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围棋史.pdf

中国围棋史.pdf
中国围棋史.pdf

中国围棋史

第一编中国古代围棋

第一章围棋的起源和春秋至三国时期的围棋

围棋在古代又称“弈”,“弈”字最早见于左丘明的《左传》。

关于围棋的起源,历史上主要有“尧、舜造围棋”、“战国人造围棋”、“乌曹造围棋”、“容成公造围棋”和“异域传入”等说法。但这些说法都不太可靠。在下断语前,我们先看看围棋的特点和古人对围棋的认识。

围棋首先和数学有关,其次与天文知识和哲学知识有关,第三,围棋还与

军事知识有关。正因为是在数学、天文学、哲学和军事学的基础上产生的,所

以围棋具有高度的科学性、趣味性、娱乐性和竞技性。

围棋显然是一个复杂的事物,不可能是一个人一蹴而就的,它应当是许多

人长期实践造出来的产物,是众人智慧的结晶。否定尧舜个人造围棋的说法,

并不等于否定尧舜时期有出现萌芽状态围棋的可能。尧舜时期距今有四千多

年,相当于原始社会末期,其时,数学、天文学、隐阳学说和军事学的知识都

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围棋的萌芽是完全有可能的。

原始社会末期,宗教活动已成了社会生活的不可或缺的内容,在进行生

产、收获、集会、打仗等活动时,掌宗教的巫士和巫师等为了形象地说明问

题,他们可能在地上划出数道纵横线道,摆上代表人、星星的石头,进行解说

和主持仪式。应此,我们有理由说,很有可能是他们有意无意之中创造出了萌

芽形式的围棋。

如果说围棋的萌芽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那么它的正式诞生应当在殷商之前,至少不会迟于西周。因为闲适的奴隶主阶级,为其子弟的文化启蒙和益

智,为追求更多的文化娱乐,会很快将已具雏形的围棋改造成具有固定形式、

有一定规则的围棋的。

第一位见于文字的围棋高手是战国时齐国的弈秋。《孟子》上载: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两汉、三国时期围棋迅速发展,逐渐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不少的

帝王将相、文人雅士都是围棋的爱好者,如刘邦、班固、曹操、孙策等。其

中,班固著有《弈旨》是历史上第一篇专门论述围棋的理论文章,孙策与吕范

的“孙策诏吕范弈棋局”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棋譜。

今天的围棋是19道,围棋在诞生之初是多少道呢?据考证推断:

它不会超过13道或11道。至东汉三国时期,已通行17道的围棋,三

国时期,19道围棋可能开始流行。

到了南北朝时,19道围棋占据了主要地位,开始通行。

古代围棋有座子制度,起源于何时很难考定,但东汉时期已经盛行了。

三国时,已采用九品中正制评定棋手的等级:

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体、四曰通幽、五曰用智、六曰小巧、七曰

斗力、八曰若愚、九曰守拙。

第二章两晋南北朝和隋朝时期的围棋

围棋经过这一时期的发展,围棋地位大幅提高,围棋之风空前盛行,上至

帝王,下至百姓,莫不风从。围棋的艺术功用和艺术地位得以确认,与音乐、

书法、绘画并列,开始成为衡量一个人的艺术才能和艺术修养的标准之

一。"

南北朝时期最重要的棋艺理论著作,是敦煌写本《棋经》。

1第三章唐五代时期的围棋

到了唐代出现了棋官制度,有了棋待诏和棋博士。最著名的棋待诏有王积

薪等人。王积薪著有《棋诀》,后人在其基础上概括为现在广为流传的“围棋十诀”:

不得贪胜、入界宜缓、攻彼顾我、弃子争先、舍小就大、逢危须弃、慎勿

轻速、动须相应、彼强自保、势孤取和。

棋待诏和棋博士制度,是古代专职棋官制度成熟的表现,对围棋棋艺水平

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在唐代,围棋爱好者数目空前,上至帝王,下至三教九流,在文人士大夫中,几乎没有会不会的区别,而只有嗜好的深浅和水平的高低的区别。

西汉时期,中国的漆器、兵器等就传入了朝鲜。围棋何时传入朝鲜很难考证,但时间不会太晚。围棋传入日本的时间至多稍迟于朝鲜,传入的途径很大

可能是经朝鲜而间接传入。到了唐代,围棋在日本、朝鲜已是相当流行,甚至

有朝鲜人到唐朝当棋待诏。

围棋的对外传播,扩大了中国和各国人民的文化交流,使各国人民对中华

民族的优秀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第四章北宋和南宋时期的围棋

北宋时期,棋艺理论的研究和著述出现了重大的突破性的进展,其标志是《棋经十三篇》的产生。

《棋经十三篇》的作者是张靖。全书十三篇,归纳起来,可分为几个方

面:

一、推本棋局和棋子的形制给以理论上的解释:

“万物之数,从一而起。局之路三百六十一。"一者,生数之主。三百六十以象周天之数。分而为四,以象四时,隅各九十路,以象其日。

二、论述弈者应具备的棋艺修养和棋德。“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博弈之道,贵乎谨严”,“随手而下者,无谋之人也,不思而应者,求败之道也。”

三、论述对弈中的战略战术和基本要领。“高者在腹,下者在边,中者占角”,“宁输数子,勿失一先”,“立二可以拆三,立三可以拆四,与势子相望,可以拆五”,“盘角曲四,局终乃亡。直四板六,兼是活棋。花聚透点,多无生

路。四隅十字,不可先纽。”

四、明确围棋的规则。

《棋经十三篇》是一部划时代的棋艺经典著作,作者以渊博的棋艺知识和

高度的棋艺修养,在前人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围棋的基本理论和实

践理论。全篇语言精炼生动,充满辩证思维,对棋手特别是初入门径者具有很

强的指导意义。

继《棋经十三篇》之后,宋代还有两部重要的棋艺著作,一是刘仲甫的

《棋诀》,一是李逸民的《忘忧清乐集》,《忘忧清乐集》是目前能见到的最

早的棋谱集。

在宋代,随着围棋观念的分化,形成了一种将艺术性、趣味性、娱乐性的

围棋同竞技性的围棋从本质上区分开来的文人士大夫围棋观念,苏轼的“胜固欣然,败亦可喜”成了这一观念的标志。

第五章元明时期的围棋

元代围棋发展的最重大事件,是《玄玄棋经》的出现。《玄玄棋经》本名

《玄玄集》,该书由严德甫、晏天章辑撰。全书取古代六艺之名,分为礼、

乐、射、御、书、数6卷。

2以死活研究最为详尽,最为精妙,是全书的精华。这表明元代围棋在局部

攻杀上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玄玄棋经》约成书于元至正九年

(1349),成书之后广为流传。明代《永乐大典》、清《四库全书》均收

入,被历代棋家奉为典范。该书于日本宽永(1624-1643)时代传入日本。日本还出了《玄玄棋经俚谚抄》。可见其影响之大。

明代的帝王大都喜好围棋,如朱元璋曾与刘基弈棋并作联。朱元璋出以“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刘基对以“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会”,对得十分工整。

明代围棋高手辈出,著作甚多,以过百龄最为有名,他著有《四子谱》、

《受三子谱》、《官子谱》等。

元明时期的戏曲小说如《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演义》、《金

瓶梅词话》等都有下围棋细节的描写,可见围棋在当时社会的普及。

第六章清代前期和中期的围棋

清代初期和中期棋坛异常繁荣,著名国手有周懒予、汪汉年、周东候、黄

龙士、徐星友等人,著名的大学者阎若璩(音同“渠”)将当时名望大、学问造诣高或怀有绝技的14人称为“十四圣人”,其中有著名的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等,黄龙士亦在其列,而且是唯一的棋家。作为一个著名棋手,能为文人士大

夫和整个社会所如此推崇,这还是史无前例的。

到了乾隆时期,围棋活动开展的更加广泛,此时堪称古代围棋的鼎盛时

期,这时出了两位中国古代棋坛的奇才,他们是范西屏和施定庵(字襄夏),

他们都是

十二、"三岁即成国手,不到二十岁已是天下无敌,其棋艺都达到古代围棋的最高水平。乾隆四年

(1739),他们受浙江不湖(又名当湖)缙绅张永年邀请,前往课弈。在张家他们对弈13局,留存下来11谱,人称“当湖十局”,这十局谋算深远,杀法精紧,气势磅礴,扣人心弦,其结果胜负相当,这是他们一生中最精妙的艺

