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水仙花的诗歌

关于水仙花的诗歌
关于水仙花的诗歌

关于水仙花的诗歌

关于水仙花的诗歌

1、《做你的水仙花》

在这个世界上我留着为了做你的水仙花,芙蓉它们比小羊的眼睛更害羞并惧怕每一次的暴雨当我想睡去的时候常春藤可以闭上我的眼睛并对着那上面的你再见,再见

2、《水仙花》

水仙花使我变得美丽水仙花我深知你的孤独水仙花你尽管地去爱自己我也会象爱上帝那样地去爱你我爱你就象爱我自己。水仙花我和你同在!

3、《水仙花》

不触泥土水养根,玉立高洁香清雅。案前一盆日夜看,寂寞心生春自来。

4、《水仙花》

那时候水仙的花盆很简陋人与水仙的距离很近,很近这时候水仙的花盆很富丽人与水仙的距离却很远,很远什么时候水仙的花盆富丽了人与水仙的距离又很近,很近了那么在人间仙境中开放出冰清玉洁的水仙花朵

5、《窗台那盆水仙花》

窗台那盆水仙花清秀而雅丽无须削叶雕梗一盆清水便生机勃发

看那水仙花绿叶青翠如玉带亭亭玉立于清波之上依然是清水润骨凝绿玉花朵绝尘而脱俗有若仙子群舞凡间仍旧能裙开飘香惹相思那盆水仙花叶婀娜多姿诱人花瓣如六出雪花白裙裾奇黄色藏秀黄白相映绚彩优雅的姿态显“雪宫孤弄影”的意境傲然的神态胜过松竹梅的挺拔芯蕊三颗米粒飘香让人想起三结义的故事可我却品味出送花人的情意多情而思念的水仙花期盼着爱的来临情不重不生婆娑那盆水仙花当你盛开在窗台虽然洛娥传言的故事很多我似乎只听懂你的花语请不要忘记我

6、《水仙花恋》

清晨的薄雾里,开着一盆淡淡的水仙花迎着雾更增添了你的神秘,宛如仙女楚楚动人雾羞涩跑掉了,只有骄阳敢欣赏你的貌美因为这骄阳便是我的化身,给你带来我的爱让你开的更艳,更炫目我只能在白天和你相遇神说,你选择太阳还是月亮你只有一个选择我不知道,你怎样才能度过那黑暗我给你的只有苦涩的相思我耐不住寂寞,我受不了这苦涩的相思我不想做太阳,我只想做养花的花农时时刻刻的守在你的身旁我在神的面前,跪了365个日日夜夜神感动了,那个每天守在你身旁就是我

7、《水仙花》

窗台上的水仙花清新素雅吮吸着母爱,慢慢长大窗台上的水仙花活泼潇洒温暖着烂漫,幻想着天空的胸怀多么的阔达窗台上的水仙花朴实无华编织着理想,绽放着些许牵挂窗台上的水仙花纯洁无暇写意着日出日落,也曾淡定了都市的繁华窗台上的水仙花逐秋别夏珍爱着

亮丽,在铺就的影路将未来挥洒相识是一种牵手牵手不一定拥有拥有了不一定真诚真诚了世上才有永恒的坚守坚守,真爱的坚守词典里缺失了四个字:对于错,怨与愁

8、《咏水仙花》

千雕细刻由人塑,忍受刀割不道伤。寡欲清心杯水够,寒冬伴客吐芬芳。

9、《等待水仙花》

阳台上落满灰尘、时光和寂寞还有久久的遗忘和冷淡没有人记得过去是多长时间只有日影从你身边悄悄走过阳台外多少人为了生活苦苦挣扎多少人为了追求失去尊严多少人为了名利出卖自己多少人为了私欲毁灭他人就在我一愣神的时间水仙花出现在我的眼前枯黄的枝叶将水钵遮盖一簇簇葱绿昂然挺出你的盆内早已没有水分夏日的暴晒使你的绿叶全部枯黄多少寒冷也没有锁住你的生命你用青青绿色演奏出生命的华采乐章就在我看到你的一瞬天地也为你沉寂你的高贵用痛苦、孤独和寂寞淬火炼就你的伟大让雍容、华丽和富贵荡然无存你的芬芳充满孤独和忧郁你的身影是那么倔强和不屈你在生死之间苦苦坚守生命的意义你在绽放之时对苦难已全然不知我想将你轻轻唤醒告诉你我的喜悦、兴奋和感动,还有我的秘密可你只顾绽放自己的美丽对一切的一切只有沉默,没有声息

