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技术与应用

空间技术与应用
空间技术与应用

专家简介:

宣桂鑫教授:1937年3月生。浙江杭州人,1959年本科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教育部物理课程标淮组负责人之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物理教科书主编。

「荣誉成果」

主要成果:1989—1990、1991—1993、1994—1995、2000—2001年相继赴德国杜伊斯堡大学和多特蒙德大学、瑞典的隆德大学、意大利的罗马大学参加光学、CAI 和多媒体技术的合作研究。现从事光学和物理教育的研究与教学。专著有《多媒体物理教学软件开发与应用》(2001年)、《物理学与高新技术》(2000年)、《创造性物理演示实验》(2003年) 、《光学教程电子版》(2004年) 、《新课标物理导学与拓展》(2004年)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物理》(2004年)等25部。发表《从X射线到同步辐射》、《AMR、CMR和CMR效应》、《物理教育中的相异构想》、《学力的三维结构与物理教育改革》(UNESCO)等论文130余篇。出版CD—ROM光盘4张。事迹被收入《Verband Deutscher Realschullehrer》。

空间技术与应用

宣桂鑫:各位同学下午好,今天的讲座分二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展示一下ppt,第二阶段是展示一下DVD,无论是ppt还是DVD,中心内容是空间技术与应用,这个讲座主要围绕着《超越时空的科学巨人》,今年是国际物理年,国际物理年是和爱因斯坦联系在一起的,爱因斯坦在同一领域里做了三个伟大的工作,一个是光的量子理论,一个是光电效应,还有一个是相对论,这三方面的东西改变了世界,是怎么体现的呢?一个是电脑,还有一个是通讯,通讯就是量子能、光电效应、相对论为基础的,条形码的读取,就是用激光,激光就是以这个为基础的。我国到了2020年时,我们的核能的比例要占4%,核能的开发可以联系到爱因斯坦的一个公式:E=MC2,可以这么说,质量的亏损和能量的释放是对应起来的,这就是C2,C就30万平方公里每秒,现在再平方一下,质量和能量的对应关系就完全看出来了,从这个PPT里我们得到一个结论,联合国把今年作为国际物理年是很有道理的,它可以激励我们对物理的兴趣。在坐的有很多同学是从南汇赶过来的,这就是一个求知欲,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下面我要着重地讲解一下空间技术,空间技术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表现,比如我们现在在搞“嫦娥工程”,这就涉及到空间技术,要登月,下半年就要发射载人的航天飞船,最终还是要登月,为什么要登月呢,这和能源有关系,因为月亮上有一种原料,这个原料就是氦,我们学到氦4,氦3也就是氦4的同位素,在月球表面有大量地沉积,这就产氦巨变的一个原料,登月就是和错综复杂的能源结合在一起。

今天我们重点讲一下空间技术与现代应用。为什么要研究空间技术呢?我们要离开地球去浩翰的宇宙空间,这是自古以来人类的一个美好的愿望,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人类这个愿望即将成为现实,开发空间技术的目的首先是进入空间,接着是要研究空间的环境,最后是开发和利用空间资源。进入太空有三步曲:一是上去,然后要看看上面的环境,最后得到开发与利用资源。要做到这三步曲,需要多种学科的相互渗透,也需要多种技术的融入,空间科学就是多种学科相互渗透的结果,

它是一个综合性很高的系统工程,这确实是一种系统工程,突出的问题就是可靠性,来不得半点马虎,所以我们现在在学习过程中决不能有一点马虎。

第二,空间技术的发展拓展了人类活动的新的领域,我们原来是生活在地球上,现在可以到月球上了,它的最终目标要解决一个是能源。目前我们对石油的需求量不断加大,很多外交也围绕着这个问题,这就是能源问题,那么怎么来解决能源呢?第二要建立生态区,上海在各区域开发中都遇到了生态问题,还有环境和人口等问题,空间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开拓一个途径,这就是今天为什么要介绍空间技术的主要目的。

空间技术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要离开地球去探索宇宙空间,第二要利用空间的高位置资源,高位置也是一个资源,这里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为什么要化80亿人民币发射一个哈勃望远镜,就是利用空间的高位置资源,第三是空间环境资源的利用,这个环境资源和我们平时讲的资源有了些拓展了,第四是载人航天和空间技术的综合性,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就是在载人航天中体现了。

离开地球去探索宇宙空间

这也有三步曲:一是上天脱离地球的引力,然后定轨,绕地球怎么跑,上天的成果要传送到地球,这三步曲就是上天、定轨、返回。人类的活动范围在向外层空间拓展时,外层空间是地球大气层外层的空间,大概离地球100—120公里,这个区域就是人类离开地球到宇宙空间的区域,到达这个空间有非常大的困难,首先碰到的就是地球的引力。拿着一个东西一放手就会掉下来,这就是地球的引力,要克服地球的引力上天,我们中学做过一个实验,就是一个物体围绕一个点做圆周运动,要用某一个力来攻击它来做圆周运动,现在就是用万有引力来攻击它做向心力,但要到达这一点需要一定的速度。第二,太空是在真空环境下的,所以宇航员都要穿航天服,航天服不仅提供空气,还要控制不同的、强的辐射环境,辐射大家知道的α刀,x射线,都是辐射,这些都是人工复制的,在空间有非常强的辐射,这个强辐射对人体是不好的,但它可以利用,怎么利用呢,就是把种子放到上面去,辐照一下,就实现了变异,上海的烟草、太空胶等就是运用宇宙的强辐射,上海在这方面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强辐射、真空环境人要去适应它,因此就要运用宇宙服来适应这个环境。还有就是面对太阳的地方是200度,而背着太阳的地方是-100度,温差很大,在低温下,可以抑制躁声,这不是机器的躁声,它指的是热躁声。这四方面的困难,这个过程就是要经过上天定轨返回的过程。

第三速度就是物体离开地球脱离太阳系所需要的最小速度是16.7公里/秒,我们现在可以达到第一宇宙速度和第二宇宙速度,我们现在讲的航天飞船、航天探测器、建立空间站等等,统称为航天器。上天问题就是根据牛顿第一、二定律,定轨就是把宇宙飞船送到预定的轨道,在地球的引力下,在预定的轨道上面运动,但人类有各种不同的需要,对各种轨道提出不同的要求,第一,按照地面对空间的高低可以分为低空轨道和高空轨道。第二按照地球的侧面和赤道之间的夹角的不同,有赤道轨道、地表轨道和倾斜轨道。第三按照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可以分为地球同步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我们每天听的广播气象就是通过通讯和广播,这些就是运用地球静止轨道,太阳同步轨道运用于侦察卫星,气象卫星和资源卫星,为了对地球表面一个静态目标周而复始地进行动态监测,动态就意谓着是实时,立刻就可以传下来

了,为了周而复始地发送,一般在小于1000公里高度的太阳同步轨道上发布。

下面我们来讲一下返回,返回最困难,因为要非常精确。在返回过程中,在经历离轨、过渡、再进入大气层,最后着陆,每个阶段、每个过程都解决一系列的难题,神舟五号也就是经历了这些过程。现在我想问一个问题,就是在返回的过程有一段时间的信号是要中断的,和地面的联系要中断几分钟,这时要靠自动控制来实现的,我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会中断?我们可以运用中学中所学的知识可以回答的,但这是返回过程中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在返回过程当中,经过与空气的摩擦,发热后它的外层空气就产生了电离,电离在化学里就是分子变成了离子,由于当时的温度很高,电离到了完全电离,就出现了正离子和电磁,一部分是电磁,一部分是离子,就构成了完全电离的物质第四代,出现了等离子体,这就是一个核问题,等离子体有非常强的导电性,当电磁波通过时就会挡住一下,把能量全部吸收掉。这个问题中涉及到化学知识,物质的激光问题,物质的第四代问题,还有高度的电磁频变问题。刚刚我们介绍的在物理上叫做黑障区,它就是运用在静电频变的基础上进行电磁频变的原理,这样一个问题里渗透着各个学科,而且在返回过程中确实是一个关键的问题。读书是学习,应用也是学习。

空间高位置资源的利用

人们常说登高望远,离开地面100至120公里的外空间位置,远远超过了地面实施的高度,人造卫星的重要应用就是运用空间高位置资源来进行通讯、观察和导航,关于通讯和观察大家都非常熟悉,我来介绍一下导航问题,哈勃太空望远镜是牛顿望远镜的变形,这个望远镜是用了80亿人民币发射上去的,我国要在丽江建造一个亚洲最大的天文台,空间高位置利用就是人造卫星。人造卫星有通讯卫星、观察卫星,哈氏高位置导航就是导航卫星,重点来介绍一下导航卫星问题。