术杰作,也是清一代和整个古代围棋中的登峰造极之作。钱保塘《范施十局。序》曾说:

“寥寥十局,妙绝千古。”后人更是将之视为经典。黄龙士、范西屏、施定庵三人是后人公认的中国古代三大棋圣。

清代最重要棋艺著作有徐星友所著《兼山堂弈谱》、范西屏所著《桃花泉

弈谱》、施定庵所著《弈理指归》等。

第二编中国近代围棋

第一章晚清时期的围棋

乾隆后期,自施定庵、范西屏之后,中国棋界后继乏人,呈现表黄不接的

迹象。

从嘉庆、道光直至鸦片战争前后崛起的国手,一般被称为“晚清国手”,他们的棋力比盛清国手有大幅度的下降。嘉庆、道光年间,经济萧条,社会动

荡。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来看,“棋运”与“国运”竟不谋而合地先后下降;此种状况绝非偶然。可以认为:

正是清代“国运”的不断衰落,才引起围棋活动的迅速走向滑坡。晚清时期

的著名棋手有:

陈子仙、周小松以及后来的“晚清十八国手”。

清代末年,当中国围棋节节下降的时候,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围棋活动

正在蓬勃兴起。中、日围棋的一衰一盛,正形成了强烈、鲜明的对比。

围棋自我国传入日本后,长期以来深受日本人民喜爱。早在距今400年前,日本已完成了废除围棋“座子”的重大改革。19世纪明治维新以后,“方圆社”、“本因坊”两大围

3棋门阀英才辈出,日本围棋水平已远远超过了中国。

中日两国棋手的真正较量始于高部道平的来访。高部道平(1882-1951)生于日本东京,22岁获四段称号,27岁时他开始了足以辉煌弈史的漫游。1909年间,高部来到中国,战胜了包括段祺瑞在内的所有中国名手,将对手纷纷降至

让子,显示出日本职业棋手的先进技术和扎实功力。此后,高部还多次访华。

高部道平的来访,揭开了近代中日围棋交流的序幕。大量对局,将中日双

方棋力悬殊的实况大白于天下,使中国棋手懂得了长期闭关自守、固步自封所

带来的严重危害,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促成了中国围棋(包

括废除“座子”及“还棋头”在内)的一系列重大改革。

第二章民国时期的围棋

随着中日棋手之间的接触交流,在棋界掀起了一股学习日本棋艺的新风,

所以,民国期间中国围棋水平比清末有所提高,但进步速度仍相当缓慢。

民国时期的著名棋手有吴清源、王子晏、顾水如、汪云峰等。在这一时

期,中日之间的围棋交流已相当频繁。

1926年8月,日本岩本薰(六段)、小杉丁(三段)来访,岩本薰在北京

与年仅12岁的中国少年吴泉(清源)对局,吴在初让三子的条件下战胜了岩

本,改让2子后,吴少年始以微差致败。1927年冬,井上孝平(五段)来北京与已有“神童”之誉的吴清源对局,初由井上让2子,连弈2局,井上均因形势被动而打挂。后改为让先,弈3局,双方1胜、1负、1打挂。井上对吴清源的才华惊叹不已。

1928年9月,日本濑越宪作派遣他的弟子桥本宇太郎(四段)到北京,进

一步考察吴清源的棋力,结果吴执黑连胜两局。同年10月,吴清源终于东渡日本,后来终成为名满天下的大国手。

在老一辈革命家中,如朱德、李立

三、"陈毅、贺龙、薄一波、黄克诚、方毅等很多领导干部都会下围棋,而

陈毅则是提倡围棋活动的代表人物。陈毅元帅还曾为围棋杂志的创刊赋诗一

首:

“纹枰对坐,从容谈兵,研究棋艺,推陈出新,棋虽小道,品德最尊,中国

绝艺,源远根深,继承发扬,专赖后昆,敬待能者,夺取冠军。”

第三编中国当代围棋

第一章建国初期的围棋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围棋主要在上海、北京等几个大城市开展。经大

家公议,以刘棣怀(1942年日本棋院授予四段)为标准定位,升段标准采用日本的升段制度,段以下设级。1952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第一个棋艺机构----北京棋艺研究社成立了。

第二章围棋运动发展基础的奠立

从1956年起,围棋正式定为国家开展的体育运动项目,由国家体委直接领导。从1956年至1962年,国家体委先后采取了若干重大措施,来推动围棋的

发展。这些措施主要有:

一、1956年举行全国围棋表演赛,从1957年起,定期举行全国的围棋比赛。

二、努力促成中日围棋交流。

三、制定围棋规则。

四、组建国家围棋集训队。4五、"筹备成立中国围棋协会。

六、颁布《中国围棋棋手段位制条例》。

七、支持新闻报道和出版发行围棋书刊。

这些措施不仅在当时推进了围棋的普及和提高,更为今后的围棋大发展奠

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1年首次成立国家围棋集训队。

1962年11月11日中国围棋协会成立大会在安徽举行。1957年第一次全国围棋比赛举行,北京过惕生获得冠军,1958年第二次围棋赛上海刘棣怀获得冠军。此二人代表着我国建国初期围棋的最高水平,称为“南刘北过”。

1960年第一本围棋月刊《围棋》在上海正式出版。

第三章围棋新手的崛起

1960年、1962年的全国围棋比赛,出现了中青年棋手和老年棋手竞相争雄

的势头。1964年,年青的陈祖德获得了全国冠军。从此,以陈祖德、吴淞笙、

王汝南、华以刚、罗建文等为代表的新中国培养出的年轻棋手担当起了中国棋

坛的主力,并把中国围棋技艺水平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965年,陈祖德在分先的情况下战胜了日本九段棋手岩田达明。这是中国

棋手第一次在对抗赛中战胜日本九段棋手,为中国围棋的发展立下了光辉的里

程碑。

从1962年起,至1966年中日围棋代表团多次互访、交流。这些交流对中

国围棋的迅速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四章围棋运动的挫折和恢复

“文革”中,围棋也受到冲击,国家集训队被解散,只留下陈祖德、吴淞

笙、王汝南、华以刚、曹志林、邱鑫、黄德勋7人为种子,分配到北京第三通用机器厂当工人。到1973年、1975年在周总理、邓小平同志的关心、支持下,围棋运动才得以恢复。1974年,全国围棋比赛恢复举行,陈祖德获得冠军。1975年第三届全运会的围棋比赛举行,首次采用黑棋贴2又3/4子的围棋规则。聂卫平获得金牌。1977年,国家体委对围棋运动的发展专门下文提出部署,此后围棋运动全面恢复。

1975年,聂卫平技压群雄,获得第三届全运会围棋冠军,标志着陈祖德之

后又一代新手的崛起。此后10多年,聂卫平一直是在国内外成绩最为突出的一位棋手。先后获得

75、"7

7、"7

8、"7

9、"8

1、"83年的全国冠军,1979年至1983年,连拿五届“新体育杯”冠军。在1976年的访日比赛中,连克日本九段藤泽秀行、加田克司、岩田达明、石田芳

夫等,取得6胜1负,被誉为“聂旋风”。从1985年至1988年,在“NEC中日围棋擂台赛”中,连克日本超一流棋手,取得11连胜,为中方获得前三届擂台赛的胜利立下殊勋,后被国家体委授予“棋圣”称号。

第五章围棋运动的大发展

1979年以后,围棋运动得到空前的大发展,主要表现是:

一、以中国棋手访问欧洲和参加世界业余围棋锦标赛为标志,表明中国开

始参加和推动世界的围棋活动。

二、以中日围棋比赛由友谊赛变为对抗赛和中日围棋擂台赛为标志,表明

中日围棋对抗时期的到来。

三、围棋正式实行段位制度,鼓励和促进棋艺水平的提高。

四、各种邀请赛和杯赛的兴起,围棋爱好者人数的猛增。

五、新闻报道的重视和书刊出版的日趋繁荣。

1979年,第一届世界业余围棋锦标赛举行,聂卫平、陈祖德分获冠、亚

军。此后,刘小光、邵震中、曹大元、马晓春、王群分别获得第二至第六届比

赛的冠军。

1981年施行的段位制,段位分九段至初段,段以下设1—9级。首批授予的九段棋手

5有聂卫平、陈祖德、吴淞笙。

中日围棋交流向多渠道发展,从1984年起,中日围棋交流从过去的“友谊赛”变为“对抗赛”,中国围棋的进步得到了世界的承认。

第六章中日围棋进入对抗时期

中日围棋比赛的更名和1985年中日围棋擂台赛的举行,标志着中日围棋交流正式进入了对抗时期。1984年10月5日至

1985年11月20日,第一届中日围棋擂台赛举行,日方是:

依田纪基五段、小林觉七段、淡路修三九段、片岗聪天元、石田章九段、

小林光一十段、加藤正夫王座、藤泽秀行名誉棋圣。中方是:

汪见虹六段、江铸久七段、邵震中七段、钱宇平六段、曹大元八段、刘小

光八段、马晓春九段、聂卫平九段。80%的中方爱好者和91%的日方爱好者都认为日方将获胜。但实际进程充满戏剧性。汪见虹先负于依田,之后,江铸久五

战连胜立下大功,接着,日方小林光一十段连扳六盘,使形势急转直下。关键

时刻,聂卫平毫不畏惧,沉着应战,8月27日,2目半击败小林,打破了日本超一流棋手不可战胜的神话,8月29日,执白再胜加藤,砸开日方的双保险,

请出了日方擂主藤泽秀行。11月20日,双方在北京展开决战,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老百姓,万众瞩目,聂卫平最终执黑3/4子获胜,第一届擂台赛以中方胜利宣告结束。

1986年3月20日至

1987年5月1日,第二届中日围棋擂台赛举行,日方是:

楠光子七段(女)、森田道博三段、今村俊也七段、小林觉八段、片岗聪

八段、山城宏九段、酒井猛九段、武宫正树九段、大竹英雄九段。中方是:

芮乃伟七段(女)、张璇六段(女)、钱宇平七段、邵震中七段、曹大元

八段、江铸久八段、刘小光八段、马晓春九段、聂卫平九段。芮乃伟先胜楠光

子、森田道博,后负于今村俊也,今村俊也在战胜张璇后负于钱宇平。

之后,小林觉以锐不可当之势力克钱宇平、邵震中、曹大元、江铸久、刘

小光,止步于马晓春阵前,但马晓春又负于片岗聪。这时,中方只剩1人,而日方还余5人,形式岌岌可危,聂卫平临危受命,挽狂澜于即倒,连闯五关,

终于赢得第二届擂台赛的胜利。1987年5月8日,第三届中日围棋擂台赛举行日方是:

小川诚子四段(女)、宫泽吾朗七段、石井邦生九段、小林觉九段、工藤

纪夫九段、大平修三流段、山城宏九段、武宫正树九段、加藤正夫九段。中方

是:

杨晖七段(女)、刘小光八段、王群八段、钱宇平九段、芮乃伟八段、江

铸久八段、曹大元九段、马晓春九段、聂卫平九段。杨晖胜小川诚子后负于宫

泽武朗,接着,刘小光四连胜使中方领先,后负于大平修

三。"两天后,王群击败大平,但不敌山城宏。山城宏连胜王群、钱宇平、

芮乃伟、江铸久、曹大元五员大将,直杀马晓春阵前,危急时,马晓春再现“扳头人物”的本色,遏制了山城宏,又再接再厉战胜武宫。

下面加藤虽胜了马晓春,但终不敌聂卫平,中方赢得第三届擂台赛的胜

利。

这期间,群众性围棋活动和围棋出版事业蓬勃发展,《围棋天地》于

1985年1月创刊,这是继《围棋》月刊后又一本围棋专业刊物。为了适应

我国棋牌事业发展的需要和促进它的发展,经国家出版局批准,

1985年6月在成都正式成立了蜀蓉棋艺出版社。它是我国唯一的一个棋牌专业出版社,其前身是《成都棋苑》编辑部,它先后出版了大量的围棋专业书籍,为围棋的普及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6

围棋的文化精神

围棋的文化精神 2007年,陈祖德九段在演讲“围棋与东方智慧”时曾说:“没有任何东西能像围棋这样充分体现出中国的特色、思想、文化内涵。中国有四大发明,但我想如果中国没有这些发明,世界其他国家可能早晚也把它们发明出来。但是,如果中国不发明围棋,那世界上就永远不会有围棋,因为围棋体现了太多中国的思想和智慧。” 南朝《述异记》有载,晋樵夫王质入石室山,观二童子下棋,不觉斧柯烂矣。“质归故里,已及百岁,无复当时之人”。烂柯的传说,历来为棋人所乐道,古人有很多关于烂柯的诗句,传颂着其中的文化精神。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其中包涵着许多与中国文化内涵相通的地方。 围棋在东晋被称为“坐隐”、“手谈”,道出了围棋所蕴涵的文

化底蕴;至北宋,宋徽宗有言,“忘忧清乐在枰棋”,围棋于是又被称为“忘忧”;烂柯传说流传,围棋则多了“烂柯”之名。看看烂柯的故事,从中可以细品出坐隐、手谈、忘忧、烂柯。这四个词,正是围棋文化和中国文化精神暗合的地方。二童子本为仙人,而中国的隐士高人常常向往化为仙人;对局间,只有棋子纠葛,而无人事纠纷,是故坐隐。童子坐弈不语,全凭棋局中黑白相交,是谓手谈。世间苦乐全在棋局之外,童子不晓,王质不觉,所以忘忧。一局未竞,世易时移,斧柯烂矣,世间千回百转,竟然不如一局棋的时间长,故言烂柯。 实际上坐隐、手谈、忘忧、烂柯所用的典故均是两晋时期的言谈作品。坐隐、手谈出自《世说新语·巧艺第二十一》,忘忧出自《晋书·祖逖传》,烂柯出自晋人的《志林》。这从侧面说明,围棋在那个时期已经登堂入室,在理论上、地位上均有质的提高,并在那些名门高士中广为流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大行其道,道教开始创立,佛教逐渐兴盛,这不能说是巧合。在这一哲学背景的影响下,围棋、围棋的别名、围棋的传说、围棋的故事的发生发展,正是这些思想文化表现的产物,并与玄学,也就是道家的关系极其密切。后续两千年间,围棋以此为发端,在三者的影响下,一直传延并发扬着其文化精神。 仙家修真和禅宗顿悟 比如围棋被称为坐隐,正是道家所崇尚隐者风范。道家的代表人物杨朱,逃离人世,遁迹山林,正是一位隐者。玄学包含着道家“道

剑桥中国史 晚清

近代中国的历史,即人们现在认为在那里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是充满了争论的。一些重大的事件已被人们所了解,但对于它们的意义却存在着争议。同时,许多较次要的事件仍然未被人知或者被忽视。 引起争论的第一个原因是普遍存在对历史的无知状态,因为在这个尚不发达的领域中,还缺乏一批被人们普遍接受的研究和著述。我说“历史的无知状态”,是因为历史学的任务就是了解所有有关方面的情况、动机和作用,但如果只涉及冲突一方的片面知识,则会使我们对这场冲突中的另一方仍然一无所知,因而就不大可能理解它。 例如,关于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英国方面的文件在当时就已大量公布,而中国方面的文件一直到九十年以后,即1932年才发表。而且,双方的文件主要提供的都是官方的观点;在战争期间普通中国人民的经历则没有详细的记载,也没有被很好地进行研究。甚至这一表面上已很清楚的事件,仍然没有为人们所充分了解。例如,当地的中国人民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成了英、清两国战争的消极旁观者?他们进行爱国主义的抵抗的程度又有多深?各种观点和事例是相互歧异的。 引起争论的第二个原因是那种把历史事件主要参与者分割开来的巨大的精神文化鸿沟——这不但是指十九世纪外国侵略者和进行抵抗的中国统治阶级之间在语言、思想以及价值观念上的差异,而且也指在二十世纪中国广大的人民群众一旦成为革命者时,在中国统治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之间存在着的类似的差异。简言之,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两出巨型戏剧——第一出是扩张的、进行国际贸易和战争的西方同坚持农业经济和官僚政治的中国文明之间的文化对抗;第二出是从第一出派生出来的,它揭示了中国在一场最巨大的革命中所发生的基本变化。 这些巨大的冲突和变革的运动,即发生在中国和外部世界之间以及在新旧中国之间的这些运动,已经在历史记载和历史学家中引起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对西方历史学家来说,最突出的就是维多利亚时代对世界的看法;英国、法国和美国的扩张主义者就是按照这种看法,在十九世纪中期建立了不平等条约制度的。他们信仰民族国家、法治、个人的权益、基督教和科学技术,以及使用战争来为进步服务。 旧中国统治阶级对于世界的看法也是一清二楚的。它信仰经典的儒家教义和天子在整个世界中至高无上的权力:天子高居于一个和谐的、存在着等级和名分的社会秩序之巅,以他的富有教导意义的道德行为的榜样来维系自己的统治。在这个旧秩序里面,经典的教义只能容忍限于传统内部的变化,扩大的家庭制度支配着个人,恪守职责的信条高于享受权利的信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复习笔记(第6章 荀子的美学)【圣才出品】