10、《水仙花》

匍匐于午夜的尽头透过雁城迷离的雨季凌波而来的花朵悄悄地开放在我记忆的深处走过春夏秋冬你的花期依旧美丽如初哦,这就是

我梦中的水仙花了微风轻呤你的长发一缕黑色的瀑布从我眼底的深潭落下落下的,还有嫩藕般的玉臂以及如花的笑靥……我站在南方的街角静静地欣赏你和你的舞蹈在那个古老的巷子你的美丽曾经让一江春水凝固那一刻我彷佛看见,在越女浣纱的桃花坞下一个绝版的宋代美女撒落的斑斑花雨香泽一夜月色我就站在你的屋檐下想你时就扯下挂在天边的一轮淡月借它的光,去打开那一段尘封的日历阅读你的温柔和疯狂,美丽和善良……而你的孤高、莫言,却如同十月的塞北寒风枯萎了整个春季在那斑驳的泥墙下,我的诺言,瘦损有如一株衰草。秋风起了冻雨,连同我在拐弯处的记忆一同迎面扑来梦中的水仙花啊我会用太阳的金线为你织一张暖暖的温床让你在我梦里,梦外永远,永远地开放……

描写水仙花的段落描写水仙花的好词好句摘抄描写水仙花的好词好句

(完整版)诗歌鉴赏选择题练习(含答案)

要逐项将选项与相关诗句对照,聚焦比较,找出选项中的确切根据或确切误点。 一、西塞山①下作 韦庄 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②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③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注】①西塞山:三国时东吴江防边塞,历代诗人多有趣咏。②孤峰,指湓城北的庐山。③爨(cuàn):烧火做饭。 1.下面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人行至西塞山这个东吴江防边塞,前望江水,历史往事等引起丰富的联想,但诗人并没有借西塞山势发盛衰荣辱的感叹。 B.颔联写诗人所见,前望是庐山,后看是斜月;“渐映”写月光逐渐明亮,“斜生”巧妙的写时间的推移、位差的变化。 C.颈联化实为虚,把西塞山一带异时生长成熟的植物作艺术的归纳,使得描绘的景物更加富有艺术魅力和生活情趣。 D.尾联,表现了诗人对西塞山的爱恋,他把芦花化作宁静恬适的生活伴侣,期望有一天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 E.这首诗写诗人舟行至西塞山下时所见所感,前两联暗示诗人的行迹,第三联写出对此地烹紫薇、摘黄柑的乡间生活的赞美。 2.首联“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写景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6分) 二、野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首联由景人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开阔辽远。 B.颈联写自己“迟暮多病”“未报圣朝”,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叹之情。 C.尾联照应题目——“野望”,抒发了作者深为民不堪命,世事日转萧条和自己年老多病,功业未就的隐忧。 D.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景是情的基础,情是景的生发,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E.诗人虽身居草堂,然心忧家国,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表情达意抑扬跌宕。 2.颔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6分) 三、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①觅酒 吴文英②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古代诗歌表现手法(好)

古代诗歌表现手法(二) 提醒:在古诗鉴赏中,命题者往往将“表达技巧、写作特色、写作技巧、艺术特色、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手法”等几种称谓综合使用,实则大同小异。答题要看清楚,不要被迷惑。 一、古诗词表达技巧 1.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高考中经常涉及的主要有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象征、比兴、互文、用典、倒装、渲染和烘托等。) (1)抒情类: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怀。 (2)描写类:动静,声寂,虚实,细节描写,白描,侧面烘托,对比,抑扬,衬托(正、反衬)、联想,比兴等。 2.修辞方法: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等 3.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4.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等。 二、表现手法 1.典型表现手法: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抑扬结合、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用典、对写法、反衬、白描、细节描写、起兴、绘形绘色等。 例: (1)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观祈雨李约)对比(种田人焦虑万分地吹打着乐器到龙王庙去乞雨,而富人却在一旁看热闹,还唯恐天气阴下来乐器发出的声音不悦耳。 该诗将久旱祈雨的情景与朱门的处处歌舞升平相对举,深刻揭露出统治阶级不顾劳动人民疾苦,终年贪图享乐、醉生梦死的社会现实) (2)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柳舞,更作荷心万点声。(雨后池上刘攽bān)动静结合 (3)江城子苏轼(宋)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虚实相生 (4)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李商隐)抑扬结合(1、宣室:汉未央宫前正室;2、逐臣:指贾谊曾被贬谪。3、才调:才气。【韵译】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比伦。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垂询民生却是穷究鬼神。【评析】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5)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杜牧)以小见大(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二○八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