从20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已经应用导航定位系统应用开发工作,在2000年自行成功研制发射了第一颗导航卫星,就是北斗导航实验卫星,同时和欧洲也共同合作了“咖利略计划”,也涉及了导航卫星。为什么导航卫星重要呢?这次珠穆朗玛峰的测量就运用到了导航卫星,在测量它的高度时,要用到GPS系统,就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现在一些高级轿车里都用了GPS系统。其实GPS与我们中学学的物理也是有关系的,一个是位置,一个是速度,与计算机连接,可以运用电子地图,完全展示了动态,GPS也可以运用到手机上,就是用四颗卫星来定位的,四颗卫星中三颗是主星,一颗是副星,把全球都覆盖了,但这技术是美国的,所以我们要自己发展北斗系统,和欧盟发展“咖利略计划”,这还是涉及到了军事问题。

第三个是空间环境资源的利用,空间环境资源的利用极大拓展了人类活动的领域,所以今后人类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一定要涉及空间环境资源的利用。资源有很多,如课程资源、教材资源、网络资源,那么什么是空间环境资源呢?就是和空间环境结合起来,有了空间环境和空间环境资源,我们可以利用空间材料设备,可以在空间制药,可以开发空间农业。什么是空间资源,空间资源包括三个层次,第一是高远位置资源,刚才卫星里已讲过了。第二是空间环境资源,空间环境资源包括五个参数,一是超真空;二是高洁净,在材料制备中有时需要非常洁净的环境,比如集成块的制作和晶体的培养等,都需要在高洁净的条件下进行的;三是强辐射;四是超低温,在背着太阳的地方是负一百度,平时地球上需要低温的话就是用液氮,液氮提取话就要用到很多资源,要人工制造的,而空间是天然的;最后一个是微重

力,宇航员在空中是超重的,为什么称为“微“呢,因为宇航员在航天器里还有振动,振动的话就会有附加的重力,并不是处于一个平衡状态,这个微重力对于晶体的培养是非常有作用的。第三是空间的物质资源,地球的资源最终还是要耗尽的,人类到月球上就是一个跳板,因为月球上有核聚变的原料氦,原来这个问题提得不是很强烈,现在看来我们国家所提的“嫦娥工程”也和这个有关,可以把它运下来作为核聚变的原料,而且没有辐射,是一种清洁原料,受控核聚变,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实现,但是它是一个理想能源。

人类对空间是怎么界定的呢,人类除了陆地、海洋、大气,还有第四环境,具有高真空环境。温度在激烈变化,以及有微重力、高洁净和强辐射,空间环境是可利用的资源,可以进行材料制备,进行药物制造,例如美国在阿波罗飞船在与飞船对接时的飞行2天中,在阿波罗上做了细胞分离试验,获得了人尿结酶,这种酶可以溶解心肌梗死血凝块,可以治疗心肌梗死、心脏病、中风、风瘫等疾病,这种药在天空制作的话,它的纯度很高,比地面上要多六至七倍,具有高纯度、低成本还有疗效高,是一本万利的事,当然投入到飞船上的资金是很大的。还有农业,上海的空间蔬菜育种技术,这是载人航天和技术育种的结合。载人航天是在无人航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是人类驾驶载人航天器在空间从事各种测控、试验、军事和生产的往返飞越活动,它是载人航天的总和性。为什么要发展载人航天技术,一是为了空间资源的开发,二是利用微重力的环境,进行新材料和新药品的制造,三是从空间获取能源和建立电站,这是远期规划,这需要人在空间站进行长期的工作,所以这样就要在空间创造长期工作的条件,所以要发展载人航天。载人航天要遇到六个难题,一是火箭,二是火箭的推力,三是飞行的环境,四是生命保障系统,五是通讯,六是返回。

我国的探月“嫦娥工程”主要有五个目的:第一要开发月球的资源;第二月球上的重力比较小,没有象地球一样要发生地震的,也没有大气,还可以建立矿测站;第三月球上有100多种矿物;第四月球上有地球上非常罕见的氦山,它是核聚变发电的燃料,它不污染环境,而且还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燃料能源;最后一个就是人类可以通过月球进入太阳系的另一个定居点。这就是我们国家的梦想,这个梦想到了诸位而立之年时我想一定会实现的,到那个时候我们大展宏图,现在我们要充分地做好准备。“嫦娥工程”分三个阶段,第一是绕,第二是落到月球上,第三是从月球返回。这个计划预计在2020年完成,所有这些说明了一个问题,空间技术的强大体现出一个国家强大的国力。空间技术的发展需要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我们要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要为制造这样一个环境而努力

下面的资料片将展示我们航天事业发展的历程以及杨利伟在神五飞船里进行实验的一些资料,里面还有杨利伟在进入航天器前曾经到前苏联去培训,资料片里将会展示他们在培训中宝贵的境头,同学们在看资料片时可以思考一下:把在航天器里做的一些微重的实验以及一些速度实验与我们学习的一些内容结合起来,看完后我将提一些问题。

资料片内容: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神舟五号和杨利伟的名字迅速传遍了世界,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变成了现实,本片是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的组织策划下制作而成,包括从决策到研制过程中的许多重大事件、重要信息都是首次向社会公开披露,而且素材都是来自权威机构的历史性纪录。

本片不仅对我国载人航天的工程的前提条件、决策背景、实施过程和后续发展作了系统性的介绍,同时收录了许多未公开的珍贵片段和杨利伟在太空自拍的精彩录像。

飞天圆梦

有一位哲人说过: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一直在这个摇篮里,从地球飞向太空就是人类一个共同的梦想。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在这方面的努力演化为两个超级大国在这一领域的争雄。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发射了世界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一号”,尤利?加加林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苏联人占领了先进。1969年7月20日,憋了一口气的美国,用阿波罗11号把美国人尼尔?阿姆斯特朗送上了月球,确立了美国航天技术的领先地位。作为人类最早创造了飞天神话的中国人,正默默地注视着这一切,终于在成功发射了第一卫星东方红号后,不甘落后的中国人于1970年7月开始孕育自己的飞天梦想,提出“曙光一号”载人飞天计划,并在全国空军秘密地选拔了第一代航天员,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这一计划刚开始不久就悄然下马了,但由此开始了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和工作,这为中国30年后实现的飞天梦想埋下了基石。

历史进入了20世纪80年代,高技术及其产业的迅猛发展,逐渐成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热点,面对挑战,中国提出了战略性高技术的“863计划”起动,在航天技术领域,中国在此领域占有理应占有的重要一席。

1992年秋天,江泽民同志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专门提出审议了我国航天载人的问题,会议认为从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方面考虑认为发展我国载人航天是必要的,中国共产党人第三代领导集体做出了及时的历史性决策,批准发展我国载人航天要分三步走。第一步,在2002年前,建成初步配套的载人航天研制、试验体系,发射载人飞船,开展空间应用研究。第二步,2007年左右,突破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至此我国的载人航天重新启动,中国人开始了十年磨一剑的跨世纪工程。载人航天工程是迄今中国科学领域规模最大、系统组成最复杂、建立的栏目可靠性、安全性最完善的国家重点工程,为了保证工程有效实施,中央决定对工程实行专项管理,由中央直接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统一组织实施,设立专项工程设备管理办公室,建立了工程总指挥和总设计师两条指挥线,通过工程总指挥和总设计师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工程实施中的重要问题,按照载人航天计划的第一目标不仅仅要把人安全送入太空并安全返回,还要在空间进行空间技术实验和应用实验,并在空间实验天地往返的空间实验器,为伟大的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积累经验,为实现这一目标,前苏联和美国都经历了三个型号宇宙飞船的实验和探索,而我们要一步到位,也许只有这样跨越式的步伐,使相对落后的我们才能赶超载人航天的先进水平。载人航天工程有七个大型工程组成,分别是航天员系统:主要任务造拨和训练航天员,为在飞行和飞行试验过程中对航天员实施医学监督和医学保障,为此在北京建设了航天员选送中心,研制航天员地面训练模拟器的大型试验和训练设备,以及个人救生、航天服、航天食品等其它个人装备,并选拔和训练了我国第一批航天员。飞船应用系统:主要任务是研制空间对接方策和空间科学实验的船载和有效载技术,