第6章荀子的美学 6.1复习笔记 一、荀子的哲学和美学 (一)荀子的“明于天人之分”的命题 1.自然界没有意志、目的,但有其客观规律,且不以人的意志和愿望为转移 (1)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荀子·天论》)” (2)这些话都是说自然界本身是没有目的、没有意志的,自然界的规律是独立于社会人事的变化而存在的。这是十分明确的唯物主义思想。 2.人在自然界面前并不是无所作为的,人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荀子认为,人们不应该盲目地崇拜和畏惧自然的力量,不应该消极地等待自然界的恩赐,也不应该只在自己的幻想中役使万物(“思物而物之”),而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骋能而化之”),利用自然界的规律,改造自然界,来为人类谋福利(“物畜而制之”、“制天命而用之”、“应时而使之”)。 (二)荀子的“明于天人之分”的命题的影响 1.在哲学史上的伟大贡献 荀子的“明于天人之分”的命题,一方面批判了宗教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有神论、目的论和“天人感应”论,一方面又批判了庄子一派所谓“勿以人灭天”、“勿以故灭常”之类的宿命论。这是荀子在哲学史上的伟大贡献。 2.对后代美学家正确理解审美主客体关系、艺术和现实关系,产生了积极影响 荀子的这个命题,对于后代美学家正确地理解审美主客体的关系、艺术和现实的关系,

产生了十分重要的积极的影响。清初叶燮的美学就是一例。 (三)荀子的认识论思想 1.人的认识要依赖于人的感觉器官(“天官”)和思维器官(“天君”) 人的认识开始于人的感官对于外物的感觉。但是感觉还必须加上思维的作用,才能有对于外物的认识。 2.比起感觉器官来,“心”在认识中的作用更为重要 (1)形成理性认识时不仅要依靠“心”这个器官,就是在感知外物的时候也离不开“心”这个器官。 (2)《管子》四篇中就已经有这个思想,荀子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他认为“心”这个器官在审美感受中也起着统帅的作用。 (3)这一思想对后代美学家研究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的规律,提供了重要的启发。 (四)荀子的“虚壹而静”命题 1.“虚壹而静”,是管子学派提出的认识论命题 (1)管子学派讲“虚”,是指“无己”、“无臧”。“无己”,是指去掉主观欲念;“无臧”,是指去掉主观成见。但是“无臧”也可以被理解为不要已经积累的知识。 (2)管子学派对已经取得的知识和将要取得的知识之间的关系没有讲清楚。同样,管子学派强调“专于意,一于心”,强调心静,但对于一和多的关系,对于静和动的关系,也没有讲得很清楚。 2.荀子继承了管子学派的这个命题,并作了重要的发挥 (1)荀子认为,“虚”并不是排除已有的知识,而是“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即不以已有的知识来妨碍将要接受的新知识。“壹”,并不是排除兼知各种事物(“两”),而是“不以夫一害此一”,即不要因为兼知多种事物而妨碍对这一事物的专心研究。

美学原理大纲

湖北大学 美学原理 (0504200103代码不知道) 教学大纲 (第x版) 艺术学院 美术学系 2010年5月

前言 一、大纲编写依据 为了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面向 21 世纪的高质量的艺术人才。湖北大学院积极调整课程结构、强化教学内容改革,根据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教体艺〔2005〕2号)文件中对现有专业进行的明确调整,及对修订教学提出的具体要求,制定此《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二、课程目的 “美学”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美学思想是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美学是一门既年轻又古老的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美的产生与发展,美的本质与形态,美的类型,美感的本质特征,美感的心理素质,美感的差异性、普遍性,审美主体的提高(美育),从而提高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美学理论知识分析、评论、鉴赏文学艺术的美、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中的美,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具体教学目标为: 1、了解与美学理论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美学理论中的一般概念、原理、原则及有关知识。 2、理解美学理论和方法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原则及相关的学术思想观点。 3、掌握重要美学理论和方法中的基本观点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讨论、课外自习、图片观摹等相结合;课前提供参考书目,每章后布置思考题。本课程以哲学为基础,力求运用唯物辩证法,明晰地讲授,实事求是的鉴评。 四、适用对象 美术学专业、设计学专业。 五、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或相关课程) 本课程与第二学期开设的《中国美术史》,与第三学期期开设的《外国美术史》、第五学期开设的《美术鉴赏与批评》课程形成知识内容衔接。 六、课程性质 必修。

中国围棋文化史_复习

复习 1.尧造围棋传说出自哪两部著作? 西晋张华《博物志》;战国文献《世本》。 2.我国最早的围棋文字记载出自哪部著作?是如何谈到围棋的? 《左传·襄公》;“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 3.《孟子》记载了弈秋“专心致志”的故事,使其文明于千古。 4.淮南王释“弈”,《淮南王》中比喻“围棋击剑,亦皆自然”。 5.班固《弈旨》为“弈”正名,提出了“棋道合一”的观点。 6.“贬弈”名作韦曜的《博弈论》,它告诫我们做事要像下围棋那 样,分清先后次序、轻重缓急。如果因为下棋耽误了自己的学业和事业,那就是不应该的了。 7.《艺经》其“棋品篇”把围棋水平分为九级“一曰入神,二曰坐 照,三曰具体,四曰通幽,五曰用智,六曰小巧,七曰斗力,八曰若愚,九曰守拙。” 8.南宋李逸民的《忘忧清乐集》收录了中国目前现存最古老的围棋 棋谱“孙策诏吕范弈棋局面”。 9.宋刘仲甫著《棋诀》 10.《述异记》中“观棋烂柯”讲了一个樵夫欣赏围棋致斧柯朽坏的 故事,体现出围棋的博大精深。常被用来表示“人事的沧桑巨变所带给人的恍如隔世的感觉”。 11.围棋别称:忘忧、手谈、坐隐、烂柯、大棋(棋子价值大小)、 乌鹭、方圆、黑白、玄素、碁。

12.淝水之战时,谢安的“围棋赌墅”是一个千古佳话。 13.宋明帝设置“围棋州邑”(相当于当今的围棋协会),选拔围棋人 才,收集棋谱,组织实施“品棋”工作,负责整理和编纂前人留下的围棋典籍。 14.梁武帝a.著书立说:《围棋赋》、《围棋品》、《棋法》、《棋评要 略》;b.首创全国围棋比赛;c.品棋 15.最年轻的国手——褚胤,7岁入高品 16.敦煌《碁经》成书于何时? 其著作者是谁? 《碁经》写本成书于南北朝·北周(557~581)期间; 附录《棋评要略》和《棋法》为梁武帝著,其余作者已无法考证。 17.“诱征”:反“引征”的手段,力图使“引征”所获利益最小化 18.《碁经》中的“碁制篇第六”主要阐述了古代的围棋规则。 19.唐太宗五言围棋诗句“玄素引双行”指“双飞燕”棋形 20.棋待诏和棋博士都是靠围棋特长领取薪水,不同的是,只有当时 的一流棋手才有资格担任棋待诏,专门侍候皇帝;棋博士可以是一般的高手,他们只负责掌教宫人技艺。 21.王积薪是唐朝著名的国手,唐玄宗时任翰林院棋待诏。他的《围 棋十诀》中,a.不得贪胜(优势局面下力求简化局势,巩固胜利果实,不贪求多赢;人生如棋,贪念过多难以成就人生);b.弃子争先(先手意味着主动权。为获得全局的主动,牺牲局部利益也是值得的)