诗歌鉴赏常见表现手法

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归纳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现技巧、艺术技巧这些概念小异,可以归结为都是手法的运用。而表现手法又可以细分为:描写手法、描写角度、修辞手法和抒情手法四类。只要我们掌握了每一个分类中的具体手法,构建起表现手法的知识体系,考点自然就明了,考试中的表现手法题型就迎刃而解。 一.描写手法 1.白描: 本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用在文学创作中,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写作方法。 例:(散文)“房间的光线不够,所以在房间正中顶上,开了一个八角形的光斗。因此大家就把这个楼叫做‘八角楼’。”作者用朴素的语言,不作任何形容,简明地写房间简陋的设,重点介绍了“八角楼”名称的由来。 (诗歌)“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描绘了一副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2.渲染: 本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文艺创作表现手法是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例:(诗歌)“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这里“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夜的静、心情的焦急。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诗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3、烘托: 对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环境,使主要对象更加鲜明突出。属于侧面描写。 例:(诗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写备频繁问计,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出孔明的才智。 4.虚实结合: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现实为实,想象为虚。 例:(诗歌)“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未来一天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今晚巴山夜雨的情景。 虚写分为两类:联想和想象。确实存在是事物是联想,由此及彼。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思维再创造是想象,虚构的虚幻的神仙世界和梦境都是想象。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虞

关于水仙花古诗12首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关于水仙花古诗12首 水仙花 (宋)杨万里 韵绝香仍绝,花清月未清。 天仙不行地,且借水为名。 开处谁为伴?萧然不可亲。 雪宫孤弄影,水殿四无人。 刘邦直送早梅水仙花四首 (宋)黄庭坚 簸船綪缆北风嗔,霜落千林憔悴人。欲问江南近消息,喜君贻我一枝春。探请东皇第一机,水边风日笑横枝。鸳鸯浮弄婵娟影,白鹭窥鱼凝不知。得水能仙天与奇,寒香寂寞动冰肌。仙风道骨今谁有,淡扫蛾眉簪一枝。钱塘昔闻水仙庙,荆州今见水仙花。暗香静色撩诗句,宜在林逋处士家。

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 (宋)黄庭坚 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 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 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 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 水仙花 (宋)刘克庄 岁华摇落物萧然,一种清风绝可怜。 不俱淤泥侵皓素,全凭风露发幽妍。 骚魂洒落沉湘客,玉色依稀捉月仙。 却笑涪翁太脂粉,误将高雅匹婵娟。 水仙花 (宋)刘邦直 得水能仙天与奇,寒香寂寞动冰肌。 仙风道骨今谁有?淡扫蛾眉篸一枝。

水仙花 (元)杨载 花似金杯荐玉盘,炯然光照一庭寒。世间复有云梯子,献与嫦娥月里看。 水仙花四绝(其一) (明)杨慎 乘鲤琴高采掇新,蔚蓝天上少红尘。黄姑渚畔湔裙水,不是人间妒妇津。 水仙花 (清)陶孚尹 泮兰沅芷若为邻,淡荡疑生罗袜尘。昨夜月明川上立,不知解佩赠何人? 水仙花 (清)王夫之 乱拥红云可奈何,不知人世有春波。凡心洗尽留香影,娇小冰肌玉一梭。 广群芳谱

(清)刘灏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六出玉盘金屈卮,青瑶丛里出花枝。 清香自信高群品,故与江梅相并时。 水仙花 秋瑾 洛浦凌波女,临风倦眼开。 瓣疑是玉盏,根是谪瑶台。 嫩白应欺雪,清香不让梅。 余生有花癖,对此日徘徊。 水仙花 (宋)来氏 瑶池来宴老仙家,醉倒风流萼绿华。 白玉断笄金晕顶,幻成痴绝女儿花。

(完整word版)EmilyDickinson关于死亡的诗歌汇总

1)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 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 He kindly stopped for me— The Carriage held but just Ourselves— And Immortality. We slowly drove—He knew no haste And I had put away My labor and my leisure too, For His Civility— We passed the School, where Children strove At Recess—in the Ring We passed the Fields of Gazing Grain— We passed the Setting Sun— Or rather—He passed Us— The Dews drew quivering and chill— For only Gossamer, my Gown— My Tippet—only Tulle— We paused before a House that seemed A Swelling of the Ground— The Roof was scarcely visible— The Cornice—in the Ground— Since then—'tis Centuries—and yet Feels shorter than the Day I first surmised the Horses' Heads Were toward Eternity— 2) I felt a funeral in my brain I felt a funeral in my brain, And mourners to and fro, Kept treading, treading, till it seemed That sense was breaking through. And when they all were seated, A service like a drum Kept beating, beating, till I thought My mind was going numb. And then I heard them lift a box

