、项目特点 拟建项目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铁项目是一项投资高、施工期长、规模大、影响区域范围广的工程,施工期各阶段的持续时间差异较大,工作内容不同,产生的环境影响范围、程度、方式、时间不同。其中,工程车站、区间、车辆段、停车场等的土建施工持续时间长,施工土方量大,投入的材料、人员、施工机械数量多,对交通干扰较大,是施工期环境影响较大的时段。 2、八号线工程位于城市建成区,沿线穿越城市中心城区以及居住区、文教区等环境敏感目标集中区域,全线采取地下线方案。运营期主要环境影响为地下段列车运营产生的振动影响,风亭和冷却塔产生的噪声影响。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紫金山铜矿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版) 评价项目紫金山铜矿开发过程中将产生废水、废气、噪声和固体废物等污染源,其 中主要是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并伴有植被破坏、土层扰动等可能导致水土流失与影响矿区生态的问题。 结合区域环境特征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分布情况,确定的评价项目有地表水环境、生态环境和大气环境。 评价工作等级 (1)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紫金山铜矿正常情况下的废水排放量为5700~12300m/d,主要污染物有pH、Cu、3Pb、Zn、As 和Cd,排入的地表水体为汀江。汀江年均流量为185m/s(属大河),3水质按Ⅲ类标准控制。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确定地表水 环境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 评价内容 (1)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采矿废水正常和事故排放情况下对汀江的影响;选冶废水事故排放情况下对汀江的影响。 评价因子 (1)地表水环境评价因子:pH、Cu、Pb、Zn、As、Cd。 环境质量现状. 由表4-5可知:汀江及旧县河各项水质指标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 说明汀江及旧县河的水质情况良好。%,2002)“Ⅲ类标准”要求,其达标率为100-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 预测模式及参数选取

1.1预测模式选取 由于在铜矿排入汀江处建有金山电站,堆浸场废水排入金山电站库区内,520m 中段废水排入发电站下游的汀江,故评价分排入库区和汀江两种情况进行预测,同时考虑金山电站发电期(非发电期)水文情况。 (1)汀江:混合过程段采用二维稳态混合模式(岸边排放),混合过程段的长度计算采用(2)式。 M =(0.058H+0.0065B)(gHI)1/2 y 式中:C —预测点污染物浓度,mg/L ; (x,y) Q —废水排放量,m/s ; 3p C -污染物排放浓度,mg/L ; p C —河流上游污染物浓度,mg/L ; h x —预测点距排放口的距离,m ; y —预测点距岸边的距离,m ; B —河流宽度,m ; u —河流中断面平均流速,m/s ; M —横向混合系数,m ;/s 2y H —河流平均水深,m ; a —排放口到岸边的距离,m ; I —河流坡降; g —重力加速度,取9.81m/s 。 2 (2)金山电站库区:预测模式选用(3)式。 式中:符号含义同前。 )汀江:完全混合段采用河流完全混合模式(3) +Q+CQ/(QC =(CQ hhpphp 式中:符号含义同前。 参数选取1.2 )按导则中推荐的经验公式求取。横向混合系数(M y 水文参数1.3 水文基本特征(1)、/s ,多年日平均最大流量4090m 据上杭县水文站资料,汀江年平均流量186m/s 33 ,年平均含沙993.3mmm ,年平均径流深度,年径流量58.49×108.45m 最小流量/s 338 1370kt 。,年平均输沙量量0.25kg/m 3 旧县河为境内汀江第一大支流,发源于连城莒溪白眉山北麓,经新泉进入上杭县境内,流经南阳、旧县、临城三个乡,在临城乡九州村汇入汀江。上杭县境内流,1090m/s 多年平均流量47.3m/s,多年日平均最大流量域面积716km ,河长45.38km ,323 /s 。最小流量2.23m 3 ,0.0012m/m ,坡降为50m ,平均水深为0.77m 汀江水文基本参数:枯水期河宽为 。0.0026m ·s 粗糙率为-1/3 金山水电站对汀江水文的影响(2),死m ×10100.55×m ,调节库容0.264金山水电站总库容(校核洪水位以下)3388 4.95km 。m0.28×10,正常蓄水位设计水库面积库容238不发电时22:00,和5:00~金山电站正常情况下放水发电时间为每天8:00~12:00 丰(个小时电站下泄流量为零。雨季~13:0014:00,即在一天中有11~间为23:007:00和 24小时放水发电。水期)整天年最枯月平均根据金山水电站的发电情况,本评价考虑最不利情况,选择近10 1。—/s 流量16.7m 作为上游来水量,相应的水库出流(根据径流调节)详见表5 3