剑桥汉学产生的历史基础

剑桥汉学产生的历史基础 阙维民 剑桥汉学是英国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剑桥大学的汉学与剑桥所在地的汉学1[1]。尽管有学者认为近几十年来英国汉学是如何地受到“出奇的漠视(Singular Listlessness)”2[2],但近二十年来仍然不断有著述关注着剑桥汉学,它们分别是以欧洲汉学研究为背景的叙述 3[3]、以英国汉学为背景的简论4[4]、全面介绍剑桥汉学研究的文章5[5]以及中国学者利用剑桥大学图书馆收藏的汉学资料所写的论文6[6]。此外,作为剑桥汉学研究重要学术成果之一 1[1] 剑桥大学是英国的主要汉学研究中心 (包括伦敦大学、牛津大学和大英博物馆等汉学研究中心)之一,但座落于剑桥的李约瑟研究所 (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 是独立于剑桥大学之外的一个汉学研究机构,所以“剑桥大学汉学”与“剑桥汉学”非同义词。 2[2] 巴雷特《出奇的漠视》1989(T.H.Barrett, Singular Listlessness: 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Books and British Scholars, London, Wellsweep Press, 1989)。 3[3] H·费兰克“中国研究:欧洲汉学史概述”,M·威尔逊与J·凯利主编《欧洲汉学》(Herbert Franke: “In Search of China: Some General Remarks on the History of European Sinology”, in Ming Wilson & John Cayley (Eds.) Europe Studies China, London, 1995). 4[4] T·H·巴雷特《出奇的漠然——汉学著述与英国汉学家简史》,伦敦,Wellsweep出版社,1989年 (T.H. Barrett, Singular Listlessness---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books and British scholars, London, Wellsweep Press, 1989). 5[5] 麦大维“剑桥的汉学研究”,《剑桥社会杂志》1995-1996年,第37卷,第62-66页。(David McMullen: “Chinese Studies at Cambridge---Wide-Ranging Scholarship from a Doubtful Start”, The Magazine of the Cambridge Society, No. 37, 1995-6, p. 62-66);艾超世“威妥玛先生与剑桥汉学百年 (1888-1988)”,(Charles Aylmer, “Sir Thomas Wade and the Centenary of Chinese Studies at Cambridge (1888-1988)”), 《汉学研究》,1989年12月,第7卷第2期,第405-422页。 6[6] 王庆成“英国起草的‘中日北京8条’及与正式本的比较”,《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4期,第79-85页;王庆成“从剑桥大学收藏的刘丽川告示论太平天国与上海小刀会起义军的关系”,《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3期,第1-15页。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复习笔记(第18章 明清园林美学)【圣才出品】

第18章明清园林美学 18.1复习笔记 一、明清园林艺术与园林美学 (一)明清园林艺术 1.明清两代,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皇家园林最有名的有北京的圆明园、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等。私家园林多集中于经济文化发达的城市,除北京、南京外,以苏州、扬州、杭州等地数量最多。 2.明清园林艺术的发展,在明清小说和戏曲中也有反映 (1)汤显祖的《牡丹亭》写了一座园林,并且借剧中主人公杜丽娘的口说了一句名言:“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汤显祖的审美理想是追求春天。在他看来,园林正是把“春色”引到人间的艺术。 (2)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创造了一座大观园。大观园是明清私家园林的典范,曹雪芹在这座园林中寄托着他的审美理想。 (3)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的《婴宁》篇也描绘了一座园林,寄托了他的审美理想。 (二)明清园林美学 1.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虽然悠久,但是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方面的著作却很少。 2.到了明清两代,由于园林艺术有很大的发展,吸引了很多知识分子关心这门艺术,甚至亲自从事这门艺术,这才陆续产生了一些有关园林艺术的著作。 3.其中比较有名的,有计成的《园冶》、文震亨的《长物志》、李渔《闲情偶寄》中的《居室部》和《种植部》。从美学的角度看,这三部著作的理论性和系统性都很差。

二、古典园林的意境 (一)中国古典园林在美学上的最大特点是重视艺术意境的创造 1.中国古典园林在美学上的最大特点:重视艺术意境的创造 中国古典园林的美是艺术意境的美。因此,园林意境的创造和欣赏就成了明清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说,在园林艺术、园林美学中得到了独特的体现。在一定意义上,“意境”的内涵,在园林艺术中的显现,比较在其他艺术门类中的显现,要更为清晰,也更容易把握。 2.园林的意境和诗歌、绘画的意境不同 (1)诗歌、绘画的意境是借助于语言或线条、色彩构成的; (2)园林的意境则是借助于实物构成的。 3.园境和诗境、画境在美学上有共同之处:“境生于象外” (1)诗境、画境都不是局限于有限的物象,而是要在有限中见出无限。 (2)同样,园林的意境,也不是一个孤立的物象,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筑,不是一片有限的风景,而是要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这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比之一个孤立的物象,能够给予游览者更丰富的美的感受。 (二)明清园林美学着重强调园林的意境 1.采取虚实相生、分景、隔景、借景等手法,组织空间,扩大空间,丰富美的感受(1)沈复的《浮生六记》谈到虚实相生的手法。“虚中有实”、“实中有虚”,都是为了在观赏者的心理上扩大空间感。 (2)分景、隔景都是通过分隔空间在观赏者心理上扩大空间感。空间本来是小的,通过分隔,可以增加景色的层次,使景色的趣味多样化。这样,在观赏者的心理上,空间的容量就增大了。

本因坊的四百年——日本古代围棋史简述

本因坊的四百年——日本古代围棋史简述 围棋这项运动在日本的历史,有据可考的是始于平安时代,也有说是在更早时由中国流传过去的,但若要说弈棋真正得到较大范围的普及,大约该算是公元700年左右,我国当时正是唐朝,那里还专门有为了学习棋艺而渡海前来大唐的日本留学生,可见弈棋之风在日本之兴盛。而围棋真正得到有序的发展,并在执政者认同下建立起正规的棋士体系,则应该说是在又过了700多年的战国时代,由当时的大英雄织田信长赐封围棋高手日海禅师为日本围棋史上首位名人时开始的。日海在中年时改名为本因坊算砂,他所开创的本因坊家族,从那时起作为日本围棋界的核心,在历史上走过了将近四百年的岁月。在今天,虽然古时的棋士家族门派体制已不复存在,但“本因坊”之名,仍然和“名人”头街一样,作为日本最高级别棋赛的冠军称号之一,成为顶尖棋士们角逐的目标。 ●初代本因坊算砂 本因坊家的开山祖师算砂,出生在动荡的战国时代。这位伟大人物童年时家庭相当贫困,因此和许多穷人家的小孩子一样自幼出家,法名寂光寺日海。 有时候对于所谓天才的说法是不能否认的。日海凭着绝顶聪明,从少年时代便在禅学上有着颇深的造诣,与此同时,在围棋方面的修为也以一日千里的速度进步着,在日海二十岁时,便已成为全日本公认的围棋第一国手,其时天下诸侯中的风云儿织田信长也是酷爱弈棋且颇有心得之人,但与日海对局时受五子仍不是对手。出于钦佩,信长称日海为日本围棋界第一位“名人”。此后,名人这一头衔便成为日本围棋界最强棋士的称号,当时正是天正六年,即西历的1578年。 时隔四年的1582年,信长在与另一位诸侯毛利辉元的战争中行军至本能寺,为调剂心情请到日海和当时另一位棋道高手鹿盐利玄前来对局,弈至中盘时,竟下出了盘上出现三个劫的局面,当一方在其中一处提出劫时,另两处便成为对手的劫材,而因为三劫都关系到整盘棋势,谁也没法粘劫中断劫争,棋局只得以无胜负告终。 这盘棋诡异的终局竟似暗示着紧随其后重大变故的发生。就在三劫之局的当天夜里,织田家重臣明智光秀起兵叛乱,全无防备的信长无力与抗,在本能寺自尽而亡,就这样结束了他一代英雄的生涯,这便是日本战国时代著名的本能寺之变。“三劫局乃不祥之兆”的说法,也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命运之轮无情地不停转动着,在战乱的时代没有人能够预知自己明天的荣辱和生死。明智光秀虽然打倒了织田信长,但紧跟着便在和信长遗臣羽柴秀吉的对决中败北,又过了数年,羽柴秀吉最终得到了天下,成为太阁,改姓丰臣。战国时代的纷争也终于进入了尾声。 秀吉与信长一样也是好棋之人,在弈棋之道上更是寂光寺日海的弟子。掌握了天下权势的丰臣秀吉,为日海设立了名人棋所,领朝廷俸禄,日本职业棋士的历史,便是从这时正式开始的,而寂光寺日海也就是在这时改名为本因坊算砂,建立了辉煌的本因坊一门。 如果说太阁丰臣秀吉的好弈还只是本因坊算砂的幸运,那么在秀吉之后得到天下并开始了三百年德川幕府时代的大将军德川家康的好弈,则可以说是棋道在日本的幸运了。家康与算砂也是交情颇厚,在他得到天下之后。为以本因坊一门为首的职业棋士们提供了更多的生活福祉和权益,因此,职业棋士世界的许多体制,都在这里得以确立起来,比如对棋士段位的认定制度和御前棋赛(御城棋)制度等。执政者的支持和体系化的产生带来了棋士世界的繁荣,日本围棋四大家族正是在这时产生的,这便是本因坊家、安井家、井上家和林家。在以后的日子里,这四大派系的棋士们,将在棋坛上演出无数轰轰烈烈的故事。