(完整版)诗歌鉴赏选择题及答案

诗歌鉴赏选择题答案 一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理解正确的是(C) A“齐鲁青未了”是指齐鲁大地虽不是一片绿色,山色却是无边无际的。 B“阴阳割昏晓”描写了山中黄昏明暗交替的景色。 C“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了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D“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登临山巅所产生的无往不胜的傲气。 2理解不正确的是(A) A“岱宗夫如何”句,写出了作者乍一望见泰山时对自然造化神奇的疑惑之情。 B“造化钟神秀”句,“钟”是“聚集”的意思,“钟”字将大自然写得十分有情。 C“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给人泰山如刀的感觉,突出了泰山险峻崎岖的形象。 D“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出了黄昏时山中云气层出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3理解不正确的是(D) A首联写远望之景。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表现了诗人初见泰山时激动喜悦、 惊叹不已的心情。 B颔联写近望之势。“钟”字,写大自然格外倾情,把奇景凝聚在泰山;“割”字, 写挺拔的山峰使得山南山北一明一暗。 C颈联写细望之景。山中层云缭绕,使心灵受到涤荡。极目远眺,飞鸟还巢, 可知诗人瞩望之专注。 D尾联写诗人登上了泰山极顶,以脚下群山的渺小反衬泰山的雄伟,蕴含深刻的哲理。4理解不正确的是(C) A.第一句表达了诗人高山仰止的感叹。 B.第二句诗人以距离远衬托山势高峻。 C第三句是说泰山非常有运气和福气。 D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和气概。 5理解不正确的是(B) A首联一问一答,表达诗人敬慕之情。 B..颔联写远观泰山神秀巍峨的形象。 C颈联写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D尾联表达诗人睥睨天下的豪情壮志。 6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表现了泰山高大险峻、神奇秀丽的特点。[2013松江一模] 7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 C)[2013松江一模] A.泰山别名“岱”,因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B.首句以设问的方式体现了诗人乍见泰山似的惊叹。 C.末句描写是诗人登上山顶后所看到的景象,极富哲理。 D.全诗由远望到近望、细望,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热爱。 二.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理解不正确的是(A) A诗歌前两句生动描写了西湖雨后天晴的美丽景致。 B..末句中的“淡妆浓抹”与前两句中的“晴、雨”照应,比喻奇妙而贴切。

常见诗歌表达技巧总结

2.5常用的表达技巧 2.5.1常用表达技巧术语一览表 表达技巧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表现手法 (艺术手 法)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描写手法 虚实关系、动静关系、远近上下关系 象征、抑扬、白描、工笔 烘托/渲染、衬托/对比/烘托、白描/工笔 对比、烘托、渲染、衬托、联想与想象 乐景、哀情、哀景、乐情之间的关系 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双关、反复、衬 托、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 结构形式 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 总分得当 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浑然天成、画龙点睛等 【注意】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目标不在于辨识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而主要在于分析、评述使用这种技巧的作用和效果。

2.5.2易混术语解析 1、烘托/渲染 烘托和渲染原都是中国绘画的一种技法,前者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烘托,使物象的特征更加突出;后者一般在需要强调突出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中的形象更鲜明突出。现广泛运用于文学艺术创作,也是两种为突出事物特征的迥然不同的描写手法。 烘托主要指用乙物来托甲物,使甲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是侧面描写的一种方式。根据甲物和乙物的关系,烘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形式;根据甲、乙物的对象特征,烘托又可具体分为以下几类:(1)以人烘托人。如乐府诗《陌上桑》中诗人分别借“行者”“少年”“锄者”等人的反应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2)以物托物。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全诗除了首句点明描写对象“微雨”外,其余都是通过描写其它景物来写“雨”的,诗人成功运用以物托物的艺术手法,仿佛使人感觉到船帆上、鸟羽上、天际上、大树上全都笼罩着蒙蒙细雨。又如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诗中描写的对象是夜雪,但诗人却从触觉(衾枕冷)、视觉(窗户明)、听觉(折竹声)烘托出雪之大、之猛。(3)以物托人。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的前两句通过对冬天恶劣环境的烘托,刻画了钓叟的独特个性及其乐观豁达的情怀。又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三次描写月光,分别烘托出了琴声的美妙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渲染在文学创作中主要是指通过对环境、场景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等细节描写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表达效果,它主要是从正面来描写对象的。如乐府诗《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

历年高考诗歌客观选择.