也就是为在太空进行各类科学实验提供设备和工具,利用这些设备在开展空间材料、空间设备和太空物理的科学实验以及空间导台应用实验。载人飞船系统:主要任务是研究神舟号载人飞船,并让神舟号载人飞船运用轨道舱、推进舱和返回舱组成的三舱方案,总长9.2米,最大直径9.8米,入轨质量为8吨,可以载人3人,自行飞行7天。我国载人航天的研制,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级别高,一船多用,载人航天飞行后,其轨道舱继续在太空飞行半年,发挥一个基地卫星的作用。运载火箭系统:主要任务是能把飞船送入太空的大推力火箭,是在长征系列火箭的基础上改进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增加了逃逸救生等功能,全长53.84米,质量为480吨,它的发射技术是世界上最可靠、最安全的运载火箭之一。发射场系统:主要任务是飞船与火箭的总装和测试以及发射的准备,实施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的酒泉发射中心建设了新的载人发射场,采取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运输以及远距离发射控制测试的先进测发模式,大大缩短了大型发射产品在发射前的准备时间。测控通信系统:主要任务是载人航天飞行的测量和控制,载人航天飞船测试图象接收和航天员通话等的通信要求,在我国原有的卫星测控码的基础上,现在具有运用国际通行联网的统一测控码的设备,形成了由北京、东风、西安三个测控中心,十多个地面测量站以及远望航天测量船组成的陆海空新的载人航天测控网。着陆场系统:主要任务是回收飞船返回舱和搜救航天员,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建设了主着陆场,在载人航天发射塔附近建设了副着陆场,同时在飞船航行下的酒泉、银川、榆林、邯郸、连云港、黄海、东海等设立了六个救生区,就是异样的情况下,航天员也能平安地返回。

这是一个阵容庞大的科技军团,这是一个由数千个单位,数千万个人参与的的造福工程,可以与之比较的大概是2000年前我们的祖先造的万里长城,但这次是要把长城建造在天上。在中国航天人默默地静悄悄地干了近十年,在老百姓兴奋地期待了近十年期间,按照预定的时间表,中国载人航天终于要撩开神秘的面纱,经过一次次轰轰烈烈的神秘飞行,在把航天员送入太空之前要进行一系列无人试验,目的是反复考核检验工程方案,改进飞船和完善发射程序。“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多年以来,中国的航天人一直严格遵循着已故周恩来总理制定的这条工作原则,在载人航天工作中,把江泽民提出的“一丝不苟,分秒不差,安全至上,可靠第一”的原则一一落实到位。1999年11月20日,神舟飞船实行了第一次无人航天飞行试验,实现了我国载人航天重要的突破,2001年1月10日,第二次无人飞行试验,把基本型的载人飞船神舟2号送入了太空,全面考核了载人航天飞行的各个重要环节和全系统工作的协调性和匹配性,此后又发射了神舟3号和4号无人飞行试验,进行了实战考核,为首次载人飞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前苏联和美国相比较,苏联加加林飞行之前,进行了前后7次的试验,美国则进行了17次无人飞行和2次亚轨道飞行,而我们仅仅完成了4次无人飞行试验,即走到了载人航天飞行的门槛之前,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我们中国人在载人航天技术中迎头赶上来了。工程实施的11年来,先后研制了飞船和运载火箭产品,研制了空间摇感器设备,以及科学实验应用和大量的空间摇感信息和科学实验的成果,建成了载人航天发射场和陆海基载人航天测控信息网以及着陆场,完成了我国首批14名航天员的选拔培训,组成了飞船火箭飞行试验,飞船返回舱与整流舱脱离的试验,进行了各个系统的大型联合试验,并成功地实现了四次无人试验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用较短的时间和有限的投入,建立了独立的基本配套的载人航天工程体系。

天路漫漫

也许这个世界没有一个职业比航天员那样挑剔、从严,选拔歼击机飞行员已经成为是十分不容易了,在100多名的歼击机飞行员中才选出一名预备航天员,1995年10月,中国开始选拔首批航天员的工作,按照航天员的选拔要求,想成为一名航天员必须通过四个关:第一关是预先,对1500多人进行初步选拔,其中800多人进入下一关;第二关初选,在极其苛刻的标准下进行体检,择优入取60人,同时确定20人作为备选;第三关复选,入选者要在太空模拟场进行严格的考验,经过特殊生理功能检查和心理测试,仅有18至20人过关进入下关;第四关复审,通过对入选者全面系统排序,最终对12名合格者作为预备航天员加上两名教练的共14人,1997年5月,选拔工作完成,确定了14名预备航天员。1998年元月,组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然而,作为14名幸运的预选者在通往太空的道路还是十分地慢长,载人航天的综合性程度与其它尖端科学技术工程,它要求航天员要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强健的体质和高超的技能,去完成飞往太空的人。从预选载人航天员到执行载人航天这一过程,需要进行系统、全面、严格的训练,让我们的目光投向北京郊区这个仍然有着神秘的色彩的北京航天城,这里是航天员的摇篮,航天员选拔培训中心,中心具有选训医监医保等,以及模拟、超重训练,航天员体能训练场馆,野外救生训练场,航天员公寓等航天员工作、学习、训练、生活等设施,目前中心建设逐步与国际接轨,成为继俄罗斯的加加林航天培训中心和美国的休斯顿航天员培训中心之后,世界第三个航天员培训中心,中国航天员就是在这里踏上通天之路的。

成为一名合格的航天员需要进行哪些训练呢,训练可分为四个阶段,内容包括基础理论训练、航天专业技术训练、航天环境试验性训练、救生与生存训练、飞行程序和任务模拟训练等,完成这些训练内容一般需要四年的时间,约50个课目,每个课目均要进行严格的考核和考试,可以形象地说,这些起点均为大学学历的预备航天员在这里完成的是另一所特殊专业的大学学习,毕业后获得学位资格,才算拿到了通往太空的通行证。在航天员的训练项目中,最具航天特色的是航天环境训练,内容包括超重耐力训练、失重飞行训练、前庭功能训练以及各种应急训练,当返回地球时航天员将承受比自己重量多10几倍的压力。离心机训练是航天员训练超重最有效的形式,这种时速高达100公里/秒,可以让航天员感受到重力从胸部压受到肺部,脸被扯平,皮肤往耳朵方向拉平,即便在此刻,航天员还必须随时回答提问,保持敏捷的判断能力。失重中心训练是在抛物线飞行的大型飞机场进行的,让人体验到几十秒钟的失重感受。1998年我国派遣14名航天员赴俄罗斯航天中心进行失重飞机的飞行训练,使航天员体验在失重环境下,掌握失重环境下的操作技能。人类大脑中的前庭系统主要是在运动中保持自控能力,因为前庭功能强健,才能不至于晕车、晕船、晕飞机。然而,在这个高度旋转的转椅和秋千上,你还能保持镇定自若吗?在这种极限情况下,即便是航天员天旋地转,体内翻腾也是自然的反应,在日常生活中把晕车作为生大病的人,很难想象这种训练的严酷性。低压缺氧耐力训练,高空减压迅感训练、耳气压功能训练,是太空条件模拟训练人为设置的极限性魔鬼训练。体验飞行训练目的是让航天员保持仪表看图、领航等高空作业的能力,跳伞训练可提高航天员的心理稳定性和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前苏联联盟号飞船曾经有过一次飞船偏离正常轨道的着陆,航天员降落在西西柏利亚的原始森林里,那次的意外情况下,自主救生与野外生存训练对航天员是必不可少的,为此中国航天

员先后进行了沙漠生存训练和海上生存训练,通过发射前紧急处理训练,航天员掌握发射前发生的逃生技能,直升机搜救训练,也是搜救和生存训练的重要内容,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训练,俗称为走程序,是航天员训练的关键阶段,利用飞行模拟器航天员可以在类似飞船舱内熟悉正常飞行程序和各种应及故障模拟程序,通过这项训练,航天员可以基本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操作和程序,可以更加巩固专业知识和技能。大型联合演练是航天员置身于真实环境的程序演练,1999年以来,航天员先后参加了神舟1号至神舟4号发射的实战演练,可以说除了随火箭点火一起飞空,航天员已经经受载人航天飞行程序的工作流程和技术操作,此刻激情饱满的航天员已是整装待发,时刻准备等着祖国和人民的挑选,代表民族去实行一个跨时代的伟大飞行。