我对于历史的感悟——读《剑桥中国史》有感_读后感_模板

我对于历史的感悟——读《剑桥中国史》有感_读后感_模板 我对于历史的感悟——读《剑桥中国史》有感 孙根林 前两个月,花了50个小时,断断续续把《剑桥中国史》读完了,暗暗想来,这应该是我读过的少有的大部头书目之一,禅宗讲醍醐灌顶,恍然得道,好像每一条走过的路,每一道看过的景,每一首听过的歌谣,都应该挑动你头脑里松弛已久的弦,你应该有所感悟,内心得到解化,灵魂最终升天。 很显然,读完结尾,我就把开头忘记了,更不用提鬼什子灵魂得道。 我只是觉得,生活真苦。在我之前的中国人,起于草莽,安于大河,白日在江湖中奔逐,夜色中回归草庐。中国人以家庭为单位,以家族为纽带,以国家为一个整体,经历了无数次的黄河大决大治,度过了大冰河小冰河灾难的周期,王座上的姓氏更迭替换,王座下的人民,默默地繁衍,生活只有一个字,苦,所有的战争,灾难,苦痛,繁衍生息,勇敢的人民在沉默中承受。在我之后的中国人,依旧是苦,我们远离战争与灾难,却缺乏拥抱生活的热情,周末聚餐前看爆米花电影,深夜躲在被子里刷微博,热衷轻佻段子,习惯反讽与揶揄,生活的情节破碎支离。我们待在历史的舒适圈里,却在受到羞辱后一蹶不振,无丝毫向历史宣战的勇气。 中国的历史,在螺旋中上升,个人的命运,有如尘埃般微不足道。我曾经在黄昏时刻站在大河之前,面前是涛涛江水,魏巍大山。片刻之后,暮霭四合,黑暗迅速降临,刚才还是一片金黄的云海,现在已成为一片灰褐,遮盖着大地。游云片片,奔忙一日,而今倦于漂泊,归栖于山谷之间,以度黑夜,只剩下高峰如灰色小岛,于夜之大海独抱沉寂。如同沉默的人民,大自然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是宇宙间的和平秩序,但是这和平秩序中却含有深沉的恐怖,令人凛然畏惧。 在这种景象之前,你很难不联想到历史的滚滚车轮,它湮灭一切,它解释一切。我的心情之平静反复,不胜凄凉,为前未曾有,外在的激动不安,降至肝肠深处,纵然辘辘而鸣,心智却已不能察觉。我迈着疲乏的腿,踏上返程的路,心里却在想生,想死,想人的热情的生命,想毫无热情的大山的生命。此时此刻,只是个体无穷的时间中的一刹那,纵然如此,对于我而言,却是值得记忆的一刹那——十全十美的至理,过去,现在,将来,融汇而为一体的完整的幻象,既有我,又无我。这个幻象,无语言文字可以表明。滔滔雄辩的哲学家对此一刹那的意义,会觉得茫然,也会觉得穷于言辞,无以名之,姑名之曰,历史。 历史,这个学科养活了无数以此谋生的学者,多少史著赚得了多少稿费。在我看来,历史是热情的生命,是热烈的死亡,是无穷无尽的时间,是我们自己,我们,是历史本身,更在历史之上。 和美家庭读后感1000字(一) 和谐的家庭幸福的港湾 在这纷繁而又喧华的大千世界,每个人都有一个歇息的港湾,那就是——家。家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元素,家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孩子的乐园…… 《和美家庭》这本书以如何建设和美家庭为主线,从家庭美德的弘扬、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家庭理财的实用知识、家庭阅读习惯的养成、低碳与智慧的生活六个方面。下面我就结合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讲述一下如何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家庭关系,让家庭更温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没有家庭的和谐,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和谐。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夫妻和睦是家庭和谐的坚实基础。和谐美满的家庭有利于每个家庭成员自由、平等和健康、全面地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一个幸福的家庭不在于家有多

中国美学史大纲前6章笔记

中国美学史大纲 第一篇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 第一章老子的美学 第二节老子论道、气、象 含义: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道是原始混沌,道产生七物,没有意志和目的,自己运动,是无和有的统一。 道不是绝对的虚无,包含有象、物、精。道是真实的存在。 精,就是气。象(物的形象),不能脱离道和气,否则就失 去了本体和生命,毫无意义。 第三节老子论有、无、虚、实 含义:天地七物是有无、虚实的统一。天地七物才能流动、 运化,生生不息。虚实结合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一条重要原 则。 第四节老子论美、妙、味 含义:美,与善区别开,相对于恶(丑)而存在。对美和艺 术采取简单的否定。味,听别人说话(言语)的味道,是一 种审美的享受。“淡乎其无味”。提倡一种平淡的趣味。妙,体现道德无觃定性、无限性的一面。老子否定美。但不否定 妙。不能执着于有限的物象来求妙。

第五节老子论“涤除玄鉴” 含义:涤除,洗除垢尘,洗去人们的主观欲念、成见和迷信,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鉴是观照,玄是道,玄鉴 就是对于道德观照。1把观照道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2 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是 审美心胸的最早源头。 第二章孔子的美学 第一节孔子论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内容:审美和艺术在人们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 主观修养中就能起一种特殊的作用。在主观意识的修养中, 在为了达到仁而进行的努力中,审美的境界高于知识的境 界。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重视和提倡美育的思想家。 第二节孔子论美与善、文与质 内容:艺术必须符合道德要求,必须包含道德内容,才能引 起美感。美与善的统一,在一种意义上,也就是形式与内容 的统一。文和质的统一,也就是美和善的统一。反对质胜文 和文胜质。“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审美标准。艺术包含 的情感必须是一种有节制的、有限度的情感。这样的情感符

中国围棋历史

五邑大学 中国围棋 简史 姓名:王大锤 学号:3112001688 2013年12月30日

目录 一、围棋的起源 (1) 二、围棋的发展 1.春秋战国 (2) 2.秦汉三国 (2) 3.隋唐时期 (2) 4.南北两宋 (2) 5.清代 (3) 6.近代围棋 (3) 7.中日围棋较量 (3) 摘要 围棋是一种策略性两人棋类游戏,使用格状棋盘及黑白二色棋子进行对弈,属琴棋书画四艺之一。可见古代文人对围棋的重视程度。中国古时有“弈”、“碁”、“手谈”等多种称谓。是中国国粹之一,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游戏之一。现在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我们国粹的悠久历史吧。 起源 围棋,约公元前6世纪起源于中国。历史上主要有“尧、舜造围棋”、“战国人造围棋”、“乌曹造围棋”、“容成公造围棋”和“异域传入”等说法。就像很多神话传说一样,我们已经很难考究到底是谁造了围棋,不过,我们可以知道的是,古代的人已经很聪明了,他们在那么早的时候就可以发明这样复杂的东西。在整个古代棋类中可以说是棋之鼻祖,围棋显然是一个复杂的事物,不可能是一个人一蹴而就的,它应当是许多人长期实践造出来的产物,是众人智慧的结晶。否定尧舜个人造围棋的说法,并不等于否定尧舜时期有出现萌芽状态围棋的可能。尧舜时期距今有四千多年,相当于原始社会末期,其时,数学、天文学、隐阳学说和军事学的知识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围棋的萌芽是完全有可能的。传说在黄帝时开始