诗歌鉴赏客观选择题 8.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约客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漫成一首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 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9.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 的意境。下列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c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4-15题。 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诗歌表达技巧归纳

比喻:刘禹锡《望洞庭》“遥望;白银”王 维《使至塞上》“征蓬;归雁” 比拟:拟人:杜甫《春夜喜雨》《春望》“感时;恨别”贺知 章《咏柳》 拟物:李煜《虞美人》“问君;恰似”李清照《武陵春》“只恐” 夸张:李白《秋浦歌》“白发”《望庐山瀑布》“飞流”白居易《忆江 南》“日出,春来” 借代:杜甫《岁暮》“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设问: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反问:李白《将进酒》“君不见”两句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李清照《夏日绝句》“至今;不肯”杜甫《登高》“艰 难;潦倒” 借景抒情:杜甫《蜀相》“映阶;隔叶”孟浩然《宿建德江》张继《枫桥夜泊》 触景生情:王昌龄《闺怨》“闺中;春日。忽见;悔叫。”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虚实相生:(实:眼前之景;虚:想象之景)李商隐《巴山夜雨》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修 辞 手 法 间 接 抒 情 抒 情方 式 表 达 方 式

动静结合:杜甫《绝句》“两个。窗含”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蝉噪;鸟鸣”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陌上桑》王维《山居秋暝》“正面景-侧面人” 细节描写:叶绍翁《游园不值》赵师秀《约客》苏轼《江城 子·十年》 白描:《过故人庄》《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聂夷中《田 家》 衬托:正衬:见烘托;反衬:“乐景哀情”杜甫《蜀相》李白 《越中览古》 渲染、烘托:贺铸《青玉案》元稹《闻乐天受江州司马》王昌龄《从军行》 对比:欧阳修《生查子·元夕》“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战士军前;美人帐下” 象征:多为托物言志诗:骆宾王《在狱咏蝉》黄巢《不第后咏菊》 王安石《梅花》郑板桥《竹石》 用典:李商隐《锦瑟》李白《行路难》“闲来垂钓;忽复乘舟” “长风;直挂” 以小见大:金昌绪《春怨》杜牧《泊秦淮》《江南逢李龟年》 元稹《行宫》 卒章显志:末句直接表明思想:李白《行路难》“长风”《梦 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杜《茅屋》 描 写 技 巧 表 现 手 法 表 达 技 巧

诗歌鉴赏客观选择题

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 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开头两句为远景,“平林漠漠烟如织”便传达出一种空寞惆怅的情绪,它起到笼罩全篇的作用。 B.“寒山一带伤心碧”一句是静态的写生,是一种冷色的画面,但静态之中又夹杂着主观的感受, 给人一种潜在的骚动感,撩人意绪。 C.“暝色”句为远景,用一“入”字由远而近,从全景式的平林远山拉到楼上人物的特写镜头, 突出了“有人楼上愁”的人物主体,层次井然。 D.“宿鸟归飞急”这一句写得很巧妙。作者用急飞的宿鸟与久立之人形成强烈的对照。既反衬出 人的落拓无依也使抒情主人公的心骚动更加剧烈。 E. 全词偏于客观景物的渲染,然而景物的渲染中却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因而从整体上来说, 情与景又融成一片。 公安县怀古① 杜甫 野旷吕蒙营,江深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②。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深秋。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邠州,京城震动。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②此二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 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全诗八句四联,对仗工整,颇显诗人的诗律功底。 B.首联构思精巧,用笔着力表现出“山野”之“旷”,“江水”之“深”。 C.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情状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D.颈联“用典”,主要表现出了备君臣的和睦关系以及吕蒙的赫赫战功。 E.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叙古迹形胜,次写想象之景,后直抒怀古情思。 阙题 眘(shèn)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诗人简介:眘(shèn)虚,唐代诗人。性高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山僧道侣。曾拟在庐山卜宅隐居,未成。早年逝世。 【注】阙题:即缺题,原题缺失,后人在编诗时以“阙题”为名。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道由白云尽”,云路并写,表现了道路之高远,环境之清幽。 B.“闲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孤寂生活。 C.“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流露了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 D.“清辉照衣裳”,直抒胸臆,传达出作者真实自然的心理感受。 E. 三、四两句写落花随着流水远远而来,又随着流水远远而去,流露出淡淡的忧伤。 孤雁儿①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教(学)案)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教案) 衡东五中赵伟民编写 [考点知识储备] 一、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也称为表现方法。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表达效果,感染读者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 二、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人自比、渲染、烘托、衬托、映衬、反衬、正衬、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对比、白描、细描、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多角度、多感觉、移步换景、以小见大、借古讽今、倒叙、插叙、赋、比、兴、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明暗结合、点面结合、象征、联想、想象、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曲笔、似褒实贬、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先扬后抑、重章复唱、铺垫、伏笔、照应、以乐景(哀景)写哀情(乐情) 三、鉴赏表现手法的答题思路 1.首先指出运用什么技巧; 2.结合诗文内容,举例分析; 3.点明在表达思想感情内容、结构安排和审美效果等方面的作用。 准确,鲜明,生动,传神,通俗,委婉,含蓄,节奏感强,增强语势。富有感染力,更有想象空间,渲染气氛,烘托环境,凸显人物形象,强化情感,突出主旨,点题,画龙点睛,等等 [典例分析] 例1.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试分析这首诗中“动静结合”的手法。 【答案】诗中前两句写了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洁,是静景;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的生机。 例2 望江南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答案】从“衬托”角度回答:从表面看,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上是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 从“虚实相生”的角度回答:梦中的景物描写是虚,现实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为实。词人通过繁华生活的梦境,有力地表现了现实中的亡国之痛。 例3. 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马(其五)