环境影响评价论文、湿地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以三垟湿地为例 姓名 指导老师:宋国利 (生环学院,11环本,学号11112103110) 摘要本文主要探索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框架,指出由于湿地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应将非污染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放到重要位置。应重视工程项目对湿地水文条件、植物区系、动物种群改变以及移民和诱导开发的影响分析。从湿地分类开始提出用于保护湿地的措施与方法。以此来推广到维持现存的生态过程和自然系统,保护湿地的生态效益和功能,对湿地保护以及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工作有参考应用价值。 关键词湿地,三垟湿地,生态环境,环境影响评价 1 绪论 1.1研究背景 湿地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湿地和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环境功能是极重要的物种基因库,也是人类最重要最适宜的生存环境之一。[1]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发展,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的污染破坏。三垟湿地地处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三垟街道,东邻温州开发区、龙湾区,南连茶山街道、南白象街道,西北连接梧田街道和城市中心区,规划总面积13平方公里。湿地内河流纵横交织,密如蛛网,形成了160余个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小岛屿”,水域面积和陆地比例达1.1:1。目前,三垟湿地正面临着工业污染的威胁,昔日清澈见底的河水出现大面积污染,已局部变红、变黑、变臭。尽管三垟街道去年投入2000万元疏浚治污、但现在三垟水质均在Ⅲ级以下。三垟街道的五金电镀、无纺布工业和生活污水都在侵蚀着原本清纯透明的三垟水体。更为可怕的威胁,是用地和水体存在着被大量蚕食的危险。许多人对三垟湿地虎视眈眈,一些部门已提出征用要求,三垟湿地存在被大量蚕食的威胁。三垟湿地距新的城市中心区仅2公里,已成为城市快速增长的前沿地带。三垟湿地作为“城市之肾”亟待保护。加强湿地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发挥湿地的生态效应,使三垟湿地成为观光旅游的胜地。[2] 1.2 湿地应遵循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我国政府于1992年7月31日正式加入《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并将我国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2000年制定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成为我国实施湿地保护、管理和可持续利用的行动指南。并且根据2005年2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发布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认为保护湿地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所以,加强湿地科学研究,是认识了解湿地,促进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发展的重要保证,我国的发展保护湿地应时刻遵循可持续发展。 1.3 湿地面临的环境问题[3] 目前,污染日益严重,作为很容易受污染影响的湿地也难免会满目疮痍。主要表现在以

关于关地铁轻轨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关于关地铁轻轨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关于关地铁轻轨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摘要: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城市轨道交通环境影响评价实例的回顾,在对环境评价结果与实际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对环境影响评价中的若干问题进行综合探讨,包括环境保护目标的选择、源强类比的准确性、噪声与振动预侧方法及采取控制措施的原则等。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环境影响评价噪声振动 城市轨道交通不仅在城市客运交通中发挥了骨干作用,而且对于引导城市规划建设,促进土地开发利用,带动房地产经济发展,其优势显着。然而,轨道交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尤其是轨道交通在施工期和运营期所产生的噪声和振动影响,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对于地面或高架线路,噪声对环境影响最为突出;而对于地下线路,其振动影响是首要的环境问题。因此,在城市轨道交通环境影响评价中,声环境影响评价和振动环境影响评价通常作为评价重点被列为专题,它是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针对声环境影响和振动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中,开展声环境影响和振动环境影响专题评价时,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特别需要注意。 1、环境保护目标的充分性