流传,到汉朝时规则大体定型。围棋是汉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体现了汉民族对智慧的追求。不过遗憾的是,我还不会下围棋,只会下象棋而已。 发展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围棋已在社会广泛流传了。《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曾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公元前559年,卫国的国君献公被卫国大夫宁殖等人驱逐出国。后来,宁殖的儿子又答应把卫献公迎回来。文子批评道:“宁氏要有灾祸了,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用“举棋不定”这类围棋中的术语来比喻政治上的优柔寡断,说明围棋活动在当时社会上已经成为人们习见的事物。 秦汉三国 秦灭六国一统天下,有关围棋的活动鲜有记载。《西京杂记》卷三曾有西汉初年“杜陵杜夫子善弈棋,为天下第一人”的记述。东汉中晚期,围棋活动渐渐盛行。东汉的马融在《围棋赋》中就将围棋视为小战场,把下围棋当作用兵作战,“三尺之局兮,为战斗场;陈聚士卒兮,两敌相当。”两汉、三国时期围棋迅速发展,逐渐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不少的帝王将相、文人雅士都是围棋的爱好者。曹操、孙策、陆逊等都是疆场和棋枰这样大小两个战场上的佼佼者。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王粲,除了以诗赋名著于世外,同时又是一个围棋专家。第一位见于文字的围棋高手是战国时齐国的弈秋。《孟子》上载:“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中国围棋之制在历史上曾发生过两次重要变化,主要是在于局道的增多。魏晋前后,是第一次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魏邯郸淳的《艺经》上说,魏晋及其以前的“棋局纵横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但是,在甘肃敦煌莫高窟石室发现的南北朝时期的《棋经》却载明当时的围棋棋局是“三百六十一道,仿周天之度数。”表明这时已流行19道的围棋了。这与棋局形制完全相同,反映出当时的围棋已初步具备现行围棋定制。 隋唐时期 唐宋时期,可以视为围棋游艺在历史上发生的第二次重大变化时期。由于帝王们的喜爱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围棋得到长足的发展,对弈之风遍及全国。这时的围棋,已不仅在于它的军事价值,而主要在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增长智慧。弈棋与弹琴、写诗、绘画被人们引为风雅之事,成为男女老少皆宜的游艺娱乐项目。 中国体育博物馆藏唐代黑白圆形围棋子,淮安宋代杨公佐墓出土的50枚黑白圆形棋子等,都反映了这一时期围棋的变化和发展。唐代“棋待诏”制度的实行,是中国围棋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标志。这种制度从唐初至南宋延续了500余年,对中国围棋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从唐代始,昌盛的围棋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逐渐越出国门。首先是日本,遣唐使团将围棋带回,围棋很快在日本流传。最著名的棋待诏有王积薪等人。王积薪著有《棋诀》,后人在其基础上概括为现在广为流传的“围棋十诀”:不得贪胜、入界宜缓、攻彼顾我、弃子争先、舍小就大、逢危须弃、慎勿轻速、动须相应、彼强自保、势孤取和。 北宋和南宋时期的围棋 北宋时期,棋艺理论的研究和著述出现了重大的突破性的进展,其标志是《棋经十三篇》的产生。《棋经十三篇》是一部划时代的棋艺经典著作,作者以渊博的棋艺知识和高

浅谈中国围棋文化

浅谈中国围棋文化 闲看数招烂樵柯,涧草山花一刹那。 五百年来棋一局,仙家岁月也无多。 --明.徐渭 琴、棋、书、画是中国四大古老的文化艺术,其中的棋指的就是围棋,它们伴随着儒、释、道思想和其它文化艺术,融贯于绵绵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 一、围棋的起源 关于围棋的起源,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作为古代四大艺术(琴棋书画)之一的围棋,跟所有具备某些神秘特征的艺术一样,关于她的起源自然从神话版本开始。目前比较为人们所接受的观点是“尧造围棋”。关于“尧造围棋”的记载,能考证到的文字有战国时的文献《世本》:“尧造围棋丹朱善之。”,西晋张华《博物志》:“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或云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从这里的文字记载来看围棋一开始便作为“教”的工具、具备开智功能为大家所接受。但这毕竟存在着众多需要考证的因素在内,实在无从确定其可信度。 另据春秋时期的《左传》记载:“卫献公自夷仪使与宁喜言,宁喜许之。大叔文子闻之,曰:‘……今宁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隅,而况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这里包含了众所周知的一个成语“举棋不定”。且由此看出,围棋已经为大家所相互熟悉的事物了。。”。《左传》大约成书于公元前548年,这里记载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559年。这是迄今为止最早的有关围棋的文字记载。 二、我国古代围棋的发展 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围棋就逐渐传播开来,并已相当普及了。三国两晋时期,围棋发展兴盛。梁朝的沈约在《棋品序》中说:”汉魏名贤,高品间出,晋宋盛土,逸思争流”。可见当时围棋兴盛,高手辈出。那时已出现了关于围棋的著作。 唐代国力强盛,统治者为粉饰太平,也为自我欢娱,建立了棋诗诏制度,设有棋待诏和棋博士。这种官方设置的专业棋手,有时受皇帝的召见,弈棋为娱,有时教官人等下棋。 约在隋唐棋间,围棋开始传入朝鲜和日本,后来,日本、朝鲜棋手还多次访问我国,交流棋艺。 宋代张拟撰写的《棋经十三篇》,是一部流传很广的系统论述棋艺的著作。该书仿《孙子失法十三篇》,结构宏大,说理精巧,充满

另一半中国史读书心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另一半中国史读书心得 篇一:读书报告——《另一半中国史》读后 D:\iknow\docshare\data\cur_work\50681405.doc 读《另一半中国史》 黑格尔说:“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莎士比亚说:“唯一的黑暗是无知。” 从小学时候起,我就比较喜欢历史,想起来应该感谢那时的“批林批孔”运动。作为北京市少年宫“批林批孔”故事小组的成员,每周都听、学老师们讲的儒家法家斗法的故事,过一段时间就组织去工厂农村给“叔叔”、“伯伯”们讲故事。于是历史课从来都不是我的负担,学习历史是我祛魅的过程。 后来,只要有新出的历史书,我都一律先睹为快,除了市面上的、书架上的中国历史书,像《剑桥中国史》、黄仁宇、徐中约的史书也都读,另类的《半壁史书》、《左手翻史》、《明朝那些事》也看过。当我在书店看到《另一半中国史》

时,第一反映也只是:“哦噢,又出了本史书”,看看封底第一眼看到了张若璞的推介:“《另一半中国史》一书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用通俗的语言、翔实的史料、丰富生动的历史故事叙述了中国历史上个少数民族的兴衰更替和发展演变,内容丰富全面,民族历史脉络清晰,历史故事引人入胜,读者可以在阅读欣赏过程中,更深切地体味到中国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辽阔的降雨,共同创造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的历史过程,进一步增强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思想观念。”那得看看。翻到目录——作者的写作角度果然独特;信手翻一页——内容是那么熟悉,但文笔和视角非常清新。果断抱回家。 读此书的第一感受,套用一句时髦的语句模式,就是——累,并享受着。此书不似休闲的小说可以一目十行,任何一个小的段落都不敢错过,经常是看后面还得翻前面,书中信息量很大,只觉得读过还只是囫囵吞枣,仿佛历史博(:另一半中国史读书心得)物馆一日游,但却是像一条丝线把脑中一颗颗散落的记忆珍珠串了起来。 第二感受是——长,并贯连着。中国有着浩瀚的历史,历史上的多民族文化铸就了中华文明。这部书,从另一种视角,完美展现了除汉族历史以外,人们关注较少的少数民族的历史。从第一个胡人的故事——匈奴;前赴后继的东胡兄弟——乌桓与鲜卑;昙花一现的游牧帝国-柔然;真的是匈