中西死亡诗歌比较

同中求异,异中有同 ——中西死亡主题诗歌之比较 早在几千年前,古人就发出了“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的呐喊。生是一件大事,与生同时到来的就是死。生与死是世间唯一两大平等的东西,人人都有,不论贫富,不分国籍。也正因为如此,它也成了中外诗人笔下共同的题材。虽然题材有共同之说,但是二者仍有很多不同之处。这里我们就以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艾米莉的《忆》为例,管中窥豹,看看二者的异同。 首先看看二者内容上的异同。我所选用的两首诗歌都是怀念亡人的诗,是对故人的怀念。但是,仔细对比二者不难看到,两首诗的侧重点是有明显区别。先看看第一首,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上阕: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魂,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写的是“我”对亡妻深深的思念,以及阴阳两隔的无奈。十年了,你走时,我们还都是青丝矫健,如今呢,我以是鬓如霜,阴间的你是否和我一样,十年了,我们分隔的太久,岁月在我们身上留下了太多的印记,即使再见面,恐怕也是无法在人海中认出对方。一句“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透给读者的是一种沉重而又压抑的无法喘息的无奈与悲哀。再看看下阕“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用一幅妻子生前梳妆打扮的图景思念具体化。接下来的两句便是直接抒发思念。全诗从思念入手,从思念收尾,是标准的悼念亡人诗。艾米莉的《忆》却大相径庭。前五节和《江城子·密州出猎》相似,也是写的对故去的“你”的深深思念,而后面三节,都是些你走之后“我”怎样生活,怎样从你的阴影里走出来,过上正常的生活。“我学会了对生活珍惜、支持, 靠其他来充实生活,而不靠欢乐。”我爱你,这爱从不减退,但是我必须“禁止我青春的灵魂对你渴望,抑制无用的激情迸发的泪滴,严拒我对你坟墓的如火的向往” 《江城子·密州出猎》与《忆》在内容上的差别实际上也代表了绝大多数中国死亡主题诗歌与外国死亡主题诗歌在内容上的差别。同为死亡主题,中国诗歌描写的内容偏向于对故人深深的思念,而西方的死亡诗歌除了写思念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写失去“你”后,“我”怎样带着对你的思念走向新的生活。 除了内容上具有可比性,诗歌的感情基调也不得不提。上一部分对诗歌的内容作了简单的诠释,对诗歌感情基调实际上也有了大致的把握。同为死亡主题诗歌,都是讲述的对逝去的爱人的怀念。所以两首诗歌基本的感情基调都是思念和伤感。但是二者在思念和伤感的基础上又有着明显的差别。苏轼的诗歌从开篇到收尾都扣准一个思念,一个无奈,一个悲痛。所以整体上读来,给人的感觉是沉重的,像将要下雨的乌云厚重的天空。如果用一种颜色做比,最恰当的是灰色,比黑色略为淡色,但是却是其它颜色中最深的一种。而艾米莉的《忆》却是在思念与感伤这个深沉的基调上加上了对重建美好生活的构想,将思念的尾巴斩断,换上了一束曙光。她的这首《忆》则是像雨后的天空,大雨刚过,天空还没有放晴,所以也没有夜里的云彩,依然有些灰蒙蒙的压抑,但是厚厚的乌云层已经远去,天空也被洗的爽朗。除此以外,两首诗歌在画面感上也有较大的差别。前者没有较多的跟色彩有关的词语,唯一的一句便是“尘满面,鬓如霜”,《忆》却大不相同,有很多色彩明丽的画面,如“从棕色的山冈上融成了阳春”,“金色梦中的日子”等等。也许这与东西方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吧。中国人一贯喜欢素色,黑就是黑,白就是白,黑白分明就是画面,黑比白纸就是一副泼墨山水画。西方则偏爱的是色彩艳丽或者说色彩繁多的油画与水彩。所以,即使是诗歌,也打着深深的色彩烙印。中国的死亡主题诗歌,感情基调分明,伤感就是伤感,不会再有笔转峰回的可能,西方则比较浪漫化,伤感过之后调子还得往回走,所以他们的死亡诗歌虽然也带着死亡的幽暗,实际上感情基调是往明朗方向走的。 同是死亡主题诗歌,二者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这么大的区别。死亡观透露出的多半是