对于评价范围内的环境保护目标应进行充分的调查,应从敏感保护目标的类型、功能、时间、区域、分布及特点等方面,做到内容全面、调查充分。 1)类型 教学单位、医疗单位、重要科研单位、幼儿园、疗养院、养老院、居民住宅,以及世界文化遗产、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性建筑均视为环境保护目标。 2)功能 同一环境保护目标包含多个环境敏感点。环境敏感点是指轨道两侧评价范围内的学校教室、学生宿舍、医院病房、疗养院和敬老院住房以及居民住宅等。 3)时间 环境保护目标不仅包括既有的建筑,而且拆迁后暴露出来的,需要重新规划且尚未实现规划的未来的环境保护目标,均应列为环境保护目标。 4)区域

环境影响评价论文正稿

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阐述了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指出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为我国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手段和措施,对我国经济建设起了一定程度的保障作用。从法律法规、替代方案、公众参与等方面探讨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问题;对策 1、前言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世界各国的主要目标,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关键就是要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规划。要使制定的每一项战略和规划都能体现可持续性,这就要求在战略规划过程中对战略选择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容就是要分析各种战略选择的环境影响,从而使环境问题在政策、计划、规划和项目的各个决策层次上都得到充分的考虑。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战略环境评价的采用提出了直接要求。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 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这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在于从源头上对污染源进行控制,通过科学的环境规划、环境治理措施来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与排放,减轻企业投产后的污染治理负担,从而避免“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化与法制化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重要法律保障,对于预防因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

境造成不良影响具有重大意义。 2 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 我国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纳入法律,在国际环境保护立法中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是走在前面的。新颁布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对各种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容、程序及相应的法律责任做了明确规定,从大围的发展规划到具体项目的建设,都必须执行“先评价,后建设”的规定,从而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了发展契机。同时,各级环境管理部门积极参与各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参与政府的综合决策,也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措施。我国自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来,制定了许多具体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法律法规和措施,建立了许多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机构,召开了一系列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会议,开展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学术研究和交流,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和方法,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技术。 3 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规定了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并明确了应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各类规划围,但我国对规定应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各类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却缺乏法律 约束。目前,除《中华人民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以及建设部2005 年《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外,还没有其他的法规依据。2005年,国务

城市轨道交通环境影响评价

城市轨道交通环境影响评价 城市轨道交通的施工和运营都会对沿线和周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进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时,应该积极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对于低城市轨道交通对沿线及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哈尔滨市地铁工程建设项目为依托,对其环境影响评价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并对工程设计中的环保措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环境影响评价;施工期;运营期 1.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与措施 1.1.施工期噪声对环境的影响分析与防护措施 1.1.1施工期噪声源分析 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噪声源主要包括车站挖掘、大型构件的吊装、混凝土拌和、站台基础施工时使用的钻孔、破除和修复路面时采用的空压机和压路机等施工机械产生的噪声另外,建筑材料及残土运输过程中产生的交通噪声对运输道路沿线的声环境产生不利影响。表1是部分施工机械的噪声影响。 表1 部分施工机械设备噪声和振动级 1.1.2施工期声环境影响防护措施 施工期间除了要遵守国家关于施工噪声管理的各项规定之外,结合轨道交通工程实际,对施工期噪声控制提出以如下对策和建议: 1.噪声较大的机械尽量布置在偏僻处或隧道内,使其尽量远离声环境敏感点,不能更换地点的,应采取隔噪措施。 2.高噪声机械设备的使用也要限制在7:00-12:00和14:00-21:00的时间范围内,若无特殊原因严禁连续施工。 3.运输车辆在路线上应该选择远离环境敏感点的一侧。 4.使用商品混凝土,消除施工场地内混凝土搅拌机的噪声影响。