一飞惊天

2003年10月,全世界都关注着刚刚庆祝完第54个国庆的中国,新华社发布了一条短短的消息,首次发射载人航天的工作已基本就绪,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将在15至17日择天进行。这一宣布平静从容,但是谁都感受到了它背后的自信,中国的航天员要上天了,即使是普通老百姓也感到这一消息是石破天惊的,全世界的记者开始忙碌起来,可以进入第一线的记者兴奋地开始了摩拳擦掌忙碌一场,谁都希望在这个重要时刻置身现场。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基本方案是,载人航天飞船乘载一名航天员,正常飞行一天,绕地球飞行14圈,期间航天员按照地面规定指令完成操作和日常生活,为确保飞行的成功,中国载人航天部进行了周密的安排和精心的组织,2003年8月5日和8月23日,神舟五号飞船和长征二号F型发射火箭,分别运抵酒泉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实行这次载人航天任务的神舟五号飞船,在发射塔进行了总装和组装测试及地面模拟飞行,完成了整船气密性检查和测控测试。长征2号F运载发射火箭,有四个助推器、一二级火箭、整流罩和逃逸塔组成,火箭上部的逃逸塔和整流罩保护飞船的返回舱和整流舱,使火箭在发生意外时,可以让航天员安全地逃离,这一设计大大增加了载人航天飞行的安全性。运载火箭在总装测试厂房进行了总装,各个系统测试和全系统检查,飞船与火箭对接后,航天员参加了人、船、箭、地联合箭的检查,此后飞船进行了推助器加助和推进器加气。10月11日,船箭整体垂直运送至发射场,10月14日运载火箭开始加注推助器。北京、东风、西安三个指挥发射中心,东风、喀则等地面测控站,卡拉奇、马林迪、纳米比亚等布设在国外的地面测控站,以及四艘远望号测量船和全球通讯网将完成飞船的通讯、通话、测量的任务,经过多次任务联调和全区训练,已经具备任务的条件。飞船主着陆场也迎来航天大蓬车队,回收部队也已准备迎接航天员,各地的救生点也都安排好各自的救生点,做好了执行任务的准备,各个在国外执行应急准备的工作也作好了准备。直到最后才一起亮相的航天员把人们的好奇、观望统统推到了极至,从首批航天员中选出了杨利伟、瞿志刚、聂海胜组成了三人航天飞行的第一梯队,在实行飞行前的16小时,经过对三个进行的生理、心理测试情况,最后确定了杨利伟作为首位飞天航天员。杨利伟,38岁,中校军衔,辽宁绥远人,身高1.66米,体重66公斤,1998年入选中国航天员大队,他毕业于空军第八航校,飞行时间超过1300小时,为空军一级飞行员。在选拔航天员中,杨利伟的各级指标均为一级,令评选委员会全体专家叹服。10月15日清晨,载人飞船和发射火箭完成了各项准备,整装待发。北京时间9时整,激动人心的一刻终于来临,火箭飞行12秒后进入程序转换,120秒后逃逸塔分离,此后助推器分离,火箭一、二级分离,飞行200秒整流罩分离,460秒二级火箭发动机关机,587秒飞船与火箭飞离,飞船

入轨。根据测控中心传来的轨道数据,飞船飞行高度为近地面高度199.14公里,远地面高度为347.8公里,与赤道成42.4度夹角的椭圆形轨道,飞船飞过第五圈后,进行了转轨,进入离地面384公里的圆形轨道。通过传送过来的图象我们看到杨利伟安详平静,飞行过程中地面控制中心从传输过来的身体测试数据了解到他良好的生理状况,杨利伟在飞行过程中完成了各项指令,他还多次与地面通话,展示中国国旗和联合国旗帜,向全世界人民和全体中国同胞问候,向同一时刻在外空工作的外国同行问候,还在太空拍摄了美丽的地球图象,记录了自己的太空感受。中国载人飞船的飞天成功使国人自豪,构筑体现中华民族尊严的空中长城,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随着伟大祖国的日益强盛,我们还想在航天这高科技领域继续进行不懈地探索和追求。未来十年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将实现以下主要目标: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具备进行在轨维修及空间操作有效载核实验的能力,通过交轨对接技术实现飞行器的空间交轨对接,为访问和照料空间实验室和空间舱管组合创造基本条件,研制并发射长期自留飞行和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并一次为空间平台进行空间对地观测及一系列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上述任务完成后,中国的航天技术将达到更高的水平,跨上一个更大的台阶。

“且从嫦娥门前过,又到玉帝宫中游”,中华民族将不断谱写探索宇宙和平利用太空的展新篇章,为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现场问答:

宣教授:我们在学物理时开始是学运动学,咖利略做实验是在比萨斜塔和教堂做的实验,而现在是到太空去做实验,这就是21世纪,下面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个问题,就是刚才的资料片看到了哪些试验,以及这些实验和我们现在学的知识有哪些联系。一个是太阳能电池。还有一个是在模拟失重的飞行器里现场是怎么做的。这个失重的模拟就是一个平行的抛物运动,我国是运用俄罗斯的1684型飞机进行失重模拟训练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哈勃太空望远镜,运到太空后,发现了它的分辨率降低了,因为镜面的设计上存在着问题,那么就要进行了修正,修正的过程在航天上的怎么进行的,就是在水上进行失重训练的,因为浮力与重力是平衡的,这也是一种失重,总之物理学在各方面各领域都有,我们要做个有心人来多学习,这样学习才能真正有用的,它可以激励大家的思维。

问:现在进入黑障区时还只能默默地等待,还没有解决的方法?

答:黑障区是存在的,飞船返回过程中都要经过大气层,这就是黑障区,是始终存在的,由于高热等离子反应,会使氢核巨变,就是在再次进入大气层时摩擦高温,而形成的等离子。

问:隐型飞机的等离子技术与刚才说的航天等离子技术有多大的区别?

答:我是这样想的,关于隐型飞机的问题,电磁波过来,它周围的等离子体把电磁波全部吸收,也就是电磁波没有反射回来我就没法探测到隐型飞机,原理就是这样的,这是一种形式。还有一种形式是飞机外面有一种多层模,把电磁波吸收掉,就是这样一种形式。

问:飞船在飞行时,航天员在里面坐的姿势是怎么样的?飞行过程中要进行变轨飞行,是怎么样的?

答:变轨技术是一个新型技术,具体变轨技术和我们中学中所出的一些习题是

有一定的差距的,具体变轨技术是非常复杂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技术。

中国空间技术发展前景

中国空间技术现状及发展前景 浩瀚无垠的宇宙空间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等待着人类去开发利用,当然这一切都要取决于有先进的空间技术作为奠基。可以想象空间技术是未来人类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管是灾害与天气预测,通讯广播,导航定位技术,还是发展新能源新技术,甚至是星际移民,星际战争,都需要空间技术。而目前需要我们做的就是打好发展空间技术的坚实基础。 近年来随着神舟发射,天宫升空,嫦娥奔月,我国在航空航天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且已经逐渐迈进了航空航天大国系列,但是我们要发展自己的空间技术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毕竟我国的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虽然近年来迅猛发展但现如今和美国这样的航天大国比较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幸运的是我国政府一直把航天事业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都在大力投入,年年都有新进展。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系列完整、配套的航天器研究、设计、制造、试验、发射、测试和运营体系。但是为了更深层次的探索发展,这还远远不够,而且空间探索并不是为了探索而探索,这也是综合国力的体现,因为未来世界中不管是在经济,科技,政治还是军事上空间技术都占有很大的地位。 目前我们所开展的探测项目跟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比较起来,项目还比较少,像美国对太阳系的其他天体都进行了探测,我们除了地球之外只对月球进行探测,所以升空探测仅仅迈出了第一步。虽然我们有一个卫星搭载俄罗斯的运载火箭去探测火星,但是毕竟是属于搭着人家的车,还不是完全独立自主地探测火星。虽然我们开展的项目比较少,但是有我们自己的特色,比如我们探测目标的选择、科学预期的选择等等有自己的特色。总体来讲虽然我们跟美国和欧洲空间局比较起来在空间探测方面应该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我们做什么事情都是独立自主,比如说载人航天、运载火箭、飞船等等完全是我们独立做的,而且在国际上独立自主开展载人航天的研究工作除了美国和前苏联之外我们是属于第三家,欧洲空间局虽然探测技术比较领先,但是它还没有独立自主地开展载人航天的工作,是跟美国合作的。应当说我们从火箭、从飞船、从卫星等等都是我们自己独立自主研制的,实际上我们跟国际先进水平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毕竟是自己积累的经验,经验也是未来发展的基础,随着我们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技术水平的提高,经验积累之后,我们会有跨越式的发展。 现在全世界空间技术都在高速发展,可以想象未来世界空间技术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目前综合分析我国未来空间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可分为三方面: 一是空间科学发展战略目标:开展针对重大科学问题的前沿探索与研究,在黑洞、暗物质、暗能量和引力

关于中国航天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

中国航天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东方红”乐曲向世界宣示我国国防高尖端领域的成就。到2012年,我国的航天科技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 我国的航天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导弹、火箭、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 我国的航天事业是从研制导弹开始的。50年代中期,毛主席和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我国航天事业开始萌芽。1964年6月29日,我国独立研制的中近程导弹发射成功。此后,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中程导弹、中远程导弹、远程导弹飞行试验基本成功,这一切为我国战略导弹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80年代以来,中国已经掌握了有效的核反击能力,提高了国防现代化水平。 中国自1956年开始展开现代火箭的研制工作。1964年6月29日,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中程火箭试飞成功之后,即着手研制多级火箭,向空间技术进军。经过了五年的艰苦努力,1970年4月24日“长征1号”运载火箭诞生并成功发射卫星。截止2012年11月,“长征”系列火箭已经累计发射171次,我国火箭在国际发射市场上占有重要一席。 在航天科技中,人造卫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到现在,我国共成功射40颗不同类型的国产人