描写水仙花的诗词

描写水仙花的诗词 导读:《水仙花》 (清)王夫之 乱拥红云可奈何,不知人世有春波。 凡心洗尽留香影,娇小冰肌玉一梭。《广群芳谱》 (清)刘灏 六出玉盘金屈卮,青瑶丛里出花枝。 清香自信高群品,故与江梅相并时。《水仙花》 (宋)杨万里 韵绝香仍绝,花清月未清。 天仙不行地,且借水为名。 开处谁为伴?萧然不可亲。 雪宫孤弄影,水殿四无人。 《水仙花》 秋瑾 洛浦凌波女,临风倦眼开。 瓣疑是玉盏,根是谪瑶台。 嫩白应欺雪,清香不让梅。 余生有花癖,对此日徘徊。

《水仙花》 (宋)来氏 瑶池来宴老仙家,醉倒风流萼绿华。 白玉断笄金晕顶,幻成痴绝女儿花。 《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宋)黄庭坚 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 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 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 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 《水仙花》 (宋)刘克庄 岁华摇落物萧然,一种清风绝可怜。 不俱淤泥侵皓素,全凭风露发幽妍。 骚魂洒落沉湘客,玉色依稀捉月仙。 却笑涪翁太脂粉,误将高雅匹婵娟。 《水仙花》 ( 宋)刘邦直 得水能仙天与奇,寒香寂寞动冰肌。 仙风道骨今谁有?淡扫蛾眉篸一枝。 《水仙花》

(元)杨载 花似金杯荐玉盘,炯然光照一庭寒。 世间复有云梯子,献与嫦娥月里看。 《水仙花四绝(其一)》 (明)杨慎 乘鲤琴高采掇新,蔚蓝天上少红尘。 黄姑渚畔湔裙水,不是人间妒妇津。 《水仙花》 (清)陶孚尹 泮兰沅芷若为邻,淡荡疑生罗袜尘。 昨夜月明川上立,不知解佩赠何人? 【描写水仙花的诗词】 1.描写水仙花的作文示例 2.描写水仙花的优美片段 3.有描写水仙花的作文 4.描写水仙花的好句 5.描写水仙花的作文 6.关于描写水仙花的段落 7.描写水仙花的段落 8.水仙花的味道作文

高考语文诗歌常见表达技巧汇总大全

2018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点手册(非常详细) 十、诗歌常见表达技巧汇总大全 诗歌鉴赏知识梳理(二)——鉴赏知识 (二)表达技巧的内容: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文艺表现方法)、篇章结构。 1、修辞方法: 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更加生动感人。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互文――“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A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B是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 反复――叠字叠词叠句: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更加生动形象。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音节流美,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 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这种方式比较直观。 间接抒情――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分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

诗歌赏析选择题

诗歌学习专题诗词赏析选择题集锦 1、对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理解不恰当的一句()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交代了劳动的地点、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种豆南山下”是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是幽美的,两者相互衬托,完美而又和谐。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二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荒秽,指各种野草。 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承“荷锄归”,写回家途中穿草而行,露沾衣湿。“种豆南山下”和“夕露沾我衣”,用语虽平淡自然,却将归隐的艰难写得极为具体。 D、“衣沾不足惜,但使原无违”二句,抒发感情。表明避开官场的志趣,抒发作者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对《钱塘湖春行》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孤山寺北贾亭西”写诗人的行踪;“水面初平云脚低”写远望湖水平堤,朵朵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写诗人一路行来,偶尔可以见到早来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枝头;不知是新到谁家的燕子衔了泥去筑巢。 C、“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写诗人看到路畔的野花已经开得五彩缤纷,使人眼花缭乱;矮矮的草地,骑马走过,马蹄刚能够被它埋没起来。 D、“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写诗人来到绿杨成阴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看也看不够,于是赞叹道:这才是我最喜爱的地方! 3、王湾《次北固山下》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对偶,写“客路”、“行舟”,字里行间已有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之感,与尾联之“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两岸阔”与“潮平”,“一帆悬”与“风正”均有因果关系。“风正”是风大之意。 C、“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明诗人到江南正是冬末。诗人感到江南不光太阳来