5.优化施工方案和施工工期,在施工工程招投标时,将降低环境噪声污染的措施列为施工组织设计内容。 1.2施工期振动对环境的影响分析与防护措施 1.2.1施工期振动因素分析 轨道交通工程的施工含有较多的振动型作业,其中既包括盾构机、钻孔、打桩、挖掘、夯实等施工作业以及运输车辆在作业中所产生的振动,根据该地铁工程的施工特点,工程施工时所采用的机械设备和振动源强见表1 1.2.2施工振动环境影响分析 该轨道交通工程的大部分路段均采用盾构法施工,在盾构施工过程中大型机械的振动机械作业引起的振动对隧道上方的敏感建筑影响较大,部分地点存在超标现象。此外,挖掘机、装载机、压路机等作业时,其产生的振动亦对近处的敏感建筑产生较大影响。 1.2.3施工期振动污染的环境保护措施和建议 1、对施工现场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在满足施工作业要求、不降低施工质量和进度的前提下,对施工场地布置与周边相对位置关系予以充分考虑,以使施工振动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2、科学管理和文明施工。在保证施工进度、不延误工期的前提下,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将有强振动污染的施工作业尽量安排到白天进行,并尽量做到文明施工。 3.加强环境管理 为了对施工过程中的振动影响进行有效地控制,除落实上述控制措施之外,还必须加强环境管理,由市环保部门对于施工过程实施统一监督管理。此外,在施工和工程监理过程要对有关环境控制方面设立专人负责,以确保各项环保措施的顺利实施。 1.3施工期水环境影响分析与防护措施 1.3.1施工期水环境影响分析 工程施工期排放的废水包括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生产废水有机械设备清洗废水、泥浆水、场地初期雨水;生活污水有职工粪便污水及食堂产生的污水。大部分废污水最终将进入城市下水管网,对受纳水体松花江水质产生不利影响。在施工过程中降低水位主要抽取的是潜水和上层滞水,抽排水虽减少了部分地下水资源,但上层滞水和潜水水质相对较差,是承压水的主要污染源。所以抽排上层滞水和潜水为地铁沿线承压水消除了部分污染源,有利于下层承压水水质的改善。由于本工程的建设利用原有“7381”人防工程,所以施工中工程量相对 减少,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对地下水的扰动,也就降低了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在施工期施工人员所产生的生活污水,将全部排入市政排水管网,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生活垃圾和施工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全部集中收集,及时由市政环卫部门清运处理,这样可避 免施工中产生的污水随地表径流渗入地下对地下水产生影响。 1.3.2施工期水环境影响防护措施 由于施工期废水排放量不大,也没有什么有害物质,因此,只要侧重于以下管理,对环境的影响将是微小的。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紫金山铜矿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版) 评价项目 紫金山铜矿开发过程中将产生废水、废气、噪声和固体废物等污染源,其中主要是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并伴有植被破坏、土层扰动等可能导致水土流失与影响矿区生态的问题。结合区域环境特征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分布情况,确定的评价项目有地表水环境、生态环境和大气环境。 评价工作等级 (1)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紫金山铜矿正常情况下的废水排放量为5700~12300m/d,主要污染物有pH、Cu、3Pb、Zn、As 和Cd,排入的地表水体为汀江。汀江年均流量为185m/s(属大河),3水质按Ⅲ类标准控制。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确定地表水环境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 评价内容 (1)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采矿废水正常和事故排放情况下对汀江的影响;选冶废水事故排放情况下对汀江的影响。 评价因子 (1)地表水环境评价因子:pH、Cu、Pb、Zn、As、Cd。 环境质量现状 . 范文. .

(GB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5可知:汀江及旧县河各项水质指标均符合由表4-说明汀江及旧县河的水质情况良好。100%,-2002)“Ⅲ类标准”要求,其达标率为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 预测模式及参数选取 1.1预测模式选取520m由 于在铜矿排入汀江处建有金山电站,堆浸场废水排入金山电站库区内,中段废水排入发电站下游的汀江,故评价分排入库区和汀江两种情况进行预测,同时考虑金山电站发电期(非发电期)水文情况。)汀江:混合过程段采用二维稳态混合模式(岸边排放),混合过程段的长度计(1 (2)式。算采用