造卫星,包括科学实验、国土普查、通信广播、气象观测等多种应用卫星,获得的遥感资料对人们探索世界起到重要作用。除了人造地球卫星之外,我国还成功发射了嫦娥系列月球卫星。 在宇宙飞船方面,我国也领先世界。我国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一号于1999年11月20日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对突破载人航天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飞行。 在过去的50多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制作火箭、人造卫星并实现载人航天的国家。未来,中国将会建立永久性的空间实验室,建成中国的空间工程系统,航天员和科学家在太空的实验活动将会实现经常化,为中国和平利用太空和开发太空资源打下坚实基础。 1、最困难的事就是认识自己。20.7.57.5.202008:2608:26:23Jul-2008:26 2、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二〇二〇年七月五日2020年7月5日星期日 3、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08:267.5.202008:267.5.202008:2608:26:237.5.202008:267.5.2020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7.5.20207.5.202008:2608:2608:26:2308:26:23 5、三军可夺帅也。Sunday, July 5, 2020July 20Sunday, July 5, 20207/5/2020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8时26分8时26分5-Jul-207.5.2020 7、人生就是学校。20.7.520.7.520.7.5。2020年 7月5日星期日二〇二〇年七月五日 8、你让爱生命吗,那么不要浪费时间。08:2608:26:237.5.2020Sunday, July 5, 2020 亲爱的用户: 烟雨江南,画屏如展。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这醉 人芬芳的季节,愿你生活像春天一样阳光,心情像桃花一样美丽,感谢你的阅读。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应用及前景分析

前言 数字媒体技术主要包含场景设计、角色形象设计、游戏程序设计、多媒体后期处理、人机交互技术。主要针对游戏开发和网站美工还有创意设计这类工作设计的专业。 该专业的主干课程为:数字媒体导论、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网络游戏设计技术、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视频特技与非线性编辑、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动画设计与制作等。 该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面向当今信息化时代的、从事数字媒体开发与数字传播的专业人才。毕业生将兼具信息传播理论、数字媒体技术和设计管理能力,可在党政机关、新闻媒体、出版、商贸、教育、信息咨询及IT相关等领域,从事数字媒体开发、音视频数字化、网页设计与网站维护、多媒体设计制作、信息服务及数字媒体管理等工作,因此,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前景将会随着信息化时代的进程加速更加辽阔。 关于数字媒体技术核心课程应用分析 程序语言的社会应用 C语言是一种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它既具有高级语言的特点,又具有汇编语言的特点。它由美国贝尔研究所的D.M.Ritchie于1972年推出,1978年后,C语言已先后被移植到大、中、小及微型机上,它可以作为工作系统设计语言,编写系统应用程序,也可以作为应用程序设计语言,编写不依赖计算机硬件的应用程序。它的应用范围广泛,具备很强的数据处理能力,不仅仅是在软件开发上,而且各类科研都需要用到C语言,适于编写系统软件,三维,二维图形和动画,具体应用比如单片机以及嵌入式系统开发。 Java是一种可以撰写跨平台应用软件的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是由Sun Microsystems公司于1995年5月推出的Java程序设计语言和Java平台(即JavaSE, JavaEE, JavaME)的总称。Java 技术具有卓越的通用性、高效性、平台移植性和安全性,广泛应用于个人PC、数据中心、游戏控制台、科学超级计算机、移动电话和互联网,同时拥有全球最大的开发者专业社群。在全球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的产业环境下,Java更具备了显著优势和广阔前景。 分析 在如今信息技术书飞速发展,移动多媒体和电脑多媒体充斥着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而c语言在电脑上的应用以及java在多平台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加之课程中开设的数据结构和其它辅助计算机课程让数字媒体技术的学生们拥有了扎实的编程技术,在社会中电子应用、网络安全、软件开发等领域中站稳跟脚,并为企业做出贡献。 图形图像处理的社会应用 Photoshop的应用领域很广泛的,在图像处理、绘制、视频、出版各方面都有涉及。Photoshop的专长在于图像处理,而不是图形创作;有必要区分一下这两个概念;图像处理是对已有的位图图像进行编辑加工处理以及运用一些特殊效果,其重点在于对图像的处理加工;图形创作软件是按照自己的构思创意,使用矢量图形来设计图形。 平面设计 平面设计是Photoshop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无论是我们正在阅读的图书封面,还是大

关于艺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新媒体艺术设计(1)

关于艺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新媒体艺 术设计(1) 论文摘要:新媒体艺术设计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对其形式特征、关学理论和知识结构的研究是这个学科发展的重要环节。为了解决新媒体艺术设计面临的学科基础理论薄弱,产业发展瓶颈等问题,通过调研相关产业,分析最新的前沿研究成果,并结合长期实践,得出新媒体艺术设计只有解决好学科的传承与创新,以及人才的培养平台才能得到高效快速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设计;信息传播;传播媒体数字技术 一、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兴起 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对艺术设计领域的变革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成为艺术形式繁荣的发展动力。在整个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医学和人体解剖学的研究,为素描、雕塑提供了重要的创作理论参考;几何与透视学的发展,为绘画提供了符合人体视觉原理的透视理论;颜料化学的进步,为油画家提供了明亮而富有层次的颜色表现空间;光学原理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使印象派画家遵循光学的原理,分析和组织物象的各种关系,同时光学应用的研究还促成了摄影技术的诞生,从而对艺术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切都体现着科技对于艺术的重要推动作用。

进入20世纪以来,科技对艺术的影响变得更加强烈和迅猛,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创造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上世纪80年代初,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成为现代尖端的视觉表现手段和形式,快速迅猛地出现在电视、电影、平面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展示艺术设计和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等大众传播媒介和视觉艺术设计领域之中。计算机图形学的出现,被称为第三次图像革命,其意义甚至大于从无声到有声、从 “数黑白到彩色的前两次图像革命…。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 字艺术设计”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出现在艺术设计领域,它融合了“艺术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学科。数字媒体艺术是基于数字科技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生的艺术形式,关于新媒体艺术的特点新媒体艺术先驱罗伊·阿斯科特说:“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接性与互动性。”从国际学术界和教育界对数字化“设计”的诸多称谓及科学内容的设定来看,数字媒体艺术主要涉及到视觉艺术、人机界面、信息传播、多媒体、数字网络、动画、广告、游戏、虚拟环境,虚拟产品设计等,其主要范畴都在2l世纪数字化“设计”的“数字媒介”囊括之中,由此就可以比较明确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基本内涵和范畴。 进入2l世纪,全球范围内以新媒体、数字影像、CG特效、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内容创作行业已经成为当代知识经济产业的核心产业,在美国、日本其产值超过了传统的汽

空间技术带来的利弊

本科论文(设计) ( 2013届 ) 题目:空间技术带来的利弊 系(部):政法管理系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学生姓名:杨浩学号:130512123指导教师:职称(学位): 完成时间:2014 年 5 月 5 日 池州学院教务处制

目录 一摘要 (1) 二海洋中的各种资源 (1) 三海洋能源的重要性 (2) 四海洋能源开发的各种观点 (2) 五海洋开发技术的负面影响及避免措施 (2) 六参考文献 (3) 七总结 (4)

摘要 众所周知,自然资源的状况,是一个社会和民族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物质前提和基本条件。海洋资源作为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与其它资源一起,在整个资源大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正在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经济、社会价值。在当今全世界粮食、资源、能源短缺与人口迅速增长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的情况下,开发利用海洋中丰富的资源,将有助于缓解这些矛盾。目前,人类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主要有化学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四类。下面我将对以上资源一一进行说明。 [关键词]海洋开发技术;化学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 引言 海洋是一个巨大的能源宝库,仅大洋中的波浪、潮汐、海流等动能和海洋温度差能、盐度差能等的存储量就高达天文数字。这些海洋能源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海洋能源的开发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海洋中的各种资源 首先是化学资源。海水可以直接作为工业冷却水源,也是取之不尽的淡化水源。发展海水淡化技术,向海洋要淡水,是解决世界淡水不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海水中已发现的化学元素有80多种。目前,海洋化学资源开发达到工业规模的有食盐、镁、溴、淡水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丰富的海洋化学资源,将广泛地造福于人类。 其次是生物资源。海洋中有20多万种生物,其中动物18万种,包括16000多种鱼类。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已开始捕捞和采集海产品。现在,人类的海洋捕捞活动已从近海扩展到世界各个海域。渔具、渔船、探鱼技术的改进,大大提高了人类的海洋捕捞能力。海洋中由鱼、虾、贝、藻等组成的海洋生物资源,除了直接捕捞供食用和药用外,通过养殖、增殖等途径还可实现可持续利用。