中国古代诗词的十大表现手法

中国古代诗词的十大表现手法 中国古代诗词的十大表现手法 1、点染 点染,是国画的术语。原指画家在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后来借用到古诗词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面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 这种手法在写景抒情的诗词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统率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以突出相思的伤悲。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渲染伤别之情。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用“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来渲染自己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愁”的主旨。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正宫”“端正好”,前面“碧云天,黄花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都是染,后面的“都是离人泪”是点。 2、虚实 虚实结合是古诗词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换言之,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虚实结合,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暇想和绵长的回味,也可以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深沉而充分。如李白的《蜀道难》,以虚写实,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诗人的情感表达得强烈而飘逸。李商隐的《锦瑟》运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个典故,以虚(传说、典故)写虚(过去的经历、梦想、挫折等),诗人的感情真切而又深藏,让后学者产生了众多的揣度和想象,被喻为古代“朦胧诗”。而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又以实写虚,将诗人抽象的“愁”化为了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新鲜

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

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一览表 1. 表达方式(表达方法):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1)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f借景抒情一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触景生情、以景衬情(乐景写乐情、哀景J 写哀情、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 -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志:即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j 借史抒情一一借古讽/伤今、借古抒怀、怀古伤今(咏史怀古诗); 借典抒情(用典抒情) (2)描写手法: 动和静(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和实(虚实结合、以虚衬实)、远近结合、声色结合、点面结合、俯仰结合、白描、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2. 表现手法(狭义): 对比对照、烘托衬托(正衬、反衬)、渲染、象征、联想与想象、比兴、用典、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等 3. 修辞手法(针对具体的句子): 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双关(语义或谐音)、设问、反问、反复、顶真、反语、 通感、对偶等 4. 结构特点(构思立意、篇章结构、艺术构思): 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以小见大、 浑然天成、画龙点睛、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等 【补充】描写的角度: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 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注】 1.表达方式下的子概念(即表达方式的具体化)也是表现手法。 2?修辞手法: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 表现手法: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 两者的联系:当某种修辞在文章中反复使用后产生了整体的表现力,那么这种手法也可以视为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艺术手法题答题步骤: 1、明手法(明确具体用了什么手法) 2、阐运用(阐释哪些诗句体现了该手法的运用) 3、析效果(分析此种手法的艺术效果) 【牛刀小试】 说说下列诗句的艺术手法:

古代诗歌常见表达技巧浅析

古代诗歌常见表达技巧浅析 古诗鉴赏 1223 0817 古代诗歌常见表达技巧浅析 表达技巧简述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抒情又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事抒情、托物言志(情)。 描写可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写作技法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白描工笔等。 表现手法有:虚实结合对比、照应、衬托、渲染、双关、铺垫、抑扬、联想、想象、象征、渲染(烘托)、铺垫、过渡、伏笔、照应、抑扬 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象征、用典烘托(渲染)等 篇章结构有:承上启下、起承转合、照应、悬念、铺垫、卒章显志等 古代诗歌常考的表达技巧有借景抒情、设喻用典、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 一、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即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借景抒情是最常用的表达技巧之一。生活中的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都可以成为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历年高考中,对此考查也颇多。1995年全国高考李清照《如梦令》“D”选项认为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错就错在对借景抒情这一特点没把握好。2004年高考上海卷则明确要求考生“就诗歌中画线句子,结合全诗,从一个角度(如景与情的关系)写一段8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考生在掌握此类技巧时,关键是要首先理解景物的特点,然后批文入情。如下面这首诗: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百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全词从远近、俯仰、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写景,透过幅幅画面,我们可以隐隐的看到诗人那种百无聊赖,无可奈何的心境。考生只有抓住景物幽狭的特点,才能从景物的描写中体会词人感人肺腑的真情实感。 二、寓情于景 寓情于景又名情景交融,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它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2004年高考浙江、重庆等省对此都有考查,尤其是广东卷杜甫的《江汉》一诗,题目中明确要求考生“就诗中二、三联‘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诗词里面的景与情,一般来说,景指景物,情指人的感情。寓情于景的关键还是情,如果没有真挚、深刻、饱满、激烈的情,那么它所寓的景,不过是幅没有艺术加工的风景画。因此,考生在掌握这一技巧时,应该认真揣摩诗中所寓的情与景物的关系,如下面这首诗: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诗中前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写景,第一句写烽火台前大漠如雪,第二句写受降城外月色如霜,营造了一个荒凉、严寒、凄冷的环境,将边地生活的孤苦展现了出来,为三、四句表现征人思乡巧妙的设定了情境。整首诗情景交融,深刻的表现了主题。 三、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指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感情,寄托心态,它可分为两种。一是借物以抒发对自身遭遇的感慨。如2000年北京春季高考对虞世南《蝉》的考查,就是借蝉“垂绥”状和“流响”声,“清露”之高洁,“疏桐”之高挺来喻其不与流俗相同的高洁。二是在物中寄寓的政治理想或君国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