地铁一期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地铁一期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地铁、轻轨、磁悬浮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特点:线路短、敏感点集中、环境要求高。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由环保部审查。 特征的环境污染:噪声、振动。 一、项目相符性分析: (1)该项目为地铁,是城市快速轨道交通中的一条线路。 (2)必须已纳入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中; (3)分析环评阶段的工程方案与建设规划和规划环评阶段的建设方案的工程方案一致性及变更情况。 (4)给出相关变更内容的环境影响比选分析结果。 (5)分析线路走向、站场设置选线选址的优化内容,早期介入。 (6)明确工程方案对规划环评审查意见的落实情况。 二、主要工程内容 内容全面,列表说明,附图给出平纵剖面图。 (1)线路起、终点、经过的街道、地面线、地下线、高架线长度等、车站数量(地下站、地面站、高架站)、变电所、车辆段、综合基地、通风系统(风亭、冷却塔数量)。 (2)工程施工方法:车站、区间 (3)明确渣土及土石方去向 (4)明确工程高架线路、地面线路、地下线路的结构形式、几何尺寸等参数。各车站对应的中心里程、结构类型、车站埋深等工程参数。按里程桩号明确各区段的施工方法。周边有环境敏感点的路段,注意优化施工方式。 (5)风亭、冷却塔与周围敏感点的相对位置关系,满足《地铁设计规范》。 (6)明确:车辆段、综合基地、停车场及主变电站的所在位置及用地现状;规划用地性质;便于分析与城市规划或土地利用规划的相符性。

三、主要污染源分析及环境影响识别 1.主要污染源分析 噪声源:排风亭、新风亭、活塞/机械风亭、冷却塔、高架线路列车运行、地面线路列车运行、主变电站。 振动源:地下区段、地面区段、高架区段。类别边界条件:钢轨类型、扣件类型、路基高等。 (1)施工期: 交通疏散、废水固体废物、变电所噪声 (2)运营期 车间运营→冷却塔噪声、风亭噪声、风亭排风 列车运行→噪声、电磁干扰、振动 车辆检修、整备→噪声、振动、废水、电磁、废弃、固废 (3)生态影响: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居民出行,拆迁安置、土地利用、城市交通、城市景观、文化古迹、社会经济) 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城市绿地、古树名木等。 2.进行现有轨道交通的回顾性评价。 3.类比法确定噪声、振动污染源强,注意类比条件和类比数据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在工程及环境具有等效相似性的基础上使用。 4.影响识别,社会环境、自然环境、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迁移大量的绿地数目等。 5.环境保护目标:

成都地铁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成都地铁6号线一、二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建设单位:成都地铁有限责任公司环评单位: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5年8月成都

目录 1 建设项目概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建设项目地点及相关背景........................ 错误!未定义书签。工程主要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方案比选及建设项目符合性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环境现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工程沿线环境质量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环境影响预测及拟采取的主要措施与效果........... 错误!未定义书签。项目污染源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环境保护目标分布情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环境敏感区环境影响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污染防治措施及达标情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环境风险分析预测结果、风险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 错误!未定义书签。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的技术、经济论证结果........ 错误!未定义书签。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结果...................... 错误!未定义书签。建设项目防护距离内的搬迁情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环境监测计划及环境管理制度......................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 联系方式 ...................................... 错误!未定义书签。建设单位........................................ 错误!未定义书签。评价机构........................................ 错误!未定义书签。

浅谈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论文)