关于空间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以空间互联网技术概述作为出发点,分析了该技术在现阶段的发展现状,并探讨了空间互联网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提高该技术的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提供一些参考和意见。 关键词:空间互联网;发展现状;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与生产等各个方面。目前将人们的活动延伸和拓展到太空领域是当前科学家们探讨的焦点问题。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还需要科学家们针对问题提出具体的优化改革措施和调整方案,提高网络运行效率和数据传输的安全性、稳定性,进一步促进空间互联网技术的长远发展。空间互联网技术的研究与发展需要以互联网技术作为支撑点,在此基础上分析空间互联网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一、空间互联网技术 空间互联网技术是将地面互联网技术与空间信息资源进行有效融合,其融合原则是“高效利用,综合集成”。融合和信息传输的主要工具是卫星,充分利用卫星信息传输快、准的优点扩大通信网络的信号覆盖范围,提高传输效率。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空间互联网技术逐步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与生产中,并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比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对可以看到空间互联网技术的身影。 二、空间互联网技术发展现状 (一)网络资源的有限性 网络节点是组成空间互联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对网络节点的管理工作主要是由卫星负担。但是卫星的位置是按照一定的运动规律在不断变化,因此空间互联网的拓扑结构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空间互联网的拓扑结构不仅受卫星位置变化的影响,还会受时间的影响。太空网络设备是实现空间互联网技术的核心要素,但是相比地球环境而言,太空环境更加恶劣。因此太空设备在环境条件较差的情况下是不能完全发挥其性能的,从而大大降低了太空设备的性能。与实际性能相差太远,使得网络设备提供的网络资源无法在空间互联网技术中得到充分利用。 (二)能力有限 计算机芯片是空间互联网技术与地面互联网技术的核心要素,都需要借助计算机芯片设计产品和实现互联网技术的优势。计算机芯片具有计算效率高、储存功能强等优势,因此被广泛运用于互联网技术中。但是在互联网空间技术中安插计算机芯片,计算机芯片的功能就会被严重削弱,其空间传输能力也会因为计算机功能的削弱而下降。由于卫星位置和空间拓扑结构会随着运动规律和时间的变化不断发生变化,导致空间互联网网络节点不稳定、不固定,从而大量出现断网、信号不强等现象。 (三)网络协议不完善 目前,就空间网络协议而言,主要包括dnt协议、空间ip协议和ccsds协议。但是这些网络协议不够科学化、专业化和体系化,在实际运行中就无法与地面互联网tcp/ip协议进行有效融合。网络协议的兼容性差是当前空间网络技术的主要问题。另外,这三种空间协议的成本普遍偏高、利用率偏低,与现代通信技术之间的差异性较大。 (四)传输可靠性偏低 空间互联网的结构较为复杂,在展开网络接入工作时会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操作人员一旦注意力不集中,就很容易将网络节点集中在一个密集区域,这就是一种典型的物理环路结构。这种结构会严重影响网路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和连续性。一旦网路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受到强烈的干扰,就会造成网络中断、网络信号不连续等现象。在空间展开数据传输工作时,由于传输距离比在地球水平线中的传输距离远,因此其传输时间相对要长一些。但是数据在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10所2018年招收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10所2018年招收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单位代码:83271 联系人:胡梦姝 联系电话:(0931)4585206、4585232 通信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飞雁街100号510所研招办 邮政编码:730000 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专业课复习范围和参考书 1. 传热学(902) ?复习范围: 传热的基本概念、方式、定律、各参量的物理意义,一维稳态导热的基本规律及计算,复合结构的导热计算,对流过程的特性物理量及其含义,基本的换热计算,辐射的基本定律、规划、常数及其应用,黑体、灰体的辐射换热,三种基本传热模式的基本复合计算。 ?参考书目: 《传热学》(第四版),杨世铭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普通物理(906) ?复习范围: 力学:质点的运动,牛顿运动定律,运动的守恒定律,刚体的转动(相对论基础不作要求)。 热学:气体动理论,热力学基础(多方过程不作要求)。 电场和磁场:真空中的静电场,导体和电介质中的静电场,恒定电流和恒定电场,真空中恒定磁场,磁介质中的磁场,电磁感应和暂态过程,麦克斯韦方程组,电磁场(电场的边值关系,基尔霍夫定律不作要求)。 振动和波动:机械振动和电磁振动,机械波和电磁波,波动光学(干涉条文的可见度,旋光现象不作要求)。 ?参考书目: 《普通物理学》(第六版),程守洙、江之水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 电子技术基础(908) ?复习范围: 1.模拟电子技术基础部分(占50%):二极管、三极管基本放大电路和多级放大电路,集成电路运算放大器,反馈放大电路,信号的运算和处理电路(场效应管放大电路,功率放大电路,信号产生电路,直流稳压电源等不作要求)。 2.数字电子技术基础部分(占50%):数字逻辑基础,逻辑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常用组合逻辑功能器件,触发器,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常用时序逻辑功能器件(存储器,可编程逻辑器件,脉冲波形数模与模数转换及数字系统设计等不作要求)。 ?参考书目: 《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第四版),华中理工大学电子教研室编,康华光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第四版),华中理工大学电子教研室编,康华光等,高等教育出版

数字媒体技术总结

数字媒体技术总结 本页是精品最新发布的《数字媒体技术总结》的详细文章,篇一: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习总结范文 《浙江大学优秀实习总结汇编》 数字媒体技术岗位工作实习期总结 转眼之间,两个月的实习期即将结束,回顾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感触很深,收获颇丰。这两个月,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通过我自身的不懈努力,我学到了人生难得的工作经验和社会见识。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数字媒体技术岗位工作实习这段时间自己体会和心得: 一、努力学习,理论结合实践,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 在数字媒体技术岗位工作的实习过程中,我始终把学习作为获得新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解决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方法,切实做到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思想上积极进取,积极的把自己现有的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也才能检验知识的有用性。在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中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们在学校学到了很多的理论知识,但很少用于社会实践中,这样理论和实践就大大的脱节了,以至于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找不到方向,无法学以致用。同时,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也是弥补自己的不足的有效方式。信息时代,瞬息万变,社会在变化,人也在变化,所以你一天不学习,你就会落伍。通过这

两个月的实习,并结合数字媒体技术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学习的数字媒体技术岗位工作各项政策制度、管理制度和工作条例,使工作中的困难有了最有力地解决武器。通过这些工作条例的学习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各项工作的理解,可以求真务实的开展各项工作。 二、围绕工作,突出重点,范文写作尽心尽力履行职责。 在数字媒体技术岗位工作中我都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每项工作。虽然开始由于经验不足和认识不够,觉得在数字媒体技术岗位工作中找不到事情做,不能得到锻炼的目的,但我迅速从自身出发寻找原因,和同事交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至于迅速的转变自己的角色和工作定位。为使自己尽快熟悉工作,进入角色,我一方面抓紧时间查看相关资料,熟悉自己的工作职责,另一方面我虚心向领导、同事请教使自己对数字媒体技术岗位工作的情况有了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认知和了解。根据数字媒体技术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优势, 把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尽心尽力完成数字媒体技术岗位工作的任务。两个月的实习工作,我经常得到了同事的好评和领导的赞许。 三、转变角色,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从大学校门跨入到数字媒体技术岗位工作岗位,一开始我难以适应角色的转变,不能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认为没有多少事情可以做,我就有一点失望,开始的热情有点消退,完全找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 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070315(已查找)

国际软件学院 International School of Software 武汉大学国际软件学院是教育部、国家计委首批批准成立的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是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和软件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而建立的,旨在为我国软件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推动力,支持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部署,培养复合型、实用型、国际化的高层次软件人才。学院按国际通行办学模式组织教学活动,实施社会化的管理。 学院有专兼职教师127人,其中两院院士3人,80%以上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和国外学习或工作经历。学院现有两个设备一流的实验室,配有HP服务器、600台微机,装有IBM、Microsoft、Oracle等公司的全套正版软件,拥有投影仪、实物投影仪、摄录仪、扫描仪等先进设施,专线接入长城宽带网和校园网,设备与网络对学生全天免费开放。依托学校的办学优势,学院走软件工程教育国际化的道路,聘请了美国、加拿大、日本等著名大学和Microsoft、IBM、Rational等公司的著名软件教授、专家在本院授课、讲座,主要专业课直接使用国际上优秀原版教材和实行双语教学。学院现已在美国、欧洲、日本建立教学实习基地,与爱尔兰都柏林城市大学、美国西北理工大学大学等签署了联合培养协议,为本院40%的本科毕业生到国外继续深造,为全脱产研究生和部分在职研究生到国外实习奠定了基础。学院引进了美国IBM公司DB2、Websphere,Microsoft 公司MCSD、MCDBA、MCSE,SUN公司Java,Oracle公司OCP、DBA,Cisco公司CCNA、CCNP等认证课程供学生选修并计入学分,鼓励学生在获得学位的同时,获得世界一流软件公司的认证资格。