中国美学史大纲笔记

《中国美学史大纲》 叶朗 上海人民出版社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了“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命题。这个命题是和张燥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命题是一脉相承的。 (一)郭熙“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命题,首先强调画家要对自然山水作直接的审美观照……只有直接的观照,才能发现自然山水的审美形象……“身即山川而取之,则山水之意度见矣”。所谓“山水之意度”就是山水的审美形象,也就是审美的自然。 (二)强调画家要有一个审美的心胸(林泉之心)……没有审美心胸,就没有不可能实现审美的观照,即便是直接面对自然山水,也仍然不可能发现审美的自然…… (三)要求画家对自然山水作多角度的观照。所谓“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看”,画家的观察点和观察角度不同,山水所显示的的审美形象也就不同。苏轼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也是说的这个道理。所以画家必须对自然山水作多角度的观照:近看,远看,正面看,侧面看,反面看,朝看,暮看,阴天看,晴天看,春夏看,秋冬看。在这多角度中,郭熙最看重的是远望。近看可以把握山水的特点,只有远望才可以把握山水的气势,从而创造高远、深远、平远的山水画的意境。 (四)还要求画家对山水的审美观照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郭熙认为,只有“饱游饫看”,审美观照只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才能“夺其造化”,创造出“磊磊落落,杳杳漠漠”的审美意象来。 在郭熙看来,山水画家创造是审美意象应该达到四条要求,而这四条要求每一条要求都不能离开“饱游饫看”: 第一,水画的意象应该把自然山水的“奇崛神秀”充分表现出来。只有“饱游饫看”,审美观照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才能真正发现和领略山水的“奇崛神秀”,“穷其要妙”,从而 使神奇的山水“历历罗列于胸中”。 第二,山水画的意象应该是自然山水的提炼和概括。“千里之山,不能尽奇;万里之水岂能尽秀?“一概画之,版图何异?” 第三,山水画的意象应该具有“浑然相应”、“宛然自足”的整体性。 第四,山水画的意象应该是“意”和“象”的契合,应该包含有“景外意”、“意外妙”,从而引发观画者的无限情思。郭熙说:“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 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山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

《剑桥中国史》读后感.doc

《剑桥中国史》读后感 《剑桥中国史》规模宏大,集中了西方研究中国史的许多学者的力量,是世界上极具影响的国外研究中国历史的权威著作,也是国际汉学研究的优秀成果。当然,作为外国人研究中国历史的著作,视角和本国文人相当不同,评价自然有褒有贬。因为书中很多时候评价历史事件时引入了很多地理划分因素,因此甚至有人评论此书为“帝国主义亡中国之心不死”。当然个人觉得这种思想过于极端,不过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剑桥中国史》的独特视角。 由于时间有限,我只能选读其中的部分章节,其中比较有意思的就是春秋战国这一段时期。由于离今天年代已经相当久远,所以争论不大,定论已多。当历史的脚步踏入了中国的战国时期,社会景象的变化已然超越过往。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就是铁的广泛应用。战国时代,铁制用品已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推广使用,这对于列国的经济、人口和军事等方面都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政治上的前进。由于农业的发展,在农业生产之中占据着最重要的资源的人——地主的地位有了提高。地主阶级也逐渐取代已经没落了的、在社会生存中失去主导地位的奴隶主贵族阶级。由于奴隶主贵族的没落,不少国家在吸取人才参与政治活动方面不再盯着以血缘为纽带的那种政治关系,反而注重从民间选取一些优秀的人才。举个例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同时,铁制品也进入了军队之中。一些国家开始部分出现了以铁制兵器取代铜兵器的军事装备替换现象,国家的军事实力有了很大的提升。春秋时期的战争,往往在一两天内就完成,胜负一旦决定后,不可穷追不舍,那时的战争,可以说是一种比较“文明”的战争。战国时期的战争,往往持续数月甚至更久,规模更大,死伤也更为惨重,各国之间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往往不折手段。在这种前提之下,军事与政治的相互影响得以体现出来。当然,铁制用具的军事应用并没有真正成为列国军事实力对比的决定性因素。事实上,当时有一个国家并没有把铁制兵器大规模应用于军事之中,这个国家的军事装备主要还是青铜兵器。尽管如此,这个国家的军事成就却高于其他国家。没有错,这个国家就是秦国。秦国用它的青铜兵器征服了装备着铁制兵器的六国,因为,在冷兵器时代,武器并不是战争的决定性因素。 在这里,我想套用一句现当代提得比较多的一句话: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推动了冶铁业,冶铁业促进了农业和军事的发展。 除此之外,人口也在这一时期发生了变化。 农业的发展,意味着同样大小的土地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在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当年,人口必然随着农业的发展而增加。但是,战争的加剧同时也意味着人口的减少。只是相较于春秋时期而言,战国时期的人口从总体上而言应该还是增加的。毕竟,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的作用实在是太大了,而城市的建设相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8章 汉代美学)【圣才出品】

第8章汉代美学 8.1复习笔记 一、汉代美学的过渡性特点 (一)《淮南子》和《论衡》 1.从美学史的角度看,汉代思想家最重要的著作有两部:一部是西汉的《淮南子》,一部是东汉的《论衡》。 2.《淮南子》和《论衡》包含丰富的美学思想,在美学史上有重要影响 (1)《淮南子》是淮南王刘安组织他门下的宾客集体编著的一部论文集 《淮南子》原名《淮南鸿烈》,大约成书于汉景帝之时。《淮南子》一书的思想很庞杂,但主要倾向接近老子的学说,所以东汉为《淮南子》作注的高诱说它“旨近老子”。 (2)《论衡》是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的著作,共85篇,现存84篇。 (二)汉代美学过渡性特点的主要表现 汉代美学是从先秦美学发展到魏晋南北朝美学的一个过渡环节,这主要表现在: 1.美学思想发展的演变 (1)孔子和儒家学派强调礼乐文章、艺术的政治教化作用、审美和道德观念的联系。 (2)汉代的官方宗教神学体系又把儒家的这种美学发展成为神秘主义的美学。 (3)魏晋南北朝出现了一种新的倾向,强调观赏自然本身的美,强调艺术要通向自然之道。宗炳的“澄怀味象”的命题就是这种倾向的集中表现。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魏晋南北朝美学的发展是对于孔子美学的否定,是一个回到老、庄美学的运动。 (4)魏晋南北朝美学的这种回到老、庄美学的运动,正是在《淮南子》、《论衡》等著作的诱发下产生的。《淮南子》和《论衡》都发挥老子的哲学,推崇“自然”,以对抗和批判

汉代官方的宗教神学体系。这对于魏晋南北朝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先秦哲学范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转化 (1)先秦哲学中的一批哲学范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转化成了极为重要的美学范畴。 (2)汉代处于这一转化的前夜,汉代美学构成了这种转化的中间环节 ①先秦哲学中的“气”的范畴,经过《淮南子》和王充的元气自然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转化成了美学范畴,出现了“气韵生动”的美学思想。 ②先秦哲学中的“形”与“神”这一对范畴,经过《淮南子》和王充的形神论,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转化成了美学范畴,出现了“传神写照”的美学思想。 二、汉代的元气自然论 (一)王充的元气自然论 1.元气自然论 (1)王充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元气”构成的,“元气”是原始的物质元素。他认为,世界万物所以有多种多样的形态,就是因为它们各自禀受的元气有厚薄精粗的不同。 (2)人和万物一样,也是禀受元气而生。但是人所禀受的是元气中最精微的部分,即“精气”,所以人有智慧。 2.王充通过元气自然论对汉代宗教神学体系的批判 (1)王充的元气自然论是同汉代官方的宗教神学体系相对立的。他反对把道德属性加到天地万物身上,反对神秘主义的天人感应说,强调“天道自然”。 (2)王充运用这种元气自然论,对官方的宗教唯心主义、神秘主义哲学展开了尖锐的批判,这种批判涉及美学领域。 3.王充元气自然论在美学史上的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