浅谈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 (指导教师:卢修元) 【内容摘要】水利是属于国家基础建设的一个重要建设指标,它不仅是一个国家经济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更是关乎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水资源蕴含量十分丰富,理论蕴藏量为6.76亿kw,可能开发利用的达3.78 亿kw,居世界首位。但是我国水资源开发程度只达到19.30%,与发达国家60%的开发程度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国的水力资源开发仍显得任重而道远。但是水利工程的兴建,特别是大型水库的形成,将使周围环境发生明显改变。因此避免或减轻不利影响,充分利用水资源,是水利工作者在进行水利规划建设时必须认真研究和加以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水利工程环境问题对策的探讨科学发展 【正文】近几年由于我国经济水平的迅速提高,农业、工业大力发展,对于电力需求量也相应增加。水利工程的建设投入也在不断增大,过多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难免会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产生的影响。我国的水利水电建设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在环境影响方面,与其他工程相比,水利水电工程有突出的特点:影响地域范围广阔,影响人口众多,对当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影响巨大,外部环境对工程也同样施以巨大的影响。目前,整个社会对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对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环境问题已成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制约性因素之一。 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 .水利工程建设对于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大多数就是在天然河道上修建水利工程,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是破坏了河流长期演化成的生态环境,使的河流局部形态均一化和非连续化,从而改变了河流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天然河流上需、修建水利工程会改变河流的自然形态,引起局部河断水流的水深、含沙量等的变化,进而影响河流上游及下游的水文泥沙发生变化。而水文、泥沙的改变是影响河流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动力。进而影响到河流的水温、水质、地质环境以及局部地区的气候。首先,水利工程的建设会改变天然河道的水质水温,尤其是水库的建设。因为水库具有水面宽、水体大、水流迟缓等特点,再加上水体受太阳辐射等作用,使的水库具有特殊的水温结构。当水库蓄水以后,由于水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要小于陆面的发射率,从而使得水面热量辐射值增大,造成水库蓄水后的坝前水温比天然河道水温高,水温的变高就会对于鱼类的繁殖不利,尤其是对于下游的鱼类繁殖不利,导致推迟鱼类产卵期。其次,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对河流的水质产生一定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导致该区域的河流水速减小,一方面,降低了水、气界面交换的速率和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能力,导致水质自净能力下降。另一方面也会使沉降作用加强,导致水体重金属沉降加速,导致水质重金属污染严重。最后,水利工程的建设也会对该区域的气候及地质产生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影响该区域的气候变化,尤其是水库的建设,会形成广阔的水域,导致蒸发量将比水库建成前明显增大,进入大气的水汽增多,导致该区域的降水增多,雾天增多,改变原来的气候。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可能引发地震等地质灾害的形成。 2 .水利工程建设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最显著的,其主要是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及运行过程中。一方面,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往往会破坏大

开题论文之房地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房地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系别: 专业名称: 姓名: 指导教师: 2010年 03月 16日 1 文献综述

1.1房产环评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建设如火如荼,但房地产项目在施工期和运营期产生的废水、废气、噪声及固废对城市及周围的环境存在不利的影响。因此,必须抓好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1.2我国房地产类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从1973年第1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后,开始引入中国。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一些专家、学者,在报刊和学术会议上宣传和倡导环境影响评价,并首先在环境质量评价方面开展了工作。1979年11月,中国环境学会环境质量评价委员会编写了“环境质量评价参考提纲”,为各地进行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研究提供了方法。197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规定:“一切企业、事业单位的选址、设计、建设和生产,都必须注意防止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在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中,必须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经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审查批准后才能进行设计”。至此,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正式建立起来[1]。 从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可以看出,我国将建设项目纳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管理主要是从工业建设项目(污染类)开始的,然后逐步扩大到生态方面的建设项目,而对房地产类建设项目一直没有统一的环境管理模式。直至1998年《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颁布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才在1999年制订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试行)》中,明确将房地产开发项目纳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并根据房地产类建设项目的占地面积或建设面积对其实行分类管理。2001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针对全国对“试行名录”的执行情况和有关部门的反馈意见,重新修订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第1批)。目前,我国对房地产类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均是按照“第1名录”的规定进行分类管理的,即建筑面积5万平米(含)以上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建筑面积5000(含)~50000平米的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建筑面积5000平米以下的编制环境影响登记表[2]。 1.3房产环境评价的方法 评价的方法有技术方法和一般方法。评价的技术方法:自1979年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我国确立以来,我国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方面做了很多的研究,1993年原国家环境保护局在总结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发布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大气环境、地面水环境),该导则规定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方

环境影响评价结课论文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解读——地下水 姓名:苗世玉 班级:水文2014 学号:1404010108 学院:海洋与土木工程学院

摘要 地下水作为一种有限的稀缺资源,在1984年颁布的《水污染防治法》(1996年修订)中得到专门的保护。但是,在不少地区,由于配套标准的缺失和执行力度的不足导致地下水不断受到工业废水排放的污染。在工业活动密集的地区,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加剧了这种情况的发生。防止地下水环境恶化的要求日益提高,促使地下水保护成为新的“十二五”规划的重点之一,并促成中国环境保护部于2011年2月11日颁布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以下简称《导则》)[1]。该导则旨在在新建项目开发的规划和许可阶段,从源头上来管理潜在的地下水问题。聚焦于建设项目对地下水水质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简化了程序,优化了方法,强化了环保措施,提高了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地下水环评导则解读