《数字媒体技术》备课教案

《数字媒体技术导论》教案 课程名称:数字媒体技术 教学章节:第1章数字媒体技术概论 教学目的:了解媒体、数字媒体的内涵及特性,了解数字媒体研究及应用开发的概况。 教学重点:了解媒体的概念、特性及分类。掌握数字媒体的定义、传播模式及其特性。指导数字媒体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开发领域。 教学难点:数字媒体特性及传播模式 教学器具: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2学时 授课教师:孙清伟 教学内容: 章节概要: 第一章数字媒体技术概论 1.1 媒体及特性 1.1.1媒体概念 1.1.2媒体特性 1.2 数字媒体及特性 1.2.1数字媒体概念 1.2.2数字媒体特性 1.2.3数字媒体传播模式 1.3 数字媒体技术的研究领域 1.3.1数字媒体内容产业 1.3.2数字媒体技术发展趋势 1.3.3数字媒体技术研究领域 1.3.4数字媒体应用领域 主要内容

媒体概念及特性 数字媒体及特性 媒 体 媒体特性 媒体分类 数字媒体 数字媒体特性 数字媒体的研究领域 数字媒体内容产业 数字媒体技术发展趋势 数字媒体技术研究领域 数字媒体传播模式 数字媒体应用 1.1 媒体及特性 ? 媒体,有时候也被称媒介或媒质。 ? 媒体包括多种含义。 ? 媒体是一种工具,包括信息和信息载体两个基本要素。 ? 一张光盘不能称为媒体,只有记录了信息,并可进行信息传播时才称为媒体。 1.1.1媒体概念 媒体的英文单词是medium ,源于拉丁文的medius ,其含义是中介、中间的意思,常用复数形式media 。同时,媒体又是信息交流和传播的载体。 媒体包括两层含义: (1)传递信息的载体,称为媒介,是由人类发明创造的记录和表述信息的抽象载体,也称为逻辑载体,如文字、符号、图形、编码等。 (2)存储信息的实体,称为媒质,如纸、磁盘、光盘、磁带、半导体存储器等。载体包括实物载体、或由人类发明创造的承载信息的实体,也称为物理媒体。 媒体分类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毕业实习周记范文原创全套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毕业实习周记全 套 (本人在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相关岗位3个月的实习,十二篇周记,总结一篇,全部原创,共6500字,欢迎下载参考) 姓名:杜宗飞 学号:2011090118 专业: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 班级: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01班 指导教师:赵晓明

第1周 作为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的大学生,我很荣幸能够进入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相关的岗位实习。相信每个人都有第一天上班的经历,也会对第一天上班有着深刻的感受及体会。尤其是从未有过工作经历的职场大学们。 头几天实习,心情自然是激动而又紧张的,激动是觉得自己终于有机会进入职场工作,紧张是因为要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职场环境。刚开始,岗位实习不用做太多的工作,基本都是在熟悉新工作的环境,单位内部文化,以及工作中日常所需要知道的一些事物等。对于这个职位的一切还很陌生,但是学会快速适应陌生的环境,是一种锻炼自我的过程,是我第一件要学的技能。这次实习为以后步入职场打下基础。第一周领导让我和办公室的其他职员相互认识了一下,并给我分配了一个师父,我以后在这里的实习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都可以找他帮忙。 一周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原以为实习的日子会比较枯燥的,不过老实说第一周的实习还是比较轻松愉快的,嘿嘿,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我已经迈出了第一步了,在接下去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努力的。生活并不简单,我们要勇往直前!再苦再累,我也要坚持下去,只要坚持着,总会有微笑的一天。虽然第一周的实习没什么事情,比较轻松,但我并不放松,依然会本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努力进取,以最大的热情融入实习生活中。 虽然第一周的实习没什么事情,比较轻松,但我并不放松,依然会本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努力进取,以最大的热情融入实习生活中。 第2周 过一周的实习,对自己岗位的运作流程也有了一些了解,虽然我是读是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但和实习岗位实践有些脱节,这周一直是在给我们培训那些业务的理论知识,感觉又回到了学校上课的时候。虽然我对业务还没有那么熟悉,也会有很多的不懂,但是我慢慢学会了如何去处理一些事情。在工作地过程中明白了主动的重要性,在你可以选择的时候,就要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有时候遇到工作过程中的棘手问题,心里会特别的憋屈,但是过会也就好了,我想只要积极学习积极办事,做好自己份内事,不懂就问,多做少说就会有

海洋空间信息安全技术研究-模板

海洋空间信息安全技术研究 1国外海洋空间信息安全威胁研发概况 1)海洋空间信息安全威胁向立体化发展海洋空间是以海洋为核心的立体空间,包含海底、深海、浅海、海面、海空等不同特性的空间。随着技术的发展,海洋空间信息安全威胁从海洋空间向临近空间、外层空间拓展,针对不同的层次空间特征,包括不同的信息环境和自然条件,采用不同的方案,形成多层次、立体化体系,实现多源信息融合、多功能冗余互补,海洋空间信息安全令人担忧。 2)海洋空间信息安全威胁向一体化发展随着高科技的发展,未来战争对空间的依赖越来越强,海战将从海空一体战拓展到深海、太空及络,信息安全威胁将以体系形式出现,因此,海洋空间信息安全威胁正在向一体化发展,跨越陆、海、空、天、赛博五维空间,适应联合作战的需求。另一方面,信息安全威胁手段也从单种方式(如电子或络等)向电一体化综合威胁(即电一体)发展。3)海洋空间信息安全威胁向无人化发展随着微电子、计算机、人工智能、小型导航设备、指挥控制硬件和软件的发展,在海洋空间信息安全威胁中,无人化技术发展很快,海上无人机已经用于海洋信息侦察;水下无人航行器正在迅速发展,也应用于水下的信息获取,包括海洋战术数据收集、水下目标搜索和侦察等。无人化海洋信息获取手段使用灵活,功能多,环境适应性强,风险低,大大提升了海洋空间信息安全威胁效能。 2海洋空间信息安全军事需求 1)海洋空间信息安全是维护海权和国家安全的必需手段当今世界最引人瞩目的特征是全球化,表现为商品、资本、技术、人员、信息、观念文化等社会要素全球流动,以及各种事物相互影响的全球关联性。全球化显着改变着人类社会的总体面貌,孕育着对海洋的巨大依赖。海洋作为天然通道不仅是经济大动脉,也是方便快捷的军事交通线和广阔的战略机动空间,军事大国利用海洋对别国安全构成威胁。国家生存安全和发展安全都与海洋密切相关,维护海洋安全、掌控国家海权是一种举足轻重的国家战略手段;随着信息化战争转型,海洋空间信息安全是维护海权和国家安全的必需手段。2)海洋空间信息安全是全军信息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空间占据地球空间的绝大部分,军事大国借助海洋公共通道和战略空间部署投放军事力量,对世界局势造成严重影响。海洋空间往往是觉察军事行动和战争征候最有效的空间之一,然而海洋空间人烟稀少,海洋信息系统复杂,海洋空间信息安全既具有独特性,又是全军信息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五院)2018年研究生入学考试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五院)2018年研究生 入学考试 应用光学 (本试题的答案必须全部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及草稿纸上无效) 一、填空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 1.通常把物、像空间符合 关系的像称为理想像,把成像符合上述关系的光学系统称 为。 2.发生全反射的条件为:、 。 3.光学系统的三种放大率是、、, 三者的关系为。 4.节平面是指的一对共轭面。节平面与光轴 的交点叫做。 5.从光学角度看,与照相机的镜头、底片和光阑相对应的人眼结构 分别是:、和。 6.人眼有两类调节功能:和。 7.如果物体经过奇数个平面镜成像,则成像为;如果经过 偶数个平面镜成像,则成像。 8.屋脊面的作用就是在不改变光轴方向和主截面内成像方向的条件

下,,从而达到物像相似的要求。 9.平行平板厚度为L,拆射率为n,则这块平行平板的相当空气层厚 度等于。 10.限制进入光学系统的成像光束口径的光阑称为。限制 成像范围的光阑称为。 11.渐晕是指的现象。利用渐晕 能。 12.孔径光阑在物空间的共轭像称为,在像空间的共轭像称 为。 13.光度学中定义视见函数描述。 把对人眼最灵敏的波长nm的视见函数规定为1。 14.在色度学中,彩色有三种特性:、、。 15.常见的红外光学系统元件必须选用能透过红外波段的等 材料;红外信号接收器是能接收红外信号的光敏元件,常见红外光敏材料有。 16.红外系统的目标一般较远,辐射能量较弱,所以红外物镜应有 [较大,较小]的孔径,以收集较多的红外辐射。为了在探测元件上得到尽可能大的照度,物镜焦距应[较长,较短]。 17.在制冷型红外成像系统中,冷屏具有定义视场角大小、限制 的作用,探测器的冷屏应尽可能与红外光学系统的匹配。 18.波像差是指。瑞利准则认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应用及前景分析