1 绪论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既不是搞区域水文地质调查,也不是做基础科学研究,是一项在有限时间、精度、范围条件下完成的阶段性评价工作。《导则》重新定义“地下水”为地面以下饱和含水层中的重力水,将评价重点放在饮用功能上,符合环保部地下水“双源”管理要求。借鉴大气和地面水环评导则中正常工况和非正常工况定义的内涵,给出了“正常状况”和“非正常状况”的定义。“状况”是否正常与工艺设备或地下水环保措施能否有效阻止污染物进入地下含水层相关。 地下水导则的出台给地下水保护提供了依据,但也给很多环评单位提出了难题,水文地质角度颁布的导则,比环评环境专业理解的要深,要复杂。但不管如何操作,有据可依,就是一大进步。该导则适用于以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及对地下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任何建设项目。该导则明确了优化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目标和主要内容,提出了导则相关的对策与建议,推动将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重点聚焦在环境影响预测和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性上[2]。预计,包括石油和天然气、矿产和化工行业在内的大多数的工业建设项目环境许可的复杂度将明显加大。目前,在我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污染源强通常指单位时间内污染物的排放量,是对污染源排放强度的定量表述。排放强度指单位时间由污染源向周边环境(表层土壤、包气带或地表水体)中排放的污染物的量。 2 地下水环评导则概述及解读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是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定,有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吉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负责起草,已于2011年6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填补了我国环评技术体系中地下水环境要素的空白,完善了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内容,也正式拉开了我国地下水环境保护事前监管的序幕,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和地下水环境保护工作均有重要意义[3]。在新的《导则》中,规定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和方法,对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等级、方法各个方面做出了详细规定。 就地下水环境管理而言,环境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扭住“双源”,即看住地下水污染源和监控地下水饮用水源,重点在地下水水质管理上,水资源问题和地下水位、流场变化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由其他相关部门管理。为充分适应《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要求,尽可能减少部门职能交叉、降低管理成本、减轻建设单位负担,将地下水环评的适用范围调整为评价建设项目对地下水水质产生的直接影响[4]。 2.1地下水环评导则主要内容 地下水环评聚焦于建设项目建设期、运营期和服务期满后对地下水水质可能造成的直接影响,暂不考虑间接影响。一方面,间接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及区域累积叠加的多解性,难以通

[精编]宁波市轨道交通号线一期工程调整环境影响报告书

宁波市轨道交通号线一期工程调整环境影 响报告书

宁波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调整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建设单位:宁波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指挥部环评单位: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甲级国环评证甲字第2605号 2013年4月武汉

目录 1、建设项目概况 2、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 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及拟采取的主要措施与效果 4、环境影响评价初步结论 5、联系方式及公众意见征集说明

1建设项目概况 1.1调整环评的原因 宁波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起于城西的高桥镇,止于城东的东外环路站,线路全长约21km,设车站20座,其中高架站5座,地下车站15座,设置停车场及车辆综合基地各1处,主变电所2处。 2008年,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铁四院”)以《宁波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2007年10月版)为依据,编制完成了《宁波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2008年2月,原国家环保总局于以环审[2008]65号文批复了一号线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在后续的工程设计、施工阶段,1号线一期工程结合地方城市道路规划,考虑实际的施工难度等因素,对停车场、车辆综合基地、供电方式、海宴路主变电站、局部线位、车站站位等进行了局部优化调整。重点调整内容为: ●受电方式调整:由原环评采用第三轨受流方式调整为采用DC1500V架空接触网受电方式; ●石路头停车场位置调整:由于城西高桥地区道路规划及用地规划发生了调整,使得石路头停车场位置由原环评的位置向北移动了约700米; ●天童庄车辆综合基地布局调整:出入段线因1号线二期的引入进行了调整,并将试车线调整到环境不敏感的南侧; ●地下线线位及车站位置调整:地下线线路除福庆北路~东环南路站区间最大偏移量达56米外,其余地下线路仅局部微调,相应车站位置、风亭等局部有调整; ●高架线线位及车站位置调整:由于石路头停车场位置,结合城市道路的