前言数字媒体技术主要包含场景设计、角色形象设计、游戏程序设计、多媒体后期处理、人机 交互技术。主要针对游戏开发和网站美工还有创意设计这类工作设计的专业。 该专业的主干课程为:数字媒体导论、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网络游戏设计技术、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视频特技与非线性编辑、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动画设计与制作等。 该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面向当今信息化时代的、从事数字媒体开发与数字传播的专业人才。毕业生将兼具信息传播理论、数字媒体技术和设计管理能力,可在党政机关、新闻媒体、出版、商贸、教育、信息咨询及IT相关等领域,从事数字媒体开发、音视频数字化、网页设计与网站维护、多媒体设计制作、信息服务及数字媒体管理等工作,因此,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前景将会随着信息化时代的进程加速更加辽阔。 关于数字媒体技术核心课程应用分析 程序语言的社会应用 C语言是一种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它既具有高级语言的特点,又具有汇编语言的特点。它由美国贝尔研究所的D.M.Ritchie于1972年推出,1978年后,C语言已先后被移植到大、中、小及微型机上,它可以作为工作系统设计语言,编写系统应用程序,也可以作为应用程序设计语言,编写不依赖计算机硬件的应用程序。它的应用范围广泛,具备很强的数据处理能力,不仅仅是在软件开发上,而且各类科研都需要用到C语言,适于编写系统软件,三维,二维图形和动画,具体应用比如单片机以及嵌入式系统开发。 Java是一种可以撰写跨平台应用软件的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是由Sun Microsystems公司于1995年5月推出的Java程序设计语言和Java平台(即JavaSE, JavaEE, JavaME)的总称。Java 技术具有卓越的通用性、高效性、平台移植性和安全性,广泛应用于个人PC、数据中心、游戏控制台、科学超级计算机、移动电话和互联网,同时拥有全球最大的开发者专业社群。在全球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的产业环境下,Java更具备了显著优势和广阔前景。 分析 在如今信息技术书飞速发展,移动多媒体和电脑多媒体充斥着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而c语言在电脑上的应用以及java在多平台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加之课程中开设的数据结构和其它辅助计算机课程让数字媒体技术的学生们拥有了扎实的编程技术,在社会中电子应用、网络安全、软件开发等领域中站稳跟脚,并为企业做出贡献。 图形图像处理的社会应用 Photoshop的应用领域很广泛的,在图像处理、绘制、视频、出版各方面都有涉及。Photoshop 的专长在于图像处理,而不是图形创作;有必要区分一下这两个概念;图像处理是对已有的位图图像进行编辑加工处理以及运用一些特殊效果,其重点在于对图像的处理加工;图形创作软件是按照自己的构思创意,使用矢量图形来设计图形。 平面设计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

题目:针对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完成以下作业要求: (1)了解该领域或学科在全国有多少所高校设置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从2004年武汉大学首先开设至今,经过了数年发展,已成为了一个比较成熟的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国民经济各行业和领域数字化建设的需要,培养具有扎实软件工程基础与复合知识结构,掌握大型数字工程设计和管理能力,能够对环境、人文、社会、经济等各类信息进行数字化的处理、网络化的传输、可视化的表达、智能化的决策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创造”、“创新”、“创业”交叉复合型人才。 培养要求:责任感和使命感;人文底蕴和科学素养以及宽厚的学科专业基础;创造、创新、创业的精神和能力;全球视野。 主要课程: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路与系统设计、高频电子线路、计算机语言与程序设计、软件技术基础、微机原理与系统设计、数字信号处理、随机信号分析、信息论基础。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空间信息应用基础实习、空间数据库原理与设计、分布式空间信息应用及高级图形开发实践、数字工程设计与实现、毕业设计(论文)。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数字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数字工程领域的软件环境和工具;熟练应用英语进行交流;具有较强的数字工程项目设计、开发和项目管理能力;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武汉大学在2004年首创此专业,挂靠于国际软件学院。武汉大学拥有这亚洲最强、世界第三的测绘遥感专业,软件工程方面也是国内一流。武汉大学的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实际是遥感专业与软件工程专业的一个交叉学科。这里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实际应该称为(地理)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这里看起来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是并列关系,实际上(地理)空间信息是处理对象,数字技术是处理方法。我们要做的就是使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将巨量的空间信息转化为易被人接受形式的信息,并通过网络等手段将信息提供给客户(例如谷歌地图)。我们主要学习的是方法,因此实际上软件工程更接近这个专业。我们和软件工程所学内容的差别在于我们要掌握遥感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在课程上,我们只是多了空间信息导论、空间信息移动服务等几门专业课。也就是说,学习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基本可以让你做软件工程能做的所有事,也能做他们不能干的事,实际上我们也是软件人才。2007年厦门理工学院开设的此专业,以及2009年山东农业大学开设此专业、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开始招生的这个专业都是按照武汉大学的模式教学,学习内容基本相同。 (2)选出自己感兴趣的导师1人,写出其单位、专业、职称、姓名等相关信息。 边馥苓 边馥苓教授1988年在国内率先开创了GIS专业,2003年,又是边教授首先在国内提出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的构想,并使之成为现实。现在边教授年近70,任奋斗在教学一线,对学生十分关心。我曾和边教授交流过,深深的被她的热心所感动。在大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读大师,能得到边教授教导,真是荣幸之至。现在武大空间信息与数字工程研究中心的数位老师都是边教授的门徒,而其它高校的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许多骨干也受过边教授的教导。边教授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空信第一人。

空间对接专业技术的实现

空间对接技术的实现

————————————————————————————————作者:————————————————————————————————日期: ?

转播到腾讯微博 国际空间站与哥伦布号实验舱对接(来源:《国际太空》杂志) 1.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概述 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是指两个航天器在空间轨道上会合并在结构上连成一个整体的技术。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包括空间交会对接轨道设计技术、轨道交会控制技术、对接机构设计技术、空间交会对接测控技术等。广泛用于空间站、空间实验室、空间通信和遥感平台等大型空间设施在轨装配、回收、补给、维修以及空间救援等领域。目前为止,只有美国和俄罗斯掌握完整的交会对接技术,欧洲的ATV和日本的HTV在交会对接技术方面分别得到了美国或俄罗斯的技术支持。 什么是空间交会对接 空间的两个航天器在同一时刻以同样的速度到达同一个地点的轨道控制过程及结果称做轨道交会。在空间将两个航天器对接起来形成一个航天器的事件称做空间对接。所谓空间交会对接是轨道交会和空间对接的总称。 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包括空间交会对接轨道设计技术、轨道交会控制技术、对接机构设计技术、空间交会对接测控技术等。 对接过程通常分为4个阶段。两个航天器在完成交会后保持一定的距离,进入共面的相对飞行阶段。在进行下一个步骤之前,两个航天器都要确定对接姿态。当两个航天器完成了最后的对接准备以后,目标航天器(被动方)保持原状态,对接航天器(主动方)则进行主动靠近。为了保证对接的准确性,航天员(或自动对接系统)必须在确保两个航天器的对接设备处于同一直线上之后,再小心翼翼地进行对接。最初的接触会触发一些小型撞锁来连接两个航天器(软对接),它们能够起到对接过程中的缓冲作用。在对接完成后,对接设备将两个航天器拉近紧贴在一起,一些能够进行密封连接的对接系统的对接口进行密封(硬对接)。 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作用 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长期运行的空间设施提供物资补给和人员运输服务。例如,除早期试验阶段外,俄罗斯联盟号载人飞船和进步号货运飞船的全部飞行任务,以及美国航天飞机与和平号空间站及国际

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及其意义

航天技术的发展及其意义 俗话说,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人类在漫长的社会进步中不断扩展自身的生存空间。现在,人类的活动范围已经历了从陆地到海洋,从海洋到大气层空间,再从大气层空间到太空的逐步发展过程。人类活动范围的每一次扩展都是一次伟大的飞跃。 一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 很久以前,人类就有飞出地球、探知太空奥秘和开发宇宙资源的愿望,我国古代的不少神话故事便是突出的反映。以下就是我国几年来载人航天的发展历程: 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1958年4月,开始兴建我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1964年7月19日,我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我国的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我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航天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我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2005年是我国返回式卫星成功发射30周年,截至9月,我国已经成功发射22颗返回式卫星。利用返回式卫星开展的科学试验成果,已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很多领域广泛运用。 1979年,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建成并投入使用,我国成为世界上第4个拥有远洋航天测量船的国家。目前我国已形成先进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由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陆地测控站、4艘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以及连接它们的通信网组成,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85年,我国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一号”卫星,截至目前已将27颗国外制造的卫星成功送入太空,我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其低轨道运载能力达9.2吨,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0年10月,载着两只小白鼠和其他生物的卫星升上太空,开始了我国首次携带高等动物的空间轨道飞行试验。试验的圆满成功,为我国载人航天器生命保障系统的设计以及长期载人太空飞行获得了许多宝贵数据。 1992年,我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由神舟号载人飞船系统、长征运载火箭系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船发射场系统、飞船测控与通信系统、航天员系统、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系统等组成,是我国在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2001年1月10日、2002年3月25日、2002年12月30日,我国先后4次成功发射神舟一号至四号无人飞船,载人飞行已为时不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