环境影响评价论文

环境影响评价论文 中国水环境影响评价及规划 环科101 胡志坚 11 摘要: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IA)是根据一个项目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而进行的识别、预测和评价的过程。虽然我国目前建立了相关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但执行力度不够,还存在诸多不足,其中重要的是大量专家和政治动机的缺乏。我们可以通过采取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策略来减少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不足,提高它的有效性。但更重要的是要把传统的环境影响评价理念和战略环境评价相结合,并且在实际的工业生产过程中进行清洁生产,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从而真正做到资源、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环境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分析改进策略 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物质之一,水是生物体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是一切生命生存的必要资源支撑,在生命演化和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等活动中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人类自古就开始对水产生了认识,在东西方古代朴素的物质观中都把水视为一种最基本的组成元素。在人类文明中,我们对于水兼有的哺育与毁灭能力、不可捉摸的性情,萌发出了复杂的感情,产生了水崇拜,并赋予水以神的灵性,祈祷她能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安宁、丰收和幸福。 水环境在地球上处于不断循环的动态平衡之中,是构成环境的基本要素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受人类干扰和破坏最严重的领域,如今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已成为世界最主要的环境问题之一。在我国,人们通7常所说的地表水环境并不包括海洋水,属于狭义的地表水概念。主要指河流水、湖泊水、冰川水、和沼泽水,并把大气降水视为地表水体的主要补给源。其中地表河流水承载了相当大一部分社会生产生活发展压力。我国大小河流总长度约为42万km,径流总量达27115亿m3,占世界径流量的%,河流数量虽然多,但地区分布不均,全国径流总量的96%都集中在外流流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内陆流域仅占4%,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6%,且现今地表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江河流量减少,地表水体污染。 据环境保护部发布的2008年《全国环境质量状况》显示:全国地表水746 个国控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为%,劣Ⅴ类水质比例为%,且部分水体水质仍呈下降趋势,珠江、长江总体水质良好,松花江为轻度污染,黄河、淮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在监测营养状态的26个湖泊及水库中,呈富营养状态的

水环境保护论文

水环境保护 摘要:水和空气一样, 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资源。可以说, 没有水就没有生物。现代社会随着工业的发展, 水又成为发展生产的一项重要原料。没有足够的水农业就会遭到欠收, 工厂的机器就无法转动, 城市生活就会陷入瘫痪。过去一般人总认为水是随处可取的, 是用之不尽, 取之不竭的, 但随着人口的增加与工农业的发展, 需水量日益增长, 因而全世界许多地方已经感到水源紧张甚至水源恐慌, 中国也不例外。所以水源与能源、人口及环境污染, 已成为当前国际上众所关切的四大问题之一。 一、中国水环境面临的挑战 在地球上,居住着数以百万计的生物品系,小到细菌之类的微小生物,大至数吨重的哺乳动物以及高大的树木等。它们在这里繁衍生存,传种接代,构成了一个复杂而丰富多彩的世界,而这和水的联系是须臾不可分的。 我国虽然江河纵横,湖泊众多,但水的人均占有量是世界人均量的1/4,可以说是四个人喝一个人的水,居世界第88位。我国水量分布很不平衡,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四季水量也不均衡,年际间变化很大。目前,全国约有5000万人口和4000万牲畜的安全饮水存在问题,约有一半耕地经常受到干旱威胁。全国有三百多个城市缺水,一百多个城市供水矛盾突出,地下水超采严重,部分水源受到污染。 1990年中国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26%,据预测,到2000年中国城市人口将达到4.6亿,约占当时总人口的35%。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和工业化给许多城市的水资源和环境保护带来很大压力,目前我国缺水城市日缺水量达1600万立方米。另外,南方城市因水污染导致缺水量占这些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尤其是北方和沿海城市缺水更严重,如果按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推算,到本世纪末这些城市的年缺水量将超过200亿立方米。沿海城市人口增长、工业废水排放和水资源的过量开发将对海洋环境和淡水资源的供应构成威胁。 由于人类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在使用水的同时,也往往使某些有害的物质进入水体,引起天然水体发生物理和化学上的变化,这就叫水污染。 水污染,古来即有之,人类一开始就习惯把污水、污物倾入水中。但那时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